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10:06: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議論文結構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首先說說層遞式,這種結構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文章的,學生在操作時,主要存在三個問題,一是層次間過渡銜接少甚至沒有,缺乏必要的邏輯銜接。二是詳略不分,在分析、解決問題上沒有側重,讓人把握不住重點。三是只會泛泛說理,沒有事實論據作支撐,文章顯得空洞乏味。比如寫《戰勝挫折》這篇文章,開篇提出觀點,“面對挫折,不要畏懼,要拿出勇氣戰勝它?!苯酉聛砜勺龊唵畏治?,談談戰勝挫折的意義,然后把文章的寫作重心放在“怎樣戰勝挫折上”,可舉出實例,比如史鐵生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卻用文字實現了靈魂的自由飛翔。楊光看不見光明,卻用歌聲給無數人帶來了溫暖、快樂,劉翔08年奧運會因傷退賽,他頂住各種壓力,堅持訓練,終于實現了“王者歸來”。
再來談談正反對照式,這種結構因簡單易行,頗受學生歡迎,但在具體操作上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學生在文章主體部分僅舉出一個正面事例,再加上一個反面事例,文章就此結束了,結果還不到800字,有的學生因正反面事例選擇不當,會使文章陷入到一種邏輯混亂的局面,比如寫《嫉妒的危害》這篇作文,有位學生僅舉了周瑜一例,闡述了觀點,卻舉了很多例子來談“嫉妒可以轉化為一種動力,促使人上進”。這種文章讀后就讓人感到莫名其妙,到底是在談嫉妒的危害呢,還是在談嫉妒的意義呢?所以在使用對照式結構時,要根據中心論點的需要確定論據的選擇,正面、反面要詳略結合,服務于中心。
其次談談并列式,這種結構可分為兩大類,論據并列和分論點并列,在使用論據并列式時,學生易犯的毛病是把一大堆論據雜亂無章地陳列在文章中,雖然素材豐富,但無條理,顯得支離破碎,所以要注意論據的有序排列和段落間的銜接。
關鍵詞:資本結構優化;結構調整;債轉股;國有股減持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對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完善和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國企扭曲的資本結構,不僅正在吞噬企業的信譽和市場競爭力,損害著企業的價值,危害市場經濟的信用水平,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動搖了企業治理結構的基石,已成為現代企業制度推行的一大障礙。立足于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現狀和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趨勢,在對我國現有資本結構治理方法剖析的基礎上提出資本結構治理思路和策略。
1資本結構理論內涵
資本結構屬于企業理財范疇,是分析財務風險、確定籌資策略、利用財務杠桿的前提。企業的資本結構是由于企業采取不同的籌資方式形成的,它是指企業的全部資金來源中除流動負債以外的長期負債與所有者權益之比,是企業可以長期使用的“資本”,故又稱為企業的“永久性籌資項目”。各種籌資方式及其不同組合類型決定著企業的資本結構及其變化。
1.1早期資金結構理論
早期資金結構理論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以美國財務學家戴維杜蘭德為代表的西方研究者提出了凈收益理論、凈營業收益理論和傳統理論三種觀點。
1.1.1凈收益理論
凈收益理論認為,由于債務資金成本通常較低,公司利用債務資本籌資,可以降低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提高公司的價值。因此,企業利用負債資金總是有利的。公司負債越多,綜合資金成本越低,公司的價值就越高。即負債為100%是企業的最佳資本結構,此時,綜合資金成本最低,而公司的價值達到最大。
1.1.2凈營業收入
這是關于資本結構與公司價值無關的觀點。它認為如果假定債務成本是一個常數,但權益成本在變化,因為隨著負債的增多,公司承擔的風險增大,股東要求的收益率也要增大,則公司的權益資本成本率會上升并抵消財務杠桿作用帶來的好處,平均下來,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率沒有改變,是一個常數。與凈收益理論不同,凈營業收入理論考慮了負債比例增加對權益資本成本率的影響,認為無論企業的負債比例為多少,其綜合資金成本率是不變的,資金結構對企業的價值沒有影響。
1.1.3傳統(折衷)理論
傳統(折衷)理論的觀點是:企業在一定的范圍內利用負債的財務杠桿作用時,權益資金成本率的上升并不能完全抵消使用資金成本率較低的債務資金的好處,因此,綜合資金成本率會隨著適度負債比例的增加而下降,而此時企業的價值上升,并可能在此范圍內達到最高。但是,當企業的負債比例超過這個范圍時,由于風險明顯增大,企業債務資金成本率也開始上升,它和權益資金成本率的上升共同作用,使綜合資金成本率上升,企業的價值因此開始下降。負債的比例超過這個范圍時,綜合資金成本率上升越快。該理論認為債務的增加對公司價值的提高是有利的,但必須適度。如果公司債務過度,就會使公司價值下降的。
1.2現代資本結構理論
在現代資本結構理論誕生之前,關于資本結構的討論均是初淺的,僅就一些現象討論現象,是建立在經驗判斷的基礎上的,只是對所有者行為的一種推論,沒有系統地、科學地討論其本質。直到1958年“MM”理論的出現,才開創了資本結構理論研究的新時代。
1.2.1MM理論
1)無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不考慮公司所得稅,且企業經營風險相同而只有資本結構不同時,公司的資本結構與公司的市場價值無關?;蛘哒f,當公司的債務比率由零增加到100%時,企業的資本總成本及總價值不會發生任何變動,即企業價值與企業是否負債無關,不存在最佳資本結構問題。
2)含稅條件下的資本結構理論
在考慮公司所得稅的情況下,由于負債的利息是免稅支出,可以降低綜合資本成本,負債越多,杠桿作用越明顯,公司價值越大。當債務資本在資本結構中趨近100%時,才是最佳的資本結構,此時企業價值達到最大。
1.2.2米勒模型理論
該模型用個人所得稅對含稅條件下的MM理論進行了校正,認為含稅條件下的IVIM理論高估了負債的好處,實際上個人所得稅在某種程度上抵消了個人從投資中所得的利息收入,他們所交個人所得稅的損失與公司追求負債,減少公司所得稅的優惠大體相等。于是米勒模型又回到無稅條件下MM理論中去了。
1.2.3權衡模型理論
該理論認為,MM理論忽略了現代社會中的兩個因素:財務拮據成本和成本,而只要運用負債經營,就可能會發生財務拮據成本和成本。在考慮以上兩項影響因素后,運用負債企業的價值應按以下公式確定:運用負債企業價值=無負債企業價值+運用負債減稅收益一財務拮據預期成本現值一成本預期現值。上式表明:負債可以給企業帶來減稅效應,使企業價值增大;但是,隨著負債減稅收益的增加,兩種成本的現值也會增加。只有在負債減稅利益和負債產生的財務拮據成本及成本之間保持平衡時,才能夠確定公司的最佳資本結構。即最佳的資本結構應為減稅收益等于兩種成本現值之和時的負債比例。
1.3什么是最優資本結構
1)所謂最優資本結構是指能使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最低且企業價值最大、并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各利益相關者的積極性的資本結構。只有當企業加權資本成本最低時的負債水平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資本結構在客觀上存在最優組合,企業在籌資決策中,要通過不斷優化資本結構使其趨于合理,直至達到企業加權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方能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
2)結構是一種動態組合?,F行合理的資本結構由于新籌資金加入可能導致負債過高或權益資本過大。財務管理的任務之一就在于通過籌資管理調整不合理的資本結構,通過經營和投資管理調整不合理的資本結構,使之趨向于收益和風險相宜的最佳結構。所以,要加強事前的預測和規劃,實行主動的財務管理,從建立合理的資本結構出發,以企業高效益和適當的風險為立足點,實行新一輪籌資結構、投資結構和資產結構組合,從而實現新的最優的資本結構。
通過以上對資本結構理論發展歷程的探討,可以看出資本結構理論的發展始終遵循著經濟學研究的傳統軌道,并且是伴隨著其它經濟理論的提出和發展以及現實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進行突破創新。
2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結構受經濟運行機制和自身組織形式的制約,資本結構畸形發展,成為國企改制和脫困的瓶頸,并進而影響到企業的治理結構。透過我國國企資本結構的現狀,總結得出國企失衡的資本結構主要表現出以下三大特征:
2.1企業負債比率偏高
企業債務數量大,負債比率高。許多國有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已達到80%,其中有些企業資產負債率突破100%的破產警戒線,如果流動負債在企業負債中占較大的比重,企業的資本結構看似合理實則有較大的財務隱患,因為短期負債的償債風險要高于長期負債,對企業的生存威脅更大。
2.2國有企業股權結構失衡
就國有企業三類股東而言,個人股東的身份最為明確,投資的目的性最強;法人股東參與公司治理的能力較強,為實現股東財富的最大化,也有強烈的動因實施監督;而在國有企業占一半以上的國有股,雖然其終極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但由于國有股的委托關系層次太多,投資主體不明確,對國有企業的約束軟化,出現了人人能管而誰都不管的”模糊治理”現象,國有資產流失嚴重,企業成本上升。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國有企業業績較差、治理效率不佳,與國有股權比重過高呈正相關關系。
2.3國有企業籌資方式單一
對籌資方式的不同選擇將影響企業的籌資成本和籌資效率,多元化籌資途徑可以減少企業對某種籌資方式的依賴性,增強企業的籌資彈性。我國國有企業基本上是靠吸收國家財政資金的方式實現的,由于國有企業效益太差和資本市場規模的限制,內部留存收益和發行股票等權益籌資方式對企業融資貢獻相當有限,因此,當企業過度依賴的財政撥款被取消后,企業自有資本的籌措便陷入了困境,由此陷入了高負債經營的泥潭。
3我國國有企業資本結構治理
目前,國企資本結構治理,我們應基于國有企業現實的資本結構,重視國家制度安排在企業資本結構治理中的作用,并關注企業自身治理結構對資本結構的要求和影響。我國資本結構治理是要改變目前業已形成的不合理資本結構現狀,而這種扭曲的資本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體制的直接產物。解鈴還需系鈴人,體制的遺患還應當從改革舊有體制本身來著手加以解決。
3.1國有企業優化資本結構應遵的原則
在確定我國國有企業最優資本結構時,應當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遵循以下原則:
3.1.1不阻礙企業生存與發展原則
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獲得發展、賺得利潤。因此,良好的資本結構不僅不應阻礙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且還要有利于企業的發展。為此,所確定的資本結構首先應滿足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資金需求。除此之外,企業在優化資本結構時,還必須注意確保企業具有足夠的償債能力。同時,還應科學地確定債務結構,合理安排債務到期日,以免因負債到期日集中而加大企業償債壓力。
3.1.2彈性原則
企業的盈利水平、經營管理狀況、資產結構及宏觀經濟政策等因素,都或多或少地影響著其資本結構的確定。這些因素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不斷變化之中,資本結構也理應做出適當的調整。
3.2國有企業資本結構調整的措施
3.2.1堅持存量調整和增量注入相結合的治理方式
由于我國國企資本結構治理涉及的范圍和金額都非常龐大,外部注入資本(包括國家資本)是相對有限的,期望采取此模式來解決所有存在的問題也是不現實的。相比最現實的途徑莫過于內部存量資本調整模式,因為此模式投資少、見效快,國家通過債權轉換為股權能迅速改變企業高負債率問題,企業國有股權的減持和出讓有助于企業股權的分散化。目前,國家也通過送股和配股的方式緩解這一現象。
3.2.2建立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籌資結構體系
籌資權作為企業財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有完善的資本市場相配套,但我國目前單一的籌資方式難以使企業成為獨立的籌資主體。為此,只有按市場要求建立嚴格的籌資運行機制,使融資體制由國家融資真正地轉向市場融資,使融資方式由過去單一的間接融資轉向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融資方式,才能保證企業資本結構的健康發展。但在我國目前籌資結構現狀下,大力發展直接籌資有利于企業資本結構的優化和約束機制的完善。
3.2.3注重資本結構的制度建設與技術管理相結合的治理原則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和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為進行資本結構的技術管理提供了現實可能,企業的生存靠國家政策扶持的時代將一去不復返了,企業資本的取得和結構的形成都將與其管理水平密不可分。
3.2.4債轉股:修正國有企業資本結構的過渡性舉措
從全球范圍看,債轉股已成為世界各國處理銀行不良資產以及化解金融風險和企業財務風險的有利手段,如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美國的RTC、法國的CDC、瑞典的AMC,日本的過渡銀行和德國的托管銀行等,都是債轉股的托管部門;在新興市場國家,曾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墨西哥,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韓國、泰國和菲律賓等國相繼成立了資產管理公司。從我國國有企業的角度看,債轉股的首要任務就是幫助國有企業擺脫目前的財務困境,并借債轉股之機幫助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極大地降低了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這是債轉股積極的一面。但是,債轉股也有其另一面,企業最終還是要承擔權益資本的成本,而權益資本成本高于債權資本成本。因而,債轉股的實質在于使企業在成本負擔上打了一個時間差,其最終出路還在于提高企業收益水平,以補償資本成本。所以,債轉股只能作為國企資本結構治理的一種過渡性的治理措施。
4結語
近十年來,全國高考作文為話題作文和新的材料作文。這兩種類型的作文最大的特點是“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它與命題作文相比,為考生創設了寫作的廣闊天地,有利于考生發揮特長、張揚個性、施展才華。但是,不論從平時的練習、檢測,還是從會考、高考閱卷不難發現,“四不像”的文章比較普遍。不少考生作文缺乏清晰的文體概念,沒有主導的表達方式,結構混亂,內容空洞,缺少真情實感。文體特征不明顯、結構混亂,可謂當今許多中學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強化文體意識、講究結構章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不妨對材料作文進行文體限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文體自覺行為和布局謀篇的能力。這里重點談談材料議論文的基本章法。
材料議論文的主導表達方式就是議論,輔助表達方式為敘述。應明確議論文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及其相互的關聯。結構框架應明確引論、本論、結論的“三段式”模式,掌握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維方法。材料議論文的基本思路為:①全面把握材料的內涵或就某一角度在切合材料主旨而立意的基礎上,巧妙簡述材料,并引出論點;②圍繞中心論點,選用豐富的材料論據,展開分析論證,并巧妙照應論點;③聯系實際,使問題得以解決,收束全文。這種思路在作文教學時,我們把它簡化概括為“引―點―聯―析―結”。它與議論文的引論(材料作文的引、點)、本論(聯、析)、結論(結)的“三段式”基本框架相對應。像讀后感、思想評論等議論類文章的基本框架結構也符合“引―點―聯―析―結”這一基本思路,只不過在這五個步驟中,讀后感側重“聯“,以情動人,思想評論重在“析”,以理服人。材料議論文和命題議論文一樣,快速成文還有一種基本的思路是“類―因―法―果” 。 “類”指所寫事物(材料)或問題的本質、屬性、特點等,即“是什么”;“因”就是對“類”的分析,即“為什么”;“法”就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等,即“怎樣做”;“果”就是“這樣做”的意義等,即結論性的內容。這種思路與提出問題(類)、分析問題(因)、解決問題(法、果)的思維方式基本一致。如以“習慣”為主旨的一則材料,寫成材料議論文,可側重于“類”這一要素及其角度闡釋習慣;可側重于“因”這一要素及其角度論述為什么要養成良好習慣,為什么要改正不良習慣;可側重于“法”這一要素及其角度談怎樣養成良好習慣。從“類―因―法―果”的思路去作文可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審題立意,理清行文思路,展開論證,使文脈貫通,語意連貫。在議論文“三段式”框架結構中,本論(分析問題)是全文的主體,也是體現內容充實和充分展開論證的部分。不少學生對這一作文思路不清晰,致使作文結構混亂尤為突出。對此,要指導學生恰當熟練地運用議論文基本結構方式:總分式結構,致使作文并列式結構、對照式結構、層進式結構。
中學生作文敘事不清、說理不明、結構混亂、內容空洞、缺乏真情實感的現象比較普遍。為此,筆者大聲疾呼,即便是話題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時代,我們也要強化文體意識,重視作文章法,重視規范寫作,重視積累感悟。
甘肅省高臺第一中學(734300)
1.在語文復習時首先要明確復習的要點
(1)論點的辨析、判斷、提取、歸納。
(2)論據類型的認識、分析及按要求補寫論據。
(3)論證方法的辨識、理解。
(4)論證結構的清理、劃分,論證思路的理解。
(5)文或段的思想內容的分析、概括。
(6)詞、句含義的理解和體味。
(7)論證方式的辨別。
(8)知識的積累與語言的實際運用。
(9)議論文語言風格的體會。
2.然后梳理議論文的有關知識點
(1) 議論文的特點:以議論文為主要的表達方式,可兼用其他表達方式;以鮮明的態度表明觀點或主張;以充分的材料證明其觀點或主張。
(2)議論文的三要素:論點――對所論述的問題所持的觀點、態度。論點有中心論點、分論點兩種,有的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中心論點、分論點均有。論據――對論點進行論證的材料、依據。論據有事實論據(代表性的確鑿的事例與史實、統計的數字等);道理論據(自然科學的定義、定理,名言警句,俗語諺語等)。論證――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
(3)議論文的分類:立論――從正面論述其觀點、說明其觀點的正確。駁論――批駁錯誤觀點,然后確立其正確觀點。
(4)議論文的結構:
基本結構:
引論――開頭部分,提出問題。
本論――主體部分,分析問題。
結論――結尾部分,解決問題。
論證結構:并列式――文章的層次、段落之間、論證之間是平行的、并重的。
層進式――論述的層次一層比一層推進、深入。
總分式――先總后分、先分后總、先總再分后總。
(5)論證的方法:
例證法――運用典型事例說明論點。
引證法――引用經典或名言、諺語等證明論點。
喻證法――借用形象的比喻來說明論點。
對比法――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對比說明論點。
3.進行一些專項訓練,突破議論文閱讀的能力點
一般來說,議論文閱讀考查學生兩大方面的能力:一是對語言知識的運用能力;二是對思想內容的理解能力;即遷移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創新能力等。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復習就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在訓練時特別應注意以下幾點:
3.1 多做一些知識點的變式訓練,以培養遷移能力。以論點為例,我們不僅要掌握尋找中心論點的規律(按特點找,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按位置找,要特別注意文章的標題、開頭和結尾,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要闡述的觀點所在),還要知道近年來考查的各種題型,有的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中心論點,有的要求找出中心話題。如:論據的考查,不僅要知道用了哪些論據,這些論據有什么作用,我們還要做一些變式的練習,要求補充適當的事實或道理論據進行論證,或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來說明一個道理等。再如對詞句含義的理解有這樣幾個出題的角度:理解加點詞句的含義,體會關鍵詞句的細微差別,找出前后照應的語句,對某句話的品析等。我們了解這些出題的角度,并通過對它們的變式訓練,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
3.2 做一些概括要點的訓練,以培養概括能力。一般地來說,應學會通過對關鍵詞句的辨認(即全文的中心句,各段的總起句、總結句,還有過渡句,對事例進行概括分析的句子等),對文章標題的分析,對文章所舉的現象或事實的概括分析,來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然后抓住要點進行歸納的做法是――平時可做一做這方面的練習以培養自己的概括能力。一般的做法是:先摘錄要點(摘錄出文章的關鍵詞語或關鍵句子),然后篩選主次,最后歸納(可以用“文章主要闡述了……同時還……”的句式來表達)。
3.3 多做一些揣摩語言劃分層次的訓練,以培養分析理解能力。議論文作為一種說理文體,對語言有著特殊的要求,要準確、鮮明、生動、概括性強。把握議論文的語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關鍵性的詞語。分析語句中的關鍵詞,分析語句中表示修飾限制的詞語,分析語句中表示指代性的詞語,根據上下文分析某些重點語句,這些都應作強化訓練。
【關鍵詞】高中;議論文;生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在寫作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地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生活熱點,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與欲望。”由于地區的基礎教育教育理念與方式還相對比較落后,尤其是高中語文寫作方面,很大程度上都是采取傳統的教育模式,在議論文教學中普遍存在“重閱讀、輕寫作”,忽視引導學生關注、思考生活,從而導致學生出現寫作興趣低,寫作基礎薄弱,文章理論性偏強,缺乏生活元素等。鑒于此,筆者將從生活教育理念角度出發,根據自身教育經驗提出一系列改進地區高中議論文寫作教育教學的策略。
一、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筆者在長期調查中發現,在地區的高中學生中對議論文寫作普遍存在不感興趣現象,這樣成為制約地區高中議論文寫作低效的主要原因。因此,激發、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是目前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的首要解決問題。
首先是關注學生寫作狀態,采用正確寫作觀念給予指導。傳統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命題―指導―批改―講評”都是由教師來完成,學生只負責將文章寫好就行了,這種現象顯示出語文教師只注重完成教學任務,而忽略了學生寫作的狀態。在寫作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寫作狀態,尤其是在選題時應該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閱歷、生活積累,盡量選取學生感興趣的命題,讓學生有話可說,樂于表達。
其次放寬條件限制,讓學生在自由狀態下寫作。教師在議論文寫作練習時對立論、結構以及論證語言等都進行嚴格限制,使得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由于束縛太多而無從下手,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為了能夠凸顯學生的議論文寫作的創新性、個性與深度,教師需積極鼓勵學生關注生活,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勇于自由地表達個人的觀點[1];另外還可采取讓學生進行自主擬題,最大限度讓學生進行自由創作,讓學生的思想在自由環境中縱情飛揚,毫無顧忌的傾訴自己的情感,這樣便可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
二、“引”“導”議論文寫作的源頭活水
高中學生在寫作議論文時,主要的兩個源頭就是:閱讀、生活。若要學生寫出好的議論文,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從閱讀、生活兩個方面進行議論文寫作,從而讓學生的寫作源泉更加豐富而不枯竭。
生活是議論文寫作的源泉已經是人們的一種共識,但是在談及高中學生議論文寫作存在“議論空洞”、“語音枯燥”、“缺乏真實情感”時,很多教師都認為是由于學生生活方式單一,循規蹈矩,缺乏社會生活經驗等。但是筆者認為,學生的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也是非常豐富的,所有問題的癥結不在于學生缺乏鮮活的生活,而是缺乏關注生活的意識。因此,我們需要喚醒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讓學生養成主動觀察、認識、總結生活的習慣,并善于發現、積累生活中的寫作素材;營造良好的寫作氛圍,筆者認為首先需要從課外練筆開始。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養成寫隨筆或者日記的習慣,將生活發生觸動心靈的人或事記錄下來,及時捕捉心靈的感受。只有讓學生養成這樣的習慣,他們才能夠主動地去關注生活、思考生活,且在寫作時可真實、完整地展現自己的內心生活。
三、“以讀促寫”積累議論文寫作經驗
高中語文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是兩項重要任務,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睂W生若能擁有廣泛地閱讀視野,可培養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從而對議論文寫作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
在閱讀中積累論據材料。議論文寫作的關鍵在于積累大量的寫作論據。筆者在實踐中發現,高中學生在議論文寫作時基本上都是應用陳舊、無新意、無說服力的論據。因此,在高中議論文寫作教學時應該讓學生養成在閱讀中積累論據材料的習慣,這樣在議論文寫作所積累的歷史事件、人物典故、詩詞名句等等都可作為議論文寫作的論據。在平時教學中,教學可以讓學生寫作短小的讀后感,指導學生注重分析文本的結構、寫法以及語音特點,這樣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思考,從而實現“以讀促寫,讀寫結合”。
四、結語
生活是文學創作的源泉,同時文學創作與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高中議論文寫作更是如此。但是在地區高中語文議論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了生活對議論文寫作的意義,從而導致學生失去議論文寫作興趣和激情。生活教育理念積極倡導教育要與生活相互融合,并強調教育過程與生活過程保證一致性,運用生活教育理念來指導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可激發學生寫作興趣,豐富議論文寫作源泉,拓展學生閱讀視野,培養學生的情感,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農村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
議論文寫作為初中作文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是,多數農村初中學生對寫議論文不感興趣,并且他們的議論文寫作能力也不強,不是論點不鮮明就是論據不充足等?;谶@種形勢,本文對農村初中學生的議論文寫作情況進行了研究。
一、農村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現狀
通過調查發現,初中學生議論文的寫作現狀為:(1)所舉出的事例不夠典型,學生在舉事例的時候通常會說“我”如何如何,或者是“朋友同學”如何如何。(2)事例與所要論證的論點不相配,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論證不夠具體充足,說服力不強。(3)結構簡單,學生寫的議論文形式幾乎就是“三段論”。
二、采取議論文的中心論點與分論點的設置方式
議論文為用邏輯和推理以及證明,表達作者觀點與立場的寫作文體??梢詫⒆h論文分成兩種:一種為立論,另一種為駁論。中心論點為議論文的關鍵,而分論點起到支持中心論點的作用。將中心論點分解成分論點為議論文寫作中最常用的方法,每一個分論點圍繞中心論點表達。例如,對《失敗也是一種財富》進行論證時,就可以利用分論的方式對其進行論證。中心論點為:失敗也是一種財富。第一個分論點為:失敗使我們認識到運用該種方法不能獲得成功;第二個分論點為:可以總結經驗,為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礎。第三個分論點為:我們要學習別人的優勢,來彌補自己的不足,逐漸地完善自己。通過這三個分論點去支持中心論點。分論點是呈并列關系的。
議論文寫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學習難度之大為眾所周知的。長時間以來,議論寫作水平不高普遍存在于初中學生之中,不是論點不明確,就是論證不夠充足。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初中生的特點,注重學生的理解推理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的把握,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進而提升他們的議論文寫作水平。
參考文獻:
[1]亢梅英.拓展初中學生議論文寫作思路初探[J].東方青年:教師,2011(02).
關鍵詞:“高考體”;議論文;公民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6-276-01
在我區高考作文來看,議論文倍受學生青睞。議論文有結構可模仿,有論據可積累,易于閱卷老師短時間內判斷是否符合題意,降低被誤判的機率,故學生選擇考場上寫議論文是有其道理的。從長遠發展來看,議論文寫作是學生表達思想的途徑,關系到青年對社會和人生的態度,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學生議論文寫作能力并不令人滿意,從大量考場作文來看,學生審題能力差,論據單薄,缺乏論證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高三語文老師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一、“高考體”議論文產生的原因分析
“高考體”議論文指的是在高中階段學生為了應付考試拼湊材料、套用模板、缺少思考和分析的議論文。我區學生的“高考體”議論文最突出的表現是第一段提出論點,中間三段列舉三五個萬能例子,加上一兩句似是而非的簡單分析,結尾強調論點。學生把這樣的作文成為“三段式”。很多學生都說,寫了三年的“三段式”,分數不上也不下,極度憎惡這樣的作文,但如果不這樣寫,又不知道怎樣寫,得分也可能更低。很多教師把寫作當成了技法訓練。訓練學生作文的“并列式”、“遞進式”、“正反式”結構,若學生寫的與老師教的方法不甚一致,就叫學生反復修改,回歸“正路”。有的老師甚至告訴學生,考場作文就是填空題,把材料往格式中填就行了。這樣做短期內看似提高了一點分數,但貽害無窮。怕寫作文,無法思考,幾乎是絕大多數學生的切身感受。
二、用“公民寫作”的理念指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
在王棟生老師主編的《新語文寫作》中,提出了“公民自由寫作”的概念。編者鮮明地提出“寫作的權利與責任”和“寫作是一種精神活動”。他們期望學生意識到,自由地寫作,是一個自由而獨立的公民的權利,是人權的一個重要部分。寫作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與責任。這就是說,寫作不僅是為了表達自己,也是向社會發言,提出自己批判性、建設性的意見,盡到一個公民的責任。雖然有人批評目前的高考作文命題方式陳舊,存在種種弊病,但從內容上看,高考作文命題是注重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的,用“公民寫作”的理念指導學生的議論文寫作,就是針對學生“高考體”作文缺少觀察和思考的問題而力求突破的一種出路。
三、“公民寫作”所需要的精神品質
以“公民寫作”的理念指導高三議論文寫作,為的是將寫作放在“立人”的高度去實施。立言以立人,在教學中應當培養高中生的公民意識。比如引導學生看待“小悅悅事件”,不應任由學生一味地去批判路人見死不救,而是應該結合當下的社會實際和當下公民的素質,設身處地地去看待路人的選擇,理解他們的選擇,寬容他們的不足,同時再引出自己對路人及其他公民的期望,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重演,希望他們有正確的選擇與行動,希望網民及社會輿論有正確的導向。這樣的表達,才是從一個公民的角度理性思考和分析。 公民寫作需要的精神品質如獨立思考的人格、寬容開放的思想,質疑求證的求實精神、悲天憫人的情懷等,這些精神品質在當下議論文寫作教學中常常被忽視。
四、“公民寫作”所需要的思維品質
以理服人是議論文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學生的議論文采用中間三段的并列式結構,隨便列舉三個事例,如某人講誠信,他生意越做越大,某人講誠信,贏得選民的支持,連任總統,某人講誠信,名垂青史,所以我們要講誠信??紙錾洗嬖诖罅款愃频奈恼?,總結起來就是“某人因做某事而成功,所以我們要做某事”的模式。這樣的議論文是沒有任何論證分析的過程和深度的,不可能以理服人,使人信服。如學生的習作《發怒是撒旦的魔杖》中有一段話:控制自己的情緒是利人利己的兩全辦法。歷史上為什么出現令世人贊嘆的“將相和”的千古佳話?正是由于藺相如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怒氣,沒有跟廉頗計較。即使廉頗語出傷人,不顧情面,藺相如還是很好地控制了情緒,并表示理解廉頗,這才出現了“負荊請罪”。如果當時文武兩將不和,也許朝廷就不會出現如此繁榮的景象,甚至會給敵人制造入侵的機會,更不會及時挽救了了廉頗這名得力武將。
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藺相如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即使廉頗再三的刁難也不發怒?因為其“以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由此讓學生總結,什么樣的人比較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什么樣的人比較容易成為憤怒的奴隸。當學生從這些方面來分析總結,分析總結自然能夠更深入。
因此,我們需要在思維的多樣性、深刻性、批判性等方面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引導學生對一個問題要從盡可能多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認識更全面。引導學生對一個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從特殊性看到普遍性,從現象揭示本質,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同時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并通過理性的探討來論證自己的論點,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
參考文獻:
[1] 王棟生.《王棟生作文教學筆記》.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