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時間:2023-06-25 16:03: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職業院校混合所有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職業院校仍存在實踐條件落后、教師綜合實力有限、體制機制僵化、特色不明顯等問題。職業教育作為一種跨界的教育,一頭連著學校,一頭連著產業,要辦好職業教育,必須推倒封閉的圍墻,與行業、企業、產業合作,充分調動社會要素,大膽試水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 1.混合所有制高等職業教育可增強學校辦學活力,推進學校體制機制及教學改革。一方面,混合所有制是多方優勢資產(資本)的混合,充分發揮合作方的優勢資源,緊密聯系市場主體,可較大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實習實訓條件;迅速改變教師結構,特別是企業有實踐經驗的工程技術設計人員的加入,提高教師團隊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產權主體、投資主體的多元性,必然要求其管理的現代化,強調民主管理,最終必將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方權力相互制衡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必將促進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企業、服務產業、服務社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和發展混合所有制有利于職業院校管理體制機制的創新,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率;有利于深化校企合作,增強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有利于改革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提高人才培養的綜合質量。 2.發展混合所有制高等職業教育是探索“現代學徒制”的有效路徑之一。2010年以來,教育部提出大膽試行“現代學徒制”、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但企業的“逐利”性使其面臨尷尬境界,混合所有制較好地解決了“現代學徒制”中的系列問題。一方面,混合所有制高等職業教育可從頂層設計,在職業教育集團(或股份企業)中成立學生培養(實習實訓)相關部門,明確相關人事、職責、資金及考核辦法,徹底解決校企合作“兩張皮”問題。另一方面,混合所有制下校企合作雙方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使“現代學徒制”的招生招工一體化、工學交替實崗培訓相關實踐設施及師資建設、雙主體育人體制機制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及課程改革等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良好的載體,同時是學校、混合所有制企業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 三、當前發展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的現實困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明確提出:“引導和鼓勵民營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組合民間資本,促進產權合理流動,開展跨地區、跨行業兼并重組?!钡诋斍吧鐣嚓P法律制度和經濟條件下,探索發展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仍然困難重重,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不同所有制主體的混合沒有一個成熟的交易平臺,國有資產、集資產的評估、轉換依舊面臨很多制度方面的約束,致使雙方、多方不易混。二是目前職業教育屬事業性單位,國有企業、集體企業、民營企業屬不同性質的企業法人單位,多種不同主體混合后法律上沒有明確其屬性地位?;旌纤兄聘叩嚷殬I教育在享受政府教育補助、教師身份等相關資源方面存在諸多制度,使雙方或多方不想混。三是在法律層面,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屬于新鮮事物,當前還沒有明確的不同所有制資產的評估、轉換、監督、退出法律法規,致使不同所有制資產不敢混,甚至無法混。 四、發展探索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有效路徑 近年來,全國各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發展如火如荼,混合所有制也如雨后春筍,遍地開花。筆者結合所在學校混合所有制多年實踐探索和相關課題研究,提出兩種發展混合所有制有效模式:協議模式和股份制模式。 1.協議模式。在當前現有管理及政策條件下,校級層面開展股份混合所有制辦學涉及面較廣、難度較大,因此較多高等職業院校選擇了在二級學院基礎上進行協議模式混合所有制。就是學校選取部分機制靈活、富有特色的下屬二級學院或相關專業與之對應的行業、企業深度合作,雙方簽訂協議成立新的合作二級學院或專業學院。學校在保留原有人事、財務、管理權的基礎上,增加合作企業相關資源,以協議形式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的一種辦學模式。例如常見的××學院××公司通訊學院、××學院××軟件學院、××學院國際學院,等等。協議雙方優勢資源互補、共同建設、協同管理、風險共擔。 企業利用自身市場優勢投入先進設備、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及先進的培訓理念,有效激發學校的辦學活力和改革熱情。尤其是對于一些新型、高投入的專業,選擇針對性企業可迅速彌補學校在師資、設備、課程改革、頂崗實習等方面的不足。 2.股份制模式。股份制模式就是將公辦職業院校其全部或部分資產按相關法律及規定合理地折合成國家股或法人股,面向社會團體及個人發行,成立一個以教育、培訓、科研和社會服務等為目的的教育股份集團,教育股份集團再分類重組成立以教育教學為主的股份制教育機構,以技能培訓及生產、科研及社會服務等項目為主的股份制公司。教育教學機構以公益性為主導,股份制公司在注重社會公益的同時,實現集團的收益。各方股東按照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理念及相關制度參與學校的經營管理,并承擔相應的風險。集團收入扣除學校日常開支、公e金等必要的費用外,可按實際投入取得相應的回報。 就改造方式和企業介入教育程度而言,職業教育集團化股份制改造可分為三種方案:一是將高職院校整體打包實行資產置換和股權轉換,這種方案下的學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二是高職院校將其部分資產進行股份化改造,僅將學校中科研、生產性實訓企業、社會服務等相關機構進行資產評估,參照股份制企業經營形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各方按一定比例投資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行該方案進行股份制改造后,由學院分管領導與各社會合作團體成立董事會,董事長由董事會任命,該集團具有企業性質,但應主動接受、周密安排學生的實習實訓等相關教學工作,一切經營活動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三是高職院校將其部分資產與相關企業部分資產共同進行股份制改造,聘請社會服務機構進行資產評估折算,以確定雙方或多方各占股份,運行后根據發展的需要再向社會融入新的資金。改造后的職業教育集團是獨立的法人單位,接受校企董事會的領導,按市場方式進行成本核算和自主運行。例如隨州職業技術學院2016年引進浙江機器人制造企業、培訓企業相關資源,并吸納社會資金,在學院內組建成立了湖北億夫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學校以實訓大樓、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相關資源入股,占公司30%的股份。公司成立董事會、企業化管理,除正常開展工業機器人組裝、銷售和培訓外,公司還全程參與學校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招生、教學及就業等全過程人才培養工作。 相比而言,協議模式組成形式簡單,雙方以協議形式固化在師資、設備及招生、就業等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各自的權利與義務,共同完成相關人才培養。股份制模式的優勢在于與市場結合得更加緊密,以市場的形式募集資金,以現代公司的體制機制形式運行。 參考文獻: [1]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2014.5.2.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Z].教職成〔2015〕4號,2015.6.30. [3]雷世平,姜群英.內涵與基本特征:對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的理論辨析[J].職教通訊,2016(1). [4]高衛東.完善職教集團運行管理體制與機制的若干建議[J].職教論壇,2012(30):17-19. [5]胡勇.學院職業教育集團股份制改造前期研究方案[J].管理學家,2013(3). [關鍵詞]職業教育改革;高職教育;國企興辦高職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712(2015)15-0012-03 [作者簡介]楊繼唐 (1969―),男,湖北孝感人,碩士,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國際物流學院院長,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 2014年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探索發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允許以資本、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辦學并享有相應權利。[1]各地也相應出臺各種配套落實政策,職業教育改革進入全新的形勢,混合所有制改革方興未艾,職業教育也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目前中國高職教育的主辦者一般分為五類:國家省市教育部門,國家行政行業辦學,私人老板或者民營大型企業資本辦學,大型國家企業辦學,混合所有制經濟辦學。大型國企興辦的幼教、中小學子弟學校已經在國企改革中被剝離,全國所有企業子弟教學已經交給了地方教育部門,而職業教育,包括中職教育和高職教育繼續由企業辦學,沒有交給政府相關機構。以武漢為例,武漢航海職業技術學院隸屬于中外運長航集團,武漢工程職業學院隸屬于大型國企――武漢鋼鐵總公司。隨著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企業辦學到底如何改革、如何順應市場,成了很多企業辦學領導層高度關注的問題。 一、國企興辦職業教育的現狀 沒有企業資源,職業教育只能自娛自樂。沒有好的職業教育,多數企業只能吟唱“陽春白雪和者蓋寡”老歌,只能哀嘆年薪20萬請不到一個好電焊工一類的悲歌。我國的很多國有企業曾經利用自己龐大的優質企業資源,興辦自己的技校和職工大學,做到真正的校企合作。后來在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中紛紛離開企業辦學,走向政府公辦的職業教育。一部分職業院校因各種原因沒有離開企業,如今卻成了一個歷史的遺留問題而存在。相反,一些職業院校又紛紛轉而投靠有良好實習實踐教學資源的企業。 中國外運長航集團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海運和物流的龍頭企業,分公司遍布全國和海外。該國有企業在湖北舉辦了一所有60年歷史的航海學院,就業一直較好,其品牌和特色一直不錯。每屆畢業生并不多,按理說,其舉辦企業足以提供強大的海運和物流等對口就業崗位與實習資源。然而,由于企業效益下滑,多年來企業沒有給予學校教育撥款,學校靠自給自足,還按企業管理模式給企業繳納一定的利潤,學校軟硬件等條件多年沒有改善,四處租賃校區,失去競爭優勢,近年招生銳減,走向崩潰邊緣。[2]在湖北還有另外兩所大型國有企業興辦的高職學院,一所大量壓縮社會招生,退回到以為企業培訓為主的職工大學模式,另一所學院改變原來直接撥款給學校模式,轉到以為企業培訓換少量撥款,不足部分自己靠社會招生補足,也進入自給自足模式??傊?,這類學校深受企業效益波動影響,國有企業辦職業教育成收縮之勢。按公辦學院申請政府生均撥款未成功,企業剝離辦社會職能把學校剝離未果,按民辦院校政策申請招生指標放開無門。國企辦職教成了在“不公不民”的夾縫中生存的院校,對應該享受與其他高職教育同等待遇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據調查,這并不是湖北特例,同類國企辦高職或多或少都有類似的困局。如果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浪潮中,不給予這類職業教育配套政策,如適當的生均撥款或相對靈活的招生政策,把舉辦企業的教育費和附加劃轉為對學校的投資,這類學校只能維持,沒有與公辦院?;蛎褶k院校競爭的優勢。很多高職院校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都非常羨慕這些大型國有企業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企業資源,是學校實習實訓就業“漂浮的校園”,但這些都并沒有順利地轉變為國企辦職業教育的優質資源,學校和教職員工反而想脫離企業辦學,有些企業也想剝離這種社會職能,形成“城外人想進去,城里人想出來”的尷尬局面。這算不算是一種國企資源浪費?逼其轉向改革、另謀生路算不算一種折騰?對現有國企舉辦的職業院校就地改造成新興模式辦職教是不是一種可行的出路?這些值得我們深思。 二、國企舉辦高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國家政策沒有對國企辦學傾斜 到目前為止,湖北的國企辦職業院校聯手申請獲得政策扶植,改變“不公不民”的困局,沒有突破性進展,仍然在各自找尋出路。譬如在湖北省范圍內,湖北財政廳對公辦高職學院每個學生給予1500元的生均補貼,并且1500元的額度有繼續上調的可能性。大型企業所舉辦的高職學院卻沒有這個補貼,文件的意思是向舉辦者提出支持,很多大型國企本身經營情況不算太好,根本無暇顧及。對私立的高職學院湖北省對學費標準可以上浮,而企業辦學卻只能按照公辦高職學院的標準收取,在辦學成本不變的情況下,企業興辦的高職學院明顯在經營上遇到的問題會更大。對教師的培訓、訪問學者的遴選、教學比賽、職稱的評定方面,政策只扶持教育廳自己直屬的學校,對企業辦學沒有太多支助政策,在教學條件和待遇各方面有差距的情況下,卻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企業辦學的教師和辦學水平,這是非常不公平的。 (二)推進現代學徒制試點班獨立運行 目前,學院在信息安全與管理專業的基礎上與相關企業合作,成立了“信息安全與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實驗班”。將試點班招生計劃納入到學院的年度招生計劃統一管理,并將這一舉措向社會、考生公布,大力宣傳。校企共同研究、制定招生與招工方案,并將試點專業、學制、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就業方式、退出機制等信息告知學生和家長。校企共同制定試點工作實驗班學生的遴選辦法,制訂學生、企業、學校三方相關協議。按照遴選辦法對專業新生進行選拔,學生、企業、學校三方之間簽訂協議,以確保各方權益,在明確分組劃分后,師徒之間簽訂培養協議。對簽訂協議的學生組建“信息安全與管理專業現代學徒制試點實驗班”獨立運行。 (三)實行校企“雙導師” 培養制度落實“雙導師”制,對試點工作實驗班的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為每組分配一名學院師傅和企業師傅作為學生的導師,建立學徒與導師的溝通平臺,以便于定期溝通。在試點工作實驗班成功運作的基礎上,逐步過渡至招生錄取、培養和企業用工一體化,真正實現“招生與招工一體化”。 (四)建立體現現代學徒制特點的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教學管理與運行機制是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創新考核評價與督查制度。做到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師傅評價、企業評價、社會評價有機結合。建立定期檢查、反饋等形式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學徒在企業頂崗實習,校內導師可以跟隨下廠指導,可以隨時對學徒的學習成果檢查。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定期做師傅與學生的互相評價,對學徒進行階段性考核,發現問題立即整改。校企共同制定學徒管理辦法,保障學徒權益,根據教學需要,科學安排學徒崗位、分配工作任務,保證學徒合理報酬。落實學徒的責任保險、工傷保險負責部門,確保學生在學徒過程中不出現人身安全。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36-0029-02 著名的職業教育專家姜大源最早提出“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的教育”,由此揭開了職業教育的“跨界”研究。“跨界”不僅僅是語詞意義上的“跨越界限”,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跨界”的提出為職教理論創設了新語境,提供了研究的新角度和發展的新思路。 首先,從職業教育的語詞概念看,職業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跨界”之后的“混合型”教育概念,職業教育包括職業技術教育、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是技術教育與職業培訓的“跨界”。其次,從職業教育的功能看,職業教育是“跨界”之后的作用鮮明的多功能教育。除具有提高教育者素質的基本功能外,職業教育還具有鮮明的就業導向功能,職業教育是基礎性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跨界”。再次,從職業教育的組織形式看,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之后的“多樣性”教育,是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是階段性職業學校教育與終身性繼續教育的結合,是就業教育與轉崗、創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因此,職業教育是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的“跨界”。最后,從職業教育的舉辦主體看,職業教育是一種“跨界”之后的辦學主體“多元化”教育。基于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其普適性和普惠性決定了政府是職業教育的舉辦主體。但是,職業教育作為提供準公共產品的教育,則應采取政府和市場共同分擔的原則,職業教育應建立“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 基于職業教育的上述“跨界”現象,研究者視“跨界”為職業教育的重要屬性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視其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則值得商榷,因為職業教育的根本屬性仍是它的教育性。近代職業教育的先驅、著名的教育家黃炎培指出:“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边@就進一步明確了職業教育是“學與用聯系”“手與腦并用”“做與學結合”的教育。 “跨界”是職業教育鮮明的外在屬性。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與生產領域的聯系,表現在關系上是“直接聯系”,表現在程度上是“強聯系”。從系統論的角度看,教育領域與生產領域是人類社會這個系統中兩個不同的子系統,兩個系統間必然會發生能量的滲透。職業教育作為教育的子系統,與生產領域的相互作用表現為極強的“雙向跨界”?!翱缃纭睂傩允锹殬I教育非?!磅r明”的屬性,因此,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要“跳出學??磳W校,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知識看知識”。而且,國內外職業教育的辦學實踐已經證明,沒有用人單位尤其是企業參與的職業教育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職業教育。 “育人”是職業教育固有的內在屬性。關于教育本質的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和爭論的話題。由于人們觀察問題的視角不同,對于教育是什么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從教育的對象看,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作為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歸屬于“教育”大類,其本質亦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當然,由于不同教育類型呈現的實然狀態以及研究者研究維度(視點、視角、視域等)的不同,人們對不同教育的本質把握程度和踐行狀態以及人才培養規格等的語詞表達也不盡相同。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規格與普通教育人才培養規格相比,有共性也有個性。相同之處就是“人之為人”的必備品格,不同之處在于“人之為事”的關鍵能力。因此,職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因其指向紛繁復雜的職場而呈現出較強的“角色要求”,也就是負載在工作崗位上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活化為不同職業崗位的職業素養――既包含職業態度又包含職業能力的一系列綜合性的能力集合與行為表現。簡言之,職業教育是培養適應不同職業情境所需的、具有一定職業素養的“職業人”。誠如教育家黃炎培所言,職業教育的功能就是在“謀個性之發展”基礎上,“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國家及世界增進生產力之準備”。 “跨界”“育人”是職業教育的科學辦學模式與育人路徑。首先要樹立“雙向跨界”的意識。尼采《論我們教育機構的未來》早就指出教育中存在的兩種傾向:一種是擴大教育外延的傾向,模糊了精英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界限,使教育淪為謀生的手段。另一種是縮小教育內涵的傾向,削弱人文教育,教育淪為學術分工的工廠和國家利益的工具。當下的職業教育同樣也存在著兩種傾向:一是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踐,職業教育“普教化”。二是職業教育削弱人文教育,淪為職業培訓。因此,預防和遏制這兩種錯誤傾向,唯有推進職教界與生產界的“協同”發展,即“雙向跨界”。而且,以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職業教育,只有在“跨界”中才能鍛塑人才的“復合”性和保證人才的“復合”特征。 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靈活性是衡量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活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其最重要意義在于克服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自身的僵化、剛性和滯后性所帶來的后果,為省域職業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場域,從而探尋激發省域職業教育活力的科學路徑。 一、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評價的維度、應然狀態及影響因素 (一)職業教育辦學主體的多元性:活力的根本 1. 辦學主體 省域職業教育辦學主體是通過舉辦、管理、運行和評價等活動參與省域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相關組織和個體,主要有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組織、民間團體等,它們是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不同利益相關者,是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主要解決職業教育由誰設立、誰來投資、為誰所有、誰來辦學、誰來管的問題。它體現的是省域職業教育、政府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關注權力如何配置才能最大程度地調動不同利益相關者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因此,辦學主體的協同是省域職業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源泉,是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根本。 2. 應然狀態:辦學主體多元性 多元辦學主體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價值追求,首先,區域經濟成分的日趨多樣化,區域人民大眾對職業教育需求的日益多樣化,使得過去單一的辦學主體已不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培訓的多元訴求。其次,一元主體辦學體制使職業教育內部競爭不足,不利于職業教育提質增效。再次,區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增長趨于平穩、增長動力更為多元資源配置方式由以前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變??傊洕霓D型發展在客觀上需要省域職業教育走多元發展道路,在多元主體協同中彰顯自身的活力,并以此為動力提質增效,而多元發展的邏輯起點和根本則在于職業教育辦學主體所呈現出的多元性及多元主體之間地位的平等性,它隱性傳達了職業教育兼收并蓄、多元整合社會職業教育資源的一種能力。辦學主體的多元性正是職業教育區別于其他教育類型的獨特之處,也是省域職業教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基礎。 3. 影響因素 職業教育辦學主體主要回答兩方面問題,一是辦學主體有什么的問題,二是這些主體之間的地位和關系怎么樣擺布的問題。影響辦學主體的多元性因素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職業教育投資、興辦、管理、評價職業教育的主體是否多元;二是多元主體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辦學地位的平等性。目前,省域職業教育辦學主體與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矛盾沖突主要表現在:一是辦學主體來源單一,政府、學校、企業、行業等利益相關者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權利、義務沒有明確,在法律上的地位得不到承認;二是社會力量投資興辦職業教育不能與公辦職業教育取得同等地位,在職稱評定、人事評聘等方面民辦職業教育合法、平等參與的保障機制得不到落實,民營機構、科研機構、社會組織興辦職業教育主動性不強,社會力量作為辦學主體相對薄弱,尤其是民辦職業教育比例過少。 (二)發展模式的適配性:活力的形態 1. 發展模式 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長期歷史積淀形成的規范化的職業教育發展樣態、結構形態與運行機制,詳細來說,是職業教育結構形態與運行機制所呈現的樣態以及維持這種樣態所采取的運行方式,主要回答職業教育的發展形態和樣態問題,即以何種形式辦職業教育的問題。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是一個寬泛的概念,重在回答發展模式的特征與內容,而不僅僅是回答辦學模式都有什么的問題,依據辦學主體不同將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的劃分實際上混淆職教模式與類型、狹義與廣義的區別。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有三個層次,分別是國家層面、區域層面、職業院校層面。這里所要探討的是中觀層面的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它指某一區域的職業教育體系的結構形態及其運行機制,突出在一定理念指導下省域職業教育體系在結構與運行機制方面的形態與特征。 2. 應然狀態:發展模式適配性 從職業教育發展模式與經濟協同發展角度來說,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協同體現的省域職業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關系(辦學內容),省域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其他級別職業教育關系(辦學體系),與省域職業教育公辦、民辦及學歷與非學歷職業教育(辦學形式與類型)等之間的關系,具有一定的歷史性和動態性。從協同論來說,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發展存在一種互動的關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職業教育影響最大,它決定職業教育發展結構、模式與水平,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風向標。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隨著省域產業結構調整與發展模式的變化,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也要隨之進行適時調整,與之高度耦合??傊∮蚵殬I教育發展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活力的形態與表現形式,它主要體現了職業教育對省域經濟發展的靈活適應能力,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的應然狀態是能夠動態適應省域經濟社會發展變化,或者說,省域職業教育發展形態能夠適時匹配省域產業發展變化。 3. 影響因素 職業教育有什么樣的辦學內容以怎么樣的形式辦怎樣入學、有什么樣的體系結構等問題直接影響著職業教育發展模式所呈現的狀態,因此發展模式包括辦學內容、辦學模式、辦學體系和辦學結構、就學通道等方面要素。從區域職業教育與產業之間關系來說,經濟發展由政策要素驅動型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區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也經歷從被動供給型模式向創新自主開放型模式進行轉變。二者的主要矛盾是被動適應發展模式與自主匹配的要求之間的沖突。主要沖突表現在:在辦學內容上,區域職業教育專業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不對接,缺少專業設置與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與調整總是滯后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在辦學形式上,多樣性不夠,不能滿足社會人員技能培養與提升的需要;在職業教育結構與類型方面,人才培養層次結構與區域經濟技術結構不對稱,不能適應區域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素質高移化的需要;在招生模式與結構上,招生模式不能滿足社會大眾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多元化和均等化的需求,招生結構與區域經濟的需求結構不對稱,不利于實現人才供需平衡。因此,省域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適配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現有職業教育體系內部的協調與貫通要適應區域產業發展一體化需要;二是與省域經濟協同發展入口,招生結構與形式(就學通道)是否能夠適應區域社會群體對職業教育多樣性、終身化的需求;三是職業教育辦學內容即專業結構是否與產業結構調整適時匹配,即專業設置與調整是否具有動態性;四是辦學模式與經濟多元發展的匹配度。 (三)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活力的保障 1. 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 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是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主要內容,主要回答職業教育怎么樣經營和治理的問題。從大職教觀出發,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是以政府、職業教育機構、行業、企業等利益相關者所構建的新型關系為基礎,以現代教育觀和現代企業治理觀為指導,保證職業教育與所在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一套系統、完整的組織與制度安排。主要包括廣義層面的外部治理結構和狹義層面的內部治理結構:前者體現的是職業院校、職教機構與社會的關系;后者指職業院校內部各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等)的關系。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是省域職業教育外部治理結構,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與制度規范的總和,是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制度保證。 2. 應然狀態: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的完善性現代職業院校治理源于現代企業治理,本質上是在公司法人資產的委托制下規范不同權利主體之間責權利關系的制度安排。在現代市場經濟發展中,隨著社會化發展程度的日益增強,完全依靠產權所有來經營和管理職業教育、單純地依靠產權主體來對職業教育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已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區域經濟發展客觀上需要有一系列完善的能夠規范不同利益相關者責權利關系的制度安排來保障職業教育發展,依據市場規則、市場競爭來最大化地實現職業教育效益最優化效果,減少政府對職業教育發展的干預,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從而促進職業教育自我發展與調控能力增強。簡言之,需要完善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來保障職業教育適應區域經濟市場化發展的需要。 3. 影響因素 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是職業教育發展保障,區域市場化程度的日益增強,現行的職業院校治理結構與理想化的系統治理的形成沖突。突出表現在:一是職業院校作辦學自主權的受限、主體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自我完善與發展能力不足,尤其是在職業院校校長選聘、專業招生、專業設置與調整、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方面;二是制度體系不完備,產教融合制度、激勵機制與評價機制缺失,條塊分割式管理缺少互動,多頭管理、體系不暢、統籌不力;三是依賴政府行政指令調控職業教育資源配置,市場作用不明顯。因此,從外部治理角度來說省域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因素:一是省域職業教育投資保障的力度;二是省域職業院校發展權利的保障力度;三是省域職業教育發展制度保障的力度。 綜上,從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角度來說,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表現在辦學主體的多元性、發展模式的適配性、治理結構的完善性,對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評價,應從辦學主體、發展模式、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即活力的主體、活力的形態及活力的保障三個維度進行,即從職業教育的資源整合能力、適應區域發展的生命力及自我調整和發展的治理能力進行, 二、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評價的體系 在本研究中,筆者運用美國學者薩蒂教授的AHP 層次分析法將影響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要素進行層次分析,將與決策有關的元素分解成目標、準則、方案等不同層次的結構,盡可能具體化到可測量目標上,使這種分析盡可能客觀評價出職業教育教育體制機制的靈活性,并且更具有可操作性。據此,將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的靈活性要素分為三層,本文研究的對象是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是目標層;影響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的要素是辦學主體、發展模式和治理結構,這三個維度是準則層;影響準則層的因素有辦學投入多元性、職業院校辦學權利的自主性等9 個子因素,這為第三層方案層,如表1 所示。層次分析法AHP 包括建立層次結構模型、構造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計算權重、總結一致性檢測等步驟,因篇幅關系,本文僅研究用因素分析構建層次結構。 (一)辦學主體的多元性指標分析與觀測 1. 辦學主體多元性 反映辦學主體來源的多元性,是辦學體制的核心。建立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共同發揮辦學主體作用,公辦和民辦職業院校共同發展的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是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因此,公辦職業院校所占比例、民辦職業院校所占比例、大中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比例是重要的評價點。 2. 辦學主體平等性 反映多元辦學主體在辦學權利上的平等度。公辦職業院校與民辦職業院校發展需要具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與制度保障[8],本指標主要反映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基金獎勵等方式鼓勵、扶持社會力量或個人參與職業教育、興辦職業教育的力度。通過政府補貼民辦職業教育資金所占比例來進行觀測。 (二)發展模式的適配性指標分析與觀測 1. 職業教育接續培養的貫通性 反映省域職業教育體系內部架構開放、立交、協調度,即中高職貫通、高職與應用本科貫通、本科與碩士的銜接等等,我國現有的職教體系并未體現本科以后的銜接,因此,相關招生部門提供的中職畢業生升入高等職業院校的比例、高職畢業生升入本科的比例、成人學歷繼續教育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將作為衡量與參考的依據。 2. 招生考試的分類性 反映實現區域職業教育均等化、大眾化的程度。推進分類招考,建立符合技術技能人才成長規律的選拔機制為學生接受不同層次職業教育提供多樣化入學形式是職業教育招生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標?!哆|寧省高等職業教育分類考試招生實施方案》指出,2017 年,通過錄取的學生數達到當年高職院校招生總數的60%以上。注冊入學學生所占比例和分類考試方式錄取學生比例將是重要的參考依據。 3. 專業設置與調整的動態性 主要反映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結構、規模、水平對區域產業發展的適應程度[9]?!哆|寧省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將建立專業設置預警和專業隨產業動態調整機制作為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舉措。這里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專業設置結構,可通過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對省支柱產業的覆蓋率來衡量;二是專業調整動態適應性,是否與產業結構調整適時匹配,通過省域遼寧職業院校專業新增率和專業退出率來衡量。 4. 辦學模式多樣性 辦學模式是地區職業教育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水平而形成的一種樣式和表現,辦學模式具有時代性,隨著職教理念理新及經濟水平的發展,不斷向多樣化方向發展,本指標反映辦學模式的多樣化程度。具體指辦學類型、結構、形式的多樣化和創新程度,將集團化辦學覆蓋程度、混合所有制所占比例、中外合作辦學比例、非全日制職業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比重作為評價的觀測點。 (三)治理結構的完善性指標分析與觀測 1. 經費投入保障有效性 主要評價現有的資金管理體制對增強職業教育發展活力的保障度,我國職業教育資金的主要渠道是財政投入,可從投資的規模、結構、方式、效益等方面入手進行評價:在資金的規模上,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職業教育投入占教育總投入的比例可作為參考依據,通過與其他類型教育比較以反映政府對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在資金結構和方式上,用中職和高職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各占比例以反映投入結構的均衡性與分類性;在資金的效益上,利用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資金所占比體現職業教育投入資金的利用率與績效性?!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地方教育附加費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財政部、教育部《關于建立完善以改革績效為導向的生均撥款制度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意見》中指出,2017年各地高職院校年生均撥款標準不低于12000 元標準,這將作為指標設置的依據與數據要求。 2. 職業院校發展權利的自主性 主要評價職業院校按照自我意愿、自我控制和推進發展、創新的能力,考量省域職業教育自主權的下放程度。實現職業院校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下放職業院校發展自主權和促進院校自我發展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內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意見》指出要擴大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人事管理、教師評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從招生、人事、財政分配自主權和職業院校自我發展能力幾方面進行評價:在招生自主權上,將全省職業教育自主招生占當年招生的比例作為評價要點;在人事自主權上,以全省職業院校自主招聘教師比例作為評價觀測點;在財政自主權上,將全省職業院??冃Х峙湓诜峙渲兴急壤鳛橛^測指標;在自我發展能力上,將院校自我經營創收(社會服務)資金作為量化的指標。 3. 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完善性 主要考量職業教育發展制度體系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適應度,職業教育制度供給與結構調整是職業教育體制機制由計劃向市場轉變的核心,是職業教育發展最強勁的動力?!冬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2-2020 年)》指出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管理和運行的基本制度體系,破除體制機制弊端進行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區域職業教育制度供給的理想狀態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制度內容的健全與完備性,判斷是否根據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和經濟發展水平適時出臺職業教育改革政策、意見、辦法,可將職業教育制度更新率、新增率作為評價指標;二是制度的結構合理性,考量現有的職業教育制度結構是否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增強職教發展活力;三是制度效果上執行力的強度,評價職業教育制度的執行效果。 三、評價指標應用注意問題及展望 (一)評價方式以定量評價為主,運用動態數據 進行監測 本指標體系在評價方式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統一,絕大部分指標以定量方式進行,體現可測性;制度結構合理性與執行力指標難以量化,將以定性評價方式進行。在應用中應注意一定時空性,選取一定時間范圍內(至少三年)數據進行動態分析與評價,利于把握省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靈活協調度的現狀與趨勢。 (二)評價對象選擇 本評價指標體系以省域范圍內職業教育為評價對象,是大職教觀下的職業教育,并不適用于對某一個職業院校的發展活力的評價,以自評為評價方法。本指標體系同樣適用于市域范圍內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的評價,可以運用其將不同市域職業教育體制機制靈活性情況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距。 關鍵詞:高職教育;科研工作;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07 高等學校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為三大基本功能。普通本科院校,三大功能并行,其中以人才培養為核心。高職院校具有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雙重屬性,肩負著培養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具有教育和經濟的雙重屬性,是各類教育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直接、最緊密的類型。辦學類型與培養目標定位決定了高職院??茖W研究與社會服務功能的特殊性,其科學研究要服從和服務于人才培養工作與社會服務,與普通教育相比,其社會服務的功能更為突出。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文件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2014年7月,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高等職業院??蒲心芰ㄔO研討會上強調,高職院校要與行業企業聯動,重視應用科研能力建設,重點服務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服務企業人才發展戰略。盡管從頂層設計層面來看,高職院??蒲泄ぷ鞣沼诘胤浇洕鐣l展的目標定位比較明確,但落到學校層面,科研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科研組織相對薄弱,教師積極性不高,科研成果轉化數量少,項目研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相脫節,社會服務功能未能充分發揮出來。針對上述現狀,筆者就高職院??蒲泄ぷ魅绾畏盏胤浇洕鐣l展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 完善科研和社會服務體制機制建設,建立社會服務長效機制 1.1 完善組織架構 學校成立科研與社會服務建設項目工作組,下設工作辦公室,掛靠在科研處或校企合作辦等部門。工作組的職責主要是統籌規劃,協調資源,研究制定各項政策和措施,保障建設項目的進度和質量??蒲刑帯⒇攧仗?、校企合作與就業指導中心、繼教學院、團委及各系部落實專人負責,建立上述部門定期會商聯動機制,切實推進科研和社會服務工作。 1.2 完善體制機制改革相關制度 出臺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辦法、社會服務工作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完善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建立支持廣大教師開展科研和社會服務的長效機制。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研人員在崗離崗創業,完善科研人員收入分配機制,將應用技術研發和社會服務等納入教師教育教學工作量。規范縱向科研經費管理,放開橫向科研經費的管理,完善科研項目間接費用管理制度,充分發揮績效支出的激勵作用。完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教師潛心科研的積極性。 1.3 創新科研組織管理形式 建立學校、院(系)兩級科研管理體制。在學??蒲姓叩闹笇Ш涂荚u機制的引導下,使院(系)在科研項目評審、科研成果獎勵等方面擁有足夠的科研管理責任和權利,充分發揮院(系)在科研管理中的主體作用。同時,鼓勵跨院(系)、跨專業、跨領域組建科研創新團隊,遴選學院各部門優秀科研人員,聯合有關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凝聚行業、企業科技創新資源,專兼結合,開展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工作,增強學院的社會服務能力和水平。 1.4 探索混合所有制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 可以探索將政校行企共建的科研和服務平臺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采用混合所有制模式進行建設,成立理事會、顧問委員會等機構,在體現公益性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形式運作,以此充分調動建設多方的積極性,激發科研平臺的活力。 2 加強科研人才培養,重視科研和社會服務隊伍建設 2.1 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 圍繞學??蒲兄攸c研究和重點服務領域,實質引進和柔性引進并舉,爭取引進一些具有博士學歷(學位),有符合國家科技創新發展規劃的前沿研究項目,與學校目前專業群研究領域發展一致的領軍人物;加強與科技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聯系,柔性引進有較高學術造詣和在國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學術專家擔任特聘專家和特聘教授,指導項目研究和帶培科研骨干。 2.2 開展技術研發與服務團隊建設 對接區域支柱產業和特色產業,充分發揮學校重點專業的人才優勢,培育以新技術、新工藝為主要內容的技術研發與服務團隊,主動面向行業企業開展應用技術服務、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 2.3 培養科研骨干力量 按照“擇優選拔、目標考核、動態管理、成果導向”原則,啟動技藝大師、青年科研骨干教師等項目,強化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逐步形成以老帶新、以點帶面、結構合理的高水平科技和社會服務隊伍。 2.4 發揮“科技特派員”作用 為充分發揮學校人才資源和技術優勢,學校應切實落實科技主管部門的政策部署,鼓勵科研骨干教師積極申報“科技特派員”,開展向企業、農村派遣科技特派員活動,主要通過技術支持、技術指導、技術咨詢、項目申報、人員培訓等方式開展全方位社會服務。 3 搭建多元化的產學研合作平臺,支撐應用技術研究 3.1 建設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 為進一步提升學校的技術研發水平,依托重點專業及專業群,以市場為導向,集聚學校、政府、行業、企業的資源,多方共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此加強創新能力體系建設和人才提升,進一步調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的活力,加快協同創新中心成果的產出,更好地服務區域發展。組織學校教授、博士及科技骨干力量積極承擔橫向項目,設立政校行企合作開展科研專項項目,鼓勵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和教師積極服務企業,為企業員工開展技能培訓,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3.2 建設重大科研服務平臺 積極探索與國內外知名大學、科研機構、行業企業的實質性合作模式,以平臺建設和項目研究為載體,打造重大科研服務平臺,充分整合各類科技創新資源,孵化高水平的科研合作成果,支撐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3.3 建設咨詢服務中心 針對文科專業教師所開展的社會服務工作還存在臨時性、隨意性,缺乏有效的組織保障和政策保障,服務效果不明顯等問題,可以整合管理、財經類等專業骨干教師,引進校外專家資源,成立政府績效評價中心、社會發展與咨詢服務中心等咨詢服務機構。拓寬服務領域,確定穩定的服務對象,落實咨詢服務項目,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構建完善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層次和水平,打造社會服務品牌,為當地政府及中小微企業提供有效的信息決策咨詢服務。 3.4 建設技能大師工作室 以專業為基礎,與專業建設緊密對接,鼓勵條件成熟的專業校企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充分發揮技能領軍人物在技能人才培養、創新工藝技術、新產品研發、帶徒傳技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企業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和技術創新提供平臺,力爭產生一定的社會服務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也為教師開展技術研究、技術服務、社會培訓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學生頂崗實習提供合適的崗位。 4 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4.1 成立科研成果轉化服務機構 學校成立科研成果轉化服務中心,配備專門人員統籌指導和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工作。積極尋求政府部門的支持,在高等學校、行業、企業之間牽線搭橋,消除瓶頸和障礙,出臺相關制度,推動、組織、協調、激勵各方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產品,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搭建科技創新信息對接平臺,從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加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力度,以此作為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 4.2 設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 利用自有資金和引入社會資金共同設立科研成果孵化獎勵基金,資助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和成果轉化,有效實現學??蒲谐晒麨榈胤缴鐣洕l展服務。 4.3 進一步優化專利結構 鼓勵有條件的院(系)積極組織有較強研發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師與企業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與企業科技人員共同解決企業生產和新產品研發中的技術難題,重點支持發明專利、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 4.4 完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 改變科研評價模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實行分類評價,建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及成果轉化等科研業績等效評價機制。將市場技術創新需求、知識產權運用及對經濟社會的貢獻度等作為應用技術類項目立項、驗收及資金資助的重要內容;將專利授權、行業標準制定及成果轉化等作為工科類教師職稱評審、績效評價的重要依據。 參考文獻 [1]朱磊.地方院??蒲蟹战洕鐣l展的路徑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2014,(05). [2]楊聰,孫賓賓.高職院??萍挤漳芰λ伎糩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18). 關鍵詞: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G72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7)04-0032-02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是有效發揮政府主導作用、整合行業企業社會資源、加快辦學體制機制創新的重要途徑。《教育部關于深入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意見》(教職成[2015]4號)提出,鼓勵多元主體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改革,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雖然近年來各地在構建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但面對多元主體職教集團的建設新目標和新要求,分析當前職業教育集團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尋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構建的路徑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在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建設過程中,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和學校等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資源共享、責任共擔、機制共建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存在著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是主體地位不清,作用發揮不均衡。在職教集團建設過程中雖強調多元主體,實際上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沒有得到相應的主體地位,也沒有發揮主體作用。二是運行機制不暢,難以形成合力。雖然建立了董事會、章程等保證運行的機構和制度,但依然是教育部門和學校起主導作用,集團層面在辦學方向、辦學條件和辦學措施上難有重大舉措,內部機構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實習就業等方面欠缺具體行動。三是利益關系不明,缺乏長期合作動力。各個主體之間有著不同的利益訴求,同時受到各類客觀條件的限制,難以形成趨于一致的動力機制。四是政策支持滯后,發展瓶頸難以突破。政策法規不夠健全,有具體指導作用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較少,在職教集團體制創新突破方面遇到難題較多。 二、多元主體機制構建的影響因素 (一)體制因素 由于多元主體職教集團要有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和學校等多方共同建設,各方分屬于不同的主管部門或不同的行業組織,具有多種體制并存的特點,這種不同所有制的多元主體在構建新的辦學體制中既有辦學的綜合優勢,又會受到原有體制的制約而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雖然在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指出要鼓勵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辦學形式,但落到操作層面時卻很難找到具體的政策依據。職教集團大多以自愿組合為原則,參與主體的法人獨立,不存在隸屬關系,沒有改變原先的人事、經費供給渠道以及管理體制,依然“各自為政”。另外,不少職教集團的管理體制建設嚴重滯后,既未建立較為健全的組織體系,更缺乏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已成櫓圃技團化辦學正常運行的關鍵。 (二)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的影響依然是發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是在支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需要有地方性法規的出臺,有具體的政策文件作為依據,才能把多元主體的理念落到實處;同時,各主體方的行政主管部門是否有相關的具體措施,對多元主體機制的構建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落實高職院校辦學自政策,充分實現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功能所需要的自主決策權、自主執行權、自主監督權、自主管理權等。只有擺脫機制束縛,才能引導高職院校積極推動多元主體職教集團的發展。再次是社會環境帶來的影響依然存在,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夠,集團內部企業履行責任主體意識不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不高,參與職業院校集團化辦學的社會組織較少,構建多元主體機制的社會氛圍沒有形成。 (三)激勵因素 從職教集團發展現狀看,鼓勵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的措施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外部激勵,即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資金投入和激勵措施,是企業長期參與職教集團建設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是內部激勵,要建立維護各方利益的多元主體機制,就必須綜合平衡參與各方的利益要求,使各個主體之間的責權利處于均衡狀態。企業在職教集團中的利益保障取決于能否找到與院校的利益共同點,集團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也取決于企業能否在這種新型的校企合作中有所作為。 三、職教集團多元主體機制構建的對策 (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 一是明確政府特定主體責任。在當前職業教育集團建設仍存在諸多體制性因素無法突破的情況下,政府角色就不僅是以多元主體中的一方發揮作用,而是履行更多的特定主體責任。既要引導職教集團發展的方向,又要協調各方集聚力量共謀發展;既要推動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又要加大對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的投人。二是加快地方法規建設。以《職業教育法》為基本依據,各地方政府應積極推動地方性法規建設,建立多元主體職教集團發展的法制環境,特別要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行為。為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職教集團辦學的吸引力,政府應制定法律法規對集團辦學進行規范,如減免稅收等政策。三是加強政策導向作用。發揮政府在宏觀政策制定、統籌規劃布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運用政策杠桿和市場機制,積極引導行業企業參與集團建設,實現成員間的資源共享,為職教集團的發展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 (二)創新集團辦學體制 改變當前職教集團中教育部門和學校在集團中居于主導地位的現狀,給予行業企業更多的話語權,使企業真正深度參與集團的建設。明確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學校各自的主體地位,確定他們在集團內部的責任、權力和義務,形成均衡的多元主體關系。適時引人市場機制,有條件的職教集團,應要求學校以股份制形式與行業企業進行合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真正成為利益共同體。 (三)建立新型治理結構職業院?;旌纤兄凭?七篇)
篇(2)
篇(3)
篇(4)
篇(5)
篇(6)
篇(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