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
時間:2023-06-27 15:55: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是“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目前已有100多所高校在土地資源管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開設本門課程。上世紀80年代以后,許多教育工作者在該課程的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教材建設方面,以前使用的是各校自編教材,1983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土地規劃學》全國統編教材。隨后,面向21世紀土地資源管理系列教材、高等院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精品課程建設教材、土地科學叢書等都有《土地利用規劃學》教材的身影。
由于《土地利用規劃學》是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課程建設的重中之重,在專業課程設置中具有重要地位,各高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改革和精品課程建設,探討土地利用規劃課程體系的優化與重組,并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建設與土地資源管理人才培養的關系等等,部分學校根據自身厚實的專業背景形成了獨特優勢,許多高校的《土地利用規劃學》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其學科定位、培養目標等為我們提供了有利借鑒。但作為地理科學一級學科下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與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不同的背景和知識結構,《土地利用規劃學》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等不能照搬土地資源管理專業的模式。因此,根據培養具有特色的創新型和實踐型的規劃人才的迫切要求,適時優化和組合國土規劃的教學內容,構建具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學》研究型教學內容框架,并在實踐中檢驗其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資環專業的高效持續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教學內容改革設計思路
《土地利用規劃學》的研究型教學思路是以培養具有科學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復合型規劃人才為目標,緊密結合學科研究前沿與課程基礎理論,開展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內容的優化重組,探討探究案例式、“親驗式”等教學方法的合理運用;同時結合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研發思維,促進研究型教學模式的形成;探討“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其結合時機、途徑,切實提高學生的基礎理論水平、規劃設計技能,增強學生的工作應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其教學改革設計思路主要體現在:
第一,突破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強調“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技能培訓為推動環節,以師生互動、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與學生互動為通道,以實踐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開放式教學模式;
第二,突破傳統的以知識傳授為主的教學思想,強調教學、實訓、創新思維一體化,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的規劃人才;
第三,提出“學生進入企業、社會,規劃高級人才和管理者進入課堂”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培養機制;提出“課堂、學校、單位”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及實現的時機、途徑與措施。
2 理論教學改革內容的篩選
《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體系龐大,以少而精和避免重復的原則進行了各部分內容的精選,明確和突出授課的內容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減少了與其他課程不必要的重復,并增加新知識點,適當拓寬講課內容,如增加目前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現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前期研究工作各專題等內容,介紹新的學術觀點如在土地供需預測課程講述中加強對新方法的運用的論述,加強實踐環節和土地利用規劃知識的綜合運用如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體系與土地利用現狀分析與潛力分析專題研究相結合等,開闊了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提高了綜合歸納分析的能力。
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章導論: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規劃、土地評價、土地管理的有關概念、內涵等
課堂討論:土地與土地利用概念?目前我國主要存在的土地利用問題?
第二章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土地評價程序;我國5個土地利用分類體系
課堂討論:結合生活實例討論土地評價的程序?
第三章土地規劃的數學基礎:坐標系、投影、標準分幅等內容的講解
作業與討論:請將H-49-84-(45)舊編碼按《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和編號GB/T139 89-92》新標準進行轉化后的編碼,并寫出過程。
第四章土地利用規劃理論與原則:本部分內容安排一次課時間查閱資料,準備課件;然后每個小組負責一個理論的課堂講授。
第五章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概述:概念、性質、目標、任務、編制程序
布置作業,準備下次課討論:我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演變歷史?現在正在進行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解決的問題?
第六章新一輪土地利用規劃修編重點與創新:從宏觀層次概述第三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2006-2020年)的背景、理念、成果等
課堂討論:所在家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關系?
講座:計劃請校外或基層國土資源部門的一個專家給學生做一個次講座。
第七章土地利用供需預測:基礎數據預測,土地利用現狀、潛力分析,土地供給量預測案例;耕地、基本農田、建設用地需求量預測;土地供給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預測案例;
布置作業并討論:以武漢市或所在家鄉城市為對象,闡述城市建設用地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以通過那些途徑或措施挖掘存量建設用地潛力?糧食安全法進行耕地需求量預測的程序?
第八章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土地利用結構概念、土地利用結構空間分析方法、土地利用結構、擬定方法結構與布局調整地要求、步驟,土地利用分區模式、方法及案例等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專題及大綱等講解、展示:實施評價、適宜性評價、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等專題,潛江、鶴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成果
作業與討論:根據各專題研究的需要,以家鄉所在縣(市、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某一個專題為研究對象,制定一個資料收集清單及收集方案。
第九章居民點用地規劃:居民點和居民點用地,城鎮化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居民點規模及其預測,居民點布局,村鎮用地規劃
第十章耕地規劃與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耕地規劃的基本理論方法、基本農田保護規劃編制的方法、程序等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專項規劃:主要結合基本農田土地整理規劃編制的要求講解(整體框架、水資源平衡分析、耕作田塊規劃、土方工程量計算與調配、田間道路配置、排灌工程的設計與布局、規劃設計預算編制)
課堂討論:土地平整、農田水利、道路等的施工工藝分析?
第十二章土地利用規劃方法與實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在土地利用規劃中的應用(GIS、LLIS)、土地利用規劃論證方法,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管理
課堂討論: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對解決我國目前存在的許多土地利用問題有什么作用?
3 實踐教學改革內容的確定
改革傳統的以教師及課本為核心的封閉式教學模式,在實驗課引入研究試驗學術氣氛,由學生提出問題,教師指導學生制定實驗研究方案,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試驗技能;同時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基本技能如GIS、CAD等的訓練,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實踐教學內容主要結合單位GIS等實驗室的條件,進行土地利用規劃編制的具體操作,其考核結果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報告格式要求,至少提交2個實驗報告和相關成果圖件。根據實驗課時的限制,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特點,擬開展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教學內容。
實驗一:土地利用規劃基數轉換
熟練掌握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體系及其編碼,將某某縣土地現狀分類(二調,2009)和土地利用現狀分類(過渡期,2005)均轉化到土地規劃基數分類體系中,并借助ArcGIS將一幅分幅圖的土地利用現狀圖進行空間數據基數轉換。
實驗二: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
以耕地需求量預測為基礎,列舉耕地需求量預測所需要的資料清單,并以某某縣為例,采用糧食安全法預測規劃期間(2010年和2020年)的耕地需求量。再此基礎上,撰寫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專題研究提綱。重點掌握借助Excel實現趨勢回歸、灰色預測等方法預測人口、各行業用地需求等。
實驗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主要控制指標間的關系
學習某某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指標分解的數據表,試提出對某某縣指標分解需要收集或掌握的資料清單。
實驗四: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
以實驗一進行了基數轉化的分幅現狀圖為基礎,結合野外關于基本農田、預留建設用地等調繪成果,以國土資源部最新頒布的《市、縣、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制圖規范》為依據,借助ArcGIS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分幅圖,重點掌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的編制要求及編繪技巧。
關鍵詞:兩規;差異;協調;建議;長沙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7-0154-02
一、現實意義
“兩規”既有聯系,又有較多差異。計劃與規劃的不協調是“兩規”不協調的根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分別體現著計劃與“規劃”的特性?!皟梢帯倍紝窠洕蜕鐣l展計劃作為依據,進而分析和研究用地布局,進行土地資源優化,合理實施征地和流轉,切實提高集約利用效率,實現城市建設和土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的提出,耕地紅線、土地利用規劃等詞匯隨即擺上臺面,故理清“兩規”的差異,實現“兩規”相互協調和銜接,具有不可替代的現實意義。
二、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差異
合理利用兩個規劃,在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和環境的宏觀規劃的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在特定的焦點上還是有一定差異。
1.兩規的核心支撐法規體系差異。城市總體規劃法規體系由《城鄉規劃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風景名勝區條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條例》等組成。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法規體系是由《土地管理條例》、《土地管理法》、《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規程》等組成。
2.兩規的規劃管理體系差異。由“兩規”產生的規劃管理體系在中國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行政規劃系統?,F在,不同的部門分別負責規劃,發展改革部門管理著社會發展規劃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土地規劃又由土地部門管理,城鄉規劃部門負責建設與管理,交通專項規劃、水利、農業、電力分別由各自的部門負責組織。
三、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的內容
依據《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和《長沙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以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控制指標(見表1)。
1.加強與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銜接。基于功能區土地利用的劃分,進一步明確了四類建設用地(允許建設區、有條件建設區、限制建設區和禁止建設區)管制分區的建設,并明確區域規則,提出了這四類功能區土地使用要求。(1)允許建設區主要用于城市、鄉鎮工業發展,按照依法批準的相關規劃具體安排土地。(2)有條件建設區在不突破允許建設用地控制指標的情況下,土地面積可用于布局調整規劃,或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潛力指數施工中的應用。(3)限制建設區內,應該大力開展土地整治特別是基本農田建設的綜合整治,促進耕地質量的提高,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4)禁止建設區內,土地主要用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建設,嚴禁在禁止建設區內進行與主要功能不符的建設活動。
2.強化區域統籌和城鄉統籌的銜接。城市總體規劃中將逐步增加城市的區域規劃強度和農村地區的統籌力度,在確保健康和諧發展的同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指導思想逐步確立。通過對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協調發展,城市支持農村,實施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向產業集中,郊區和農民向城市集中,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服務體系。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民主管理,鄉風文明的原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嚴格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對農村土地流轉循序漸進地實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合理引導農村土地流轉為城市建設用地,加強城市反哺農村,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3.加強建設用地總量調控。調控城市和農村建設用地的過程中,全面推進城市建設用地的結構不斷優化,實現土地集約利用的規劃目標。在長沙市建設用地總量的測定中,不僅要充分考慮基本農田和其他要素的保護,也可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用途管制和發展的要求,從總量和空間分布角度,與城市總體規劃充分協調,確保實現城市總體規劃與實施。
四、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建議
1.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法規體系。(1)法規體系的完善。協調“兩規”先協調“兩法”,即協調《城市規劃法》和《土地管理法》。因此,需要修改兩部法則的部分內容,從而協調兩法的關系。其次,制定區域規劃法。編制區域規劃是協調兩規最好的方法,若把城鎮體系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當作區域規劃的兩個專項規劃進行編制和協調,那么矛盾也將不復存在。建立完善的區域與城市規劃法體系,制定區域規劃法是必要的,如果沒有區域規劃法作為區域規劃的法律依據,就會導致相應的規范缺位。(2)用地分類標準的完善。針對用地標準分類的差異,應以《全國土地分類》或《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中的一套為基調,對另外一套進行協調,使兩套分類標準同時具有較強的可比性和可操作性。
2.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編制體系。(1)規劃指標的協調。第一,要研究人口及人口規模。在人口統計方面,統計、公安、計生等部門應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方法和措施,對本地區流動的人口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并結合人口普查數據進行更新。同時,對于環境容量應加強研究能力,使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達到在人口規模上的同一水平。第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劃分。對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劃定時,城市總體規劃不應超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范疇,而且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建設內涵上必須保持一致的定義。為了保證城市用地在內涵上的一致性,以及保證在用地指標上兩個規劃的一致性,在兩個規劃的用地分類時應盡可能地對建設用地的分類保持內涵上的定義相同,建設用地這一大類下的各中類的外延和內涵至少要保證相同。(2)“兩規”在編制內容上進行明確分工?!皟梢帯痹诰幹苾热萆嫌泻芏嘞嗨苹蛘呦嗤c,因此務必明確各自的編制重點,避免在同一編制內容上的重復。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糧食安全的確保上和耕地的切實保護上,嚴格控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等非農用地。
本市城市總體規劃應樹立整體觀念,統一規劃行政管轄范圍內的各種類型的工業園區、開發區、城鎮、村莊和集鎮建設,明確各級、各類產業園區和城市開發區的用地規模、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
3.建立兩規相協調的規劃實施體系。(1)區域規劃體系的構建。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空間區域規劃上的具體實施,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主要內容則是進一步深化,銜接兩者的路途還很遙遠,除了城市規劃區內的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以外,區域范圍內的資源環境保護問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各類產業園區和農村居民點布局等都是兩者協調須首要關注的問題。(2)整合區域規劃管理權利。法定的權威機構與區域規劃工作的開展是密切相關的,它可以是負責組織規劃的編制和審核,并監督實施規劃,使各部門、行業、區域位置的觀點和立場相互融洽,并及時調整發展過程中的新問題,進一步修改和評價計劃。
五、結語
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協調問題牽涉多個方面,而且規劃布局也是因地制宜,空間概念很強,今后可以從獲取基礎圖件、3S綜合運用等方面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魯春陽.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研究[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4):1-2.
[2] 張瑞平.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協調發展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20-25.
[3] 王素萍,杜艦.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矛盾與協調[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2):6-8.
[4] 唐蘭.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銜接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博士論文,2012:33-37.
[5] 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S].2012.
[6] 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政府.長沙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3―2020)[S].2013.
[7] 蕭昌東.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用地發展規模相協調探析[J].城市規劃匯刊,1999,(2):36-37.
[8] 蕭昌東.“兩規”關系探討[J].城市規劃匯刊,1998,(1):29-33.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土地利用;科學化
1科學發展觀和土地利用規劃的概念及其關系
1.1科學發展觀的概念
科學發展觀以以人為本為核心,強調全面、協調、統籌、可持續的發展??茖W發展觀的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切實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求,進而促進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1.2土地規劃的概念
所謂土地規劃,即在了解某一區域土地特性和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對該區域的土地提前進行規劃與安排[1]。土地利用規劃致力于在某一特定區域內,尋求土地利用資源效益的最大化。
1.3科學發展觀與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
土地利用規劃致力于尋求效益的最大化,推動經濟發展。而科學發展觀則是在科學的基礎上指導經濟社會的快速全面發展,在以下的幾個方面能對土地的利用規劃進行科學指導:(1)科學發展觀引導社會發展,指導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規劃協調、上下級協調及部門協調。這要求在土地利用規劃編制與實施過程中,加強公眾參與,注重部門協調,保證規劃的銜接性。(2)科學發展觀協調城鄉和區域發展,指導土地利用規劃并協調各區域間用地需求。因而,在規劃土地時要綜合考慮各區域發展需求,合理確定城鄉用地規模。(3)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因為,在規劃土地時,必須考慮到環境因素,在尋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不被破壞。
2土地利用規劃中存在的弊端
2.1規劃編制方面
盡管土地利用規劃在土地利用和經濟發展上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下,用地需求模糊,科學發展觀缺乏,規劃體系還不夠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規劃的思路落后,難以科學的進行用地預測。分解指標的不合理,導致欠發達地圖的土地富余,而經濟發達的地區土地資源緊缺甚至無地可用,這都是不利于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2)由于缺少專題研究,缺乏科學技術的高效應用,導致土地資源在時間上的不合理安排以及在空間上的不合理分配,拖緩了經濟的發展。(3)規劃的基礎數據尚未嚴格的規范化。①部分基礎數據不真實。②各種分類體系無法銜接的現象仍然存在[2]。③不同部門之間數據還存在著統計路徑上的差異。(4)土地規劃與相關規劃協調性差。土地利用規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交通水利等專項規劃協調性差,導致實施起來難度較大。(5)缺乏公眾參與,大大降低了規劃在實際操作工程中的可操作性。比如,中心村的位置。在確立中心村位置的過程中,沒有征詢人民的看法,沒有以人民利益為基礎原則選址。在中心村位置確定之后,對農民的風俗習慣、土地產權等因宅基地改變而產生的問題進行研究解決。
2.2規劃實施方面
(1)規劃編制和實施的嚴重脫節。比如上輪的鄉級規劃編制,過度的重視編制,在確定指標方面投入了80%的精力,卻嚴重的輕視實施評估,僅僅只有20%的精力投入到規劃圖件中;但事實上,在規劃實施過程中,恰恰是圖紙的使用率占80%,反而規劃指標極少用到。缺乏體系化的規劃實施。無法及時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調整,導致建設用地嚴重超預計,土地資源的利用不合理化,影響的周圍的生態環境。(2)相關政策的出臺滯后,使規劃在實施過程中缺乏支撐,最終導致規劃實施的實際情況與預測結果的嚴重不符。比如,農村居民點整理的問題。因為相關理論與相應政策的不足,降低了居民點的整理力度,大大延緩了實現規劃目標的進程。(3)過度重視建設,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被眼前的經濟利益所模糊,盲目的擴大用地規模,忽視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導致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極其不利于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土地規劃利用工作科學化的建議
3.1創新規劃編制的方法
(1)規劃修編法制化,堅決貫徹科學發展觀。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多樣性和各地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修編規劃的必要性。在修編過程中,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理念,明確修改編制的原則、條件、范圍、審批程序等,保障修編過程的科學化,確保規劃的權威。(2)建立土地利用規劃的體系。根據規劃的任務和范圍,土地利用規劃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分別為土地利用專項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詳細規劃。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在很多活動中不足以控制土地的利用,在這基礎上,需要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深入規劃,這有利于土地利用規劃指標的落實,同時提高規劃實施過程中的可操作性。(3)修編的同時,進行土地利用戰略的研究。在土地規劃的修編過程中,需依托于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用地與耕地保護間達到協調。土地利用戰略研究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面:①研究區域的經濟發展趨勢及其對土地利用的影響;②研究區域經濟和生態環境對土地利用的需求及其變化方向;③研究在規劃期內土地利用應該達成的戰略目標。(4)優化土地利用的時空布局?;趨^域的土地特色和經濟發展狀況,運用科學的規劃理念和先進的技術,研究確定區域的規劃重點,避免規劃的同一性、空想性和不科學性等問題。(5)協調好各部門工作。編制過程中的部門協作是關鍵,這決定了規劃是否切合實際、是否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規劃編制過程中可以從三個方面搞好部門協作:①落實人員,由當地政府選派熟悉情況,業務水平較高、責任心強的專業人員參與土地利用規劃的編制;②強化職責,由政府要求各部門提供與土地利用規劃有關的準確的基礎資料,組織編制本部門用地規劃方案,參與相關的規劃論證協調;③加強交流與溝通,規劃技術負責人與各主要用地部門的領導和專業人員進行交流,對其宣傳規劃工作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掌握部門規劃的思路和用地特點,聽取部門對規劃的意見和要求。(6)重視規劃銜接。著重注意四個方面的銜接:①與部門規劃的銜接,做到總體規劃與部門規劃在基期數據、發展思路、規劃目標、用地指標等方面的基本一致;②與上級土地利用規劃的銜接;③在土地規劃體系內做好總體規劃與專項規劃的銜接;④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目標相協調[3]。(7)堅持以人為本,加強公眾參與。以人為本,建立完善的聽證會制度,對土地利用規劃方案進行科學論證。
3.2創新規劃實施政策制度
(1)科學合理劃分土地,確保土地用途管制規則的統一。按照規定,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的數量,允許部分農業土地進行用途轉換。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制訂統一的土地用途管制規則。但是目前該規則并不完備,在不違背原則的前提下,各地應結合自身實際進行探究創新[4]。(2)加強規劃實施的彈性。根據我國實際和綜合國情,我們需要制訂具有中國特色的土地利用規劃。而所謂的中國特色土地利用規劃,就是因諸多不確定因素而引入的彈性規劃理念。增強規劃彈性能夠從多方面入手:①彈性的規劃管理。比如就獨立工礦項目而言,在項目納入規劃的前提下,在一定的合理范圍內,用地位置的變化及少量用地面積的增減都應視為正當合理的;②允許規劃指標10~20%的變動,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③加強土地用途管理制度規劃的彈性;④在有償的前提下,允許鄉鎮之間相互調節用地指標。(3)加強政府對土地管理的力度,嚴格監控規劃的實施過程。政府加強執法,長期監督土地利用規劃的實施,對執法不嚴、以權代法、以言代法、有法不依等行為嚴肅懲處,對嚴重違規違法者,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在實施土地利用規劃的過程中,應該建立明確的土地規劃實施評價制度。(4)對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政策制度建設進行完善。改革和完善土地管理體制,加強中央和省級政府土地管理職能,特別是發揮土地利用規劃的調控職能。應當完善與土地利用規劃相關的政策制度建設,以確保土地利用規劃能夠更好的實施。(5)實現土地利用規劃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對城鄉建設用地的整理,挖掘建設用地潛力。整理城鄉建設用地對土地生產條件的改善、農村居民點布局的調整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有重要意義。應該對將建的新區和將拆的舊區進行合理的規劃,對農村居民點進行積極整理,在縮小農村居民點的同時擴大城鎮用地規模,逐漸達成土地利用規劃的目標。
關鍵詞: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獅山鎮
在國家經濟發展新常態戰略背景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轉變土地利用發展方式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載體,并被提上重要日程。土地利用規劃是指導區域土地利用的總領性文件,必須實現從存量中尋找增量、由增量規劃到存量規劃的轉變。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對現狀建設用地的重新布局和安排,是實現建設用地規模、布局、結構和時序科學合理的關鍵。長期以來,我國村鎮土地利用面臨布局散亂、分布零星、配套不足等問題,村鎮建設用地低效利用是制約新型城鎮化以及村鎮發展提質升級的重要因素。因此,村鎮建設用地是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關鍵部分,也是村鎮經濟社會發展亟需破解的y題之一。目前,對存量規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舊”改造規劃編制和探索,主要在改造項目層面,缺乏在行政區域內建設用地的統籌布局和安排。因此,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進行探索研究十分必要且有重要意義。
一、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相關概念界定
(一)村鎮建設用地
建設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構筑物的土地,包括城鄉住宅和公共設施用地、工礦用地、交通水利設施用地、旅游用地、軍事設施用地等。從土地資源利用的角度看,建設用地是已付出一定投資(土地開發建設費用),通過工程手段,為各項建設提供的土地。本研究將村鎮建設用地界定為村莊和集鎮范圍內是已經過土地前期投入、開發整理或者已經開發利用的土地。
(二)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
城市土地再開發是指建立在城市土地初始開發的基礎上,從效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對原有的用地類型、結構及空間布局等進行置換升級,尤其是對城市建成區中的衰退地區進行改造重建等。
本研究將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界定為: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鄉鎮規劃、村莊規劃等,利用行政、信息、技術等手段,合理安排再開發時序,調整建設用地規模、布局、強度與結構,對村鎮建設用地進行綜合整治。
二、再開發規劃編制主要內容
(一)規劃目標
通過建設用地再開發,盤活和釋放存量土地,使規劃區域土地利用結構基本趨于合理,基礎設施基本配套,公共服務設施基本齊全,交通便捷暢通,居民生產、生活基本方便,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居民生活質量有所提高,引導土地資源高效配置,拉動經濟持續增長,提升城市形象。
(二)規劃期限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實施性規劃,規劃期限為5年,近期規劃為3年。
(三)規劃主要控制內容
1. 規劃定位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是土地整治規劃下的專項規劃,是對村鎮范圍內閑置、空閑、低效建設用地、與城市功能及發展目標不匹配的舊區內建設用地等進行再開發利用的依據,是指導村鎮建設用地綜合整治的實施性文件。
2. 規劃對象
村鎮內需要再開發的存量建設用地。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位于舊城內,年份久遠、建筑物理功能老化或早期粗放式建設開發、物質形態與城市風貌格格不入,且自下而上改造意愿強烈的建設用地再開發用地。
(2)空地即處于空閑狀態、閑置未用的宗地,并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相適應、具有開發價值的土地。
(3)廢棄地即因單位撤銷、遷移和破產等原因停止使用的土地、或因采礦等建設活動挖損、塌陷、壓占土地而造成的不能繼續使用的土地。
(4)閑置土地即土地使用者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權之后,未經原批準用地的人民政府同意,超過規定的期限未動工開發建設的建設用地。
(5)土地利用不充分、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較低,具有開發利用潛力的已開發建設用地,或與土地利用規劃不相適應的需要調整的土地。
3. 規劃任務
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主要任務是對擬開展再開發區域土地現狀進行調查,摸清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合理安排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規模以及強度,實現土地再次利用和效率提升。
(1)現狀分析和潛力調查:對行政區域內的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分析,獲取低效、閑置、空閑以及其他需再開發用地等的潛力。
(2)規??刂疲焊鶕摿Φ惹闆r,劃分再開發區域的規模分類,提出規模控制的策略。
(3)強度控制:與周邊其他土地規劃、土地利用相結合,提出再開發區域的容積率控制。
(4)時序安排:根據區域發展戰略、潛力情況等提出再開發區域的時序安排,有序推進再開發工作。
(5)分類引導:針對再開發區域土地利用不同狀況,提出不同再開發模式。
三、現狀調查和潛力分析
(一)獅山鎮概況
獅山鎮交通條件發達、土地資源豐富、基礎能源充足、自然環境優美。廣三(肇)高速、321國道、珠二環、佛山一環、廣茂鐵路、北江水道等區域通動脈均貫穿獅山,加上南海西部已經建成的興業路、桃園路、三環西路、虹嶺路等主干道路,構成了發達的立體交通網絡,使獅山成為南海乃至佛山的區域通樞紐。獅山轄區內有多座大型輸變電站、水廠、供氣公司等基礎能源設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獅山鎮位于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西部,是國家級衛生鎮、廣東省食品安全示范鎮、廣東省文明鎮、 廣東省家電技術創新專業鎮、廣東省家電產業集群省級示范區、中國(廣東)平板(液晶)顯示產業基地、中國塑料中空包裝產業基地。
獅山已初步發展成為南海乃至佛山的產業、科研、教育基地。今后獅山的發展定位是“新規劃、新產業、新城區”,也就是要發展成為南海新的產業發展核心,佛山“2+5”組團城市體系中5個30~50萬人規模的中心城鎮之一,建成南海新的城市副中心。發展目標是以獅山為載體用10年時間再造一個新南海,成為佛山市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示范區。
獅山鎮地處珠三角廣佛經濟圈核心地帶,鄰近廣州、港澳,是佛山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核心園區,與佛山國家高新區管委會形成“園鎮融合”發展格局。2013年3月,羅村街道、大瀝鎮西部5個社區并入獅山鎮,新獅山總面積330.6平方公里。新設大圃社會管理處管轄包括原屬大瀝管轄的顏峰、興賢、潭邊、橫崗、高邊5個社區居委會和長虹嶺工業園以及仙溪地區。新設羅村社會管理處管轄包括塘頭、招大、白沙橋、穆院和原有的羅村街道社區。
(二)獅山鎮土地利用特點分析
1. 土地利用度趨于飽和
目前,獅山鎮建設用地增加已趨于飽和,全鎮平均土地利用強度約為56%,資源消耗速度較快;生態資源保護困難重重,保護資源、保護環境的壓力日益增大。
2. 土地供應過多依靠新增
據統計,獅山鎮平均每年新增建設用地規模72.5公頃,土地供應過多依靠新增,利用存量土地的僅有1.73%,土地消耗速率過快,可能出現無地可用的境況。
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看,獅山鎮的可利用的規劃新增指標較少,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需求更大,當前的土地取得成本相對低下。建設用地再開發體制機制不順,缺乏聯動,儲備資金、安置房等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等是影響建設用地再開發的關鍵因素。
3. 低效用地開發潛力較大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土地的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早期開發的建設用地的集約度相對低下,影響城市整體功能和布局,存量土地的開發利用程度不夠,低效用地開發潛力大。
4.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比例較大,期待加快流轉和盤活
獅山鎮空間結構、產業與人口布局的調整,與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特別是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密切相關。按照現有的國家建設征地制度和獅山鎮用地規模,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和產業不斷擴張升級的需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可使用數量增加和范圍擴大,正好補充了建設征地的不足。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正逐漸成為招商引資的主要承載地,對推動土地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三)再開發潛力分析
隨著城市化建設的推進,獅山鎮建設突飛猛進,新增建設用地需求大大增加,但土地資源又受到指標的剛性制約,因此,利用建設用地再開發盤活存量土地、內涵挖潛勢在必行,是未來土地保障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必經之路。根據調查掌握的情況,獅山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1. 在建設過程中沒有按照定額標準使用、建筑密度偏低、建筑層數偏低,容積率偏小等存在的粗放使用的土地;
2. 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由于企業改制等因素,產生的閑置、低效利用等的土地;
3. 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舊的發展體系及規劃不能適應現代的變化,舊區內小區、組團要拆遷、合并、重建,進行重新組合和發展,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存量土地;
4. 規劃區內的未征用、未利用的土地以及未進入城市統一規劃建設的空閑存量土地;
5. 低效企業用地即入駐以來企業在評價時點前三年企業投入產出比均低于平均水平,且企業投入產出比逐年下降。
根據上述情況,對獅山鎮土地利用進行空間、規劃條件等分析,得到獅山鎮的建設用地再開發潛力為3549.82公頃。
四、再開發規劃
(一)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規模
對于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的確定,需要考慮以下因素:(1)城市規劃發展戰略確定的重點地區開發次序;(2)優先收儲并開發與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相聯動的區域;(3)所供儲備開發的土地應在其供應期內有良好的增值空間,符合市場需要;(4)將部分建設無序的地區納入再開發規劃,予以超前控制。
依據《佛山南海區中部片區分區規劃(2011-2020)》、《南海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南海園發展戰略規劃(2013-2020)》、《佛山南海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年)》和《佛山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20)》,結合存量土地摸底調查成果,綜合再開發區域發展實際、土地權屬、連片情況等進一步考慮獅山鎮可儲備再開發土地及其開發時序策略。
(1)Ⅰ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地塊既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又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可再開發土地,建議在1~3年內優先納入再開發。
本類土地共計1983公頃,其中低效企業用地175公頃;三舊改造用地1598公頃(舊廠房1091公頃,舊城鎮392公頃,舊村莊115公頃);閑置土地384公頃。
(2)Ⅱ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可儲備土地僅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僅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建議在2-4年納入再開發計劃,同時要做好規劃的調整修改。
本類土地共計66.66公頃。其中低效企業用地0.06公頃;三舊改造用地14.44公頃(舊廠房7.06公頃,舊城鎮7.04公頃,舊村莊0.34公頃);閑置土地52.16公頃。
(3)Ⅲ級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
此類地塊既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又不符合城市利用總體規劃的可儲備土地,建議在3-5年內納入再開發計劃,同時要做好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改。
本類土地共7.8公頃。其中三舊改造用地1.13公頃(舊廠房0.88公頃,舊城鎮0.15公頃,舊村莊0.1公頃);閑置土地6.67公頃。
(二)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安排
(1)時序安排原則
按“重點優先、以點帶面、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的開發建設思路,在充分尊重各村集體、業主等改造意向的基礎上,結合獅山鎮城市現狀發展條件和項目所處區位條件的分析,綜合確定建設用地再開發項目的時序計劃。
1. 戰略優先、功能引導。立足于獅山鎮城市發展戰略,以綜合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為重點,優先改造城市重點發展功能區域。
2. 先易后難、優勢先行。優先改造產權關系明確,改造條件成熟的國有舊廠房用地。
3. 以點帶面、整體改造。選擇一批有條件、有基礎的地塊優先改造,原則上保證每個村在規劃基期年分別有一個地塊作為啟動示范項目,帶動周邊地塊整體改造。
4. 把握機遇、循序漸進。立足實際,利用政策機遇合理安排近、中、遠期改造規模結構,科學制定年度改造計劃。
(2)再開發規劃時序
建議建設用地再開發時序按照規劃期限,在具體再開發規劃和改造時取整化處理,具體安排見下表。
(三)再開發分類引導
根據改造用地性質、物質形態、開發強度的變化情況,獅山鎮再開發類型有改造型、更新型、提升型、整治型和清退型五種。
(1)改造型
主要指在獅山鎮總體發展戰略指引下,從優化城市功能,調整產業結構,改善人居環境的角度,在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對舊城鎮、舊廠房和舊村莊進行的大規模改造,改造后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均發生改變。
(2)更新型
對有歷史保留價值,對城市文脈延續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區,改變舊有建筑功能,開發強度維持不變。
(3)提升型
對符合城市發展戰略與相關規劃要求的建設用地再開發項目,在不改變用地性|的基礎上,通過整體或局部拆建改造,對建設格局、開發強度和配套設施進行調整,開發強度變化較大。
(4)整治型
改造后用地性質和開發強度均不變。對具有歷史保護價值的建筑、街區和村莊進行整治、修葺和維護,重點改善人居環境,并完善配套設施的設置。
(5)清退型
對位于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和規劃為生態用地的“三舊改造”用地采取維持現狀加以整治、逐步清退等改造方式,恢復和強化生態功能。
(四)再開發強度分區指引
區域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強度應以再開發功能分區為單元進行總體控制,具體的用地性質應協調相關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等進行確定。本研究針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地塊探索提出容積率指標控制。
對于開展建設用地再開發的區域應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綜合區域現狀、土地用途、交通區位、環境區位和土地價值等因素,綜合確定容積率指標,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改善再開發區域環境和功能。
五、結論
本研究在對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概念界定的基礎上,以獅山鎮為例,提出了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的主要控制內容,包括再開發規劃的潛力、規模、時序安排和容積率強度控制,為村鎮建設用地再開發規劃編制提供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婷婷.武漢市舊城土地再開發特征及其實施效果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
關鍵詞: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銜接
城鄉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下簡稱“兩規”) 都是對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調控和指導意義的綜合性規劃。從“兩規”基本作用看,城鄉規劃指導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指導土地利用(曹榮林,2001)。但城鄉建設離不開土地,土地利用也不能脫離城鄉建設。
上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實施時,設置“待置換用地區”以增強規劃彈性,但是破壞了規劃剛性。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時劃定“有條件建設區”,允許建設用地指標在有條件建設區內布局,既維護了規劃剛性,又能實現與城市規劃區進行無縫銜接。浙江省遂昌縣在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中探索全方位的銜接模式,從基礎數據、空間布局、規劃實施措施等三個方面與城鄉規劃進行了充分對接。
一、基礎數據銜接
遂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2006—2020年)和遂昌縣域總體規劃(2006—2020年)都使用2005年作為規劃基礎年,將2005年遂昌縣的常住人口(包括戶籍人口和外來人口)作為現狀人口基數?!皟梢帯钡膽艏丝诙疾捎昧私y計部門正式公布的數據,外來人口略有差別。
1.人口總量。遂昌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大綱和遂昌縣域總體規劃采用的人口數據基本一致,為2005年遂昌縣總人口為23.04萬,其中戶籍人口總量為22.74萬,暫住人口為0.30萬。經銜接,2005年遂昌縣常住總人口為23.14萬,戶籍人口為22.74萬,暫住人口為0.30萬。
2.人口分布?!皟梢帯痹诔擎側丝凇⑥r村人口、城市化水平方面基本一致。經銜接,以縣域總體規劃統計的城鎮人口數據為主,同時采納土地利用規劃中提出的“城鄉兩棲人口”的概念。這是考慮到遂昌縣存在一定數量的農村人口居住在城鎮中,但其農村戶籍、宅基地等保留的現象。由于這部分人在統計常住人口時已經被計入城鎮人口,而沒有計入農村人口,使得在計算人均農村居民用地面積時數值虛高。經銜接,2005年遂昌縣城鎮人口為8.49萬,農村人口共有16.55萬(含兩棲人口2萬,由于這部分人口已經計入城鎮人口,故不再重復計入總人口)。
二、空間布局銜接
1.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的用地空間布局。結合遂昌縣地形地貌情況,根據用地、功能與結構,與遂昌縣城鄉一體化規劃相協調,確定遂昌縣形成“一心、兩翼,兩軸、四點”的城鎮體系空間布局。
一心——妙高鎮、云峰鎮組合城鎮區,包括馬埠工業區。
兩翼——石練—大柘組合鎮區,北界—新路灣組合鎮區。
兩軸——兩條發展軸線。
四點——四個兼顧點。湖山—金竹組合城鎮、王村口、垵口、黃沙腰。
在“一心、兩翼,兩軸、四點”的城鎮體系方案下,規劃期內進一步形成三個經濟發展區域:即東北部經濟區、中部經濟區和西南部經濟區。
以妙高鎮和云峰鎮為龍頭,石練—大柘鎮、北界鎮兩個中心鎮為襯托,構建相互呼應、支點拓展的產業格局,建設由各種功能區塊組成的產業群體與產業積聚區,以完善的設施配套、合理的資源配置、特殊的政策扶持,使產業得到發展壯大。
2.縣域總體規劃明確的用地空間布局。遂昌縣城鎮體系空間結構規劃可概括為“一心、兩翼、兩軸、四點”。(1)一個核心城鎮區。妙高—云峰組合鎮區,包括馬埠工業區。(2)兩個次中心城鎮區。石練—大柘組合鎮區,北界—新路灣組合鎮區。(3)兩條發展軸線。結合龍麗高速公路,以妙高鎮為中心,向東西兩翼拓展,發展大柘鎮、石練鎮和云峰鎮,形成“一點兩翼”的布局結構,使其成為縣域主要發展軸。規劃期內,以公路交通干線及產業布局為導向,遂昌縣域城鎮體系空間布局將形成兩級發展軸帶。一級發展軸為云峰—妙高—石練一線。沿線城鎮現狀基礎較好,縣城妙高鎮除有50省道通過外,還有遂龍省道等四個方向的放射狀公路通往縣域內外,其中心地位是明確的,能夠充分起到遂昌縣域經濟增長極的作用,也是麗水城市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石練和大柘作為重點發展城鎮,為縣域第二大鎮區??h城至石練的公路已經改造升級為二級公路,對沿線城鎮的發展有重要促進作用。龍麗高速公路北界—新路灣—云峰為二級城鎮發展軸,北界、新路灣為一般城鎮中的促進發展城鎮,這條軸帶沿線的中心村條件較好,農業發展有一定基礎,作為中心城鎮遂昌的外圍地區,隨著龍麗省道改造升級為高速公路,將加快城鎮及中心村的發展。(4)四個兼顧點。湖山—金竹組合城鎮、王村口、垵口、黃沙腰。這四個點分別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也是當地農村集貿、生活服務基地。在湖山—金竹,還有非金屬采礦業。
3.“兩規”各類主要用地空間布局的銜接。(1)城鎮空間布局的銜接。由于“兩規”在城鎮建設用地規模上基本一致,所以把銜接的重點放在劃定城鎮建設用地邊界上。城鎮建設用地增長邊界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內容組成:1)現狀城鎮建設用地:主要是指城鎮建成區部分,由城建部門根據城市建成區的內涵,在國土部門的現狀變更圖上劃定范圍,范圍內的建設用地均作為城鎮建設用地。2)規劃期的城鎮建設用地控制范圍:根據“兩規”銜接后的城鎮建設用地規模,按照“保證重點、統籌布局”的要求,通過“兩規”協調確定的規劃期內近期和遠期各城鎮建設用地范圍和相應的增長控制邊界。3)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彈性增長空間主要是為規劃期內各類用地的選址保留的彈性空間。在空間上,將縣域規劃中的發展備用地劃定為彈性增長空間范圍。(2)農村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共設村莊159個,其中中心村56個(含集鎮、個別集鎮為鄉政府所在地),基層村103個。確定“兩規”農村建設用地布局銜接的原則如下:1)山區地區完善與發展中心村建設。2)平原地區堅持走城市化道路。3)遷移部分村莊。包括位于高山遠山地區等不利于基礎設施建設的地區;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景區、水源保護地等特殊控制地區;受區域性基礎設施建設(庫區、電廠等)影響的地區。(3)工業園區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期內獨立工礦用地應對現有的進行布局、結構調整,盡可能集中布局,以取得集約用地和集聚效益。調整優化產業產品結構,促進生產力合理布局,積極開展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拓展發展空間,建設工業新區,按照“強園興鎮、鎮園互動”要求,實施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加快遂昌東城工業園區擴園工作,努力形成一園五區框架。①規劃期新增的獨立工礦用地,主要用于浙江遂昌工業園區建設,規劃期內共需用地600公頃,其中妙高、云峰、石練三個區塊在城鎮用地中綜合考慮50%,其余50%在城鎮用地范圍外選址,作為彈性工業用地不進行定位。(4)耕地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嚴格保護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在空間布局上,除中心城市和中心鎮因必要的城鎮發展和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占用耕地外,基本保護并保有原有的耕地空間布局,占用的耕地必須通過農村建設用地整理、農用地整理或未利用地開發按照占補平衡的原則補充,同時“農轉非”耕地表土再利用制度。(5)園地空間布局的銜接。規劃除必要的城鎮和交通、水利設施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園地外,嚴格保護園地特別是優質園地,因此“兩規”銜接基本保持原有的園地空間布局。(6)林地空間布局的銜接?!皟梢帯便暯右巹澆季衷诔浞掷貌糠值颓鹁徠碌刈鳛槌擎偨ㄔO用地和新農村建設用地外,基本保持現狀的林地空間布局,其中的優質林地特別是森林公園如桃花岕省級森林公園要嚴格保護。(7)旅游用地布局的銜接。根據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資料,2005年遂昌縣特殊用地面積為25.74公頃,許多特殊用地用作風景區旅游用地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三、規劃實施措施的銜接
1.嚴格控制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城鎮建設用地的使用。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的用地,只有在總體規模不突破的情況下,根據縣域規劃布局和城鎮發展實際需要,才可在彈性增長空間范圍內使用一定的建設用地。
2.控制增量,盤活存量。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近期規劃相銜接,制定土地供應計劃,嚴格控制年度土地供應。土地利用指標和城鎮用地增長范圍相互結合管理,各類建設用地的年度計劃必須在之內安排。嚴禁超年度計劃批地,嚴禁在城鎮增長邊界之外安排城鎮用地項目。
3.嚴格用地定額指標管理。新建項目在建設用地預審、審批和供應各個環節,國家有明確規定的,嚴格執行建設用地定額指標、土地投資強度指標、建筑系數指標、容積率指標和辦公及福利設施用地指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鎮;總體規劃;土地生態學
1 總體規劃中引入土地生態學的意義
目前我國土地二元結構體系和城鄉割裂發展的局面仍未徹底改變,要徹底扭轉這種局面必須打破以城市發展為主的發展觀念和思路,立足區域發展的高度,樹立城鄉統籌發展觀,構建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機制,既不能因為城市發展而影響農村的合理發展,也不可因為保護農村利益而限制城市發展。要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就必須在總體規劃中切實體現促進城市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基本農田保護、社會文化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協調發展。
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擾動,最廣泛的就是土地利用。在土地被開發利用之后,對環境和生態都會產生明顯的影響。而總體規劃最大的作用就是對土地利用進行規劃,已達到對整個城鄉生態系統的控制與優化,而土地生態學正好為其提供了理論支持和技術支撐。同時總體規劃也為土地生態學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土地資源及其所構成的各類生態系統具有多重功能性,過去主要是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物質產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階段,除了重視土地資源提供物質產品外,更應重視其為人類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土地資源及其所構成的各類態系統要為總體規劃建設提供支撐和保障。
2 相關背景
2.1 地理位置
海北鎮隸屬唐山南部濱海區,位于蘆臺經濟開發區,是唐山西部重鎮,是河北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也是唐山環京津衛星城之一。毗鄰天津濱海新區,新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為海北鎮工業區承接產業輻射、參與區域分工帶來了難得機遇,發展條件獨具優勢。
2.2 生態規劃目標
海北鎮是未來人居和產業拓展區,是未來唐山宜居生態城鎮的示范區。其生態規劃目標為:起步于農業,發達于工業,揚名于生態,建設“人與環境共鳴、產業與生態共存、城市與自然共榮”的新時期可持續發展生態城鎮。
3 海北鎮土地生態規劃的現狀特征及存在的問題
3.1 現狀特征
在進行調研的過程中發現鎮域內大多數企業市場經濟靈活有余而規矩不足,重復建設較多,生活環境較差,城不像城、村不像村,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粗放型增長為主,空間發展的可持續性偏弱,土地經濟產出效率偏低,環境污染加劇,不可再生的土地資源不斷減少,城鎮擴展及改造建設的邊際成本過高等。體現在規劃上的問題就是現狀各異,不確定發展因素較多,難于做出準確判斷。
3.2 存在的問題
海北鎮在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 一方面,鎮區的發展一直面臨著城市建設用地對經濟發展的限制問題,一直謀求鎮區范圍的擴大,一旦行政區劃的壁壘被打破,很有可能促使部分產業向鎮區快速轉移和擴散進而對鎮區的空間格局造成大范圍影響。另一方面,從海北鎮自身發展歷程來看,自下而上的城鎮化模式深具普遍性,工業化的成果卻未反映出來,表現在:雖然鎮域非農化水平高達60%,但鎮區人口不足全鎮人口的20%;鎮區建設僅占鎮域建設總量的25%;第三產業發展水平低,全鎮經濟總收入中第二產業占主要部分,而第三產業比重較低;絕大多數的企業高度分散在20個村委會轄區之中。村莊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載體,從而使集中的城市化發展受到影響。
另外村莊建設用地浪費嚴重。海北鎮域人均村民住宅用地戶均面積已遠遠超過了唐山市戶均標準,而這些住宅用地中的大多數又處于空置狀態,一戶擁有多個宅基地現象和空心村現象十分普遍,多數村委的住宅空置率為20%~70%,舊宅的退建還耕操作實施性較差。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村莊土地浪費的現象將會日益突出,出于有錢就蓋房的傳統思想,現階段各村莊新、改建住宅的要求仍然十分迫切,如何做到集約使用土地已經成為規劃過程中的一個嚴峻課題。
4 土地生態學應用于鎮總體規劃
4.1 土地的生態補償
生態無價、資源無償的觀念長期存在于人們的意識里面,滲透到現有的經濟社會活動體制和政策中。與治理環境污染相比,目前生態保護方面還存在結構性的政策缺位,尤其是相關土地生態保護的經濟政策還嚴重短缺。土地生態補償與一般生態補償有所區別,土地的生態補償是從土地的生態功能角度進行價值核算,評估確定出生態補償的數額,因此,土地生態補償的目標較為明確,而一般生態補償的研究面比較泛。對生態系統服務的評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功能延伸越多,評價的爭議就越大,最終作為生態補償依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就會越差。從生態補償體系來看,應該構建一個更加完整的土地生態補償體系。土地生態補償是土地生態系統破壞退化以后的一種補償,補償金必須用于土地恢復,甚至可以用于生活補償。
在本次海北鎮的總體規劃中我們從區域生態平衡觀點對全鎮進行全面規劃,在鎮域規劃建設中,規劃中充分利用鎮域生態環境保護良好的資源,結合自然條件,運用土地生態學原理和方法,分析影響生態環境質量的生態因子,劃分生態空間,提出相應的生態空間策略,引導建設合理發展,全鎮域根據地塊生態特征,劃分為生態控制區、生態協調區、引導建設區、生態改進區、水域五類區域。
其中在生態控制區規劃中提出了加強管理力度,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范、確保生態環境優化。在生態協調區原則上限制城鎮建設活動,確需開發建設的應嚴格限制規模和強度,引入土地生態補償機制,提高了生態規劃的操作實施性,切實提高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的綜合效益,確保海北鎮整體、健康、持續的發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得到了政府和評審專家的認可。
4.2 土地利用規劃
以往的土地利用規劃只注重耕地數量或者簡單的質量,在本次海北鎮的總體規劃中強調了生態的概念,使生態功能成為規劃中的約束條件。真正從數量、質量和生態功能的角度去評價土地,最大限度的維護生物多樣性。不管是生態服務還是生態評價,均融入總體規劃來解決土地利用規劃、宏觀調控的問題。這有利于保護基本農田,更重要地是解決了生態效益、生態價值問題。
此外考慮到土地的多功能性和有限性,土地需求之間存在的沖突。一要吃飯,二要建設,還要兼顧生態,所以在本次總規的生態部分力求做到利益統籌。在充分調研、協調的基礎上劃定了耕地底線,留出了生態用地,同時最大限度的滿足經濟發展用地的需要。
5 結語
總之,在構架新的生態規劃時,需要土地生態學相關理論的引入。借用后現代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福柯的話,“我們時代的焦慮與空間有著根本的關系,比之時間的關系更甚”。在充分肯定土地生態學在城鄉規劃中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借用大師那更為深邃的思維來解析生態規劃,難道還不足以引起人們對城鄉生態的焦慮,和所肩負的歷史責任的警醒嗎?
參考文獻:
[1] 土地生態學――生態文明的機遇與挑戰《中國土地科學》2008
【關鍵詞】土地規劃;統籌關系;水資源規劃;可持續發展;資源配置;科學合理
0 前言
我國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統計,人均水資源量為2220立方米,預測到2030年人口增至16億時,人均水資源量將降到1760立方米。按國際上承認標準,人均水資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為用水緊張國家。因此,我國未來水資源的形式是嚴峻的。針對面臨的問題,建議我國水資源的總體戰略是: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對水資源規劃,達到供需平衡,并從過去的以需定供轉變為加強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礎上保證供水是勢在必行之路。但是從水資源規劃起點出發,必須兼顧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雖然這三者在概念上不同,但是,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水資源論證是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的基礎,同時又以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為目標,為其前進明確方向,最終達到互利共贏的格局。
1 水資源規劃中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統籌思路
在進行水資源利用規劃的同時,城鄉規劃和土地規劃是必不可少的兩個影響因素。水資源規劃需要兼顧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因為水資源規劃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水資源規劃是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的基礎;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也要兼顧水資源規劃,水資源規劃為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服務,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是否合理取決于水資源規劃。水資源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要互補互利,堅持以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指導水資源規劃,堅持以水資源規劃為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的基礎。首先,規劃協調性。在進行水資源規劃的同時,不能片面強調水資源規劃,也不能只著重于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二者之間不能彼此獨立,在規劃發展中必須注重二者的協調關系。其次,規劃整體性。在規劃過程中盲從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出發,做好整體布局,既要做好整體規劃,也要兼顧局部規劃。最后,規劃可行性。規劃是用來指導實踐的,在規劃編制過程中,注重規劃的可行性,使規劃制定的方案能夠落實到今后國民經濟發展中去,為發展搞好理論鋪墊。
2 水資源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統籌方法
由于以上規劃由不同行政部門執行,規劃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目標都存在一定差距,在現有體制中,各主管部門往往不能就各自規劃進行相互借鑒和交流。對于這一現狀,首先必須建立一種可行體制,對各部門規劃進行結合,形成全方位、整體協調的規劃體系。該規劃體系能夠基于整體利益,立足區域發展的具體情況,廣泛征求各利益主體意見后的綜合協調;也能夠加強規劃實施效果,避免規劃過程中,各放相互脫節,各自為戰的現象。對于在規劃中出現的交叉、矛盾的地方可以及時糾正和調整,避免出現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最終實現提高規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次,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鄉建設與土地利用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伴隨而來的就是各方的供需矛盾。從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上看,城鄉發展和土地規劃必須服從水資源規劃,結合當地水資源分布特點以及水資源調控工程的分布,實現城鄉發展中產業調整以及土地規劃布局的合理控制。最后,正確處理水資源規劃與城鄉規劃、土地規劃之間的關系,即為了滿足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水資源規劃需要在前者的基礎上制定;而在城鄉規劃、土地規劃的過程中,需要嚴格執行水資源規劃。
3 完善制度,統籌規劃
為了更好地保護我國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水資源法,其內容包括:水資源管理體制與水資源規劃;水資源的所有權和使用權;水域管理和水資源保護;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治理與管理;水利工程的建設、保護盒管理、水事糾紛的處理;防汛抗洪等。相較之下,比城鄉發展規劃和土地規劃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科學、更有保障性。但在現有制度下,各主管行政部門缺乏有效溝通,各行其是,行政指令措施無法有效統一,造成效率低下,浪費資源。所以,要統籌規劃必須以制度創新為基礎。首先,完善相關法律制度,針對目前不完善的法律法規、實施制度,應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完善相關法律制度,確立相關法律地位;其次,打破行政主導地位,尊重客觀經濟規律、市場規律,為統籌戰略打好基礎。最后,建立相應配套的規章制度,增強規劃的執行力度和社會效應,這樣才能切如加強規劃實施的監督管理,全面的、及時的糾正各種違法違規行為。
總而言之,水資源規劃和城鄉發展規劃、土地規劃之間關系密切,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不論在發展思路還是發展途徑上,都要進行有效改革,將幾方之間的利益緊密聯系到一起,兼顧全局,統籌規劃,才能提高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確保工作方法和工作成果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蕭昌東.“兩規”關系探討[J].城市規劃會刊,1998,(1):29-33.
[2]魯春陽.城市規劃于土地利用規劃的關系研究[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04).
[3]陳銀蓉,梅昀,汪如民,趙冬.城市化過程中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與城市規劃協調的思考[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01).
[4]王素萍,杜艦.城市總體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矛盾與協調[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4(12).
[5]曹榮林.論城市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互協調[J].經濟地理,2001(05).
[6]蕭昌東.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若干思考[J].規劃師,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