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22:3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生培養的能力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引言
教育育家B.F.Skinner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將學過的東西忘得一干二凈時,最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的本質了?!彼^“剩下來的東西”,其實就是自學的能力,也就是舉一反三或無師自通的能力。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發展對于國家民族的發展,對于我們國家實現中國夢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新興人才,自學能力是大學生應當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不管是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一個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大學生總是備受青睞的。
2、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的意義
當今社會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素質人才對于我們國家實現“中國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素質和能力,并且能夠適應時展的潮流,這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這都要求其具有良好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如此重要,因此需要在大學階段就要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和習慣,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當代大學生的自學能力指的是大學生可以不依賴老師或者是其他人,通過自己獨立的學習,專研而獲取知識的能力。它是當代大學生多種智力因素的結合和多種心理機制參與的綜合性能力之一。同時它也能夠衡量大學生在可持續發展上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大學生只有培養好了自學的能力,才能實現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快速成長,才能夠成為為社會上需要的人才。
3、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現狀
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初恢復高考制度后,對知識的重視已經成為了潮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教育之風盛行。對教育知識人才的重視為我國科技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因為將高考放置的位置過于重要,為了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學。學校家長老師都傾向“填鴨式”的教育,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缺少獨自思考的能力,沒有開創性的思維,沒有開拓性,沒有激情。雖然中國的學生在筆試成績上取得了高分,但是卻不能很好的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上去。
當代的大學生在自學方面的現狀不容樂觀,在自學方面的能力和其他的總和素質都有待提高。一般來說,如果沒有進一步深造的希望,大學生在完成了大學學業后,就會走向工作崗位。能否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是決定其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才的標準。所以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4、培養當代大學生自學能力的途徑
(1)提高認識,讓大學生明白培養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性
21世紀是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時代,時代在不斷發展,知識更新一日千里。有關專家統計現代社會知識的半衰期已經縮短5至7年,為了適應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不斷加快的知識更新進程,終身學習成為必然趨勢。終身學習就是要不斷的充實自己,我們不可能一直生活在大學里。所以大學生在畢業后要根據實際工作利用自己的閑余時間堅持自學。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適應社會的發展和知識更新的需要。那么如何能在閑余時間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習方法和自學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當代大學生必須明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只有提高了自學能力,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才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所以學生從入學起就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自主學習能力,加強對課程的預習和復習,獨立完成作業,同時大學生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圖書館和互聯網……通過這些方式來培養自己獨立學習和研究的能力。
(2)轉變教育觀念,推進素質教育改革
摒棄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是時代和社會所必需的。同樣這也是一項長久和繁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涉及到教育思想、目標、內容同時還涉及到教育的方法,教師的素質和教育管理的體制以及考試制度等等方面的內容。首先,要改革教育管理體制,使學校教育立足于社會需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進行學科設置,大力加強教育部門的科學管理,擴大自,。其次,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Υ笱生進行衡量和素質教育的評價方法,從而培養出高素質的現代大學生。最后,不斷改革課程的結構,調整教學內容,使教學的內容不斷適應社會時展的需要,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讓大學生更有興趣的進行學習。
(3) 改革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學的改革是時展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們認真學習研究,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拒絕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將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來,通過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能從教育上獲益。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教師們可以從以下幾個點入手:
第一,培養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方面,教師要合理地對大學生進行引導,詳細的說明和認真的指點。讓大學生知道讀什么書,怎么讀書,讓他們可以將自己的觀點與所讀的書結合起來,加深對于書本內容的理解,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所讀的書轉化成自己的知識。
第二,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就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要注意運用正向逆向想結合的思維,不要過于僵化與一種思維,要多角度多方向的去思考問題。在鼓勵學生讀書的同時要給學生以發散的思維,通過鼓勵和引導,發散大學生的思維。
第三,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增加思維的開拓力度。針對所閱讀的材料的知識結構,基本理念進行評估,審核與取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如果一個民族自主創新能力提不上去就永遠擺脫不了技術落后的局面。一個國家民族尚且是這樣,一個人的學習更加如此。我們現在處于一個信息交換極為迅速的時代,虛假的信息,虛擬的信息正在以各種形式侵入我們的生活。所以在思維中,我們不僅要積極的獲取信息,同時還要判斷我們所獲取的信息是否真實可靠。
(4)學校要營造創新的教育環境
學生是否積極的參與創新活動取決于學生是否有創新意識,所以我們的大學應該要不斷增加學生創新能力積極性。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不應該在單獨的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對象,而應該轉換思維,將他們看做發展的對象。從多元化和個性化的角度入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學校要積極的改變學校風氣,通過各種競賽、比賽和其他的文體活動為學校建立起自主學習、努力創新的氛圍,通過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同時,經常性的舉辦知識競賽等活動還能夠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感覺到自己學有所用,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通過積極改變學校的學習氛圍,為他們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出他們學習的熱情。
(5)改革課程設置
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對大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傳統的課程設置主要是讓學生從課本和教師的講授中獲取知識,這導致學生雖然學會了知識,卻不能靈活的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大學在課程設置的時候應當加大對實驗課等課程的設置,并且盡量避免教師用“填鴨式”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學而不能致用。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調研等活動來學會利用學過的知識,并且從實踐活動中再次進行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生思考和動手的實踐能力,這樣不僅能幫助大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掌握知識的過程發展他們的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校在課程設置是應該設計時間培養計劃,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方向的培養,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有明確的方向,讓目標激勵學生自主學習。
(6)充分利用第二課堂的作用
第二課堂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通過開展第二課堂活動,讓大學生根據自身特點、興趣,參加課外科研小組或者進入實驗室進行課題研究,從而提高其對于科學的興趣和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參加第二課堂可以讓大學生以科學研究為目標來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大學生自學的能力。在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的同時,還可以充分開發學校圖書館、數據庫等資源。目前,我國的高校擁有大量圖書資源和花費重金買的數據庫資源,但是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卻很低,這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教會學生利用數據庫、圖書館等資源來自己查找資料,培養學生通過主動的去查找書籍、文獻等資料來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使大學生不僅能夠擁有自主學習的意識,并且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促進大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
5、結語
【關鍵詞】大學生;自學能力;培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產業的革命、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得我們生活的環境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個變化產生的重要影響就是每個人對知識的需求和依賴愈來愈大,只有及時更新知識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只占其一生中的極少部分,只有鼓勵學生自學,使得其在工作中、生活中能夠有效發揮在校獲得的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在廣度和深度上擴展他的知識結構并不斷地予以更新、優化,才能較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1 自學能力是學生能力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的能力素質都應當包括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的高低既是衡量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當代教育的鮮明特點,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1 自學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強調發展全面素質,提高綜合能力,增強創新意識。而自學能力是學生一項最基本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提高學生其他能力的重要前提,是提高創新學習的迫切要求,是提高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現代素質教育要求必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1.2 自學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
縱觀世界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僅僅在19世紀初,人類的知識還以每5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長。到了20世紀初,這一速度變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紀80年代,人類的知識每3年翻一番。進入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的前4900年所積累的文獻資料還沒有現在1年的文獻資料多。當今社會是一個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社會,只有具備較強自學能力的人,才能在急劇變化的社會發展中獲得生存和發展。
1.3 自學能力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保障。
自學能力不是簡單地自學一兩本書、掌握一兩種方法,而是一種能力素質,這種能力素質的形成要比知識的形成緩慢的多,但是一旦形成將比更具有可持續性、耐用性,并會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加強與提高,并成為自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對多變的環境中能夠更好的適應,促進自身不斷發展。
2 多途徑、多方法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2.1 提高認識、培養習慣,逐步掌握自學方法。
自學能力是一種不斷努力、不斷強化的才能獲得的能力,不會自動獲得。只有端正思想認識,改變懶惰習慣,自動完成教師布置的自學內容或討論,查文獻、找資料,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才能不斷增強自學能力。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應當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一是要提高對自學能力的認識。大學階段的學習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注重自主學習能力。大學生要充分認識到自己“身份”的改變,不再是被動地學習,不只是一個知識的接納容器,而是學習的主人,掌握知識的主體。因此,學生不僅要具備自學的基本條件,而且要將自學真正轉化為一種能力;不僅要充分認識到大學階段努力培養自學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要認識到提高自學能力的緊迫性。這將是重新調整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一次深刻改變。
二是要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大學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自己要按照學習的目標、不同時期的學習任務和專業要求去查閱文獻、看書找答案,吸收有用的知識。如果書上沒有的,自己就要充分用腦去分析,查找資料,開展討論,虛心請教。只有增強自學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積極主動地學習,學會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才能夠逐步得到提高。一旦養成良好習慣,在工作中碰到的許多沒有現成答案的問題,都可以靠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解決。
三是要注重自學方法的選擇。在自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開展自學,比如可以采取補充課堂學習的“自由”學習,針對問題開展相互討論、相互啟發的團隊型學習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和手段逐步學會獨立思考,不但掌握結論的過程和方法,而且知道事件的原因和內在的關系,不斷提高自己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注重引導、注重方法,鼓勵學生主動自學。
教學過程中,教師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要充分發揮啟發和引導作用,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應注重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
一是幫助激發和培養自學的興趣。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都應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莎士比亞說:“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教師很好的教學方式。教師除了借助思想教育的手段來培養和端正學生的學習動機外,還應在講解過程中堅持“精講多練”的原則,給學生留出獨立思考的余地,經常制造懸念,隨時激發思維,鼓勵學生敢于發表獨到見解。比如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富于啟發和新穎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進行自學的積極性。
二是注重培養和提高自學的能力。俄國文學評淪家杜勃羅留波夫曾尖銳指出:“教師如果把科學的材料嚼得這樣細,使學生無須咀嚼,只要把教師所講的吞下去就行了。這樣,從學生中可能培養出懂知識的猿猴,而絕不是能獨立思考的人?!币虼耍囵B學生的自學能力,必須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確立以引導、指導為主的培養模式;建立指導與主動接受指導、幫助與主動接受幫助的師生關系,等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把“自娛”變成自學,把自學轉化為一種能力。
三是重視教給學生思維方法。思維方法包括集中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等。不同的思維方法能夠達到不同的效果,采用多種思維方法能大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而且將會使學生終身受益。如:集中思維是以某個對象為中心,以各個不同的方向指向中心去進行研究,以達到解題的目的;發散思維是從各個思考對象出發,思維指向各個不同的方向,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逆向思維是從要達到的目的出發,思考需要哪些條件才能達到問題的解決。
四是對加強心理因素的干預。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采取多種措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教育心理角度創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暗示方法,建立起一種長期有效的有益于學生自學的心理影響和干預的措施,以培養學生運用原有知識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和逐步學會自學的方法。
2.3 加強改革、注重創新,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一是從現代教學方法上著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針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的不足,現在高校教育應著力從教學方式改革方面著手,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實踐表明,啟發式、討論式、答疑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更有成效。如教學過程中,啟發式教學比較注重問題的引入背景,可以使學生學會對問題進行分析,抓住問題的本質,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樹立學生自學的信心。
二是從考核方式方法上著力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實踐中,應重視提高和推動學生能力的運用。在課程的考核方法上應注重知識與能力并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采取書面考試與實踐應用相結合的方式,盡量減少書面答卷所占分值的比重,多側重科研論文、課程論文、社會調查報告、小論文的比重。要做到形式靈活多樣,既給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又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既考查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三是以現代教學內容為突破口提高自學能力。學生自學能力的發展程度取決于大學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設置。而針對教學內容上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不足,大學本身除了對專業設置不斷進行調整外,通過改變課程內容和結構、重新整合教學內容來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已成為行之有效的途徑。
3 營造鼓勵學生自學的校園環境
現代大學不僅需要營造一種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還應塑造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和精神品質,搭建一個多元化的學術舞臺,形成開放、奮進、和諧的優良校風,求實上進、勇攀高峰的優良學風,多方面、多角度地為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
一是加強辦學條件的建設。大學在突出規模辦學、質量教學的同時,應著眼于合理規劃基礎設施,科學建立和嚴格落實制度,突出以人為本的治校理念。無論是在擴建、改建和補充建設上,都要以“文化校園”為主題,突出辦學理念、特色文化,注重整體功能協調建設,注重相關條件建設,尤其是加強教學區、圖書館、實驗室與學生公寓的“四點一線”建設,真正建立起一種學術氛圍濃厚、科研條件配套的學習環境。
關鍵詞: 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 ;提升;對策
一、高等院校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背景
1.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內容
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黨和國家一直以來極為重視大學生的創新教育工作,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思想.近幾年,高校的創新教育和實踐在我國經濟發展大環境下,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不斷完善,越來越貼近實際,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由于多方面原因陷入困局,導致大學生創新意識不夠,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這不僅嚴重制約我國高等教育整體發展規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我國科技實力的增強.因此重視和尋求提升大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有效途徑是近期我國高等教育進行改革與發展的必然出路.
2.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
多年來,應試教育占據我國教育的主要陣地,以分數高低評價學生,以考試來選拔優秀學生已被社會大眾看作是一種“公平、公正、公開”的方式,為了減小社會爭議,考試答案往往固定、死板.此外,很多教師迫于升學壓力、績效考核壓力等,在課堂上很少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甚至否定學生的答案,讓學生直接死記硬背知識點和考試題目. 應試教育由此帶來的便是一群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他們的思維天性受到限制,對學習失去興趣,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缺乏創新精神與思維.當代科學的發展、文明的進步依賴于創新,對于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歷史使命的當代大學生來說,其具備創新能力非常重要.高校要將創新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培養學生思想的思辨性,引導他們在學習、生活中的探索、思考精神,能夠舉一反三,而不是單純學習理論知識,將自我與時展相結合,學會學習與方法,提高基本素養,發現新事物,產生新認知,善于捕捉機會,挖掘和利用有利資源,用現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提高自我綜合能力,從而成為新一代復合型經濟與管理人才.
3.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在社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社會必須具備開放、民主的創新氛圍才能適應當今發展局勢.由于新本科院校自身發展的特殊性,其無論是在專業設置,還是在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是與社會發展、市場經濟緊密聯系,因此其基本上定位于應用型大學.唯有不斷加強對大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力度,才能促使自身發展適應社會需求。
二、當前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大學是人才的聚集地和培養地,肩負著為國 家 培養人才,尤其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使命。但是,由于當前的大學教育和管理模式與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求不相適應,使得當代大學生總體創新能力不強。
1.當代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首先缺乏的就是創新的意識,這種缺乏創新意識的情況并不是存在于幾個或者個別的高校中,而是普遍存在,尤其在地方高校表現得更為突出。我們若想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我們要解決創新意識缺乏的這一長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問題,從根本上為以后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做準備。
2.缺乏創新的信念和毅力。創新,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這就要求創新的實踐者必須具備堅定的信念和毅力,具有不怕困難和失敗的決心和勇氣,這樣,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才會有成功的可能性。一些大學生雖有創新想法,并進行了一些簡單的嘗試,但由于其缺乏足夠的創新毅力和信心,在遇到困難時臨場退縮,不能很好地將創新活動完成,久而久之,他們創新的積極性也被打消的一干二凈。
3.缺少創新的條件和實踐鍛煉的機會。大學生充滿了青春活力,思維活躍、開放,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更容易產生一些獨特的想法和見解,也敢于打破常規去創新,但是,由于缺少創新的條件和實踐鍛煉的機會,他們的創新觀點得不到足夠重視和及時實施。
4.缺少創新的主動性。雖然,目前多數大學生認為創新能力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而且對以后的就業及未來職業發展具有極大好處,他們對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也持肯定態度。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只有少部分人能夠積極參與創新實踐活動,大多數學生或因自身能力不足,或缺乏足夠自信,導致創新的主動性不夠。
5.缺乏創新的相關引導。雖然,目前許多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為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提供良好的氛圍。但是,很多措施都還處于初期階段,尤其是在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活動的引導與教育方面還不夠完善。
三、高等院校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對策
1.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實踐課程體系,是提高高等院校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所在。在新形勢下,高等院校類課程必須提高技能性和實踐性課程在總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允許學生依據自身需求和興趣選擇實踐課程的類型,讓學生對實踐課程愿意做、認真做,最終計算學分,進而不斷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實踐課程體系,需要加強學校生與相關企業的聯系,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對自身的要求,進而使大學生了解培養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高校應不斷加強與相關產業的結合,依托相關產業建立大學生實踐和創新基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和創新的平臺,指導大學生實踐,積累實踐經驗。構建多元化的大學生實踐教學課程體系,最重要的是建立長效機制,幫助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一方面,學校應建立支持和鼓勵高等院校大學生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學校應制訂大學生科技創新的支持機制,設立大學生科技創新機構,號召高等院校類大學生和志同道合的學生參與其中,為大學生營造科技創新的良好氛圍。
2.創建有效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當今社會經濟背景下我國了諸多相關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法規,同時對大學生創新創業社會環境不斷對優化,社會的此項舉措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此外,身為教育事業的領導者,高校也要致力于提高校內教育者自身素質的不斷提升,學校教學設施的不斷完善,通過該種途徑客觀上給予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有力支持,建立服務于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為大學生創造有利的創新創業校園環境。比如創新創業基地的建設,學校實驗室的建設等等。學校應當將實驗室場所、實驗設施設備供給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學校也可以配合學生開展社團活動提高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企業的運營,邀請創業成功人士分享創新創業經驗,給予學生創新創業靈感和有效的啟示。
3.以實驗教學優化升級助推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實現實驗教學的優化升級,必須打破傳統的“課上講、課后練”的單一模式。
在新形勢下,實驗教學必須以提高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為根本目的,拓寬實驗教學的廣度和深度。實現實驗教學的優化升級,必須實現實驗室開放工作改革。實驗室是高等院校類大學生考查自身理論掌握程度、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場所,然而,多數高校實驗室只在課堂上開放,有限的操作時間和操作設備使學生無法熟練掌握基本技能。各高校必須更加科學合理地增加實驗室開放時間,讓學生可以增多在實驗室自己動手的機會,多練習、多實踐,逐步熟練專業實驗儀器,徹底掌握各種實驗方法。實現實驗教學的優化升級,必須轉變實驗課程課堂教學方式。在新時期,必須以幫助學生熟練掌握基礎知識和激發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為首要目標。應不斷創新高等院校類實驗課的課堂設計,如采取情境課堂教學的方式,設定某一情境,請學生自主探索某一理論的發現過程,在學生自主探索過程中,教師通過交流、引導等方式支持和鼓勵學生講出自己的見解,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升其科技創新的主動性。
4.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高等院校創業宣傳組織不僅能夠給大學生創新創業創造有利條件,同時也可以給大學生提供有力的優秀資源,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面對高校創新創業實習及創業孵化基地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創業意識從而達到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培養,樹立大學生勇于創新,不斷開拓、挑戰的精神,加強大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最終達到培養大學生積極創新創業能力的目的。
總之創新能力培養事關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結構改革大局,關系到大學生就業競爭力,關系到大學生成長成才,對于調整優化高校人才培養結構,充分發揮大學生就業優勢,實現大學生生活幸福和事業有成,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魏天興.大 學 生 創 新 能 力 培 B 的 幾 點 思 考 [J].中 國 林 業 教 育,2010.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
2095-3283(2012)08-0140-02
作者簡介:李巖(1982-),遼寧省大連人,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據有關部門統計,2011年大學層次畢業生數量達到峰值,約758萬人,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相當嚴峻。面臨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要想緩解社會就業壓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業教育,與此同時應加強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培養,使大學生在畢業后主動走向創業之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 年)提出了中國高等教育要進一步推進創業教育。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在新的形勢下至關重要,這事關大學生能否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是否具有創新創業能力和能否承擔起復興民族大業的重任,是目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首要任務。
高校必須對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的優先選擇是自主創業,大學生要主動適應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積極應對未來的挑戰,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當代社會有效的創業教育模式。
一、當前高校創業教育的主要方式
1搭建創業平臺。舉辦研究項目報告會、大學生創業活動先進事跡報告會,讓廣大學生認識到創業實踐并不是可望不可及的,身邊的榜樣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信心,而且可以充分調動他們參加創新實踐的積極性。大學生創業園的建立,為學生提供了創業平臺。不僅通過實體運作,還要加強學生創業心理輔導,幫助他們正確對待失敗和挫折,培養良好的成才心理素質。
2課程教育。學校將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相結合,在創業實踐過程中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個體性格也得到完善和發展,個體綜合素質得到提高。
3育人教育。注重在校生的創業精神培養,著重培養實踐實力和團隊精神,引導畢業生創業、建設創業團隊、在其創業過程中加以扶持,育人成為創業的中心教育模式。
4創新教育。一要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開展以課外創業活動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創新教育作為創業教育的基礎,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基本素質的培養;二要依托社會活動,以競賽活動為載體,推動創業教育的開展。學生通過組成創業小組,參與競賽、報告會、學術講座、創業計劃大賽等豐富多彩的各類校園活動,激發其創造潛力。幫助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成立科技創新中心,對學生的創業、創新活動進行咨詢、指導和評價,使創新成為綜合化創業教育模式的核心。
5實踐教育。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利用校內資源建設創業實踐基地,幫助學生構建合理的創業知識結構,豐富知識儲備,了解前沿學科;利用高精尖設備為學生講解,教育和引導學生全面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了解創業所需要的各種能力和素質及途徑,讓學生有的放矢;創建校外大學生創業實踐基地,積極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創業所需要的能力;與企業開展合作教育,讓學生深入崗位、進入現場,感受創業氣氛,增長創業才干,既有利于拓寬學生培養途徑,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業綜合素質。
二、當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對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第一,部分高校將招生計劃同就業率掛鉤,實行招生計劃同就業率掛鉤原則,造成了高校往往只重視就業率而忽視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和教育。第二,我國大多數高校開設的創業課程類型為選修課,對創業教育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將其納入規范的教學和科研計劃。
2能力培養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并且方法單一。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是目前各院校的創業教育教學方法的主要形式,只是一味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培養與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從而抑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其創新能力的形成。另外,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仍限于課堂講授、創業計劃比賽、講座等傳統形式,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效果并不明顯。
3師資力量薄弱。目前在高校中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從事理論課的傳授,沒有創業體驗,缺乏實踐經驗。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師資結構存在嚴重不足,有實踐經驗的師資力量匱乏,阻礙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4缺乏政策支持。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是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各級政府雖然出臺了各種措施用以支持大學生進行創業,但出現了扶持力度低,或是與高科技產業掛鉤,進入門檻高等問題,創業扶持政策還很不完善。
5培養方式缺乏個性化。大學生個體能力必然有所差異,“廣譜式”的培養方式不具備針對性,并不能將學生潛在能力充分發揮出來。再加上高校創業教育師資力量匱乏,不具備“一對一”個性化培養條件。想要緩解日益增大的社會就業壓力,培養大學生個性化創業能力必不可少。
三、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對策
李 巖: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
李 巖: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研究
1轉變傳統教育理念。全國各高校一定要轉變教育觀念,創業能力是一個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的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堅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加著重學生能力的教育與培養,緩解國家就業壓力。當前我國大學教育的職責和目標是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不僅從根本上可以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而且創業的活力會形成就業的規模效應。貫穿整個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轉變教育理念,樹立創業教育理念,加大創業教育力度,處于主體地位的應始終是大學生,而教師在這一環節中作為外在因素只是起到引導、啟發的作用。要充分考慮社會的需要、創業能力是一個人在創業實踐活動中自我生存、自我發展的能力,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這就要求高校要進一步轉變觀念,破除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只一味注重知識積累,而忽視對創新能力的培養,堅持“以能力為本”,重點對大學生主體價值的實現進行教育,改變人才培養模式,從就業教育轉向創業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既能就業也可以自主創業的新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選擇能力、創造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的創業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2加大課程及內容創新力度。完善《創造學》《創業學》《創新思維與方法》《創業管理》《大學生創業與就業》等與創業相關的課程內容,全國各高校為提高學生創業能力,不僅要把創業教育內容滲透到各專業課的教學環節,還應通過開設公共選修課等方式提升大學生創業能力和水平。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業觀;加強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著重培養風險意識、良好的創業心理;注重學生的創新思想和理念培育;構建學生創新創業知識結構,突出傳授學生專業和職業知識,掌握經營管理知識、綜合性知識,如公共關系、政策法規、金融保險、工商稅務等知識的積累。
3建立健全創業實踐基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模擬實踐活動,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創業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策劃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能力。學生創業實踐平臺的搭建對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起著更為關鍵的作用,理論不等同于實踐,理論知識的加強并不能取代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學校應該加強同企業、公司、政府機關等相關單位的密切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實踐基地、實習基地和創業園,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平臺、保障,經常性地組織學生到實習基地以工代學、在崗實習、達到實踐的目的,通過自身的體驗去消化、鞏固課堂教學中已掌握的創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從事創業活動所需的創業知識、創業技能。增強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執行能力,促進就業目標的順利實現。開展多種多樣的創業模擬活動,如創業專題講座、創業計劃大賽、請資深的企業家現身說法講解創業經歷,組織學生開辦模擬公司的第二課堂活動,養成對未來創業環境和工作目標進行分析的習慣,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水平。
[參考文獻]
[1]呂小紅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研究[J]中國冶金教育,2010(6)
[2]姬道興淺析大學生創業教育內容體系和模式[J]教育與職業,2007(23)
[3]李敏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思考[J]網絡財富·教育前沿,2008(10)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cale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ding constantly in China,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arous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students’ main studing and living places,university ha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ability.
(廣東培正學院 創新創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830)
摘 要: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是當今社會對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本文從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定義及內涵入手,闡述了當前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從多維度提出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 :大學生;創業能力;多維度;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1-0235-02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已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高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瓶頸”.雖然,從原因上來說,大學生就業難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但毫無疑問,大多數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高校必須及時調整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與模式,深耕創業教育,大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業能力,讓學生畢業后不僅能夠有能力去就業,而且還有可能創業,從知識的擁有者變成直接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創業者,從而打破制約高校發展的“瓶頸”,使大學生這一寶貴的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充分的配置與利用,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 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定義及內涵
“現代社會對創業能力的理解是指創業者通過整合社會資源將自己或他人的科研成果或創意方案轉化為社會生產力的過程,是一種承擔風險的開拓性活動所具備的自我謀職和創新能力.”[1]就當代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來說,創業能力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心理活動機能,是指大學生通過自己的觸覺、眼光與努力捕捉到一定的機會,并通過相應的資源配置與組合,使之以產品或服務的形式得以實現,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和能力獲得.作為一種高層次的綜合能力,創業能力包含以下幾種能力:
1.1 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不是一種具體的能力,它更多地表現為一種獨特性、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創業就是創新,創新伴隨著創業的始終,是創業的導向.一名成功的創業者一定是一名成功的創新者.大學生具有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體系,相比一般創業群體,大學生敢于沖破思維定式,更具有開拓創新的欲望、思維和能力,更能將自身所學與個體的創業活動有機結合,是實現創新的主力軍,是開創新思想、新事業、新行業、新領域、新技術及新產品的中堅力量.因此,做好創業教育的關鍵在于努力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1.2 組織管理能力
組織管理能力是指為了有效地實現目標,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把各種力量合理地組織和有效地協調起來的能力.包括協調關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2]在創業活動中,組織管理能力起很大的作用,是創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成功的創業者除了是一名出色的創新者之外,還一定是一名出色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對大學生創業者來說,組織管理能力表現為對整個團隊組織、項目、運作具有一定影響力,能夠對團隊內部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協調內部關系,及時妥善處理團隊產生的問題,化解團隊矛盾,保證整個團隊能夠有序的運行.
1.3 經營發展能力
經營發展能力是指通過個體和團隊的努力,使企業規模得以擴張、實力得以壯大的潛在能力.可以這么說,組織管理能力是創業成功的保障,經營發展能力則關系著企業的發展壯大.對大學生創業者而言,經營發展能力指的是其要有敏銳的觸覺和洞察能力,能夠捕捉到所處行業的發展趨勢.同時必須具有強大的適應能力和開拓能力,能夠根據市場和發展的需要,制定戰略目標,及時調整經營思路等,保證企業的發展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并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1.4 人際交往能力
人際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3]創業不僅是一個充滿艱辛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客戶的商業活動.也就是說,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不可能閉門造車,必須要與社會、與市場、與顧客接觸,這就要求他們必須具備強大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建立和維持包括相關的政府、組織、企業和顧客在內的各種新的社會關系.
1.5 心理調適能力
“創業之路充滿艱險和曲折,要隨時面對變幻莫測的激烈競爭以及各種問題和矛盾.”[4]因此,要實現從發現商機到創辦企業再到發展壯大的目標的話,創業者一定要有強大的心理調適能力,有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有堅定的信心和驚人的忍耐力,面對各種新問題時能以冷靜的頭腦去思考、判斷和應對,勇于承擔責任和風險,樂于奉獻.
2 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存在的不足
2.1 對創業能力的培養認識不夠
由于我國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的起步較晚,對大學創業能力的培養認識遠遠不夠,甚至只是把創業教育作為專業教育的附屬與補充,并未將其納入整體的人才培養目標,沒有融入學校的教育體系,忽視了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很多時候僅僅是通過選修課或舉辦創業講座等的形勢來開展創業教育.同時,高校的大部分教師對此也顯得陌生,甚至存在著一定的排斥心理,簡單地認為創業教育就是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而采取的辦法,沒有看到創業教育對整個社會、經濟和學生個人產生的影響.
2.2 創業教育師資力量不足
創業,非常強調實際的操作和具體的實踐,對于師資的要求也必然更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還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實戰經驗.但目前,大多數高校關于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這些教師主要來源于學校行政管理部門、就業指導中心或學生輔導員,這些教師鮮有實際的創業經歷,“大多從事理論課的傳授,沒有創業經歷,缺乏實踐經驗.”[5]多停留于“紙上談兵”,缺少具體的關于創業實踐技能的訓練,沒有給學生足夠的實踐機會和發展空間,不能給予學生科學、有效的指導.
2.3 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缺失
目前,很多國家已將創業教育納入到正規的國民教育當中,但我國起步較晚,發展也很緩慢,創業教育課程在有些高校只是臨時性的.雖然有個別高校設置了創業學課程,但課程體系依舊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沒有以創業作為其價值的標準,缺乏可操作性、系統性和戰略性,形式單一,多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踐課程不足,缺乏實際操作訓練,無法實現與各個學科、專業以及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有效結合,無法構建創業者所需知識與能力架構,不利于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2.4 創業實踐活動不夠
創業實踐是對創業理論知識學習、運用過程的最真實的檢驗,但是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在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方面仍以傳統教育方式為主,過分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學生知識融會貫通及觸類旁通能力的培養與鍛煉,忽視了創業實踐活動的開展,干擾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開拓,影響了創新思維的發揮.即使有一些高校,也會開展創業實踐教育活動,但多為模擬性質,學生真正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掛職鍛煉、企業見習之類的創業實踐活動機會較少,無法親身體會真刀真槍的實踐,很難有效地積累創業經驗.
3 多維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途徑
3.1 更新教育觀念
思想決定行動,要做好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工作,必須更新高等教育觀念,從思想上正確認識培養大學生創業能力的重要性,去除舊觀念,樹立新思想,重建人才觀,高度重視創業教育,全面推動創業教育的發展,強調對學生創業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以最飽滿的熱情和最大的勇氣,“轉變傳統的因襲式傳習教育觀,突出人才素質的創造性;轉變傳統的培養‘專家型’人才的教育觀,突出人才素質的綜合性;轉變傳統的‘專業對口’的教育觀,突出人才素質的基礎性;轉變傳統的‘知行分離’的教育現,突出人才素質的實踐性.”[6]
3.2 樹立全新的教育目標,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長期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一直以培養就業型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被動地適應社會,導致學生缺乏積極主動和創新的精神.我們必須適應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構建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原有的基礎上,合理調整教學計劃,開設創業學課程,充實、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并使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實現有效融合,實現由就業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向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充分利用各種課外活動積極開展創業教育,努力探索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方法,改革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實現課外科技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效結合.
3.3 構建“三位一體”的創業師資隊伍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是高校落實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活動最關鍵的因素.創業教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不僅要求教師要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還要有一定的創業實戰經驗.在教學中,教師的經驗引導的體驗要多于理論知識的講授,他們自身的素質、水平與經驗對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有著直接的影響,但是目前真正能夠做到二者兼備的教師十分稀缺.因此,為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應該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高度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既可以通過培訓、考察、調研和到企業掛職等活動,對現有師資進行培訓,使教師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必須加大力度引進優秀的創業教育師資,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社會資源,聘請成功的創業人士、企業老總、優秀校友作為學校的客座教授,形成由專職教師、成功企業家、客座教授組成的“三位一體”的師資隊伍,為學生授課、講座、交流、培訓等,為學生傳授理論與實踐的經驗,激發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使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3.4 搭建創業平臺,加強實踐基地建設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對大學生來說,他們創業不是缺少資金與知識,而是缺少經驗.為了更好地解決此問題,必須加強創業實踐基地建設,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扶植大學生創新創業搭建平臺.具體地講,高??梢蕴峁iT場所,創建大學生創業園區,供學生進行自主創業,并為學生自主創業提供包括資金、政策、項目及指導在內的各種幫助,讓創業園區成為大學生創業的“孵化器”.可以鼓勵教師科研項目接納在校大學生,讓其參與其中.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內資源,創建一些投資少、見效快、低風險的小型經濟實體,如超市、報亭、飯店等,低租金承包給學生,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自主經營,親自體驗創業.可以舉辦各種類型的創業大賽,組織大學生進行創業實踐體驗.可以建立校外實習基地,組織大學生到企業考察、調研、見習和實習,在真實的環境中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進行創業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了解和掌握現代企業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培養協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總之,當今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高校應該跟上社會發展的節拍,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為社會提供更多高素質人才.
——————————
參考文獻:
〔1〕朱廣嬌.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能力培養對策探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0.
〔2〕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594172.htm?fr=aladdin.
〔3〕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3239864.htm?fr=aladdin.
〔4〕賀尊.創業學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一、創新實踐能力的內涵
創新實踐能力簡言之即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結合。是指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創新是目標,實踐是過程,二者緊密聯系,缺一不可。作為近年來教育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創新實踐能力可以理解為大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和技能,通過一定條件下有意識的實踐活動,形成的有可能創造新價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是大學生最終形成創新能力的心理和行為準備。
二、創新實踐能力的意義
在2012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總書記強調,科技是人類智慧的偉大結晶,創新是文明進步的不竭動力。我國的目標是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結合在2010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胡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創新”,即“要鼓勵創新、愛護創新,使一切創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持、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我們可以讀出,創新是推動人才工作發展的根本動力,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根本保證。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建立創新型國家和發展創新型社會的需要。
三、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校工作者對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深刻,但對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做得仍然不夠。一方面,由于受長期以來“重理論、輕實踐”的教育模式影響,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實際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的不足。此外由于大學生自身的專業基礎、知識結構不健全、不完善導致了大學生不具備扎實的創新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大學生缺乏創新實踐的平臺和師資力量的指導與支持,往往在創新實踐中單打獨斗,這兩者共同制約了大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開展,具體反映在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表現為學生的創新研究立項較多,水平高的較少;查閱文獻的理論層面研究較多,結合實際,走產學研結合,轉化成具體效益的較少;急功近利、重視成績的較多,踏實研究、重視過程的較少。應該說正視大學生創新素質的現狀,剖析制約大學生創新素質培養的主要原因,找到改革的出路,是高校人才培養中面對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四、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的對策
1.建立“三創”評估指標體系并納入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
由于缺乏客觀統一的指標體系來評估、檢驗、指導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工作,高校往往感覺開展工作缺乏明確的目標和抓手。“三創”評估指標體系即通過對大學生“創新、創造、創業”的客觀情況進行評估,直接反應高校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質量?!叭齽摗卑ǎ簞撔轮笜耍创髮W生每年從事創新研究方面發表并收錄在CNKI的論文數量及占全校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創造指標,即大學生每年獲得國家專利局批準的專利發明數量及占全校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創業指標,即大學生每年畢業后自主創業的數量及占當年全校畢業學生總數的百分比。將“三創”評估指標體系納入到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可以有力的促進高校加大對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視和投入,杜絕“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渾水摸魚的現象。
2.遵循“三結合”培養途徑
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工作內容繁多、形式多樣。然而在工作中必須要明確培養途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工作中理清頭緒,有的放矢。高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要注意“三結合”,即與專業學習相結合,實行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相結合,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與就業創業相結合,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
3.抓好培養過程的“三保障”
①構建創新實踐平臺,抓好環境保障。高校在營造良好地創新實踐氛圍方面應注意普遍性原則,通過多樣的學術交流為大學生進行“充電”和“啟蒙”;高校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方面應注意主題性、導向性和個體性原則;②建立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抓好師資保障。大學生由于受自身知識、能力、閱歷、眼界的制約,在從事創新實踐活動離不開指導教師的精心指導。因此建立一支事業心強、業務精湛、經驗豐富的穩定的專兼職指導教師隊伍就尤為重要;③制定配套的管理、獎勵機制,抓好制度保障。大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需要場地、經費,指導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踐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沒有經費和政策的支持,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只能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參考文獻:
[1]鄧光,傅偉.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內涵及其構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2).
1.創新能力的概念
創新能力是指提出新設想、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即是根據一定的目的和需要,運用一切已知的信息,產生出某種新穎、獨特具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包括有形的發明創造和無形的思想理論或技術工藝)的能力。創新能力不僅表現為對知識的攝取、改組和應用,對新思想、新技術的發明創造,而且是一種追求卓越的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種主動改變自己并改變環境的應變能力,是多種綜合能力的反映。
1.1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就是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追求新知、以新為榮的觀念和意識。物質是意識賴以產生的基礎,而意識則是人形成思想、觀念并進而升華到精神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意識才可能產生相應的思想、觀念和精神
1.2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指發明或發現一種新方法用以處理某種事物的思維過程,它要求重新組織觀念,發現新問題或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新方法,并產生出新的有價值的思維成果或某種新產品。
2.當前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的現狀
2.1教學環節的理論與實踐脫節
要普遍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基本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須充分利用課內的教學實踐環節。但大部分高校還沒有真正開設專門的大學生創新教育理論課程,也沒有把大學生科技創新研討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正常的教學計劃與課程設置中,研討式教學也尚處于倡導階段。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是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創新型校園的重要途徑,學校管理層、教師和學生對此都有著基本的認識,然而,這種認識往往是膚淺的和表面的,有人甚至認為大學生科技創新僅僅只是一項學生活動而已。
2.2以創新為主題的科技創新活動較少
學生課余時間較多,尤其在大學一年級,同學們剛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各種社團和協會蓬勃發展,組織了非常豐富多彩的活動。但是由于他們的知識面不夠寬,真正以科技為主題的社團卻很少。因此,雖然社團和協會的活動搞得轟轟烈烈,但缺少學術氣氛,科技含量也不高。
2.3管理隊伍和指導隊伍建設不足
當前,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在高校推廣較慢,有的甚至沒有起步,缺乏高水平的指導教師或教師指導不足是重要的一個原因。高水平的指導教師是指能夠教書育人,忠于職守,關愛學生,關注現實,關注學術前沿,具備創新精神,具有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熱情的教師。
3.提高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3.1建立一支高素質、有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
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需要具有創新素質的教師。具有創新思想和創新能力,可以增進教師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能力。教師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學成果,并將其積極應用于教學中,且有獨特見解、能夠發現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現代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從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科技創新活動的導演,這樣就要保持思想觀念上的超前性,不斷提高實施創新教育的自覺性。
3.2開展科技競賽、科技活動,培養大學生科技創新的主動性
大學生科技競賽和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以下簡稱科技競賽和創新性實驗計劃) 是推動大學生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大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二者也是國家重大教改項目“質量工程”的重要建設內容和項目??萍几傎愂侵冈诟叩葘W校課堂教學之外開展的與課程有密切關系的各類科技競賽活動,是綜合運用一門或幾門課程的知識去設計解決實際問題或特定問題的大學生競賽活動。大學生科技競賽活動對于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協作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大學生個性發展,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具有重要作用。學校充分發揮科技競賽的激勵作用,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和級別的大學生科技競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