時間:2023-06-28 16:5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簡述教育目的的內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倡導以數學為基礎的唯理論的演繹法的是 ( )
A.亞里士多德
B.弗蘭西斯·培根
C.笛卡爾
D.康德
2.以探索和創新知識、擴展和完善理論為主要目的的研究是 ( )
A.基礎研究
B.應用研究
C.發展性研究
D.預測研究
3.教育科學研究中選題的作用不包括 ( )
A.決定研究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B.決定研究的內容
C.規定應采取的方法和途徑
D.提供科學的論證依據
4.為揭示教育現象與過程發展規律,選取的研究對象必須是 ( )
A.數量的
B.有典型代表意義的
C.不可控制的
D.不同性質的
5.歷史研究的核心是 ( )
A.搜集史料
B.分析、鑒別史料
C.揭示歷史發展的規律
D.運用史學理論和方法
6.有嚴密的計劃,有詳細的觀察指標體系,對觀察情境有較嚴格的要求,這種教育觀察研究的類型是 ( )
A.自然情境中的觀察
B.實驗室中的觀察
C.參與性觀察
D.結構式觀察
7.全結構式教育觀察記錄表的編制要依據 ( )
A.觀察內容的結構
B. 觀察的場地和時間
C.觀察的目的
D.觀察的對象
8.按調查的目的來劃分,除現狀調查和相關調查外,還有 ( )
A.發展調查和預測調查
B.發展調查和測量調查
C.預測調查和測量調查
D.預測調查和訪談調查
9.測驗對應試者的辨別能力,指的是測量工具的 ( )
A.效度
B.信度
C.難度
D.區分度
10.從一般教育活動的本身分化發展而形成的教育實驗,相關的教育家除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外,還有 ( )
A.梅伊曼和拉伊
B.桑代克和蒙臺梭利
C.蒙臺梭利和拉伊
D.蒙臺梭利和杜威
11.較簡單的單因素實驗設計中,固定組比較設計的基本模式是 ( )
A.XO
B.O1X02
12.其內涵需要明確的概念,是定義的 ( )
A.被定義項
B.定義項
C.定義聯項
D.定義的規則
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標準預測試卷(五)答案詳解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歷史發展。笛卡爾被稱為西方理性主義的創始人,倡導以數學為基礎的唯理論的演繹法。
2.A【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基礎研究?;A研究以探索和創新知識、擴展和完善理論為主要目的,往往與建立教育科學的一般原理有關。
3.D【解析】此題主要考查選題的作用。此題可用排除法,D項是文獻檢索的作用,而非選題的作用。
4.B【解析】此題主要考查選取研究對象的相關知識。為揭示教育現象與過程發展規律,保證研究結果的可靠性,選取的研究對象必須有典型代表意義,這是教育研究中的抽樣問題。
5.C【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歷史研究。歷史事件與歷史過程發展規律的揭示是歷史研究的核心。A和B是歷史研究的基礎。
6.B【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實驗室的觀察。實驗室的觀察有嚴密的計劃,有詳細的觀察指標體系,對觀察情境有較嚴格的要求,這種教育觀察方法能夠有利于探討事物內在的因果聯系。
7.C【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全結構式教育觀察記錄表。記錄表要根據觀察目的進行編制。
8.A【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教育調查研究的類型。按調查目的,教育調查研究可分為現狀調查、相關凋查、發展調查和預測調查。按調查手段可劃分為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測量調查、調查表法。
9.D【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區分度。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被試者實際水平的區分程度,也就是測驗對應試者的辨別能力。一般要求對一個測驗的區分度應近到0.4以上。
10. D【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教育實驗研究的歷史發展。從一般教育活動的本身分化發展而形成的教育實驗,這條線索的發展與裴斯泰洛齊、福祿倍爾、蒙臺梭利和杜威等名字聯系在一起。
11.C【解析】此題主要考查較簡單的單因素實驗設計。A項是單組后測設計,B項是單組前后測設計,D項是不等控制組設計。 來源:考試大
12.A【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定義在形式上的內容。定義在形式上一般包括被定義項、定義項、定義關聯和定義的規則。被定義項如“教育”。
13.D【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演繹法。演繹法是從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或結論出發,推論出個別或特殊結論的思維方法。演繹法分為公理演繹法和假設演繹法兩種。
14.A【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歸納的類別。完全歸納法是指依據研究現象中的所有事實或個別部分歸納出對該現象的一般性結論的方法。完全歸納法的結論比較可靠,但由于個別事實繁雜,難以一一考察。
15. B【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數據資料的類型。等級數據資料僅表示研究對象屬性的順序,在統計中常用中數、百分位數、等級相關以及秩次檢驗等方法。
二、名詞解釋題
16.發展性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發展用于教育進步和學校運行的有效策略,回答的問題是“如何改進”。 來源:考試大的美女編輯們
17.總體即研究對象的全體。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質上結合起來的許多個別事物的集體,當它成為統計研究對象時,就叫做總體,是一定時空范圍內研究對象的全部總和。
18.教育實驗研究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從而驗證假設,探討教育現象因果關系的一種研究。
19.教育命題是有關教育判斷的語句,是對教育活動所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思想。 考試大自考站,你的自考專家!
20.統計表是表達數據資料的一種重要形式,是用來表明統計指標與被說明事物之間數量關系的表格。一般由標題、序號、標目、數字、表注等部分組成。
三、簡答題
答:(1)確定調查課題;
(2)選擇調查對象;
(3)確定調查方法和手段,編制和選用調查工具;
(4)制定調查計劃;
(5)調查的實施;
(6)調查資料的整理、分析,撰寫調查報告。
22.簡述教育調查表的編制及其基本要求。
答:(1)教育調查表的編制應抓好兩個環節,
①明確研究問題;②了解具體內容。
(2)要編制好調查表,還要遵循以下基本要求:
②適用;②準確;③規范。
23.簡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點。
答:(1)定性分析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質的規定性;
(2)定性分析對象是質的描述性資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彈性;
(4)定性分析主要是對資料進行歸納的邏輯分析;
(5)定性分析對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24.簡述影響教育統計分析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
答:(1)研究課題的性質;
(2)數據資料的類型;
(3)統計分析方法的適用條件。
四、論述題
25.試述教育觀察研究的主要特點。
答:(1)教育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搜集資料的活動;
(2)教育觀察是在自然發生的條件下,在對觀察對象不加任何干預和控制的狀態下進行的;
(3)教育觀察的對象是當前正在發生的事實現象,具有直接性;
(4)教育觀察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其結果的解釋也是以有關理論為前提的;
(5)教育觀察總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一類是人的感覺器官,另一類是科學的觀察儀器與裝置。
26.試述教育科學的理論研究的基本過程。
答:(1)確定理論研究課題。教育理論研究首選要確定選題,即明確理論研究要研究什么問題。
(2)收集和分析文獻資料。這是教育理論研究工作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3)確定概念范疇并提出研究假設。
(4)形成理論體系并進行檢驗。對理論的檢驗可以分為兩種,即實踐檢驗和邏輯檢驗。
(5)擬定理論研究的論文寫作提綱,撰寫理論研究論文或研究報告。研究論文一般包括標題、問題的提出、論點、論據、結論等基本成分。
13.先假說,后求證,是從一般到個別,推論和判斷個別事例的認識方法,這是邏輯思維方法中的 ( )
A.分析
B.綜合
C.歸納
D.演繹
14.結論比較可靠,但由于個別事實繁雜,難以——考察,這是歸納法哪一具體方式的特點? ( )
A.完全歸納法
B.簡單枚舉法
C.科學歸納法
D.因果聯系歸納法
15.僅表示研究對象屬性的順序的是 ( )
A.計數數據資料
B.等級數據資料
C,等距數據資料
D.比率數據資料
二、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
16.發展性研究
17.總體
18.教育實驗研究
19.教育命題
20.統計表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
21.簡述教育調查研究的一般步驟。
22.簡述教育調查表的編制及其基本要求。
23.簡述教育研究中定性分析的特點。
24.簡述影響教育統計分析方法選擇的主要因素。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3分,共26分)
關鍵詞:日照圖;圖形邏輯;思維秩序
引言:
日照圖問題雖素為高考難點,但其核心要素卻僅有兩條:一是太陽光線(或直射光線);二是晨昏線(圈)。太陽光線直觀反映了太陽高度及日影的分布和變化的一般特征;而晨昏線則從細節上描述了晝夜產生和變化的基本規律。因此,日照圖判讀能力培育的重心應該是有效建立二者之間的圖形邏輯,并為該目標的實現搭建合適的“腳手架”。而事實上,人們卻更樂衷于一些“快解秘訣”或“獨門技巧”的研究,而不愿為“思維之塔”的點滴積累灑下“真誠”的汗水,故常形成欲速不達的尷尬局面。在此,本文將聚焦“圖形邏輯優化”從以下幾方面談談高三地理復習中日照圖判讀能力培育的主要策略。
一、格物致知、明析數理,搭建空間“骨架”
就浙江而言,即使是高三“日照圖”教學的最大困難仍在于教師必須花大量的精力去彌補因“初中淡化地理教育”而導致的想象力的極度缺乏。因此,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根據教學環境差異,通過“實物”演示、地理模型或三維視圖等手段幫助學生重溫地球“經緯骨架”的空間影象,為日照圖分析提供空間媒介和邏輯依托。
案例1地球的“骨架”――經緯網
環節1:實物演示,定義經緯。
操作簡述:(1)呈現地球儀,要求學生指認地軸、緯線、經線并歸納其基本特點(如,位置、長短、方向等)。之后,轉動地球儀,讓學生觀察某點(如,圖1中點Q)的運動,理解緯線的動態定義(即,地球上任一點自轉的運動軌跡)。(2)展示地球儀剖面,指認地球半徑(R)、緯度(β)、經度(α),引導學生理解經度、緯度的數學含義。
設計目的:認識經、緯線,打造日照圖的空間“骨架”。且借助緯線的“軌跡說(動態定義)”賦予“骨架”運動的靈氣,從而降低經度(或角速度)、線速度等概念理解的難度;并為經緯網中幾何邏輯的建構打下良好的基礎。
環節2:圖示模型,明晰數理。
操作簡述:(1)引導學生繪制地球經緯“骨架”示意圖(如圖1)落實基本概念,并呈現不同投影方式下的經緯網。(2)假設地球是一個正球體、給出地球平均半徑,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幾何知識計算或分析:兩條緯線(緯差1°)之間的經線長度;兩條經線(經差1°)之間的緯線長度;球面上兩點(可以是特殊點)間的最近距離。
設計目的:通過繪圖和計算強化經緯網構建的空間影象、鞏固基礎知識、提升知識應用和邏輯計算能力,為線速度公式推導或晝(或夜)長的理解和計算作好鋪墊。
該方案從概念認知入手,通過“實物”展示、指認、繪圖、計算等,幫助學生從平面到立體、從靜態到動態、從感性到理性對經緯網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有力的空間和邏輯基礎。
二、圖文互換、以圖釋文,架設“語言”橋梁
地圖歷來以“地理的第二語言”而倍受關注,但,焦點卻多集中于讀圖技巧的研究而忽略了第一、二“語言”之間的邏輯溝通。其實,高三日照圖的教學中若能把一些抽象、枯燥的地理原理或概念轉化為直觀的地理圖形,或把一些簡約或深奧的地理圖示“翻譯”為文字,將為文字與圖形的邏輯對接創造良好的機會。
案例2 太陽高度及其分布和計算
環節1:圖解定義,轉換思維。
操作簡述:呈現教材(湘教?必修Ⅰ)定義:太陽相對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陽高度,太陽高度的最大值為90°。作出如下補充并圖示:(1)太陽可據需要看作是一個質點或平行光柱;(2)某點的地平面即過該點的地球半徑的切線。
設計目的:克服文字定義抽象、空洞的“缺陷”,將其轉化為圖形,填補學生空間概念的空白、轉換思維角度,為后續的理性計算提供支持。
環節2:自主作圖,多維探究。
操作簡述:(1)指導學生據圖形定義,分別繪制“兩分兩至”全球正午太陽高度分布示意圖,并總結其時空分布規律。(2)基于“光柱”影象,引導學生理解并繪制“過太陽直射點的日照縱、橫剖面示意圖”,助其從“球面距離”的角度認識太陽高度與太陽直射點間的關系(即以太陽直射點為中心等距等值)。
設計目的:通過圖示直觀認識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及規律,導出太陽高度研究中的“距離”意識,為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和“等太陽高度線(某時全球太陽高度分布)”的判讀埋下伏筆,同時通過“過程”使知識結論更具建設性。
環節3:推導公式,拓展應用。
操作簡述:(1)要求學生應用所學幾何知識圖解正午太陽高度,得出計算公式:H=90°-|φ±δ|,并將公式地理化,即:H=90°-緯距(直射點與所求地的球面距離,用緯度表示)。(2)基于公式,引導學生計算:赤道、極點、緯切點的正午太陽高度;極晝區,日內最?。?時)太陽高度(h)與直射點緯度(δ)的函數關系。其中0時太陽高度的計算,即是基于“距離”的原則對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的拓展應用。首先繪制太陽直射任意點(Z,緯度δ)的日照圖(如,圖2),其中Q(緯度β)為所求點,套用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得:h=90°-(S1+S2),又S1=90°-δ,S2=90°-β,故:h=δ+β-90°。
設計目的:變定性分析為定量研究,提升學生的學科綜合素質。并通過應用強化學生對公式的記憶和理解,幾組特殊結論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應試反應速度。
該方案通過兩個“轉換”將太陽高度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一是文字定義的“圖形化”,揭示了“太陽高度”的幾何內涵;二是數學公式的“地理化”,為正午太陽高度計算公式的外延提供理解支架。
三、圖圖相扣、有效集成,理清邏輯線索
迫于新高考日益強調“過程與方法”的壓力,傳統的“結論(或技巧)式”的日照圖教學早應淡出高中地理的課堂,但,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卻因“惜時如金”而將“過程之魂”拒于千里之外。其實,圖形也許是解決“課時”與“效率”之間矛盾的更好的手段。美國科學家斯蒂恩認為,“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思維就整體地把握了該問題,并且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
案例3 晨昏線與晝夜長短
環節1:動畫模擬,連環繪圖。
操作簡述:分段回放“兩分兩至”時地球日照模擬視頻,要求學生觀察、說明、圖示各節氣晨昏線與陽光(尤其是直射光線)的關系,了解晨昏線的內涵(如,晝夜分界線;太陽出沒地;太陽光與地球切點的集合等)及特點。
設計目的:多角度認識晨昏線,為日出/落的地方時和方位判斷、晝長概念的理解以及建立晨昏線與太陽高度之間的聯系等提供基礎。
環節2:釋圖明理,縱向聯系。
操作簡述:引導學生將繪制的圖形按直射點位移軌跡序列(南北或北南)排列,進一步探究晨昏線的“運動(南北擺動、線位西移)”基本規律,并具體描述(語言、文字)或圖示(如圖3)。主要內容包括:晨昏線位移的原因、特點(如,方向、速度、范圍等)及其與太陽直射點的相關性。
設計目的:了解晨昏線運動的基本規律、意義,建立晨昏線或緯切點與太陽直射點之間的動態聯系,把握規律本質,減少記憶難度,提升應用和探究能力。
環節3:定量計算,理性歸納。
操作簡述:(1)給出晝長的概念(日出日落;晨線昏線),結合緯線“軌跡說”,引入晝弧和夜弧的概念,引導學生估算“日照圖序列”中指定緯線(如極圈、極點、赤道等)的晝長(定量計算)。(2)結合計算啟示,總結晝夜長短的空間和時間分布、變化規律。
設計目的:理解晝夜長短的變化的原因和基本規律,為后續探究(如,感知晝長等問題)提供知識準備和理解參照。
該方案以兩組概念(晨昏線、晝/夜弧)為支架,通過看、畫、說、寫、算等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感悟過程,由易到難、由定性認識到定量分析,步步為營有效建立太陽直射點與晨昏線和晝夜長短之間的聯系。
四、有序歸納、精心提煉,成就“臨門一腳”
日照圖素以“儀態萬千”為莘莘學子所懼。其實,日照圖中常見的幾類問題,如太陽高度、晝夜長短、地方時等,看似“涇渭分明”實則“千絲萬縷”。因此,高三“日照圖”教學中只需牢牢抓住其構圖要素中的“兩面、三線、五點(表1)”,化繁為簡、把握本質、適度提煉,就能夠“撥開云霧見月明”。
案例4 日照圖判讀的技能突破
環節1:“陳圖”再現,要素指認。
操作簡述:呈現日照立體和平面圖重溫日照效果,并回顧指認各構圖要素。
試題解析:上述命題本質都是考查等太陽高度線的“等距等角”的原理。命題1信息呈現比較常規,命題2、3則屬“無線考線”,它們通過簡化圖形構成、補充文字說明,將“等太陽高度線”的考查從靜態上升到動態、從單一上升到多維的層次。基于有序推進或適時點撥,學生不難發現三道命題的本質都是基于:球面距離PO=QO=90°,且P、O均位于赤道,故P點經度均為110°E。
設計目的:通過典例解析和實戰演練,以求達成“鞏固基礎知識,提升學生地理信息的獲取和問題指向判別能力”的目標。
該案例三大環節指向分明、立意漸深:環節1通過“陳圖”指認整合先期獲得的諸如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等模塊知識,提煉日照圖的核心構圖要素、理清各要素間的邏輯和幾何關系;環節2選擇性列舉高中日照圖常考問題和信息參考點以為學生“實戰”能力的提升提供思路指導;環節3用“習題(典例、精練)”變“被動識記”為“再生建構”,不斷集成和提升學生的“日照圖”學習及解析能力。
結束語:基于學情和教學目標的差異,高三日照圖判讀能力的培育策略五花八門、仁者見仁,但切忌斷章取義的“快餐式”教學。在此,本文僅籍以拋磚引玉。回顧多年高三“日照圖”教學中的“掙扎”,筆者覺得有幾個問題雖是老生常談卻仍值得關注:①施教過程中,應將“看圖、繪圖、析圖”貫徹在整個“日照圖”教學過程之始終,注重圖形意識的潛移默化;②關注圖形呈現或組合的方式和秩序創新,減少簡單的“炒冷飯”現象,提升學生的學習欲望;③強化知識模塊之間及其內部的邏輯梳理,培育日照圖判讀的再生能力,避免“越教越不懂”的混亂局面。總之,寓教于學,教學相長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參考文獻:
【關鍵詞】新課程 小學語文 教學法
一、新課標下語文教育的內涵
新課程的改革,在學生學習的方式進行了轉變,提倡自主、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但在探索新的學習方法中并未否定學習的真正意義和價值。新課程的提倡,也使一些學校在研究學習方面存在著誤區,如為了爭取學校研究性學習的獎項,專門成立由少數學生和老師組成小組,以至于撇下大部分學生,這樣的做法嚴重誤解了新課程的含義。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育一定要結合學校及班級的情況,在這基礎上再進行整改,在學生學習的方式上進行轉變,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從被學習到主動學習進行轉換;在學習方式轉換過程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學習方式,使教師與學生都參與其中。讓學生在新課改下逐步對語文科目感興趣,并激勵學生自主學習,由此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
新課程改革下,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在單一的作為衡量學生學習的標準,也應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成為新時代的儲備人才,不但要適應時展,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較強的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推測能力、創新能力、自主能力及實踐運用能力等,全方面的發展,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這些學習能力的發展需要教師進行引導,結合語文教學中的優點再結合學生個體的差異進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
在新課程的標準下,語文教育已是教育科目中的必要科目,是一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文化組成中的重要部分,其語文課程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課程教育中,語文教育是培養學生基本素養,學好語文,為學習其它學科打下牢固的基礎,讓學生在學習中全面的發展。新課程的開展中,深入的分析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特點,并對此如何提升小學語文教學采取一些教學措施。以下簡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特點。
1.人文內涵的突出。語文教學在新課程的改革下,不能看出這個科目教學內容比其他的科目的教學內容變換較突出,新課程下語文教學更注重于人文的內涵,更強調了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及民族間的智慧,讓學生更多、更深刻的了解我國的人文內涵,從中讓學生更熱愛自己的祖國。如《藏戲》《各具特色的民居》等,在語文的課本中帶有大量的豐富的人彩及民族的色彩,學習中提倡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的精神。交流中,讓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平等,對學生的創新及情感進行尊重。
2.語文教育從實踐出發,讓學生積極參與。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科目時,其心理已有了較為穩固的語言機制,提供了學生學習條件,這樣在熟悉我國的民族文化背景,就相對簡單。教師也應提供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活動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各民族的文化。如,在講《和田的維吾爾》時,讓學生在記下自己對文中不能理解的部分,等講過課后,在分組進行討論,從討論中讓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進行新的理解,教師要及時的給學生以補充與引導,讓學生正確的面對問題,自主探索問題所在,并提升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
三、生為主體,以個性為主導
新課程中,教育理念有很大的改變,這樣為改變使教學的重心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教師為主,學生輔的教育模式,改變為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模式。這樣在科目的教育中,教育內容、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激勵學生學習,以學生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目標。在新課程的發展中,要求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習的共性,也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對于學生獨特的學習方法,教師要化解教學中的規范性和歸一性之間的矛盾。即使學生的想法天真,也不要立即否定,以免對學生的天性進行扼殺,讓學生沉浸在固定的模式中。學生的天真的想法,從另一方面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
在語文的教學中,教學的內容大多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語文的教學方法是引導學生向作者一樣感受身邊的生活,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進行聚集,這樣積累的越多,越能了解這種情懷。教師是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理解的指導者,讓學生根據課本中的情節聯想自己遇到這種事情時,要如何的來解決;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事情,應該如何的進行表達呢。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指引,讓學生遨游在這豐富的世界中。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討發現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提高教師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電視選秀;文化承載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114-01
我國電視選秀節目歷經初期驚艷火爆后的短暫低迷,當下顯現出繁榮景象,無論是節目內容、形式、運營,還是涵于其中的文化風格定位與傳播,都所突破和創新。但文化承載同質化、文化承載庸俗化等現象依然存在。在以大眾文化為背景的當下社會,電視選秀節目更應以優秀的文化承載帶動節目的可持續發展,以實現其追求商業利益和傳播正文化的雙豐收。
一、文化承載簡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視業經歷了從起步到騰飛的艱難歷程,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媒介市場化的發展,電視呈現出政治屬性與經濟屬性的雙重特征。而早期的教育功能主導也逐漸讓步于認知功能、教育功能、審美功能和娛樂功能四大功能并存。其中這四大功能的核心要素即為電視節目的文化承載,以節目所承載的文化來實現認知、教育、審美和娛樂功效。當前我國選秀節目在主要發揮娛樂功效的基礎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應和社會大眾的精神需求和文化訴求。電視選秀節目中的文化傳播效應正是其文化承載力的體現。
二、文化承載現狀
當前我國電視選秀節目集中代表了草根文化,電視不再是精英人士和專業演員的舞臺,普通大眾都可參與其中并有可能揚名天下,走上星光之途。這正是節目最為吸引人所在。文化承載于當下我國節目又不僅僅是草根文化,不同的選秀節目包括有交雜著大眾文化、民族文化、精英文化和消費文化等內容。而優秀文化在契合民眾精神需求的同時,惡俗文化也在侵蝕著社會受眾的心靈。當前我國電視選秀節目在其文化承載上正是以雙刃劍功效為表現的。我國目前電視選秀節目的文化承載問題不容忽視。
1、文化同質化現象嚴重。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一大特點就是同質化嚴重克隆泛濫,創新不足。前期選秀節目如雨后春筍一般生長于中國大地,但夭折早逝的頗多。一個優秀的節目理應有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內涵,這正是節目的核心競爭力。節目文化的復制造成文化風格的缺失,文化風格的缺失造成節目發展的不可持續。馬爾庫塞說,同質化是人類失去審美能力后的一種相互模仿所造成的文化特征。同質化的節目弱化了節目本身的多樣性,也磨平了受眾的棱角,剝奪了其思考能力,最終將會是對娛樂節目和受眾以及社會的多重戕害。
2、文化承載的庸俗化。庸俗化主要體現在過于濃重的商業化色彩、無底線的炒作、審丑化特征、獵奇窺視煽情的淺薄娛樂等。一些電視選秀節目放棄了教育功能,甚至連審美的標準都弱化了,把娛樂用放大鏡彰顯出來,突出和強調了是感官的刺激和享受,最終難逃低俗的厄運。各個電視臺使出渾身解數,竭盡所能奪取有限的受眾,煽情和惡意炒作是他們最常用的方法,最終將期節目的文化內涵消失殆盡,極盡無聊聲色之娛。選這樣的庸俗沒有給大眾以心靈的慰藉和精神的撫慰,沒有在大眾心目中形成文化的烙印。
三、發展策略
真正優質的電視選秀節目應該擁有豐富的精神內涵,而不是單純的獵奇、窺視、煽情等淺薄的聲色之娛。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傳媒一方面要吸收外來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要維護本土文化的自主性,增強民族文化的認同感。電視選秀節目不應在“同質化”“低俗化”中夭折。也不應在所謂的“高雅化”的背后,是空洞的節目內容與曲高和寡的觀眾影響力。文化承載的正真善美,是電視選秀節目的持續發展的根本。
毋庸質疑,注重情境創設,適度使數學生活化,這對治療過去教學過程中注重形式化引入,大量編制虛假引用試題對數學造成的硬傷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數學高度抽象的特征和課堂教學時間、場所、教具選用等有所限制之間的矛盾,以及教師對課程目標把握的缺失,使這一思想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效能的發揮總是不盡人意。所以,如何讓數學教學適度生活化、情境化而又不失濃厚的數學味,給學生留下相對深刻的數學感悟,當是教師進行數學設計時必須思考和加以改進的問題。
一、 典型案例,簡述
案例1:“臺球桌上的角”,課堂上,老師簡述臺球游戲后畫圖。然后引導學生根據圖形探究,目的是給出互余互補的概念,揭示其性質。內容似乎很直觀,課程進程卻極為遲滯,在教師想方設法引導下,才能得出結論,這一環節足足用了三十多分鐘,一節課倉促地結束,整體效果很不理想。課后反思,授課教師坦言課本中探究材料處理起來很棘手,其他教師對此也有同感。
案例2:“從不同角度看”,重點是主視圖、左視圖和府視圖的畫法。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完成課堂內各個畫圖任務,我課前準備了充足的教具,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大量觀察、比較活動,學生間交流氣氛非常活躍,課堂教學即時反饋效果很好,下課后我也很滿意。但是學生以后測試中對畫視圖又出現不少缺漏,對此我感到很困惑。
案例3:人教版七年級下“平移”,重點觀察平移前后的兩個圖形的關系,相對應的點之間有什么平移規律,我用一個三角板從一個位置平移到另一個位置,學生觀察后知道兩個三角板形狀一樣。為了讓學生探究平移本質,我叫一學生當演示員,讓他從黑板一邊走到另一邊,其余學生觀察后并回答:這一學生的左眼、左耳在前后兩個位置的距離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是距離不一樣,結論讓我驚訝。
二、 基于對案例的反思和對教學設計的相關啟示
1.合理把握教學情境的真實度
案例1中的教學內容對背景材料依賴性很強,如果離開對臺球桌面上所發生相對全面感知,過早展現全部圖形,自然就進入了傳統數學教學方式的軌道,把臺球桌搬進課堂,讓學生親臨臺球桌,顯然不可行,但考慮這一背景對數學而言,應該關注球的入射和反彈。這種現象在生活中很多,選擇一些代用品作為實驗學具,來創設足以揭示問題數學內涵的課堂教學情境不是不可能,如用彈力球、乒乓球在老師指導下讓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反彈現象,通過分析后再讓學生進行感悟和后續探究。事實證明,效果很好。
有鑒于此,教師應該運用自己學科上相對于學生而言的相對優勢,高屋建瓴地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設計,充當好學生數學學習的導師。課堂教學的情境創設不在求“真”,重在求“實”。求凸現數學本質之“實”,棄與數學無關之“真”。用恰當的方式展現情境,是使所創設的情境高效發揮作用的先決條件。
2.適度拓展情境創設的彈性空間
對于案例2中課題的教學,最重要的是情境設置和運用,引導學生了解感悟為什么要從不同的角度看,再通過實際觀察思考和歸納,知道應該從哪些角度以至如何看得更全面、更清楚。至于畫視圖,則在于忠實記錄看的的結果,這樣,既使學生對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加深了理解,又讓他們初步認識“空間圖形”內容的學習重在觀察和數學思考。忽視了這些必要的過程性設計,課堂教學效能的短暫也就成為必然的了。
事實上,新課程標準和課本給教師留有足夠廣闊的彈性處理空間。
3.突出情境創設的核心效能
關鍵詞:體育 學習評價 內涵
【中圖分類號】G8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079(2008)10-0182-02
一、教育評價的概念
評價的概念:在我國的文字中,“評價”是評定價值的簡稱。在英語中“evaluate” (評價)這個詞,在詞源上的含義也就是引出和闡發價值。
教育評價誕生于“八年研究”,“八年研究”指的是美國自1933年至1940年開展的一次課程改革研究活動。在研究中主要研究人泰勒說:“評價過程在本質上是一個確定課程與教學計劃實際達到教育目標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評價(實質上就是課程評價)的泰勒模式。
當把“評價”一詞特別地用于學校教育領域或課堂教學情境時,在一些情況下,“評價”就是“教育評價”一詞的簡稱。下面是國內外一些學者對“評價”一詞在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釋:
格蘭朗德(N.E.Gronlund)認為,評價是為了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釋信息的(課堂)系統過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測量)和定性描述(非測量)兩方面。根據格蘭朗德的觀點,評價總是包括對測量結果需求程度的價值判斷。一個完整的評價計劃包括測量和非測量兩種方法,用公式加以形象地表達,即:
評價=測量(定量描述)+非測量(定性描述)=價值判斷
斯塔費爾比姆(L.D.Stufflebeam)等人認為,“評價是一種劃定、獲取和提供敘述性和判斷性信息的過程。這些信息設計研究對象的目標、設計、實施和影響的價值及優缺點,以便指導如何滿足教學效能核定的需要,并增加對研究對象的了解” 斯塔費爾比姆還說,“評價最重要的意圖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總之,可以這樣來描述“教育評價”概念,所謂教育評價(educational eveluation),是指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和教育目標,利用測量和非測量的種種方法系統地收集資料信息,對學生的發展變化及其影響學生發展變化的各種要素進行價值分析和價值判斷,并為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不妨把這個定義看成是廣義的教育評價。在實際工作中,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選用不同的定義。
二、學習評價的內涵
自桑代克提出了學力評價的觀點開始,我們就已經知道,其實教育評價首先就是從學習評價開始的。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入,教育評價正式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人們開始在不同的層面上對教育評價進行研究。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國內外對學習評價的內涵方面的研究文獻非常少,為避免歧義,有必要對學習評價作一說明。
首先,學習是與獲得的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情況、能力、效果有關系的,并通過對學習的過程、情況、能力、效果的評定和闡發而達到教育的效果,這才有學習評價的概念的出現。
從前面國內外學者對“評價”一詞在教育教學活動情境下的若干典型的解釋中,我們知道當把“評價”一詞特別地用于學校教育領域或課堂教學情境時,在一定情況下,“教育評價”也就成了“學習評價”一詞的簡稱。“評價是為了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程度,收集、分析和解釋信息的系統過程”;“評價包括對學生的定量描述(測量)和定性描述(非測量)兩方面”;“是按照教育目標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及教育計劃的效果等進行測量的過程”。其實,這些解釋都是與學生的學習評價緊密相關的。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評價是指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是指依據一定的標準采取一定的手段,對學生通過教學所發生的行為,予以確定的過程。學習評價的對象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結果,評價者主要是任課老師。
三、學習評價與教學評價、學習測量的關系
教學評價是對教師的教學工作和學生的學習質量做出客觀衡量和價值判斷的過程,包括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所進行的價值判斷。從嚴格意義上講,學習評價與教學評價并不是一回事,不過,由于教師和學校教學工作質量是通過學生學習的結果反映出來的,所以對學生的評價是基礎和根本,世界各國學者一般也是更多地從學的方面論述教學評價的。在我國的教學論文著作中,對教學評價和學習評價并未做嚴格的區別,只是簡單地將教學評價等同于學生學習的評價,從而造成某些認識上的混亂,實際上,教學評價更多的屬于學校管理和教育督導研究的范圍,學習評價則屬于教學論的研究范圍。
學習評價也不能等同于學習測量,測量是人們對事物進行某種數量化的測定,運用各種測量手段和各種信息只是對學生行為進行描述,而不管其價值如何,而評價則以這種描述為基礎而試圖確定學生行為的價值,即根據測量結果對學生的行為作出價值判斷。簡言之,學習測量著重于對學習狀況的數量化測定,而學習評價則是在測量的基礎上,著重對學習狀況的“解釋”與“判斷”。在學習評價中,測量的手段和工具很多,但主要是測驗。教師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的學習做出價值判斷。判斷既可以用于形容詞,也可以用于短語,或一組評語表示,它主要回答某個學生在某個學科的某個單元學習中學得“怎么樣”。
四、中學體育課程的學習評價的內涵
中學階段學生的身體形態、生理機能、身體素質的增長,以及運動技能的形成,都處于最佳狀態。中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對于提高我國全民族的體質水平,對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都具有戰略意義。
開展中學體育是促進學生身體全面發展、增強體質的最積極有效的手段,中學體育是進行智力教育不可缺少的條件和促進智育的積極因素,通過體育教學,可以使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衛生基本知識、科學鍛煉身體的技能和方法,也是對學生進行智力教育、加強體育文化教養的一部分內容。
鑒于學習評價的內涵,我們可以引申和總結出體育學習評價的含義,體育學習評價首先是對學生的評價,根據新課程的要求,除了是為達到體育目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之外,體育學習評價還要依照劃分的五個學習領域、六個水平依據一定的標準,對學生學習成果、對學習過程 、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情感進行評價 。體育學習評價是體育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通過體育學習評價能使我們對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情況加以斷定,進而為教學提供反饋信息和改進依據;同時,還可以通過學習評價這一教學環節激勵學生、教育學生。
為此,筆者通過對教育、體育教學領域方面的專家34人進行體育學習評價的涵義問卷調查,專家問卷調查按社會學調查統計通用要求進行,并對問卷進行了效度和信度檢驗。根據本研究的內容及目的,遵循體育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了專家問卷調查表。問卷初稿征求了專家的意見并反復修改后,抽取10個專家,對問卷作了效度評價(見表1)。從專家調查結果看,調查問卷所列各題能反映所要調查內容,具有有效性。為了檢驗問卷的信度,對問卷進行了重測,兩次的相關系數為0.9132(P
從調查結果來看,認為學習評價的涵義中是“對學生的評價”的有28人,占調查人數的 82%,認為是“為達到體育目的,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的有32人,占94%,認為是“通過體育教學實踐, 對學習過程的評價”的有31人,占91%,認為是“對學生參與活動的意識、情感的評價”的有 33人,占97%。
因此,我們可以這樣界定體育學習評價:體育學習評價是指根據學生從事體育學習的具體情況,對其學習進展與行為變化的評價,它既包括對學生學習進程的診斷判定,又包括對學習結果的評定,還包括對學生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發展狀況的評價。
參考文獻
[1] 葉瀾主編,陳玉琨,沈玉順.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1.“揚州八怪”是指____朝活躍在揚州的8位風格相近的革新派畫家?!?/p>
A.宋 B.元 C.明 D.清
2.《自由女神引導人民》是法國____繪畫垢代表作品。「
A.古典主義 B.浪漫主義 C.現實主義 D.印象主義
3.《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是奧地利作曲家____的代表?!?/p>
A.貝多芬 B.巴赫 C.約翰?施特勞斯 D.李斯特
4.漢末魏晉時期出現的____名曲《廣陵散》、《梅花三弄》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藝術水平?!?/p>
A.古琴 B.古箏 C.揚琴 D.二胡
5.由些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舞劇____達到了古典浪漫主義舞劇的光輝頂點。「
A.《天鵝湖》 B.《天鵝之死》 C.《羅密歐與朱麗葉》 D.《浮士德》
6.梅特林克的《青鳥》、《不速之客》等作品是____戲劇的典型之作?!?/p>
A.荒誕派 B.象征派 C.寫實派 D.印象派
7.影片《偷自行車的人》是20世紀50年代____影片。「
A.法國 B.意大利 C.英國 D.日本
8.影片《城南舊事》由____導演,曾獲金雞獎。「
A.謝添 B.謝晉 C.吳貽弓 D.滕文驥
9.《紅字》是美國作家____的代表作?!?/p>
A.奧尼爾 B.霍桑 C.愛默生 D.??思{
10.席勒在____中首次提出了“美育”這一概念。「
A.《美育書簡》 B.《詩藝》 C.《藝術哲學》 D.《美學》
11.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的“米派”以____最為。「
A.山水畫 B.花鳥畫 C.人物畫 D.墨竹畫
12.提出“風格即人格”的法國文學理論家是____.「
A.莫里哀 B.布封 C.福樓拜 D.丹納
13.柏拉圖在《理想國》中要驅除____.「
A.詩人 B.政治家 C.工匠 D.軍人
14.康德最的學論著是____.「
A.《美學》 B.《判斷力批判》 C.《漢堡劇評》 D.《拉奧在孔》
二、填空題:本大題共9個小題22個空,每空1分,共22分。把答案填在題中橫線上。
15.魏晉六朝時期的______、______、______三位畫家被稱為“六朝三杰”。
16.20世紀20年代,蕭友梅在的支持下籌建了我國第一所音樂學校______。
17.最早的舞蹈是______、______、______三位一體的。
18.我國戲曲種類繁多,其中起源于江蘇昆山的______是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而京劇是在______多年前______進京演出后逐漸形成發展起來的。
19.工藝藝術的基本特征有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點。
20.藝術創造的過程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步。
21.與藝術風格體現藝術家的創造個性特征相比較,藝術流派則體現了風格相似、相近的藝術家們的______.
22.審美效應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種情形。
23.藝術語言除了自身的______價值之外,還有更重要的功能即______。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個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24.簡述三種以上關于藝術起源的重要學說。
25.簡述審美想像的特征。
26.簡述藝術作品中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27.簡述一下藝術鑒賞中的主體性。
28.簡述攝影藝術的基本特征。
四、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5分,共50分。
29.請結合某一門具體藝術,談談你對鄭板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創作過程的理解。
30.什么是典型?試結合某一具體作品闡述一下你對藝術典型的個性與共性特征的認識。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 2.B 3.C 4.A 5.A 6.B 7.B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B
二、填空題
15.顧愷之 陸探微 張僧繇
16.國立音樂院
17.詩 樂 舞
18.昆曲 200 四大徽班
19.實用與審美 物質與精神 技能與創造
20.藝術體驗 藝術構思 藝術傳達
21.藝術派別
22.共鳴 凈化 領悟
23.審美 塑造藝術形象
三、簡答題
24.(選擇三種即可)
(1)摹仿說。這是一種最古老的藝術起源理論,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對自然或現實生活的摹仿,柏拉圖、蘇格拉底均持此說。
(2)游戲說。德國的席勒、英國學者斯賓塞等人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具有的游戲本能,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可以運用于沒功利性的活動中,體現為自由的游戲。
(3)表現說??肆_齊、柯林伍德等人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情感情現和交流的需要。
(4)勞動說。俄國者普列漢諾夫認為,藝術產生的根本動力和原因在人類實踐活動,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物質生產實踐中。
25.審美想像是在記憶表象基礎上,經過有目的的組織和改造,創造新的藝術形象和情境的過程,它是藝術家從事創造活動及獲得審美經驗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特征有:
(1)審美想像離不開表象記憶;
(2)審美想像是積極能動和創造性的(審美想象要符合生活邏輯和情感邏輯)。
26.(1)在藝術作品中,感性更多的是指蘊含于作品之中的情感因素,以及寄寓在形式之中的感性特色。
(2)在藝術作品中,理性是指通過作品的形象情境及意境所凸現出的理性內涵。
(3)在藝術作品中,感性與理性統一于文化。一方面藝術作品表現為感性形式和理性內容的統一;另一方面藝術作品還表現為情感因素和理性精神的統一。
27.藝術鑒賞的主體性體現為:
(1)對藝術作品審美娛樂屬性的享用。
(2)對藝術作品審美認知屬性的認知。
(3)對藝術作品文化價值的闡釋。
(4)對藝術作品形象或意境的再創造。
28.攝影藝術的基本特征:
(1)高度的紀實性;(2)主題的創造性;(3)光與影的結合。
四、論述題
29.答案要點:
鄭板橋的這三個詞非常形象、恰當地描述了藝術創造所經歷的三個階段,回答時須用具體藝術實踐對此加以描述。
(1)“眼中之竹”——藝術體驗。是創造主體在長期積淀的審美經驗的基礎上,充分調動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要素,對特定的審美對象進審視、體味和理解。
(2)“胸中之竹”——藝術構思。藝術家在藝術體驗和藝術發現的基礎上,以特定的創造動機為引導,以各種心理活動和藝術表現方式為中介,使得藝術意象得以創造和成熟。通過藝術整合、變形、移情從而凝結藝術意蘊,將主體的審美情感、審美認識與把握到的客觀審美物象融合,并以一定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語言為媒介,所形成的存在于主體觀念中的藝術意象。
(3)“手中之竹”——藝術表現。藝術家將自己的藝術構思中已經基本形成的藝術意象轉化為藝術符號,并以物化形態使之得以顯現,成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情境或形象體系。然后在藝術意象物化與表現之后,將藝術內涵進一步深化,主體在物化過程中呈現出鮮明的審美傾向,不斷進行藝術語言的鍛煉,提升藝術意蘊,最后形象、意境、典型建成,形成于文本。
30.答案要點:
(1)藝術典型是藝術作品中具有一定社會本質概括性的具性化的藝術形象或形象體系,它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環境等。它既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又反映了社會生活本質規律;是個性和共性的統一。
(2)藝術典型的具性是指形象的獨一無二、不可重復性。藝術典型的個性問題就是個性鮮明和獨特性問題。以阿Q而論,其形象的鮮明性是他的愛看熱鬧、賭錢,而主導性性格則是“精神勝利法”。阿Q這個典型所以能夠令人難忘,就在于魯迅先生集中筆墨描繪了阿Q性格中“精神勝利法”的種種鮮明表現。這一點無疑具有一種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特征。他具有獨特的外表、行為、生活習慣和性格、情感和獨特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