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的特殊途徑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培養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尤其是高等職業教育的德育工作更應探索新思路,構筑新體系,符合社會需要,體現高職辦學特點。本文試從理論與實踐的角度談高職德育創新。
關鍵詞 : 高等職業教育;德育;創新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4-0157-01
詩人雪萊說: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會真正有智慧。但丁也說:道德常常能填補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卻永遠填補不了道德的缺陷。這與當下一種德育觀點“先成人再成才”應該說是殊途同歸的。
一、高職德育創新的背景
1、社會發展的需要
為了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思想道德體系,中工中央印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綱要提出了“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闡明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是:從我國歷史和現實的國情出發,堅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為著力點。因此,高職德育應順應時代要求,與世俱進,在繼承中不斷創新。
2、學生成長的需要
從總體要求上看,高等職業教育的德育(以下簡稱高職德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德育是相同的,因此在教育規律上有許多共性可以參考。但是,高職德育在目標設定、具體內容、方式方法及評價標準上又有自身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由高職教育的職業性、技術性決定的。另外從當前高職德育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著許多不盡人意之處,甚至令人擔憂,如一味強調學校“穩定”,而忽視學生個性發展,特長培養,這樣的德育不僅缺乏針對性、實效性,而且抹煞了學生的創造性,阻礙了學生的成長,遑論將學生培養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因此高職德育只有在體系、內容、方法等方面不斷貼近社會,不斷創新,根據社會需求不斷的調整目標,塑造學生職業素養,道德品質,才能真正實現培養具備某一特定職業或職業群所需綜合職業能力的,為生產和管理第一線服務的應用型、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
二、高職德育創新的含義
高職德育創新主要是指高職德育工作者思想觀念的創新,目標內容的創新,以及進行德育教育的方法、渠道的創新。
三、高職德育創新的理論與實踐思考
1、理論思考
⑴高職德育工作者思想觀念的創新。思想觀念的創新主要表現在要樹立新的人才觀。傳統教育方式培養出的“老實”“聽話”的學生,很容易得到德育工作者,管理者的喜愛,也不可否認這一類的學生有許多可取之處,比如能吃苦耐勞,服從管理等。但另一方面又表現出行為被動,思維受限,缺乏個性的不足,而當今社會經濟、文化瞬息萬變,這樣缺乏創造性的工作者顯然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與發展。因此,高職德育工作者的人才觀要首先轉變,應該認識到,新世紀的高職學生除了要具備學識技能上的本領,更要在思想品質上具有適應性與創造性,如主動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勇于挑戰參與競爭的意識,團隊精神創新能力等。
⑵高職德育內容的創新。德育內容的創新主要表現在高職德育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指導,加強職業道德教育。
創新意識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不滿足”現狀,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勇于挑戰,有創新的想法,并且敢于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創新思維教育,就是引導學生打破思維定式,思維慣性,無畏環境,培養良好的心態,努力實踐,在團隊中注重合作,交流信息,努力形成創新合力。
創新能力教育,這是創新意識與思維的具體表現,也就是培養學生既有本專業扎實的理論知識,又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經驗。
職業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含: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要求高職學生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既能尋求個人的發展,也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贏,以求得更大的發展空間,為社會創造更大的財富。
2、實踐思考
⑴目標新定位:特定素質養成和相應教育實施
分年級設定德育目標,如在高職一年級學生的成長階段可以選擇《高職――人生的新航向》、《勞動――成才之源》、《守法――為人之本》等作為德育目標;在高職二年級學生的成人階段,可以為學生設立《生命誠可貴,奉獻價更高》、《職業道德,從業之本》、《誠實守信,立身之本》等德育目標;高職三年級是學生的成才階段,可以加強學生擇業觀和創業教育,可以為其設立《自己的路》、《活到老 學到老》、《自主創業》等與學生實際密切相關的德育目標和內容,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從對目標的精細化管理中實現德育的創新。
⑵途徑新走向:增強德育實踐性和相關資源利用
有學者認為:倫理規范的灌輸無濟于學生道德水準的提高,真正的教育途徑就是實踐。所以社會實踐是增強學生道德認識,提高學生道德責任感,提高德育實效的有效手段。作為高職德育更加有優勢通過主動貼近社區使德育效果得以優化,如可以走出校門為當地居民舉行講座,開展各項文體活動等,也可組織學生參加社區的一些工作如志愿者活動、社會調研、參與社區改革等。既能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一定的工作經驗,拓寬了視野,加強了對社會的了解,密切了與社會的聯系,提高了社會責任感與進取心,也豐富提高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和思想素養,還能使高職院校獲得社會更加廣泛的認同,贏得更為便利的教育資源與條件,從而促進高等職業教育更好地為地方和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務。
[關鍵詞]就業能力;社會責任感;人際關系;心理素質
[作者簡介]陳文豪,中山大學教育學院社科系碩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510275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7―0175―03
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我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益嚴峻。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本是我國依靠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把人口壓力變成人力資源優勢,實現我國高速、穩定、協調發展的必由之路。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大學生的增加并沒有降低我國的人口壓力,反而加劇了我國的就業壓力。許多地方出現了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才這樣的尷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國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強,難以滿足社會的需要。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
什么是就業能力呢?“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通過學習和實踐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也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基本能力與特殊能力?!本蜆I能力決不僅僅指專業技能,而是涵蓋了更廣泛的個人整體素質。它包括豐富的專業知識、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成熟的心理素質等。就業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難以一蹴而就。然而,由于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商品意識的泛化,知識價值觀的功利取向與實用取向已成為當今大學生價值取向的主流。在就業壓力下,他們熱衷于考證、考級、考研,浮躁的學風在高校盛行。大學生過高的就業期望值和不正確的擇業觀、書本知識和生產實踐脫節、實踐能力不強、情商教育的匱乏導致社會適應能力差,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而許多高校為了學生的出路,往往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略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甚至把就業指導簡單化為找工作的技巧,其育人功能逐漸弱化,淪為文憑的加工廠。這樣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就像流水線上的產品,難以在競爭中表現自己的異質,缺乏不可替代性,導致目前人才市場上出現“有業無人就”和“有人無業就”并存的情況。
要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就必須改變高校的育人模式,致力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案咝=逃粌H僅是一種職業教育,更是一種素質教育,是以彰顯人性、完善人格、實現和促進學生個體身心和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备咝K枷胝谓逃龑iT從事人的工作,對提升人的全面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德育工作要勇于承擔這個社會責任,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塑造大學生的個體人格。通過傳導社會價值準則、行為規范,使大學生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質等,把外在的社會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個人意識。
二、高校德育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養成
社會責任感是指社會群體或者個人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為了建立美好社會而承擔相應責任、履行各種義務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是個人對自己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自我意識,也是一種自律意識,是個人對自己所提出的要求與對自身行為的約束。個人的社會責任感是其人格素質的重要內容,反映個人的社會化和人格完善化的程度,一個人擔當社會責任的狀況與他的人格素質有著一種內在的、正向的關系。責任從完成某種社會要求或道德要求的角度說明人格,可以說一個人越是自愿地積極地擔當社會責任,其人格素質就越健全。
因此,用人單位越來越看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于責任心在事業上的重要作用也越來越認同。是否具備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已成為企業選拔人才的一項重要標準,當然也成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一部分。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生個體本位思想日趨強化,大學生對其個人價值、個人成就、個人需要等方面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很多大學生只想讓社會承認其個人價值、滿足其個人需要、尊重其個人利益,卻不愿對社會多作貢獻。他們一方,面渴望集體對個人的關注與尊重,另一方面又缺乏為社會無私奉獻的實際行動。大學生的這種矛盾的思想行為使得社會無法對畢業生報以充分的信任。許多企業抱怨剛入職的大學生只問報酬、不講貢獻,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對于集體的事不聞不問,因此在招聘的時候越發小心謹慎,用各種方法來考察應聘者的責任感。但這種考察往往只是一時的,無法真正地全面地把握一個人。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使當代大學生普遍具備這樣一種人格素質,因此,高校不能簡單地只求學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而應該將企業的信息反饋真正納入到人才培養的計劃中來,為社會輸送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
高校德育正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最佳途徑。這就像弗洛姆所說的:教育的社會功能是使個人具備在以后的社會生活中起到應起的作用的資格,也就是說,把他的個人個性塑造得極為接近社會個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需要。高校通過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正確認識到個人與社會之間是一種既有區別又相聯系的關系,是一種共生共存、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個人離不開社會,人是最名副其實的社會動物,不僅是一種合群的動物,而且是只有在社會中才能獨立的動物,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另一方面,社會又離不開個人,沒有個人,社會就不能存在。就此而言,社會本身,即處于社會關系中的人本身。如果大學生正確地理解了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就有利于其社會責任感的養成。當然,這并不是要片面地追求社會價值,把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人為地對立起來,而是要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和諧地統一起來,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時候兼顧社會責任。有些大學生之所以淡化甚至缺乏社會責任感,就是因為他們把自我價值的實現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對立起來,認為如果追求社會整體利益,其個人價值的實現就必定會受到影響。其實,個人價值的實現是離不開社會整體利益的發展的。大學生若能懂得這一道理,就會自覺地形成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這便體現了高校德育的價值。
三、高校德育對學生人際關系的促進
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狀態。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并不是一個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動物,人不可能脫離他人而獨立存在,而是基于某種需要必然與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系,即人際關系。人們
努力營造自己的人際關系網絡,在交往中獲得真誠的友愛,滿足對友誼、歸屬、安全的需要,獲得充實、愉快的精神生活。實踐證明,當人際關系和諧、融洽時,它會給人以愉快、充實、幸福、成功、歡樂,并能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有利于不良情緒和情感的控制和發泄;而當人際關系緊張、失調時,它又會給人帶來煩惱、痛苦、失望和憂傷,就容易導致焦慮、緊張、恐懼、憤怒等不良情緒,影響學習和生活。
在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各種人際關系是否協調對企業的興衰成敗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爸挥衅髽I內部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才能使企業在管理層面上形成統一的意志,才能形成團體的力量,使決策得到最快速的執行。相反,如果員工之間缺乏信賴,相互猜忌,則必然導致企業內部塊塊分割、各自為陣,在工作上相互推諉,拒絕合作。”因此,與人溝通的能力、人際交往的技巧也是當今大學生就業所必備的能力之一。然而,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的過分溺愛與養尊處優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已經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對他人缺乏愛心,集體觀念淡薄,情緒易激動,缺少容忍、謙讓、合作的品質,很容易使他們在生活中產生人際關系的不協調。其次,當今社會已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有很多空余時間過度沉溺于網絡的虛幻世界中,卻疏遠了與現實生活中同學的交往。大學生沉迷網絡隨著社會的發展已日漸成為人際關系和諧發展的新阻礙。人際交往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了解一定的規律。大學生由于涉世不深、經驗不足,欠缺溝通能力,這也是造成人際關系僵化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好壞不僅僅是依靠人際交往的技巧,更多的是憑借個人魅力和綜合素質,包括思想覺悟、道德修養、性格個性、情緒情感、文化程度知識水平的各種能力等因素。”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通過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可以培養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能力。首先是協調式引導,即協調眼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個人與集體、單位與社會的復雜的利益關系。對于這些關系,光有行政和法律手段是不行的,還要有思想道德教育進行的調節、協商和對話,從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角度,比較從容地、緩和地解決人們相互之間的關系。其次是溝通式引導,引導大學生學會與人溝通,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想法,同時也對別人的思想行為報以理解和寬容,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最后是交流方式的引導,轉變觀念,克服封閉思想,積極與人交流,為自己的生活注入新的內容、方式、風格。以包容的心態對待他人,形成合作競爭、合理競爭的良好人際關系。通過這些方面的引導,大學生能夠更主動地完善自我,自然能造就出良好的人際關系,這不僅對他們的就業有幫助,更能令他們終生受益。
四、高校德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
近年來,隨著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形勢的新變化,隨著科技信息、人才競爭和全球化影響的加劇,大學生面臨著理想信念、價值取向的考驗,面臨著就業、交友、生活等方面的挑戰。各種競爭日趨激烈,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面臨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然而,絕大多數大學生是在家長和老師的呵護下一帆風順地成長起來的,他們意志薄弱、個性脆弱,缺乏獨立承受壓力的心理能力,遇到挫折便束手無策、自暴自棄,甚至悲觀絕望,產生逆反等不良心理。尤其是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和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由于學歷不夠、能力有限、觀念偏差等原因而找不著工作,終日游走奔波。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性格內向、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的大學生,更容易造成抑郁、煩躁等不良心理,甚至有人對生活和前途失去希望,認為學習和生活都沒有意義,造成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扭曲。因此,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就必須提高其心理素質。
關鍵詞:中學生;人生觀;價值觀;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1
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必要性
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中學生,其人格頗具可塑性,然而現代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各種信息膨脹泛濫,泥沙俱下,中學生置身其中,辨別是非善惡能力較弱,極易受到污染,形成錯誤甚至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加之目前中國社會家庭結構以子女為中心,長輩寵愛有加,難免疏于對孩子良好人格養成的引導和規范,使其自主能力、適應能力、責任意識、進取意識、感恩意識、關心他人、吃苦耐勞、抗挫折能力等諸多方面存在人格缺陷,不能以辯證的態度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因此,立足青少年成長規律,探索并有效開展中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走出一條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益的健康人格教育培養之路十分必要。
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策略
(一) 構建書香班級
書籍是點亮智慧的明燈。好的書籍會對中學生產生深遠而巨大的影響: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評價標準,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因此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借助書香以施德育,不失為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有效途徑之一。要從提高學生的讀書興趣出發,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讀書活動中來??紤]到目前市場上各類書籍名目繁多,中學生認知能力有限,自我選擇圖書的能力受到限制,可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結合他們的認知能力,選擇一些學生喜愛、積極向上、教育意義較強,特別是能潛移默化對學生形成正面引導的書籍推薦學生閱讀。鑒于中學生自制能力較差,可根據情況在不引起學生反感的前提下為學生制定每天最短讀書時間,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和精神享受。
(二) 召開主題班會
哲學家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指出,任何一個人的人格都不是自然地憑空構成的,而是有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定期召開主題班會是簡單易行的有效方式之一。根據教育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主題,圍繞主題展開討論,通過主題班會辯證是非,提高認識,開展人格教育。為充分發揮主體班會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功能,可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并組織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和感悟主題班會意義之所在,幫他們助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熱愛班集體,積極向上,樂于奉獻等人格品質。實踐證明,主題班會對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質成效顯著。
(三) 緊抓教育契機
人格的變化是人的內心世界的變化。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非走近學生的內心世界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摒棄空口說教的漠然形式,堅持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全面地辯證地看待社會和人生,克服片面性,疏通阻礙學生形成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節。不同的教育契機、不同的教育方式方式殊途同歸,同樣塑造了學生的健康人格,有效地促進了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
(四) 滲透學科精髓
中學有很多學科教材內容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教育的因素,活脫脫是健康人格教育的活水,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教材,結合教材內容,聯系學生實際,堅持以傳授知識為載體,有機地滲透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相對于其他學科,中學語文課程是中學所有課程中人文性最強的一門學科,因此,中學語文教育應成為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滲透的重要陣地。可結合對部分語文課文及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與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有關聯的內容進行關聯總結,并適時對學生進行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既是培養學生健康人格的良好途徑,也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敬業與樂業》中對責任心的贊頌,《生命生命》中對創造有價值的人生的提倡等等。
(五)建立班主題帖
特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產生相應的生活態度和行為習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能夠促進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班級管理中要盡量為學生創造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的條件,如開展自我管理、自律教育、自主教育等,啟發學生從認知到認同,從認同上升為行為習慣,養成自我調控、自我完善的好習慣。以我班為例,我們特意在國內知名教育網站"教育在線(http://)"上"師生共寫隨筆"欄目中建立了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主題帖《聽,竹子拔節的聲音》,期冀學生們能夠像春雨后的春筍般快速成長。帖子里記錄了學生們的成長故事,并由多方參與、關注,使之成為學生前進的加油站!在報道"我們的運動會"和"班委競選"的帖子里,"新教育元老"水易老師分別為學生附送兩小詩《江南好》:其一,愛健美,拼搏驚神鬼,才華須依好身體,會師要憑強足腓,贏取捷報回!其二,責存胸,任務豈怕重?奉上赤誠為集體,獻出才智陶忠勇,我是主人翁。這份特殊禮物是對學生的莫大鼓舞,珍貴非常,讓學生在被認同的感動中,更加堅定努力的價值和意義。
(六)聚焦正面能量
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否健康會影響自身的行為和認知,當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正確時,他的行為和認知會出現偏差。當這種情況嚴重的話會出現錯誤的行為,這就不僅影響到他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響到他人的生活。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自身有著一種深遠的影響。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會影響他的判斷能力和選擇,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以做出最適合人生的選擇,它直接關系到孩子的人生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航程。
1.學習浙大名人精神
每一屆新生入校,我校都會進行校史教育,帶領學生參觀浙大名人長廊,了解浙大名人故事以及優秀品質。例如浙大名人、蘇步青、竺可楨等400多著名學者教授,不僅有突出的學術成就、社會貢獻,同時更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他們的言行中閃耀著浙大的"求是"精神,是青少年的學習榜樣,這些名人榜樣便于我們教育工作者加強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激勵學生樹立遠大抱負,發奮圖強,做最好的自己。
2.學習經典語錄
"學會規劃自己的人生"便成了筆者教育每屆初一新生的必修始業課。對孩子們來說,初中三年生活畢竟是他們成長的關鍵時期。人生要有目標,要有計劃,要有提醒,要有緊迫感。一個又一個小目標串起來,就即將成就你一生的大目標,如此自身的人生才過得有意義。
筆者還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一書中的部分章節朗讀于大家聽并作簡要點評。其中書別提到一句話:"讓大家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這既是一種偉大而又崇高的人生價值觀,更是一種平凡而樸實的實際行動。我希望孩子們能在初中學習生活中體現個人價值,給大家帶來幸福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曾獲獎的省國學主題班會課《走近國學之〈三字經〉》,是我們全班利用三天時間一起努力完成的,無論是主持人的積極準備,還是其他同學的全力配合,都充分體現大家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正印證了高爾基所說的"當你感到一切人都需要你的時侯,這種感情就會使你有旺盛的精力"。
3.學習同伴優秀榜樣
作為班主任,務必做個有心人,善于挖掘身邊的有利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典范。班級里的優秀學生就是良好的資源,他們的示范作用更直接、更直觀,更能讓讓大家真切體會認識"該做一個怎樣的中學生","該怎樣做一個優秀的中學生","中學生活該怎樣過才有意義",從而引起思考并加以效仿。當然,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正能量還有不少:如觀賞勵志影片《幸福來敲門》、《KeepGoing》,欣賞勵志演講《讓世界充滿愛》、公益短片《Didyouknow?》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開展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所推崇的法寶。
(七)攜手家校合作
學校教育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立足點,校外施教是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的延伸點。因此,要拓寬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培養的星空,開辟有利于人格健康成長的渠道。在校內,班主任要取得校團委、學生管理處、年級組和任課教師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需要過程齊抓共管的態勢,將人生觀和價值觀滲透到各門學科和班級活動中;在校外,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班主任要定期家訪,或是通過電子郵件,了解同學們的家庭實際情況,傳達同學們的心聲,讓家長們更多更全面地了解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只有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和諧統一,形成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的教育格局,才能幫助學生們逐步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
(八) 加強心理輔導
心理輔導是對中學生進行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的重要途徑。當今的初中生面臨諸多心理困惑,心理矛盾較為突出:如學習上的問題,人際關系問題、個人前途問題等,這些問題不解決就很難形成健康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我們教師要針對學生這些問題適時地進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排除相關煩惱,克服人格障礙,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和學生們的促膝交談使他們學會了自我管理情緒,并進行心理調節,有利于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養成健康的人格品質。
三、結語
對中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的切入點和有效途徑很多。在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的過程中,方式和方法固然重要,教師自身人格的熏陶影響作用亦不可忽視。作為一位優秀的教師,其人生觀和價值觀會成為一種模式而被學生模仿、學習。因此,教師要時刻注重優化自身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堅定自身的育人信念,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看待人生。教育中從不說大話、空話,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以自己獨有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學生。要真正關心學生,熱愛學生,經過長期的努力與引導,讓學生在健康快樂的成長過程中逐步養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總之,中學階段是中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成型的重要時期,作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肩負起教育者的真正使命,樹立為學生的終生發展負責的育人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充分發揮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功能,培養出具有優秀品格的初中生。
參考文獻:[1]孫云曉.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健康人格[M].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2]楊眉.健康人格心理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3]齊欣.名師的人格教育力[M].九州出版社,2006.
[4]楊眉.健康人格心理學[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