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1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集體經濟的重要性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拓寬思路,深挖財源,多渠道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資源開發、生產和服務創收靠經營生財,生產經營、資原開發和資本經營并重,把發展農村集體經濟與發展效益農業和二、三產業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探索綜合經營,開拓資本、土地、實物等多種形態的集體資產增值新途徑,破解集體經濟增長方式,發展難題。
1、大力開展資本經營。針對有一定資本積累的村即在產權明晰、管理規范、制度健全的集體資產經營體制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探索資本經營,進行多渠道投資,實現集體資產增值最大化。有條件的村應充分利用集鎮優勢,興建集貿市場、菜市場等各類市場,在取得效益后,不斷擴大投資規模、優化投資環境,吸引中小企業和個人投資建廠,為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就業機會,為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注入活力,充分利用征用土地、興建電站等補償留作集體的經營發展。
2、針對有集體土地、山嶺資源的村經營集體土地資產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如對村閑置土地集中規劃招標開發。3、盤活存量資產。在實施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中,抓住小城鎮建設機遇,開展閑置房屋出租、興建商用房,在建設之初,應出臺“借雞孵蛋”,引資筑巢優惠政策。
4、建立村專業經濟合作社,積極完善村合作經濟組織模式深化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如種植、養殖、藥材等專業合作社,解決賣難,為促進農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發揮重要作用。經濟合作社認真開展清產核資,搞好產權登記,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積極開拓資產增值渠道,做到依法經營,實行民主監管,努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二、強化班子建設,加強財務管理,為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保障。
(一)破除單打獨千亦能富的思想,樹立村強我富的理念。
我國自實施以為主的農村生產體制以后,極大的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廣大群眾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使農民逐步淡化了集體觀念,逐漸形成了以我為主的思想模式。大多數農民不關心、不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所以要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喚醒農民的集體意識,宣傳靠集體發展制富的先進典型,樹立村強我富的意識。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業的脆弱掃漸凸顯,農民的弱勢依然明顯,特別是單個農產抵御市場的風險的能力基本沒有,所以走聯合發展之路,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實力顯得尤為必要。
(二)樹立正確思想,提高于部素質
目前村千部在素質上差距還比較大,特別是在發展農村經濟、致富農民群眾上思路不清、辦法不多。少數村干部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別有目的不是千方百計想辦法、找思路,而是想從,戶撈取好處,謀取個人利益:不少村黨支部書記整日忙于鄉鎮的中心工作,很少有時間謀劃村里發展人計,對發展村集體經濟存在“小富即安”思想。各級黨委、政府要提高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的認識,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充分認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增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緊迫感和自覺性,為村集體經濟提供寬松的發展環境,選優配強村領導班子,要加大村干部教育培訓力度,提高村干部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將有經濟頭腦,有實干精神的能人選進村級領導班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帶動全村經濟發展。
(三)加強財務管理工作,完善財務監督
1、嚴格執行財務管理制度。一是完善財務管理系列制度。對《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產管理制度》等制度不斷進行完善,嚴格貨幣資金和資產管理、招投標管理、干部報酬管理等,實行有章可循。同時建立村級財務查詢制度、財產清查制度,使村民有據依照程序查詢本村賬目,建立村級會計委托責任追究制度,進一步加強對中心會計的監管。二是強化制度的落實。對會計、村報賬員及村民主理財小組組長等村級財務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明確制度和各自崗位的職責,切實按規定實施,還不定期對制度落實情況進行督查。
2、陽光操作財務公開。財務公開是財務規范化管理的重點,也是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內容。一是規范公開內容,二是規范公開程序,三是規范公開形式,四是規范公開時間。
3、強化完善財務監督。村級集體財務推行會計委托制的基礎上,全面落實三簽一審制度。強化審計監督、對會計中心的業務監督、村民主理財小組的理財監督——“三位一體”的監督管理體系,同時應完善村級民主理財小組人員組成,履行應盡職責。
農村集體經濟在我國有著比較長的歷史,也伴隨著社會生產力與經濟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多方面的調整,它也稱農村集體所有制經濟,在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朝著靈活、高效的現代化發展模式轉變。與百姓利益緊密聯系的財務管理工作在這一生產模式中扮演著核心角色,不僅一定程度影響著一個村的生產效率與村民生活水平,還關系到這個村的黨風廉政建設是否到位以及村民管理工作是否奏效。盡管目前國內各地區的有關工作還在有條不紊的開展,但人們仍然不能忽視在具體實踐中顯露出的一些弊端與缺陷,只有在工作開展中不斷修正自己關于財務管理的工作方法與理念,才能保證這一具有戰略性的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1.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1部分鄉鎮領導思想意識淡薄
伴隨著國家對農村工作的不斷強化,一些地區的鄉鎮財務管理工作已經實現了整體水平的提升,然而,還有一些比較偏遠或者封閉的地區仍然采用著以往缺乏可靠依據、財務管理比較隨意的模式,不僅禁錮了該地區集體經濟的創新發展,還讓該地區的民主管理呈現出缺乏系統管理的混亂局面,使該地村民的生產生活水平大打折扣。鄉鎮的領導作為整個農民集體經濟的管理者與領頭人,本身就應當承擔較大的責任,不僅要有能夠服眾的政績,還應該主動帶領村民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生產嘗試,并做好生產資料以及財富的規劃與分配。一些領導在主持鄉鎮工作時,并沒有合理的考慮各項工作的輕重緩急,尤其忽視了財務管理工作在農村集體經濟中的重要性,不關心賬務分配、明細管理、以及每年的財務狀況比較,甚至難以安排專業的記賬程序以及專人崗位,給百姓了解財務狀況和上級政府的調查都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1.2財務管理工作缺乏民主監督
財務公開一直是各個單位民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對于農村集體經濟,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出于農村財務工作的局限性,所發生的賬務一般難以得到及時的記載或者公開,賬簿資料缺乏規范性使得一些村和鄉鎮的財務公開徒有其表,一些必要程序變成了“走過場”,加上村民本身相應的民主監督意識就比較薄弱,農村的民主監督工作逐漸失去了其實際意義,一定程度的損害了村民的合法權利,也大大增加了黨風廉政建設的風險。長此以往,本應造福村民的集體經濟不僅會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還會讓財務管理工作的不良風氣逐步危害農村經濟、地區經濟,甚至阻礙全國經濟的均衡平穩增長。
1.3財務核算工作不專業、不規范
農村地區由于環境相對偏遠,交通發達程度不夠,在管理工作的開展中顯露著一些困難,特別是由于缺乏系統指導與科學方法形成的財務管理工作,更是極大的阻礙了整個鄉鎮的集體經濟發展進程。大多數的村鎮由于規模較小或者是經濟發展落后,其內部管理機構大多缺乏專業賬務管理人員以及相應的部門機制,這樣就使得農村的財務管理狀況呈現出或大或小的缺陷。例如,一些地區的賬簿管理過于隨意,賬目設置不符合國家規定,財務預算決算程序往往模糊控制,甚至賬簿合理保存都面臨困難,種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都可以總結為財務核算工作缺乏規范,而這一因素將會直接影響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甚至會挫傷農民生產積極性,傷及群干關系,阻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2.有關農村集體經濟財務管理工作的對策
2.1組織有關領導參加培訓或動員活動
鄉鎮的領導被村民進行民主選舉推選成為了帶頭人,并不意味著他個人的能力水平以及管理理念能夠長期的適應具體的管理,適時的骨干培訓與動員是幫助他們實現自我提升,幫助鄉鎮呈現新局面的有效途徑。事實證明,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思想動員以及提供的農村集體經濟新思路對農村的改變是具有極大意義的,一些模范村都是在此基礎上得到飛躍的。農村集體經濟下的財務管理工作有著其特殊性,涉及土地承包、集體財產分配與管理以及日常活動中的各項事宜,所以這就要求村鎮的領導者能夠不斷通過各種途徑,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不斷強化財務管理工作,做到“穩、準、狠”,這樣才能讓整個村的財務管理工作逐漸步入正軌。
2.2進一步完善民主監督體制
保證每個村民的知情權與監督權是農村集體經濟的首要目的,只有這樣才能夠讓每個人放心、安心的聽從鄉鎮領導的統一安排,團結在集體經濟的奮斗目標之下,保證該地區生產活動的順利開展。關于民主監督體制的完善,人們能夠努力的方面是比較多的。比如,村民可以通過合理的方式,成立村民監督小組或審核小組,并推選負責人,定期的對鄉鎮公示以及未公示的財務信息進行審查,并及時傳達給全體村民。同時,人們還可以積極借鑒其他“典型村”、“示范村”的成功經驗與工作方法,做到“去粗取精”,積極探索適合本地、本地村民的個性化財務管理方法。民主監督機制的不斷完善,能夠一定程度的體現該地區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也能夠緩和農村存在的糾紛與矛盾,逐步形成和諧的民風與區域環境。
2.3積極引進專業財務管理人員
農村地區的財務管理工作還需要專業的人員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才能夠讓集體經濟的優勢得到完美詮釋。現階段,比較普遍的“大學生村官”也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得以實現的。事實證明,各領域專業人才不僅能夠比較專業、規范的解決農村工作中的具體問題,還能夠幫助該地區逐漸形成比較現代化的管理模式與工作模式,使當地的人們思想得到進一步解放,逐步適應現代化、城市化、市場化的生產與生活。農村想要引進人才,還需要積極的借助政府力量,有目的的引進有關財務管理工作的專業人才,在保證他們了解本地集體經濟具體開展情況以及地區特色后,虛心聽取有關經濟發展的意見與建議,用新鮮的力量為農村集體經濟注入活力。
關鍵詞:集體經濟;村莊治理;對策
一、引言
新時期,縱觀我國農村區域村莊治理不難看出,部分村莊顯現出荒漠化傾向。具體體現在村莊精英人才并不熱衷于管理村務,基層村民并不關注村政,一些公共事務更是陷入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通過深入分析我們可明確,該類現象同一些區域集體經濟的漸漸弱化因素關系密切。
二、農村集體經濟面臨的困境
由總體層面來說,自從取締農業稅以來的數十年時間之中,排除較少占據地域優勢的沿海經濟區、城市郊區農村以及資源集體經濟村莊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之外,絕大多數農村村莊漸漸發展成為空心村,其原本以農村性村莊發展的集體經濟漸漸淡出。究其原因不難看出,一些農村村莊喪失了集體經濟輸出,另外,較多涉農經費的應用不能體現出集體經濟應有的功能與優勢。尤其是一些糧食補貼多采用直接同農戶對接的方法,可預防集體不按規定應用的問題。對于農業系統、基礎設施的投入成本經費則通過項目制模式實行市場化發展運行,導致村集體以及廣大村民無法深入的參與其中。加之新時期,經濟形勢不斷發展更新,越來越多的粗放經濟模式下的集體經濟面臨重重困境。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下形成的空心村較易引發村莊治理陷入荒漠化的不良境地。這是由于大部分空心村不具備區位優勢同時沒有積極發展產業,因而越來越多青年、壯年人員選擇進城務工或是定居城里。隨著大量人員、財物的快速外流最終導致村莊形同虛設,村民沒有精力也沒有熱情從事村務管理。另外,集體經濟的不良弱化,導致大部分村莊精英喪失了管理村政的熱情,尤其是在村干部覺得沒有實惠、毫無成就感之時他們將喪失管理公共事務的熱情。同時,空心村不具備宣傳引導大眾參加公共事務的科學制度,隨著集體資產的漸漸縮減,農村村民不會為農業上繳稅費,更多的財政支付轉移通常與村集體毫無瓜葛,導致公共事務不能同村民形成關聯,后者也無法主動積極的參與?;诳招拇宀荒苡行Ъ钷r村干部積極進行村莊治理,阻礙了國家政策的進一步頒布實施,導致基層政府通過行政干預頒布政策,這樣恰恰會適得其反,影響村民自治發展水平。
三、農村發展集體經濟重要性
事實上,集體經濟可更好的促進廣大村民進行有效自治。村莊多項公共事務之中集體經濟可謂一項重要的核心,可為村莊治權提供堅強的后盾,并為創建村莊共同體打下堅實基礎。廣大村民在集體經濟模式下會擁有共同的集體財產,因此會更加主動參與公共事務,進而使村莊共同體持久的延續下來,這同時是村民實現自治的根本動力。由此可見,為應對空心村問題,預防村莊治理陷入荒漠化的危險境地,應積極重塑集體經濟。具體來說可利用有效的政策措施使集體經濟更加飽滿。例如,充分激發具備區域優勢的農村,在征地拆遷階段中保護集體收益,杜絕完全平分、欠缺激勵性的做法。同時還可有效調節財政轉移過程中的支付手段與方法,將更多的經費通過支付轉移劃分至村集體,提升農村村莊自治與自利。當然,該過程中應有效保護當前集體經濟,預防在各類因素影響下導致集體經濟的不良弱化。
四、以集體經濟提升村莊治理熱情
1.樹立多元合作理念,強化農村集體經濟管理經營。為全面提升村民村莊治理熱情,應引入多元合作理念,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例如可通過存量資金以及資產的有效盤活,將閑置、荒廢的校舍、廠房、農機局等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整合,利用拍賣、有償使用以及聯營方法將其轉化成實體貨幣,促進農村集體資產的全面增值。對形成一定結余量的農村集體,可依照保底分紅等模式進行參股經營,并依照投資量獲得回報。另外,農村應積極擴充集體經濟經營管理項目,實現產業化發展與經營,開創設施農業、旅游農業、綠色農業等示范基地,激發村集體經濟在優化調節產業結構過程中的示范功能。土地始終是農村發展集體經濟過程中的核心內容,具備條件的農村可進行有效的土地開發,通過宅基地復墾全面提升耕地量,實現村集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全面擴大,使村集體經營收入不斷增長。同時可基于區域優勢,將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打造成標準化市場、廠房,配備倉儲系統,通過物業租賃贏得可靠的租金保障。不同的村莊擁有各自不同的優勢,為此,村莊應基于個性化資源,激發村集體資源效益,積極開創個性化種植、養殖業,利用租賃或是入股等方法進行產業開發,提升經濟收益。例如,擁有豐富山地資源的村莊可大力發展果蔬、茶園產業,靠近河流、海域的村莊可大力發展養殖、水產行業。礦產、水電資源豐富的村莊可積極開辦礦產行業,組建水電站等。
2.優化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依照資產屬性來說,可將農村集體資產分解成經營性、公益性以及資源性等不同類別。實踐管理中應依照循序漸進的標準對經營性資產進行量化,而后再進行后續的同步量化。在認定集體經濟成員的過程中,應依照各個村莊現實狀況,應本著求實、尊重歷史、公開、統一的原則,通過民主協商重視集體經濟自。當前,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中,組織雖具備法律地位,卻沒有達到法人管理的標準,無法辦理執照,對組織開展豐富多樣的市場經營管理活動極為不利。為此,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應依照公司法或是農民合作社相關法律規定進行法人注冊,明確集體經濟治理結構中的法人地位,進而為集體經濟的多元化、穩定化、法制化發展提供更大的保障。
3.擴充公共服務投入,強化村莊治理資源支撐。隨著農村生活質量、生產環境的日益完善,人們越來越重視保護自身享有的合法權益,為此,農村發展集體經濟階段中應全面激發集體經濟功能,提升公共服務質量。為此,應擴充投入,供給公共產品過程中,村、縣政府應給予大力支持,激發核心主導功能,依照城鄉統籌發展的原則,促進公共財政的廣泛覆蓋,加強農村經費保障,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對社會事業形成良好的扶持。當然,政府在該過程中應避免攬權,充分發揮保底作用,激發集體經濟下村莊治理各方主體的廣泛熱情,使社會團體積極參與進來。村集體則應有效發揮補充功能,通過民主議事、從下到上進行項目申報,依照集體經濟狀況合理的擴充村級財政投入,加強農村精神文化建設,使廣大農民在集體經濟模式下更好的就業、更好的享受醫療保障,提升科技素養,安定健康的生活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自然而然可避免空心村的不良問題。再者,應積極建立公共服務系統維護管理制度,吸引社會各界積極贊助,依照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狀況確定維護公共設施系統的經費,并將其納入到財政項目之中。另外,村莊治理規定中應加入對農民規范行為的約束內容,避免損壞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良行為發生。
五、結語
總之,針對當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困境問題,我們應充分明確農村集體經濟建設的內在功能以及核心優勢,正視發展集體經濟的現實重要性,以集體經濟提升村莊治理熱情,樹立多元合作理念、優化農村集體經濟治理結構、擴充公共服務投入,強化村莊治理資源支撐,方能有效預防空心村問題,真正以優質的農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走向健康、致富的道路,實現文明、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紀程.集體經濟支撐、“保護型經紀”主導下的村莊治理——山東省臨沂市劉團村經驗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啟示[J].社會主義研究,2007(08).
[2]馬超峰;薛美琴村集體經濟再認識與集體經濟再造——來自浙江省126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的調查[J].經濟與管理,2015(01).
[3]羅家為.村莊治理績效影響因素研究——基于鄂A村與S村的比較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5(03).
一、堅定不移地發展特色農業,實施一村一品
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就是通過科學規劃、政策引導、強化服務,引導農民推進區域規模經營,實現傳統小農產生產向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引導農民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展互助合作,走產供銷一體化路子,實現適度規模與大市場的對接;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拓寬發展思路,實現從農業經濟向農村經濟轉變,開拓發展空間;引導農民充分挖掘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潛力,實現從資源消耗型生產向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轉變,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用三到五年的時間,使全市“一村一品”有一個大的發展,農民收入有一個大的增長。
二、加強經濟管理,認真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為增強集體經濟強化監督機制。
要繼續加強村級集體經濟的財務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節約各項經費支出,減輕集體經濟負擔,實現集體經濟的資產積累。一是內部管理制度要再落實。如財務收支的預決算制度、支出審批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財務公開民主理財制度、一事一議制度等其他各項制度,必須要落到實處,堅決避免走過場、走形式,要按照規定嚴格執行,提高資金利用的透明度,防止集體資產、資金、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流失和浪費。二是非生產性開支要再壓縮。
嚴格按照上級規定,控制報刊費、電話費、招待費等費用的支出總量。嚴格控制管理費用支出,不折不扣的執行鄉鎮機構改革文件精神,應該合并的村要解決明和暗不和的問題,不然將出現一個村的辦公經費兩個村分支的現象,嚴重影響集體資金在生產、生活中應該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挖掘自身優勢,采取不同經濟發展模式,為增強集體經濟拓寬發展渠道。
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環境、資源狀況、干群思想解放程度等情況不同,發展集體經濟的模式也應該從實際出發,采取多種形式,不搞“一刀切”,不搞一個模式。要立足優勢,選準路子,堅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原則,引導各村立足資源、區位等優勢,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成立服務組織,開發信息經濟。稅費改革后,村級功能逐漸轉移到了服務上來。要逐步建立村級信息網絡,積極收集信息,開展有償服務,尋找與本地種養植特色相適應的公司或加工企業,形成利益聯合體,村里提取相應的服務費用,即可以為農戶節省費用,增加收入,也可為客戶節省時間,還可增加集體收入。
四、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和集體資產管理工作的領導與監管體系。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承擔起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職責任務。要充分認識到加強對集體經濟和集體資產管理工作領導的重要性、緊迫性,把這項工作提到農村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委主要領導要親自抓這項工作,要經常進行調查研究,定期作出部署,制定扶持政策,加強組織協調,健全監管體系,要把集體經濟發展和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指標列為各級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
適應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變化,緊緊抓住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有效結合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業財源建設的重點由生產環節轉向加工、流通環節,突出抓好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養壯大。
六、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土地整理
有關部門要按照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的“加強集體建設用地和農村宅基地管理,鼓勵農村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推動新辦鄉村工業向鎮區集中,提高農村各類用地的利用率?!钡恼咭?,積極支持有條件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土地整理和村莊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積,新增有效耕地歸村農民集體所有和經營。對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取的土地整理折抵建設用地指標自用有余部分,轄市、區土地主管部門要優先給予有償調劑,其收入全額返還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
七、大力實施農村企業發展戰略,發展農業產業化
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適應農村稅費改革政策的變化,緊緊抓住農民增收和財政增長的有效結合點,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農業財源建設的重點由生產環節轉向加工、流通環節,突出抓好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培養壯大。
1.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管理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簡稱“三資”)管理方面,首先要建立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監督管理體制,在加強民主管理的同時,實現審計職能的強化,并且深化現行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使其不流于形式,做好會計電算化,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的安全。
2.實現農民負擔上的切實減輕當前農民減負問題基本落實,主要是需要對農村負擔反彈的防治。在具體的監督管理上,包括對“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的管理、農民負擔監督檢查、負擔檢測、負擔和負擔事件的查處等方面的問題和落實,同時需要對農民負擔專項治理進行強化,并對相關制度進行落實和健全。
3.實現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方面,需要緊緊圍繞農村服務業和農產品加工,依照農村市場發展的具體要求實現多種形式上的農民專業合作,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示范和試點工作,重點加強規范和培育工作,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做好相應的推廣工作,提高農民對市場的進入程度,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
二、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有待加強
1.提高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國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的現實階段,要將我國有關的農村政策落實,并實現制度化,這是目前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穩定發展,維護和實現廣大農民群眾利益,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以及解決農村矛盾的關鍵和保證。這就要求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在思想上對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實現高度重視,并加強指導和領導工作,將農村集體經濟管理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并且地方黨委政府也要高度重視,保證管理工作的經費。
2.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機構和隊伍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管理機構需要按照黨委政府的要求,首先實現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體系健全,并制定出較為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時實現對管理隊伍的建設。尤其在我國鄉鎮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管理需要對人員進行合理的編制,定崗定員,確保所有地區都有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集體經濟管理工作。地方上的農經管理機構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監督和管理工作,實現農經工作的強化和改善。
3.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提高農經執法水平按照依法治國的方針,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管理工作的法規制度建設。一是農經執法責任制度。各地要制定農村經濟經營管理執法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執法責任。依據當地的分工,履行好自己的農經執法職責。二是建立規章制度。制定一整套落實農村土地承包、減輕農民負擔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執法制度和措施,形成科學的操作規程,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落實。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問題;對策
近幾年,經濟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管理人員不僅要規范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要建立更加健全的管控制度,提升財務管理的穩定性和科學性。但是在實際項目運行過程中,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和制度成為了影響財務管理工作的根本原因,相關人員要對其提升重視度,從而助力農村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人員思想意識淡漠
農村多數地區的財務管理人員由于受到自身素質和知識能力的影響,本身對于財務管理項目的了解并不多,眼界和能力也十分有限,這就導致其在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項目中缺乏主動性,甚至是出現管理混亂的問題。另外,由于村干部本身思想意識淡漠,對農村財務的會計核算工作只是留于表面,缺乏對管理項目的認知,就導致整體工作質量和實際工作效率下降。也就是說,地方財務管理人員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項目缺乏清晰的認知和重視,就導致該地區整體管控機制和水平下降[1]。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
理事務操作制度缺失要想實現整體財務運行結構的完整,就要保證制度運行完整,但是,部分農村地區缺乏有效的會計核算制度,也就導致整體項目運行結構發生嚴重缺失,沒有相關部門能針對具體問題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還有些村級會計部門并沒有配備較為正規的專用發票,也沒有對相關工作建立具有針對性的驗收管控環節,就導致款項進出管理機制形同虛設[2]。由于管理制度的缺失,直接影響了農民的實際利益,不僅內部構造結構較為松散,整體項目運行控制結構也非常片面,農村財務管理組織缺乏對財務部門重要性的認知,甚至是導致財務管理人員的職能被弱化,也是導致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項目失去應有效力的主要原因[3]。
二、優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的對策分析
(一)提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人員的思想認知
管理人員要針對具體問題建立具體的管控措施,從根本上提高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提高其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項目的認知,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的相關規定,確保整體組織結構和項目運行框架貼合時展的社會需求。財務管理人員要在日常管控工作中,確立農村建設發展的新目標,積極踐行會計核算制度以及財務審計制度,提升管理時效性的同時,確保經濟政策結構的有效落實。另外,管理人員要發揮自身的學習力,吸納先進的財務管理理念,積極構建更加完善的會計核算體系,從群眾基礎出發,實現整體管理效果的升級。也要在實際工作中,積極踐行現代化財務管理行為,切實按照崗位責任制度規范財務行為,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水準的財務管理團隊。
(二)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的管控機制
在實際工作運行過程中,地方財務管理人員也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大會決策制度,確保民主化管理框架。并且要集中完善村部的會計核算機制,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機制,保證財務管理干部能積極貫徹會計制度,實現財務工作的順利踐行,從根本上提高規范管理項目的實效性。另外,財務管理人員要針對實際情況建立科學且合理化的資金管理制度,確保集體資產的增值,實現最大化的經濟收益和社會收益。除此之外,要想充分踐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制度,就要集中精力健全農村財務審計的監督約束機制,確保整體管控工作在規范化標準流程內有效實現[4]。管理人員可以利用審計部門對財務支出以及基礎建設項目的財務數目進行綜合審計,將其工作質量和經濟責任結合在一起,提高財務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從全局角度實現財務管理體系的健全完整。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要想優化運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機制,就要建立健全完整的規范化運行機制和管理手段,在強化監督機制和管控措施的同時,提高地方財務管理人員的基本素質,從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為農村財務框架優化運行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馮淑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核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4,14(08):202-202,203.
[2]黃智妍.關于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會計核算的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3,14(36):16-18.
[3]任延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資產會計核算的思考[J].中國經貿,2014,14(04):155-155.
一、加速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原創:我村在立足本村地理和資源的優勢情況下,確立了“以林果業為主,糧、棉、畜并舉”的經濟發展思路,以棗糧(棗棉)間作為突破口,穩糧棉支柱產業,優化林果業,主攻畜牧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制定切實可行的產調規劃,是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基礎。我村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規劃為三大主導產業。一是大力發展林果業;二是加快發展畜禽養殖業;三是穩定發展糧棉支柱產業。在作好結構調整規劃的基礎上,加大品種結構的調整,這樣才能使調整真正實現增收的目的。
二、做好農民群眾的思想發動工作,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前提。就我村而言,客觀條件逼著我們必須下大決心動大手術,進行大調整。原創:但有的村干部和部分群眾思想還沒有轉變過來,對農業產業結構的認識不到位,積極性不高,還存在著有水的幻想,不愿意丟棄老的生產模式,不愿意進行調整,對此,我們一是多次召開村民大會,傳達貫徹上級關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讓他們明白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性和意義。讓他們明白產業結構調整是提高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的需要,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樹立靠產調致富的典型,是抓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一批過得硬、推得開、叫得響的典型,能夠起到一人帶四鄰,四鄰帶全村的作用。我們分別在林果、畜牧、糧棉上抓了幾個叫得響的典型,通過他們的帶動作用,為我村產調的突破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村級陣地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我村把解決“有錢辦事、有人辦事”的問題,作為增強村黨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加強村級陣地建設的一項首要工作來抓。通過摸清“家底”、念好生財經,切實整合村集體、人力資源,不斷發展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我村陣地建設提供了物質保障。
一是規范集體土地的承包管理,增加集體收入。集體土地、集體土地承包是我村集體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效益如何,與承包地的管理有著直接關系。自2004年以來全村集體土地面積進行全面核實,確定權屬關系,對發包形式、合同文本做出統一的規定,印制合同文本,對土地、果園承包價按一、二、三類分等定價,對承包期限按《土地承包法》執行,并制定增長比例,對全村承包費用的收支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清查,徹底改變了過去集體土地承包管理粗放、效益低下、資產流失的現象,逐步使我村集體土地承包步入規范化管理的軌道。
二是立足實際,發展特色農業,增加集體收入。我們注重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在突出特色上動腦筋,在鞏固壯大集體經濟增值上做文章,充分利用村集體的林木資源、空余場地等發展集體果園、大棚溫室、畜禽魚類養殖,再進行承包、租賃等,提高效益。
三是減少非生產性支出,增加集體收入。嚴格按照村經濟發展狀況、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年終干部考核政績等多種因素確定干部補貼,實行村、組干部交叉任職,減少工資支出;實行“供水到戶”,減少水管人員工資支出;嚴格執行“四報兩刊”征訂制度,控制日常行政性支出費用,禁止村集體以現金支付等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減少非生產性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