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2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方法問題是事業成功的重要問題,教育亦是如此,特別是德育教育的方法使用尤為重要。正確的教育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適當的方法則會事倍功半,甚至徹底失效。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注意采取恰當的教育方法。
(一)說服教育法
說服教育法一般有講解、勸告、報告、個別談話和討論等形式,它是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應用最為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采取說服教育法時要緊密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學生的心里和思想上的癥結所在,運用具體事例進行深刻分析。特別是采用座談討論方法時,要使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交換思想、互相啟發,共同提高,達到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認識的目的。
(二)典型榜樣教育法
典型榜樣教育法時指用英雄模范模范人物的先進事跡和行為,課堂上出現的突出的好人好事,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因為少年兒童有善于模仿、崇敬英雄人物,爭取好勝的心里特征,所以,表揚課堂教學中出現的好人好事,宣傳為我國爭光的優秀運動員在各類賽場上的英雄事跡,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有著積極作用。
(三)評比法
評比法是指通過檢查、評定和比較學生在體育教學中思想行為等方面表現,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一種方法。結合少年兒童朝氣蓬勃、積極進取,好勝心強等心理特征,因勢利導,有計劃,有目的通過競賽,對比等各種形式,來激勵學生提高要求進步的自覺性于積極性。如:“某小組站的最好,某某同學走的最好”等。教師通過語音的誘導,從而振奮學生的向上進取精神,這在培養學生良好思想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
(四)指令法
所謂指令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某一點或必須完成某一項任務的一種帶有強制性的教育方法。如:進行隊列表演時,表演中的各種口令要求學生必須做到整齊一致、準確無誤,這種行為對于學生來說,學生的行為表現都是被動的,不應該有任何的松懈。指令法對學生養成聽從指揮,遵守紀律、協調動作,維護集體利益等良好品質有著促進作用。
德育教育的原則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德育的教育和培養,不應該是盲目的,教師必須做到心中有數,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育規律,要遵循下列原則: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原則
尊重、關心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落腳點,以學生為最終目的,千方百計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也就是要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和審美素質全面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人為本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們善于教育學生、引導學生,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適合社會環境,還要求我們更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認真尊重學生的權利,維護學生的利益,滿腔熱情地幫助解決實際問題,積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以身作則,為人師表的原則
體育教師為人師表是很重要的,要熱愛自己做從事的體育工作,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和業務水平,對工作嚴肅認真負責,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教師要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則,對學生的要求,教師首先要做到,做學生的典范,以本身的模范行為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影響學生,教育學生,體育教師在上課時應注意自己的儀表,著裝、語言、作風以及示范作用感染熏陶學生,其一言一行,教態儀表對學生有直接影響,只有做到精神振奮,服裝整潔、談吐文雅,舉止瀟灑、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尊重學生自尊心,在學生面前才能更有威信。
(三)以正面教育,表揚為主的原則
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認真,細致,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積極啟發誘導,循循善誘,是學生掌握正確的道德認識和行為的標準。對好的典型的事例要及時給予表揚,進而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要以說服教育為主,不能簡單粗暴,更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批評和語言要注意準確,不能粗魯更不能諷刺、挖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收到預想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教育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的原則
體育教學的根本任務是通過身體鍛煉掌握“三基”增強體質。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注重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與身體素質提高作為重點工作,所以體育教學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須與身體鍛煉相結合,端正學習目的,激發學習熱情,提高鍛煉的自覺性,這樣才能高效益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五)教育要符合學生實際的原則
任何一項教育都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也就是說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心里特征、生理特征,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心里發展規律,在進行德育滲透時,語言簡明,深入淺出,學生易懂,且不可嘩眾取寵,故弄玄虛。提出的要求要切實可行,具體明確,防止成人化,使學生便于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教育的目的,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1調查對象
玉林市部分中職學校(玉林市衛生學校、廣西玉林農業學校、玉林市機電工程學校、玉林市財經學校、玉林市職教中心)部分班主任。調查人數:每所學校25人,共計125人。
1.2調查方法
課題組參考相關文獻[1],編制“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調查問卷”,問卷涵蓋德育理念、德育目標、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評價5方面內容。采用隨機抽樣調查法,在以上各校以不記名方式現場填寫問卷。共發放問卷125份,回收有效問卷121份。
2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2.1德育理念淡薄缺失
絕大多數中職班主任缺乏明確的德育核心引領工作,不能把3年的德育工作作為一項育人工程進行全面思考、整體設計,不善于運用心理學、教育學、人際溝通、美學等學科理論指導德育工作,只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教育,德育工作處于缺乏理念引領的散亂、被動狀態。
2.2德育目標模糊不明
絕大多數中職班主任沒有制定3年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和學期目標,不能依據目標確定德育工作的內容、方法與評價,德育工作方向不明、目標模糊。
2.3德育內容繁雜散亂
有半數左右的中職班主任不能對德育內容進行篩選和有機整合,不能制定每學期的班主任德育基本內容,絕大多數中職班主任不考慮德育內容的循序漸進、整體滲透。德育內容繁雜冗多、散亂無序。
2.4德育方法單一效差
絕大多數中職班主任主要采用傳統說教方式進行德育,缺乏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德育方法,不能根據德育內容設計適宜的教育方法,不能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設計個別教育,不注重德育方法的科學實效。
2.5德育評價偏差不實
大多數中職班主任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超過半數的中職班主任只用定量評價的方式進行德育評價,能用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德育評價的中職班主任僅占1/3左右。在評價主體上,只由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評價占大多數,能采用多元主體進行德育評價的比例很小。這種評價主體非自主性、評價形式單一、評價結果重定量輕定性的不科學的德育評價體系會導致評價結果偏差不實。
3提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
針對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課題組從以下方面探索提升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實效性的有效策略。
3.1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理念的系統化
要使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必須有科學的理念來引領。班主任德育工作是一項整體、復雜的育人工程,因此中職班主任要以系統化的德育理念[1]思考和設計3年的德育方案。課題組根據中職學校具體情況對中職班主任系統化德育理念內涵進行研究,為德育方案的設計提供依據與指導。
3.2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目標的系統化
課題組在研究中職班主任系統化德育理念的基礎上,在系統化德育理念的引領下,系統設計和制定3年班主任德育工作的總體目標及學期目標,讓德育工作有明確方向,為德育工作的內容、方法與評價提供依據。
3.3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內容的系統化
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內容繁雜,可歸納為七大主線,即珍愛生命、感恩教育、誠信教育、健康教育、戀愛教育、人際關系、職業生涯。課題組依據德育目標,以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際溝通、美學等學科理論為指導,根據系統整合、整體滲透、整體塑造、循序漸進的原則,對每個學期德育工作內容進行篩選、設計和有機羅列,從而形成有機整體,讓3年的德育工作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3.4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方法的系統化
班主任的傳統單向說教方法缺乏主動性和系統性,難以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盧梭認為,德育最本質的特征是實踐性,而不僅僅是認知。德育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實踐,認識在實踐中深化,行為在實踐中習得,習慣在實踐中養成,價值觀在實踐中確立[2]。因此,課題組應從強化學生實踐體驗出發,以心理學、教育學、哲學、人際溝通、美學等學科理論為指導,遵循認知規律,對每項德育內容進行探討分析,從認識場、體驗場、實現場3方面系統化設計適宜的教育方法,讓德育方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科學有效。
3.5中職班主任德育工作評價的系統化
關鍵詞:英語教學 德育 關聯 切入點 正確原則
現在英語教學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輕思想品德的教育,往往把眼光盯在成績上。殊不知,英語教學與德育關系極為密切。當然,在英語課堂上體現德育,絕不是簡簡單單板著面孔說教,而要講究方式方法。德育的滲透不是用一些套話或是單純的灌輸就能夠進行的,我們應將隱藏在課文里面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針對不同的教材選擇恰當的方法。通過備課將德育融于語言教學這一常規活動中,在實施時應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向預定的目標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目的。學科滲透應注意的問題很多,總之必須保持本學科的完整性、獨立性。
一、要理清英語與德育之間的關聯
英語教學大綱這樣寫道:“遵循英語教學規律,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在知識教學的同時要滲透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培養良好的品德,明確學習外語的目的,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習的興趣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
在初中英語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我國和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禮儀和習俗風貌。要學習包括表達思維活動(同意、幫助、邀請)、情感態度(喜歡、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態度(抱歉、寬恕、感謝、贊成、關心)、社會文化(介紹、問候、告別、就餐、看病、慶賀)等三十多個語言功能項目,內容十分豐富。牛津初中英語教材極強的時代感、思想性、知識性及真實性,為課堂的德育實施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只要我們在使用該教材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與教學過程中花點心思,就能較好地將德育融于常規的教學中,使之成為極好的德育素材,達到有效的德育滲透的目的。
二、要找準英語德育工作的切入點
一是通過英語教學使學生學會自尊、自信、欣賞與理解。學生正處在道德的模仿階段,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聲問候、一個撫摸、一句贊賞都將在孩子的心靈中撒下道德的種子。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放下師長的架子,以朋友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熱愛、尊重、理解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二是通過英語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主要任務之一,但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大講空洞的道理或說教。在我們現行的教材中,就有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所以,教師要做有心人,認真分析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因勢利導,巧妙地滲透愛國情結。
三是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德育是塑造人的工作,任何不切學生實際的想法只能是紙上談兵,一紙空文。因此,教師應針對學生的特點,結合生活實際,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外活動,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
四是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及合作意識。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教師可采用各種比賽活動來調動課堂氣氛,如:男女生比賽、小組比賽、同桌比賽等,學生對此積極性很高,而且樂此不疲。但現代家庭中獨身子女多,大多數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缺乏合作意識和集體意識。通過各種比賽活動,可以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
三、要把握英語德育工作的正確原則
一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的原則。這一原則要求教師以為指導,把科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結合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為貫徹這一原則,教師應努力做到:按照初中生的特點,深入淺出地正確講解知識;充分發揮教材的內在思想教育因素,結合知識講授,有機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是緊密性原則。教師依據教材在施教過程中,找準教材中知識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至關重要。既要能夠傳授英語知識,完成聽、說、讀、寫能力的鍛煉培養,又要適時滲透德育內容。
三是實效性原則。在滲透過程中,發掘的信息要針對學生的實際,讓學生樂于接受,進而轉化為他們的信念。
四是適時性原則。在教學過程中,要利用機會及時滲入德育因素,自然地促進學生感情的升華和自我認識的完善;巧妙地啟發、理解教材內容實質,從而領悟其中深邃的思想內涵。
四、要把握英語德育教育正確的工作方法
一是榜樣帶動法。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是課堂德育的實施者,自身的形象和教師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這就要求教師做到先為范,后為師。通過教師高尚的人格、無私奉獻的精神、扎實的基本功、嚴謹的態度、真摯的愛甚至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儀容儀表等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人格魅力,以自身的高尚道德樹立榜樣,帶動影響學生,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從而陶冶他們的情操。
二是提煉萃取法。語言是思想的外殼,英語作為一種世界上流行最廣的語言,它同樣有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現英語學科的德育內容非常豐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機會很多。具體教學時,時時處處都有德育的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做個有心人,課前認真備課,通過深鉆教材,將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提煉萃取出來,并以此為切入點,把德育教育貫穿于對知識的分析中,實施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這使知識的講授、學生的交際練習,成為德育滲透的載體。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達到了教育、教學融于一體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物理教學 滲透德育
新課改下德育教育是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種任務,如何在高中物理的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德育教育是我們面對的新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此淺談如下幾點,僅供參考:
一、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物理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注意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要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重視科學的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結合物理教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等等。作為物理教師,除了使學生掌握物理知識和提高能力之外,還應該通過物理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逐漸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掌握認識世界的科學方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出“四有”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原則
1、潛移默化原則
物理有其自身的學科特點,物理教師進行德育要注意因勢利導,淡化德育痕跡,讓德育在教育中自然而然地進行,不知不覺中完成,即“潤物細無聲”,引起思想上的共鳴,增強德育的滲透性和效果。課堂教學中進行無聲的德育滲透,避免口號式的說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育滲透原則。
2、因材施教原則
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一定要按學科自身的教學特點,結合每一節課的具體內容,自然地在課堂教學滲透德育,切不可牽強附會,生搬硬套的硬性滲透,不要因為強調把德育放在首位,就非得牽強附會,生搬硬套,貼形式主義標簽。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視的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培養就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3、持之以恒原則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物理中滲透德育也應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這樣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合作原則
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物理中的德育也不可能是單槍匹馬。物理中德育應與其它學科中的德育相輔相成,形成合力,與學校乃至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使德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
5、對話原則
實現道德教育的互動,就必須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采取“對話”式教學。“對話”教學是指師生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和傾聽而進行雙向溝通、共同學習,達到視界融合的方式。實施“對話”式道德教育,要求教師首先是一個好的引導者,既要保持一定的權威,又要以一種伙伴的態度介入學生當中?!皩υ挕笔降赖陆逃龔娬{對話情境中教師的“傾聽”而非教師的獨白。
6、情、理、法并用原則
情是學生思想教育的基礎。理是學生思想教育的根本。法是學生思想教育必不可少的手段。學生情感豐富,易于對客觀事物產生激情。但他們閱歷淺,經驗不足,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又容易偏激,故一定要以理服人,只有使學生掌握了科學理論,他們的人生信念才會樹立得堅定持久。同時,思想教育切忌簡單化,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沒有法,情有時變得沒有原則,理也就會顯得蒼白無力。只有法,才會使他們按照社會、學校的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可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情是必要的,理是必須的,法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三者并用,德育才會達到理想的效果。
三、在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1、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
中學物理教師應當具有正確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師德,不僅要教書,而且要增強育人能力。教師必須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質修養和自身的德育水平,樂觀上進、敬業愛崗;將傳授物理知識與德育二合為一,在教學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學中緊扣教材實際,同時增加德育藝術技巧,把握好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結構特點,用正確的思想、觀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內在的德育因素,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如利用掛圖、多媒體課件、科學園地、課外活動小科技制作、物理電腦小報、開展社會調查、組織競賽、參觀考察等)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從而增強德育的可接受性,實現德育的目標控制。如果教師能把教材中的科學內容與思想內容有機結合起來,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闡述物理現象和規律,用哲學思想把物理教學上升為觀點和思想方法的教學,就不僅能使學生正確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識,而且對科學世界觀的形成,掌握方法論都有積極作用。
2、改進教法,靈活滲透德育
1)用新的說法進行德育滲透。比如火藥和活字印刷的發明是中國人一直引以為驕傲的,但它們卻被侵略者利用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而獲得和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條約等。
1.構建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有利于提高對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認識,確立德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首要地位
一些培養單位在思想上,還沒有把研究生德育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存在著重視業務素質培養,忽視或輕視思想道德素質培養的現象;對新形勢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在工作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研究生德育工作體制有待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要改變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現狀,貫徹落實國家的德育方針,使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跨上一個新的臺階,就必須建立起科學、完整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德育工作評價的導向功能。從而促使學校進一步重視研究生德育工作,促進研究生德育工作的建設。同時,德育工作評價能對德育工作者在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作出正確評價,有利于人們公正地認識德育的客觀地位,認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逐漸使德育首位的地位在實踐中真正得到確立。
2.有利于公正評價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的勞動價值,充分調動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研究生德育工作在許多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與培養中還沒被擺到應有的位置,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特別是在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下,“重智輕德”“以智代德”“智育是硬指標、德育是軟指標”的現象在一些學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少人對研究生德育工作者是否創造價值持懷疑態度,總認為對研究生來說,德育工作可有可無,包括很多導師在培養研究生時也只是傳授專業知識,對于思想品德、為人處事等方面的教育則不能給予足夠重視。科學的德育工作評價可以客觀、公正地評價德育工作者的勞動價值。通過對研究生德育成績、德育經驗的令人信服的肯定性評價,使全體師生員工真正看到德育工作在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激勵受評者更積極地投身到德育工作中去。也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德育工作所需的輿論環境,充分調動廣大德育工作者的積極性,使研究生德育工作取得實效。
3.有利于加強和改進研究生德育工作,提高研究生德育工作水平
由于沒有構建科學而規范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廣大德育工作者和德育領導部門在開展德育工作時,便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的依據,對其工作效果也就無法進行科學的評價。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過程是按照德育各方面的標準逐項進行檢查考核的過程,構建系統、科學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有助于研究生德育領導部門提高認識、健全制度、科學決策、正確領導;有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對德育工作的目標、政策有更加清晰、具體地認識和理解;有助于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充分發現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從而改進德育內容和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德育質量;有助于教育對象自覺地追求和創造,達到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把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轉化為自己個體的道德素質,增強其主體意識,鞏固、深化教育成果;有助于全面、正確地認識研究生德育效果,為進一步改進和加強研究生德育工作提供依據。
二、構建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的依據和原則
1.方向性原則
高校是傳授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示范區和輻射源,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對社會思想和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和促進,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應當而且必須走在整個社會的前列。無論是從社會對學校德育的制約和影響,還是從學校德育對社會的輻射和引導來說,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理應成為高校德育的首要任務。建立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時,要充分體現這種方向性,所設立的評價指標必須堅持和體現社會主義方向性的要求。
2.科學性和可行性原則
所謂科學性原則是指進行德育工作評價必須符合德育和德育工作評價的規律。堅持科學合理的原則,應當注意兩個問題:①必須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制定評價體系時要注意評價指標的全面性、系統性,既要考慮到那些表面可見的因素,又要注意到某些不可見的潛在因素,同時還要注意區別評價對象的不同情況,做到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②必須堅持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是搞好德育工作評價并使評價結論科學、全面的兩種重要方法,該用定量評價的就要進行定量評價,有些評價內容是無法進行定量描述的,就應用定性評價。
所謂可行性原則就是指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在正確導向、科學合理的前提下,做到既能對評價對象進行度量,又便于評價過程中操作實施,能為絕大多數研究生所理解和接受。堅持這一原則要注意四個問題:①評價指標體系應當在確??茖W合理的前提下,力求簡明清晰,表述準確,指標體系多寡適當,難易適度;②從實際出發,不同情況,區別對待,避免一刀切,講究實效,防止搞花架子、形式主義;③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要有權重,比例要科學合理;④要有利于評價工作操作實施,有利于評價對象的正常工作,有利于節省人力財力。
3.穩定性和相對性相統一的原則
評價體系既然作為評價德育工作的一把標尺,是根據《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等相關文件進行設計的,其自身必須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既有利于發揮德育工作評價導向功能,又能從縱向對德育進行比較分析,有利于把握德育工作的規律,保持德育工作的連續性。只有圍繞相對穩定的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德育工作者才能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和要求。如果我們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缺乏相對穩定性,朝令夕改,那么,人們就不知道到底該何去何從,這勢必會導致德育工作的混亂。當然,由于社會在發展,德育的內涵在擴展,多元價值觀會不斷沖突整合,德育工作的內容、社會環境對德育工作的重心要求也就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而變化。這就需要我們確立的德育工作評價體系又必須具有相對性,能夠不斷地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而補充和吸納新的內容,與德育工作的發展保持同步,從而充分發揮積極的導向作用。
三、研究生德育工作評價體系的主要內容
1.對德育主體的評價
德育主體主要包括德育工作者和德育領導部門。
德育工作者在整個德育中起主導作用。對德育工作者作出正確的評價是提高教育者的素質,改進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對他們的評價主要是對其素質和工作實踐效果的評價。
德育領導部門統管學校德育工作的全局,肩負著決策和指導的責任。因此,對德育工作領導部門的評價,主要是對影響全局的指導思想、制度管理、隊伍建設和人員素質進行評價。如德育總體規劃是否把研究生品德素質的提高作為德育工作的根本目的;德育工作及管理的有關制度和規定是否科學與合理;德育工作者及隊伍的建設、作風建設和組織建設如何;德育理論、方法的創新研究如何,德育工作的調查研究工作是否與時俱進,不斷深入,卓有成效。
2.對德育客體的評價
對德育客體的評價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第一,對德育客體的評價是德育工作的前提和起點。只有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切實評價的基礎上,對德育客體的思想品德現狀作出科學的評價和描述,才能制訂出正確的教育計劃,并付諸實施。第二,對德育客體的評價是對德育結果的檢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德育工作對象進行評價,必須依據唯物辯證法觀點,運用恰當的理論和方法,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必須從新時期的政治關系與文化關系中準確把握德育對象的思想和行為;二是必須分清德育對象思想與行為中的本質與現象方面;三是必須從德育對象特征出發,如時代特征、性別特征、年齡特征、文化水平特征、家庭特征及性格與氣質特征、志趣與愛好特征等,工作只有從這些特殊性出發,才能對德育工作對象作出較為真實和客觀的評價。
【關鍵詞】小學德育 原則 方法
近年來我國的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然而隨之也出現了各種只講個人利益,只看經濟效益等不良思想。而這必然也會反映到教育領域,影響到學校的風氣。對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成長期,身心發展都為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擾,容易受到社會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學德育教育成了當前小學教育的當務之急。德育教學應該根據社會道德規范和準則的要求,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條件,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德育教學和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因此,在教學中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正面和反面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正面和反面在這里主要指兩個反面,一是教學例子的正反面,二是教學方式的正反面。首先,進行正反面案例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層面的教育,但是卻也絕不是純理論、純思想的教育。純理論的教育,只能讓學生墜入思想的云霧,而無法真正體會到“道德”的本質,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舉例,也就成了小學德育教學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這過程中,教師必須對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進行綜合平衡,即不能只強調正面的例子,也不能過分的進行反面例子的講解,這兩種方式都不利于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的真正提高。只有從正反例子相結合的角度出發,才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是正反面的教學方式。正面的教學方式即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引導和教育,通過正面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反面的教學方式,則是與正面教育相對應,即通過適當的強制和灌輸,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正面的教育要求教師注意談話的態度和細節,主要是以理服人,通過模范人物增強教育的感染力;而反面教育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適當的運用強制性的措施,促使學生接受社會道德標準。正面的教育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接受特點,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畢竟小學生的是非判斷能力有限,從正面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遠離敗壞社會道德的行為。但是,小學生處于成長期,具有活潑好動的天性,也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在教學中適當的使用強制性的教學,有助于學生正確對待社會道德標準和規范。
二、知行合一的原則
知行合一是我國教育的光榮傳統,在新時代下更是需要繼承和發揚這一光榮傳統,以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小學德育教育也必須要遵循這一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學生對社會道德標準和規范的認識,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最終實現學生在思想上接受人類社會道德的規范和準則,以此作為實踐行動的導向,作為日常言行舉止的正確導向。
所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必須要在完成課堂理論和思想教育的基礎上,適當的開展實踐活動,把理論轉化為行動,知行合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在強調道德規范和準則的基礎上,在引導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的基礎上,加強動機教育,加強實踐教育。如在進行“助人為樂”主題的德育時,教師一是要給學生講解什么是“助人為樂”,讓學生樹立正確的觀念,然后要注意從學生的心理動機出發,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動機,以此干預學生的實踐活動。因此,教師既要開展道德實踐活動,但是又要注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動機,真正是“助人為樂”,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幫助別人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淡化功利目的。
知行要合一,知行的動機也要端正。只有在正確的道德觀引導下,開展正確的道德實踐活動,才能真正把小學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知行合一的好學生。
三、與時俱進的原則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也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因材,在進行小學德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從社會發展的角度出發,把德育工作的特點與社會時展的特征結合起來,做到德育工作的與時俱進。具體來說,就是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注意把德育工作于社會熱點和焦點結合起來,無論是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資料,都應該與社會、與時代接軌。在信息萬變的時代里,世界就是一個地球村,學生不僅可以從網絡上學習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也會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時,要教育學生如何去判斷是非黑白,如何去鑒別不良信息的傳遞,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例如我國在2008年舉行的奧運火炬傳遞活動中,在法國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開始環球傳遞第5站傳遞時,“分子”從人群中沖出來,試圖要搶走火炬,而坐在輪椅上的火炬手金晶用她那殘缺的身軀全力保護火炬,面對暴徒對她的毆打,她毫不畏懼,依然堅強的保護著火炬,在一瞬間里,我們可以看到金晶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奧運會頑強的精神。金晶或許沒有運動場上姚明的光輝、沒有張怡寧的喝彩,但是,我們在金晶身上體驗到的愛國精神并不比其他運動明星遜色。因為,我們在進行德育教育時,不僅是要在德育內容和方法上進行更新,更要對新時期學生出現的新的心理特點和興趣點進行關注,并把這些心理特點納入德育工作的計劃中,保證德育教育與學生的心理成長和變化緊密聯系在一起。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則,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從各方面保證德育工作的順利展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有全局觀,從整體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根據實際情況,細化到各個教學環節,實現德育工作的規范化、合理化、高效化。
【參考文獻】
主編.《小學教育學》,武漢市: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關鍵詞】網絡德育原則方法
在網絡信息傳播條件下,高校德育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虛擬網絡空間逐步成為高校德育發展的新境遇,青年學生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發展特點[1],對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形勢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深入分析和把握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等發展變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德育理念、改進方式方法,做到牢固把握高校德育的主導權。我們認為,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疏導性原則、前瞻性原則、滲透性原則是當前高校網絡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則,本文將對這些原則及其工作方法進行具體闡述。
一、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是網絡環境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所形成的新型主客體關系在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要求和體現。網絡社會的崛起促使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識、民主意識以及成長意識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表現出理性、自信、自主、自覺的嶄新精神面貌,他們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更表現出一種與單向度的主客體關系不同的、更加重視主體際關系的嶄新態度和行為方式。
網絡環境下的德育主客體關系,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所共同建構的交互性或復合性主體關系。也就是說,在教育者主動建構的教育情境中,教育者是主動施教的主體,受教育者是參與活動、接受信息的客體。在受教育者主動建構的自我教育情境中,一方面,受教育者是主動學習的主體,教育者則是具有輔助、服務功能的客體;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還是自我教育的主體。于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具體的德育情境之中實現著互動作用,形成了具體而并非抽象,運動而并非靜止的主客體交替重疊的、相互作用的運動過程。這一新型的德育主客體關系的形成正是青年大學生主體意識迅速發展和逐步成熟的結果。因而,在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德育工作中,必須確立主體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則,順應大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趨勢和特點,尊重并提升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和自主活動,在滿足大學生的成才需要、服務輔導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德育的目標。
在網絡德育工作的具體實施過程中貫徹主體性原則,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要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學生作為受教育者在成長方面的各種需要,根據不同類型大學生使用網絡的目的以及接受網絡影響狀況的差異,做到在網絡德育工作中抓住他們思想和行為發展階段上的主要矛盾,滿足其成長成才的需求,提高他們接受網絡教育的能動性,從而實現對青年思想發展的有效引導。例如,對于大學新生而言,學習和掌握網絡知識和技術、利用網絡幫助自身的學習和素質發展是其主要需要,因而德育工作的重點在于幫助他們找到正確使用網絡的方法,引導他們參與積極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逐漸養成科學、良好的網絡使用行為和觀念,防止自身受到諸如網絡沉溺、上網行為失范等網絡負面影響的傷害;對于高年級的大學生而言,他們已經融入到大學校園文化之中,在網絡行為上自覺性增加、自我調控能力增強,利用網絡參與公共事務的民主意識和參與行為不斷增強。因而,教育者在工作中要尊重青年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熱情,注重對高年級學生的民主參與觀念的引導,規范其民主參與行為方式的健康發展。在教育方法上,要積極發揮正面宣傳教育陣地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建立規范化的溝通渠道,并與現實中的溝通渠道密切結合,實現網上網下相結合的溝通與反饋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良好的法制、民主觀念,實現合理、有序的民主參與行為。
其次,在充分發揮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體作用的同時,更要注意充分調動大學生作為自我教育者的主體的能動作用,從而提高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鑒于網絡文明條件下青年一代在自我意識、民主意識以及成長意識等方面的快速發展,表現出了理性、自信、自主、自覺的嶄新精神狀態,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引導他們在網絡條件下積極參與對理想信念問題、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人格成長等問題的討論、探索、爭辯;引導他們在網絡上交流理論和時事政治問題的學習心得和體會,等等,幫助大學生在發現問題、獨立思考、交流與辯駁以及總結提高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實踐表明,這是一種對大學生來說產生逆反心理最少、最有吸引力、參與積極性最高、教育效果最好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之一。
二、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德育活動的本質特征之一,尤其在網絡德育活動中顯得更為突出。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我國全面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網絡的發展及其影響在我國處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發展實踐的各個階段必然面臨各種各樣的新情況、新問題,使得我們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必然處在一個不斷發展深入的過程。對于網絡建設與應用走在社會前列的高校而言,網絡的發展及其對于青年學生思想和行為的影響更是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階段,需要網絡德育工作必須確立實踐性原則,即把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立足于網絡實踐的發展,針對實踐發展的具體狀況、實際問題進行理論研究的不斷創新和工作實踐的不斷深入。
網絡德育的實踐性原則要求高校德育工作者樹立起不斷加強學習、提升自身素質的緊迫意識,在實踐中切實適應和把握好網絡時代開展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真正進入網絡生活,努力適應網絡這一種全新的教育環境。教育者必須努力學習網絡知識,掌握網絡的使用技術和操作技巧;并且在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多接觸網絡,使用網絡,真正成為一個網民;最重要的是要培養起自己參與大學網絡文化生活的意識,加強與大學生進行網上交往活動的主動性,真正地融入網絡生活,真切地去感受網絡文化,體驗大學生們在網絡空間的交往、學習、娛樂方式以及他們思想、心理以及行為的發展變化,真正做到與大學生在同一個環境下進行交流。
其次,德育工作者要不斷熟悉和掌握網絡文化,做到在網絡環境下能夠與大學生實現有效溝通。在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由于大學生在網絡交往實踐中逐步建構出具有亞文化色彩的網絡語言,使得傳統德育的話語體系產生了溝通有效性的危機。教育者從不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話語,進而難以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文化心理,對教育對象的主導作用大為減弱。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話語差異現象說明了大學德育環境的重構和教育文化的轉變。在新的形勢下,德育工作者如果不學習和掌握網絡文化的特點和規律,固于傳統的話語方式與大學生開展溝通交流,勢必無法有效達到教育效果,不但無法被認同還可能引發逆反心理,從而失去網絡陣地的主動權。因此,只有了解大學生的網絡話語體系,適應大學生在網上的交流方式,才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大學生的思想、心理動態,把握大學生思想和行為的發展變化;另一方面,只有很好地掌握網絡話語這一新的溝通媒介,才能夠真正與大學生展開思想交流和對話溝通,用他們所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方式及時有效地傳遞教育內容,取得教育的實際效果。
再次,德育工作者要轉變教育觀念,在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思想和行為的發展。網絡社會的崛起對于當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文化境遇。傳統德育從文化意義上看是典型的“前喻文化”模式,教育者以權威的身份向教育對象灌輸教育內容,兩者之間缺乏平等的交流。而網絡時代帶有顯著的文化反哺的特征,由于大學生走在互聯網使用的前列,是網絡社區的主體力量和文化創造者,因而在網絡信息傳播的條件下,大學生在某些方面反過來變成了其前輩的知識傳授者和信息傳播者。這形成了具有典型意義的“后喻文化”色彩的文化場域。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教育文化的時代特征,在教育活動中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方式,充分重視與大學生在網絡實踐中的平等交流和溝通,積極引導他們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結合中發展進步。
三、疏導性原則
疏導性原則是高校網絡德育工作的一條重要原則,體現了網絡環境下德育工作“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
目的性是高校德育的鮮明特性,反映社會發展的本質要求和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網絡德育工作具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性和價值取向性,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須堅持自己在網絡多元環境中的主導地位,做到始終堅持做正確思想政治觀念或價值觀的倡導者或代言人,積極運用一切網絡手段用正面的觀點去影響網絡輿論,積極運用一切網絡手段對網絡上的錯誤思想觀點和輿論進行有效的批判和辯駁。與此同時,網絡是一個全新的育人環境,與傳統的教育環境相比,有大量未知的規律性問題需要去深入研究和把握。比如:適應和把握網絡文化的問題,網絡文化由網民所創造,其虛擬性、拼貼性、戲仿性、參與性等特征使網絡空間逐漸形成一套獨具特色的話語體系,如何把握這些網絡語言從而創新德育話語體系,如何適應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表達方式和接受習慣,實現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有效溝通?又如,研究和把握網絡技術的問題,網絡技術不僅使信息的傳播呈現出開放性、非線性、非中心化等特點,而且使人的認知、實踐能力在虛擬空間獲得了新的發展。如何認識網絡技術對于人的思想行為的影響,從而做到趨利避害、因勢利導,為我所用?再如,網絡輿情的把握和輿論危機的應對問題。如何科學把握網絡輿論的發展規律,研究因勢利導、化解矛盾、理順情緒的方法,提出應對輿論危機的管理對策?等等。這些都是高校網絡德育工作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和掌握的規律性問題,不真正掌握這些規律,網絡德育的實效性就很難實現。因此,網絡德育工作既要充分肯定德育的強烈目的性的要求,更要深入分析和遵循網絡環境及信息傳播所特有的規律性問題,只有把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有機統一起來,做到主導和疏引相結合,才能真正取得教育實效。
疏導性原則在高校網絡德育工作中的具體運用,主要有兩種策略和方法,一個是先疏后導,另一個是既疏且導。
先疏后導的方法主要用以發現問題,釋放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所形成的張力。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是一個不存在現實利害關系的地方,大學生們可以把他們在現實中受到抑制或是無處發泄的心理情緒盡情抒發。因此,基于情緒化表達的非理性言論往往是校園BBS論壇的顯著特征。在這里,經??梢砸姷皆S多偏激的觀點、強烈的情緒發泄以及相互“頂?!笔降臓幊?。如果排除那些別用用心的惡意攻擊,這些情緒化的表達是一種有助于緩解緊張感、壓力感的自我心理“釋放”。正是由于虛擬網絡去除了現實利益關系所形成的“壓力閥”,使得各種矛盾所產生的張力能夠迅速在網絡空間得以釋放。從高校德育的角度來看,網絡的釋放機制可以及時暴露現實中具有一定隱蔽性的矛盾和問題,釋放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情緒潛流、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及時發現和處理現實中的一些潛在矛盾和問題,把它們解決在發展的萌芽階段,避免那些具有爆發性、破壞性的危機事件的發生。然后,德育工作者再針對這些問題和矛盾進行引導和教育。
既疏且導的方法則是德育工作者在突發事件中開展思想宣傳教育工作的有效方式。在校園突發事件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利益沖突、矛盾問題需要溝通和解決;在社會重大事件過程中,大學生在思想認識上也會出現一些不良傾向需要說服教育和溝通引導。網絡空間是這些現實沖突和思想問題集中展現的平臺,也是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的重要場所。在圍繞這些思想焦點和熱點問題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須堅持疏導性原則,通過充分討論、說服教育、正面引導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
堅持疏導原則的重要意義在于,突發事件發生之后,校園BBS上往往會出現大量的言論,隨著意見的擴散也會形成一定規模的輿論。在這個時期,多樣的意見和觀點、復雜的思想和心理狀況和模糊的發展形勢是網絡輿論形成初期的主要特征。面對這種情況,德育工作者不能去堵塞和壓制言論,采取捂蓋子、掩蓋問題的做法,因為這樣往往會由于壓制了大學生表達思想的自由而激化矛盾。其實,顯而易見的是,在網絡條件下任何堵塞和壓制言論的做法不僅不能奏效,往往會引起學生的嚴重反感而使德育工作的環境進一步惡化。因而,要采取相反的即疏導的方法,即要尊重大學生的主體意識與參與熱情,以相信群眾和依靠群眾為工作出發點,讓各種意見和觀點充分得以表達。而在大學生們的意見充分表達、思想觀點得以真實展現的過程中,教育者通過耐心觀察、認真研究,密切觀察事件過程中學生思想發展的動態,發現事件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矛盾,抓住主要思想癥結,展開有針對性的德育對策,促進大學生思想和行為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四、前瞻性原則
網絡德育的前瞻性是與人類網絡實踐的動態發展密切聯系的,前瞻性原則要求德育根據人們網絡實踐活動的現實狀況和發展的可能性,為了未來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做出前瞻性的判斷和有效的引導,不斷提升人的實踐水平和思想觀念,實現對現實狀況的超越。在網絡社會條件下,德育的前瞻性原則顯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網絡所形成的是一個具有開放性技術架構的生存空間,正如互聯網的創建者們所言,互聯網的關鍵概念在于,它不是為某一種需求設計的,而是一種可以接受任何新的需求的總的基礎結構。[1]正是由于網絡基礎架構的開放性和人的需求的無限性,激發著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網絡應用技術。而每一種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就會形成一個由網絡技術媒介與相應的用戶群體以及信息內容組成的微觀信息系統,這些微觀信息系統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德育場域。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這些新的場域也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之中。因此,在這個新的技術革新浪潮時代,德育工作者必須具有前瞻意識,把握科技創新的時代脈搏,主動地發揮每一種新的技術力量的進步因素和教育價值,實現對技術應用的積極引導和網絡教育場域的主動營造,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發展的正確的策略選擇。
前瞻性原則體現在德育工作的策略和方法上,就是要充分把握網絡建設與技術應用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幫助和引導青年學生不斷提升網絡實踐水平,促進其思想意識的健康成長。在網絡技術發展的初期,校園網絡建設快速發展,萬維網等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迅速吸引住大學生們的眼球,網上沖浪、信息漫游成為他們樂此不疲的網絡行為;而開放的信息傳播環境在推動青年開闊視野、拓展素質的同時,也造成西方意識形態以及社會多元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沖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的健康成長。德育的前瞻性原則要求學校教育者在推進校園網絡硬件建設的同時更要大力建設網絡“軟環境”,用積極向上、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來吸引大學生,把大學生凝聚在互聯網上的陣地周圍。當時以清華大學的“紅色網站”、北京大學“紅旗在線”等為代表的高校網站建設體現出德育工作者在這方面的主動探索。
2000年前后,隨著網絡技術的創新與廣泛應用,以BBS、網絡論壇等技術形式為代表的人際互動技術在大學生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此類網絡技術的主要功能在于其互動功能強大,實現了人際傳播、群體傳播和組織傳播的效果。大學生們逐漸在人際交流和休閑娛樂等網絡行為上形成了對校園BBS的依賴。面對這些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影響,前瞻性原則要求教育者通過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在深入認識網絡互動的特點及其規律的基礎上,全面把握網絡群體的發展規律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實現對大學生的網絡群體發展的有效引導。在一些高校,德育工作者主動深入到校園BBS、網絡論壇等網絡社區,參加到網絡群體的交往活動和網絡社區的管理工作中,并通過網上網下的配合來達到對于網絡群體發展和社區建設的管理和規范,實現對于網絡輿論的有效引導。
近年來,隨著以博客(blog)、播客(podcasting)、維客(wiki)、流媒體(BT)、社會網絡(SNS)、網摘(RSS)、博采(blogmark)、標簽(Tag)等新興技術的廣泛應用和蓬勃發展,網絡環境的發展逐漸進入到“個性化傳播”的新階段,形成了以個人為中心的傳播格局,網絡社群也表現出以個人為中心點所輻射出的私有的人際網絡之發展趨勢。[2]目前,這些新興的個性化網絡技術在青年學生中的廣泛使用已經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一些高校的教師、輔導員也開始嘗試通過建立自己的博客網站用于教學研究和思想教育工作?;趥€性化網絡技術的德育實踐剛剛起步,無論是機遇還是挑戰,都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是,無論存在什么樣的困難,網絡技術的不斷創新要求教育者始終要保持激流勇進、勇于實踐的精神,順應網絡創新的潮流,深入網絡生活的實踐,把握住新的發展機遇。只有堅持德育的前瞻性原則,做到高瞻遠矚、未雨綢繆,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實現對青年思想發展的主導力。
五、滲透性原則
網絡德育的滲透性原則是與當代青年的主體意識、思維方式以及精神文化的發展變化相聯系的。網絡文明極大地促進了人的主體意識的成長,當代大學生在平等意識、自主意識、參與意識、選擇意識等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和提升,民主參與的行為更為活躍;在思維方式方面,網絡的便捷性、開放性、自由性、平等性、共享性使得主體自身的自由個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得以前所未有的充分發揮,反映出信息時代條件下人的實踐發展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升,并進而在精神狀態上呈現出自主、自立的精神狀態和更加活躍、理性的獨立思考的精神狀態。正是網絡時代所帶來的教育環境和青年大學生思想意識的顯著變化,使得德育工作者必須把滲透性原則擺在十分重要的顯著位置。
網絡德育的滲透性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注重把價值觀念的教育滲透在知識性教育之中。網絡德育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使得受教育者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海洋中明辨是非、正確選擇自己的立場并形成觀點,從而引導和幫助大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體系。在這個工作中,要運用“價值認識的形成依賴于相關真理”這一基本規律,把價值觀念的教育滲透在知識、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在學校新聞宣傳工作中,要積極通過豐富多樣的知識性信息、客觀真實的新聞報道等實現對大學生思想發展的積極影響,努力讓知識性信息或知識性認識的和傳播服務于促進青年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反之,任何生硬直白、或者居高臨下的說教只會引發大學生的反感,導致網絡陣地吸引力的喪失。
其次,注重把教育理念和價值觀念滲透在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之中。大學生群體是一個同質性很強的特殊社會群體,他們在年齡、心理特點、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都比較接近,有著較為一致的文化需求,校園文化正是大學生文化生活需求的反映。作為應對社會大眾文化沖擊、在網絡空間保持和發展校園文化的一種“防衛性反應”,大學生們有著建設校園網絡文化,在校園網上營造自己的精神文化空間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許多高校,大學生們正是在校園網絡上建構出了屬于自己的學習生活和交往場所,創造和發展著屬于自己的網上精神文化空間。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要主動參與和引導校園網絡文化的建設和發展,把主流價值觀滲透在這塊承載著大學生的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網絡空間中。
再次,注重把價值觀念滲透在技術創新和應用之中。技術是蘊涵價值的,技術的價值性包含在其知識、方法、程序及其結果之中,蘊涵著豐富的內容?;ヂ摼W的出現本身就是開放、創新、共享、平等價值的體現,如開放的技術架構、公開的軟件代碼以及自由創新和獲取信息等。具體到每一種網絡技術,都有其教育價值可以挖掘和應用。如P2P技術推動了以信息的即時交互為載體的社會交往網絡的發展,用戶在交換信息資源的同時,主動地進行交流和互動,進而衍生出配套的管理規則和交互禮儀,對公共資源有貢獻的用戶會得到尊敬和擁戴。針對此類技術應用的內在價值,德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引導和支持大學生開發出用于學生集體學習和信息資源共享的公共軟件,不但在大學生網絡實踐中弘揚利他主義精神,而且是加強集體建設、加強集體主體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之,網絡德育是一個在實踐中被日益推到前臺的重大課題,在新時期網絡德育實踐中探討和總結提高網絡德育實效性的規律、原則和方法,提高網絡德育的自覺性、科學性,是我們今后需要進一步努力探索、研究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