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鄉村治理的思考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研究背景
“精準扶貧”理念是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時提出的,這也是第一次把精準扶貧上升為國家政策。根據我國貧困標準統計,目前還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而這些貧困人口幾乎都生活在農村,因此農村是扶貧開發的主戰場,農村強則中國強,農民富則國家富。
鄉鎮政府作為中國最基層的國家政權直接面對并服務于廣大農民,是國家與原子化農民之間的“緩沖帶”、“安全閥”。這里所說的鄉村治理也就是轉型后鄉村治理,即后農業稅時代的鄉村治理。在鄉村治理背景下對精準扶貧進行研究,則更利于提高扶貧資源在農村的利用,從而促進小康社會的實現。
2鄉村治理轉型后對精準扶貧的影響
2.1鄉村治理主體的改變
農業稅改革前,鄉鎮政府被稱為全能型政府:收稅收費、計劃生育、招商引資、社會治安無所不包。但是農業稅費的改革后對鄉鎮政府形成了新的權力和格局,鄉鎮政府在免除農業稅的治理中幾乎不再有收入利益可言,對村莊治理進行全面干預不但沒有足夠能力,也沒有了積極性和動力。在黑龍江省同樣出現類似狀況,自稅費制改革后,許多地方的鄉鎮政府轉變以往做法,轉而支持村民自治。在村民自治的過程中,治理主體很大程度落到了村莊精英肩上。在扶貧過程中,救助資金以及扶貧項目一般都要通過村莊精英來完成。隨著扶貧政策的貫徹,村莊精英的功勞是首屈一指的。但是事物有兩面性,由于人性的自私性,村莊精英在識別貧困戶時可能存在不公平性,列為貧困戶的不一定是真正的貧困者。在農村,村民文化水平低,思想意識落后,即使明白不公平性,也是跨級“鬧”鄉鎮府、縣政府。上一級無暇村級矛盾,很多不滿也是不了了之,致使真正貧困戶久久不能脫貧。
2.2鄉村治理環境的變化
隨著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到來,農村的社會結構開始分化,社會人口開始出現大規模的流動性,進城務工成為當代農村青年的致富之路。這種“離土離鄉”的變化使村莊成為空心村,尤其是在貧困村,空心化更為嚴重,留在村莊大多是老弱病殘和鰥寡孤獨,沒有年輕力壯的青年做支撐,對產業扶貧的執行產生了阻礙。F村是國家級貧困村,土壤肥沃,陽光充足,適合萬壽菊的種植,鄰鄉H村因萬壽菊項目的開展,整村實現了脫貧。看到H村的成效,在鄉鎮府以及村干部的努力下,也引進了萬壽菊項目,但是村民參與度并不高,尤其是貧困戶更是不敢嘗試,此產業項目在F村難以執行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有能力的、年輕力壯的村民流失嚴重。此村沒有產業扶貧的支撐,只依靠低保和社會救助的方式只能解決一時之急,并不能實現真正脫貧,而且返貧嚴重。
2.3鄉村治理財政制度的轉變
農業稅費改革后,鄉鎮政府從向下“收錢”變成了向上“要錢”,此后出現了“窮財政”與“有所為”、“權利小”與“責任大”、“政策好”與“遺憾多”等矛盾。這種“鄉財縣管”的財政管理體制和嚴重的村級債務,使鄉村治理變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別是在貧困村,村級負債甚至高達百萬。從當前致貧的原因來看,呈現出共性因素和個性因素并存的特點。從共性因素看,許多貧困村、貧困戶在交通、用電、水利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方面仍很困難。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繼續推進開發式扶貧,加大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產業開發和生態治理的支持力度。但是僅依靠扶貧資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鄉鎮財力的支持,因鄉鎮財力“空殼化”,無力實現“有所為”。X村是國家級貧困村,走訪X村時,發現道路泥濘、房屋破陋,農田中水利設施落后,遇大雨天,則會出現“水漫金山”狀況,有的貧困戶家中,一年下來,顆粒無收也不是罕事。
從個性因素來看,針對致貧原因的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要結合實際,逐村逐戶分析致貧原因,找準“病因”,對癥下藥。比如對于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以利用專項扶貧資金鼓勵其創業。但是除專項扶貧資金前期的支持外,鄉鎮政府財力卻無力支持貧困者創業的后續工作,如發展進入困境期,鄉鎮政府是否有能力幫其度過困難?創業失敗后又何去何從?沒有強大的財力支持,就不能做到善始善終。
3基于鄉村治理思維的對策建議
3.1加強治理主體的監督
村民自治是我國鄉村治理的大勢所在,村莊精英也將成為村莊治理的領導者。因此,加強對扶貧資源的立法監督必不可少,同時還要增強村莊精英為人民服務的大局意識,以帶動貧困戶脫貧為使命。另外,要對農民加強權力意識宣傳,自下而上形成監督體系,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3.2改善治理環境
“空心化”的農村現狀嚴重影響到了扶貧項目的進行,因此要結合農業政策,鼓勵優秀的進城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為他們提供小額貸款的便利條件、技術支持等相關扶持。此外,要加強手工業的發展,例如借鑒山東農村脫貧模式,聯系一些半成品加工工廠,在村莊開設手工作坊,使貧困者在閑暇時期可以有事可做,既不用遠出,又可以增加家庭收入,還可以改正農村的不良風氣。
3.3設置治理資金鼓勵
除扶貧資金外,還應按照貧困村人口數量、貧困程度。國家應適度加大鄉鎮政府的財政掌控能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加強資金利用的監督。鼓勵貧困戶參與產業項目發展,從“輸血式”救助變成“造血式”自救。對于治理發展較好的村莊,應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提高更多村民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參考文獻:
[1]何曉杰.“后農業稅時代”的中國鄉村治理:以東北鄉村為研究視域[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3.10
[2]鄧大才.小農政治:社會化小農與鄉村治理[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06-01.
宋代家法族規研究
守法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漢代為孝屈法現象的法理分析
傳統孝義之道及其法治啟示
律師“死磕”法官現象探析
弗里德曼法律起源理論研究
論宗族勢力對村民自治的影響
我國土地所有制的困境及其破解
從草原經營方式的轉變看公眾參與
涉法問題的思考和對策
法律社會學的知識脈絡與基本問題
兼論法律與文學的關聯及其意義
伯克利學派回應型法理論研究
論翻供——以C市人民法院為樣本
重建信任:社會信任問題研究述評
帝國還魂:知識產權全球化批判
對臺灣地區禁止男同性戀者獻血規定的分析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立法綜合參與模式
近二十年來中國少數民族習慣法研究綜述
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公民權利實現的“差序格局”
論壓力下的立法決策展開——以《勞動合同法》為例
論“公案”中司法與傳媒、民意的政治角力
吸附型治理研究——征地拆遷背景下的村莊治理
“富人治村”中的糾紛解決——基于浙東J村的考察
論糾紛類型變化和社會權威變遷中的鄉村人民調解主體
公民的規范性認可——以哈貝馬斯商談論為視角
“家”的法律構造——以范氏義莊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自治型地方法治試驗——兼評“法治廣東”建設
折戟沉沙的理想主義者——透視一位老上訪戶的村治史
“鄉村治理”的司法回應——基層司法中的法律、法院與法官
執行和解的法理學分析——以執行主體之間的關系為視角
國家·法律·社會——涂爾干社會學思想中的國家觀
走進吸毒者的世界——西安市Y區戒毒所吸毒者的訪談實錄
法律如何在現實中不能——一個城管案件的法理學思考
城管執法中的合作邏輯——宿安區整治洗車店的故事
論權利與權力的沖突與合作——以“大日子”涉訴為觀察點
基層的法社會學透析——以重慶Y區辦為研究對象
淺議宗教對傣族傳統法律的影響——基于對傣寨的考察
鄉村社會糾紛的多元化及其解決機制——以X縣L鎮為例研究
從基層法官知識結構透視審判業務——以甕安縣人民法院為視角
法律如何被理解——從涉訴成因看當事人的法律理解
論法律的糾紛解決之困——以一起民事案件的解決過程為觀察點
司法過程中的社會學方法及其適用——卡多佐社會學方法理論研究
穿行于傳統與現代之間——以一起離婚析產案為視角的糾紛解決觀念研究
政治冷漠: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障礙——基于滇東五村村民自治研究
并非通過法律的維權——以中國轉型期“農民工”的維權途徑選擇為視角
鄉村調解中的情理法及其適用——以重慶市Y縣某村人身侵權案為例
關鍵詞:鄉村振興;生態文明;人與自然;自然生產力
實現鄉村振興不僅需要解決鄉村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同時也要看到鄉村環境問題也是制約鄉村總體發展的生態短板,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桎梏,在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雙重指導下,內在規定著必須實現鄉村的生態振興,構建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的和諧關系,走鄉村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因此,在生態文明建設時期重塑人與自然關系,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1],是協調鄉村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邏輯使然,對于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一、人與自然互動關系演變內蘊的自然觀
基于人類文明嬗變的歷史考察,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新階段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實現怎樣的發展和如何發展的適應性回應及必然性選擇。深入剖析不同文明時期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可以發現其中蘊含著馬克思恩格斯來源于實踐又走向實踐的自然觀,體現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立足人與自然共生共存
以唯物主義為指導的馬克思恩格斯和深受宗教觀念影響的部分西方學者在認識人與自然關系上的分歧,導致雙方在對待自然與人的態度、理論建構以及價值目標上出現分野。一方面,基于對自然史和人類史的考察,從人與自然的存在態來說,自然界和人都是不受到主觀意識影響而改變自身存在性的客觀實在,并且自然界具有先在性,即在時間維度上而言,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的身體先于人類而存在。因此,從發生學意義來說,自然界作為最根本的先在,在自身發展到一定階段過程中孕育產生了人類,作為人類身體的組成部分提供了人作為生命存在物的客觀前提。另一方面,從人與自然的關系態而言,“人靠自然界生活?!盵2]自然界作為先于人類存在的客觀實在,不僅為人類生存發展提供了必需的生活物質資料和生產勞動資料,也為人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實踐場域這一現實基礎。人與自然的產生順序決定了二者的內在邏輯關聯,人是在自然界之中生存和發展的,不能脫離于自然界單獨存在,同時人也不是凌駕自然之上的優越性存在,對自然擁有絕對的支配、擺布權。相反,人與自然相生相長,自然條件制約影響著人的發展程度,人對自然的態度和實踐深刻作用于自然界,改變著自在自然的人化程度,這種被打上人的活動烙印的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共同又影響著人的發展。因此,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只有像愛惜人類自身一樣去保護環境,按照自然規律維護生態平衡,才能在自然提供的條件中更好地實現人類自身的發展,無論在哪種文明形態之下人和自然之間都具有同一性。
(二)人與自然互為對象性存在,堅持以系統眼光看待全局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多次論及一種“對象性關系”,即從主體論來說倘若兩種客觀事物存在對象性關系,那么這兩種事物必定互相是對方的對方。“對象性關系是事物與事物之間普遍具有的互為對象、彼此共在,各自表現和確證對方的存在狀況、生命活動和本質力量的一種現實存在而必然發生的關系?!盵3]人與天然的生態系統、半自然生態系統和非天然的人工系統內各要素構成整個大系統整體,人類和大系統內其他萬物互為對象性存在物,二者的對象性關系體現為人是大系統內萬物的客觀存在物,大系統內萬物反過來也是人的客觀存在物,二者的互證關系確證了對方存在的可能性,也闡明了自身的存在意義和必要性。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維持這種對象性關系,不斷與自然界進行交往,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共生。自身的存在以對方的存在得到確證,一方的變化勢必會引起另一方的變化,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因此,人作為具有能動意識的唯一主體,必須考慮到聯系的普遍性,立足整體看待全局,堅持各生物要素、人與自然之間都是生命共同體理念,在遵循自然規律開發利用自然以滿足經濟社會和人類發展需要的同時,要考慮到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可能性后果,堅持尊重自然,保護環境,愛護自然。同時,還要看到自然系統內各生態要素是互為存在的對象性關系,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要注重生態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關聯性,意識到各個要素都發揮著不同的生態功能、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以及各生物對于生態環境、人類生存和其他生命的影響,統籌兼顧各要素系統治理。
(三)勞動是連接人與自然的紐帶,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
意識作為人與動物本質區別的標識,在勞動的作用下實現了由可能性到現實性的轉化。人與自然作為相互影響的客觀實在,必須通過勞動實踐這一橋梁和紐帶才能將二者聯系在一起,構成具有相互關系的統一體。人類通過實踐使自然受動于自己的支配,服務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這種對象化勞動異質于人類力量對自然的絕對征服和控制,是在正確認識和運用自然規律基礎上對自然的合理改造。在以客觀自然界為前提下,人類凝聚智慧充分發揮主體的勞動改造能力,在這種對象化勞動中創造出滿足自身發展需要的對象和勞動產品。一方面,先于人類存在的自在自然為人類的勞動提供了自然資源和基本勞動對象,為人的生存和對象性活動提供了具體對象,并為人自身的存在提供了確證。另一方面,人類輔以相應的技術運用將自然界提供的自然資源轉變為推動社會進步、滿足人類需要的財富,實現了自然資源到物質資料的轉換,同時也利用勞動開展全面生產,按照美的規律創造出對象世界。同時,在對自然界采取勞動時一定要注重度的把握,否則就會出現質的飛躍式變化,資本推動下的反生態“過度勞動”成為人與自然出現矛盾的根源,由此造成的異化勞動不但成為限制人類發展的枷鎖,還直接導致了人類不遵循自然規律,忽視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對自然造成了破壞。堅持實現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就是要從實踐出發,在尊重規律客觀性基礎上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利用自然服務于人類生活和生產,又采取行動保護自然環境,在實踐中實現人與自然的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二、人與自然互動關系演變對鄉村振興的現實啟示
人與自然互動關系的演變進程內在地、邏輯地厘定了我們在推動經濟發展過程中對自然界必須遵循的原則和秉承的態度,對于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把握人與自然的互動具有重要現實啟示。我們應該在認識和利用規律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提高生態保護意識,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導,統籌要素綜合治理;合理利用“自然生產力”,推動綠色經濟發展。唯其如此,才能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協調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既實現鄉村經濟發展的目標,又改善鄉村環境,促進鄉村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一)增強生態保護意識,貫徹綠色發展理念
不同文明時期都折射出人的生存和發展對自然的依賴,生態文明建設時期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更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存、共和、共利、共榮關系推上了新高度。意識作為行為的先導,支配著人們在具體實踐中的行為,調控著實踐主體在鄉村振興過程中針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而做出的行為選擇,人因具有意識和能夠勞動而與動物區別開來,理應在正確意識的指導下合理利用客觀規律改造自然。生態文明建設時期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內在規定著人們要與時俱進更新理念樹立生態意識,秉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共生共存的新價值觀,在利用自然條件和資源稟賦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過程中不但要重視環境基礎設施硬件建設,還要加強環境保護意識軟件建設?!熬G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盵4]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要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然而受制于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水平不高的現實束縛,多數農民目光短淺僅看到短期的局部利益,為提高農業產量造成農藥、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和農膜殘留等問題,并沿用傳統的思想觀念憑借主觀經驗處理生態問題,以長遠眼光觀之,鄉村發展和生態修復亟須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用綠色發展理念規范指導生產行為。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對于清除思想沉珂具有解放意義,也是推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建設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因此,提高生態保護意識,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要求人們與時俱進學習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堅持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相結合,不斷激發保護生態環境、投身綠色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以此實現人與自然物質交換平衡。
(二)堅持生命共同體理念指導,統籌要素綜合治理
對象性關系告訴我們要立足全局,整體看待事物之間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吧餐w”理念串聯起山、水、林、田、湖、草六部分,已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規約著各天然的自然生態系統要素和非天然的人工生態系統要素之間生命相依的互動關系,田作為非天然的人工生態系統,連接起人與整個自然,揭示了人與自然休戚與共的影響機理。這要求我們在鄉村振興過程中必須以系統眼光將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整體,同時還要將人與自然視為一個整體,統籌規劃、全面治理,以實現鄉村的生態穩定。首先,從總體上說,兩個共同體的構建都以人為實踐主體,人采取措施對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時不能單獨對某一要素進行分割式管理,忽視其在整個生態系統鏈條中的重要地位,在對任意一種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時必須考慮個體對整體的影響和局部對全局的作用。其次,要意識到生命共同體中各個組成部分的地位和作用同等重要,每個部分的功能和角色都存在差異,對于整個生態系統而言其在生態、生產和生活方面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影響,不能片面地以是否能帶來短期效益為衡量標準評判各要素的“有用性”。最后,在鄉村振興統籌各要素綜合治理過程中,還要看到鄉村的個體差異和發展走勢,精準施策[5]。鄉村振興不是千村一面的平均主義,而是考量發展需要,立足具體的地域特征、地理條件、產業基礎等現實條件因地制宜進行生態環境的治理。
(三)合理利用“自然生產力”,推動綠色經濟發展
>> 論幸福教育的有效路徑及其旨歸 提高大學治理的有效性 多元治理:公務員職務犯罪有效治理的路徑探析 網絡化治理:提升社會治理能力有效路徑 混合產權交易制度:公共池塘資源治理的有效路徑 完善中小企業財務治理有效路徑的思考 培育社會資本推進鄉村有效治理的路徑選擇 提升農村社區治理有效性的路徑 社會組織有效參與新型農村社區治理的路徑分析 跨域協同治理:破解區域發展碎片化難題的有效路徑 社會工作介入社會治理創新的有效路徑探索 協商民主與鄉村治理的有效路徑探析 治理的有效路徑研究 基于國家治理角度的國企審計有效路徑分析 大學“去行政化”改革及其治理路徑 英語課堂有效管理要素及其實施路徑 有效治理視角下國有企業制度創新與改革路徑探索 中國近代公司治理的實踐及其有效性 私營企業家族式治理的有效性及其缺失 企業會計誠信缺失對社會的危害性及其有效治理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5-12-10 .
[2][美]阿道夫?A.伯利,加德納?C.米恩斯.現代公司與私有財產[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3-130.
[3][4][19] 林毅夫,等.充分信息與國有企業改革[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6,59,60-61.
[5][9][25][32][美]伯頓?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統――學術組織的跨國研究[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4:165,18-25 ,129,184.
[6][14][20][22][23][29][30][31][美]詹姆斯?杜德斯達,弗瑞斯?沃馬克.美國公立大學的未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11,126,14,15,115-117,137-138,125,114-115.
[7][33][34][美]亨利?羅索夫斯基.美國校園文化――學生、教授、管理[M].謝宗仙,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6:23,21,22.
[8][15][24][26][美]詹姆斯?杜德斯達.21世界的大學[M].劉彤,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13,206,207,209.
[10]〔美〕亨利?漢斯曼.企業所有權論[M].于靜,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32.
[11] 張維迎.大學的邏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8-19.
[12] Armen A.Alchian,Harold Demsetz.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5):777-795.
[13] 劉梟,程均麗.構建具有中國特色高校董事會完善高校內部治理結構[J].高教探索,2011(3):14-22.
[16][21][28]〔美〕羅納德?G.埃倫伯格.美國的大學治理[M].張婷姝,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8-9.
[17][18]〔美〕尤金?法馬,邁克爾?詹森.所有權與控制權的分離[M]// 陳郁.所有權、控制權與激勵――經濟學文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8-169,176.
[27] Juanita Ross Epp,Carol MacNeil.Perceptions of Shared Governance in an Elementary School[J].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1997(3):254,267.
[35] NCES.Total Revenue of Private Nonprofit Degree-granting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by Source of Funds and Level of Institution:1999-2000 through 2011-12[EB/OL].http://nces.ed.gov/programs/digest/d13/tables/dt13_333.40.asp,2015-12-12.
如何對待自己。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提升自己。要真正理解文化,就得理解人的雙重性。二是有自豪感。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讓一個村落的居民養成自尊、自立、自強的品質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如何對待別人??鬃釉谡f堯帝的時候,用了“其仁如天”這句話,把堯的思想總結為“仁”這一個字。可見以仁待人,一直是我們中國人信奉的處世哲學。具體到美麗鄉村建設中,有兩個層面:一是如何跟別人友善相處、合作共事,以及如何在集體中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二是如何對外來文化,包括外地文化、城市文化、西方文化。
如何對待生態。這里說的生態,包括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譬如在保護自然生態方面,堯治河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在其他很多地方是寫在了路邊的廣告牌上,在堯治河,則寫在了大地上,寫在了每一個堯治河人的心上。
摘 要:集中力量對連片特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是我國扶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連片特困地區開展扶貧開發,需要突
>> 連片特困地區知識扶貧路徑研究 移民搬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有效實現路徑 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的戰略創新 關于實現貧困片區跨域扶貧治理的精準化路徑研究 貴州省三大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制度調查研究 金融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的實踐與探索 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展金融精準扶貧的幾點思考 我國連片特困地區扶貧績效分析 以“精準扶貧”促進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 連片特困地區旅游創業企業扶貧績效評價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模式探討 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探究 連結生計方式與可行能力:連片特困地區減貧路徑研究 發展的想象力:邁向連片特困地區貧困治理的理論創新 貴州少數民族連片特困地區扶貧攻堅社會動員的歷史進程與基本經驗 連片特困區鄉村多維貧困綜合治理研究 盡快改變連片特困地區的落后面貌 連片特困地區低碳扶貧道路與政策初探 湖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貼息貸款調查與思考 武陵山連片特困民族地區扶貧政策實施狀況調查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2012年3月30日。
⑦何淵:《中國特色的區域法制協調機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58頁。
⑧劉亞平:《當代中國地方政府間競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255頁。
⑨郭熙保、張克中:《社會資本、經濟績效與經濟發展》,《經濟評論》2003年第2期。
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
各位委員、各位領導:
為加快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縣政協組成調研組深入到我縣部分鄉村進行了調研視察,并赴吉林省圖們市涼水鎮、四平市鐵東區葉赫滿族鎮、延吉市安圖縣萬寶鎮紅旗村(被譽為中國朝鮮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寬甸兩個滿族自治縣部分鄉村進行了學習考察。五市縣扎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舉措和成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礎上,我們深入思考,充分論證,精心撰寫,形成了調研報告。下面,我代表縣政協調研組就扎實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基礎提出幾點建議。
一、五市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經驗和作法
通過學習考察,我們感受到,五市縣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顯著,富有特色,他們的經驗和作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明晰思路,強化規劃引領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業”、“一村一韻”要求,五市縣用科學的規劃設計提升實踐水平,編制了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讓規劃引領建設、改造和升級,致力于推進環境、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四平市鐵東區明確了“抓點、連線、促面”的工作思路,堅持規劃、整治和建設并舉,做到組織領導、示范引領、資金投入、幫扶措施、督查指導“五個強化”?;溉省挼閮煽h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桓仁縣制定完善了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實施方案,桓仁鎮和北甸子鄉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大南溝村成為國家級生態村。寬甸縣確定了“四美十有”標準,河口村被國家六部委評為中國十大最美鄉村,成為全省乃至東北地區惟一獲此殊榮的鄉村。
(二)整合資金,注重突出實效
五市縣采取多種形式,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寬甸縣積極開展美麗鄉村申報創建活動,美麗鄉村建設的點定在哪里,相關部門的項目和資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給予政策和資金扶持,集中優勢,重點幫扶。如2013年,幫助青山溝鎮整合省市縣各類資金770多萬元,對散居于山上的45戶進行整體搬遷,統一標準,規范建設,依托青山溝景區,悉數辦起了農家樂,每戶每年住宿和餐飲凈收入可達10萬元左右?;溉士h“十二五”以來,整合各方資金,累計投資10多億元,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并對全縣103個行政村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鐵東區強化資金投入,堅持多渠道籌資,即區上支持一點、單位部門幫扶一點、鄉鎮擠出一點、社會捐助一點、村民自籌一點,有效破解了建設資金難題。
(三)整治環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鐵東區全面開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臟、治亂、治污”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投入大量資金,重點實施了農村環境整治凈化工程、高標準村屯美化綠化亮化工程、完善環境整治配套設施工程、退耕還林整治工程,成效顯著?;溉士h加大農村環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來,整合各方資金1.9億元,建成生物質垃圾氣化站8處、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處理設施套,新建畜禽糞便處理中心2處、戶用沼氣池5132個……達到了既解決環境問題,又解決衛生問題;既解決燃料問題,又解決肥料問題;既解決生產問題,又解決生活問題。寬甸縣著力開展了“四場五化六整治”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資金1000余萬元,全面推進“萬盞路燈進村屯”、“萬座水廁進農戶”等工程,使全縣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四)依托資源,發展特色產業
五市縣各鄉村緊緊依托本地資源,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加快了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作為中國朝鮮族第一村,延吉市萬寶鎮紅旗村依托毗鄰長白山的區位優勢,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鮮族民族風情。在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傳統建筑風格的白墻青瓦房整齊地排列在溪水兩旁,統一的木柵欄圍起一座座農家小院,86戶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飄香綠滿園”。該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鮮族特色餐飲、民俗表演、民俗風情體驗、家庭度假和農業觀光為主的民俗旅游產業體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萬人次,旅游收入1900萬元。桓仁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打綠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參、優質米等產業為重點的六大產業基地,培育和發展了10個“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為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發展大榛子種植基地3600多畝,年產大榛子35萬公斤,人均收入達2萬元。大榛子產業成為老黑山村農戶致富的搖錢樹,讓曾經的全縣經濟最落后村變成如今的最富村。寬甸縣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集觀光、游覽、采摘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基地,在景區與沿線周邊建設了有機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藥材等示范基地,農旅結合效益明顯。如今寬甸農家樂已多達2000家,農業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帶動了百姓致富,也將寬甸美麗鄉村建設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創設載體,培育鄉村文明
五市縣積極引導農民提升文明素質和道德水準,培養農民科學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了良好的民風、村風。萬寶鎮紅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設和鄉風文明培育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該村認真開展了評選“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農家”、“不讓黃賭毒邪進我家”等活動,形成了“團結友善、明禮誠信、家庭和睦、鄰里互助、遵規守法”的良好風尚?;溉士h灣灣川村,以“愛家邦、美家園、傳家風、睦家鄰”為村訓,建設了集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文化廣場2處,村民在閑暇時間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編自演文藝節目,文明和諧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風。寬甸縣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戶”的基礎上,按照“美麗農家”的標準,評選出家庭和諧、鄰里和睦、環境整潔、產業致富的美麗農家80多戶。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勵村民人人講文明、家家有產業、戶戶講和諧、共奔幸福路。
二、我縣美麗鄉村建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來,我縣在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村屯環境美化、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弘揚鄉村文明新風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明顯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邊溝、院墻、衛生室、農民書屋、文化廣場等,更多的農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進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潔自來水……二是農村面貌大為改觀。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各村設置了垃圾箱,配備了保潔員,村屯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加強,衛生改廁力度加大,農村環衛保潔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較大改觀。三是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結合鄉村實際和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綠色農業,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業,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四是道德文明素質得到提升。認真開展了“四德”主題教育進鄉村活動和“道德文明示范戶”、“十星級文明標兵戶”等評選活動,提升了農民道德文明素質,凈化了民風、村風。
幾年來,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我縣涌現出了一些生態優良、環境秀美、鄉風文明、幸福和諧的美麗鄉村。如:南口前鎮王家堡村被評為國家級文明村,獲得省村容村貌綜合治理先進村、省環境優美村等多項榮譽稱號。南山城鎮大北岔村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先進村(大孤家鎮王小堡村也曾獲此稱號)、全國法制文明村、省級衛生村等一系列榮譽稱號。紅透山鎮成為全省宜居示范鄉鎮。大蘇河鄉沙河子村成為我省少數民俗村和全市鄉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視,任務依然艱巨。近年來,我縣美麗鄉村建設雖然取得了可喜的變化,但也應清醒地看到,與五市縣等地區相比,我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進展不平衡。由于認識高度、工作力度和推進程度的不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我縣各鄉、村之間發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還比較大。全縣生態環境良好、產業特色鮮明、衛生環境整潔、鄉風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所占比例還不高。二是缺乏科學規劃。一些村規劃意識淡薄,缺乏通盤考慮,村莊布局不盡合理;有的村雖有規劃也不按規劃實施,隨意性強,導致規劃和建設“兩張皮”;有的村規劃粗線條,缺乏科學性和實效性……總之,重建設、輕規劃的現象在農村并不少見。三是健康文明的社會生活習慣尚未形成。有些村戶垃圾亂丟棄、污水亂排放、雜物亂堆積……室內現代化、室外臟亂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戶中還相當程度地存在著,污染了農村的環境,制約著農民生活質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級班子戰斗力不強,存在著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動性不強,群眾參與度不高,美麗鄉村建設進展不快。
三、關于扎實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建議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縣14個鄉鎮,188個行政村,無論是從地域面積、人口規模來看,還是從生態資源、發展現狀來看,廣大農村都是我們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點、難點和短板。美麗鄉村建設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
生態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實在在地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加快我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為此,需要全縣上下堅持不懈地努力和奮斗。現就進一步推進我縣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議:
(一)深化思想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功在當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化認識,加強領導,明確重點,扎實推進,切實把美麗鄉村建設當作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要像寬甸等縣市那樣,研究制定針對性更強、更實的實施方案、管理體系、職責分工和考核機制,加大督導檢查力度,并在資金、政策、項目上給予傾斜,在全縣形成齊抓共管的強大合力和互促共進的良好氛圍。
一是建立“三級聯動”管理機制。要建立以鄉鎮為責任主體、村屯為實施主體、縣相關部門為考核主體的“三級聯動”管理機制,加強領導,明確目標,有序推進,認真考評,形成縣、鄉、村三級共抓、上下聯動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強鄉村兩級班子建設。事業成敗,關鍵在人。美麗鄉村建設對各級領導干部尤其是鄉村兩級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賦予了更多的職責。要大力加強鄉村兩級班子建設,切實抓好以鄉(鎮)黨委、村黨支部為核心的鄉村兩級班子建設,不斷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為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將美麗鄉村建設納入鄉村兩級班子考核體系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工作導向和激勵機制。實踐證明,美麗鄉村建設亟需一大批有責任意識、創業激情、開拓精神、務實作風的鄉村干部來帶領。這是時代的迫切要求,發展的關鍵所在,群眾的強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機制。要建立多方籌資的投入機制。整合各類資金特別是涉農項目資金,加強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充分發揮財政、城建、交通、農林水、環保、移民、扶貧等職能部門的作用和省市縣幫扶部門、幫扶單位的作用,做到資金項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鄉鎮、示范村莊,確保美麗鄉村建設取得實效。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制定出臺“以獎代補”配套政策,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同時積極爭取國家、省、市有關部門給予政策和資金支持,鼓勵民間資本、社會資金積極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實現互惠互利,合作共贏。
四是傾力守護綠水青山。綠水青山是鄉村最寶貴的資源,是我縣最厚重的家底。作為生態資源的承載主體,各鄉村要始終不渝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讓鄉村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要依托豐富的自然稟賦,堅持生態富民戰略,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使自然生態與生產生活良性循環,絕不能因為短視行為而犧牲鄉村的生態環境?!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充分認識并發揮好生態這一最大優勢,努力將我縣鄉村打造成為山清水秀的生態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園。
(二)堅持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
美麗鄉村建設是一項全局性工程。要堅持科學規劃和因地制宜相統一,把鄉村科學規劃與環境衛生整治、農民素質提升結合起來,與特色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開發結合起來,努力打造鄉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堅持規劃先行原則。要把規劃擺在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首要位置,堅持先規劃、后建設,不規劃、不施工的原則,充分發揮規劃的先導引領作用。要進一步完善《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實施方案》。各鄉村要結合地理區位、資源優勢、產業發展、村民實際需要,編制本鄉本村切實可行的建設規劃。做到同全縣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同產業布局規劃相協調,同精神文明建設相呼應,讓規劃更具針對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發揮典型引領作用。要充分發揮典型村的示范引領
作用,優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線村、鄉鎮政府駐地村、重點景區村建設工作,做到突出重點、典型引領、示范帶動、以點促面、有序推進,努力打造一批環境優美、設施配套、產業興旺、民風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實現生態美、百姓富、民風正的有機統一。
三要堅持因地制宜方針。要本著“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動作為、群眾滿意”的原則,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合理化布局,實施差異化指導,突出個性化塑造。堅決摒棄“一個模子”、“ 千村一面”的現象,始終保持鄉土特色和田園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鄉村獨特魅力,彰顯自然、恬靜、綠色、清新的鄉村之美。讓藍天白云、綠樹紅花、小橋流水、田園農家、鳥語蛙鳴、院墻屋瓦、淳樸民風、滿鄉文化……這些具有鮮明的生態元素和鄉土氣息的生活印記,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縮影,努力打造我縣美麗鄉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強環境整治,形成長效機制
環境整治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關鍵。要堅持把農村環境整治作為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舉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實”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點,狠抓落實。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涵蓋硬化、綠化、亮化、美化、無害化處理等眾多領域,需要多部門協調作戰。要全面實施農村環境整治行動,借鑒先進地區經驗,積極發展循環經濟,突出抓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藥污染治理、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基礎設施完善等重點工作。通過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環境整治,達到道路硬化、村屯綠化、衛生凈化、街路亮化、環境美化,遠離臟、亂、差。讓干凈整潔的村落、蔬果飄香的庭院、綠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暢的道路、清澈見底的河流……成為農村一道靚麗的景觀。通過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讓農村設施多起來、農村環境好起來、農村面貌靚起來,全面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
二是健全機制,確保實效。要健全農村環境整治長效機制,明確工作任務,落實目標責任,加大監管力度。要從最基礎的垃圾污水處理、村屯美化、河溝清理、衛生改廁等方面入手進行環境整治。制定環境衛生管理長效保潔責任制,做到衛生環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農村環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確保整治效果不反彈、可持久。
(四)立足生態優勢,壯大特色產業
沒有特色產業作支撐,農民就難以增收致富,美麗鄉村建設也會成為一句空話。我們應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業、旅游、生態深度融合,以特色產業支撐為重點,形成產業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并進的良好態勢。
一要圍繞資源優勢狠抓生產基地培育。各鄉村要結合本地區資源優勢和產業特點,緊緊圍繞特色農業狠抓生產基地培育。特別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護治理規劃實施為契機,搞好水源保護區產地認證、產品標識和區域保護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標準規范生產,積極運作打造品牌。鼓勵和支持農戶積極發展中藥材、食用菌、優質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機農業、綠色農業、觀光農業。讓好的多起來,形成規模;多的好起來,形成特色;特色火起來,形成效益。使我們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特色產品走向城市、走進商場、走上餐桌,不斷提升清原農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促進我縣農業提質增效、農民致富增收。
二要圍繞生產基地狠抓龍頭企業建設。實踐充分證明,建好一個龍頭企業,就能占領一方市場,帶動一批農戶,致富一地百姓。要緊緊圍繞資源優勢下大氣力重點抓好具有區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龍頭企業建設。通過招商引資、對外聯大靠強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較強牽動能力的龍頭企業。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組織形式,組織農戶實行專業化、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與農民形成聯系緊密的產業發展鏈條,促進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農業的優勢和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民增收步伐。要本著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積極鼓勵農民以租賃、轉讓、入股等多種方式合理流轉土地所有權,從而使土地能夠向家庭農場和龍頭企業集中,實現土地的集約經營,促進土地增值和農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態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鼓勵和支持具備條件的鎮(鄉)村發展鄉村游、生態游,真正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生態農業、民族文化、生態旅游開發相融合。積極打造融農家樂、觀光農業、休閑旅游、生態景觀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與發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園之美與生態之美相映成輝,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強鎮、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點,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農戶就業增收。讓鄉村旅游成為我縣旅游的亮點,使之既有看點,又有賣點。
(五)培育新型農民,倡導文明新風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物的硬件”建設,也需要“人的軟
件”建設。只有讓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齊頭并進,才能實現外在美與內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麗鄉村既體現發展之美,也釋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農民文明素質。要把美麗鄉村建設與培育新型農民、提升農民文明素質有機結合起來,引導教育廣大農民增強環境保護和衛生保潔意識。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把生態、潔凈、文明的理念滲透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以往亂扔亂倒、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等不良行為習慣,保持村屯庭院干凈整潔,使美麗鄉村建設更具文明內涵、更有文化底蘊。讓農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四德”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有效載體,組織開展美麗鄉村、文明村、美麗農家、衛生模范戶、星級文明戶、五好文明家庭等評比活動,引導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禮誠信、遵紀守法、敬老愛幼、創業致富,形成風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風、村風。倡導新風尚、弘揚正能量。要繼續推進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養老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