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息化發展現狀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校;信息化;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TP399-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22-0000-01
實現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是現代社會的一種標志,這種體制是在現代經濟和社會的大背景下產生的必然結果,推動高校對學生思想、觀念、模式等創新的新型模式。這項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可以通過媒體、網絡等現代化的傳播產物將教學的內容傳播出去,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將學生日常學習中的教學內容、課內外活動的管理服務進行統一的整理,構成協調統一的教育管理體系。隨著這項技術的不斷深化,最終可以達到推進教育系統進入完整的信息化體制的目標,增加學生創新的能力和整體素質的提升。
一、高校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對于近年來我國高校逐漸的進入信息化教育,總體可以分為三個重要的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對于教學過程中可用的電子設施包括計算機的采購工作,改變傳統校園內枯燥的教學模式,將網絡教學進行正式的推廣使用。第二階段,主要是將網絡信息化應用到辦公系統內[1],實現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并且對整個網絡系統進行優化和升級,初步的實現信息化教育。第三階段,近年來我國信息化的進程已經步入了最后的完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學校應該從其整體的發展狀況出發,更加全面地考慮學校進入信息化的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2009年,重慶曾召開過關于高校信息化的推廣會議,教育部經研究指出,我國高校的信息化建設幾年來已經在逐步的完善中,發展前景非常可觀?,F在網絡系統已經覆蓋到了全國的各大高校,各大高校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校園網絡,經過規模不斷擴大,現在基本的網絡設施已經達到了接近普及的狀態。我國規模最大的互聯網體系也相繼地進入了全國100多所高校,在基礎設施已經完善的情況下,對于各種優質的資源共享和屬于公共服務項目的一些系統的使用,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二、高校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現在我國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雖然已經趨于完善,這種科學的教學方法和創新的教學手段已經被人們所認同,所以教育單位會一直在這條道路上進行探索和實踐,但是在不斷的嘗試中仍然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和困難,阻礙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
(一)對信息化沒有足夠的認識
現代的信息化是從傳統的教學模式發展而來的,學校對于網絡的推廣,主要由相關的管理部門進行落實實施,所以要加快校園信息化的速度。加快速度的關鍵是需要相關的推廣人員對這項制度有著正確的認識,信息化絕對不僅僅是對網絡技術的一種提升,更是對現代化的整體意識的推廣。
(二)高校的信息化建設相關制度不全面
由于我國社會的網絡科技發展較快,校園網絡技術也隨之進行更新,所以對于學校要達到信息化的目的主要問題并不是技術的落后,而是管理制度不健全使信息化進入了瓶頸階段,所以我國高校實現信息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將管理制度進行全面的革新。作為管理信息的校園部門領導,對于信息的籌劃、規定和目標推進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信息管理工作的作用體現在學校行政和后勤的服務中,對于信息管理的這項定位也使其地位從根本上得到了提升,使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實現主動的權力,建立良好的管理機制,使高校的信息化進入良性的發展階段[2]。
(三)信息化的規劃缺少整體性
現在高校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規劃缺少整體性,由于高校中包含著很多不同的分院和院系,所以在對這項制度進行規劃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制度的分散現象,每個個體依靠自己的想法進行信息化的推廣,造成了使用軟件、數據標準的不統一性。
(四)標準化程度低
高校在信息化建筑設中會出現不同部門各自為政的情況,每個部門對于信息的推廣平臺和推廣方式有所不同,也造成了對信息資源共享的極大浪費,進而出現了投資數量大且回報少的現象,對于高校的信息化發展非常不利。
三、解決阻礙高校信息化發展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師生對進行這項技術推廣的認識
高校的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漫長且艱巨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對于全校師生們思想上的一次革新,使師生們摒棄掉傳統的理念,以新時代的思想共同見證信息化教育的完成。
(二)建立完善的機制
統一的信息資源、統一的管理制度和一定信息技術的升級,是高校進入信息化必須要完成的基本體制。高校要制定出合理明確的各項體制,實現標準化、規范化的教學模式。
(三)建立整體的信息體制
將學校整體的建設思想和主要推廣內容進行整合,要建立一個從上到下分工明確的管理層次,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使高校的信息建設能夠順利的進行。
四、總結
當前國家正在大力的推廣高校的信息化建設,這種新型的模式已經成為教育單位即將發展的一種必然方向,目前,仍然有許多新的觀念和技術在高校中得到了應用。本文主要介紹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現狀,包括在革新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題,但是經過教育部門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教育事業會快速地實現真正的信息化,并且經過不斷的創新使教育事業達到一個新的起點。
參考文獻:
[1]蔣東興,郭清順等.高校信息化發展現狀與政策建議[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9(11):27-30.
關鍵詞:會計信息化 發展 現狀分析 策略探討
引言
經濟的高速發展推動了我國現代化辦公體制的進步與發展,依托網絡的迅速普及、計算機的普遍運用等條件,會計信息化也隨之快速發展,但我國信息化辦公體制引入中國時間較短,目前正處于交匯磨合時期,在其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局限性及其不足,而這些局限性及不足的存在,在限制信息化體制作用的全面發揮時,也對于企業的發展有著或多或少的消極作用,從長遠來看,更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下面,筆者從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現狀入手,著重分析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足。
一、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現狀分析
會計信息化是我國企業針對從事會計專業人員,應時展要求,而為其量身定做的工作模式,會計信息化以計算機、互聯網的發展為依托,旨在與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相呼應,促進我國會計管理像專業化、規范化轉變,近幾年來,會計信息化發展勢頭良好,但也不可避免的在發展過程中暴漏出其不足之處。
(一)會計化人才的信息化程度較低,素質亟待提高
在當前中國,我國培育的人才與企業的發展實際上無法完全適應,無論是在能力還是職業道德素質方面都與企業的發展要求具有一定差距。而且,以往會計人員的錄用門檻很低,所錄選人員,大多文化素質較低、眼界狹窄,受制于其自身文化素質的影響,在日常工作中難免會力不從心。專業素質不達標的會計人員,無法適應會計化提出的更高層次要求,在日常工作中無法得心應手的處理應付,從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影響公司的正常運轉。
(二)會計化體制不成熟,缺乏系統理論支持
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信息化辦公的探索時期,缺乏對會計信息化的深入探討研究,沒有對該體制進行全面分析,沒有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進而無法對具體的實踐活動進行相關指導,會計化體制的不完備,難免在工作中容易造成工作漏洞,從而損害公司的經濟利益。
(三)內部機制缺乏監控,弄虛作假現象頻繁
會計信息化的應用,在有效提高企業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相關的隱患,在先前階段的會計工作中,紙質材料對賬目的整合統計,可以有效防止賬目作假,杜絕非法修改,從而為賬目準確、明晰提供了條件,但信息化在會計行業的引用,賬目等材料在電腦中的存檔,極易受到更改和替換,這就為不法分子提供了制作假賬目獲取不義之財的途徑;另一方面,會計化初級階段,需要各種蓋章手續,而不同的印章分別被不同的工作人員掌握,這就有效預防了私自蓋印章導致的嚴重后果,而會計信息化改變了企業的授權模式,口令授權模式很容易獲取財務掌控權限,不良后果顯而易見。
二、我國會計化發展策略探討
雖然,我國會計化發展過程中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但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現代化管理體制的引用,顯然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進步應運而生,但受制于社會現實、基本國情等因素,在會計信息化引進后的實踐中產生的諸多問題亟待解決,但這并不是無法解決的,只有充分意識到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才會更好的有側重的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從根本上解決這些不利因素對會計信息化體制發展的限制。
(一)提高錄用門檻,增強技能培訓
人才對于企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如果企業對會計人員的錄用門檻太低,將會錄用一些專業素質較低的人從事本行業的工作,那勢必會對這個部門、這個企業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企業有必要適度提高人才錄用門檻,提高所錄用會計人員的質量。在確定錄用人員之后,要定期加強對錄用人員的培訓,定期考察錄用人員的表現,對其在實踐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及時督促加以改正,提高其職業道德素質。
(二)提高自身技能,增強責任意識
這一點著重強調會計人員要提高自身修養,要增強自身專業素質,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保持一顆不斷上進、積極進取的心,增強法律道德意識,用法律法規嚴格約束自身行為,杜絕違法亂紀行為的產生。提高自身修養,加強道德文化修養,不僅是為了更好的適應信息化時代下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為了勇敢擔負自身責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更好的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自身力量。
(三)完善制度建設,健全會計化體制
企業要加快辦公軟件的研發,增強財務軟件的規范性和透明化,國家要配合企業發展需求,制定相關立法更好的促進企業的發展,通過相關法律制約限制員工的不法行為,同時,要完善財務軟件的應用,以隨意更改信息這個常見問題為例,要健全文件修改檢查機制,一旦有過修改痕跡就可以被檢測出來,這就一定程度上杜絕了隨意修改文件信息現象的發生,增強了對員工的約束力。
結語
會計信息化在現代企業內部的引用,不僅有利于企業內部體制的改革,更有利于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但要重視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諸多不利影響,尋求問題的產生根源,著重解決其存在的諸多不足,并試圖將該體制予以完善。筆者以對會計信息化的社會調研為基礎,在多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對會計信息化體制的發展現狀著手,并提出相關解決措施,希望被相關人員本著負責任的態度合理的吸收、采納,逐步完善我國會計信息化管理體制,更好的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程昔武,紀綱.會計信息化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會計之友2006年第3期上半月
關鍵詞: 新疆農產品 物流信息化 現狀與對策
信息對農產品物流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會對農產品物流信息的需求越來越旺盛,現代信息技術對農產品物流信息的影響越來越直接。隨著新疆農業產業化進程的加速和農產品市場化程度的提高,新疆經濟的增長勢頭迅猛。傳統觀念下的農產品供應概念已經不再適應農產品供應的緊張局面,而農產品流通不暢日益成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因此,大力發展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勢在必行。
一、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發展現狀
農產品物流的信息化模式是通過基于信息網絡的供應鏈電子商務信息平臺,將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有機結合起來,農產品生產者、供應商、經銷商通過信息平臺形成農產品產、供、銷一體化運作,各個環節之間實現無縫銜接。農產品物流不僅包括供應商到消費者的物流鏈,而且包括信息鏈、資金鏈,農產品在整個物流供應鏈上因加工、包裝、運輸等過程而增加價值,給相關企業都帶來收益。然而,現階段,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發展成為制約新疆農產品經濟的瓶頸,農產品不能做到貨暢其流,及時高效地進入市場,農民收入難以提高,消費者無法實現利益最大化。
(一)農產品市場主體多元化、程度低。在整個農產品銷售系統中,農民應該是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的主體。然而,目前農民卻很難真正承擔起農產品市場經濟發展主體的角色。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分散、細小的生產經營方式限制了農民的農產品交易方式和經營規模。新疆大部分農產品中介組織依賴性比較強,流通和信息功能比較弱。同時,在獲取及時準確的農產品市場信息,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標準并獲得相應的指導等方面也存在一系列無法得到解決的問題。
(二)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落后。新疆的交通基礎設施十分落后。首先,新疆的許多公路、鐵路、機場、港口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還比較滯后,與內地和國外相比還沒有形成一個高效的現代交通運輸體系,不能充分滿足農民的農產品向外運輸。其次,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建設、農產品倉儲、運輸條件和工具、信息網絡平臺等公共設施很落后。最后,現代化冷藏儲運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新疆農產品中有許多是鮮活產品,對于時間的要求很高,因此要保持高質量的農產品就必須保證運輸快捷,而目前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沒有滿足農產品物流的運輸要求,致使農產品運輸成本偏高。
(三)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滯后。與其他行業相比,物流起步較晚,農產品物流的總體信息化程度滯后,農業信息化網絡不健全,農村的信息隊伍并未真正建立起來,無法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資源供銷、信息共用,對物流各環節不能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的產品市場信息時效性差,信息質量不高。無法真正起到市場信息的指導服務功能,使農民獲取信息難度加大,成本過高,收益過低。
(四)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專業人才缺乏。人才是最富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因素,擁有一批數量充裕、質量高、結構合理的信息人才隊伍,是我國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重要前提。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發展主要是為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減少農產品流通費用,提高農產品流動效率,降低損耗,規避一些市場風險。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則不僅要對農產品物流進行合理規劃、設計、管理,有效控制,以及成本核算,專業的物流人員還要運用自身具備的專業知識和一定的物流實踐經驗來完成。而新疆目前農產品物流發展較為落后,專業人員還未成長起來,嚴重阻礙了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發展。
二、加快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對策
當前,從世界各國物流水平來看,我國物流業總體水平較低,嚴重制約了社會經濟效益的提高。下面結合新疆具體情況,對加快發展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提出以下對策。
(一)加強對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農產品物流業是固定資產投入相對較大的產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物流業的基本要求。物流基礎設施和技術裝備涉及面廣,主要包括交通、通訊、道路、儲運、倉儲設施等。在加強農產品開發生產的同時,要重視規劃和發展農業物流基地、園區、中心、農產品批發、集貿市場、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的建設。
(二)增強現代農業物流意識。在現代農業物流方面,應通過教育、培訓,來增強農民和各級政府部門的市場經濟觀念,增強現代物流意識。在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提高農民素質是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關鍵。切實轉變單一運輸經營的觀念,徹底轉變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貨自運的經營模式。運用系統優化原理、最小總成本方法、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方法改善農產品流通方式,提高運作效率,降低成本,促進農民增收。
(三)加大對農產品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養。當前要著力抓好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廣大農民的素質提高兩個方面。通過多種形式的培訓,提高信息服務和管理人員的信息質量意識、信息商品意識、信息產業意識,加快建立一支能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信息人才隊伍,全面提高農村信息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提高管理干部、科技人員、廣大農民及各級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信息意識和文化素質,把當地農村科技工作的實際情況和特點與當地的農業技術推廣、職業教育、科學普及等農村科技工作相結合,制訂行之有效的培訓方案,通過宣傳、授課等多種手段、多種形式,進行農業信息化的普及教育和相關的培訓。
(四)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物流的靈魂是信息,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目的就是把農產品信息收集起來,進行加工整理、分析,并及時傳遞給農民,引導他們按照市場的需求從事生產經營,避免因信息不靈而導致農產品市場大起大落。加強市場信息硬件基礎設施建設,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管理系統,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
(五)強化政府在農產品物流信息化中的宏觀調控和服務職能。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項涉及多行業、多部門的綜合性基礎工作,必須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政府要在這方面發揮宏觀調控作用,根據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制訂科學合理的規劃,明確建設方向、目標、重點,并具體落實相應部門提供服務職能。重點扶持本地農業信息網絡建設,把農業信息工作當作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任務來對待。
新疆是一個農業大省,農業地位尤其重要。要建設新農村,新疆必須首先發展農業,提高農民收入,而發展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然而制約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發展的因素很多: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物流人才、信息化程度、農產品的質量、標準化程度、物流技術等都是影響新疆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要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必須從宏觀政策、流通體制等方面入手,為農產品物流信息化的發展創造更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賈會棉,路劍.我國農產品物流發展中的問題及建議.中國經貿導刊,2006,(2).
關鍵詞:義務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發展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23-0070-05
一、“十二五”期間全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全州搶抓國家“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和“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機遇,積極爭取中央及省級財政支持,籌措經費2億多元投入教育信息化建設,使我州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教育信息化工作得到了上級部門的肯定與支持,受到了《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信息化網、《中國教育信息化》雜志、國家教育資源平臺、中央電視臺等多家國家、省、州級媒體關注;恩施州教育信息網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評為“全國教育門戶網站地市級五十佳”;“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被確定為全國教育信息技術研究“十二五”規劃專項課題;州教育局以“用信息化促進民族地區城鄉教育均衡發展”為題在省教育廳召開的全省教育信息化推進會上介紹經驗;特別是我州探索的“同體式”、“支教式”和“協作式”三類同步課堂效果明顯,其模式被收入國家教育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主編的《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中國的路徑和經驗》一書中,教育部作為典型案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予以介紹。
1.領導重視,教育信息化發展氛圍愈加濃厚
恩施州委、州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及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州委書記王海濤同志對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專門作出重要批示,州長楊天然同志在全州教育大會上著重強調教育信息化。全州六大產業鏈建設,將教育信息化納入全州信息化產業鏈發展的整體戰略進行部署,州政府將“新建100所義務教育階段學?!喟嗤ā奔{入年度為民承諾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州委、州政府召開了建州以來規模最大的教育大會,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教育發展的決定》,對推進全州教育信息化作出了重要部署,各縣市按照全州統一部署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同時,加大了在州內外媒體及學校內的宣傳,全州教育信息化影響力明顯提升,良好的發展氛圍正在逐步形成。
2.強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明顯增強
恩施州教育局緊緊圍繞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戰略部署和工作要求,強力推進教育信息化基礎能力建設。在經過“搭班子、建機構、摸家底、訪高端、看前沿、學示范”等前期準備工作后,州教育局結合實際和未來趨勢,擬定了以“政府主導、企業營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試點先行、適度超前”的工作思路;編制了《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確定了39所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和恩施、來鳳兩個教育信息化試點區域。全州通過國家、省級項目支撐及本級投入,快速推進“三通一中心”建設(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州、縣市、學校三級教育網絡中心),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改善。
(1)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按照“政府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的建設機制,各縣市與各通信企業合作,組建了VPH虛擬教育城域網。全州有582所學校光纖接入互聯網,占47.59%。其中,21所高中和12所中等職校全部光纖接入互聯網;136所初中有129所光纖接入互聯網,占94.9%;548所小學有371所光纖接入互聯網,占67.7%;506個教學點有50個光纖接入互聯網,占9.9%。
(2)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建設。全州各縣市依托“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加強“班班通”多媒體教室建設,全州9891間班級教室有7188間已建多媒體(5691間投影模式多媒體,1497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72.7%。其中,21所高中的858間班級教室有642間已建多媒體(493間投影模式多媒體,149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74.8%;12所中等職校的448間班級教室有271間已建多媒體(183間投影模式多媒體,88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60.5%;136所初中的2341間班級教室有2291間已建多媒體(2196間投影模式多媒體,95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97.9%;548所小學的5370間班級教室有3519間已建多媒體(2748間投影模式多媒體,771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65.5%;506所教學點的874間班級教室有465間已建多媒體(71間投影模式多媒體,394間電視模式多媒體),占53.2%。
(3)推進教育信息網絡中心建設。加強州、縣市教育局、學?!叭墶苯逃畔⒕W絡中心建設,已建州級教育信息網絡中心1個,縣市級教育信息網絡中心8個,學校網絡中心133個(其中,21所高中建有門戶網頁的有19所,占90.5%;12所中等職校建有門戶網頁的有10所,占83.3%;136所初中建有門戶網頁的有57所,占41.9%;548所小學建有門戶網頁的有47所,占8.6%。有教師用計算機8580臺,學生用計算機15537臺)。積極開展網絡中心教育宣傳、信息、政務信息公開、公眾互動、網上辦事、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等工作,充分發揮教育政務網站績效作用。
3.應用驅動,教育信息化顯著優勢逐漸顯現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雙向融合,關鍵思路是貫徹應用驅動。我們重點在以下五個方面強化應用。
(1)試點探索“三類”同步課堂教學模式。在恩施市、宣恩縣探索三類同步課堂,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第一類是破解沒有教師、開不了課的難題,實施“同體式”同步課堂?!巴w式”同步課堂將教學點與城鎮優質學校相同年級的一個班級結為共同體,通過在線互動教學方式,點、校班級同時備課、同時授課、同時作業、同時考試,實現教學點學生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夢想。第二類是破解教師緊缺、開不齊課的難題,實施“支教式”同步課堂。將義務教育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結對,利用同步課堂,解決農村學校音樂、美術、英語等薄弱學科師資缺乏的困難。第三類是破解教研水平不高、開不好課的難題,實施“協作式”同步課堂。學校與學校之間利用同步課堂,開展教學研究、教師培訓、教學管理,促進學校管理和教學質量提高。
(2)重點抓好“班班通”的應用。州、縣市多次召開“班班通”應用現場推進會和培訓會,利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優課資源應用庫”、“課內網云教育平臺”、“班班通管理平臺”等教育信息化平臺,推進“班班通”的管理和應用,促進網絡空間“人人通”,各縣市和學校出臺制度將“班班通”的應用情況納入教學常規管理和教師業績考核,州教育局把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情況作為對各縣市教育局考核的重要內容,不斷探索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
(3)全面推進“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應用?!敖虒W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是一項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的政治任務。州、縣市以幫助教學點教師開齊國家規定課程為出發點,以全面提高教學點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育教學過程的能力為目標,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學用結合、注重實效”的原則,采用骨干培訓與校本全員培訓相結合的多種方式,對實施“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的全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員培訓,切實提高教師的設備操作能力、網絡資源獲取能力、資源加工處理能力和教學應用能力。
(4)試點探索“電子書包”應用。分別在清江外國語學校、來鳳縣實驗中學、來鳳縣民族小學、鶴峰縣實驗中學、鶴峰縣實驗小學試點探索“電子書包”應用。通過試點探索,大家認為:應用“電子書包”能夠有效創新教學模式,突出基于問題的學習、差異化學習、自主性學習與合作探究學習,適應課程改革發展需要。
(5)組織各種活動促進應用。開展各種師生電教裝備活動,促進電教裝備設備應用,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4.任重道遠,教育信息化困難和問題仍然存在
“十二五”期間,全州教育信息化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也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其主要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認識程度尚待提高。在調研中發現,由于教育信息化所需投入較大,使用維護成本較高,且設備更新換代速度較快,需要財政大量持續的投入。對于財政狀況較好或是學生數較少的縣市,依托國家、省級相關項目的支持,本級財政配套投入難度較小,但對于情況相反的縣市來說,推進教育信息化則是典型的“燒錢”工程,該部分縣市和學校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等、看、靠”的思維仍然存在。教育信息化的落腳點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化,但部分教師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認識不足,習慣用老經驗、老辦法,對信息化運用熱情不高。但這場變革浪潮遲早要來,清醒者將永立潮頭,昏睡者必困于沙灘??梢灶A測,落后者若固步自封,不思創新,區域不平衡局面將進一步擴大。地方黨政領導、教育主管部門、學校校長、一線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勇于創新,在教育信息化推進上還需要“膽子大點、步子快點、方法多點”。
(2)體制機制尚待健全。一是缺乏制度保障。教育信息化是個系統工程,涉及面廣、人多、事雜,必須由地方政府牽頭,否則效果必將大打折扣。目前,全州僅恩施市成立了政府層級的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目前全州教育信息化機構尚不健全,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科學有效的頂層設計,州教育局雖然了《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但從目前情況來看,大部分目標仍無法實現。二是缺乏經費保障。目前,國家和省級層面對教育信息化的前期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大量投入,縣級政府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也給予了相應配套,但在基礎設施建設、網絡使用、資源應用、設備維護與更新等方面還需大量資金,亟需可持續的經費保障機制予以支持。如宣恩民族實驗中學,2011年配置的30套班班通設備現已全部老化且不好使用,這些設備只有2年的免費維護期,僅靠學校無法進行設備維護與更新。根據《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目標,全州未接入互聯網的135所農村中小學、456個教學點要實現“校校通”,2703個班級教室需配備“班班通”設備,57個教學點277個教學班需配備“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或實現同步課堂,還有584所學校沒有門戶網頁,鄉鎮以上學校需各建一間網絡直播和錄播教室。同時還有州、縣市、學校三級信息化平臺亟待建設,要完成這些目標,共需資金2億多元。三是缺乏隊伍保障。教育信息化的設備維護、平臺管理和教師培訓,以及衍生出來的諸如教育質量監測功能、校園視頻監控功能、班班通實時監控功能等,需要一支龐大的專業技術服務隊伍來提供支撐。全州大多數學校的信息技術老師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學校沒有一支專業的信息化應用維護與管理隊伍,且學校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不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廣。目前全州對教育信息技術崗位的設置、人才的招聘、技術人員的業績考評等沒有相應的制度。
(3)應用能力尚待提升。由于我州缺乏大規模和深度培訓,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還很弱,尚停留初級使用階段。無專業的人才隊伍,加之大多數教師認知不夠、學習不夠,教育信息化遠未達到其應有效果。目前,試點總結出的“三類同步課堂”模式影響雖大,但尚未大面積推開,受益學生覆蓋面很小。
二、“十三五”期間全州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思路
堅持育人為本,立足恩施州情,以環境建設為基礎,以教育教學應用為核心,堅持應用驅動和機制創新,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帶動教育現代化、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1.搶抓機遇,充分認識教育信息化對推動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信息化是當今社會的主要形態之一,特別是大數據、“云”概念的誕生,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重要手段。教育信息化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領域的一項革命性行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據有關資料統計,2013年全國教育信息化消費超過2000億元,隨著教育投入地不斷增長和“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的實施,教育信息化市場將形成一個巨大的產業鏈。湖北省今年2月《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意見》,提出通過信息消費成為拉動全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4-2020年)》,也把教育信息產業作為湖北戰略型新興產業進行打造。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信息化工作,將信息化作為六大產業鏈之一進行重點打造,恩施教育信息化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只有抓住這個機遇,才能有效破解恩施教育資源不足、資源不優、城鄉不均、教育不公等現實問題;才能實現全州上下教育理念新的轉變和教育模式質的變革;才能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顯著提升和專業化成長。所以,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既是恩施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恩施教育發展的必須選擇。只有抓住教育信息化在恩施發展的良好勢頭和機遇,不斷增加緊迫感,乘勢而上,才能有效縮小和其他地區的差距,為恩施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2.科學規劃,著力提升教育信息化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加快教育信息化既是事關教育全局的戰略選擇,也是破解教育熱點難點問題的緊迫任務。各級黨委政府、相關部門要從戰略角度去科學規劃該項工作,確立教育信息化在我州教育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2013年,州政府出臺了《恩施州信息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方案中對教育信息化有所提及,但從整體布局、協調發展上沒有系統闡述。我們建議州政府組織專業團隊對恩施州的教育信息化進行詳細調研,制定出《恩施州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2015-2020年)》方案。方案要和我州信息化產業發展規劃進行對接,和國家、省級層面規劃和正在實施的項目對接,有效整合資源和力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恩施州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2013-2015年)》,爭取用5年時間達到“基礎設施再上新臺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教育資源建設與應用促進機制更加靈活”的目標,提供更加開放、便捷的學習環境和更加豐富、有效的數字資源,大力提升全州教育信息化水平。
3.創新機制,建立多方參與共享共贏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模式
教育信息化建設需要巨大的、可持續的投入。目前我州財力有限,教育經費基本用在“?;尽⒈_\轉”上,本級財政專門用于教育信息化的投入極少,做大做強做精教育信息化還存在巨大困難。全州現有基礎教育段學校師生54萬多人,是一個規模巨大的潛在信息化消費市場。如何利用好這個市場?這需要我們真正解放思想,創新機制,要突破僅僅依靠政府項目推動的傳統路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探索“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投資建設、學校持續使用”等多方參與、共享共贏的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模式。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一些縣市和學校在教育信息化探索中已摸索出較好的經驗,既匯聚了企業的技術和資金力量,又緩解了政府投入的資金壓力。要讓這種多方參與的建設模式廣泛應用,必須進一步突顯州政府的統籌引導作用,加強對教育、廣電、通訊、經信等部門的協調,鼓勵引導企業、社會力量投資參與。真正形成“基礎設施建設機制、數字資源建設共享機制、運行維護服務機制、教師應用能力提升機制”等多種機制健全的格局。
4.深度融合,實現優質資源共享,推動全州基礎教育快速發展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的雙向融合,關鍵思路是貫徹應用驅動。州、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特別是教研部門要及時跟進,研究信息化背景下的課程形態、教育模式、學習方式、以及教育管理(如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教育質量監測系統、校園視頻監控系統等),結合學科教研活動,強化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教育信息化與課堂教學以及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要繼續抓好學?!鞍喟嗤ā钡氖褂茫M一步深入推進“三類同步課堂”。要建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激勵機制,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的重要條件,列入學校辦學水平評估的指標體系。整體推動信息化在教育教學中更廣泛深刻的應用,達到“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
5.加強領導,創造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和提供有效保障
(1)加強領導。州、縣市政府要成立教育信息化領導小組,統籌該工作的推進與發展。要明確州、縣市政府為教育信息化的責任主體,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是實施主體。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績效評價和專項督導制度,實行目標管理,有效推進信息化工作的普及和深入。
(2)保障投入。州、縣市政府要把教育信息化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將20%~30%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發展費用于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各級各類學校把辦公經費的10%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設。
(3)培養隊伍。州、縣市政府要增加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專業人員編制,解決在教育信息化條件下的崗位設置、工資待遇、績效考評等問題。要積極通過現場培訓、校本研訓和網絡培訓等多種方式,對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和中小學校長要進行教育技術理念以及信息技能的培訓。
三、“十三五”期間全州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目標任務
到2020年,使恩施州教育信息化整體發展水平大幅提高。形成滿足教學與管理需要的信息化基礎環境,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雙向深度融合,實現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服務恩施州教育現代化和學習型社會建設,帶動數字教育服務產業發展。使每個教師都能自如運用信息技術給學生上好課,使每個學生都能隨時隨地獲取優質數字化學習資源,健康快樂成長。
1.實現五大目標
(1)教育信息基礎設施普及完善。在全州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機構普及高速互聯的基礎網絡和信息化終端設施,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學環境,完成“寬帶網絡校校通”建設任務。
(2)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各級各類學校提供能得易得、適用好用、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數字教育資源。建好州級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平臺,形成多方參與、共建共享的優質資源研發、匯聚、應用和管理機制,提升資源規模、質量和應用水平。
(3)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顯著提升。按照教育部“兩級建設五級應用”的要求,做好州、縣市、學校級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和數據中心工作,創新管理模式,重構業務流程,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務水平,促進職能轉變。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管理信息系統的建設與應用,服務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公眾。 促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4)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以廣泛應用為前提,以深度融合為核心,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為突破口,有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建好教育信息化試點區、試點校,形成豐富多樣、扎實有效的信息化教學應用模式。
(5)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開展多方合作,從組織管理、經費投入、技術研發、隊伍建設等多個環節保障我州教育信息化持續、快速發展,形成社會參與,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的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保障體系。
2.完成五大任務
(1)提升學校信息基礎設施配備水平。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間的數字鴻溝。重點支持農村及邊遠貧困地區學校、教學點、鄉鎮幼兒園的信息化建設,做到硬件設備先到位,優質資源先輸送,為教學點開齊開好規定課程提供技術保障。到2020年,全州中小學、職業學校和幼兒園全面建成信息化教學環境,教師信息化教學終端和學生信息化學習終端全面普及,寬帶網絡全面通達各級各類學校。
(2)加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建設恩施州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政府為主導建設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特殊教育等各類教育的公益性資源,以市場為依托提供個性化資源。通過“區域結對、學校結群、教師合作”等方式,推動資源開發主體多元化,形成有效的優質資源共建機制;通過“政府評估準入、企業競爭提供、學校自主購買”的方式,拓展資源應用主體的選擇空間,形成有效的優質資源共享機制。到2020年,優質資源全面覆蓋州內學校,形成具有恩施州特色的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模式。
(3)提高教學信息化應用水平。聚焦課堂教學主陣地,以信息化為支撐創新課堂教學環境,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有效融合,形成和推廣新型教學模式,推動教與學方式的深層變革。普及網絡學習空間,建設泛在學習環境,培養學生信息時代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開展信息化環境下的校本研修和協同教研,鼓勵教師探索新型教學模式。
關鍵詞:遼寧;農業信息化;發展現狀;改進
隨著計算機技術及網絡的發展,20世紀90年代,遼寧的農業信息服務就已邁入網絡化時代。2002年,遼寧農機設計了推廣信息網,建立了一系列的網絡平臺,設置了專業的辦公平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辦公成本,提高了辦公效率。
1遼寧農業信息化的發展現狀
現階段遼寧省農業信息綜合服務樓已經建成,相應的農業平臺也加大了建設。迄今,遼寧省的電信光纜總長度已達24萬km[1],而全省規范的行政村也保證移動及固定電話的接通率能達到100%。“農民上網工程”能同時使200萬農民應用互聯網進行交流與工作,尤其是網上農產品的銷售總額已達到50億。目前,在開發信息資源以及服務體系等方面,遼寧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服務隊伍也在持續擴大,農村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也越發廣泛,農村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截至今日,遼寧農村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
2遼寧農業信息服務中的問題
2.1服務對象
以往農業信息服務一般是服務農業科研單位以及政府部門,因此信息上升非常多,出現下沉的情況比較少[2]。但由于科技進步及農業發展,為領導提供數據統計的農業信息服務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下已經不再適用。現今的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嚴重缺乏服務農村及農民的主動性,特別是農民對供求以及生產等信息的需求得不到相應的滿足。
2.2服務意識
針對農村電信基礎設施來看,運營商不愿投資,農民也不愿意選擇成本較高的信息服務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信息服務在農村的發展?,F階段,農民最滿意的服務方式是專業技術組織。
3遼寧農業信息服務的對策分析
3.1加強農村信息服務業
在我國的現代農業中,農業信息服務業是一個新型的產業,融合電信、電視及計算機等高新技術[3],也是未來我國在農業信息服務發展中的特點?,F在農村信息服務中對服務內容最為關注,有效整合各種資源,以此能從各個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給農民,使農民能因此獲取更多市場、技術以及法律法規信息。建立一個信息服務平臺,不斷上移平臺,下移服務,給農村提供最為便捷的智能化信息,這也是目前農村發展信息化中的關鍵問題。
3.2多層次服務體系的建立
互聯網作為信息高速運作的高新科技,我國必須要充分應用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以及傳統媒體,以此形成一個多層次、形式的信息窗口。還要相應配合網絡,有效提升信息的工作效率。
3.3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服務
電子商務服務作為第三方的服務形式,是現階段農業發展非常需要的一種形式。目前,網絡廣告、推廣以及信息的等電子商務在農業發展中被廣泛應用。農產品的信息需要達到標準化,以此形成一個農產品管理系統,為農產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交易平臺與渠道,電子商務的不斷推進,對遼寧農業信息化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所以政府需要從扶持政策以及加大投入資金量等方面予以支持,使農業電子商務服務的發展越來越快。
3.4農業信息資源有效整合
現階段,遼寧省農業信息資源建設的重責基本是由幾大重要農業單位承擔,而在這4個單位中也會有自身單位的信息服務范圍以及服務的優勢,所以會存在資源分散及重復等問題,所以,全省中農業信息資源必須要進行相應整合,形成人才、信息、農業科技以及技術資源等方面的網絡共享,不斷提升遼寧農業信息中資源共享的功能。
3.5應用簡單服務途徑
遼寧省農業信息發展中還存在農民對信息及路徑的獲取存在困難的情況,所以相關工作人員可以應用一些網絡技術,建立一些簡單的服務途徑,使各大網站數據庫中的信息能輕松進行統一處理與整合,關于登錄也可設置單一的登錄系統,使全部用戶能獲取信息,有效提高信息資源利用率,持續加快信息農業的發展速度。
4結語
綜上所述,雖然現今遼寧農業信息化的發展還處在一個持續上升的階段,但是其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進行科學化的分析,再對癥下藥,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使遼寧農業信息化能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韓春艷.農業信息化建設中政府作用評價研究[D].內蒙古農業大學,2012(12)
2張明.遼寧省農業推廣信息服務體系現狀及對策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6)
自2010年以來,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已逐步成為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名片,成為現代信息技術帶動職業教育轉變發展方式的展示平臺,受到了各職業院校和教師越來越多的重視。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大賽的參賽教師是信息化教學手段運用水平較高的群體,其年齡、性別、專業、學歷、職務、地域、參賽項目等特征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發展的概貌。鑒于2013年是信息化教學大賽舉辦4年來參賽覆蓋面最廣的一次,代表性最強,本文試圖通過對2013年參賽的中高職教師基本特征的數理統計,勾勒出我國信息化教學水平較高的職業教育教師形象。同時,通過不同地區參賽、獲獎數量等數據的統計分析,描繪出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地區差異,并由此提出相關建議。
一、2013年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大賽區域數據比較
2013年職業教育信息化大賽共收到37個參賽隊的667件參賽作品,參賽教師1168人,基本實現了省級單位的全覆蓋。其中,中職組多媒體教學軟件比賽77件,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204件,信息化實訓教學比賽83件;高職組多媒體教學軟件比賽68件,信息化教學設計比賽173件,網絡課程比賽62件。最終,中職組214個項目獲獎,高職組210個項目獲獎。
根據大賽報名平臺采集的參賽以及獲獎信息,首先從地域分布上進行統計。
(一)各地參賽報名情況
從參賽隊的報名情況來看,參賽人數排名前十的省市見表1。
以片區統計,可以得到以下餅圖,見圖1。
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首先,經濟發展水平與信息化教學的參與程度有一定關聯,如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華東省份參賽意愿最強,而中部地區參加比例相對較低。大連、寧波作為計劃單列市,其報名參賽人數超過了很多人口大省,這與其經濟、信息化發展水平高有直接關聯。其次,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信息化教學大賽的組織與動員狀況,對參賽比例具有更為直接的影響。遼寧、江蘇是曾承辦過信息化教學大賽的省份,兩省的職業院校、教師對大賽的知曉程度、認可程度非常高,2013年參賽報名人數位列前茅。與之相對,經濟較發達的華南片區的參賽人數占比卻與西南、西北地區一樣,同為9%,而其中廣東省作為我國經濟總量最大的省份,參賽總人數卻未能進入前十,甚至低于大連、寧波。這種情況與相關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對大賽的組織動員情況有關。
(二)各地獲獎數量統計
如果說參賽比例主要反映該省的經濟狀況、組織工作情況及教師的參賽熱情,那么獲獎數量應該能更直接地反映當地的實際信息化教學水平。所以,對公布的2013年信息化教學大賽獲獎的Top10情況做了如下統計。
從表2可以看出:江蘇、遼寧獲獎總數并列第一,獲得一等獎的數量也并列第一;大連、寧波不僅參賽積極性高,獲獎總數也引人矚目,尤其是大連超越北京,在獲獎總數上排名第三;在直轄市中,只有北京、天津兩市入圍Top10,而上海、重慶在參賽數量與獲獎數量都未進入Top10;四川、山東兩省雖然在參賽數量榜單中進入top10,但卻未能登上獲獎總數的top10榜單;而湖南、廣東兩省雖然在參賽積極性上表現一般,但在獲獎榜單上卻擠進前10。如果說一等獎是信息化教學成果最高水平的較量,那么從一等獎獲獎數量統計,北京、江蘇、遼寧明顯是第一陣營,一等獎數量遠超其他省市,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的最高水平。
(三)各地獲獎比例統計
如果用獲獎人數與參賽人數的比例以及獲獎總數兩個參數來統計,排名又出現了新的變化。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西藏派出的人員最少,但2位選手都獲得了三等獎,因此獲獎比例為100%,但這個是比較特例的情況,可以暫且不考慮。浙江省、海南省雖然在表1、表2中都沒能上榜,但在獲獎比例表中卻處于靠前位置,說明其參賽教師的綜合實力較強。江蘇、大連、遼寧三個參賽隊雖然在之前的獲獎總數中排名相近,但在獲獎比例表中卻出現了位次的變化與分化。在獲獎總數表中排名第5的河南省,這次卻沒能在比例表上榜。另一個比較意外的是參賽人數排名第7的四川省,在獲獎比例排行中僅為28位,獲獎比例22%。
二、2013年信息化教學大賽參賽教師特征統計
(一)參賽教師任教內容
從參賽教師的任教內容來看,公共基礎課教師占19.1%,其余均為專業課教師。這一比例,與大賽賽項設置有一定關系,同時也與信息技術在職業教育專業課程中發揮的作用更為顯著相關。具體的任教內容、專業比例如圖2。
(二)參賽教師的學歷背景
統計顯示,高職參賽教師中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37%)的比例大于中職(本科83%,碩士15%,博士1%,大專1%),但總體來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是參賽的主體,比例基本都在99%左右。
(三)參賽教師年齡結構統計
為了便于統計,將參賽教師的年齡分為7段:25歲以下,26~30歲,31~35歲,36~40歲,41~45歲,46~50歲,51歲以上。中高職參賽教師年齡比例結構如圖3、圖4。中高職參賽教師的年齡構成總體趨同,45歲以上和25歲以下的比例都較小。中高職參賽的主體人群略有差異。中職26~35歲的教師占62%,而高職則年齡相對上移,31~40歲是主力,占59%,這可能與高職教師的學歷背景略高于中職教師,就業年齡相對較晚有關。但拋開差異,可以看出31~35歲是中高職教師教學與科研發展的黃金年齡段。此年齡段的教師既對教育技術有較高的敏感性與較強的接受度,同時也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和專業、課程建設體會,有較成型的教研思路,是信息化教學的主力軍。
(四)性別
統計顯示,中職參賽的女教師(62%)要明顯多于男教師(38%),高職參賽的男女教師比例基本對等(男51%,女49%)。而從中高職參賽總人數的性別比例來看,女教師多于男教師。這個結果說明,信息化教學手段正日益人性化,操作和使用日趨簡單,性別差異不再是推廣信息化教學的障礙。
(五)參賽教師職務狀況
參賽教師職務的統計情況如圖5??梢钥闯觯歉山處?、專業帶頭人、部分院系主任是信息化教學的主力軍。而職業院校中的行政編制人員,如團委、學生處、教務處、辦公室等行政崗位的人員也能積極投身教育信息化大賽,參與提升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工作,這樣的局面對于育信息化發展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設非常有利。企業人員參賽體現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發展趨勢。
三、結論與建議
根據上述對參賽情況、獲獎情況的統計,以及中高職參賽教師特征的分析,可以做出如下描述:
首先,我國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水平地區差異較大。教育信息化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也是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省市。同時當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態度與實干精神非常關鍵,其對教育信息化工作越重視,推動力度越大,則這項工作的發展越穩健。
其次,我國職業院校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基礎已經具備,其中,信息化教學的“核心人群”面貌特征描述如下:具有本科以上學歷,年齡在31~35歲之間,主要教授專業課,是學校的骨干教師或專業帶頭人,女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熱情往往更突出。
進一步推動職業院校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應關注以下幾點:
一是樹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職業教育發展的理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門、職業院校應進一步加強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視,并保障對這項工作的組織與引導。
二是正視教育信息化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通過交流學習、輻射示范等多種方式,加強對相對落后地區的幫扶,以提升全國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水平。
摘要闡述了國外農村信息化發展的現狀以及世界農村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提出國外農村信息化發展帶給我國的啟示,以為加快我國農村信息化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國外;發展現狀;發展趨勢;啟示
國外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做法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美國、日本等國政府有健全的體系、充足的資金投入,并有完善的立法,農村信息化發展先進;德國、日本等國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注重信息系統服務建設;法國、加拿大等國形成了多層次農業信息服務格局,服務主體多元化;印度、韓國等政府對鞏固和穩定農業及農村投資力度較大,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視農村電信服務、加強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培訓,并與國際合作制定農村信息服務優惠政策??傮w上講,國外推進農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經驗主要體現在營造良好的農村信息化發展環境。該文簡要介紹了5個國家農村信息化的發展模式及發展水平,以為我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研究制定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信息化發展途徑與政策措施提供參考。
1國外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
1.1美國
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通過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指導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法律體系,從而保護農民正當利益,維護農業市場秩序,保證公平交易。在信息資源建設方面,政府穩定、足額的投入有效支持了公益性農村信息資源的長期積累、高效管理與廣泛應用,每年有10億美元的農業信息經費投入,占農業行政事業費的1/10。在信息共享方面,由政府生產、擁有和政府資助生產的農村科技信息實行“完全與開放”的共享政策,對于公益性、基礎性農村科技信息的共享,采用國家調控下的事業性運行模式,兼有商業化運行模式;非官方投資產生的數據,一般是在保障私人財產權收益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通過法律手段和經濟手段實現信息共享。
1.2日本
日本是以資源節約和資本技術密集型模式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長期以來,日本政府非常重視農業投資方向及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與技術的推廣工作。一是根據實際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規則和運行性規則及發展政策,促進日本農村信息化的有序運行。二是建立較完善的農業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從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到信息系統的應用與推廣,農產品信息及時、準確和全面。三是通過農業科技信息網無償向農民提供各種技術信息,同時,為了能讓農民通過網絡享受到技術服務,提高農村計算機的普及與應用,日本政府將農戶購買計算機納入了補助金范圍之內。
1.3法國
法國是以生產集約與機械技術的復合型模式發展。法國的農村信息服務主體很多,但服務內容、服務對象、服務規模有所不同,彼此之間具有很好的互補性。服務主體包括國家農業部(負責向社會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法規)信息、統計數據、市場動態等)、農業商會(主要是傳播高新技術信息,舉辦各類培訓班,組織專家、學者講課和發表文章,協助農場主做好經營管理)、教育科研系統(培養農業科技信息方面的學生和面向社會咨詢)、行業組織和專業技術協會(為該組織成員收集有關的技術、市場、法規、政策信息)。在法國,官方的信息服務為財政支持,不實行收費;專業技術協會、行業組織的相關信息服務,一般只收取成本費。
1.4加拿大
加拿大在推進農村信息化過程中,非常注重涉農信息資源的整合。通過政府、協會等部門共同參與,合理分工,有效地推進了涉農資源整合,極大地方便了廣大農民獲取實用信息。加拿大政府通過設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整合來自各個部門的涉農信息,通過互聯網、報紙、電視、電話等多種渠道無償向需求者提供信息。加拿大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較為健全,各類農產品都成立了協會,協會都有門戶網站,并有專業人員負責收集、處理信息并集中。行業協會直接為會員提供農業信息和技術方面的信息服務,農民從一個協會網站或通過咨詢工作人員便能夠獲取該類產品或農作物的全部信息。通過專業協會的服務,農民能夠方便獲取涉農信息,提高了在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
1.5印度
近些年,在發展中國家,印度在農村信息化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并做出不少有益的嘗試。印度農村信息化發展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各種基本項目,幫政府負責項目的實施工作。印度政府全面推開的“知識信息計劃”,意在運用信息技術服務于廣大農村地區的人們。該項目非常成功,它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前期由政府承擔,實施運行由村民自治組織負責,做到在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條件下幫助農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服務,同時也培養了一批農民信息技術人才,保證農村信息化建設的可持續性。
2世界農村信息化發展趨勢
21世紀,信息技術正滲透到農業的各個領域,對于農業生產、農村經濟、農民生活等方面正在產生積極影響,可以預見,信息技術作為21世紀農業主導技術之一必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當前,世界農業大國在信息技術方面已經走在前列,在農業數據庫開發、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應用以及農業生產自動化控制等方面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成為世界農村信息化發展的領頭羊。
2.1網絡和數據庫建設向全面、系統、實用、方便方向發展
世界發達國家的農業網絡遍布每個角落,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也基本到位。世界各國正在加緊建設農業信息服務系統數據庫,數據存儲不斷擴大、信息資源不斷增加,并實現網絡資源的共享。此外,網絡設施的建設也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用戶的實用和方便,努力為用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一是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重點是統一規劃“信息高速公路”的技術路線選擇,確保高效暢通。二是加快研究和建設第3代互聯網,促進網格技術開發應用,推進網上可視技術的改進和擴大應用。三是逐步擴大應用和建設移動網絡系統。四是加強網上安全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盡量減少網上不安全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損失。五是支持電子商務的發展。重點是有效地實現網上交易,研究和開發高效查詢、訂購、支付技術。
2.2由單一的農業技術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發展
國外大多數國家的農業技術創新道路的主體呈現多元化、集成化模式,在農業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成功應用后,正在將幾項或多項技術努力集成在一起走節約型技術創新之路,以提高多元化、智能化、集成化,實現農業的高度自動化。
2.3農業信息技術向專業化、規?;?、市場化方向發展
國外利用信息技術有效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已開發研制出多種用于專業化生產的系統模型,技術已趨成熟,并切實為農業生產服務,農業信息技術已向專業化、規?;较虬l展。這些系統模型對于農戶的生產實踐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并為農戶走向市場發揮了巨大作用。
2.4向生態型和可持續性方向發展
當前,世界所進行的農業發展趨向已由常規型向生態型發展,計算機數據模型、生產診斷決策系統及農作物病蟲害預警預報等項技術都注重考慮環境保護和農業的持續發展。特別是精確農業技術,能夠控制同一地塊中不同位置所需施肥量和植保劑的施用量,以避免由于過多施用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經濟浪費。
3國外農村信息化啟示
盡管中國中、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均衡,甚至在同一地區內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可能選擇統一的信息化發展模式,但是國外一些好的經驗與做法,仍然值得借鑒。一是政府高度重視農村信息化,建立強有力的管理體系。在一定時期內,農村信息化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重視,政府要起著主導性作用[1]。國外對農村信息化的重視主要體現在建立領導體系、保證資金投入等方面。首先,政府重視農村信息化工作,依靠政府職能,建立權威性的信息制度,及時、準確、全面地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服務。其次,在政策上保證農業的發展,圍繞管理體制、投資結構、技術推廣進行政策上的調整。二是科研、培訓和推廣緊密結合,推進農村信息化。通過科研、培訓和推廣三者的相互結合、緊密協作,保障農村信息化發展[2]。加大農業技術創新力度,完善各種技術創新體制,建立研發機構和推廣應用部門緊密結合的工作機制。三是健全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提供多種形式的信息服務。由于生產者、經營者的信息需求多種多樣,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務主體,在服務內容上有所側重,所以應注重培育和發展信息服務業,推動涉農信息服務主體多元化,信息服務形式多樣化,更好地滿足農民的個性化信息需求[3]。四是注重資源整合,提升農民獲取實用信息能力與水平。一方面,要整合社會各方力量,充分調動社會組織(協會、自治組織)、企業、科研等部門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合理分工,共同推進涉農資源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整合來自各部門的涉農信息[4]。五是建立健全農村信息化相關法規。建立健全政府對農村信息化方面制度、法規體系、支持政策體系,并建立高效的農業管理體系。注重維護農村信息化主體的權益,保證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的真實性、有效性等,積極促進信息資源的共享。
4參考文獻
[1] 劉盛華.遼寧農村信息化發展現狀及展望[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9(3):164-165.
[2] 張其斌,舒毅,田全紅,等.甘肅省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探討與研究[j].甘肅科技,2009,25(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