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2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態環境的價值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正確理解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內涵與兒童利益優先原則
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根本意義在于奠定幼兒正確的世界觀、自然觀的最初基礎。從幼兒來講,幼兒對世界的認識雖然受到他們生活經驗的制約,但他們的情感卻很容易受到周圍情境的感染,行為習慣也很容易養成。那么,在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什么?就是要關注幼兒的“興趣”。興趣是幼兒學習動機最現實、最積極的成份。教師要創設多樣化的環境,激發幼兒的興趣,根據幼兒的興趣提煉產生活動內容,并利用“興趣’這一情感動力讓幼兒自主選擇的同時,有目的、有計劃地不斷引發幼兒新的興趣,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同時發揮教育功效。因此,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應結合周圍的生活環境,因地制宜地進行教育,并能用自己力所能及的行為去實現自己每一個美好的愿望,這樣才更為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及身心發展的規律,考慮幼兒的最大利益,對于他們終身以正確的態度去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尤為重要。
二、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生活化、游戲化、整合性與保證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原則
v在《公約》中稱兒童是脆弱群體,而幼兒更是脆弱群體中的弱者?!毒V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怎樣的,才能更好地體現這一點呢?
1、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生活化.
首先,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必須以幼兒生活為特征。杜威曾說:“教育應當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準備?!边@就指出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生活經驗是教育的靈魂。幼兒時期是一個更多地依賴于情感而不是依賴理智的時期,他們對世界的認識受到其經驗的局限,而周圍生活的各種事件又很容易使幼兒的情感受到感染,所以,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應以幼兒生活為源泉,既要幫助幼兒個性得到全面和諧地發展,又要引導幼兒建立一種健康友善的自然觀。它關注的是幼兒的責任感和自主精神的培養,顯然“情感”教育是幼兒生態環境教育的核心。幼兒因年齡小,知識經驗貧乏,他們的心理、生理、認知、情感等的發展水平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就決定了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的教育必須尋求一種更為有效、更為順然、更能符合其年齡特點的教育內容、方法、形式。這就必須使我們去倡導以幼兒生活為特征的教育,在生活中通過自身不斷的體驗獲得豐富的經驗來促進幼兒的生長與發展。
其次,對幼兒實施生態環境教育必須與幼兒生活融為一體。對幼兒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在知識方面使幼兒了解生態環境中粗淺的各種因素及其相互依賴性;自然、人與社會三者的平衡;培養幼兒初步的生態環境意識。在態度方面讓幼兒學習正確處理與同伴的關系、具有自信品質、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行為;激發幼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萌發幼兒尊重自然的美好情愿。
2、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游戲化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幼兒園教育中游戲更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形式,也是幼兒學習的重要途徑。幼兒總是和游戲聯系在一起、和游戲共同生存,沒有游戲幼兒就無法得到發展。游戲不僅僅只是為幼兒提供了“玩”,更重要的是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游戲在幼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生態環境教育內容又蘊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角落。把生態環境教育內容游戲化,既符合幼兒的天性,又使幼兒通過游戲對現實生活得以模擬和再現,有利于激發幼兒內心情感的自發表現。
3、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整合性
一是幼兒園生態環境教育目標有機地滲透在各領域之中。通過各個領域有機整合,保證了事物之間的密切聯系,讓幼兒從事物之間的聯系中,獲得事物運動、變化、發展的最一般規律。使幼兒的情感體驗與知覺現象融為一體,激發幼兒對生態環境教育內容的興趣,引起幼兒對生態環境的關注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整體感受和理解。使幼兒不是被動地,而是主動地在一種平等、開放、自由、民主、快樂和諧并富有情趣的氛圍之中,通過與自然、社會共生與互生的對話中生成新事物,產生新經驗。
一、房地產價格的影響因素
房地產價值由建造房地產所耗費或補償的土地資源、建材、勞動力等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房地產價格表現為受需求和供給對比變化影響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區間。價值決定論是成本法評估房地產價值的理論基礎。影響房地產價格表現的因素紛繁復雜,通??煞譃橐话阋蛩?、區位因素和個別因素。
1、一般因素,是指對廣泛區域房地產價格水平普遍有所影響的因素,如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通脹率、產業信貸政策等,是否限購、限貸等通常還會產生普遍的較大影響。
區位因素,是指對某特定地區的房地產價格水平有所影響的因素,如交通、環境污染、基礎設施等,區位因素是影響房地產價格的主導因素。
個別因素,指與房地產自身狀況有關的影響因素,如土地的位置、面積、形狀、地勢,房屋的樓層、面積、朝向、建筑質量等。
2、區位因素是房地產價格眾多影響因素中最主導的因素。房地產的區位概念涵蓋地理位置(或坐落) 、周邊環境(包括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社會環境和景觀等) 、交通便利度和配套設施(包括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度等多個方面。環境中的自然生態環境,統稱生態環境,側重于表現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包括人工干預下形成的第二自然) 力量(物質和能量)或作用的總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動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氣、土壤等),我國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已達到國家政策的高度,為各地、各行業普遍認可。
二、生態環境影響因素及其價值影響途徑
1、生態環境影響因素的內涵
生態環境是指生物及其賴以生存繁衍的各種自然因素、條件的總和,是由生態系統和環境系統中的各個生物非生物“元素”共同組成的系統,包括人類活動、植被群落、動物棲息、土壤、水文、日照等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局地氣候、景觀、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聲環境質量和相關環境衛生問題,其內涵十分豐富,對房地產價值的影響因素多種多樣。
第一是自然環境影響因素,表現為特定的地形地貌、地質、水文、動植物群落分布等的自然背景狀況,也就是房地產所依存的基本自然環境。
第二是污染環境影響因素,突出表現為近年來人類不合理活動造成的各種環境污染影響,如有毒有害氣體、揚塵、污水、噪聲、垃圾堆放、電磁干擾等給房地產使用功能帶來的不利影響。
第三是生物環境影響因素,自然界的微循環通過生物和微生物作用達到稀釋自凈,通過生物系統和生物與非生物系統的作用平衡維護生態平衡和持續進化,房地產項目是系統循環的分子之一。
第四是景觀環境影響因素,表現為人的視覺美感、協調性,所謂賞心悅目。
2、生態環境影響因素的價值影響途徑
(1)正負外部性與交互影響
其他條件相近情況下,將生態環境影響因素視為外部性,生態環境會給區域房地產的價格表現產生正反兩個方向的影響:原始的、優良的、適度開發生態環境下的房地產項目,生態環境因素對價值的影響是正向的,反之多為反向。對于城鎮房地產而言,由于資源開發強度大,工業和人類活動頻繁,導致目前較多的是反向影響,比如一個毗鄰煤化工或者鋼鐵廠的房屋往往表現出低于其他同類房屋的價格,正是由于可能存在的空氣或噪聲等污染環境給房地產價值帶來的負外部性。
同時,生態環境是個開放的系統,房地產項目本身也被納入這一系統,與生態環境發生交互影響,注重生態設計、適度開發、保護環境的房地產項目往往容易融入所處的生態環境系統,并與之相協調、共生。
(2)直接影響與間接影響
生態環境因素通過開發成本進入房地產價值,從而影響房地產價格的途徑稱為直接影響。具體表現有三,一是處于較優生態環境區位的土地價格往往較較差生態環境區位的土地價格高,二是處于較優生態環境區位的房地產項目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以保證項目本身在建設期和建成后仍能維持自身和區位周邊較優生態環境因素,三是處于較差生態環境區位的房地產項目可能需要投入一定的治理成本以確保項目定量化指標符合國家或行業標準及設計規范。
優良的生態環境增強了人們對房地產使用價值擴大的心理預期,比如景觀預期、健康預期等,進而導致需求增加和價格期望值升高,最終影響房地產價格抬升的影響途徑為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在生態環境因素作用于房地產價格時同時存在。
三、生態環境影響在房地產估價中的應用方法
1、房地產價格生態環境影響的經濟損益分析
房地產的價值評估成果體現為基準日的參考價格。如何將生態環境因素的影響納入貨幣化表現的房地產價格,要做的就是對作用于房地產的生態環境影響做經濟損益分析??蛇x用矩陣法做經濟損益分析:
第一步,細分確定影響項目指標及影響方向,如空氣質量,景觀資源,植被蓋度等項目指標;
第二步,對每個影響項目賦予不同權重(合計為100%)并視特定房地產合理賦值;
第三步,通過市場類比調查或其他方式對個項目指標賦值進行貨幣化計量;
第四步,根據指標權重、貨幣化賦值綜合計算生態環境影響的貨幣化價值,納入房地產價格經濟核算體系。
2、旅行費用法和防護費用法
旅行費用法和防護費用法從正反兩個方向給出了定量化房地產價格生態環境影響的更直觀描述。事實上,廣義上來說,旅行費用法和防護費用法是分別基于生態環境因素對房地產價格正向和反向影響的兩個估價方法群組。
一、煤炭企業生態環境成本的特點
(一)生態環境成本在煤炭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
煤炭的生產過程,既是煤炭產品的生產過程,又是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枯竭的過程。煤炭企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既要支付產品生產本身的成本,又要支付環境破壞、資源枯竭方面的費用。
(二)生態環境成本比別的企業高
隨著煤炭生產的發展,煤炭資源越來越少、大范圍的地表塌陷、大量煤矸石的堆積,導致大量耕地的占用和破壞、大量廢水廢氣的排放,引起周邊耕地的劣化和空氣污染。因此煤炭企業因資源環境破壞而付出的代價和保護資源環境而支付的費用與其他行業相比更高。
(三)生態環境成本呈上升趨勢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在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的同時,環境意識逐步強化,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完善,這必然導致煤炭企業環境保護的投入和支出的增加,致使企業環境成本構成內容和數額的逐步增加。還有煤炭企業生產活動特點決定了煤炭環境成本隨著開采年限的延長不斷上升。另外,為實現可持續發展而發生的成本、投資和付出的代價越來越大。
二、煤炭企業生態環境成本的構成
煤炭環境成本具有突出的行業特點,結合煤炭再生產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和煤炭環境成本的特點,要對煤炭環境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和計算。
(一)資源耗減占用成本
資源耗減占用成本是一種補償成本與機會成本相統一的環境成本。指由于企業的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使自然資源的儲量逐漸減少,減少的資源價值即為自然資源耗減成本。資源是有價值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使用和消耗自然資源必須支付成本,即付出代價,其數額應大于或等于資源自身的價值。對于煤炭企業來講,環境資源不僅是組織生產活動的潛在基礎,而且是一種生產要素,因此煤炭生產活動的開展是以資源的減少和生態環境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為前提的。因煤炭企業生產耗減、占用資源導致生態環境系統狀態發生變化和他人失去利用煤炭資源與環境許多機會,而必須由煤炭企業進行補償的價值即為資源耗減占用成本。
(二)生態環境損害成本
生態環境本身所固有的價值,即可供人類直接利用、消耗的價值。另一方面,生態環境系統本身對人類生存環境提供著某種服務的價值,是自然要素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固有價值在自然資源上的體現,即自然要素對生態系統的功能性價值,也稱之為生態環境價值。這種價值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價值量會越來越大。煤炭生產活動不僅占用和消耗煤炭資源,還會引起其他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如煤炭伴生資源(銅、鐵、硫等)、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破壞,同時還會引起生態環境系統生態環境價值的損失。因此煤炭生產活動造成的生態資源破壞和生態環境價值損失而需要進行補償的成本,稱為生態環境損害成本。
(三)環境保護與污染預防成本
為保護和預防生態環境資源不受損害,避免環境污染和環境事故所發生的成本費用,煤炭生產必然造成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資源的破壞。為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資源破壞的程度,就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就會產生環境保護與預防成本。
(四)環境恢復和治理成本
為了恢復和治理被污染、破壞的生態環境資源而發生的成本費用稱之為環境恢復和治理成本。在煤炭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排放廢水、矸石等廢棄物,從而產生土地、空氣、水源等環境污染,不可避免地帶來地表塌陷、河流改道、山體滑坡等生態環境的破壞,對此需要治理環境污染,恢復和改善被破壞的生態環境,使之符合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生活居住的需要。這些成本和費用必須通過環境成本來補償,其主要由治理費用和彌補破壞、污染所造成損失的補償兩部分組成。
(五)環境影響成本
在煤炭生產過程中,由于廢水、煤矸石等廢棄物的排放而損害農作物,降低耕地質量,秧及水生物;由于采空區的形成,需要搬遷村莊,修建鐵路和公路,對此需要進行賠償,發生成本費用,稱為環境影響成本。
(六)自然資源再生成本
要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應以總體資源不枯竭為前提,所以煤炭企業必須要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尋找和研制代替煤炭資源的新資源,這種投入即為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成本,另外煤炭資源枯竭進行停產、轉產而應予以補償的價值,這部分成本稱為自然資源再生成本。
(七)環境改善成本
為了改善和美化礦區環境,需要進行植樹、綠化以及構筑各類景觀設施;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采取措施隔離噪音,降低粉塵等,這部分成本費用,稱為環境改善成本。
(八)不確定性成本
不確定性成本指與不確定性環境問題相關的成本。其主要包含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生產力降低成本,潛在環境負債成本等。
三、煤炭企業生態環境成本影響因素分析
煤炭生態環境成本受社會、經濟、歷史、環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它不僅是煤炭企業微觀生產活動中與生態環境有關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消耗,而且是因生產和消費煤炭產品所造成的環境污染成本、生態環境資源質量退化成本,煤炭資源消耗占用成本以及因煤炭生產活動造成的災害和影響成本、人類健康損失成本等。筆者將影響煤炭生態環境成本的主要因素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水平加大了煤炭生態環境成本
經濟發展水平對煤炭生態環境成本的影響表現在兩個基本方面:一方面,在煤炭資源是主要能源的情況下,經濟發展規模越大,煤炭資源的消耗量越多,環境污染越嚴重,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程度越大,治理環境和恢復、改善生態環境的支出越高,即煤炭環境成本越大。另一方面經濟越發達,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們對生態環境質量的要求越高,社會對生產活動產生的生態環境影響的約束越多,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也越完善,對煤炭資源的開采將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無論從社會(國家)還是從煤炭企業來講,對生態環境的投入越大,煤炭生態環境成本也就越高。
(二)科學技術進步嚴重影響著煤炭生態環境成本
科學技術的進步對煤炭企業生態環境成本影響表現出兩方面的特點: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出現了大型采煤、掘進機械,產生了垮落式、放頂式采煤技術,煤炭產量不斷提高,開采的深度也越來越深,三廢排放量越來越大,煤炭資源的丟棄越來越多,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越來越大,所有這些都將使煤炭環境成本越來越高;另一方面,煤炭環境污染的保護技術、洗選煤技術等越來越先進,這些技術的發展,都將使煤炭環境成本不斷降低。從總體上來講,隨著煤炭企業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化,環境保護由側重于事后治理不斷向事前預防、事中延伸,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情況下,煤炭環境成本則越來越低。
(三)煤炭環境成本隨著礦井開采年限增加而提高
隨著煤礦開采年限的增加,生產活動的區域范圍會不斷擴大,開采深度不斷延深,致使井下排水量不斷增加,煤矸石等固體廢物的排放量不斷加大,空氣污染程度不斷提高,塌陷區面積不斷擴大,對周邊的環境影響加大,致使煤炭環境成本隨著開采年限的增加而上升。
(四)煤炭資源供應量和能源結構制約煤炭生態環境成本
我國旅游相關資料中給出的旅游自然生態環境的定義是,由旅游依托地核旅游目的地的大氣、水體、土地、生物及地質、地貌等組合而成的綜合體。對旅游者而言,它并不是直接的旅游對象或旅游吸引物,而只是一種起承載作用的外在環境或基礎環境。因此,它往往不被旅游開發者所重視,但恰恰是它構成了旅游業生存發展的基礎,關系到旅游業的成敗興衰。一些人則認為,旅游環境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調整、優化旅游經濟系統結構與功能,保護、建設好旅游環境系統,把人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使旅游環境系統永遠為人類旅游服務,并為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這些觀點,都只是從環境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旅游的環境問題,忽視了旅游環境中的倫理問題。
羅爾斯頓的《環境倫理學》一書中提到,環境倫理學的基本主題是——環境保護運動的倫理根據究竟是什么。具體而言,我們對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保護自然存在物的義務是何種性質的。關于這一論題,有許多理論給予了解釋。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認為,人只對人自身(包括其后代)負有道德義務,人對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義務,只是對人的一種間接義務。動物解放/權力論(animalliberation/rightstheory)認為,人不僅對自己負有義務,對動物也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生物中心論(ecocentrism)認為,人的道德義務的范圍并不只限于人和動物,人對所有的生命都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所有的生命都具備成為道德顧客的資格。生態中心論進一步把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了整個生態系統。生態中心論大致包括以下三種觀點,即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學和自然價值論。其中,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從傳統的價值論倫理學出發,認為自然生態系統擁有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客觀的,不能還原為人的主觀偏好,因而維護和促進具有內在價值的生態系統的完整和穩定是人所負有的一種客觀義務。將環境倫理學與旅游自然環境聯系在一起,就演繹為旅游自然生態環境的倫理思考。
二、大自然所承載的旅游價值
根據羅斯爾頓對大自然所承載的價值描述,大自然所承載的主要旅游價值有以下幾點:
1、旅游的生命支撐價值。無論是旅游者還是非旅游者,只要是人類,都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支撐系統之中。生態保護運動使我們認識到,文化受制于生態系統,人們在重建的環境中的自由選擇仍然是大自然的受支配者。大自然是一個進化的生態系統,人類只是一個后來的加入者;地球生態系統的主要價值(good)在人類出現以前已經存在。大自然是一個客觀的價值承載者,人類只是利用和花費了大自然多給予的價值。如果給旅游一個更為廣泛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旅游也同樣具有生命支撐的價值。
2、旅游的經濟價值。通過開發自然物,利用自然景觀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使旅游者參與到旅游的活動中來,進行旅游消費。大自然為旅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經濟價值。
3、旅游的消遣價值。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愜意的、休閑的、具有創造性的感受。愉悅是旅游者對大自然的客觀特征具有的感受。旅游者可以在大自然中尋找到更加真實、使他們感動的東西。
4、旅游的科學價值。一些旅游者,尤其是科學家們,在對大自然的探索中,去挖掘大自然的科學價值,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5、旅游的審美價值。旅游者在異國他鄉游覽自然山水,鑒賞文物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在對大自然的欣賞過程中,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感,達到美的享受,獲得愉快和休息,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6、旅游的歷史價值。人類是一個歷史存在,在另一種意義上,過去的遺跡又有極大的價值,它們可以幫助了解我們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正是這種驅動,使得一些旅游者進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生命中的一種感動與領悟。
7、旅游的文化價值。大自然的一些景觀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強烈地吸引著旅游者前去追求文化的熏陶,通過旅游活動,學習到各方面的知識,拓寬視野,開闊思路。
8、旅游的宗教價值。一些旅游者到宗教勝地朝圣、拜佛、求法、取經或宗教考察,在對大自然的沉思聯想中產生了一些思想,如有關我們是誰且來自何方,關于生命和死亡的思想,關于在環境中我們如何適當的行動的思想。通過對這些價值的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價值具有客觀性,不能把價值當作滿足我們人類的一種偏好,而應該承認大自然旅游價值的客觀存在,從而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根據上述思考,可以用圖形表示旅游與旅游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三、旅游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的相互摩擦
旅游業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關系密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在摩擦中彼此協調、存在、發展。旅游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優美的自然風景和舒適的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必然會影響旅游者旅游的滿足程度,破壞旅游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從而影響旅游業的發展。一方面,合理地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環境,可以實現旅游業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另一方面是消極影響,即旅游業對旅游目的地環境產生的破壞和污染問題。旅游自然生態環境的狀態對旅游業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令人身心愉悅、非常舒服的環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享受這種愜意與舒適,這樣的環境還可以激發旅游者自覺的投入到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為友的情境之中;而一個破壞非常嚴重的自然環境肯定會讓旅游者感覺不舒服,不僅會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所損害,對于旅游者將來的選擇和其他潛在旅游者的選擇都會形成一種沖擊,不利于旅游地長期的發展。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業的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在摩擦中發展的關系,二者在摩擦中沖突,也必將在摩擦中演化出一種和諧的旋律。
四、旅游自然生態環境的倫理思考
環境倫理的提出,為旅游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時也為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價值觀。它對于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培養人類對其后代的生態責任感和生態倫理觀,起到了顯著的引導作用。對旅游者而言,旅游者應該正確對待旅游者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而要實現旅游活動融洽的氛圍和旅游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旅游者應該首先從以下幾點做起,確立新的符合道德規范的、彼此認同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旅游者之間的倫理關系。
1、確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環境道德觀,愛護旅游生態自然環境。羅爾斯頓認為,應該堅持人與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則,不要再以人為唯一的尺度,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把道德對象由人擴展至自然界,承認自然界和人有同等的存在和發展的權利,強調人和自然的平等關系,以“人——自然”共同體的協調進化與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給自然賦予應有的道德地位,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平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規范。
旅游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旅游活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自然的掠奪與破壞則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對待自然界的態度,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問題,而且具有社會性。旅游者應該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然環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愛護自然生態環境,確立新的道德準則和規范,充分發揮倫理道德的調節功能,合理協調旅游者與自然生態環境的關系,使旅游活動符合大自然的規律。
2、樹立人類生存與自然環境協調的理念,從環境倫理的角度合理開發、利用旅游資源。在人與大自然之間,也就是人與人的生存環境之間,人雖然占主導地位,但是二者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協調的和諧關系。所以,要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旅游的發展不但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要考慮下一代人以及他們子孫后代的需求,當代人的發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展為代價,而要顧及人類發展的未來利益。為了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僅要以經濟為準則,還應該以道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合理地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在旅游自然生態環境允許的范圍內,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和破壞。
3、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自然生態環境道德觀。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指出,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作為一種新的人類生存方式,不但體現在以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為主的環境生活領域,更體現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道德價值觀當中。所以,在旅游自然生態環境的開發與保護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這樣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倫理思維,即人與人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所以,應該增加人們對旅游所產生的環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理解,加強人們的生態意識和倫理觀念,使人們建立起對旅游賴以生存的環境質量的保護意識。
4、對旅游活動的參與者加強環境倫理觀念的教育。無論是旅游者、旅游企業,還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都會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所以應該對他們進行環境倫理方面的教育,使他們真正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環境對于旅游活動的重大意義,從而能夠以倫理道德觀念來指導他們的旅游行為。
5、不僅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采取倫理態度,也應該考慮人文環境的倫理。人文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是非常密切的,二者是一個綜合體。人文環境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它的破壞會從另一個側面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甚至影響旅游業的整體、長遠發展。所以,把二者結合為一體,才可以說是真正把倫理融入了旅游的環境系統之中。
可以看出,解決旅游自然生態環境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從根本上改變游客、當地居民、旅游從業者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認可,自覺遵守的環境倫理規范。只有從價值觀上擺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動中的位置,在旅游者與大自然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倫理情誼關系,旅游者才會從內心深處尊重和熱愛大自然,旅游者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旅游過程中,才可以真正做到熱愛環境、保護環境,從而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資源稅 負外部成本內部化稅費水平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062.1、F81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47―662X(2011)05-0068-06
煤炭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耗竭性,使其在開采中面臨代際負外部性問題。同時,煤炭開采活動不可避免地會對土地、水、大氣等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產生生態環境負外部性。論文分別采用使用者成本法和直接市場法測算代際負外部成本和生態環境負外部成本,根據兩個負外部成本充分內部化的要求,提出了煤炭開采中稅費水平的調整目標。通過比較目前煤炭開采企業實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總額與現行標準下煤炭開采企業應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總額之間的差距,可見煤炭開采中兩個負外部成本內部化的欠賬規模和水平。
一、煤炭開采中資源稅費水平調整的依據――基于代際負外部成本充分內部化的要求
從代際公平的角度看,當代人與后代人同為煤炭資源的受益者,要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從資源開采收入中提取一部分折舊或經濟稅,用于后備資源和替代資源的開發,這樣剩下的開采收入才是不減少資源資產存量的能夠無限期維持的消費水平。使用者成本是現在開采一單位資源給未來使用者造成的福利損失,即代際負外部成本。只有在開采收入中所提取的折舊或經濟稅等于使用者成本,才能實現使用者成本或代際負外部成本的充分補償。前期研究成果中,由于數據的可得性,測算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時沒有考慮開采過程中所浪費的煤炭資源即資源損耗因素,事實上煤炭資源不僅包括采出的可售煤炭資源,也應包括在開采過程中所浪費的煤炭資源,進而測算出的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才是真實、完整的。山西省資源型工礦城鎮的煤炭資源回收率為43%,大部分鄉鎮煤礦資源回收率在15%左右。據山西煤炭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研究課題組估計,改革開放20年間,山西省共開采煤炭80多億噸,但是消耗的煤炭資源則高達200多億噸。由此可以估算出,山西省每采出1噸可售煤炭,實際上破壞和消耗煤炭資源2.5噸。山西省作為我國的煤炭資源大省,供應了全國70%的煤炭需求,筆者以“山西省每采出1噸可售煤炭,實際上要破壞和消耗煤炭資源2.5噸”為參數,采用使用者成本法測算了我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2000~2008年我國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見表1。
將我國煤炭開采現行標準下應交納的各項資源稅費與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進行比較,以考察我國煤炭開采中代際負外部成本的補償狀態和差距。目前我國煤炭開采中應依法交納的資源稅費主要是資源價款(探、采礦權價款)、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筆者根據山西省平均開采一噸煤炭交納資源價款6元的標準,由全國原煤產量計算出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價款總額(見表2)。煤炭資源稅征收標準因各省區資源開采難易程度、品質不同而不一,此處取各省煤炭資源稅征收標準的中位數(即2.50形噸)作為全國煤炭資源稅的平均征收標準,進而根據全國原煤產量計算出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稅總額(見表2)。另外,根據1994年2月國務院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管理規定》,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費率×開采回采率系數(即實際回采率/核定開采回采率),費率按礦種進行分檔,其中煤炭資源補償費費率為1%。由于各礦區核定回采率和實際回采率數據難以獲取,此處假定核定開采回采率和實際開采回采率相等,即將開采回采率系數定為1,進而根據全國原煤銷售收入計算出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補償費總額(見表2)。
將2000~2008年我國煤炭開采中應交納的資源稅費總額與1%、3%折現率下的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進行比較,見圖1。
可見,2000―2008年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稅費總額僅能部分補償1%、3%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以2008年為例,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稅費總額是351.46億元,遠低于3%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1612.38億元,差額為1260.92億元,補償率僅為21.8%;更大大低于1%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11456.50億元,差額為11105.04億元,補償率僅為3.07%。由此,按照我國煤炭開采中現行資源價款(約相當于噸煤6元)、資源稅(噸煤0.3~5元)和資源補償費(從價1%)的征收標準,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中至少78%(3%折現率下)的部分不能得到補償。
筆者認為,若將煤炭資源稅征收標準由目前從量0.3~5元/噸(相當于從價1%左右)提高到從價10%,以2008年為例,全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資源稅費總額將由351.47億元提高到1668.42億元,將能夠完全補償3%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1612.38億元,補償率亦相應地由21.8%提高到103.5%;將能夠部分補償1%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11456.50億元,補償率相應地由3.07%提高到14.56%。可見,煤炭資源稅若由目前從量0.3~5形噸(約為從價1%左右)計征改為從價10%計征,可以有效解決3%折現率下我國煤炭資源使用者成本的補償問題。這是資源稅調整的近中期目標,而長期目標是補償1%折現率下煤炭資源的使用者成本。
二、煤炭開采中生態環境稅費水平調整的依據――基于生態環境負外部成本充分內部化的要求
鑒于煤炭開采活動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的嚴重性,對生態環境價值損失,即生態環境負外部成本進行測算就顯得十分重要。前期研究成果中,筆者采用直接市場法測算出2003年陜北地區煤炭開采活動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為265716.68萬元,即開采噸煤會造成生態環境損失34.63元,其中環境污染損失占12.46%,生態破壞損失占87.54%。由于生態環境累積效應和變動效應的存在,以及礦區居民環保意識的增強,部分原來未計入或不受重視的損害項目被重新加以審視和考慮。并且,2003年以來,在國內煤炭價格持續上漲的刺激下,煤炭開采規模越來越大,生態環境必然在更大程度上遭到污染和破壞。前期研究成果屬于保守估計,表現在:
在大氣污染的經濟損失計算中,主要計算了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失,未計算酸雨給農業造成的損失和增加清洗費用造成的損失。并且在計算中,采用了較高的污染濃度標準,如果按照國際衛生組織的標準計算則經濟損失更大。在水污染的損失計算中,主要計算了水污染對人體健康和對農業造成的損失,未計算水質污染所造成的缺水損失。在固體廢棄物的損失計算中,僅計算了廢棄物的堆存占地損
失,沒有計算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損失。在水資源的破壞計算中,以神木縣主要河流的水資源衰減量作為估算對象,實際上神木縣有數十條地表徑流斷流,20多個泉眼干涸。在土地資源破壞的計算中,主要計算了采煤占地損失,采煤造成的水土流失、地表塌陷損失,而沒有將所需的復墾費用計算在內。在植被破壞的計算中,計算了采煤直接破壞林地、草地的損失,以及地表沉陷、地水位下降或改向、粉塵對植被的破壞損失,但沒有計算對物種資源、生物多樣性、濕地生態系統等所造成的破壞損失,而后者的損失一般更大。2003年陜北地區煤炭開采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估計值誤差分析結果見表3。
2000年以來我國原煤平均銷售價格持續上漲,尤其是2003年以后上漲速度進一步加快(見圖2)。2003年我國原煤平均銷售價格是142元/噸,2008年已上漲到549元/噸,幾乎是2003年平均銷售價格的4倍。在原煤價格飛速上漲的刺激下,煤炭開采企業加大開采力度,生態環境在更大程度上遭到污染和破壞,開采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需再估算。
山西省環保局《山西省煤炭開采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損失評估研究報告》得出山西省2003年采煤造成的大氣、水及固體廢棄物污染的環境價值損失約62億元,平均開采一噸煤炭造成的環境污染損失為13.78元;造成的生態破壞價值損失約為226.77億元,平均開采一噸煤炭造成的生態破壞損失為50.45元。也就是說,山西省每開采一噸煤炭,會造成生態環境價值損失64.23元。以陜西、山西省開采噸煤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為依據,估計2008年全國開采噸煤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在64.23~68.47元之間。
生態環境稅費制度是實現煤炭開采企業履行生態環境保護義務的有效手段。將我國煤炭開采現行稅費征收標準下應依法交納的各項生態環境稅費與煤炭開采活動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進行比較,以考察我國煤炭開采中生態環境價值損失的補償狀態和差距。目前我國煤炭開采活動中應交納的生態環境稅費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生態環境費用項目,主要有排污費,土地復墾費、水資源補償費、水土流失防治費及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等;一部分是生態環境稅收項目,包括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使用稅等。根據筆者調研情況,稅收部分占生態環境稅費總額的比重較小(約為10%~15%),這里不予考慮。下面以山西省為例,比較2008年開采噸煤應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額與生態環境價值損失之間的差距,見表4。
2008年山西省開采噸煤應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是24元,低于開采噸煤所造成的生態環境價值損失64.23~68.47元,差額為40.23~44.47元,補償率僅為35.05%~37.37%??梢?,按照我國煤炭開采現行生態環境費用征收標準,生態環境負外部成本中至少62%的部分不能得到補償。
綜合以上對煤炭開采活動中兩個負外部成本補償狀態的分析,若要實現使用者成本和生態環境負外部成本的充分補償,以2008年為例,煤炭開采中資源稅的征收標準應由目前的從量0.3~5元/噸(約從價1%)提至從價10%;開采噸煤應交的生態環境費用標準應由目前的24元/噸提至64.23~68.47元/噸,即每噸提高40.23-44.47元。綜合資源稅和生態環境費用的提高幅度,煤炭開采活動中的稅費水平應提高約21~22個百分點。
另外,考慮到目前我國環境稅遲遲難以推行,以及“費改稅”的發展趨勢,作為一項過渡政策,可以提高煤炭資源稅征收標準21~22個百分點,以實現兩個負外部成本的內部化,達到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目的。
三、我國煤炭開采企業實交稅費水平與碳減排
上文提出煤炭開采活動中的稅費水平提高21~22個百分點才能滿足兩個負外部成本充分內部化的要求,這為改革煤炭開采企業的稅費征收標準提供了參考。接下來我們要考察煤炭開采企業在現行稅費征收標準下的執行狀態。
目前煤炭開采企業實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額與現行標準下開采企業應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額之間存在著差異。以2008年為例,我國煤炭開采企業實際交納的資源稅費額為220.24億元(見表5),即開采噸煤實際交納資源稅費7.9元。而按照國家現行標準,應該交納的資源稅費額為351.46億元(見表2),即開采噸煤應交資源稅費12.61元。實際交納的資源稅費額低于應交納的資源稅費額,差額約為131.22億元,也就是說,每開采一噸煤炭,煤炭開采企業實際少交納資源稅費4.71元(見表5)。
數據來源:實交資源稅額來自《中國稅務年鑒2009》,探、采礦權合同額來自《中國國土資源年鑒2009》,實交資源補償費額用應交資源補償費額來代替,即等于煤炭銷售收入的1%。
另外,據山西省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山西省國有重點煤炭企業開采一噸煤炭實際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為12.6元。根據筆者前面的分析,2008年山西省開采一噸煤炭應該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為24元。也就是說,山西省煤炭開采企業每開采一噸煤炭,實際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比應該交納的生態環境費用低約11.4元。由此推及全國,2008年我國原煤開采量27.88億噸,實交生態環境費用額和應交生態環境費用額之間相差約317.83億元。
綜上,目前我國煤炭開采企業實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總額低于現行標準下開采企業應交的資源稅費、生態環境費用總額,降低了開采企業的生產成本,實際上是政府對開采企業的隱性稅費補貼,2008年補貼規模達449.05億元,即噸煤補貼16.11元。
如果政府取消對開采企業的此部分補貼,假設開采企業將此部分成本完全轉嫁給煤炭消費者,那么,噸煤的銷售價格相應上升16.11元,進而會抑制一部分煤炭消費量,我們仍以2008年為例,運用價差法2計算取消此部分補貼后煤炭的消費量,并計算相應的二氧化碳減排效益。
根據國際能源機構出版物(1999)中的公式進行研究:
其中:ε為煤炭長期需求價格彈性;Po和P1分別為取消補貼前后的煤炭價格;QQ和Q1分別為取消補貼前后的煤炭消費量。
對于煤炭長期需求價格彈性s的計算,由于采用方法與數據的差異,不同學者計算的結果不同。本文選取焦建玲計算的數值-0.96作為我國煤炭需求價格彈性。-0.96的數值說明我國煤炭需求關于煤炭價格變化近似于同比例變化,彈性偏大,原因之一可能在于我國經濟仍然屬于粗放式增長階段,資源使用效率較低,浪費現象比較嚴重。
根據公式(1)可得公式(2):
其中,各項參數意義同前,根據上式可以計算取消補貼后煤炭消費的減少量。然后根據煤炭的碳排放系數,利用公式(3)可以計算取消補貼后二氧化碳的減排量。
其中,ACO2是取消補貼后的二氧化碳減排量,ξ是煤炭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數(t/tee),此處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的推薦值0.67。
結果表明,取消此部分稅費補貼將可以削減3653.69萬噸二氧化碳,盡快取消我國煤炭稅費補貼,對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轉變煤炭開發和消費方式以及我國完成至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0%~15%具有積極意義。
一、生態經濟學視野下礦產資源價值的再認識
在支配人類經濟活動的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礦產資源價值的雙重性已為人們所認識。之所以長期以來相關的制度設計在處理生態保護與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關系問題上相互掣肘,原因在于傳統經濟學觀念所形成的思維定勢。傳統經濟學是以經濟單元為視角,整個宏觀經濟被視為一個整體,在這樣的愿景下,自然生態或環境是經濟的一個子系統③。若要發揮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經濟規律對生態環境的支配性影響,事實上是賦予經濟相對于生態環境更為優越的地位,經濟對生態是一種涵蓋和吸收的制約關系。以這樣的認識為出發點,任何制度形態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對立問題④。因此,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取舍兩難問題,必須找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經濟生產模式。在經濟學領域,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的生態經濟學提供了嶄新的認知模式。生態經濟學強調以生態規律為基礎和起點,進而確定經濟系統的適當規模,并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和在各種用途間有效地配置不同類型的資源。在生態經濟學的思維中,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有著與資本完全類似的特征,具有資本的屬性,完全可以被視為資本,而且比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更像資本,也是比人造資本更為重要的資本⑤。相對于傳統經濟學,生態經濟學從內涵上偏向于將宏觀經濟理解為只是一個包含內容更多、更有支撐能力的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從而顛覆了在傳統經濟學思維中經濟發展相對于生態環境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事實上的優越地位;從觀念和方法上要求將經濟系統從屬于生態系統,以生態規律影響和支配經濟發展的進程,在此基礎上形成“能夠維系環境永續不衰的經濟——生態經濟”⑥。在生態經濟學的視野下,礦產資源既是經濟資源,又是生態環境的一個有機構成部分①。礦產資源的生態價值擺脫了對經濟價值的依附性,從被吸收和忽視的地位中解放出來,更新了既有的礦產資源價值構成理論,形成了表1中的構成要素與結構關系。從表1可知,礦產資源價值V=N+L+G+E。其中,天然價值(N)是指作為經濟資源本身所具有的、未經人類勞動參與的價值,其價值量的大小取決于礦產資源的豐饒度、質量及所處區位等要素;人工價值(L)對應的則是礦產資源的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代內及代際補償價值(G)反映的是礦產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同代人之間及代際間的公平與補償問題;外部補償價值(E)指的是在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實現的總價值里應對生態環境價值予以扣除和補償的部分②,這是生態經濟學對礦產資源價值構成重新認識的最重要因素。
二、關聯機制的制度生成路徑
1.完善的產權制度是建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關聯機制的前提要實現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生態保護的關聯與互動,建立完善的礦產資源產權制度,通過市場實現對礦產資源的合理配置是前提。這需要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礦產資源的市場價格能夠充分反映其價值及稀缺性;二是通過市場交換實現的資源價值,應按照資源價值構成理論,在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做合理的分配。盡管都強調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但生態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對該問題的理解存在根本差異。傳統經濟學把環境作為經濟的子系統,市場機制的目標是人工價值(L)效用的最大化,礦產資源僅僅作為生產對象存在,天然價值(N)并未得以體現;而生態經濟學則把經濟作為生態環境系統的子系統,要求實現從天然資源到自然價值的理念更新,強調自然資本對經濟系統的支持和制約作用,主張在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提高天然價值(N)的利用效能。但當前對礦產資源產權制度爭議較多的是其利用環節,存在問題較多,無法體現礦產資源的天然價值。一是由于物權法中“物”的觀念始終無法合理地包含礦產資源概念,因此在物權有關的立法中盡管可能是因為迫于實際需求而對礦產資源的利用問題勉強作出了一些概括的規定,但無法與傳統的物權形成一致的法律邏輯;二是單行的礦產資源立法雖然也對有關利用問題做出了制度安排,但這些制度安排基本上是以行政許可為載體的,這就把原本應該是通過利益機制的誘致作用解決的問題與權力因素糾纏在一起①,導致了私權力與公權力的混亂。因此,需考慮擴展物權法理論上“物”的概念,增設“對物的采掘”這類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行為,對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勘查開發行為進行物權法規范,使其直接適用于傳統物權法“物”的利用規則,排除行政權力的運作空間,完善礦產資源的產權制度。2.價格形成機制與資源稅費制度的配套支撐僅僅市場化改革不能為礦產資源價值的充分實現提供根本性機制保證,還需要完善的礦產資源價格作用市場和稅費制度改革。礦產資源的人工價值(L)通過市場自發作用是能夠實現的,但其天然價值(N)、代內與代際補償價值(G)和生態環境價值(E)卻因其公共性與外部性,難以在市場作用下發揮效用,必須通過合理的價格形成機制和稅費制度改革來實現②。因此,完全實現礦產資源的所有價值,需要實現以下兩種制度機制。第一,改革礦產稅費制度,理順礦產資源的收益分配關系,使參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利益主體都能獲得合理補償。從邏輯層面考慮,這些利益主體應該包括宏觀、中觀與微觀3個層面。一是在宏觀層面應實現對礦產資源所有者(國家)的利益補償,變具有濃重管理收費色彩的資源使用補償費為權利金,充分體現所有者的權益;二是實現對礦產資源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補償,探索建立地區發展基金制度;三是從礦產企業的資源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稅收,成立生態環境治理等類似基金,用于環境污染治理,內化礦產資源的勘查開發外部成本③。第二,形成合理的礦產資源產品價格生成機制,將由行政干預為主且明顯偏低的價格轉變為由市場作用為主能反映資源完全價值和供求變動的價格。主要措施包括推進市場化導向的資源產品定價機制改革、完善政府宏觀調控、大力推進配套改革等。其一,加快培育、完善基礎市場、產品市場和期貨市場等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礦產資源市場體系,促進礦產資源產權、產品的自由流動,并發揮和強化期貨市場規避價格異動風險和引導價格形成的基礎功能②;其二,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培育礦業權評估機構等市場中介組織,以促進礦產資源市場交易效率和交易深度的提高④;其三,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制定并實施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保障資源價格的順利進行⑤.
作者:鄒謝華 郭威 單位:中國土地礦產法律事務中心 國土資源部法律評價工程重點實驗室
維護生物圈和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是人類最高的利益需求。張華夏從懷特海的有機哲學角度,提出了絕對生態主義的“廣義價值”。他認為,系統機體的主體性是廣義價值的來源,系統具有目的性,這個目的便是系統內在價值所在。他還認為,平常所說的自然價值包括內在價值和工具價值,系統因其目的性所具有的工具價值,使得價值范圍由單純的人類,擴展到非人類的一切生命和系統范圍。
絕對生態主義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和對生態價值的確認,在生態環境保護實踐中曾起過積極影響。絕對生態主義為生態價值添入科技立法提供了一定的哲學基礎。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以人類為核心,強調主體和客體的二元劃分,把人類社會與自然社會截然對立。這種明顯的“反自然”屬性,使人并不對自然社會承擔任何的法律和道德責任。以往的科技立法大多以追求經濟進步為宗旨,技術中立主義無法掩飾現代科技立法所造成的生態道德危機。
因此,人們應該構建以生態價值為導向的科技立法,其生態價值的內涵應借鑒“絕對生態主義”的生態倫理思想,構建以生態價值為基本取向的科技立法。因此,絕對生態主義對建立以“生態價值”為基本取向的現代科技法規有積極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二、絕對生態主義的理論局限性及其阻礙作用
當前生態危機嚴重,絕對生態主義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批駁,一度成為人們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重要的倫理準則。但其否認人類在自然界中的特殊性,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還阻礙環境保護實踐。
絕對生態主義把整個自然界看作一個生態系統,認為系統中的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聯系自成一體,而人只是系統的一部分。自然萬物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不是人賦予的,其存在本身即代表它的價值。這就否定了人類在生存環境中的優越性,忽視了人與其它非人類生物的不同之處。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獨特一員,擁有其他生物無可比擬的智力優勢,否認這一點即否認了人在保護自然環境中的主體地位。受絕對生態主義的影響,我國傳統生態補償制度忽視人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調動其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而補償決策也產生了較大的問題。馬克思哲學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主體需要的滿足關系,但絕對生態主義沒有從人類的根本利益出發。補償方案的不合理,必使保護區的生態和社會效益大打折扣。生態中心主義認為人對生態環境的支配造成了生態危機,只要人放棄支配權,就能解決問題。受此影響,傳統生態補償制度中采取行政主導的方法,“自上而下”強制執行,這不僅缺乏合法性,而且難以被當地居民認可,使得群眾往往處于被動的或與生態保護區對立的立場。
另外,生態中心主義在處理現實世界兩大重要關系時,強調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而忽視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只是認識到人與非人類物種之間的不平等,卻未認識到隱藏在這一不平等背后的恰恰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當生態中心主義強調要關注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時,卻把人們的視線從貧困、社會公正以及發達國家(或地區)對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的援助問題上轉移開了。以犧牲當地居民的利益為代價來執行環保實踐,最終會導致各種矛盾的發生。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