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進出口貿易會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進出口貿易;內部控制;風險控制;內部審計
隨著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為了使自身仍然能夠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企業實施內部控制是必由之路。內控制度逐漸變成對一個企業的業務活動、經營活動成敗與否的衡量準則。企業出現的不合法經營、會計信息偏離事實以及經營失敗等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缺乏內控機制或者內控機制未能發揮其應有的效能。由于進出口公司也不例外,因此,對進出口公司內控機制進行研究,發現其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改進策略具有深遠而重要的意義。
一、內部控制的內涵
企業內部控制即企業自身為了確保業務以及經營活動行之有效以及資產的完整性以及安全性,及時發現、防止或者糾正舞弊以及錯誤,力保會計信息完整性、合法性以及真實性而有針對性的在企業內部所制定并且執行的一系列程序、措施以及政策。內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標即將虛假會計信息降到最低水平,確保資產得以完整以及安全,內控之基本目標是盡其所能幫助企業實現其經營目標。公司治理旨在確保公司按照正常軌道高效運行,防止經理或者董事等人對股東利益造成損害。公司只有使治理制度不斷完善,才能夠為企業實現其目標提供有力保障。構成一個完整的內控機制的要素應當和管理者對企業所采取的運營方式緊密相聯,并且和管理過程息息相關,具體來說,包括控制活動、內部監督、風險評估、控制環境、信息以及溝通。實施內控的基本途徑為:預算控制、成本控制、審計控制、實物控制、風險控制、授權批準以及組織規劃控制等。
二、進出口貿易公司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
(1)內部控制機制不夠完善
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制度能夠對財務以及進出口業務環節里特別摘要的控制環節進行有效控制,在公司運行、經營以及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思想上并未對內部控制有足夠的認識,使得內控機制還不夠健全,某些操作仍然沿襲著以往的習慣做法,并未形成有條理、有系統的規章制度,缺乏固定的、科學的流程。而各種制度以及條例是使內控機制得以落實的根本保障,如果制度自身就不夠完善、科學、可行,內控機制就僅僅是一紙公文,成為擺設而無法發揮內控的實效,這對企業長足發展以及日臻完善無疑是一種障礙。
(2)內控觀念較為淡薄
由于會計業務不斷發展,為了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得以穩步發展,有力預防金融風險,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會計制度。但是有些進出口公司會計人員卻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識,業務操作并未遵循應有的規則,缺乏責任感以及事業心,輕易相信他人,認為同事之間應當相互信任以至于不講原則,將自己業務上對應的各種密碼以及口令等都全部告知他人,相互之間都對彼此的業務以及公司財務狀況了如指掌,使得內控機制的建立與對應的考核之間相互脫節;更有甚者使得內控機制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并未真正貫徹執行,形同虛設,有令不禁以及有章不循現象較為嚴重;少部分公司更是忽視內部控制,并未建立對應的機制,使得業務流程無章可循,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此外,有些公司管理者也缺乏必要的內控意識,這樣就使的公司所建立起來的內控制度并不嚴格,并未形成一種良好的公司內控的氛圍。上述種種情況都可能使公司面臨不同程度的風險。
(3)對業務流程缺乏有效控制
進出口貿易公司對應的業務流程主要涵蓋進出口前相應的準備、對進出口合同進行商討、報驗以及備貨、信用證的改正、審證以及催證、租船訂倉、辦理報關以及保險、議付等一系列環節。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進出口貿易公司并未針對上述流程制定相應的內控規則,難以對這些流程進行有效、準確的控制,不僅不利于交易順利完成,使經營目標難以按照預期實現;甚至可能給對方可乘之機,利用對方國家嚴苛的法規條文造成貿易壁壘,抑或提出某些不合理要求,致使我方蒙受大額賠償損失。進出口貿易公司相應的業務流程控制不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單證管理較為薄弱。單證管理決定了索賠、議付以及進出口合同相應的履行方式等環節能否順利實施,是公司對應的進出口流程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但是當前很多公司對單證管理并不嚴格而且非常松懈,較為普遍的存在著傳遞不快、職責不明、報關不嚴、流程不暢、處置不當等問題,造成業務流程缺乏應有的控制,給進出口貿易造成了巨大風險。
第二,業務人員全程包辦整個流程。進出口業務自身對應的整個流程和那些制造業有所區別,制造業各個環節分別對應著各自的操作人員,而進出口業務往往是將所有業務以及整個流程全部交由相關人員,這些包辦行為使得公司流程、訂單、客戶等資源載體日益呈現出個人化特征,使得公司不得不過分依賴業務人員,而缺乏對業務流程應有的約束以及控制。
第三,對國際結算方式缺乏嚴格的控制。進出口貿易中,國際上常見的結算方式為銀行保函、匯款、備用信用證、信用證以及托收等,而信用證為舉足輕重的方式,由改證、審證以及催證等環節組成。但是,很多公司并未對上述環節實施嚴格控制,因此難以覺察訂立信用證過程中對方設置的某些陷阱條款以及軟條款,使進出口公司時常蒙受信用證欺詐帶來的損失。
(4)風險控制缺失
很多進出口公司對風險缺乏有效管理以及控制,表現為風險信息滯后、分散、缺失,風險決策的方法以及機制落后,且交易決策具有較大的盲目性以及隨意性,缺乏科學、積極、可行、有效的規避風險對應的措施,財務、經營等部門之間互相沖突、互相脫節。因為管理措施滯后以及管理手段落后,使不少公司遭受了不必要的風險損失。
三、強化進出口公司內部控制的對策
(1)強化內部審計工作
在公司各級工作人員中,審計人員對內控占有特殊而又至關重要的地位。公司內部審計作為內控機制的組成部分,發揮著對內控機制其他環節進行監控之重要作用?,F代公司管理中,內部審計者肩負著新的使命以及職責。所以,審計部門對應的工作不再僅限于監督公司內控是否得以落實,同時還應當協助組織經營軟控制環境,協助內控機制設計。管理者應當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組織文化,促使員工在業務活動中自覺向職業道德以及辦事標準看齊。進出口公司應當采取積極措施盡量完善其內控制度,對境內外相關結構經濟管理以及財務活動定期的監督、評價以及檢查,建立重要經濟指標對應的偏離預警報告機制。為了使財務監督切實有效,對境外機構對應的管理人員的離職,實施離任經濟責任對應的審計,而對某些對外合作項目以及合同等,實施單項審計,監督、評估機構所設立的內控機制是否具有可行性以及是否行之有效,努力健全內控機制,確保公司圓滿完成其預期的目標。
(2)對業務流程加強控制
強化對業務程序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進出口貿易公司所制定的內控機制是否行之有效。業務進出口業務持續時間長、環節復雜并且風險大,所以,公司必須強化對業務各個環節的控制,從根本上改變所有業務都有業務人員全程包辦的局面,減少交易決策不科學的盲目性以及主觀性。如,在出口業務中,針對出口前一系列準備工作、辦理保險、租訂船艙、簽訂合同、報關儲運、收匯核銷、合同磋商、安排生產等環節,公司應當將其所對應的責任層層落實,明確規定其相應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求、責任部門以及不同環節間互相協調以及銜接等事項,如對逾期卻未退稅或者未核銷的報告和相應處理措施予以明文要求,制定防范套匯、逃匯、騙匯以及騙取出口退回等一系列措施。確保交易進行井然有序,擺脫公司對相關業務者過分依賴,對交易實施有效管理以及控制。
(3)健全內控制度
制定內控機制旨在確保公司內部相應的經濟業務能夠依據既定計劃順利落實,防止公司內部易于出現的舞弊行為或者差錯,使會計資料保持完整與真實。第一,使憑證流轉流程規范化,加大內部牽制力度。財務管賬時,對審核、開票、記賬、經辦以及審批收付款等財務工作進行嚴格分離。對于收款憑證,財務人員應當開票之后再審核,之后收款,最后記賬和制單。對支出憑證來說,應當報批之后再經辦,經審核以及審批之后付款,最后將其交由會計人員進行記賬以及制單。第二,對授權批準進行控制。行之有效的內控制度必然會對所有經濟業務予以相應的授權,尤其是在貨幣資金支出方面一定不允許超出審批權限,必須得到領導審批才能夠允許那些大額資金以及貨幣支出,使資金以及貨幣流動完整并且安全。第三,內部會計機制必不可少。對會計記錄準確性以及完整性、會計憑證予以明確規定。對內部會計職責、具體分工、權限以及組織形式明確規定,規范報表、復核賬簿、審計憑證的方法。
(4)強化風險管理
進出口公司對應的風險具有復雜性以及多樣性,且滲透于業務流程的方方面面,因此,風險控制對進出口公司完善內控機制十分必要。首先,對風險控制點予以準確確定,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建立合理的風險評估機制,一是為客戶建立資信檔案,甄別優質客戶,保證交易安全,為進出易打好基礎;二是為業務交易建立跟蹤檔案,規范審核合同之流程;三是建立完善的風險預警體系,及時發現,及早預防。再次,主動采取措施,積極防范風險,重點在于對合同予以嚴格評審,對合同條款中的細則進行推敲,對其理解進行理性評審。
參考文獻:
[1]歐秀英. 中小外貿企業的內部控制問題分析[J]. 商場現代化, 2008,(16) .
[2]桂未名. 外貿企業內部控制建設應關注的幾個問題[J]. 國際商務財會, 2008,(12) .
[3]鄭興鐸. 完善外貿企業內部控制的思考[J]. 財會通訊, 2001,(10) .
關鍵詞:切眼 關稅 虧阿基處理 稅務籌劃
稅務籌劃是在行業規定范圍以內,對企業繳納稅收情況的宏觀調控,有助于指導經營者采取正確地營運決策。針對不斷變化的貿易關稅,企業要根據市場狀況擬定應對策略,在維持原有進出口貿易秩序的前提下,降低企業內部經營的成本耗資,以實現經營收益的最大化。
一、進出口貿易關稅的多變性
關稅是指進出口商品在經過一國關境時,由政府設置的海關向進出口國所征收的稅收。伴隨著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優化調整,世界各國進出口關稅均在不斷地調整,這是貿易關稅多變性的基本表現?,F從國外市場環境,對進出口關稅的多變性進行闡述。從本國之外的角度分析,其它國家也同樣采取關稅調動措施,抑制外國商品進入本國內,間接地抑制了其它國家經濟水平的增長。例如,中國是陶瓷品出口大國,歐盟國家在過去常通過關稅政策,阻礙中國陶瓷商品出口到其它國家,如表1。這本質上是為了約束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給國內企業造成了不小的打擊。
二、會計處理常用的方法
會計處理方法是指在會計核算中所采用的具體方法,通常包括:收入確認方法,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存貨計價方法,壞賬損失的核算方法,編制合并會計報表的方法,外幣折算的會計處理方法等。鑒于世界各國關稅政策的多變性,我國企業必須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在恰當時候調整商品進出口方案,這樣才能維持正常的經營收益。會計處理是企業比較實用的一種關稅對策,各種方法在使用過程中要遵循相應的原則。
(一)統一性
任何企業采用會計處理方法,必須要按照相關法律規定的要求,執行統一性的會計處理方案,保證最終處理結果達到預期的目標。一般情況,《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各單位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前后各期應當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確有必要變更的,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變更,以便于會計資料使用者了解會計處理方法變更及其對會計資料影響的情況。
(二)靈活性
利用會計處理輔助企業關稅對策的調整,應當考慮市場的風險特點,其涉及到國內、國外市場等兩方面。經營者要考慮企業未來的戰略中心,把營運對策集中于國內市場或國外市場,明確市場定位之后,才能更好地執行稅務籌劃工作。例如,存貨計劃法使用前,要統計出企業未來的進出口數量,以及產品的價格定位,進一步預算處存貨的數量范圍,以避免存貨量超標引起的經濟損失。
三、基于會計處理方法的稅務籌劃對策
稅務籌劃是對未來稅額的綜合評估,擬定預算方案后對資金收支方案進行調整,從而加快了現代化經營模式的創建?;跁嬏幚矸椒ǖ闹笇拢髽I應通過稅務籌劃方案進行調控,在關稅政策變動中采取科學的應對措施。筆者認為,稅務籌劃要注重以下幾點:
(一)守法律
合法性指的是稅務籌劃只能在稅收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遵守稅法。二是不違反稅法。合法是稅務籌劃的前提,當存在多種可選擇的納稅方案時,納稅人可以利用對稅法的熟識、對實踐技術的掌握,做出納稅最優化選擇,從而降低稅負,增加了實際收益。
(二)統籌兼顧
籌劃性是指在納稅行為發生之前,對經濟事項進行規劃、設計、安排,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目的。企業關稅高低根本上取決于國家政策,擬定稅務籌劃方案要系統地考慮國內外市場,以從宏觀上控制稅務繳納的額度,從而減小了稅務資金的支出,提高了營運資金的有效利用率。
(三)明確目標
稅務籌劃的直接目的就是降低稅負,減輕納稅負擔。通過一定的技巧,在資金運用方面做到提前收款、延緩支付。因此,面對多變的貿易市場,本國企業要時刻明確自己的關稅籌劃目標,以降低稅負、優化經營、調控資金等為目標,建立切實可行的稅務運籌方案,擴大企業的經營范圍。
(四)專業操作
專業性不僅是指稅務籌劃需要由財務、會計專業人員進行,而且在籌劃管理方面也要有專業人員完成。由于企業關稅涉及到國內外市場的發展變動,以及國內本土經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要安排專業人員執行稅務籌劃方案,盡可能降低本企業需要承當的稅務額度,保證最根本的經濟收益。
四、結束語
稅收是國家財政調控政策的主要措施,也是法律規定企業必須履行的義務,這勢必關系到企業日常辦公的經營決策。企業做好關稅的應對決策,必須要依賴于會計處理方法的應用,以稅務籌劃為主要方式,更好地適應進出口關稅變動。
參考文獻:
[1]邵一萍.關于企業關稅會計處理方法的應用研究[J].財會通訊,2011,22(10):27-29
[2]毛長青.新時期企業應對關稅政策調整的有效措施[J].現代經濟,2010,32(10):54-55
一、中國對外貿易所存在的問題
(一)中國的對外貿易存在著非市場化的問題
1.國內企業要出口產品必須得到政府的批準,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
雖然我國對傳統的貿易體制不斷進行改革,如賦予若干生產企業進出口自營權,但是,獲得進出口自營權的僅僅只是少數國有大中型企業(包括少數科研機構),而且其進出口自營權仍然受到很久的約束,經營范圍受到嚴格的限制,擁有進出口自營權的生產企業實際上并不能真正完全自主地經營進出口業務。此外,雖然我國也允許私營企業獲得進出口自營權,但進入門檻很高,數量極其有限。總之,我國的外貿經營權仍然是由國家控制的,(注:政府對外貿經營權的管制實際上是一種非關稅壁壘。)只有少數生產企業有權可以直接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大多數企業并不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出口產品。這些沒有進出口自營權的企業要出口產品,就只能通過國有外貿公司。這意味著,對于大多數沒有進出口權的生產企業來說,它們并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而同國際市場之間實際上仍然存在著“隔層”。(注: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國政府曾提出了“工貿結合”的改革思路,但是,由于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和國有生產企業都沒有獨立的財產,因此,我國外貿公司同生產企業之間的“工貿結合”大多是在政府的策劃下采取行政合并的方法進行的,而不是通過產權交易組合而成的,這不但起不到優勢互補的作用,反而導致企業內部管理及協調成本過高,形成邊際成本高于平均成本的“規模不經濟”局面??傊覈a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問題并沒有真正徹底地解決。)
由于外貿經營權由政府行政審批,哪些生產企業能進入國際市場完全由政府指定,因此,在缺乏市場競爭和篩選、淘汰機制的情況下,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從事進出口業務的企業并不一定就是最有效率的企業,這樣就必然會造成對外貿易的低效率。同時,由于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國內許多生產企業就不可能完全自由靈活地根據國內外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從而最大限度地擴大我國的出口,這就人為地壓抑了我國的出口供給彈性。
更重要的是,由于我國的私營企業(注:“私營企業”是我國的一種特殊提法,事實上,企業只存在因其所承擔的財產責任或民事責任的不同(既有限責任或無限責任)而出現企業組織形態不同的問題,而不存在因所有者身份不同而導致企業性質不同的問題。)在沒有得到政府的批準下并不能自由地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因此,這就不利于使我國持續涌現出更多的完全自負盈虧,因而真正具有內在動力和壓力在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出口的市場主體,從而極大地阻礙了中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注:目前中國雖然躋身于世界第七大貿易實體,但與我國龐大的人口數量相比則顯得人均貿易額或出口額并不高,如人口只有五千多萬的英國和法國1999年卻分別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第四和第五位。)可見,對私營企業的出口限制實際上是對中國出口擴張能力的人為限制。
此外,雖然我國的外貿公司在政府的保護下壟斷了我國的進出口,但我國的國有外貿公司卻因規模小而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且,由于這些國有外貿企業并不承擔經營虧損的最終財產責任,因此,各國有外貿企業為了擴大出口,而往往不負責任地對內抬價收購、對外低價競銷。國有外貿企業相互之間這種沒有內在約束的無序競爭,不但造成出口秩序混亂、而且增加了我國的出口換匯成本,降低了我國的貿易利得(Gains)。
2.我國在進口方面存在著事實上的政府管制,進口的市場化或自由化程度更低
雖然我國自1992年以來不斷降低關稅,但我國降低關稅的政策意圖實際上是側重在緩解我國過大的國際收支順差,同時擴大資本品或技術設備的進口(中國進口中的80%以上是資本品),以提高國內企業的生產率,而并不是著眼于通過實現進口的自由化,以引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機制。而且,雖然我國不斷削減非關稅壁壘,但實際上我國對一些已經取消配額、許可證管理的進口商品仍然存在著不同名目的數量限制,一些需要進口品的投資項目需要事先得到政府的立項批準或政府部門的政策性指導。同時,中國在進口的程序上也存在著一些事實上的管制(如需要若干個政府部門的蓋章認可,進口手續過于繁瑣等)。此外,在政府對進口進行嚴格管制的同時,我國對許多產品(如原油、成品油、農產品等)的進口仍實行國家壟斷,這種進口壟斷實際上也是一種非關稅壁壘。
我國對進口進行管制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國內某些行業或企業(特別是保護了國有企業),但卻因減弱了進口產品的競爭壓力,同時使國內企業得不到低成本的生產投入品,從而降低了國內企業的生產效率。
(二)中國在對外貿易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按照新貿易理論中的基本觀點,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是為了通過進入國際市場,以擴大產品的市場銷售,使企業能在擴大市場份額的基礎上生產更多的產品,從而降低產品的平均生產成本,從而有利于降低產品的價格,這樣就能大大提高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以最大限度地獲取利潤。但我國的絕大多數企業并沒有真正實現規模經濟,許多企業完全只是為了出口而出口,為了創匯而出口,而并不一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或創造利潤而出口。由于我國企業(包括外貿企業)的規模普遍偏小,因此,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較高,生產率普遍較低,這樣,我國出口產品的換匯成本也就自然很高。
(三)我國的出口結構仍存在著技術檔次及附加價值低的問題
中國出口競爭力強的工業產品主要是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其中紡織、服裝、鞋帽、玩具及日用消費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占很大比重),這些產品的產品鏈條短,附加價值低。目前,中國出口量最大的10類產品中有9類是勞動力密集型制造業產品(如鞋、玩具和運動用品,以及布料和服裝等)。
目前,我國的機電產品出口增長雖快,但主要依靠加工貿易和外商投資企業,而且我國機電產品一般檔次較低,技術含量和附加價值不高,缺乏有后勁的支柱產品,支柱產業的出口能力尚未形成規模。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品(特別是已擁有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例很小,只有15%(世界十大出口國平均為40%左右),且多數還是由外資企業實現的。此外,中國的服務貿易(包括銀行、保險、電信、法律、會計、資訊行業等)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十分薄弱,出口創匯能力不強。
還必須指出的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加工貿易的發展。在加工貿易中,只要加工產品本身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那么,反映在統計中就是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但實際上國內大量加工過程比較短暫,附加價值并不高。可見,建立在加工貿易基礎上的資本密集或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還不能說明我國的出口結構已真正實現了高級化。
二、中國對外貿易中的產權問題
根據產權經濟學的觀點,市場交易的實質是產權的交易。如果將這一觀點引進到國際貿易理論之中,則我們就可得出這樣一個新理論觀點: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既然如此,本文就從產權這個角度來剖析中國的對外貿易問題,以便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并為中國的對外貿易提供正確的發展思路。
(一)中國貿易非市場化的根源是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
既然國際貿易的實質實際上是產權在國際間的交易,因此,國際貿易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實質則是產權在國際間的自由交易。這意味著,一國要真正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最根本的是本國的微觀經濟主體不但完全有權在國內外獨立地獲得或擁有財產,而且還能在國內外自由地進行產權交易。可見,貿易自由化的制度前提是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制度。
而我國目前的產權制度特征是:(1)絕大多數生產要素(包括土地、資本及企業家才能等)的產權仍然掌握在國家手中,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在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2)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即對企業的凈資產沒有所有權)。(3)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事實上是政府)仍然掌握著大部分生產要素的產權,且國家的財產權利是凌駕于其他一切財產權利之上的特殊的財產權利,因此,政府就自然仍是最主要的經濟決策者或經濟活動組織者,在這種情況下,進出口經營權也就自然控制在政府手中,這意味著,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微觀經濟主體是很難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
事實上,在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外貿公司)沒有獨立的財產,因而無法真正獨立地承擔經營虧損(包括進出口虧損)財產責任的情況下,也不能讓國有企業掌握完全的進出口自營權。因為,如果讓這些不承擔進出口虧損責任,因而沒有內在的自我約束機制的企業都可以完全自由地從事對外貿易,則有可能導致不計成本的對外惡性競爭現象,從而既會導致我國對外貿易秩序的混亂,同時又會大大降低我國的貿易利得。顯然,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也不得不對外貿經營權實行審批制。
此外,由于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私營企業的財產權沒有真正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就很難被視為是私營企業的一項天賦權利或自然權利。私營企業要獲得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權利,就只能由政府批準賦予。
(二)傳統的產權制度人為地限制了我國企業規模的擴張
在傳統的產權制度中,由于國家為保護自己對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及控制權,并不鼓勵其他財產所有者對國有企業投資入股,而且,由于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對企業凈財產并沒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和職工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這就導致國有企業缺乏內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同時,由于國有企業并不是擁有獨立財產的產權主體或市場主體,國有企業對其所占用的財產并不享有所有權,因此,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進行真正的會發生所有權轉移(所有權永遠掌握在國家手中)的兼并或收購活動,這又使得我國的國有企業缺乏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此外,由于私營企業的財產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尊重和法律的平等保護,因此,私營業主對其財產所有權的長期歸屬也缺乏信心,這樣,我國的私營業主也沒有內在的動力不斷擴大企業的規模,等等。總之,由于我國的企業缺乏內在和外在的規模擴張機制,因此,這就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在對外貿易活動中缺乏規模經濟的內在動力。
(三)中國出口品技術檔次低下的根源是制度的限制
由于在傳統的國有產權制度中,國有企業之間不可能有真正激烈的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且國有企業因沒有獨立的財產而不可能真正承擔經營風險或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國有企業的經理人員及職工對采用先進技術所形成的企業財產并不擁有所有權,技術并不能通過企業的剩余索取權變成有回報的投資(楊小凱,1998),因此導致國有企業既沒有外在的壓力,同時又沒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這一切都從根本上決定了國有企業缺乏技術創新的能力、動力及壓力,從而自然會導致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低下。
(四)在本國企業競爭力低下的情況下,政府也難以完全實現進口的自由化。
由于傳統的產權制度導致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競爭力低下,產品生產成本過高且質量較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現進口貿易的自由化,則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就有可能因無法同國外企業競爭而面臨破產倒閉的命運。這樣,政府就不得不對進口實行事實上的管制政策,以保護國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梢姡袊鴮M口進行管制的實質是為了保護國內的國有企業,保護傳統的產權制度。
總之,以上分析充分證明:阻礙中國對外貿易自由化及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的根本原因是傳統產權制度的限制。
三、產權改革與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根據以上分析,為真正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自由化并使中國真正成為世界貿易強國,我們應進行實現財產權分散化的制度改革,從而使我國的微觀經濟主體都成為真正擁有獨立財產的所有者或產權主體,并規定各所有者的財產權利一律平等。
進行這種實現財產權分散化,并規定各所有者財產權利一律平等的制度改革,將會自然創造出眾多真正擁有完全財產權利(包括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和對外投資活動的財產權利)及經濟決策權的市場主體或企業,(注: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企業組織形式將不再按所有者身份或性質的不同而劃分為國有企業或私營企業,而只按所有者對企業經管所承擔的財產責任的不同而劃分為獨資,合伙企業或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且所有的企業都將在完全平等的基礎上自由競爭。在這個基礎上,就不會再存在什么“私營企業”的特殊問題。)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完全能夠在全球范圍內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自己所認為的合適方式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自由投資。(注:這意味著,我國的企業是否應成為集科研開發、生產、投資、貿易、金融為一身的綜合商社或大型企業集團應完全由企業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由自己決定,政府不應人為地代替市場主體設計企業發展模式。)同時,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所有市場主體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環境,因此,以保護人們的財產權不受侵犯為基本職責的政府未經法律授權就不能對市場主體的經濟活動隨意進行人為的干預,否則就是侵犯市場主體的財產權利。這意味著,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政府將不能再運用行政權力直接組織或壟斷經濟活動(包括進出口貿易活動)。可見,進行財產權分散化的產權改革將會自然實現我國對外貿易的市場化或自由化,并實現國內貿易與對外貿易的一體化經營(即國內企業可以同時自由地從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
實現對外貿易的自由化,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可以自由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這就意味著將自動撤除國內生產企業同國際市場之間的“隔層”,從而使我國的所有企業都能直接進入國際市場,以便靈敏地根據國際市場的供求狀況,及時生產出完全符合國際市場需求的產品。而且,由于我國的所有企業都是完全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我國的企業既必須完全獨立地承擔出口虧損的財產責任,同時又可以完全獨立地獲得出口盈利所帶來的好處,顯然,這種完全自負盈虧的企業將真正具有內在的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機制,在生產及進出口貿易活動中力求做出最佳的生產經營或進出口決策,以便根據國內外市場狀況和自己的比較優勢出口機會成本最低的產品,而進口機會成本最高的產品,即為發揮本國的比較優勢而出口,為利用別國的比較優勢而進口,從而在全球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而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的企業會真正具有內在的動力和壓力完全根據國內外價格體系的差異以及國際市場價格的波動,不斷地比較產品的生產成本及國際市場上的消費者愿意支付或能夠支付的價格,并根據比較優勢原則盡力以最低的機會成本生產國際市場最需要,因而價格及質量最高的產品,從而使我國的產品真正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
可見,產權改革基礎上的貿易自由化,不但不會出現能在國際市場上盈利的產品難以出口,而不盈利或虧損的產品又大量出口,以及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的企業相互之間因進行沒有成本約束的無序競爭,導致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反而會通過市場的篩選、競爭及淘汰機制最終使得只有那些真正最有效率,成本最低,產品真正有競爭力的企業才能大量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而那些低效率的,產品根本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就自然被市場所淘汰,這樣就能根本消除出口秩序混亂和出口換匯成本不斷上升等“一放就亂”的現象,從而大大地提高我國的出口創匯能力及對外貿易的效率。而且,由于產權改革將不斷創造出更多的完全在自負盈虧的基礎上根據國際市場的需求不斷擴大出口的高效率的企業,因此,這就能極大地推動我國人均出口額的不斷增長。
同時,在合理的產權制度中,由于企業成立的首要前提是擁有獨立的財產,因此,這就將從根本上奠定企業規模擴張的市場機制。而且,由于企業的投資者對企業財產擁有真正的永久性所有權,因此,企業的所有者及經理人員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和壓力為獲得更多的所有者權益而不斷擴充企業的凈資產,以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及抵御經營風險的能力,這就自然形成企業規模的內在擴張機制。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企業對其凈資產享有所有權,因此,企業之間就真正發生為爭奪所有權而進行的市場兼并或收購活動,從而真正形成企業規模的外在擴張機制??梢姡a權改革將真正有利于使規模經濟成為推動我國對外貿易發展的市場動力。
此外,由于產權改革將使我國的所有企業必須真正由自己承擔虧損的財產責任,這樣,我國的所有企業就會有真正的內在壓力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經營成本,以避免虧損。另一方面,由于產權改革將創造出眾多相互公平競爭的企業,這樣,我國的企業就自然有外在的市場壓力通過不斷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通過降低產品的價格來擴大市場份額,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而且,在產權改革的基礎上,人們對開發技術所形成的財產擁有所有權,這樣,人們也會有真正的內在動力為積累財富而不斷地開發和采用更先進的技術。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技術就自然會不斷進步,這樣,我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出口就自然會不斷增長,從而將根本改變我國出口品的技術檔次較低的問題。
關鍵詞:分部報告 分析 應用
一、分部報告的簡要介紹
分部報告是指在企業財務會計報告中,按照確定的企業業務分部或地區分部提供的有關各組成部分收入、資產和負債等信息的報告。它衍生于企業財務報告,作為補充對企業合并財務報表進行充實,并在會計報表附注予以披露。分部報告是隨著經濟發展的需求產生的,最初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這一期間,歐美企業出現了大批混合合并,這種大規模的合并行為促使企業開始走向多元化經營,并推動了跨國企業的出現與發展。伴隨這一巨大發展而來的是經營活動的復雜化,企業合并報表和年度財務報告已經難以全面、具體的反映企業內部各分部的重要情況,這極易導致信息使用者忽視企業在不同地區和行業收益狀況、盈利增長水平及風險情況的區別,進而針對企業真實經營成果、財務狀況做出錯誤的判斷。在這一背景下,分部報告應運而生。發展至今,分部報告相關準則與內容已經歷數次變動。就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與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來說,國際上關于分部報告的最新內容是2006年11月30日由IASB的IFRS 8《經營分部》,我國關于分部報告的最新內容則是2006年由財政部的《企業會計準則第35號――分部報告》(CAS 35)。
如前所述,分部報告對于信息使用者而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偟膩碚f,分部報告能幫助信息使用者評價企業各個業務活動的性質,分析分部經營活動的財務影響以及該分部所處的經濟環境。信息使用者范圍涵蓋廣,主要有外部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機構等,就具體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分部報告的作用各有不同。對于外部投資者來說,利用分部報告能夠幫助投資者對企業資源配置是否合理及效率是否達到最大化做出判斷,從而評估投資風險,做出合理的投資決策。對于債權人來說,分部報告能夠反映企業不同業務的收益情況,展現分部資產負債的構成,據此債權人可以分析企業短期及長期償債能力,衡量借貸風險,決定是否出借資金。站在政府機構的角度來看,對企業業務分部信息的分析能夠幫助政府了解行業發展狀況,評價當前產業政策利弊,進而修正政策。借助地區分部信息,政府部門則能夠了解企業在境內外的具體經營狀況,評判其經營壓力,決定是否需要進行稅負政策調整,以給予稅收優惠,促進企業發展。另外,分部信息的披露也有利于市場競爭,促進資本市場行為規范,提高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效率。
二、分部報告的分析應用
分部報告意義重大,其作用在于能夠幫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更好地評價企業的風險和報酬;對整個企業做出更合理的判斷。本文以四川匯源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匯源光)2007-2011年年報為例,說明應如何分析與應用分部報告。
(一)匯源光風險和報酬的主要影響因素。CAS 35指出:企業披露分部信息,應當區分業務分部和地區分部;企業應當以業務分部或地區分部為基礎確定報告分部。2007-2011年匯源光分部報告只有業務分部報告,說明公司主要風險和報酬主要是受企業內可區分、能夠提供單項或一組相關產品或勞務的組成部分的影響,與地域經營相關性不大。在2009-2011年年報“公司主要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和前期差錯”中也作出說明“本公司以內部組織結構、管理要求、內部報告制度為依據確定經營分部”、“本公司以經營分部為基礎確定分部報告”、“本公司的報告分部都是提供不同產品和勞務的業務單元”,支持了這一結論。
企業各業務分部占用資產在企業總資產中的比例可以反映管理層對各分部的重視程度,以及管理層對企業未來發展的遠期戰略部署,對這一數據進行分析可以反映出公司風險和收益的主要分布和來源。由表1可以看出,在2007-2011年這五年發展期間,匯源光的業務活動逐漸向光纜電纜和通信設備方面聚攏,進出口貿易業務逐漸淡出。盡管年度中間光纜電纜業務有一定波動,但從總體趨勢上看,光纜電纜業務始終是匯源光的主體業務,在此期間,匯源光調整了各分部投資,加大了通信設備工程分部投資力度,五年間對該分部投資增長了近30%。就近幾年數據來看,在可預見的未來,匯源光仍將主打光纜電纜和通信設備業務,并繼續調增通信設備分部投資,最終達到兩個分部的相對平衡,這意味著以上兩個分部是公司主要風險和收益的來源。
表中,匯源光2007、2008年分部報告含四個分部以及其他項目,四個分部分別是光纜電纜分部、進出口貿易分部、通信設備工程分部、光器件分部,由于四川光恒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自2008年7月1日起不再納入合并報表范圍,光器件分部數據可比性不強,表中未給予列示,其他項目在此不予列示。
(二)匯源光對外部客戶的依賴度。要了解各分部收入對外部客戶的依賴程度,需要將各報告分部的外部銷售收入和內部銷售收入對企業集團貢獻大小進行比較。如果企業集團銷售業務中外部銷售占主導地位,公司管理層就應該在主要外部客戶相關因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應該關注諸如外部客戶忠誠度、需求量及外部客戶數量拓展等方面;如果企業集團銷售業務中內部銷售占主導地位,管理層就應該多關注內部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周轉。由表2可知,匯源光的銷售收入基本上依賴于外部銷售。對于外部信息使用者而言,在對匯源光的發展前景作出判斷,確認是否投資時應該更多的關注該企業的外部客戶資源。對于公司管理層來說,為了確保實現公司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管理層應該致力于現有客戶留存和外部新客戶拓展兩方面,考慮加強供貨、配貨及時性以及增加與客戶的溝通,實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生產流程,實現價格、品質競爭優勢,保證下游客戶資源。
(三)匯源光各分部的獲利能力。通過計算企業各分部資產回報率和銷售利潤率,可以確定各分部的相對獲利能力。通過各項指標之間的比較,可以看到企業利潤主要來源于哪些業務項目,以及各分部對集團資源的利用程度,同時也可以看出各分部對企業集團的重要性。表3是匯源光2009年各分部獲利能力指標的基本情況,可知匯源光三個主要分部中只有光纜電纜分部和通信工程分部是盈利的,而進出口貿易分部處于虧損狀態。對管理層來說,應該相應調整經營策略,在未來經營期間加大對光纜電纜及通信工程分部的資源投入,縮減對進出口貿易分部的投入,或者提高進出口貿易分部的資源利用效率。事實上,從表1匯源光2010年及2011年年報有關數據中可以看到,匯源光在2009年后停止了對進出口貿易分部的資源投入,增加了通信工程分部的資產總額,對光纜電纜分部的資源投入則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浮動范圍。匯源光的這些資源配置表現支持了前述觀點。而對外部信息使用者如投資者或債權人來說,可以通過分析企業在營利分部和虧損分部間資源分配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對企業進行投資。
(四)匯源光資源配置的相對效率。通過計算比較年度間各分部的資本支出和折舊、耗減及攤銷比例,可以分析企業資本的投向情況及各分部的支出狀況和需求。在這里,本文選取了比較具有可比性的數據,即2008年和2009年的相關數據。由表4可知,與2008年相比,2009年各分部的資本性支出都有顯著的變化,各分部的折舊、耗減及攤銷則出現了波動性,可見匯源光對各分部的經營戰略進行了調整。在2009年,匯源光大幅削減了對光纜、電纜分部的投資,小額向下調整了對通信設備工程分部的投資,轉而將資本投入到進出口貿易分部,比照表中折舊、耗減及攤銷數據來看,匯源光的資源配置有效性值得考量。顯然匯源光對于進出口貿易分部的投資決策并不明智,這一決策使得資源分配至非盈利項目,從而拉低了對于主要業務的投入,不利于企業收益的保持和增長。
以上對分部報告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應用,事實上,對分部報告進行分析,也應該考慮諸如行業特征、發展趨勢、產品生命周期、區域經濟條件、客戶財務狀況等因素可能對各分部產生的不同影響。注重對企業分部報告的分析應用,可以有效幫助信息使用者評價公司對各個獨立分部的依賴程度,用分部信息來判斷企業的成長性、盈利能力及各分部的風險,這對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決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麗琴.我國企業分部報告的再審視[J].財政監督,2012,(2).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商業銀行
國際貿易融資是商業銀行最為常見的傳統信貸品種之一,它與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緊密相連。國際貿易融資是銀行對進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與進出口貿易相關的貸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潤豐厚,具有綜合性效益,是現代銀行有效運用資金的一種較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決了企業從事進出口貿易活動所面臨的資金短缺,增強了在談判中的優勢,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圍和更大規模上發展國際貿易;同時,它也是國家貿易政策的組成部分,是鼓勵出口的積極手段之一,不僅可以調節進出口結構,而且對一國參與國際經濟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尤其在這金融危機肆虐的時刻,國際貿易融資的合理發展運用,將對企業對銀行都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普遍開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繁榮和進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而得到很大發展。據統計,2007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經穩居世界第三位。據海關總署統計,2001至2006年間,我國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79%,2007年增長23.8%,其中出口增長27.2%,進口增長20%,全年實現貿易規模1.76億美元進出口貿易的增長,使得企業對銀行融資需求增加,為銀行發展貿易融資業務提供了廣闊的市場。但從整體上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發展仍然較慢,從國際貿易融資額僅占銀行貸款余額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對應地貿易融資的收入在銀行的總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國外的一些銀行該項業務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體分析,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1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授信規模核定隨意性強,標準不一
各家銀行在核定國際貿易融資授信規模標準上有較大區別,有的銀行將國際貿易融資視同流動資金貸款處理,有的銀行則根據融資品種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數,融資政策的制訂多是根據自身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學的研究。在對國際貿易融資的認識和風險控制上,中資銀行與外資銀行有明顯區別,如對打包貸款這一傳統業務,外資銀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續上要簡化得多,他們更①本文作者:趙陽,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國際貿易學07級碩士研究生注重通過控制貿易全程來達到控制風險的目的,而不是過分關注企業本身的規模和實力。相對而言,國內銀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流程設計相對不夠科學,手續煩瑣,可操作性不強。
2企業申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存在擔保難問題
一方面企業在找第三方擔保時,會顧慮對方將來會要求自己提供擔保,進而產生其難以控制的風險;另一方面部分申請國際貿易融資的企業為貿易公司,缺乏銀行認可的固定資產,如廠房、土地等,生產型出口企業的機器設備雖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費用高、手續煩瑣、時效性差,不符合國際貿易融資方便快捷的特點;第三,企業對國際貿易融資產品不熟悉,對各種金融工具不能合理運用。在銀行產品不斷更新、新的國際貿易融資名詞不斷涌現的情況下,大多數企業不能很好地結合自身實際,選擇適合本企業業務特點的業務產品,對各類融資產品無法靈活運用。
3風險控制手段落后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有客戶風險、國家風險、國外行風險、國際市場風險和內部操作風險。這些風險的管理需要先進的技術手段將銀行相關部門之間、分支行之間高效有機地聯系起來。而目前我國各國有商業銀行在開展國際業務特別是國際結算業務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經營模式,外匯業務處理系統較為落后,國際結算與外匯信貸、外匯信貸與會計獨自運行,缺乏網絡資源的共享和統一協調的管理,以致無法達到共享資源、監控風險、相互制約的目的。
4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方式簡單,新產品開發力度不夠
目前我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基本仍維持傳統融資方式,即以信用證結算與融資相結合的方式為主,而較為復雜的業務如保理業務、福費廷業務則開展有限。隨著銀行業務國際化和我國加入WTO,國內銀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務及經營方式等方面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日益顯現,據統計外資銀行辦理國際結算業務已經占有中國市場份額的40%左右。近年來,根據市場的需要,各家銀行也在不斷推出新的融資產品,但因對業務理解的差異,在業務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對各種融資形式嚴格統一的標準,更缺少對各項業務相對比較規范、明細的統計資料。
5國際貿易融資的對象過于集中
受傳統授信業務理念影響,國內銀行融資業務對象集中于優質大中型企業。目前,各大銀行對優質大企業客戶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已經逐漸趨向飽和。而近些年來我國中小外貿企業迅速發展起來,目前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0%左右由中小企業實現,在從事跨國投資和經營的3萬多戶我國企業中,中小企業占到80%以上,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針對以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對商業銀行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對策建議:
(1)實行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授信規??刂品椒?。
國際貿易融資的客戶評價標準應有別于對流動資金貸款客戶的評價標準。評價時更多地根據客戶以前在海關、銀行、外匯局、工商、稅務等辦理業務的記錄,在此基礎上,再參考客戶的財務報表反映的經營業績和整體實力。銀行應著手開發建立國際貿易融資客戶信息管理系統,為客戶建立詳盡的業務檔案,通過業務了解客戶及客戶的交易對手,分析其實際履約能力,為國際貿易融資授信提供依據。根據不同的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建立不同的判別標準。不同種類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所涉及的風險,及該業務所能提供的保證、抵押或質押要求都有區別,銀行所承擔的業務風險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銀行應根據不同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特點制訂相應的產品標準及對客戶的授信標準。
(2)采取適應國際貿易融資特點的擔保方式,豐富業務內涵。
首先,針對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特點,創新思維,制訂操作性強的擔保方案。可由企業聯?;蛱峁﹤€人擔保,或開展與社會信用擔保機構的合作,對有條件提供抵質押的企業,可采取動產等質押、應收賬款質押、倉單質押等融資擔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面臨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進口國的國家風險。第三,積極鼓勵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險。第四,加強對企業相關人員的培訓,使其了解銀行的貿易融資產品理解各類產品的特點和實質,適時向企業推介合適的業務品種,發揮理財顧問的作用。
(3)建立科學的貿易融資風險管理體系,加強風險管理。
建立風險防范體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風險,是開展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前提條件之一。如確定融資條件和標準,建立風險指標監督體系,使用外匯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風險;完善分層授權設置、加強密碼管理;嚴格審查真實貿易背景、認真按照操作規程和審批程序處理;定期與客戶進行溝通,追蹤業務狀況;成立信用審批中心和貿易融資業務部門,集中商業銀行內部有限的信貸業務專家,成立獨立的信用審批中心,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集中目標結算和貿易融資人才資源,成立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部門以專業處理貿易融資業務及其可能形成的業務風險,利用人才優勢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種業務風險。
(4)更新觀念,積極創新國際貿易融資產品。
首先,應在傳統的國際結算業務,如L/C、托收、信用證等業務的基礎上,根據對國際市場的分析,不斷開發新的金融產品。如保理、福費廷等新業務在我國尚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當前應適當引導客戶對貿易融資的產品需求,逐步推出國內保理、福費廷、票據貼現等有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其次,國際貿易融資的產品設計要與貿易鏈有機結合,從貿易環節出發設計產品,才能有效地解決企業在采購和銷售中的融資需求。再次,要根據客戶的需求量身定做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將傳統方式與新的國際貿易融資方式結合起來,使國際貿易融資服務“增值”。亦可根據客戶的需求,為客戶提供包括定單融資,動產質押開證、進出口保理、全球互聯網托收、網上開證等不同類型的創新產品,解決客戶在不同的貿易環節中的個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臺為企業提供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產品,培育多元化的貿易融資客戶。
關鍵詞:服務外包;經濟效應;哈爾濱
一、就業效應
勞動成本差異是發包企業最為看重的優勢,也是服務外包得以產生和迅速發展的最根本的原動力。服務業對人力資本的需求顯著超出其他行業,人力資本的成本差異影響著服務業的競爭力。哈爾濱的綜合成本遠低于沿海和發達地區,具有比較優勢地位。以服務外包從業人員月人均收入為例,2008年哈爾濱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為25525元,是上海的43%,北京的46%,物業成本也僅為京、滬兩地的50%,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發包企業,創造了大量的就要崗位和就業機會。2008年動漫產業以發展到40多家,百人以上的企業有3家,全市離案服務外包從業人員9000人。2009年的目標是吸引5671名大學生就業,計劃到2013年從業人員8萬人,千人服務外包企業10戶以上,培訓服務外包人才6萬人,新增大學生就業5萬人。服務外包的就業效應除了體現在就業崗位增加值外,還體現在收入的增加上,從年均工資就可以看出,2007年,哈爾濱市年人均職工工資為16292元,2008年比2007年增長了56.67%。2001年以來國民收入也獲得了快速的增長,如圖1所示。
二、貿易增加效應
服務產品有其自身的特性,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生產與消費不可分離,而且服務不可儲存,這就極大的抑制了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外包中的ITO外包可以幫助企業負責運營服務器、客戶平臺方面的日常管理;管理、強化、維護及支持終端或核心網絡基礎設施,對持續性網絡或電信管理服務的購買事宜。在業務流程外包中,可以實現幫助企業采購、倉儲和財務會計處理;提供金融服務、政府教育與培訓、衛生保健服務。企業只要與服務提供商簽訂合同就可以購買規定的服務,當合同履行時,就形成的國際服務貿易。服務外包可以在很大程度是解決由于服務產品特性引起的服務業國際貿易受限制的問題。國際服務貿易無論對發包方還是承包方都有促進貿易發展的作用。目前,哈爾濱服務外包產業已初具規模,并以每年30%的增幅發展,合作領域除美國、歐盟、日本外,已擴大到韓國、印度、俄羅斯等。2001年到2008年進出口貿易額顯著增長,如圖2所示
三、產業結構升級效應
服務外包業是一種全新的智力出口產業、綠色產業,它無污染、資源能耗小、知識含量高、附加值高。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可以吸納就業多的產業結構體系,增大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也有利于提高生產業在整個服務業中所占的比重,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長期以來,哈爾濱市形成了以裝備制造業、醫藥、食品等支柱產業基礎,傳統產業比重較大,高新技術產業比重較小,第三產業欠發達,經濟結構不合理成為制約該市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而服務外包作為現代服務業中的高新技術產業,具有廣泛的發展空間和較大的市場潛力。自從發展服務外包產業以來,哈爾濱市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升級,正在逐步實現一、二、三次產業結構合理發展的戰略目標,如圖3所示。
關鍵詞: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管理
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創新及風險控制已經成為商業銀行追求長遠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面對問題,商業銀行應該主動采取措施,創新產品、流程設計,提升風險防范意識,國家應該構建完善的國際貿易融資法律體系,推動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進一步開展,也為國家進出口貿易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
一、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發展的環境分析
傳統信貸業務市場經過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形成基本穩定的市場分割,優質企業及項目的稀缺使商業銀行在融資業務上很難取得新的突破,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為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提供了新的出路。與普通融資產品相比,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產品期限短、流動快及具備應收賬款及票據作為質押的優點可以使信貸風險變得相對可控。貿易融資的自償性將商業銀行從繁雜的企業基本資料中解脫出來,重點關注單筆進出口貿易的單證、交易真實性及貿易資金償還性,使商業銀行信貸結構及業務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對于商業銀行來說,國際貿易融資的業務將貸款業務與中間業務相結合,可以實現表內及表外的疊加收益,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新的收益增長點。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可以短時間內與企業開展業務往來,建立合作關系,進而與企業開展長期、穩定的合作。但面對新的國際環境商業銀行在風險控制技術、制度及人員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動態監測業務風險,實現穩健的經營目標。由于國際貿易融資以真實交易作為業務背景,對整個社會來說,將金融服務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會為實體經濟的平穩運行增添助力。隨著國際貿易活動日益頻繁,跨境投融資業務的廣泛開展,急需商業銀行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務,滿足企業對外貿易發展需求。另外,現有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多為針對以外幣作為結算貨幣的交易,對于以本幣作為結算貨幣的進出口貿易尚未形成專門的產品類別。隨著2016年12月人民幣加入SDR(特別提款權)籃子貨幣,跨境人民幣交易將變得日益頻繁,商業銀行急需創新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品種,為人民幣資金跨境支付結算提供對應的金融服務。
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管理面臨的問題
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在企業開展進出口貿易往來過程中發揮了緩解企業短期資金周轉壓力、降低財務成本、為企業提供信用支持等重要作用。貿易融資業務將商業銀行傳統的融資業務與中間業務緊密聯結,把貸款和結算融合一體,可以使商業銀行實現表內表外的雙重收益。相較與西方完善的業務流程及管理制度,我國的國際貿易融資業務起步于上世紀末,發展歷程較短,且在日益增加的國際貿易往來過程中融資問題日益凸顯,主要體現在:
(一)業務品種單一。國際結算主要有匯款、托收、信用證等方式,在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實踐過程中,主要以信用證類的融資方式為主,對于匯款、托收等結算方式雖然具備相應的業務種類,但業務規模較小,不能提供及時、有效的資金融通。我國商業銀行在融資業務品種方面,多為單筆業務的短期融資,沒有形成綜合性的貿易融資解決方案,不利于與企業建立長期的業務往來。
(二)業務流程及人力資源配置有待優化。目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操作相比普通信貸業務流程較為復雜,業務資料繁雜,中間審查及審批環節多,融資效率低,并不能及時解決企業的融資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的一部分原因是現有渠道可以查詢到的企業經營狀況及征信信息不足以反映企業的經營全貌或該筆融資業務的實際情況。同時,商業銀行數據動態分析能力較弱,不能即時了解企業現狀,思路僵化在企業提供的三個報表中,過分強調形式上的合規,這也導致了中小企業國際貿易融資中由于企業在提供資料格式不符合要求而拒貸等情況的產生。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對人員素質要求較高,需要大量的專業型人才,而目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專業人員多集中在操作及審批人員,但目前操作人員對于業務資料審核多有主觀性,僅實現了“表面合規”“單證一致”等基本要求,受技術水平限制,并不能對企業進行動態風險評估。國際貿易發展隨著國際經濟環境變化日新月異,但商業銀行缺乏能夠為融資業務提供支持的創新型人才,特別需要提升產品種類與業務操作流程設置的管理水平。目前進行商業銀行系統研發的多為信息技術領域的人員,而進行業務品種開發多為經濟金融學科的人員,這種系統與業務分離的后臺創新模式無法真正對前臺業務起到有效的推動作用。
(三)業務發展受經濟及法律環境制約。受近年經濟下行因素影響,參與進出口貿易企業經營狀況并不樂觀,部分中小企業破產,特別是進口貿易企業經營狀況嚴重惡化,商業銀行參與貿易融資的積極性收到打擊。資金鏈、擔保鏈的風險頻發導致商業銀行在貿易融資業務操作上更為謹慎,業務營銷及客戶維護上困難重重。自2015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頻繁出臺相關政策,企業跨境投資、海外并購、大型涉外工程的融資需求不斷攀升,商業銀行的傳統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已經無法滿足企業多元化的國際貿易融資需求,創新業務品種及整合業務方案勢在必行。我國金融領域的的法律法國并沒有形成有機整體,國際上對于貿易融資的準則及規定已經多次作出重大調整,而相對國內的規定調整幅度較小,進出口貿易及貿易融資的法律法規會出現許多真空地帶,無法為國際貿易及融資業務的發展構建一個完善的法治環境,這也是制約其發展的一項因素。
三、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管理水平提升對策建議
國際貿易融資業務在商業銀行經營過程中的地位變得愈加重要,但隨著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融資難、融資品種受限等問題日益凸顯,面對這種情況商業銀行應該抓住問題源頭,加大創新力度,強化風險管理才能實現國際業務綜合服務能力的提升。商業銀行首先需要將創新意識融入到業務品種創新、操作流程整合、業務人員管理、業務風險控制、業務制度維護等“全員全過程”中。
(一)產品種類的創新。業務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商業銀行應該秉承“以企業交易為核心”的業務理念,增強業務產品與企業實際需求的匹配性。靈活性強、風險小、表內外收益可觀的貿易融資產品應是銀行創新產品設計的首選。在產品設計上,應該將企業的結算方式與融資產品進行合理匹配,同時充分考慮到企業生產的周期性,保證企業的現金流穩定,防止期限錯配導致企業過度占用銀行信用。同時,綜合化的融資方案可以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之外的財務管理、理財顧問、風險分析、管理咨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務,更有助于銀企雙方建立長勤穩定的合作關系,也為商業銀行提供了更多的創收機會。另外,國際貿易融資產品的設計不應局限在單筆的交易上,應該將視野擴大到該筆交易的整個貿易鏈條中,打造貿易鏈企業綜合服務方案,提升融資效率,降低融資成本。
(二)業務流程及人員配置優化。商業銀行內部甚至商業銀行之間應該建立統一的進出口企業數據平臺,進行企業風險的系統性評估,增加銀企之間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不確定性風險。在企業風險評估方面,商業銀行需要提升數據動態分析及處理能力,建立企業風險數據分析模型,動態反映企業當期的風險狀況以及自身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主要從企業盈利水平、企業短期償債能力和單筆進出口貿易對手企業的穩定性來進行風險評估。傳統國際貿易融資業務中通常將融資前對企業的授信評級作為業務的核心環節,而在貸后并未能即時掌握交易的具體情況,不利于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對此商業銀行加強對整個貿易流程的跟蹤監測,及時了解該筆貿易的進度,關注是否有貿易摩擦等問題的出現,強化對貿易貨權的控制。對單筆交易應該進行封閉式的管理,封鎖該筆業務的資金流,使銀行的債權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商業銀行更應該提高國際貿易融資從業人員的風險意識,提升從業人員發現風險及防控風險的水平,建立系統保送及人工反饋相結合的風險預警制度,提升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管理水平。商業銀行應該在現有國際貿易融資業務流程基礎上與時俱進,整合過于復雜的審批流程,把握實質風險,優化人力資源結構,降低人工成本。對于國際貿易融資相關的業務營銷崗、信貸員崗、會計交易崗加大業務培訓,明確崗位責任和業務分工,使崗位之間業務相互制約、信息共享、有機配合。
(三)法律環境及制度建設。從國家法律法規層面來講,應該對國際貿易融資的發展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構建適合現階段國際貿易及貿易融資的法律環境,保證國際貿易發展的合法性、規范性。另外,國家應該著手建立銀行業統一的國際貿易融資信息平臺,增強企業信息的透明度,為國際貿易融資業務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從銀行自身方面,應該加強自身的制度建設,根據國家出臺的法律條例制定本單位的業務制度及內部控制制度,保證業務的合規性。
參考文獻
[1]莊艷華.淺議境內商業銀行近期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創新與風險[J].經營管理者,2015(08)
[2]林樞.商業銀行貿易融資風險管理探討[J].國際商務研究,2015.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