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5 16:03: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網絡學習策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28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以計算機網絡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外語教學的信息化程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目前很多高校同時擁有局域網(主要是指校園網)和 Internet 網,外語教學主要采取兩種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模式,即多媒體網絡課堂教學和傳統課堂教學的有機組合。目前關于網絡語言學習策略的研究并不多,但從這些已有的研究和筆者的教學實踐中,發現由于英語網絡學習者缺乏熟練準確地駕馭語言學習策略的能力,在語言學習中產生了各種問題,影響了學習效果。重慶大學的余渭深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項目《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學習的方法及策略研究》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對網絡學習的特點和網絡學習策略都知之甚少,因此使用網絡學習策略的頻率很低。其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在網絡學習環境下更缺乏學習策略,在沒有接受過網絡學習策略訓練的情況下, 大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的整體水平偏低,(張功,2009)。學生缺乏有效的英語網絡學習手段,學習缺少計劃性和系統性。(朱曄,2005;王立平,2007;單淼,2008;李莎,2010)。
目前北京服裝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主要采用傳統課堂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方式,本文旨在調查:第一,我校學生網絡英語學習的基本狀況和未接受網絡學習策略訓練情況下的整體學習策略水平;第二,網絡學習策略訓練是否會使實驗組與控制組的網絡學習策略水平產生差異;第三,總結出進行網絡學習策略訓練的基本方法。
1 網絡學習策略
網絡學習策略是以后現代主義教育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依托于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而進行的一種學習方式(王立平,2007)。本文根據前人對學習策略的分類方法,結合網絡學習的特點,將網絡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和認知策略三個部分。元認知策略包括計劃策略、監視策略和反饋策略,認為學習者在進行網絡學習之前要制定明確的方案和計劃,從而使得自己的學習不會偏離主題;在整個網上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監視和調節自己的學習情況和進度;網絡學習結束后以自我評價、反思和調整的方式進行反饋。資源管理策略是指學習者如何對自己周圍的學習環境和可利用的學習資源進行調配的策略,主要包括時間管理策略、環境選擇策略和努力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是指學習者克服因復雜的網絡環境而產生的時間控制和管理上的問題、克服無關信息誘惑、提高網絡學習效率的策略。環境管理策略指學習者如何選擇安靜、少干擾的環境開展網絡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能。努力管理策略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動機、信念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進行管理的過程,包括如何對待成敗、如何自我獎勵等。認知策略主要是指信息選擇策略和信息收集策略。信息選擇策略是指學習者對學習資源保持警覺和專注的狀態,對與學習主題相關的信息能夠進行正確的篩選的過程;信息收集策略是指學習者在網絡中更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有效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源的學習策略。
2 研究方法
2.1 被試
隨機選取校內一、二、三年級的工科班、商科班、藝科班共200人,進行網絡英語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在自己的一年級教學班級中設立實驗班和對照班, 進行網絡學習策略的培訓。
2.2 研究方法與工具
第一,實驗前問卷調查,自編《大學生網絡英語學習策略調查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學生網絡學習基本狀況調查(共計12道題),第二部分調查了網絡英語學習策略(元認知、資源管理、認知策略)使用情況(共計18道題)。學習策略部分采用萊克特量表的5等級分類法來描述學生使用策略的程度,用從1到5的不同數字分別代表從“從不使用”到“總是使用”的5個不同狀況。
第二,實施:在同一年級設立實驗班、對照班,對實驗班學生實施網絡英語學習策略培訓,實驗延續三個月的時間。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元認知策略(計劃、監視和反饋)和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環境選擇和努力管理),認知策略(信息選擇和信息收集)。除了校園網上的《新視野大學英語》學習平臺、圖書館電子資源外,如何在信息量更大的 Internet 網的環境下選擇并使用合適的學習策略是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培訓形式分為舉辦小型講座、課堂的策略講授和實際操作,課外反復操練、課堂討論與總結等方式。培訓遵循前期準備、培訓操練、策略評價和策略使用擴展等程序。在策略培訓的初期階段,教師在充分了解各個學習階段和單元主題的基礎上制定出學習策略內容,比如大學生入學之初,對大學英語學習充滿好奇,教師可借此良機概括性地進行網絡學習特點和網絡學習策略的介紹,討論學習計劃制定的重要性和方法等。教學中,教師可在計算機房或多媒體教室結合語言教學內容,進行主題相關信息的選擇、收集方法的講解和演示,布置網絡資源查找任務等,要求學生課上或課下進行操練、鞏固,同時記錄上網時間、搜尋過程等。定期進行網絡學習日志的寫作,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和討論。評價階段,除了書寫日志、同學討論的方法,教師可通過自己的評語、單獨溝通等方式及時讓學生獲得診斷性的、指導性的信息。在擴展階段,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和需要選擇感興趣的內容,利用教材配套的網絡平臺和其他網絡資源自行制定學習計劃,使學生提高策略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三,實驗后進行問卷調查,對實驗班和對照班的網絡學習英語策略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展開學生訪談。
第四,數據收集與處理:數據分析使用SPSS軟件進行處理,得出學習策略的使用頻率并分析其深層原因。
3 結果與分析
3.1 實驗前問卷調查結果和分析
問卷調查對象覆蓋我校一、二、三個年級的工商、藝術類學生,共發放200份,回收180份,其中有效問卷175份。就網絡學習概況而言,調查結果發現,75%的學生網齡在5年以上(含);76%的學生認為網絡學習對自己幫助很大或有所幫助;而對于通過網絡學習英語的興趣“一般”的同學占85%;每周在網上學習英語的時間為1-2個小時的學生為66%;87%的學生擁有個人電腦;主要上網地點為寢室(85%)和圖書館、教室(17%)。所使用過的網絡英語學習資源多為《新視野》網絡學習平臺(73%)、英語測試題庫(37%)和英文電影網站(30%);認為自己在搜尋網絡英語學習資源方面存在困難的學生占55%;選擇網絡學習英語的原因主要為“網絡資源豐富,更新快”(67%)和“周圍老師和同學的影響”(30%);認為在網絡英語學習中產生效果差異的主要原因為“學習者的主觀意愿和能力”(71%)、老師的引導和指導(26%)、網絡學習資源的設計(23%)和學習環境的好壞(22%);74%學生認為 “老師對于網絡英語學習進行過簡單的指導”,22%學生認為 “老師進行過系統而科學的指導”; 學生最喜歡的網絡英語學習交流方式主要為“網絡即時通訊工具”(45%)和“教學博客和相關網站”(25%);影響自己網絡學習的因素前四項分別為“網上信息過雜”(54%)、“網速過慢”(54%)、“找不到合適的英語學習網站”(31%)和“網絡學習策略欠缺”(21%)。由此可以看出,學生對網絡學習并不陌生,但所使用的網絡學習資源較為有限,主要以校園網內的教學平臺和試題庫為主;對Internet網上的英語學習資源的查找存在較大的困難;絕大多數同學意識到了自己的主觀意愿和能力是造成網絡英語學習差異的主要原因;教師的指導較為重要,但大多數教師只是進行了簡單的指導,缺乏系統性。網上信息篩選、網速、學習網站查找和學習策略缺失被學生歸結為影響自己網絡學習的主要因素。
實驗前對網絡英語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調查發現在未接受訓練之前,大學生網絡英語學習策略的整體水平較低,除“信息收集策略”(3.27)外,各項策略使用的平均值均低于3,說明學生對網絡學習的特點認識甚少,網絡學習策略的意識淡薄,因此在網絡環境下不能很好地運用相應的策略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此種情況說明了大學生網絡學習策略水平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也彰顯出策略培訓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3.2 實驗后分析
實驗后期所做的實驗班與對照班在策略使用情況上的調查發現,經過為期三個月的網絡學習策略訓練后,在計劃、反饋、信息選擇和信息收集策略的四個方面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0.05)。筆者認為,由于訓練的時間較短,很難使學生真正地對所有的策略都產生內化并熟練運用。在整個實驗過程中,策略的訓練始終是和語言教學內容結合在一起的,在每單元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會敦促學生制定學習計劃等,并通過書寫日志和討論等方式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和反饋,檢查自己對文化、課文、單詞等的掌握情況,同時通過討論課文主題和布置具體學習任務等讓學生練習網絡信息的選擇和收集,這些和課文內容緊密結合的策略訓練方式給了學生一種“明晰可見”的感覺,認為自己的確通過這幾種策略的使用有了切實的收獲,增強了自信心。而其他如“監控”“時間管理”、“學習環境管理”和“努力管理”等策略和學生自身長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定式有很大的關系,因培訓時間較短,很難在三個月產生較大的改變。
4 結論
第一,大學生的網絡英語學習策略意識缺失較為嚴重,與當前的網絡學習的大環境和趨勢不相符,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策略培訓,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短期的學習策略培訓可在某一些策略上產生一定的效果,但要改變學生長期形成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應進行長期而系統的訓練。
第三,網絡學習策略訓練應和語言教學內容融為一體,同時策略訓練應以顯性為主,遵循一定的步驟和程序。
第四,策略本身無優劣之分,如何根據自身的需求和環境的特點自發地選擇學習策略、靈活加以利用,是我們的終極目標。
第五,教師在學生的策略培訓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自身的策略理論知識儲備、制定的培訓方式等將直接影響策略培訓的效果,因此教師應有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己專業素養的意識。
第六,網絡學習策略離不開網絡環境、信息技術、網絡服務平臺以及人際交往的情感因素等。
參考文獻:
[1]李莎.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學習策略使用現狀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10.
[2]王利平.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07,(6):188-189.
[3]單淼.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學習策略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8.
[4]張功.培養大學生網絡學習策略的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
1、加強培訓,提高師生信息素養
學生和教師的信息素養水平是搞好網絡環境下的小組協作學習的前提和基礎。首先,作為學習的主體,如何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水平呢?就要進行計算機和網絡操作技術的培訓,教學生學會使用課程討論區或公共討論區進行討論,收發電子郵件,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等;同時,在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滲透網絡使用技能的指導,使學生逐步養成網絡意識,其實基于網絡的小組協作學習過程本就是不斷提高網絡使用技巧的過程。
教師作為協作學習的組織者、實施者和學生意義建構的指導者、促進者,在實施這種學習方法時,要先于學生掌握這一方法和技巧。比如,教師在設計論題時,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怎樣才能創設有利于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學生如何才能找到所需的資料,尋找這些資料需要多少時間,怎樣才能快速地找到?這些,教師都必須十分在行。也就是說教師本身的信息素質要較高。因此,必須加強對教師作相應的培訓,這也是協作學習有效進行的前提。
2、充分準備,確保協作學習實施
協作學習是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環境里學習,以此激發認知,使學習內容社會化地豐富。要使網上協作學習策略得到有效的實施,教師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實施網上協作學習策略的基本前提,教師的課前準備主要包括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網絡軟件的運用。協作學習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教師要引導、指導學生學習,如果不注意引導、指導,就有可能造成學生過分依賴老師和其他學生,或者偏離教學目標,反而不利于學生掌握知識,也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師教學設計的出發點應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每個小組成員的優勢。
網絡軟件的運用是網上協作學習策略的軟件基礎。教師的運用網絡軟件能力決定著網上協作學習策略相對真實環境的形成,也決定著教師與學生之間交互作用的產生。教師必須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設計并提供相應的信息資源和搜索方法,有效地促進學習者對知識的建構,提高學習效率。
3、科學選題,提高協作有效性
問題教學是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凡是學習上的問題都可以作為小組協作的內容。 但問題應適合于學生討論而且還要有討論的價值。協作的主題或問題一定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為前提,產生于學生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之間出現差異或矛盾基礎上,要切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能太難。設計的題目盡可能利用多方面的知識或需要協作才能解決,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滿足其挑戰的心理。問題的設計應遵循兩個基本原則:(1)問題解決所需的知識必須建立在學習者已有經驗的基礎上;(2)問題必須從學習內容中提煉形成。
可以是從學生平時學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中選擇課題;也可以是學生平時實際工作中碰到與課程相關的問題或案例作為協作的課題;還可以是一次網上小組協作學習中新出現的問題,經教師設計后作為下一次的討論題。
4、合理分組,確保開展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小組一般是由學生(2-4名)組成,每位成員在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組內成員之間優勢互補。為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組內成員彼此分工合作,形成了學習共同體。協作學習小組確定成員分工,選擇探究方法,得出探究結論。在小組內,每個成員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小組成員之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同學之間建立起一種融洽、友愛的親密伙伴關系(學習伙伴)。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可以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和自身的優勢,與他人充分交流、協商,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和支持,從而形成共享的認知技能。小組成員可以包括:組長、問題回答者、糾錯者、反饋者等,每個人各負其責,才能讓小組內每個成員都能有所收獲。合理分組是進行合作學習的基本保障,因此進行合理分組必須堅持一定的原則。分工協作原則。利用網絡進行小組協作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共享性,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5、指導參與,提高協作效率
在指導學生協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重要變化,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同學生平等的身份共同參與到活動中去,但這并不否定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指導作用,如果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活動,將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那么教師應該如何正確的指導參與,來提高協作工作的效率呢?教師應做到以下:參與學生的選題,參加各組的活動,鼓勵思維的多元。在知識建構的過程中教師可參與其中,并能夠主動地為學生提供示范,由學生對教師進行評價。對于合作探究學習,我們注重的是學習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注重知識技能的運用而不是掌握知識的數量;注重親身參與獲得感悟和體驗而不是簡單接受指導者傳授經驗;注重全體的參與而不是關注個別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網絡自主學習 英語聽力 學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24-0033-03
網絡教學是指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它具有及時性、交互性、資源豐富性等優勢。2007年7月,教育部頒布了修訂后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基于計算機和課堂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自2003年底,教育部就啟動了“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中心”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試點計劃,全國180所高校參加了試點。目前國內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聽力課程都采用了網絡教學模式,據統計,截至2010年,我國共有近1000所高等學校的l000萬名大學生參加了基于計算機(含網絡)和課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
一 國內外研究情況
目前,國內已有學者關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的英語聽力學習,并對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做了大量研究。如蔣祖康對我國11所高校學生進行聽力理解與學習策略關系的調查研究。季佩英、賀夢依對我國高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聽力策略和教師教授的策略進行了試驗研究。學者張正厚提出,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在以計劃評價、定向注意為主的元認知意識與聽力成績之間都具有顯著的中介效應,而且元認知策略的中介效應更大。
國外一些學者針對英語學習策略也提出了有價值的理論,如美國語言教育家Krashen認為情感策略包括克服焦慮、鼓勵自己和控制情緒。語言善學者懂得如何控制情緒和學習態度。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情感因素會阻礙或加速語言的習得。態度積極、焦慮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語言輸入,而態度消極、情感焦慮會直接影響學習者的習得。歐洲的教育家Maclntyre與Noels 認為,學習策略有助于學習過程的理解掌握,可以減少習得者學習中的困惑和焦慮,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或者改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動力。美國教育學家Vandergrift認為,元認知策略可以使學習者全面了解其學習過程,具備預見能力和監控錯誤能力,并最終完成反思、評估、糾錯和正確知識的建構。
國內外學者們都認為學習策略的應用是自主學習中的關鍵環節,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決定著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學習的能力。但是對于學習策略在具體應用中的研究還比較少,學習策略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學生對英語聽力學習策略認識不清晰,認知策略和社會策略運用較少,元認知策略應用較多。如何在網絡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靈活應用各種學習策略,仍有待更加深入地進行研究。
二 語言學習策略的特點
語言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提高外語水平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貫穿于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的全過程。學習策略由問題驅動,用于解決語言活動中出現的問題。O’Malley與Chamot 把學習策略劃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元認知策略由確立目標、制定計劃、策略選擇、自我監控、自我評價和自我調整組成,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諸如選擇、注意力、推論和精密推算等認知策略的成效。認知策略包括重復、轉換、翻譯、想象、分組和推理、做筆記、重組等。情緒策略包括情緒中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較少的焦慮,社會策略包括合作和澄清問題。
情感策略在應用中體現在兩方面:(1)學生清除雜念,以積極的情緒,良好的心態進行學習。(2)學生對聽力學習的動機較強,即使學習有一定挫敗感,也可以
――――――――――――――――――――――――
* 2015年度許昌學院教學項目“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聽力學習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編號:02014133)
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社會策略在應用中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1)學生之間對教學問題進行交流與討論。(2)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提問與回答。(3)學生之間開展學習活動,如: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學習競賽、英語話劇表演等。(4)學生在網絡上對學習資源進行分享和交流。學生通過網絡分享一些比較好的學習資源,如英語歌曲、英文演講、模擬題等。
三 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聽力學習策略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在許昌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開展了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英語聽力學習策略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為國際教育學院2014級學生55人,2013級學生46人,共計101人。其中男生66人,女生35人。學生專業涵蓋市場營銷、酒店管理、藝術設計和音樂教育。筆者發放問卷101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00份,問卷有效率為98%。為了對2013級和2014級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調查,問卷一共20題,其中元認知策略問題共有10題,認知策略共有6題,情感與社會策略共有4題。對學生學習策略的了解狀況具體數據如表1。
表1 學習策略知識的了解狀況
項目 數目 比例
非常了解 2 2%
了解 20 20%
很少了解 56 56%
不了解 22 22%
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在元認知策略的應用中,有20%的學生表示“自己主動制定學習計劃”,有30%的學生表示“自己能有效監督和管理學習行為”,有10%的學生表示“自己很少客觀評價自己的學習效果,并對錯誤進行反思”。
在認知策略的應用中,有85%的學生表示“對認知策略了解很少,沒有使用過推理、預測、記筆記、細節聽力等方法”,有15%的學生認為“認知策略在學習中比較重要,在聽力學習中應靈活運用”。
在社會策略方面,有15%的學生表示“能主動與同學和教師進行交流”,有85%的學生表示“應調整心態,以積極良好的情緒進行聽力學習”。學習策略應用比例具體數據如表2所示。
表2 學習策略應用比例
項目 頻數 百分比
自我監督 30 30%
自己制定學習計劃 20 20%
自己評價學習結果 10 10%
對問題進行推理 15 15%
對問題進行預測 10 10%
與他人交流 15 15%
通過對數據的歸納分析,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英語聽力學習策略應用中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第一,學生對于學習策略缺乏了解,需要教師開展相關的培訓和指導。學生在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和作業后,很少主動制定學習計劃、評價自己的學習結果,其獨立性和主動性較差。
第二,學生對學習結果的評價比較主觀,學習策略具有隨意性和盲目性。當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總是把失敗原因歸結為自己智商低或者學習基礎差等,沒有對自身的學習策略進行反思和分析,致使學習興趣和信心逐漸降低。
第三,教學過程中缺乏主體間的交流與互動,社會和情感策略缺失。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有些教師對師生交流、生生交流不重視,認為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討論與交流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英語學習中聽說讀寫是一個統一整體,四方面協調發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通過組織多種教學活動,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社會和情感策略的應用能力,才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 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的英語聽力學習策略
1.增強英語聽力學習策略培訓的實效性
教師應重視對學生進行學習策略的培訓,按照“講授―練習―個別指導―總結”的程序,詳細介紹各種學習策略的特點和應用方法,然后通過具體的習題加深學生對各種學習策略的理解,突出培訓的實踐性和實用性。例如,教師可以總結學生聽力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利用認知策略中的推理、預測、細節聽力、大意聽力、記筆記等技巧,詳細講解認知策略的應用方法。其次,將集體培訓與個別指導相結合,靈活開展。集體培訓適合在課程剛開始和結束時開展。在課程剛開始時應對學習策略進行介紹和講解,在課程結束時對學習策略的使用進行總結。個別指導要求教師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單獨指導,加大培訓的力度,增強學生對學習策略的掌握。
2.根據學生差異,提高學習策略培訓的針對性
學生在身心發展中具有差異性,具體包括:性別、性格、習慣、專業、學習風格等等。有專家提出:女生比男生更善于使用認知和元認知策略,男生更善于使用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善于使用認知和元認知策略。在學習策略的培訓中,應根據學生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指導工作。首先,在培訓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分組,如四人一組,包括不同特點的學生。他們每人學習一種英語聽力學習策略,然后回到組中對其他人進行講解。這種培訓方式使用小組學習的方法,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交流,達到培訓的目的,既能突出培訓的針對性,也能發揮學生個體的優勢。其次,教師應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況,因材施教。對男生加強元認知策略和認知策略的培訓和練習;對女生加強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培訓和練習;對理科生加強認知與元認知策略的培訓。
3.將英語視聽說相結合,增強英語學習策略的整合性
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學生與電腦接觸較多,學生間缺少交流與合作。教師應將英語聽、說、讀、寫相結合,利用多種感官系統,加強英語聽力的教學。通過開展讀課文、唱英語歌曲、聽寫、講演、對話表演等教學活動,有效地利用社會策略和情感策略,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將學生自主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小組學習有利于形成競爭、和諧的學習氣氛,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開展小組之間的競賽活動,加強學生之間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對于社會策略、情感策略的掌握。英語學習中,將聽說讀寫相結合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英語的記憶和理解,增強對各種學習策略的整體應用能力。
五 結束語
語言學習策略的掌握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英語聽力學習應加強對學習策略的培訓,通過講解、練習、個別指導、總結四個程序,提高培訓內容的針對性和實踐性。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有差異性地進行培訓。學習策略的應用有利于學生知識、情感、意志的發展,提高學生學習主體性,使學生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蔣祖康.學習策略與聽力的關系――中國英語本科學生素質調查分報告之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1):51~56
[2]張正厚、馮海云、付有龍等.聽力策略在元認知意識和英語聽力成績間的中介效應分析[J].外語界,2013(5):13~18
[3]王曉紅、宋飛.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育探索,2010(7):95~96
關鍵詞:大學英語;網絡環境;學習策略;訓練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79-02
隨著網絡教育的日益普及,人們已漸漸地認識到網絡教育不僅是教學手段、學習方式的轉變,更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在網絡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應該由原來的主導者變為學習的引導者,隱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面對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自主的學習時間),如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適當的學習策略,從而能夠有效地利用互聯網中的海量學習資源,最終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已成為當代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旨在探索一種有效的大學英語網絡學習策略教學新模式,指導學生擴展、使用、遷移各種網絡學習策略,從而改善和提高英語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能力。
一、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水平調查
學習策略水平調查對于了解學生現有的策略水平,評估學習策略訓練效果,改進學習策略使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了問卷以及訪談兩種調查形式,全面了解并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學習策略教學的現狀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問卷調查
1、調查工具。國外心理學家從上世紀70年代起開始從不同角度和方面編制學習策略測評表。溫斯坦等人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編制了學習策略測評表,簡稱LASSI,此測評表是專門設計用于測查和診斷學生使用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能力的一種測評工具。根據我國網絡教育的實際情況,陳義勤以LASSI為藍本,針對網絡教育的學習特色,對原有的測評表中的變量進行了科學的修改或補充。經過多次修改、專家論證和調查,初步形成了適合中國網絡教育環境的學習者學習策略測評表。由于本研究針對的是我國大學英語網絡環境下學習者學習策略水平的調查研究,所以采用了陳義勤編制的《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量表》。
2、調查對象。東北電力大學2010級2114名本科生,其中男生1633人,女生481人;他們來自全國不同的省市,年齡范圍在17-23歲。
3、實施測評與統計處理??紤]到大多數被試者都是首次參加網絡教育環境下的學習策略測評,為保證每一個被試者都具有一定的網絡學習經驗,在進行測評前的一個月要求所有被試者都要參與本研究在互聯網上提供的學習平臺,以切實地感受網絡學習。整個測評用時約30分鐘。實發問卷2114份,回收1961份,回收率92%,其中有效問卷1712份,有效率81%。將所有有效問卷的數據輸入SPSS10.0數據庫,然后用該軟件進行統計處理。
4、調查結果與分析。一致性信度系數Alpha=0.9537,說明該量表具有較高信度。被試者網絡學習策略水平數據如表1所示。
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個分量表所得的百分比等級從61%-70%不等,這一結果表明被試者網絡學習策略水平普通,需要改善相應的學習策略以提高網絡環境下的學習和教學效果。
表1訓練前網絡學習策略水平
分量表平均得分百分比焦慮32.4863%態度33.4266%專心32.1963%信息加工35.9770%動機34.5568%自我測試31.3661%選擇要點35.1869%學習輔助32.9464%時間管理31.9561%考試策略35.4570%(二)訪談調查
1、教師訪談。通過對東北電力大學10名大學英語教師的訪談,得出以下結論:
(1)目前,我校英語教師對于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了解不多,很難在互聯網平臺上給學生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指導。
(2)很多教師發現學習策略的教學效果并不突出,很難加以概括總結。同時由于缺乏對學生學習策略使用情況的反饋信息,教師無法對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效果進行實時監控。
2、學生訪談。針對被試者的不同專業進行了3組訪談,每組有10名參與者。在30名被訪談的學生中,男生23名,女生7名。訪談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在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習策略使用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情況進行回顧,反思,進而了解他們網絡學習策略水平的實際情況。結果如下:
(1)許多學生表明自己在網絡環境下存在一定的學習困難。由于網絡教育與傳統課堂不同,沒有固定的學習教室、課本,給學生提供了自主發揮的空間,這對于已經適應填鴨式教育方式的學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很多學生承認自己的學習方法較為傳統、單一,對于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知識了解很少,無法較好地運用學習策略知識提高自身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效果。
(2)很多學生反映目前高等教育體制下,學生學習策略的獲得渠道十分有限,缺乏系統的學習策略知識和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訓練模式。
二、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訓練實踐
針對調查中發現的問題,結合《大學英語》教學要求,提出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學習策略訓練新模式,如圖1所示。該模式的具體實踐情況如下:
圖1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學習策略教學新模式(一)實踐所需客觀條件
1、網絡平臺?;ヂ摼W為學生提供了便捷、全面、綜合的學習條件。在網絡平臺上學生可以瀏覽、檢索和查詢相關的學習信息,為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創造優越的條件。網絡學習平臺可涵蓋以下四個方面:(1)網絡交互,如BBS,Email;(2)網站導航,如網站地圖,站內檢索;(3)課程資源,如習題庫,課件庫,試題庫;(4)監控評價,如互評,自評,形成性考核,終結性考核。
2、教師指導。學習策略訓練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可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學生實施監控和指導,幫助學生少走彎路,滿足不同學生特定的學習需求。教師所提供的學習指導包括:整體課程的介紹;課程計劃的組織;學習目標的確定;對反饋問題的解答;相關知識的擴展等。
(二)實踐所采用的形式
本研究采用在大學英語網絡課程中穿插“教師提示”和“自我提示”的形式來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訓練,將教師的主導作用融入到學生具體的學習活動和內容中來,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各種學習策略,以實現學習策略多層次、全方位的發展。
1、層次一:向學生介紹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可用或適用的具體網絡學習策略,使學生的學習策略資源得以擴展,實現從無到有,從少到多的量變。
2、層次二:在大學英語網絡課程講授中,通過“教師提示”和“自我提示”提醒學生使用在某一特定環境下可用或適用的具體網絡學習策略,使沒有意識使用學習策略的學生通過提示開始有意識的使用學習策略,實現從了解到使用,從擁有到會用的質變。
3、層次三:引導學生就某一個特定環境下可用或適用的具體網絡學習策略進行反思,達到即使在無教師提示的情況下也能主動甚至潛意識地使用該學習策略,實現學習策略的遷移和內化。
(三)學習策略訓練實例
結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大綱要求,以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冊UNIT ONE 《TIME-CONSCIOUS AMERICAN》為例,介紹如何進行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訓練。
1、認知策略訓練
教師提示:在開始學習文章前在互聯網查閱與時間有關的文章,了解世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對于時間的詮釋,并記錄在筆記本上,還可記錄你對時間的觀念和看法。
教師提示:在學習英語詞匯的過程中,要注意區分重要詞匯與次要詞匯,試著使用個人熟識的標識對新知識進行標記。(例如使用不同字體粗體、斜體或不同顏色來標記主次信息)
教師提示:在課文講解后,回想一下剛剛學習的內容,總結美國人對于時間的觀念,試著提煉1-3個關鍵詞或句子加以分析,提示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經常使用此方法來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
2、元認知策略訓練
教師提示:根據本單元總的學習目標,在瀏覽內容后,制定自己小而具體的學習計劃。
教師提示:制定學習計劃后把該計劃帖入自己的筆記中,適時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對自己所做的計劃及時進行監控和調整,總結出提高網絡學習效果的方法來,并與同學進行討論。
3、資源管理策略訓練
教師提示: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后要將自己的實際的學習時間記錄下來,兩者進行比較,發現自身不足,有針對性進行調整和改善。
三、實踐結果對比分析
(一)問卷調查
本次測評實發問卷2111份,回收2012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問卷1951份,有效率92%。所得數據統計如下:
表2訓練后網絡學習策略水平
分量表平均得分百分比焦慮32.1865%態度34.4068%專心33.6967%信息加工36.0173%動機35.5670%自我測試32.9365%選擇要點37.0175%學習輔助33.1467%時間管理32.3865%考試策略36.3374%從上述表中可以看出各個分量表所得的百分比等級從65%-75%不等,選擇要點量表提升到75%,表明學生在網絡環境下學習策略水平有所提高,已進入到自主學習的狀態。
(二)訪談調查
1、訪談教師。通過對10名教師的訪談,了解到很多教師都在自己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策略訓練,幫助學生掌握網絡環境下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但他們也承認,在學習策略訓練上仍缺乏較為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仍會面臨很多的困難,這也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學習策略訓練問題。
2、訪談學生。很多學生都紛紛表示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訓練是有用的,可以讓他們針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監控、反思。這對于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都是很有幫助的。有了這次網絡學習的經歷,他們對網絡學習產生了興趣,認識到網絡學習是充實自我,獲取知識,實現終身學習的一個很好的途徑。同時他們也表示由于自主學習策略水平仍處于一般水平,需要進一步學習在網絡環境下的學習策略知識。
四、結語
大一新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英語學習策略水平整體表現一般,需要加強相關的學習策略訓練,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此,本研究初步提出了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學習策略訓練教學模式。實踐表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策略教學,學生的網絡學習策略能力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大。根本原因:(一)由于受現有的網絡技術和條件的限制,本研究未能做到網絡學習的個性化教學;(二)由于學習策略涵蓋多項內隱因素,教師無法對學生的心理過程進行實時指導;(三)網絡教育環境下學習策略訓練深度和強度受學生主觀因素影響較大,教師難以對此進行準確的評價。
參考文獻:
\[1\]鮑松彬.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反撥作用的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馬利娟.談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監控\[J\].教育探索,2011,(9):104-105.
\[3\]熊蘇春,嚴峻.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培訓實驗報告\[J\].教學學術月刊,2011,(8).
\[4\]劉斌賢.論英語學習策略運用能力的培養\[J\].教育學術月刊,2009,(10).
摘 要: 網絡為小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策略的培養提供了無可比擬的便利條件,但目前學界對基于網絡的小學生英語學習策略培養的相關研究卻極為匱乏。為此,本文就如何在網絡環境下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策略做了探討,以期能夠借此研究橢小學生應用英語口語學習策略,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 英語口語 學習策略 培養方法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語學習策略的相關研究在我國日益興起。隨后的二三十年間,我國學者就英語學習策略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尤其強調培養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重要性,口語學習策略作為學習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基于網絡的小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策略,力求通過多種途徑全面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策略,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為小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可持續學習創造有利條件。
1.廣泛利用英語學習軟件,努力營造口語應用氛圍
1.1基于課內英語口語學習相關軟件的應用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與課內英語學習相關的口語軟件,諸如英語點講練、小蟲子點讀機等,此類軟件基本上包含全國各地的英語課內教材,能夠滿足不同地區小學生英語口語練習的需要。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如何在軟件中下載對應年級的英語口語材料,向學生說明具體的操作步驟。其次,教師要教會學生自我檢查學習效果的方法,如獨立表演對話或故事的內容則為學習效果較好,流利地朗讀對話或小故事則為學習效果一般,不能夠獨立表達對話和故事的內容則為學習效果較不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恰當區分哪些內容是自己已經掌握的,哪些知識點是自己尚不能完全理解的。最后,在學生使用該軟件的初級階段,教師可要求學生使用中文指導語,在大致熟悉該軟件后,可將軟件語言換成英語的形式,從而更好地幫助自己練習英語口語。
1.2基于課外英語口語學習相關軟件的應用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利用其他口語訓練軟件,拓寬小學生的英語口語練習范圍,從而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此類軟件諸如英語趣配音、英語流利說等。首先,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此類軟件的功能,如介紹英語趣配音時,可以向學生說明配音是為電影或多媒體加入聲音的過程,是一種生活化、情景化的口語練習方式,便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內提高口語的表達水平。其次,教師要每天對學生布置內容適量、難度適中的口語練習任務,采用由易到難的形式,起初培養學生練習每日一句,在學生對配音有初步的認識后,逐漸加大難度擴展到英文歌曲、英語動畫片和英語電影的配音,生活情境對話的模擬等。再次,教師要組織學生建立適當的口語評價體系,在軟件中創建本班學生的小組,每當有同學配音結束后所配音的內容就會自動傳入組內,便于學生之間進行互動,分享自己的口語表達成果。最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口語練習情況進行定期總結,指出班級整體的口語變化情況及每位學生在口語表達時的進步,可設置動畫情境還原、主題對話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樂趣,感受語言表達的內在美,從而樹立學生越練越好的信心。
2.創建網絡口語交流小組,實現英語口語分層發展
2.1針對口語水平較高的小組
一方面教師要讓該部分學生準確流利地朗讀課內的對話、小故事,同時也要培養該組內成員句子重度、連讀、弱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口語練習材料,如長篇對話、小說明性短文或英語故事書等,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拓寬該小組成員在口語表達時的寬度和優美度。
2.2針對口語水平中等的小組
教師可將訓練的重點放至課內的對話、短文練習,在學生掌握基本口語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課外練習的內容,提供簡單的英語口語讀物,豐富組內成員的口語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到完成任務并非很困難,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鼓勵學生向高水平學生努力,且口語練習內容、評價要求逐步向更高水平過渡,強化學生口語表達效果。
2.3針對口語水平較低的小組
教師可將口語訓練的重點放在單詞的準確朗讀上,為了便于學生準確讀出每個單詞的發音,教師可教給該小組學生一些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自然拼讀、重音位置等語音知識,便于學生獨立練習單詞的讀音,在學生準確掌握單詞讀音的基礎上,再訓練該小組學生練習課本中的句子、對話、故事,由易到難,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對該小組成員給予更多的指導與關懷,既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培養學生口語練習的自信心,激發學生主動說英語的愿望,幫助學生克服表達的緊張感,又要加大監督力度,提醒該小組學生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努力,從而逐漸提高該小組成員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3.建立各策略類型小組,實施針對性策略培養
3.1對于口語認知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既可規定組內成員共同表達一定的內容,引導成員在表達前先用中文組織好所要說明的內容,再翻譯成英語進行表達,又可對學生課上練習的句型增加操練的次數,以問答的互動形式鼓勵成員在組內主動爭取回答問題的機會,從而使該小組學生在課上更好地參與課堂互動,準確地用英語表情達意。
3.2對于口語元認知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可引導該組內成員制訂相應的學習計劃,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口語水平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制訂學習計劃,如五、六年級的學生,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充分了解自己口語水平的前提下獨立制訂學習計劃,口語學習計劃的內容可從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制訂,橫向的口語學習計劃主要包括口語練習的內容、口語練習的時間及達到的程度要求,縱向的口語學習計劃主要包括日計劃、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等。且教師要對學生的計劃制訂內容與實施情況進行監督與評定,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英語口語的進步情況,獨立找出可以改進的措施。通過一階段的元認知策略培養,提高學生獨立制訂口語計劃的能力,從而使該小組學生更高效地進行英語口語學習。
3.3對于口語情感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可在組內創設盡可能多樣的情境組織學生圍繞某個話題用英語交流,增加該組學生說英語的次數,充分給予每個學生表達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說英語,克服焦慮的情緒,引導學生不要因害怕說錯而不敢說,逐漸削弱學生的緊張心理,從而使該小組學生在課上更勇敢地用英語表達。
3.4對于口語補償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可提供稍難的句子,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會學生利用填補空白詞的方法,組織學生在表達不清楚自己所要說明的意思時,借助肢體語言或用簡單的詞語代替,幫助自己進行言語信息的傳遞,從而使該小組學生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無障礙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3.5對于口語社交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既可組織多種多樣的英語活動,引導該小組成員積極參加,強化社交策略的使用意識,當學生有疑問時,培養學生用英語提問題的能力,又可在學生回答問題后,立即詢問其他同學是否聽清或聽懂,在未明白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請求重復的意愿,從而使該小組學生能夠充分融入英語學習的氛圍。
3.6對于口語記憶學習策略缺乏的小組
教師可教會該組成員一些常用的口語記憶方法,如模仿、復述、積累、廣泛閱讀等。第一,引導學生模仿正確的語音語調,從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的流利程度;第二,組織學生循序漸進地復述生動且生詞較少的口語練習材料,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第三,激勵學生積累純正的日常用語,從而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擁有脫口而出的能力;第四,提倡學生閱讀其他英語材料,從而提高自身口語表達的深度和廣度。
4.結語
在小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網絡途徑培養小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策略,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水平及策略缺乏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力求每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口語水平的基礎上有所提高,逐步養成自主學習英語口語的習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齊聰,陳旭遠,于超.我國學習策略研究十年述評[J].雞西大學學報,2014,14(6):1-3.
[2]王佳英.論英語口語學習策略[J].英語知識,2006,8(1):34-35.
[3]蔡明玉.英語口語學習策略的培養[J].海外英語,2010,16(5):65-7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2012.
[5]R聰.大學英語不善學者學習策略培訓的實證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關鍵詞:網絡環境;高中語文;探究;策略
G633.3
“高中語文課程要滿足多樣化和選擇性的需要,必須增強課程資源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的觀點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所提出來的。語文新課程教學中有一項重要的課程資源――網絡,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有效的手段是網絡化教育,每一位新課程改革實踐者都要共同思考運用網絡化教育手段來豐富語文課堂、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審美能力、探究能力的方法。
一、有效探究語文內涵,突出網絡優勢
將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相整合,通過對互聯網中豐富的網絡資源和特有的超鏈接及交互性讓師生在有意義的學習環境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活動的新模式就是指基于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模式。師生要學會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加強師生、生生、生機之間的多維交流,有利于培養學生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搜集、整理、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對于達成課程目標、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有一定的好處。
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課探究性學習模型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通過網絡平臺查找學習資料,學生可以學習到教材外的知識,能有效的積累課外知識。網絡資源良莠不齊,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門戶網站、專題學習網站、網絡資源庫等查找語文資料的網站,有效合理的選擇、整理信息。學生也可以在學習中利用網絡這個平臺,進行交流合作,如電子郵件、遠程登錄、文件傳輸、討論組、電子公告板及網絡會議等雙向交流工具,在網絡這個輕松的平臺中,學生能夠輕松的進行交流,快樂的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在網絡這個平臺,進行預習課文,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補充資料來拓展閱讀內容,對作者、作品的時代背景、文章主旨有更好的了解,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統一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與人文性。
二、合理運用網絡環境,研究學習策略
在網絡環境下的語文探究性學習模式有不同的教學環節,學習策略也有所不同。首先要注意進行課前鋪墊,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通過預習、了解或者試圖了解來探討即將要學的知識,收集有用的學習信息。舉個例子來說,教師在講解《兵車行》的內容時,由于學生們已經在學習過的詩歌中了解了杜甫的經歷和詩風,對于此詩創作背景――安史之亂也有一定了解,所以就不用在課堂上浪費太多時間對此詩背景進行詳細講解,而可以利用課前時間布置相應任務讓學生初步了解詩歌內容,在課堂上利用網絡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詩歌內涵,不僅有利于節約課堂教學時間,還有利于培養學生搜索、處理信息的能力。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網絡媒體制作課件創設教學意境、確定文本主題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調動學生情感的積極性。學生在新課程語文教材的學習中,出現興趣不大或一頭霧水的情況,是由于僅憑教師講解教材中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有的寫景、有的抒情、有的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學生的生活體驗不夠,所以不能理解文章內涵。而利用網絡相關信息的方式,通過向學生顯示形象生動畫面的方法來引入文本意境的學習,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度,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還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感知課文,提高自己的課文審美能力。例如在講解孫犁的《梨花淀》時,課文中寫了“要問白洋淀有多少葦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葦子,也不知道。只曉得每年蘆花飄飛葦葉黃的時候,全淀的蘆葦收割,垛起垛來,在白洋淀周圍的廣場上,就成了一條葦子的長城。女人們在場里院里編著席。編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漲滿,有無數的船只運輸銀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莊就全有了花紋又密又精制的席子用了。大家爭著買:‘好席子,白洋淀席!’”這樣一段文字,它從兩個部分來表現了作者的情感和意圖,上半部分作者對白洋淀水鄉的遼闊無垠和富饒景象進行了描寫,而下半部分則對大家對白洋淀的贊美進行表述,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在課堂上創設意境想象,對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分析,當日本人入侵這片土地時,聰慧的白洋淀人民做出了什么反應。
三、貫徹探究學習原則,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階段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升學壓力比較大,教師對于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重視,學生課外閱讀的狀態一直是讀一讀、抄一抄、背一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來改變學生們課外閱讀放任自流的局面,讓學生課外閱讀的質量和效率有所提高。(1)延展閱讀教材知識。教師可以通過講解課文知識之后讓學生們對文章進行評價鑒賞,并寫讀后感的方式,來培養學生獲得知識并獨立閱讀的能力,比如在教學《鴻門宴》之后,讓學生們圍繞《我心中的楚霸王》這一主題在圖書館或其他網絡平臺搜集資料,仔細閱讀《史記》、《烏江亭》等材料來確定觀點。(2)要求學生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教師推薦一些具有探究性的文章或著作,讓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并設計專題講座,讓學生們在閱讀思考之后合作完成課題,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們有益的學習,快樂的進行探索和研究,長時間的積累閱讀,對于增加學生閱讀興趣、學生自主探究精神和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也有一定的好處。(3)引導學生關注報刊,進行時文閱讀。在學生閱讀書刊的推薦上,教師可以推薦《讀者》、《青年文摘》、《雜文選刊》等報刊,讓學生們關注時代,有一個專題性閱讀。
總之,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W生學習積極性和主體性的調動,讓大部分學生都能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便是在網絡中開展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雅婷.談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 教育藝術. 2007(03)
[2]楊吉琳.淺議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 中學語文. 2006(Z1)
[3]張利勤.習慣決定命運――中學生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J]. 文教資料. 2006(21)
【關鍵詞】多媒體 網絡環境 大學生英語 詞匯學習
一、前言
大學英語在學習過程中要先掌握一定的詞匯,以此才能更快的提高英語水平。但是,大學生英語本身在語法和語言掌握上較為困難,所以通過輔助方式進行英語學習變得非常必要?,F今,大學生在詞匯學習中會借助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進行英語學習,這對其提高詞匯記憶力、扎實的掌握更多詞匯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本文研究中則對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策略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的應用進行探討,以此對大學生英語掌握量有較大幫助。
二、英語詞匯學習理論
進行英語詞匯學習策略的理論基礎是源于詞匯學習選擇以及策略確定上的重要依據,能夠在多媒體以及網絡環境下借助有效手段與技術來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則從理論基礎上能夠滿足大學生英語學習理論的需要。
1.認知學理論。如果從認知學理論基礎方面對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的方式進行探討的話,那么則可以應用Mayer在1987年所提出的這一理論觀點進行闡述,其指出:“如果人類在學習其母語以外的語言時,其所獲取語言的途徑如果進行了加工所獲知,那么會比其之間獲知上所取得的效果明顯。而在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能夠通過語音與圖象組合的方式進行學習,或者通過文本與圖象結合的方式所學習。因對該環境下的組合學習方式的了解,認為在圖象與語音相結合的模式下能夠幫助人們更快的掌握英語詞匯的學習。但是,這兩種形式能以組合形式所存在,或者以單獨方式存在,其完全可以針對學習者的信息加工途徑以及應用等所使用?!倍鳰ayer所提出的這一觀點也說明了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英語詞匯的學習能夠取得一定效果,且在學習效率上也會同步提高,也能夠對學習者在新的英語詞匯下的理解和認知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
2.建構主義理論。如對英語詞匯學習放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范圍下則對多媒體與網絡環境下的英語詞匯學習則就可以根據L.S.Vygotsky(維果斯基)以及J.Piaget(皮亞杰)所提出的認知發生理論進行闡述。
首先對L.S.Vygotsky(維果斯基)所提出的臨近發展區理論相關概念進行了解,為“能夠通過其了解問題、解決問題的實際水平,和其在他人指導下將問題記性解決,以此所確定的潛在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他認為,如果個人學習期間能夠與同伴或者在他人在學習上進行協作的話那么對個人成長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J.Piaget(皮亞杰)所提出的認知發生理論指的是“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在個體所掌握一定知識結構前提下,通過建構或者索引的方式來掌握一些新的知識。其中,個體可以作為知識認知的中心,而通過多媒體或者網絡技術等來輔助個體實現效率學習,以此在英語詞匯掌握量上同步得到增長”。
三、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的詞匯學習探討
隨著現今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等被人們所應用,且借助其所具有的優勢來實現英語詞匯學習。如借助多媒體和網絡中所具有的數據容量,能夠在輸入渠道上進行苦戰,在語言輸出量上也可以增加,以此來進行英語詞匯的學習。
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增大輸入量。在大學生英語詞匯學習過程中以輸入應用比輸出使用的多。但是,如果是在傳統學習環境下,那么在詞匯英語的輸入方式上仍會以紙質方式為主,或者在課堂中以教師教授為主,而大學生則不能真正的對詞匯所掌握和使用。一般來說,如果不是以實踐進行的學習和掌握,那么學習者只有在不同場合中看到多遍才會記住該詞匯。而通過網絡則能夠為大學生增加輸入量提供良好前提。
1.利用搜索引擎和語料庫。對于大學生來說,其學習英語詞匯不但要知道如何進行拼寫和發音,更要在詞匯多方面的使用上有一定了解。而借助網絡搜索引擎技術則可以滿足大學生對詞匯知識的延伸。所以,可以在搜索網絡引擎的幫助下,大學生只需要在搜索界面將英語詞匯輸入進去,那么則可以將該詞匯不同的解釋和意義、詞源等搜索出來,以此能夠加深大學生對詞匯的掌握。
2.利用各種媒體來增加視聽輸入量。通過視聽方式去了解英語詞匯,對大學生英語詞匯的記憶上發揮重要作用。而在英語詞匯學習時因不同形式和題材的英語詞匯在輸入目標上存在差異,所以在詞匯掌握過程中會根據其使用的不同所掌握詞匯更深層次含義。基于傳統學習環境中在詞匯記憶上較為困難,其主要因素就是因輸入量方面存在不足。而在諸多媒體,以及電子產品等的使用下,能夠通過反復的視聽,能夠在記憶力上更加深化,如跟著多媒體課件進行詞匯跟讀,能夠通過視頻學習到簡單交流和應用等。
四、結束語
通過以上所說方式,仍有許多實踐仍在使用當中。而在多媒體和網絡環境下大學英語詞匯學習應秉持實用性原則,以此才能在此環境和優勢下掌握更多英語詞匯知識。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