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9 16:21:0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德育課題的研究方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能力。
一、職業教育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定位
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主要是體驗性目標,強調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直接參與和親身體驗。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筆者著手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目標培養:
1.激發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理性思考
實踐性是理論最顯著的特點。傳統的德育課教學往往是簡單地向學生“奉送真理”,很少顧及學生對政治觀點原理的理性思考,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德育課開展研究性活動是圍繞問題展開的,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觀點、原理去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
2.培養科學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
實行開放型教學,是德育課實施創新教育的必然要求。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正是一種探究式自主開放型教學。它要求學生打破時空限制,積極延伸課堂教學,走出教室、走向社會,通過社會調查和親身體驗等方式,從社會鮮活的資料庫中激活原有的知識儲蓄,在不斷的發現中發掘創造潛能。在這一過程中,積累多元化的經驗,在活動過程中形成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
3.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己分析、質疑、解答中享受成功的快樂。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通過學生的自我實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不斷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4.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由于教師是學生自主活動的“領路人”、實踐探索的“指路人”和集體研討的“帶路人”,因此,研究性學習可以密切師生關系,從而形成民主、平等的教學風氣。
二、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策略
1.內容
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內容十分廣泛,具有開放性、綜合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選擇的內容可分為以下兩種:
(1)從教材中確定研究專題。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研究性學習進行滲透,也可以結合學生社會實踐,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
(2)結合當地實際提出值得思考的問題。例如,推進城市化進程中如何合理進行村鎮規劃和土地利用,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市場經濟條件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等內容,都是亟待思考解決的問題。所以,要引導學生關心社會政治經濟發展,適應社會發展要求。
2.原則
(1)課題設計應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及職教學生的專業特點。與普高學生相比,職教學生在關注未來社會經濟發展問題時,更具有現實性。因此,課題選擇應盡可能是職教學生關注的問題。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注重“三個結合”,即教學內容與學生專業實際相結合、與社會生活相結合、與學生未來發展相結合,這樣,教學更切合職教學生的思想實際,更具針對性、現實性、感染性。
(2)課題設計注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所謂發散性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中,根據問題提供的信息,廣開思路,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決辦法,衍生出多種不同結果的思維形式,如多向思維、側向思維、逆向思維等。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是在民主、開放的教學氛圍中,教師啟發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既注重研究性學習的結果,更重視研究性學習過程。由于職教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的限制,德育課開展研究性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研究成果、學術水平的高低,更要強調研究方法的多樣性和可行性,關注學生如何運用所學觀點原理去搜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的研究過程。在研究過程中,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所學觀點原理的科學性、重要性,增強學生對德育課教學的學習
興趣。
(4)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基本程序。
第一,學習科學的觀點,是研究性學習的起始階段,也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只有運用的觀點,分析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才能保證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因此,在開展研究性活動之前,教師必須講清、講透的觀點原理。
第二,確定課題,實際上是發現并提出問題的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社會實際,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最初可以由教師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專題,讓學生自由選擇,逐步發展到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主動發現、提出問題,確定研究專題。
第三,提出方案。學生確定課題后,可以讓學生先認真分析產生該問題的背景,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然后,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出解決問題的步驟和方法。
第四,具體實踐,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階段。它可以積極、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等實踐活動,搜集有關資料和信息,為撰寫政治小論文提供豐富的材料。
第五,撰寫論文,是學生開展研究性活動的關鍵,也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成果體現。因此,教師要精心策劃,指導學生運用搜集到的豐富材料寫好政治小論文,要求論文切合實際,做到真實可信。
第六,成果交流。德育課研究性學習的成果主要以政治小論文的形式來呈現,也可以是墻報、辯論會的形式。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給有關部門,為這些部門的決策和解決問題提供參考。
3.途徑
近年來,筆者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對德育課研究性學習進行了有益探索,主要做法如下。
(1)專題研究性原著選讀活動。理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真理。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都是完整的科學體系,理論博大精深,思想蘊涵深刻。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選的一些原著,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政治理論水平,又可以激發學生對德育課的學習興趣。
(2)社會問題調查研究活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求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筆者結合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及學生的思想實際,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研究課題。學生結合科學理論的學習,在社會調查中發現問題、確立課題,并加以論證研究,解決實際問題。
(3)創造情景,激活主體,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為了在德育課教學中順利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教師必須有全新的教育觀念,努力創造條件,根據教材內容開展情景教學。設置情景,關鍵在于找到情景、知識、學生三者之間的最佳結合點,既切合知識內容,又激發學生的樂學情緒,還要為學生留有自由發揮的空間。
1.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德育滲透的意義
1.1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課程內容超出了學科界限,重點強調以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中心。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也是不同的,這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小學生的個人生活以及社會實踐的基礎上開發、利用資源,轉變了教師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其強調通過豐富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親身經歷,促使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實踐能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對各類學科的高度綜合,活動的主題范圍包括人與自然、人與自我關系以及人與社會的基本問題,其體現了社會、個人以及自然的內在整合,也體現了藝術、道德與科學的內在整合。
1.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要求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從而為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提供了發展空間。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能有效地規范學生的行為。學生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獲得豐富的道德體驗,增強學生的道德意志。比如,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開展研究性學習,促使學生將實際生活中發生的與社會道德相關的現象同相關的德育理論聯系起來,通過合理地探討與分析,最終得出合理的結論。利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藝術與信息技術使用習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信息素養;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是通過學生在社區中以集體或者個人的形態參加各種公益活動,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進行勞動技術教育,使學生獲得了積極的勞動體驗,將知識與勞動技術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技術素養。因此,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積極引導學生運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直覺去體驗社會生活中的道德準則。
2.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德育滲透方法
2.1 精選德育課題,營造德育環境
首先,選擇良好的德育課題,有助于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好的德育課題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是具備思想性與啟發性。所選的德育課題應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二是具備貼合性,所選的德育課題應該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密切,使學生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否則達不到德育教育的理想效果。比如,教師在教育學生珍惜糧食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 “糧食的研究”的活動,讓學生走進農村,與當地的農民交流,體驗勞動,了解糧食的生產過程;通過新聞,讓學生了解非洲貧困地區的艱難生活,從而使學生從內心里認識到節約糧食、珍惜糧食的重要性。其次,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環境具備育人的功能。因此,作為學校,應該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比如,學??梢蚤_展“愛我校園,凈我校園”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清理校園、修繕花壇,在公告欄中張貼珍惜糧食、愛護花草的宣傳標語,充分發揮學校環境的德育滲透功能。
2.2 分工合作,培養團結協作精神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常常需要學生調查、訪問、總結等,對于實踐能力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很難勝任這些工作,因此,一般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進行某個主題的實踐活動時,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個人愛好將學生進行分組,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不僅需要展現自己的才華,同時需要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小組合作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需要進行明確的分工,同時也需要加強合作,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社交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
3.小結
【關鍵詞】能力為本;教學模式;考核
【中圖分類號】G203.12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3)06-0098-02
德育課是技工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文化基礎課,它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幾大部分內容,是培養學生工作態度、責任意識、行為養成、心理發展的關鍵。然而目前技工學校的德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德育課教學遠離學生的思想實際,教師講得很累,學生聽得厭煩,加上部分學校采用的開卷考試,學生上課期間沒有壓力,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德育課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如何提高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已迫在眉睫。同時,技工學校的教育突出“以就業為導向”,如何將德育的教學與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結合起來在德育教學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
以技能為本的教育是相對于只重視學歷及知識本身的教育而言的,它是技工學校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傳統的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有著較大的差異。它著重于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對于中職教育而言,學生的文化水平、知識層次、專業特點等決定了課堂教學要打破學科、知識為本的教學模式,建構一個以能力為本的課堂教學模式。
一、把握學生心理,增強教學針對性
傳統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往往只從自我出發,想講什么,就講什么,或從書本出發,這樣勢必調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達不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物品一種觀念,一項技能對人的引誘力大小取決于這個物品、觀念、技能的實用性。德育課也有類似的屬性。如果學生感覺到德育課的學習對他們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那么無疑,學生會在德育的課堂上集中精力,把德育課的學習由“要我學”變成“我要學”。要調動起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積極性,就必須研究學生。
1、課前調研。課前調研所獲得的豐富、真實的信息是進行教學設計最為重要的資源。通過課前調研,教師能夠比較準確的了解學生學習現狀以及他們的關注點和期望點,這樣就能使德育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貼近學生的實際需要,為日后教學提供重要的依據。
2、課堂觀察。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每節課都進行詳細的課前調研,并進行分析。在這種情況下,除了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教學經驗分析學生情況外,還可以采用課堂觀察的方法。根據課堂觀察學生的反應情況,恰當的調整教學程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3、個別訪談。在進行教學設計前,教師憑借經驗對學生進行估計,有時是不準確的。況且時代在變化,學生獲得信息的途徑日益豐富,有時候需要教師進行訪談,以便在教學設計時有的放矢。教師可以利用課間或課后與班級的典型學生進行談話交流,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以及實際需求,更準確的掌握學生現狀。
二、改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參與積極性
1、五分鐘演講。在教師授課之前,先抽出五分鐘時間,讓學生依次輪流上臺,學生根據課堂教學和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在演講的過程中要求他們態度大方,自然得體,這樣不僅可以鍛煉他們的膽量和口頭表達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而且蘊藏在他們身上的自主意識也可以得到發揮。同時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起到了溝通交流的作用,對于活躍課堂氣氛也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嚴格控制時間以及課堂紀律。
2、講授新課。教師在新課講授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以能力為根本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教師所設計的學習環境中學習,盡量減少對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和分析,整合要點,注重課堂析理。注意觀察學生心理特點,圍繞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模式,避免一味的說教教育。除了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采用案例教學、角色扮演、事件陳述、大腦風暴等行為引導型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結合,營造生動活潑、富有生命力色彩和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突出德育課的特色。
比如,教師在教授“公民權利和義務”這一內容時,通過學生自己演小品來創造一個模擬的侵權情景,然后引導學生去分析這一情景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識。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中既動手又動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它以培養學生行為能力為目標,在教師的行為引導下,通過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使學生主動用腦、心、手進行學習。
3、指導學生參與講課,教師點評。教師可根據班級人數的狀況,把學生分為若干組,每組6人左右,根據學生的特點,把每組成員分別分為組長、發言人、記錄人員等角色。教師在講授新課完畢后,可以鼓勵每組學生參與補充,根據每個組的表現,教師再給予相應的評價。同時,每單元結束后,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課題,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撰寫講稿,獨立完成某一專題的教學任務。學生通過合作完成某一專題,不僅增強了他們的合作能力,更能增強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4、師生互動,教師答疑。教師答疑環節是師生互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提出相應的問題,教師進行回答,這既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同樣也避免了教師的單向講授。通過答疑的過程,師生可以達到相互影響,共同進步的目的。在教師答疑過程中,學生除了采用口頭提問,也可以采用上傳紙條的形式。
5、學生反思,教師總結。結合教師的講授以及學生自身的所見、所聞、所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反思,反思的模式可采用撰寫小論文、做演講、談體會等形式,學生可以在下節課的五分鐘演講里展示自己的反思內容。
三、創建完善的考核系統,全面評價教學效果
現行的考核模式分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但平時成績著重于學生的課堂表現和作業情況,因此缺乏一個細化的標準。期末成績采取的是開卷考試的模式,但試卷內容仍著重于書本知識,然而技工學校的德育課考核不能僅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并改造客觀世界的方法,增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努力成才的能力。
1、平時成績(40分)。
1.1 平時課堂表現(20分)。平時課堂表現的分數不只是平時成績的一部分,更應有其深層次的作用和內涵。如果學生的得分真實有效,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對平時課堂表現分數的評定存在較多問題。首先,平時課堂表現分數的定位模糊。其次,平時表現的分數量化較難。針對此情況,結合教學實際,本文將平時的課堂表現分為認知能力、學習態度、情緒情感及合作學習三個維度,每個維度又進行細化,制定了一個可以對平時成績進行量化的表格,具體見表1:
1.2 作業及課題完成情況(10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完成課題中擔任的角色、課題完成情況及態度來給予相應的評分。平時的作業更注重學生的做題態度,對于作業完成較好的同學,可以在下節課中讓他們講解自己的做題思路,以達到正強化的目的。
1.3 自評及他評相結合(10分)。通過自評,能夠促進學生自我反省,同時給他們評價的權利,更能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他評以平時分好的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主持,通過平時學生在課題完成過程中的表現為依據,來給予組員相應的評價。教師在自評與他評的過程中應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同時做好監督協調工作。
2、期末成績(60分)。2.1 注重能力考查。改變以往題目以書本理論知識為主的現狀,開卷考試題目的選取應更加靈活,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題目設計更多以社會現象為依據。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2 改變評分標準。評分要改變“踩點評分”的陳規,在解題思路上改變過去“一原理、二分析、三實際”的呆板答題模式,采用“只要合理就給分”、“有創見就加分”的新標準,鼓勵學生發表獨特的見解。
在新模式中,教師可以創設輕松、愉快、平等、有趣、和諧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投人到教學過程中來。同時充分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自我發現、自我反思,從而達到自主學習、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促進自身主動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松源,高職教育能力本位框架下德育方法研究[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年第3期
【論文關鍵詞】中職;德育課;教學效果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指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基礎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職業道德和職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主陣地?!薄爸械嚷殬I學校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必須加強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工作。然而,據調查,中職學校德育課教學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許多德育課存在內容單調乏味,課堂沉悶現象:教師缺乏激情,學生缺少主動性、積極性,學生對待作業考試無所謂,考試成績較差等。因此,如何調動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積極性,增強德育課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當前擺在每一位德育課教師面前的一個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下面就如何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談談幾點看法:
1.加強德育課教師自身素質,深化教師隊伍建設。
在新的形勢下,德育課教師如果沒有積極進取、奮力開拓的精神是難以勝任這門課程的。另外,為人師表是我們德育課教師師德的優良傳統,教師是學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課教師一旦失去了學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將喪失說服力。因此,德育課教師要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學生,使他們領悟做人的道理,同時,也使學生樂于上德育課,從深層次上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同時,學校、上級主管部門和德育課專業指導委員會要按照《大綱》要求,重視德育課教師的培養,加大經費投入,加強教師培訓力度,適當組織教師外出參觀、考察、研討、學習交流,為德育課教師創設一個良好的成長提高環境。
2.從課堂教學入手,提高德育課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相同的教學內容,常常會引發不同的學習態度,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師的教學藝術。德育課教師只有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改變“填鴨式”“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才能增強德育課教學效果。
2.1重視課堂導入。一堂好課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的序幕。開講得好,能先聲奪人,激發起強烈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引起“探究反射” 。教師應以飽滿的激情、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方式,導入新課,達到醞釀情緒,滲透主題和帶入情境的目的。疑是思維的開端和啟動器。趣是激發心理活動和思維活動的興奮劑和催化劑,它能使學生情緒高漲、思維高度活躍。
2.2把握教學方法的使用,以靈活的教學方法點撥釋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2.2.1啟發式教學法,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啟發,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種方法。例如,老師在 講述“人的本質屬性是人的社會性”這一觀點時,給學生講這樣一個笑話:從前有一個人,他希望所有的人都死掉,只讓他一個人活著,但他又想吃燒 餅,于是就留下一個賣燒餅的,他又覺的太寂寞,就留下他的老婆,而他們 都要穿衣服, 就留下賣布的和裁縫……最后就留下了許許多多的人。 通過這 個故事然后啟發學生: 一個人能不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社會能不能缺乏 形形的人?學生自己思考后, 從中得出結論——人是社會的人, 人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獨立生存。這樣把抽象的哲學問題簡單化,通俗易懂。
2.2.2研究式教學法,它是在克服傳統“注入式”“一言堂”缺點的基礎上出現在課堂的一種民主教學形式,正如茶館中對談的顧客一樣,師生在民主、平等的氣氛中進行教學,因而課堂形式顯得活躍、靈活、輕松、自由。這種方法能夠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活動的啟發式談話提到首位,它可以由教師或學生提出問題,以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體現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不2.2.3幽默教學法,它是增強德育課教學吸引力的相當可取的方法。幽默是一種心靈的機智,一種表達的藝術,一種使人在愉悅氣氛中接受影響的方法。德育課堂上的幽默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更生動、靈活、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在講“法人”概念時,先提出“法人是法國人” “法人是說法語的人” “法人是守法的人”等一連串荒謬的定義,讓學生一一加以否定,再弄懂科學的定義,寓教于樂,真正使德育課成為最具吸引力的課程。
當然,好的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教學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靈活選用、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2.3多采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采用多媒體教學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為什么呢?
多媒體課件給學生最直觀的視聽享受,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課堂氣氛活躍,而且課件中可以下載現實生活中具體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真正把學生帶到實實在在的社會生活中接受教育。這樣達到一個效果是,能打開學生封閉已久的心理,使他們的心靈受到震動,從而在以后的現實生活中自覺遵守道德紀律,也懂得德育課的重要性??傊诘掠n中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使學生受到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心身愉悅,也是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升華。
3.加強學生課外活動內容
3.1根據教學進程,教師應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一定的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此外,還可以安排學生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總結等。
3.2教師及時把國內外以及身邊新近發生的重要事件與所學的有關知識結合起來,不僅能使抽象、空洞的理論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使學生易于理解記憶,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長知識、長見聞,培養學生關注國際、國內大事的能力,通過視頻、廣播、報紙了解時政新聞,提高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這是學生非常樂意的事情。
3.3適時增加專題講座。多開設例如“和諧校園” 、“國際形勢”、“民族團結”、“法律知識”、“職業生涯設計”等專題講座,學生熱情高、興趣濃、思維活躍、氣氛熱烈,極大地增強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
4.完善考試考核方法
新時期,德育學科的考試將逐步走向科學化,并從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對學生進行全面的考試評價, 學生的成績評定應實現三方面的結合:
4.1知識與能力相結合??朔鎻娬{記資料,觀點的傾向,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
4.2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引導學生寫小論文、調查報告等,讓學生走出課堂,用生活中的實例去印證教材內容,加深理解,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中職德育情境教學一例通運用價值課堂實施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5-0075-01
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然而,當前許多中職德育課存在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等現象,教學有效性明顯不足。如何讓學生樂于參與到德育課堂,增強德育課教學實效,真正實現其育人教化功能,是每一位德育課教師必須亟待研究和解決的課題。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表明,在中職德育課堂中采用“一例通”情境教學方法不失為一種有效教學方法。
所謂“一例通”情境教學法是指利用“一例”(即教學材料)創設多個教學情境,設置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思考題,形成有效的“探究鏈”,從而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新知,提高綜合能力和學科素養的教學方法。
一、“一例通”情境教學法的運用價值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有效課堂
“一例通”情境教學法在一堂課上利用“一例”串聯各相關知識點貫穿整堂課始終,相對于一堂課多個案例,更能集中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不僅使教學更有條理、更加流暢,還有助于學生想學和學得會,從而打造有效課堂。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多種能力,深化養成教育
“一例通”情境教學法并非一味展示多個情境,而是在每一個情境后都設置問題。通過這些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不僅培養了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還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認證能力等得到鍛煉和提高。在這樣的氛圍下既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深化了養成教育,遵循了德育課教學方向。
(三)有利于提高教師技能和教學水平
“一例通”情境教學法要在一例多個情境中設置思考題形成有效的“探究鏈”,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吃透課標,鉆研教材,避免有形無實、強拼硬湊等問題的出現。創設的情境及設置的問題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要有利于課堂探究氛圍的營造和教學的開展,還要有利于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和發展。這些都有助于鍛煉教師技能和提高專業發展水平。
二、“一例通”情境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精選情境案例
選擇好情境案例是實施“一例通”情境教學法的前提。一個好的情境案例需要教師作大量細致的備課工作,去粗取精甄選出最合適的案例。為此,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符合教材內容,要有明確的目標性。二是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多角度輻射課本內容。三是既要聯系社會熱點體現時代特征,又要貼近學生生活適合所學專業特點。四是情境案例繁簡難易要適宜、大小要適中。
(二)妙設教學情境
1.通過角色分配設置教學情境
在課堂中設置幾個角色分配的情境,讓學生成為角色主體,運用課本知識解決整個情境中提出的問題,貫穿始終,既可以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激發學生興趣,又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實效。另外,在模擬角色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進一步反思、求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劇情演變設置教學情境
這個“劇”可以是一個故事,一次旅行,一次求職等。由一個劇情的不斷演繹發展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不僅使學生很容易在分享“劇”中體驗生活原型,喚醒生活經驗和解決問題方式,還能使學生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也有助于實現德育教育目標。
3.通過“舊課”新用設置教學情境
“舊課”是指原先學過的課或教材。教師通過“舊課”挖掘出緊扣新課內容的典型材料貫穿于整個新的課堂教學中。這樣通過對舊材料的解讀,不僅使學生聯系鞏固了老知識,又理解了新內容,還培養和提高了學生比較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從而實現了教學資源的最大化。這里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情境的科學選材上要把握好一個“度”,力求做到精當適度,充分實現“舊課”挖掘價值和教學意義。
4.通過現實生活的悖論設置教學情境
德育課教學情境設置的出發點大多源于生活,因此在設置教學情境的過程中,要充分收集現實生活與德育課知識相關的背景,并及時發現理論與現實的差距或者相悖,往往可以創設“一例通”問題情境,把一節課的重點知識引串起來,層層設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引導學生培養質疑、探究問題能力。
(三)巧設探究問題
1.立足教學情境科學預設探究問題
課堂探究活動能否有效展開,除了情境創設外,還取決于這一情境下所設計的問題是否科學、恰當。“一例通”課堂上的探究問題,應基于學生的實際能力和認知水平,圍繞例子,環環相扣、層層設問,引導學生參與、感悟、實踐。這樣的問題設計,避免了單調乏味的空洞說教,真實可信,積極有益,值得探究。
2.根據教學現場動態生成探究問題
高效的課堂必然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結合。教師要時時把握學生思維的方向,恰到好處地進行點撥,及時捕捉、判斷和重組課堂上涌現出來的各種信息,根據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探究問題,靈活駕馭教學過程。
(四)活用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教學是實施“一例通”情境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這里的“活”是指恰當地使多媒體教學手段,讓情境案例圖文并茂、聲像結合地“動”起起來,并以此進行情境問題分析,實現教學的師生互動。這樣一來既有利于刺激學生的不同感官,增添學習樂趣,促進學生思考,認識新問題、發現新問題,又有利于學生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大大拓展課堂的時空,提高了課堂的效率。
總之,教要有法,但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并非每節課堂都適合設置“一例通”的情境教學,但只要從學生實際出發,通過對各種情境教學的有益探索,不斷創新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就會使學生興趣盎然,愿學樂學,從而真正提高中職德育課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1]蔡明英.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1
[2]教育部.關于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的意見[S].教職成,[2008]6號
[3]王海萍.“一例貫穿始終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政治課研究,2009,5:31-33
關鍵詞:微課程;職業道德與法律;微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20X(2016)26-0025-02 收稿日期:2016-06-20
課題項目:本文是江蘇省無錫市教師專項課題“中職德育微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應用研究――以職業道德與法律為例”(課題主持人:李青)研究論文。
作者簡介:李 青(1981―),女,中學一級教師,教育碩士,研究方向:中職德育。
目前,中職學生對德育課的興趣普遍不高。如何點燃學生學習德育課的熱情,發揮德育課應有的功能,是中職德育老師所面臨的首要問題。從微課教學的特點看,它是較適合中職德育課的教學的。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微課在“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中的應用。
一、微課程的特點
根據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給出的定義:“微課”全稱“微型視頻課程”,它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呈現方式,圍繞學科知識點、例題習題、疑難問題、實驗操作等進行的教學過程及相關資源之有機結合體。結合其他的一些有關微課的定義,筆者認為:微課程,是指時間在10分鐘之內,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由一系列相對獨立、開放的學習資源構成的支持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短小精悍的課程。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短小精悍,目標明確
一般來講,從時間上看,微課教學視頻的時間在10分鐘之內。根據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這一時間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微課的時間雖然短,但是它的內容和目標都是有針對性的。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可以是課堂教學中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也可以是某個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某個知識點。微課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職業道德與法律”的課程特點,設計出微課程的教學目標,從而更好地為課堂教學服務。
2.資源共享性
微課程資源是以微視頻的形式展現的,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播放。因此,學生可以在線進行觀看,也可以把資源下載以后在自己的手機等設備上進行觀看,并且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體會。學生分享的學習心得體會也給教師提供了獨特的視角,讓微課程的資源變得更為豐富多彩。
3.應用廣泛性
微課程的教學資源都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因此,學生可以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進行學習,學習就不像傳統教學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主性學習空間。
由于微課程的資源是可以反復觀看的,這就非常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為不是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夠及時掌握課堂的知識,有了微課程資源后,學生可以查漏補缺,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
二、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中實施微課程教學的必要性
1.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由于許多中職生對德育課非常的不感興趣,所以中職的德育課堂一直以來都比較沉悶。但是中職的德育課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職業道德與法律”等課程,這些課程都對培養學生的思想素養和法律素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德育課上采用微課教學,能夠起到以下幾點作用:
(1)實施微課教學,有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德育課的微課,可以是一段具有針對性的視頻,也可以是教師聲情并茂的知識點講解。其多樣化的形式可以更多地關注學生內在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產生探究的欲望。比如,筆者在講授“職業道德與法律”的第三課《感受道德之美》的“做人以德為先”時,事先錄制了《老人倒了,扶不扶?》的微課程資源,放在QQ空間上讓學生觀看、討論,學生可以在下面留言。在此基礎上再進行道德課的教學,就避免了枯燥的說教。因為課堂上的時間畢竟有限,沒有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而微課可以彌補這一缺陷。許多學生在空間留言,少了些課堂的枯燥和不情愿,能夠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2)實施微課教學,有助于解決教學課時問題。
由于中職學校的特殊性,在教學過程中要安排實習教學,一般的實習時間短的2~3周,多的高達6周以上,這樣,課時的教學內容就要壓縮或者簡單化,而實施微課教學,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
比如,筆者所執教的班級實習時間有5周,除了按正常的教學計劃進行教學外,還錄制了相應的微課內容供他們學習。如第十一課《公正處理民事關系》教學中,公民(自然人)和法人兩個名詞是教學重點之一。為了更好地讓他們理解,我用微視頻制作了有關兩者特征的視頻,并加以圖片和事例說明,放在QQ空間里讓學生學習,收到了比較良好的效果。因此,微課時間短、內容精,可以很好地做到既有內容又有形式,節省課堂時間的同時也節省了教師的精力,能夠切實地提高課堂效率。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德育課在學生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說教的、空洞的,尤其是“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道德課的內容,學生更是難有學習的興趣。在講授第三單元《知榮辱,有道德》的內容時,筆者選取了《道德觀察》節目中的一些內容,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制作了相應的微課資源,放在網上,供學生學習,有的資源也會放在課堂上使用。比如,制作了微課程《叩想沉寂的心靈――你所不知道的老師》,這則微視頻讓學生們了解到:在我們的身邊,有一些人,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這引起了學生很大反響,因為他們從來不知道,生活有時并不是他們所認為的人人以自我為中心的,還是有一些道德高尚的人,做著讓我們感動的事。
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進行培養。筆者通過制作微課程資源,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了解知識、掌握知識,并通過設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探究中掌握知識點的同時,得到情感的升華,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提高教師的能力
微課程的制作可以幫助老師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教學技能。以筆者自身為例:從開始接觸微課,不知如何做微課,到自己熟練做微課,中間也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學習和磨煉。如在專門的微課網上學習別的老師的微課資源;學習制作微課的方法;下載相應的微課制作的軟件。這些都使我自身獲得了一定的提高。
三、微課程設計的原則
1.以學生為中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币虼耍鳛榻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在新課程理念下,課程教學要做到一切以學生為本,微課程的設計也必須以學生為中心。具體來講要做到以下幾點。
(1)從學生生活體驗出發,設計微課。
從課堂教學的實踐來看,學生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他們的個人生活體驗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為這些生活體驗是學生學習知識的著力點,并且構成了學生新的認知基礎。 尤其是“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更加強調學科知識與生活經歷的緊密聯系。所以,在設計微課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歷,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
比如,前面所講述到的微課《老人倒了,扶不扶?》就是讓學生去分析生活中的“奇怪”現象:老人倒在地上,路人不敢扶,怕被訛詐,導致老人出現生命危險;老人被車撞倒在地,好心人去扶,卻被訛詐為肇事者。讓學生討論: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例子發生嗎?你親身經歷過嗎?通過學生的討論可以發現,他們有的是親屬經歷過這樣的事情,有的是周圍鄰居遇到過,甚至還可能是自己碰到過。這樣一來,學生就很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也更容易接受老師所講解的知識。
(2)以原有的知識為基礎,整合微課資源。
學生每一次的學習行為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之上的。為了提高微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在設計微課的時候一定要對學生原來的知識進行梳理,并對新舊知識點的內在邏輯關系進行分析,科學地預設微課教學的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新舊知識,并且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知識的遷移,來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2.要有完整性
微課的特點是“短小但目標明確”,“短小”不代表不完整。因此,德育課的微課一方面在結構上要有完整性,即在結構上必須包括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還需要配套的練習和反饋。另一方面,微課所呈現的知識內容也必須是完整的,即微課的內容是某一個完整的知識點。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微課的作用。
四、微課程應用在“職業道德與法律”中應注意的問題
1.要重視學生的反饋
當微課資源在網上之后,教師要統計學生的觀看次數,統計分析學生的參與程度。因為并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所以,教師要有適當的監督,監督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比如習題檢查、小組交流等。
2.要對學生有引導
教師制作微課程時要設計適當的問題,不能因為錄制現場沒有學生就省去提問的環節。適當地提問,給學生留一些思考的時間,能引起學生思考,引導學生學習。當然,這些問題也要像在課堂上的提問一樣精心設計,層次多樣化,才能達到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教學改革也面臨著新的局面,微課作為新事物,我們要明白它的主要目的是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它與傳統的政治課堂是相互促進的。只要微課運用得當,相信它一定能夠提高中職德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關于微課的運用研究是一個延續性的、有待深入開展的論題,今后筆者將對這一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參考文獻:
鐘海青.教學模式的選擇與運用.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新趨勢.電化教育研究,2011, (10).
張 琛.微課程的設計與制作.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13,(35).
現代德育思想具體體現在有關著述中。由于思想解放和對外開放,在德育思想建設方面沖破了原來的“封閉”狀態,出版了一批西方國家德育理論的譯著和國內學者有關現代德育思想的編著,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翻譯出版了當代西方德育論著作,除80年代初傅統先、陸有銓翻譯出版了皮亞杰的《兒童的道德判斷》(1984)外,有陳欣銀、李伯黍翻譯出版了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1989),博維利翻譯出版了美國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1989)等;此外還有瞿葆奎先生主編的《教育學文集》(1989)的第二、第七卷均收入了一定數量的德育譯著。我們不敢說翻譯出版的這些著作一定都是符合我們所需要的現代德育思想,但我們首先要了解國外的德育思想成就和理論成果,然后才談得上對其進行分析。第二,許多學者出版了介紹西方德育思想理論的著作,如馮增俊的《當代西方學校道德教育》(1993),魏賢超的《現代德育原理》(1993)、《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1994)、《道德心理學與道德教育學》(1995),戚萬學的《沖擊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袁桂林的《當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論》(1995),詹萬生主編的《中國德育全書》(1996)中也較為系統地介紹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的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第三,國內學者還編著了一定數量的有關現代德育論的著作和教材,如朱小蔓著《情感教育論綱》(1993),張志勇著《情感教育論》(1993),戚萬學著《活動道德教育論》(1994),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1994),班華主編的《心育論》(1994),詹萬生著《德育新論》(1996),班華主編的《現代德育論》(1996),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1997)等。這些編著是近五年來的成果。
二、現代德育思想的精髓
我對德育思想現代化或現代德育思想的理解,在《現代德育論》“緒論”和拙文《世界之交論德育現代化建設》中已有闡述。我的基本思想,是考慮到現時代的社會發展、人的發展,強調了“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現代化為中心”。但未拓寬到生態空間考慮,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現代德育不能僅從時間意義上理解,主要應從現時代性質方面理解?!按龠M人的德性現代化”,這是對現代德育最簡捷的表述,也是關于現代德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德性發展。這是現代德育的本質規定,是區別于傳統德育的根本標志,以致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現代德育是主體性、發展性德育,即主體—發展性德育??聽柌窭^承了杜威發展性道德教育思想,提出“認知—發展性德育”。相對于無視兒童自己思維方式的傳統德育而言,柯氏強調“認知—發展性”把兒童看作“道德哲學家”是德育觀上的飛躍。但忽視了道德情感與道德行為問題,“認知—發展性”的表述是有局限性的。“主體—發展性”德育培養現代道德主體,發展的內容包括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爸黧w—發展性”可以看作是現代德育的精髓,其理由是:1、體現了現代德育目標要求,即培養21世紀道德主體,促使其德性的現代化發展;2、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個體發展功能,亦即現代德育的本體功能;3、體現了現代德育的內在價值,即現代德育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發展自己德性,使道德人格得到提升??梢哉f,“主體—發展性”集中地表現了現代德育與傳統德育的區別。
三、關于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的探討
黨的后,人們對現代德育性質與功能問題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德育是“階級斗爭工具”轉向德育是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的教育,把人的德性發展作為德育的根本。王逢賢教授對德育本質屬性、德育實體性及德育地位等作了系統論述。德育本質是德育理論的最高問題,多年來的一種觀點即對德育本質的認識包括兩個基本方面即德育與社會的關系,德育與人的關系。然而隨著生態倫理學的產生,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對德育應在社會、人、自然這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上認識?,F代德育性質是德育本質在現時代的具體展現。在認識德育與社會與人的發展關系方面,我以為有兩點值得重視:一是把德育、社會、人作為三位一體的對象進行綜合考察,即始終聯系社會與人的發展認識德育,而不是脫離社會與人孤立地就德育論德育。二是動態地即在德育、社會、人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分析三者關系,闡明德育現代化問題。用系統整體的思維對德育發生、發展,德育現代化作綜合的動態的考察,其方法是可取的,但我們沒有把自然生態作為整體的一個部分、一個方面,這是一個較大的局限。1994年德育專業委員會的年會上,易連云提交了關于德育生態環境的論文,似乎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在人、社會、自然廣闊的背景上思考德育問題,才是更好地體現現代德育思想的。
現代德育功能的探討,彌補了把德育只看作因變量的局限。關于德育功能,魯潔教授發表了系列論文,對其作了全面、系統的探討,拓寬了人們對德育功能的視野。雖然有的學者有不同看法,但是可以促進人們作更深入的探討,求得更符合科學的認識。
我們把現代德育社會功能概括為: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這是與傳統德育社會功能本質上的區別,同時也指出現代德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具有先進性、超前性特點。
結合現時代社會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趨勢和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人們對現代德育功能的認識又大大前進了一步,拓寬了思路,擴大了認識空間?!敖裉煊凶R之士都認為世界是一個命運相聯系的共同體。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各處困擾人類的重大問題具有整體性和全球性”。例如德育的政治功能,當前各國各民族之間既有競爭,也表現出各國、各民族的相互合作與相互尊重。應立足于全球來認識現代德育功能問題,為了全球的、全人類的利益,必須超越國界,超越民族、文化、宗教和社會制度的不同,為人類共同的長遠的利益,也為本國、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同舟共濟,通力合作。所以,現代德育政治功能主要在于促進社會公正、和諧,維護國際和平、合作、團結。
基于社會和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現代德育經濟功能的思想也有顯著的發展。在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體制改革和整個社會現代化實踐,使德育的經濟功能顯得更為突出。而可持續性發展思想也為其提供理論依據。1、德育的經濟功能在內容上不是片面地強調促進經濟增長,而是要以保護生態平衡為前提的增長,也就是在科學理性的支配下的增長;2、為了可持續性發展,德育的經濟功能促使人們認識和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公平與效益關系;3、德育的經濟功能還表現在以新的資源觀、發展觀,代替原有的資源觀、發展觀;4、培養經濟道德,堅持勤儉建國方針;5、為迎接知識經濟到來,教育包括德育尤其應注重創新性素質的培育,知識經濟需要現代科技支撐,也需要現代德育支撐。
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經濟、社會、生態相互聯系的三個方面,人們由對經濟功能的認識擴展到對德育生態功能的認識。當然德育生態功能的實踐依據是生態環境的現實,主要理論依據是生態倫理學。生態倫理學奠基人萊奧波爾德認為人的道德觀念是按三步發展的:人——人關系的道德,人——社會關系的道德,人——自然關系的道德。生態倫理學擴大了倫理的對象范圍,擴大了德育的范圍,從而也擴大了德育功能的范圍。40年代萊奧波爾出版了《大地倫理學》一書以來,生態倫理思想得到迅速發展,90年代初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參與編制的《保護地球——可持續生存戰略》一書,提出了“新的可持續生存的道德”,認為“可持續生存道德”是“可持續的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可持續社會發展的道德要求。德育的生態功能就在于要為可持續發展服務。正是由于生態問題日益突出,國內學者們也紛紛提出關心環境的教育或生態德育的命題。1996年全國德育年會上劉驚鐸、王磊提交了《生態德育:世紀之交德育改革的價值取向》論文。
四、關于德育過程思想的進展
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80年代,對德育過程的思考和研究很多。黨的十周年時,已作了系統的回顧。由于學者們對過程研究的重視,使有關理論更加系統化、更加深化。關于德育過程的本質,德育過程與品德形成過程、德育過程的影響與環境影響,德育過程與各育過程,德育過程的結構,德育過程各階段及運行等等,都作了較前更為深入的探討。關于德育過程的規律與特點,更有很多人作過探討。但作為德育過程區別于其他各育過程固有的特點,似研究的不夠。筆者提出過兩方面的區別,一是教育目標上的區別;二是德育與其他各育所依據的規律方面的區別(詳見魯潔、王逢賢主編的《德育新論》第八章)。
德育過程在歷史上就是存在著的,我們要探討的是現代德育過程;然而作為客觀的德育過程,現代的與歷史上的應當是有一致性的,其客觀規律應當有其共同性。探討所謂現代德育過程,實際上是探討德育過程在現時代的表現形態或現代性特質?;谶@一認識,我認為,現代德育過程思想,在德育的現代性特征中有兩點是能鮮明體現現代思想的,一是現代德育過程結構要素在德育過程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有變化。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德育過程中兩個基本要素。在傳統的德育思想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對立的,教育者居高臨下,以專制的、強迫的辦法,對受教育者“灌輸”現成的道德;受教育總是處于被動的、服從的地位和消極的狀態?,F代德育過程的思想,強調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民主、平等、和諧、合作的教育關系,在教育者的指導、引導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參與德育過程,相互教育與自我教育,雙向影響,相互砥礪,共同進步。因此,德育過程是教育者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教學相長,品德共進的過程。二是現代德育的開放性,現代德育過程是與外部環境相互開放、雙向互動的過程。這里的所謂外部環境包括社區環境、社會環境以致國際環境;當然,以德育生態環境的思想為指導,還應當包括自然環境。
五、德育目標與德育內容的現代化
現代德育是促進受教育者德性現代化,這就把德育目標定位在培養具有現代思想道德素質的主體。這是社會現代化對人的要求,也是人自身發展的要求,是適應現代社會與經濟發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會本位、個人本位的發展觀已轉向人的發展、社會發展、生態發展的統一。依據三維思想品德結構的設想,1987年前已把道德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作為德育目標組成部分。在社會轉型期尤需對學生心理品質和品德能力的培養予以充分的重視。德育目標是德育中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動的內在動因,是直接制約德育內容、課程、方法形式以致整個德育的首要因素。德育的現代性集中體現在德育目標上,對德育目標的理解將影響著對德育內容、課程、方法、管理等一系列問題的理解。因此,對德育的探討極為重要。當前“可持續性發展”、“全球本位理論”是認識確立現代德育目標、德育內容的重要理論依據。人、社會、自然的統一和諧發展是人類社會宏觀文化結構的基礎,德育目標要體現人、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倫理要求。對未來道德主體的素質要求,在道德與心理素質方面,不僅要具有我們通常要求的一般的道德品質,而且要有科學道德、生態道德、經濟道德、信息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心理素質應更具現代性,在心理和道德上更重責任感、義務感、自信心、效率感、創新性、合作與競爭等。人類社會不斷前進,思想道德不斷發展。70年代國外便有學者提出了一系列上升的價值觀和衰落的價值觀。按E·拉茲洛所述,人們已對19種主流價值觀念和信念提出質疑,而有10條新興起的社會觀念;同時人們還面臨著政治上綠色趨勢等等問題。所有這些都向未來的道德主體提出了終身德育的要求。
德育內容是為實現德育目標服務的,是體現德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S·拉賽克和G·維迪努對現代教育內容的源泉作了系統闡述,其中包括:人口增長,經濟變化,社會政治變革,文化變革與科技進步,世界性問題,教育系統內部動因等。這對我們研究、制定德育內容同樣具有參照的價值。袁正光教授關于經濟、社會、科技變化所作的概括,更能看出制約現代德育內容的因素:經濟,正在發生新的革命,從工業經濟轉向知識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新的轉型,工業社會轉向知識社會;科技,正在出現新的突破,走向數字化信息時代。
基于現代德育目標要求的提高以及其制約因素,現代德育內容正在拓寬,形成一系列嶄新的極富時代特色的德育內容。
1、科學價值觀和科學道德教育;
2、生態倫理教育或環境道德教育;
3、經濟教育,含經濟倫理教育,其中主要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教育;
4、信息道德教育;
5、現代人的(道德)心理素質教育。
此外,還應進行國際理解教育、人口問題中的道德教育等。
六、德育方法的改革
德育方法和德育手段的現代化進展迅速。
(一)基于對德性發展的要求,高度重視受教育者自主性。在教育與自我教育中,著重自我教育。當然,自我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它首先是一種德育思想和德育要求,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也是德育的原則和方法。在中學和小學關于主體性德育的課題研究,改變了忽視自我教育,高度重視受教育者的參與,體現了主體性德育精神。主體性德育當然不僅僅是方法問題。國內學者研究自我意識、自我教育的很多,例如韓進之等“中國兒童青少年自我意識發展與教育”的研究(1983—1987);劉守旗“自我教育及其能力培養”的研究(1990);劉秋梅“培養小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實驗研究”(1991)等。近年來提出的“自我教育力”或“自我教育力量”的概念,包括自我教育的意愿、要求,自我教育的方法、能力,自我教育的習慣等。
但不是任何一類“自我教育”都是完全符合“主體性”要求的。只有在主體—發展性思想指導下的自我教育,即把德育當作主體人格的提升,當作主體德性發展的過程,才是符合現代德育要求的。因此,自我教育有兩類情況:一是姑且稱其為“約束性自我教育”,即把自我教育主要看作自我檢討,自我批評,自我反省之類的自我貶損、自我壓抑的過程;總是把自己當作教育、改造的對象。這是很難形成自尊、自信、積極向上的主體人格的,很難發展其積極的個性道德品質。另一種,我們姑且稱之為“發展性自我教育”。這種自我教育著眼培養主體精神,發展積極的個性品質,不是片面地、單純地檢討自我,約束自我,而是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因而能夠悅納自己,充滿自尊、自信、積極進取的精神。
(二)對“灌輸”問題人們已有共識。當然“灌輸”也是一種“德育”型式,不僅是“方法”問題,包括德育(目標)意圖、方法、內容、效果等方面。德育實踐已經向人們展示:人的德性的生成、發展、成熟,不是靠“灌輸”,它不是外界“授予”的,而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中主體自身建構的。因此重在主體自己的積極活動,包括外部的物質性實踐活動和內部的觀念性活動,著重依賴于主體的踐行、體驗、體悟。魏賢超的關于主體參與大德育思想,建立青少年義務社會服務制度的思想,戚萬學的活動道德教育論等,都是從根本上改革德育方法的指導性理論。
(三)關于品德測評方面,國內學者作了大量研究,尤其是胡衛和肖鳴政進行了多年的實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四)關注現代德育手段的效應。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用之于德育,有其優越性,但它畢竟是“手段”。不論何種道德價值觀都可借助于這些工具進行傳播。所傳播的內容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此它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應,也可能產生消極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負效應。1996年的全國德育年會上郭婭玲提交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德育功能問題的論文;麥志強提交了現代文化傳播技術與青少年思想道德發展的論文。
七、關于德育課程論的重要進展
在以往的教育學論著、教材中,包括在德育原理的著述中,幾乎未見“德育課程”這一術語,較多見到的是“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德育組織形式”這類提法。近幾年來使用“德育課程”這個術語的頻率日益提高?!暗掠n程”問題的研究也被列入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的研究課題之中。近20年中,我未見專門論述“德育課程”的專著。我第一次見到系統闡發德育課程理論的著作是1994年出版的魏賢超的《現代德育理論與實踐》一書中的幾章。1995年魏賢超又在《教育研究》第10期發表了《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初探》一文,再次闡明了他對大德育課程體系的見解,以全息論、系統論、現代課程論為指導,他提出了建立由兩類正規的顯性的課程與四類非正規的、隱性的課程組成整體大德育課程體系的構想。這一德育課程理論體系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在德育課程理論建設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使我們的德育學科體系更加完備。此后,在筆者主編的《現代德育論》中,設專章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強調德育課程的本質特征是育德性,提出區分“德育課程”和“關于德育課程”的問題。戚萬學、杜時忠編著的《現代德育論》一書中,更以較大篇幅系統論述了現代德育課程思想,其中介紹了許多國外德育課程思想理論,更開闊了我們對德育課程的視野。
德育思想現代化的范圍很廣,涉及問題很多,以上是就個人學習中提出的幾點看法,因篇幅有限,有許多重要的思想成果沒有闡述。本文所涉及的僅是有限的幾個方面。
注:
[1]見《現代教育論叢》1997年第1期,或朱永新主編《中國教育家展望21世紀》,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柯爾伯格著,魏賢超譯:《道德發展與道德教育》,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德育》,人教社1989年版。
[3]魯潔、王逢賢主編:《德育新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4]班華主編:《現代德育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