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麗鄉村產業規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黨的十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指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5年5月,在舟山考察時,又專門指出“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把“綠色”發展擺到了 “五大發展理念”的高度,并把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作為中央“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這都為岳麓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近年來,岳麓區在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蓮花兩型特色示范鎮和雨敞坪田園風情小鎮建設取得了階段性表現,雨蓮含坪都市現代農業走廊初具雛形,發展前景十分寬闊。今年是“十三五”發展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之年。要推動岳麓“十三五”新的發展,必須要貫徹落實發展新理念,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努力加快實現城鄉融合,讓人民群眾共享幸福生活。
一、美麗鄉村創建的現實意義
(一)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協調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城鄉協調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必然趨勢,是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必經的歷史過程。但是,由于受城鄉二元體制的束縛,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仍然突出。
“農村絕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城鎮化要發展,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也要發展,同步發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覀兗纫泄I化、信息化、城鎮化,也要有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兩個方面要同步發展。要破除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把廣大農村建設成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钡闹v話為新農村、美麗農村的建設以及城鄉協調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因此,要從根本上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必須同步推進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的發展,使其相得益彰、互相促進,推動城鄉經濟社會高度融合,共同繁榮??梢?,建設美麗鄉村,加大政府對農村的反哺力度,均衡配置城鄉之間的公共資源,通過優化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提升農村自身造血能力,讓農民感受和體會幸福,這是推進城鄉協調發展,推進我國實現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當前,岳麓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突破期,“五個新岳麓”建設期,是推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的關鍵期。創建美麗鄉村,推進城鄉空間布局優化,有利于城鄉協同發展機制的形成,城市承載新的空間的釋放,能夠為經濟發展開辟新的天地,對于促進岳麓“三融共進,五化同步”進程和品質長沙建設具有積極作用。
(二)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新階段,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民所追求的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體現。黨的十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的決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寫入了“十三五規劃”??梢姡覈呀涍~向建設生態文明的新時代。
生態文明作為國家戰略,具有整體性特征,它必須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不僅要開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農村也要同步進行。然而,農村生態環境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于是,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全新的理念應運而生。綠色低碳、生態文明是美麗鄉村的重要特征之一。它既秉承和發展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治、管理民主” 的宗五大發展原則,又順應和深化了自然客觀規律、市場經濟規律、社會發展規律,突出了生態文明理念,突出了“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和諧的理念,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農村可持續發展。美鄉村的建設,既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和有效途徑??梢?,美麗中國的建設和生態文明理念的實現都離不開美麗鄉村的建設。
岳麓區生態環境良好,總面積552平方公里中涉農面積達422平方公里,占比76.5%,必須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走創建美麗鄉村,打造“河西靚城”生態園的文明道路,才能開創岳麓生態文明的新時代,才能實現建設全國兩型建設引領區的新定位和新目標。
(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推手
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基本現代化的短板與重點都在農村。因此,十八屆五中全會對此也提出了要求,必須盡快補齊農村這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推動實現城鄉統籌發展,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絕對不能把農民落下。若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存在大量的農民群眾生活仍未脫貧,那么全面小康社會必然不完整,質量肯定不夠。因此,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全面推進美麗鄉村的建設。這不僅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岳麓區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存在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較低、公共服務能力水平有限、產業發展基礎相對落后、生活生產方式較為粗放、傳統文化保護力度不夠等問題。因此,必須要推動美麗鄉村的建設上新臺階,才能讓美麗、幸福、小康的光輝灑照全區人民群眾。
二、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挑戰和困難
(一)頂層設計尚待完善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三生”即生產、生活、生態于一體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級政府、各個相關部門以及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需要科學規劃、統籌布局,才能有序進行。近幾年來,岳麓區在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方面也做了不少了努力,制定了《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各街鎮也根據實際印發了關于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實施方案,但是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夠全面科學的問題。一是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和長期行動計劃的科學制定沒有足夠的重視;二是規劃相對比較簡單,沒有突出特色鮮明的村莊文化,在自然、歷史、文化等元素的挖掘上仍然有待加強;三是存在規劃想法多元,沒有統領,部門線條管理、沒有形成合力的問題。
(二)特色品牌有待凸顯
近年來,岳麓區在推進全區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投入較多,十分注重硬件設施建設,硬件建設有了明顯提高。但是總體而言,較多的是面上撒胡椒面,大多沒有注重品質、打造精品,從而造成了涉農街鎮沒有形成特色化建設,同質化建設的現象較多的存在,鄉鎮各自特色不凸顯。另一方面,農業產業鏈條延伸不光,科技創新不夠、附加值不高,“鄉土”“鄉情”“鄉味”挖掘不夠,導致了特色品牌的形成還有所欠缺。
(三)產業培育有待加強
美麗鄉村的建設不僅需要頂層設計來規劃,而且也需要產業支撐來賦予其內涵,豐滿其骨肉。市委提出的美麗鄉村建設“五美”之一就是產業發展美。岳麓區農村基數較大,一直以來就是農業大區,但是也長期存在產業發展不強勢、無特色的問題。近幾年,雖然岳麓區瞄準短板發力,培育農村經濟發展動能,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穩步發展,農村群眾的生活觀念和精神狀態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仍然沒有形成全面性的示范作用,鄉村產業發展的動力仍然有待提高。因此,定好位、錯好位,抓短板、見樣板,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幫促城鄉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共享美麗鄉村建設的成果,這是岳麓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
三、美麗鄉村創建的路徑探析
(一)強化頂層設計,統籌做好美麗鄉村發展規劃
目前,岳麓美麗鄉村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要實現湘江新區建設“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示范區和全國兩型建設引領區的新定位、新目標,迫切需要對美麗鄉村的發展進行科學定位與規劃。一是要堅持高起點規劃。要注重美麗鄉村發展的整體性,要成立美麗鄉村建設辦公室,聘請國內外一流專家團隊,根據長沙市關于美麗鄉村“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的“五美”的建設要求,全區“兩型引領、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的美麗鄉村建設重大戰略和重大決策,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構建科學合理的美麗鄉村空間布局、發展方向,編制具有我區特色的“美麗鄉村”的科學規劃,做好美麗鄉村頂層設計。二是要堅持因地制宜。在規劃理念上,要從自身實際和優勢出發,因地制宜,統籌規劃。在全區的總體規劃的基礎上,結合村莊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細化到每個鎮、村、組、戶的規劃,使規劃既起到高屋建瓴,做到自上而下既有統一規劃,又和而不同,達到移步換景、看景辨村的優良效果。三是要堅持有序推進。在統一規劃的框架范圍內,先試點打造,后全面推開,逐步實現“美麗鄉村”的全覆蓋。
(二)突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美麗鄉村建設體制機制
要打造岳麓區美麗鄉村建設的升級版,政策保障必不可少,要整合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統籌機制和發展合力。一是要高度整合部門項目資源。要構建與湘江新區共推共建的領導機制,將“雨蓮含坪都市現代農業走廊”的構建,變成新區領導層和管理層的共識,實現湘江新區的政策、土地和資金的全覆蓋;要成立區一級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機構,并調整列入政府組成序列,強化統籌協調,著力推動各項建設工作,著力解決涉農項目多頭管理、分散投入、使用效益不高的問題;要建立齊抓共管、各負其責的責任機制,要理順部門之間的橫向關系,對各部門的責任和任務進行量化細分,從而使各部門整體聯動,各負其責,形成合力。二是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改善進入鄉村的通達性,打造美麗鄉村發達的交通體系。加強與移動、電信等運營商合作,整合通信資源,完善通信網絡,確保轄域內所有行政村通固定或移動寬帶,幾大涉農片區的中心區域實現光纖到村,農村中心集鎮、重要節點、龍頭企業等重要區域實現免費WIFI網絡全覆蓋。三是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導、金融支持、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的投資體系。要優化財政投入結構,明確財政投入范圍、投入標準和投入方式,保障資金??顚S茫灰质袌鰧?,積極借助外力,建立共建共享、多方融資的投入機制,鼓勵引導金融資金、工商資金、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的建設;要運用稅收優惠、財政補助、貸款貼息、先建后補、獎補結合的方式,鼓勵在外經商、創業致富的民營企業家捐資、獻策、出力,有效調動社會資源,實現合作共贏。
(三)注重產業支撐,助推岳麓產業融合與升級
關鍵詞 美麗鄉村;規劃;構想;甘肅秦安;郭嘉鎮;槐廟村
中圖分類號 F3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0-0348-02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Conception of Huaimiao Village in Guojia Town of Qin'an County
ZHANG Xiao-hong
(Gansu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Tianshui Gansu 741020)
Abstract Based on the natural conditions,economic base,customs,culture and other rural areas culture of of Huaimiao Village,combined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2014A-136) of Tianshui regional culture in landscape design projects on the Huaimiao Village building ′beautiful countryside′ plan which established by Gansu Province Education Department,aimed to improve the supporting facilities,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promote village style and features.
Key words beautiful countryside;plan;conception;Qin′an Gansu;Guojia Town;Huaimiao Village
1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現狀
1.1 氣候適宜,自然條件良好,有利于發展經濟林產業
郭嘉鎮由于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村與村之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川道區以果品業為主的農業支柱產業發展較快,淺山區推廣地膜糧食種植,山區村突出花椒產業和冬暖棚建設等農業特色項目?;睆R村位于郭嘉鎮的東南部,地勢起伏不大,氣候溫暖,四季分明,屬于溫帶半濕潤氣候,現有耕地面積156.3 hm2,其中蘋果種植63.3 hm2,桃種植40.0 hm2,花椒種植33.3 hm2,其他農作物種植19.7 hm2。經濟林產業已發展為槐廟村發展的支柱產業,為進一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1.2 村民居住較為集中,有利于村容整治
槐廟村全村共有410戶,總人口1 892人,其中350戶分布在207省道兩側,其余在河北面集中地段,部分宅基地布局很不合理。為了便于開展村容整治工程,實現村容整潔環境優美,創業增收,開展建設美麗家園。
1.3 寶貴的文化遺跡建筑、便利的交通、淳樸的民風,有利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
村莊內有3處宗教圣地,即伍圣宮、祖神廟、娘娘廟,其中娘娘廟建于村莊的堡子內,與周圍堡子城墻相互映襯,充分體現槐廟村歷史文化與人文變遷,是開展槐廟村鄉村文化旅游的寶貴資源;207省道從南向北貫穿全村,交通便利;槐廟村村民待人熱情大方、好客、村民之間真誠友愛,保持著西北地區淳樸鄉風,為發展鄉村農旅游提供了條件。
1.4 第二、三產業的發展為規模發展創造了條件,有利于拓展村民增收渠道
槐廟村現有有氣調庫8處,占地面積5.03 hm2,可用于存儲蘋果、梨、桃等水果;現有有果品廠1處,對村內生產水果進行果品深加工,占地面積0.12 hm2??梢酝ㄟ^美麗鄉村建設,擴大規模,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區域林果產品倉儲、交流、加工的中心,不僅一定程度解決了部分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帶動了槐廟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同時對秦安縣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引領示范作用。
1.5 槐廟村美麗鄉村建設,有利于實現秦安縣“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秦安縣2011―2030年產業規劃中(圖1),確定了“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槐廟村處于秦安縣城市產業規劃西翼林果業發展的中心位置,將槐廟村建設成為功能齊全的美麗鄉村,必將帶動西翼林果產業的發展,實現“一心兩翼”產業發展戰略。
2 天水市秦安縣郭嘉鎮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構想
2.1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堅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槐廟村的產業優勢、資源優勢,創建特色農業,大力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經濟林種植、鄉村旅游、小商品服務服務等產業的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人居環境;同時依托科學規劃、整治村容村貌、發揚民俗民風為目標要求,著力推進農村生態人居體系、農村生態環境體系、農村生態經濟體系和農村生態文化四大體系建設。建設中要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占用農田地,一戶兩宅等不良現象[1]。
2.2 槐廟村美麗鄉村規劃的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的哲學基點出發,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并重,以合理、節約有效用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導向,注重當前農民增收與保證長遠發展相結合,國家投資與農民自力更生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的建設原則。
2.3 規劃定位
以美麗鄉村為契機,依有利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地域特色和農業產業優勢,發展觀光農業,將槐廟村打造為“都市人的后花園、農事體驗游樂園”型的美麗鄉村。
2.4 功能分區規劃
通過對現狀的分析,在尊重原有村落布局形態、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槐廟村進行重新整治,形成5個功能分區。公共活動區:主要指2處村民文化廣場,作為村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教育區:擴建的小學和新建的一所幼兒園;產業區:沿著207省道兩側規劃的果產業區,包括氣調中心、果產品生產區;桃花觀光園區:指村莊河壩兩旁新建以桃花觀光為主的休閑農家娛樂場所。結合槐廟村的特點與原則,綜合考慮規劃區與周邊環境關系,對規劃區進行空間整合與合理布局,將本次的規劃結構定位為“兩心、三軸、三區、多節點”。兩心:2個公共活動中心;三軸:2條景觀軸和1條商業服務軸;三區:居住區、景觀區、生產倉儲區;多節點:分布在居住區內的活動節點(圖2)。
3 建設用地布局規劃
3.1 居住用地
規劃保留了規劃區內的全部一類居住用地(部分因道路拓寬需置換的除外),拆除部分建筑質量太差的建筑物或是影響布局的輔助用房。以建設村容整潔、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功能齊全、產業配套的新村莊為目標,大力改善村容村貌[2]。
3.2 公共服務用地
槐廟村規劃區公共服務用地主要包括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村莊公共場地2個部分(圖3)。為形成層次分明、內容齊全、功能完善的新農村配套服務體系,構建類別齊全、規模適當的村莊中心,村莊公共服務設施用地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整改與規劃。
教育用地規劃在原小學基地上擴建,使小學面積達0.87 hm2,建設中不斷改善辦學條件,縮小與城鎮小學之間的教學差距,全面提升槐廟村的文化層次,為培養槐廟村后繼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創造條件。規劃建設一所幼兒園,占地面積0.31 hm2,改變原村莊學前教育為零的現狀,從啟蒙教育抓起實現全村人重視教育的良好氛圍。
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變化,槐廟村同樣面臨農村老齡化問題也日益突出,同時隨著城鎮建設步伐的需要,農村勞動力飛速向城鎮轉移,農村空巢老人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農村老人養老及晚年生活問題較為突出,在村莊規劃中新建一處占地面積為0.15 hm2的敬老院,為村內老人提供一個養老和安度晚年的生活環境,同時形成村民尊敬老人,全方位為老人服務的良好農村道德風尚。
為增加槐廟村經濟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解決留守兒童數量增大以及勞動力就地解決問題,新建2處以桃花觀賞、采摘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觀光園,并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以熱情、周到的服務向外界展示槐廟村民風民俗、人文素質,建設美麗家園。
村莊公共場地:為給廣大村民創造農閑或飯后走出家門健身、交流、開展農村文化,自娛自樂的空間環境,在村莊內規劃建設生活廣場2處,并配置健身器材,以滿足村民健身需求,搭建村民溝通交流平臺,為實現和諧的人居文化創造條件。
村莊商業服務設施用地:規劃將建造商業中心,為村莊農副產品、手工業品交易提供了場所,同時以農貿市場為中心帶動村莊農產品商業化的發展。同時新建擴建超市、飯店、通訊服務設施、金融服務設施。
3.3 村莊倉儲生產用地
槐廟村蘋果、桃、花椒種植已具規模,成為支柱產業,村內原有多出小型氣調庫,隨著蘋果產業的不斷發展,已不能滿足村內蘋果的冷藏以及蘋果產業的更有效發展,在確保村民在增產的同時增收,將村內氣調庫整合并且擴建,面積達到8.19 hm2,拓展農民增收渠道,解決了村內剩余勞動力。
3.4 村莊內基礎設施用地
規劃村路面全部進行硬化,同時為改變村內交通條件,對村莊內道路分主干道、次干道、巷道進行規劃,并配置照明、排水渠等輔助設施。在村內建立停車場3處,占地面積為0.52 hm2,解決村內停車問題。在村內新建污水處理站2處,占地面積0.32 hm2,垃圾中轉站2處,占地面積0.27 hm2,解決村內垃圾亂堆亂放的問題,改善環境質量[3-4]。
通過產業的整合、文化的挖掘、村莊整治、合理規劃,生態保護等綜合實施,使槐廟村建設特色的風情韻味,使之成為農村居民創業就業的基地和展示新農村建設成就的窗口?!懊利愢l村”建設是以安居樂業、村民增收為特征,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人居環境改善、生態文化傳承為目標的新型農村。槐廟村可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通過規劃使槐廟村經濟發展從以農業為主逐步向以農果業為主,鄉村旅游為輔的經濟模式轉變,建設成天水特色的美麗鄉村。
4 參考文獻
[1] 甘肅省秦安縣2011―2030城市總體規劃[A].甘肅秦安,2011.
[2] 曹春華.鄉村規劃發展與機制建設探討:統籌城鄉發展背景下西部部分地區鄉村規劃建設考察報告[J].規劃師,2010,26(1):10-15.
美麗鄉村建設使越來越多的景色宜人、鄉風淳樸的村落展示出來,這些村子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典范,它們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鑒推廣,但進行美麗鄉村建設的村落在學習模仿之前,應先解決一些基礎性問題。
1.缺乏規模產業
從全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推廣開始,美麗鄉村建設已經在試點區域形成一種共識,以浙江為例,11個地級市,33個縣級市中,都有美麗鄉村的分布。美麗鄉村建設的勢頭是可喜的,然后,不容忽視的是,許多美麗鄉村分布較為分散,難以形成大的規模效益,缺乏帶動當地產業的動力。
2.基礎建設落后
相對經濟發展較快和農民收入增加較多的鄉村,一些地方的基礎設施并沒有形成配套。不少鄉村的道路建設落后,道路相對狹窄,路面材質依舊是土、碎石等。交通設施不便利,不僅影響村民日常的生產生活,也會對市民到村里游玩消費的積極性產生影響。如缺少公共交通設施會影響一部分的消費和探索欲求,缺少公共停車場會影響一部分自駕出行游客的需要。有些鄉村還存在通訊信號覆蓋不好等問題,在信息高速傳遞的時代,通訊訊號質量不高會造成信息傳遞不及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游客選擇?;A設施建設相對滯后是一個普遍問題。
3.生態破壞嚴重
從國內外的發展看,環境污染幾乎成為經濟發展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我國的農村發展過程中,同樣出現了環境污染的問題。一些地區人均耕地少,農民采取毀林開荒、圍湖造田等方式增加耕地面積,耕地面積增加的同時,也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生態破壞。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引進一些工業項目,但造紙、制衣、制鞋等工業三廢排放量高,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4.核心實力不足
2014年,農業部公布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十大類型,突出了十類典型的美麗鄉村,但是鄉村不僅要有美麗的風景,更要有美好的生活。鄉村缺乏能夠支持村子、村民發展的產業是美麗鄉村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一些鄉村有農業產業,但僅限于低級別的農產品加工,沒有形成完備的產業鏈條。美麗是鄉村應有的外表,實力是支持鄉村美麗的核心,村子沒有核心實力,發展就難以維系,村子沒有發展,美麗只是華而不實。
5.整體規劃不夠
我國鄉村建設還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沒有進入科學規劃階段。建設美麗鄉村,應當站在科學發展的角度去謀劃,從村子未來發展的角度去合理規劃,布局村子的整體功能區劃,不僅滿足當下的需求,而且要融入整個發展中。目前,一些鄉村建設存在,為建造而建造,工程沒有問題,但對整個村子的效用不大。
二、休閑農業發展帶來的契機
休閑農業作為貫通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生產、生活、生態,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改變農村經濟的單一結構,帶動農產品加工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建筑、文化等相關產業的全面發展
。1.有利于優化產業布局、豐富產業類型、促進產業集聚
立足本地實際開展休閑農業工作,挖掘資源優勢,優化結構,科學布局,以拓展農業功能、傳承農耕文化、提供度假體驗和科普宣傳為核心,促進休閑農業區域建設。規劃建設休閑農業交通線路,規范道路交通指引標志;扶持修建休閑步道、連接道、道路照明、停車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改善住宿、餐飲、娛樂等服務設施及衛生條件,實行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實現垃圾凈化、環境美化、村容綠化,使休閑場所服務設施及衛生條件達到相關標準,休閑農業發展推動公共基礎設施落后問題的解決。在休閑農業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趨勢下。加強經營主體培育,鼓勵和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廣大農戶參與休閑農業經營,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規模種養大戶生力軍作用。通過政府的鼓勵引導,有利于創建一批優勢產業突出、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休閑農業特色村;打造一批有影響的休閑農業知名品牌和節會活動;更能夠促進農家樂示范戶以及農家樂聚集村、聚集區發展。
2.有利于豐富發展內涵、強化創新創意、實現注重文化傳承
發展休閑農業可以將農村文化資源進行整體性開發,強化農業產品、農事景觀、環保包裝、鄉土文化和休閑農業經營場所等方面的創意設計,開發出具有本地特色的休閑商品。加大農業文化遺產歷史、文化、景觀價值的發掘,把其作為休閑農業的重要資源來傳承利用,按照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追根溯源傳承建筑文化,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點石成金,開發物產文化,促進鄉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鄉土民俗文化特色,加快鄉土民俗文化的推廣、保護和延續。
3.有利于促進消費需求、規范發展秩序、樹立品牌形象
發展休閑農業,在常態化休閑農業宣傳推介下,加大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重點項目及精品線路宣傳力度,能夠提升休閑農業節會活動品味和層次,增強休閑農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引領新的休閑消費熱點的形成。發展休閑農業,制定出臺休閑農業相關標準,便于推進管理規范化和服務標準化。在規范的秩序下,各休閑農業經營主體統籌考慮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有利于加大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力度,促進區域發展走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道路。發展休閑農業有利于整合農業、旅游、文化等資源,實現差異對接、優勢互補、合理組合,構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樣的產業布局。樹立大產業、大基地、大品牌、大市場發展理念,能夠培育出主題突出、特色明顯、設施配套的休閑農業品牌。
三、結論
關鍵詞:城鄉統籌;美麗鄉村;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0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Nanjing
MA Lu
(Jiangshu Nanj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Abstract: To find the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s to drive new rural road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conic city beautiful real path, closely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Nanjing cities, rural and urban and rural gap is still larg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beau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eality conditions, constra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guide, interactive,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armers subject cultiv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ive investment agglomeration an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beautiful ru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南京市作為中國東部發達地區特大型城市,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綜合實力已經顯著增強。2012年,南京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 202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超過1.4萬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占比為2.6∶44.0∶53.4,形成了“三二一”的產業結構,城市化水平接近80%。建設美麗鄉村成為南京建設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的現實需求和戰略選擇。
1 南京郊區發展的基本情況
1.1 區劃人口
南京位于長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區,江蘇省西南部,全市行政區域總面積6 587.02 km2,共轄11個區。全市戶籍總人口636萬人。包括棲霞、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6區,面積6 322 km2,占市域總面積94%,耕地面積24萬hm2,涉農鎮街56個,行政村707個,7 300個自然村,農戶64萬,鄉村人口203萬人,農村勞動力120萬人。
1.2 經濟發展
在以區縣為單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郊區正在奮力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2012年,郊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 589.99億元,與2007年相比,經濟總量占全市比重從37.5%提高到49.9%,實現從“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完成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8億元,占全市的比重達到51.5%。完成工業投資超過2 000億元,占全市比重由72.7%升至91.9%,郊區縣作為全市經濟主戰場的地位更加凸顯,南京經濟發展慢在郊縣、弱在農村的格局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
1.3 都市農業
全面落實總面積超過23.3萬hm2的“1115”農業布局規劃,高效農業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1%,高標準農田占耕地總面積的47.6%,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71個,有一定接待規模的休閑農業景點(區)200多個,都市型現代農業初顯雛形。5年來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近2 000 km;完成近4萬hm2農田水利連片治理。涉農鎮街建成區用水和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100%和99.3%。“綠色南京”深入推進,全市有林地面積達到17.9萬hm2,林木覆蓋率達27.6%。郊區生態本底良好,后發優勢逐步顯現,涌現出高淳國際慢城、江寧“五朵金花”等一批景色秀美、特色鮮明、獨具魅力的新農村典范,初顯美麗鄉村現實模樣[1]。
1.4 人民生活
2010年以來,南京大力實施農民收入倍增計劃,不斷拓寬就業、創業、社保和幫扶等增收渠道,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5 000元左右,連續3年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以2007年為基數,基本實現了5年倍增。2012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縮小為2.45∶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趨勢已經逐步得到遏制和扭轉[2]。
2 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難點
2.1 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
目前,郊區農業生產仍呈小規模和弱質化態勢,農民人均承包耕地只有0.08 hm2,農業組織化程度較低,農業抵抗自然和市場雙重風險的能力還不強,農業效益難以大幅提高。對照江蘇省定指標,南京2011年農業基本現代化水平為76.61分,雖然排名全省第三,但與目標值差距較大,特別是少數指標完成進度較慢、部分指標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區縣實現進度不快。2011年,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例為57.8%,而目標值是80%;持證農民占比為11.68%,與目標值35%差距很大;農業增加值、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等指標低于江蘇省平均水平,糧食畝產和高效農業保險占比排名省內靠后。
2.2 生態承載能力不強
郊區是全市工業和農業經濟發展主戰場以及生態建設主陣地,承擔著保發展和保環境雙重責任。郊區土地空間不足、自然資源稀缺、環境容量受限,資源環境承載壓力很大。目前郊區工業集聚度和產業層次仍然不高,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地位,單位GDP能耗較高。做大郊區經濟總量,面臨著淘汰落后產能和嚴控單位GDP建設用地耗用量的雙重壓力;推進郊區新型工業化進程,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節能減排等環保指標倒閉的雙重壓力。
2.3 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農村基礎設施在建設水平、功能配套等方面與城市差距較大。目前,全市農村公路等級普遍不高,農村公交化程度偏低,農村水利建設欠賬較多。郊縣供水、供電、供氣和農村生活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溧水、高淳和六合北部地區還有數10萬人口未喝上長江水,涉農鎮街建成區污水處理率只有50%。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資源的人均占有量,農民只占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全市城市化率80.81%,江寧和浦口區不足70%,六合、溧水和高淳剛過50%,人口城鎮化遠遠滯后于產業非農化水平(全市經濟非農化水平達到97.4%,就業非農化水平超過90%)。
2.4 農民增收長效機制不健全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體,但受宏觀經濟和就業形勢影響,農民進一步轉移就業空間有限,難以支撐農民收入的高平臺增長。財產性收入和創業型收入是南京農民收入的短板,2011年,南京市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僅占3.8%,而蘇州農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含投資物業收入)占比超過35%。由于郊縣農民普遍缺乏資金資本的原始積累、缺乏自主創業所需素質能力、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意識膽識,創業富民路徑尚未完全打通。2012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為14.4%,未能達到新一輪倍增計劃序時進度要求。
3 美麗鄉村建設的指導思想
美麗鄉村是一個全面的、綜合的、統領新農村建設工作全局的新提法。當前和今后的指導思想至少要突出以下幾點。
(1)美麗鄉村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工程、新載體,是統籌城鄉發展、新型城鎮化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踐的又一重大創新。
(2)美麗鄉村建設在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方面做出探索,以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人文綠都的目標,堅定不移地開辟“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綠色發展”的現代化建設道路,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化的體制機制安排,加快形成城鄉空間布局合理、產業結構優化、資源利用高效、設施功能完善、經濟實力倍增、農民生活安康、人居環境優美、社會文明和諧新局面。
(3)美麗鄉村建設要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為核心。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態為背景,彰顯山水靈秀和人文特色;側重現代美,把生產發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為前提,把開放理念全部融入;注重個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業、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構建整體美,城鄉聯動、產業相融、示范帶動、覆蓋全域。最終成為都市美麗鄉村,農民幸福家園。
(4)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綜合評估實力和潛力,貫徹落實上級精神、借鑒外地做法、傾聽基層心聲,統籌兼顧工作傳承和思路創新,努力做到結對共建、握指成拳、互融互利、共同推進,建成一批順應生態文明發展潮流、彰顯南京城鄉特質、體現宜居品質的美麗中國示范區,促進生態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現代化建設,形成美麗中國建設的“南京鄉村模式”。
4 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對策建議
4.1 以城鄉一體規劃統領美麗鄉村建設
當前,農戶兼業化、村莊空心化、農村老齡化為主要特征的“新三農問題”日益突出,農村的相對落后與城市的繁榮繁華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美麗鄉村規劃起點要高、布局要優、功能要完善。堅持“全域統籌、一體規劃”,統籌城市和鄉村,統籌農村、農業和農民,統籌生態、生產、生活,統籌產業結構、城鎮布局、人口居住及基礎設施等,統籌城鄉總體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五規合一”,以工業向園區集中、居住向城鎮集中、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為導向,做到城鄉布局更科學,美麗鄉村和城區之間功能各有區分,產業發展各有側重,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均等覆蓋,把城市消費引入農村,把中心城市人口向郊區、農村疏散。系統設計、因地制宜,培育特點特色特質,精雕細琢。聘請設計師進行一村一規劃、一家一美景的設計,形成各具韻味的建設格局,把“家園”與“田園”結合好,讓自然人文環境和人工雕琢相互協調。決不能是現有試點,包括城鎮化試點、“1115”試點、土地整治試點等的簡單拼湊和疊加,需要探索城鄉統籌發展的新抓手。
4.2 以新型城鎮化助推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相伴相生相輔相成,二者不可偏廢。新型城鎮化以新市鎮建設為核心,美麗鄉村建設以新社區為龍頭,二者互為促進、互為依托,共同構建起城鄉統籌發展的基本框架和承載平臺。新型城鎮化可以帶動和支持美麗鄉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反過來又可以為新型城鎮化拓展空間、提供更多的生態產品。只有同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才能實現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才能凸顯農村地域的多元化和多樣性,促進農村地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才能真正縮小城鄉差距,讓人民群眾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美麗鄉村建設內涵的豐富性還決定了新農村建設載體抓手的不斷創新發展,而其中的一個重要抓手和載體就是新型城鎮化。在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指導下,積極研究蘇南現代化示范區、江北新市區、溧水高淳縣改區等一系列重大決定政策的背景下的新型城鎮化[3]。
4.3 以示范區建設探索美麗鄉村建設
根據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已經在在高淳“慢城”200多km2、江寧谷里-橫溪、高淳椏溪-漆橋、浦口湯泉-老山、六合竹鎮-金牛湖、溧水白馬-無想山等5個片區規劃了1 000多km2的美麗鄉村建設區域,大部分區縣都已經開始編制建設規劃,先做好試點,分類分步推進。研究啟動生態人居建設工程,重點推進農村環境整治、農村人口集聚、生態家園建設、農村節能節材、基礎設施配套等工作;研究啟動鄉村生態環境提升行動,重點建設農村環保設施,推進連線成片整治,建立長效管護制度;研究啟動鄉村產業騰飛工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工業、農村服務業,加快發展物業經濟、合作經濟等新型機體經濟,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研究啟動鄉村田園文化培育工程,重點培育特色文化村,開展宣傳教育,轉變生產方式、促進鄉村社會和諧[4-5]。
4.4 以農業現代化夯實美麗鄉村建設
按照生活保供、生態涵養、都市休閑3大功能定位,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加工流通、基礎設施、生產組織和支持保護體系,加快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2015年農業現代化實現分值達90分以上。落實農業“1115”布局。建設6.67萬hm2高標準糧田、6.67萬hm2經濟林果、6.67萬hm2高效養殖和3.33萬hm2標準化菜地,對納入規劃的農田和水面實行永久保護。深入整合土地整治、農田水利、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資源,開展高標準農田連片整治,推動農業高效規模集約發展,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強化農業科技引領。以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等18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促進人才、科技、資金要素向園區集聚,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農業科技創業。大力發展生物農業、高效設施農業,提高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和農業科技貢獻率。大力發展農業旅游,加快發展都市型休閑旅游農業,打造郊區“春賞梅花、夏摘葡萄、秋品螃蟹、冬購年貨”四季品牌,提升高淳國際慢城、江寧“五朵金花”等10條精品線路,建設一批農家樂村,帶動“百萬市民下郊縣”活動深入開展。
4.4 以培育現代農民保障新農村建設
從符合農民意愿,帶給農民實惠,得到農民擁護的實事入手,鼓勵農民投工投勞參與建設,確保農民真正享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一是尊重農民意愿。堅持群眾自愿,始終把保障農民合法權益放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首位。二是真正讓農民獲益。三是讓居民過上有尊嚴的生活。積極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并軌,加快推動城鄉居民享受同等社會保障待遇。
4.5 以資金有效投入支撐美麗鄉村建設
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公共性強、周期長,在現有市場體系下,資源要素很難主動配置到生態建設領域,需要政府集中要素配置,通過財政補助、貼息、稅收返還等辦法,引導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投資捐資,增強共建共享的美麗鄉村的合力。以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為基礎,探索經營品牌(生態品牌、旅游品牌)、經營村莊(創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資源運作,盤活生態資源)、經營資本(以生態項目為抓手),實現生態資源的資本化。
參考文獻:
[1]張蕾,史佳林,張明亮.天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3,19(1):63-67.
[2]李建華.中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和建議[J].天津農業科學,2012,18(3):83-86.
[3]寧淼,鄒秀萍,葉文虎.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及其關鍵技術[J].中國科技論壇,2008(10):102-106.
(一)鄉村規劃先行,在分類指導上做文章。
要堅持以“多規合一”為引領,對全市農村進行深入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群眾發展意愿的同時,加強對村容村貌建設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環境、歷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風格,堅持保護、治理和建設“三位一體”,對村莊規劃布局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完善總體和專項規劃,實行分類指導,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體現農村特色,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好美麗新X。
每年選定一批條件較好的村開展規劃建設管理的試驗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多元化鄉村,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進,形成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片區。
(二)文化建設先行,在鄉村文明上見行動。
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舊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里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宣傳文化,傳播正能量,提升鄉風文明程度;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組織開展道德模范宣講、家風家訓征集、曬曬我們的好家風、家風故事會等活動,以好家風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宣傳活動,堅持“除陋習”、“樹新風”相結合,從整治喪葬陋習入手,從禁止“黃賭毒”著力,向優秀傳統文化借力,強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強孝善教育、家風教育,推進農村文明誠信建設,推進鄉村文明大行動,力促移風易俗、鄉風文明。
(三)產業優化先行,在轉型升級上花心思。
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亮點,走特色發展之路,堅持以文化為魂、以水系為韻、以花卉為媒、以投資為要、創新為最,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使農業品牌成為“別人沒有我有、別人有我大、別人大我好、別人好我精、別人精我極品、別人極品我唯一”。把產業培植當做美麗鄉村發展的動力源,讓X特色變為現實。
要抓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養老、文化創意、文明公益等新型業態,并結合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形成全域化的旅游產品和業態,做好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休閑農場、觀光農業、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讓農村產業的發展愿望變成現實;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加快構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使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脫貧攻堅為契機,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美麗經濟,有效解決村美和民富的關系,逐漸引導美麗村莊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才建設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參與。首先,優化發展環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決后顧之憂,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去。其次,大力培養鄉土人才,通過制定一些務實、具體的政策措施,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進大學生村官、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務工的人員、成功的本土企業家、退伍的老戰士等回鄉發展產業。第三,通過產業吸引人才,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持,好的產業有豐厚的利潤,就會吸引資金進入,人才就會隨著資金流動而進入。第四,鄉村振興幫扶,機關單位、院校主動介入,結幫扶對子,對鄉村振興開展針對性指導和幫扶。第五,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典型引導、邊干邊學等方式,幫助農民增強生產、經營、管理的本領,提升參與村級事務決策、協商、監督的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五)生態建設先行,在綠色發展上求實效。
1.主要做法
(1)致力于規范化管理安吉縣通過強化農家樂規范管理,帶動鄉村旅游有序發展。在建立縣農家樂規范管理協調小組的基礎上,所有鄉鎮建立了農家樂服務中心,并在有6家以上農家樂經營戶的村建立農家樂服務站,實行三級管理網絡。農家樂協調小組各成員單位通力配合,精細化指導,個性化服務,為農家樂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如開展培訓、實施經營者中級職稱評定、開辦農家樂經營管理大專班、組織法律服務進農家等,進一步提升和規范了農家樂經營服務水平。在縣一級成立了農家樂會,鄉鎮成立農家樂分會,條件成熟的村成立農家樂工作站。通過協會在處理旅客投訴、調解經營戶間糾紛、規范市場價格、推行抱團經營等方面,發揮監督管理和組織服務等功能,實現了行業自律和政府管理相互融合、互為補充的良好局面。
(2)致力于制度保障在完善一系列扶持政策、標準規定和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政策制約的突破。在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的支持下,有關部門研究制定了《安吉縣農家樂消防治安管理辦法》,根據農家樂經營戶的實際情況,對消防設施與措施提出要求,對住宿治安管理進行規定,由公安局和農旅辦指導經營戶完善相關設施和規章制度,驗收合格的,辦理住宿經營工商登記,解決了長期困擾廣大經營戶合法經營住宿服務的難題。此舉得到了省有關部門的高度評價,并向全省推廣。這一制度性的突破,極大地鼓勵了廣大經營戶提升發展的信心和積極性。
(3)致力于系統性規劃安吉縣編制了《安吉縣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規劃》、《安吉縣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暨旅游目的地建設行動方案》,在全縣科學指導農家樂精品區塊、特色鄉鎮、精品村、特色村(點)的創建工作。規劃了“一環四帶六區”鄉村旅游經營總布局,全力打造“縣域旅游交通環線”、“黃浦江源、中國大竹海、昌碩故里、白茶飄香”四條精品觀光帶,以及“環靈峰山休閑度假區、中國大竹海觀光旅游區、黃浦江源原生態旅游區、昌碩故里文化體驗區、白茶飄香休閑農業觀光區、田園觀光體驗區”六個鄉村旅游精品區。安吉縣以省首批旅游綜合改革試點縣和“中國美麗鄉村•鄉村旅游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啟動編制《安吉縣休閑旅游業規劃(2011—2020)》,將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納入休閑旅游業總體規劃,打造鄉村旅游首選目的地。
(4)致力于轉型提升安吉縣堅持把農業園區基地布局與農家樂鄉村旅游提升發展緊密融合,實現農業與農家樂鄉村旅游的良性互動、互促發展。依托農業資源豐富和拓展鄉村旅游產品,全面啟動“一區一軸三帶十園”基地建設,借助旅游要素有效激活和提升農業發展格局,打造鄉村旅游“產品超市”,發展四種類型鄉村旅游:一是農事體驗型。以各休閑觀光農業園區或基地為節點,以美麗鄉村精品觀光線或游步道為串聯,根據各地特色和時節變化,設置不同的農事體驗活動,精心打造十大現代農業園區,集可看、可吃、可娛、可住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休閑農業精品園。二是景區依托型。充分利用知名景區、景點周邊人氣旺、客流量大、逗留時間長,而且消費相對集中的區位優勢,引導鼓勵四條精品旅游觀光帶周邊鄉鎮、村包裝打造農家樂風情特色鎮(村),通過農家樂旅游對生態資源、產業資源進行項目化整合,使環境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三是生態度假型。依托優良的自然山水資源,融合生態養生的理念,借鑒臺灣地區“民宿”的發展經驗,加大農家樂周末觀光向休閑養生轉變,拓展服務功能,做精質量、做高檔次、做特風格,提升全縣農家樂的整體檔次和經管水平。同時,通過大力實施休閑農業對外招商選資,加快大型現代生態農莊、高檔鄉村休閑會所、老年養生公寓建設步伐。四是文化創意型。安吉縣與上海、杭州“文創產業之都”相鄰,安吉縣出臺了壯大休閑產業和文創產業相關扶持政策,并依托農業園區、示范基地和旅游集散地的輻射功能,大力推進鄉土文化培育與產業化運作,已建成18個展示與體驗于一體的鄉村文化創意館所,加大了農家樂休閑旅游業的文化內涵。
(5)致力于特色化發展安吉縣在發展農家樂鄉村旅游過程中充分突出個性美,根據精品線和精品區塊的風貌,合理定位區塊、鄉鎮、村莊主題特色,做到既融入大環境,又形成特色小氣候。根據每個區塊、鄉鎮(村)的產業、村容村貌、生態特色及人本文化的不同,合力構建美麗鄉村、風情小鎮、優雅竹城三位一體的立體化縣域大景區格局,全力打造四大鄉村旅游精品區塊,著力彰顯“十里不同景,人在畫中游”的視覺效果。
(6)致力于美麗鄉村經營美麗鄉村建設僅靠不斷投入是難以持久的,必須要會經營。根據安吉縣的實際,美麗鄉村經營最好的載體之一就是推進農家樂鄉村旅游。因此,在美麗鄉村創建前,就明晰了每個創建村的功能定位、產業布局和發展優勢。作為農家樂鄉村旅游村,在規劃時就考慮旅游元素的介入,強化差異化發展經營理念,提升農家樂特色村、精品村的經營水平,達到富民強村名鎮的整體效應。在具體操作上,鼓勵美麗鄉村旅游經營村圍繞全縣大景區的理念,充分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通過統籌縣域資源、資產、資本要素,最大限度盤活存量、擴大增量。鼓勵支持農家樂鄉村旅游經營村鎮抓經營、抓項目包裝和品牌宣傳。引導村集體強化對既有資源的調控力,強化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的服務設施建設等問題,并進入市場化運作,增強村級的“造血”功能。安吉縣還致力于打造民俗與時尚、自然與休閑相交融的旅游精品。打文化牌經營村莊,涌現了書畫村、畬族文化村、生態屋、山民文化博物館等各具魅力的文化景觀,以美麗鄉村提升農家樂鄉村旅游發展,實現農家樂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2.主要成效
近年來,安吉縣緊緊圍繞“縣域大景區”和“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以省級精品村、特色村的創建為抓手,不斷加強管理,創新服務,力促農家樂轉型提升,農家樂休閑旅游業成為了解決農村就業、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從1997年安吉縣天荒坪鎮開辦第一家農家樂開始,十幾年來,經過培育、發展、規范、提升幾個階段,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特色不斷彰顯。目前,全縣有掛牌農家樂602家、床位12800余張,農家樂直接從業人員達3400多人,共創建省級農家樂精品村3個、省級農家樂特色村10個、省級特色點3個、三星級以上農家樂77家,農家樂已成為安吉縣休閑旅游產業重要而獨立的特色品牌之一。
經歷了三十幾年的發展,湖南旅游業邁入了一個大發展的時期,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它在整個產業體系中的地位,都有較大的提升。旅游產業已經成為湖南的支柱型、可持續發展型產業,這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湖南鄉村旅游,因其資源的豐富性和易于開發性凸顯出極強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它的發展、壯大對于今后做大做強湖南旅游產業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對鄉村旅游業發展將是一個利好消息,因此,湖南鄉村旅游要趁此機會,興利除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湖南鄉村旅游發展現狀
隨著鄉村旅游對地方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凸現,各地都競相把發展鄉村旅游打造成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湖南鄉村旅游資源豐富、市場前景廣闊,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地鄉村旅游產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湖南省特色旅游業的一個重要方面,并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全省已形成了依托城市型、依托旅游景區型、依托特色鎮(村)型、依托新農村建設型等各種類型的鄉村旅游模式。但總的看來,目前全省鄉村旅游業仍存在著規模不大、布局不當、品牌不響等問題。在旅游資源開發方面,個別地方還存在只重開發、忽視保護的急功近利現象,如基礎設施的過度建設、活動范圍的不當擴大、超承載能力的開發、環保設施建設不到位及運行不正常等,都不同程度地導致了景區環境污染、景觀退化,這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的存在對全省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傷及了鄉村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也與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背道而弛。
二、發展湖南鄉村旅游的幾點思考
(一)科學規劃。發展鄉村旅游,關鍵是要搞好景區規劃,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景區建設規劃。鄉村旅游項目景區建設首先要做好選址規劃,要充分依托、融入大自然美景,讓自然風光之美來充實、豐富景區美的內涵,要最大可能地實現景區美與自然風光的相互輝映、完美結合。否則,如果失去了周邊環境的映襯、鋪墊,再美的景區也會因為“孤苦伶仃”而黯然失色,讓游客失去興趣。二是要搞好景區配套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建設規劃。從游客這個角度來說,旅游應該是一次愉快的體驗,如果沒有功能完備的配套服務設施,就很難滿足游客的需要。因此,景區建設要充分考慮并滿足游客衣食住行的需要,對于進出景區的道路、游客入住的酒店等方面配套的基礎和服務設施,在景區建設中都要一并統籌規劃。三是要搞好景點建設的具體規劃。對每一處鄉村旅游景點建設都要認真、詳細地做好規劃,要邀請懂得旅游開發的專業人士參與、把關,景點建設要做到布局合理,格調高雅,建筑精美,要盡量突出自身特色,讓游客進入后能欣賞到一種別樣美感。
(二)提高服務質量
按行業性質劃分,鄉村旅游業屬于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其經濟效益和發展前景。要提高服務質量,首先要加強服務質量管理,旅游行業主管部門要制定具體的服務質量標準并頒發實施,對服務質量不好并被投訴的景點要有一定的處罰措施,同時要敦促其整改,切實維護和保障鄉村旅游業的健康發展。其次是要加強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培訓,一般來說,鄉村旅游景點從業人員大多來自農村,沒有經過專業的旅游服務知識和技能學習,在具體的接待和服務過程中,難免會有讓游客不滿意的地方。因此,要在旅游從業人員中加強職業道德、旅游法律法規、地方的風物人情等知識以及餐飲服務技能、客房服務技能、禮節禮貌等基本的旅游服務技能培訓,實行資格認證和持證上崗,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升行業的服務水平,以良好的口碑來樹立形象和擴大影響,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消費,形成良性循環,使鄉村旅游更適應市場的需要。
(三)實現可持續發展
湖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必須要在促使地方發展旅游的同時改變觀念,要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出發,將旅游生態建設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真正做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將生態文明超越單純的節能減排、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狹義范疇,上升到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和諧相處的高度發達的社會文明時代。各級政府及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應結合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戰略步驟,對發展鄉村旅游要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使旅游業在當地生態環境容量、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環境容量及當地農業生產容量承載的許可范圍內持續發展。同時,必須堅持保護第一、發展第二的原則,突出鄉村自然風貌,真正顯現農村天然、樸實、綠色、清新的環境氛圍,增加鄉村旅游的誘人魅力,挖掘鄉村文化,提升特色農業的吸引力,充分發揮鄉村旅游的田園樂趣,變資源優勢、文化優勢為經濟優勢,把湖南鄉村旅游業打造成“環境美、和諧的社會美、人與人友好的人之美”的美麗產業,實現大美湖南旅游業的永續發展。
總而言之,湖南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應充分抓住黨的十提出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機遇,利用、整合和盤活資源,實現優化配置,打造品牌,創建名牌,提升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實現旅游產業的升級、提質,并以此來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實現旅游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