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旅游資源調查研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重慶主城區調查概況
重慶是巴蜀文化的發源地,具有獨特豐富的自然環境和民間民俗文化。在各族人民的勞動創造中孕育出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的長河里不斷在自身的基礎上吸收和融合外來文化的精髓。經過發展和傳承,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形成了包涵內容廣泛,藝術價值高,知名度高等特征。
(一)調查目的
重慶主城區擁有眾多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多樣、資源豐富。該調查通過專家調查問卷、實地訪問等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系統地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重慶市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及其相關的信息和資料,其目的是確定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存量狀況以及類型、分布、規模和開發程度,并為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開發等相關研究提供基礎的數據資料。
(二)調查對象
根據學術界對于旅游資源普遍認同的范疇,對重慶市內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甄選,確定了重慶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調查的對象為木洞山歌、接龍吹打、小河鑼鼓、車燈、四川評書、四川揚琴、四川清音、川劇、川江號子、蜀繡。
(三)調查方法
首先,通過實地考察法了解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種類、特色以及分布情況,之后,采用專家問卷調查法,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對調查對象有深刻認識和研究的專家進行調查,獲得詳細的資料,統計相關的數據,為之后的賦分評價提供參考。
(四)調查流程
本次的旅游資源單體調查表采用統一的評價量表,然后進行評分,得出旅游資源單體的得分并評價其所處的等級。本次調查在充分收集和參考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后進行實地考察,專家問卷調查主要集中在2016年6月8日至2016年6月20日,對相關專家進行訪問,并對記錄的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為評分打下基礎。
二、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基本類型
(一)旅游資源分類
我國學術界根據各級政府和單位申報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劃分了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兩個大類和四個亞類,如下表1。
(二)旅游資源類型構成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類型、構成以及占重慶整個區域的比例,如表2所示:
由2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重慶直轄市范圍內所占的比例較高。
(三)旅游資源類型特征分析
1、旅游資源數量種類較多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10項,其中都較為著名且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強(表1)。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有2大主類,4個亞類,占全市標準數目的比例較大。由此得出,重慶主城區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數量較多,種類繁多。
2、旅游資源歷史悠久
重慶主城區的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眾多項目都是發源于古代,傳承至今。如木洞山歌,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經過歷史的演變,至明清時期演化形成木洞山歌。接龍吹打最遲在明代末年形成,經過四百多年的發展演變,至今形成自身獨特的曲調和內容。四川評書、四川清音、四川揚琴經過明朝時期的發展和傳承,在清代的時候盛極一時,擁有大量的聽眾。蜀繡在三國時期就已馳名天下、世人皆知,被視若珍寶,更有寸蜀寸金的說法。川劇早在唐代就有“蜀戲冠天下”的名聲,清代年間吸收各家戲劇的精髓,揉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
3、旅游資源根植于實踐生活
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多為傳統音樂、民間音樂和曲藝類的項目,這些項目大多是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積累產生的,在表現形式和精神內涵上與人民群眾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它能與人民群眾在情感和精神上產生共鳴。與人民群眾的勞作有直接聯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川江號子、木洞山歌、小河鑼鼓等,它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重慶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都是來自民間的生產和生活,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4、旅游資源雅俗共賞
重慶主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內容豐富,知名度較高。部分項目長期活躍在舞臺上供人們欣賞,根植于人民群眾的非遺文化不僅傳頌于百姓的口中,更在舞臺上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川江號子扎根與底層人民的辛勤工作之中,是船工們的吶喊聲。在“印象武隆”中川江號子氣勢雄厚、震撼人心,讓觀眾陶醉其中。下里巴人和陽春白雪的藝術形式在巴蜀大地上得到和諧的相處。四川清音、四川揚琴較之顯得嫻靜溫柔,揚琴的音色清麗婉轉、悠揚動聽,適合演奏活潑的樂曲。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客、普通百姓在一杯清茶的陪伴下,愜意的聆聽著,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放松和舒適。
三、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評價
(一)主要旅游資源評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旅游資源的評價共100分,主要分為 “資源要素價值”(總共85分。其中含觀賞游憩使用價值30分;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25分;珍稀奇特程度15分;規模、豐度與幾率10分;完整性5分)、“資源影響力”(總共15分。含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用期或使用范圍5分)和“附加值”(分正分和負分,主要是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三個部分。
按照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表,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其評分結果見表3。
由表3得出,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的得分較高,其中觀賞價值普遍得分高,但是知名度得分差異較大,完整性得分不高。
(二)旅游資源等級劃分
采用國家旅游局頒布的旅游資源評價標準,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評價,評價等級如下表4所示。
由4表得出,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旅游等級較高,旅游資源的品質優良,可開發程度高。
(三)旅游資源總體分析評價
重慶主城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的等級較高,2個五級旅游資源、4個四級旅游資源、3個三級旅游資源。重慶主城區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還未達到應有效果,形象不突出,不完整,沒有合理和可持續的的旅游開發體系。整體上還嚴重缺乏重視和保護,需要各方面的保護。
四、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建議
(一)加強文化宣傳,營造良好氛圍
隨著新世紀現代化的沖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現代化的影響,失去了對傳統文化的守護。巨大的社會變化使得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岌岌可危,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因此加強對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顯得尤為重要。重慶主城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較之其他自然資源顯得較低。所以需要重慶市相關部門積極開展與非遺文化相關的文化活動,創造一個非遺文化與百姓生活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梢酝ㄟ^互聯網和媒體宣傳,舉辦走近非遺文化的體驗和觀摩,向人民群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演變和精神內涵。此外,還可以充分結合非遺文化與民族傳統節日的關聯,加深人民大眾對非遺文化的認識度,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從而在重慶市內形成良好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氛圍。
(二)突出巴渝特色,創建嶄新形象
巴渝文化歷史悠久,特色鮮明,但是在游客心中的印象卻不突出,在打造重慶旅游形象和口號時,加入文化元素。例如重慶的朝天門和瓷器口的碼頭文化,與川江號子是密不可分的。在重慶碼頭文化的宣傳時,可加入川江號子的發展歷史。讓游客在潛移默化中了解非遺文化。重慶的麻辣火鍋聞名全國,在火鍋店中加入文化宣傳欄,讓人民了解火鍋的由來和背后所產生的文化。因此可以在各方面打造重慶文化名牌。因此在未來的重慶旅游形象建設工作中,可融入具有巴渝韻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人們接受視覺盛宴的同時也用心體驗到巴渝雅俗共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整合市場優勢,創新旅游形式
重慶主城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進行開發時要重視和認清市場需求,滿足游客求新、求奇、求特的心理。 可打造新的旅游形式,讓游客不僅游覽和觀賞景點,還可以走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產和表演中去,切身體驗和感受非遺文化,如游客在游覽瓷器口古鎮時,可以去茶樓聆聽評書,在抑揚頓挫的語調中,感受評書的嬉笑怒罵;另外游客可前往重慶市曲藝團里不僅可以欣賞四川揚琴、四川清音的表演,還可聆聽國家級傳承人對非遺文化的學習歷程,感受文化的傳承。此外,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時,應積極結合重慶周邊的旅游資源,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旅游線路。
(四)合理開發利用,發展文化產業
【關鍵詞】京津冀一體化;秦皇島旅游業;發展
一、京津冀一體化下秦皇島旅游業面臨的發展機遇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的加快給秦皇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例如基礎交通方面,京津冀主要城市間高鐵的建設顯著提高了各城市旅游交通的可達性,一日旅游圈的范圍繼續擴大。區域邊緣城市的居民可以方便快捷地來秦皇島休閑度假,京津冀地區旅游空間格局得到了優化;承接北京部分產業方面,秦皇島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利用自身優勢承接首都北京的部分功能,如北戴河新區將集中承接北京教育產業。
二、京津冀一體化下秦皇島旅游業的優勢
1.區位優勢明顯。秦皇島市位于渤海灣,處于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連接著華北和東北兩大經濟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2.交通設施齊全。秦皇島是我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城市,交通設施涵蓋了公路、鐵路、機場及港口等,交通非常便利。3.氣候宜人,環境優美。秦皇島氣候類型屬于暖溫帶,地處半濕潤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聞名國內外的避暑勝地北戴河,氣候宜人,空氣清新,有“天然氧吧”之稱。4.旅游資源豐富。秦皇島有海、有山、有長城,旅游資源眾多,其中長城旅游資源作為歷史資源最具代表性。山海關、老龍頭作為秦皇島市歷史旅游資源的標志性景觀,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又是集山、海、關、城為一體的獨特資源,享譽海內外。
三、京津冀一體化下秦皇島旅游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旅游業淡旺季明顯。秦皇島的旅游旺季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剩余的時間屬于旅游淡季,在旅游淡季來秦皇島的游客少之又少,呈現一片蕭條景象。雖然近些年市委市政府在旅游產品開發及宣傳促銷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冬季缺乏核心旅游吸引物,淡季時設施閑置、資源浪費情況仍很嚴重,旅游淡旺季特征未得到根本改變。2.旅游業開發缺乏整體規劃,開發層次較低。作為海濱旅游城市,秦皇島旅游仍處在分散經營的階段,還沒有形成“大旅游”的規劃格局。多數旅游資源的開發尚處在“游覽觀光”層面。部分新建景點存在重復建設,盲目投資等現象。旅游資源規劃隨意性較強,旅游產品單一,導致資源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3.旅游業還存在著旅游管理混亂,監管部門監管不到位等現象。2015年山海關景區被國家旅游局取消5A級資質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秦皇島旅游業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而管理體制卻不完善,管理體制改革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秦皇島旅游業的健康、快速發展。4.旅游業與服務業專業人才較少、從業人員水平及服務質量不高等這些專業因素直接影響了游客的游玩體驗及秦皇島旅游業對外形象,不利于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京津冀一體化下秦皇島旅游業的發展對策
1.針對秦皇島旅游業淡旺季差異明顯這一突出問題。秦皇島應對產品結構重新進行整合,要將適合淡季旅游的項目有針對性地組合起來,推出不同主題的適合淡季游玩的線路。另外要對原有的旅游產品深度挖掘,進行必要的改造與完善,提高其淡季旅游的適用性。如開發長城健身游、秋冬觀海游等。要重視開發多元化的淡季旅游產品,如利用昌黎葡萄酒產業,設計獨具特色的葡萄酒文化旅游線路;大力發展極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旅游;重視發展淡季商務會議旅游。此外,應重新定位秦皇島的旅游形象,加強淡季旅游宣傳力度,消除旅游淡旺季在游客心目中的城市形象定位。2.秦皇島市政府應在旅游業整體規劃中發揮主導作用,提高旅游規劃水平。市政府可組織專家學者對京津冀一體化下的秦皇島旅游資源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合理化建議,為政府在整體規劃和決策時提供重要參考。在旅游業的投資、新產品開發、基礎設施建設、宣傳營銷等方面,市政府應借鑒青島等地的成功經驗,利用京津冀一體化大背景,優化旅游發展大環境,制定正確的發展規劃,明確秦皇島在一體化中的城市定位,利用好一體化這一機遇,打造一批新的重大旅游項目,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旅游產業,提高秦皇島旅游業的市場影響力。3.秦皇島市應結合實際情況出臺更多有關旅游方面的地方性法規,相關監管部門依法監督管理旅游資源、旅游市場經營等方面。對于監管失職者要啟動問責制。相關部門要堅決打擊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及時整頓旅游市場秩序,維護游客的合法權益。4.二十一世紀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相關部門應采取各種措施引進并留住國內外旅游業高級人才,高級人才包括旅游管理人才、產業規劃設計人才及資源調查研究人才等。同時還應大力培養當地人才,發揮其旅游業主力軍的作用。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秦皇島當地的高校資源,與燕山大學、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等駐地高校聯合培養旅游知識扎實,業務能力強的專業人才。市旅游局應進一步加強對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水平,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全面質量管理;旅游規劃;法規
從2000年開始,中央有關部委陸續出臺了多部規范旅游規劃的法規,我國旅游規劃法規體系初步形成。在當前我國旅游規劃成果良莠不齊的情況下,這些法規把規范旅游規劃的編制,而不是旅游規劃的實施作為重點,希望借此提高旅游規劃成果質量。因此,它們的制訂和實施可以納入質量管理的范疇。現代質量管理學崇尚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然而,分析表明,我國旅游規劃法規體系尚未實現對旅游規劃質量的全面管理,因而有必要補充完善。
一、我國旅游規劃法規體系的構成我國現行的旅游規劃相關法規有四部,分別是《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2000年)、《旅游規劃通則》(2003年)、《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2003年)、《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管理辦法》(2005年)。
《旅游發展規劃管理辦法》、《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等級認定管理辦法》是國家旅游局的部門規章。前者對旅游發展規劃的概念、類型、內容、地位進行了界定,提出了編制旅游發展規劃的原則,并對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審批、實施的行政管理程序進行了粗略的規定。后者提出了旅游規劃設計單位資質的認定標準、申報與審批程序,并建立起對具有資質的旅游規劃設計單位的管理制度。
《旅游規劃通則》、《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是由國家旅游局起草,國家質檢總局的技術法令。前者較為詳細地規定了各類旅游規劃的內容,系統地提出編制、評審旅游規劃的技術要求與程序,并對編制、評審旅游規劃人員的個人素質、團隊構成提出了較為具體的要求。后者在對旅游資源進行界定、分類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詳盡的對旅游資源進行調查、評價的工作方法。
二、TQM的概念與內涵
TQM是英文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縮寫,意為全面質量管理。它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質量經理菲根堡姆于1961年最先提出的一種質量管理思想。菲根堡姆認為,質量控制應該由企業所有人員共同承擔,解決質量問題不能僅著眼于產品制造過程,質量管理應貫穿于產品質量產生、形成和實現的全過程,且解決質量問題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不能僅限于檢驗和數理統計方法。在制造業的成功應用使得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很多國家結合本國的實踐對其進行了創新和發展,并對其應用范圍進行了拓展。
如今,全面質量管理已發展成為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在全球企業界和其他各類組織的管理活動中得到了非常廣泛的應用。
我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大力推廣全面質量管理。在此過程中,我國專家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提出了“三全一多樣”的觀點,即認為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必須達到全過程、全員、全面、多方法四個基本要求?!叭^程”是指對質量產生、形成、實現的整個過程進行控制;“全員”是指組織的全體成員都投入到質量管理活動中去;“全面”是指質量的概念是廣義的,包括產品質量、服務質量、工作質量等方面;“多方法”意為綜合采用管理技術、科學方法、專業知識進行質量管理。
三、完善我國旅游規劃法規體系的建議把我國旅游規劃相關法規的內容與全面質量管理的基本要求進行對比發現,現行旅游規劃法規體系還需從四個方面進行完善:1、對旅游規劃編制過程進行更科學、更嚴格的控制。旅游規劃編制、實施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規劃成果的質量。然而,在當前我國旅游規劃成果整體上質量較低的情況下,現階段不宜通過立法強行干預旅游規劃的實施,盡管規劃實施對規劃成果質量有檢驗、反饋作用。法規應致力于對旅游規劃編制過程進行更有效的控制。在此提兩點建議:其一,對旅游規劃編制程序進行更科學的設計。近年來,學者們就如何編制旅游規劃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不乏有關創新旅游規劃編制程序的理論成果。建議立法者分析、評估這些研究成果,并據此修訂旅游規劃編制程序。比如,有的學者提出了利益相關者參與旅游規劃編制的步驟與方法;其二,法規對旅游規劃編制程序的表述應體現充分的強制性,以實現對旅游規劃編制過程的嚴格控制。現行法規的強制性明顯不夠。比如,關于委托方確定旅游規劃設計單位的方式,“通則”只是概括了實踐中有哪幾種方式,而不是要求委托方必須采用相對公正、透明的競標方式。
2、加強對參與旅游規劃編制工作人員的管理。參與旅游規劃編制的工作人員主要有四類:規劃團隊、委托方的官員或管理者、規劃評審專家、委托方辦事員。要做到全員管理,關鍵在于兩點:一是明確每位工作人員的質量責任;二是設法保證他們具有優良的業務素質,既有控制旅游規劃質量的能力,又有高度的質量責任感。
明確工作人員的質量責任比較容易,而要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則相對困難。我國已建立旅游規劃單位資質認定制度,試圖控制規劃團隊的業務素質。然而,單位和個人畢竟是兩碼事,所以還應建立旅游規劃師資質等級認定制度。建議旅游規劃師不但要分級,也要分成旅游地學、景觀設計、旅游歷史文化等多個專業類別。這既符合一個人很難精通旅游規劃所需全部知識的客觀規律,又方便委托方識別規劃團隊的學科構成。參與評審的專家也應具有旅游規劃師資質。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旅游規劃,評審專家小組的資質等級結構、資質專業類別結構應有所差別。旅游規劃的委托方既有政府,也有企事業單位。委托方參與規劃編制的人員構成復雜。受權力范圍的限制,旅游主管部門無法確保他們每個人具有優良的業務素質,但完全可以做到提高旅游系統人員的業務素質。
3、對旅游規劃質量進行全方位的、精確的控制。法規對旅游規劃質量的控制應該是寬泛的,不僅是規劃成果的質量,也包括規劃編制過程中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規劃成果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劃的內容是否符合委托方需求;二是規劃的技術方法是否科學。
現行法規規定了各類旅游規劃的主要內容,但比較粗略,無法對規劃內容進行精確的控制。因此,建議頒布詳細的旅游規劃內容綱目,進一步明確旅游規劃的內容體系。當然,不同類型、不同級別的旅游規劃應執行不同的內容綱目?!堵糜钨Y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具體規定了旅游資源調查分析的技術方法,而其他旅游規劃相關法規中關于規劃技術方法的條款比較原則化,執行起來容易陷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爭論。因此,建議頒布更多詳解規劃技術方法的法令。旅游規劃實踐也表明,旅游市場調查、旅游產業規模預測等工作亟須規范。因為技術方法有因時、因地、因情況而變的問題,而且有的工作有多種較為可靠的技術方法,所以關于技術方法的法令應留有一定的彈性,并根據執行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修訂。
在我國旅游規劃編制實踐中,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比較普遍地存在或輕或重、這樣那樣的問題。規劃團隊調查研究敷衍了事、委托方主要領導重大決策獨斷專行、評審專家顧及熟人面子口下留情、委托方辦事員不能按時提供數據資料等現象屢見不鮮。這類質量問題會對規劃成果質量、規劃完成時間產生不利影響。
然而,現行法規中有關工作質量的條款很少,需要補充完善。
4、豐富旅游規劃質量管理手段?,F行的旅游規劃相關法規對工作人員業務素質的管理主要是通過資格準入制度。其實,還有必要采取教育手段、業務檢查手段。教育能使工作人員被動地提高業務素質,而業務檢查可促使工作人員主動提高業務素質?,F行法規控制旅游規劃成果質量的主要手段是規劃評審,但規劃評審屬于事后控制,而不是全程控制,它能檢驗規劃成果的質量,卻無法控制規劃工作的質量,當然也就無法預防規劃成果出現質量問題。因此,必須創造更多的質量管理手段,以實現對規劃編制過程的全程控制,對相關工作人員工作質量的控制。比如,可以引入標準合同制度,統一旅游規劃編制合同的內容、格式,合同中把委托方、規劃團隊可能出現的各種形式的工作質量問題列為違反合同的行為,從而通過雙方的相互監督提升雙方的工作質量。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國質量管理協會.全面質量管理(第3版)[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作為新當選的全國政協委員,我非常榮幸地參加了今年3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全國政協會議。在本次會議召開之前,我密切關注社會熱點,針對人民群眾關注的話題,積極撰寫提案,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履行全國政協委員的職責。在本次會上我提交了五份提案,其中一些提案,在社會上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是我沒有料到的。
三沙主要島嶼的國土資源調查關系到海洋安全
我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長期從事地貌與新構造運動、第四紀地質與環境變化、生態地質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流域環境與防災等方面的研究。由于自身專業的背景,我非常關注地質、國土與科學方面問題。當前,南海三沙主要島嶼的地質調查研究尤為重要,對此,今年兩會期間我提交了一份《關于盡快開展南海三沙主要島嶼地質調查,保護我國海洋安全的建議》的提案。
海島是人類開發海洋的遠涉基地和前進支點,是第二海洋經濟區,其在國土劃界和國防安全上也有特殊重要地位。三沙市作為海南省的第三個地級市,全部由島礁組成。對三沙市島礁進行綜合地質調查與評價是其建設和發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目前建市后急需的重要基礎工作。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南海國際爭端局勢,開展此項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開展南海三沙主要島嶼地質資源與地質環境綜合調查,需查明主要島嶼基礎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和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以及重要地質資源的分布狀況與規模,對主要島嶼的地下水資源、土地資源、景觀資源、工程建設適宜性和地質環境承載力等進行專題研究和評價,從而為三沙市的供水、旅游開發、港口建設、城市發展規劃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依據。
我建議主要調查內容包括:查明主要島嶼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島嶼礁盤)、海岸線變遷規律及演化趨勢,從而為島嶼海岸保護和港口工程建設服務;以陸域國土為調查對象,按土地覆被分類標準,對每一土地覆被地塊的類型、位置、范圍、面積、利用狀況等信息進行調查,編制土地覆被基礎圖件,建立土地覆被數據庫,量算、統計、匯總土地覆被基礎數據,從而為主要島嶼的農業開發提供依據;調查主要島嶼地下水資源分布狀況,查明地下水資源的天然儲存量、補給量和可采資源量,從而為未來島嶼發展的供水規劃、應急水源地建設提供依據。開展主要島嶼的地學景觀資源調查,查明旅游地質資源的特征及分布狀況、開發利用條件;開展旅游地質資源開發利用可行性評價,為三沙市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依據。開展主要島嶼工程地質調查,查明島嶼工程地質條件和巖土工程地質參數,進行建設工程適宜性評價,為港口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依據;在開展調查研究的同時進行數據錄入,按照“海洋地質研究調查數據庫數據結構”和“海洋地質研究成果數據庫數據結構”技術要求進行數據錄入,建立信息服務技術平臺,為我國南海國土資源保護與開發服務。
安全教育列入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是當務之急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也很關注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工作。由于近年來我國面臨的災害風險正在進一步加劇,危及人類生存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多樣化、復雜化。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中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保護意識弱,受到意外傷害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據研究部門公布的資料顯示:安全事故已成為14歲以下少年兒童的“第一殺手”,其中通過安全教育和預防,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80%以上的意外傷害事故可以避免。因此,加強中小學生安全教育十分重要,這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基礎與前提。為此我的看法是:
一是提高對安全教育的認識。安全教育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是最重要的素質教育,是影響人的一生的教育。
二是將安全教育作為單獨的學科列入義務教育階段必修課程。在現有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增加安全教育課程標準;規定安全教育課在不同學段的最低課時,并按照各地的實際情況規定理論課與實踐演練課的比例;將安全教育學科列為學??荚嚮蚩疾榈目颇浚员阌谠u估其教學質量和效果。
三是組織專家編制統一的安全教育學科教材。依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地震、溺水、火災、雪災、交通事故、擁擠踩踏、治安防范以及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食品、藥品、網絡等方面的安全問題,都應成為教材的主要內容。針對小學、初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按照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初中等各個學段分別設置教學內容;同時,教育行政部門還要組織力量探索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開發集文本內容、影像資料和體驗活動于一體,趣味性較強,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的教材。
四是建立穩定的專業和兼職相結合的安全教育師資隊伍。以現有的教師隊伍為基礎,選派有責任心、教學能力強的教師專職從事安全教育;通過組織崗前專業培訓、上崗考核和定期培訓的方式,逐步打造一支專業化程度高、素質好、相對穩定的安全教育老師隊伍;安全教育教師的職稱評定應等同于其他必修課教師,還應加強相關的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同時,積極利用社會資源,聘請醫療衛生、交通、治安、消防等專業人員參與安全知識的日常教學和演練。
五是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工作落實情況的檢查監督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將安全教育納入到各中小學校目標管理責任考核和教育督導檢查之中,每年定期組織力量對中小學校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以達到有效推動中小學安全教育扎實開展的目的。
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不能搞 “一刀切”
城鎮化是破解中國“三農”問題的鑰匙,對于如何推進農村城鎮化,我有以下的建議:
一是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首先,就是我們過去最常說的加快城鎮化建設,即通過擴容大城市、中小城市,以及試點提升有條件的鎮街來加以推動,從而讓農民進入城市,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或農民身份轉為市民,最終提高城鎮化率的模式。這樣做可以解決“農民”問題,但解決不了“農村”問題,城市與農村依舊處于“兩相忘”的狀態。因此我建議同時走另一條路,就是農村就地城鎮化,即在保留農村自然環境和生態條件的同時,改善農村貧窮落后面貌,提升農民各項技能素質,發展規模化現代農業的模式。通過農村自身各方面大發展,使得矗立農村其上的人和物接近并趕上城市的品質。這樣可以同時解決“農民”和“農村”、“農業”的問題。我們認為后者應該成為推進城鎮化的重點。當然,通過城市的發展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做法在當前還是必要的。這一步走好了可使后一步走得更容易些。
二是城鎮化建設要科學布局,城鎮化等級有序,特色鮮明。在城鎮化建設中要做好規劃,要有科學、合理地進行城鎮化空間布局和規模布局,即中心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城鎮化等在空間上分布要科學、有序,要符合當地的資源環境條件。對于一個地區城市分布要符合齊普夫法則,即第二位城市的人口是最大城市的 1/2,第三位城市是最大城市人口的 1/3,依此類推。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城鎮人口之比,稱為“城市首位度”。一般認為,城市首位度等于或略小于 “二” 表明結構正常、集中適當,大于“二”則有結構失衡、過度集中的趨勢。切莫貪大和攀比。同時,各個級別的城、鎮要有其相應建筑格式、交通布局、城市景觀等,有各自的城鎮特色,切莫千城一面。要符合美麗中國的要求。
三是農村城鎮化建設要不失田園式的農村風貌。要做到城鎮化農村,而不是農村城市化。前幾年有一種傾向,就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一些地方盲目照搬城市模式,追求奢華,不僅失去了田園式的農村風貌,造成了很大浪費,同時農民也很不滿意。此外,農村城鎮化建設要充分考慮當地的自然景觀和資源環境條件。城鎮選址首先要考慮水、土等資源條件。同時要注意環境因素,要避開不利的自然環境條件,考慮城鎮建設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農村城鎮化建設要安全第一。將散居的農村集中建鎮是農村城鎮化最主要的工作。在建鎮規劃時一定要注意地質環境安全。特別是在山區農村地區,要認真進行地質勘查,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地震等地質災害的潛在危險。
關鍵詞:課堂教學;重視;探究能力;培養
新課程理念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核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那么,在教與學的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提高他們獨立思考、創新的能力?本人在課堂教學中做了一些嘗試,下面談談在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設疑問難,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和記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思考?!弊x書有疑,方始是學。這是古今中外學者的共識。歷史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質疑,發現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如何引導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質疑呢?
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抓住疑點,運用設疑技巧,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發現疑點,激發其思維興趣,培養其質疑的習慣。如“商鞅變法”一課,就可以導入設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進行的?假如沒有商鞅變法,秦國后來能統一六國嗎?),課本結束時設疑(聯系商鞅變法的內容,分析其特點是什么。如何評價商鞅變法?)
其次,教師明確告訴學生一些質疑的方法。學習歷史現象時要搞清楚“是什么”,探究“為什么”,懂得“說明了什么”。如,學習《中國的產生》一節時需要弄清楚:(1)什么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2)它與中的企業又有何不同?為什么會產生于19世紀60、70年代?為何分布在沿海地區而不是內地?(3)的來源為何是官僚、地主、商人而不是農民?(4)為什么說民族資產階級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協性?學習后必須反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資本主義為什么不能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民族資產階級為什么不能肩負起民主革命的歷史使命?”……通過自學探究,學生不僅掌握了課文的基本內容,更重要的是激發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最后,要求學生掌握“質疑—思考—釋疑”的規律,只有沿著一個個疑問思考下去,才能弄清疑點的內涵與實質,達到真正理解的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有時學生的質疑是教師始料不及的,甚至與教材的觀點相反,教師切忌橫加責難,在肯定、鼓勵的同時,引導學生立足客觀史實,正確對待歷史,加強理性點撥,形成正確認識,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將直接影響和制約整個教學過程的發現和教學的結果。因此,要求教師根據教材特點、認知對象的不同,在課堂中創設適宜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
如,在學習“經濟體制——的實行”時,一上課,我請學生閱讀教材第一、二自然段思考并回答: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歷史原因、現實原因分別是什么?的弊端有哪些?你認為應該如何糾正?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并回答。后請學生分組討論:(1)[學思之窗][歷史縱橫]反映了什么信息?小崗生產隊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2)為什么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的含義是什么?學生分小組討論一番后,紛紛舉手發言。經過各組互相提問并修改后得出正確結論。最后我再提問:“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對農村經濟的發展產生什么影響?”幾個小組成員之間迅速交換意見,學生很快從改革經營體制、管理體制、購銷體制和調整產業結構去歸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從對農民方面、農業方面、工業化現代化方面去分析其影響。這樣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理解了知識的關鍵處,不僅牢牢地掌握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和影響,而且也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探究學習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二、重視課本中的史料教學,提高學生的史科分析、運用能力
歷史教育從分析史料入手,尤其是從教材中涉及的史料入手,不僅可以拓寬學生思維的空間,還可以使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在教學中,我利用新教材增加的文獻資料和圖片資料,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解讀、判斷、運用歷史資料的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如,在分析“——日軍的滔天罪行”時,通過課本觸目驚心的史實引導學生思考:(1)戰爭是殘酷的,犯下種種反人類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兒的人,是什么使他們從人變成了滅絕人性的惡魔?(2)日本右翼否認日軍在侵華期間制造的慘絕人寰的“”,認為只是在戰爭期間的某種屠殺,你怎樣看待這個問題?(3)作為一個中國人,一個中國當代青年,應該怎樣對待這段慘痛的歷史?你認為應該如何處理當今的中日關系?我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討論,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必須冷靜地剖析歷史、正視歷史,樹立理性的愛國主義情感,以積極的態度面對未來。通過問題來進行學習,由學習來生成問題,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學會學習,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加強縱橫聯系,培養學生把握歷史基本規律的能力
歷史事件是相互聯系和承前啟后的,歷史上發生的一切事件都與一定的時間、地點、條件相聯系。因此,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充分而恰當地運用縱橫聯系比較的方法,把具有某種共同屬性的人物事件放在一起加以分析,讓學生在比較中學習,在比較中加深對事件的理解,在比較中記憶知識。通過比較,從現象到本質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的必然聯系,掌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縱橫聯系法是歷史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基本方法之一。
如,這里有兩種方法:一是以一國歷史為線索、以時間為綱的縱向聯系。如,講時期“八一三”時,可聯系“九一八”、“一·二八”、、“七七”,把20世紀30年代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的五次構成一個整體來講述。二是以問題為線索,將同類問題或同一時間,不同國家間相類似的問題進行比較的橫向聯系。如,在講述“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與調整”時可提出問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各國的經濟體制進行了如何的調整與創新?你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學生對所學的蘇、美、中等國經濟體制的變革進行重新整理,得出基本的結論是:蘇聯開創了計劃經濟體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沒有根據國情變化進行調整,改革不成功。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實行國有化和計劃經濟。中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確定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的學習、思考角度的創設使學生對歷史知識有了新的看點,原來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彼此借鑒,都在調整自己的經濟政策。這樣,通過縱橫聯系,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鞏固和加深所學的知識,學會分析和把握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方法。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實踐和創新的能力
如今的中學生知識面寬,他們往往不滿足于課本上的東西,渴望教師能把他們帶入廣闊的知識領域。研究性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十分強調學生自主地探究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實踐性強,具有課堂教學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學作用,為學生提供了實踐和創新的場所,有助于更好地實現中學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我因地制宜,選擇貼近學生實際和生活的話題,組織學生開展“大埔鄉土歷史資源調查研究活動”,讓學生全面參與活動的策劃、設計、組織開展、總結反思的整個過程,這對訓練學生的創新才能和提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學生在全面參與的過程中,獲得了自主的發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就“文物保護”“環境治理”和“旅游資源開發”等社會問題各抒己見,積極撰寫調查報告,并在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撰寫的《大埔旅游資源開況調查報告》獲得大埔縣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
德國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教師不僅是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者和評判者,更是學生學習上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能夠充分表現自我的氛圍,為每個學生提供更多的機遇,使每個學生進一步發現自我、認識自我,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一、市場前景和發展優勢
(一)市場前景
藍莓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五大健康食品之一,集營養與保健功能于一身,是近年來發展最為迅速的“第三代果品”,深受人們青睞。其果實富含花青素、多酚、有機酸、礦物質、維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保健價值,可作為加工食品、保健品的優質原料。從果實中提取的天然紅色素,是食品添加劑的重要來源,能夠延緩衰老、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防止血管破裂、降低血壓,并具有抗病毒、抗癌、解毒及增強人機體免疫力等功效。花青素、Vpp、黃酮等活性物質高端產品在國際市場走俏,暢銷歐美等發達國家,處于供不應求狀態。
目前,全世界有30多個國家栽培藍莓,總面積約1800萬畝,產量僅能滿足需求量的40—50%。我國已有10多個省份開始藍莓商業化栽培,種植面積迅速增長,達到11250畝,產量12300噸,其中超過2/3的果實用于鮮食,而鮮食中80%出口日本和香港等地。由于市場上的藍莓及其制品品種和數量較少,而且多數是從歐美進口,價格較高,我國民眾對藍莓還沒有形成充分認識。隨著人們對天然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以及對藍莓及其制品認識不斷提高,藍莓市場將會快速增長,藍莓產業發展潛力和空間巨大,前景廣闊。
(二)發展優勢
1、資源優勢。野生資源豐富。目前,全市集中分布的野生藍莓面積達35萬畝,通過集中力量搞好野生藍莓資源保護培育和有序開發,科學建立管護和恢復基地等措施,可大幅提高野生藍莓年采集量和果實質量。自然條件優越。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短促溫熱,年有效積溫約為1800—2300℃,無霜期為90—110天,有大小河流621條,水資源潔凈充足,土壤類型以暗棕壤為主,有機質含量高,適宜高品質的藍莓等小漿果生長。
2、科技優勢。多年來,通過與俄羅斯遠東多個科研院所及東北農業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等大專院校深入開展科技交流與合作,積極引種引智開發高緯寒地小漿果資源,現已建有全國最大的高寒地區藍靛果耐寒品種研究基地。開展的引種科學試驗,藍靛果品種培育相關技術在國內處領先地位。
3、政策優勢。國家對天然林資源實施保護政策,省政府積極鼓勵林區發展林下經濟和非林替代產業,以實現林業經濟快速轉型,有利于推動藍莓產業快速發展。同時,我市對發展藍莓、藍靛果等小漿果產業高度重視,已將發展藍莓、藍靛果等小漿果產業作為調整農林產業結構、增加林農收入的重要舉措,納入市“十二五”規劃,科學謀劃,精心組織,扎實推進。
二、發展思路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堅持生態優先,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實現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搞好野生藍莓資源的保護、培育和開發利用,努力推動野生藍莓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實現資源永續利用。依托科技支撐,以中俄林業科技合作園區為孵化器,堅持“綠色有機”發展理念,大力建設以藍靛果為主,黑果花楸、穗醋栗為補充的示范栽培基地,延長藍莓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小苗木大貢獻”、“小漿果大產業”的發展目標。
三、發展原則
(一)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第一的原則。以“生態”建設為中心,堅持保護性開發和利用野生藍莓資源,大力營造藍靛果為主的生態經濟林,發展具有特色的藍莓產業。
(二)堅持穩步推進,健康發展的原則。建立示范栽培基地,科學確定發展規模,實施規模經營,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規范藍靛果苗木繁育、示范栽培技術,因地制宜引導藍莓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三)堅持統籌規劃,科技支撐的原則。繼續深化對俄林業科技合作,加大與國內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合作力度,努力破解藍莓產業發展難題。以科技為支撐,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謀劃藍莓產業發展,盡快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四)堅持機制創新,科學發展的原則。堅持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和支持藍莓產業發展和科研攻關,有效解決資金、苗木、地塊等重大問題。同時,強化林業部門職能作用,積極引導藍莓產業科學發展。
四、發展目標
“十二五”時期,全面加強野生藍莓資源保護開發,提高鮮果采集利用量。大力推進優質藍莓示范栽培基地建設,依靠科技支撐,自主創新,促進高附加值的藍莓等小漿果產業發展,努力提高藍靛果人工栽培、加工水平,培育獨具特色的有機藍莓品牌。
(一)近期目標
1、野生藍莓。實施野生藍莓撫育保護35萬畝,集約化經營0.25萬畝,建設野生藍莓撫育基地5處,年采集利用量由500—600噸提高到800—1000噸。
2、苗木。到2015年,繁育各類小漿果優質苗木2000萬株以上,其中藍靛果1500萬株、花楸200萬株、穗醋栗300萬株。
3、示范栽培基地。建設藍莓示范栽培基地10萬畝,其中藍靛果6萬畝、穗醋栗1萬畝、黑果花楸1萬畝、其他品種藍莓2萬畝。市林業局建設5萬畝、愛輝區建設2萬畝、孫吳縣建設1萬畝、其他縣(市)及行業部門2萬畝。
起步實施階段。建設藍靛果等示范栽培基地2.1萬畝。市林業局建設0.1萬畝。2012年建設2萬畝,其中市林業局1.5萬畝、愛輝區0.4萬畝、孫吳縣0.1萬畝。
轉化推廣階段。建設藍靛果等示范栽培基地4.5萬畝。2013年建設1.5萬畝,其中市林業局0.5萬畝、愛輝區0.3萬畝、孫吳縣0.2萬畝、其他縣(市)及行業部門0.5萬畝。2014年建設3萬畝,其中市林業局1.8萬畝、愛輝區0.4萬畝、孫吳縣0.3萬畝、其他縣(市)及行業部門0.5萬畝。
穩步推進階段。建設藍靛果等示范栽培基地3.4萬畝,其中市林業局1.5萬畝、愛輝區0.6萬畝、孫吳縣0.3萬畝、其他縣(市)及行業部門1萬畝。
4、鮮果產值。預計生產鮮果3.2萬噸,實現鮮果產值6.4億元。其中野生藍莓0.5萬噸,產值1億元;藍靛果忍冬1.6萬噸,產值3.2億元;黑果花楸0.3萬噸,產值0.6億元;穗醋栗0.3萬噸,產值0.6億元;其他品種藍莓0.5萬噸,產值1億元。
(二)遠期目標
到2020年,實現藍莓系列漿果總產值29.7億元,其中鮮果產值11億元,精深加工產值18.7億元。年產各類小漿果鮮果5.5萬噸,其中野生藍莓0.5萬噸、藍靛果忍冬3萬噸、黑果花楸0.5萬噸、穗醋栗0.5萬噸、“美登”等其他品種1萬噸。
五、重點建設任務
(一)野生藍莓資源保護培育與采集利用
1、開展野生藍莓資源調查。對全市野生藍莓資源開展調查,核實全市野生藍莓資源的種類、分布及遺傳多樣性情況,建立野生藍莓資源圃,開展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評價研究。
2、野生藍莓資源保護與開發??茖W合理區劃野生藍莓管護區,實施重點保護,在愛輝區大嶺、七二七、大平、濱南、樺皮窯林場等重點分布區域,分別建立藍莓管護基地、恢復基地和集約經營基地。在管護區內實施科學的人工管理,采取透光、剪枝等分類經營管護措施,提高野生藍莓單位面積產量,切實有效保護、開發、利用好現有野生藍莓資源。加強對藍莓生長、采集和保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制定科學合理的采收、撫育管理辦法,積極引導企業、個人采取科學方式進行有序采收,防止掠青、折枝和放牧、開荒、用火等破壞野生藍莓資源行為。
3、加大野生藍莓資源恢復力度。以保護和恢復自然生態系統為主,對野生藍莓的原產地,實施封護,減少人為干擾破壞,實施人工撫育,促進天然更新,逐步恢復野生藍莓種群,提高野生藍莓質量和產量。
(二)積極加快苗木繁育
1、繼續深化中俄林業科技合作。抓住當前中俄林業科技合作有利機遇,不斷拓寬合作領域,進一步加大對俄引種、引智力度,深化與俄聯邦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中心植物園和里薩文科等科研機構院所在苗木繁育、實驗馴化、新品種培育等方面的合作。
2、擴大園區規模。在現有基礎上擴大一倍以上,進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檔次,擴大種源實驗范圍,積極培育不同結實期的新品種,努力將園區打造成新型的特色林業生態產業園區。
3、加大苗木繁育力度。完善引進品種種質資源圃建設,加大主推品種采穗圃建設力度,依托林科院,著重開展藍靛果組培繁育和扦插技術等方面研究,努力破解藍靛果苗木快速繁育的技術難題,制定《藍靛果苗木無性繁殖技術規程》。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采取全光噴霧扦插、棚室扦插、露地扦插等多種方式,加大推進藍靛果苗木繁育力度,保障充足優質的藍靛果苗木供應。
(三)大力推進示范栽培基地建設
1、積極推進示范栽培基地建設。藍靛果同屬藍莓系列,其營養成分和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質優于藍莓,具有易栽培管理、生長效果好等優良特性,適宜在推廣栽培。要積極開展引智引種,加大引進成果的消化吸收,開展種源實驗,培育新品種,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建華、古東河、愛輝、孫吳等基地建設,加大溫室大棚、噴灌設施、圍欄、機具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地功能,盡快將基地建設成為藍莓種質保存基地、種苗繁育基地、示范栽培基地。加快制定《藍靛果標準化栽培管理技術規程》,規范藍靛果栽培管理,建立起以基地為中心,輻射周邊的技術服務推廣體系,提高經營管理水平,通過基地的示范帶動作用,引領群眾建設生態經濟林,促進藍莓產業健康發展。
2、提前做好栽培基地的土地儲備??茖W合理區劃藍靛果適宜栽培區,開展藍靛果栽培用地實地勘察,詳細論證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周邊環境等,作出藍靛果年度用地規劃。通過招商引資等措施,著力解決藍莓產業的資金、地塊等問題,探索實施規模栽植分散經營的管理模式,建立規模示范栽培基地。
3、建設有機標準基地。堅持綠色發展理念,統籌處理基地建設與周邊環境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種苗繁育、栽培每個環節,都要嚴格執行有機產品標準,采用先進的有機產品管理模式,建設標準化基地。
4、營建旅游觀光采摘園。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在五大連池風景區、璦琿古城和市區等重要旅游景區建設藍靛果等小漿果觀光采摘園。
(四)發展精深加工
強化招商引資,積極引進戰略投資主體,采取基地、生產、研發、銷售一體化模式運作,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精心培育特色地方品牌,對符合質量認證標準的加工企業,使用同一品牌,提高市場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開展藍靛果等果實未知營養成分的檢測、分析,積極開展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在藍靛果果實保鮮技術及維生素、花色苷、類黃酮的合作與開發研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網絡、電視、報紙等媒體,加大對藍莓經濟價值、發展前景、社會效益、栽培技術的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對藍莓及其產業發展的認識,積極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開展藍靛果適宜栽培區及栽培技術的科普宣傳,充分發揮示范栽培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提高群眾的認知度和參與度。繼續舉辦“·中俄林業生態建設學術論壇”,發揮窗口、平臺作用,提高藍莓產業的知名度。
(二)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林業局、發改委、財政局、農委、工信委、商務局、水務局、國土資源局、商務局、科技局等部門組成的藍莓產業領導小組,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統籌推進藍莓產業發展。
(三)完善發展機制。鼓勵林區職工群眾通過土地流轉、承包林地、股份合作等方式發展藍莓產業,利用社會和市場力量推動藍莓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藍莓協會作用,建立企業、專業合作社和種植戶之間穩定的利益聯結體,擴大藍莓種植規模和生產加工,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四)出臺優惠政策。在林地承包經營、土地利用、資金扶持、稅收優惠、人才培養、企業培育等方面,制定可操作性強的優惠政策。對有經濟實力、市場開拓能力強的戰略投資主體提供信貸等支持,選擇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鄉鎮(場),給予政策傾斜,積極打造藍莓產業發展示范鎮(場)。同時,抓住國家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契機,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及資金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