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污染事件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從災害鏈的角度對Na-tech事件進行環境污染風險分析。采用臨汾市歷史地震資料和10家焦化企業的數據資料及當地的氣象資料等,進行風險分析,結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區域內,一旦強震破壞了化工設備,造成粗苯泄露,易造成公眾中毒事件,所研究區域是典型的高中毒風險區。
關鍵詞:
Na-tech事件;災害鏈;地震災害;環境污染風險
近年來,因地震產生的環境污染事件的數量越來越多,后果越來越嚴重。最為嚴重的是2011年日本3.11特大地震,地震引發海嘯,逾2×104人遇難失蹤,地震導致福島第一核電站爆炸,造成核泄漏,數萬人緊急疏散,對環境的影響將持續若干年,是有史以來自然災害所引發最嚴重的環境污染事故之一[1]。在中國,地震也引發了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1976年唐山地震發生毒氣污染7起,其中3人死亡,18人中毒。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也引起部分化學品的泄露和釋放。這種由自然災害導致的事故災難被定義為Na-tech(NaturalandTechnologicalDisasters,自然和技術災害)[2],它可看作是災害的一種鏈式反應,國內對災害鏈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進展[3],但對地震引起的環境污染事件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從斷鏈減災的角度對Na-tech事件進行風險評估,具有普通的現實需要和廣泛的應用前景。
1研究區域情況
本論文以山西省臨汾市作為研究對象。該區域在歷史上發生過2次大震,同時又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但其特殊的地形條件和氣象條件又極不利于污染物擴散,具有極高的中毒風險性。
1.1大震的復發區臨汾盆地具有地震活動強度大、頻度高、活動時間長的特點。自公元649年以來,盆地內共發生過地震震級M>4.7級地震21次,其中8級地震1次,734級地震1次,6級~6.9級地震3次。其中1303年和1695年臨汾地區先后發生了洪洞(M=8)、臨汾(M=734)2次特大地震震中僅相距45km,在400a間相距這么近的地區相繼發生2次特大地震的情況在華北歷史地震記載中是孤例[4]。
1.2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臨汾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臨汾區域的焦化企業不僅星羅密集,生產粗苯的量較大,且分布較分散,一旦發生事故,較難以集中處置。
1.3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臨汾市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水文條件非常不利于大氣環境污染物擴散。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臨汾市市區全年靜風頻率高達48%,逆溫頻率高達38%,不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擴散和水平輸送。
2研究區域內的潛在震源區及污染源的設定
2.1潛在震源區的設定本論文選擇臨汾盆地中北部強地震帶上震級大于等于里氏7.5級和8級的活動斷層作為研究對象,沿地震帶通過ArcGIS隨機生成57個震中,地震帶震中分布如圖1所示。地震烈度的等震線形狀采用橢圓衰減模型,沿著地震破裂長度方向即為長軸方向。臨汾研究區域處于中國華北地區,故選用中國東部的烈度衰減關系式(1)和式(2)模擬區域的烈度分布情形。利用式(1)和式(2)計算臨汾區域內每一隨機設定的震中在每一潛在泄漏源處的烈度值,臨汾強地震烈度值從6度算起,即本研究僅考慮單個震中在粗苯泄漏處造成6度及以上烈度時的粗苯存儲罐破損情形。
2.2潛在污染源的設定研究區域一共有38個涉及粗苯(苯和甲苯)的焦化企業,本論文選擇其中10家焦化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其空間分布如圖2所示。在研究區域和震源區、污染源設定后,假設臨汾中北部發生強地震,地震破壞了?;反直降拇鎯?,造成粗苯泄露,粗苯泄露直接威脅到公眾的生命。Natech事件具體影響災害鏈如圖3所示。
3地震與化工設備破壞的風險分析
建立地震烈度(修正麥加利烈度,MM)I與破壞狀態之間的關系矩陣,通過破壞狀態與破壞狀態比例的關系矩陣,得到主要化工設備在6度以上烈度(MM)I的破壞比例,用來表示化工設備的地震破壞脆弱性。結果如表1~表3所示。采用MonteCarlo抽樣模擬各級烈度下形成的破損比例的分布范圍,再將樣本轉化為Probit,用標準狀態分布的反函數+5表征Probit,用Probit數與地震烈度完成線性回歸,得到地震烈度與破壞概率之間的線性關系,如式(3)、式(4)所示。
4化工設備破壞與粗苯泄露風險分析
4.1粗笨泄露量與體積的關系假定粗苯臥式儲存罐受到臨汾強地震破壞后,其罐內所存粗苯(苯和甲苯)將在1h內全部泄漏到空氣中。故將焦化企業中粗苯的存儲量作為粗苯儲存罐破壞后粗苯的泄漏量L,粗苯的體積泄漏速率V如下。
4.2風險分析從4.1分析可知,化工設備的粗苯存貯量直接決定了泄露后產生的危險性。
5粗苯擴散與公眾中毒風險分析
粗苯泄漏后在大氣中進行擴散,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是化工設備破裂后,粗苯所處的污染源狀態,另一個是地震后的地面氣象條件,隨著地震時間增加,粗苯擴散產生的中毒范圍也不一樣。研究選取氣象資料比較完整的臨汾市區、洪洞縣、襄汾縣、隰縣、吉縣、浮山縣和翼城縣7個地面氣象站點和5個高空氣象站點的氣象數據時,在不足時用內插法補全所需的氣象數據。運用CALPUFF大氣擴散模型進行計算分析。根據相關數據,繪制出粗苯15min最大濃度中毒風險圖如圖4所示。由圖4所知,在粗苯15min濃度最大值時,按中國《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短時間(15min)接觸的濃度標準,研究區域有一半以上地區中毒風險在0.1以上,即有10%以上中毒概率,這屬于比較高的中毒風險;同時研究區域有1/4以上地區中毒風險在0.25以上,即有25%以上中毒概率,這是很高的中毒概率。這表明此時研究區域是典型的極高中毒風險區,研究區域內人員應立即撤離。
6結語
在模擬發生在臨汾市的地震粗苯泄露的Na-tech事件中,地震破壞了?;反直降拇鎯蓿斐纱直叫孤?,粗苯泄露直接威脅到公眾的生命和地震直接對公眾中毒產生的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可通過斷鏈減災的模式進行風險控制。a)通過震害情況分析,化工設備直接受地震破壞的影響不大。要對罐體本身和相關聯的部位作好減震措施并日常及時維護,可避免化工?;反尜A設備的破壞;b)泄露速度與存貯?;返牧恐苯酉嚓P;c)臨汾市中北部是典型高危險中毒區。
參考文獻:
[1]潮輪.日本悲慟:地震海嘯核泄露[J].生態經濟,2011(5):8-13.
[2]蓋程程,翁文國,袁宏永.Natech事件風險評估研究進展[J].災害學,2011,26(2):125-129.
[3]李鑫,郭安寧,趙澤賢.日本東北9.0級大地震與臺風的成鏈關系[J].災害學,2012,27(2):39-42.
關鍵詞:環境監測 突發事件 存在問題 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當前我國已進入了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全國各類事故造成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數量急劇上升,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給國民經濟、環境及人們生命和健康帶來巨大災難,能否及時防范、妥善處理突發性環境事件,關系到黨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對環保部門能力和水平的檢驗。而應急監測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整個環境應急工作成敗和高層的決策是否正確。但是,目前,應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監測管理水平還比較低,表現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能力不強、應急監測現場協調指揮能力不強、應急信息的報告和反饋不夠及時和準確,應急監測裝備能力配置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監測人員缺乏應急技術和安全知識培訓、后勤保障不足等。所以,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管理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
一、目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監測管理存在的問題
1.1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能力不強。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發生往往是非正常的、不可抗拒的,在時間、地點、場合、排污方式、途徑、種類、數量、濃度等方面難以預料,一般不可預測,有些有一些苗頭。目前環境監測還不能夠做到預測污染事件發生,甚至有些突發污染事件已經發生了七八個小時后才接到污染事件的報告,往往錯過了最佳的監測和處置時機,監測工作的被動可能造成決策的失誤。如何在第一時間及時了解污染突發事件的發生情況,如何在一些事件發生前進行預報,以便采取預防措施,是環境監測管理需要去努力探討的問題。
1.2應急監測現場協調指揮能力不強。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有方方面面的領導到場,在環境應急監測現場指揮上,目前存在著過分依靠領導臨場發揮的情況,有時領導之間的意見不一致時,各方面的行動難以協調地開展,特別在監測的頻次、持續時間等方面,沒有科學的評估,受到行政權力的自由裁量權影響太大,容易造成應急權力失控和監測資源浪費。
1.3應急信息的報告和反饋不夠及時和準確。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后,到現場的人很多,但往往缺乏一些特征污染因子的監測手段和知識準備,對現場污染物種類、數量、產生的二次污染物以及相關水文、氣象等相關資料不能及時掌握,所以對污染突發事件的污染范圍、污染程度、污染的危害等初期評估方面不能做到及時準確。在應急監測過程中往往還忽視了監測的質量控制,不能按照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操作,影響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在監測數據的上報的過程中,有時往往受到行政方面的干預,只報好的方面,對嚴重的情況還有瞞報的現象發生。沒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應急監測信息系統。
1.4應急監測裝備能力配置不能滿足實際需要。這里存在二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應急監測裝備能力配置不足,缺少必要的應急監測裝備,對發生的重大環境污染事件,不能及時準確分析污染因子,甚至有時儀器設備的數量不夠,束手無策。僅僅靠日常的監測設備和分析手段是不能滿足應急監測要求的。二是應急監測裝備配置不實用,有些地方花費了很多的資金,購買的應急儀器不適用,有貪大求洋的傾向,忽視了基本要求的配置。而在應急監測儀器的管理和使用方面并沒有下功夫,容易造成應急資源浪費。
1.5缺乏應急技術和安全防護知識培訓。監測人員缺乏根據現場污染情況、條件和污染事件的特點進行綜合判斷分析的能力,知識面不夠廣?,F場應急監測儀器特別是現場大型監測分析儀器的操作技術不夠熟練,往往造成應急監測的質量和水平不高?,F場監測人員還缺乏應急安全知識培訓,對于在應急現場如何根據各種復雜污染情況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自我保護措施方面的知識掌握不夠,容易受到危險傷害。
1.6后勤保障能力不足。隨著環境保護問題的日益復雜,各種各樣的化學危險物爆炸、泄漏的污染因子很多,有易燃易爆、化學、腐蝕性、致癌物等有機和無機的物質以及放射性,針對對各種污染物質的安全措施目前還不到位;主要表現在應對綜合應急、流域應急等情況的后勤保障能力不足,對特殊污染因子分析的物質保障不足,監測的機動性不足等。
二、完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應急監測管理的對策
2.1開展早期預警是對環境突發危機事件進行有效處理的關鍵.如何增強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能力,筆者認為,作為環境監測部門是有許多工作可以做的。首先建立當地風險源檔案十分必要,利用環境監測的優勢,對本地有可能發生環境突發危機事件的單位和工段進行摸底分析,排出易燃、易爆、劇毒、腐蝕性、刺激性、致癌性以及放射性等危險物質名稱、生產和儲存數量方式、地點方位以及化學特性等,形成本地區風險源信息圖,做到對本地區風險源心中有數。第二,建立完善的環境預警機制,監測站除了成立應急環境監測小組外,還需要充分發揮耳目哨兵的作用,可以聯合當地的安全監督等部門一起組織重點風險源單位、工段和安全事故多發地的一線人員加入到應急監測網,可以通過他們對安全和污染事故隱患和苗頭及時掌握,以便在第一時間及時判斷做出反應。第三,建立現代預警系統工程,目前,縣級以上的監測站一般都建設了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重要的河流斷面也建設了水質自動監測站,一些重點的污染源也建立了自動監控系統, 要充分利用這些自動監控系統,增加超標預警信息功能,充分發揮這些自動站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的作用。還可以根據當地財力的情況,增加一些環境重點區域和重點源的特異因子自動監測站,為及時了解和掌控危機應急進程提供技術保障。加強環境應急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的環境應急知識和意識也是一項提高環境預警水平行之有效的辦法??傊?快速、簡便、經濟、科學、高效"為目標建立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2.2針對各種突況進行演練,是提高應急監測現場指揮協調能力的基本保證。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可以說是全面檢驗環境監測站的素質、能力和水平的試金石,作為應急監測現場指揮應該首先掌握每次突發事件污染特點、范圍、危害程度、污染物的性質、二次污染物產生情況以及最佳的監測方案。根據每次現場監測的具體情況,做好和各級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監測網絡站的協調和溝通,要把最新的情況和有關污染物知識、事件危害程度和范圍以及監測的打算及時向有關領導匯報,以便現場最高領導做出正確的決策,避免過分依靠領導臨場發揮的情況。特別對于監測的頻次、監測持續時間等方面,要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初步意見,擺出充分的理由,既要對污染事件進行充分的監測又要防止不必要的監測應急資源浪費。所以建立針對當地實際情況的完善的環境應急監測體系和預案,并針對各種突發污染事件進行相關方面的聯合演練,做到在實際情況發生時胸有成竹,增強上下左右協調性,對監測站提高應急監測現場指揮水平和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
2.3要解決應急信息的報告和反饋不夠及時和準確的問題,首先要建立現代化的通信系統,各個監測站還應配置一套本地及周邊地區的比較清楚的衛星遙感地圖,圖文傳輸技術可根據各地的條件配備。這樣便于在現場對污染事件發生地的情況有個整體的認識,可以迅速形成比較完善現場監測方案,對污染的范圍和重點保護區域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對于應急監測的報告。筆者認為,可以根據污染事故不同的時期,編制初期現場報告和中后期的不同的形式的監測報告。污染事件往往發生得很突然,大部分污染事件的持續時間不長,污染事件初期污染物的濃度大,可以應用快速的檢測手段,以快速定性和半定量為主,結合整個現場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把最新的有關污染物種類、濃度、污染范圍、危害程度現場向有關領導匯報。污染事件中后期,以監測污染對環境的持續影響為主,主要依靠實驗室的分析結果進行報告。目的有差異,對報告的要求也不一樣。監測數據的準確性關鍵還是在于平時人員對監測技術和儀器使用的熟悉程度、人員的責任心、平時對應急儀器和方法進行經常性的校準比對和實驗室的日常管理水平。在涉及網絡站共同監測的情況下,要統一數據的上報,不能多頭上報,提高應急監測報告的時效性和質量,以適應整個應急工作的需要為準。對于只報好的方面以及瞞報的現象,可以采取上報數據法律責任追究的辦法,對現場主要指揮領導和責任人員的行為進行規范,監測數據的記錄盡可能保存儀器的自動記錄,沒有自動記錄的采取嚴格措施確保原始記錄的真實性。真正做到應急監測信息報告及時、準確、真實、完整、科學。
2.4在應急監測儀器設備的配置上,應該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以滿足實際需要為目的。目前,各地都比較重視配置應急監測裝備能力,在配置時首先應該考慮能夠測試本地有可能發生的易燃、易爆、劇毒、腐蝕性、刺激性、致癌性、放射性等危險物質,側重有機毒物能力的建設。應急監測裝備能力配置應該和實驗室平時的建設密切結合,根據人員的技術水平,不要一味攀比檔次。
2.5對應急監測人員的培訓,除了進行布點、采樣、分析等監測專業技術基本知識培訓外,還要注意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必須進行法律法規、各類污染物化學物理性質、安全處置、環境綜合評價等方面知識的培訓,提高他們的綜合業務和技術水平。培訓的范圍不能僅限于應急小組成員,必須擴大到全體監測人員,使他們真正做到一專多能。除了業務技術的培訓外,還需要進行野外突發性事件應對綜合能力和體能、適應性等訓練以及針對不同危險情況和污染物質如何進行自我防范等方面。
三、結語
總之,生活質量的改善離不開環境質量的改善,因此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只有加強環境監測,才能有效遏制影響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生活環境,進而促進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關鍵詞:環保檢測;應急系統;發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7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問題也愈來愈多的顯露出來,由環境保護問題引起的各種生態問題接踵而來,我們生活的環境質量逐漸下降,社會的生態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平衡,人們生活在水污染、大氣污染嚴重的環境中,嚴重威脅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解決環保問題刻不容緩。解決環境保護問題的根本措施之一是進行環境監測,根據不同的環境下的不同污染程度進行不同的分析、研究,根據分析結果采取有效途徑解決環境保護問題。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的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還沒有得到完善,仍處于建設的階段,所以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的時候,管理人員只能對環境污染事故有大體上的了解,無法對環境事故做到全面的了解,管理人員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污染信息,從而也就不能及時的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使環境污染事故得不到及時的處理而變得越來越糟糕。
1 國內外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1.1 國內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目前,環保監測應急系統已在我國投入并開始運用,在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處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面積比較廣,工業化發展速度較快,我國還是存在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的,因此,治理環境污染刻不容緩,要利用好環保監測應急系統,在最短的事件內做出最佳決策,在實踐中探尋有效的方式,降低環境污染程度,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1.2 國外的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狀況
環境污染的嚴重化使得許多國家都采取響應的技術對環境進行監測,比如在化學物品的堆放方面美國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計劃;在環氧問題上日本建立預防結構體系;聯合國針對不同國家不同的突發環保事件提出了不同的應對措施與處理方式。以上例子說明了,環境污染在惡化,全世界對環保的重視程度也在上升。
2 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的建立
2.1 監控預警系統
監控預警系統是對突發的環境污染事故進行預報警的系統。建立監控預警系統,是為了能夠實時監測重點污染源及其環境質量,降低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為處理突發事件積累更多的時間。監控預警系統包含兩個模塊:監控模塊和預警模塊。監控模塊主要負責對重污染源進行實時的監測,根據分析數據的結果制作環境統計報告;預警模塊的職責是根據不通過環境污染的不同預警條件,對從監控模塊中取得的監測信息進行系統性的評估,以此來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預警級別進行確定。
2.2 現場處置系統
通過運用現場處置系統中的監測設備,可以較為準確的知曉污染事件的污染源、污染物及污染范圍等信息,能夠提高處理突發污染事件的效率?,F場處置系統也包含兩部分:環境應急監測和現場視頻傳輸兩部分。環境應急監測部分的主要職責是對污染物的來源、種類、涉及的范圍以及危害度等進行初期的判斷,然后報告給上級單位,為管理人員更好地采取措施處理環境污染事件提供了條件;現場視頻傳輸部分的主要職責是在突發污染事件現場和環保應急指揮中心間建立起聯系,使得應急指揮中心在最短的時間內能對突發事件有較準確的把握,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效率。
2.3 應急指揮系統
應急指揮系統的主要職責是對污染事件的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和,它是一個二十四小時隨時待命的系統,包含五個部分:進行應急接警、進行指揮命令調度、進行車輛監測調度、進行應急視頻指揮和進行應急信息展示部分。
2.4 決策支持系統
決策支持系統是對突發污染事件進行分析,輔助工作人員進行對環境污染事件的評估工作,與此同時,結合以往類似事件的處理方法提出可供參考的建議。
2.5 災后評估系統
它是一種對環境污染事件的事后評估系統,通過分析環境污染事件造成的影響,制定有效的解決途徑,降低日后此類事件再發生的概率。災后評估系統包含四個部分:對評估標準進行維護的部分、對應急處置進行評估的部分、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的模塊和對事后方案進行制定的部分。
3 環境保護監測應急系統發展的原則
3.1 應急措施要與預防措施相結合
提前制定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措施是進行事件處理的關鍵,這樣在環境污染事件突發的時候,工作人員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出反應,從而能夠及時的采取措施,降低污染可能帶來的危害度。具體措施有:將重工業生產作為重點,做好預防;相關企業要詳細記錄本企業的危險品的儲存信息;采取一定的措施進行水源保護等等。
3.2 對環境污染事故進行及時的處理
在應急組織中設有應急辦,其中的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預案進行規范和制定,增加技術存儲量,并且預警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對一般性的環境污染事件進行處理,對于污染情況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在向上級部門進行匯報之后在進行處理。另外,在平常的應急工作中要提前制定好預防措施,以保證在事故發生時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提供解決方案。
3.3 在政府的領導下,各部門協同處理事件
在發生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時,僅僅依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企業的力量是無法達到最佳處理效果的,因此,需要應急工作人員及時的向上級政府部分匯報,在政府的帶領下,各個部門協助處理事件,明確分工,提高解決效率。
4 總結
環境污染日益嚴重,采取行之有效的解決措施刻不容緩。相關環保部門要隨時關注環境保護的動態,制定有效的措施,爭取在最短的事件內處理好環境污染事件,降低事件可能帶來的危害,保護好我們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薛秀秀.關于環保監測應急系統的發展探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08):95+105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大連漏油事故發生兩月有余,肇事公司一如既往地沉默應對,大連市政府成了信息披露和善后清污的主力軍。即便如此,漁民的油污打撈款也僅發放50%,有關的損害評估和賠償事宜更是毫無進展,受害者訴訟無門,只得走上漫漫維權上訪路。而剛剛近期發生的中海油渤海蓬萊19-3油田海上滲漏事件,從6月21日一條微博曝出至今已經從一起安全生產事故,演變為一起公共事件,事故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財產損失令公眾痛心,相關企業在事故處理中所透出的社會責任意識淡薄,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國內外案例對比分析表明,在對環境污染的執法處罰方面,我國與國外存在明顯差距。當前我國正處于環境污染事故的高發期,企業違規造成的污染事件屢見不鮮。頻繁發生的事故責任究竟該由誰來承擔?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機制來懲處污染企業,遏制污染事故?尤其“十二五”期間,“有效防范環境風險”是國家環境保護規劃的四大重點戰略任務之一,我國需要在污染損害賠償方面建立健全哪些法律法規支撐?
本文在分析國外政府針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所適時制定的一系列應急管理政策與措施基礎上,概括指出國外環境應急管理機制特點:首先,環境突發事件推動了發達國家相關應急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加強;其次,環境突發事件促進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和完善;再次,環境信息公開是發達國家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同時,建立應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災難損害補償機制是環境應急管理堅實的經濟保證;最后,建立有效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的市場機制是有效減少環境突發事件風險與影響的必要。為此,我國應該借鑒國外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經驗,更新應急管理理念,加強我國環境應急管理。
國外環境應急管理機制特點
國外尤其發達國家面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造成的經濟、環境及人們生命和健康等巨大損失,深刻反思之后針對國內外環境污染突發事件背景制定了一系列積極應對措施,在機構、法律、政策措施等方面逐漸建立和完善了其預防和應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
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推動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管理機構的建立和加強
強有力的環境應急管理機構是應對和處理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保證。隨著20世紀50-60年代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的不斷發生,發達國家不斷建立和加強了國家級和地方級的常規應急管理組織機構。20世紀70年代后美國緊緊抓住了一些有影響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發生的機會,改革和加強相關環境應急管理機構,以彌補當時環境突發事件或環境危機管理機構的缺失。如為預防或應對類似1986年印度的博帕爾災難,美國建立了國家應急反應委員會及地方應急規劃委員會。1970年1月1日,美國國家環境政策法簽署建立環境質量委員會(CEQ),為總統提供環境問題的建議并審評環境影響報告。這些報告要求包括所有聯邦機構規劃項目和主要環境結果。1970年12月2日,美國環保署簽署法令,衛生教育和福利國家大氣污染控制局(NAPCA)及內務部水質量管理司(FWQA)成立。1979年建立聯邦應急管理局。1990年由國會授權,美國建立了化學品安全和有毒物質調查委員會獨立機構,其職責為調查特別化學品事件及一般性化學品事故,報告及為改善安全狀況提出規章調整等政策建議。
環境突發事件促進了發達國家環境應急法律法規體系的健全和完善
環境污染突發事件是檢驗各國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是否完善和符合現實需要的重要標準。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法律法規體系方面,目前發達國家應急管理法規體系已相當健全,并根據應急形勢的發展不斷修改和完善。日本在1995年阪神大地震中,日本政府在震后40個小時內沒有采取任何應急行動,國家的抗震救災行政管理幾平陷于癱瘓。這是日本政府的一次重大教訓。針對這一重大教訓,日本政府全面改組了災害的救援系統。1961年日本國會制定了《災害對策基本法》,并于1995年進行了修改,其主要內容包括:各個行政部門的救災責任、救災體制、救災計劃、災害預防、災害應急對策、災后恢復重建、財政金融措施、災害應急狀態等。這種嚴密的法律,再加上對于各個條款都制定有具體的行動計劃,同時還有其他一些領域的專門性法律相配套,因而形成了比較全面的應急管理法規體系。
環境信息公開是發達國家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手段
環境信息公開已成為各國政府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在環境信息公開化的內容、范圍、能力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發展。在應對環境突發事件和環境災難經驗中,環境信息公開作為各國政府有效預防和應對環境突發事件的重要工具也是其重要內容。如公開有毒物質的存放和釋放信息,有利于公眾監督,對有效預防環境突發事件尤其重要。
在美國的應急計劃和社區知情法中,要求那些非常危險物質的儲存量超過一定限度的企業向相關機構通報,而且要求相關企業對600多種有毒化學品釋放數量每年進行報告,并將這些報告向公眾公開。美國有毒物質控制法要求在化學品制造或分配之前優先對健康和環境影響進行測試,而且要求保存這些記錄,同時允許環保署通過公民程序執行。美國的有毒物質釋放清單(TRI)要求公眾可以免費獲得有毒化學品的年報。公眾還可以根據記分卡網站(污染信息網站)公布的數據了解其周圍有毒物質的釋放情況(WWW,SCORECARD,ORG)。事實上,許多社區組織已經使用的數據給企業施壓使其減少排放,同時,重要的是,許多企業由于信息公開的要求已經自愿減少了其化學品排放。
建立應急管理基金及提供災難損害補償機制是環境應急管理堅實的經濟保證
眾所周知,環境突發事件的處理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政府財力和社會保障方面,發達國家除了由強大的政府財政的財力支撐和保障外,還通過政府、民間機構、市民三者分擔的形式,構建起了一個安全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由包括居民、企業、NGO、NPO在內的社區和政府共同組成,建立了市民自主應急組織和企業自身應急體系。美國相關法律在這方面也有具體規定,而且事實證明,提前建立特別基金并提供災難補償機制對處理環境突發事件是非常必要的。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 責任法”中規定建立超級基金(Superfund)為政府處理環境突發事件提供資助。超級基金最初規定每5年基金額為16億美元,并通過對化工產業征收新稅提供資助。1986年超級基金的預算提高到90億美元。
建立有效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的市場機制是有效減少環境突發事件風險與影響的必要
在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預警應急管理的參與主體方面,發達國家提倡參與主體多元化,危機應對機制市場化。即在環境應急管理中,明確環境突發事故的責任主體以及各方應該承擔的責任與利益分享義務,這樣可以有效預防環境突發事件的發生及有效處理環境突發事件。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責任法”中指定了環境污染突發事故的責任主體,包括:有毒物質釋放時,設施的所有者和運營者;處置有毒物質設施的所有者和運營者;發生泄漏設施有毒物質的生產者;有毒物質釋放的運輸人員。除此之外還明確規定了事故的擴展責任,包括:任何責任主體都對所有清潔有害物質的清除或補救行動成本負有法律責任;任何責任主體都對所有其他應對有害物質釋放的費用負有法律責任;對自然資源的傷害和損害負有法律責任;對受影響社區執行健康評估負有法律責任。
由此可見,美國“綜合環境應急、補償和責任法”最具威懾力的地方是它認定環境責任具有可追溯性,即如果個體行為造成環境污染,那么該個體需要承擔污染治理的有關費用。這無疑是為很多公司增加了巨大的環境風險,由此企業自身積極要求和推進保險公司提供相應的保險產品,以幫助企業規避風險。這便導致了環境責任保險產品的誕生。多數的環境保險公司都是實力雄厚的保險公司成立的子公司。因此,發達國家在環境應急管理中,都非常重視市場激勵與約束手段如環境責任保險等金融工具的運用。
關鍵詞:突發性;環境污染;應急監測;措施
環境應急監測在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置中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必須把握好數據監測的準確性和及時性這兩個要素。在生產活動中,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經常發生,所以需要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預防、監測、應急處理上做好準備工作,處于一個最佳狀態,這樣一來就可以為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供一個最好的保證,從而避免環境污染的事情的發生。所以對于建立科學的環境應急監測預警工作體系,做好事故應急預案,做好應急監測的準備工作,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的首要環節,在事故的應急預案和準備工作必須做好相關工作,從而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
1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的重要作用
環境應急監測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處理中有重要作用,在技術保障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確保環境應急處置系統運轉正常。在發生事故的時候,可以通過應急監測及時判斷污染物種類、污染范圍等相關危害,從而為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理突發事故提供科學的依據,可以為應急預案提供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二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周圍群眾的財產安排。在突發事故發生的時候,可以通過應急監測快速判斷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和危害范圍,這樣一來就可以在第一時間采取相關措施,從而避免更大的損失情況發生。
2目前我國應急監測存在的問題
2.1沒有進行全國統一的應急監測規范
在現階段,如果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會根據以往的經驗進行分析,結合現階段的檢測規范,做出相關的應急檢測的布點工作和采樣工作。但是現在這種檢測規范都是平常工作應對環境質量的常規檢測手段,對于突發性的環境污染事件來說,這種常規的環境檢測規范在處理應急檢測上來說,是不合理的,在準確上也有欠缺。
2.2應急監測硬件設施需要提高
在現階段我國的應急監測系統的配置和國外的水平還有很大的距離,大部分使用的是檢測管和常規污染物的便攜儀種類不全,另外在對污染物進行分析的色譜比較少一些,這樣一來就不能夠很好地滿足在環境基體不同污染物的是分析需要,所以必須提升我國應急檢測系統的配置,縮短和國外水平的差距,從而更好地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服務。
2.3應急監測經費短缺
在現階段的應急監測工作上,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快”和“準”,所以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要配備比較好的的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所在在經費方面開支會比較大一些。但是在階段我國的各級監測站在監測經費上不足,尤其是在應急監測經費方面是嚴重的不足,所以在應急檢測經費方面必須加強,這也是能過處理好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一個重要保證。
2.4應急環境監測網絡有待提升
在現階段,我國在很多地區建立了環境監測站,但是相對來說在統一布局上面有所欠缺,在覆蓋全國各地的應急檢測網絡還有一定差距,這方面很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在在方面進行提升。
3加強應急監測能力的對策
3.1制定相應的應急監測預案
如果有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必須在第一時間制定出應急監測方案,再最快速度地開展工作。在整個工作中,對事件的每一個階段進行分析,從而確定什么人來做,怎樣去做,什么時間去做進行明確的指導,從而保證有序的開展。另外應急檢測人員對相關的應急作為文件必須熟練的掌握,這樣一來在事故發生后,能過在第一時間做出正確的處理。
3.2補充完備應急監測裝備
在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中,應急檢測設備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其中便攜式應急監測儀器是常用的一種的應急檢測裝備,便攜式應急監測儀器能夠直接讀數,能夠快速的響應,在操作方法上面也非常的簡單,能夠以最快的速度對污染區的濃度進行確定。除了這種應急監測設備外,還應該有對于的防護裝備,應急通訊設備等相關設備。有完善的應急監測裝備是處理好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基礎。
3.3加強應急監測培訓和演練工作
在應急檢測和演練工作上必須加強相關工作,這樣一來可以使工作人員能過很好地掌握應急檢測技術,增加對應急檢測工作流程的熟悉程度,在操作相關的儀器設備上必須熟練,從而提升檢測數據的準確率,要對工作中可能要發生的不良影響進行預測,不斷積累在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相關經驗,為后期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中積累經驗。
4總結
應急監測工作相對來說是實踐性很強的的一種工作,這就需要監測人員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各級政府及環保部門應把建立和完善環境安全事故處理列為重要工作來執行,在環境監測人員的培養與隊伍能力的建設上面下功夫,提升現階段的監測人員的專業水平,培養學術帶頭人,為我國經濟更好的發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關鍵詞:環境污染 監測體系
中圖分類號:X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11(c)-0145-01
陸續發生的松花江污染、北江鎘污染、云南曲靖鉻渣污染等環境污染事件,不同程度地給環境造成嚴重污染,對人民身體健康,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影響,同時對如何正確、及時、有效處置環境污染突發事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1 環境污染事件的特點及危害
環境污染事件根據事故發生原因、污染物主要性質,有多種表現形式,由于其具有突法性,在事故發生時間、地點、產生方式、污染物排放方式及途徑、排放種類、數量、濃度等均難以預料的,所以具有突然性、不可預見性、危害的嚴重性、處理處置和恢復的艱巨性。瞬時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引發了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可能對對環境局部造成污染破壞,事故發生區域環境內的空氣質量、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生態環境等方面帶來不同程度的破壞,進而給人群的身體、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
2 基層環境應急監測在環境污染事件中發揮的作用
環境應急監測在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是環境管理部門掌握環境污染種類、污染物濃度、范圍、極其動態發展趨勢的技術支撐和主要手段。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初步掌握污染物類別
應急監測人員通過對事故現場勘察,確定事故范圍,采用先進的現場儀器可初步定性污染物種類,半定量確定污染物濃度,能迅速形成突發環境事件的初步分析結果。為現場應急指揮爭取時間,掌握污染物性質,控制污染發展趨勢提供了技術支持。
2.2 及時掌握現場狀況
應急監測通過以污染事故發生地及其附近為主,注重對人群和敏感區的影響,考慮對地表水徑流、地下水、環境空氣質量、土壤環境,合理布設參照點、監控點,采集樣品帶回實驗室分析,以了解污染發生地環境狀況、污染程度和范圍。為現場應急指揮掌握現場污染物狀況,采取必要得當的措施提供了數據保障。
2.3 配合現場環境管理
環境監測配合環境監察對事故地進行現場取證、取樣,為環境管理后期采取正確的處置手段提供依據。
2.4 提供必要的決策信息
應急監測對污染物進行事故中、事故后跟蹤分析,并根據事故發展狀況應急監測快報,為環境保護管理部門和應急的指揮中心做出正確的決策和反應提供信息保障。
3 基層環境應急監測現狀及存在問題原因
3.1 缺乏足夠的重視
基層環境監測人員少、工作多、任務重,開展必須的監測領域工作就顯的力不從心,環境應急監測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3.2 缺乏充足的資金保障
近年來,基層環境監測站在能力的建設上逐漸加大了力度,但是在應急監測方面的資金投入仍顯不足,因而缺乏現場必須的應急儀器、設備等硬件保障措施,對突發環境污染事故處置能力明顯不足。
3.3 缺乏完善的應急監測體系
基層應急監測工作沒有具體詳細的監測體系機制做指導,萬一出現了應急事故,大多數憑經驗、憑判斷開展現場監測工作,可能會出現應急處置不及時、信息反饋不及時、后勤保障未跟上等環節紕漏。
3.4 缺乏必要的環境風險識別
由于對本區域內存在的或外來的環境風險因素不了解,出現突發事件會顯得非常被動,情況復雜時更難以識別。
4 基層環境應急監測體系的建立
4.1 高度重視環境應急監測工作
基層環境監測站要充分認識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的重要性,明確職責,開展環境應急監測規范文件和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通過對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監測的目的、要求、原則、實施方案、設備操作等內容的深入學習,增強監測人員對環境應急監測工作緊迫性的認識。
4.2 加大應急能力建設力度
爭取多方面資金投入,采購必備應急監測現場儀器設備,開展應急監測人員技術培訓,使每位隊員熟練掌握應急監測儀器設備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做到訓練有素,有備無患,切實提高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能力。
4.3 建立完善的基層環境應急體系
(1)制定本地應急監測工作管理辦法、實施方案、應急預案,明確應急監測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組織分工和職責,形成合力,運行有效的應急監測程序。
(2)參照環境監測相關技術規范和國家應急監測相關規程,因地制宜制定區域應急監測技術規范,重點加強現場快速分析手段及方法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完善應急監測技術支持系統。
(3)編制環境應急監測計劃。針對區域內存在環境風險因子,并根據事故現場可能出現的特定污染因子,編制完善地監測計劃,包括從接受應急任務開始、準備工作、現場監測布點、采集樣品、實驗室分析及內部質量控制、報告編制與提交、應急程序終止等具體可行的實施步驟。
(4)充分運用現代通訊保障手段,及時、準確、快速傳輸應急數據信息。
(5)通過定期開展環境應急演練,落實組織、人員、設備、資金、技術、后勤等項具體措施,建設反應迅速、高效的應急監測隊伍,確保發生污染事故時有兵可用、有兵能用。
4.4 建立區域環境風險識別體系
基層環境管理部門要加強對區域內存在的具有潛在環境風險特征的行業的定期排查,重要飲用水源、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敏感區的定期調查,并建立具體的防范措施、制定相關的應急監測預案,相關信息檔案,以準確預警、安全防范環境風險。
綜上所述,基層環境監測站要以加大應急監測能力的建設為抓手,加強人員培訓,逐步建立確實可行的應急監測體系,提高環境監測工作的反應能力,不斷為環境管理處置應急污染事故提供及時、可靠、科學的依據。
參考文獻
【關鍵詞】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環境監測;事故應急管理;
1 引言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是威脅人類健康、破壞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其危害制約著生態平衡及經濟、社會發展。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有效的預防、減少以致消除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發生,更要特別注意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后又如何及時有效地處理處置,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環境和人身的危害。在對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中,環境監測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 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是政府部門執行有關環境保護法規,進行環境質量管理和宏觀決策,環境科學研究及修訂環境質量標準所必須提供的基礎資料和依據的來源。環境監測是政府授權的公益型行為,環境監測是國家環境保護系統各級監測站的主要職責。環境監測可理解為對環境的監視、測定和監控等。環境監測可以定義為: 為了某種特定目的,按照預先設計好的時間和空間,定期的或連續的對一種或多種環境質量的代表值進行測定,并觀察、分析其變化及其對環境影響的過程,達到監視環境質量的好壞或評價環境污染的程度,進一步預測其變化趨勢,以便對環境質量起到監控作用。環境監測的內容應主要包括對環境質量和環境污染源的物理、化學、生物性質和生態性能變化趨勢的監測等。
3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
在瞬時或較短時間內大量非正常排放或泄漏劇毒或污染環境的物質,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損失,給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危害的惡性環境污染事故被稱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不同于一般的環境污染事故,它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徑,發生突然、難以控制,防不勝防、來勢兇猛,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破壞性大,對人民群眾及生物生命安全危害極大。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許多發達國家環境污染進入高發期,環境污染突發事件頻繁發生。其中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不但包括常規性環境污染,也包括由于重大化學品、危險品的生產、運輸、使用和消亡過程中污染導致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
3.1 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特點。
第一、發生的突然性。突發性污染事故沒有固定的排放方式,事故的發生有很強的偶然性與意外性,往往突然形成,污染物排放途徑和方式不定,在瞬間或極短時間內就造成危害。
第二、形式的多樣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包括放射性污染事故、溢油事故、爆炸污染事故、農藥、有毒化學品污染事故等多種類型,涉及眾多行業與領域。
第三、危害的嚴重性。突發性污染事故發生突然,在瞬時內大量泄漏、排放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事先沒有采取防范措施,在很短時間內往往難以控制,不僅會打亂一定區域內的正常生活、生產秩序,還會造成人員傷亡、社會財產的巨大損失和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事故的經濟影響和社會影響都較大。
第四、事故處理的艱巨性。因為這類事故通常具有污染范圍大,處理難度高的特點,要根據污染物質屬性有針對性的進行處理,徹底清潔,同時還要阻止污染的繼續蔓延和擴散,因此處理起來任務艱巨。
3.2 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類型。
突發環境污染事故具有以下四種類型:
3.2.1 劇毒農藥和有毒化學品的泄漏、擴散。
3.2.2 易燃易爆物質的泄漏、爆炸。
3.2.3 溢油環境污染。
3.2.4 非正常大量排放廢水造成的污染。。
4 環境監測在突發性污染事故中的作用
4.1 事故應急管理。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是指中央及地方級政府和有關組織機構為避免或者減輕突發事件( 有時甚至是危機) 所帶來的嚴重威脅、重大沖擊和巨大損失,有計劃、有組織的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與應對策略,包括應急預案、應急處理、突發事件( 或者危機) 的解決與解決后的恢復等動態過程。在任何工業活動中都有可能發生事故,并且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巨大能量和有害物質,一旦發生重大事故,往往造成慘重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環境破壞。由于自然或人為、技術等原因,當事故或災害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時候,建立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體系,組織及時有效的應急救援行動,已成為抵御事故風險或控制災害蔓延、降低危害后果的關鍵甚至唯一手段。
4.2 突發性污染事故中的應急監測。
4.2.1 應急監測。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是指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之后,為了快速對事故作出反應和處理,需要確定污染物的種類、污染的范圍和程度而對環境進行監測的活動。具體是在事故發生后,由應急監測人員進入事故現場,采用小型、便攜、簡易、快速的檢測儀器、設備和一定的技術裝備及實驗室手段,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獲取污染物的種類、濃度、劑量、污染的范圍及其可能的危害等重要信息。應急監測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監測是為了準確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種類,適用于突發性環境事故的開始階段; 定量監測是為了確定在不同環境介質中污染物的濃度分布情況,確定不同程度污染區的邊界并進行標志的監測。同時,定性和定量監測也可以是查明導致事故發生的客觀條件而進行的監測。
4.2.2 應急監測與事故應急管理。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工作包括兩個方面: 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與處置; 污染事故的應急監測。在突發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處理中,必須首先找出泄漏源,并采取措施控制泄漏源。除此之外,還應查明污染物的泄露和擴散態勢、影響范圍。充分了解污染物的種類、性質、泄漏量和污染范圍。環境監測部門應能快速做出應急監測響應,科學的實施監測,并及時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事故污染現狀,為進一步采取應急措施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現場恢復是事故應急救援的四大基本任務之一。其具體要求就是要針對事故對人體、土壤、空氣等造成的現實危害和可能的危害,迅速采取封閉、隔離、洗消、檢測等措施,防止對人的繼續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如果沒有應急監測的實施,就沒有辦法獲得真實的污染情況和污染數據,也就無從判斷污染的程度如何,更無從去談如何控制事故對人員和環境的危害。因此,進行環境應急監測是正確處理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前提。
5 結語
通過應急監測我們能迅速獲得污染事故的初步分析結果,如污染物的釋放量、形態及濃度,估計向環境擴散的速率、受污染的區域和范圍、有無疊加作用、降解速率以及污染物的特點( 包括毒性、揮發性、殘留性) 等[8]。這對于評估事故對公眾和環境的影響、整個事故影響區域產生的后果隨時間的變化以及污染事故的有效處理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這為制定處置措施快速的提供了必要的信息。鑒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所造成的嚴重后果,應根據初步分析結果迅速提出適當的應急處理處置措施,或者為決策者及有關方面提供充分的事故信息,以確保對事故做出及時有效的應急反應,盡量將事故的危害減少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楊若明,金軍. 環境監測[M]. 化學工業出版社,2008: 15- 16.
[2]徐民英. 環境應急管理的國際經驗及其啟示[J]. 商場現代化,2006,( 20) : 135 -136.
[3]張曉勇,黃衛,司蔚等. 淺談當前環境突發應急監測的發展[J]. 江蘇環境科技,2006,19( z1) : 84 -86.
[4]劉鐵順. 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應急監測與處理處置[J]. 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9,27( 12) : 30 -32.
[5]中國安全生產協會注冊安全工程師工作委員會. 安全生產管理知識[M].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 125.
[6]肖勇泉,齊燕紅.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中的監測支持[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05( 2) :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