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1 09:22: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化工的概念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生物化工學科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其大力發展,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能源、食品、健康,環境等重大問題起到積極作用。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更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之一。早在2002年,北京市政府就出臺了《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發展振興綱要》,明確提出要促進生物制藥產業化。2003年,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被列為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其中,天然活性藥物的提取分離技術,新型制劑技術、中成藥控緩釋技術、現代給藥技術等更是生物醫藥發展的重中之重。
北京聯合大學(簡稱聯大)重點學科――生物化工學科,以及制藥工程研究所的建設,正是聯大抓住北京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機遇,自主調整學科專業的成功范例。其中功不可沒的,是聯大生物化工學院副院長、生物化工學科專業帶頭人、制藥工程研究所所長林強教授。林強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瞄準北京生物醫藥發展的重點領域,注重利用高新技術開展中藥現代化研究,著力于制藥技術產業化,在生物制藥及天然藥物工業化,尤其是新型分離技術和制劑技術應用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學科特色:中藥現代化
聯大生物化工學院的前身是化學工程學院。20世紀90年代,林強教授作為聯大生物化工學科帶頭人,提出將化工相關專業向處于朝陽產業的生物工程和新醫藥方向轉化。他認為,北京正處于生物工程和新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上升期,學院應抓住這個機遇,形成以生物化工技術為主的發展方向,打造特色學科專業。
明確了發展思路,林強教授白手起家,創立了制藥工程專業,逐步形成了以現代中藥生產工藝為特色的技術應用性本科專業。在此基礎上,他還創建了制藥工程實驗室、藥劑實訓室、生物分離實訓室,經批準成立了制藥工程研究所,逐步形成了生物化工學科的雛形。
2004年,生物化工學科成為聯大首批校級重點建設學科。2006年,制藥工程研究所成為聯大校級研究所。林強教授作為生物化工學科和制藥工程專業帶頭人,和其他教師一起完成了學科專業規劃,確立了學科發展方向。制藥研究所依托生物化工學科,以天然藥物的提取分離及中藥新型制劑為主要研究內容,結合中藥應用研究,將高新技術用于中藥現代化研究,逐漸形成以中藥制劑工程為特色的研究所。
目前,研究所已形成了三大特色研究方向。
首先是天然藥物活性物質分離工程
當前,我國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分離工業化程度低,基本上處于實驗室階段,沒有實現產業化應用。分離技術的落后是阻礙天然藥物活性成分提取的主要因素。
該研究方向以中草藥、農副產品等天然物質為原料,利用不同提取分離技術的耦合,研究天然活性成分的大規模提取分離過程,解決天然活性成分提取分離過程中的傳質、傳熱及過程控制等工程技術問題,研究開發出一系列高效、低能耗、低成本的提取分離工藝及裝置。
研究人員利用雙水相分離、超臨界萃取、大孔吸附樹脂,膜分離、酶降解生物技術等現代提取分離技術的組合使用,在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真菌多糖分離純化、殼寡糖制備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旨在解決天然中草藥中活性物質提取分離工業化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性技術問題,促進新型提取分離技術的工業化應用。
林強教授等人提出采用復合酶結合氧化法與酶催化法,制備出低聚殼聚糖,反應時間縮短25%,分子量分布大大變窄。用于中藥材的種植、生長,可將有效成分含量提高75%左右。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反應與分離一體化,使反應程度超過95%,低聚殼聚糖純度大于95%。采用復合酶比傳統的單一性酶技術生產成本降低了50%。在殼寡糖的應用研究方面也取得較大進展,特別是促進農作物生長和提高抗逆性等方面取得較好效果。該發明于2009年5月6日獲得專利授權。
利用膜分離技術,研究人員還分離純化姬松茸多糖、蟲草多糖等食用菌多糖。設計出新的分離膜結構,實現了不同分子量區段的精確切割,將不同分子量段的產物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療。
其次,藥物載體與生物材料
新型藥物給藥系統和相關藥物載體材料的研究,有助于推動藥物、生物制劑、功能性食品、新型添加劑等人類健康重大相關物質的理論發展和實際應用,具有極高的價值。
該研究方向以緩控釋及靶向給藥系統的載體及材料為研究對象,研究、設計、制備微膠囊、脂質體、微乳等載藥系統及材料,研究新型藥物載體的結構與藥物釋放、生物相容性等的關系,以提高藥物的穩定性、生物利用度,達到高效長效、降低毒副作用、改善病人用藥順應性等目的。
該研究方向采用溶劑蒸發相分離法,成功制備了SOD微膠囊、免疫球蛋白微膠囊、蜂膠微膠囊、番茄紅素微膠囊、蜂花粉微膠囊、阿莫西林微膠囊、鹽酸酚芐明微膠囊等。對各類物質微囊化的最佳配方、反應時間、溫度,攪拌速率等重要工藝參數,實現了優化。
該研究采用逆向蒸發結合高壓均質的新工藝制備了高穩定性的納米級脂質體,并設計了新型脂質體中試設備。采用不同合成方法制備的熱敏水凝膠不僅可用于緩釋材料,也可以用于活性物質的分離,為進一步開發及應用奠定了研究基礎。
最后,基因與酶工程
該研究方向以基因技術和基因工程為手段,研究核糖核酸酶及其他天然活性酶的基因表達、重組蛋白和基因改造等,以提高酶的活性,并研究酶在生物轉化、生物醫藥及其他工業方面的應用。
三大研究方向鼎足而立,支撐起了生物化工學科與制藥研究所。研究團隊側重于天然藥物生產的下游技術,重在解決生物制藥、天然藥物由實驗室小試到工業化放大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尤其是新型分離技術和制劑技術在中藥現代化生產中的應用研究,這是基于林強教授等人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生物化工學科本身就在生物技術產業化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林強教授從促進首都生物工程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高度出發,一向強調科研成果產業化,在科技成果轉化與校企合作等方面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成果轉化:多領域應用
林強教授長期從事天然產物分離工程與技術的研究,并注重將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典型的莫過于殼聚糖及殼寡糖的研究開發與應用。
殼聚糖及殼寡糖對普通人而言是極其陌生的概念。但事實上,作為近年來國際上迅速發展的高科技產品,已被國外科學家譽為與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并列譽為人體第六生命要素。殼聚糖是用蝦殼、蟹殼等原料制備的天然無毒高分子材料,經過酶降解后可以制備低分子量殼寡糖。殼聚糖可廣泛應用于農業、醫藥、造紙、日
化,食品,保健等領域,還可用于生產膜材料、吸附劑、水處理劑、紡織助劑等。殼寡糖更被譽為“軟黃金”和“人體清道夫”,可以降血脂、降血壓、抗癌,排除體內自由基,提高機體免疫力,減肥美膚,延緩衰老,對現代文明病有著驚人的防治作用。
林強教授長期從事殼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制備,發明了纖維素酶一雙氧水法制備低聚殼聚糖及纖維素酶降解結合膜法制備低聚殼寡糖工藝,已獲得兩項國家發明專利。目前,該項研究已進入產業化階段,被列為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殼寡糖生產工藝中試及應用推廣,將重點在保健食品和植物生長促進劑方面進行應用推廣。這一項目符合首都生物新醫藥產業發展規劃,可以促進首都高科技農業和環保型綠化的需求,發展前景廣闊。
以分離工程與技術為中心,林強教授并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以開闊的研究視野,在相關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并最終落實到應用推廣和產業化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008年,林強教授主持的另一項目――可生物降解的綠色復合緩蝕阻垢水處理劑及制備方法再次被列為北京市教委產業化支持項目。水處理劑用于石油、化工、電力等部門大量使用的循環冷卻水系統中,但傳統的含氮、磷水處理劑存在著嚴重的結垢、腐蝕等問題,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造成水體富營養化和水環境的極大破壞。因此,推廣使用無磷、無氮或低磷、低氮的綠色水處理劑是必然趨勢。林強教授主持的該項目在原有發明專利“一種可生物降解的綠色復合緩蝕阻垢水處理劑及其制備方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水處理劑的制備工藝,促進項目推廣應用,不僅對節水、節能降耗、保證工業生產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著顯著的經濟效益而且為建設綠色北京、和諧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
近幾年來,林強教授還主持了北京市教委“利用分子蒸餾技術從大豆腳油中分離純化植物甾醇”、彩虹工程“停車保護用綠色緩蝕劑研究”等項目,參與“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全生物分解塑料的產業化關鍵技術”課題五――“食品包裝用生物分解塑料的成型加工和應用技術”的開發研究。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林強教授將科研與人才培養結合起來。在北京市教委倡導的高校人才強教計劃――創新人才建設項目中,林強教授通過兩個重點科研項目――“烏頭總堿脂質體的制備及其穩定性研究”與“殼聚糖對中草藥次生代謝過程的影響”,很好地鍛煉了青年骨干教師,為建設梯隊合理的師資隊伍、培養青年科研人員做出了重要貢獻。
加強校企合作,也是生物化工學科建立伊始就確立的產業化傳統。多年來,林強教授帶領研究所先后與河北九派藥業公司、河北天下康藥業有限公司、武警總醫院、天勢生物波研究所等企業密切合作開展多種新藥及工藝研究。研究所與河北九派藥業公司合作開發了釓噴酸葡胺新制劑項目的研究;與河北天下康藥業有限公司合作,改進附桂骨痛片的生產工藝,開展了綠原酸提取純化及中藥材指紋圖譜標準化的研究;與武警總醫院中西醫結合科、天勢生物波研究所等研究單位合作,開展新型治療糖尿病、新型抗癌天然藥物研究等。
林強教授領導下的生物化工學科,注重理論與應用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大應用價值的發明專利。目前,除殼寡糖及綠色水處理劑制備工藝外,已經獲得的授權發明專利還有:外科用液體敷料、峰膠微囊的制備方法、牛初乳免疫球蛋白微囊化的制備方法、低甲醛釋放量脲醛樹脂制備方法,另有鹽酸酚芐明-乙基纖維素緩釋微囊制備方法、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膠囊制備方法等發明專利處于公告期。
多年來,林強教授還完成了“NIPA/SPAPS共聚水凝膠的合成與性能”、“多孔性熱敏水凝膠P(NIPA-co-SMA)的合成及性質”,“玉米須多糖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SP825大孔吸附樹脂分離提取苦參堿研究”、“熊果苷脂質體制備研究”、“無機陶瓷微濾膜處理蟲草菌絲體粗多糖溶液研究”等科研項目,這些成果多是與生產中亟需解決的重大問題相關。
林強教授對科研成果產業化的重視不僅體現在研究過程中,更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中,期望在更廣遠的層次上貫徹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科研理念,可謂用心良苦。
體制創新:立體式教學
多年來,林強教授不僅在科研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績,還多次獲得“三育人”先進教師、北京市優秀青年骨干教師等稱號。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理念。根據制藥工程專業的特點,在理論教學中,他注重采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實踐教學中,他制定了一套中藥制藥工藝實訓教學方案,并編寫了部分實訓教材及教學大綱,開創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制藥工程專業教學模式――立體式教學。
這一教學模式的建立,既是林強教授自身理論與應用并重的科研理念的體現,也與北京聯合大學的辦學宗旨――“發展應用性教育、培養應用性人才、創辦應用型大學”相一致。作為立體式教學支撐的,是聯大的兩大教學改革亮點工程――“百草園”與生物化工實踐教學中心。
林強教授認為,要培養技術應用型人才,就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需要加大各種實踐課程的比例。他積極倡導建立了與教學相結合的中藥“百草園”,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中藥材實物照片和標本,為學生提供了野外中藥實習機會,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專業知識,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如今,“百草園”已成為融校園綠化、教學、科研和生產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地,成為著名的聯大一景。
“百草園”是制藥工程專業的校內實習基地,同時,林強教授還聯系建立了五個校外野外實習基地一天津薊縣九山頂、北京霧靈山、河北安國中藥材種植場,安國長安藥行、安國中藥材GMP提取車間。實習基地的建立融教學,科研、交流、實驗、實訓于一體,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教學互動網絡數據庫,尤其是其中的實踐教學圖片庫,使制藥工程專業的教與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百草園”是制藥工程專業的校內實習基地,同時,林強教授還聯系建立了五個校外野外實習基地――天津薊縣九山頂、北京霧靈山、河北安國中藥材種植場、安國長安藥行、安國中藥材GMP提取車間。實習基地的建立融教學、科研、交流、實驗、實訓于一體,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教學互動網絡數據庫,尤其是其中的實踐教學圖片庫,使制藥工程專業的教與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模式。
生物化工實踐教學中心是聯大生物化工學院的另亮點。近年來,先后建成制藥工程實驗室、生物工程實驗室、化學與分析實驗室和中試實訓基地。其中,實訓基地包括精細化工柔性系統、制藥工藝系統、藥物提取系統、仿真中心等,能部分滿足首都八個行業――生化、制藥、石油、化工、冶金、輕工、日化、食品――的培訓要求。集教學、科研為一體的GMP固體制劑車間與“百草園”齊名,給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實訓、實驗條件,同時還吸引了北京化工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學校制藥工程專業的學生到該車間進行實習,在北京地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可以說,林強教授開創的立體式教學模式創造性地完成了三個教學走向――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科走向綜合、從校內走向校外,突出了制藥工程專業的實踐性、應用性,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超前適應能力,已發展成為一門系統,獨立的實踐性教學體系。這一模式對于我國高等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很好的示范作用。
如今的長春大成集團,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從深加工向精加工、從原料單一化向多元化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引領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四個“歷史性轉變”,化“危”為“機”開辟出嶄新發展局面,不僅帶動吉林省糧食深加工產業成為吉林省的三大支柱產業之一,而且為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深加工”向“精加工”
在長春大成集團的會議室里,有一棵碩果滿枝的“大成玉米樹”:樹的底部是玉米種植基地;樹干包括玉米淀粉、麩質粉、纖維飼料和玉米油;樹冠是玉米精深加工產品,包括變性淀粉、淀粉糖、生物質化工醇等類產品。
據了解,大成集團從1996年創立就提出,不能走單純的產能擴張之路,必須不斷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把玉米深加工發展成一個真正的黃金產業。到目前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集團,年加工玉米300萬噸,產品主要有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變性淀粉、蛋白及纖維飼料等幾大系列一百多個產品,是世界最大的賴氨酸供應商,在生物發酵、生物化工及非糧原料多元化上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僅次于美國ADM和嘉吉公司,是綜合實力全球排名第三的玉米精深加工企業集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困擾東北廣大干部群眾的“東北現象”至今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特別是作為我國第一玉米大省的吉林,更出現了玉米“儲不下、運不出、用不了”的尷尬局面,成為名副其實的糧食大省、財政窮省。長春大成集團董事長徐周聞說,玉米深加工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限制初加工產品的生產,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引領行業向產業高端轉移。
業內專家認為,大成集團立足自主研發,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指明了玉米深加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為全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典范。
從原料“單一化”向“多元化”
2008年,占全球玉米產量一半的美國實施了新能源法案,大量的玉米被用來生產燃料乙醇,引發了全世界對糧食安全的熱議,我國以玉米為原料的深加工企業也遭遇了原料瓶頸的制約。特別是飼料用糧的逐步增加,玉米逐漸由過剩變成供需平衡,遇有自然災害等風險,甚至發生與人爭糧現象。
大成集團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開辟原料“多元化”新路,糖蜜的利用在發酵產品獲得成功,秸稈制糖也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替代玉米生產化工醇。專家認為,伴隨國內玉米加工能力的不斷擴張,整體玉米供求形勢已經開始發生微妙變化,近幾年來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經常發生因原料緊張而導致減產、停產現象,大成集團在原料“多元化”方面的有益嘗試,使全行業對未來的發展看到了曙光,實現了有效的原料替代,產業未來的發展才有了出路。
普通秸稈制糖技術,特別是利用秸稈制作乙醇等,糖的利用率低,資源消耗大,生產成本高,難以實現大工業生產。大成集團技術總監褚臘林說,他們自主研發的用秸稈制糖生產化工醇技術,含糖量占總量的57%,即2噸玉米秸稈可制成1噸多糖,其成本相當于玉米制糖的成本。
褚臘林算了筆賬:玉米籽粒與玉米秸稈的成本比為l∶1.6,全國每年玉米產量1.6億噸左右,秸稈產量約2.6億噸,如果把秸稈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全國農民可增收1560億元,增收比例高達67%,又可帶動玉米秸稈的收集、運輸和加工制糖業的發展,有力支持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
大成集團從創立伊始,每年投入科研經費l億余元,先后建立了1個設計研究院、4個獨資或控股的研究所以及多個合作研究單位,常年聘請7位國外知名專家立足自主研發,到目前很多技術已經取得世界領先優勢。
褚臘林介紹說,6年前,外國人壟斷賴氨酸生產技術,我國賴氨酸90%依賴進口,外國人以每噸6萬元的高價賣給我們的飼料企業?!按蟪扇俗灾餮邪l,培養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高效優良的新菌種,開發出世界首創的65%賴氨酸新產品?!彼f:“目前,全球賴氨酸總量100萬噸,大成就有60萬噸,占60%,有權制訂標準,左右全球市場價格。”
作為高效飼料必需的添加劑,大成的賴氨酸以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過去五六萬元一噸的賴氨酸現在還不到1.5萬元,有力支持了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徐周聞回憶說,在2008年底一次會議上,全省養殖行業l50多人集體給他鞠躬,他們認為由于大成賴氨酸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全國的養殖業,全國飼料行業發展至少提速l0年。
褚臘林說:“我們培育出的賴氨酸新菌種,每一個基因都打上了大成的烙印,由于掌握了全球領先的技術,也令外國同行刮目相看。”據他介紹,美國嘉吉公司總裁、可口可樂公司全球副總裁、韓國希杰公司總裁等多家世界500強公司高管都專程到大成集團考察洽談。如今,不少外國企業想用高價買他們的技術,有的要求合資在外國建廠,大成集團不用投資一分錢,只需承擔建設和(下轉47頁)(上接35頁)培訓任務,就可占有一定的技術股份。
專家認為,技術問題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大成集團自主研發多項技術取得世界領先優勢,是奠定其今天在世界玉米加工行業占有一席之地的關鍵因素,企業要發展,行業要進步,就必須有技術做支撐,大成立足自主研發加強技術創新也值得國內同行借鑒。
從“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
吉林省經濟專家宋冬林認為,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資源,其資源的有限性已成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重大隱患。大成集團利用生物質資源開發替代石油的化工產品,生產出的植物化工醇受到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廣泛歡迎,層次更高、戰略意義更大,“植物化工”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率先引領全行業發展思路轉型具有重要意義,玉米地正在“長”出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產業。
關鍵詞 綠色化學;南京化工園區;化工
中圖分類號X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1)50-0046-01
綠色化工 (Green Chemistry)又稱可持續發展化工 sustainable chemistry 是在上世紀末-1990年,美國政府通過的“防治污染法案”中明確提出這一個名詞,同時其核心思想是在污染發生之前進行防止。綠色化工是指利用現代科學方法及原理,減少或消滅對人類健康、社區安全生態環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劑、助劑、產物、副產物等的使用和產生、突出從源頭上產生污染,研究環境友好的新原料、新反應、新過程、新產品,以實現化學工業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綠色化工的特點:的核心內容之一是“原子經濟性”,即充分利用反應物中的各個原子,因而既能充分利用資源,又能防止污染。原子經濟性的概念是1991年美國著名有機化學家Trost(為此他曾獲得了1998年度的總統綠色化學挑戰獎的學術獎)提出的,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應的原子經濟性,在有機合成中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個原子,使之結合到目標分子中,達到零排放。
綠色化工的概念及方式正在被世界乃至中國所接受。作為中國化工基地排頭兵的,南京化學工業園區也從建園伊始,就注重綠色化工的概念。 在園區的實踐中,堅持走有園區特色的綠色化工之路,由于園區管委會是南京市政府的派出機構,管理園區日常事務,在實踐綠色化工的概念是與企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園區更側重于打造平面和建立新型的產業結構以資源整合的方式實現綠色化工,而企業是以技術革新及產品開發進行綠色化工。
現階段,園區綠色化工平臺的打造分為3個層面:社會層面、園區層面、企業層面。
1)社會層面:南京化工園區以“五個一體化”的整合作為綠色化工平臺的抓手, 將全市的化工資源在南京進行整合、包括產品、人員、公用工程、商貿等,取得的顯著的效果。首先化工企業聚集形成的產業平臺使得化工產品的集約優勢明顯,原來直接排放的副產品可以被下游企業實際利用。其次,公用工程的一體化供應平臺使得產品能源消耗節約,單位能源消耗下降。同時一體化得污染治理平臺保證了“三廢”得以在園區內統一達標處理后排放;2)園區層面:園區的綠色化工的打造是以建立“循環經濟+高附加值”產業結構來實現。園區的綠色化工主要是一種新型產業結構的建立,重點在于循環經濟的建立,以及高附加值的實現。園區以初步形成了以C1產業鏈、石化產業鏈及氯堿產業鏈為代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同時在打造苯酚丙酮產業鏈。
以C1產業鏈為例:
醋酸:170萬噸/年,合成氣:60萬噸/年,甲醇:30萬噸/年,液體二氧化碳 10萬噸/年 醋酸乙烯 30萬噸/年 EVA20萬噸/年 VAE 15萬噸/年,該產業鏈涉及6家入園企業,每年產值超過180億元人民幣。 同時由于埃爾法氣體的利用煤氣化時產生的廢氣二氧化碳制成液體二氧化碳變廢為寶,使得該產業鏈的碳排放大大的降低,是南京化工園區設立綠色化工產業鏈的成功范例。
園區企業香港德納化工利用揚子石化生產的乙烯,作為上游原料,生產EO,以管道方式供應下游的企業生產表面活性劑和多元醇醚。這樣大大降低EO運輸成本及風險,在園區內形成了新的產業模式。石化產業鏈中福昌化工利用揚巴的丙烯酸殘液體進行回收利用,也是園區建立綠色化工產業鏈的嘗試之一。3)企業層面:入園企業在不斷的進行技術革新及產品開發以進行綠色化工的實踐。例如塞拉尼斯將亞洲實驗室設立在南京化工園區,重點研究羰基化合成技術,降低能耗、物耗。南京紅寶麗開發了高純度、新工藝二異丙醇胺產品工藝。 園區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打造著園區綠色化工的平臺。 同時招商是園區的生命線,招商項目決定著園區的未來。毫無疑問綠色化工是園區的未來,綠色化工項目就成為了招商工作的重中之中。 而判斷是否為綠色化工項目對招商局來說尤為重要。首先從項目的工藝技術上進行把關,盡量減少工藝上有易燃、易爆或劇毒的、高排放的原料、中間體、及產品等。例如PC的工藝選擇中,以非光氣法為先,EPOXY的工藝中盡量選擇低排放的工藝。園區大力支持、開發生物化工技術;其次選擇符合園區產業鏈的項目,力爭在園區內對資源進行全面深度的利用,力求做到吃干榨盡。例如:在建立苯酚丙酮產業鏈的時候,引進PVC項目,利用PVC項目的HCL干氣作為ECH的原料,同時又使得PVC項目乙烯需求最小化;最后,不僅僅南京化工園區需要在工藝上,產業鏈上對綠色化工有所要求,更要是在思想上對綠色化工進行要求。以綠色化工作為我們園區工作的一個重要指向,嚴格把握企業入園時的標準,以及入園后的生產情況。
參考文獻
關鍵詞:CDIO理念;“電工學”課程;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何莉(1971-),女,四川達州人,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副教授;徐勤(1981-),女,重慶人,重慶理工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講師。(重慶 40005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1年重慶市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13031)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2-0067-02
“電工學”課程是高等工科本科教育非電專業的一門重要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涵蓋了電路理論、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電機及傳動控制、電工測量、安全用電、EDA技術等七個部分,在高等學校工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該課程的作用與任務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獲得電工電子技術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電工電子技術應用和我國電工電子事業發展的概況,為今后學習和從事與電工電子技術有關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據了解,“電工學”課程目前大多分了三個層次教學,一是多學時(80學時),主要是針對機械、汽車類等工科學科;二是中學時(64學時),主要針對是材料類等專業;三是少學時(40學時),主要針對生物化工類等專業。所用教材以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編的《電工學》(上下冊)為主。隨著高校擴招和本科教學學時調整,“電工學”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學時少與教學內容多之間的矛盾、高等教育的生源大眾化與創新型實踐型應用型工程教育人才培養之間的矛盾一直是普通高校電工學教學研究和思考的重要問題。在少學時“電工學”課程教學中,這種矛盾尤其突出。面向普通高校的大眾化生源,在少學時“電工學”課程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以及保障并提高教學質量,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是本世紀初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它是從2000年起,由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提出的一種全新工程教育理念和實施體系。CDIO是英文單詞“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的縮寫。這種工程教育理念是“做中學”和“基于項目教育和學習”的集中概況和抽象表達。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產品從研發到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自主的、實踐的、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CDIO工程教育理念倡導問題驅動,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和引導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提高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綜合素質,使高校培養的大學生更能符合社會、企業需求。當然,這也將明顯增加教師工作量,提高教師工作強度以及任教水平。CDIO工程教育模式多被用于指導高校各學科的專業人才培養上,但是在基礎教學中尤其是工科基礎教學中借鑒CDIO工程教育理念,有效地組織教學內容,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對于增加學生的基礎知識,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實踐意識,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自主的、實踐的求取理論知識的綜合能力,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二、應用CDIO調整教學內容
傳統的“電工學”教學內容一直是按照電類基礎課程電路分析、電機及控制、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四門課程的順序安排的,一個教學單元相當于電專業一門基礎課的濃縮版,從電專業的教學學時分配能很好地循序漸進完成教學任務,實現夯實基礎的教學目的。但是在“電工學”教學中,非電類專業學生明顯感覺學習內容太多,跳躍太大,學習困難,學生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明顯不足。這在少學時“電工學”課程教學中尤其突出,按照上述教學內容循序漸進教學,在40學時內完成所有教學內容,并保證教學效果是有很大難度的。
按照CDIO教育理念,筆者把少學時“電工學”課程的作用和教學任務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上,改變面面俱到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工程實踐意識地培養。在此基礎上,選用高教出版社秦曾煌主編的《電工學簡明教材》作為參考教材,甚至不限制任何教材,重新組織教學內容,自編教學講義,突破固定的教材教學模式,打破電類基礎課程的單元教學模塊,以器件特性和應用為主線設置教學問題和應用實例,引發學生思考和學習,結合EDA仿真軟件加強工程實踐意識培養,以此解決學時與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與學生能力培養之間的矛盾,完成教學任務并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1.以器件應用為主線編寫講義內容
針對少學時的“電工學”教學任務和要求,改變原來《電工學》教材編寫的固有模式,以器件介紹為主線,以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重新編寫了教學講義大綱如表1所示。講義與大綱要完成的教學要求變化不大,主要做了兩點調整:由于授課學時限制和學生對象以生物化工為主,因此省略了電機及控制部分的教學;講義內容安排不再是以理論知識為主線,而以器件應用為主線貫穿教學內容,強調工程測量和工程實際應用,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靈活掌控器件及電路內部原理性的知識講解和學時分配,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他們主動學習。
2.以興趣引導為主線組織教學內
在教學內容組織安排上,不再拘泥于以往的理論知識,以器件及應用劃分單元教學,在每個單元教學內容組織安排上,也不再以理論知識講解和分析為主線,而以元器件介紹為切入點,以元器件的特性及應用為主線講解,精心選擇應用實例,引發學生思考和學習,從繁到簡分析講解,同時結合工程應用實例及EDA仿真實例,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驗實踐意識。
三、應用CDIO改變教學方法
CDIO這種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系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它使得知識、素質、能力培養緊密結合,理論、實踐、創新相互結合,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人員溝通合作能力上效果顯著。這在基礎教學中可以體現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工程實踐意識培養上。
1.精心設計教學實例,貫穿整個教學內容
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以項目設計為載體,將學習、實踐、能力培養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促使學生自主的、實踐的進行學習工程。在“電工學”教學中精心選擇實際生活或工程電路,以此引入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分析和學習。比如第一單元電路元件,直接以手電筒日光燈這些大家司空見慣的器件入手,導出電路模型和電路元件,再結合工程實際應用說明元件標稱值和更多的應用特性,這就首先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后續教學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結合EDA仿真軟件,加強實踐意識培養
“電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電子電氣基礎課程,實踐環節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教學中結合仿真軟件教學,不僅能克服教學中的抽象性,同時還能增加教學實踐環節,培養實踐意識。比如在講解門電路及應用時,選用大家常見的各種搶答器電路為實例,導出數字電路的教學講解,同時以仿真軟件展現不同搶答器的應用效果,增強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也調動學生自行仿真分析和設計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明顯。
3.多種考核方式結合,重在學習過程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讓其掌握學習方法?!半姽W”課程作為非電類本科專業教學的一門電子電氣基礎課程,要防止陷入習題作業教學的誤區。在少學時“電工學”教學中,把平時作業分成兩種,一種是自己鞏固練習,學生自查;一種是課堂隨機練習或提問,教師考核。在最后的考核中,可以采用常規試卷考試方式,也可以采用小課題或論文考核方式,但是在學生的期末成績評定中比例不高于70%。教師在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監控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靈活掌控,讓學生沒有壓力地輕松入門“電工學”。
四、結束語
在基礎教學中應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有一定的難度,但是CDIO這種工程教育理念對于工科基礎教學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筆者在少學時“電工學”課程(考查)教學中結合了CDIO教育理念進行了這種教學改革嘗試,從器件特性和應用入手,在教學中采用基于實例展開教學的模式,結合仿真軟件,引導學生自主地“做中學”,培養學生工程應用實踐意識,這不僅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在非電類“電工學”教學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5-38.
[2]顧佩華,李昇平,沈民奮,等.以設計為導向的EIP_CDIO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09,(Z1):47-49.
[關鍵詞]聯產品 成本 核算 標尺
筆者根據在氯堿化工、生物化工、醫藥化工行業從事成本核算的經驗,對聯產品的成本核算進行歸納總結,試圖將各行業的聯產品成本核算的共性歸納出來。本文建議建立聯產品成本標尺。
一、聯產品成本核算一般原理
聯產品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對同一原料經過相同工藝過程的加工,同時生產出來的幾種主要產品。各種聯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相同的原材料、經過同一個生產過程,在生產過程終點或者生產步驟的某一個點上分離出來,這個點就稱為分離點。在分離點前發生的成本為聯合成本。
(一) 聯產品成本核算的內容
主要涉及4個方面:1.聯合成本的確定;2.聯合成本分離為聯產品成本的分離率確定;3.分離點后可歸屬成本的確定;4.聯產品計算方法。
聯合成本一般直接根據分離點前的成本加以歸納??梢宰远x對聯合成本核算單位成本。
聯產品成本計算方法。聯產品都是企業的主要產品(不包括副產品),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這些聯產品所用原材料和工藝技術過程相同,因而采用分類法計算產品成本。
可歸屬成本的確定。在分離點后進一步加工發生的成本因其可以歸屬到某種聯產品上,因而稱為可歸屬成本??蓺w屬成本一般按產品的用途屬性直接歸產品成本。
(二) 聯產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
積數=系數×本期產量
分配比例(分離率)=該聯產品積數÷所有聯產品的積數
聯產品分離點上成本=聯合成本×該產品的分配比例(分離率)
聯產品總成本=聯產品分離點上成本+專屬成本
聯產品單位成本=聯產品成本÷本期產量
產量一般由生產部門提供。
(三) 聯合成本分配有不同模式
根據以上聯產品成本核算的一般模式,聯產品采用不同的分配比例(分離率)便構成了不同的聯合成本分配方法:系數都取1,構成實物量分配法;系數取固定的值,構成系數分配法;系數如果與銷售價值相聯系,構成銷售價值法;“積數=系數×本期產量”公式中如果將本期產量換成本期產量×銷售單價;分離率如果取銷售凈現值的比例,構成銷售凈現值法。系數分配法和實物量分配法本質上是實物量的分配方法,銷售價值法和銷售凈現值法是價值分配法。實際上是量和價值兩種分配方法。
可歸屬成本和聯產品成本計算方法的選擇比較容易確定,本文主要論述聯合成本的確定和分離率的確定兩個問題。
二、現行聯產品成本核算現狀
(一) 氯堿化工的電解單元
現行聯產品成本的核算以氯堿化工行業較為典型?!峨娊夥取A產品成本核算規程》(以下簡稱《核算規程》)中提出的電解單元(ECU)概念具有現實的推廣意義,即IECU=I.13NaOH+CL2。上式中NaOH、CLz是反應后生成的物質,即在收獲1噸CL2的同時會收獲1.13噸NaOH(忽略了氫氣成本)。在國際氯堿行業稱為公制電化單位成本(ECU)。1電化單位=氯氣價格+1.1燒堿價格。在國際氯堿行業,通過ECU動態調整氯堿營銷價格,ECU是動態調整氯堿營銷價格的標尺。本文借鑒來作為聯產品成本分配的依據,作為聯產品成本的一個衡量標準。完全可以說氯堿行業通過ECU間接反映聯合成本。對照上述聯產品成本核算一般模式,ECU也可以看作是取固定系數的聯產品實物的和。
(二) 分離率取固定的比率
基本思路都是以聯產品的價格和產量為基礎確定聯產品的分離率。其中的價格和產量都是固定的值,因而在一個核算期內(至少一年)基本取固定的分離比例作為分離率,《核算規程》中NaOH、CL2分別取53%、47%。分離率取固定的比率相當于聯產品在聯合成本中取固定的毛利率。
三、現行聯產品成本核算方法的缺點
(一) 對聯合成本的核算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沒有賦予其獨立的經濟意義
氯堿化工行業2003年前是不單獨核算聯合成本的,2003年提出了ECU的概念,只是將其作為聯產品成本分配的二一個工具,對其本身的經濟含義則不重視,即不核算其本身成本,不進行趨勢分析、不在同行業比較。
(二) 聯產品分離率中聯產品的產量系數固定化不利于考核實際的產出效果
以《核算規程》中ECU為例,實際產出中由于生產工藝水平、操作水平、設備影響等,月度之間的投入產出系數是不均衡的,有時會有較大差距,系數固定化弊端較多,不能橫向、縱向比較其實際的生產績效。
(三) 對分離率采用固定的比例分配不能與市場定價相適應
出于成本核算的一貫性原則和同期同行業可比性原則考慮,聯合產品成本在聯產品間分配時,聯產品的產量乘以的是事先確定好的價格,該價格一般以當時的市場價格為基礎,考慮了未來的變動趨勢。按照成本(狹義)的定義,成本是商品制造過程中所發生的、以價值表現的各種耗費,也稱商品制造成本。因此成本核算從很大程度上是為產品的定價服務。這種方法(采用固定的分離率)在聯產品市場價格變化不大時,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經常出現的情況是:聯產品的價格會出現較大波動,最高價有時會是最低價的數倍,這種情況下使用固定的價格作為分配聯產品分離率的基礎就不適當了。一些產品的成本盈利會很大,一些產品會出現大的虧損。這種成本核算的結果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聯產品的生產是配套的,任何一個產品的銷售滯壓都可能導致生產的不平衡從而使生產中斷。
四、現行聯產品成本核算方法的改進
(一) 建立聯產品成本標尺概念,賦予其獨立的經濟含義
筆者認為氯堿行業的ECU概念值得推廣,不僅可推廣到化工企業,還可以推廣到所有行業,我們將上述ECU推廣到其他行業稱之為各行業聯產品成本標尺。在氯堿化工行業現行核算體系中,聯產品的成本標尺就是ECU。在制藥行業中表現為物料平衡。聯產品成本標尺建立過程如下:取某一聯產品作為基本聯產品,基本聯產品的產出數量取為1,其他聯產品的產量與基本聯產品的產量比例稱為聯產品的產出系數;含有產出系數的所有聯產品之和即為聯產品的一個反應組合,我們稱該組合為聯產品成本標尺。以大米行業為例,某大米企業的聯產品成本標尺為:大米聯產品成本標尺=1×大米+1.51×碎米+0.77×米糠(表1)。
(二) 聯產品成本分離率隨聯產品市場價格變化而變化
采用聯產品成本標尺(以下簡稱標尺)中各聯產品市場價值在該標尺中所占比例作為各聯產品成本的分離率。在聯產品的市場價格急劇變化時,聯產品的成本的分離率的確定十分困難。當該分離率取固定比例時,核算出的產品成本不能隨市場價格的調整而調整,成本失去了為市場定價的價值,而分離率取聯產品的市場價格可以較好解決這一矛盾。在產品市場價格變化時表2仍然以表1中預定的市場價格作為分離率分配的基礎,而表3則以變化了的市場價格作為分離率分配的基礎。
五、建立行業聯產品成本標尺的意義和不足
(一) 可以較好進行行業比較建立了標尺的概念就可以很方便地進行行業比較。將標尺中各產品的價值乘以其產量系數就可以得出標尺的價值,該價值可以衡量該行業的綜合產出水平,從而進行行業比較。
(二) 可以較好適應市場定價
當聯產品市場價格變化時,其成本隨之變化,從而更好為聯產品定價服務。
(三) 可以較好進行歷史趨勢的比較,可以通過聯產品成本標尺的價值比較衡量不同時期聯產品的投入產出
其不足是:聯產品成本隨市場價格和生產水平的高低變化而變化。在原料成本沒有發生顯著變化情況下成本常常起伏不定。
六、結論
一、 實驗教學模式和內容
實驗室主要面向三、四年級本科生開設,內容涉及制藥工程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包括藥物合成反應、藥物化學、天然藥物化學、藥物分析、藥劑學、制藥工藝學、制藥分離工程、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工程、制藥設備及工程設計等課程的內容。實驗類型有驗證型、綜合型、開發型和設計型。必修實驗主要根據以上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并結合藥品生產和科研技術的發展,開設6~8個較高水平的綜合性實驗,使學生掌握在化學制藥、生物技術制藥、中藥制藥各領域方向的原料藥和藥物制劑的生產制備技術及質量監控技術,達到“安全、有效、穩定、可控”的國際制藥理念要求。實驗中同時學習現代化制藥過程中連續自動化模擬控制操作,熟悉工程化放大生產的制藥技術要求,并熟悉液相色譜分析的原理和定性、定量分析,了解液相色譜儀在制藥過程中質量監控的廣泛應用。
專業實驗課是對學生所學專業課知識的綜合運用與實踐,讓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明確藥品生產的特殊性,對藥品生產的基本工藝流程有一個完整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也是進行藥品生產和科研開發的必要準備。通過專業實驗,使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學習一些專業實驗中所必需的藥物制備技術、過程質量監控技術及其檢測方法、藥物制備過程中設備的布置、連接、作用和控制等工程化訓練,學習實驗的數據采集、數據記錄及分析處理等,學習如何將實驗方案變成實際可操作的實踐過程。
二、 實習教學的方法和內容
制藥工程專業實習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性思維的重要實踐環節。專業實習突破原有工科或藥科學生的實習模式,要突出工科院校的特點,貼近工業實際,把制造技術、質量意識、市場競爭、工業安全與法律約束等內容聯系起來,注意發揮傳統學科的交叉作用,充分發揮化學工程的傳統特色和生物化工的成果,圍繞重要藥用原料、中間和輔助材料的生產工藝,以及典型藥品的合成與制劑,帶領學生到有特點的藥廠參觀學習,了解制藥企業的生產實踐,讓學生在制藥車間感受工業化制藥過程,建立工程制藥觀念與思想,解決應用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 改革實驗實習教學的措施
1. 在實驗內容上,采用與科研緊密結合,不斷更新實驗內容的方式。教學與科研是相輔相成的,將科研與實驗有機地結合起來,對提高實驗教學質量有很大好處。從教師的科研中選取一部分較成熟的、內容比較新穎的、與實際聯系較緊密的實驗內容,學生做起來感興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學生不僅開闊了視野,還能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在實驗措施上開放實驗室,不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的開放,而且是教學方法、實驗內容和儀器設備等方面的全方位的開放。實行實驗室向高年級學生開放制度,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課題研究,為培養更多的實用型人才提供較多的機會和場所。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驗證性實驗,增加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設計性綜合實驗。與科研相結合,增加一些代表本學科前沿領域或從科研成果轉化而來的實驗。保持專業教學的先進性、方向性。
2. 改變重原料藥、輕制劑思想。我國對原料藥的發展比較重視,而對制劑的發展考慮不夠.支持也不夠。因此,實驗的選擇在考慮合成原料藥物時,同時考慮制劑工藝.在生物藥劑學和藥效學理論指導下,完善制劑實驗,生產設備向高生產率、高潔凈度和高度自動化的方向進行。通過高附加值的制劑,還可改變制藥工業中重數量輕經濟效益的思想。
3. 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內實習基地具有方便、高效的優勢,應該恢復和加強。校內實習基地應納入學校編制。由學校相關部門統一管理。校內實習基地建設好之后。要向學生開放。允許并支持一部分老師和學生在此從事科技試驗、技術創新等活動。這樣,校內實習基地不但可以成為實踐教學的平臺。而且還可以成為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中心。
4. 強調計算機仿真實習和專業課程設計。虛擬實驗室是由美國的Wiliam wulf教授在1989年提出的,用來描述一個計算機網絡化的虛擬實驗室環境。虛擬實驗室是用仿真、數字建模和多媒體等技術,在計算機上營造可輔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傳統實驗各操作環節的相關操作環境。隨著網絡技術和虛擬仿真技術的迅猛發展,我國的虛擬實驗技術發展較快,已有多家科研院所和電腦網絡公司進行虛擬實驗系統相關軟件的研究開發,有多所大專院校將虛擬網絡實驗系統引入實驗教學,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得到廣大教師、學生的認可。如:清華大學、華中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均設立了虛擬網絡實驗室。制藥工程虛擬實驗教學的開展,可突破傳統教學手段,促進開放式實驗教學的開展,提升實驗教學質量,推動制藥工程實驗教學的改革,符合培養現代制藥工程領域應用型技術人才的要求。制藥工程虛擬網絡實驗教學作為制藥工程實驗教學的補充,是傳統實驗的延伸,是當今實驗教學改革的趨勢。
5. 建設符合GMP標準的制劑實驗室。符合GMP的實驗室按照國家制定的潔凈廠房、潔凈室規范建設,實驗室內部安裝原料藥的粉碎混合、造粒、干燥、壓片、包衣、膠囊、包裝等藥物制劑設備。學生能系統地完成從原料藥的合成到制劑及包裝的全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藥品生產質量管理工程” 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可以系統全面地理解藥品生產質量的概念、藥品生產質量管理的過程和相關的規章制度。
6. 加強校外生產實習基地的建設。校內實習基地雖然能提供與工廠車間相同或類似的場所,但不能營造一個企業,一個車間所帶來的氛圍。校內實習基地可作為生產實習的補充。實習單位的落實可以通過學?;驅W院,本著互幫互利,長期協作的宗旨,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校企關系,作為專業生產實習的基地。但是,目前各高校仍無力建設滿足實習要求的“工廠型實驗室”,即使建了也無法保證“工廠型實驗室”的技術及裝備與制藥工業的發展同步。因此,只有在企業和科研院所建立穩定的實踐基地,才能利用企業和科研院所先進和優越的條件為人才培養服務,從而實現高等教育資源的社會化和最大化。
與制藥企業聯合,建立生產實習基地。通過與本地或就近的制藥企業合作開展生產實習活動,讓學生進一步接觸和了解企業,了解藥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及GMP管理,通過現場生產實習,熟悉化學制藥、現代中藥制藥、生物技術制藥等領域內容。了解企業的發展史、組織機構、生產環境、生產經營管理活動、GMP認證等。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農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要求。近年來,廣西農墾樹立機遇意識和戰略意識,搶占先機,爭取主動,積極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績。
一、廣西農墾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
廣西農墾糖業集團依托16個農場和周邊農村106萬畝蔗區為原料基地,以蔗糖加工為基礎,融合糖酒、糖紙、糖化工產品等深加工項目,不斷追求企業效益最大化。
一是利用蔗渣發展漿紙工業。從2009年開始啟動年產9.5萬噸漂白蔗渣漿和年產20萬噸高級文化用紙兩大項目,每年可消化廣西農墾9家糖廠產生的60萬噸甘蔗渣,相當于節約近40萬立方米的林木,減少近7萬畝森林的砍伐量,大幅降低糖廠生產成本。制漿項目在2011年初正式竣工投產,造紙項目今年5月成功生產出第一批紙板。
二是利用廢糖蜜發展酒精工業。農墾糖業集團先后建成了年產5萬噸的思源酒業和年產3萬噸昌菱酒業兩條酒精生產線,充分整合廢糖蜜資源,變廢為寶。
三是利用制糖殘渣(濾泥)生產微生物肥,用酒精廢液澆灌甘蔗。既減少了化肥施用過量造成的浪費和環境污染,還能實現施肥、抗旱、環保一體化,取得了高產高糖的濟效益和良好的生態效益。
四是制糖衍生新產品不斷問世。朗姆酒與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并稱為世界四大蒸餾名酒。廣西農墾以甘蔗糖蜜或甘蔗汁為原料,經過發酵、蒸餾、橡木桶陳釀、過濾及勾兌等工序成功研制出朗姆酒,既填補了國內朗姆酒生產的空白,又為廣西發展甘蔗循環經濟和延伸糖業產業鏈提供了新的思路。該項目一期工程于去年12月成功試產。中國首家利用甘蔗渣生產的糠醛項目去年已試產成功,今年甘蔗開榨即可正式投產。還有利用甘蔗渣生產木糖及木糖醇聯產阿拉伯糖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有序推進。
廣西農墾糖業初步形成了“蔗—糖—酒—漿—紙—生物化工”一體化全面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在甘蔗種植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實現“一年一大步,三年翻一番”的飛躍發展。2010年生產經營總收入達到30億元,2011年超過40億元,2012年計劃任務50億元,力爭“十二五”末達到100億元。再看看廣西農墾的劍麻生產。山圩農場種植劍麻已有30多年歷史,是廣西目前最大的劍麻生產基地。以前,他們只是單純地生產加工劍麻纖維,雖擁有單產世界第一、質量世界第一的桂冠,但經濟效益并不理想。這幾年他們審時度勢,高度重視農產品產業鏈的開發和延伸,用科技來引導循環經濟的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他們聘請專家、引進技術,圍繞劍麻廢棄物綜合利用進行合作開發。目前用麻渣提煉皂素、果膠、葉蛋白、葉綠素等巳取得階段性成果,提取有效成分后的麻渣經發酵后還可產生沼氣,制作各種有機肥,把整株劍麻“吃干榨盡”,產生最大效益。山圩農場通過延長產業鏈,發展循環經濟,經營收入是單純生產劍麻纖維產值的5倍。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考
1.要進一步加大開發和利用好人才資源的力度,為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智力支持。循環經濟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每一個環節的實施都離不開先進的處理和轉化技術,更離不開研發和掌握運用這些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義就是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人才資源是在經濟發展諸多要素中占據第一位的資源。因此,必須樹立人才優先的理念,把開發和用好人才資源作為支撐點,企業發展才有保障。離開了人才和科技創新,發展循環經濟只能是空中樓閣。廣西農墾的實踐就是有力的證明。廣西農墾從“十五”以來大力實施“科技立墾”、“人才興墾”戰略,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一方面大批量選送員工持別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和業務技術骨干到大專院校深造或培訓,另一方面加快人才引進的力度,招聘一大批高等院校畢業的或社會上有才干的各類專業人才,及時充實到各專業崗位。自治區重點建設的兩個千億元產業研發中心——廣西糖業研發中心和廣西生物能源研發中心先后在廣西農墾落戶和組建,廣西首家唯一由企業承建的“非糧生物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在廣西農墾明陽生化集團掛牌運作。有了一支充滿生機活力的人才隊伍,又有為他們發揮聰明才智提供的廣闊舞臺,發展循環經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2.注重發揮政府的作用,努力構建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推進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不僅僅是加強廢物的利用和循環,更是涉及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移和技術進步等前端因素。由此可見,循環經濟是一項涉及全社會的系統工程,政府理應成為循環經濟的引導者和推動者。惟有建立政府推進、企業實踐、公眾參與的循環經濟發展機制,形成嚴格的激勵和約束制度,才能有效推動循環經濟在產業體系、基礎設施體系、人居環境體系和社會消費體系的協調共進。發展循環經濟在許多地方還停留在概念上,缺乏規范的運作機制和明確的制度約束,使發展循環經濟還缺少起碼的政策保障和外在動力。因此,無論是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水平進步還是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習慣改變,對循環經濟發展都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更應強化組織推進,充分發揮政府在基礎設施、理念倡導、實驗示范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客觀引導和調控作用,為發展循環經濟創造良好的內外部環境。廣西農墾利用甘蔗制糖研發的朗姆酒,就得到了自治區的高度重視。自治區主席馬飚親自率有關廳局領導到廣西農墾考察朗姆酒生產基地規劃情況和召開現場會,決定從自治區層面正式啟動朗姆酒產業化工作,并成立專門的領導機構,統一作出戰略性、全局性的部署,列入自治區重點項目加快推進,舉全區之力盡快將朗姆酒產業打造成為廣西千億元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這就為加快廣西糖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最優越最便捷的條件。同時,企業也要進一步強化在發展循環經濟中的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公眾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強大力量,要通過建立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機制,夯實發展循環經濟的群眾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