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6: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與法律辯論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 要:當代社會,學生可以從很多渠道獲取道德與法治知識,老師填鴨式的教育往往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尤其是當學生處在初一的時候,填鴨式的教育很有可能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失去探究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課本上的內容。而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不僅能讓學生學會自己探究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諧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互動;開放教學
一、初一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概述
初一道德與法治是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基礎,同時它也是一門兼具思想和教育的課程。它是法律知識和道德水平的基礎,它能引導學生學習法律與道德,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思想水平,所以是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師需要讓學生對它的內容感興趣,讓他們有興趣了解它,探究它。而傳統的教育就是老師“填鴨式”的教育,這往往會讓學生覺得這門課程枯燥無味,從而漸漸地對這門課程失去興趣,導致不會主動去探究它,只會死記硬背課本里的東西,甚至對于不理解的地方,也不會主動去弄懂它。但是開放式教育就不一樣了,這種教育方式彌補了傳統教育方法的不足,它將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改變為學生與老師進行討論互動的學習方法。在課堂上,老師將書本上的內容講述給學生聽,然后進行討論,其間學生可以就書本上的內容做出自己的理解,并將自己的理解分享給全班同學,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點評學生理解的內容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對學生進行鼓勵,給予肯定。如果學生的理解是錯的,那么老師就要指正出來,幫助學生找出錯在哪里,及時改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讓老師與學生成為亦師亦友的伙伴,增進了師生情誼,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而學會去探究、了解它。
二、在課堂實施道德與法治開放式教學的方法
1.列舉案例法
列舉案例法是根據教科書的內容,找到生活中對應的例子列舉出來,比如說,老師這節課教的內容是“對社會負責”,就可以用詹天佑舉例子,通過他為國不計名與利,在當時國內無資本、無技術、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因為擁有忘我的吃苦精神、積極的愛國精神,他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用遠遠比外國人計劃少的錢、少的時間修完了京張鐵路。這種為國家、為社會奉獻的精神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探究。在這種開放式的授課方式中,老師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教師成為學生亦師亦友的伙伴,共同探討。老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讓學生脫離了死記硬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而是通過探究獲取知識,這樣獲取知識的方式讓學生不僅能在快樂中學習,而且對學到的知識記憶牢固,理解透徹。
2.辯論法
老師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和教科書上的內容,列舉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關于道德與法治的問題,讓學生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用自己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利用生活實際例子來授課的方法,使抽象的理論知識實質化,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知識。同時,老師在教授不同的知識點的時候,可以引用不同的例子,讓學生進行辯論,老師在評價學生辯論的內容時,要指出學生錯誤的觀點,并找出錯誤的原因;肯定正確的觀點,讓學生感受到自信,使學生從實際例子中學到的知識更加深刻,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
3.模擬教學方法
老師在授課的時候,尤其是在復習知識的時候,可以根據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例如法律咨詢的事例,讓學生扮演事例中的每一個角色,例如受害者、法律咨詢師、承擔責任者,以及事件的見證者,讓學生說出事件中涉及的有關道德與法治的知識點。同時,老師針對學生事件中沒有考慮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解析。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的教學氣氛,還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對學到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開放式教W的注意點
所謂的開放式教學并不是單單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探究,還需要老師在一旁指導。因為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夠,尤其是初一的學生,所以有時候會對一些問題及知識的理解不足或出現偏差,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給學生做講解,讓學生學得正確,學得明明白白。但是老師不是開放式的主角而是引導者,例如當一些知識點在教科書上的解釋很不清晰,讓學生很難理解的時候,老師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讓學生慢慢地將整個知識點理解透徹。如果是傳統教育,當學生遇到問題,老師一般都是直接給學生詮釋知識點的含義。這樣做只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開放式的教學中,老師引導學生去探究問題,這不僅能讓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還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四、總結
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識。相比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學生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開放式教學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開放式的教育能讓課堂氣氛更加和諧,老師與學生能夠就課堂上的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能夠對道德與法治知識進行探究,進而激發學習熱情,更好地鞏固知識,同時能讓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和諧。所以開放式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是符合初一階段特點的教學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隱性教育資源挖掘利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C-0120-02
職業道德與法律作為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制意識的重要途徑,也是實施素質教必不可缺少的內容。然而,目前中職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難以引起學生的重視,他們認為來學校是學技能的,學不學政治知識,知不知政治理論都無所謂。這和長期以來中職學校的德育課只重視教材,忽視對隱性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有密切的關系。只給學生提供知識框架,沒有關注學生需求,不可能觸動到學生的情感。而對學生的情感沒有觸動的教學,學生是難以參與其中的。
隱性教育是指引導學生在學校教育性環境中,直接體念和潛移默化地獲取有益于個體身心健康和個性全面發展的教育經驗的活動方式及過程,其根本特點在于隱含性、潛在性,在于通過無意識的情景發生水滴石穿的積極作用。隱性教育資源雖然不能構成課堂教學的直接內容,但卻能持久地、潛移默化地影響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活動的質量,促使顯性教育資源更好地向學生傳授科學人文知識,對學生的道德、態度、價值、個性、情趣等人格方面有著重要的塑造作用。所以,挖掘和利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隱性教育資源,會使學生更容易受到感染、暗示、同化和激勵,從而改變情緒情感、行為規范和生活方式,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產生積極而久遠的影響,提升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的育人功能,增強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具體說來,挖掘和利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隱性教育資源,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
一、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主要的隱性教育資源。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信任、接納的教育環境,可以架起師生間溝通的橋梁。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才敢和教師辯駁;教師才能做到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課堂效率。因此,教師應熱愛每位學生,相信學生能行;應把微笑帶進課堂,建立起輕松的溝通環境;應注重身教,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應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以筆者的教學實踐為例。一次課堂上,筆者發現班上有位學生低著頭,雙手在抽屜里摸索著,于是走了過去。學生猛然一抬頭,一本美術速寫本跌落到地上。筆者彎腰拾起,并微笑地還給了她,同時送上真誠的贊美與善意的提醒。該同學則臉色緋紅,一臉詫異。后來,在講到《杜絕不良行為》這一課時,筆者現場展示了這名同學的繪畫作品,倡導大家培養向上的興趣與愛好,得到了學生們的積極響應。把微笑帶進課堂,有助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而抓住學生的閃光點進行教學,可以使課程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考慮到一些學生不自信,不敢表現自己,教師可以經常使用“一起來練習”、“試一試,可以嗎”這樣一些詢問式語言邀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發自內心真誠地讓學生的緊張情緒放松下來,這樣,慢慢會有更多的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應用全身心投入,去影響學生,激發其討論的激情;應用熱情去感染學生,使師生協調一致,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日益提高課堂效率。
二、利用拓展性內容對學生加以巧妙暗示
拓展性內容如學生學習情況、各種偶發性資源等是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重要的隱性教育資源。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突發事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若是裝聾作啞,會挫傷學生對話的積極性。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日常表現中提取信息,通過收集課堂教學氣氛等信息,了解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的需要,憑借教師自身的智慧與應變能力,抓偶發資源巧妙引導,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把學生“脫軌”的思維引導到有價值的發現上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幫助更多的學生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上找回自信,使他們在收獲知識與經驗的同時更收獲成長的快樂。
例如,筆者在講授交往禮儀一課時,正講到興致處,發現一男一女兩同桌思想開小差,肩并肩低頭親密交談。這時筆者并沒有惱羞成怒,當眾指責他們有失異往禮儀,而是走到他倆身邊,輕輕敲了敲桌面,和顏悅色地說:“請注意,新聞播報馬上開始!,,接下來,便給學生講一則新聞,然后請他們談談看法。
新聞回顧:某中學針對初高中階段學生的禮儀教育規定,初高中的異性學生要設定文明交往的距離。異性同學的交往距離一般為0.8m~1m,低于0.5m算親密交往。對異性學生在公共場所交往的距離低于0.5m的,老師要提出批評,情節嚴重的還要處分。
這個拓展內容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新聞一讀完,學生們馬上議論紛紛。此時筆者大膽放手,讓學生派代表進行辯論,把課堂氣氛推向了一個。
剛才肩并肩低頭親密交談的兩同學在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那位男同學誠懇的說到:“規定是應該的,我們很需要接受這樣的教育,但這種精確到厘米的距離我覺得沒有必要,我們會在接受教育后,學會交往的,尺度在我們心里,請老師放心!”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引導了無痕跡,自然貼切,這種含蓄的教育方式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手段符合所教內容的基調,與本節課主旨吻合,教師雖沒有按照固有的模式去安排學生的學習,卻取得了比原有預設更好的實效。
課堂是變化的課堂,只有富有變化的課堂才是真實的課堂。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對待突發的課堂事件,靈活地調整教案,抓住契機,順勢引導,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高尚的精神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上,教師應巧妙地開發生成性的資源,把課內發生的意外枝葉,通過富有深意的語言,巧妙地嫁接到學生學習的主干上去,這樣才能使課堂活躍而又不失秩序。
三、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技術完全改變了以往信息加工、獲取和傳遞方面的落后局面,能用圖、文、聲、像和視頻等效果直觀地把傳統的板書、語言描述及形體語言難以表述的現象與過程,主動而形象地顯現出來,也是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重要的隱性教育資源。把多媒體技術有效地應用于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能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育效果的目的。真正在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做到有效地應用媒體技術,在制作中應注意以下三方面問題。
1當代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和道德素質的現狀
1.1大學生法制教育的現狀
大學生學習法律理論知識,只流于表面,老師教學不能有效的發揮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大部分老師教學方法單一,課時少但內容龐雜,造成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更多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從而達不到增強法制觀念、提高其法律意識的目的。另外普法教育除課堂教學以外,只有斷斷續續進行的普法活動如:開展“普法月”、“普法周”等活動。這樣的法制教育效果不明顯,部分學生法制意識仍然較為淡漠。主要是由于他們對于法律知識理解不夠深刻而沒有樹立增強法制的觀念。在我國,學校法制教育安排充其量只能算是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為目的的觀念教育[1]。這種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由此還會使法制教育得不到發展。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2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現狀
作為時代的寵兒,大學生的價值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不少同學過分夸大個人的價值,忽視自己對社會、集體的義務和責任,造成個人主義突出。這導致了集體功能的弱化,使集體失去了其特有的凝聚力。受西方實用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過分注重實用,理想觀念不再。同時在圖書館撕書,在課桌上制造“課桌文化”,在食堂打飯時插隊,在公共汽車上面對老弱婦殘熟視無睹等等社會公德淡漠。隨著社會物質產品的豐富,社會經濟條件的好轉,大學生的經濟狀況開始好轉,但他們不是用良好的經濟狀況來改善自己的學習條件,而是過分地把錢投入到物質享受、追求安逸,缺乏艱苦奮斗的精神。更有甚者,部分大學生大學生賭博嚴重,有的大學生偷同學的電腦、自行車、現金、手機等等。這樣的大學生的道德素質著實讓人堪憂。
2大學生法制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發展
2.1改革法制教育機制
面對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應該反思和借鑒深刻的教訓和經驗從原有的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中找出存在的問題,要避免類似藥家鑫這樣的事件的發生,在實踐中就要加強法育與德育的結合。把由單純的道德說教轉變為以賞罰機制為載體的道德教育,以選擇性激勵幫助人們在為自己違背社會道德規范的行為付出物質利益代價和成本中學會遵守社會道德[3]。
2.2改革法制教育內容
有利于實現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體性,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要有嚴格的紀律與管理使之落實在行動上,從而使德育教育處于良性循環之中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才能從制度上有效促進他律向自律轉化,實現德育的可持續發展。
2.3開展法律與道德實踐活動
開展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將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法律意識有效地內化為法律能力??梢蚤_展法律法制宣講、法律知識競賽等多種活動,提高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關心與興趣,培養大學生的法制觀念。對于社會上出現的典型事件通過如辯論協會、演講協會等進行討論,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世界觀。
2.4營造健康校園道德氛圍
社會是個大課堂,社會實踐是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道德素質最生動、最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通過社會服務、軍事訓練、參觀訪問、公益勞動等活動,讓學生廣泛接觸社會、親自感受人民群眾的良好精神風貌;同時進一步增強勞動觀念,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在實踐中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社會上的某些不良現象,并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道德觀念,促使自己良好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完善。通過參觀先進典型,了解先進人物的成長過程與高尚思想道德,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從而自覺地提高自身道德修養[4]。
2.5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是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校園文化是一種受益面大、涉及面廣的教育方式。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精心設計獨立自主、誠實守信、艱苦奮斗的氛圍;營造出創造干凈、優美、有秩序的環境氛圍;建立一種以師生關系為表率的和諧人際文化;學校領導與教師要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改進工作作風,嚴于律己,為人師表,這樣才能對學生的道德教育樹立好的榜樣,扭轉不良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道德;法;法制;依法治國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08)04-0007-03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痹谔幚砀鞣N社會矛盾中,法和道德是兩個十分重要、不可偏頗的手段。本文通過一些具體案例說明道德與法雖有不同,但總體上看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互為作用的。
一、接受捐款的研究生退學辦公司是否屬于欺騙捐款?
《人民日報》等多家報紙報道,萬州的段某,4年前考上北京大學軟件學院研究生,為籌集學費,在街上當臨時搬運工。媒體報道后,社會各界捐款數萬元讓他順利入學。捐款人之一的李富華是做玻璃生意的。此后他與段某結下不解之緣,陸續給他4萬余元。段某在北大讀一年后,拿著善意的捐款悄悄離開北大,回到重慶高新區開辦了科技公司,賺了錢后買了一套住房。當時段某一直沒有把這些告訴資助者。直到2007年2月,李富華由于很久沒有段某的消息,便主動聯系段某,發現電話停機。他輾轉找到北大軟件學院,得知段某早已不在校讀書。7月底,李富華將段某告到萬州區法院,索要4萬余元資助其上學的愛心捐款。12月27日,此案在區法院開庭審理。庭審的焦點是段某是否構成騙捐?如果成立,可以按照詐騙論處。如果騙捐不成立,原、被告雙方就可以就捐贈是否形成帶有附加條件的贈與合同展開辯論。法院沒有宣判。
這個案件在實踐上把道德與法的關系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從社會影響看,無論怎么說,段某的做法嚴重傷害了包括李富華在內的捐助者的感情,令人失望。也會使其他正需要資助學習的貧困學生受到傷害,特別是社會上資助學生的愛心活動受到嚴重傷害。今后人們還敢不敢把自己的血汗錢捐給“貧困學生”?實際上,段某喪失了做人的誠信原則,已經在道德法庭上受到社會輿論的宣判。如果感情用事,應該把受資助的錢退回去。筆者預測,李富華若不舉證說明,其捐款時是附義務的,段某沒有履行約定的義務,即完成學業的義務,李富華將敗訴,4萬元的資助款不會被返還。法院判處退款尚無法律依據,只能靠道德來解讀。正如段某的律師所說的那樣,“通過司法手段來解決此類問題目前并不合適”。我國民間捐贈立法目前還處于空白。從一般常識看,李富華是自愿贈與的,具有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如果都按道德的“誠信”原則,捐贈是自愿的行為,沒有人強迫,不能反悔,即不能撤銷贈與。被告律師的答辯詞:“如果法院判令歸還善款,勢必造成更多貧困大學生不敢也不肯接受捐助,給社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
從中不難看出,道德與法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是“合而不同”。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法是“外在”的“他律”。從制約人的行為來看,道德“主內”,法“主外”。從化解矛盾的方式看,道德“揚善抑惡”,法“懲惡揚善”。孔子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就是說,僅僅用政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用刑罰來懲治人們的邪惡,民眾充其量不做違法的事,但不會有知善明惡的榮辱感。如果用道德來規范民心,用禮節來規范行為,不但會使人有羞恥之心,而且能使人成為有道德修養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雖然在法律的威懾下不敢犯罪,但由于沒有榮辱感,道德水平沒有提高,還會鉆法律的空子,投機鉆營,社會風氣得不到根本好轉,真正的和諧社會難以實現。所以,社會穩定、和諧僅僅靠法是不夠的,必須加強道德建設。
二、列車廁所門應不應該鎖上?
旅客列車每到大站,廁所門必須鎖上,因為廁所的排泄物直通車軌,如果在大的停車站上使用它,必將使上下車的旅客及工作人員受到損害,鎖上廁所門是維護多數人的利益。某年,春節臨近,一列火車再有10多分鐘即將到達鄭州站(這是一個大的中轉站)時,車上一個老太太內急,請列車員開廁所。列車員說:“鐵路部門有規定,大站必須鎖廁所,我違背規定,要罰獎金的?!崩咸拇笮”闶Ы笮”沩樠澩攘鞯杰噹?,整個車廂里惡臭沖天。老人也感受到很大的羞恥。事后,老人的親屬把列車員告到鐵路法院,最終敗訴。對此,支持或反對法院裁決的爭議,持續很長時間。
其實,這件事的實質是法與道德可否統一的問題。我們所說的“法”,是指由國家制定或認可,并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行為規范、規章、判例、慣例、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與不成文法。它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強制性,要求人們必須遵守和執行,沒有討價還價的商議余地,否則就是“違法”,必將受到懲處――即“違法必究”。從這個角度看,列車員按照鐵路部門的相關規定,將廁所門鎖上的行為,既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又是守法者,應得到肯定。從社會效果看,也是維護了鄭州火車站臺的公共衛生,保護上下車旅客多數人的利益,而受損者是老太太本人(也包括一節車廂人)的少數利益。符合“增減利益余額”的原則,即“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眾所周知,增減每個人的利益原則是評價善惡的標準,即是道德標準問題,是倫理問題??梢妶谭▎栴}絕對不可能不涉及道德問題。這位列車員如果出自道德之心,應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機能下降,不可能忍受10多分鐘的內急,出于同情心,可以想辦法幫助老人解決內急,如打開廁所把打掃垃圾的水桶或其他用具內放置塑料袋即可??傊?,“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能有愛人之心,完全可以避免便溺在褲子里。但列車員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獎金問題??梢妶谭?、守法過程中不能沒有道德之心。當然道德之心不是指同情犯罪行為。據報道,有一位執行死刑犯的法警,途中發現被執行人走路很痛苦,當知道是鞋磨破了他的腳后跟時,立即掏出自己的手絹給墊上,讓死刑犯在臨死前的短短幾分鐘減少痛苦。這位法警不僅不違法,恰恰是法與道德相結合的一例??梢?,“依法治國”還必須以道德建設為基礎,懲處、處罰、強制等都不是目的,目的在于改造人、教化人,使人的覺悟、道德水準得到提高,實現社會和諧。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是道德的維護者。
三、奶奶要“帶孫費”過分嗎?
據《法制晚報》報道,黃某妻子休完產假后要上班工作,黃某請母親幫助帶兒子。老人照顧孫子很用心,但幾個月后,老人提出讓黃某夫婦適當給些“帶孫費”。黃某夫婦認為,奶奶照看孫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沒有理由要“帶孫費”。為此雙方翻臉,走上訴訟之路。奶奶的做法符合道德嗎?合法嗎?哪一方將勝訴?
這一事件反映道德與法在建設和諧社會中存在互相矛盾的一面。表面看,奶奶的要求有些過分。從道德的角度看,奶奶之舉似乎“不合情理”。其實,她“合情”又“合法”。道德是世世代代遺傳下來的人們之間的行為規范,如“父慈子愛”、“尊老愛幼”、“扶危濟困”、“長幼有序”等等,是人類社會永恒存在的?!胺ā比缤瑖沂莻€歷史范疇?!暗赖隆彼坪跖c社會制度、經濟基礎無關。其實并非如此。恩格斯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今天的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這個經濟環境下形成的道德觀念絕不能等同于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道德觀念。過去的經濟單位是以血緣關系為軸心并帶有宗族性質的家庭,今天是以兩性配偶為軸心的小家庭為核算單位。這樣,父母與已婚另居的子女之間是不同的經濟實體。這兩個家庭也是獨立存在的“法人”。市場經濟的互利原則、公平原則、平等原則、誠信原則等是受法律保護的準則,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規范。如“公平”是市場經濟等價交換的客觀要求、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根基,失去它,市場無法進行交易。反映在“法”上,就是“公正”、“正直”,對事不對人,鐵面無私。審理案件時,公正執法,對當事人不得抱偏見,也不能嫉惡如仇,應一視同仁。不能用道德標準審案,而是依法辦案。反映在道德上的“善”,也是平等待人,不欺詐,不拐騙,講誠信。
奶奶照看孫子,照常要花費體力和腦力,應該得到回報。如果老人不照看自己的孫子,給別人家照顧小孩也會得到相應的報酬。我國《婚姻法》規定: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如果黃某夫婦喪失勞動能力、無經濟來源,奶奶要“帶孫費”顯然是“不道德”的。黃某夫婦都在工作中取得報酬,只是由于工作忙而無精力照顧孩子。根據法律,老人沒有法定的撫養義務,應該給老人“帶孫費”。之所以有人認為“不合情理”,是使用舊的倫理觀念觀察新的社會現象。
同理,當前“啃老族”的存在是我國十分不合理的社會現象。連資本主義社會都視為不合理,孩子到18周歲以后,就要經濟獨立,用錢也要向父母借,有借有還。這樣才有利于培養下一代人的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這不僅是法所支持的,也是對子女真正的愛,是符合市場經濟的道德原則的“父慈子愛”。
四、道德與法“合而不同”、“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相輔相成
上述幾個案例表明道德和法是“合而不同”。所謂“合”,都是在各自領域中發揮調節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作用,共同完成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的使命。所謂“不同”,是指內涵不同,適用范圍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安煌奔扔胁町?,差異就是矛盾。在實踐的基礎上,要不斷解決這些矛盾。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就是推動法律逐步健全、道德不斷進步,使它們共同“與時俱進”。
1.道德與法相互滲透,法的權威性、嚴肅性、強制性中蘊含著“大德”。眾所周知,“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最近有報道稱,有一個重刑犯在服刑過程中,其哥哥患腎病,需要換腎,一時又難以找到相匹配的腎源,唯有他可以提供一個腎,他本人也同意。但如果他摘掉一個腎,按相關法律規定,腎臟被摘除一個,有可能需要監外服刑。這對重刑犯的懲治力度大大削弱,實現不了打擊嚴重犯罪行為的要求。是全社會安全重要?還是他哥一個人的安全重要?“兩利相權,取其重”,全社會之利大于他哥哥之利。所以沒有批準他捐腎。這不是不講道德,而是出自考慮全社會的大德。一旦“小德”與“大德”,發生矛盾,要求“小德”服從“大德”,即法律至上。道德是法的社會基礎,法維護道德。法之所以能被人們所接受,是因為它從全社會的高度解決人與人的關系,它是道德的升華,是“大德”。道德是“揚善抑惡”,法律是“懲惡揚善”。道德和法都是“揚善”,用“善”把兩者統一起來。從全社會看道德的主導性取向是一元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利益的多元化,導致人們的價值取向的多元化、道德的多元性。不同的群體,有不同的道德認同。即一個主流――社會主義價值觀與道德觀和許多支流并存、共生。這就要求用一元的法律去協調、統一。這個過程顯示出法律的嚴肅、公正、公平、正義,這正是多元化道德得以存在的保證,也是社會和諧的保證。
2.道德與法相互補充,各司其職,道德領域的事情法律“不越位”。道德和法在適用范圍上看,是各不相同的,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違背法律肯定是最大的不道德,但是并非所有不道德行為都提升到法的高度,依法處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存在大量的沒有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這些雖然也不符合人們行為的規范,屬于“惡”,但在沒有突破“底線”前,均需道德解決,不能凡是不道德的事都去立法。處處都要“立法”違背法的本意,也是辦不到的。如住在樓內的居民,夏天在樓道內打麻將,影響鄰居休息。有人試圖通過立法解決,這是十分困難的。因為樓里的居民,對樓道的公攤面積均享有使用權,這符合《物權法》相關規定。至于聲響超過了多少分貝,也難以取證,只能從道德層面提醒人們自覺規范其行為。
3.道德規范是“依法治國”得以貫徹落實的社會基礎。說:“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質,就能夠使人們自覺地扶正祛邪、揚善懲惡。”[3]這里的“揚善懲惡”,就是依法懲處一切社會的邪惡現象。如果全民道德素質低下,再完善的法律體系也難以達到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目的,相反會使人們鉆法律的空子,用法律維護邪惡,還有可能出現好人不敢做好事。2007年7月,四川瀘州市萬老太太77歲,在買菜回家的路上不慎摔倒,被陳思為看到,急忙撥打急救電話,并同迅速趕來的醫護人員一起把她送進醫院。老太太的兒媳已趕到醫院,見到陳思為跑前跑后,萬家人把他當成了肇事者,逼他交出身份證,墊付醫療費,使陳受到極不公正的待遇。最終使他深感氣憤和郁悶,精神恍惚,醫院確診為精神分裂癥,花了很多治療費。陳家只有求助于法律解決。法院審理時,首先是尋找證據:“證明不是你撞的?!边@時就需要道德支持。好在出事地對面的茶館掃地工人也上前救助,同時還被做飯的另一個人目睹全過程,這才使陳思為勝訴。這是一起以道德支撐法律,使法律主持正義的公正審判。我們設想,如果在夜間,旁邊又無人看見,恐怕陳思為就無處申冤了,使法律難以維護公正。所以道德的社會作用的范圍比法律更廣,它能起到法律起不到的效力,在落實“依法治國”方略過程中,其重要性更為突出。
總之,道德和法律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來自并服務于經濟基礎,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變化而不斷改變其具體形態,尤其是道德多元化的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更需要用法律來規范和統一。這樣才能在促進市場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435.
一、 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弊病
傳統教學模式存在著“填鴨式”“滿堂灌”“一言堂”的弊病,教師從上課一直講到下課,自己講得口干舌燥,而教學效果卻不盡如人意。這樣既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這種教學模式很不適應形勢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F代教學一般采用“參與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模式為主,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鬃诱f:“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爆F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生要成為自主學習的主體,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課堂成為一個開放的教學環境,在互動中教學,從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知識,懂得道理。
如在教學《可持續發展戰略》中“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現狀”時,僅靠教師在課堂上灌輸,這樣的教學效果很不好,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出來。相反,如果教師能提供一些材料和圖片,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其特點,課堂效果就大不一樣了。比如,出示人口稠密的圖片和人口普查中的一些數據,讓學生了解我國人口的特點;提供我國資源的一些數據和材料,讓學生總結我國資源的特點;讓學生說說我們身邊有哪些環境污染的問題,并提出解決的辦法。通過這樣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為可持續發展做點什么。這樣不僅給學生傳授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培養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
二、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方法
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發揮電視、錄像甚至網絡教學的優勢,制作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新穎的教學課件,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和啟發學生獨立地獲取知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要多引導學生開動腦筋,使學生“不唯書,不唯師,不唯上,不迷信、不盲從,不滿足現成的方法和答案,鼓勵其去懷疑、去超越、去創新”。
如教學《明辨是非,做正直的人》一課時,筆者從報紙和網絡上找到一些事例(如春節聯歡晚會上的小品《扶不扶》),讓學生自己去辨別其中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是不對的,自己遇到類似情況時應如何做。這樣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
三、 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課
活動課的形式要不拘一格,只要是能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提高學生運用科學的方式方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活動形式都是可行的。
針對學生好動、好強的特征,可以采取討論式、競賽式、查閱式(收集資料)、演講式等活動形式。這樣就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并用所學到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具體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整體教學質量。
如在教學《道德與法律》一課時,筆者就采用了辯論式教學法。筆者先舉出兩個例子,一個是關于道德的,一個是關于法律的。然后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以“道德比法律更重要”為觀點,另一組以“法律比道德更重要”為觀點,讓兩組學生分別搜集資料,找出各自的論據。最后,通過辯論,讓學生明白:道德和法律都是管理社會的規范,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通過辯論式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知識,還培養了學生搜集材料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學生的參與意識有了,就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教者也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自己。
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掘學生的潛能,是現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顒诱n的設置和開展應該充分體現現代教育的特征,滿足現代社會對人的能力要求。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課,讓學生接觸社會,增強交際能力;通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中去,鍛煉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保證實踐教學順利開展,我校本著就近、管用的原則,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建立了法制教育基地,使學生們不出校園就可以進行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法制教育基地主要通過大量的圖片、音像資料,借助模擬法庭等形式給學生一個仿真法律環境,加速學生從法律理論到法律實踐的轉化,為提高法律素養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2以問題為中心,切實提高針對性
課堂實踐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上采取除講授以外的包括課堂討論、辯論、演講、視頻資料播放及模擬情景等教學方式在內的旨在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教學形式。課堂實踐教學不是老師的“專利”,需要學生的配合,學生要提前收集、整理與所授課內容相關的文字、影像資料,同時還要利用假期做一些社會調查活動等。課堂實踐要以問題為中心,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之間的互動。我校的課堂實踐在提高學生法律素養方面主要圍繞“培養法律素養的公民”,既注重所選案例的法律性,也注重案例對學生做人做事的影響,拒絕庸俗化。思政課教師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中,要通過經典法律案例導入,引導學生展開激烈討論,通過對熱點社會問題的法律分析,逐步培養學生的現代公民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如通過分析“南京彭宇案、天津許云鶴案”中的道德與法律問題,讓學生討論見死不救是否應該納入法律體系規范人們的行為,同時結合《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進而討論“該不該扶”和“怎么扶”哪個更重要。在追問和選擇中,學生才會深入思考法律和道德博弈中的深層次問題。還可以緊密結合醫療糾紛案例進行法制教育,引導學生從法律的角度對現象、案例進行分析判斷,同時可通過辯論、討論、查資料等方式,使學生通過切身體會與實踐,將法律知識自覺地轉化為自身的法律意識,樹立遵法、守法的良好的法制觀念。例如,在醫療糾紛案件中當事人的舉證責任適用舉證責任倒置,即當受侵害的患者與醫院因為醫療事故糾紛發生訴訟的時候,由醫院一方來承擔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舉證責任??梢砸龑W生思考為什么不是“誰主張,誰舉證”。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高校園實踐的實效
作為高校學生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活動,是高校思政課校園實踐的主要載體,也是提高學生法律素養的主要途徑。校園實踐是思政課的輔助教學和延伸,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有效形式。我校的校園實踐主要聯合學工部、校團委、學生社團等部門,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將法律實踐寓于校園活動之中,通過法律文化宣傳、法律社團活動、模擬法庭、廣播站開辟法制廣角、校報專設法律教育欄目等活動形式。這樣可以使大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形成知法、懂法和守法的好習慣。
4以社會實踐活動為中心,增強校外實踐教學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課改;中職德育課;教學方法;實效性
2008年12月新一輪中職德育課程改革全面啟動。本輪課程改革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要求教學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原則,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提出知、信、行的三位一體教學目標,旨在增強德育課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綜合職業能力形成。提高德育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重在加強教育教學方法的探討。筆者結合實際,在教學中運用“四法”獲得良好的效果。
一、問題導入法——從解答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入手,凸顯德育課實用性
關于學生偏科的研究表明,學生對“對自己有用”的課程更有學習積極性,學生偏向于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盡量圍繞學生提出的問題設計課堂教學。
筆者的做法是:圍繞每一門課程主要內容讓學生列出問題清單,挑選學生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結合課程內容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在每節課教學中進行分析和解答。以《職業生涯規劃》課為例,在緒論的學習時,學生對教材中“中職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這個觀點提出了質疑:“我們沒有升入普通高中而進了中職學校,我們還有前途嗎?”這個問題揭示了剛進校的中職新生對職業教育認可度低、對前景缺乏信心的消極情緒。對此,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的問題導入,圍繞“讀職業學校有前途嗎?”這個問題,首先,組織學生上網搜查美國、日本、德國三大經濟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資料,資料顯示,無論是近代和當代,職業教育在這些國家發展上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視職業教育為“民族生存的基礎”和“經濟發展的柱石”,大力發展職業高等教育,正成為促使一些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通過調查讓學生明確職業教育并不是“低人一等”的教育,從而使學生樹立信心,完成中職生的自我角色認可。其次,分析我國高考制度下的升學率數據,指出考上高中后能上大學的人是鳳毛麟角,大部分沒考上大學的普通高中的學生畢業后同樣需要通過接受職業教育走上就業的崗位。相比之下,職業學校的畢業生職業準備期更長,在就業上更具有競爭力。最后,介紹目前我國逐步形成了發達的職業教育體系,使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連接,為中職生學習成才提供了四通八達的道路。通過這樣一系列的教育引導,學生擺脫了自卑心理,確信中職生也有廣闊的前途,也切實感受到德育課程對自己的幫助。
實踐證明,在教學設計中以學生關心的實際問題導入,學生會更關注和投入課程的學習,而當學生關心的問題得到分析和解答,學生將認同德育課是“對自己有用”的課程,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活動教學法——學生在活動參與和體驗中迸發激情,增強德育課吸引力
德育課不受學生歡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學方式單一,基本上只用“一言堂”、“滿堂灌”的講授法,相比之下,活動式教學更受學生歡迎?;顒咏虒W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教學情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程度和特點,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參與閱讀、討論、游戲等去學習知識的課堂教學方法或過程。在德育課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活動式教學方法有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辯論會等。
例如在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課“職業道德”內容時,筆者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專業,以小組為單位創設主題為“在職場”小品,學生通過職業角色扮演,通過在職場上正、反面例子的演繹,詮釋他們對職業道德基本規范的理解?;顒蛹ぐl學生極大參與熱情,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在參與編排節目和演出的過程中,通過親身體驗,深化了職業道德要求的理解,掌握相關知識。在學習《職業生涯規劃》課“勞動資格證書制度”時,開展“學歷證書比勞動資格證書更重要”辯論會,正反雙方各執一詞,越辯越明,最后雙方從自身實際出發,達成了兩點共識:(1)中職生學歷水平有限,因此勞動資格證書顯得特別重要,一專多能,證書越多越好;(2)在有限的精力、時間和金錢下,勞動資格證書要根據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需要有側重、有計劃地考取。學生通過辯論會,自己作出了比較,得出了正確的觀點,明確了努力的方向,樹立的正確的人才觀,實現了課程的德育目標?;顒咏虒W法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當根據具體教學的實際目標合理選擇具體的活動,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情境,還應注意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性,給予必要的點評和引導,及時肯定學生的表現。
實踐證明,活動式教學一方面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學生注意力,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生成觀念與升華情感。在提升德育課程的吸引力的同時,增強了德育課程的德育效果。
三、實踐教學法——在社會實踐中拓展職業能力,增強德育課的實踐性
美國的教育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育即生活。生活是經驗繼續不斷的重組和改造。”他強調“從做中學”。實踐教學法的精神和目的就在這里。長期以來德育都強調“知行統一”,但目前是:“知”多“行”少。學生在理論學習外,開展調研、參觀、訪談等社會實踐活動對實現“知、信、行三位一體”的德育目標也是至關重要?!皩嵺`”的教學是“知”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