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則
時間:2023-06-28 16:51: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校園之星 校園管理 獎勵
教育,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構主體自身為對象的實踐領域”。學校作為學生教育的主渠道,面隊每一位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等存在差異的學生個體,如何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引導,這就要求學校從學生個體的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特點,使教育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使每個人的才能品行都得到肯定,實質上這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要求。
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 )一詞出自《論語•為政》,因:根據;材:資質;施:施加;教:教育。指針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的教育。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育教學經驗時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而有了“因材施教”的名言。在現代教育中,這就是量力性原則,這也是成功教育的多規格人才培養觀??鬃右虿氖┙痰牡谝徊绞橇私鈱W生,他能夠用精煉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學生的特征,如“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果,殤也達,求也藝”;第二步是分別激勵,激勵是促使學生嘗試成功的源泉,激勵充滿著爭取成功的力量;第三步是補偏救弊,即針對同樣的問題,對待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講解和回答。
在中外教育思想史上,各家各派無不主張因材施教。近代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薄皞€性全面和諧發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蘇霍姆林斯基說: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問題在于教育者要去發現。《學習與革命》中有一句名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無論什么學生,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尊重、理解。因此,要建立起素質教育的茂密森林,就必須關注每一棵樹木的成長,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實施針對性很強的鼓勵性評價。
眾所周知,職業學校的學生大多15~18歲,生理上正告別少年期進入青年期,肌肉和心肺功能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骨骼生長趨緩,生理器官、神經系統基本發育成熟,各項機能已趨完善,青春期生理特點開始顯現;從心理上看,他們自我意識猛醒,思維能力、高級情感迅速發展,自信,有個性,渴望得到鼓勵、肯定、表揚,希望并善于秀出自我、展現自我。相對于同年齡段的高中生,職校生又是初中畢業生中學習成績偏下、行為習慣較差、自控能力偏低的這部分學生,面對這樣的實際情況,如何用賞識的心態、激勵的辦法來進行因材施教,我們的做法是“不同的學生設不同的獎項”。
多年來,我校緊緊把握“以人的發展為中心”這一主旋律,堅持德育就是質量,德育就是效益的辦學理念,實踐中努力做到德育工作“近一點、細一點、實一點、精一點”的工作思路,積極思考因材施教的學生德育管理模式,通過在學生中開展“校園之星評比”活動,對孔子因材施教第二步進行了嘗試探索,以達到“不同的學生設不同的獎項”做法,變獎勵為管理,變管理為獎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輻射,擴大學生學習榜樣的視角,全面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校園之星”是一個統稱,它是由學?!凹寄苤恰薄ⅰ岸Y儀之星”、“進步之星”、“陽光之星”、“學習之星”、“體育之星”、“文藝之星”、“奉獻之星”、安全之星、奧運之星、勞動之星、遵紀守法之星等系列組成,以季度為評選周期,一星一方案,評選方案由評選條件、評選方法、獎勵方法、推薦材料等組成。
“校園之星”評選的原則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在教育中的應用。一定年齡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特點和智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普遍性,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教育中針對學生的共同特點和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有利于揚長避短,長善救失,有利于多出人才,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校園之星”獎項的設計,我們認為要努力做到:(1)代表性。學校對學生的一般知識水平、接受能力、學習風氣、生活態度和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儲備、智力水平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的特點,都要充分了解,以便從實際出發,有代表性地設計評選獎項;(2)針對性。獎項的設計既要面向全體青年,又要善于兼顧部分群體或個別學生,使某一類型或某一學生得到相應的發展;(3)前瞻性。針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別設計不同個性特點學生成才的評選獎項。
“校園之星”的評選,其理論是因材施教,其核心是賞識、激勵、關愛,抱著一種欣賞的積極態度,把力量注入學生的體內,短短的一年時間,已讓青年學子展開飛翔成功的翅膀。對此有幾點思考,讓我們同仁以此共勉:
1.賞識是一種心態,它不僅是教育的思想觀念和方法,它更是一種教育者的思維方式、信念以及精神狀態。賞識教育是源于對學生的愛,發現并遵循生命成長規律的愛的教育。不是好學生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學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它們變得越來越壞。將賞識教育當成一種生命需要的教育,是符合現代心理學關于人性需求層次理論原則的。
2.“皮克馬利翁效應”。激勵能把學生的一切潛能調動起來,從而達到充分釋放的狀態,這種狀態如果不斷保持,它將鞏固成為學生的一種本性,從而終身受益。
關鍵詞:輔導員 大學生 個性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8(a)-0251-0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這樣的要求:“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筆者認為在當前多元化的發展時代,大學生的個性彰顯活躍,要想真正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必須要對其實施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那么,究竟如何對大學生實施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呢?下面,筆者總結其中的幾點論述如下。
1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離不開輔導員的情真意切、情理結合。假如輔導員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不能有效做到情理結合,那么即使輔導員說的再對也很難打動大學生的內心,觸動他們的心靈。輔導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對大學生進行空洞的說教,更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更需要做的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以理服人”以及“以情感人是我們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常用的兩種方法。筆者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發現:部分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往往只喜歡講一些大道理,卻把“以情感人”的教育理念拋之腦后;還有一部分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了“以情感人”,但是卻沒有有效做到“以理服人”。上述兩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說都是不正確的。“情”與“理”的辯證關系是我們輔導員必須要搞清楚的,“情”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而“理”則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向導。寓情于理才能真正有效的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
尊重個性、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從古至今都被教育界所普遍推崇。早在古代,我國著名教育家孔子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就采取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他根據學生的資質以及個性發展,對其分別進行“六藝”教學,培養出各具特色的人才。例如,御馬術超群的冉有,武藝高強的子路以及文才出眾的顏回等。
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應該遵循因材施教、尊重個性的原則,要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每一位大學生,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然后因材施教。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筆者充分的感受到:每一位大學生的生活經歷、智力水平以及他們的性格特征都各不相同。所以,輔導員在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必須要根據他們的性格、氣質等實施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例如,對于那些調皮搗蛋的大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剛柔并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那些內心比較自卑的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鼓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對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大學生,輔導員應該采取循序漸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等。于此同時,我們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應該充分的尊重每一位學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盡量遵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原則對其進行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此以來,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為他們個性才能的施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3 德育為先,心育為主
十報告中明確提出: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基本任務。筆者認為,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亦應該以德育為先,心育為主。馬加爵以及藥家鑫的殺人案至今還令人記憶猶新。當我們重新對馬加爵和藥家鑫兩位大學生進行審視的時候,我們很容易發現:他們二人的性格都比較內向,甚至可以說非常靦腆。那么,究竟是何種原因致使他們殺人的呢?對此我們不做深入分析。但是筆者可以說當時確實很少有人能夠真正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的性格孤僻,缺乏人與人之間的基本交往,更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于這部分大學生來說,我們輔導員必須要對其多些人性化以及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與他們進行心靈溝通。
基于此種情況,我們輔導員應該多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并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心理學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時幫助他們解開心靈的困惑,幫助他們打開心扉之門。于此同時,筆者認為我們輔導員還應該建立大學生的品行檔案材料,通過品行檔案材料的建立來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對于存在思想問題的大學生我們輔導員必須要對其進行更多的關愛。例如,我國高校著名輔導員初世紅老師,在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就積極推行“以尊重學生為前提”的德育模式。她還建立了“暖暖語吧”的談心平臺與大學生實施零距離的溝通和交流,進而全面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此基礎之上,她運用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幫助大學生答疑解惑,這無疑等于給大學生的心靈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洗滌,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
4 結語
總而言之,輔導員在對大學生實施個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必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尊重個性,因材施教;德育為先,心育為主。相信只要有效做到上述三點,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會得到質的提升,個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會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賀曲.新時期高校輔導員如何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1).
[2] 陳士勇.增強高校輔導員工作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黑龍江畜牧獸醫職業學院學報,2009(1).
摘 要: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是中職學校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的重要途徑。面對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雙重功能弱化的狀況,提高德育課堂教學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著重介紹了中職德育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提高德育課教學有效性的措施。關鍵詞:中職德育課 教學有效性 措施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7(b)-0178-02課堂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生學習方法、掌握學習技巧的視覺與聽覺的記憶活動,獲取一種方法把每一個知識點牢牢存放在自己的大腦里;而對于老師來說是把自己曾經多年總結的學習經驗最簡單最直接傳授給每一位學生,使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把書本里的知識要點掌握并牢記。中職學校的德育課,對學生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直接關系到教學和人才的質量,所以其課堂教學質量就顯得尤其重要。如何使其課堂有效性能達到最大,是需要重視和研究的重要問題。1 中職學校德育課的重要性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職學校學生畢業后直接面臨兩個選擇即:一是繼續再學習;二是直接面臨社會參加工作。中職德育課教學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生涯和職業理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和法律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使學生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2 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課堂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年齡較小,多數來自農村和城市經濟困難家庭,家庭背景、學習成績、成長經歷等多種原因使他們心理敏感,逆反心理較強,易受外界干擾,易產生自卑感,教育難度較大。在中職學校日常教學實踐和管理中,我們發現,德育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低,智育和德育雙重功能弱化。2.1 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程的認知存在偏差在多數學生的思維里,除了專業課程是必修課程,對于德育課程只是一個附帶課程,只是為了考試有那么一個分數而已。他們在初中階段思想品德課考試是實行開卷考試,對應中職德育課就成了中職學生眼中可有可無的課,甚至是“休息課”,加之中職學校的學生沒有高考的壓力,德育課在學生的眼里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加上中職學校學生中考成績不太理想,普遍表現出厭學情緒嚴重、學習主動性不高、想學一技之長卻缺乏恒心和毅力等狀況,直接造成學生對德育課程的忽略。2.2 德育課教師素質有待提高表現在:(1)教學觀念落后。多數教師仍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一味強調知識的灌輸,忽視能力的培養,造成學生產生思維惰性,無法創造性地去學習。(2)知識構成陳舊,教學內容空洞。由于不注重持續學習,不少教師的業務知識陳舊,雖然用的是新課標,教的是新教材,但教學套路還是舊的,以不變應萬變是他們的“法寶”。這勢必造成教學內容空洞,說多用少,理論脫離實際,枯燥乏味,課堂死氣沉沉,學生學習積極性差。(3)教學手段落后。與普通高中相比,中職德育課課外教學輔助材料較少且設備投入不足,教師基本上采取的還是傳統的手寫板書,“課上全靠吼,板書全靠手”,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3 教學評價方式單一對于德育課課程,多數中職學校往往簡單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的好壞作為評價教師的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沒有體現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技能特長等內容,致使教學評價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視學習過程。造成師生缺乏足夠的溝通,很少互動,教學效果差。3 提高職業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措施作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主渠道和各專業學生必修基礎課的德育課,如何切實增強德育課教學的有效性,就成為深化德育課程改革的關鍵。3.1 變換課堂空間授課模式打破傳統的課堂空間授課模式,即老師站在前面的講臺上講,學生安靜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聽的教學形式。中職學校專業班級學生人數較少,德育課教師可課程需要交待班干部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全班學生們一起參與把課桌很整齊的圍成一個大圈,老師和學生都圍坐成一個大圈,無論是學生還是老師都是面對面的交流。變換課堂圍坐模式的意義在于:促使學生們在課堂環境視覺上感到上課有一種新鮮感,借助學生時代的單純,必須營造學生時代最喜歡的課堂活躍氛圍,充分挖掘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潛力,老師在課堂上能及時抓住某一個學生學習的興趣點并及時找到適合他的學習方法,改掉了平時不愛動手不愛動腦的個別學生身上的一些壞的習慣,避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頭接耳,激發了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熱忱,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專注力,體現了班級的凝聚力及號召力;拉近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體現了師生間的同等地位。3.2 創新課堂教學方法(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模式的歷史“舞臺”上來看,因材施教是最為悠久,雖然現代是一個科技信息時代,講究時髦、講究突破、講究創新等,很多捷徑教學方法都還有待考量,許多教學者在大膽嘗試去創新、去探索,但是在筆者看來是萬變不離其宗,“分層要求,分類指導”的傳統的教學方法就是因材施教的具體體現。德育課教師教學在遵循“三貼近”原則過程中,不能忽視傳統教學方法中的精髓,應該重視學生個別差異。如在《職業生涯規劃》中對每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評價、指導就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性格、能力、職業價值取向、個人學習狀況和行為習慣等特點進行。(2)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對現實問題或某一特定事實進行交互式探索的過程。案例教學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觀念的感悟,能有效地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并為學生自覺規范行為創造了條件,是一種適用于職業德育課教學,并落實能力本位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德育課親和力的有效形式。如在《哲學與人生》第十四課人生價值與勞動奉獻中,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2010年感動中國人物評選中的活雷鋒郭明義和廈門洗腳妹劉麗等人的感人事跡,讓學生談談他們對人生價值在于奉獻的理解,和學生探討人生價值實現的主客觀條件,提升了學生的人生價值觀。(3)分組討論。課堂分組討論法就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實現心靈的對接,意見的交換,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討,實現知識的共同擁有與個性的全面發展。它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有效承載體,是課堂上促使教師和學生角色轉換的有效途徑。在德育課教學中,教師事先擬定討論話題,在課前把所有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由小組推選小組長。組員和小組長要相對固定。小組長負責組織組員針對某個問題開展探討并及時記錄組員討論的情況,歸納要點,以備課堂組與組之間交流。需要強調的是,在分組討論時,一方面,要讓組員學會聆聽,學會聆聽既是對發言者的尊重,也是提升自己的好方法;另一方面,教師要對討論過程進行全程監督,適時點撥、引導,對討論的結果要進行集體公開的點評,以發揮討論的積極效應。如講到《職業生涯規劃》第二課職業理想的作用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暢談自己的職業理想,互相評議一下,看誰說得最具體、現實,最符合本人實際。在點評過程中可結合社會理想的內涵,引導學生深刻領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深刻領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深刻領會“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勵志刻苦學習,積極投身實踐,用苦干、實干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這樣通過倡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學生善學樂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踐證明,創新課堂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對于改善師生關系,落實三維教學目標要求,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是有十分有效的。廣大德育課教師應與時俱進,牢固樹立生本意識和終身學習觀念,因材施教,誨人不倦,用良好的教學成效貫徹落實十精神。參考文獻[1] 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S].2001,2.[2] 教育部.《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貫徹黨的十精神教學指導綱要》[S].2013,3.[3] 孫麗群.課堂分組討論教學法的應用與反思[J].文學教育出版社,2012,7.
深刻理解課本涉及的概念、定理的內涵,因為當代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的建構過程,教師的任務是引起學生必要的認知沖突,輔助學生主動建構起新知識結構,并逐步提高學生的建構能力。因此,培養學生對教材中的概念、重要的結論、定理的理解能力非常必要。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于定理、概念等知識點,應靈活的采取領讀、范讀、提綱導讀、學生自讀、精讀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圈點、概括、批注、探究、聯系、歸納等好習慣,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二、把握教材的“彈性”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性特點、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承認和尊重這種差異并因材施教是素質教育的原則。為便于因材施教,新教材的必學、選學內容的設計及在內容的廣度上有一定的“彈性”外,習題、復習題的配置也分為~B組,體現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頂”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因此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盡量做到“低起點、分層次”教學,即把學生分成A―B―C―D―E五組,教學內容采取復式教學的模式,給學生創造一個彈性的教學環境,使各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學習的機會,布置作業也按A、B、C等層次布置,使所有學生都能達到基本要求――下要保底,又使各層次的學生個性得到充分發揮――上不封頂。
三、把握教材的廣度,合理安排各類內容的教學
新教材的一個特點是內容較廣,除必學內容、選學內容,還穿插了“讀一讀”、“想一想”、“做一做”滲透德育和數學應用知識的內容。我在教學中認真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除抓好必學、選學內容外,還重視安排的其他內容,在課堂上或課外輔導時抽出適當的時間,恰當的引導學生去讀、去想、去做。這樣對學生素養的提高很有好處。
四、重視教材“實際應用問題”的教學,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以往在教學中解決實際應用重視不夠,導致學生無法應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應用問題。為了克服這些傾向,新教材安排了一定量的實際應用題,這對我們數學老師轉變觀念起了導向作用。因此,我在教學中,除了用好教材中的現成問題,還整理了更多的實際應用問題,如聯系我縣的經濟問題編了一些實際應用題,指導學生來解決這些問題,從而使學生懂得學習數學的現實意義,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五、突出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體現是新教材又一明顯特征,教材中體現的數學思想很多,如:分類思想、化歸思想、類比思想、整體思想、數學模型思想及換元法、待定系數法等,這些思想方法是隱含教材之中的,往往不易掌握。因此在教學中我精心設計思想方法的教學,以教材為依據,堅持三個原則(化隱為顯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學生參與的原則),把握好四環節(總體設計、反復滲透、適時突破、應用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于畢業班解題尤顯重要,因此,對于問題,我從多角度出發探索解題思路,如:(1)一般思路,從問題出發索取與此有關的知識,進行“縱橫聯系”。這既有環環緊扣。探本溯源的分析,又有將思維推向四面八方的發散探究,在此基礎上把知識進行歸納,揭示出本質,析出其中的精華,從而得到解題思路,特別把一些圖形放在圓內的問題,使用此種思路效果較好;(2)從逆向思維中捕捉思路,若把已知到未知稱為正向思維,反之則稱為逆向思維,在教學中若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從反面去想一想,去試一試,從中可捕捉到解題思路,這種思想在代數證明題中效果較好。總之,我在平時的教學中,盡量挖掘和體現教材中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從而來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應用
當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與創新,離不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貫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文化環境,不僅會促進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還會有助于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曾指出,“對民族傳統文化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結合時代的特點加以發展,推陳出新,使它不斷發揚光大?!敝挥杏每茖W方法去粗取精,去舊賦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當代價值。
一、傳統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四有新人”,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中國經典傳統文化是以正義、禮貌、孝敬、謙讓、敬業、奉公、刻苦、自強為核心的,與高校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的目標正好相吻合。傳統文化中可借鑒的價值取向、個人修養、家庭人際關系、集體原則、個人生活和事業等方面的先進思想,可以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統文化中可堅持的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循序漸進和以身作則等教育方法,仍是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法寶;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先進思想和現代精神,強調內心愉悅的道德修養,其中蘊涵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更容易喚起被教育者潛在的道德情感,大學生更易于接受認同,有利于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傳統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豐富
對待傳統文化的內容,我們應采取辯證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并結合現實去積極探索挖掘其價值內涵,才能切實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要借鑒傳統文化中倡導的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律己修身的個人修養、健康和諧的自身心態、仁愛孝悌的家庭規范、尚群為公的集體原則、崇尚節儉的生活傳統、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義重于利的價值觀念,“革故鼎新”的改革創新精神,以及以人為本、天人合一、人道主義和民本主義等思想。這些內容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價值觀并行不悖,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影響,都是不可或缺的良好素材。實現以培育四有公民為目標的社會主義文化綱領,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都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借鑒。大學生會在生動豐富的傳統文化的批判繼承中,愉悅地將其現代價值融合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中。
三、傳統文化有益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要挖掘傳統文化中的以身作則、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等教育思想,使其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有效作用。
1.借鑒以身作則的方法達到榜樣效應
榜樣的力量不可估量。大教育家孔子善于以身作則。他重視教師本身的道德品質對學生的重大影響,處處以高尚的品行為學生示范,時時以真誠的人格給學生熏染。他培養了“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足已證明這種以身作則的儒家思想,是有效的榜樣效應和教育方法。
同樣,墨家思想也強調以身作則。他們宣揚“兼相愛,交相利”;“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保ā赌?兼愛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努力讓自己成為大學生的榜樣,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以身作則,用淵博的知識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帶動大學生成長。
2.借鑒因材施教的方法達到個性尊重
孔子善用因材施教。他有“弟子三千”,性格各異。如有人喜歡表揚優點,有人害怕暴露缺點,有人喜歡控制別人,有人喜歡推卸責任……他會根據不同的學生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注重心理引導,達到尊重個性、發揮長處的良好教育效果。高校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堅持這一方法原則,借鑒“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傳統思想,堅持因材施教,尊重個性,以人為本;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狀況、知識結構、心理承受力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把整體教育和個體教育相結合,通過傳授內容教育方法的選擇,達到尊重個性,挖掘潛能的教育目的。這樣既可因材施教,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又可一視同仁,避免教育顧此失彼,欲速則不達。
3.借鑒循序漸進的方法達到潤物無聲
孔子注重循序漸進?!拔崾形宥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并非一日之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2005方案)就是證明。大學前兩年的四個學期設置四門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課必修課,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進行逐步提升。每一門課程要求教師不斷吸取儒家求“仁”思想,“剛、毅、木、訥,近仁?!保ā墩撜Z?子路》)大學生道德從低層次向最高層次發展的過程,就是從學會剛強、堅毅、樸實、謹慎等優良品質向仁德靠近的過程,就是從基本仁德的學習和培養,達到最高層次的“仁”德的過程。
因此,高校思想教育最根本的方法循序漸進達到如物無聲。就是讓大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從自我做起。學校要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促使學生道德提升,循序漸進,達到德育為先的教育目的。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以古鑒今,挖掘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立足民族、時代和學生實際,應用優秀的傳統文化服務于我們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創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
參考文獻:
一、現階段農村初中德育工作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1、缺乏情感教育。學校經常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但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癥結就在于這些教育沒有針對青少年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來進行,對于他們的情感問題和人際關系的困惑,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缺少適合他們年齡特征的指導。在應試教育的支配下,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他們情感上的苦悶和挫折無法向老師或父母訴說,成績不好的學生的人格問題、情感問題、人生問題也就容易被漠視和冷落。
2、傳統道德思想影響德育教育。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對德的知行非常重視,但不重視行為個體的人,無視人對于自主、自由的基本要求和意愿,傳統道德思想是輕視道德情感的,突出政治情感和階級情感,削弱人的情感全面發展,應試教育和思想又使人們的視點集中在易于查看的或是看得見的道德情感上,使看不見看不到的道德情感被忽視了,這些思想使道德工作中的情感的培養相對滯后。
3、榜樣教育受人格化傾向或典型化傾向的影響。榜樣作為具體的形象,對激發學生產生與之相聯的道德情緒,產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有非常好和效果,歷來受到德育工作者的重視,但對榜樣的宣傳介紹就是典型化或非人格化傾向,好的榜樣人物時時刻刻都想著國家的利益、集體的利益,都只想著埋頭工作,無私奉獻一切,永遠想著他人,從不想自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圣人,這種榜樣對于具有思想觀的學生,他們更不宜受到榜樣的人格感染,由于榜樣教育的這種現象,使得榜樣在道德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削弱了。
二、如何才能把農村初中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
筆者認為從以下幾方面創新:
1、觀念創新、理念創新。中學德育創新,首先要確定"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加強人文教育,把人作為德育的主體和根本,把人的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出發點,充分認識和把握人的本性,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充分引導和滿足人的正當欲望,善于理解和把握人心,最終贏得人心,取得人的信任和教育的主動權,真正解決人的精神激勵、靈魂塑造和品格提升問題,真正實現“通其情,達其理,導其行”的目的。
2、拓展渠道,形式創新。德育形式的選擇必須“以人為本”,關鍵是否受學生歡迎,是否具有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德育形成必須多樣化,必須生動活潑,必須使受教育者在輕松、自然的狀態下,愉快地接受教育,從而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理性的升華。
2.1、德育應從單向式走向多向式。傳統德育實行的單向式灌輸,其特征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信息源,學生是接收器?,F代德育必須變單向式灌輸為多向式交流,如師生交流、同學間交流、各學科間交流,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主體。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在心靈和思想的撞擊中,他們就能得到較好的發展。
2.2、德育應從平面式走向立體式。傳統德育實行的是校園層面的德育,稱為平面式封閉性德育。我們不能總把學生放在“凈土”或真空中,而應該放到更廣闊的空間去磨練。因此,現代德育追求開放性,力求實施多渠道、多層面、全方位的立體式德育。
德育規定者學生發展的性質和方向,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加強德育可以提高智育、美育、體育、勞育的發展水平。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重視思想道德情操,堅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修養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及善惡判斷能力及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的自覺性。
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中起著主導作用。青少年學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在教育的影響下,特別是在學校教育和個人實踐活動形成與發展起來的。但是近年來受高考指揮棒和其他因素的影響很多學校重智育輕德育,使一部分同學只知道學習不懂的做人。這嚴重背離了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育人原則。面對問題我們責無旁貸,實踐中我們積極反思不懈探索德育教育的途徑,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三、德育之幸--實踐探索
榜樣示范,以身立教。中學階段的青少年具有極強的模仿性,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以自身作為榜樣,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特殊作用。教師事事以身作則,是無聲命令,是空洞說教無法比擬的??鬃釉疲骸捌渖碚涣疃?;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學校要做好德育工作,使教育主體“以身作則”這一點是不容忽視的。教育工作者應處處嚴于律已,當好學生的表率,只有切身體會到德育工作者要“德為人范”,才能取得“不令而行”的教育實效。
理解和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學生品德素質的形成是通過內化而實現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如政治要求、思想規范、道德準則、知識結構等等都是外部的、客觀的東西,只有通過主體的自覺內化,才能變成內部的主體的東西,從而形成學生內在的、穩定的素質。在教育過程中,理解、尊重和信任學生,有利于學生自主選擇并接受教育影響和教育要求,促進內化?,F代心理學家馬卡連柯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獲得別人理解和受別人尊重的需要。德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層次,我們應允許學生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對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現。在德育中,那種一味強調對學生統一要求,培養“同一模式”的學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實效。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到,德育具有個性發展價值。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話,就可能產生厭惡甚至逆反的心理。只有理解和尊重學生,才能讓學生口服心服地接受教育,使行為具有自主性和自覺性。我在教育過程中非常注重理解和尊重學生,學生們逐漸體會了我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與我建立了緊密的情感聯系,并樂于敞開心扉,聽從我的教誨。當然青少年學生的思維、人格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學生因此同時需要提出嚴格的要求。這種要求必須做到正確、適當、明確、具體、有序且有恒。
靈活運用德育方法,使教育生動、活潑。在德育實踐過程中,沒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可供我們選擇運用,如果只是按某種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機械的施教,那么效果是大打折扣的。我們應該認識到,德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很難按某種固定模式或程序機械地進行,德育方法必須是多方面、多層次發展變化的。只有創造性地運用德育方法,才能使教育生動、活潑,真正提高德育實效。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的"說理教育法、實踐鍛煉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養法、品德評價法"等切合高中生的實際的方法,開展德育工作并不斷探索德育工作的新形式如假期社會考察,社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
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德育工作要面對學生集體進行教育,并依靠和通過集體教育每一個學生。學校需要用統一的方式,對學生提出統一的德育要求。但也要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發展學生個性。人與人的差異,是客觀的事實,是不可否認的,我們的教育工作應該尊重這種差別,針對這種差別開展工作,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由于學生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情感體驗、行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在德育過程中我們應該允許學生在品德上有不同的表現,不同的層次,我們應允許學生在不違反大原則的前提下,對同一事例、同一教育內容有不同的看法和表現。在德育中,那種一味強調對學生統一要求,培養"同一模式"的學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考慮學生的個別差異,因材施教,才能有效地提高德育工作實效。另外,我們也要認識到,德育具有個性發展價值。思想品德是個性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與個性的和諧發展是一致的。品德結構處于個性結構的核心,思想品德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個性的發展水平。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通過提高學生的個性思想品德水平來促進他們個性的發展,在個性的發展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程顥、程頤(以下簡稱二程)是我國歷史上頗有影響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在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生體驗中,體貼出“天理”二字,以此為思想的邏輯起點,營造出“存天理,滅人欲”[1]為核心的理學體系,其教育的根本是德育?!岸獭苯逃砟顝娬{明理修德,重視道德素質的重要性。在他們卓有成效的德育理論中蘊含著道德信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三個階段,即從知、情、意三個方面進行教育[2],這是符合道德品質培養的辯證規律的,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一、二程的德育思想
二程的德育思想十分豐富,對現代人們德育教育仍具有啟發作用。其德育思想具體包括。
1.學為“圣人”
二程主張德育的宗旨在于學為“圣人”。他們提出“君子之學,必先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己者,皆自棄也?!盵1]簡言之,二程所描述的“圣人”,就是一個具有偉大的政治抱負,關心國家民族憂患,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質的理想人物。他們認為,孔子就是“圣人”的最高體現,其次是顏淵和孟子。二程把“孔顏樂處”視為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強調精神上的極大豐富,忽視物質享受。
2.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
在德育內容上,二程主張學習儒家的經典著作,他們認為“經所以載道也”。二程推崇《大學》,把《大學》中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作為學者進德修業的必修科目。二程的生活的年代雖然距今有一千多年,但是他們的“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倫理思想始終都不會過時。
3.因人施教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二程發現:“西北東南,人才不同,氣之厚薄異也”。因此,他們注意了解眾多學生的不同性格特點,才能和興趣,并施以不同的教育。他們說:“或因人才性,或觀人之所問意思而言及所到地位?!盵1]這種“因人才性”和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方式,從德育方法這個角度來看,是值得我們批判地吸取的。
4.養正于蒙,禁于未發
二程認為,道德教育要從幼童時期抓起,因此他們提出“禁于未發”的原則,即把不良的習慣消滅在未發生之前。具體來說,童蒙教育的主要思想是:在童蒙時期必須對幼童施行先入為主的道德思想教育,在有了較牢固的德育基礎之后,對出現的不良道德行為的影響或惡劣環境的干擾,才會有抗御的能力。
二、當前青少年道德失范現狀
目前,我國青少年道德現狀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與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相比,一些青少年的道德失范行為應引起我們的注意,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傳統道德意識薄弱。傳統道德意識主要包括:孝敬父母、誠實守信,勤儉節約。這些品德規范雖然形成于傳統社會,其中的一些內容已經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變化。但其具有的規范性的指導意義是提高青少年道德水準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而一些青少年認為傳統的品德觀念已經過時。由于社會宣傳導向上的誤導和不孝敬老人現象的頻繁出現,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給青少年造成思想觀念上的錯誤引導,導致部分青少年家庭觀念淡化、不孝順父母不尊敬長輩。例如,根據一項社會調查顯示,在日本孩子心中最尊敬的人一是父親二是母親,在美國一是父親二是球星三是母親,而排在中國孩子最尊敬的人前十位里的竟然沒有自己的父母!這樣的調查結果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青少年中出現的不誠實行為應引起重視。陳會昌教授在《孩子為什么說謊話》一文中,講過這樣一個事例:北京有個大學生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有一次在實驗室里用公用電話打了40分鐘的長途,導師問他有無此事,他一開始還不承認,后來才被迫承認錯誤。結果,導師立即開除了他。導師是這樣解釋開除該學生的原因:像這樣不誠實的學生,不能保證他在寫博士論文的時候不用假的數據。這個例子說明了誠實守信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不誠實守信是青少年中較為容易出現的現象。讓青少年學會誠實,因為不誠實的行為既會對青少年自身產生長遠不良影響,也將成為社會不誠信的隱性因素。關于勤儉節約的傳統思想品德,主要受西方社會拜金主義思想的侵蝕和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許多青少年認為沒有必要再勤儉節約,他們普遍以自我為中心,貪圖享受,喜歡攀比,缺乏適度消費觀念,把勤儉節約視為“小家子氣、摳門”,這點也不得不視為傳統品德意識的薄弱,值得引起關注。
第二,缺乏道德調控能力,產生不良行為。道德調控能力是公民將社會普遍的道德規范內化為自身的道德修養的能力,是一種道德上的自律。由于受當前重智育輕德育的教育理念的影響,德育嚴重缺失,一些青少年道德調控的自覺性和控制能力比較差。當青少年在遭遇社交、學習、就業、戀愛等挫折時,不能正確地面對失敗和理智地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從而產生不良行為,甚至升級為令人發指的暴力事件。
不良行為是指青少年違反社會公共生活準則和有關行為規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適應社會生活,從而給社會、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響或者危害的行為。青少年的不良行為主要表現為厭學逃學、青少年性越軌、青少年團伙越軌、沉迷網絡等等。更為嚴重的甚至出現糾集他人結伙滋事、偷竊、吸食等犯罪行為。我們在對青少年所犯罪行感到觸目驚心,為他們的青春感到惋惜的同時,也不由得思考如何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三、二程德育思想的啟示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是重視智力教育,忽視德育教育。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整個社會是進步的,然而作為肩負著未來世界建設重任的青少年,其頻頻出現的道德失范行為,卻可以看作是一種道德滑坡現象。二程的德育思想雖時隔久遠,但其積極豐富的思想,對于我國德育教育的開展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怎樣形成青少年崇高的道德信念,養成優良的道德行為呢?
首先,掌握知識。二程認為要形成道德信念首先要了解道德范疇,把道德信念建立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在德育過程中,他們認為應既注意對學生認識的提高,又重視具體方法的指導。方法一: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既是教育原則,也是德育方法。二程指出“西北東南,人材不同,因而,君子教人,或引之,或拒之,或各因所云者成之而已?!奔匆蠼逃弑仨毩私鈱W生的不同性格、特長、才能、旨趣而施以不同的教育,“強猛者當抑之,畏縮者當充養之?!边@種因材施教,以學生的個別差異為依據,符合教育的科學規律。方法二:啟發誘導。二程認為老師施教應在能引起學生感情上共鳴時,乘機啟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安粦嵅粏?,不悱不發,待其誠至而后干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既告之必待其自得也。憤悱,誠意見于辭色也?!闭菃l學生接受教育的積極性,促使學生開動腦筋,獨立思考,自覺踐行。
其次,重視啟蒙教育,防患于未然。二程認為德育要從幼童時期開始。他們說:“未發之為蒙,以純一未發之蒙而養其正,乃作圣之功也。發而后禁,則桿格而難勝,養正于蒙,學之至善也?!倍讨鲝垖W生的教育,要在“智愚未有所立”的兒童時期就加以施行,使之走正道。他們贊賞古人的做法:“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小學之法,以豫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當以格言至論日陳于前。”[4]意思是:在蒙童期必須施行先入為主的道德品質德育,當孩子有了牢固的道德心理品質之后,才能夠對外界的不良影響有足夠的抵御能力。二程有一段非常形象的論述:“豕之有牙,既已難制,以百方制之,終不能使之改,惟其勢,則性自調伏,雖有牙亦不能為害。如有不率教之人,卻須置其楚,別以道格其心,則不須楚,將自化矣。”[4]即強調啟蒙教育的同時,也要堅持禁于未發的原則,把不良習慣和不良品質消滅在發生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