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6 16:07:5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民法典相關課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法學教學:雙語;案例;多媒體;定位
法律的學習和研究以應用為根本,法律的變化使法學教育也必須不斷革新,雙語、案例、多媒體教學等教學手段的應用,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的欲望、熱情和意識,還要具有新的知識結構以及創造性使用現代教學手段的能力。
一、雙語教學的形式與內容
近年來,雙語教學在我國高校教學中的地位逐年上升,2001年在教育部教高[2001]4號文件《關于加強高等院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里,將積極推動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教學納入教學改革規劃,但尚未正式提及雙語教學的概念。2002年和2004年雙語教學以相當于三級指標的主要觀測點的形式兩次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從而使該教學手段在全國高校的教學工作中占據一席之地。幾年的實踐,其中的問題也隨之顯現。
首先,原版教材的版權、費用高昂,一般的原版教材動輒幾十美元甚至上百美元,如果完全使用原版教材,對中國學生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各校的圖書館以及市場上的影印本無論從品種、質量抑或數量都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其次,國外教材普遍缺乏對中國問題的系統論述,國內外教材內容也存在沖突,必然造成學生知識結構的缺陷。
再次,教者與學者間的英文水平不均衡。
最后,形式上的雙語教學。
針對上述問題,應從以下方面理解雙語教學:
1.法學雙語教學不是一門語言課。英語只是承載法律意識、法律思想的工具。教育部認可雙語教學意在通過外語的形式更好地研習英美法的相關制度,掌握準確的知識背景。教師以正確流利的英語講解法學知識,并不排除使用漢語,因為有些邏輯性的分析必須使用漢語來進行,這才能避免因語言障礙形成學生的思維障礙,進而影響法律知識的理解。
2.雙語教學要因地制宜,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我國的高等學?;旧峡煞譃槿箢?,一是研究型和教學研究型大學:二是以本科教育為主的大學;三是高等職業學院。與其相應的法學院系也應有不同的教學層級,對有的面向海外招收國際碩士生的法學院系而言,恐怕不是雙語教學的問題,而應是全英文授課:就有的學校而講,局部雙語教學的實施就很不易。同時,還要區分課程的性質、內容,不宜一哄而上。對適宜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可嘗試,對不適合的課程,如中國法制史就無雙語之必要。
3.不能以降低課程或整個學科的教育質量為代價,換取全英文及雙語教學之虛名。對學生而言,雙語是通過英語學習學科知識,對科目知識的學習從而達到掌握該語言的過程;就教師而論,是通過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介語,以外語教授學科知識。即雙語教育并非通過語言課程來實現語言教育的目標,而是通過學校教育中其它的科目來達到幫助學習者掌握語言的目的。外語的習得不僅僅是在外語課上,而是在所有的學科中,雙語教學強調師生間的互動,強調教學資源、教學環境等全方位的第二語言的交互,而絕非僅看教師是否從頭到尾用英語授課以及所講的母語以外語言的比例是否足夠多。
二、多媒體教學的形態把握
目前多媒體教學凸現的主要問題是:
首先,多媒體課件停留在“教案搬家”、“書本搬家”的初級階段。部分教師把電腦或投影等多媒體設備當作黑板,將過去板書的內容搬到課件上,看上去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實際上與過去沒有本質的區別。這種手工自制的“課件”,在局部范圍使用,制作水平不高。教師的專業水平與其對課件的制作水準難以吻合,多媒體授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在此情況下,一個模版使用到底,輔之以文字的原始方式很難達到此教學目的:而且這種多媒體教學不僅難起到擴充知識量的作用,一定程度了還降低了信息量,是以一種乏味的手段取代了另一種單一模式的嘗試。但教師為了求新,學校為了創新、評估,使這種方式被賦予了增加系數的鼓勵。實際上,多媒體授課,則是把文字變為電子文本有其名而無其實,真正的多媒體是集音響、圖案、人物、事件于一體的生動形象、綜合演繹的表現形式。
其次,忽視多媒體課件為教學服務的特性,過分追求教學課件的形式,有違大學教育目的。一些多媒體課件片面追求感官效果,沖淡了教學主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多媒體變化上,忽略了教學內容,影響了教學效果。實踐中,有的教學單位不顧課程內容的現實需要,一味要求將課件做得有聲有色,片面追求其聲音與動畫效果。畢竟,高校本科課程所面對的都是已經成年的大學生,他們中的絕大部分走進課堂應該不是為了尋求視聽刺激,而是為了學習有用的知識。
第三,教學缺乏人文關懷,過度依賴計算機。目前教師所制作的課件,多媒體的交互功能發揮不夠。多屬演示型課件,由于無需教師板書,常出現教師課堂上坐在電腦前,一邊操作鍵盤,一邊講;學生只顧盯著電腦屏幕。雙方肢體語言、互動運用不夠,缺乏真情實感的交流和語言上的溝通。使教師的行為、情感等人格魅力難以直接感染學生,影響了教學效果。
第四,教師在多媒體制作方面交流機會極少。法學各專業委員會每年都會就科研進行交流,對多媒體教學進行具體交流不多見。出版社此類教材的出版寥寥無幾,即使是出版的音像類資料也少得可憐,這從法律社、高教社的銷售網點即可證實。在教師的評職定級中,也未將其納入考察范圍。國家、省級部門投入資金評出的精品課程也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
針對多媒體教學中的問題,應注意從以下方面因勢利導:
1.硬件和軟件的高標準。運用多媒體演示技術的優越性顯而易見,客觀上對高校及其師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學校投入大量資金配備必要的設施,如投影系統、電視、錄像機、網絡系統、電腦等,要求教師掌握基本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與演示技術,并盡快轉變教學習慣,從原本熟悉的教學方式切換到這種新的技術手段,將教師的教學思想與內容與此新型教學手段融合,這都需要教師投入比以往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進行技術學習和課前準備。因此,是否引入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該在哪些課程上應用,以及運用時應達到怎樣的效果等,都需要各個學校視自身具體條件而定,不僅學校要量力而行,教師在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也應注意摸索新規律、積累新經驗,比如,承載在多媒體課件上的內容如何安排才算得宜以及怎樣呈現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等。
2.改變考核模式,明晰量化標準。年輕教師,接受
新事務能力強。文理知識滲透后,教師的知識成分有了很大的改觀:以與時俱進的眼光,大可使多媒體授課名符其實,關鍵在于構建一個合理的評價體系。傳統上考量一個教師教學認真與否主要評判的是教案,但今日之教案已非昔日之教案,那種密密麻麻手寫的課程講義在現在的法學院系的教學中幾乎消失貽盡,而對教案的評判也被賦予了展新的內容。同理,對是否多媒體授課也應有綜合量化評估標準,而不能是簡單的電子教案配PowerPoint播放。
3.突破壁壘,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目前多媒體手段在法律教學中應用的重點是要熟練地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必須掌握一系列和多媒體課件制作相關的軟件,如圖像編輯軟件Photoshop、AcdSee,音頻編輯軟件超級解霸,動畫制作軟件Flash Director,視頻編輯軟件Premier多媒體合成軟件PowerPoint、Authorware、方正奧思等,熟練掌握這些軟件,對于一個法律專業教師來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能獨立制作出高質量優秀課件的老師屈指可數,同時,對于日常教學來說,根本沒有充裕的時間來準備和修改課件,這也是在日常教學中較少使用多媒體課件的原因。所以,對于課件的制作,需要有專門的制作群體共同協作,只有將課件制作納入到課程建設中,并將建設出的成果進入公有領域,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多媒體教學。
三、案例教學法的適用程度
案例教學法(case Study),又稱蘇格拉底式教學法,最早于1870年由當時擔任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的克?哥?朗道爾(Chdstophe Columbus Langdell)教授創立。一百多年來,案例教學法成為美國乃至整個英美法系國家法學院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它是20世紀20年代美國法學院協會著名的會員法學院進行系統性和評判性分析而采用的標準化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一般不要求講解抽象的法學理論,而是根據教材的案例集,由學生課前準備形成自己初步的意見,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案例,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共同討論,最后再由教師進行必要的總結。案例教學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能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目前,作為成文法國家的中國,法學教育仍以解釋成文法規則、法律理論及運用問題為主,不可能在法學課程教學中完全采用案例教學法。但不管如何,實踐性應當是法學教育的核心,因為實踐才是法學課程教學的最終歸宿,所以,作為法學教育實踐性展開的平臺,案例教學就必然處于重要位置。正因如此,在近年的法學教育中,源自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學法得到了法學教學工作者的普遍重視,國內已經有相當的法律院校,如北大、清華、人民大學等開始在法律教學實踐中引入英美法的案例教學法,在教學方法上呈現出講授教學法與判例教學法相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交流教學法與比較教學法相統一的特點。傳統的講授教學方法有著嚴謹、系統、詳細、理性的特點,案例教學方法則有著積極、形象、具體、感性的特點,這二者之間存在著互補性。法學課程的教學又是一門理論實踐性很強的綜合學科,它不僅要求課程教學中學生能熟練地掌握理論知識,更要求學生能熟練地把這些系統法學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之中,講授教學和案例教學則滿足了兩方面共同的需要。但是,案例教學不可能主導法學教學,其原因在于:
1.基于我國的傳統。我國成文法歷史悠久,不可能完全照搬英美法系國家的判例教學法。大陸法是在系統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法律體系。達維德稱其為“法學家的法”?!睆哪闷苼龇ǖ涞降聡?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39148.html" target="_blank">民法典,以至我國的民法通則,在這些法律出臺前,立法者和法學家就已經設計或采納了某種一般性的普遍概念或原理,也就是說概念、原理構成的體系先于具體法律條文的出現。因此,法律條文背后的原理、原則、概念在大陸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院從來就沒有把自己視為單純的職業學院,而是歷來被認為是人文基礎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領域。正是由于法學教育是一種人文基礎教育,法學院的大多數畢業生在畢業后并不以律師為職業,而是以完成了國民教育的大學畢業生的身份加入到社會中。如果在教學中不注意法律條文背后的理論,不注意大陸法系已有的體系,即使找到不少案例,仍難以把大陸法的理論性和系統性統統包羅。雖然學生有了更多的提高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訓練,但缺乏對整個體系的了解的應用,只能使學生走入歧途。
2.基于我國的大學生生源現狀。我國的法學教育主要是在高中起點的生源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尚不具備基本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未打下法學理論基礎的功底或掌握某一法學專門學科的基本理論,若入學伊始或初學某一門專門學科時,教師就直接運用案例教學法導入教學內容,只能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3.因為我國只有案例,沒有判例。法學課程教學以講授教學為主要教學方法,以案例教學為輔助方法,即便在案例教學中仍需有講授教學的參與,兩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才能充分傳授法學教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將知識轉化為智慧,把理論轉化為方法,把觀念轉化為德性。我國的法學教學中引入的案例,更多的時候起到例證或說明作用,用來幫助學生加深對所講授的法學理論的理解,即從理論到案例,而非從案例中引出法律原則和規范。所以,當我們借鑒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學法時,如果僅僅是為了采用案例而采用案例,就會只見外表而忽視其內涵,即忽視英美法系中案例教學法所要達到的系統性目的,就難免會舍本求末,結果不但沒有學到普遍法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反而把我們自己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也破壞了。
4.追求趣味性,忽視案例的準確性和適用性。法學具有極強的嚴肅性與科學性,每一組法學原理都有嚴謹的結構和科學的內涵;每一個法律概念、每一項法律規定都有其特定的內容,都包含著立法者的深刻理念。作為教學所用之案例應精練、準確,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經過審慎選擇案例不一定注重事件的重大,但一定要具有典型性和適用性,要選擇能夠代表某一法律領域基本情況在同類案件中較有特色,能從中抽象出原則的案例。一味追求案例的趣味性,所以往往會忽視案例的準確性和適用性,從而使得所選用的案例不僅不能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抽象的法律理論和規則,反而可能混淆是非,誤導學生;另外,還會使學生的注意重心轉移到案例的趣味性上。再者,近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法律己落后;大陸法系固有的特點也強化了這一滯后性:大量的留學人員歸國在高?;蚋叻?、高檢工作,使得案例教學法一度盛行,一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案例教學中案例的選用有追“奇”的現象,若只求奇,而不講普遍性,那勢必導致根基不牢?,F實中,“奇”者少也,對奇案的判斷也多有爭議。這種奇案的裁判權在法官,而我國的法學教育體制已不能實現象80年代那樣學什么就干什么,多數學生不可能都當法官、警官或檢察官。那么,這樣的教育結果所達到的勢必是學生在校學習的內容與將來可能的工作脫節,更為不妥的是,法律思維并未奠定的基礎上去求異,可能導致邯鄣學步。追奇并非壞事,而應有度,而不應成為主流。獵奇的目的是為普遍的,是在普遍性基礎上的適當拔高。在追求普遍性的基礎上探討特殊性,在遵從大陸法系發展規律的前提下,補充英美法系的相關適用的成份,不能讓豐富多樣的新潮前衛的個案屏蔽了法學理論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