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8 10:38: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城市金融服務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金融服務業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F8文獻標識碼: A
一、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現狀
(一)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走勢良好。2014年2月末,哈爾濱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8670.5億元,比年初增長1%;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6869.7億元,比年初增長2.6%;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8571.1億元,比年初增長1%。其中,定期存款1074.5億元,比年初增長3.3%。個人存款3835.2億元,比年初增長2.1%。儲蓄存款3616.2億元,比年初增長0.6%;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6481.5億元,比年初增長2.8%。其中,短期貸款2070.1億元,比年初增長6.1%。中長期貸款41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1%。農村信用社存款余額483.4億元,比年初增長8.7%;農村信用社儲蓄363.9億元,比年初增長9.1%。
(二)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環境優勢明顯。國內外金融機構相繼入駐哈爾濱市,國有商業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以及外國銀行紛紛搶灘哈爾濱市。哈爾濱市本地金融業蓬勃發展,哈爾濱銀行成功上市,日益成為區域性大銀行。哈爾濱市處于中國東北及東北亞經濟圈,與俄羅斯接壤,副省級城市,國家開放城市,是東北及全國開展對俄經貿合作的前沿。在區位優勢上,哈爾濱市還是中國同朝鮮、韓國、日本經濟往來的重要堡壘。隨著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加快,哈爾濱市與俄朝韓日經濟合作不斷加強,從而帶動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
二、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相對遲緩。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的區位優勢還沒有完全顯示出來,哈爾濱市雖地處東北經濟圈,但與沈陽、大連相比,在銀行、證券、保險、信托等業態的入駐數量方面還比較滯后。哈爾濱市作為副省級城市,金融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低于大連、杭州、廣州等副省級城市,與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相比差距更是明顯。本地金融機構在整個金融機構中所占份額較小,實力較弱,金融業務也以銀行、保險等傳統業態為主,證券、信托、基金等現代金融服務業態發展乏力。傳統業務保險業保險深度不夠,以單位整體參保多于個人參保,且參保資金沒有充分利用,保險發展潛力也未充分發掘。尤其基金業態與上海、深圳等金融服務業發達城市相比差距更大。
(二)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法規操作性較差,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相關法律法規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部門監管方面,社會層次監管不充分,監管側重合法性監管,對預警性監管力度不夠。而歐美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服務業發展的通訊、計算機高速信息公路及其他配套設施,而且像美英日這些國家還會經常根據社會發展需要對金融各業態出臺具體的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對新業態,尤其金融衍生工具等進行調控。作為副省級城市,哈爾濱市在有關反洗錢、規范金融創新、社會信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還存在著制定或執行不盡人意的地方。
(三)保險和證券對其他服務業態支持較弱。企業管理層面對資本風險估計不充分,對企業融資程序了解不全面。融資過程繁冗,條件苛刻,企業自身財務不透明,由此帶來在證券等風險市場融資的企業不多。企業風險意識不強,直接導致企業投保積極性不高。其他服務企業不愿意承受過高的保費、保險公司對投保產品宣傳力度不夠,服務企業不敢輕易投保。一些服務企業重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少、可抵押品少等原因,也導致企業投保積極性不高。
三、促進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建議
(一)營造有利于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外部環境。2013年哈爾濱市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突破5000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8.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92.6億元,增長7.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743.9億元,增長9.0%;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2674.3億元,增長9.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50000元,增長8.8%。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項目7505個,其中新開工項目6856個;在建項目中計劃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723個。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全年實現進出口總值65.43億美元,增長40.3%。除此之外,哈爾濱市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將從國家宏觀層面和哈爾濱市微觀層面調整哈爾濱市經濟結構。在國家宏觀層面的指引下,哈爾濱市食品加工業、石化行業、能源行業、裝備制造行業及醫藥行業將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些行業的發展將為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提供良好的發展前景。
(二)加強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創新。在松北區科技新城規劃一定區域設立金融服務業聚集區,引導金融服務業向此聚集,并給予政策優惠。在松北區引聚金融服務業,推動江北經濟進程,也符合哈爾濱市發展新戰略“北躍、南拓、中興、強縣”的要求。提升自身實力,加強對外宣傳,積極承辦金融會議,建立金融服務業會展區。為金融服務業專業人士提供業務培訓、生活休閑專屬區。成立金融服務業自律協會,定期對金融服務業聚集區內的金融人士開展金融培訓。向國家、省積極爭取將松北區建設成為承擔東北地區金融業務、加強哈爾濱市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金融支持。鞏固道里區尚志大街、中央大街周邊傳統商務區的金融服務業發展,繼續引進各類金融服務業態,形成以松花江為界,南北遙相呼應的新老金融服務業聚集格局,從而增強金融服務業功能。隨著東北老工業的振興,黑龍江市場經濟的日益強勁,應積極爭取國內外大型金融機構在哈爾濱市設立總部或分支機構,助推黑龍江及哈爾濱市實體經濟發展。
(三)哈爾濱市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從宏觀角度講,中國自改革開放來經濟發展迅猛,同外國聯系日益緊密,中國成為世界經濟舞臺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據經濟發展規律,我國應逐步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金融業是服務業中的一個分支,而且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逐步轉軌,金融服務業由原來經濟學中的一偶,日益成為經濟學科中強勁的一支力量。因此作為服務業重要組成部分的金融業,將成為經濟發展的驅動器,所以省市相關部門應合理調整哈爾濱市產業結構,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優化金融服務產業體系,健全金融服務運行機制。加快金融機構改革創新,適應市場需求,積極推出金融衍生工具,降低風險。增強企業信貸意識,積極借助資本市,鼓勵企業資產投保。保險市場也應順勢而為,發展保險中介機構,拓展保險資金來源渠道,壯大自身力量。
(四)積極發展地方金融服務業。在哈爾濱市金融機構中,絕大部分信貸資金集中在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哈爾濱市地方金融資產規模小。尤其在銀行業,以存貸為主要業務的情況下,地方商業銀行存貸占比的相對不足,意味著地方商業銀行支持本地經濟發展的力量有限。加之,全國性金融機構資金的運用著眼于全國,那么本地資金就會外流,地方經濟發展資金不足的問題就會更明顯。因此,支持哈爾濱市地方金融服務業通過聯合重組、增資擴股等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支持和鼓勵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等多種金融服務業發展,增強哈爾濱市地方金融服務機構的數量和規模,強化對哈爾濱市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黑龍江省銀行業發展“十二五”規劃
【2】2013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關鍵詞】金融中心 SWOT分析 沈陽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轉方式、調結構步伐日益加快的大背景下,金融產業越來越成為引領發展的先導產業,金融資源越來越成為支撐發展的戰略資源。國務院批復的《沈陽經濟區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中明確提出把沈陽建設成為東北區域金融中心,這是我們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全面振興的難得機遇,對沈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吸引各類要素聚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必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全市上下一定要以更高的站位、更寬的視野、更大的氣魄,加快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努力在壯大金融產業規模、增強金融市場活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讓沈陽在堅實的金融平臺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一、建設沈陽區域金融中心的背景和意義
沈陽作為東北地區重要的金融領軍型城市,近年來在存貸款余額、保險深度及密度、金融機構數量、上市公司數量、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額、金融開放度等主要金融指標方面均居東北地區前列,而且其區域性金融管理中心、金融業務中心、金融調控中心的地位不斷強化。目前,以沈陽為核心的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發展已經納入國家戰略。未來5年,沈陽市金融業發展將進一步強化東北區域金融中心建設,積極開展國家級優化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大力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提高金融機構能級,發揮中心城市功能,增強沈陽金融業對沈陽經濟區及東北地區的金融輻射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沈陽創建國家級中心城市提供金融支撐。
二、沈陽建設區域金融中心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2012年,沈陽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700億元,比上年增長11%,比2007年翻一番。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在26430元,比上年增長13%,是2007年的1.8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13260元,比上年增長15%,是2007年1.9倍。經過改革開放30余年的快速發展,沈陽市的經濟影響力不斷擴大,輻射省內及遼河流域,逐步發展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等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同時,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發展正在向制造業與服務業雙輪驅動的新階段邁進。同時,金融機構聚集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市場輻射能力得到強化,金融產業化程度較高的區域性金融中心框架逐步形成。沈陽市“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建設以綠色金融為特色的,與沈陽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經過多年的努力,沈陽市金融中心的框架構建已初定,目前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已經完成60余幢總計500多萬平方米商務樓宇的開發建設。正在規劃和建設的商務樓宇120余幢,投資規模890億元,建筑面積1300多萬平方米,商務樓宇聚集度居東北地區前列。同時,開發區已聚集各類金融機構68家,其中包含了在沈的全部中資銀行,香港東亞銀行等在沈的全部10家外資銀行,英國恒安人壽保險公司等29家國內外保險公司,以及香港華富嘉洛證券、銀河期貨等9家證券、期貨公司。2011年,開發區內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已分別占沈陽市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的55%和53%,開發區的金融輻射能力迅速擴大,金融洼地效應加速顯現。
(二)劣勢分析
雖然沈陽市的經濟與金融發展水平在不斷增強,但其金融業規模實力與城市經濟地位仍不相協調。目前沈陽市金融業發展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比,還處于總體適應,相對落后的局面。從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規模來看,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型和獨立法人金融機構。2012年末,全市法人金融機構的數量仍遠遠低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國內金融業發達城市和經濟水平相近城市。法人保險公司、法人期貨公司,非銀行類金融機構以及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基金貸款公司等也較為缺乏,雖然金融業對經濟貢獻逐年提高,但距離成為支柱產業還有很大差距,對經濟發展拉動作用仍不明顯。同時,金融產品和服務領域仍然缺乏特色。在產品和服務領域,金融創新的技術含量較低,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突出,不能充分滿足客戶對新型理財產品和金融工具的需求。在金融服務領域,企業融資渠道過于依賴銀行信貸,直接融資比例偏低,資本市場的作用為得到充分發揮,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較為突出。此外,金融業發展的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社會信用意識有待提高。金融市場整體還不夠活躍,金融競爭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金融機構與擔保評估咨詢等中介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要進一步加強,扶持金融業發展的政策力度不足,與先進城市相比,沈陽市金融業政策還顯得較為保守,在人才引進激勵培訓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制定傾斜扶持政策;專業人才匱乏也在嚴重制約金融行業的長足發展,金融專業人才層次不高,儲備不足,高級復合型人才缺乏。
(三)機遇分析
當前,盡管在一段時間內,國際金融危機的后續影響仍然存在,但仍將催生以新能源等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加速國際產業轉移。沈陽市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城市,其金融業發展可以緊緊抓住有利時機,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服務新興產業實體經濟發展,同時,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快速推進,金融業在現代經濟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提升,金融改革創新不斷深化;此外,國家明確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體制,沈陽市可以抓住機遇,加快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展社區銀行農村小型金融組織和小額信貸,支持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服務等領域,這必將快速擴大現有沈陽市金融市場的規模,極大提升金融市場的功能。未來幾年,經濟轉型發展的加速和社會管理水平的提升,將進一步提高對金融服務的要求,我國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體系和多層次的金融市場體系將日益豐富完善,金融改革創新在部分省市深入推進,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職責和體制將不斷強化,綠色經濟區建設將帶來新的發展空間。因此,沈陽地區的經濟發展要積極跟進轉型步伐;突出新興,培育新的支柱產業;突出創新,建設創新型城市,發展綠色經濟和產業轉型需要構建暢通的投融資渠道。這些都需要金融提供有力支持,這為金融業擴大服務領域,開辟新增市場,增強創新能力,優化資源配置等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為沈陽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四)挑戰分析
隨著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和金融認識水平的提升,各地對金融業的發展高度重視,其他省市地區對有限金融資源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爭奪的范圍已從金融機構,擴大到金融改革先行先試、綜合配套改革金融中心建設等各個領域。國內多城市在規劃建設金融中心。就國家級金融中心而言,已經獲得或接近于獲得此地位的內地城市只有北京和上海,天津市已經被國務院明確定位為北方金融中心,其他城市多數定位于規劃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如重慶市規劃建設長江上游和內陸地區金融中心,大連面向東北亞的區域性金融中心等。各市圍繞金融中心建設,積極規劃、定位,制定發展目標、支持措施和實現步驟。未來一段時期,圍繞市場人才、技術發展、環境政策支持等各個層面的競爭將會異常激烈,省內及周邊城市不斷趕超崛起。東北地區如大連、哈爾濱等城市都在積極進行區域金融中心的建設,發展勢頭強勁,當地法人機構不斷向外延伸拓展,針對資金客源的競爭非常激烈,沈陽市面臨省內多城市各層次、各方面、各領域的競爭威脅日益嚴峻。
三、沈陽市建設東北區域金融中心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全市金融服務體系
構建國家級優化金融生態綜合試驗區,在金融生態建設方面進入全國最優地區前列。推進信貸結構調整,引導信貸資金支持優勢產業、基礎設施建設、新興產業及縣域和“三農”經濟發展。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繼續推進企業上市融資,積極構建場外資本市場,進一步做大做強區域產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期貨交易市場,開展多種形式的債權融資。拓展保險服務領域和功能,支持保險資金發揮投資功能。健全金融機構體系,重點設立法人金融機構,引導地方產業資本參股、控股法人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全市金融業發展布局,加快建設沈陽金融商貿開發區和沈陽金融街,構建工業金融、科技金融、農村金融成長區。
(二)構建服務于沈陽經濟區的金融服務體系
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沈陽經濟區金融網點布局,均衡金融服務。推動沈陽經濟區內各城市商業銀行加強業務合作,開展異地抵押貸款業務,發展銀團貸款業務。加快金融電子化建設,鼓勵金融機構發展網上業務。進一步加強沈陽經濟區各城市間的金融合作,發揮沈陽資本市場及要素市場的區位和基礎優勢,共同搭建各類交易平臺。增強駐沈金融機構、投融資機構和產權交易機構對沈陽經濟區的服務能力。增強沈陽經濟區各城市的金融凝聚力。
(三)構建輻射東北地區的金融服務框架
以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重點,在設立場外資本市場、非上市非公眾股權交易市場上尋求突破,在構建鋼材期貨、大宗商品交易等資本要素市場上尋求突破,在推動私募股權投資領域規模化發展上取得突破。增強沈陽對東北乃至全國的金融輻射力。強化沈陽與其他城市的金融合作,共同拉動東北區域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閏龍.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文獻綜述,世界經濟文匯,2004,(6)
[2]周立中.國各地區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1978—2000)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劉睿.區域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貢獻度分析.海南金融,2006,(3)
關鍵詞:金融服務貿易 國家競爭優勢 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12-018-03
一、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概況
1.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狀況。2001―2007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如表1所示。
從差額上來看,上海的金融服務貿易長期處于逆差狀態。2006年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逆差最大,將近43.28百萬美元,但主要是因為金融服務貿易進口額的大幅度增加。2001年到2003年逆差呈逐步增加的趨勢,主要原因是因為出口量太少。2004年開始,逆差回落至12.084百萬美元。之后,從2004到2005年逆差又開始逐步上升。直到2007年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出現了首次順差,主要原因是因為經濟快速增長和樓市、股市的快速上漲。由此可看出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具有不穩定性。
從金融服務貿易的進口額上看,進口貿易呈現較為明顯的上升。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加入WTO使得上海市金融市場的開放度有了質的飛躍,從而使得進口貿易額有大幅度增加。從2001年的22.0446百萬美元到2003年的45.3359百萬美元,上升幅度超過一倍,而在2004年出現較大幅度的回落。在2005年又以1.2倍的速度大幅增長。之后直至2007年均呈現逐步增長的狀態,因此進口額總體的趨勢還是上升的。
從金融服務貿易出口額來看,波動要比進口貿易更大一些。尤其在2007年,依托經濟快速增長和樓市、股市的快速上漲,增長到了240百萬美元,并且出口額首次超過進口額。在2001年到2003年進口額不穩定但是規模整體偏小。從2004年到2007年快速增長。增長的速率分別為1.7、0.5、2.5,因此總體看來近期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額還是呈增長的趨勢。
2.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行業結構狀況。從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業務內容來看,不管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進口,還是出口,保險服務貿易都處于絕對地位。從2000年以來,絕大部分年份內上海保險服務進出口在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中占到84%之上。進出口兩者相比,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又更倚重于保險業。從2000年至2006年間上海保險業出口占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高于全國的比重,相反,保險業進口的比重則低于全國水平。
從2006年開始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結構開始逐步多元化。在2005年之前,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的90%以上都是保險業貿易。上海保險業貿易出口占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的比重遠遠高于全國保險業貿易的出口比重,從2006年開始,上海保險業貿易進出口在整個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中的比重迅速下降,除保險業貿易以外的所有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貿易的比重開始上升。2007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行業出口結構情況如圖1所示。
2007年和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中保險業貿易比重已經降至70%和77.55%,低于全國水平,相應地所有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則上升至30%和22.45%。
在進口中也出現了同樣的趨勢。2008年,上海保險業服務進口占上海金融貿易進口的比重只有78.44%,遠遠低于同時期全國95.75%的比重。上海所有銀行及其它除保險業以外的金融業服務進口的比重則上升至21.56%,是全國同類金融服務進口的比重的5倍之多。
3.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地區分布。上海國際金融服務貿易地理密集度高,日本、美國和中國香港是金融業服務項目主要貿易伙伴國家和地區。日本、美國和中國香港已連續兩年成為金融服務出口地區的前三甲。2008年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地區分布如圖2所示。
2008年,上海對日本金融服務出口1.2億美元,占比54.5%。對美國金融服務出口7193.31萬美元,占比32.72%。在上海金融業進口方面,美國、中國香港和德國位列前三甲。其中美國占比達到了40.93%。
而在金融服務業中占據核心地位的保險業貿易出口的主要貿易伙伴是中國香港、美國、英國。2008年上海市保險業貿易的出口地區分布如圖3所示。
2008年,在上海保險業出口中,香港地區占比46.35%,美國排名第二,占比32.14%,兩者共占到78.49%。
2008年上海市保險業貿易進口地區分布如圖4所示。
在上海保險業進口中,中國香港、美國和英國繼續占據前三甲的位置,其中,中國香港、美國、英國的占比分別為37.86%、18.78%和10.72%,三者共占到67.36%。
二、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狀況
1.香港金融服務貿易進出口規模狀況。2001年―2008年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發展規模如表2所示。
香港金融服務出口額由2001年的347.9億港元上升至2008年的986.3億港元,年均增長10.5%,比同期生產總值的增速高8.6個百分點;占所有服務出口額的比重由10.9%逐步上升至13.7%,提高了2.8個百分點。金融服務進口額由69.7億港元上升至258.0億港元,年均增長11.4%,比同期生產總值的增速高9.5個百分點;占所有服務進口額的比重由3.6%逐步上升至7.2%,提高了3.6個百分點。
2.香港金融服務貿易行業結構狀況。金融中介服務貿易在香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中占有絕對比重。金融中介服務包括:中央銀行服務、存款服務、授信服務及財務租賃服務;股票經紀服務、商品經紀服務、股票交易程序及結算服務;投資組合管理服務、信托服務、保管服務、財務顧問服務、外幣兌換服務、金融市場營運服務,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的支持服務。從香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業務內容來看,不管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進口,還是出口,金融中介服務貿易都處于絕對地位。
從服務種類看,金融中介服務一直以來占據著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主導地位。出口貿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務占金融服務出口的比重由98.2%提高到99.0%;其他金融服務出口額占比很小,而且呈下降趨勢,由1.8%降至1%。而在進口貿易方面,2001―2007年香港金融中介服務進口額占金融服務進口的比重保持在99.8%以上;其它金融服務進口額占比非常小,不足0.2%。
3.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地區分布。隨著以來,尤其是CEPA的簽署,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出口地區也發生了變化,內地成為了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最大輸入和輸出地。美國居第二位。
如相關數據顯示:在香港金融服務出口中,出口到內地的貿易額所占比重比較穩定。在2003年達到最大,之后開始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因為內地的金融服務貿易發展速度較快,導致內地金融服務貿易出口量減少。但是從2001年以來穩居各出口地的首位。出口到美國的貿易額占比次之,由2001年的15.7%下降至2007年的14.7%。2007年出口到英國、日本、中國臺灣的貿易額占比分別排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別為6.6%、7.62%、6.74%。
在香港金融服務進口中,由內地進口的貿易額所占比重由1997 年的31.0%逐步下降至2007年的26.7%,但穩居各進口地的首位。由美國進口的貿易額占比次之,平均比重為15.31%。2007年由日本、英國、新加坡進口的貿易額占比分別居第三至第五位,2001―2007年的平均比重分別為7.97%、7.08%和4.14%。
三、滬港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對比分析
從上面滬港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對比可以看出,上海市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為了更深入分析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并在世界市場中準確定位,下面將運用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貿易競爭力指數等三個指標,對上海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進行對比分析。
1.國際市場占有率分析。國際市場占有率(MS),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或服務的出口總額占世界該種產品或服務出口總額的比重,是這種產品或服務國際競爭力最直接的表現。該指標數值越大,表明這種產品或服務的國際競爭力越強。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MSij―i國j產品或服務的國際市場占有率;Xij―i國j產品或服務的出口總額;Xwj―世界j產品或服務的出口總額。
根據公式(1)算出滬港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如表3所示。
從表3可見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很低,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市場占有率更是有很大的差距,2001到2003年上海市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一直有波動,但是從2004年以后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一直呈現穩步增長的狀態,與香港的差距也在逐漸縮小。但是總體上來看,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較低,有待有質的飛躍。
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分析。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alassa)于1965年提出了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簡稱RCA指數)。它是衡量一國產品或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最具說服力的指標。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個國家內各個產業(產品組)相對出口的表現。通過RCA指數可以判定一國的哪些產業更具出口競爭力,從而揭示一國在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所謂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是指一個國家某種商品出口額占其出口總值的份額與世界出口總額中該類商品出口額所占份額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式中,Xij―國家j出口產品i的出口值;Xtj―國家j的出口值;Xiw―世界產品i的出口值;Xtw―世界總出口值。
具體來講,RCAij值接近1表示中性的相對比較利益,無所謂相對優勢或劣勢可言;如果RCAij≥1,說明j國i產品或服務具有顯性比較優勢;如果1.25≤RCAij≤2.5說明j國i產品或服務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如果RCAij≥2.5,說明j國i產品或服務具有極強的比較優勢。如果RCAij≤1,說明j國i產品或服務沒有顯性比較優勢;如果0.8≤RCA
式中:RCASij―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
RCASij―顯示比較優勢指數。
指標在[-1,1]之間取值,RCASij>0表明j國i部門具有比較優勢,而RCASij≤0 則表明j國i部門不具有比較優勢。由于RCASij是對RCAij 進行的單調變換,類似于對RCAij取對數,因此,不影響指標性質及對一國特定服務部門比較優勢狀況的判斷。相反,其改進還趨利避短,對稱性更有利于比較分析各類服務部門在絕對比較優勢和絕對比較劣勢程度上的差別。因而,RCAS指數成為實際中廣泛使用的指標。本章也采用了RCAS作為指標。根據公式(2)和公式(3)計算出滬港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如表4所示。
比較金融服務貿易RCAS值(見表4),上海對香港的劣勢明顯,2001年至2007年,兩地年平均值分別為-0.9160和0.1898,上海的金融服務貿易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均值與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均值存在1.1057的較大劣勢差距值。從動態變化趨勢分析,上海金融服務貿易的RCAS值基本穩定,近年來僅有微幅改善,但是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差距值逐年減少。2001年,上海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對稱性顯示比較優勢指數的差距值為1.1842,2007年縮小至1.0770。
3.貿易競爭指數分析。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的計算只考慮了出口的問題,并沒有考慮進口對整個金融服務貿易部門比較優勢的負面影響。因此本文又選取了貿易競爭指數(TC),作為補充。貿易競爭指數(TC)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某種產品或服務凈出口與其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它剔除了各經濟體通貨膨脹等宏觀總量波動的影響,解決了各經濟體規模不同而不可比的問題,是衡量某種產品或服務國際競爭力的主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TCij―i國家或地區第j種產品的貿易競爭力指數;
Xij―i國家或地區第j種產品或服務的出口額;
Mij―i國家或地區第j種產品或服務的進口額。
TC指數的取值范圍為(-1到1)。如果TC指數接近O,說明這種產品或服務比較優勢接近國際平均水平;如TC>O,說明比較優勢較強,而且越接近1,行業競爭力越強;如果TC=l,則表明該國或地區這種產品或服務只有出口;如果TC
從表5可見,在2007年以前上海市的金融服務貿易的貿易競爭力指數均為負數。說明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的比較優勢較弱。而只在2007年金融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指數才為正數。相反香港的金融服務貿易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很平穩,平均值在0.63,顯示出很強的比較優勢。
四、提升上海市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
1.建立和發展金融服務外包基地。外包是企業在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整合利用其外部專業化資源,已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培養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目的,并增強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的一種新型經營管理模式。
金融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某一金融機構將金融服務業務外包給第三企業。由于市場競爭加劇,使專注自己核心競爭力等特性成了越來越多的企業采取的一項重要的商業措施,為了有效地提高金融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解決上海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較弱的問題,上海要從戰略的高度發展金融BPO,只有形成金融BPO基地,才能從根本上降低國際金融中心的交易成本,這是上海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的基礎,這一點處于競爭劣勢的上海而言,特別的重要。
2.提升上海金融服務的營銷水平。一是要進一步明確面向國際市場的金融服務貿易的市場定位,根據不同市場推出更貼近客戶的服務項目和服務方式,采取集中營銷策略,以特色服務取勝。二是要以美國、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韓國等國家與地區為突破口,重點拓展與上海有密切經貿聯系的國家和地區的金融服務貿易關系。深化上海與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的合作。三是要積極尋找金融營銷與互聯網營銷的契合點。現如今互聯網營銷已經成為一個大眾話題,而金融行業也逐漸開始涉足在互聯網上尋求品牌和業務營銷的新方式。到目前為止也初有成效。
3.推進上海金融服務消費需求的結構升級。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是在一國金融服務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信息社會,消費需求的導向效應更加強烈。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居民對一般商品消費的比重往往較低,而對高檔商品及服務的消費比重較高。而在我國,隨著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盡管我國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已降至50%以下,但中國居民對金融服務的消費需求不是十分強勁,金融服務貿易的比重偏低。任何產業競爭優勢的構建往往都以合理、高級的國內社會消費需求結構為基礎,如果上海居民消費是以商品消費為主,而金融服務消費比重過低,或金融服務消費的層次過低,那么上海的金融服務貿易根本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世界上各個金融服務貿易強國及地區,比如說香港的服務產業是首先香港地區形成競爭優勢,然后才逐步走向世界的。因此,上海應依托大的市場需求,努力引導居民優化消費需求結構,提高金融服務消費的比重,為形成上海金融服務貿易行業競爭優勢的構建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4.加強政府對金融服務貿易的支持和管理。第一,政府要加強金融市場體系建設。豐富金融市場產品和工具,拓展金融市場廣度,爭取把上海建成全國票據集中交換的中心;促進債券市場加快發展;加大期貨市場發展力度,有序推出新的能源和金屬類大宗產品期貨,探索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內開展期貨保稅交割業務;探索推進上海服務長三角地區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的有效途徑;優化金融市場參與者結構。在CEPA框架下,積極探索上海與香港的證券產品合作;積極發展上海再保險市場,大力發展中資和中外合資的再保險公司,吸引境內外著名再保險公司入駐或設立分支機構,加快培育再保險經紀人,探索發展離岸再保險業務的有效途徑。第二,政府要加強金融機構和業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推進金融綜合經營試點;積極推進地方國有控股金融企業改革和重組;鼓勵發展各類股權投資企業(基金);積極拓展各類金融業務,研究制定促進私人銀行、券商直投、離岸金融、信托租賃、汽車金融等業務發展的政策措施,穩步發展金融衍生產品,積極開展人民幣用于國際貿易結算試點;支持商業銀行開展并購貸款業務;支持機構投資者擴大金融市場投資業務,率先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產品試點。
參考文獻:
1.陳憲.國際服務貿易――原理?政策?產業.第一版.立信會計出版社,2000
2.董瑾.國際貿易學[M].第二版.機械工業出版社,2001
3.蔣小浪,陸駿,魏惠.我國加入WTO以來上海市對外貿易發展的態勢分析.重慶科技學院學報[J],2008(2)
4.黃桂良.香港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分析.區域金融[J],2009(8―10)
5.裴長洪,王鐳.試論國際競爭力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M].第三版.中國工業經濟出版社,2002
6.Porter,Michael.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New York,Free Press,1991:15
7.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華夏出版社,2003
8.Ingo Walter.Global Competition in Trade Liberalization In Financial Services: Market Structure Trade Liberalization.Cambridge: Ballinger Publishing ,1998:24
9.顧寶炎,許秋菊.香港服務貿易的演進[J].國際經貿探索,2007(24)
10.香港、新加坡服務貿易發展模式及對上海發展啟示[J].戰略管理,2005(25)
11.葉元.我國內地與香港服務貿易的比較研究[J].世界貿易組織動態,2007(5)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ng "two types of society" in Changsha, the paper analyz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services development, suggests widening the field of financial outsourcing business, developing both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markets, combing the education,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establishing reserve pool for financial outsourcing services.
關鍵詞:兩型社會;金融外包;信息技術外包;業務流程外包;知識處理外包
Key words: two types of society;financial outsourcing;ITO;BPO;KPO
中圖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6-0004-02
0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大型企業對跨國金融服務的需求迅速增長,同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遠距離金融服務成為可能,在此背景下,跨國企業和大型金融企業為降低成本、整合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占領新興市場,越來越多的嘗試金融服務外包,2004年,國金證券研究所調查發現,全球財富1000強企業中愿意選擇離岸外包服務的企業占95%。
2005年,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BCBS)、國際證監會組織(IOSCO)、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IAIS)及國際清算銀行(BIS)聯合發表的《金融服務外包》將金融業務外包定義為“受監管實體持續地利用外包服務商(為集團內的附屬實體或集團以外的實體)來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擔的業務活動。金融服務外包可以是將某項業務(或業務的一部分)從受監管實體轉交給服務商操作,或由服務商進一步轉移給另一服務商(有時被稱為轉包)。”按照外包業務的內容可將金融業務外包分為:ITO信息技術外包、BPO業務流程外包和KPO知識處理外包。
1外包業發展現狀
外包業迅猛發展的根本原因是追求低成本,近年來一些發展中國家教育水平提高,人工工資水平卻仍保持在較低水平,與歐美國家的高工資相比形成了勞動力成本優勢。
全球服務外包市場的主要客戶是北美、歐洲和日本企業,2006年,美國在全球BPO中所占比重為47%,西歐為43.7%,日本為6.9%,三家占全球外包服務發包市場的96%以上,而外包中心則集中在印度、中國、愛爾蘭、澳大利亞、加拿大、以色列、韓國、菲律賓、泰國等國家。其中,印度在外包市場中占據近40%的市場份額。中國、菲律賓和墨西哥等地區則具有較強的競爭力,逐步增加在外包市場中的份額。
中國服務外包發展較晚,但是增長速度非???,據全球服務外包聯盟()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09年全球離岸外包市場規模從328億美元增長到800億美元,增長240%,而中國從2004年到2009年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從20億美元增加到70億美元,增長率高達350%。名為《中國和印度,誰將成為21世紀外包市場的發動機》的文章指出,在服務外包領域,中國正在快速趕上印度。
2010年到2014年中國金融外包服務行業運行態勢分析報告預測:“未來5年內,世界前100家大型國際金融企業將要向外輸出3560億美元的金融外包業務?!本薮蟮慕鹑谕獍袌鰹橹袊獍鼧I務尤其是金融外包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2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為長沙發展金融外包提供良好外部環境
十七大以后,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一起被國家確定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試驗區。經過多方調研長沙市制定的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在2010年5月通過湖南省政府批準。根據方案描述的“兩型藍圖”,到2020年,長沙市能源及資源生產率、環境及人居質量、可持續發展能力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早在2009年,為配合長沙市的兩型社會建設,大力發展服務業和第三產業,長沙市政府《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若干意見》,針對長沙市服務外包產業發展出臺一系列扶助措施。宏觀經濟環境和政策環境為長沙市金融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010年,長沙確立了以數據處理外包、軟件外包、文化創意外包、金融外包、呼叫外包、物流外包、IT教育與培訓外包等七大外包發展產業,開始加速拓展歐美和日本市場,爭取在2015年完成全市服務外包業務總量超過500億元的目標。
同時長沙市政府還采取在重點城市舉行推介會,積極引進服務外包領域知名企業的措施助推服務外包產業發展,搭建以長沙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青竹湖生態科技園區為基地的產業發展平臺,將服務外包產業作為新一輪結構調整的支柱產業來發展。
3如何推進長沙金融外包業有效、健康發展
政策的支持和良好的發展環境為金融外包產業提供了外部支持,借鑒國際和國內其他城市金融外包業發展的經驗,長沙的金融外包業發展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3.1 拓寬金融外包業務領域,形成外包產業規模優勢
為實現產業轉型,國內眾多大中城市相繼推出促進發展外包服務業的政策措施。這一方面有利于形成全國范圍的規模產業優勢,同時也必將帶來同業之間的激烈競爭。中國各城市服務外包業發展時間均比較短,大部分處于服務外包發展的初級階段,發展程度和技術水平限制使大部分金融外包業務集中在IT業務外包上。長沙的金融外包業務發展應積極拓寬業務領域,避免將投入集中在競爭激烈的IT業務外包領域,造成產業發展過度和無序競爭的局面。同時,應加強與其他城市金融外包服務業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各自城市的地域和人才優勢,形成金融外包產業規模發展優勢。
3.2 既注重開拓國際市場也注重發展國內市場,保證發包市場多樣性
目前,長沙外包市場的主要目標市場定位為開拓歐美和日韓市場,這些國家的企業經濟實力雄厚,為其提供金融服務外包的利潤相對較高,也是國際金融服務的主要發包市場。但是,長沙金融外包業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品牌效應,盲目爭奪高端市場可能造成行業發展成本高,資金需求量大的不利情況。因此,政府在為金融外包企業提供優惠措施的同時,可以引導企業制定切合實際的發展藍圖,以國際高端市場為目標,大力發展國內市場為基礎,逐步建立多層次客戶資源,保持行業發展的穩定性。
3.3 教產研結合,為金融外包產業發展提供儲備人才庫
人才優勢是發展金融外包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建立起高技術含量、寬技術類型的儲備人才庫,是金融外包業的長遠健康發展的有效保障。長沙市教育資源豐富,每年為全國輸送大量高素質人才。以發展金融外包產業為契機,長沙市可以將儲備人才庫建設與高校教育改革相結合,改變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的現狀,發展人才定制型高校教育形式,由企業提出培養方案,大學提供培養場所,既解決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又為金融外包業的長遠發展提供了優良人才儲備。
綜上所述,在“兩型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長沙金融服務外包業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如何為金融服務外包行業制定合理的規劃,提供良好的政策扶持,使金融外包業發展成為真正的支柱產業,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
參考文獻:
[1]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實施方案[Z].
[2]長沙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若干意見[Z].
[3]長沙統計年鑒.2008、2009.
[4]鮑務英.金融企業后臺業務外移區位選擇因素分析[J].現代經濟,2008,7(13).
[5]賀曉波,蘇薇.渤海區域內金融外包服務業務發展探索[J].經濟師,2009(4).
[6]蘇薇.借鑒國際金融外包經驗,促進我國金融機構業務外包[J].經濟師,2009(2).
為貫徹落實國家、省關于深化金融改革促進金融業發展的有關文件精神,充分發揮金融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現就進一步加快我市金融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切實增強加快金融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年來,我市金融業發展環境日趨完善,金融市場活躍,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風險防控能力顯著增強。但金融業發展仍存在服務體系不健全、集聚發展能力不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單一、中小企業融資難、資本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等問題,金融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亟待加強。各部門、各鎮區要認清形勢,正視問題,切實增強加快我市金融業發展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努力改善金融環境,維護金融安全與穩定,推動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加快建設金融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滿足城市金融需求,競爭適度有序、運行穩健規范的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明確金融業發展的目標
到2010年,全市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和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到全省平均水平;銀行業存貸比達到60%,不良貸款率降至6%以下;全市保費總收入達到50億元,保險深度達到3%以上,保險密度超過1850元/人;上市企業數量和直接融資規模不斷增加,資本市場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鼓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
大力吸引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及國內外知名投資咨詢、資產評估、產權交易、風險投資、會計、審計、法律、擔保、保險等中介服務組織進駐*。積極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鼓勵社會資金探索興辦融資租賃公司、住宅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企業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力爭國家和省批準在我市進行村鎮銀行試點;穩步推進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確保央行專項票據兌付,加快向農村合作銀行過渡。
四、提升金融服務水平
積極推進東區、小欖、*區中心商務區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及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向中心商務區集中,發揮金融產業的集聚效應。鼓勵銀行機構開展面向中小企業、外貿出口、現代服務業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金融創新活動,進一步豐富金融產品;支持銀行機構面向村鎮和社區增設服務網點和服務窗口,大力推廣自助銀行、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銀行服務方式,切實提高銀行業服務效率。支持擔保機構與銀行機構合作,以信用擔保方式開展中小企業信貸業務;建立擔保機構的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再擔保機制,分散擔保機構風險,增強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服務能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五、推進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
在公路、橋梁、公交、供排水等領域引入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項目融資方式;積極探索發行地方建設債券、短期及中期融資券、項目債券及資產證券化等新型融資手段,籌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加強對政府財政性資金建設項目立項、概算、預算和資金運作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貸款管理工作,確保資金的有效使用。
六、大力利用和發展資本市場
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發展資本市場推動企業上市的意見》(中府〔*〕63號),加大對企業上市的扶持力度,不斷充實上市后備企業資源庫,確保企業上市綠色通道的暢通,加快優質企業改制上市的進程;支持已上市公司做大做強,增強其再融資能力。在市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中設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吸引國內外創業投資資金和優秀管理團隊來我市開展風險投資業務,為我市具有發展潛力的高新技術企業拓寬直接融資渠道。支持*開發區股權交易代辦試點工作,整合社會資源,加快產權交易服務體系建設,為我市企業兼并重組和創業資本進入與退出提供平臺。
七、充分發揮保險業社會“穩定器”作用
貫徹落實《關于加快保險業發展的意見》(中府〔*〕116號),著力優化保險業發展環境,規范和培育保險市場。支持保險機構參與“平安*”和新農村建設,重點扶持政策性農業保險和各類責任保險,將責任保險納入政府公共安全建設范疇,提升安全生產和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水平。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企業年金、意外和健康保險,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八、進一步完善金融生態環境
支持人民銀行建立健全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堅決打擊各類金融違法犯罪活動,維護金融穩定和金融企業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各類逃廢銀行債務及保險詐騙犯罪行為;進一步加大金融案件執行力度和抵貸資產的變現力度,維護金融債權的嚴肅性和安全性。妥善解決我市金融業歷史遺留問題,消除風險隱患。
九、加強對金融工作的組織協調
加強市金融穩定與發展聯席會議的統籌協調力度,完善聯席會議機制,密切部門、金融機構、企業之間的聯系,妥善處理經濟運行中與金融業相關的問題。建立健全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金融監管信息共享、金融重大事項報告、金融穩定工作評估等制度,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金融系統廉政建設,深入開展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協調、維權、宣傳和服務職能,促進金融各行業協會工作向專業化、法制化、規范化方向發展。
十、加大對金融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一)在市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金融業發展資金,用于落實市委、市政府對金融業的各項支持政策。具體實施細則由市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二)在工業發展專項資金中統籌安排擔保業發展資金,用于信用擔保機構風險準備金,支持擔保機構對我市中小企業提供優質服務。
(三)對新進駐我市的市級銀行機構,給予最高不超過200萬的一次性獎勵。
(四)金融機構及各類金融中介機構在中心商務區新建或購置自用辦公用房的,按不高于60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一次性補貼(補貼額度最高不超過300萬元);租賃自用辦公用房的,連續三年給予年租金30%的補貼。
(五)對在村鎮和社區新增設服務網點的銀行機構,按《*市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給予貼息。
關鍵詞:農村 金融生態 生態系統 金融監管
金融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各種金融要素(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工具、金融服務、金融法規等)為了更好的生存和長遠的發展,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金融要素之間密切關聯、互相制約、相互作用,彼此通過貨幣資金的融通、利率和匯率的調整、風險的度量和化解、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風險與受益的轉換等行為,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農村金融生態的特點
(一)動態性
農村金融生態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和自然生態一樣,也在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逐步完善。在這個系統工程中,農村經濟決定農村金融,農村經濟為農村金融提供物質資源作為其前進的動力。同時,農村經濟的發展又會對農村金融提出各種需求,促使農村金融不斷進行創新,促進農村金融逐步提高服務質量。從另一個視角看,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又具有反作用,通過農村金融體系的完善、金融工具和金融產品的推陳出新、金融服務的逐步深入,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的不斷提高,農村金融更好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這種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關系,促使農村金融生態持續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二)差異性
一方面,由于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有高有低,另一方面對農村政策的理解程度和執行水平也參差不齊,加之金融要素發育水平也存在著差別,此外,目前的分權體制下,地方行為存在著差異,其中囊括考核指標的差異。這種狀況會引起地區之間的差異,地區的差異又會造成農村金融生態狀況的差別。因此,在客觀上農村金融生態存在著地區的差異性。
(三)邊緣性和脆弱性
農村金融生態和城市金融生態都是金融生態的組成部分,與城市金融生態相比,農村金融生態具有邊緣性和脆弱性。一方面,農村金融的有效需求得不到滿足,隨著經濟的發展,對農村金融的多樣化需求要求越來越高,但其中的某些需求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農村金融供給不足,體制內金融資源供給渠道不斷減少甚至農村資金外流。實行金融改革后,正規銀行金融機構從農村地區大量撤離,逐漸淡出農村金融市場。農信社由于種種原因不能完全滿足農村分散性、多元化的金融需求。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有限。郵政儲蓄成為了農村資金向城市轉移的“抽水機”。
農村金融生態的缺陷表征
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退出農村、農村金融資源外流和縣域金融萎縮等現象,表明了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出現了缺陷。缺陷的金融生態系統的具體表現為:金融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固有功能的破壞或喪失、金融主體多樣性下降、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減弱、系統生產能力下降等。
(一)農村金融生態主體多樣性和數量減少
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主體主要有正規、準正規和非正規金融。正規金融包括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農村合作基金會、擔保機構和保險公司,準正規金融指一小部分當鋪等,非正規金融指高利貸、各種會合、私人錢莊等。就業務上說,我國農村金融主要業務是農業信貸,農業擔保和農業保險等業務尚未開展,然而在農村即便開展農業信貸的金融主體也在不斷減少。在正規金融撤離的真空下,非正規金融雖得到迅猛發展,但游離于正規金融體制之外,無法獲取正規金融制度所提供的服務,因而融資能力有限、風險較大。這樣,我國農村金融主體已經存在較為嚴重的缺失現象。
(二)農村金融信息流動出現障礙和梗阻
農村金融市場是一個分散、小額零售、個性化的市場,信息不對稱的問題一直存在。而農村金融生態退化,資金供求關系破壞,信息流動及傳遞效率會隨之降低。至2006年底,我國農村“高利貸”高達1.7萬億元左右,農民更多趨向于尋求民間借貸而不是銀行。其中占很大比例的原因就是信息流通不順暢,造成農民對正規金融組織理解不夠、經驗缺乏,盡管現在他們對正規金融組織的服務評價有了重大轉變,但其心理長期形成的“貸款難”思想不僅沒有改變,反而呈加劇化趨勢。
(三)農村資金循環鏈條出現問題
從理論上講,農村金融的職能是通過信用手段籌集農村貨幣資金,優化配置農村金融資源,實現農村資金良性循環。然而,目前農村金融機構主體功能異化,一方面,大量資金從農村流入了城市,另一方面,農民又很難從銀行和信用社獲得貸款,導致農村資金循環鏈條不能良性循環。
(四)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生產能力和服務功能下降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鄉鎮企業對農村金融體系提供的服務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我國農村金融體系對儲蓄居民、企業和生產領域提供的金融服務卻相對減少,進而阻礙了創造性活動,制約了地方經濟增長。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目前業務單一,大多數仍沿用傳統的金融服務手段,以傳統的存、貸、匯為主,業務品種缺乏。與城市金融機構金融產品日新月異、產品種類日益豐富相比,農村金融服務嚴重缺失。新興的中間業務在農村根本沒有普及,最顯著的就是農村金融結算明顯滯后于城鎮,已不能完全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業擔保、農業保險等業務也遲遲未能開展,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整體的生產能力和服務能力在下降。
(五)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穩定性下降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金融由于歷史、制度等原因在為農村經濟活動提供強大金融支持的同時,其金融風險也在加速積累,農村金融生態系統整體的穩定性在不斷下降。單一的負債結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不但加大了其利息負擔,而且造成農村金融機構對存款負債過度依賴。一旦存款出現波動,對資產的調整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從而增加了農村金融風險。
農村金融生態系統的改善建議
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市政府金融辦在呼倫貝爾市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自治區經濟金融工作戰略部署和呼倫貝爾市優化金融環境座談會精神,緊緊圍繞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改善地方金融環境、完善地方金融服務體系、推進重點項目融資和破解非公經濟融資難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現總結如下: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加強與域內外金融機構的溝通和聯系,加大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力度。
一是與人民銀行合理調度安排支農再貸款資金,保證農牧業生產資金需求,09年支農再貸款資金規模已經達到5.76億元,基本滿足了備春耕和接羔保育資金需求;二是與銀監局共同做好非法集資查處打擊工作,保證了金融秩序穩定;三是與工行、農行、中行、建行、農發行、信用社對接,探索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金融支持途徑,在繼續加大對我市重點工業項目的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加大對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工企業、流通企業、外貿企業、過腹轉化項目和基地建設等項目的貸款支持力度。2009年,各金融機構新增貸款54.28億元。其中:各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發放中小企業貸款資金達8億元;四是與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信托投資公司等域外金融機構合作拓展了域外融資渠道,重點支持了市本級及各旗市區城市道路、給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衛生、就業、中小企業等社會瓶頸項目的建設。2009年市本級重點公共、公益項目實現融資10.54億元,并實現了當年立項、當年融資、當年開工建設的預定計劃。
(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有效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
2009年,我市擔保機構累計發放擔保貸款7.49億元,2009年當年累計發放擔保貸款1.9億元;通過努力使擔保公司成為擔保、融資雙平臺,開發銀行內蒙古分行對市投資擔保公司進行評估授信,獲得授信額度3億元,09年發放了7340萬元短期營運資金貸款。呼倫貝爾市投資擔保公司自2005年組建以來,經過多方努力,股本金由1990萬元增加到4838萬元,年均增長35.78%;擔保規模由6000萬元增加到2億元,年均增長58.33%;營業收入由90萬元增加到409萬元,年均增長87.49%;通過發放擔保貸款使受保企業新增就業人數9399人,新增利稅1.63億元。呼倫貝爾市投資擔保公司經營業績在自治區擔保機構中屬業務開展比較好的擔保機構之一,2009年榮獲自治區金融業務創新獎。
(三)、積極引進金融機構,探索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組建,逐步完善我市金融服務體系。
包商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的營業場所己選定,現正在做開業前各項準備工作;鄂溫克旗村鎮銀行試點己經獲得國家銀監會正式批準,擬于09年2月25日前開業;呼倫貝爾融新小額貸款公司小額貸款業務已經開展起來,其余2家小額貸款公司已經批準籌建,民間資本支持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包商銀行通遼市分行已同意受理海拉爾伊士丹商廈擴建等項目,信貸業務已延伸至我市。
(四)、扎實穩妥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與人民銀行、銀監分局共同做好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使我市的農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穩步推進,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滿洲里農村信用社組建合作銀行己經掛牌成立,成為我市首家地方性農村合作銀行。其它旗市區農村信用社已基本完成產權制度改革掛牌開業,并獲得了1.08億元人民銀行專項票據資金支持,占應兌付總額的64.3%。
(五)、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改善金融生態環境。
一是繼續開展我市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我市已完成對65戶中小企業信用等級評定工作,其中,2009年對申報的27戶中小企業進行了信用等級評定。二是繼續推進我市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工作。2009年新錄入征信系統中小企業信用檔案962戶,更新中小企業信息1504戶,核查個人賬戶1877戶,較好地推進了我市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建設步伐;三是積極配合自治區開展了誠信企業和誠信個人推薦評選工作。我市友誼公司、宏??萍脊镜?家企業,海拉爾啤酒集團董事長孫立軍等2名企業法人受到自治區表彰獎勵。四是制定了《呼倫貝爾市金融業進一步支持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意見》、《呼倫貝爾市政府辦公廳關于建立呼倫貝爾市金融工作協調機制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的意見》等加強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文件,并有序展開工作。五是與人民銀行、銀監分局及其他金融機構建立了溝通聯系機制,加強信息交流,研究解決與區域金融穩定相關的重大事項,促進金融業穩健運行。六是配合金融機構、協調公安、司法部門加大對各類金融犯罪案件的偵破力度和惡意逃廢銀
行債務的打擊力度,提高金融維權訴訟案件的執行率。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我市的金融生態環境需進一步改善,在社會信用水平、金融司法環境、政府支持等方面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我市金融機構存貸差仍然很大,達到288.8億元,創歷史新高,貸款結構還有待改善;三是我市金融體系還很不完善,沒有形成分層次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農村牧區還存在金融服務的盲點。四是金融危機對我市經濟影響尚未見底,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外向型中小企業經營困難,致使部分銀行貸款逾期和擔保公司代償。
三、2010年重點工作。
(一)、繼續完善金融服務體系,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要加快金融機構的引進工作。一方面要抓機構的引進,另一方面要抓業務的引進。二是加快組建村鎮銀行步伐。要積極利用國家銀監會降低金融準入門檻,爭取自治區金融辦、人民銀行、銀監分局等部門將我市其它旗市列為組建村鎮銀行試點,多渠道解決我市中小企業和農村牧區貸款難問題。三是加快組建小額信貸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步伐。根據《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管理實施細則》制定我市小額信貸公司發展規劃,根據不同旗市經濟發展水平制定小額信貸公司準入條件,并積極推動此項工作的開展,指導幫助已組建、籌建的小額信貸公司規范運作,發揮民間資本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繼續做好我市重點項目的融資工作。做好國家開發銀行2009年對我市授信額度復評工作,爭取獲得更大的授信額度,積極協調國家開發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加大對我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中長期貸款項目的支持力度,確保2009年市本級重點項目融資需求。
(三)、積極協調市域內金融機構支持我市經濟發展。
2010年,積極協調各金融機構加大對我市的信貸投放力度,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據初步統計,2010年各家金融機構將發放新增貸款79.4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118億元。其中,人民銀行支農再貸款計劃新增1.2億元,力爭支農再貸款規模達到7億元;工商銀行2010年計劃新增貸款20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30億元,重點投向伊敏煤電三期工程、兩伊鐵路、國華電力、華能伊敏等項目;農業銀行2010年計劃新增貸款10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15億元,重點投向魯能、兩伊鐵路、房地產開發、國營農牧場及中小企業等項目;中國銀行2010年計劃新增貸款16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20億元,重點投向寶日希勒、國華電力、云天化、東能化工等項目;建設銀行2009年計劃新增貸款20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30億元,重點投向城市基礎設施、大中型能源項目和中小企業領域;農業發展銀行2010年計劃新增貸款11.2億元,力爭新增貸款達到20.8億元,重點投向農業基礎設施、中儲糧、糧食收購和龍頭企業流動資金等項目;農村信用社計劃新增貸款1億元。協調各家金融機構在確保上述貸款投放計劃的基礎上,加大對我市中小企業信貸投放力度,促進我市非公經濟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