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22:3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經濟規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盡管長虹彩電降價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我們還是不愿意它真的發生,然而現在它已經發生了。作為一個中國電子企業經營者,我們反復思考著這樣一些問題:長虹從彩管資源戰到彩電價格戰究竟在干什么?它會帶來哪些后果?中國彩電市場經常性的價格大戰有何深層的原因?我們應當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從資源戰到降價戰
人們不難發現,今天的彩電價格戰無疑是去年彩管資源戰的延續。
自去年8月起,長虹就開始悄悄放量收集彩管。到9月底,當彩電同行們紛紛感到彩管貨源吃緊、價格上升時,長虹公開宣稱,它已經訂購了國內彩管供應量的70%。盡管長虹此舉給同行業帶來巨大影響,使其產量在國內同行中繼續獨占鱉頭,但是人們注意到長虹采管的數量大大超出其生產量,而其生產量又大大高于其實際銷量。許多同行都在擔心長虹的這種做法,實際在積聚一場沖擊彩電行業的“洪峰”。不出所料,長虹在自己多次的“絕不降價”聲中,今年4月突然在全國范圍內大幅度降低彩電價格,掀起新一輪價格大戰。與以往一樣,長虹這次彩電降價也有理由,而其真正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囤積彩管經營決策失誤造成產品大量積壓而被迫采取的行動。
現在看來,去年長虹囤積彩管的目的已很清楚。長虹公司去年彩電年產量原計劃為800萬臺,與前年的600萬臺相比有三成多的大幅增長,但是長虹實際市場銷售卻沒有跟上。據國家權威機構的統計,去年上半年長虹彩電銷售量已呈下降趨勢。對此,長虹方面沒有認真從經營管理上尋找原因,調整經營策略和計劃,而是試圖通過對彩管資源的壟斷來獲得自己在整機產品市場的壟斷地位。
確實,長虹的這種做法是中國企業市場竟爭中的一個創舉,給同業的中國經濟學家們上了一課。結果長虹雖然增加了產量,但是卻沒有達到增加銷量和壟斷市場的目的。據統計,長虹去年的彩電產量為953萬臺。但據其最近公布的年報資料,去年長虹銷售收人比1997年下降10%。我們由此估計其去年彩電實際銷量為600萬臺左右,加上1997年底的庫存,長虹包袱越背越大。在今年4月全國降價前,長虹也曾嘗試用其他方法改善銷售,但是都無奏效,最后只得選擇下下策的大降價這條路。長虹去年多次否認其囤積彩管,但據國內各主要彩管廠銷售數據,今年1月底至今長虹購管數量大幅減少。這說明去年底長虹有大量彩管庫存??梢哉f,長虹從囤積彩管到彩電降價清倉,走了一條彎路。 沒有贏家的惡性競爭
中國彩電市場供過于求的形勢已有多年,這是我國從計劃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的必然過程。在此過程中,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也包括價格竟爭,加速了我們一批有規格實力的企業形成。市場競爭,優勝劣汰,這本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一些企業采取適當的價格競爭策略也無可厚非。但此次長虹引發的彩電大幅降價和以往的市場價格競爭不同,它可能會極大地損害我國彩電行業(包括整機制造商、主要元器件制造商和銷售商)的利益。
從國內市場情況來看,自去年下半年起至今年第一季度,彩電市場形勢是很好的,主要廠商銷量都有較大的增長。據統計,去年康佳彩電銷量增長40%多,我們TCL王牌彩電去年銷量增長了90%,今年第一季度又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3%??梢姴孰娛袌鲂枨笫菚惩摹D壳皣鴥仁袌霾孰妰r格,若考慮稅收因素后,與國際市場價格基本接軌,本無大幅降價的需要。此次主要是因長虹傾銷大量庫存而引發大幅降價。
若以銷售量或市場占有率為標準,這場彩電價格戰結果總會有人勝出;但若以企業經營收益的合理性為標準,這將是一場沒有真正贏家的消耗戰。從企業利益損失的角度來看,也許長虹自己就是最大的受害者。近年彩電市場價格已經偏低,今年的降價戰各個廠家完全是在拼成本的前提下割讓本已微薄的利潤。長虹目前尚是國內彩電第一大企業,降價造成的直接利益損失自然是最大的。而在各主要彩電廠家跟隨調低價格的情況下,長虹試圖通過降價大幅提高銷量的目標恐怕也難以達到。
長虹拉升的降價戰在損害自己的同時,將對我國彩電行業產生嚴重的危害。這種危害既影響彩電整機企業,也迅速波及到配套廠家。我相信從4月份彩電行業的經營業績中可以看到,無論是彩電整機廠還是主要配件廠,其利潤及國家稅收將大幅下降。中國彩電工業沒有合理的利潤維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動力和長遠競爭力將受到影響,而那些本已微利的彩電配套工業更是雪上加霜。長虹降價的當月,國產21英寸彩管價格即下跌超過100元。我們說此輪降價戰對中國彩電行業及國家財政稅收帶來的損失將是巨大的,并非危言聳聽。長虹老總倪潤峰去年底在講到他們不會降價時說:如果參與價格大戰,長虹是最有實力的。但長虹降價會令國內對手本復存在。它們不復存在,我就犯了罪,因為民族工業叫我搞跨了。我絕不做這樣的罪人?!庇纱丝梢姡L虹方面完全明白它此次降價對國內同行和彩電配套工業的危害程度。
彩電降價,消費者在短期內得到一定的實惠,但是他們的長遠利益同樣將受到威脅。彩電企業得不到起碼的利潤維持生存與發展,彩電消費者的售后服務等長遠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證。市場經濟提倡的是多角博弈與雙贏模式,產品提供者或消費者任何一方利益受到根本損害都是不能長久的。
因此,我們認為長虹從去年的彩管資源戰到今天的降價戰,是在一種陷入誤區的經營思路中損人害已,使其無法向各方交代:
——無法面對政府;在東南亞金融危機面前,我國出口受到沖擊,政府提出擴大內需、穩定物價的戰略。長虹一年來也曾多次表示不降價,現由其引起的降價大戰必將影響國內企業利益和國家的財政稅收。去年長虹囤積彩管時無視國家主管部門的規勸而一意孤行,也使其無法面對政府主要部門。
——無法面對同行。去年長虹囤積彩管;首先限制了同行擴大生產和銷售的機會。在短期內形成了虛假的市場短缺,顯像管廠開足馬力生產,中小彩電廠家也不惜高價采購顯像管,從而加劇彩電產品市場總量的過剩。如今長虹開閘放水的“洪峰”來臨,中小彩電廠和配套企業面臨巨大壓力。其不顧行業利益的竟爭手段讓多數同行怨聲載道。可以說,長虹此舉正給中國彩電工業帶來前所未有的災難性后果。
——無法面對經銷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直到降價戰開戰前幾日,長虹多次聲稱不調價。結果又突然宣布全國范圍內大幅降價,長虹這種做法,讓基層經銷商苦不堪言。
——無法面對投資者和股民。長虹這次降價乃是迫不得已,它將為此付出很大的代價。有關年報資料顯示,去年長虹業績下降,今年也不容樂觀。 不斷提高競爭力才能持續發展
改革開放,為中國企業的騰飛創造了條件,也給企業的經營觀念和機制帶來巨大沖擊,一批中國企業在市場竟爭中迅速成長壯大,也有許多企業在競爭中落伍和被淘汰。如何保持企業持續發展、長盛不衰,是我們中國企業經營者永遠需要探索的課題。
長虹作為內地一個軍轉民企業,它過往的成功有目共睹,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長虹創造了一個軍工國企改制成功的范例。我們對長虹經營者和員工的開拓創精神深表敬佩。1996年長虹降價時,我們認為長虹的主流是順應市場的,TCL第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并積極跟進。當年我們專程前往長虹參觀學習,當時我們對長虹彩電工業的高效規模量產、成本控制及倪總的膽略和魄力留下深刻印象。但近幾年長虹整體競爭力已有下降的跡象;去年雖繼續保持彩電行業老大的地位,但銷售收入和利潤都已下滑。我們認為,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沿海新型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競爭力的提高,使長虹單純靠以往在產品制造能力的優勢,已不足以支撐其持續高速發展。而長虹又未能適應市場競爭新的要求,及時調整經營戰略,從而使競爭力相對下降。
在市場營銷和服務網絡建設方面,長虹已落后于主要競爭對手。長期以來,長虹在產品銷售方面過分依賴大戶批發,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很大,服務網絡也不夠完善,影響許多基層經銷商的利益,使其產品銷售終端受阻。去年發生在濟南的商家集體罷賣長虹彩電事件,表面上看是由產品質量問題引發,實際上銷售商利益得不到保障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長虹多年執意追求在單一產品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也是限制其發展的一個因素。長虹近年力求獲取國內彩電市場50%以上份額的做法,不僅有違市場經濟規律,對其自身的發展也不利。以長虹目前彩電900多萬臺年產量來看,不僅是國內最大的,也在彩電這個單一產品上超過了大多數國際大企業。而且這些產品幾乎全部集中在國內市場銷售,在國內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長虹要進一步提高銷量自然非常困難。我們看國際上成功的大型電子企業幾乎全都是相關多元化產品經營的,國內一些企業也通過產品多元化來保持企業持續發展。而長虹過分的單一產品規格和只依靠國內市場的經營方式使其進一步發展受到制約。
從去年囤積彩管到今年的大降價,長虹的經營方式似乎走入一種誤區。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如何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好,而不應老琢磨如何讓競爭對手不能做好。退一步說,長虹囤積彩管的戰略真能成功,把國內對手都擠垮了,外國競爭對手也還會有。事實上,長虹這種做法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動的處境。
市場竟爭將會優勝劣汰,但是這個過程是由進步快的“優勝者”去淘汰進步慢的“劣質者”。在企業經營中自然有投機因素,有時候投機還是企業經營獲利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一個企業要在競爭中常勝不衰多年保持領先位置,主要應依賴于自身競爭力的提高和對手的相對落后,遺憾的是,長虹仿佛沒有正視它所遇到的經營困難,把重點放在提高自身的核心竟爭力上,而是通過一定的壟斷來擾亂同行清理門戶,并置客觀上會造成的種種嚴重危害于不顧。長虹不是通過自己在產品開發、經營管理或市場營銷上的革新進步來淘汰沒有進步的同行,而是試圖通過投機手段來打擊對手以彌補自身的缺陷,這不能說不是長虹經營思路上的大誤區。 維護市場,共同發展
對于中國彩電工業的前景我深表憂慮。但是,“亡羊補牢,猶為未晚”,我希望能從中吸取應有的經驗教訓。
其一,企業如何在竟爭中維護市場?同行之間既是競爭對手又是唇亡齒寒的伙伴關系?,F代社會是個性化的社會,人們從根本上是拒絕壟斷的。一個牌子的產品可能是市場占有率第一,但不可能是同類中的唯一。同行之間要競爭,也只有在競爭中彼此才能不斷進步;但是,同行之間也需要相互依賴共同開拓市場空間。中國民族工業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只有一個行業的整體規模的水平提高了,該行業才能有世界級的大企業出現。我國有句俗話說得好,只有森林里才能長出參天大樹。
以實力而論,長虹是我國彩電行業的“老大”。但是長虹近年來做人、做事的手法,著實讓我們有理由懷疑它是否還有能力繼續做這個“大”。作為一個行業的領頭人,應該考慮如何使本行業有更好發展,它自已的企業才能發展得更好。而長虹作為彩電行業的“老大”,也是我們彩電行業協會的會長,每遇彩電行業的重大問題,從不召集大家商量,反而經常帶頭破壞游戲規則,損害行業利益,對抗多于對話。
我們近年進入了IT產業,該行業市場竟爭的激烈程度并不亞于彩電行業,聯想集團是我國電腦行業的龍頭老大。今年春,國外著名電腦廠商加大了向中國市場推廣低價產品的力度,聯想則牽頭聯合數十家硬件廠商和電腦媒體組成中國電腦應用推進聯盟,開發符合中國市場需求的功能應用解決方案以擴大市場,與國外產品競爭。聯想諸如此類的舉動在IT行業就獲得同行們的好評。
反觀彩電行業,長虹的“老大”形象就不夠風度,給人的感覺是居高臨下霸氣十足,總想清理門戶,而不是聯合行業的力量把彩電市場做大、做透。彩電行業的“老大”該怎么當?同行之間健康助競爭關系該是怎樣?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彩電業界深思。
作為一名觀察者,我一直被市場這種情緒化的反應感到無奈。官方說只是個傳言,我也希望這確實只是個傳言,不然就實在太可怕了。但一個傳言就能引起這么大反響,更讓人不得不反思。是什么造成商家集體理性恐慌的?為什么大家相信政府真會去這么離譜地查他罰他?
追根溯源,還是權力不受限制讓公眾沒有可靠預期。商家對政府有了可靠的預期,就會扎扎實實地在你這投資興業,這樣你當地的經濟繁榮才有了扎實根基。反之,因為沒有可靠預期,恐慌到一定程度,就會集體棄市了。
市場經濟是按規則運作的經濟,因而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市場經濟又是講信用的經濟,因而市場經濟又是德治經濟。統而言之,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治與德治統一的經濟。在這里,規則和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兩大基石。規則是市場經濟的法制基石,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基石。我國已基本上形成了市場經濟框架,但是,規則和信用還是十分薄弱的環節,出現破損,造成了市場秩序的混亂。
規則是指人們有意識創建的一系列政策法規,包括從憲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細則,直至個別契約的正式制度。它是保證市場有效運作的基本原則,它決定著市場內部的結構和安排是否適當,市場交易和企業內部交易是否協調,從而保證社會分工、合作不斷發展和擴大,使市場經濟制度得以正常運轉。
沒有一個好的市場規則,市場就難以發揮它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
同時,市場經濟的基石和先決條件是要有可靠的產權。有了可靠的產權,市場經濟自然而然就發展起來了,經濟繁榮也就隨之而至。沒有了可靠的產權,市場經濟就像是被釜底抽薪了一般,很快熄火下來,交易成本會大到讓大家不得不放棄交易。沈陽這次的風波就說明我們的市場基石還是很不牢靠的,一夜退到改革前不是沒可能的。
市場的傳言今后還會有,市場經濟永遠不不會風平浪靜。在改革進入關鍵的時刻,政府應進一步堅持尊重市場規律、尊重法制,更得管住自己,尤其是在市場本身弱不禁風的時候,更得管住自己的手。
為什么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需要別國的承認?其背后的政冶、經濟含義是什么?
為何拼爭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之爭與世貿經濟規則有關?!叭胧小睂嶋H上是當年“入世 ”的遺留問題。當年,中國為加入世貿組織,簽署了4個附加的條款,包括同意在加入世 貿組織的15年內,可以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體。
按照世貿組織規則,當反傾銷案發起國認定被調查商品的出口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時,可以引用與出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大致相當的替代國的成本等數據計算所謂正常價值(即“參照第三國”),并進而確定傾銷幅度,施以對應的征稅措施。
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始作俑者正是美國。早在1980年,美國第一起對華薄荷醇反傾銷中,美國商務部就采用了第三國的成本標準。而且,不僅美國、 歐盟、日本、澳大利亞頻頻動用此條款, 而且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巴西,也開始運用這個武器對付中國。 而作為替代國的印度,其平均原材料價格是我國的6倍,成本的高估使得我國企業在反傾銷應訴中先輸一招。 糟糕的是,我國可能將 要因此束手束腳長達15年。
經濟背后的政治陰影
商務部一位官員承認,我國爭取“市場經濟國家地位”的問題,復雜而敏感,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牽涉很多政治、法律上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胡國成說,去年,美國最大的貿易赤字來自中國,中國商品當然容易成為美國政治爭議中的話題,指望貿易政策不受其國內政治因素的干擾是不現實的。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西方國家利用關稅壁壘來限制中國產品的空間越來越小,反傾銷幾乎成為他們手中僅存的“撒手锏”,當然不愿意輕易扔掉“非市場經濟國家”這個法寶。
市場秩序的完善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而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過程。
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實踐表明,市場從無序到有序至少有待于以下幾個方面條件的實現:一是商品交換關系和商品經濟的更大發展;二是人們對市場經濟規律的不斷認識和把握,以及按經濟規律辦事自覺性的提高;三是完成產權制度改革,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法規等。
人們不可能超越這個過程,一蹴而就地達到有序階段。但應該盡可能地縮短這個過程。對此,關鍵是要對市場秩序演化規律有清醒的頭腦、正確的思路和實事求是的對策、措施。
一、對完善市場秩序的綜合分析
我們研究市場的失序和無序現象,不僅在于尋找市場失序和無序的外部特征和形成原因,而且要研究如何控制和治理市場的失序和無序問題。為此,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是:
1.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市場體系不完善是我國目前市場失序和無序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培育市場體系,在發展中求得市場的有秩序和穩定,才是治理市場失序和無序的根本途徑。
2.我國許多市場問題的發生是和我國的經濟、政治、市場的制度與體制的不完善分不開的。只有深化改革,不斷健全與完善各種制度與體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市場問題。
3.任何市場的失序和無序,都與管理不善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解決市場的失序和無序問題,從直接的途徑看,還是靠加強管理。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環節:一是管理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強宏觀協調。改善微觀管理,是解決市場失序和無序的重要途徑,而加強宏觀協調管理,對解決市場失序具有更大的價值。秩序問題往往是相互關聯、因果循環的。只有注意各項管理制度和各種管理措施的綜合配套,才能收到宏觀治理效果。
4.還要注意市場失序和無序現象的預防。預防包括市場秩序的預測和市場失序的防范兩個方面。就是通過科學的超前研究,對可能出現的市場不穩定因素采取預先防范措施,阻止市場混亂的發生與惡化。預防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可以防止某些因工作失誤而導致的市場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對那些在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市場問題,采取預先防范措施,把市場問題發生的范圍、程度都控制到最低限度,減少市場問題的消極后果。
二、強化法制,加快我國市場從無序到有序的演進
通過對市場秩序評價標準和市場無序現象的分析,我們認為對我國市場無序運行問題只有“綜合治理”、“對癥下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積極創造條件,才能卓有成效地使其向有序轉化,不斷接近理想秩序的目標。就市場法規制度方面而言亟待加強以下內容。
1.產權制度。因為市場交易從根本上說是產權的交易和調整,所以產權能否自由地交易,成為市場交易能否貫徹的基本前提。而一種產權制度要能支持市場交易并維持其正常秩序,就必須使相應的要素的產權具有排他性和可讓渡性。
2.契約制度。契約是雙方意志一致而產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一種約定。而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意志一致的行為,所以契約之于市場交易的作用就在于通過確立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而使之秩序化。這是因為,在人們之間的市場交易關系和過程愈來愈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離開了契約,市場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就沒有確定性,從而市場交易也就無秩序可言。
3.貨幣制度。所謂貨幣制度就是人賴以表現經濟價值、彼此進行交易的一種安排。正是有關這些方面的法律規定,才為貨幣有序有效地充當市場交易的媒介提供了最起碼的制度保證。
4.進出制度。市場進出指的是市場主體進入或退出整個市場或特定的生產經營行業和地區的行為。市場主體的進出行為是推動競爭而制約壟斷的力量。一個市場體制越是能夠允許比較自由地進出,它就越是具有開放性,從而也就越是具有競爭的活力。因此,一個社會就應當盡可能地減少市場進出的障礙而擴大其自由度,以形成競爭性較強的市場結構。
5.競爭制度。競爭是市場的必然伴侶和市場有序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為此,競爭本身也必須是有序的。這就要求必須對市場競爭進行規范,制定相應的競爭法規和制度。
6.產品責任制度。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及用戶在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要求作為第三者的國家制定相應的法規來強制生產經營者對自己生產和經營的產品與服務承擔應有的責任。否則,有關產品(服務)質量的責任糾紛就會越來越多,以致影響市場正常秩序。
7.輿論監督制度。國內外維護市場秩序的實踐都證明,社會輿論的監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治標之方”,是一種強有力的、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包括新聞單位、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和個人的監督作用,就能將市場秩序廣泛納入社會輿論網的覆蓋之下。這樣,就會提高市場主體的自律意識和交易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當前的問題是要將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法規確立起來,使輿論監督者有法可依,執法無慮,敢于大膽行使自己的權利,更好地保護企業的正當經營活動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發育基礎重塑市場主體是市場發育的基礎。
如果不培育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將名存實亡,市場秩序和市場效率更無從談起。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發育基礎的內容有:
(一)市場主體的培育是根本
市場主體是市場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市場主體就沒有所謂的市場。那么,誰可以成為市場主體呢?我們認為只有廠商(企業)和家庭(個人)才是市場主體,而政府不應成為市場主體。因為市場主體必須擁有獨立的產權,能夠在市場活動中自主決策,同時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又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市場演進到今天可以是無形或有形,但其基本含義并沒有改變,它是相互獨立的市場主體之間在自愿互利、平等締約的基礎上,彼此交換財產權和關系的總和,這種復雜的交換實現了資源的配置。所以市場主體的發育情況,就直接影響了市場的形成和市場的發育狀況,培育市場主體是市場發育的首要環節。計劃體制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因而也形不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在傳統體制下,政府不僅管制了價格而且也管制了企業的行為,甚至可以這樣說,政府在試圖成為市場主體的時候,反而扼殺了真正意義的市場主體。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來源于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大批極具活力的非國有企業,它們迅速成為市場中極為活躍的主體。他們以清晰的產權結構,自主的經營行為,以及對利潤的追求推動了我國市場的日漸發育成熟,成為提高效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動力源泉。
(二)市場主體、產權和激勵機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靠的是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的形成和興起。培育市場主體,為的是形成這樣一個經濟組織。而一國經濟有效運轉的根本困難,在于經濟激勵和經濟信息。培育市場主體,其根本著眼點和理論基礎就在于解決激勵機制問題。而一般的淺層次的調動積極性的效果極為有限,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激勵,以誘導經濟個體合理地與外界其他個體交往、貿易,從而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以達到一定的社會目標。產權清晰及其所帶來的剩余占有問題就成為解決經濟組織的效率問題中市場主體發育問題的核心。
在市場經濟中,剩余是經營的最終凈成果,也就是利潤。經營者的一切努力和貢獻,包括所承擔的風險,將最終反映到利潤(或負利潤即虧損)之中。剩余的強大激勵作用,就在于讓被激勵者占有這種剩余。因而他的任何貢獻都通過剩余的增加而得到承認和報酬。剩余占有者為擴大利潤,會努力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迎合消費者以擴大銷售,提高投資收益以吸引資本。而與此相比,任何其他指標都難以達到如此全面而強烈的激勵效果,包括計劃體制中所設計的種種考核指標。所以,明確剩余占有的歸屬問題即明晰產權,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終極的激勵手段??偠灾?就是誰占有剩余,誰就實質上享有對該經濟組織的所有權,而誰占有剩余,誰就自然會對經營管理負全部責任。所以,培育市場主體的中心問題就是明晰產權。
(三)產權與市場秩序
市場秩序是強制性制度安排和非強制性制度安排相結合的產物,而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制度安排就是產權制度。那么如何理解產權與市場秩序之間的相互關系呢?現實經濟生活的最大特點是資源的稀缺性??扑菇淌谠e過土地的例子來說明產權和經濟秩序的關系。如果未在稀缺性資源中建立產權,就必然會導致混亂無序,混亂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人對沒有建立產權的稀缺性資源的爭奪。所以,從經濟人和稀缺性這兩個假定出發,可以看到要解決經濟生活中的混亂無序問題,就必須從界定實施產權入手。而保障法律的效率,就是消除對法定權力和自由交換的障礙,含糊不清常常損害法定權利,使其難以得到正確估價,法律的效力是由明確法定權力并強制履行私人法定權力交換合同而得以保障的。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為零或相當小的情況下,不管選擇何種規則,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界定的,都會出現有效配置資源的結果。
對界定產權與市場秩序之間關系說得最清楚的是詹姆斯·M·布坎南,他認為“在正確設計的法律和制度約束內,市場中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行為產生出一種自然秩序”1。他又進一步表述了產權與市場秩序的關系:“如果沒有包含有作了明確規定的無論是受到尊重的還是依靠強制實施的私人所有權,以及包含有保證契約得以實施的程序的適當的法律和制度,市場將不會產生一種價值極大意義上的‘有效率’的自然秩序?!彼又f:“市場秩序只有在市場各個個人參與者之間自愿交換的過程中才能產生”2。至此,我們已經清晰地看到了“產權——市場主體自愿交換——市場秩序”這一關鍵鏈,完成了對產權和市場秩序關系的第一層次的揭示。
然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由于存在著外部效應,同時交易費用實際上不是零值而是正值。所以接下來的問題就如科斯第二定理所言:在存在著相當大的交易成本時,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結果就不會在每種規則中出現,而合理的規則是使交易成本影響最小的規則。這就回答了應該如何界定產權的問題。在科斯看來,效率問題是由成本和效益相抵的差額來決定的。為了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就需要有權力的調整即進一步界定產權,這樣外部性問題才能通過權利的自愿交易借助市場機制來解決,才能使外部性領域的混亂消失,經濟運行才能達到它的秩序狀態。這樣就完成了對產權和市場秩序關系的第二層次的揭示。
四、堅持市場運行原則、健全市場監管法規
市場秩序雖然不是市場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卻是重要的前提條件。一個高質量有效率的市場必須是一個有序運行的市場。在轉型時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市場運行原則,健全市場監管法規,實現市場制度創新。
(一)堅持市場運行原則
1.貿易自由原則。這是商品交換雙方在沒有外來干預下自愿讓渡商品的原則。貫徹這一原則時,首先要排除依仗非經濟強制力量的強買強賣。這并不是說政府一點也不能干預經濟,而是必須以不損害交易雙方的自為原則。其次還要盡量排除經濟強力的干擾,使買賣雙方處于供求局勢大體均衡的環境中,甚至交易雙方的經濟力量大體相當。
2.等價交換原則。它是商品經濟主體獨立的平等關系的體現。破壞等價交換的情形一般有兩種:一是計劃經濟時代剪刀差式的社會主義積累條件下,破壞了等價交換。另一種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存在著交易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或信息不對稱時,容易出現供求不均衡或存在壟斷,等價交換原則因而遭到破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縮減了對價格控制的范圍,減少了國家對市場價格形成的干預,為市場機制的順利運行和等價交換原則的貫徹開辟了道路。
3.公平競爭的原則。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要有公平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以便競爭得以正常地進行,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積極作用。要使競爭的積極作用得以發揮,就得在市場上形成允許競爭、自由競爭、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使競爭真正體現商品經濟主體之間勞動的比較,所以在商品經濟中必然要按公平競爭原則辦事。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來組織市場,進行貿易,本質是為價值規律發揮作用開辟道路。歷史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公平競爭得以成為現代交換的形式,成為市場經濟下社會勞動分配賴以進行的市場制度。馬克思曾說:“現代社會要進行勞動分配除了自由競爭之外,沒有別的規則、別的權力可言?!?所以,公平競爭是構筑市場秩序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二)健全市場監管法規
健全市場監管法規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經濟監督問題,而社會經濟監督的客觀依據主要基于社會法律制度、經濟規律和商務慣例。其主要內容就是有關市場規則的設計。
1.市場進出規則的設計。市場進出規則是指市場主體和市場客體(即商品)進入或退出市場的法制規范或行為準則,它包括以下兩類規則。
一是市場主體進出規則。市場主體的進出行為是推動競爭而制約壟斷的力量。一個社會應當盡可能地減少市場進出的障礙而擴大其自由度,以形成競爭性較強的市場結構。實際上,規范市場進出規則主要是:(1)規范市場主體進行市場活動的資格;(2)規范市場主體的經營功能;(3)規范市場主體退出市場行為。具體的如各國制定的關于企業制度的法律。中國已頒布了《公司法》、《企業破產法》等法律,但實際上仍然需要繼續制定相關法律,并注意實施問題。
二是市場客體進出規則。這一規則的設計是為了盡可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具體而言,市場客體(商品或服務)進出規則包含以下幾方面的規定:(1)商品的質量要符合要求,低劣商品不能進入市場之中;(2)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會利益,那些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進入市場;(3)商品的包裝及其他方面都要符合要求,不能有損于消費者的利益;(4)商品要名副其實,任何假冒商品都不能進入市場;(5)商品的價格及計量等都要符合要求,否則不能進入市場。世界各國都陸續推出了規范市場客體的法律,如英國的《統一產品責任法(草案)》,歐共體《關于對有缺陷的產品的責任的指令》等,我國也于1993年通過并實施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這些法律都對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市場效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2.市場競爭規則的設計。為使市場有序有效地運行,競爭本身也必須是有序的。所以,需要制定相應的競爭法規或制度,以對市場競爭進行規范。市場競爭規則是以法制形式維護公平競爭的規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規定和要求:(1)使市場主體都能夠機會均等地按照統一市場價格取得生產要素;(2)使市場主體都能夠機會均等地制定價格和確定銷售地區;(3)使市場主體都能夠平等地承擔稅負及其他方面的負擔,沒有任何優惠或不公正的負擔;(4)維護所有方面的平等競爭,如勞動者之間的就職機會均等和經營機會均等。
3.市場交易規則的設計。市場交易規則是市場主體進行市場經營活動的準則和規范,是確保市場秩序的重要市場規則,它具有四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自愿,二是互利,三是約定,四是市場交易的非人格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他使人與人之間除了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所以設計交易規則首先就要規范市場交易方式,包括交易公開化、交易貨幣化、信用票據化和交易規則化。其次是要規范交易行為,要形成自愿的、非強制的、平等的交易,使買賣雙方進行互惠的貨真價實的買賣活動。反對和禁止強買強賣和巧取豪奪。再次是要規范交易價格。市場交易規則一方面要求交易雙方規范地進行交易活動,禁止各種非正當交易;另一方面是為雙方的規范交易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包括反對各種壟斷和改變嚴重短缺或嚴重過剩的市場格局。
五、正確認識和發揮政府對市場的調節管理行為
(一)政府行為的基本理論分析
這里涉及兩個問題,一是政府行為的標準問題,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討論政府行為的核心問題就在于它的一切行為是否符合市場規律。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行事,但輔之以社會保障、宏觀調控的經濟制度。它是將市場自由原則同社會公平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競爭秩序。
有鑒于此,政府行為的標準就無疑要以效率和公平作為評判標準體系。這樣,政府行為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采用順應市場形勢的增長政策,推行國家的適度干預,確保就業,實行外貿自由化。即充分發揮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作用。二是以公平為標準,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與社會進步。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率從而創造國民收入放在首位,在不斷擴大社會財富的條件和前提下,實現國家對收入和財富的社會再分配。在保證公平的過程中,也必須運用符合市場規律的手段,才能既保證實現社會目標,又不會干擾市場機制的作用。
另一個問題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在經濟轉型的時期,應該堅持“國家與市場并舉”的原則,既注重市場自身的發育,又注意國家對市場的培育。其原因在于中國的特殊國情,具體而言有三點:(1)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缺乏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順利運行的硬件;(2)由于中國長期推行計劃經濟,目前尚不具備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運行的軟件;除此之外,(3)作為中國特殊情況的人口壓力使中國市場經濟只能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狀態下運行。
總而言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應該是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秩序,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簡言之就是制定比賽規則并建立比賽秩序。
(二)國家權力潛能的發揮與市場秩序優化
客觀上存在的“市場失靈”現象,也需要有國家為市場正常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國家的作用在此主要體現在法律制度規則的制定與實施方面。
首先,國有應該對有效的產權制度負責。前面我們已經談過有效的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保證,所以完善市場秩序就首先要在轉型中國努力構建以完備的財產保障為導向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要承認多元利益主體財產權的合法性,以國家法律為后盾保證產權的清晰。
其次,在整個轉型時期,要使市場正常有效地運行,就需要國家憑借政權的力量制定出有關市場的經濟政策和市場規則。一方面用來保障市場多元化主體財產所有權及其利益不受侵犯,并且保護財產所有者對其財產的處置權;另一方面用來約束市場活動參與者的經濟行為,制止他們在追求各自利益時對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干擾與損害。以上兩個方面的約束力量,通過國家政策和國家政權的強制性作用來消除阻擋市場正常自行運行的障礙。
總之,國家的作用實際上應定位在:塑造市場基礎上的競爭經濟,產業政策要隨時代變化而靈活地實施,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以給企業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并以效率為基準推動企業競爭。在這一點上,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值得中國在轉型時期學習和借鑒的。
各國都存在經濟干預。問題是經濟干預的原則和標準是什么,是取代市場還是讓市場更好地發揮作用。轉型時期政府應致力市場的培育和開發,實施保證和促進市場效率的經濟政策。
六、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非正式規則
市場秩序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礎是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是由政治行為、法律行為、社會行為與相應的制度所體現出來的。馬克思曾指出,市場制度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篩選出來的特定的經濟組織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可以這樣說,市場經濟是個體積極性充分發揮的競爭經濟,是一種較為先進的人類文明形式,其文化和道德秩序等非正式規則在其發展中功不可沒。
正式制度規則的確立無疑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前提條件,但現實生活中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非正式制度安排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1.傳統文化的誤區。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與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文化有許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以“孝”為根本,“忠”是“孝”的延伸,這種價值取向形成了傳統社會中的親族協作形態,中國的家庭主義倫理所強調的是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集體、義與利最終統一于“義”。這樣就與市場經濟的原則產生重大隔閡,因為市場經濟的基本立足點就是人的利己心,人的利己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動力。有人曾借助日本及東亞的儒家傳統來為中國文化傳統辯護,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以日本為例,他們的儒家倫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家倫理,日本化的儒學以“忠”為核心,強調對領主的效忠,這種價值取向與日本社會的非親族協作形態相適應。日本的集團主義倫理所強調的是發展集團利益以促進個人,義與利最終統一于“利”,在日本,利己心不是個人的,而是公司的,公司的利益驅動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日本的儒家理論是經過日本化改造并與市場經濟利益原則及西方資本主義經營管理有機結合的現代化儒家倫理,早已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倫理。
2.契約與信用。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這也是我們在前面反復談過的一個問題。信用原則要求具有相互獨立的經濟利益的各行為主體之間的經濟往來,必須用契約和法律來保證,通過契約與合同關系確立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約束彼此的行為,真正做到恪守信用,按合同辦事。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市場經濟更要求以信任為宗旨構造道德秩序,這種非制度安排和法律規章等制度安排共同構成了市場經濟。
3.培育市場經濟精神。在經濟轉型中,培育市場經濟精神,實際上是要在文化方面補幾百年的課。這是一件非三日五日就能辦成的事情,但若拒絕文化轉型,必將最終影響和拖累經濟改革。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道德觀念歸根結底就是所謂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是市場經濟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中一直留下來的其特有的思想基礎或心理基礎。這種精神的實質是確認企業家個人是經濟生活中的基本因素,搞實業的人被認為是社會的中堅,實業家個人的積極性是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從這種精神的實質出發,演化出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如認為私人投資、個人利益和自由具有神圣性,企業必須承擔失敗的全部風險,同時享有成功的一切機會等。它們對于維護實業家的積極性是重要的,可以說,這種精神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
4.市場道德建設。作為市場主體的“經濟人”會在其經濟理性的指引下,發現在市場交易中只有“利人”才能“利己”,市場交易可以使各方都得到好處或者在不損害他方利益的前提下使某一方得到好處,人們因此才愿意加入到市場中來,市場因而形成了人們自愿互利交易的場所和體系。自愿互利的交易可以說是市場交易的質的規定性。
市場經濟是承認“利己”的,而且要借助利己心推動經濟的發展。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這種關系對傳統道德的沖擊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實際上,人類要從市場交易中獲得效率和其他好處,就必需或多或少地放棄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而代之以市場交易方式,與此同時,或多或少地放棄傳統的道德觀念而代之以新的適應市場交易的道德觀念。
論文摘要:加入WTO,將會加快我國經濟從傳統計劃體制向現代市場體制轉軌的歷史進程。為適應入世后國際、國內的新形勢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我國應建立與WTO規則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為此,要對現行的政府管理體制進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創新。實現政府管理的國際化、宏觀化、市場化、法制化、服務化、公平化、透明化和高效化。
加人WTO,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人世,將會使我國經濟告別封閉、半封閉的計劃經濟體制,邁向全面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歷史性的體制轉軌中,我國各級政府要通過加快改革轉變職能,實現政府管理的全面創新,構建與WTO規則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管理體制。為此,我國政府管理創新應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1.國際化。WTO的規則規定,加人WTO的所有成員國,必須都要逐步開放各自的國內市場。人世后,我國要履行WTO市場準人的承諾,必須還要繼續降低關稅,消除各種“非關稅壁壘”。隨著這些開放政策的進一步實施,外國企業、產品和資本將會大舉涌人中國。同時,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會因國外市場的不斷開放紛紛走出國門,進行跨國投資、生產、經營和貿易活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正是在這種雙向的互動中,得到空前的融合。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日益增強的一體化趨勢,使世界經濟的風云變幻,將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會更直接、廣泛、深刻地影響中國經濟。這種局勢要求我國政府,必須要加強國際經濟和貿易的管理職能,提高駕馭國際市場和處理國際事務的應變能力。
國際化這種客觀形勢要求我國政府要按照WTO的規則,調整原有的產業政策。為此,應該做到:在有限的保護期內,適時保護和發展壯大我國的幼稚產業;建立和健全我國金融市場的風險防范體系,有效地抵御國際資本的沖擊;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外貿管理戰略和策略,沖破國外的“反傾銷壁壘”;合理運用世貿組織的貿易爭端機制,妥善解決國際貿易爭端和沖突;繼續大力打擊國際走私活動,防止國外廉價產品對我國市場的沖擊。政府要通過上述舉措維護我國的正當權益,提高我國政府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2.宏觀化。人世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國政府必須強化宏觀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是“無限”的。政府不僅對整個社會的宏觀經濟活動進行規劃、決策、組織、監督和控制,而且還包辦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從而極大地抑制了企業的創新意識和活力。我國為扭轉這種“僵死”的局面,從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以擴大企業自主權為起點進行了20年的改革。然而迄今為止,政企還沒有真正分開,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直接干預,仍然十分嚴重。這些企業在干部任免、兼并重組、股票上市、投資信貸、跨國經營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上仍要聽命于政府,要按政府的“眼色”行事。但這種局面在人世后,將會逐漸得到改變。
WTO規則,實際上是規范政府行為的規則,在WTO的23個協議中,只有兩款與企業有關,其余都是規范政府行為的條款。規范政府行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按照市場經濟的原則,改變政府對企業的直接干預。因此,我國必須盡快科學地確定政府經濟職能邊界,改變政府過大、過寬的管理權限,由“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政府應從競爭性的微觀經濟領域逐步退出,集中力量搞好對社會經濟總量和結構的宏觀調控,把本來屬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權限,毫無保留地還給企業,使其真正成為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經濟主體。
3.市場化。WTO的各項規則,都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為基礎的。我國加人WTO,有助于在我國真正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對宏觀經濟的調控,要根據市場經濟規律,運用間接的管理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配置社會稀缺資源,調節總量和結構平衡。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奉行傳統的計劃體制,主要采用行政審批、行政規章和行政文件等手段,配置社會資源,控制社會經濟活動。結果造成市場價格扭曲,傳導信號失真;資源配置錯位,社會資源浪費;行業壟斷盛行,地區封鎖猖撅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從而極大地影響和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
因此,今后的政府管理,必須根據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徹底改變行政主導型的管理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實現和優化資源配置。政府要通過培育各類市場,完善市場體系,發展市場中介組織,維護市場秩序等途徑,保證市場作用的充分發揮。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盡快實現我國經濟的市場化。
4.法制化?,F代市場經濟,實質上是法制經濟。我國政府的經濟職能.要適應全面體現現代市場經濟特征的WTO運行規則.必須要實現政府經濟職能的法治化,把政府的一切經濟行為納人到法治化的軌道上來,實現依法行政.依法治國。我國在實現法制化方面,已取得了重大進展.然而政府行為偏離法津的現象,至今屢見不鮮。有的地方政府、庇護本地區企業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偷稅漏稅.甚至走私販私;縱容企業編造虛假材料謊報政績,騙取中央的優惠政策;少數政府管理人員,濫用職權執法犯法,大搞,權錢交易,侵吞國有資產,揮霍國有資金。如果這些現象得不到有效遏制,政府職能的法治化就難以實現。
因此,我國政府必須加強行政立法,盡快出臺《監督法》、《懲治腐敗法》等一系列規范政府行為的法律、法規,建立和健全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和監控體系,并通過實行司法獨立制度,對政府行為進行切實有效的監督,逐步實現政府職能的法制化。
5.服務化。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政府是公眾的政府,政府為公眾服務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我國由于長期以來實行高度集權的計劃體制,政府習慣于用強制性的行政指令,控制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從而導致政府與公眾“主仆關系”的扭曲和變形。在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上,政府實際上成為企業的“主人”,企業也把政府捧為“上帝”。這種不正常的局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扭轉。然而時至今日,有些政府部門和地方政府,還沒有真正把服務作為本部門或本地區的主要職能之一,服務意識淡薄,官僚作風濃重。
加人WTO后,政府經濟管理部門,要及時轉變觀念,切實把服務企業作為管理經濟的主題,加快服務職能的確立和服務功能的完善。當前,政府部門要努力做好:及時向企業提供所需的法律、法規、政策、政府規劃等方面的信息咨詢服務;制定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業發展的市場秩序;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搞好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公共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治理環境污染,美化市容環境等等,從而為企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環境。
6.公平化。公平競爭,是國際貿易組織的一項基本準則。它要求WTO的所有成員國政府,對境內任何國度、任何性質的企業都要實行同樣的政策,給予同樣的待遇,從而使所有企業都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公平競爭。然而,我國政府對我國境內不同性質的企業,并未做到“一碗水端平”。這種不公平性,集中體現在政府對國有企業和外商企業所采取的優惠政策上。眾所周知,近些年隨著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日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給予這些企業與國營企業相同的“國民待遇”,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然而,我國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實施財政、金融、產業、投資、外貿等重大政策時,往往把國有企業尤其是大、中型國有企業當作重點支持的對象。有的地方政府.還把搞活本地區大、中型企業當作“政績示范工程”,對它們進行百般“照顧”。政府對外商企業更是“痛愛有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對外商企業實行種種特殊的優惠政策。外商企業在銀行貸款和進出口權限的獲得、稅收減免、土地征用和用工等方面,均得到任何國內企業都無法得到的“超國民待遇”。而我國廣大的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只能是“望洋興嘆”。我國政府這些不公平的政策,顯然有悖于WTO公平競爭規則。
因此,我國政府,一方面要盡快取消對國有企業和外商企業的種種優惠待遇;另一方面要抓緊制定和實施對中小型民營企業和鄉鎮企業的扶持政策,以克服中小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存在的天然缺陷,使世貿組織的公平競爭原則,得到真正的落實。
7.透明化。WTO的規則規定,世貿組織的各成員國,必須及時公布各項現行的對外貿易政策、法規及實施結果,提高各國對外貿易制度和行為的透明度。這項規則,必將對我國建立和發展政務公開制度,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我國長期以來實行封閉的計劃體制,因而政府管理行為也具有相當的封閉性。這種封閉性的管理模式,正是各種違法行為滋生的“溫床”。因此,人世后我國政府必須加快政務公開的進程,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同時,要加強民眾和媒體的輿論監督。
我國政府現行的監督機制,主要靠政府自身自上而下的行政監督補之于法律監督,來規范各個職能部門的行為,有忽視輿論監督的傾向,因而大大降低了監督的力度和實際效果。民眾和媒體監督,比行政監督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基礎、更強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力。因此,我們要學習西方的經驗,通過動用全社會的力量,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對政府在履行職能的整個方面和過程,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監督,促使政府職能部門公正、合法、負責地履行職能。
我們探究市場的失序和無序現象,不僅在于尋找市場失序和無序的外部特征和形成原因,而且要探究如何控制和治理市場的失序和無序新問題。為此,需要進行思索的新問題是:
1.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和市場體系不完善是我國目前市場失序和無序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培育市場體系,在發展中求得市場的有秩序和穩定,才是治理市場失序和無序的根本途徑。
2.我國許多市場新問題的發生是和我國的經濟、政治、市場的制度和體制的不完善分不開的。只有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各種制度和體制,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市場新問題。
3.任何市場的失序和無序,都和管理不善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所以解決市場的失序和無序新問題,從直接的途徑看,還是靠加強管理。最重要的是抓好三個環節:一是管理決策的科學化,二是建立科學的管理制度,三是加強宏觀協調。改善微觀管理,是解決市場失序和無序的重要途徑,而加強宏觀協調管理,對解決市場失序具有更大的價值。秩序新問題往往是相互關聯、因果循環的。只有注重各項管理制度和各種管理辦法的綜合配套,才能收到宏觀治理效果。
4.還要注重市場失序和無序現象的預防。預防包括市場秩序的猜測和市場失序的防范兩個方面。就是通過科學的超前探究,對可能出現的市場不穩定因素采取預先防范辦法,阻止市場混亂的發生和惡化。預防的意義在于,一方面可以防止某些因工作失誤而導致的市場新問題的發生,另一方面,對那些在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市場新問題,采取預先防范辦法,把市場新問題發生的范圍、程度都控制到最低限度,減少市場新問題的消極后果。
二、強化法制,加快我國市場從無序到有序的演進
通過對市場秩序評價標準和市場無序現象的分析,我們認為對我國市場無序運行新問題只有“綜合治理”、“對癥下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積極創造條件,才能卓有成效地使其向有序轉化,不斷接近理想秩序的目標。就市場法規制度方面而言亟待加強以下內容。
1.產權制度。因為市場交易從根本上說是產權的交易和調整,所以產權能否自由地交易,成為市場交易能否貫徹的基本前提。而一種產權制度要能支持市場交易并維持其正常秩序,就必須使相應的要素的產權具有排他性和可讓渡性。
2.契約制度。契約是雙方意志一致而產生相互間法律關系的一種約定。而市場交易是買賣雙方意志一致的行為,所以契約之于市場交易的功能就在于通過確立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而使之秩序化。這是因為,在人們之間的市場交易關系和過程愈來愈復雜多變的情況下,離開了契約,市場交易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就沒有確定性,從而市場交易也就無秩序可言。
3.貨幣制度。所謂貨幣制度就是人賴以表現經濟價值、彼此進行交易的一種布置。正是有關這些方面的法律規定,才為貨幣有序有效地充當市場交易的媒介提供了最起碼的制度保證。
4.進出制度。市場進出指的是市場主體進入或退出整個市場或特定的生產經營行業和地區的行為。市場主體的進出行為是推動競爭而制約壟斷的力量。一個市場體制越是能夠答應比較自由地進出,它就越是具有開放性,從而也就越是具有競爭的活力。因此,一個社會就應當盡可能地減少市場進出的障礙而擴大其自由度,以形成競爭性較強的市場結構。
5.競爭制度。競爭是市場的必然伴侶和市場有序有效運行的必要條件。為此,競爭本身也必須是有序的。這就要求必須對市場競爭進行規范,制定相應的競爭法規和制度。
6.產品責任制度。生產經營者和消費者及用戶在市場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要求作為第三者的國家制定相應的法規來強制生產經營者對自己生產和經營的產品和服務承擔應有的責任。否則,有關產品(服務)質量的責任糾紛就會越來越多,以致影響市場正常秩序。
7.輿論監督制度。國內外維護市場秩序的實踐都證實,社會輿論的監督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治標之方”,是一種強有力的、行之有效的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輿論包括新聞單位、行業協會、消費者協會和個人的監督功能,就能將市場秩序廣泛納入社會輿論網的覆蓋之下。這樣,就會提高市場主體的自律意識和交易行為的自我約束能力。當前的新問題是要將輿論監督作為一種法規確立起來,使輿論監督者有法可依,執法無慮,敢于大膽行使自己的權利,更好地保護企業的正當經營活動和消費者的利益。
三、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發育基礎重塑市場主體是市場發育的基礎。
假如不培育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真正的市場主體,市場將名存實亡,市場秩序和市場效率更無從談起。重塑市場主體,完善市場發育基礎的內容有:
(一)市場主體的培育是根本
市場主體是市場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市場主體就沒有所謂的市場。那么,誰可以成為市場主體呢?我們認為只有廠商(企業)和家庭(個人)才是市場主體,而政府不應成為市場主體。因為市場主體必須擁有獨立的產權,能夠在市場活動中自主決策,同時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又是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
市場演進到今天可以是無形或有形,但其基本含義并沒有改變,它是相互獨立的市場主體之間在自愿互利、平等締約的基礎上,彼此交換財產權和關系的總和,這種復雜的交換實現了資源的配置。所以市場主體的發育情況,就直接影響了市場的形成和市場的發育狀況,培育市場主體是市場發育的首要環節。計劃體制的最大弊端就在于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市場主體,因而也形不成真正意義上的市場。在傳統體制下,政府不僅管制了價格而且也管制了企業的行為,甚至可以這樣說,政府在試圖成為市場主體的時候,反而扼殺了真正意義的市場主體。
改
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速增長來源于改革開放所造成的大批極具活力的非國有企業,它們迅速成為市場中極為活躍的主體。他們以清楚的產權結構,自主的經營行為,以及對利潤的追求推動了我國市場的日漸發育成熟,成為提高效率、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新的動力源泉。
(二)市場主體、產權和激勵機制
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靠的是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的形成和興起。培育市場主體,為的是形成這樣一個經濟組織。而一國經濟有效運轉的根本困難,在于經濟激勵和經濟信息。培育市場主體,其根本著眼點和理論基礎就在于解決激勵機制新問題。而一般的淺層次的調動積極性的效果極為有限,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激勵,以誘導經濟個體合理地和外界其他個體交往、貿易,從而高效率地利用有限的社會資源以達到一定的社會目標。產權清楚及其所帶來的剩余占有新問題就成為解決經濟組織的效率新問題中市場主體發育新問題的核心。
在市場經濟中,剩余是經營的最終凈成果,也就是利潤。經營者的一切努力和貢獻,包括所承擔的風險,將最終反映到利潤(或負利潤即虧損)之中。剩余的強大激勵功能,就在于讓被激勵者占有這種剩余。因而他的任何貢獻都通過剩余的增加而得到承認和報酬。剩余占有者為擴大利潤,會努力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迎合消費者以擴大銷售,提高投資收益以吸引資本。而和此相比,任何其他指標都難以達到如此全面而強烈的激勵效果,包括計劃體制中所設計的種種考核指標。所以,明確剩余占有的歸屬新問題即明晰產權,是市場經濟的一種終極的激勵手段。總而言之,就是誰占有剩余,誰就實質上享有對該經濟組織的所有權,而誰占有剩余,誰就自然會對經營管理負全部責任。所以,培育市場主體的中心新問題就是明晰產權。
(三)產權和市場秩序
市場秩序是強制性制度布置和非強制性制度布置相結合的產物,而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制度布置就是產權制度。那么如何理解產權和市場秩序之間的相互關系呢?現實經濟生活的最大特征是資源的稀缺性??扑菇淌谠e過土地的例子來說明產權和經濟秩序的關系。假如未在稀缺性資源中建立產權,就必然會導致混亂無序,混亂產生的根源在于經濟人對沒有建立產權的稀缺性資源的爭奪。所以,從經濟人和稀缺性這兩個假定出發,可以看到要解決經濟生活中的混亂無序新問題,就必須從界定實施產權入手。而保障法律的效率,就是消除對法定權力和自由交換的障礙,含糊不清經常損害法定權利,使其難以得到正確估價,法律的效力是由明確法定權力并強制履行私人法定權力交換合同而得以保障的。這實際上就是所謂科斯第一定理:在交易成本為零或相當小的情況下,不管選擇何種規則,只要財產權是明確界定的,都會出現有效配置資源的結果。
對界定產權和市場秩序之間關系說得最清楚的是詹姆斯·M·布坎南,他認為“在正確設計的法律和制度約束內,市場中追求個人利益的個人行為產生出一種自然秩序”1。他又進一步表述了產權和市場秩序的關系:“假如沒有包含有作了明確規定的無論是受到尊重的還是依靠強制實施的私人所有權,以及包含有保證契約得以實施的程序的適當的法律和制度,市場將不會產生一種價值極大意義上的‘有效率’的自然秩序?!彼又f:“市場秩序只有在市場各個個人參和者之間自愿交換的過程中才能產生”2。至此,我們已經清楚地看到了“產權——市場主體自愿交換——市場秩序”這一關鍵鏈,完成了對產權和市場秩序關系的第一層次的揭示。
然而,在實際經濟生活中,由于存在著外部效應,同時交易費用實際上不是零值而是正值。所以接下來的新問題就如科斯第二定理所言:在存在著相當大的交易成本時,有效率的資源配置結果就不會在每種規則中出現,而合理的規則是使交易成本影響最小的規則。這就回答了應該如何界定產權的新問題。在科斯看來,效率新問題是由成本和效益相抵的差額來決定的。為了實現效率的最大化,就需要有權力的調整即進一步界定產權,這樣外部性新問題才能通過權利的自愿交易借助市場機制來解決,才能使外部性領域的混亂消失,經濟運行才能達到它的秩序狀態。這樣就完成了對產權和市場秩序關系的第二層次的揭示。
四、堅持市場運行原則、健全市場監管法規
市場秩序雖然不是市場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卻是重要的前提條件。一個高質量有效率的市場必須是一個有序運行的市場。在轉型時期,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市場運行原則,健全市場監管法規,實現市場制度創新。
(一)堅持市場運行原則
1.貿易自由原則。這是商品交換雙方在沒有外來干預下自愿讓渡商品的原則。貫徹這一原則時,首先要排除依仗非經濟強制力量的強買強賣。這并不是說政府一點也不能干預經濟,而是必須以不損害交易雙方的自為原則。其次還要盡量排除經濟強力的干擾,使買賣雙方處于供求局勢大體均衡的環境中,甚至交易雙方的經濟力量大體相當。
2.等價交換原則。它是商品經濟主體獨立的平等關系的體現。破壞等價交換的情形一般有兩種:一是計劃經濟時代剪刀差式的社會主義積累條件下,破壞了等價交換。另一種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當存在著交易雙方實力對比懸殊或信息不對稱時,輕易出現供求不均衡或存在壟斷,等價交換原則因而遭到破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縮減了對價格控制的范圍,減少了國家對市場價格形成的干預,為市場機制的順利運行和等價交換原則的貫徹開辟了道路。
3.公平競爭的原則。是指經濟主體在市場競爭中要有公平的外部環境和條件,以便競爭得以正常地進行,充分發揮市場在促進商品經濟發展,推動生產力發展中的積極功能。要使競爭的積極功能得以發揮,就得在市場上形成答應競爭、自由競爭、平等競爭的環境和條件,使競爭真正體現商品經濟主體之間勞動的比較,所以在商品經濟中必然要按公平競爭原則辦事。按照公平競爭的原則來組織市場,進行貿易,本質是為價值規律發揮功能開辟道路。歷史上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公平競爭得以成為現代交換的形式,成為市場經濟下社會勞動分配賴以進行的市場制度。馬克思曾說:“現代社會要進行勞動分配除了自由競爭之外,沒有別的規則、別的權力可言?!?所以,公平競爭是構筑市場秩序的核心和目的所在。
(二)健全市場監管法規
健全市場監管法規實際上是一個社會經濟監督新問題,而社會經濟監督的客觀依據主要基于社會法律制度、經濟規律和商務慣例。其主要內容就是有關市場規則的設計。
1.市場進出規則的設計。市場進出規則是指市場主體和市場客體(即商品)進入或退出市場的法制規范或行為準則,它包括以下兩類規則。
一是市場主體進出規則。市場主體的進出行為是推動競爭而制約壟斷的力量。一個社會應當盡可能地減少市場進出的障礙而擴大其自由度,以形成競爭性較強的市場結構。實際上,規范市場進出規則主要是:(1)規范市場主體進行市場活動的資格;(2)規范市場主體的經營功能;(3)規范市場主體退出市場行為。具體的如各國制定的有關企業制度的法律。中國已頒布了《公司法》、《
企業破產法》等法律,但實際上仍然需要繼續制定相關法律,并注重實施新問題。
二是市場客體進出規則。這一規則的設計是為了盡可能地解決信息不對稱新問題。具體而言,市場客體(商品或服務)進出規則包含以下幾方面的規定:(1)商品的質量要符合要求,低劣商品不能進入市場之中;(2)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會利益,那些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進入市場;(3)商品的包裝及其他方面都要符合要求,不能有損于消費者的利益;(4)商品要名副其實,任何假冒商品都不能進入市場;(5)商品的價格及計量等都要符合要求,否則不能進入市場。世界各國都陸續推出了規范市場客體的法律,如英國的《統一產品責任法(草案)》,歐共體《有關對有缺陷的產品的責任的指令》等,我國也于1993年通過并實施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產品質量法》,這些法律都對維護市場秩序、提高市場效率起到了重要功能。
2.市場競爭規則的設計。為使市場有序有效地運行,競爭本身也必須是有序的。所以,需要制定相應的競爭法規或制度,以對市場競爭進行規范。市場競爭規則是以法制形式維護公平競爭的規則,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規定和要求:(1)使市場主體都能夠機會均等地按照統一市場價格取得生產要素;(2)使市場主體都能夠機會均等地制定價格和確定銷售地區;(3)使市場主體都能夠平等地承擔稅負及其他方面的負擔,沒有任何優惠或不公正的負擔;(4)維護所有方面的平等競爭,如勞動者之間的就職機會均等和經營機會均等。
3.市場交易規則的設計。市場交易規則是市場主體進行市場經營活動的準則和規范,是確保市場秩序的重要市場規則,它具有四個方面的規定性:一是自愿,二是互利,三是約定,四是市場交易的非人格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他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裸的利害關系,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系了。”1所以設計交易規則首先就要規范市場交易方式,包括交易公開化、交易貨幣化、信用票據化和交易規則化。其次是要規范交易行為,要形成自愿的、非強制的、平等的交易,使買賣雙方進行互惠的貨真價實的買賣活動。反對和禁止強買強賣和巧取豪奪。再次是要規范交易價格。市場交易規則一方面要求交易雙方規范地進行交易活動,禁止各種非正當交易;另一方面是為雙方的規范交易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包括反對各種壟斷和改變嚴重短缺或嚴重過剩的市場格局。
五、正確熟悉和發揮政府對市場的調節管理行為
(一)政府行為的基本理論分析
這里涉及兩個新問題,一是政府行為的標準新問題,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問題。討論政府行為的核心新問題就在于它的一切行為是否符合市場規律。我們所要建立的市場經濟不是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而是按市場經濟規律行事,但輔之以社會保障、宏觀調控的經濟制度。它是將市場自由原則同社會公平結合在一起,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和競爭秩序。
有鑒于此,政府行為的標準就無疑要以效率和公平作為評判標準體系。這樣,政府行為需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采用順應市場形勢的增長政策,推行國家的適度干預,確保就業,實行外貿自由化。即充分發揮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的功能。二是以公平為標準,實現社會平安、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把提高經濟效益和生產率從而創造國民收入放在首位,在不斷擴大社會財富的條件和前提下,實現國家對收入和財富的社會再分配。在保證公平的過程中,也必須運用符合市場規律的手段,才能既保證實現社會目標,又不會干擾市場機制的功能。
另一個新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問題。在經濟轉型的時期,應該堅持“國家和市場并舉”的原則,既注重市場自身的發育,又注重國家對市場的培育。其原因在于中國的非凡國情,具體而言有三點:(1)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中國缺乏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順利運行的硬件;(2)由于中國長期推行計劃經濟,目前尚不具備足夠的市場機制賴以運行的軟件;除此之外,(3)作為中國非凡情況的人口壓力使中國市場經濟只能在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狀態下運行。
總而言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在經濟活動中的功能應該是建立和維護正常的秩序,以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簡言之就是制定比賽規則并建立比賽秩序。
(二)國家權力潛能的發揮和市場秩序優化
客觀上存在的“市場失靈”現象,也需要有國家為市場正常運行提供制度保障。國家的功能在此主要體現在法律制度規則的制定和實施方面。
首先,國有應該對有效的產權制度負責。前面我們已經談過有效的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保證,所以完善市場秩序就首先要在轉型中國努力構建以完備的財產保障為導向的法律制度,也就是要承認多元利益主體財產權的合法性,以國家法律為后盾保證產權的清楚。
其次,在整個轉型時期,要使市場正常有效地運行,就需要國家憑借政權的力量制定出有關市場的經濟政策和市場規則。一方面用來保障市場多元化主體財產所有權及其利益不受侵犯,并且保護財產所有者對其財產的處置權;另一方面用來約束市場活動參和者的經濟行為,制止他們在追求各自利益時對他人的自由和利益的干擾和損害。以上兩個方面的約束力量,通過國家政策和國家政權的強制來消除阻擋市場正常自行運行的障礙。
總之,國家的功能實際上應定位在:塑造市場基礎上的競爭經濟,產業政策要隨時代變化而靈活地實施,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以給企業一個相對穩定的預期,并以效率為基準推動企業競爭。在這一點上,日本政府的做法是值得中國在轉型時期學習和借鑒的。
各國都存在經濟干預。新問題是經濟干預的原則和標準是什么,是取代市場還是讓市場更好地發揮功能。轉型時期政府應致力市場的培育和開發,實施保證和促進市場效率的經濟政策。
六、確立和完善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非正式規則
市場秩序得以順利運行的基礎是社會秩序。這種社會秩序是由政治行為、法律行為、社會行為和相應的制度所體現出來的。馬克思曾指出,市場制度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篩選出來的特定的經濟組織機制和資源配置方式。可以這樣說,市場經濟是個體積極性充分發揮的競爭經濟,是一種較為先進的人類文明形式,其文化和道德秩序等非正式規則在其發展中功不可沒。
正式制度規則的確立無疑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和前提條件,但現實生活中僅有這些是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非正式制度布置就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
1.傳統文化的誤區。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文化有許多格格不入的地方。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以“孝”為根本,“忠”是“孝”的延伸,這種價值取向形成了傳統社會中的親族協作形態,中國的家庭主義倫理所強調的是犧牲個人利益以維護集體、義和利最終統一于“義”。這樣就和市場經濟的原則產生重大隔閡,因為市場經濟的基本立足點就是人的利己心,人的利己心是經濟高速發展的原動力。有人曾借助日本及東亞的儒家傳統來為中國文化傳
統辯護,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以日本為例,他們的儒家倫理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儒家倫理,日本化的儒學以“忠”為核心,強調對領主的效忠,這種價值取向和日本社會的非親族協作形態相適應。日本的集團主義倫理所強調的是發展集團利益以促進個人,義和利最終統一于“利”,在日本,利己心不是個人的,而是公司的,公司的利益驅動是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原因。所以日本的儒家理論是經過日本化改造并和市場經濟利益原則及西方資本主義經營管理有機結合的現代化儒家倫理,早已不同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家倫理。
2.契約和信用。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這也是我們在前面反復談過的一個新問題。信用原則要求具有相互獨立的經濟利益的各行為主體之間的經濟往來,必須用契約和法律來保證,通過契約和合同關系確立彼此的權利和義務,約束彼此的行為,真正做到恪守信用,按合同辦事。從節約交易成本的角度看,市場經濟更要求以信任為宗旨構造道德秩序,這種非制度布置和法律規章等制度布置共同構成了市場經濟。
3.培育市場經濟精神。在經濟轉型中,培育市場經濟精神,實際上是要在文化方面補幾百年的課。這是一件非三日五日就能辦成的事情,但若拒絕文化轉型,必將最終影響和拖累經濟改革。和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道德觀念歸根結底就是所謂企業家精神,這種精神是市場經濟在其各個發展階段中一直留下來的其特有的思想基礎或心理基礎。這種精神的實質是確認企業家個人是經濟生活中的基本因素,搞實業的人被認為是社會的中堅,實業家個人的積極性是資本主義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從這種精神的實質出發,演化出一整套的思想體系,如認為私人投資、個人利益和自由具有神圣性,企業必須承擔失敗的全部風險,同時享有成功的一切機會等。它們對于維護實業家的積極性是重要的,可以說,這種精神是市場經濟制度的基礎。
4.市場道德建設。作為市場主體的“經濟人”會在其經濟理性的指引下,發現在市場交易中只有“利人”才能“利己”,市場交易可以使各方都得到好處或者在不損害他方利益的前提下使某一方得到好處,人們因此才愿意加入到市場中來,市場因而形成了人們自愿互利交易的場所和體系。自愿互利的交易可以說是市場交易的質的規定性。
市場經濟是承認“利己”的,而且要借助利己心推動經濟的發展。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撕下了罩在家庭關系上的溫情脈脈的面紗,把這種關系變成了純粹的金錢關系。這種關系對傳統道德的沖擊已成為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實際上,人類要從市場交易中獲得效率和其他好處,就必需或多或少地放棄傳統的社會交往方式而代之以市場交易方式,和此同時,或多或少地放棄傳統的道德觀念而代之以新的適應市場交易的道德觀念。
[關鍵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9)01-0060-02
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和可能
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國的經濟體制和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基本上形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物質基礎和價值保障。
1.1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具有高效率的運行機制
在歷史上,資本主義讓市場經濟初試鋒芒,就顯示了巨大的威力。資本主義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所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币虼瞬徽撛谫Y本主義條件下像馬克思所說的勞動與資本的交換是多么地不公平,但整個社會的財富畢竟增加了,盡管個人分配相對不公平,但對整個人類來說畢竟是進步了。30年前短缺經濟的狀況至今令人記憶猶新,計劃經濟把我們帶入了普遍貧窮的死胡同。而我們引入市場機制后,社會財富就像噴泉一樣涌現出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充分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1.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們提供了平等競爭的機會
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之間經濟上的收入差距的確拉大了,但無法否認的是機會均等卻大大加強了。一個基本事實是,計劃經濟造成了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即農民與城鎮職工這兩個社會階層的身份不平等及與之相伴的全面的機會不均等。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平等主要是機會均等,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職業、自由參與競爭、自由決定自己命運的權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機會均等意味著尊重人們的自由選擇,這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倡導的。
1.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了實現社會共同富裕的可能性
在自然經濟條件下,財富是大自然的恩賜,人們更多注意的只是財富的分配而不是財富的創造,這意味著一部分人“富”了,另外的人就一定“窮”。因此,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不和諧是不可調和的。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主要不是來自于大自然的恩賜,而是人的創造,創造財富是人類對來自制度的鼓勵和刺激的一種反應,某種制度越是能提供對人類創造力的刺激,這個社會創造的成果、財富也就越多。在這一制度下,人類創造的財富會不斷增長,社會分配就是對不斷增長的財富的分配。
1.4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形成了人們之間的契約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商品生產關系,這是一種建立在雙方平等、互利、自愿基礎上的契約關系。誠信是這種契約關系的基石,法律則是維持這種關系的保障。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是為取得某種權利而必須付出的一種義務,它是參與商品生產、經營者的必要品格。市場經濟作為法制經濟,遵守法律是每個人的義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不得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從這個意義上講,市場經濟規范了人們的行為,每個人都必須遵守一定的“游戲規則”,而這正是和諧社會的保障。
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缺陷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完善
從理論上看,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它有明顯的弱點和消極作用。市場經濟導致社會財富分配不公、造成兩極分化,這是價值規律作用下的必然反映,有其客觀規律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資本主義國家為實現經濟發展和政治統治,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措施解決這樣的問題,緩和經濟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但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無論如何也不能克服由基本矛盾造成的單個或局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追逐超額利潤的破壞性后果和根本局限。所以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是為了避免走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道路,為探索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有機結合開辟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從現實情況來看,我國正處于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雙重體制并存,原有的計劃經濟體制已經被打破,而新的市場經濟體制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仍是框架式的,存在不少的漏洞;我國的體制改革雖然減少了資源行政性的配置,但仍存在“雙軌”,行政性壟斷權力直接介入市場,資源行政性配置產生了嚴重的腐敗現象,使少數政府部門或官員利用權力謀取私利,侵占社會財富,削弱了社會調節貧富差距的能力;社會保障體系還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嚴重滯后于經濟的發展,保障的覆蓋面窄,農村社會保障普遍缺失,導致大量的社會成員甚至作為社會主體的工人、農民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被邊緣化,成為弱勢群體。
可見,僅靠市場本身不僅無法實現社會公平以及社會和諧的一系列重要價值,也難以解決關于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只有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才能既發揮市場經濟的優勢,又有效克服其帶來的缺陷。
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統一
3.1 民主法治的社會
市場經濟是法治的經濟,任何一種經濟體制都具有一種特定的有關經濟活動的游戲規則,而現代市場經濟作為一種體制的根本游戲規則就是基于法治的規則。因此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完善法治,法治和民主政治也是很有關聯的,法治本身就包含著平等、正義和公平的價值判斷,民主是完善法治的重要保證,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因此,可以說民主法治既是和諧社會的目標要素,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要求。
3.2 公平正義的社會
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公平標準是最多被用來問責市場經濟的,而市場經濟實際上蘊涵并強調公平,這種公平是一種過程的公平,是機會的公平,民法和經濟法的首要原則就是平等自愿、等價有償原則。公平和正義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保持社會穩定的深層次基礎,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
3.3 誠信友愛的社會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是市場制度中市場文化內涵的基本觀念、思維方式和道德規范,它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同時又作為社會契約的基本表現形式和市場制度的構建而存在著,它是市場規則的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中,遵守誠信原則可以獲得更大收益,信用可以作為企業的生產力,品牌的力量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完善的市場規則包含誠信友愛原則,發展市場經濟的同時增強了社會的誠信友愛。
3.4 充滿活力的社會
充滿活力就是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市場機制是最具活力的機制,單個人、單個組織分散決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的人會在約束條件下,充分發揮自身主動性和創造性達到預期目標。因而增進社會活力的改革應該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
3.5 安定有序的社會
安定有序就是社會組織機制健全、社會管理完善、社會秩序良好、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但安定有序的社會并不排斥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大的特點,市場經濟也是競爭的經濟。從經濟學的視角來看,市場交換實質上是一個動態均衡的過程,價格形成是均衡的結果,均衡本身就是一種和諧。理想的市場體制最終能夠達到穩定有序的狀況,這種狀況就是經濟學所稱作的經濟的核。雖然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可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參照、努力的目標和方向。因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想目標也是社會穩定有序,符合和諧社會的價值標準。
3.6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憋@然,在今后一段時間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構建和諧社會貫穿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整個過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深化和拓展的重要方面,也即完善市場經濟的過程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條件和可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需要通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實現,兩者相輔相成,是目標同一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曲迎波.強化新農村建設中金融支持的六大對策[J].中州學刊,2006(5):67.
[2]張素瑜.完善農村金融體系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6(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