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1: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物理質量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物理概念是進入物理學的敲門磚,掌握物理概念是學好物理的基礎。特別對于剛接觸物理的初中生來說,更應重視物理概念教學。因為概念是人們對經驗事實進行分析、歸納而得到的抽象認識,反映事物某一本質特征,是認識的高級階段。而初中生年齡小,邏輯、抽象思維能力不強,這就增加了物理概念教學難度。
一、教師教學中的誤區
1.“照本宣科”式
有的老師在上課開始時,將這節課要學的幾個物理概念名稱寫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自己預習,預習完后指明幾個學生回答或集體讀出這些概念的內容。不注重講解分析概念的形成過程,使概念的學習只流于表面,這樣使學生只能記住概念的內容,而不能理解概念本質,更別說運用概念了。
2.輕概念,重做題
有的老師不喜歡在概念上花太多時間,喜歡讓學生做大量練習,熟能生巧,認為多做題就能理解概念。其實這樣消耗了學生的大量精力,得到的效果卻不理想。
3.課堂語言隨意,不嚴謹
物理學是一門嚴謹的定量學科。初中物理雖然要求不高,但老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千萬不能隨意,會給學生造成不好的思維影響,阻礙正確概念的形成。如物體受到了一對平衡力的作用,有的老師說這兩個力相互抵消了,其實這兩個力并沒有抵消,而是兩個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了,或者說兩個力相互平衡了;還有利用慣性解釋現象時說由于“慣性作用”,其實慣性后面不能加作用二字,加了就讓學生認為慣性也是力了,其實慣性不是力,它是一種性質。
二、初中生學習物理概念的困難
1.生活概念代替物理概念
初中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也形成了很多生活概念,但這些概念很多和物理上的概念是不一樣的,甚至是錯誤的。如重量和質量,在生活中,我們問:這袋米有多重或重量是多少?問的就是質量,生活中重量和質量是同一個概念。但物理上這兩個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重指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產生的力,會隨著物置、高度的變化而變化。而質量是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是物質一個基本屬性,是不隨位置、形狀、狀態的變化而變化的。還有學習“做功”時,受生活中概念“做工”的影響,等等。
2.概念混淆
物理概念混淆在初中生中是很普遍的現象,具體表現為對于相關概念只注意到它們的相容部分,而忽略它們的相異部分,造成概念之間的混淆。如將壓力與壓強、效率和功率混為一談。再如對溫度、熱量、熱值、內能、比熱容這幾個熱力學概念的混淆等。
3.死記硬背概念,不注重理解
教學過程中,經常聽到學生有這樣的反映,上課講的內容都能聽懂,但一到解題就無從下手,或一到解題就出錯,且不知道錯誤的原因。這是物理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在學習中對物理學中最基本概念本質缺乏深刻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狀態,似懂非懂,或者說對物理概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死記硬背概念,從而無法理清概念之間的聯系。
三、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學策略
學生進入八年級,接觸到嶄新的學科――物理,他們感到陌生又充滿好奇。有的同學可能聽過高年級的同學說物理很難,也有的可能說物理很有趣。不管怎么樣,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學生這份新奇感,充分激發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物理世界,學會用物理思維、物理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1.從生活實踐中引入概念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和接觸過許多物理現象和應用物理知識的事例。教師要善于恰當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要能創設良好的物理環境。這種引入方法易使學生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從生活經驗引入概念,有助于培養學生注意觀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問題的能力。
2.從實驗中引出概念
有些概念涉及的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并不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在學生頭腦中尚沒有形成概述,這類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實驗。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物理概念的強烈欲望,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課堂實驗的作用。對初中學生,尤其要講究實驗形象、鮮明、生動。如學習聲音的產生時,可以在發聲的揚聲器的紙盆上放上紙屑,直觀地看到發聲體的振動。
3.用“類比法”引出概念
初中物理的許多概念可以通過類比方法引出,便于學生理解。如把電流比做水流、把電壓比做水壓,從而可使學生把看不見、摸不著的電類比成實實在在的水,從而理解電流和電壓的實質。再如學習比熱容的時候,把比熱容類比成容器容納水的本領,不同的物質就像不同的容器,容器裝的是水,而物質裝的是熱量,不同的容器裝水的本領不同,不同的物質裝熱量(吸放熱)的本領也不同,容器中裝入或倒出水后水位會變化,就像物質吸放熱后溫度會變化一樣,從而將很抽象的比熱容概念變成很直觀的事物展現出來。
4.用“望文生義”法幫助理解概念
關鍵詞:前概念;速度;過程體驗
前概念是學生在學習系統科學知識之前,頭腦中對該系統中的客觀事物已經形成的概念、規律、思想方法、邏輯素質等的總和。初中物理是一門來源生活、基于小學科學的學科。學生對各種物理現象已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與科學知識相?;虿槐M一致的觀念。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扭轉錯誤前概念,構建新概念模型,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
一、教學背景
《速度》選自華師大版初中科學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這是一節典型的物理概念課,是初中學生系統學習物理知識的開端。物理概念的學習在過程方法上常常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因此,本節課重在培養學生的物理思維和學習方法等能力,為之后的物理概念學習起到鋪墊和引領的作用。
根據華師大版教參中的教學目標:知道可用速度來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義。學生對速度已有充分的生活經驗,能感知物體運動的快慢,知道速度、路程、時間三者之間的關系,能用數學方法計算相關速度。小學只重視速度公式的應用,初中更重視速度的內涵,因此,理解速度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學片段及評價
速度概念的構建:
■
評價:學生根據速度的前概念能快速說出快慢的比較方法,迅速接受速度的定義和公式,但同時也存在兩個誤區:速度就是路程與時間的比值,速度定義中的單位時間就是時間。該教學片段,教師通過兩個問題的引導由教師直接交代得出速度的定義,學生對速度概念的形成缺乏過程體驗,因此,學生只能說出速度的定義,而且這種陳述只停留在記憶性的層面,不能明確區分時間和單位時間,也不會去思考為什么要用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來比較快慢,并根據比值來定義速度。通過上述教學過程,學生對速度的理解仍停留在前概念的層次上,不能有效扭轉前概念中的兩個誤區,并沒有真正地理解速度的含義。因此,教師必須要糾正學生前概念中的錯誤認識,而該環節的突破也正是本片段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教學修改及效果
速度概念構建的修改:
■
評價:從三維目標看,修改后的教學在注重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該教學片段通過不同方法的快慢比較,體驗速度概念的形成過程,解決了原教學中的兩大難點:速度其實是以1秒內通過的路程長短來比較運動快慢的,并將這個統一的時間“1秒”作為一個基本單元而定義為單位時間,從而扭轉了學生前概念中的兩個誤區,使學生能正確理解速度的含義。同時,學生也會意識到引入速度這一物理量的必要性和速度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作用。另外,該教學片段還使學生學會學習新物理概念及物理量的方法,一個新物理量的引入常常是為了方便解決實際問題,且該物理量的定義要符合常規的邏輯思維,容易被人們理解。因此,其他物理概念的學習也往往可以采用類似的方法,由此可見,速度概念的學習將為之后物理概念的學習起到引領作用。
四、教學反思
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像本節課出現的問題:由于前概念忽略事物本質而停留在事物表象,或由于生活經驗帶來的不恰當認識對新知識學習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是小學科學學習中形成的不完善概念對目前學習造成的困擾等類似問題,將來也會在其他物理概念的學習中遇到。比如,密度概念的學習,學生的前概念有很多誤區:質量大的密度大;密度只是質量和體積的比值;質量變了密度也變了等等。要正確深入理解密度概念就必須使學生充分體驗密度概念的形成過程,理解密度是物質的一種特性。與此類似的概念學習困惑還有很多,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在教學設計上要突破學生的前概念帶來的不利影響,加強學生親身體驗,重視概念形成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物理概念能有客觀、正確的認識。同時,教師不僅要重視知識本身的內涵,更要重視學習知識的過程與方法,為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逐步滲透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者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做準備。
參考文獻:
程傳滿.物理前概念及其教學策略[J].高等函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6).
1借助實驗導入和激趣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推理嚴謹周密, 知識的應用靈活多變,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必須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物理時,對物理充滿興趣,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非常高, 能自覺地學習物理.但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增多和學習的不斷深入,物理學習的難度也在不斷地增大,同時由于學生對所學的一些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得不透徹、掌握也不牢靠,在解決相關物理問題時常常遇到困難,教學要求不斷提高, 進一步加劇了學生物理學習的挫折感,尤其是在物理練習和物理考試中連連失敗,使得有一部分學生產生了物理學習的畏懼心理,對物理學習由主動學習變成了被動地學習, 進而發展成不愿意學習物理,失去了學好物理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從而放棄了物理學習.為什么會這樣?筆者認為我們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沒有很好地發揮“實驗”的作用.
如何發揮實驗的概念教學功能呢?
簡單地說應該注重實驗過程的嚴謹性,以及需要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科學地對比.“比較法”是物理學進行科學研究較為常用的重要思想方法,在學生初學物理的初中階段,運用比較法幫助學生辨析物理現象、概念中的異同,能夠促進新的物理概念生成,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應用物理知識.
例如,“比熱”這個概念的教學,“研究物體的吸熱多少跟物質種類的關系”是重點內容,在實驗時要滲透控制變量法,同時要注重實驗的嚴謹性:
實驗觀察:“水”和“煤油”兩種不同物質的吸熱現象.
控制變量:要保證比較在同一標準下進行,必須排除對“質量”和“溫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擾,對實驗條件進行如下控制:取相等質量的水和煤油,控制初溫相同,兩者吸收的熱量也相等.
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必須要突出主要因素,比如上述實驗主要應突出吸熱和物質種類的關系.
實驗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即引導學生為了進一步提高自身學習效率而主動去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根據學習任務的具體的特點在經過認真分析之后主動制定學習策略并在實際的學習中反復使用來提高概念學習效果.
2運用“比較法”,深化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初中物理概念多,不同的概念都具有各自本質,有聯系也有區別,有些非本質的表象往往容易模糊學生的視線,導致了混淆,筆者認為在概念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概念間的聯系,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征,深化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例如,對于“重力”和“壓力”這兩個概念,學生往往容易錯誤地認為“壓力總是與重力相等”,為什么會這樣?學生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甚至有些同學更極端,認為 “壓力就是重力”,為了幫助學生深刻認識到這兩個概念的差異.筆者設置了如下問題:A物體重15 N,將其放在水平地面上,現對A施加一大小為7 N,方向豎直向下的力,求此時,A對地面的壓力?
借助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從力的三要素分析并畫出重力與壓力的示意圖,從而認識概念的本質.
3聯系生活、對比生活建立概念
初中物理概念往往比較抽象,但是大多與生活有聯系,或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現象進行對比教學,將一些看似深奧難懂的物理概念與生活常識聯系到一塊,有利于知識的內化.
例如,“電壓”這個概念,從其本質上看該概念與電場力做功的概念有關,不過初中物理教材中沒有交代,而是單刀直入,筆者在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更說不出它的物理意義,如何幫助學生理解這個概念呢?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聯系生活進行對比的方法.用多媒體展示水流的形成,讓學生觀察實驗并進行對比分析,從現象的觀察中總結得出水要能夠流動必須要有水位差(水壓),然后引導學生從電路、電流的形成過程等方面進行進行類比,建立概念.
4循序漸進、拾階而上
物理教學的任務和目標在于將“淺顯化”的物理現象上升為“規律化”的物理理論知識,這一過程必須讓學生自主探究來實現,學生學習時如果僅僅停留在現象的學習過程中顯然是不夠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從“淺顯化”的物理現象中發現混亂和變化,從中探索一種有序的規律,實現現象與意義上的和諧統一,總結出結論并用來解釋物理現象,實現對直接經驗的超越.
在學習過程中,首先要重視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積累,其次在積累的基礎上要對資源進行歸納和抽象,實現從感性到理性的提升,在理論知識自然得到后,物理現象退到客置,用理論知識來進行物理現象的解釋,同時作為輔助記憶理論知識的重要媒介,因此,從物理現象出發通過個體感受、類比、理解等一系列理性分析過程實現對知識的掌握和內化.
關鍵詞:實驗探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11B-0041-01
當前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忽視了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和學習興趣、學習方法的培養,嚴重影響了學生物理學習的效果。在物理概念教學時,可以利用實驗探究的方法,注重概念形成的過程,提升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的效果。具體做法如下:
一、創設實驗探究情境,激發物理概念學習興趣
很多學生對文字表述的物理概念,進行簡單機械的記憶背誦,必然會感到概念學習是枯燥無趣的,缺乏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也就導致了學生的物理概念掌握不好。老師通過把物理概念與實驗探究結合起來,利用物理實驗創設學習情境,發揮實驗操作性強的優勢,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學生對物理概念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學氣壓強的概念時,老師在課前就讓學生準備一些實驗需要的簡易物品,包括吸管、飲料、注射器、水、鋼筆、墨水等,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并且思考:為什么吸管可以吸到飲料?為什么鋼筆可以吸入墨水?為什么注射器可以吸入水?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不把吸管中的氣體吸走、不把鋼筆膠囊中的氣體擠壓出去,注射器中的空氣沒有排空,都不能吸入液體。“同學們的發現很好,究竟為什么呢?”學生們產生了濃厚的探究興趣,發現了大氣壓強的存在,對于大氣壓強這個概念形成了深刻的感知。
由此看來,物理實驗探究可以充分迎合學生愛動手、好奇心強的特點,利用物理實驗創設探究學習的情境,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活學生的大腦,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物理概念的興趣。
二、指導實驗探究過程,加深物理概念內涵理解
準確理解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的教學目標,也是學生應用概念知識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在物理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只有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利用原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物理概念的理解和重構,才能把物理概念同化到物理知識體系當中。老師通過指導學生探究過程,讓學生通過動手、觀察,總結歸納物理概念,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重力的概念時,老師在課前準備彈簧測力計、幾個鉤碼、小重物、細線等實驗需要的器材,在課堂導入時就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進行復習切入實驗,探究重力的概念及知識。首先把學生分成三個學習小組,讓學生使用已經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完成實驗,歸納總結重力的知識。在實驗前,老師先引導學生進行假設,比方說重力的方向,重力與物體的體積、形狀、位置高低、密度、質量等哪些有關系。學生結合生活常識認為重力是向下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系,和其他沒關系?!熬烤故遣皇侨绱蠹翌A測的一樣呢?用實驗來證明吧?!痹趯W生測量重力大小并且記錄數據的過程中,發現了物體的重力與其質量的比是一個恒定的數值,大約是9.8,所以物體的重力與質量成正比例關系,證明了實驗前的假設,得到了準確的重力概念。
由此看來,在學生通過物理實驗探究方法學習物理概念的過程中,老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適時提出問題啟發思考,引導學生分析歸納,進行物理概念的主動建構,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
三、創新實驗探究內容,增強物理概念應用體驗
應用知識既是學習目的,也是檢測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更是學生鞏固知識學習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時,老師結合物理概念,設計物理實驗,引導學生在探究實驗的過程中應用物理概念知識,讓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增強物理概念學習的體驗。
例如,在學習了摩擦力概念時,老師結合現實生活,設計了一個簡易實驗,在一個杯子里裝了一些大米,插入一根筷子,向上拉筷子結果輕而易舉把筷子,而當在杯里裝了少量水后,等到水滲透到大米里,再插入筷子就可以把整個杯子提起來。學生們以小組形式,通過同學配合完成實驗。有的小組看到這個實驗結果時有些吃驚,湊在一起討論原因。有些小組在加入水后也沒有把杯子提起來。老師對于實驗沒有成功的小組進行了指導,讓學生思考問題可能出在哪兒,怎么改進。學生認為可能加水太多了,導致杯子太重了,筷子與大米之間的摩擦力不足以承受,也就提不起整個杯子。老師肯定了學生的猜測,指導學生再次實驗,控制加入水的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運用摩擦力的知識解釋實驗現象,在應用中提高了學習效果。
由此可看,通過設計物理實驗,引導學生探究,讓學生在應用中學習,在學習中應用,實現良性循環,達到以應用鞏固物理概念的目的,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總之,運用物理實驗探究的方式,創新物理概念教學,提升物理概念教學效果。俗話說“教有法而無定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時,老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大膽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應用,堅持一切為了學生,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科學組織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初中物理概念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從字面得到解釋,對于這些概念,學生可以從字面含義出發,斟字酌句,由淺入深.比如:磁感線,磁-磁場,感-感應,線-曲線,即感應磁場的曲線.再比如:勻速直線運動,勻-均勻,速-速度,即速度均勻不變的運動.進一步延伸則表示在一條直線中,加速度不變的運動.在解釋字面意思的時候,要讓學生了解相同的詞在不同的概念中不一定具有相同的意思.學生在斟字酌句的時候,經常會陷入迷茫的死胡同.此時,就需要拓寬視野,發揮想象.如“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和“勻速直線運動”中的“勻速”,大部分學生在看到這兩個概念中的“勻速”時都覺得應該是速度不變的,實則不然,“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是指物體運動的速率大小不變,但運動的方向時刻改變,而“勻速直線運動”中的“勻速”是指物體運動的速率大小不變.因此,學生在從字面上理解概念的含義時,一定要確保詞義的正確理解.
二、從區別中尋找聯系學習物理概念
要想真正的理解物理概念,就要學會把相似的概念放到一起進行分析比較,找到相似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而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比如速度和速率兩個概念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難點,有些學生在學習完初中物理教材之后也不能完全的理解這兩個概念的區別和聯系,因而剛接觸這兩個概念時,就要做出明確的區分.教師首先要讓學生明確二者的不同點.速度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而速率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速度與位移相聯系,平均速度即單位時間內的位移,是矢量,而速率與路程相聯系,平均速率是單位時間內的路程,是標量.但是二者之間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在勻速直線運動中或者是變速運動中的瞬時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的大小.由此,學生通過對二者的比較,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速度和速率這兩個概念.
三、利用理想模型強化物理概念
理想模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指忽略了研究對象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即研究對象的本質問題,或者是在一個研究系統中,忽略了研究對象本身并不影響研究系統效果的次要因素.理想模型通常將研究對象化繁為簡,有利于更直觀形象的理解物理概念.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點電荷的概念.很多學生剛接觸點電荷的概念時并不能快速的描繪出點電荷的樣子,學生的腦中,電荷往往是雜亂無章、看不見、摸不到的,它們毫無規律的運動著,但是隨著不斷的研究會發現:在一個研究系統中,我們只關心點電荷電荷量的多少,因此完全可以忽視電荷的質量、大小、形狀和電荷的分布情況,把這些電荷看成簡單的集合點,就稱為點電荷.如此,學生便在腦中建立了點電荷的理想模型,理想模型的建立為學生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四、巧用多媒體領會物理概念
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給物理教學帶來極大的便利,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東西,聽到原本聽不到的聲音,讓這些抽象和難以想象的物理概念變得形象而直觀.例如教師在教學靜電的概念時,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生活中靜電的案例,如用剛梳過頭發的梳子去吸引紙屑的場景和夜里脫毛衣的場景,不僅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靜電事例,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對物理的興趣,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再例如,教師在講解電流的概念時,可以調用電流產生和運動的模擬動畫,讓學生清楚的看到電流的產生及運動過程,幫助學生理解電流的計算公式和電流的微觀表達式.所以巧用多媒體教學可以在保證物理教學有質有量完成的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物理教學;初中;高中;銜接輔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277-01
在高中物理教學總存在這樣一個問題,由于高中物理與初中物理的差異性,造成了學生難以在短期之內適應高中物理教學的內容。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主要是因為初高中物理教學上的銜接工作沒有做好。因此,做好初中物理教學為高中物理教學的鋪墊工作,對于學生在高中階段快速適應高中物理教學內容以及提高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也有一定的意義。
一、物理教學難以銜接的原因
1、教學內容存在差異。初高中物理知識之間固然有著內在的聯系,但是也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教學內容上,初中物理知識更加形象,更加容易理解。而高中物理教學知識側重于抽象思維,與數學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尤其是矢量運算等方面的內容的增加,使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難度更加大。
2、環境的變化。初高中教學過程中,環境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從初中進入到高中以后,面臨一個嶄新的環境,尤其是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接觸到的完全是陌生的教學方法。在這一時期,學生心理上存在巨大的落差感,導致了物理教學質量難以迅速提高。
二、做好物理教學鋪墊的意義
1、有助于學生做好心理準備。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學開端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就讓學生普遍接受部分高中物理的知識,可以提前讓學生對高中物理知識有所了解,從而促使學生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同時,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授部分高中物理知識,對于學生進入高中時期之后,迅速的融入到物理學習氛圍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有利于高中教學進度的推進。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的實踐證明,學生習慣某種學習方法之后,特別容易產生慣性思維,一旦學習方法需要改變,就需要一個相當長的適應階段。而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正是這一教學規律的體現。在初高中不同的物理學習階段,無論是課堂知識量、教學節奏還是教學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造成學生很難在短期時間之內適應高中教學的方法和內容。而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學的銜接工作,可以全面提高學生在物理教學方面的適應力,將適應時間壓縮到最短。這樣有利于提高高中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能力,同時有利于高中教學進度的推進。
3、有利于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初高中物理教學知識雖然有很大程度上的不同,但是兩者之間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高中物理知識是建立在初中物理知識基礎上。如果在初中物理教學時期,就開始滲透高中物理知識的內容,從而使學生預先對高中物理知識進行適應,這樣有助于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比如,在高中物理教學階段,受力分析是其中的一項重點教學內容,尤其是在受力數值計算的時候,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但是該項內容與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力與運動的關系以及摩擦力的影響因素等方面的內容密切相關。如果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就對相關的知識進行合理深化,那學生高中物理學習時期,就會很快適應相關知識,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做好教學鋪墊工作的策略
1、做好教學內容上的銜接。初高中物理教學知識之間有其固有的關聯性,在初中教學過程中,將初高中物理知識進行恰當的銜接,是做很好教學鋪墊工作,提高高中物理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在速度這一概念上,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速度一個標量。這個概念相對簡單,容易掌握。但是到高中時期,速度則變成了一個矢量,具有其方向性,這個概念就相對復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由于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導致高中教學中對于初中物理知識產生了懷疑,這不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如果在初中時期,就對這個概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就可以使高中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容易理解這兩種定義之間的不同,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迅速理解和掌握。
2、采用不同思維方式教學。由于初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在思維方式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性。這也是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難以快速提高物理學習質量的重要原因。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就適當的讓學生利用高中物理思維方式來進行思考。這樣,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預先了解高中物理學習中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提前走入“高中”,體驗“高中”,這樣就能提高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對物理思考方法的適應性,在初中就完成思維的“過渡”。
3、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正確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學生對于相關知識的理解,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當前的教學方法進行合理改進,尤其是在初中物理教學階段,采用滲透式的教學方法,將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部分知識,潛移默化的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之間將初高中物理之間的隔閡消除掉,為學生學習高中物理奠定基礎,能夠在進入高中迅速適應高中的課程內容。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物理;教學效率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網絡多媒體技術的普及,課堂教學也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突破時空限制的優勢,創設物理情境及實驗情境、實現現實生活與物理知識學習的對接、虛擬實驗與真實實驗優勢互補來優化課堂教學等,都是當前初中物理教學研究的重點。
一、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研究的現狀
在信息技術與教育的結合研究方面,許多國家都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美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信息技術與教育結合研究的國家,早在1989 年,美國科學促進會就已經意識到信息技術在教育方面的巨大的發展前景,并由此提出了將信息技術和課程教學整合的“2061”計劃,旨在提升美國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其別提出要將信息技術和其它學科進行充分的結合。
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發展研究大致可分為CAI計算機輔助教學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兩個階段。前者指的是計算機輔助下的各類教學活動,是一種通過對話方式與學生討論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進程的安排、并進行教學訓練的方法與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通過綜合應用超文本、多媒體、人工智能和知識庫等技術,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單一、片面的不足,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個人化學習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進而實現了最優化的教學目標。后者指的信息技術不再僅局限于計算機技術本身,還包括了網絡、遠程教育、虛擬技術等方面的應用。同時信息技術與課程的關系也從之前的輔助關系轉變為整合關系,關注的范圍從單一的課程教學擴展到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的整個學習過程。
在我國,盡管信息技術和教育結合的研究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但卻也取得了不錯的成果。國內的研究始于上世紀 90 年代初,在上世紀 90年代末,國家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的相關專家首次提出了“課程整合”的提議,并成立相關的研究組織。
初中物理課程的學習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即新課程基本理念中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通過探索和觀察物理現象,揭示物理規律,并將其應用到生產生活的實踐中去。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能夠為探究教學過程中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創設各種必要的情境,幫助學生進行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學效率。
二、基于初中物理課程實踐的信息技術的應用
1.利用信息技術引入和創設物理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概念指的是反映物理現象和物理過程的本質屬性的思維慣性,是物理事實的抽象概括。物理概念不僅是基礎物理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構成物理規律,建立物理公式、完善物理理論的基礎和前提。通過信息技術,引入和創設物理概念的情景,幫助學生建立認知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
在講授“電流的形成”時,因為電流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僅靠想象難以在腦中建立電流這一概念的思維模型及形成的過程。通過借助多媒體課件,使用動畫的形式模擬出電流的形成,并與水流的形成進行類比,同時將“短暫電流的形成過程”與“短暫水流的形成過程”進行類比,將“持續電流的形成過程”與“持續水流的形成過程”進行類比,變抽象概念為直觀動畫,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電壓是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這一知識點,教學過程生動形象,又揭示物理本質,提高了教學效率。
2.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和演示實驗,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
信息技術具有逼真模擬的功能,能夠通過二維、三維動畫將一些不易觀察清楚的、難于操作的、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直接呈現的實驗內容以直觀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彌補了常規實驗儀器的不足帶來的不良結果。
3.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物理實驗,提高學生實驗實踐能力
在傳統的理科實驗室,為防止由于實驗操作不當造成的各種危險和實驗儀器的損失,大多數學校的實驗室對學生進行了諸多的限制;有時由于實驗條件的制約,實驗結果甚至和理論不一致,造成學生對于物理知識學習的困擾。利用信息技術模擬和演示物理實驗操作,如分組實驗操作模擬、實驗錯誤操作模擬以及物理過程短狀態、變化快的現象模擬等,不僅可以彌補傳統實驗室的不足之處,還可以讓物理實驗更形象逼真,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三、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的意義
1.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調整學生學習情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運用多種現代化手段對物理信息進行加工處理,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可以使一些普通條件下無法實現或無法觀察到的實驗過程和實驗現象更生動形象地顯示出來。這一過程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嗅覺,讓學生可以更全面的參與到實驗中去。從而使模糊的物理概念清晰化、抽象的物理內容形象化、復雜的物理理論簡單化,加深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印象,提高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
2.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通過信息技術傳遞教學信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學生不但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聽,還能用手參與操作,這樣多種感官的同時參與可以刺激學生獲取更多信息量,比單一地聽老師講課更有效。信息和知識密切相關,獲取大量的信息就意味著掌握大量的知識。
3.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促進初中物理教學的進一步發展,提高教學的水平和質量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更好更多地接受信息,實現使學生參與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在認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實現網絡模擬物理實驗與實物物理實驗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利用多媒體還有利于教師將采集的物理數據快速處理并將結果以圖形或動態圖畫表示出來,節省實驗數據處理的時間,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簡述信息技術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現狀、應用及意義,從而說明信息技術在促進初中物理教學效率中的積極作用。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初中物理教學,也是根據初中物理學科的特點,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將物理中的抽象知識進行具體化,從而降低了傳統初中物理教學的難度,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提升了初中物理教學的效率。
參考文獻:
[1]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和方法[J].電化教育研究,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