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8 16:50: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股市投資筆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他不是上市公司董事長,也不是富二代,只是一個70歲,天天進出元大寶來證券VIP個人看盤室的歐吉桑。以現在臺股的成交量,能在元大寶來證券享有個人VIP包廂,那要每個月進出股市交易量至少超過1億元。徐航健到底有多少身家?
6億——讓徐航健賺最多的是蘋果供應鏈之一的臺表科,若以臺面上來看,徐航健個人名義持有的臺表科股票張數高達4667張,讓他成為僅次于臺表科董事長伍開云的最大個人股東之一,這檔股票的價值就超過2.3億元。若再加上他長抱的興柜IC通路股聚興,以及今年來飆漲的紡織股儒鴻等三檔股票推估,足以湊成6億元這個華麗數字。
除了擁有數億元資產,徐航健之所以會捐給淡大1.2億,不光是為了紀念父親,還是為了紀念自己34歲那年開啟的股票人生。
外省軍人家庭出身的徐航健,家境并不富裕,甚至他人生的第一雙皮鞋,是到了高中軍訓,媽媽才在地攤上買了給他。從小體弱多病的徐航建,當看到父親的辛苦——家里的6個孩子全憑著父親那微薄的薪水生活,而除此以外父親還要到處兼職——之后,選擇了念官校,但是軍銜升遷不如預期,因此決定選讀淡江管理科學研究所。34歲那年,他從這里畢業,這一年他踏進股市,買入了人生第一檔股票,同時也開啟了他自己財富人生的開端。盡管股市一開始就讓他賠了兩棟房子。
一棟房的教訓
他買的第一檔股票,消息來源是朋友,那是他不懂的產業,做聚酯絲的聯隆公司(已被華隆合并,而華隆現也已經下市),更不知道股價為什么漲?為什么跌?
那時聯隆股價正從250元跌到120元,徐航健進場買了之后,連續的漲停板,讓他覺得“股票的錢也太好賺了”。
于是,他決定更大膽的投資,加碼買更多,資金不夠的他,跟自己的太太商量,最終用這些資金去買股票,結果聯隆反彈到150元就開始反轉向下,徐航健就一直抱、一直抱,抱到股價腰斬,“那一次,不僅我太太跟我翻臉,我也賠掉了一棟房子?!毙旌浇≌f。
當時,年輕的他想從股市翻本,于是跑到臺北重慶南路書店街把所有的股市書搬回家研讀。晚上也到補習班上課,幾乎把臺北股市投資、技術分析的課都上遍。他心想只要可以讓他找到一個準則或方法,以后只要套用這個方法就可以“保證獲利”,那花再多錢上課都是值得的。但之后1988年的證所稅風暴,臺股無量下跌19天,他又再度賠掉一棟房子。
一本三十年K線筆記本
股市沉浮12年,賠掉近兩棟房子的學費,這時候他才恍然大悟,股票投資根本沒有準則可言。于是他開始每天記錄自己買賣股票進出狀況,檢討自己“到底錯在哪里”,慢慢的,他逐漸從錯誤中摸索出“對”的方法。
徐航健除了從筆記上檢討“為什么這檔股票的走勢,跟他當初想的不一樣”。也會從筆記上反省自己:“人總是會給自己找借口?!彼洀墓P記當中發現到,同樣的錯誤自己竟然犯了4次,可見得“一個人要克服自己的頑固,征服自己,真的很困難”。
徐航健說,一個人如果可以看到自己的缺點,經常檢討就會進步,買股票也一樣,如果經常檢討自己“錯在哪里”,慢慢的修正,犯錯的機率少了,對的機率增加,當然贏的機率就越來越多了——“對的機率高,贏面就會大?!?/p>
拿出過去抄寫了30多年的K線筆記本,透過一張張寫得密密麻麻的筆記,徐航健慢慢的摸索出,屬于自己的股市成功方程式。
不怕選冷門
一般散戶喜歡聽信市場或朋友報明牌,買熱門股或是看著投信、外資等三大法人在買什么,自己也就跟著買什么,總期待著買了股票,股價就會開始飆漲,但徐航健不會去追逐熱門股。
為什么不選擇熱門股?徐航健說,投信、外資、主力等市場高手,人多勢眾,資本又雄厚,“跟這些老手玩,就跟你選擇與林書豪一起比賽打籃球一樣,怎么會有勝算呢?當然找自己的強項來一較高下,贏面比較大?!?/p>
因此,他反其道而行,到人煙稀少的興柜市場尋找利好,且還沒什么人注意到的冷門黃金股來投資,而聚興就是最好的例子。
7年前,徐航健從財報當中發現在興柜掛牌的IC通路股的聚興獲利不錯,每年都至少配1.5元的股息,以股價20多元左右計算,現金殖利率約6%,不僅比銀行利息多3倍,抵扣率也高達30%,是相當穩健的投資標的。
但是因聚興股本不大,成交量很小,每天僅有20多張左右的成交量,并不是很容易買賣,于是徐航健每天盯著聚興的走勢,只要股價跌到盤下時就買一些,慢慢的累積下來,這幾年持有聚興1292張,占聚興資本額5.12%。徐航健不僅因此成為僅次于聚興董事長林子淵以外的個人最大股東,聚興穩定的獲利以及配息,更讓徐航健投資七年大賺3倍。
不一次買足
散戶習慣看到好的投資標的,就一次重壓加碼到滿,如果手上有100元,就會一次把100元的額度用來全部買滿股票。徐航健認為,這樣的投資方法是相當危險的事情。
因為股票市場何時是高點?何時是低點?永遠沒有人可以預測,如果一次加碼到滿,到時股價一跌,手上都是股票,口袋沒有現金,一定會心慌,后繼無力是投資失敗的開始。
徐航健舉這些年來他長抱的臺表科為例。當年他從財報上看到臺表科每年大約都有2元左右的獲利實力,于是在未上市盤以每股50元買了臺表科股票,結果買了之后股價竟然一路跌到16元,當時徐航健很生氣,他就像一般被套牢的小散戶一樣,打電話到公司罵老板。
當時臺表科董事長伍開云告訴徐航健,“如果公司業績不好,我愿意負責,但是股價真的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毙旌浇∫宦犛X得有道理,他回頭一算,當時臺表科股價16元,每年配股配息都有2元以上,現金殖利率至少比銀行利息好3到4倍。
從那天開始,他不僅沒賣掉臺表科,還把手中剩馀的資金拿來加碼買進臺表科,13年來,徐航健持有臺表科的成本已經很低,光這一檔就為他創造了6倍的獲利。
徐航健說,他投資臺表科時,有一位朋友也跟著他一起買股,結果臺表科當年從16元,在一年的時間里股價飆漲到95元時,這位朋友在股價漲到60元時就很高興的把全部持股都賣掉,這位朋友當時投資臺表科一共賺了3倍。
不亂動持股
但是就在朋友賣掉臺表科后,臺表科股價竟然還持續上漲,朋友想追又不甘心,于是去買了其他的股票,但人算不如天算,沒想到他之后買進的股票,買了之后沒多久就開始跌,最后導致朋友從臺表科賺來的錢又都吐了回去,“當年我如果同樣的隨便換股操作,下場可能跟這個朋友一樣?!毙旌浇≌f。
徐航健這幾年已將大部分的資金都投資在臺表科上面,長期持有,每年賺很穩定的配股配息利潤,他認為,世界上有錢的人有兩種,一種是開公司靠人賺錢,一種就是用錢賺錢,他賬面上有4000多張臺表科,相當于“40多人”在幫他賺錢,利滾利、錢滾錢的威力實在很驚人。
所以每年穩穩賺股息的他,99%的股票就是長抱的賺股息,并不會隨便去更動持股,只有1%他會常常變動,來試試水溫。徐航健說,經常變動的這1%,主要是為了做績效給券商,畢竟他在券商的看盤室,享受了很多VIP看盤室的福利“不下點單,不好意思”。
當然徐航健不是神,他的投資也是會有虧本的時候,但是他在面對虧損時,處理股票的方法又跟大多數人不大一樣。
如果你現在急需用錢,但是手上現金不夠,持有的股票當中,有部分賬上算起來是獲利的,有部分賬上是出現虧損的,這時候的你,會選擇賣獲利的個股?還是出脫賠錢的個股,來解決資金需求?
相信大多數的人會選擇賣掉賺錢的股票。因為散戶總是會認為,就算是賬面上賠錢,股票只要沒有真正賣掉,就不算是真賠,總會有一天,可以等到股票再重新漲上來。但結果可能是越套越久、越套越深、股價越來越低,直到最后通常變成滿手剩下的都是賠錢股。
最近一段日子,我發現股民沙龍里少了阿輝的身影,每周一次的股票投資者交流會也鮮見阿輝的蹤跡,甚至交易日里阿輝也不是每次都來證劵公司交易大廳報到。
有一次我遇見了阿輝,他正提著一袋葡萄從證劵公司出去。我笑著對他說:“股市還沒有收盤,你怎么提前開溜了?難道就不怕錯過了行情,少賺了錢?”
“我早上買好的葡萄要給父親送過去,要不葡萄就壞了。股市里的錢什么時候都可以賺,機會多得是,可這親情是能賺一天是一天,機不可失??!”阿輝說。
“親情也能賺?”我不明就里。
阿輝于是打開他的筆記本電腦,讓我看了一組相片。從一歲的“小米豆”到三十歲的“大萌子”,北京女孩趙萌萌將她和父親每一年的合影上傳到網上,每一張圖片上除了注明拍攝地點外,趙萌萌還寫下了當年的小故事。女兒逐漸成長,父親日漸衰老,30張合影感動了成千上萬的網友,網友在微博上含淚寫道:“一點點,我們長大;一年年,父母變老?!壁w萌萌深情地說:“30年的人生里,每一天都能感受到父親的愛?!?/p>
表1按東道地區和國家統計的FDI流入流量排行榜
年 份 中國的位次 各地區和國家排序(單位:億美元)
1993~1997 第二 美國(450~1034),中國(275~452)
1998 第三 美國(1744),英國(743),中國(438)
1999 第八 美國(2834),比利時與盧森堡(1331),英國(880),瑞典(609),德國(548),法國(471),荷蘭(413),中國(403)
2000 第九 美國(3009),比利時與盧森堡(2456),德國(1951),英國(1165),加拿大(666),中國香港(619),荷蘭(525),法國(429),中國(408)
2001 第六 美國(1224),英國(538),法國(526),比利時與盧森堡(510),荷蘭(505),中國(468)
2002 第一(預計)
資料來源: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歷年《世界投資報告》。
FDI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建立新的投資設施,第二種是收購與合并當地現有企業。發達國家之間的FDI以并購為主,最近一次的并購起于1995年,止于2000年,近兩年急轉直下。以美國為例,由于并購案大大減少,其FDI流入流量從2000年的3009億美元驟降為2002年的500億美元(預計),下降幅度83%。中國的情況剛好相反,歷來的FDI流入都是以新建為主,并購的比例相當低,所以能夠在并購潮退時水落石出。
“新建”的特點在于,外資的投入是產業資本的純增量,能夠迅速擴大生產(服務)能力,直接增加商品(服務)供應;這在供不應求、賣方市場的條件下,毫無疑問是最合理的FDI流入方式,也是中國過去卓有成效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市場背景。“并購”的直接效能不在于即刻擴大商品供給,而在于提高企業素質,它對原有生產能力的沖擊較小,也就是社會成本較低;在供求已趨均衡、買方市場為主的條件下,并購方式理應逐漸成為我國今后吸收外商投資的主流方式。
預計中近期內,新建方式的FDI流入仍將持續增長,這不僅僅是由于中國仍有市場空間,也由于中國正在向“全球制造基地”邁進。據學者江小涓論述(《管理世界》2003年第1期),僅2002年上半年,跨國公司就了許多進軍中國的信息:英特爾宣布再投資1億美元全面改造上海的芯片封裝測試中心,并且將繼續在華投資5億美元;微軟宣布將于2002年年底前在中國選擇一家合作伙伴制造Xbox;東芝宣布將投資70億日元在中國建立全球化的IT生產基地,投資將落實到蘇州的東芝筆記本計算機生產線當中;索尼公司宣布將于2003年在中國建立芯片組裝工廠,投資額為100億日元;NEC宣布將關閉掉其在蘇格蘭和馬來西亞的制造工廠,將七成的PC制造都移到中國生產;摩托羅拉公司旗下子公司樂山——菲尼克斯公司宣布將于2002年8月在中國建立新的生產基地,總投資額為375億美元;理光和松下公司宣布將在中國成立新的分公司;富士通、美能達、NMVisualSystems同時宣布將大力擴展在華地區的業務并宣布考慮在中國投資建新廠;奧林巴斯宣布在中國建廠,制造數碼相機和其他有關的配件等;NEC將在上海成立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生產企業,總投資將達8?5億美元;日產汽車公司總裁表示將攜全系列新車型在中國從事巨額投資;飛利浦表示將在2002年年底前將其顯示器生產設備從墨西哥的華瑞茲城移至中國現有的生產基地;Epson將于2002年年底前結束在新加坡廠的掃描儀生產,將生產線移到中國;新惠普成立以來的第一款新產品康柏Evo下線,而它的出生是惠普在上海的工廠,2003年惠普筆記本也將在中國生產;LG宣布將投資4億美元建立兩座“LG北京塔”作為中國的辦公中心,而這僅是LG2002年上半年在華投資4個項目中的一個;等等。
與此同時,并購方式的FDI流入將會有更迅速的發展。這是因為各級政府對于出售政府公司或政府股權早就有著迫切的要求,而最近召開的十六大提出了改革政府資產管理體制的全新精神,無疑有助于政府釋出股權、有助于外資實行并購。
一、從“統一所有、政資不分”走向“分級所有、政資分開”
長期以來,我們的政府公司未能解決兩個基本問題:產權不清,政資不分。
首先,幾十萬家政府公司是中央政府統一所有而交給各級政府去管理的呢,還是原本就分屬于各級政府所有?此前的所有規定都強調“國務院代表國家統一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級管理國有資產”,也就是說中央政府是所有者,地方政府是管理者。所以中央隨時可以把辦不好的企業交給地方去“分級管理”,而把地方上的好企業收上來“行使所有權”。地方政府出售股權所得,有時(非上市公司)歸地方政府支配,有時(上市公司)歸中央支配。地方政府的金融機構出現爛帳,中央有時出面負責解決,有時(例如廣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案例)宣布“誰的孩子誰抱”,但并未明確孩子到底是所有者的還是管理者的。這些都屬于產權不清。外商并購企業的時候如果已經與當地政府談好了各項條件,忽然有上級政府發話說當地政府無權出售,無疑是很頭疼
的事情。
其次是政資不分,也就是說政府的行政管理與資本管理混在一起,使得所有者的職權分散到各個行政部門而無法統一行使。企業的人事任免、業績衡量、綜合考核、薪酬計劃、重大決策、審計、資本經營預算等等,都是由各個行政部門多頭主管。若想并購政府公司,任何一個部門說“不行”都可以作罷論,但所有部門都說“行”也未必能夠實施,很可能還要經政府專門討論決定,才能授權簽署協議。所以即使是國內的民營企業若想收購政府公司的股權,也往往不知和哪個機構去作商務談判,由哪個單位或負責人簽字蓋章方為有效,外商就更摸不到門路了。
這種狀況即將發生根本變化。十六大報告提出:“繼續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改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國家要制定法律法規,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醒胝褪?、市(地)兩級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苯庾x這一段話,可以看出政府資本管理體制的兩大改革動向。第一,原來由中央政府“統一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政府公司以及形形的政府股權,今后將名正言順地由中央政府、省政府、(地級)市政府“分級所有”。第二,原來由各個行政部門分散行使的所有者職權,今后將由各級政府的“資產管理機構”統一行使,從而變“政資不分”為“政資分開”。
變革多年積習而成的觀念、制度、利益格局等等,絕非易事,但重要的是堅冰已經打破,航道已經開通。政府資本管理的這兩項重大改革將會在許多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其中對于以并購方式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來說,其意義就在于使得省、(地級)市兩級地方政府知道自己對于哪些政府資產享有處置權,因而能夠出售;而并購者也能夠確切了解到哪一級政府是中規中矩的所有者,以及找哪一個政府資產管理機構去作商務洽談。
在十六大召開前后,針對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購,政府分別作出了一些具有鼓勵性質的原則規定,這當然不僅是時間上的巧合。
二、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購機遇
中國股市區別于世界各國股市的特色,在于它分割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部分。能夠在深圳、上海股市上買賣的是流通股,目前約占上市公司股票的34%;其余66%的股權主要是國有股和法人股,非經批準不得上市流通。
按照香港證券和期貨委員會研究顧問肖耿先生的看法,“目前,從中國兩個股票市場的IPO里籌集到的資金已經超過了日本。2001年,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場籌集資金是香港的兩倍。從2001年年初開始,上海和深圳的市場資本總額已經超過了香港的市面價值,成為日本之外的亞洲股市中的老大”(《21世紀經濟報導》2003年1月23日)。
但是,這一類的判斷只是關注到深滬二市有著強大的“圈錢”功能,若從交易量來看就沒有這么樂觀了,不妨對海峽兩岸的股市作一對比。2002年,兩岸的股市都處在低潮。7月底臺灣有595家上市公司,1~7月平均日交易金額1019億元新臺幣,約合260億元人民幣。12月底大陸有1224家上市公司,全年平均日交易金額118億元人民幣。臺灣股市已然號稱淺碟型,從交易量看,顯然大陸的股市就更淺一些,主要原因就在于上市公司的絕大部分股票不可流通。
為了引進外資活躍股市,2002年底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11月8日,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證監會聯合《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QFII機制正式啟動。經證監會批準,12月19日,首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設立,即已經籌備了兩年多的、湘財證券和法國里昂證券合資組建的華歐國際證券有限公司。經證監會批準,首批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成立,包括國泰君安證券和德國安聯集團發起的國安基金管理公司(10月16日),招商證券和荷蘭國際集團(ING)發起的招商基金管理公司(12月26日)等。
這些舉措對于境外的財務投資者或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不可能引來戰略投資者。股市分割和一股獨大,使得戰略投資者若想獲得控制權的話,唯一可循之途是洽商國有股和法人股的協議轉讓,不存在通過二級市場的公開交易變成大股東的可能性。
國有股向非國有單位協議轉讓始自1994年,2000年8月凍結,其間轉讓案例不多。2002年6月,歷經1年的“國有股減持”宣布停止,同時“國轉非”解凍并進入期。截至12月20日的半年之中,有176家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權(包括國有股和法人股)的轉讓公告,主要方式就是協議轉讓。受讓方以國內民營資本居多,包括民營背景的投資類公司;受讓目的以獲取上市公司控制權為主流。根據已明確公告轉讓價格和轉讓股數的67家公司96起轉讓結果統計,轉讓平均價格2?516元/股,略高于這些公司2002年三季度加權平均凈資產值(2?36元/股),大大低于同期公眾股價值(超過5元/股)。
2002年11月1日,證監會、財政部、國家經貿委聯合《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主要的規范性精神為: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應當符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的要求;原則上采取公開競價方式;地方政府不得擅自批準,由國家經貿委和財政部負責審核,重大事項報國務院批準;轉讓后不享受外商投資企業待遇。
外商并購上市公司的主要風險有二。其一,協議收購的股份仍然是非流通股,不得上市拋售,因而變現困難。其二,股市不可能永遠分割,遲早要走向統一,也就是全部股票都可以上市流通。近兩年來,議論較多的全流通途徑是對非流通股“縮股”,目前的非流通股仍以政府股份為主,要政府“縮”自己的股份實在勉為其難;但是通過協議轉讓使得非流通股淡化了政府色彩之后,或許全流通問題就會提上日程。屆時如果外商發現——比如說——當初買下的60%的股權忽然“縮”成了40%,難免懊喪。
三、非上市公司的外商并購機遇
競爭性領域中,政府的股權釋出一直在進行,受讓方既有公司管理層或全員職工,也有民間資本或外商。近兩年各級地方政府所推出的并購菜單,較多是屬于原由政府壟斷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包括交通、能源、水務、醫院等等。其背景在于大規模城市化不可能只靠政府的力量來完成,“只求所在不求所有”已成為地方政府的共識。上海市長曾對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市政建設的融資歷史作出歸納:第一階段是靠向銀行借債,第二階段是靠土地批租,正在展開的第三階段是靠城市資產經營。
所謂城市資產經營,大體上說就是三T(Transfer)之道。一是BOT,由民間或外商來投資新建設施,若干年后移交政府。二是TOT,由民間或外商購買現有設施若干年內的經營權,這可以看作是并購的特殊形式(有限時段的并購)。BOT和TOT都屬于特許權經營,不涉及產權轉讓。三是純T,也就是政府釋出產權,民間或外商并購。
上海市歷年以TOT方式成功轉讓的項目,包括黃浦江大橋、越江隧道、高速公路、市內高架路等;近年以純T方式轉讓的項目,包括路橋公司(售價32億元)、自來水浦東公司50%股權(評估價76億元,中標價20億元)等。規范的市場制度和高透明度的交易程序,使得上海產權交易所和上海技術產權交易所遠遠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最活躍的、含并購市場在內的區域性資本市場。
其實我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她,一位很普通的單身MM的故事,真是一部最真實的勵志小說呢。
我這個朋友八年前在一家網絡公司工作,做網站開發和管理,月薪二、三千元。她是一位北京MM,那個時候她剛剛大學畢業沒有多久,年輕氣盛,很有抱負那種,對于她工作熱情萬丈,我們聚會的時候,每每說起她管理的那個網絡社區的事情,總是眉飛色舞的,講她對網站的設想啦等等。她是個月光族,總覺得“千金散盡還復來”,當時她和一位網友在戀愛中,兩地相隔,每月電話費就能花個一、二千,可見她是個什么心態了。
結果好景不長,2002年以后網絡業遭遇寒流。2003年初,她告訴我,她被公司裁員了,所有的那些抱負,設想全都隨風而去。屋漏偏逢連夜雨,她的男友也和她分手了,除了2000多元的電話欠費賬單,她已經一無所有。
在長達半年時間里,她一直處于待業中。她們家雖然是北京的,但父母都是退休工人,沒有辦法資助她。這半年是她最痛苦的時光,沒有錢,沒有男友,沒有工作。當時她手里僅有幾百塊錢,她就是那個時候入股市的。當時行情不好,她也是懵懵懂懂地做。也就是這期間,她仔細總結了自己的過失,思考了她的人生目標。
下半年的時候她在一位網友的幫助下,找到了一個工作,在一個軟件公司搞技術。試用期工資900元,比她原來的工資低很多,但她再也不做月光族了。900元的工資,她強迫自己存下300元,剩下600元作為日常開支,她在家里吃飯,這六百元,要有300給家里作為飯錢和生活費用,她家在郊區,每月上下班的車費要100多元,中午在食堂吃飯也要100元,600元僅僅夠基本的生活。對一位20多歲的女孩子來講,也真是夠苦的。
存下的300元,她每月投到股市里面滾一圈,掙點小錢,據她講,當時能掙個幾十元,就覺得是發財了。就這么慢慢滾動,股本越來越多,她是一個短線客,她入市的時候大勢不好,經過鍛煉,她的操作技巧也越來越熟練了。
從2003年到現在,她的工資有所增長,試用期過后,能夠拿到2000多元的工資,有時候加上出差補貼。一個月能拿3000多元,一直到現在。這些年她一直保持存錢的習慣,只是股本越來越大。到2005年的時候,她的日常生活開支已經全部來自于股市,工資全部存下來。她給自己定了條紀律,那就是全部生活消費,從股市拿來。做到工資收入不動。每年年底,她把工資取出整數,繼續投入到股市里面,增加股本。
由于股市掙的錢越來越多,她的生活水平也慢慢提高了,再也不用摳那600元生活費。2006年時她去了東南亞旅游,給自己和媽媽各買了個筆記本電腦,給自己新換了手機,今年,她已經舍得買400多元的衣服。她說,感謝股市給了她新生。
我這位朋友,是熊市鍛煉出來的老股民,深諳短線操作技巧,對股市操作手法很熟練。2007年1月的時候,她看好清華同方股票,一舉滿倉,清華同方在她買入后立即大漲,隨后三個漲停,第四天未封上漲停賣出。一周獲利67J"余元。她媽媽非常驚訝,因為老太太工作幾十年也才掙這些錢。
隨著2007年大勢向好,我這位朋友如魚得水,市值已經從年初的不到20萬,到現在的50萬。6月20日的時候我在帖子里面提到老股民清倉了,說的就是她,也就是50萬對于她來說是現金。
六年前,新普科技一年賠掉一個資本額;六年后,它卻成為全球筆記型電腦電池第二大制造商,打敗日本松下等國際大廠,奪下17%的市占率。今年,新普科技預估每股稅前盈余達11.12元,年營收92億9千萬元,整整是六年前的20倍。
宋福祥,就是讓新普科技起死回生的關鍵人物。
六年前,新普科技只是一家在新竹湖口老街旁的小電池工廠,宋福祥則是個在外商科技公司任職26年,準備退休的專業經理人。某一天晚上,宋福祥受到朋友之托,下班后摸黑到新普,評估新普的投資潛力。
當時,這個租來的工廠破舊簡陋,員工只有七十人,平均年齡也很高,一年還賠一個資本額。周邊朋友都斷言,這是家救不起的公司,但是,宋福祥卻嗅出里頭的商機。他評估,當時臺灣許多筆記型電腦廠商,都一一冒出頭,在臺灣制造成本的優勢下,未來電池采購勢必“棄日取臺”。而且,當時臺灣沒有人切入電池制造領域,新普生產線的自動化程度卻很高。宋福祥在黑暗中,暗自叫了一聲:“可惜!”
賭!退休前,打一場漂亮仗
即使商機可觀,但原本打算退休的宋福祥,為什么還愿意接下這個爛攤子,過起苦日子?原來,歷任美商安培電腦、AST(虹志電腦)與金士頓等公司的他,一直待在制造部門,相對于受到矚目的研發部門,即使宋福祥績效再好,仍有不得志之情。在安培電腦時,他就曾對一位當紅的研發主管沖口說出:“沒有制造部的品質,你們研發算什么?”他想證明,制造部門出身的人,絕對也能靠工廠管理出頭。
于是,當新普董事會找上宋福祥,希望他接手拯救這個公司時,宋福祥憑著一口氣,決定在退休前,再打一次漂亮仗。他想:“人生職涯總有句點,只是這個句點有多大、多圓?”
事實上,當時包括信邦電子董事長王紹新等老朋友,共有三家公司都在向宋福祥招手,他卻選擇了賠得最慘、規模最小的新普,作為他人生另一段的起點,只為了爭一口氣,做給別人看。
當時,新普資本額才兩千萬元,他就將個人的房地產五千萬元拿出來做銀行抵押貸款,為公司增資。每天早上七點一到,他就出現在辦公室,丟掉外商科技公司副總的身份,走入簡陋的鐵皮屋工廠里,站上生產線,不到夜深人靜不離開公司。董事之一的友旺科技董事長歐陽自坤說:“他真的是把‘身’、‘家’,都賭在這家公司上了。”
有這樣的決心,加上“快速”的競爭力,新普迅速擊敗日廠。大眾電腦采購部協理陳志吉表示,日系廠商每次參與一款筆記型電腦的電池制造,總要花上三個月的生產期,新普卻可以將之縮短至六周,節省一半的制造流程。平時,上游廠商對他們做流程監控時,新普的回應報告可以半天就送達,日系廠則是四天還沒有回應。因此,新普的崛起,正好搭上筆記型電腦采取全球運籌,“追求零庫存、即時交貨”的趨勢,日系廠商競爭力節節敗退。
能夠做到快速交貨,在于宋福祥的個性:“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down(延遲)我的schedule(時程)。”
他還記得,在安培電腦時,有一次急著趕一個計劃,宋福祥要求手下部屬全都得加班。按照規定,他送了一份加班費簽呈給最高外籍主管。但眼看五點下班時間快到了,簽呈卻還沒有下文,當時只是低階主管的他,竟直接沖進外籍主管的辦公室詢問。只見忙碌的主管表示,公文不知塞到哪里去了,而且,對發給加班費頗有意見,左思右想了許久。
只見宋福祥竟然開始動手翻他桌前的文件,把公文找出來放在主管面前,并費盡唇舌解釋了一番,希望他簽核。但五點一到,主管還沒有回應,宋福祥氣得把公文從主管手上搶過來撕碎說:“不能on time(準時),那就不要做好了?!?/p>
沒想到,此舉不但沒有激怒這位老外主管,反而很欣賞宋福祥,從此沒有再延遲過他提上來的公文,甚至提拔他在四年內連升三階到經理的位置,創下了紀錄。
這件事情反映出宋福祥的執行力,也是新普最重要的競爭力?!拔也幌M魏巫償礵elay(延遲)到客戶的出貨期?!彼肿昼H鏘的說。例如,發電機的采購,他堅持,廠擴到多大,發電機就要購置到能夠支應全部廠房的規模。但別的公司幾乎只購置到三分之一就算是上限了。
定!意志堅,計劃百分百實現
電都不能是問題了,人員調度更不能當延遲的理由。剛開始,新普人力嚴重不足,有一天,兩位負責伙食的廚師吵架,帽子一脫就跑了。工廠外只有稻田,員工沒等到午餐無法繼續工作,這時,即使是當年副廠長蘇錦郎,也只能硬著頭皮下廚切菜。
這讓當時怡和創投副總經理薛彬彬印象深刻,她認為,沒有宋福祥這樣的個性,投資新普就沒有任何意義。在創投界十五年,她史無前例的要求要簽下“綁住”宋福祥五年、競業禁止三年的合約,做為投資新普的條件。
果然,宋福祥一接手才三個月,就把良好率從80%提升到95%,訂單不斷涌入,獲利兩億元,一舉將當年前三季的虧損打平,還小賺一千萬元。臺證證券資本市場本部業務副總經理黃麗華也表示,這是因為宋福祥在外商電腦公司當廠長時,帶過上萬名兵;只要他上生產線,哪一個作業員手上在做什么動作,有沒有在混水摸魚,他都清清楚楚,新普當時才兩百名員工,他當然能夠一下揪出過去新普生產不夠高效的毛病。
此后每一年,只要他的計劃一訂下來,全都是百分之百實現,沒有打過一次折扣,甚至是遇上9?11事件,雙子星大樓倒下來,也阻擋不了他的意志。
基于對員工的承諾、對創投股東的交代,宋福祥說過,要讓新普在2001年第4季度上柜。但是,就在第四季前夕,9?11事件發生,擊垮了美國股市,臺股的成交量也萎縮到300億元之下。在低迷的氣氛下,原本同意主辦包銷的承銷商突然縮手,兩位協辦承銷商也意興闌珊,向宋福祥說,不延遲三個月以上,要有好價格上柜是不可能的事。
老板“黃”是我財商訓練的啟蒙老師,他幾乎每天都抽空教我幾招兒,使我對金融逐漸有了感覺,也產生了強烈的興趣。但是幾個月過后,我開始覺得有些東西越聽越糊涂?!包S”也看出來了,一天,他對我說:“知道‘the brain of the WallStreet’嗎?”
我疑惑地看著他,心想:“華爾街的大腦?什么意思?”
他解釋道:“華爾街的大腦就是猶太人。華爾街80%以上的投資產品都是猶太人發明的,要論財商,誰都比不了他們。你要想真正明白金融的本質,就要拜猶太人為師?!彪S后,他將他的猶太人同事尤尼介紹給我,并拜托他對我多多關照。
認識尤尼之后,我時常和他共進午餐。第一次“上課”時,我像去學校那樣,帶了筆記本和錄音機,想將他的金融秘訣記下來。沒想到他聽后大笑道:“秘訣?哪有什么秘訣呀!其實金融是再簡單不過的了,只需要基本常識就可以分析。要真說有秘訣,告訴你,這秘訣就是我們這些華爾街的‘高手們’擅長將非常簡單的東西復雜化,故意把本來用75%的加減法,加上24%的乘除法,外帶1%的微積分便能說清楚的事情,刻意地加以包裝,要不然哪會有這么多人進場呢。”
聽了他的話,我露出了不解和不信的神情。猶太人就是聰明,一看我這表情,他又說道:“實話告訴你,金融歸根到底是一種供求關系,任何東西的價格都是由它而定,供為分母,求為分子。你一定知道華爾街就是靠交易量生存的,那怎樣才能產生和增加交易量呢?華爾街的‘供’是什么?是各種股票和債券。而人的本性是貪婪的,我們就是要設法將他們的貪婪轉化為需求。于是你會時常聽到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好消息,比如哪只股票一年漲了多少多少啦,哪個行業有大大的利好啦,諸如此類。這樣一來,‘求’自然就會增大,在‘供’不變的情況下,股市不就上漲了嗎?可一直漲也不行呀,漲得太高了,只有買沒有賣了,量不就下
來了嗎?幸好人類還有膽怯的一面,一旦利好出盡,跟著自然就是利空,大伙兒一怕,‘求’不就下降了嗎?你自己想吧,會是什么結果?”
“求和供之比下降,股市下跌?!?/p>
“沒錯!”尤尼笑道。他接著說:“什么東西最有價值?是那些不可再生、同時又是很難取代的東西。比如石油,是不可再生的吧,但你說它的價格會一直上漲嗎?不會的!因為人類早晚會找到替代品,像太陽能、核能,一旦替代品的價格低于它時,對石油的‘求’就會減少,它的價格就會下跌。再舉個例子:剛有火車時,所有與火車有關的股票曾一度瘋長??珊髞砥嚻占傲?,飛機也民用了,你看看現在那些和鐵路、火車相關的公司的股票吧,好些年都不動了。”聽到這兒,我問道:“那房地產呢,肯定是最有價值的吧?”尤尼微笑著說:“我就知道你會提到它。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嗎?你確定?”
我說:“那當然,土地肯定是不可再生的!”
尤尼說:“我是在波士頓出生的。你知道嗎?在四百年前,波士頓有不少地方還埋在一片之下。”
“是嗎?”我很驚訝。尤尼說:“是的,你去圖書館查一下就知道了。你不是從上海來的嗎?上海邊上有好幾個島,幾百年前,也幾乎都不存在,而且這些島的面積至今仍在不斷擴大,你這個上海人都不知道?”
我臉一紅,聽著尤尼繼續說下去:“不過,土地的確很難被取代。但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是有價值的,依然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非洲的土地你會要嗎?除非那兒有寶藏?!?/p>
聽到這兒,我忙說:“那紐約的土地一定是最有價值的!”
“你真聰明!是的,紐約的土地的確值錢,可是遺憾啊,我們都不可能擁有了?!?/p>
“為什么?在美國買了房子不就擁有土地了嗎?”
尤尼笑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紐約是個特殊的地方,即使你買了房子,擁有的也只是房子,而不擁有土地。你所擁有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權而已。其實不單紐約,美國還有好些地方也是如此。當然,一般來說,對土地投資是不太會虧的,不過千萬別把買房子和投資土地搞混了,它們多半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碼事兒?!?/p>
我一時無語。
過了一會兒,我說:“尤尼,我有點兒明白你的意思了,買房子和投資土地不是一回事兒。不過,我看了幾篇文章,都說買股票的風險很大,股票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而房子是實打實看得見的東西,特別是位置好的地段,如果投資,心里會比較踏實一些?!?/p>
尤尼說:“是嗎?你也這樣看?”
我回答:“我不太明白,你覺得呢?”
尤尼清了清嗓子,慢慢說道:“講個故事吧。日本是一個島國,平原少,人口密度很高。日本的經濟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騰飛,那兒的房價隨之上漲,股市也隨之攀升。到20世紀80年代末時,整個日本的房地產總值,超過美國房地產的總值加上股市的總值。那時人們都說日本的房價不會跌,日本政府更是鼓勵銀行放貸,全力支持??伤麄兺四莻€支撐物價的基本規律:供求關系。即那個需求必須是有效的。什么是有效的需求呢?就是人們要負擔得起。我當時就預測日本的房價撐不了多久,結果呢,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崩盤,不到兩年,很多地方的房價便跌回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的水平。記住,沒有一棵樹能夠永遠朝上長?!?/p>
我打斷了他一下:“不好意思,那我們怎么來判斷房價是否高了呢?”
背景
AMD 成立于1969年,總部位于加利福尼亞州桑尼維爾。AMD是一家業務遍及全球的集成電路供應商,專為電腦、通信及電子消費類市場供應各種芯片產品,其中,包括用于通信及網絡設備的微處理器、閃存以及基于硅片技術的解決方案等。
AMD 在全球各地設有業務機構,在美國、中國、德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設有制造工廠,并在全球各大主要城市設有銷售辦事處。
AMD 有超過 70% 的收入都來自于國際市場,是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公司。公司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代號為 AMD。
AMD與英特爾是美國硅谷競爭最激烈的兩個對手。1995年,英特爾與AMD在達成里程碑式的技術共享協議之前,曾進行了八年的聲名狼藉的法律斗爭,2004年,兩家公司在美國最高法院的法庭上展開了斗爭。
不僅如此,兩家公司在市場上也進行了多年的爭斗,AMD是唯一一家與英特爾搶生意的公司,雖然英特爾的霸主地位無人撼動,但是,AMD的實力在有些方面已經超過了英特爾。
10月8日,AMD與阿聯酋阿布扎比政府旗下的先進技術投資公司(ATIC)宣布,將聯合成立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Foundry Co.(以下簡稱“合資公司”)”。阿布扎比開發公司當天表示,將把所持AMD股份由8.1%增至19.3%。AMD將把芯片制造業務注入合資公司,其中,包括位于德國德累斯頓市兩家芯片制造廠、相關資產及知識產權。ATIC將向合資公司注入21億美元,其中,14億美元為直接投資,剩余資金將用于收購合資公司股份。ATIC還將在未來五年內對合資公司投資36億~60億美元。
此外,合資公司還將承擔AMD總計12億美元的債務。至此,AMD延續了三十年的研發和制造一體的商業模式宣告終結,走向了專于研發和代工產品的新模式。而結合AMD近期的一系列舉動不難看出,其與老對手英特爾的叫板之聲越來越強烈。
分拆業務 受投資者普遍歡迎
這樣的改變正是投資者盼望的,股市的變化立即反映了投資者的喜好。10月7日,AMD公司的股價開盤大漲31.44%,至5.56美元,最終報收于4.59美元,漲幅8.51%。這可是在美國股市遭遇重創背景下難得的“逆風飛揚”。面對現在的經濟不景氣,任何一個公司都在收縮戰線,以期躲過經濟寒冬。
而AMD此舉,不但成功地將芯片制造業務拆分出去,還擺脫了大筆債務。這其實是AMD一系列瘦身計劃的延續。2008年8月19日,AMD將其德國德累斯頓的Fab30工廠的設備與技術出售給俄羅斯半導體廠商Angstrem。8月26日,AMD宣布將數字電視芯片部門以1.928億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全球領先的有線和無線通信半導體公司Broadcom。
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上,英特爾所面臨的挑戰無疑在加大。通過分拆活動,將使AMD具備打持久戰的能力。畢竟,走過64位和雙核的輝煌之后,AMD的確進入了一個相對低谷階段。特別是今年以來,市場表現頗為不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生產工廠的制程工藝提升速度太慢,無法跟上英特爾由65納米全面轉向45納米的步伐,因而在終端市場的中高端部分出現了問題。
如今的CPU市場,早已不是只追求頻率高低的時代,性價比之外,能效比指標的重要性也不斷突出,低功耗才是主流。所以,英特爾在超低價市場上的Atom處理器才得以熱賣。AMD對于這點當然看得清楚,但苦于資金不足,制程升級一拖再拖。
市場調研公司IDC最新調查顯示,以發貨量做比較,2008年二季度全球芯片市場中,英特爾的份額達到79.7%,AMD的份額為19.7%。在筆記本芯片市場,英特爾筆記本處理器實現了最大增長,市場份額達到86.5%,AMD的份額僅為12.6%。在臺式機芯片市場,英特爾擁有73.3%的份額,AMD的份額為26.4%,也處于下滑趨勢,盡管AMD表面上排名第二,但與第一的差距卻是幾何倍數。
嚴重的壓力迫使AMD不得不進行戰略整合,這樣的變革對AMD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將直接影響它未來的產業布局以及與英特爾的對抗。
通過分拆,獲得阿布扎比政府的大量投資,合資公司本身將進行技術改進和升級,以期在芯片制造能力上同英特爾競爭。AMD將逐步縮小與英特爾的差距,甚至可能超越英特爾,并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價格上的優勢。
同時,更加專注于研發的AMD,將比面面俱到的英特爾在技術上占據主動,剝離了一切與技術無關的業務。如此一來,AMD就可以不用再擔心其芯片工廠是否充分利用了產能。AMD重回盈利階段的步伐無疑將大大加快。而盈利的資金再反哺研發,將使AMD重歸良性循環軌道,從技術和資金上與英特爾再拼高底。
“融合”理念進擊 決戰技術之巔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AMD要與英特爾瓜分天下,主動求變或許是不錯的選擇。有人對AMD的冒險動作給予揶揄,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了贊賞。AMD首席執行官梅爾針對各種議論則表示:“通過合資公司,AMD開創了創新之路,專注于芯片設計,保持對最新芯片制造技術的了解,在滿足業務需要的同時避免大規模的資本投入?!?/p>
在大環境下,其實這種專業設計(fabless,無工廠模式)是半導體產業的一個普遍趨勢。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正經歷著變化,中國大陸、臺灣、東南亞等地的代工力量崛起,使得以英特爾、三星為代表的IDM(整合直效營銷)模式遭遇重大挑戰。
在一個產業分工細密的時代,大包大攬的IDM模式和相關的產業鏈可能會被進一步重塑,而AMD顯然走在了前面,以適應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演進趨勢,借助外部資源,將擁有更多合作彈性。
其實,AMD在早前就已經將“技術第一”的思路表現無遺。2008年9月18日,AMD就宣布啟動一項名為“The Future is Fusion”(未來屬于融合)的企業品牌推廣計劃。并在全球范圍換標,將口號從“Smarter Choice”(更明智的選擇)變為“The Future Is Fusion”。而分拆行動與“融合”理念的公布相距不足一個月,可以視作是AMD針對英特爾的一記組合拳,并且可能是制勝的一招。
所謂“融合”,即“AMD把CPU和圖形顯示技術整合在一個硅片上的行為”。而通過分拆,這一理念的貫徹將能得到更充分的保證。這次,阿布扎比政府給合資公司注入了大量資金,并消除了AMD債務,使其在研發上所需資金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證。
在研發上,分離了一直讓AMD困擾的業務,可以使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會更傾向于研發,其研發進度和水平也將大大提高。
而“融合”理念的領先意義,則可能改變世界芯片產業的未來走勢。當前電腦里的CPU與GPU是獨立的,消耗了不少系統資源?,F在,一旦AMD通過“融合”計劃,將CPU和GPU兩者結合起來,會在性能上帶來跨越式的提升,最大限度地釋放電腦用戶的極限使用,也將是芯片制造史上的一個歷史性跨越,并全面實現對英特爾技術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