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1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給排水概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水文學與水資源學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是給水排水工程的一門主干專業基礎課程。它與給排水管網系統、建筑給排水系統、水質工程學等一起構成了給排水工程專業主干課程體系,是城市健康水循環中不可或缺的環節。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還需要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更新和完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目前該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改革在我校得到了優化和完善。
一、課程體系建設
<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建設包括教學大綱、教材、實驗及實驗指導書、課程設計任務書及指導書、設計任務書及指導書、實習指導書、師資隊伍建設等內容。
1.1 課程教學目的及特點
本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有關水文學、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礎理論和設計能力的專業必修課程。使學生掌握水文現象、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概論和基本設計與計算技能。課程內容廣泛,涉及到不同專業學科、領域的理論和技術,如給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供水水文地質學、生態學、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微生物學及管理工程等。對學生來說,是一門綜合性很強,不太容易掌握,且學習起來困難較多的課程。為此,在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對課程內容做了精選、整合優化處理,力爭做到系統性、完整性、實用性,辦出特色。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必須了解課程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思路和手段,以達到最好的教學目的和效果。
1.2 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
本課程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系統闡述了水文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水資源的相關理論、國內外水資源分布和開發利用狀況、水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且重點介紹了地表水資源、地下水資源的水量計算,取水工程的類型、設計和使用條件以及水資源保護與管理的內容方法和措施。
該課程在48學時的理論課授課外,通過實驗和實踐、課程設計與畢業設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了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查閱資料、工藝方案選擇、工程計算及設計繪圖方面得到訓練。
二、課程教學改革
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求,<水文學與水資源學>課程還需要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不斷更新和完善,學術研究和工程實踐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2.1 教學內容改革
(1)針對教學內容廣,在合理安排授課計劃的基礎上做到重點突出。例如,“水文統計基本原理與方法”、“小流域暴雨洪峰流量的計算”、“取水工程”等部分作為本課程重點,在教學中分配了20學時時間,其次“水資源量評價”和“節水理論與技術”分配了6學時時間。重點內容部分在講解過程中,力求精,有一定深度。
(2)理論教學與工程實例緊密結合。例如在“地表水資源量評價”中,補充了“引灤入津”、“南水北調”等工程內容。在“取水工程”教學中,詳細講授了“龍慶峽”等工程。同時通過認識實習和生產實習,對水源地選擇、評價及取水構筑物結構建立感性認識??傊?,在整個理論教學,始終貫穿著工程實例教學。
(3)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教材為2002年出版,某些內容已不適合作為教學內容,在本次教改中,及時進行了修改。如我國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將教材用的GB5749-85標準,改為GB5749-2006,并對GB5749-2006進行了詳細講解。同時,隨著給水排水工程專業范圍的逐步拓展,為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在教學中我們把國際上一些前沿課題和研究進展等內容引入教學,如最新的水資源評價方法與模型等。
2.2 教學方法改革
積極開展教學方法改革,實現教學方法的“轉變”,即課堂教學從傳統灌輸向探索性教學轉變,采用靈活式教學形式。本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大量的表格、數據模型、水資源現狀分析圖、取水構筑物圖等貫穿始終,采用傳統的板書授課方式不僅使教師在課堂上的工作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也不甚清楚,而且往往花費大量的時間。雖然也可以事先把一些圖表制成幻燈片,但圖一般是靜止的,不夠形象生動,還是難于理解。2005年以來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各種參考書籍,將大綱中的重點、難點分解成不同知識點,并補充實際工程案例以及圖片,自行研制了《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多媒體教學課件。隨后在教學過程中不斷修改和完善,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易于記憶,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內容,增強了信息量。該課件具有演示直觀、動態感強的特點,非常易于學生理解,受到學生的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有效緩解了課時的縮減和教學內容增加的矛盾。
例如,在授課過程中,具體采用以下教學形式:①放映中國水資源現狀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的視頻材料,使學生了解我國水資源的實際狀況,并對本專業產生濃厚興趣;②放映各種不同類型取水構筑物的圖片,學生可以很直觀地看出不同取水構筑物的構造和作用,并增加濃厚的學習興趣;③放映案例內容的圖片,可以讓學生更容易地了解案例,對于日后遇到的實際工程都起到積極作用。#p#分頁標題#e#
同時嘗試和研究雙語教學,大力提倡雙語教學。自制雙語教學課件,做到通過雙語教學,不但使學生掌握了規定的教學內容,也使學生的科技英語能力得到了訓練提高。
2.3 教學手段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大膽探索新型教學手段,主要從“多維互動”教學手段進行了探討。多維互動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理想的教學模式。它表現為師生共同參與,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方法多樣化。首先,教學活動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多維”是指改變過去教師獨占課堂,一張嘴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在課堂上包打天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形式,促成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等互動局面的出現,來激活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互動是指通過師生全方位參與,促進和諧和多維互動教學關系的生成,實現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本課程采用了討論式教學方法,在備課時帶著問題認真鉆研教材,閱讀各種參考書籍,將大綱中的重點、難點分解成不同知識點,擬出討論題,然后設計出多種較典型、討論性較強的題目。上課時鼓勵學生勇于回答和提出問題。課后對討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特別在“世界水資源現狀問題及解決途徑”、“節水現狀及措施”等教學環節中,學生討論異?;钴S。
同時,發揚教學民主,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權力,每節課騰出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己設計問題,刺激學生突破傳統課程的束縛,真正進入知識海洋中去求知,引導他們將學習過程中的重點、難點、疑點說出來,從而讓全班學生得以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
2.4 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搞好實驗和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基本理論的理解。通過參觀實踐,讓學生將課程的理論知識和分析計算方法與實際聯系起來,培養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水文觀測、河流徑流、河流水庫取水工程現場考察實習,增加對水文學知識點的感性認識,開闊眼界。通過實驗教學,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動手操作的能力。例如在水文測驗實驗中進行某斷面過水流量的觀測時,可用浮標法、流速儀法、ADCP法,這些方法都是間接測量流量的方法。測量水位時,當水位變化幅度較大時,設定一組水尺來進行,它具有設備簡單、觀測方便的優點;而要想記錄完整的水位變化過程節省人力,可用自計水位計。學生只有在親自參與實驗、實踐后才能切實體會到水文數據采集的全過程,才能更充分理解并掌握測流理論及技術。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依然采用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法。只是在平時成績考核和考試內容方面進行了改革。將課堂提問、小測驗、大作業等結合起來作為平時成績,同時由于在平時課堂上采取教學討論的方式,要視學生在教學討論中的表現打分,大作業也可適量布置寫論文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將此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計入總評成績。此外對應試考核部分,進行了分解,將考核分為過程考核和課程結束考核兩個部分??荚噧热莘矫?,取用了一些靈活性試題,改變了以往答案固定的現象。同時,為了真實考核學生對本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005年建立了試卷庫,考試時隨機抽取一套,力求做到教考分離。這樣平衡了考試內容,提高試題的覆蓋面和增強了綜合應用性,同時有效避免了猜題、押題等不正之風,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綜合應用能力提高起了一定作用。
四、結語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對<水文學和水資源學>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實踐進行了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新知識的不斷涌現、新技術的不斷更新,還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教學改革中,我們要注重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及時反映當前技術發展的潮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為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 方芳•水質工程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8
建設部、人事部、國家環境保護部已于2005年9月1日起執行《注冊環保工程師制度暫行規定》,同時的還有相應的資格考試實施辦法及資格考試認定辦法。根據《規定》,國家將對從事環保專業工程設計活動的專業技術人員實行職業準入制度,并納入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統一規劃通過統一考試、注冊、繼續教育等手段,實現對環境工程設計專業技術人員的動態管理。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方向科目分2個大部分:公共課包括通用公共基礎及專業基礎、專業課即環境工程設計知識和技能的專業知識和案例分析。專業認證是注冊工程師制度的基礎。隨著注冊工程師制度的實施,高校相關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問題逐漸顯現,為契合注冊制度并與國際接軌,2007年8月,教育部出臺了《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試點辦法》,2008年1月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制定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試行),包括《工程教育通用標準》和各專業補充標準,環境工程專業標準已列在其中。此外,教育部、財政部全面啟動“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教高〔2007〕1號)中的首項工程便是專業結構調整與專業認證??梢姽こ探逃龑I認證不僅是面向注冊工程師制度的改革必然趨勢和內在要求,也是各高校促進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契機[1,2]。本文將闡述專業認證中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基本要求與設置內容,分析其與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的相符,依據已有學科基礎,確定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優化思路,最終目的是使得培養模式與注冊考試接軌,以適應社會與市場需求,減少工作適應期與磨合期,真正能使學生出校門就能適應本專業工作。
二、環境工程專業認證與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要求相符度剖析
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標準和環境工程專業認證標準,環境工程專業課程設置對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程四類課程的內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滿足基本要求的基礎上增設特色課程。對比注冊考試分析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專業認證標準重理論基礎、寬就業口徑,符合注冊考試的要求專業認證標準要求,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至少34學分,包括了高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四大化學及其實驗以及物理的基礎知識。工程基礎類課程至少16學分,包括工程力學、計算機輔助工程制圖與信息技術基礎類、機械基礎類、電工電子及自控基礎類課程。使學生學習工程設計、施工的共性知識和共性技術,了解生產安全與環保事故的預測、預防和系統評價技術等。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中的公共基礎考試內容基本包含在內。此外,建設部勘察設計類其他一些注冊工程師考試注冊公用設備工程師中與環境工程專業為相近專業的注冊給排水工程師的公共基礎考試內容也大致與之相同,環境工程專業畢業生就完全有能力參加并考試通過,可為工科學生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拓展就業空間。
(二)專業認證標準中專業基礎和專業課程較全面,但對比注冊考試還需完善“標準”明確將環境科學概論作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規劃與管理為專業必修課程,改變了環境工程專業一貫以來重工程設計、忽視相關的環境科學知識學習的現狀,培養學生不僅僅從工程設計的角度,而是從更全面的角度解決實際中的環境問題[3]。例如垃圾焚燒廠的設計不僅應從工程設計角度分析考慮,還應當作為一個建設項目考慮對當地環境的影響,是否符合當地環境規劃,對當地環境影響如何應進行評價,并且應按照環評法規定進行公眾參與等程序,是否符合當地的環境保護局政策、法規,對區域環境質量是否有改善等。全面考慮環境工程設計與環境規劃管理中的相關問題,是避免出現環境糾紛的重要途徑,也是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制度強調的方面。此外,專業基礎課中環境監測與環境工程專業微生物學作為與工程設計密切相關的課程列為必修,相關內容也是注冊環保工程師基礎課程考試中的重要內容。對比專業標準,注冊環保工程師專業知識考試內容除包含以上內容外,還包括環境管理法規和標準、工程經濟與管理、安全等。對比注冊考試內容,專業課程體系還需設置選修安全類課程、工程經濟學等以更全面準備注冊環保工程師所需知識。尤其是安全類課程,目前工科類課程體系普遍缺乏此類課程,工程實踐過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時間的上崗培訓,知識不系統不牢固,可認為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運營過程中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的原因之一。注冊工程師考試的這部分內容正是為規避實際工作中經常發生的問題,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設置的,因此本校環境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調整中擬增設安全類課程以契合實際需要。建議工程認證標準中的通用標準應將安全類課程作為工程專業必修課程以提高工程從業人員整體安全知識水平。
(三)專業認證標準中核心課程設置與注冊環保工程師分方向考試基本一致注冊環保工程師基礎課考試合格后進行的專業考試分五個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處理處置與資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態恢復工程。相應的,專業認證標準中專業核心課程包括以上前4個方向課程,一般高校環境工程專業均設置此4個方向課程,而注冊環保工程師考試設置的第5個方向生態恢復工程需要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等方面基礎,推測僅限于有此類學科基礎的高校如林業科技大學開設有相關基礎課程及生態恢復課程。因此專業認證標準考慮了各高校已有學科基礎,具有普遍適用性。但對于生態恢復工程考試方向,其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缺乏指導性要求,建議環境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應考慮注冊考試的實際需求,給出具體可操作性的標準和要求。
(四)專業認證標準中實踐環節有較高要求,符合注冊考試的需求專業認證標準要求實踐環節至少20學分,包含環境工程專業實驗、認識實習、課程設計、生產實習、畢業實習,此外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要求13學分。通過實驗與實習,加深對理論課程內容的理解,了解環境工程的規劃、設計以及管理等基本內容,通過環境污染控制工藝操作及運營管理的訓練,運用和鞏固所學習的專業理論知識,掌握環境工程設計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應的設計規范和標準,提高學生對工程的認識和設計能力。而注冊考試最難的考試就是專業知識考試與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識積累和實踐經驗積累,考的是規范標準的運用,理論知識的活學活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有理想的結果。標準中對實踐環節和畢業設計或論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冊考試的要求,當然學校的學習僅僅是基礎,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繼續學習和積累5年后才有資格參加專業考試,這是注冊考試的規定。
三、結語
設備管理應該包含兩個方面:1、對于設備操作、維護、修理和相關人員的管理;2、對于設備本身的規劃、制造、使用、維修等等各方面的管理。
自從資本主義的工業化革命以來,設備管理經歷了經驗管理、科學管理、現代管理多個階段。目前,隨著設備本身的不斷變化,計算機技術和診斷技術的飛速發展,設備管理有了許多新的手段。如計算機診斷技術、ERP技術。
上海地鐵在引進世界各國先進地鐵設備的同時,考察學習國內外相關城市地鐵設備管理的方法,依據自身實際逐步形成自身的設備管理模式,基本滿足了目前上海地鐵運營的需求。但是,由于人員、技術、體制等各方面的原因,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與世界一流地鐵運營企業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設備前期管理、備件管理、維修管理以及計算機應用等幾個方面。由于存在這種差距,上海地鐵運營的人工成本、物料消耗成本遠遠高于國外先進城市地鐵運營企業。
在上海軌道交通超常規發展的今天,為了適應新的環境,目前上海地鐵運營管理人員正在探索適應上海地鐵運營新發展、新設備的管理方法,建立新型的管理模式。本論文也是從分析上海地鐵近十年來的設備管理入手,針對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和對策。希望能在上海軌道交通運營的設備管理實踐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第一章:緒論
1.1研究背景
隨著《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的頒布,上海市政府完整地提出了城市交通發展的目標、戰略、任務和措施,并且規劃將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公共交通體系的支柱來發展。即:在“十五”期間,建設200公里左右的軌道交通,形成以重要換乘樞紐為核心,聯系中心城市重點地區的基本網絡;到2005年,軌道交通成為公共客運的骨干;到2010年形成500公里左右,基本完成整個軌道交通網絡,使軌道交通成為客運系統的主體。同時,《白皮書》對現有軌道交通線路的運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加強軌道交通運營管理,提高運行效率,提升運營服務水平,實現良好的投資效益。
1.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眾所周知,城市軌道交通是我國城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公益通基礎設施,也是城市百年大計的建設運營項目。因此軌道交通項目一旦投入運營,就必須保持整個系統日以繼夜的正常運營。而整個系統的正常運營,必須要以設備安全運行為前提和保障。本文從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十多年的設備管理分析入手,與相關城市的地鐵設備管理模式相對比,找出存在問題,通過科學管理的手段,提出建議和對策,來應對未來幾年的超常規的設備運營管理。
1.3研究對象與范圍
本文的重點在于分析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存在哪些問題和相關行業的先進水平比較存在哪些差距,并分析這些問題和差距存在的客觀和主觀上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提出改善的建議和措施,有一些建議和措施已經在實踐中,還有待實踐驗證;有一些只是處于理論上的分析,作者希望能夠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對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工作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論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
(1)設備管理組織結構
(2)設備前期管理
(3)維修體系管理
(4)備件管理
(5)計算機輔助管理
以上面幾個問題為中心,并從經濟學等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使問題解決辦法盡可能的切合實際。
由于上海地鐵運營只經歷了十年運營里程,所以本文研究范圍為上海地鐵運營設備的前期、中期管理。
第二章:上海地鐵設備管理現狀
2.1上海地鐵設備簡介
由于軌道交通是一種大容量、運送速度較快的交通工具,其有關的設施、設備具有客流組織、客運服務、運營安全等功能。主要有以下幾大部分組成:
(1)車輛:一號線為德國AEG公司生產的直流車;二號線為德國Adtranz公司生產的交流車;三號線位法國ALSTOM公司生產的交流車28列。
(2)供電系統:主要有主變、牽引、降壓變電站、接觸網及電力監控設備。
(3)機電設備:主要有車站、區間、車輛段的各類低壓配電設備、照明、FAS、BAS、自動電梯、自動扶梯、給排水系統、環控系統、售檢票系統
(4)通信設備:主要有傳輸系統、程控交換系統、無線系統、廣播系統、圖像監控系統、時鐘系統、電源系統、線路設備組成。主要是為運營組織、指揮提供語音及圖像信息以及電力監控系統(SCADA)、環控系統(BAS)、防災報警系統(FAS)、自動售檢票系統(AFC)等信息的傳輸。
(5)信號設備:信號系統(ATC)是軌道交通線路上惟一的指揮列車運行系統,主要有列車自動駕駛系統(ATO)、列車追蹤運行保護系統(ATP)、行車指揮系統(ATS)系統組成。
(6)工務設備:主要有軌道、道岔、道床等。
總體而言,上海地鐵設備具有自動化、連續化以及量大面廣、種類繁多、專業性強等的特點。以上這些特點,加重了上海地鐵設備管理的難度,對于上海地鐵的管理人員和管理制度也是一種考驗。
2.2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體系結構
2.2.1軌道交通管理體制改革
上海市地鐵總公司成立于1985年,承擔地鐵的投資、建設和運營職能,組織了地鐵一、二號線的工程。“十五”期間,軌道交通建設不斷加速,為適應軌道交通大發展的需要,2000年年初,經市政府批準,軌道交通“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的體制方案正式啟動。
2.2.2運營企業的維修管理體制
根據“四分開”體制,軌道交通基礎設施的所有權歸屬線路投資方(業主),由運營企業根據委托運營協議的要求開展日常運營工作,也包括組織實施基礎設施的維護養護工作。
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本部設置設施處和車輛處兩個專業管理部門,負責各種運營設施設備管理及維護、更新等相關工作。
上海地鐵運營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逐漸形成了一套比較適合上海地鐵運營管理的體系結構(如上圖一上海地鐵管理結構圖所示)。特別是2000年至今,上海地鐵運營的設備管理系統進行了多次改革重組,使得我們的設備管理體系更加趨于合理化、效率化。
2.3上海地鐵的設備前期管理
上海地鐵一號線的運營設備前期管理,是以當時“投資、建設、運營、監管”四分開之前地鐵總公司的建設公司為主線。從工程的決策到設計委托,設備的采購,施工安裝委托均采用合同關系。從立項開始就進行運營的前期管理,從人員培訓,參加設計聯絡,進行設備監造,完成管理的方式設計,直到現場組織施工管理,組織單項調試,總體調試,單項驗收,總體驗收,組織試運營直到正式運營。這種管理方式是在地鐵總公司為主線法人合同制,以建設為主體,運營動態參加,各施其責,相互配合??偣九c設計者,設備制造者,施工方案建立合同關系。這種合同也體現了集中一貫管理的原則,設計方,建設者的一貫管理要管到投運后的設備維修,薄弱環節的改造設計,包括投運的設備,施工方的一貫管理要堅持到投入運營。上海地鐵三號線的建設運營是在“四分離”改制后,因此三號線的建設和運營分別由上海地鐵建設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承擔。
2.4上海地鐵的備件管理
通過近十年的運營探索和實踐,上海地鐵運營的備件管理堅持以合理儲備為目標,追求價值最大化。從研究備件供應鏈入手,面對建設遺留的問題,重點研究存在問題和需要改進的環節,使備件管理工作及時納入ISO9001質量體系中,圍繞內部機制的完善,形成了彼此互動的控制,逐步整合與協調,在整體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效。
2.5上海地鐵的設備維修管理
上海地鐵運營設備維修模式有:
(1)操作維修;
(2)專業維修;
(3)委外維修。
上海地鐵運營委外維修,按“施工方、產品生產方、專業維修”的原則,依據不同專業項目承包給維修單位。同時保留一支2000人左右的設備檢修操作人員隊伍。從而保障目前三條線65公里的設備運行。
第三章:上海地鐵的設備管理存在的差距與改善對策
3.1上海地鐵與同行業先進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鐵運營管理從建設初期就學習考察了各國地鐵的管理理論與方法,并依據自身實際,形成了一套上海地鐵運營管理的模式,并在運營管理中實踐應用,積累了一些經驗。因此,無論在管理理論方面,還是從管理實績來看,上海地鐵在國內同行業還是較為領先。但是我們放開視角,而對世界各國先進的城市地鐵運營企業的管理。如新加坡、香港、日本、臺北等一些城市地鐵運營企業管理相比,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正需要也有必要研究分析,從而找出差距,找準對策,不斷努力,縮小差距。
3.1.1設備前期管理的差距
設備的一生,可以分為建設期、投產期、穩定期和更新期。地鐵運營設備可分為建設期、投運期、運營穩定期和更新期。一般將從地鐵設備規劃開始,一直到投運這一階段的管理稱為設備的前期管理。
3.1.1.1體制方面的差距
上海地鐵自實施“四分開”新的體制改革以來,取得了明顯成效,按經濟學的原理,政府必須將地鐵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出來。在實施過程中責權的分屬并未同時對應權利的劃分,導致責權利無法對等分配,造成責權關系的模糊,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上海地鐵運營管理與投融資的良性發展。
3.1.1.2設備原始設計、制造的差距
上海地鐵一號線幾乎全部引進國外的設備與技術,二號線、三號線有了一些比例的國產化設備,但是一些關鍵的技術、設備和機組,國內還無法生產,還是要依靠引進技術和設備。這一點就決定了上海地鐵設備的初期投入非常高,而且運行維護成本也居高不下,一些備件的供貨周期和售后服務得不到保證,價格也很不穩定。
3.1.1.3工程項目管理水平的差距
上海地鐵在工程項目上的管理,雖然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還是在項目管理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方法和技術含量。往往是幾個有經驗的設備項目經理,憑著自己多年的經驗來管理一個上億的工程,缺乏科學管理體系在實際工程項目中的運用。
3.1.2備件管理水平上的差距
從近年來各專業分公司備件費用和備件庫存等各項指標來看,上海地鐵運營的水平處于國內同行的前列,也呈不斷優化的趨勢,說明備件管理工作卓有成效。但是,同國外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1)備件管理組織體系的比較
香港地鐵公司實行“集中”的管理體制。其備件管理部負責從備件計劃生成到備件送至現場整個過程的所有事務。備件管理部統籌整個地鐵公司的備件管理,并通過有效的供應商管理制度,使得備件管理高效簡單。上海地鐵公司中每個分公司都有備件管理的部門,“小而全”,機構、功能、人員重復,而且供應商難以統一管理,對于一些通用備件、辦公用品、常用耗材等物資不能因為更多量而取得更低優惠,降低成本。
(2)備件計劃、采購、物流等流程上的比較
上海地鐵運營備件的物流流程如下圖二所示:
物流、信息流管理如下圖三所示:
依據圖三中物流系統分析,需求信息和供應信息(反饋信息)都是逐級傳遞,信息傳遞慢,且互相之間缺少有效的信息共享,信息流無法及時、正確地反映物流情況。在物流規劃方面,沒有從整體角度進行規劃,常常導致一方面庫存不斷增長,另一方面當需求出現時又無法滿足的現象。
從流程上分析,備件到貨后資金沒有與倉庫及時交接,造成庫存資金不能及時反映出來,備件領用后也不能及時進成本,使資金流和物流不同步。
香港地鐵實行專業化的管理和采購體制。采購部門將備件劃分為三個大類,即:通用消耗件、各專業設備備件,這樣有利于進行集中管理、保存、采購、降低保存、采購成本。
(3)備件倉庫管理的比較
備件倉庫管理好壞涉及到物流是否順暢和資金的有效利用率。香港地鐵公司室內倉庫也為立體庫,高約20米,充分利用空間,機械化、自動化水平高。同香港地鐵公司相比,上海地鐵備件倉庫主要是平面放置,空間利用水平不高,而且出入庫困難,效率低。
上海地鐵的倉儲人員比香港地鐵的多好幾倍。一方面原因是因為上海地鐵的倉庫自動化水平較低,需要多名倉儲人員管理一個倉庫,另一方面各分公司也各自配備倉庫,反映了上海地鐵備件倉儲管理水平較低,效率不如香港地鐵。
3.1.3設備維修管理的差距
3.1.3.1上海地鐵維修人員占總定員的比例相對較高(如下表一所示)。
表一上海地鐵與臺北地鐵維修人員情況對比
運營里程數(單位:公里)車站數
(單位:個)職工總數
(單位:人)維修人員
(單位:人)設備維修管理人員(單位:人)維修人員占職工總人數百分比(單位:%)設備維修管理人員占維修人員總數百分比(單位:%)
上海地鐵65484444166623537.514
臺北地鐵66603600122030332.5
資料來源:上海地鐵2002年運營報表以及臺北地鐵2002年來上海地鐵交流資料
3.1.3.2上海地鐵與臺北地鐵維修水平相對較低。
上海地鐵已經歷了十多年運營里程,從運營設備維修角度分析,尤其是核心技術目前還處在委外維修。而臺北地鐵從1996年3月28日投運至今,已經把所有運營設備的關鍵技術消化吸收,目前除消防設備以外,所有設備都采用自主維修模式。這表明:
(1)上海地鐵在設備系統定員優化問題上還有潛力可挖:
(2)上海地鐵檢修工作,外協委托項目較多,但系統考慮少,核心技術掌握少;
(3)檢修負荷還可進一步控制,工作量具有較大下降空間;
(4)上海地鐵的檢修工時數據含金量不高,雖然已經逐步推行檢修定額工時,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定額工時不能反映實際檢修工作量。
3.1.3.3計算機輔助管理手段,相對較弱。
目前,上海地鐵實施開發EAM設備管理系統,從系統規劃設計上講,在當今設備管理上應該是一個比較完善的計算機輔助管理系統,它其中的設備維修管理子系統的設想非常好。但是由于基礎數據不完善及業務流程不明晰,導致推行困難,尚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3.1.3.4維修方式的相對落后。
目前國外的維修方式已經逐步由預防維修轉入狀態維修,防止過維修,以進一步降低維修成本。上海地鐵也正在推行狀態維修的理念,但這需要各個方面的條件,如設備維護人員的觀念的徹底轉變、操作人員的設備技術和意識的提高、設備診斷技術的提高等等。
3.2存在差距的主要原因
針對3.1提出的一些問題,本節做進一步的分析,以說明存在差距的主觀和客觀上存在的原因。
3.2.1設備初期管理的差距原因分析
3.2.1.1缺少統一協調的管理機構
目前,對于基礎設施維護過程中的有關問題,從經費來源、技術規程、人員配置、質量檢測等方面,既沒有明確的管理部門,也缺少明確的管理要求。負責維修費審批的投資方受市發展改革委領導,運營企業受市建委、市交通局領導,缺少統一的協調,造成運營企業在試運營中對建設前期遺留的設備缺陷的整改費用無法得到落實。
3.2.1.2沒有以運營為中心,導致運營質量指標下降
上海地鐵在該指標上與香港差距較大,表現不盡如人意,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目前所使用車輛的購買運營方均未參與,無法要求生產方根據運營實際情況對車輛設計進行改動;
(2)線路設計未考慮運營的需求,缺少必要的存車線、渡線以使運營不受故障點的影響,一旦列車發生故障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3.2.1.3法規、標準、規程建設滯后
軌道交通在國內、新興產業,還沒有建成一整套建設和運營的法規、標準體系。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對于設計、建設階段的標準比較全面,但還沒有運營養護階段的標準。國家還沒有完善規范軌道交通的法規,而《上海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中對于地鐵建設和運營驗收也沒有明確的規范要求,導致投入運營后產生的問題。
3.2.1.4設備依賴進口
缺乏滿足上海地鐵生產的高精度技術水平要求的設備制造廠家,部分關鍵設備還是要依賴進口,這樣雖然在單件設備的精度和質量得到了保障,但是價格和周期相對較長,運行成本也相對較高,設備與設備之間的接口,如果涉及兩個廠家,就需要大量的協調管理工作。
3.2.2備件管理水平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鐵的備件庫存一直居高不下,過量的備件庫存掩蓋了許多管理上的不善。減少庫存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我們目前迫不及待的任務,這樣一方面可以降低備件庫存成本,同時也可以提高備件管理的水平。如果為了設備不能停,確保生產不中斷,只是盲目的通過增加庫存的手段來達到目的,往往無法解決實質性問題,系統效率也比較低。
3.2.2.1備件管理組織結構不合理
目前上海地鐵的備件管理組織結構是一種職能制結構,即將組織按照職能的不同分成若干個部門,其實質是一種包含很多層次的金字塔結構,實行縱向管理,從下到上是信息傳遞,從上到下是決策輸送。組長或主管又只對主任負責,其優點是每個人明確自己的職責,專業化分工使得員工能夠發揮業技能。但是,其局限性表現在:
(1)同一性質的業務由不同部門管理,部門之間分工重疊。
(2)由于各部門員工被嚴格地定位,工作時一般只與本部門員工或主管接觸,相對獨立,缺廣泛而有效的溝通和聯系。
(3)由于分工過于專業化,各主管、主任等各級管理者和工程技術人員長期從事某種專門業務的管理工作和技術工作,知識面狹窄,不利于人才,尤其是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
(4)層次眾多的垂直式金字塔組織結構,嚴重妨礙了信息和決策傳遞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加上高度集權的決策權力,最終影響決策的準確性和時效性。
3.2.2.2需求分析判斷不準
客觀上設備狀態、備件磨損呈隨機型、發散型,難以把握;同時設備員工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對設備狀態的分析不同,使需求判斷不同;在制訂備件需求計劃時,對設備劣化程度、備件壽命周期、訂購周期等技術因素的掌握及應用程度均不同,僅靠員工技能、素質、責任心、經驗等,缺乏有力的技術支撐。
3.2.2.3備件管理人員素質仍有待提高
目前備件管理每個成員都負責各自的工作,這樣容易產生高效率,管理也比較簡單,但當工作涉及多個部門時,部門或人員之間的協調就非常重要。隨著前所未有的新產品的大量涌現,使備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速度都大大提高,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也在大大提高,即:要求備件管理人員從目前單一任務的角色轉換成綜合功能的角色,能使備件管理長期地與公司策略相一致;并成為一個國際化的角色,對國際貿易和各種相關法規都熟悉和掌握,對運輸、海關等涉及供應速度的規定都能通曉;成為一個能負責備件成本的角色,懂得在一個備件的壽命周期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使成本最低;成為一個能綜合相關因素快速做出決策的角色、能對各種供應的風險做出判斷和對策的角色。
3.2.2.4基礎管理工作存在薄弱環節
(1)沒有準確的備件基本壽命數據
(2)備件管理號編制混亂
3.2.3設備維修管理存在差距的原因分析
上海地鐵的設備維修管理模式基本上是向國鐵及國內外相關城市地鐵管理企業學習。十多年之后,我們發現,盡管我們在設備維修管理上有進步,但兩者之間的差距仍在進一步的擴大。上海地鐵的差距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2.3.1管理方式和維修方式相對滯后
上海地鐵運營十多年來,引進并推行的維修方式主要是計劃預防維修方式,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2000年開始意識到要向狀態維修過渡,之后才逐步推出狀態維修管理方式。由于維修方式的落后,導致了目前我們維修管理手段的滯后,我們的管理手段基本處于八十年代初期的水平。
3.2.3.2基礎管理的薄弱
上海地鐵運營以來,在設備維修管理的指導思想上重在現場設備狀態的安全穩定、能及時處理或排除設備問題,但由于管理模式變動頻繁,對基礎管理工作重視不夠、以及前幾年維修成本意識較差,居高不下的維修成本掩蓋了基礎管理薄弱的若干問題。
3.2.3.3檢修委外缺乏競爭機制、檢修效率低下
因為上海地鐵的主要專業設備都引進自國外并集中在若干大的專業廠商,如車輛系統是AEG、Adtranze、Alstom,通信系統是SIMENSE,消防報警系統是Simplex。這些設備開放性不強,技術相對壟斷,自身對這些設備的核心技術掌握不夠,設備維修時還是必須與原生產廠商合作,依賴其技術服務。
3.2.3.4管理手段和綜合維修管理水平落后
目前上海地鐵開發實施的EAM設備管理系統,是一套設計比較完善的綜合性的計算機管理系統,這套系統目前還存在許多的缺點和不足,還處在逐步完善的過程當中,還需要不斷地去維護。而香港地鐵企業早在10年前,計算機系統就已經成熟地應用于設備維修管理領域了。
3.3縮小差距的主要對策
針對上海地鐵設備管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本節提出一些建議和方法。
3.3.1強化設備前期管理,貫徹推行設備一生管理的理念
我們在項目前期管理工作中要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系統思考,建立完善的管理機制和技術后盾,以避免或杜絕類似現象的發生。
(1)體制完善。通過體制完善,地鐵由國家投資建設,屬于國有資產。政府應盡快將地鐵的運營與建設由國資委統一委托給運營方和建設方,從而實現國有資產的所有權與運營權的分離。
(2)在設備選型時設備維護人員一定要積極介入,提出準確的設備工況條件并嚴格把關,防止設備在投入運行不長時間內各類消除缺陷、技術攻關項目費用的不正常投入,為企業爭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3)關于工程項目過程管理的問題,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要對設備安裝的環境及諸多因素進行全面的考慮,為設計部門提供詳細的書面設計要求,并加強跟蹤管理。
(4)我們在技術交流、談判與合同簽約過程中,除了認真消化技術資料外,還有將人員培訓及參與調試的要求寫進合同的有關條款,同時要求外方提供調試資料的最終版本。
3.3.2優化備件管理系統結構、流程優化,逐步降低備件費用
3.3.2.1備件管理系統組織結構調
機構調整需掌握以下五原則:
(1)管理結構扁平,機構簡約,運行高效,控制閉環
(2)集中一貫與區域管理相結合;
(3)規范基層備件管理組織結構的原則;
(4)采購部門簡化原則;
(5)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支撐的原則。強化管理功能;
3.3.2.2建立物流中心
各分公司的設備備件、物資倉庫合并,與管理部門、采購部門分離,成立上海地鐵物流中心,擔負整個公司供應(倉儲配送)職能。
3.3.2.3ERP環境下的業務流程再造
(1)物料系統業務流程再造
(2)物流與資金流同步
(3)無庫存管理
3.3.3加強設備維修隊伍建設,推進完善設備維修管理系統
3.3.3.1優化設備維修管理隊伍
上海地鐵目前的設備維修管理系統,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人員素質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提高人員素質,要從人員的思想素質和技術素質兩個方面出發。
第一,要避免因為思想上的大意和不重視而造成設備管理的失誤。
第二,要從技術水平和經驗積累上提高設備人員的素質。
3.3.3.2計算機系統的充分利用
從設備一生管理的角度來看,計算機系統在每個環節都能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從設備基礎管理階段各種設備信息、檔案的建立,設備在線運行診斷功能,設備維修管理以及備件庫存科學管理等等各個方面,計算機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香港地鐵自從90年代初,發展計算機診斷、專家系統以來,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上海地鐵也應挖掘自己的技術力量,開發計算機輔助系統,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章:結論和后續研究方向
通過上述各章節的闡述,本文就上海地鐵運營的內外環境,實際管理的情況,依據香港、臺北等城市的地鐵運營業績,上海地鐵雖具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設施,但與同行業先進水平相比,與香港等城市先進地鐵還有一段差距,上海地鐵設備管理差距主要體現在設備的前期管理方面、備件管理方面及維修管理方面。
上海地鐵經過十多年的運營、近二十年的建設,已建成運營三條線,形成“十字加半環”的軌道交通網絡。“十五”期間,上海地鐵處于集中發展期,每年將有一到兩條線建成投入運營。“十五”期末骨架網絡形成后,共有400公里運營線路。同時上海地鐵一號線已經投入運營10年,各種設備陸續進入大修及更新期,按照“建管并舉、重在管理”的要求,加強上海地鐵運營設備的維修管理,研究開展科學的維修管理方式,保障上海地鐵正常運營。尤其在韓國大邱、俄羅斯、香港地鐵突發事件發生后的設備保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工作。
本文在深入開展上海地鐵設備管理的現狀調查研究,通過和國外類似城市軌道交通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從目前運營設備的前期管理、維修管理、備件管理、規程規范、核心人才、維修成本等方面的研究而得出的。針對超常規發展的今天,上海地鐵運營設備管理企業建立科學的管理構架、維修質量評估體系、各項運作規程提出了建議和對策,以加強和提高上海地鐵運營的設備維修管理水平,保證上海地鐵運營安全,高效地發揮地鐵運營在上海城市交通中的骨干作用,都有積極的意義。但由于缺少對專項管理課題研究的經驗及有關國內外地鐵管理的定量化資料的結果。所以本文局限與上海地鐵的前期管理、備件管理、維修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沒有對地鐵設備更新改造進行研究,這主要由于上海地鐵運營只經歷十年里程。但我將不斷努力學習當今設備管理的新理念,不斷積累和探索上海地鐵設備管理這一課題的研究,進一步跟蹤實施狀況。對上海地鐵建設與運營驗收管理進行研究及上海地鐵設備維修定額管理研究,以適應上海地鐵超常規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上海市人民政府滬府[2002]35號文.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4
2、郁君平,設備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年,1—20。
3、徐揚光,設備工程與管理,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1992年,15—29。
4、李葆文,設備管理新思維新模式,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194—268。
5、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基礎,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第3編。
6、周文彪,現代設備管理理論與方法,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3,1—12。
7、古可等,現代設備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89,1—18。
8、高鵬舉等,生產與運作管理,上海,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2002年,246——263。
9、現代物流管理課題組,物流庫存管理,廣東,廣大經濟出版社,2002年,217—239。
10、胡思紅等,改革的自我評價,上海,《城市公共交通》,2004年第一期。
11、宋敏華,面對當今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熱的冷靜思考,北京,《都市快軌交通》,2004年第一期。
12、吳強等,香港地鐵考察報告,上海,上海地鐵運營有限公司客運處,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