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7 15:55: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教師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鄉村語文;素質教育;實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5-278-01
語文學科是培養學生語文素質,是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關鍵所在。而在鄉村小學中,學生獲得信息的渠道有限,所接觸的事物較少,教學資源匱乏,限制了學生思維主動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很大程度的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實施。因此在鄉村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拓展教學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確保語文教學中質量,為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鄉村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實施中所存在的問題
語文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但在我國鄉村學校中,語文教學中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不能更好的保證語文教學的質量,很大程度的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而在鄉村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育觀念落后,只會按部就班的對學生進行課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了被動的接受者,限制了學生思維主動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使語文教學成為了學生的負擔。而與城市學校相比,鄉村小學的教學資源匱乏,且大多是來自教科書上,存在較大的局限性,致使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片面,教學資源單一,不能有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還普遍存在教學資金不足,教學實施還不夠完善等現象,從而使學生無法獲取更多的課外知識信息,導致學生知識面狹窄,語文教學效果低下,使素質教育不能更好的實施。而在鄉村小學的語文考試中,其考評方式單一,且更為注重對學生進行基本知識的考核,而忽略了語文技能考核的重要性;并過分的重視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使學生了考高分而死記硬背,不能靈活的運用所學到的語文知識,致使考試結果與學生的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很好的反映學生的實際能力;并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使語文考試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
二、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單一的考評方式
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執行者,是決定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使鄉村小學的素質教育能夠更好的實施,其首要目的是要改變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使素質教育能夠更好的進行。同時還應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綜合水平等方面,制定出適用性較高的教學目標;并以全面面向學生為主,提高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有效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而進行語文教學時,教師還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使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還應改革語文考評的內容和方法,使語文考評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確保其能更好的發揮作用,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創造優越的條件。而在進行語文考評時,教師應對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情況和語文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進行綜合考評,確保其能將靈活運用所學到的語文知識,使語文考評能更好的反映學生的語文水平;并改變以考試分數評定好壞的評價方法,合理的將學生的考試結果和日常學習中的知識積累相結合,確??荚u結果的全面性和合理性,從而使考評制度能更好的發揮作用;并將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能力作為其教學的重點,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完善教學設施,豐富課外資源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信息閉塞,教學資源匱乏,教學設施簡陋,是導致鄉村語文教學效果低下,阻礙素質教育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有關部門應對鄉村小學的素質教育實施情況予以重視,并適當的加大對鄉村小學教育資金的投入,有效的改善鄉村小學的教學條件,完善教學設施,購置先進的教學器材,拓寬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豐富鄉村小學的教學資源,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學生需求,有效的提高鄉村小學的教學質量,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學校領導還應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和教學需求,多方籌集教育資金,購買必備的教學資料、教學設備及適合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并建立專門的校園圖書室、班級圖書角,豐富學生的課外資源,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長學生的見識,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自學能力。并對學生較少的相鄰村小進行合并,建立寄宿制學校,使離學校較遠的學生能有更為充裕的時間進行學習,并能充分的將各村小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豐富教學資源。而教育部門還應開展相對的教育活動對鄉村小學進行幫助,如派有經驗的城里教師到鄉村小學支教、指導,辦教學講座等方式,促進城鄉交流,有效的提高鄉村小學的教學質量。并定時的對鄉村教師進行專業知識的培訓,更新其教學管理,并鼓勵其積極的創新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水平,為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創造有利的條件。
語文教學使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執行者,是決定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為了使鄉村小學的素質教育能夠更好的實施,其首要目的是要改變以傳授課本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觀念,提高教師對素質教育的認識,明確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并使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自主參與意識,為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劉興勝.淺談小學語文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1,03:56.
(一)鄉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影響化學教學質量
化學學科實驗性很強,但是由于鄉村化學教育基礎設施落后,化學實驗并沒有在鄉村化學教學中得到充分落實,鄉村初中缺少專門的化學實驗室,化學教師無法進行實驗教學,致使學生對化學知識不能有效理解與掌握,不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手能力不強,無法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開闊思維,缺乏實踐應用能力,影響學生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的提高。
(二)鄉村化學教師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式方法不合理
由于鄉村經濟條件有限,大部分大學畢業生缺少到鄉村任教的意愿,大部分形成初中化學教師教學觀念落后,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式方法單一,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改變教學方法,不能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的信心,學生對化學學習缺少主觀能動性,不能進行自主學習,學習效率低下,同時鄉村化學教師缺乏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課堂教學進行當中,可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情形,這就需要教師具有靈活的應對能力,有效的處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夠對課堂有合理有效的掌控,一出現事先沒有意料的情形就不知所措,直接影響了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三)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影響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鄉村化學課堂教學當中,沒有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占據了整個課堂教學的大部分,忽視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是一味地將化學知識等灌輸到學生腦袋當中,而不是側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理解和應用,注重結論,而不注重結論得出的過程,缺乏鉆研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大多采取根據教材講教材的方法,而不是以教材為基礎對所學知識展開聯想,延伸,缺乏創新精神和批判意識,不能夠有效的帶動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反而使學生對化學學習產生距離感,造成學生思維的局限性,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
二、提高鄉村初中化學課堂效率對策
(一)加強鄉村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化學教學質量
在鄉村初中化學教育過程中,要加強化學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或改造化學實驗室。化學教師在教學時要充分重視起化學實驗對學生化學學習的重要性,將化學理論與實驗相結合,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提高化學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
(二)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提高化學課程效率
在鄉村教師在進行初中化學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根據學生具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進行教學方式的調整,適應學生的化學學習需要,提高教學方式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和信心,同時要不斷充實化學教師師資力量,促進鄉村初中化學課堂效率的提高,和鄉村化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重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提高鄉村化學課堂教學效率
在化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創設一定的情境。根據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通過學習去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化學注重的是理性思維,更多的是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而不是死記硬背,鼓勵學生共同參與討論分析,最后得出結論,通過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結論和方法,比進行題海戰術更加有效,記憶更加深刻,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總結
關鍵詞:鄉村學生;數學問題;問題提出能力;因素;分析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級各類人才是當今教育的宗旨。問題提出能力是創造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數學課堂是培養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主陣地,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重對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通過對廣西賀州市城、鄉學校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現狀進行調查與分析,得出城、鄉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存在顯著差異。影響鄉村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評價因素
教育評價制度是影響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主要因素,它對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起著導向作用,因為教師的教學都圍繞這一指揮棒轉。目前,我國的教學評估是終結性評估,評估的意識與手段停留在“紙筆測試”上,并且城鄉學校都統一使用同樣的試卷對學生進行評估,然后以考試分數給學生和教師排序,證明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確定教師的業績。這種評價機制不利于調動鄉村教師的積極性。而且考題的解決主要是對書本知識的再現和模仿,培養的是應答能力,很少考察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求異能力,試題的形式主要是“條件完備,結論唯一”的純數學題。因此,在調查中,許多學生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課,課后多看筆記,并按教師的要求做練習即可,提問是教師的事,學生只要會解題就可以了。大部分老師認為學生只要能解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就算是掌握了知識。有些教師也意識到培養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考分是衡量教學好壞的唯一標準,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與考分不是正相關關系,所以不敢嘗試,只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而不關注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訓練。
二、教師因素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他們的教學觀、教學方式與方法、對學生提問的態度以及教師的知識結構等都會影響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
2.1教師的教學觀
許多教師認為“數學就是事實性結論的匯集,數學教學就是將教材中的知識裝進學生的頭腦,到需要的時候提出來的過程”。調查中,鄉村教師普遍認為提問題是教師的事,學生只要能解答問題就可以了,只有16.7%的教師注重對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教學中教師常常偏重于具體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問題情境的創設和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
2.2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
目前,大多數中小學仍沿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教學上追求將書本的每個問題、每個細節講清楚,讓學生弄懂、沒有疑問。教師總是把現成的歸納好的解題技巧,詳盡的解題示范,毫不保留地“塞”給學生,然后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進行強化鞏固。這樣使學生喪失了拓展思維能力的良機,沒有形成質疑的習慣。調查發現,許多教師缺乏有意識地創設適宜問題提出的環境,主要是擔心課堂上學生提出的問題不能緊扣教材要求,進而影響教學進度,即使課本上現成的數學問題環境也不能充分利用,省略學生提問的環節,教師直接從問題情境中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
2.3教師對待學生提問的態度
教師對待學生提問的態度會影響學生的提問行為,當教師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對提問行為持支持、贊同的觀點、對提問的學生給予鼓勵和表揚,并引導學生提問,學生的問題提出能力就會得到發展。反之,若教師回避、厭惡、憎恨學生提問,學生提出新奇想法的欲望便被磨滅而習慣于墨守成規。調查中,70.4%的學生回答說教師在課堂上不鼓勵他們提問。
2.4教師的數學知識結構
教師的知識結構包括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實踐性知識和文化知識。本體性知識,即教師所具有的特定的數學知識;條件性知識,主要包括學生身心發展的知識、教與學的知識、學生成績評定的知識;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在面臨實現有目的的行為中,所具有的課堂情景知識以及與之相關的知識;文化知識,是陶冶人文精神,豐富人的文化底蘊,提高人文素質的知識。教師必須將以上四方面的知識創造性地結合起來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才可以促進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但是,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必備的本體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F實課堂教學中,有部分教師想讓學生提出問題,卻不知怎么去做,面對問題情境,如果教師自己都提不出問題,又怎能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呢?
三、學生因素
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看法、數學認知結構、數學思維品質以及提問的方法等都會影響他們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
3.1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看法
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看法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提問行為。學生對數學問題提出的看法是指他們對問題提出的觀念、態度和動機。如果學生認為數學是今后生活中所必須的知識,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提出問題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也是學生的事情,它有助于解決問題,對于學好數學非常重要。這樣,他們就會主動去提出問題;反之,學生除了問自己不會做的習題和上課時自己聽不懂的問題以外,就不會去問別的問題。通過對賀州市一所城鎮小學四、五年級141名學生和一所鄉村小學四、五年級166名學生進行調查,發現城、鄉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能力、對數學問題提出的看法存在顯著差異,城鎮學生明顯好于鄉村學生。城鎮學校有84.9%的學生認為數學是今后自己生活中所必須的知識,79.9%的學生認為數學學習中最重要的是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86.5%的學生認為提出數學問題對于學好數學非常重要,87.3%的學生認為提出問題有助于解決問題,75.4%的學生認為提出問題不僅僅是老師的事情,也是自己的事情。相比,鄉村學生的比例分別為70.2%、67.4%、76.5%、71.3%、56.4%。
3.2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
數學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中的數學知識按照自己理解的深度、廣度,結合自己的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聯想等認知特點,組合成的一個具有內部規律的整體結構。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是人們在頭腦中將所獲得的數學信息重新組合、選擇和建構,是主體對外部的數學知識、信息的深層次的內化,是對數學知識或信息一種具有創新意義的感悟[3]。認知結構好的學生能將新的知識與已經具備的知識及其組織結構建立起聯系,從而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調查發現,大部分鄉村學校學生沒有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他們都是將所獲得的數學知識或信息進行簡單的堆積,不習慣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沒有進行系統化,頭腦中的知識處于無序狀態,新、舊知識之間難以形成有效聯系。因此,當他們面對一個數學情境時,無法從頭腦中調出相關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3.3學生的思維品質
學生的思維品質會影響數學問題的提出。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流暢性和獨創性等品質,是他們提出高質量的數學問題的基礎。思維的深刻性使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深度、廣度和難度。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能打破思維定勢,從不同角度進行提問。思維的批判性讓學生敢于向自己挑戰,敢于向“權威”提問,打破環境與自身對其引起的害怕心理,打破定論,打破沉默或默認的格局。思維的流暢性使學生勤于提問。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能夠同中見異、異中見同、平中見奇,能夠從一般人不易覺察的地方看出問題,提出問題。通過調查城鎮學校296名學生,鄉村學校307名學生。得知,城、鄉學校學生的思維方式存在顯著差異。城鎮學生優于鄉村學生。城鎮學校67.2%的學生解題后不進行反思;67%的學生不會想到要模仿教師的方法提出數學問題;50.1%的學生不會去考慮老師在課堂上是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在解題遇到困難時,45%的學生不會及時調整思路,不會考慮是否有別的辦法。相比,鄉村學生的比例分別為79.4%、75%、65%、62.5%[5]。以上情況說明大部分學生都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不具有創造性思維品質。不利于他們在具體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
3.4學生缺乏提問的方法
調查中發現,目前鄉村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多是教師問,學生答。學生處于回答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各種問題的被動狀態,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學生根本就沒有想過可以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只是一味地被動接受,至多是在遇到不會做的問題或沒有聽懂時,才會向老師請教,很少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而大多數教師在解答時,也很少反問學生為什么,只是把答案呈現給學生,教師只注意啟發學生答問的能力,很少對學生提問能力進行培養,教學過程沒有明確要求學生做提問和質疑的準備,很多學生也不懂怎樣提出問題,因而造成學生不知道在課堂學習中應如何提出問題,缺乏提問的方法。
四、環境因素
學生的家庭環境、居住環境、人文環境、班級環境和課堂環境等也是影響他們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
4.1家庭環境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兒童有好奇心,比較喜歡提出問題,假如家長重視孩子的提問,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能給予耐心的回答,不僅保護了他們的好奇心,而且會增強兒童的求知欲望,使孩子養成質疑的習慣,最終促進提出問題能力的不斷發展。反之,若家長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覺得是一種負擔和麻煩,孩子便會失去提問的興趣。調查中發現,城、鄉學生的家庭環境存在顯著差異。學生家長的學歷差異較大。城鎮學生家長大部分都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學歷,意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注重早期教育,并在學習上給予一定的輔導。而鄉村學生家長只有少數高中畢業,大部分是小學或初中畢業,甚至還有少數文盲;同時,部分鄉村學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長期同祖輩一起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漠不關心或搪塞、敷衍甚至訓斥;有的長輩雖然關心孩子的學習,但由于文化低,不懂如何對待孩子的提問。只有少數家長能在孩子的學習方面給予正確的引導,對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
4.2居住環境
鄉村學生的居住環境不利于學生數學問題提出。特別是居住在山區的學生,他們的生活空間狹小,且零星、分散,交通極為不便,生存環境差。狹小封閉的生活環境與單家獨戶的居住特點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空間,影響著他們的日常思維。有研究認為日常思維方式在數學思維發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賀州市土瑤山區的教育就是明顯的例子。加上教材內容與他們的社會生活脫節,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與當地的生活相差太遠,教材中呈現出的許多問題情境他們感到陌生,所以只能被動接受,無法提出數學問題。
4.3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指學校、家庭成員以及周圍人的思想意識、輿論導向、心理素質、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精神風貌等。通過調查可知,城、鄉學生的人文環境存在顯著差異,鄉村學生的人文環境較差。對于學業不好的學生,老師和家長都認為沒有升入好中學的希望,倒不如少費心機,完成義務教育或者讓他們學習當地實用的技藝即可。還有些學生本來學習成績較好,但是由于家長迷信,去問仙婆自己的小孩能否考上好的學校,若仙婆說沒有希望,家長就對孩子的學習不關心,孩子也對自己失去了信心,從而放棄學習。同時,周邊玩伴的處世態度,也影響著鄉村學生的學習態度。失去了學習的動機,就不會去思考學習方面的問題,因此面對數學情境無法提出問題。
4.4班級環境
班級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主要因素。學生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優良的班風學風、有效的激勵機制、濃郁的文化氛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生動活潑的精神風貌等都有利于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調查中發現,城鎮學生認為同學之間會互相問問題的有63.2%,如果提出的問題不對,認為不會被同學嘲笑的有54.3%,而鄉村學生的比例分別為36%和28.8%。說明鄉村學生的班級環境不利于學生提問能力的發展。
4.5課堂環境
課堂環境是影響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的主要學習環境。只有創新型的課堂環境才有利于學生問題提出能力的發展,它要求教師采取民主型的教學方式,平等地對待學生,構建以培養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為核心的“學生主體”教育觀念,提供能夠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提問機會,對提問給予積極的反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敢于挑戰權威,在學生中營造整體的探究氣氛,促進學生的思考和提問,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氛圍。調查中發現,鄉村學校大部分教師還是廣泛地采用注入式的教學方法,只有27.3%的教師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問題,相比,城鎮教師的比例達到52.7%,明顯高于鄉村學校。
五、教材因素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課程實施的主要依據,雖然我國現行的數學教材幾經修改后比過去有所改觀,但由于城鄉學校都使用統一的教材,有些教材中的數學問題情境,城市學生熟悉,鄉村學生卻十分陌生,教師必須重新設置數學問題情境。而且,教材呈現出來的知識較簡單,要求教師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拓展,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使用的靈活性對教師能力的要求較高,許多教師不具備使用新教材的能力。尤其是鄉村學校,師資缺乏,教學任務重,教師投入備課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調查中得知,許多教師并不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還是按照老方法進行教學。導致學生的創新能力沒有提高,應試能力又在下降。
陶行知曾經提出:“鄉村學校做改造鄉村生活的中心,鄉村教師做改造鄉村的靈魂?!钡母脑爨l村教育的根本思想。[1]鄉村教師身上承擔著鄉村教育建設的使命,然而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鄉村語文教師仍然處于一種在夾縫中求生存的境況。
一、在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中,鄉村語文教師的教學困境
國務院辦公廳在2015年頒布《鄉村教師支持計劃》提出:“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明顯縮小城鄉師資水平差距,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盵2]政府從政策上給予了鄉村教師的扶持,然而在實際鄉村學校中,學校的教學物質基礎仍然不理想。
(一)資金投入不足,語文教師生存環境和教學環境不理想
鄉村語文教師的生存環境影響著教師的生存狀態,而教師的生存狀態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質量。鄉村語文教師的居住環境對其教學的態度、身心的發展都有著影響。鄉村語文教師大都生活在偏遠的郊區,并且交通不便利,生活用品都難以按需供應,生活條件艱苦。鄉村語文教師的收入水平也較低,許多教師因為工資低而不安心工作。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是一個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學科。在教給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而教師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需要大量地閱讀本學科優秀的書籍,接觸最前沿的教育教學相關理論知識。但是由于較低的工資收入,教師只能用一本教學參考書來作為教學指導,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環境是教學活動的具體場所,環境與教學相適應是現代教學理念的基本觀點。[3]課堂教學環境中的硬件設備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包括錄音機、電腦、投影儀等設備,也包括語音室、電腦室、學校信息網等設施。而對于鄉村貧困區,學校的桌椅板凳都不夠學生使用,更不用說上述這些設備。而語文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需要教師用多媒體的方式展示給學生看,讓學生有直接的情感體驗會有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鄉村學校的教學資源也比較匱乏。語文的教學材料比較單一,語文教師只有一本參考用書;其次,鄉村學生接觸不到大量的課外讀物,而且學校也沒有圖書館,學生教材單一,嚴重阻礙了學生拓寬知識面,使得學生和老師視野狹窄,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
(二)鄉村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較差且學習比較被動
鄉村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基礎普遍比不上城里的學生。尤其是學生的語文水平差距過大,鄉村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概括作品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知識積累等方面都落后于城鎮學生。因此,鄉村語文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鄉村學校中,一大部分學生都屬于“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她們一般父母雙方或者一方因為農村工資少掙不到錢,選擇到城市里打工謀生,而兒童還留在戶籍所在地,只能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大部分都是已經到達入W年齡,在學校學習的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有其特殊性,表現在缺乏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自制能力,出現厭學、逃學等情況,有的學生想輟學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因為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大部分學生缺乏父母的關愛,有強烈的孤獨感和不安全感,這些學生很大一部分心理出現了問題,而且有厭學情緒,語文學習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狀態。在鄉村語文課堂上,基本的一個現象就是,教師一個人在課堂講課,而學生主動回答的很少。他們不敢發言甚至不愿參與課堂的交流。農村留守兒童產生的隔代教育問題也令人堪憂。一般兒童由爺爺奶奶作為監護人撫養長大,而祖輩只關心學生的溫飽問題,物質上滿足學生,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基本不了解,更提不上幫學生輔導功課檢查作業。
(三)鄉村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較低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的教學是關鍵。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的語文教學能夠教給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語文教師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鄉村語文教師的語文素養較低,現狀令人堪憂。
首先,鄉村語文教師普遍年齡偏大,且學歷比較低,這就導致語文教師的基礎知識薄弱。很大一部分語文教師只有中專畢業的學歷,沒有經歷過系統的語文學科知識的學習。因此面對教學內容時,顯得力不從心。講解教材時,按照教學參考書講解,沒有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講解平淡無奇提不起學生的興趣。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需要有一個扎實的語文基礎為自己的教學作支撐,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要有新意和亮點才能吸引學生。
其次,鄉村語文教師的語文視野比較狹窄。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師的視野對語文教學有著深刻而直接的影響。[4]語文教師沒有廣闊的語文視野就無法真正在語文教學中落實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觀念;語文教師的語文視野提高了,才能通過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產生影響,而學生理解語文材料是多元的,需要語文教師的引導和啟發。而鄉村語文教師長期受到傳統語文教育的影響,很少有教師具備寬闊的語文視野。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有,鄉村語文教師把教學的目光投入到如何提高學生的成績考入好的學校,應試教育阻礙了鄉村教師的眼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讓學生背誦考試的知識點,訓練學生應對考試的技能。鄉村人有一個傳統的價值觀念就是,送孩子讀書,考上大學,離開農村去大城市發展。因此家長和老師都會根據孩子的成績來判斷教師的教學能力,這給鄉村語文教師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導致鄉村語文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考試之外的東西。
二、鄉村語文教師教學困境的改善途徑
教育是社會改造,教師就是社會改造的領導者。在教師手里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5]因此,改善鄉村語文教師的教學困境,是當地教育的首要任務。
(一)政府提高資金投入,教師要合理利用課程資源
政府應該充分認識到鄉村語文教師對鄉村改造和鄉村穩定的重要性,均衡城鄉教育資源,穩定鄉村教師隊伍,用政府的實際行動來提高鄉村語文教師的待遇,而不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降低鄉村教師的待遇。處理好鄉村教師的待遇問題是當前政府的首要工作。政府要加強對鄉村學校資金使用的監管力度,把資金投入的每一個環節都落到實處,盡量做到透明化。政府要用行政手段加強監督,社會各界人士及媒體也要加以監督,讓教育資金切實落實到鄉村學校的建設上。同時政府要給予鄉村語文教師一定程度上的關照,提高其津貼補助的標準,增強鄉村語文教師的職業滿意度。政府要努力保證鄉村教語文教師享受同城鎮教師相同的社會保障待遇,例如鄉村語文教師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住房基金等,提高鄉村語文教師的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師應該從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下逐漸變為課程的研究者和開發者。鄉村和城市相比,在自然資源上有著一定的優勢。像農田果園,山川樹木,鳥獸家禽等,都是可以直接接觸的課程資源。鄉村語文教師可以直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這些課程資源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程的興趣,也可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生活的習慣,熱愛生活。鄉村語文教師可以依據學校的性質、本地區的特點和可以利用的資源來開發校本課程。
(二)轉變教師角色,加強和孩子家長溝通
鄉村語文教師面對的一大問題是留守兒童,然而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幫助,久而久之他們會變得極度的敏感脆弱。這種缺少教師愛的教育不利于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師對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有著重要的責任。因此,鄉村語文教師要想得到學生的認可,要關心愛護學生,要給予孩子父母不能給予的那份關愛,營造一份溫暖的生活學習環境。首先語文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角色。教師除了承擔教書育人的角色之外,應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幫助學生。經常和學生溝通,尤其是那些內向敏感的學生。經常給學生做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引導學生學會疏導調控自己的情緒。鄉村語文教師還要經常和留守兒童家長保持聯系,定期反映學生的在校情況;鼓勵學生多和父母聯系,增進學生與父母之間的感情。教師還要經常家訪,和隔代監護人溝通,了解兒童在家里的情況。只有語文教師經常走進留守兒童的家庭,與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具體地、客觀地了解學生的家庭環境、祖輩的教育觀念、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情況等等,才能做到了解全面、因材施教。
(三)提升鄉村語文教師語文素養的策略
陶行知認為鄉村教師要有科學的頭腦,即鄉村教師要有知識素養。提高鄉村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使其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就需要提供鄉村語文教師培訓進修的機會。其次教師應該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語文專業素養。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要能夠樂于且善于W習。通過不斷學習語文學科教學方面的知識,提高教學能力;不斷閱讀語文相關書籍,擴大其知識面,增加知識儲備。教師還應該跨學科學習,積累豐富的生活常識和實踐經驗。鄉村語文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更新其教育教學觀念,提升教學水平,真正成為課程的研究者,做一位“學者型”的語文教師。
提高鄉村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需要教師有專業的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罢Z文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新課標所倡導的和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兩項核心內容?!盵6]首先,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目的。語文課程應該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而不是為了應付考試的純粹應試教育。其次,還要改革當前的評價體系,建立一種科學評價體系。評價鄉村語文教師,不能只看這個班級的學生成績,更重要的是考察其所在班級的學生是否能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教學評價對于語文教師應該是承擔一種監督檢驗的角色,應該以教育的宗旨和教育教學的原則對教師進行評估。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梳理師生平等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以一個權威者的姿態出現,而是要尊重和鼓勵學生學習語文,促進學生的語文思維和個性的發展。語文教學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將知識的積累和能力訓練相結合,將學生學習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所以教師要使語文教學生活化。生活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教師在教學中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知識。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民族文化本是語文教育的根本。鄉村一直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薄弱環節和短板,鄉村語文教師的發展對我國農村的基礎教育以及鄉村建設有重大的影響。處理好鄉村語文教師的問題直接影響著鄉村教育的發展,因而政府必須重視鄉村語文教師的發展問題,給予教師政策上的支持。社會人士必須用一顆真誠之心對待他們,支持并理解他們對中國鄉村教育的貢獻。鄉村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素質,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熱愛并堅守著自己的職業。
參考文獻:
[1][5]徐瑩暉,徐志輝.陶行知論鄉村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2]國務院辦公廳.鄉村教師支持計劃[Z].2015.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把發展教育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戰略方針,并逐步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明確下來,作出了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的工作部署。同志指出:“要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研究制定更加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當教師,努力讓教師成為社會上最受尊敬、最令人向往的職業?!蔽覈慕逃饾u步入先于其他行業發展的軌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優先領域。
要真正確立教育發展在實踐中的先行地位,各級政府必須考慮如何把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落到實處。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有助于增加鄉村教師收入,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吸引優秀人才到貧困邊遠地區從教,是教育發展必須考慮的優先方向,是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眾所周知,貧困地區學校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短板”,當地教師隊伍建設是“短板”中的“短板”。當前,全國農村僅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就有620萬專任教師,占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總數的70%左右。由于長期以來投入不足,農村教育歷史欠賬較多,教師隊伍待遇較低。雖然國家出臺了一些政策,對長期在農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教師實行工資傾斜政策、完善津補貼標準,并在2008年實施義務教育學??冃ЧべY,但各地標準不一,實施情況各異,教師總體待遇水平仍然偏低。這不僅難以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地區任教,制約了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也沒有體現出教育發展的先行優勢??傊绻r村教師的待遇問題解決不了,教育優先發展就成為一句空話。
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意味著鄉村教師工資將高于當地公務員工資,不僅實現了教育超越當地經濟發展狀況而超前發展,而且實現了教育先于其他行業或部門而先行發展。這是教育優先發展的一個制度創新和實踐體現,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在全國范圍內切實全面順利實施提供了重要借鑒。
在現代社會,公平是現代性的重要構成要素,是人民群眾普遍的社會訴求,是任何國家和地區尋求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理性選擇。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公平的起點和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平。無論是人口素質的提高,還是文化傳統的延續、民主政治意識的傳播以及整個社會系統的變遷轉型,都與教育密不可分??梢哉f,教育對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基礎性、先導性的作用。所以,讓每一個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進一步推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和教育的公益性質決定的,也是現階段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還將存在非均衡的發展特征。這種非均衡不僅反映在城市和鄉村之間,而且也凸顯在東部發達地區和中西部落后地區,輻射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其中在教育方面,人人應該享有的公共教育資源的分配在數量和質量上呈現出較為明顯的不平等,利益矛盾尖銳化相對突出。尤其是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城鄉義務教育差距較大。城鄉教育差距關鍵在于城鄉教育質量,城鄉教育質量的差距關鍵在于城鄉師資水平,造成城鄉師資水平差距的原因關鍵取決于教師待遇問題。特別是以津貼、補助、獎金和福利等為代表的輔工資的差距,在東部、中部和西部的不同區域以及城市、鄉鎮和農村三個層級中均體現得比較明顯。這嚴重影響著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與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背道而馳。這是我國義務教育必須面對并應盡快解決的問題,也是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提出和實施的現實基礎。
在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背景下,要穩定和吸引優秀人才到農村學校長期從教,實現教育資源配置均衡,就需要我們堅持弱勢補償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特點因地制宜地公平分配教育資源,讓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社會弱勢群體傾斜。2006年修訂的《義務教育法》、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及十報告,都明確提出要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從政策制度層面提出了要求。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則是從實踐層面讓這一原則落到了實處。這對于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吸引教師到農村任教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過去農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狀況。例如,在先行先試此項政策的湖南省瀘溪縣,出現了每年有近200名城鎮學校教師申請自愿到農村學校任教的良好局面。
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塞內加爾召開的世界教育論壇通過的《達喀爾綱領》,特別提到了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性:“質量是教育的核心,課堂上和其他學習場所中的教學情況對于兒童、青年和成年人未來的生活的好壞是至關重要的?!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
師唯教本,師固教興。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在現代教學中,教師已告別了過去那種注重書本知識講授的單一教學方式,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教書匠”,而是承擔著學習者、研究者、組織者、引導者等更多角色,不僅要傳授課程規定的科學知識,更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愈來愈明顯,在提高教育質量中的地位愈來愈重要。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社會地位,增強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尤其對農村地區更要如此。
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是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課題。全國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有1億多學生,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70%左右。農村中小學教育質量的高低,不僅直接關系到農村青少年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而且關系到國家各級各類人才的培養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如果沒有農村教育質量的提高,我國整個教育質量的提升就無從談起。而農村教師隊伍建設雖然一直受到高度重視,近年來采取了特崗計劃、國培計劃、師范生免費教育等多種措施,但是“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各地區學校教師在年齡、學歷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甚至城鄉教師隊伍之間還有著明顯的分層趨勢,農村教師整體素質堪憂,城鄉之間的孩子遠沒有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
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提高農村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將大大提升農村教師的職業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穩定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長期從教、終身從教,為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且有志于農村教育事業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提供了重要保障。與此同時,通過實施生活補助政策,減輕了農村教師的生活壓力,解決了他們的后顧之憂,可以讓他們心無旁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學改革,研究教學技巧,拓寬教學視野,提升教學能力,潛心教書育人。
2013年4月26日晚,我從中央三臺看到“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頒獎晚會后,深受感動。我身為一位鄉村教師,同時也是來自農民的家庭,深知農村教育的艱苦,知道農村孩子對教育的渴望,知道教育對農民的重要性。所以我盡力做好分內的工作,盡我最大的努力來幫助這些孩子??山裢砜吹竭@十位“最美鄉村教師”的工作后,才覺得自己所處的條件真的比他們好得太多了,自己所付出的跟他們相比,真是少之又少。他們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下,毫無怨言,任勞任怨,盡職盡責,教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學生,受到學生的愛戴,社會的稱贊。
在這十位老師中,每一個人的事跡都讓我感動得落淚。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有青海省西寧市湟中縣漢東回族鄉下麻爾村小學教師馬復興,出生剛4個月時,被火燒傷,失去雙手。但他堅韌頑強,練成了雙臂夾著粉筆寫字畫畫的好功夫。他沒有雙手,卻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了30個春秋,字寫得工整,畫畫得漂亮;他沒有雙手,卻用小小的黑板讓農村的孩子們插上了理想的翅膀;他沒有雙手,卻能跟同學們一起打球,一起玩游戲;他沒有雙手,卻能夠為學生擦拭淚水;他沒有雙手,卻能讓學生看到他的堅強,學會如何克服困難……這樣的馬老師你們能不為他震撼嗎?你能埋怨自己工作的辛苦嗎?
他是塔吉克族孩子觸摸牧區外世界的希望。他就是阿力甫夏·依那亞提汗老師。他說,在大大的牧區里,只要聽到有新生兒出生的消息,他就會上門登記。然后算日子,等到入學年齡時,就去把孩子接來上學。接孩子時,看到父母第一次與孩子分別時依依不舍的場景,就像電一樣觸摸著他。但他還是堅強地忍著淚對孩子的父母說:“請你們相信我,我會照顧好你們的孩子。放假了,我會安全地把他送回來和你們團聚。”說完,抱起孩子轉身就走。阿老師履行了自己的諾言,不僅教會了這些孩子學會漢語,學會知識,還照顧好他們的起居。放假時,為了把孩子安全地送回家,他和他的同事們翻山越嶺,過雪山,有時還碰到泥石流阻攔他們回家的路。但他們都堅持不懈,克服了重重困難,安全地把孩子送回家。當孩子見到父母時的興奮和對阿老師分別時依依不舍的情景,無不讓我們感動。他們護送孩子回家的情景,這令我非常震驚,這是怎樣的一條道路啊,是老師用生命鋪出的路,是為了能讓這些孩子學習漢語,學習知識,走出大山的那份堅守。
還有湖南帥小子吳金誠,他為了四個輟學的孩子,為了給孩子買學習用具,每天四五點鐘就起來磨豆腐,做豆腐拿去賣,就為了每天能賺這12元錢。他是湖南第一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他完全有機會不留在這山溝溝里,但他從小受到父親的熏陶,堅持回到大山來,繼承父親的衣缽,讓這些大山的孩子能學好知識,走出大山。
古詩的語言具有含蓄性、跳躍性、精煉性的特點,教師在解讀該類文本時,對于詩文的用韻、用律和用詞,詩中的意象、意境和空白,都應有一定的關注。就古詩教學而言,教材在編排時對其言語形式的目標指向并不明晰。這就需要教師在解讀古詩文時,對其“語用”目標有一定的關注,設計有效的語言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下面我結合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鄉村四月》,談談自己對該詩的教學解構和語用點的選擇。
一、關注選詞,體悟用詞之精妙
葉圣陶說:“字字為語乎,語語悟其神?!眳问逑嬲f:“從語言出發,再回到語言?!蔽谋镜钠瘘c和終點是什么?就是語言。語文教學要求我們關注語言,時刻保持敏銳的語言意識。要字斟句酌,悟字品義。
古詩人在遣詞造句時,十分講究用詞的精確,講究推敲字詞,詩人翁卷亦如是?!多l村四月》描寫了四月的江南,綠色遍布各處:竹林里、小溪邊、房前屋后……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而在綠色的原野上,是縱橫交錯的河渠,一道道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這江南美景的渲染,靠的是詩人翁卷的精煉用詞。
首聯“綠遍山原白滿川”,該句中一綠一白,盡顯山原與平地的色調。詩人用“遍”來形容綠的多、綠的飽滿、綠的豐富,盡顯顏色的張力。詩人對于“遍”字的運用,想必是經過一番琢磨推敲的。如此用詞,便是該詩彰顯言語表達精妙的地方。作為教師,要用炯炯慧眼去捕捉文本中這樣特別的地方,并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適時提醒、巧妙點撥,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對語言形式的感知漸漸地敏銳起來。
基于這樣的解讀,我在初讀時作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讓學生交流各自吟詩時,腦海中都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預設:到處都是綠色,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然后讓學生想象:這樣的綠在哪里可以見到?在學生豐富的想象后,我又通過PPT展示,讓學生看到山坡上、田野里、房前屋后滿是綠色的世界,進而指導孩子齊讀“房前屋后滿是綠,這就叫——”“山坡原野遍布綠,這也叫——”。
這些環節之后,我又指導孩子朗讀該句體會“綠遍”?!澳阒蛔x綠了一個角落”“山陵仿佛被你讀綠了”“原野也被你讀綠了”“讓綠布滿整個鄉村吧,一起讀”,通過這樣的評價語,讓學生在讀通、讀懂、讀美古詩文的同時,也體悟到詩人在行文時“遍”字運用之精妙。
二、關注經典意象,感知言外之意
在進入文本時,教師應始終保持一種敏感和警覺,在文本解讀時,要關注詩歌中的經典意象,探尋品析這些經典意象所表達的文化深意,引導學生借鑒內化運用。
“子規聲里雨如煙”,詩的頷聯寫雨。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是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文描繪的初夏景色,筆觸是細膩的,意境是朦朧的,動靜結合,有聲有色。
這么多的聲音,作者為什么單單選擇了用“子規”這一意象?這是我在解讀文本時的一處疑惑。在查找資料后,我了解到“子規聲”在詩歌里具有引發人哀怨的特殊內蘊,或陳述游子思鄉之情,或來表達故人離別之,或訴說冤屈之憤。李白《蜀道難》云“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云“杜鵑啼血猿哀鳴”都是以杜鵑啼叫聲表現人的悲傷情感。而這里的“子規聲”,在烘托出四月景色的特點的同時,我也解讀出了翁卷在細雨中透露著一絲淡淡的憂傷。
試想:如若僅僅為了表現初夏江南的朦朧美,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用上“燕子聲里”亦或是“牧笛聲里”?在了解了詩人放棄幕僚生活,淪落江湖,以布衣終的生平,在品讀了詩人的寫實之作《東陽路旁蠶婦》中刻畫的蠶婦辛苦生活的形象后,我更加確定,翁卷在選擇“子規”這一意象吟詠田園生活之時,更飽含著自己對勞動人民的同情,透露著對“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這一殘酷現實的淡淡憂傷。
詩歌蘊含的文化深意還有很多。諸如:《夜書所見》中“蕭蕭梧葉送寒聲”,其中的“蕭蕭”便是古人通常用來描寫秋冬景色的,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孤獨和悲傷?!稘O歌子》中“桃花流水鱖魚肥”的“桃花流水”,在中國古詩詞文化中多用來形容春日美景。
為了讓孩子感受到意象選擇的重要性,我別具匠心地在教學該詩時,選擇了這樣的環節?!按合闹坏奶镩g地頭,你還聽到了哪些聲音?”然后出示了下列詩句:
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夏夜追涼》宋·楊萬里
斜光照墟(xū)落,窮巷牛羊歸。《渭川田家》唐·王維
抓住時機,我問孩子們:“鄉村四月還有哪些動聽的聲音?請你來填一填: 聲里雨如煙?!焙⒆觽冇械恼f“青蛙聲里雨如煙”,有的說“知了聲里雨如煙”,還有的用上了“牧笛聲里雨如煙”。最后問孩子們:“這么多的聲音,作者為什么單單選擇了子規呢?”通過拓展閱讀,從另一個角度去告訴孩子們農民在雨天里不得不忙碌、不得不勞作的無奈。
三、想象補白,使情感更深入
歌德說過一句話:“內容人人看得見,涵義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對于大多數人是一個秘密?!?/p>
“形式”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秘密”,如果教師不關注文本的“秘妙”,也就缺失了看見文章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的能力。而恰是這些容易被忽略的表達秘妙,是最需要提醒學生關注的節點。
教師在解讀文本時要注重形式,關注文章整體布局和描繪手法,關注作者的言語表達形式。因為有意味的言語形式本身就是一種內容,一種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尾聯“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中一個“才了”、一個“又”,時間節奏很緊湊,再現了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詩文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了襯托出鄉村生活的繁忙,化繁為簡,故意而為之。而這一點正是解讀中容易被忽視的文本“秘妙”。
這后兩句詩具有強烈的畫面感,但是乍一看詩句,對于孩子們而言似乎隔著很遠的距離。如何讓孩子們了解農事的繁忙呢?我的設計在于讓孩子們來親歷農事:想一想,在這個季節里,男女老少還會忙些什么呢?展開想象的翅膀吧!請你來寫一寫。
【課件】四月的鄉村,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山坡上,男人們在 ;小河邊,婦女們 ;
竹林里,孩子們 ; 。
如果想象能讓孩子們體悟到農事的繁忙,那么我的采訪就更能讓孩子們“身臨其境”了。
采訪一:辛勤的孩子,你不累嗎?休息一會兒不行嗎?
采訪二:又是采茶又是種豆,你不累嗎?喝口茶,歇會不行嗎?
最后,我用引語告訴孩子們辛勤勞作的重要性:辛勤勞作,以后的日子才能舒坦,所以鄉村四月——辛勤勞作,才能換來秋收呀!所以——辛勤勞作,才能換來幸福的生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