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5: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新增債券投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金融市場 債券展望 投資策略
中圖分類號: F8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770(2006)02-0011-02
一、經濟穩定快速增長,通貨膨脹保持溫和
2006年1月6日,國家統計局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的結果,將2004年我國GDP增長率從原來的9.5%修正為10.1%,預計2005年全國GDP增長率調整后也將高達9.8%。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民經濟將繼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GDP增長率將達到9.3%左右。投資方面,政府除了繼續保證在建和新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還將特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估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仍將達到25%左右,比去年有所回落。消費方面,受經濟快速增長和政府鼓勵消費政策的影響,城鎮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村人口收入將繼續較快增長,從而刺激消費,估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會達到13%左右,略高于去年。進出口方面,由于世界經濟仍將保持穩定增長,外貿需求繼續增加,出口貿易增長仍將達到25%左右,低于去年的28.4%,但受國際收支失衡和貿易摩擦加劇影響,政府將采取措施加大進口,進口貿易增長將提高到20%左右,高于去年的17.6%。
2006年通貨膨脹將保持溫和,CPI漲幅將控制在2.5%以內,比去年有所上升。糧食價格趨于穩定,居住價格進一步趨緩,但公共服務品價格有可能上升。由于工業品出廠價格繼續走低,通貨膨脹壓力不大。
二、資金供大于求壓力不減,央行貨幣政策左右大局
2006年,債券市場資金面仍將面臨供大于求的強大壓力,而最終局面則取決于央行的貨幣政策,取決于央行回籠貨幣的力度,取決于新增央票和央行正回購能否有效對沖由外匯儲備增加引起的新增人民幣占款。
根據央行數據,去年我國人民幣存款累計新增4.39萬億元,人民幣貸款累計新增2.35萬億元,人民幣存款增量超出人民幣貸款增量2.04萬億元,但各類債券新增發行量卻只有9900億元,同時由于股票市場因為股權分置改革暫停新股發行,非信貸資金大量進入債券市場,造成債券市場資金供應遠大于需求的局面,從而導致債券價格一路上揚,市場利率大幅下跌。
在造成市場資金供遠大于求的原因中,央行的貨幣政策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去年末我國的外匯儲備達到8189億美元,全年新增2089億美元,使得人民幣外匯占款增加1.86萬億元,而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凈回籠貨幣量只有1.32萬億元,從而向市場凈投放人民幣資金5400億元。如果央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完全對沖了新增人民幣外匯占款,潛在的資金供應量將相應減少,市場資金面就不會那么寬松,去年的債券市場走勢將很可能出現完全不同的格局。
今年我國外匯儲備預估仍將增加2000億美元左右,人民幣外匯占款將新增約16000億元,債券市場資金面將面臨與去年類似的壓力,央行的貨幣回籠政策將直接影響市場資金的寬松,從而左右債券市場的走勢。
三、央行意圖減少流動性,市場利率有望上升
在宏觀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預期基本穩定的前提下,債券市場的走向主要取決于市場資金面的變化,而央行的貨幣政策又直接影響市場資金面的寬松,去年債券市場的歷程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因此在目前宏觀經濟和通貨膨脹預期比較明朗的情況下,央行的貨幣政策是2006年債券市場走勢的關鍵。具體而言,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和節奏,央行發行票據和進行回購的數量、時間、品種及其組合將決定今年債券市場的起伏波動和最終結局。
那么2006年央行到底會采取什么樣的貨幣政策呢?在剛剛結束的2006年工作會議上,央行宣布今年的貨幣政策預期目標是: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16%,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長14%,人民幣貸款新增2.5萬億元,其中M2增長預期目標比去年預期提高1%,但比去年實際增長低1.57%;M1增長預期目標比去年預期降低1%,但比去年實際增長高2.22%;人民幣貸款新增預期目標與去年持平,但比去年實際新增高0.15萬億元。從中可以看出,今年央行的貨幣政策意圖有兩個:第一,去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長過高,今年央行將減少貨幣供應增長,但增幅下降又不會太大,因此央行將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加大貨幣回籠力度,很可能完全對沖因外匯儲備增加引起的人民幣外匯占款。第二,去年人民幣貸款增量過低,今年央行將采取措施繼續鼓勵增加人民幣貸款。所以,2006年貨幣供應增長將會下降,人民幣貸款增量將會上升,債券市場資金供遠大于求的局面將會緩解和改變。央行今年的貨幣政策目標在去年宏觀經濟增長和貨幣政策執行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更加符合實際,更具可操作性,執行結果與預期目標也將更加吻合。
基于以上的判斷,我們認為2006年債券市場利率將會適度總體上升,上升幅度達到50bp以上。從期限上看,7天期回購利率將達到2%,5年期國債利率將達到3%,10年期國債利率將達到3.5%,由于國債從今年起開始實行余額管理,短期國債將增加,中長期國債將減少,因此中長期債券供應仍將緊張,短期利率漲幅將大于中長期利率。從時間上看,二季度將是各種債券(不包括央票)的到期高峰,總量將達4133億元(見表一),在已經發行而尚未到期的央票中,一至四季度到期量將分別為5860億元、3932億元、2150億元和4450億元,因此三季度債券央票到期量較小,二、四季度到期量較大,三季度利率上升的概率較大,同時一季度由于春節因素,市場資金趨于緊張,利率也可能會上升,但一季度債券發行量通常較少,從而部分抵消資金緊張的壓力。當然,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力度和節奏完全可以改變任何時段市場資金面的情況,從而決定市場利率的變動軌跡。如果假設各類發行主體2006年債券發行增量基本保持去年的水平,那么2006年各類債券發行總量將達到近2萬億元(見表二)。
四、2006年債券市場投資策略
鑒于2006年市場利率的上升趨勢,短期債券利率升幅可能大于中長期債券,以及三季度市場資金供應可能相對較少,今年債券投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在利率上升的時候適時買入債券,建倉的最好時機可能在一季度春節后和三季度,待市場利率回落后適時賣出,出倉時機有可能在二季度和四季度,具體視央行公開市場操作的節奏和力度而定。
持有至到期投資,是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固定或可確定,且企業有明確意圖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
(一)取得持有至到期投資 取得投資時的會計分錄為:借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面值)”、“應收利息(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領取的利息)”、“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倒擠差額,也可能在貸方)”;貸記:“銀行存款”等。
(二)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 對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的計算,主要是熟練掌握持有至到期投資攤余成本的計算。 (重點)期末攤余成本=期初攤余成本+投資收益-現金流入-已收回的本金-已發生的減值損失。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期初攤余成本×實際利率。實際利率:采用某一折現率將該債券未來的現金流量折算成現值,恰好等于債券最初的攤余成本,則該折現率即為實際利率。實際上就相當于已知未來現金流量以及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求折現率?,F金流入(即應收利息)=債券面值×票面利率。
(三)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 出售持有至到期投資時其會計分錄為:借記“銀行存款”等,貸記“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利息調整明細科目余額)”、投資收益(差額,也可能在借方)。
二、持有至到期投資會計核算的簡化
持有至到期投資有關會計處理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攤余成本的計算,攤余成本的計算公式很復雜,并且不易理解,下面筆者舉例介紹一種簡單易行的方法。
(一)折價發行 當債券的發行價格小于票面價值時,即為折價發行。在折價發行方式下,投資者每期末的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比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少,少收到的利息視為新增的投資額,所以,投資者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在逐年增加。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債券面值×票面利率,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 (逐年增加)×實際利率
[例1]2007年1月1日,甲公司支付價款961萬元(含交易費用),從活躍市場上購入乙公司5年期債券,面值1100萬元,票面利率3%,按年支付利息(每年33萬元),本金最后一次支付。實際利率6%,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公司依據該債券情況和自身運用資金方面的安排決定將該債券歸為持有至到期投資。(單位:萬元,下同)
(1)2007年1月1日,購入債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1100
貸:銀行存款 961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139
(2)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2007年,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為961萬元,實際利率6%。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961×6%=57.66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1100×3%=33,
兩者的差額24.66(57.66-33= 24.66)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4.66
貸:投資收益 57.66
借:銀行存款 33
貸:應收利息 33
2008年,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增加到985.66(961+24.66)萬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4.66萬元視為甲公司新增的投資額),實際利率6% ,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985.66×6%= 59.14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1100×3%=33
59.1396-33= 26.14為調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實際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6.14
貸:投資收益 59.14
借:銀行存款 33
貸:應收利息 33
2009年, 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增加到1011.80(961+24.66+26.14)萬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 26.14萬元視為甲公司新增的投資額),實際利率6%。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1011.80×6%=60.71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 1100×3%=33
60.71-33=27.71 為調整的利息
2009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7.71
貸:投資收益 60.71
借:銀行存款 33
貸:應收利息 33
2010年 ,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增加到 1039.51(961+24.66+59.14+ 27.71)萬元(乙公司少支付的利息27.71萬元視為甲公司新增的投資額),實際利率6%。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1039.51×6%= 62.37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1100×3%=33
62.37 -33=29.37 為調整的利息
2010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9.37
貸:投資收益 62.37
借:銀行存款 33
貸:應收利息 33
2011年,首先計算調整的利息,139-(24.66+26.14+27.71+29.37)= 31.12,然后計算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調整的利息+現金流入= 31.12+33= 64.12
2011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33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31.12
貸:投資收益 64.12
借:銀行存款 33
貸:應收利息 33
(二)溢價發行 當債券的發行價格大于票面價值時,即為溢價發行。在溢價發行方式下,投資者每期末的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比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多, 多收到的利息視為投資成本提前收回,所以,投資者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逐年減少?,F金流入(即應收利息)=債券面值×票面利率;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 (逐年減少)×實際利率。
[例2]甲公司2007年1月1日購入A公司發行的3年期公司債券。公允價值為52802.1萬元,債券面值50000萬元,每半年付息一次,到期還本,票面年利率6%,實際年利率4%,采用實際利率法攤銷,公司依據該債券情況和自身運用資金方面的安排決定將該債券歸為持有至到期投資。
(1)2007年1月1日,購入債券。
借:持有至到期投資——成本 50000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2802.1
貸:銀行存款 52802.1
(2)資產負債表日計算利息。2007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為52802.1萬元, 實際年利率4%。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52802.1×4%÷2= 1056.04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兩者的差額(1500-1056.04= 443.96)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7年6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56.04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43.96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2007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減少到52385.14(52802.1-443.96=52385.14)萬元, 實際年利率4%。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52385.14×4%÷2= 1047.16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兩者的差額(1500-1047.16 = 452.84)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7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47.16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52.84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2008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減少到51905.3(52802.1-443.96-452.84=51905.3)萬元,實際年利率4%。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51905.3 ×4%÷2= 1038.11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兩者的差額(1500-1038.11 = 461.89)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8年6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38.11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61.89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2008年12月31日,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減少到51443.41(52802.1-443.96-452.84-461.89=51443.41)萬元,實際年利率4%。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51443.41×4%÷2= 1028.87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兩者的差額(1500-1028.87 = 471.13)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8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28.87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71.13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2009年6月31日,甲公司持有債券實際占用資金額減少到50972.28(5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50972.28)萬元, 實際年利率4%。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50972.28×4%÷2= 1019.45
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兩者的差額(1500-1019.45 = 480.55)即為調整的利息。
2009年6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19.45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80.55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2009年12月31日,采用倒推的方法,先算調整的利息,2802.1-443.96-452.84-461.89-471.13-480.55=491.73
而現金流入(即應收利息)=50000×6%÷2=1500
投資收益(即實際的利息)= 1500-491.73=1008.27
2009年12月31日,確認并收到利息收入。
借:應收利息 1500
貸:投資收益 1008.27
持有至到期投資——利息調整 491.73
借:銀行存款 1500
貸:應收利息 1500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圍繞重點精準施策,保障糧食安全。建立應急保供機制,肺炎疫情發生后,迅速成立糧油應急保供指揮組,制定糧油應急保供方案,健全糧油應急保供機制;完善應急保障體系,建成全區16個鎮(街道)糧食應急供應網點25個,應急加工企業3個,應急配送企業1個,基本能夠保證特殊情況下糧食和物資的有效供給和突發事件應對,保證糧食和物資能夠“調得出、用得上、救得急”;幫助指導應急保供企業晨陽米業、源香大米、國正大米恢復大米加工生產,確保日產大米達120噸;完成區級新增臨時應急儲備小包裝大米400噸,小包裝菜籽油40噸,確保了我區城鄉居民所需生活物資供應;開展大清查問題整改“回頭看”巡查及地方應急糧油儲備庫存大清查,確保庫存實物與賬務相符;認真落實糧食收購政策及夏糧監管,加強對糧食市場的管理和調控,完善糧食應急調控機制,解決農民賣糧難問題;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首長責任制,落實糧食安全主體責任,積極推進產糧大縣和產油大縣糧食項目建設;建立完善應對突發自然災害區級救災物資應急保障預案。
(二)嚴格落實價格監測報告制度,加強對重要民生商品價格監測分析。疫情期間成立物資保供穩價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疫情應對期間各項物資保障工作,確保疫情期間應急物資保障充足;以重要民生商品為重點,要求各相關行業部門密切配合,加強宣傳引導,穩定市場預期,并做好輿論管控,營造疫情防控期間良好社會氛圍。同時,疫情期間實行糧油米面、肉等重要民生商品供需及價格監測日報告制度,安排專人開展市場監測巡查工作,認真填報《肺炎疫情期間重要生活物資價格監測日報表》和《基本生活物資穩價保供情況》,做到有重點、有針對性進行供給保障。
(三)督促執行中央和省、市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的優惠政策。審核上報我區符合電價優惠政策企業名單,嚴格落實電費補貼30%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下調中小企業的用氣、用水價格政策;持續向困難群眾發放價格臨時補貼,1-6月共計發放1523.5萬元。
(四)堅持“項目為王”不動搖,搶抓新增中央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機遇。一是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1個省重和11個市重項目在3月1日前全部開工,3月11日全員復工。省級重點項目天然氣精深加工和綜合開發復工開工經驗被人民網和電視報道宣傳。同時,爭取到省市防疫補助資金100萬元。二是全區3個省級重點、17個市級重大項目推進情況較好,預計1-6月省級重點項目累計完成9.4億元,投資完成率78.33%;市級重大建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9.35億元,投資完成率62.69%。三是會同相關部門狠抓專項債券和抗疫特別國債項目入庫工作,醫療聯合體等16個總投資56.6億元地方專項債券項目成功進入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庫,爭取債券4.01億元;鳳凰半島棚戶區改造等4個總投資19.7億元棚戶區改造已報省發改委,擬申報地方專項債券;全域供水基礎設施等13個總投資17.2億元抗疫特別國債項目(新增中央資金),已通過省發改委審核。
二、存在的問題
(一)項目工作有短板。包裝儲備項目質量不高,項目庫不充盈,爭取到位的資金項目個數少且規模小。部分項目推進緩慢,存在被上級追責風險,項目無形中成了一把雙刃劍。
(二)糧食產業基礎薄弱。糧食企業機械設備落后,技改資金不足,加工出品率低,原料浪費較大,產品質量不高,未能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不能滿足消費者消費水平提高的要求,更不能打造出拳頭產品,難以發揮品牌效應。
(三)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由于糧價低廉,農業生產效益低,種地無利可圖,大多農戶外出打工,造成部分地區耕地撂荒閑置,拋荒現象較為嚴重。有些肥沃的土地即使被種上了糧食也只是粗放型經營。
三、下一步工作建議
(一)加大項目投資力度。要加大中省預算內資金、抗疫特別國債資金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爭取力度和項目建設推進力度,建立健全重大項目用工、用地、用能等聯動保障機制。
4月,社會融資規模為1.55萬億元,同比減少2091億元。其中,當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747億元,同比少增加176億元;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增加186億元,同比少增加661億元;委托貸款增加1576億元,同比少增加350億元;信托貸款增加417億元,同比少增加1525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787億元,同比少增加1431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3663億元,同比多增加1624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751億元,同比多增加477億元。
枯燥的數字背后該如何來解讀?4月的數據顯示,僅債券和股票融資同比多增加以外,人民幣貸款、外幣貸款、委托貸款、信托貸款、未貼現票據均同比少增加,如果再結合最近幾個月社會融資持續同比少增來看,市場需求疲弱已是不爭的事實。
雖然有關表外業務的監管呼聲不斷,但歷次監管的歷史證明了一個規律始終存在:即只要需求存在,相關的創新總會層出不窮,政策對結果的影響均不顯著。因此,社會融資的萎縮來自需求端的原因要更大一些。
4月人民幣貸款增加7747億元,同比少增176億元,明顯低于市場預期;新增中長貸占比為66.3%,雖較上月顯著提升,但絕對值差異不大。貸款投放低于預期,短貸增量極少,暗示需求疲弱且銀行有避險傾向,惜貸情緒上升。
從融資方企業部門看,中長貸增加較多可能與穩增長相關政策有關,居民部門中長貸增量較多,則和銀行的避險傾向關聯性大,因為按揭貸款通常被認為是低風險業務。居民戶短期貸款、非金融企業短期貸款分別增加906億元和568億元,票據融資新增860億元。票據融資多增暗示需求不強,短貸增量偏少除了和需求較弱有關,另一方面可能也與銀行在經濟下行風險加大背景下對小微、民營企業的信貸投放更為謹慎有關。
信貸需求仍然疲弱
截至4月末,M2余額116.88萬億元,同比增長13.2%,比上月末高1.1%,比2013年同期低2.9%;M1余額32.45萬億元,同比增長5.5%,比上月末高0.1%比2013年同期低6.4%;M0余額5.86萬億元,同比增長5.4%。當月凈投放現金286億元。
4月M2環比增加8112億元,增速0.7%,由于2013年同期基數較高,4月M2增速高于市場之前的預期。M1/M2繼續下滑至27.8%,貨幣活躍度依然較低,存款定期化趨勢延續。
13.2%的增速表明目前總體貨幣環境依然較為寬松,考慮到基數原因,下半年M2增速仍將保持在13%增速之上,符合年初的目標值。以目前的數據分析,央行并不存在降準的必要性,利率的自然下行也使得降息的意義大幅減小,因此,貨幣政策的微調仍是央行的首選。
盡管流動性較為寬松,但貸款增速卻并未提高。3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為75.68萬億元,同比增長13.7%,分別比上月末和2013年末低0.2個和1.2個百分點,增速進一步下滑。4月新增貸款7747億元,同比少增176億元,基本在市場預期之內,但增速較3月又進一步下滑,銀行放貸依然受制于存貸比壓力。雖然銀行全年依然會用足額度,但信貸需求仍將有所下滑,并極有可能帶動貸款利率下行。
從新增貸款結構上看,4月住戶貸款增加2807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906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1901億元;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增加4948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568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234億元,票據融資增加860億元。不過,不容樂觀的是,企業中長期貸款的提升并不代表投資意愿的增強。
數據顯示,企業對公貸款中長期貸款占比41.75%,較3月份提升10.8%,較2013年同期提高19.7%。目前表內融資需求依然不弱,企業中長期貸款占比顯著提升,其中一部分原因是融資需求向表內轉移;另一方面則來自銀行對貸款收益率的訴求。因此,將中長期貸款的上升解釋為企業投資意愿明顯增強,并不符合目前的經濟實情。
居民貸款方面,短期貸款符合季節性規律,消費需求并未明顯提升。中長期貸款走勢較為疲弱,較上月減少27億元,較2013年同期減少410億元,房貸明顯收緊是主要原因。隨著存貸比及負債成本的上升,銀行已無力繼續增加個人按揭貸款的總量,個人房貸的破局仍需政策或價格層面的支持。
從結構上看,貸款占比50%,與上月基本持平;委托貸款環比有所下滑但仍維持較快增長;信托貸款進一步萎縮,一方面源自券商、基金通道業務的競爭;另一方面源自信托風險偏好下降。企業債券融資額在利率較低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提升,較上月多增1204億元,幾乎等于2014年1-2月之和。
總體而言,目前市場需求仍然十分疲弱,企業擴產能動力嚴重不足。短期來看,社會融資增速下滑仍未見底。但銀行間利率的下行使得融資格局發生變化,債券發行量的快速提高有助于拉低社會平均融資成本,并將逐漸傳導至貸款端。
存款惡化趨勢未減
信貸需求萎縮是外因,對銀行來說,內因則是存款形勢的每況愈下,銀行負債成本的居高不下。
很明顯的是存款繼續外流:截至4月末,人民幣存款余額為108.45萬億元,同比增長10.9%,分別比上月末和2013年同期低0.5個和5.3個百分點。4月人民幣存款減少6546億元,同比多減5545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減少1.2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715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5621億元。居民戶、企業存款均同比減少且前者降幅更大,表明存款理財化趨勢仍未改變,大量存款通過基金和理財產品轉為同業存款,銀行負債成本進一步抬升,存款增速也將繼續下行。
雖然財政存款同比增長397億元,對流動性有一定的抽水作用,然而銀行間利率水平依然保持寬松狀態,對目前以“微調”為主的貨幣政策不會構成實質性影響。季末之后存款的外流有季節性原因,但大量流出首先是和理財產品、貨幣市場基金的分流有關;另外也和社會融資減少導致派生下降有關。
結合M2和存款增速的差異加大,更加印證了理財、貨基對存款的分流。在各銀行通過綜合化服務、產品、客戶體驗吸引存款的背景下,銀行存款成本的上升趨勢將依然持續。
自2013年以來,在互聯網金融和利率市場化的雙重沖擊下,對銀行業最具殺傷力的非存款脫媒效應莫屬,甚至在一段時間對銀行負債端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目前這種脫媒效應仍在進一步增強。
4月人民幣存款凈流出6546億元,這是3月季末沖高后的正常季節性流出,但流出量相比往年顯得偏大,主要由于對公存款的凈流入量偏低,而居民戶存款流出量偏高。從存款品種來看,主要是定存增長偏低,此外,M2環比卻正增長顯示非銀機構同業存款在上升,盡管M2與存款的大幅偏差過去僅在1月份出現過,但這主要仍是存款脫媒的影響所致。
而M1同比增長5.5%,增速保持低位環比基本持平,顯示交易性貨幣需求保持較低水平;M2同比增長13.2%,環比回升1個百分點,回到了13%附近的水平,主要是由于3月的同比基數較高,導致信貸+企業債券凈融資量負增長,而4月該凈融資量恢復增長??傮w而言,由于經濟逐步走弱,貨幣創造和M2增速將繼續放緩。
值得關注的是,繼3月同比大幅多減后,4月新增財政存款同比小幅增長,回到正常增長水平,顯示4月份財政支出力度又有所恢復正常。
財政托底力度減弱
4月,除了因前期財政托底發力而連續兩月沖高的對公中長期貸款和企業債券對沖了部分資金缺口外,各大貸款及社會融資品種基本上均呈現同比回落態勢,數據總體仍反映出經濟基本面放緩和資金投放受控的雙重壓力,信貸和其他社會融資增長仍小幅走弱。
存款方面,一般性存款環比凈流出但M2環比增長,這里面主要是脫媒的因素所致(包括各種理財、同業委托投資等)。未來“影子銀行”監管持續高壓態勢以及4月財政托底力度有所回收,信貸和其他社會融資投放仍將經受考驗,但或將引發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逐步放松加力。
4月新增社會融資總量同比大幅減少約2100億元,主要是由于信托貸款、承兌匯票融資同比均大幅少增約1500億元所致,委托貸款也少增約350億元。但企業債券凈融資則同比大增1600億元,彌補了一些缺口。
2014年初開始的同業監管預期加強,以及相伴隨的信用違約風險事件的頻繁出現,一季度銀行開始降低風險偏好,主動收縮同業非標業務,與之相關的信托貸款和未貼現票據也出現明顯收縮。
4月的數據顯示,銀行同業業務仍延續了一季度的收縮態勢,未來針對同業業務的監管新規有望,對業務規模、流程以及風險抵補計提將進行規范,非標業務將繼續受到控制。
企業債券凈融資3663億元是4月融資的一個亮點,同比和環比均大幅增長(其中環比上升1200億元),企業債(公司債)、短融、中票都有大幅增長。大幅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于供給面,主要是城投中票的放開和資金面的寬松刺激了發行,但進入5月后,債券發行量已出現下降。
前期財政政策力度加大推高對公中長期貸款,其他品種貸款投放繼續放緩,使4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同比少增176億元,主要是對私貸款同比回落所致。
4月對私貸款(新增2807億元)同比少增910億元,對私短期(同比少增500億元)和中長期(同比少增410億元)均出現一定程度的回落,這一方面是由于2013年基數較高;另一方面或暗示4月在經濟下滑的背景下,信用風險上升導致銀行風險偏好下降,惜貸情緒上升,對消費類貸款和按揭貸款的投放出現收縮。
對公貸款(新增4948億元)同比多增745億元,其中對公中長期貸款(新增3234億元)同比大幅多增1484億元,這主要是由于同業監管加強,銀行主動收縮非標業務,通過信貸投放對接部分融資需求所致。
此外,3月財政政策托底力度較大也是重要原因,但4月該力度已有所回收,未來該部分貸款投放或將回落。
凈息差進一步承壓
4月社會融資總量中,新增非標融資總量包括委托貸款、信托貸款和銀行承兌匯票由1月的9930億元和3月的5440億元下滑至2780億元,放緩的主要原因是影子銀行監管不斷趨嚴。銀行投資非標的主要通道包括信托公司、券商定向資管計劃和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
有機構測算,截至2013年末,通過上述三類通道的非標投資存量約為3.5萬億元、3.5萬億元和1萬億元。監管機構近期加強了對信托公司、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和基金子公司資金池業務的監管,加大了銀行借助信托公司和基金子公司通道進行非標投資的難度,未來可能還會出臺對券商資管計劃的監管。影子銀行監管的加強將導致短期內非標投資的下滑,加大經濟增速放緩壓力和資產質量風險。
非標融資增長放緩,將使銀行資產端的收益能力下降,即使債券融資增長,恐怕也難以抵消非標融資下滑對銀行凈息差的影響。
從社會融資總量結構來看,4月非標融資占比由一季度的30%下滑至18%,而債券融資占比由一季度的9%提升至24%,這也符合非標監管加強后銀行的投資策略。
有跡象表明,目前銀行對中小企業私募債的興趣正在提升,這類債券收益率一般在9%以上,接近非標投資收益率,風險較高。但是這類債券市場容量較小,過去一年半私募債發行總量僅400億元,而2013年末銀行通過理財和自營資金投資非標的存量分別接近3.5萬億元和4.5萬億元。
因此,私募債未來不可能成為銀行主要的投資方向,隨著銀行逐漸轉向其他收益率較低的標準資產,如企業債和定向融資工具,凈息差將面臨進一步收窄的壓力。
除了非標投資的受限外,銀行高收益消費貸款也將繼續收縮。與3月相比,4月中長期零售貸款穩定在1930億元左右,而短期零售貸款由3月的1950億元下滑至910億元,短期零售貸款在新增信貸中的占比也由19%下滑至12%。種種清晰表明,這一趨勢仍將持續。
近期,北京銀監局下發文件加強消費貸監管,以防止此類貸款挪作購房或投資用途。監管要求消費貸額度不得超過100萬元,期限不得長于10年。由于消費貸利率一般是基準利率上浮30%以上,此類高收益貸款受限將影響銀行凈息差和貸款增長。
鑒于逐漸趨嚴的影子銀行監管,非標融資將進一步下滑,流動性風險正不斷累積;加上市場需求疲弱,以及近期有關房地產市場調整、債務風險的討論較為密集,使得市場對銀行收益能力和資產質量的擔憂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銀行業整體絕對收益上升空間有限。
按揭貸款為突破口
在4月金融數據公布的當天,5月12日,市場傳出央行副行長劉士余主持召開了住房金融服務專題座談會,參會方包含國內15家主要商業銀行,劉士余從滿足剛需購房需求、確定合理貸款利率、及時發放個人按揭貸款、加強住房貸款風險分析和建立社會熱點問題溝通機制五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
這被市場普遍解讀為央行以行政指導的方式拯救岌岌可危的房地產市場:央行一改過去模棱兩可的態度,明確敦促商業銀行保證首套房按揭貸款的供應,要求分別在貸款額度、利率和審批效率三個方面予以支持;同時要求商業銀行注意輿論宣傳,不能向公眾傳遞“按揭停貸”的信號;而在信貸風險防范方面,則要求重點關注“棄房”現象。
由于召開會議和央行金融數據的時間在同一天,反映出央行亦預期金融數據將繼續走弱,也反映出央行對會議內容和托市手段都做了充足的準備。因此,央行此番“托市”之舉,目的絕不是單純為了房地產市場,而是為了穩定經濟增長。在經濟持續下滑的壓力之下,在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不能一蹴而就的前提下,房地產市場在經濟中的支柱作用仍不能小覷,仍然是政府無法回避的政策抓手。
與2008年“四萬億”救市不同之處在于,如果為了保增長重回貨幣放水、投資驅動的老路,體制改革預期將被逆轉,對政府信譽將是極大打擊。因此,此次央行在政策著力點上只能選擇住房消費貸款市場,即借助商業銀行之力維持房地產市場的需求,避免成交量大幅滑落。在政策工具上既不降準也不降息,而是選擇了窗口指導;在政策力度上,仍然屬于微刺激的范疇;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網站高調宣傳此次會議,目的就是對公眾進行“預期管理”。
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明確了“保持定力,主動作為”的政策基調。如果把“保持定力”解讀為不全面降準,那么此次會議就是“主動作為”的最好注腳。在房貸市場作為微刺激的首要突破點后,央行仍會在“三農”、新型城鎮化、環保、產業結構調整等方向適時出臺更多的定向刺激措施。
在利率市場化不斷加快、存貸利差持續縮窄的情況下,按揭貸款對銀行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此次座談會要求銀行講政治穩增長、不可過分追求“商業可持續發展”,資源要向按揭貸款傾斜,其影響可能會在各行的年中預算調整就有所體現,對銀行業全年業績的影響略偏負面,但對按揭貸款占比低的銀行影響不大。
央行此次政策導向是民生,目的是解決民眾的基本住房需求,全局的貨幣寬松幾無可能。M2同比增長13.2%仍在制定的目標范圍內,預示貨幣放松將以定向寬松為主。雖然座談會的形式效力不及公開發文,但至少表明定向寬松第一槍已打響。
在4月統計局公布數據中,我們已經看到了銀行對個人按揭貸款的支持力度在加大,但由于當前銀行對調價(利率)動力不足、對提量(發放金額)仍有動力,央行此次座談會等于將個人房貸支持力度進一步強化。
提升房貸動力差異
住房貸款在銀行業務中屬于個人貸款,一般而言,其整體貸款的比重隨個貸比重的上升而上升,但由于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的影響,商業銀行開始客戶下沉改革,重視小微貸款、消費貸款和信用卡貸款的拓展,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住房貸款額度被配置到這些高收益的領域,住房貸款在個貸中的比重持續下降。由于小微貸款的比重仍不高,住房貸款在個貸中的比重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數據顯示,多數銀行于2010年開始調整零售業務結構,尤其是股份制銀行開始大幅壓縮住房貸款占比,已經由2009年底的75%左右下降到2013年6月的40%左右。具體而言,上市銀行住房貸款占零售貸款的比重為60.6%,其中國有行的比重最高(67%),股份制銀行較低(40.6%),城商行也較高(64%)。
其中,兩家銀行的住房貸款占零售貸款比重較低(民生銀行11.9%,平安銀行24.5%):民生銀行將大量的零售貸款配置在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小微貸款(71%)和消費類的信用卡貸款(15%),平安銀行零售貸款配置則相對分散,主要是小微貸款(26%)和消費類的信用卡貸款(29%)和汽車貸款(13%)。
上市銀行表內房地產融資(含開發商貸款、住房貸款、同業及投資非標融資)占生息資產比重約為14.1%,其中,股份制銀行占比較高,約為15.5%,國有行占比較低,約為13.6%。從結構上看,股份制銀行房地產開發類貸款占比較高,而國有行住房貸款占比較高。
房地產融資占比較高的上市銀行中,股份制銀行中的興業銀行最高18.9%,光大銀行17.9%,平安銀行15.8%,浦發銀行15.3%,民生銀行15.2%,主要是由于表內房地產開發類占比較大;而國有銀行中的中國銀行16.3%,建設銀行15.1%,主要是住房貸款比重較高。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國內銀行業及上市銀行表內對公+對私涉房資產比重仍較適中(平均在23.5%),其中對公涉房資產比重不到10%(股份制銀行該比重較接近于國際水平),而國際較成熟國家該比重通常遠高于這一數字,尤其是住房貸款比重較高。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趨于調整和成熟,私人消費(包括住房消費)比重提高,房地產開發與投資、消費仍然是社會資金的主要流向,未來對公和對私房地產融資比重仍將提高。
從房地產融資結構來看,大型與中小型銀行差異顯著,大型銀行的表內貸款占比顯著高于中小型銀行,個人住房貸款占比尤其較高,而非標融資比重很低,主要原因是其存貸比水平較低,經營風格偏向于穩健,信貸資產出表和追求高收益的動力較小,而中小型銀行(除招行)則以對公房地產融資為主,且非標融資占比較高。
在中小型銀行中,從信貸與非標的比重看,興業、民生、浦發、平安、南京的非標融資比重較高(均在一半左右),整體股份制銀行平均比重在40%。從對公對私融資比重看,民生的對公融資比重最高,其次是興業、平安和南京。
一、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分析及賬務處理
1.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屬性及投資方向按照商業銀行是否承諾保本,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保本類理財產品和非保本類理財產品兩類。對于保本類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法律上承諾支付本金和利息,并承擔理財資金投資運作的全部風險,此類產品等同于銀行的自營業務,須納入表內核算;對于非保本類理財產品,商業銀行法律上不承諾保證本金和利息,不承擔理財資金投資運作的風險,相關投資風險理論上全部由理財產品購買者承擔,此類產品在表外核算。表內理財產品可進一步細分為結構性存款和一般保本型理財產品,前者投資方向主要為衍生產品市場;后者則主要采取資產組合投資方式,投資于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貸資產等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表外理財產品同樣主要采取資產組合投資方式,其投資方向也主要為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信貸資產等固定收益類投資工具(詳見表1)。中國人民銀行在《2011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曾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專欄分析。根據其所披露的數據,截至2011年上半年,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量余額3.57萬億元,相當于同期各項存款余額的4.5%,比2010年末增加8000余億元,其中大部分投向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信貸資產等固定收益品種。
2.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分析及賬務處理典型的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向如圖1所示。商業銀行分支機構收到客戶理財資金后,通過銷售系統統一歸集到總行,由總行統一開展投資運作,產品到期后,再由總行將理財產品本金和利息下劃至分支機構,由分支機構向投資者進行兌付。這其中結構性存款的資金流動略具特殊性,具體視其運作模式而定,對于本金上存總行類結構性存款,其資金流向與典型的理財產品并無二致,對于本金留存分行類結構性存款,其本金在產品存續期間始終留存分行,并未發生實際流動,僅有利息部分發生了實際流動。表內和表外理財產品在賬務處理方面有所區別:對于表內理財產品而言,其資金來源簿記在“指定類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負債”科目下,并納入銀行“各項存款”的統計口徑中,因此已反映在現行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中,其資金運用簿記在“指定類以公允價值計量的資產”科目下,并嚴格按照公允價值進行計量與核算。對于表外理財產品而言,其資金來源簿記在表外“負債”科目項下,其資金運用簿記在表外“資產”科目項下,且均未體現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中。
二、表外理財組合對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影響分析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的變化導致存款余額的相應變動,使得針對現金和存款進行統計的廣義貨幣供應量受到影響,但并非是“理財增加=廣義貨幣供應量減少”或者“理財減少=廣義貨幣供應量增加”的簡單關系。具體有以下兩點原因:首先,由于表內理財產品直接計入商業銀行“各項存款”,已經反映在廣義貨幣供應量中,因此對現行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并不產生影響,目前市場上保本理財產品余額占全部理財產品余額的比例大概為30%。其次,表外理財產品是否影響廣義貨幣供應量,取決于其資金運用方向。根據前文分析,表外理財產品運作方向大致有三種:一是投資于同業市場;二是直接購買債券;三是通過信托或委托的方式開展信貸投放。根據我們從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獲取的數據,四家大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余額約占到市場理財產品余額的3/4強,因此較具代表性,這三部分資金運用的占比大約為2:3:5,即信貸投放仍然為商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方向。理論上,用于信貸投放的理財資金對廣義貨幣供應量應該沒有影響或影響較小,原因在于存款轉變為理財產品時體現為存款的同量減少,商業銀行通過信托或其他方式將理財資金融出給資金需求方(一般為非金融企業)后,資金需求方會將資金存回銀行,最終表現為存款表外理財產品存款的簡單循環。購買債券則要分兩種情況討論:如果購買新發行債券,且發行人獲得資金后存回銀行,這與用于信貸投放的理財資金相同,對廣義貨幣供應量沒有影響;如果購買存量債券,賣出方獲得資金后可能以同業存款的形式流回銀行,資金滯留金融體系內部,而同業存款又不計入廣義貨幣供應量口徑,由此將導致廣義貨幣供應量的減少,造成現行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的低估和失真。運用于同業市場的理財資金對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影響與此類似,同樣會導致現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的低估。因此,表外理財產品對廣義貨幣供應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理財資金可能滯留在金融體系內部,體現為同業存款,導致廣義貨幣供應量統計的失真。為分析上述影響,我們對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科目進行相對細致的分析,以理清其中的變化過程。目前,商業銀行一般于季末將資金在理財和存款之間進行較大規模的轉換,可以通過觀察季末季初信貸收支表各項目變化研究資金流向。2011年5月、6月和7月信貸收支情況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各項存款在6月份和7月份發生較大波動,從資產方看,這除了由貸款、外匯占款、有價證券投資等項目的變動所引起外,最大的變化就是同業往來(包括運用方和來源方,參與同業往來的機構,除包括納入信貸收支表統計范圍的存款類金融機構、信托、租賃和汽車金融公司外,還包括證券、基金和保險等,因此報表中既包括同業往來的來源方,為該表統計范圍內機構從證券基金保險等其他金融性公司拆入資金,也包括運用方,為向其他金融性公司拆出的資金)。6月份存款大幅增加,從資金運用方看,這除來自貸款(5516億元)、外匯占款(2773億元)的增長外,最大的變化就是同業往來(運用方)大幅增加6279億元,根據第一部分的介紹,這是因為部分銀行從自營盤向表外理財組合拆出資金,以滿足季末到期理財兌付要求,引起同業往來(運用方)和存款增長。7月份正好相反,同業往來(運用方)表現為大幅下降6137億元,其背后是表外理財組合向銀行自營盤歸還借入資金,或者表外理財組合投資于同業存款或者拆出資金給自營盤,最終導致7月份同業往來(來源方)增加2680億元,同時各項存款大幅減少6687億元。這樣看來,表外理財資產組合就像一個與銀行自營盤相對獨立卻又沒有固定經營場所的影子銀行,其資金來源與運用并未直接在信貸收支表中體現,卻對信貸收支表有實質性影響。非季末時間,該影子銀行規??焖贁U張,存款轉理財,理財資金增加存款下降;季末則通過銀行自營盤拆入資金進行兌付,其持有資產不變但對理財戶的負債大幅減少,表現存款和銀行拆出資金的同步增加。
三、M2+估計
1.估計方法我們認為,無論M2還是M2+,都是基于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的統計,應該從金融機構資金運用方計算貨幣量的變化,因為負債方形式多樣,難以準確把握,而資產方相對穩定,形式單一,能夠避免負債方統計口徑不完整帶來的干擾。即以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中銀行貸款、外匯占款以及非金融類債券投資的總和,扣除財政存款,計算M2+的變化。同時,在數據處理上需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一是貸款余額口徑的調整。2011年初中國人民銀行對“各項貸款”口徑進行過調整,將財務、信托和金融租賃公司的委托存款和委托貸款軋差后計入委托存款,導致各項貸款余額增量和當月新增信貸之間產生5300億元的缺口,如將貸款余額直接用來計算M2+,因口徑不一致,計算結果可能不夠準確。二是從信貸收支表“非金融類債券投資”項目看,2007年8月和12月變化較大,當月分別增加7208.8億元和9332.5億元,遠高于當時月1100億元左右的增幅,這可能受中國人民銀行分別于這兩個月購買6000億元特別國債的影響,而特別國債購買并未形成貨幣投放,將其計入M2+似乎欠妥當。三是外匯占款和信貸增速較高,并不必然能推導出M2+增速較高,“外匯占款+信貸+債券投資-財政存款”估計M2+僅針對當前貨幣發行體制有效。另外,2011年以來非金融類債券投資的增速低于10%,也會拉低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速。
2.M2+的估計我們采取上述方法測算M2+,“非金融類債券投資”估計來自中國債券信息網對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企業債券的統計。從三類債券的持有者分布看,存款類金融機構持有量約占存量的50%左右,因此對M2+的估計用“基期M2+當期增量(信貸+當期新增外匯占款+當期新增三類融資工具/2-財政存款)”進行估計?;谝话氵x擇季末,因為季末理財資金轉存款較為徹底(2011年三季度末例外,因為監管部門對季末和季初存款波動幅度提出新的要求)。從人民幣信貸收支表“有價證券投資”項目變化看,僅考慮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和企業債,可能低估存款類機構有價證券購買規模,除上述三類融資工具外,超短期融資券、表內理財購買的有價證券等工具均被忽略。為彌補這一缺陷,本文選擇一個較遠的基期(2004年12月),以基期廣義貨幣供應量加上以后月份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外匯占款+有價證券投資-財政存款)計算當月廣義貨幣供應量存量,并對2007年8月和12月分別購買6000億元特別國債進行扣除,推算M2+及增速如圖2所示。估計結果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M2+為86.19萬億元,高于公布值6.8萬億元(公布值78.74萬億元);M2+增速為16%,高于公布值3個百分點。
關鍵詞:小企業會計準;會計科目;新增科目
小企業會計準則于2011年10月,于2013年1月1日在符合小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實施范圍中的小企業實施。筆者通過學習小企業會計準則,對比小企業會計制度,發現小企業會計準則設置的66個會計科目中有不少是變化了的會計科目。這些變化的會計科目,有些是新增會計科目,有些是合并會計科目,有些是調整核算內容的會計科目。在此,本人不揣淺陋,擬對小企業會計準則中的變化會計科目談一點粗淺之見,以期會計專家批評指正。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改換名稱的會計科目
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改換名稱的會計科目主要有:庫存現金(現金)、原材料(材料)、周轉材料(低值易耗品)、長期債券投資(長期債權投資)、應繳稅費(應交稅金)、營業稅金及附加(主營業務稅金及附加)、其他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支出)、銷售費用(營業費用)、所得稅費用(所得稅)。文章所述改換名稱的會計科目,括號中的會計科目為小企業會計制度設置的會計科目。
盡管上述會計科目名稱發生了變化,但這些會計科目的性質、結構和核算內容基本沒變。所以,在學習過程中,對這些會計科目一目了然,一見如故。在實施和執行小企業會計準則過程中,對這些會計科目作為一般性掌握即可。
二、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新增的會計科目
對比小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新增的會計科目主要有:應收股利、應收股息、預付賬款、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消耗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累計攤銷、待處理財產損溢、預收賬款、應付利息、遞延收益、研發支出、工程施工、機械作業等16個會計科目。
(一)新增債權類會計科目
上述16個會計科目中,屬于新增債權類會計科目是:應收股利、應收股息、預付賬款?!皯展衫焙汀皯绽ⅰ笨颇繉嶋H上是在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應收股息”會計科目分拆形成的。它通過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應收股息”會計科目的明細科目轉化成“應收股利”和“應收利息”等兩個會計科目,其性質、結構和核算內容基本一致。
“預付賬款”會計科目則是從小企業會計制度的“應收賬款”會計科目拆出來的。小企業發生的預付賬款不再按小企業會計制度那樣通過“應收賬款”科目核算,而通過“預付賬款”會計科目核算。
(二)新增存貨類會計科目
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新增的存貨會計科目主要有兩個:材料采購、材料成本差異。這是因為小企業不一定按實際成本核算存貨,也可能按計劃成本核算存貨。小企業如果按計劃成本計價,進行材料核算設置“材料采購”科目、“材料成本差異”科目是顯而易見的,自不必多說。
消耗性生物資產屬于農、林、牧、漁類小企業必設會計科目。消耗性生物資產主要用來核算小型農、林、牧、漁類企業持有的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實際成本。該科目是資產類科目,按照消耗性生物資產的種類、群別等進行明細核算。其借方登記外購的消耗性生物資產成本,自行栽培的大田作物和蔬菜收獲前發生的必要支出,自行營造的林木類消耗性生物資產郁閉前發生的必要支出,以及自行繁殖的育肥畜、水產養殖的動植物出售前發生的必要支出等;貸方登記消耗性生物資產收獲為農產品和出售消耗性生物資產時的賬面余額,該科目期末借方余額,反映小企業(農、林、牧、漁業)消耗性生物資產的實際成本。
(三)新增非流動資產類會計科目
與小企業會計制度相比,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新增的非流動資產類會計科目主要有:生產性生物資產、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累計攤銷、待處理財產損溢等會計科目。
“生產性生物資產”科目和“生產性生物資產累計折舊”科目是農、林、牧、漁類小企業必設會計科目。它們核算生產性生物資產原始價值和損耗價值,二者共同核算農、林、牧、漁類小企業生產性生物資產的賬面價值。
“累計攤銷”科目核算小企業無形資產攤銷的價值,屬于無形資產備抵科目。因為“無形資產”科目核算其原始成本,則“累計攤銷”科目與“無形資產”科目共同核算無形資產的價值。
“待處理財產損溢”科目是小企業會計準則規范核算小企業在財產清查過程中查明的各種財產盤盈、盤虧和毀損的價值,也包括采購物資在運輸途中因自然災害等發生的損失或尚待查明的損耗。它實際上是小企業對財產清查過程中發現的各種財產盤盈、盤虧和毀損價值的批準處理前后的緩沖會計科目。所以,期末應將該科目余額處理完畢,不能留有余額。
(四)新增負債類會計科目
小企業會計準則中新增的負債類會計科目主要有:預收賬款、應付利息、遞延收益等三個會計科目。其中,“預收賬款”會計科目是銷貨業務適用的會計科目。它是在小企業會計制度科目基礎上分解而來的。這樣,施行小企業會計準則的小企業發生的預收賬款就不用在“應付賬款”會計科目中核算了,而單獨作為一項負債進行核算。“應付利息”會計科目則不然,它是在取消預提費用等會計科目的基礎上新增的負債類會計科目。該科目主要用來核算借款等業務發生的年度內產生的應付未付的利息。
“遞延收益”會計科目則是因為小企業已經收到、應在以后期間計入損益的政府補助。這些補助屬于與資產相關項目。由于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要在其使用壽命期內平均分配,故通過設置“遞延收益”科目攤銷收益金額。
(五)新增成本類會計科目
對比小企業會計制度,小企業會計準則新增成本類會計科目主要有:研發支出、工程施工、機械作業等科目。這是因為小企業與大中型企業一樣,由于小企業也存在科研項目的研究與開發業務、也存在工程施工項目和機械項目,如果只設置“生產成本”科目遠遠不能解決研究開發成本、工程施工成本及機械作業成本的歸集。所以,小企業會計準則增設了研發支出、工程施工、機械作業等會計科目。
三、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合并的會計科目
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合并的會計科目主要有兩種:一是合并的一級會計科目;二是合并的明細科目。
合并的一級會計科目有:短期投資(短期投資與短期投資跌價準備)、應付職工薪酬(應付工資與應付福利費)等會計科目。
合并的二級會計科目有:其他貨幣資金(外埠存款、銀行本票存款、銀行匯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證保證金存款和存出投資款)、長期股權投資(股票投資和其他股權投資)、長期債券投資(債券投資和其他債權投資)、在建工程(建筑工程、安裝工程、技術改造工程、其他支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接受非現金資產捐贈準備、外幣資本折算差額、其他資本公積)、盈余公積(法定盈余公積、任意公積金和法定公益金)、利潤分配(其他轉入、提取法定盈余公積、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任意盈余公積、應付利潤、轉作資本的利潤和未分配利潤)、生產成本(基本生產成本和輔助生產成本)等會計科目。
上述合并的應付工資與應付福利費等會計科目中,合并的一級會計科目是因為取消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或是取消了計提職工福利費,而按不超過工資總額14%比例列支。而合并的“其他貨幣資金”、“長期股權投資”等一級科目的明細科目則是要求小企業根據本單位實際靈活設置明細科目,不必拘泥于小企業會計標準。為此,小企業會計準則直接取消了明細會計科目,會計人員可以根據本單位實際進行明細核算。
四、小企業會計準則中刪除的會計科目
(一)小企業會計準則不再像小企業會計制度或企業會計準則等會計標準要求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故刪除了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壞賬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等備抵會計科目。
(二)小企業會計準則規范盡量要求與企業所得稅法一致,而年度內待攤費用、預提費用不能起到權責發生制的作用。故小企業會計準則刪除了待攤費用、預提費用等跨期攤配會計科目。
(三)小企業接受捐贈財產的會計處理通過“遞延收益”和“營業外收入”會計科目核算,收到捐助的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先計入“遞延收益”科目,待折舊或攤銷時再轉入“營業外收入”會計科目,如果收到的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則直接計入“營業外收入”科目。所以,小企業會計準則取消了“待轉資產價值”會計科目。
(四)小企業一般通過薄利多銷進行經營活動,生產經營過程中很少委托外單位代銷商品。所以,小企業會計準則取消了“委托代銷商品”會計科目。
參考文獻:
關鍵詞:信貸擴張;不良貸款;票據融資;銀行
2008年11月份以來中國的信貸呈現井噴性擴張。2008年11月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12725.13億元,2008年12月份就達到320048.68億元,2009年1月份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35997.235億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貸款余額達到23272.10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再創近年新高。銀行體系對政府4萬億計劃的積極響應,也讓市場越發擔憂不良貸款是否會激增,現在的巨額投放是否會對未來埋下隱患。
一、對貸款結構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結構分析
我們對貸款結構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間的信貸數據。在2008年前10個月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貸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還出現小幅回落。但隨著2008年10月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國家開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放松銀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貸款增量明顯加大。其中的貸款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據融資增幅驚人。
票據融資在2008年前10個月一直表現得十分平穩,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長。短期貸款在前10個月平穩增長,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彈,但總體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當。反而是中長期貸款一直平穩較快增長,在2008年最后兩個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長,出現翹尾。票據融資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銀行和企業出于降低融資成本、降低風險的考慮,更多使用票據融資來代替短期貸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業財務的套利行為,由于票據融資利率短期內急劇下降到1.5%,已經低于3個月和6個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業可以直接票據融資后存到銀行以賺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貸款投向行業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主要投向了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5個行業,以上5個行業的新增貸款為2608億元、1508億元、1407億元、1125億元和1073億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5.7%、27.3%、36.6%、24.9%和20.7%,5個行業新增貸款合計占11—12月全部新增貸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產業貸款增速明顯。2008年12月,第三貸款同比增長18.3%,較10月末提高5.5個百分點。
中國-主要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4526億元,占全年新增中長期貸款的18.4%,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基礎設施行業(包括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采礦業和制造業,3個行業的新增中長期分別為2477億元、281億元和244億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長期貸款的比重分別為54.7%、6.25%和5.4%,投向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占據半壁江山。
總結以上數據,聯系同時期的宏觀經濟形式及政府的相關政策,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次信貸激增的原因如下:
1.為配合4萬億投資計劃而將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計劃相關的行業、部門和項目。自從政府提出4萬億計劃以來,新增的配套信貸資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總理提出4萬億投資計劃,同期銀行貸款余額也同比大幅增長。顯示銀行系統對政府投資計劃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長也從側面印證了政府的投資加大,4萬億投資計劃的初期投資效果已經顯現。
2.由于貸款的表內外騰挪也是貸款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兩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在2008年的信貸規模緊縮的情況下,大量銀行將存量貸款通過信貸資產理財產品轉出表外,這樣對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是:如果企業得到融資后存入銀行,銀行的存款沒有影響,而貸款卻相應減少。而今年的情況恰好相反,企業提前終止信貸資產理財產品而重新借入貸款,銀行的貸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響。高勝的分析認為,這一部分的貸款虛增可能高達人民幣3000億元。
3.票據融資的激增。2008年最后兩個月的新增貸款中,票據融資4300億元,2009年1月份票據融資6239億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達4870億元。銀行選擇票據融資也是因在經濟走勢不明朗,而資金面又較為寬松的情況下,加大發行風險小但相對收益高的票據融資的力度,以便通過增加信貸資金量來彌補由于利差縮小而對銀行收益產生的影響。
二、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分析
經過幾年的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經今非昔比,是可以應對適量的信貸增長的。自2008年10月以來,已經先后有5家國有商業銀行準備增發次級債。工商銀行準備在2011年底以前發行不超過1000億元的次級債券,交通銀行于2009年2月9號宣布將于2011年底前發行不超過800億元的次級債券,建設銀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準備發行人民幣300億元的次級債券,農業銀行也宣布表示將發行次級債券來充實附屬資本。
自2003年以來各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在穩步上升的,因此發行次級債券并不是“近憂”,而是未雨綢繆。交行金融市場部預計,2009年銀行貸款余額將增加約4.8萬億元。信貸規模的高位運行會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出現動態下降趨勢,制約信貸資金發放。安信證券一位分析師指出,發行次級債,還表明商業銀行正在為將來可能出現的資產質量下滑風險早做準備。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和國內經濟下滑,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還將繼續顯現。各個商業銀行都在為未來的可能由于經濟下滑而導致的風險提前做準備。
這張圖顯示的是各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在第四季度銳減的不良貸款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聯想同期金融機構的巨額放貸,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因此發行次級債券和大規模削減不良貸款也許都是在為投放巨額信貸資金做準備。這次信貸投放中,銀行并不是完全被動接受政府發放貸款的指令,銀行也有著自己的打算。首先現在處于低利率階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業增加對貸款的需求。而貸款利息收入仍在銀行的盈利中占據重要地位,貸款的增加會增加銀行的盈利,而且這次貸款發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項目,風險較小。其次降低存款準備金、減少央行票據的發行有利于使銀行擁有了充足的流動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九項措施,內容除要求貫徹落實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外,還包括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發展、促進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等舉措,這將改善銀行信貸環境,促進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的穩步增長。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讓銀行有發放貸款的動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主要是由于滿足08年由于信貸緊縮而抑制的貸款需求,此外貸款的表內外騰挪也是銀行貸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中長期貸款仍占有全部貸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長期貸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行業、采礦和制造業,這就造成貸款行業集中度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經拉大到12.11個百分點,顯示大量資金滯留在銀行體系內部,不愿進入到實體經濟,造成“信貸熱,經濟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沒有改觀,那么信貸拉動經濟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