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音樂課堂小結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音樂課堂教學基本類型
課堂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形式,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形式,可分為單一課型和綜合課型。
單一課型指在一節課中,只進行一個方面的教學內容,完成一個主要任務,其內容集中、單純、突出中心,能有效地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如唱歌課、器樂課、欣賞課、樂理課、視唱練耳課、節奏訓練課等。
綜合課型是指在一節課中,進行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教學內容,完成兩項或兩項以上的教學任務,其教學內容豐富,有講、有唱、有聽,有藝術實際,有層次變化,生動活潑,課堂氣氛活躍。如唱歌與欣賞的綜合課;樂理、唱歌與欣賞的綜合課;器樂、樂理與唱歌的綜合課等。
二、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以歌曲教學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
本教學模式充滿快樂、全員參與、給學生創設空間、讓學生在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增進友誼;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情感態度?;灸J饺缦?
第一步: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利用游戲、音樂故事、律動、肢體表演、媒體播放或談話等方式導入新課。
第二步:感知旋律,了解背景。
本環節根據歌曲表現的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風情或不同季節變化,利用多媒體或圖片向學生展示該地域該民族的民俗習慣、風光或民族歌舞,同時播放本課歌曲音樂,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風情的同時感知歌曲旋律。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歌曲背景和民族風情等,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尊重民族文化等思想感情。
第三步:探索發現,學習新知。
1、范唱歌曲,激發學生興趣:
由多媒體畫面展示歌曲所表現的情景(播放錄音或老師范唱),給學生全方面的視聽撞擊,使歌曲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學習歌曲節奏:
在歡快的擊掌中讓學生掌握歌曲的節奏,學生們逐步學會自己擊
打節奏,較難的節奏老師適當講解。
3、按節奏讀歌詞:
低年級學生認字少,學習歌詞時,會有許多生字不認識,按節奏讀歌詞為學習歌曲清除障礙。
4、學唱歌曲:
在前面的環節中學生已經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可讓學生把自己聽到的唱一唱、學生互動,師生互動,相互指導,或利用直接跟琴學唱、變換不同方式的模唱、接力唱、教師領唱等形式來教學。
5、練習歌曲:
給學生展示空間,讓學生之間相互聽唱,或指定學生獨唱、男女生分唱、邊律動邊唱、對唱等形式練習歌曲。多種練習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也使課堂氛圍積極活躍。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每一個小環節都緊扣教材,讓學生在愉快的打節奏、讀歌詞、學歌曲中,學會音樂知識、增加音樂素養。
第四步:表現歌曲,實踐創造。
讓學生根據音樂旋律自創舞蹈動作,相互表演、樂器伴奏、同學合作共同表演,或根據音樂強弱音的分布,用手勢表現等。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在創編中培養創造能力,分享與同學合作的快樂。
第五步:拓展延伸,課堂小結。
歌曲課堂教學主要解決的內容是讓學生唱會歌曲,一切手段和方法都是為了刺激學生的注意力。當然會唱歌曲并不是最終目的,但是學生首先必須學會歌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的更深層次,這就是音樂的拓展。音樂課的拓展內容應該與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相聯系,拓展后最終還要回到音樂中。在師生整合、延伸、概括后,在悅耳的樂聲中,在歡快的舞蹈中,音樂課落下帷幕。
(二)以欣賞教學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
該模式課堂教學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課伊始的組織教學非常重要,師生相互問候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集中學生注意力,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音樂課的新課導入雖然不是教學的中心環節,但卻是通向賞析新作品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科學誘導積極啟發學生主動學習新課的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
此階段所采取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故事導入法、情境圖片視頻導入法、啟發談話法、音樂導入法、預留懸念式導入法、開門見山式導入法、設問式導入法、復習導入法等。
第二階段:新作賞析,感知體會。
新作賞析、感知體會,是音樂欣賞課中新授的重要環節。為了達成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通過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新授教學的過程一般分為初次聆聽(整體感知);分段賞析(走進音樂);再次聆聽(體會內涵)三個步驟。
1.在初次聆聽、整體感知的過程中,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通過初聽全曲對作品進行整體感知,初步感受作品的情緒、音樂情境,同時分辨演奏形式及主奏樂器,簡單了解作者及創作背景等等,使學生對作品有個初步的了解。
2.分段賞析、走進音樂,是引領學生合作探究,通過分段聆聽對作品進行細致欣賞分析,通過聆聽體驗根據情緒、音樂要素等的變化判斷曲式結構、作品表現內容等,通過聆聽、視唱、模奏、演唱、演奏等方式記憶作品的典型節奏和主題音樂。
3.再次聆聽、體會內涵,是在學生分段細賞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整欣賞作品,把握作品的風格流派。
感知作品的體裁特點,同時能夠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充分體會音樂內涵,發展學生的音樂創造力和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賞習慣和審美能力。
第三階段:理解體驗,創編實踐。
這是欣賞課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目的是通過創編各種音樂活動,深化本課的主題,同時也是主題音樂及音樂知識的進一步鞏固和積累,為學生全面提高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打下基礎。此階段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有:辨聽、演奏或演唱主題音樂、聽音樂判斷體裁、聽音樂判斷樂器以及音樂知識(包括音樂基礎知識及和作曲家及作品相關知識)搶答競賽等。
第四階段:拓展延伸,小結升華。
本環節根據教學內容基本可采用拓展欣賞(創造活動)和課堂小結兩個步驟來進行。
1.教學內容的拓展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 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拓展欣賞的內容包括:同體裁作品音樂欣賞、同作曲家音樂作品欣賞、同種樂器音樂作品欣賞、同民族或地域音樂作品欣賞等。
2.課堂小結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知識點,可以起到備忘錄的作用。課堂小結的方式有多種,可小結本課知識點,也可適時小結學法,還可由教師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小結,甚至也可針對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延伸、德育滲透,在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小學音樂高效課堂的構建
所謂的高效課堂,就是三維目標高效達成,使學生全員參與、充滿快樂、積極上進的課堂。課堂的每一分鐘都盡其所用,使所有的學生都有收獲、有提高。讓學生的思維活躍,積極的探索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高效課堂。
判斷一堂課是不是高效課堂,主要有“八看”:一看教學目標是不是落實了“三維”要求,二看教學程序是不是實現了“先學后教”,三看課堂上是不是由“教教材”變成了“用教材”,四看教師的角色是不是由“主演”變成了“導演”,五看學生的角色是不是由“觀眾”真正變成了“主角”,六看教學手段是不是實現了現代化,七看教學過程是不是由封閉走向了開放,八看課堂教學效果是不是實現了“堂堂清”。
那么究竟該如何打造音樂高效課堂呢?
(一)認真備好每堂課、準確的確立教學目標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前提。
教師的本職是教學,說到底必須業務要過硬,臺上一分種,臺下十年功,一定要有良好的基本功,要上好一節課,必須備好一節課。因為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基礎,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和保證。音樂教師必須在三個方面下功夫:
1、在鉆研教材上下功夫;
2、在鉆研課標上下功夫;
3、在了解學生上下功夫。
(二)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轉變學習方式,構建師生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課堂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必由之路。
針對音樂教學的特點,教師應嘗試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發揮教師語言的作用,增強教師語言的趣味性,采用靈活的語言技巧,為整節課的教學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從而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三)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音樂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音樂課的目的是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和音樂知識,而事實是音樂教育并不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成為音樂家。俗話說“歌聲乃人之情也。”不難想象,一個毫無感情的人是無法發出悅耳之聲的,人的心理狀態會直接作用在發聲器官上。我們音樂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給他創設思維的空間,讓他們真正體會作品的意境。這既促進了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也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和表現能力;既豐富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也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實現學生的多元化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 課堂 情境 創設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2-0260-01
在現代小學音樂課堂,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和有效的環節區分已經成為了常態。每節課學生不再是單一的唱或聽,而是要設計引導學生以課題為中心進行演唱、欣賞、活動、學習、合作等綜合項目的體驗和感受為常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時刻有新鮮感。而環節的設計通常也會圍繞課題,以一個大的內容或情境為范圍,設計的環節一環扣一環,知識系統,內容緊湊,聯結緊密,這樣的小學音樂課堂才是行知有效的,學生喜歡的課堂。
在這樣的大前提下,情境的創設就為一節課的設計提供了大背景和主線,讓學生進入你想要讓學生感受到的這個音樂文化氛圍中,在這個氛圍中進行每一步的教學,讓學生自發主動地產生學習動機,讓課堂每一個環節的線索更加清晰。因此我認為,每一節課都需要有合理的符合主題任務的情境的創設。那么情境的創設分為哪些類型,又有哪些方法進行創設呢?
一、課堂中常見的幾種情景創設
在課堂實踐中,我認為根據情境創設可以根據情境需要的不同分為單一情境創設和綜合情境創設;根據創設情境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環境情境創設、語言情境創設、音樂情境創設、圖像情境創設、表演情境創設和游戲情境創設;根據課的類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故事類情境創設、文化類情境創設和環境類情境創設;根據授課年級的不同可分為低年段的情境創設、中年段的情境創設和高年級的情境創設。下面將一一對各類情境創設進行說明分析:
1.單一情境創設與綜合情境創設
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我們可以根據情境需要的不同而將情境創設區分為單一情境創設和綜合情境創設兩種:
1.1單一情境創設
這個很好理解,就是在課堂只有一個主題的情況下,創設一種單一主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始終處于這個情境的氛圍中來感受本課。如人教版一年級《春天音樂會》這一課,就是讓學生進入到春天的情境中,所有的活動都圍繞這一主題情境來進行,“春風”、“春雨”、“春雷”“春水”這些元素可以反復出現在每個環節,帶領學生進行演唱、節奏和表演等學習,讓學生通過“春天”這個情境來感受音樂。
1.2綜合情境創設
綜合情境創設,顧名思義,就是課堂中有幾個小主題,要把這些主題歸在一個大情境下,再分為若干小情境,循序漸進,綜合歸納。如人教版五年級的《彼得與狼》這一課,就要進行綜合情境創設,每一個音樂主題都是不同的情境,最后歸結到綜合音樂文化背景情境下,完成本課的教學。
2.音樂情境創設、圖像情境創設、表演情境創設和游戲情境創設
根據情境創設方法的不同,我們可以把情境創設分為環境情境創設、語言情境創設、音樂情境創設、圖像情境創設、表演情境創設和游戲情境創設六類。這六類方法可以單獨使用,更多的是幾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其目的就是讓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進入到我們設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興趣,服務教學。
2.1音樂情境創設
音樂情境創設,就是直接讓學生感受音樂進入情境中,適用于主題較明顯的音樂,如人教版一年級《野蜂飛舞》這一課,就可以直接讓學生來聽音樂,問問今天來的是哪種小動物,學生感受到音樂,很容易就進入情境之中。
2.2圖像情境創設
圖像情境創設,就是用圖像、視頻等方法來讓學生進入本課的情境創設中,民族與世界文化一類的音樂更適合這樣的情境創設,比如人教版三年級《阿細跳月》,就可以先播放一段彝族阿細跳月的視頻給學生觀看,讓他們進入那種歡歌載舞的情境中去。
2.3表演情境創設
表演情境創設,就是用表演的方式來創設情境,適用于一些本身帶有生活場景情節的主題作品。如人教版四年級《木瓜恰恰恰》,里面本身就帶有叫賣的情節,教師可以先安排“叫賣”的表演,把學生帶入情境中,再學習歌曲時學生就興趣十足了。
2.4游戲情境創設
游戲情境創設,就是用游戲、活動等方法進入課堂情境中,這也是小學音樂課堂,尤其是低年段課堂常用的一種方法。如人教版小學二年級《郊游》這一課,就可以用《火車咔咔咔》的音樂帶學生進行律動游戲,由“坐火車”來進入本課的情境之中。
二、情境創設中的幾點問題
在進行小學音樂課堂的情境創設時,我們會遇到一些常見的問題,讓我們的情境創設沒有達到我們預期的效果,下面列舉幾個問題。
1.情境創設中多媒體的適度使用
在現在的小學音樂課堂中,多媒體工具的使用使課堂內容與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很多資源讓教師和學生目不暇接,情境的創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多媒體只是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一個輔助工具,相當于學生每餐的“肉”,每頓飯有肉大家都很喜歡,愛吃肉,但是也不能無限制的大魚大肉,這樣只會導致營養不良,最終膩歪,主食和蔬菜水果也是營養的關鍵。在情境創設中適度的使用多媒體設備,在關鍵時候“點睛”,效果會更好。
2.情境的創設中也可以解決重難點
很多作品的重難點有一定的難度,如果在學習過程中反復解決,一是容易解決不好,二是總是重復一個地方學生容易失去幸福。在設計課的時候,可以把預設可能出現的難點單拿出來與情境的創設過程結合,這樣讓學生既進入了情境,又解決了難點,為后面的順利學習鋪平了路。比如小學二年級《拔河》,這一課的節奏比較難,學生直接學習會經常唱不準。可以創設一個運動會比賽合作闖關的情境,把難點節奏拿出來當做“運動會比賽項目”,來競技闖關,這樣既把學生帶入了情境之中,又解決了節奏難點,后面學歌環節就容易的多。
3.情境創設的背景是學科綜合及豐富的文化
情境創設對于小學音樂課堂來說,既簡單又復雜。簡單是簡單在每個音樂教師都會無意中在做這件事情;復雜是如果想創設一個合理的、學生感興趣的、貫穿始終并在每個關鍵點都起作用的情境十分不容易。合理的情境創設很多都來源于學科綜合以及音樂教師豐富的綜合文化知識,我們只有在認真的不斷加深的學習本專業的同時,也多了解其他學科,多接觸新鮮事物,多充電多長見識,不斷進修,才能夠更多更好的對每一部作品進行多向聯系,用最好的創意去進行合適的情境創設。
關鍵詞:音樂課 ; 教學藝術
音樂,是一種體現美的藝術,音樂課,當然是一門藝術課程,但如果認為這門藝術課程對學生自然而然的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卻是錯誤的,其原因在于通向音樂藝術的大門并不是敞開的,它需要有打開大門的人與其有效的引導方法,這“人”就是我們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音樂教師,而這一方法,就是音樂課堂上的教學藝術。
一、音樂課教學的組織藝術
組織教學是維護課堂秩序的一種手段,并且貫穿于音樂教學的每個環節之中,教師應根據音樂學科特點,誘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與愿望,使學生產生相應的積極情感,形成積極參與的課堂氣氛。組織教學藝術,首先是體現在良好的教學環境的保持,音樂課堂教學環境主要是指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從物理環境的要求中,是盡可能將音樂室裝飾美化,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美的音樂學習環境。而心理環境則要求創設和諧、愉快的音樂學習氣氛,使教學活動產生相應的積極情感。組織教學藝術還體現在方法、形式的多種多樣:開門見山,將新課題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可以給學生留下較為鮮明的印象;采取師生自由講座的方法,巧妙而自然的引出課題,有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設置懸念,讓學生開動腦筋,鍛煉學生的能力;妙趣橫生的小故事引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種多樣的音樂活動的展開,引導學生成為欣賞者、表演者,使學生自然地、充滿樂趣地進入音樂世界的各個領域。
組織教學藝術同樣地存在于教學過程的細節中,例如:剛上課時,學生一時無法安靜下來,如果對學生進行嚴厲的呵斥,不但容易產生“對抗情緒”,而且良好的教學環境也被破壞。面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用鋼琴彈奏樂典的辦法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過來,這樣,教室既安靜下來,音樂氣氛又沒有被破壞。音樂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的情感狀態,將直接影響學生,使整堂音樂課產生與其相應的氣氛。此外,組織教學藝術還體現在增加教學情趣性、競技性與表演性,以及教學過程中的起伏現象、“動”“靜”相結合,這些都是有效的組織教學藝術的手段。
二、音樂課提問的藝術
藝術教育少不了提問,提問也是一種藝術。教師與學生都可以提問,但一般來說,教師是主導方面,教師所提問的角度、深度、頻率往往決定了交流探討的方向和質量。教師的提問,包含著對學生的要求,從這角度看,教師所提的問題常常可以分為四種。
(一)只需了解事實的問題
例如“中國南方有哪些主要的絲竹樂樂種?”這些問題所要求的回答是事實陳述,從回答中可以了解學生對教材列入的“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兩個樂種的掌握,也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面是否只局限于教材選擇的內容。
(二)需要通過感知音響后陳述事實的問題
如肖邦的《bB大調瑪祖卡舞》作品7號之1是十分簡單的回旋曲式,曲式結構的圖式是八BACA,但實際音響的結構是ABABACACA,教師要求學生聽音響后講出實際聽到的結構,學生必然會全神貫注地辨別五部主題,與兩個插部主題的昭示與對比,然后才能根據從音響感的事實回答提問。
(三)提出答案不止一種,一時難辨正誤,可能引起討論的問題
例如,在欣賞音樂內涵豐富的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后,教師可以問:“在這個樂章里,貝多芬是在塑造一個反面的音樂形象,具體在描繪了封建邪惡勢力強加給人民的嚴酷命運,還是在塑造一種正面的形象,即具體在描繪與惡勢力命運抗爭的人民?”回答可能有幾種,而教師的評論也不是現成的評論,可以分別講出幾種答案的合理之處和不足之處,這時,學生的思維便活躍了起來,評論的過程正是這類提問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進而,教師可以講到音樂藝術的表現性,音樂藝術與視覺藝術的不同。音樂中所反映的常常是現實在作曲家心靈上的折射,而較少反映現實中的客觀自身。這樣,就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更好地把握音樂性,把注意力放到作曲家深刻的立意和如何用音樂手段來表現這個立意上去。有時,這樣的討論會引發更多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無疑對教師和學生都具有挑戰意味,使得音樂欣賞課形成一種思想活躍、師生共同探討的氛圍。
(四)詢問主觀感受,要求學生描述聽音樂引起的想象和情感反應
例如,我在一次教學中,要求學生聽格里格的《夜曲》后寫出聯想到了什么事物,學生有的聽出是黑乎乎的一片森林,有的想到大灰狼,還有一個想到年三十晚吃著香噴噴的烤鴨。盡管由于標題的指導作用,大部分學生的想象與黑夜聯系在一起,但聯想到的具體的內容還是形形的。如前所述,音樂很少反應客體本身。詢問主觀想象的做法并非完全不可取,但這種提問過多,往往會養成學生聽音樂后信口開河說一通的不良習慣。美國作曲家科普蘭批評的那種“用一些天花亂墜的故事和描述性的標準來解釋音樂”的做法是音樂教師應力求避免的。
實際上,提問既是教學手段,也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長期處于一種民主講座氣氛中的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對知識的靈活運用等方面,與那些習慣于教師權威主義的學生顯然大相徑庭,應該說,提問全面地反映了教師的學術功底,體現課堂教學的水平。
三、授課的藝術
音樂課授課的藝術,就是要求我們通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作為教師,應該重視和研究音樂課授課的藝術。從音樂課堂結構來看,主要是導入新課,學習新課,鞏固新課三個環節,教師應該根據這三個不同環節的特點來探索教學的藝術。
(一)導入新課的藝術
藝術的導入方式,能很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個音樂課獲得一個良好的開端,以歌唱教學的導入為例。
1.教師用鋼琴先彈奏《梁祝》的主題曲,停頓一會兒,再彈奏《藍色多瑙河》的跳音部分; 2.提問部分學生說出這兩首樂曲的風格(一個是抒情,一個是跳躍); 3.教師出示皮球,要求學生注意聽辨皮球落地的聲音特點; 4.學生模仿皮球落地的聲音; 5.結合頓音練聲曲進行發聲練習; 6.用頓音唱法演唱歌曲《藍色多瑙河》的跳音部分; 7.講座:為什么用頓音唱法演唱這部分歌曲?(結合歌曲內容揭示情緒)。
從上例我們看到,這種導入方式,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并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巧妙地、逐漸地將學生引入對頓音唱法的認識和掌握演唱的要領,并從審美能力的培養角度,讓學生懂得頓音唱法在歌曲藝術表現中的作用。
音樂教育導入的方式很多,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導入,每位教師都應該研究教學導入的藝術。
(二)講授新課的藝術
音樂學習的一般模式:(1)音樂的體驗;(2)音樂的研究;(3)音樂的再檢驗。音樂教學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逐步增強對音樂要素的認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引導學生認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基礎上,逐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在感知音樂作品的藝術形象中,接受潛移默化的感染力和熏陶,從中獲得審美享受。以音樂欣賞教學《保衛黃河》為例。
1.講座:讓學生回顧自己見過的江水或河水波濤滾滾的情景;
2.教師簡介“黃河”;
3.完整欣賞《保衛黃河》錄音,讓學生思考歌曲的情緒,討論后教師小結;
4.學生齊唱《保衛黃河》的齊唱部分曲譜;
5.欣賞《保衛黃河》齊唱部分音樂;
6.討論、分析此作品音樂的特點,包括旋律、節奏、結構、歌詞、歌曲體裁等;
7.老師小結并介紹作曲家和作品時代背景;
8.根據歌曲特點,討論設計《保衛黃河》的齊唱部分的樂器伴奏型,并進行練習;
9.欣賞《保衛黃河》的輪唱部分音樂;
10.討論,分析其演唱形式及其作用,以及其民族風格特點;
11.小結《保衛黃河》音樂特點,情緒及其意境和意義后,完整欣賞《保衛黃河》。
上例欣賞教學自始至終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對音樂作品的分析研究上,對《保衛黃河》的音樂要素進行丁藝術價值的分析與探討,最后又回到音樂作品去實踐、體驗、印證、升華。這樣的教學活動,是通過音樂作品的藝術感染力,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活躍氣氛。學生則積極參加與模仿,收到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音樂教學藝術還包括廣泛的內容,如教學中的教態美、語言美、板書藝術的展示等等,這些音樂教學行為無——不是教學藝術的創造,在新課教學中尤應注意。
(三)鞏固教學的藝術
鞏固教學既包括對基礎理淪知識的強化,也包括對基本技能技巧的練習。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管是復習知識的教學,還是對技能技巧的練習,不管是運用知識的活動,還是進行音樂表演,同樣應是藝術性的展示。在鞏固知識環節中常常采取的形式是:課堂表演、口頭表達、書面作業等等。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保持課堂氣氛,始終將學生置身于音樂藝術的環境中。例如:在上欣賞《祖國頌》這節課時,為鞏固課堂知識,我借助教學磁帶讓學生分聲部演唱第一段,親身體會這部作品第——段的四個聲部演.唱的技巧和對合唱曲結構的了解,以增強教學效果。
注意音樂課堂的教學藝術,讓學生在領略音樂作品的藝術內涵中獲得審美享受,這是作為音樂教師應具備的素質。
音樂是反映現實生活情感的一門藝術,如何在音樂課堂中體現以人為本,使小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是非常值得音樂教師努力追求和認真思考的,同時也要切實把生命教育貫穿音樂課堂始終。
一、注重挖掘教材潛能,讓生命教育在音樂課堂中得到強化
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每個學期都有關于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這些內容里都以優美的語言、動聽的歌曲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元素,認真研讀教材,找準音樂和生命教育的結合點。
1. 把教材顯性元素用好。教材中涉及到顯性生命教育內容還是很多的,實施的方法也很靈活多樣,可以根據歌詞的內容來直接進行引導。如歌曲《大鹿》,通過學習這首歌曲,小朋友們都明白了大鹿非常有愛心、勇敢,教師可以教育小朋友以后也要以大鹿榜樣,互幫互助。如歌曲《一對好朋友》,教師小結的時候可以教育小朋友,能夠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很難得,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彼此之間的友情!好朋友之間應該和睦相處、相互關心、愛護和信任。如歌曲《小烏鴉愛媽媽》,通過學習這首歌曲,讓小朋友能感受到小烏鴉對媽媽的一片孝心,讓學生知道應該感激和報答長輩的關愛,從而學會尊敬老人、敬畏生命。以上這些例子,只是音樂教學過程中體現生命教育的一小部分縮影,關鍵是我們要時刻聚焦課堂。
2. 把教材隱性元素用好。結合音樂學科的教學特點,深入挖掘音樂教材中能夠激發學生對生命的熱愛與對生命意義的歌曲、樂曲和有意義的音樂活動,通過在藝術課堂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熱愛生命的有機滲透。如在欣賞《二泉映月》時,向學生介紹作者華彥鈞的音樂人生,當學生聽到華彥鈞12歲那年,因為刻苦地練琴而在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日積月累拉出了厚厚的繭時,學生們都因為他如此熱愛音樂而為之動容。同時,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藝術的一種執著,對生命的一種理解。所以說,教材中的隱性生命元素需要挖掘教材,并找到生命的融合點,對于學生良好品德和性格的形成,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3. 把教材時代元素用好。要充分挖掘拓展現有教材內容,把和時代相連、學生相近的教學內容納入到實際教學中來讓學生深切感悟音樂對人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倫理,引發學生美好情感與深刻意義。
例如,在教唱學生《假如天空沒有小鳥》時,學生從歌曲的演唱歌聲中已經懂得如何去愛護環境、保護動物。在此時,我們就可以將《中國好歌曲》中霍尊演唱的一曲滿溢著濃濃中國風的原創歌曲《卷珠簾》帶給孩子們在課堂上聽,在他們熟悉的欄目中也能聽到有關呼吁人們環保類的歌曲,使他們幼小的心靈通過音樂課堂得到洗禮,提升生命品質。同時,也了解了音樂與生活的密切關系,體味了音樂對構建人們愛的精神家園的積極作用。
二、注重注入生命元素,讓生命教育在音樂課堂中得到深化
在音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對音樂學習更加有興趣。打造生命化的音樂課堂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實施的今天已然成為音樂教學的重點和發展趨勢,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教師適當選擇具有生命化的作品作為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在欣賞、表演基礎上更加珍愛生命。
1. 設計生命化的音樂課。例如,在學唱和欣賞歌曲《愛心世界》時,讓學生深度體會,在音樂中讓他們懂得對生命的珍惜,在音樂中讓他們懂得愛。在學唱《讓世界充滿愛》時,讓學生在欣賞中體會歌曲的真摯感情,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感悟人間真情,感受愛的偉大。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災區錄像的形式,讓學生直面感受到災區人民的慘痛遭遇,從而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愛的激情,與此同時播放此歌曲的旋律,增強學生對歌詞的深刻理解,認識到愛的偉大力量,被偉大平凡的愛感染。
2. 設計趣味化的音樂課。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由于學生年齡偏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感染力強和富有童趣的事物,所以在設計音樂課時多注重趣味化的課堂設計,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學習和掌握音樂課堂中的知識要點。如在講授《一對好朋友》這首歌曲時,可以讓學生模仿動物走路、拍手等律動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這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感到枯燥,反而會積極參與到教師設計的律動中。在學習歌曲的同時,給學生講解一些好朋友間應該互相幫助、彼此關愛的做人道理。
3. 設計素質化的音樂課堂。音樂教育是一種基礎教育,同時也是一種素質教育。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存在著音樂元素,通過聆聽各種優美的音樂可以起到修養身心的作用。小學音樂課程開設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學生多元的綜合素養,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能夠體會到生命的價值。教師在設計課程時,不僅要考慮到基本音樂理論,還要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在音樂課堂中添加生命教育的元素,可以讓學生更加真愛生命。
三、注重聯系現實生活,讓生命教育在音樂堂課中得到催化
1. 在音樂課堂中引入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音樂課堂能夠身臨其境、親身體驗,形成良性教學互動氛圍,從而獲得最佳的心理體驗,心有所動、動有所思、思有所悟。如《小樹快長高》一課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呈現小樹的生長過程,在欣賞視頻后,與學生們一起創設了春天的情景,讓同學扮演風婆婆、扮演小花、小草,這種情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獲得音樂情感體驗,體會著自然界小生命的成長,激發起情感共鳴,使學生懂得小樹也有生命,這也就滲透了現代生命教育的理念。如在學習《搖籃曲》一課時,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的音樂之旅是去歐洲一個美麗的城市,我們去看一看,了解一下奧地利的音樂之城――維也納。通過教師這樣的導語,能夠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并且以去旅行的方式把同學們帶入到今天課程的內容中來,非常自然。
2. 在音樂課堂中提煉生活素材。生活中處處有音樂,音樂滲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在云計算、大數據時代,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教師要有足夠的時間和能力去搜索和時代、和現實生活、和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相關聯的素材來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有選擇性的介入。例如在教學《陽光牽著我的手》一課時,把反映學生校園生活的照片同《陽光牽著我的手》音樂合成在一起讓學生欣賞,當把音樂和照片整合在一起時,通過用學生最熟悉的校園生活和活動照片,把學生帶到他們所熟悉的環境,使他們更加觸景生情,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學生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感受到課堂中生命的涌動和快樂的成長。又如在音樂欣賞《銀杯》一課中,讓學生在課前上網搜集一些關于蒙古族風土人情、飲食風俗等畫面、圖片、影音等他們所熟悉的素材,上課后以小組匯報或者PPT制作簡單的課件等形式,把草原的風景、服飾、文化、風俗等表現出來,教師也可以在教材之外播放與《銀杯》相同風格的流行歌曲《鴻雁》,如果班級里有蒙族的學生,再來高歌熱舞一曲就更會讓學生們喜歡、興奮。這樣既讓學生了解了蒙古族民族特點,又擴展了學生們的音樂視野,同時更激發了學生們熱愛民族音樂學習的興趣。
1 表現音樂的“詩畫”美
音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演唱、演奏、還是欣賞教學內容時,首先是聆聽教授的音樂作品,隨著音響的效果,滲透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們在不斷感受、體驗、鑒賞及表現音樂作品中,獲取美的熏陶,從而在增進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愛好和追求音樂藝術的欲望的同時,那跳動的音符又啟迪了學生們的智慧。特別是我們中小學的音樂教學,它除了對學生進行演唱、演奏、欣賞等基本技能的訓練外,更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感覺。美的愛好,美的表現,象磁鐵一樣,對學生有著無限的吸引和藝術魅力,使課堂有新意,時時有興趣,讓學生了解和感受什么是自然美、現實美和藝術美。
為了實施這一目標,調動一切美的教學手段,不但要創設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環境和制作美化形象的直觀教具外,還要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和舉止大方的優美教態來吸引學生。在教學中,我們采用優美動聽的歌聲或伴奏來打動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音樂和文學的藝術美,讓他們體會出音樂作品的詩畫美。有的音樂作品本身就是詩、畫、音樂的結合體。如:在教授歌曲《青春舞曲》時,首先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范唱和優美的舞姿感染下,喚起學生對所學歌曲的渴望與興趣,并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利用音像資料、地理人文等知識和意境不斷引導學生去想象、體味、感受和表現音樂作品中豐富的美感,同時還對新疆維吾爾族民族的歌舞音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驗。
在欣賞管弦樂《豐收鑼鼓》時,讓學生邊看錄像,邊欣賞音樂,這樣不僅在獲得聽覺藝術的美感的同時還獲得視覺藝術的美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音樂鑼鼓特點,讓學生邊欣賞邊參與表演,不僅從中認識了我國民族打擊樂器,也初步了解了我國漢民族文化的特點。
此外,歌曲《小拜年》、《十送》、《趕圩回來啊哩哩》、《蘋果豐收》這些教學內容,學生們都很感興趣,他們不僅了解了我國民族音樂的風格特點,也從中學到了不同的民族風情及表現出不同情趣的美。
2 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情
音樂教學又是一種情感藝術教育。它通過音樂的藝術形象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會實踐生活。藝術的真諦在于追求和表達人性的真、善、美。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不斷給學生以美的啟迪,用欣賞作先導,并循循善誘,激發學生的情緒,喚起美感,產生共鳴。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使學生心靈得到凈化,感情得到升華。如:《歌唱祖國》、《七子之歌――澳門》、奧運歌曲《我和你》《北京歡迎你》等等,學生們不僅被這些流行歌曲本身的美(詞美、曲美、伴奏美、唱法美)所感染外,還激發了學生們的愛國之情。從中也可看出音樂作品對學生進行心靈、品德美的教育和陶冶,是有很大效果的。
音樂教育正是以情感人,以美的事物和美的形象激發人們的審美情感。它帶有濃厚的情感色彩,不象美術那樣靜止,也不象文學那樣無聲,它是時間的藝術,是在不斷地發展著、流動著的情感。
如:在執教《小烏鴉愛媽媽》一課時,敘事性的歌詞,講述了小烏鴉對媽媽的熱愛,教育學生要尊敬和熱愛自己的母親,不忘母親的養育之恩。我先采用聆聽音樂入手,學習完曲譜后,巧妙設計導言,再次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如:
師:這段好聽的音樂后邊,還有一個好聽故事呢,你們想不想聽啊?
生:想
師:那老師就把這個故事唱給你們聽。(播放畫面)(教師范唱歌曲――自彈自唱)
生:聆聽
師:誰能說一說,這首歌講述了一個什么故事?
生:小烏鴉愛媽媽
師:那小烏鴉是怎樣愛媽媽的呀?
生:小烏鴉的媽媽年紀大了,躺在床上年老體弱飛不動了,再也不能到外面尋找食物了。懂事的小烏鴉叼來了蟲子一口一口地喂給了年邁的媽媽……
師小結:同學們聽得真仔細,看得真專心。這是個多懂事、多可愛的小烏鴉呀。
師:你們想不想隨著老師一同唱啊?
生:想
填完歌詞,解決完難點,進行歌曲處理時,引導學生想象用怎樣的音色和速度來表現烏鴉媽媽和小烏鴉的對話,我們試唱著、聆聽著、感受著“小烏鴉愛媽媽”的情感。同學們的演表得很投入。最后我小結說:同學們的表演真精彩,你們比小烏鴉更懂事、更可愛,老師真為大家感到高興,相信大家以后會象小烏鴉一樣孝敬自己的媽媽和長輩們。你們愿意做嗎?學生們用最響亮的聲音回答我提出的問題――“愿意!”我馬上接過話茬說:“那你們就從今天做起,放學后見到你們的媽媽,說一聲:媽媽――我愛您!”
因此在教學中,如演奏、歌唱、指揮、拍打節奏、表演等,除了有正確方法之外,還應有表情。表情是對感知的事物或景物相對應的心理反應,經過啟發、練習、領悟,使之醇化為藝術感情,尤其是我們的中小學生。更重要的是啟迪他們,讓他們的真心自然流露,使美感的心理反應從眼神和臉部表達出來,聲音、動作、形態美不美,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鑒別和追求,教師的范唱、范奏或者是指導學生聆聽和欣賞等,都應從調動學生的內心出發,使他們溶情感于音樂藝術之中。
3 激發追求音樂的趣
趣是指人的興趣。興趣是“入門的老師”,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前提。音樂的教育性(組合功能)應與審美的愉悅性緊緊結合,音樂教育應寓于樂趣之中。好奇、好表現是學生們的特點。他們普遍愛唱流行歌曲、聽聽流行音樂,他們容易接受生動活潑感染力強和富有情趣的音樂。因為音樂是一種運動的藝術,表現的藝術,每節課力爭做到“開篇趣在先”,“進程趣更濃”,“結束趣有余”。
如:在欣賞《賽馬》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認識、觸摸二胡,體會二胡的演奏方式,感受二胡的音色,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再讓學生們一邊聆聽和觀看教師親自演奏《賽馬》,加入背景動畫,感受蒙古人們在節日時舉辦的賽馬盛會那熱烈歡騰的情景。這樣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和音畫結合,不僅激發學生們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度。最后學生們隨著老師的琴聲自編動作即興的表演。
一直以來有個心愿,那就是:把音樂課上到最high的狀態,讓孩子們愛上音樂,愛上音樂課,每節音樂課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度過,讓他們開心、快樂!今天,我可以很自豪地說:我做到了,我已經實現了我的愿望!
作為一名普通的音樂教師,自認為與撲克、麻將無緣,也懶得同電視連續劇中的人一起兒女情長,所以大部分業余時間我都潛心鉆研教學,泡在書海里,看書、學習,并自得其樂。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校本研修的大力推行,給我們搭建了一個教師學習、交流、培訓的平臺,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完善自己、改變自己與展示自己的舞臺。
一、找問題,定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
開題之初,認真聽了主管教學的譚校長的開題報告,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的意義,弄清了自修――反思學習的重要性,知道了該如何正確填寫《教師成長與發展報告冊》。
1.找問題,定目標
找準問題,明確目標,才能更好地開展課題實驗研究。在幾年的實驗研究中,我每次都是針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來制訂研究目標展開研究的。例如:針對學生的視唱、聽音能力較差的問題,我制訂了“探索如何在課堂上加強對學生視唱、聽音的能力的訓練”的目標;針對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的問題,我制訂了“探索音樂教學中的‘激趣’教學法”的目標;針對唱歌課教師的教學藝術問題,我又制訂了“探索唱歌課中的教學藝術”的目標……總之,時刻以自己的課堂教學為中心,及時發現問題、找準問題,制訂目標,進行反思,并不斷地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逐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2.有針對性地進行反思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所有的問題都來源于課堂。若不能對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反思及整改,自己的教學水平將永遠不能得到提高,也就失去了反思的意義了。
a.轉變角色,改變風格。記得剛從中學調到小學的那幾年,的確有些不適應。小學生的活潑好動與中學生的沉默沉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習慣了自己固有的“中學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繃著臉,不愛笑,上完課就走掉”,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就把這些“壞毛病”帶到自己的課堂上了。習慣了安靜,所以無法接受熱鬧活潑的氛圍;習慣了一板一眼、規規矩矩地教學,所以無法去體會學生的感受,不能與學生很好地交融。那時的教學風格,如果要我自己評價,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成熟、穩重,可現在想起來,卻覺得有點可笑。不是嗎?面對一群天真可愛、活潑好動的小學生,我居然采用這樣的風格來教學,試問:有誰會喜歡一個年紀輕輕卻古板又不愛笑的音樂老師呢?又憑什么來讓孩子們喜歡音樂,喜歡你的音樂課呢?的確,那是我的錯??!
轉變角色,改變風格,迫在眉睫,刻不容緩!通過學習和參加培訓活動,以及聽各個學校同行的課,我逐漸掌握了一些適合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方法。每參加一次培訓學習,每聽一次同行的課,我都會寫下自己的點滴感受,日積月累,我把這些寶貴的經驗進行綜合、加工、整理,借鑒別人好的經驗,再把自己平時的一些好的做法加進去,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課堂上,常見我甜甜的笑容、親切的語言,與學生同唱同跳;課堂下,也多見學生追著我與我談心、和我唱歌的情景。事實證明:轉變角色,常存一顆童心;改變風格,常掛一絲笑容,的確使學生越來越喜歡我,喜歡我的音樂課了。現如今,如果再要我評價自己的教學風格,我依然會用四個字來概括――清新、活潑。從“成熟、穩重”到“清新、活潑”,我付出了汗水,但收獲了喜悅與成功!這都是反思帶來的可喜變化。
b.適應學生,適應課堂。小學生活潑好動,音樂課應成為他們展示自己的舞臺,讓他們唱唱、跳跳、聽聽、玩玩,才會使他們感受到音樂課的輕松、愉悅,才能真正使音樂課成為他們“快樂的天堂。”我該如何去適應他們,又該如何讓他們更好地適應我、適應課堂呢?
思來想去,我在教學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課堂的音樂課教學模式,那就是:開課先律動,律動揭新歌;新歌先要聽,聽后再來唱,反復聽反復唱;接龍鞏固歌,創編掀;最后是拓展,小結后課完。這套模式,經多次實踐,我覺得很有效,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無論是課前的律動,還是課中的創編活動,我都始終把孩子們放在主體地位,圍繞課堂教學的中心內容,引導他們聽一聽、唱一唱、編一編、跳一跳。特別是在唱歌課的教學中,我更是有意識地突出了音樂課中“聽”的重要性,在學歌的過程中主要采用聽唱法來教學。即:讓學生一遍遍的聽,先感受歌曲的情緒和速度,再體味歌詞的內容,最后再隨著音樂按照“默唱――張口默唱――輕聲跟唱”的步驟,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歌曲。學生逐漸喜歡上了這種教學方式,在輕松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新歌,還編了舞蹈動作,讓他們覺得音樂課沒有壓力,很開心,很快樂。就這樣,我適應了學生,學生更適應了我,我們的課堂因為彼此的相互適應而變得更加多姿多彩!
二、動腦筋,想辦法,把音樂課上到最high
喜歡看娛樂節目的人,每次看都覺得很開心、很輕松。為什么湖南電視臺的《天天向上》和《快樂大本營》擁有那么多忠實的觀眾呢?我想,是主持人活潑風趣、幽默詼諧的主持風格和他們的多才多藝吸引了我們。他們善于調控現場氣氛,可以讓每個人都玩到最high。
作為音樂教師,是否也應該有這種能力呢?要讓學生放松、輕松,就必須自己要放得開。只有自己徹底放開了,課才會上得輕松、活潑。例如在上《小鳥》一課時,我就完全把自己想象成一只美麗的小鳥,穿著一條如小鳥一樣的五顏六色的毛線裙,一開始就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給他們一種美的感受,讓他們的視線一直停留在我身上,讓他們的眼睛一直關注著我。這樣,他們的注意力就會高度集中了。緊接著,聽小鳥的叫聲,隨音樂模仿小鳥飛的動作,包括舞蹈動作的創編,我都激情飽滿,全情投入,完全放開了,已經進入到音樂課的狀態中去了,一切都顯得很自然、很大方、很活潑。課的拓展部分時,我和學生一起折小鳥、剪小鳥、貼小鳥,“送小鳥回家”,既在學生面前露了一手,又讓學生覺得好開心――音樂課上還可以畫畫、折紙,真是好high啊!
三、反思來,反思去,教學水平上了一個新階梯
三年的自修――反思實驗研究,使我的教學模式日益完善,教學風格頗具特色,教學水平逐步提高,上了一個新階梯。在這個過程中,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績。
在學校優質課競賽中,我多次取得好成績:06年執教的《小小雨點》獲一等獎;07年執教的《小烏鴉愛媽媽》獲二等獎;08年執教的《小小葫蘆娃》獲一等獎;在全縣新教材培訓會上,提供了示范課《新年好》一節,同時《新年好》教學設計發表在縣《教學研究》刊物上;說課稿《新年好》、教學反思《孩子眼里的五顏六色》、《少了小半截》獲國家級二等獎,還有多篇反思及教學設計獲一、二、三等獎。07年參加全市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獲得全能三等獎;《教師個人成長與發展報告冊》被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評為“優秀報告冊”;曾被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評為“自修――反思”實驗先進個人。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法
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欣賞。用積極的高雅的音樂去影響和熏陶學生,用音樂欣賞去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音樂素質;引導學生學起來、動起來,在音樂欣賞過程中體驗音樂的教育內涵,體驗音樂的美妙,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讓學生愛上音樂,愛上音樂欣賞課。這就要求小學音樂教師在課堂上要下功夫。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三點看法。
一、撩起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音樂課堂教學不僅是師生間知識的交流,同時也是一種情感交流。教師的每一句話語,每一個表情,都會讓善解人意的學生心領神會。只有注入情深意切的教學語言,才能像磁鐵一樣具有吸引力,觸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心靈的顫動和共鳴,撥動學生微妙的音樂審美情思,使其σ衾植生濃厚的興趣。新課導入新奇多樣;尤其在小學唱游教學中。對低段的孩子在音樂教學中主要是激發興趣,讓學生喜愛學音樂。
例如在《小雞的故事中》,樂曲很簡單,學生一唱就會,但學習的要點顯然沒有理解;于是老師可以一邊繪聲繪色地講著小雞的故事,一邊惟妙惟肖地表演著雞媽媽、小雞、老鷹的各種動作,在一個愉快和諧、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重點―四種音樂情緒的轉換(雄壯地―歡快地―緊張地―抒情地),就這樣自然而然地伴著小雞的故事被孩子們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樣輕松,那樣有趣。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是一群活潑好動的學生,上課前的準備無論怎樣充分,也難以預料課堂上會發生的各種情況。所以教師要靈活機動的搞好課堂組織,發揮組織技能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建立和諧的課堂氣氛和及時調整課堂結構與內容。也就是說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確保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教學《小燕子》中,教師用鋼琴演奏《小燕子》主題旋律,學生聽后老師出示八張音樂卡片,(這八張卡片上有八小節曲譜,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節曲調,每張卡片上一小節,四個小組每組分配兩張卡片)請孩子們分小組討論,把這八張卡片自由組合,編成新的旋律來贊美小燕子??纯凑l送給小燕子的音樂最美。這節課孩子們在聽聽、唱唱、跳跳、玩玩中結束了慶功會,并嘗試了自己創編音樂,培養了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在課中,尤其是全小組的同學一起討論,把優美的曲調創編出來,體現了一種合作學習的氣氛,學生也能從中體會到創編曲譜的成功感。
二、提問要切中肯綮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是一個特殊的審美過程,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由感知、感受、感動到最后形成一定的審美觀念、趣味、理想、情感和能力的過程。同時它更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它的每一個環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并隨著教學內容的一步步深入而展開在教學活動中。它需要教師精心設計自然巧妙的過渡,讓人聽著、看著不會感到牽強和別扭,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這類教學模式在每個年級段都可以運用。
小學音樂五年級欣賞課歌曲《紅梅贊》是選自歌劇《江姐》。在欣賞前給全體學生講這一故事。欣賞全歌。設問:歌名《紅梅贊》的含義是什么?再聽歌曲:設問:你從歌曲的情感與風格中領悟到什么?(提示:書上插圖是江姐的形象)小結:這是反映時期革命先輩留下的“足跡”。
又如:聆聽《歌唱二小放牛郎》、前兩個故事,我們都請同學講,這個故事我請錄音機講,請你們聽仔細――播放本歌錄音。設問:誰聽清楚了這個故事?能復述一遍嗎?再聽一次:記著歌曲的情節。歌曲中的主角是誰?配角是誰?有幾個場景。師生討論:歌曲的人物及場景。在教師指導下布置場景、分配角色。注意:要發動學生設計與自薦表演角色(王二小、鬼子),其他同學扮群眾角色及牛群、小草等。插放本歌錄音,根據歌曲的敘事過程學生演小品。這是時期革命的小英雄留下的足跡。讓學生進行相應的欣賞中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音樂描寫的意境中
三、范唱、演唱的伴奏要恰到好處
課堂上歌曲的伴奏可以分為教師范唱的伴奏和學生演唱的伴奏。教師自彈自唱在課堂教學中經常用到,無論對作品的詮釋,還是隨時隨地的對學生予以糾正,都起到重要和及時的作用,同時還會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對歌曲的認知更直接、更貼切。
樂曲的范奏是提供給學生直觀的現場音響媒介,學生聆聽教師的范奏,不僅能夠感知器樂曲的音響,初步體念旋律、節奏、樂器的音色和性能,而且能夠感知教師范奏的姿勢、演奏的方法、演奏氣質、演奏風格,提供學習的“模仿源”,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力。
小學音樂課堂的樂曲范奏,主要是指在器樂教學時教師對樂器的范奏能力(如口琴、豎笛、電子琴),當然也包括欣賞教學中一些器樂曲的范奏,它比單純的聽錄音欣賞效果更好。準確生動的范唱,能較好地揭示歌曲的內容,讓學生清楚的認識歌曲的節拍、節奏、調式、調性、速度、力度及歌曲情緒,感受和理解歌曲風格與歌曲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同時教師正確的發聲、咬字、吐字的口形與歌唱的姿勢有利于學生的模仿,幫助學生較快的學會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