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22: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風險管理問題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面臨許多難以預料的風險。由于受到眾多不可控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內部的財務狀況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企業風險也貫穿于企業財務活的各個環節,并且這些風險通常不可避免。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經濟改革不斷深入,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建立健全完善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機制,防患于未然,降低企業財務風險減少損失也成為每個企業不得不重視的問題。有效的降低企業財務風險,有利于企業安全穩定生產,保障盈利。
二、企業財務風險管理的職能
一般來說,提到財務風險管理,人們往往最先想到它的識別和預測功能,然而事實上,風險管理涉及到各個層面。除財務風險預測外,其職能還包括財務風險決策職能、財務風險控制職能、財務風險管理效果評價以及財務風險損益處理職能等。風險預測職能主要針對于客觀存在但尚未暴露的風險問題,主要從企業財務角度科學、系統、全面地預測風險可能發生在哪些方面及其可能造成的影響。而風險決策職能主要針對風險所需要承擔的后果和其所產生的效益進行對比,制定出風險最小、收益最大的方案。財務風險控制職能主要是發揮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對于各個管理層面做出相應舉措,發現并減少由于內部環境問題造成的風險。財務風險損益處理職能則主要針對企業風險所造成的損失或獲得的收益,對其風險結果進行財務處理,主要對于企業風險造成的損失采取相應的舉措,及時彌補因風險造成的損失。
三、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現狀及成因分析
財務風險主要有籌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存貨管理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五種基本類型,其中對我國經濟影響最大的為投資風險。根據評級機構標準普爾警告,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呈現過度依賴投資活動的趨勢,2016年上半年,我國直接投資(ODI)項下資產凈流出同比增71%,近年來我國ODI存量、流量增速也遠高于其他國家。這與我國綜合國力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著必然聯系,但是,ODI快速增長和對于投資的依賴過高,使得中國信貸增持數額超過收入增長,也使我國企業面臨更多對外投資的風險。此為我國整體財務風險的主要方面。而具體而言,我國的財務風險的成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外部原因
國家經濟或金融政策變化,會對某些根基不穩的中小型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產生一定的影響,并且改變其市場環境和融資形式可能會使其資金流轉受阻。利率的上升會加大企業的付息壓力,并且增加其財務風險。匯率的變動會給進出口貿易帶來未知的風險。
(二)內部原因
1、企業管理層缺乏風險意識
部分企業管理層人員習慣于傳統的經營模式,認為只要妥善經營,保障收支平衡就不會產生較大的問題,認識不到其內部可能存在的風險,缺乏有效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無法預測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
2、資本結構缺乏合理性
資本結構是指企業各種資本價值構成及比例,合理的資本結構有利于企業內部治理、規范公司經營行為和合理配置資源。判斷一個企業內部資本結構是否合理,即要根據其資本成本和企業價值兩方面分析。一般來說,在保障企業價值最大的同時將成本降到最低反映一個企業資本結構較為合理。在我國大部分企業,其不合理性主要體現在資產負債率水平高、融資來源不合理和企業本身缺乏對于防范企業財務風險的考慮。企業為擴大其經營規模,拓寬經營渠道,往往不得不依靠銀行各類金融產品的支持,這使得企業負債率處于居高不下的態勢,成為資本結構合理化中一大重要問題。
3、財務決策缺乏科學性
部分企業在進行財務決策過程中缺乏財務預測的環節或是確定的決策目標過于宏大缺乏現實性,不適合企業本身科學發展。另外企業缺乏科學的決策方法與程序也使財務風險加大。
四、加強企業風險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建設優質財務管理隊伍
只有建立財務風險管理的意識,才能在面對財務風險問題時處于主動的地位。對此企業管理階層應發揮帶頭作用,加強對于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視度。企業要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對于降低企業內部風險的積極作用,切實完善內控制度。主要加強對管理層的內部控制,從管理層內部切實施相關策略,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加強對企業內部主要是財務人員的繼續教育,學習先進科學的企業管理知識技能,提高對于風險的判斷力,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專門針對風險管理的研究組,專門針對企業風險問題。
(二)制定科學的風險管理方案
企業應制定適合自身內部實際情況的風險管理機制,以長效應對可能發生的企業風險。此風險預警系統應貫穿企業財務活動的各個層面,監督控制企業經營過程中的潛在風險,比起風險的轉移更加重視風險的防范問題。如針對投資方面的風險,企業可以采用逐步分階段進行資金投入的方式降低可能存在的風險。風險的防范不等于回避機制。
風險回避機制是企業在面對風險時采取的最為消極的一種辦法,此種辦法雖然能有效規避風險,卻也放棄了與高風險相對應的高收益,只有對投資把握過小時才考慮采取此種方案,與之相比建立健全風險預測和控制機制以及采取風險轉移和承擔方案顯得更為切實可行。以航天工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為規范各級公司財務行為、有效控制財務風險和合理配置財務資源并保障公司科學發展,在2016年8月經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了財務管理規定。該規定較為完善,從多方面規定了企業財務風險的管理辦法。如第一章第三條第五點中提到,財務管理要注重內控體系建設,強化財務預警措施,嚴格防范財務風險。
(三)加強對于投資決策的優化
投資決策對于企業財務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除影響其工作成效外,更對其經濟效益的有著很大的影響。加強投資決策的優化,要求企業時刻關注市場的供求變化,國家對于投資方面的政策變化以及匯率變化趨勢等問題。需要企業引進或請教相關部門的人才,科學準確分析投資形勢,以減少因決策失誤引起的財務風險。對于投資回收期、投資所能獲得的報酬率等相關指標,選擇最為優化的方案。還可采取投資多樣化的措施,分散投資以分散所產生的投資風險。
五、結束語
[關鍵詞]商業銀行;操作風險;風險管理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6)04-0045-04
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風險(Basel II,2003)?!安僮黠L險伴隨著每一筆信貸業務而如影隨形。”(Alexander J. Muermann,2001)實踐與研究成果顯示,操作風險長期以來未受到與其他類別風險同等的重視,匱乏的研究也難以提供較為成熟的風險管理技術(樊欣等,2003)。1995年,巴林銀行破產案給國際銀行界極大震動。該案揭示“即使銀行符合資本充足性的要求,也可能因為操作風險而陷入經營困境”。(Hoffman,1998)
一、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意義
隨著金融服務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技術在金融業的應用和發展,銀行業務經營及其風險組合變得更為復雜。技術系統的更新、交易量的提高、日趨復雜的交易工具和交易戰略、網絡銀行的發展、法律和監管體系的調整和監管要求的日趨嚴格等,都增大了金融機構面臨的操作風險。實踐證明,操作風險比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更為廣泛地分布于銀行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并給銀行經營造成了越來越多的損失(Hoffman,1998)。繼巴林銀行破產案后相繼發生的大和銀行11億美元的虧損事件以及2001年愛爾蘭聯合銀行的7億美元虧損事件等都源自操作性風險。巴塞爾委員會風險管理小組2002年6月的一項調查表明,損失巨大的突發事件導致大額損失報告事項增加是一個明顯的趨勢(Padraic Walsh,2003)。操作風險的客觀存在及其增長,迫使金融機構提升其運作效率和可靠性,加強操作性風險的監控和管理。
在銀行業操作性風險損失明顯增長的背景下,從業者對操作風險管理日益關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于1999年6月、2001年1月和2003年4月,分別了三個版本的新協議征求意見稿,把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一并納入對金融機構的監管框架,既是近年來國際金融界日益注重操作風險管理的制度體現,同時,也是從全面風險管理和保持銀行體系穩定的角度對操作風險管理的新要求。因此,以新協議的公布和實施為標志,商業銀行必將面臨一個如何根據新的監管要求有效引入操作風險管理的現實問題(Christine.M,2001)。
二、操作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問題與爭議
有關金融風險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經濟學的核心內容,由于全球金融系統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以及金融工具的不斷創新,風險管理的理論和實踐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這種發展是不均衡的,其中有關市場風險度量和管理理論與實踐最豐富,信用風險的研究開展得最早,近來也形成了一個研究的,唯有操作風險的研究至今未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
1.操作風險的界定
對于操作風險的定義現在有多種看法(Hoffman,1998;BBA/ISDA/RMA,2000),討論的焦點是哪種風險應該計入操作風險以及哪種操作風險應該是開展風險管理活動關注的焦點。幾年前,銀行通常將操作風險定義為除了信用風險或市場風險之外的所有風險(Jams Lam,2001),如今業內則普遍接收了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操作風險是指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操作過程、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而導致的直接或間接損失風險。但Andy Kuritzkes(2001)對銀行操作風險進行分類,認為如果風險定義為收益的不穩定性,則操作風險是指除金融風險(信用、市場、ALM、保險)外的非金融風險。而非金融風險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類:內部事件風險(由于內部失誤造成的損失);外部事件風險(由于不可控的外部事件造成的損失);以及業務風險(由殘余的收益不穩定性造成的損失,而不是來自事件風險)。他將全部的非金融風險粗計為資產的2.0%,而將BIS II界定的操作風險定義為內部和外部事件風險,粗計為資產的0.8%。Andrew和Hal(2002)在2002年6月26日舉行的就資本充足率進行討論的國際金融系統討論會上,對新巴塞爾資本協議提出的通過資本準備金控制操作風險的做法也提出了異議。Andrew和Hal將銀行風險分為金融風險和非金融風險,指出新巴塞爾協議定義的操作風險僅僅是非金融風險的一個子集,包括了內部事件風險和外部事件風險,而將業務風險排除在外。James Lam(2001)則認為,巴塞爾委員會的定義是就“一般意義”而言的,建議銀行構造符合自身目標的定義,關鍵問題是是否將業務風險和名譽風險作為操作風險定義的一部分。而對于風險事件發生的頻率以及影響力的討論,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雖然頻率高影響小的事件仍然是內部管理的重點,但操作風險管理的重點應該是頻率低影響大的事件。
2.操作風險的度量
自操作風險管理系統提出之后,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學院派觀點。一個學派認為,如果沒有度量就沒有管理,因此,集中研究操作風險的量化工具,例如,損失分布,風險指示器以及經濟資本模型。繼1998年巴塞爾委員會公布了關于操作風險的報告之后,1999年巴塞爾委員會又在其咨詢意見稿中確立了包括操作風險在內的銀行風險最小監管資本要求原則,這是推動操作風險模型化的標志性事件。一時間,操作風險量化模型得到了極大發展。
而另一個學派則堅信操作風險無法有效量化,因此,集中關注更人性化的定性方法,如自我評價、風險繪圖以及稽核調查。John Drzik(2001)認為,操作風險管理應該更注重改善管理實踐而不應過于強調操作風險的度量。監管者的最佳作用是通過要求銀行機構評述所采用的控制操作風險的適當步驟來推進有效的操作風險管理。
兩個學派之爭是人與機器的典型戰爭。如今,操作風險管理的實踐者越來越認識到,最好的操作風險管理實踐是將兩者結合起來。James Lam(2003)基于一致化操作風險管理基準體系的關鍵特性,提出了7因子經濟資本模型。他認為,一致化操作風險管理基準體系應滿足兩個基本要求。首先,它應同時支持操作風險的度量與管理。其次,ORM基準體系應將相互依賴的信用、市場和操作風險結合起來,作為企業全面風險管理(EWRM)程序的一部分?;谶@兩個要求,操作風險管理基準體系有五個關鍵特性:(1)平衡定性和定量工具;(2)提供早期警告并逐步升級;(3)影響業務活動;(4)反映環境變化;(5)合并互相依賴的風險因素。根據這五個關鍵特性,Jams Lam提出了包含收益乘數、操作邊際、內部指示器、外部指示器、模型風險、系統風險、金融風險乘數7個因素的經濟資本模型。
3.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
關于操作風險的管理手段,《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對操作風險提取監管資本的要求引起了銀行業和一些學者的極大關注,人們關注的焦點除了在于如何衡量操作風險,以便適當地配置監管資本外,更有不少學者產生質疑。
Alexander Muermann(2001)認為,操作風險管理是銀行依據特殊目的用于限制資金暴露而進行的特別保險,而監管者的資本要求可能是不必要的,因為在銀行操作風險的特殊性質下資本的再分配未必一定能規避像巴林銀行這樣的重大事件。
Karen Petrou(2001)強調了操作風險管理的兩個重點:(1)監管者的作用不應該是利用不明智的風險承擔來防范銀行個體的失誤,相反,他應該防范由于整個行業內薄弱的風險管理造成的系統性銀行失誤。因此,監管資本并非最佳辦法。(2)第二支柱和保險的作用應該是監管者關注的重點,這會促使銀行度量自身風險并采取適當措施進行緩解。Petrou還評論了美國、歐洲和日本銀行系統間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導致在歐洲和日本,預留資本準備金成為天然的解決辦法。然而,內部控制和良好的度量手段是美國的最佳解決方案。其中,主要差異在于美國的監管水平較高但監管范圍較小,只有銀行處于監管中。
Charles和Richard(2002)認為,新巴塞爾協議提出的用最低資本要求控制操作風險的方法并不適宜。私人保險和過程監管在控制操作風險方面比資本要求更有效。私人保險有如下好處:將操作風險轉移給第三方,引入市場監管和約束以及具有風險敏感性的保險成本。過程監管則通過要求金融機構在適當的地方采取適當的過程和程序識別、度量、監督和控制操作風險,加強風險控制的私人市場動機。相反,巴塞爾協議中提出的控制操作風險的資本要求并不像私人保險和過程監管一樣具有風險敏感性。而且利用過程監管和私人保險可以進一步避免在巴塞爾協議中由于差別對待低風險企業的反競爭效果。
Andrew和Hal(2002)認為,與銀行為獲取金融回報有意識地主動承擔的金融風險不同,操作風險是銀行業務不受歡迎的副產品。銀行可以在事前采取重要步驟來減輕操作風險暴露,而不是在事后依靠資本準備金來吸收損失。銀行管理操作風險時面對的并非風險與收益的權衡,而是風險和規避成本的權衡。規避操作風險的方法也因內部事件和外部事件風險而不同。內部事件風險從本質上講是內生的,它們來自于內部過程、人員或系統的失誤。防御內部事件風險的第一條戰線應該是管理控制。銀行安全防御操作失誤的關鍵決定因素并不是它所持有的資本水平,相反,如何管理好銀行則處于首要地位。即使預留更多資本準備,操作失誤照樣會發生,交易損失會繼續攀升直至資本耗盡。外部事件風險是由企業不能控制的外生因素引起的。因此,外部事件不包括道德風險并且存在互不相關的傾向,這使得它們成為保險的良好對象。對大多數銀行來說,保險是防御外部事件風險的第一條戰線。在利用保險將風險暴露轉移給第三方的同時,銀行還可以采取內部手段來減輕外部事件帶來的后果。相對于有效的管理控制和保險而言,資本準備至多是銀行防御操作風險的次優機制。但荒謬的是,從最低操作風險資本要求來看,資本準備實際上充當了減少操作風險的障礙。因為如果銀行必須預留出最低操作風險資本準備金,就無法有足夠的資金進行管理控制或購買保險以減少操作風險,使其低于與最低資本要求一致的風險水平。
綜觀前人對操作風險的相關研究,我們發現目前存在以下問題和爭議,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1)操作風險的界定問題:尋求“共性”還是“個性”?
(2)操作風險的度量工具如何選擇?
(3)如何確定一致化的操作風險管理(ORM)基準體系?
(4)如何綜合利用監管資本要求、內部控制和保險有效管理操作風險?
三、操作風險管理對我國商業銀行的挑戰
從全球范圍看,盡管操作風險已經給不少金融機構造成了相當嚴重的損失,新協議也從制度化的角度對操作風險管理提出了近乎標準化的要求,但迄今為止已經建立起有效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的銀行并不多見,操作風險的管理結構、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也遠遠沒有信用風險管理和市場風險管理那樣成熟。2000年6月,巴塞爾委員會風險管理小組進行的一次調查表明,大部分金融機構對操作風險的量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多數銀行對風險指標的追蹤還處于起步階段(Haggerty,2001),還有很多銀行根本沒有進行這方面的工作。即使追蹤數據的銀行在風險管理或分配經濟資本時對如何使用數據也不十分清楚。同時,多數銀行還不具備將風險定義、數據收集、風險評估和管理、資本配置以及管理機制完全統一起來的程序。
國際商業銀行在操作風險管理方面尚處于初級階段,“我國商業銀行的操作風險管理尚在起步階段,定量研究幾近于無”(樊欣等,2003),主要原因是:銀行業務類型與國外銀行相比有很多空白,銀行董事會和管理層對操作風險缺乏足夠的重視,全面風險管理的意識和理念尚未真正確立起來;銀行內部和管理層次過多,風險控制機制不完善,操作風險管理的基礎工作相當薄弱;操作風險的管理結構、程序、方法、工具和模型遠遠沒有建立起來甚至處于空白的狀態,操作風險管理體系建設明顯滯后;操作風險管理人才不足,激勵機制不健全,操作風險管理缺乏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王廷科, 2003)。
[參考文獻]
[1] Alexander J. Muermann (2001),Extreme Value Theory for Risk Managers.Risk Publication,2001.
[2] Andres P. Knritzkes and Hal S. Scott(2002), Sizing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Effect of Insura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Basel II Capital Accord.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s Colloquium, June 26,2002.
[3] Charles W. Calomiris and Richard J. Herring(2002), The Regul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mpanies, Perspective.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Vol 8, No.1, September 2002.
[4] Christine M. Cumming and Beverly J. Hirtle(2001), The Challenges of Risk Management in Diversified Financial Companies.Economic Policy Review,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York, March 2001.
[5] Hoffman, D. G. Ed(1998), Operatioanl Risk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isk Publication. 1998.
[6] ISDA/BBA/RMA Survey Report (February 2000), Operational Risk-The Next Frontier. http://www.isda.org.
[7] James Lam(2001), Defining and Mannageing Operational Risk at Community Banks.Risk Publication. 2001.
[8] James Lam,(2003), A Unified Management and Capital Framework for Operational Risk. The RMA Journal, February 2003.
[9] John Drzik(2001), Doug Hoffman(2001), Andy Kuritakes(2001), Karen Petrou(2001), Assessing and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Risk Roundable, Sponsored by Oliver, Wyman & Company, April 18-19,2001.
[10] Michael A Lewis(2003). Cause,consequence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odel of operational risk.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Columbia: Mar 2003. Vol. 21, Iss. 2.
[11] Padraic Walsh(2003), Operational Risk and the New Basel Accord. Hyperion, October 2003.
[12] Robert M Wiseman, Anthony H Catanach Jr. (1997),A longitudinal disaggregation of operational risk under changing regulations: Evidence from the savings and loan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Mississippi State: Aug 1997. Vol.40.
Relative Research on Operational Risk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Disputations
LU Xian-wen
(Lishui Radio & Television University, Zhejiang, Lishui 323000, China)
關鍵詞:金融風險管理 問題 策略
引言
隨著當前經濟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作為經濟發展的核心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加入WTO已經多年,金融市場將不斷對外開放,隨時都會面臨著來自于其他國家金融風險的沖擊。特別是在近些年發生的金融危機,如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2009年美國次貸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使各國經濟發展的穩定性難以平衡,這些都是因管理不當所引發的金融災難,慶幸的是我國在這兩次危機中艱難的挺了過來。近幾年來,在風險管理中雖然有所成效,但是也暴露出諸多問題,例如我國由于受到國際食品價格上漲影響及國內食品供應短缺,造成通貨膨脹率持續上漲,央行為了控制物價,不斷加息,導致我國當前利率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利率風險逐步增長,同時也加大了央行監管壓力,解決這些問題迫在眉睫。
一、金融風險管理概念
金融風險指與金融市場波動有關的任何可能導致企業或機構財務損失的風險,是未來收益不確定的波動性,主要包括信譽風險、市場風險、人事風險等。
金融風險管理是調節金融投資安全性與收益性均衡的金融管理方法,通過營利性或非營利性組織來對風險進行衡量、控制及回報之間的得失。充分認識和衡量風險,并采取應對措施與處置方案,保證貨幣資金籌集與經濟活動平穩運行,從而將風險的損失降低最低,使企業達到經濟目標的利潤最大化。
二、我國金融風險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風險防范意識淡薄
我國金融機構缺乏風險概念,對待金融風險的觀念意識較差,法律意識淡薄。商業銀行為了擴大和爭取資金規模造成許多不良貸款,各種理財投資業務的開展較為盲目,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風險。投資者為了獲得經濟回報忽略了風險防范,許多法規還沒有深入到金融體系,造成了金融風險監管力度不足。
(二)金融風險管理體系不完善
改革開放多年的經濟發展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國還未建立健全的金融風險防范機制,金融組織結構也不完善。央行信貸資金管理與金融監督工作更重視業務范圍控制,信貸風險管理模式落后,無法適應當前金融市場運作。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不善,大量不良債權導致信用風險,金融資產質量較低。此外,我國大部金融機構還未建立獨立的風險管控部門,從而給金融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三)金融市場信息不透明
金融產品是信息咨詢的結合體,只有透明的信息才能促進金融市場的健康發展。但是當前我國金融市場信息缺乏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可能造成上市公司財務信息失真,存在許多內部交易,導致市場資金流向的內部操縱,甚至會引發市場混亂。
(四)金融產品單一
當前國際金融市場主要是存貸款、理財與期貨交易等業務同時開展,混合經營,實行全球化運作。而我國金融市場仍然以存貸款為主,中間業務開展較少,金融產品單一,還處于傳統的經營模式,難以滿足投資者需求。我國金融企業指令貸款較多,從而導致利潤降低,加大了金融風險的概率。
三、金融風險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民間監管為主
通過國際經驗表明,政府實行的各項核心監督政策不僅對銀行業發展和效益沒有幫助,而且也無法降低金融危機發生的可能性。反之,大力提倡和鼓勵民間直接監督銀行反而是最具效力的監管方式。引進和加強民間與銀行業發展效益,民間監督越健全,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率就越低。政府應該大力鼓勵設立民營銀行,逐步減輕對國有銀行的依賴。同時銀監會要保持監管的獨立性,逐步放松直接管制,可以適當降低市場準入標準,放寬銀行經營范圍。
(二)完善風險管理體制
金融機構不僅受到外部金融風險威脅,其內部風險管理的缺失也影響著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因此,金融主管部門必須建立嚴密的風險管理體系,提高防范意識,完善結構設置。通過對內部監控體制的建立來達到有效的內部管控。同時要建立責任制度,包括金融業務及產品的風險責任制,明確責任人的管轄范圍及權力,此外,管理者應具有及時發現潛在風險的能力,并能夠應對解決,從而使金融風險率降至最低。
(三)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
當前世界金融業發展已經從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因此,其混業經營與監管已經成為當今金融業發展的必要趨勢。我國應在掌握了世界金融信息的前提下,通過分析評定來加強國際間的合作。隨著適應市場的需求,各家金融機構每日經營管理的業務交叉較多,各監管部門的合作要求也越來越頻繁。我們可以效仿歐盟發達國家金融監管模式,將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三家金融監管部門整合成為金融監管的大部門,達到金融風險監管的集中化和一體化。
四、結束語
金融業在現代市場中具有重要地位,經濟全球化給我國帶來許多機遇的同時,也帶來眾多潛伏的金融風險。隨著我國金融風險擴大的趨勢,必須要深入研究金融風險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根據我國國情狀況,建立一套合理的金融管理機制,規范金融市場,盡最大努力改變我國金融風險規避能力,從而促進我國金融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摘 要 企業的財務活動伴隨著資金風險,市場經濟越是活躍,企業資金風險受到的外部干擾越大,而企業內部由于風險防范意識薄弱、資金管理存在漏洞、財務管理機制不完善等問題,都會造成資金風險。怎樣降低企業在財務活動中的資金風險管理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關鍵詞 財務活動 風險管理 研究
企業在對內、對外的財務活動中,資金會受到來自多種因素的影響,使得企業的財務收益與預期計劃收益形成差異,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損失,這就是資金風險。企業所處的外部市場環境、會計從業人員的人為因素,以及企業內部的資金管理等財務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構成了企業的資金風險。如何應對這些資金風險,成為當前企業在風險管理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1. 市場環境影響及應對措施
1.1 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因素屬于企業的對外財務活動,這種財務資金風險主要體現在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資金往來上,也就是負債或賒賬。有其它企業欠款,也有自身企業的賒賬。主要形成于企業的上下游合作伙伴間,由于物料、原材料等進銷壓款造成,不但是資金風險,也是一種信用風險。每個企業都有一個經過科學測算得出的負債比率,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少企業能做到嚴格把控負債比率并及時調整負債比率值的。因而造成企業在對外財務活動中多伴隨著較大的資金風險。
1.2 市場環境影響的應對措施
有效控制對外財務資金風險的主要措施是實施資本結構的優化。資本作為企業的生命,其結構的優化程度直接關系著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實施資本結構優化是有效控制資金風險的重要策略。資本結構優化的關鍵是合理運用財務杠桿效應,也就是負債。
首先,及時調節負債比率。負債比率沒有統一標準,而是依據企業自有資本狀況、結合同業的平均值,制定的匡量范圍,根據市場波動、負債預測等因素隨時進行調節。當資本回報率下降時需要降低負債比率;而當資本回報率升高就需要提高負債比率,以此來實現資本價值的優化。
其次,優化負債結構。負債結構指企業各類負債數量配比,包括長期負債和短期負債,而短期負債占比直接影響著負債結構。因此要有效降低短期負債,減少資金占用。
第三,廣泛拓展融資渠道。企業發展需要多元化融資渠道,以降低籌資成本。在經濟一體化發展的背景下,僅靠有長期合作關系的銀行作為融資渠道已不能適應市場需求,企業還需考慮自身資本結構和償還能力來確定貸款比率,為銀企長期合作打下基礎。
2. 人為因素影響及應對措施
2.1 人為因素
人為因素主要指財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觀念良莠不齊,一些人法律意識淡薄,受利益驅使違規操作。最常見諸如虛開發票、挪用公款、違規投資、設置體外循環小金庫等,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金風險。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會計造假。會計造假的種類很多,如會計憑證造假、會計賬簿造假、成本核算造假、稅金核算造假等形式。主要由于會計準則存在一定制度缺陷、審計環節漏洞、內部監控制度不完善等因素造成。
2.2 人為因素影響的應對措施
對于人為因素的影響是資金風險管理中最難管控的環節,也是最易管控的環節。因為人是最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極大的變數,但是完善的制度和堅決的執行可很好地起達警示和降低風險的作用。
首先,提升會計從業人員素質。企業要嚴格選拔財務人員,著重考核忠誠度、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三方面;并且定期進行職業素養和業務能力的考核與培訓。廣泛吸納財務人員進入管理層,一來警示財務人員不能知法犯法;二來使財務人員對資金進行有效監管,從根源上防范資金風險。
其次,強化會計準則的執行力度。強化會計準則的實施,嚴把資金的流進流出,做好資金的入賬審批,對于不明資金要嚴格按照會計準則處理,資金審批手續不全決不入賬。財務部門定期進行自查,同時加強審計檢查環節,使企業賬務的透明化。
3. 資金使用不當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3.1 資金占用與貶值
資金占用多因資金管理不當引起,是企業的內部財務活動。首先,資金管理缺乏整體規劃,未做到專款專用,常常“拆東墻、補西墻”,大量閑散資金未被有效利用;其次,財務報表提供信息量不足,缺乏準確性、及時性,導致決策層盲目投資;第三,資金回收監控力度不夠,應收賬款長期未回收,導致資金循環不暢;第四,收益分配未按預算執行,或預算數據不實,導致收益資金分配不合理;第五,備用資金的規劃與投資,受利率匯率等外因影響,或企業選擇的投資方向與項目等內因影響,導致企業投資不當,大量資金被長期占用,因而形成資金貶值。
3.2資金使用不當的應對措施
資金使用不當是企業內部財務資金運作中的常見現象,與企業的財務制度不健全、執行力度不夠、企業管理體制等多方面因素有關。
首先,提高應收賬款的回收速度。應收賬款回收是盤活企業資金鏈的關鍵,企業需要建立健全欠費考核機制,定期開展應收賬款的清理工作;財務部門科學測算出企業的收支平衡點,可有效提升催繳欠費工作的彈性機制。
其次,強化資金的集中管理。尤其是對于集團型企業,或分支機構較多的企業,財務結算中心對資金應采取集中管理,可掌握集團及分支機構、下屬單位的資金流向,嚴控資金審批流程,使閑置資金合理再分配,防范體外循環資金賬戶,有效控制收支平衡。甚至可實行財務負責人派駐制,可有效掌握下屬單位或分支機構的資金動向,降低資金風險。
在市場經濟中,企業面臨著外部市場環境、會計從業人員的人為因素,以及企業內部的資金運用不當等資金風險,適當的資金風險防范措施,是當前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核心動力和保障。
參考文獻: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戰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在給企業帶來快速發展的同時,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也必然存在潛在的風險,因為風險是常常伴隨著利益而來的。本文首先詳細闡釋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管理的基本理論,進而提出了加強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管理的對策,進而為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關鍵詞: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
一、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管理的理論概述
1.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
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指的是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企業在把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的部分或者是全部內容外包的過程中,因為企業經營環境比較復雜,對企業自身核心競爭能力的識別能力有限,對人力資源外包預測的準確度不夠,從而造成了實際外包結果與預期日標不相符合,甚至有導致整個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的特征
首先,企業人力資源外包風險具有特定的根源。風險并不是不可推測,它的產生往往具有特定的根源和一定的表現形式。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時,如果不和員工進行溝通,那么將會給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實施帶來種種壓力,員工有可能罷工、離職等。如果雙方不制定一份詳細的協議,那么在實施過程中也會產生種種麻煩。
其次,企業人力資源外包風險具有普遍性。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因此,企業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外包必然存在一定風險,但是企業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把握普遍規律,積極采取各種預防措施,都能減少損失。
再次,企業人力資源外包風險具有多樣性。企業在實施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過程中,常常會伴隨不同種類影響因素所帶來的風險,如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合同風險、合作伙伴選擇風險等。
最后,企業人力資源外包風險具有全局性風險存在于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每一個階段,存在于整個過程中,并不是只存在于某個階段。風險的影響常常不是局部的或某一段時間、某一個方面的,而是全局性的。
二、強化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管理的對策
1.加強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的預測分析
企業在制定人力資源管理外包決策之前,首先要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目標,即需要考慮企業是否有必要采用外包、哪些管理業務可以外包,要對企業的資源、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和企業當前所處的環境做一個宏觀而全面的分析。一般認為,企業將人力資源管理優勢視作一項核心能力的、人力資源管理職能過于機密或具有獨特性的都不適合進行外包。同時還要考慮采用外包后可能產生哪些收益和風險,在哪個環節上比較容易出現問題,一旦外包合作出現失敗,將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外包前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全面的考慮并對企業內部和外部環境進行分析,預測出外包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風險會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出現,一旦出現將會給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和影響,以很好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
2.大力健全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的防范機制
首先,健全外包風險的預警機制。在企業的運行和發展過程中,要積極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的防范機制。企業管理者應該認真分析外包風險的來源以及危害,通過概率分析、模糊數學分析以及預測模型來對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進行評價,從而能夠更好地估算出風險所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在估算風險之后,要健全預警機制來加強前饋控制工作,從而能夠把風險程度降到最低;其次,建立外包風險的約束激勵機制。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對外包服務商進行激勵報酬設計,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更全面地考慮報酬和風險應該相統一,從而建立起雙方共享利益、共擔風險的約束激勵機制;再次,要建立外包風險控制和檢測機制。通過監理外包風險控制和檢測機制,提高企業的風險意識,更加全面和準確地應對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
3.加強企業與外包機構的有效溝通
企業應與外包機構密切溝通,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彈性處理人力資源業務。同時,在選擇外包機構時應注意對其文化的考察,將由文化差異引起的風險降低到最小。同時也要加強與企業員工的溝通,外包是對企業原來人力資源管理流程的一次變革,面對變革,不同的員工反應不一,企業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團隊中,一些人習慣于事務性工作的處理,他們通常是外包的阻力,因為外包將可能使他們失去工作或損失相關利益。而另外一些人更偏好于戰略性工作的思考與執行,但他們卻常常被一些事務性工作纏身,這些人通常是外包的推動者。通過企業和外包機構之間的有效溝通,從而更好地處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風險,進而為加強風險管理奠定重要的基礎。
4.積極優化風險的轉移和規避路徑
由于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是不斷變化的,企業在最初做出外包決策時,可以選擇與外包服務商的短期合作或“臨時服務”等進行外包嘗試,如達到了預想效果,則可在此基礎上開展長期合作;在外包的內容上,最好不要一次將“除核心競爭力外的所有人力資源管理業務”全部外包,可分期逐步外包,這在某種程度上可減少合作風險,在風險發生時,也較容易脫身。另外,在簽訂外包合作協議時,盡量應根據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與外包服務商進行有針對性的擬定,這是由于外包服務商提供的標準合同一般有利于服務商,所以企業應盡力避免不公平的現象發生。同時,合同中還需要確定合作的績效標準和保障性條款,這種標準應盡可能詳盡地說明需提供何種服務、誰提供服務、何時何地提供服務等,還要確定如何監控以及相應的評價服務質量標準。企業給予外包商的報酬是以其外包業務服務水平為基礎的,而不僅僅是以合作關系為基礎。
三、結論
總之,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對于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這一新興事物,企業應冷靜、理智地對待。對于外包服務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要細致地進行分析,建立相應風險監控機制,最大限度地防范與化解潛在風險;對于己經發生的風險,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控制風險的擴大,盡量消除其產生的不良后果和影響。
參考文獻:
[1]肖慧,廖建橋.中小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2第3期
[2]謝晉宇,吳國存,李新建.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創新[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3]趙曙明.中國企業集團人力資源管理戰略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4]陳益云.人力資源管理外包風險及其規避初探[J].現代財經,2004第8期
【關鍵詞】哈爾濱銀行 運營操作風險 風險管理
近年來,國內外屢屢爆出因運營操作風險事故導致商業銀行蒙受巨大損失的案例,同時從我國近些年來銀行機構所爆出的問題也可以看出,銀行運營操作風險已是銀行損失重要的源頭。隨著哈爾濱銀行業務規模的逐步提升,其運營操作風險管理也應隨之進一步加強,本文對哈爾濱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現狀進行分析,從中就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就如何進一步加強運營操作風險管理提出了具體的建議,以便于提高哈爾濱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水平。
一、哈爾濱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的現狀
(1)實施運營人員崗位認證制度。為了規范操作,哈爾濱銀行將運營人員分為運營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實行準入資格認證和聘任資格認證兩種模式,同時對于崗位層次多、人員數量龐大、更新變化快的特點,實施運營崗位人員資格認證序列,從而確保人員的素質。
(2)實施定期監督檢查。加強監督檢查是保障運用操作風險管理的重要舉措。對此主要通過現場監督和非現場監督來控制?,F場監督主要對業務、人員、內控以及機構進行檢查,檢查的重點主要包括“風險要點”、“過程控制”以及“管理模式”三個部分,主要通過資料調用、檢查準備以及系統操作等方法進行檢查。而非現場檢查主要是由事后監督人員及監測系統進行,發現問題之后及時下達整改通知書,及時對所出現的問題進行整改。
(3)實施存款風險滾動式檢查。哈爾濱銀行采用存款風險滾動式檢查制度,在原有賬戶檢查的基礎之上,結合銀行開戶流程,對實施大額支付對賬制度。同時存款風險控制除了依靠滾動式檢查之外,還要結合存款動態管理、賬戶集中管理等手段加強,檢查人員主要由分行負責賬戶管理、大額支付、對賬、反洗錢等相關人員組成,實施周期性檢查。
二、哈爾濱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
雖然哈爾濱銀行在流程、制度、環境上對運營操作風險有一定的保障措施,但是仍有進一步可以改進的空間,其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存在著一些問題。
(1)銀行體系建設方面。由于對會計工作理論指導缺乏足夠的認識,導致整個分行系統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造成了日常工作缺少操作和制度依據。具體主要表現在對于銀行特色業務或是新業務并沒有相應的核算辦法作為指導,很難規范和指導業務的展開和處理。同時人員、機構以及業務管理等方面規范性還需加強,存著著選擇性執行的現象。
(2)業務流程方面。由于二級分行及異地支行的快速擴張,以及同城支付前臺柜員在SOP模式下角色的轉變,導致總行層面對于異地分行業務和人員管理還沒有健全和成熟的模式可供其參考,使得對異地支行非現場監督的力度還不是很強。同時由于總行對各層面的電子銀行業務、零售銀行業務以及外匯業務還沒有相關明確的崗位職責,導致業務管理邊界不甚明了,在支行業務出現疑難問題時無法及時得到溝通和解決。最后則是由于異地監管環境不同,對于分行的管理難以達到預定的目標。由于收入水平、競爭文化以及當地認識的不同,人員素質差異較大,對此在短時間內很難適應哈爾濱銀行的管理模式。
(3)人員管理及崗位分工方面。對于分行而言,存在著人員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由于新員工比例較大,導致機構人員管理基礎薄弱,操作風險管理水平不一,人員素質有待于進一步提高。同時由于缺乏足夠的人才培養機制,導致普通員工晉升通道單一,員工對崗位認同度較低,從而影響了運營工作的提高和改善。
(4)業務操作環節方面。由于部分支行領導對員工思想建設工作不到位,導致員工對制度執行存在選擇性認識,缺乏合規風險氛圍的營造。同時由于資產業務、開戶等重要流程涉及到客戶部門、客戶、運營機構等眾多部門,導致運營人員日終在崗時間過長,存在著對重要時間人員監督薄弱的環節。
三、加強哈爾濱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對策
(1)加強哈爾濱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體系。為了加強對銀行運營操作風險管理,需要不斷深化合規風險管理的深度和廣度,營造出嚴厲規范的監管企業文化。對此哈爾濱銀行因依據《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之規定,不但完善和梳理內控制度,逐步建立起嚴密科學的內部風險管理體制,初步形成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的管理體制,從而將各項制度滲入日常的各項操作當中,同時著力完善人員管理手段,努力提升員工的風險管理意識,從而形成良好的合規文化體系。
(2)關鍵業務操作控制。針對業務操作存在的問題,應加強對分行風險業務環節的控制力度,對此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首先強化客戶身份的識別,同時嚴查客戶的證明文件等證件,從而強化客戶信息的真實性,同時通過對員工加強培訓學習,從而提供其對客戶身份的識別能力和防范意識。其次則是嚴密實施實物交接和保管手續,實施雙封和日終碰庫制度,對實物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
(3)運營人員控制。由于風險存在于各個環節,對此要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哈爾濱銀行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培訓制度和計劃,定期對員工進行培訓。同時嚴格落實運營人員準入、崗位輪換以及資格認證制度,促使運營人員素質的不斷提高。可定期召開關鍵崗位運營人員風險例會,促進相關人員加強對風險的認識,并以此機會進行相關經驗的交流。
(4)建設操作風險管理文化。操作風險管理體系能夠很好的實施離不開企業文化的支持。而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文化則是操作風險管理的靈魂。對此哈爾濱銀行應積極培育自身的操作風險管理文化,堅持實施全員行動的風險管理理念和文化,唯有銀行以高標準的道德情操嚴格遵守各項規則,才能夠真正將風險控制與業務增長緊密的結合起來,從而減少運營操作風險。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外貿企業 內部控制 風險管理
一、當期我國外貿企業面臨的主要風險
相比于國內一般企業,外貿企業受國際市場的影響更大,加上靈活多樣的貿易形勢,更加大了外貿企業的經營風險,除了一般的風險以外,外貿企業面臨的特有風險包括以下幾種:
(一)信用風險
當期我國外貿企業主要采用的信用交易方式包括:出口時采用先出后結、O/A、D/P、D/A、CAD等結匯貿易方式;進口時采用賒銷、代開信用證(特別是遠期信用證)等方式。信用風險是指對方未履行約定義務而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在激烈的國際貿易競爭中,企業往往通過信用交易的方式來擴大市場份額,加強與海外客戶的合。信用交易在國際貿易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促進企業對外貿易總額增長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潛在的危險,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外貿企業對外出口額大幅下降,部分外貿企業由于合作對象無法或者不愿履行合同條款,致使企業資金鏈出現斷裂,加之銀行收縮銀根,致使許多外貿企業走向破產??蛻粜庞檬艿蕉喾矫嬉蛩氐挠绊?,客體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客戶所處地區的政治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等,主體方面因素包括企業在市場中的地位,客戶對企業的依賴程度等。
(二)匯率風險
匯率風險是由于匯率波動導致企業以外幣進行結算的債權減少或者債務增加,從而給企業帶來損失的可能性。外貿企業主要從事商品進出口、勞務輸出、債權債務結算等業務,外幣是主要的結算貨幣,自2005年以來我國開始采用浮動匯率制,匯率風險成為影響我國國際收支平衡和企業經濟收益的重要因素。
(三)應收外匯賬款風險
應收外匯賬款風險從本質上講也是客戶信用風險的一種,但由于應收賬款在外貿企業資產中所占比例大,影響深,因此,單獨作為一種風險進行分析。近年來,隨著國際市場由賣房市場轉向賣方市場,涉足國際市場時間較短的我國外貿企業為了開拓海外市場不得不更多的給予買房或者銷售商較高的信用等級,應收賬款的金額一般較大,占用企業資金數量龐大,加上缺少對國外客戶或者經銷商進行資信調查的習慣,在缺乏對對方深入了解的情況下賒銷巨額貨款很容易導致大量呆壞賬,甚至被人故意詐騙。
(四)結算風險
在可供選擇的信用證結算(L/C)、匯付(T/T)、托收(D/P、D/A)、賒銷(O/A)、國際保理等結算方式中,應該選擇何種結算方式需要對每種結算方式的風險、客戶的資信情況進行考慮,避免因決策失誤導致的損失。例如信用證交易作為目前使用最廣泛的交易方式,其特有的“單證嚴格一致”即可以減少風險,又可能被人利用提單與信用證不符而拒不付款。
二、外貿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相互關系
根據《COSO內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定義,內部控制是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保證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經營的效率以及合法性等目標實現的過程。該框架將內部控制分為五個主要環節,即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2004年,COSO了《企業風險管理框架》,將企業風險管理定義為“一個受企業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員工的影響,包括內部控制及其在戰略和整個公司的應用,旨在為實現經營的效率和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以及法規的遵循提供合理保證?!憋L險管理的構成要素包括:內部環境、目標、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監控。
從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發展來看,風險管理是內部控制的自然延伸,風險管理框架是在內部控制框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部聯系,二者都致力于保證企業經營的合法性、合規性,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業的運行效率,盡管如此,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仍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我國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現狀看,企業內部控制著重于由財務部門、內部審計部門實施的各種會計控制、審計活動,真正意義上的全面內部控制并沒有得以推行;企業風險管理則側重于對某項決策的相關風險與收益進行比較,從而決定是否采取該項決策,致力于企業整體風險控制的體系尚未建立。外貿企業相對于一般企業而言所面臨的風險更大,影響因素更多,風險管理的要求更高,在國際經濟環境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建立一個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互交叉、融合的統一體系對于外貿企業的健康發展而言至關重要。
三、構建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相互融合的管理體系
(一)完善企業的控制環境
1.繼續完善和加強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建設
無論內部控制抑或是風險控制都離不開科學的制度,外貿企業應在我國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企業章程的指導下,不斷理順公司的治理結構,完善公司的決策機制,提高企業經營決策水平。明確部門與職位的職責權限,建立科學的制衡機制,為內部控制活動的實施提供廣闊的空間,通過完善內部控制制度建設和組織建設,充分發揮內部控制在企業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強化對各項風險管理活動的控制。
外貿企業應建立內部控制委員會與風險管理委員會,在董事會內設置專門負責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的董事,使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獲得更大的支持和權力來推行各項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企業各職能部門負責人應出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會議,及時傳達和反饋本部門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任務和存在的問題,解決問題,促進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在基層的開展與深入。
2.規范企業業務流程
要加強對企業經營活動的控制,從而規避、減小各種風險,必須建立起一個規范的業務處理流程,包括企業部門之間的協作以及與供應商、客戶的交易等環節。外貿企業必須熟悉WTO以及客戶所在國的法律法規,才能認真設計、重構業務流程,確立風險敏感的關鍵環節和步驟,作為內部控制的關鍵環節和重點內容。企業業務流程重構必須堅持與企業內部控制相結合,以控制、降低風險為目標的原則,集中企業的人力物力,優化企業的資金流、信息流和實物流,嚴格按照崗位職責和交易流程進行,促進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二)建立和完善企業的風險控制體系
企業風險控制體系的建立和完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風險識別
風險識別是對外貿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中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分析,其主要任務是確定風險是否存在。風險識別是企業風險管理活動的第一步,必須堅持全面分析、綜合考察的原則,通過多種方法的綜合應用來正確識別。例如,外貿企業可以對企業的整個業務流程進行分析,對不同的階段和環節逐步進行調查,尋找可能存在的風險;還可以根據以往風險管理的經驗來設置相應的財務指標,通過企業財務狀況的分析來發現潛在的風險。
2.風險評估
外貿企業的風險評估是對在風險識別階段發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包括該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其可能導致的損失。風險評估要堅持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分析風險的性質,也要確定風險的危害等級,從而確定風險處理的先后順序;既要分析特定風險又要考察由此可能引發的其他風險。例如,對第一次交易的客戶進行信用風險評估時要注意全面獲取客戶的基本資料,尤其是有關的信用信息,建立并不斷完善客戶的信用檔案。在客戶交易方式發生突然改變或者訂單出現異常時,如果客戶要求增加信用額度,可能是客戶出現了財務危機而不是為了擴大銷售規模,訂單對產品質量、運輸時限以及價格等限制出現明顯寬松時應調查是否是由于新市場開拓或者市場需求增加導致,否則應引起企業的重視,要分析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必要時應聘請專業資信調查部門進行調查。最后,客戶的信用狀況不斷變化,因此這種風險評估也必須保持聯系性。
3.風險應對
風險應對措施主要包括預防、降低、留存和分擔等。風險預防又成為風險規避,主要通過提起采取措施來避免風險的發生。我們前面提到的客戶咨詢調查就屬于對客戶信用風險的預防。風險降低是指將風險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這類風險一般無法徹底消除或者要徹底消除的成本大于收益,因此選擇降低到一定水平內。例如,外貿企業為了降低法律風險,會聘請專門的涉外律師進行協助。風險留存又成為風險承擔,是指企業對可能存在的風險不采取行動,主要用于可以接受的風險或者不可控的風險。風險分擔是指外貿企業通過保險、再保險、結盟、合資或者簽訂合同來與其他機構共擔風險,例如外貿企業的套期保值交易就是一種有效的風險分擔工具。
(三)加強部門之間信息傳遞與溝通
企業的內部控制活動和風險管理活動都是為了提供更真實、可靠的信息,企業利用這些信息來做出決策。同時,企業要完善其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工作,也需要有關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系統運行的信息,這些信息來自于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各個環節,具體來講,在企業生產經營的每個環節都可能存在具有價值的信息,這些信息依靠于企業各部門日常的觀察與反饋。對于外貿企業而言,由于更大的風險來自國外,因此,其風險管理與內控的重點也要放在國外業務上,但外貿企業的決策者和風險管理部門多在國內,因此,建立一個高效運轉的信息系統,對于加強外貿企業內部各部門、外貿企業與客戶、銀行以及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加快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饋等具有重要意義。
(四)加強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活動的反饋
企業的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活動隨著風險的變化需要及時進行調整,例如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客戶的信用風險會加大,對信用風險的管理應發生變化,因此,要注意對客戶信用的實時監控并及時調整信用政策,跟蹤重點客戶的交易情況并定期整理匯報,建立一個動態反饋的系統。
參考文獻:
[1]朱榮恩.內部控制框架的新發展一一企業風險管理框架[J].審計研究2003,(6):15.
[2]周兆生.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問題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