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5: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中小學生德育原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行為發展主要表現特征
第一,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現狀發展的整體水平與其年齡特點、心理生理特征基本相適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不良苗頭,許多父母的溺愛并沒能贏得孩子的敬重。從心理方面來看,學生各種道德品質(包括孝敬父母品質)均處于萌生和發展階段,雖然父母子女間的親緣情感是學生發展孝敬父母品德的天然基礎與內驅力,但仍需要通過中小學長期系統的教育培養與實踐以及家庭中潛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穩定形成。影響學生孝敬父母道德品質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學校教育與家庭陶冶,而社會環境對其影響較小。
第二,總的來說,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認識和情感水平優于道德行為,“知、情、意、行”發展不平衡,經常出現道德行為偏差。小學生的這種行為偏差主要有:不聽從父母教導,常惹父母生氣;在家庭生活、娛樂活動中喜歡獨享獨占,不會禮讓父母;不能主動幫助父母做家務以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中學生這種行為偏差的主要表現有:時常頂撞父母;父母的言行稍有不隨意之處就撒嬌頂撞,毫無禮讓約束;對自己的事過分地“保密”,不愿讓父母過問;缺少與父母的情感交流;我行我素,父母的話入耳則聽,不入耳則不予理睬。
中小學生由于在道德心理發展的過程中,情感色彩濃厚,其道德意志尚處于發展階段,不夠堅定,道德認知與道德行為具有不一致性。因此,認知的一些道德不一定就會去實施,而在行為實施過程中由于意志薄弱而難以維系,這就導致孩子道德行為發展滯后于道德認識與道德情感的發展。
第三,學生的學業成績、行為等方面的差異與其孝敬父母道德水平差異不盡一致。在平時,一般學習較好的學生有時常發生對父母不孝敬的行為,而有的差生,卻在孝敬父母方面常常有閃光之處,令人刮目相看。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發展的特征為科學制定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和內容提供了重要的事實依據。中小學生孝敬父母的基本內容應包括:了解父母、理解父母的道德認知教育;親近父母、關心父母的道德情感教育;尊重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給父母添麻煩,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辛勞等的道德行為教育。但由于中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不同,其孝敬父母的要求也應有所區別。
二 如何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
我們認為,對中小學生進行孝敬父母道德教育這不僅需要教師在學校付出辛勤的勞動,而且要家長的配合與參與。在實施這種教育時應采取以下幾個原則:一是科學性原則。這種教育過程自始至終都應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要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特征和行為現狀,適時適度,防止成人化。二是實踐性原則。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教育,這種教育活動重在導行,要防止空洞的說教。對于中學生來說更是如此,空洞的說教只會導致教育的失敗。三是滲透性原則。教育的方式重在滲透,除課堂講授和專項訓練活動外,應多形式、多渠道地在學校教學、家庭活動中進行滲透。四是學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原則。這項活動必須取得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必須開展家長工作,對家庭教育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學校孤軍作戰。
三 學校開展孝敬父母道德教育的主要形成
中小學生孝敬父母道德教育傳統必須通過學校和家庭兩個主渠道開展。在學校開展這種教育應形式多樣、生動活潑。
1.開設專門講座與學科教學滲透相結合
平時,通過上專門課可以比較系統地幫助學生理解孝敬父母的傳統道德,激發學生孝敬父母的道德情感,引導學生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規范自己孝敬父母的行為,使孝敬父母道德教育有序化。在學科教學中適時適度地滲透孝敬父母教育內容,這是德育的共性。學科教學中,教師應強化滲透意識,特別是在中學,由于學科較多,教材內容豐富,教師應該依據學科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征和道德品質實際,挖掘教材中孝敬父母教育的內容,運用具體聯想、展開想象、觀察比較和系統歸納等多種方式進行滲透并力戒牽強附會,做到適時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喚起學生對父母真摯而強烈的愛心。
關鍵詞:德育;素質評價;原則
在經濟日益發展和科技快速進步的今天,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不僅是時代的需要,更是形勢的需要,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在育人過程起著導向和保證作用。我在落實德育序列化教育,構建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方面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1、目的及意義
1.1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搞好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目的在于構建和完善學校德育目標體系。并為全面了解和檢驗學校德育工作的實際效果,更好地組織開展德育序列化工作,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科學的管理方法。
1.2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具有導向動能和珍斷功能。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導向功能表現在可以指導學校德育工作,也可以指導學生的思想行為朝著社會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診斷功能表現在它可以鑒別學生思想、行為的優劣,讓學生不時了解自身的優缺點促進學生的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
1.3開展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進一步檢驗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教育學生提供科學的依據。
2、綜合素質評價制定的依據
2.1理論依據
人的個體心理主要有兩個方面,即“需要”和“激勵”,“需要”是馬斯洛的學說,共有五個方面,“激勵”有兩種:一是行為激勵,二是認和激勵,我的依據是美國赫茨格的狹義激勵論。激勵分三個方面:目標激勵、榜樣激勵、感情激勵。感情激勵是在特定的環境下,創造一種氣氛,使人情感及內心世界變化,這個綜合素質評價就是遵循這三個方面制定的。
2.2內容依據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主要依據中學生德育課程標準、中小學生守則和規范及相關內容進行制定的。
3、遵循原則
3.1以人為本的原則。
3.2科學性的原則。
3.3導向性原則。
3.4學校、家庭齊抓共管原則。
3.5自評和他評相結合的原則。
3.6語言激勵與量化考核相結合的原則。
4、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
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分五個方面: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學習習慣、個性心理和遵紀守法,五個方面共24項,內容分年級體現了科學性、層次性和連續性,評價手冊除了學生自評互評以外,還有家長助評。體現了學校、家庭共同教育學生的思想。
5、實踐與探索
在教學資料上,我看到了襄樊市樊城區教委選了三所代表性的學校進行試驗,一所是松鶴小學、一所是牛首鎮竹條一中、一所是樊城區最好的中學三十五中。從試驗到現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而這次試驗得到了良好的效果。
松鶴小學,兩周一次小班會,班會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小組長主持,學生首先自評,然后學生互評,現量化,每次班會老師訂出一個主題。竹條一中每次評價后評選出進步最快的學生然后把對學生的評價反饋給家長,三十五中評價出星級學生(分五種一、學習進步最快,二、品德進步最好,三、是最有創意,四、勞動最積極分子,五、綜合素質最優。)實施評價方案后,他們不僅認真的做自我批評而且認真的幫助別人。這為他們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6、一些感受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項政策,是全面反映中小學生的發展狀況,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畢業標準的重要依據。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開展,將極大提高學生的公民道德素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提升運動與健康品位,審美與表現能力!
7、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與實施
素質教育是立足于人的生命整體,面向不同的有差異的學生,開發人的多種潛能,要堅持綜合的、全面的、經常的評價。
7.1中小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基本內容
我認為把綜合素質評價的主要內容確定為學生的基礎性發展目標,并與學科學習目標分離,最后確定“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審美與表現、研究性學習能力和運動與健康”6個維度,“文明禮貌、自尊自信、團隊精神、審美情趣、良好體質”等18個要素。
7.1綜合素質評價的實施
學生和教師是綜合素質評價的主體,除研究性學習能力外,每項均進行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
8、綜合素質評價的意義
綜合素質評價能否扎實有效開展,關鍵在于對其價值的認識,我認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學生的畢業與開學,而在于它能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師發展,促進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應追求“高附加值”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8.1綜合素質評價能深化辦學理念,形成穩定和諧的評價文化
8.2綜合素質評價促進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課程的有機結合,使評價的價值進一步得以延伸。
8.3綜合素質評價為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格與學力基礎
9、綜合素質評價的深化思考
綜合素質評價伴隨新課程改革而產生,它也必將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完善而完善,經歷幾年的綜合素質評價,看到了評價改革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導向作用,顯現了評價改革對課程改革的支撐作用和對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的助推力,也引發了我對綜合素質評價的進一步思考。
9.1尋找綜合素質評價價值的平衡,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育”“許”統一
9.2探索綜合素質評價觸角的延伸,構建綜合素質評價的系統工程
9.3走出綜合素質評價的兩難境地,促進評價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目前,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學生的畢業和升學中要么“硬掛鉤”,要么“軟掛鉤”,“硬掛鉤”導致評價仍然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學生的工具,為高一級學校選拔服務,不如不改;“軟掛鉤”導致走過場,起不到評價與考試導向素質教育的作用。如何走出這種兩難境地,必須建立健全和完善綜合素質評價的保障機制和結果運用的執行體系。一是學校要樹立正確的評價考核觀念;二是要建立教師和學生參加綜合素質評價的培訓機制,實現公平、公正;三是要加強社會輿論導向和宣傳工作,促進家庭和社會評價觀念的轉變,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營造良好氛圍;四是要建立責任追究與處罰制度,完善學生申訴制度,確保評價結果的客觀公正;合理利用評價結果。
參考文獻:
[1] 浦衛忠《中國古代蒙學教育》.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年4月第一版;
[2] 劉林平《愛的誤區》.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
關鍵詞:傳統美德 德育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b)-0180-01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并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于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教師采用多種方法滲透美德教育,培養學生高尚道德品質,促進中小學校全面和諧發展。
1 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中小學德育工作中,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學生文化基礎薄弱,對歷史知識掌握的不多;現今的社會、家庭環境對學生影響很大,很多學生存在自負、逆反等心理;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沖突的時候,往往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中小學生思想尚未成熟容易走極端,在德育工作中,將傳統美德中積極向上、尊老愛幼、勤勞勇敢、厚德載物等優秀品德引領學生,啟發人的內心自覺,教育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方法,并讓他們得到做“人”的樂趣,表現出崇高的精神境界。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熱愛人民的情感,強調在家庭、學校及日常生活中積累道德行為,加強自我修養。因此,將傳統美德滲透到德育中培養學生優秀道德品質,不僅使家庭和樂融融,對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對維護社會秩序、建設精神文明、促進國家長治久安有重大意義。
2 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滲透的方法
2.1 歷史故事法
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教師可以運用講述歷史故事的方法進行教育,如立志、苦學、勤勞、公正、堅毅、尊長、誠信、友愛、創新等方面的歷史典故,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進行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加強人格魅力培養,大力弘揚傳統美德。
2.2 文獻參考法
教師在為學生講述歷史文獻時,應引導他們理解文獻中蘊含傳統美德的篇章。例如講述《論語》、《孟子》時,針對里面的名言警句要引導學生加深理解,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讓他們將學習到的美德應用到生活中,促進學生個人品德積極發展。
2.3 實踐教育法
在現實社會中,教師要隨時利用實際生活中可以弘揚傳統美德的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如講述見義勇為例子讓學生更深入感受中華傳統美德舍己救人、奮不顧身的精神;學習感動中國人物、全國道德模范等,啟示學生磨礪堅強意志,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傳承中華美德,增強責任意識,做“四有”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 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遵循的原則
(1)系統性原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使學校環境中的各種教育因素對學生心理整體、協調地發生作用,不應僅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單一因素或某幾個因素,并夸大其作用。學校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目標要和新課程中的“以德為本”的目標相一致。
(2)適應性原則。對于學生來說,中華傳統美德教育要考慮其心理特征,適應其心理發展需要,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根據學生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因人施教。
(3)主體性原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體現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要求充分調動學生的潛力,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環境育人中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把主體性教育貫穿于教育活動的全過程,使學生的主體性達到最飽滿程度。
(4)情感性原則。情感智力往往決定著每個學生的心理愉悅性。新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非認知因素,有助于形成和促進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有了這種交流、理解與溝通,學生往往會在無形中去學習他人的審美思維方式、情感體驗方式及對事物的態度和價值取向,比較容易形成符合社會需要的美德。
4 中華傳統美德在中小學德育工作中的促進作用
4.1 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中小學校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地方,發揮著潛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學校要利用豐富的傳統美德教育教學內容營造校園文化,如結合學校周邊的地理、歷史、人文信息,組織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班團活動,在校園懸掛中華傳統美德名言警句、名人畫像等,營造有濃郁地方歷史特色的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傳統美德教育,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
4.2 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中小學校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中小學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至關重要,習慣成自然,良好的習慣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將傳統美德滲透到對學生進行良好行為規范的訓練中,幫助學生克服不良學習與生活習慣,教育學生學會理解、關心別人,在集體生活中謙讓、自律、自愛、自強;教育學生規范自己的言行,在團結互助中營造良好的校風班風。
4.3 中華傳統美德促進中小學社會實踐活動開展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提升道德素質,內化美德精髓。如學校舉辦與時俱進的主題活動,組織學生清明掃墓、參與本校教師組織的“草根”教育、考察汽車城等,激發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樹立遠大理想,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也可針對生活中的某些道德現象,及時開展各種形式的討論,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促進學生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總之,把中華傳統美德滲透到德育工作中,并結合時代特點推陳出新,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師生的整體素質,豐富學校的文化內涵,進一步促進中小學德育工作開展。因此,在中小學德育教育中,更要重視中華傳統美德的作用,使它不斷發楊光大,促進中小學校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秦鳳權,田剛.對傳統美德教育的一點思考[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2(2).
關鍵詞:班級日常管理 小學生 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4-0210-01
誠信是一種十分良好的品質,也是生活中的一種踐行。在傳統的小學誠信教育當中,所采取的主要是填鴨式的知識灌輸。這種知識填鴨難以真正的引起小學生內心的共鳴,因此,對于小學生思想道德上的感化作用也十分不理想。由于小學生正處在品格養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對小學生進行誠信教育,應當從其日常生活方面入手。而班級的日常管理與小學生之間存在這很大的聯系,因此,應將其與小學生誠信教育相結合,以取得更為理想的效果。
1 基于“班級日常管理”的小學生誠信教育的必要性
誠信教育是小學生德育方面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班級日常管理重要任務。我國的《小學德育綱要》當中,明確指出了要在班級日常管理中進行誠信教育。班級日常管理要求班主任按照《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幫助小學生遵守相應的規范。而在這兩項規范和守則當中,明確要求了小學生要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品格。因此,誠信教育是班級日常管理中的重要內容。另外,在《中小學生發展指導》當中,也明確將品德指導列入到了班級日常管理當中。因此,班主任應當在班級日常管理中,幫助小學生對已獲得的誠信知識進行鞏固,養成誠信的道德行為習慣。
另外,在《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當中,指出了班主任應當負責班級的建設和班級的德育教育工作。因此,在小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當中,班主任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力量。同時,班主任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負有正確引導的責任。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主要包括了人身安全、身心和諧、品格健全、素質全面等方面的發展。而誠信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部分,對于小學生品格的健全和素質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由此可見,在小學班級日常管理當中,誠信教育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班主任應當將誠信教育滲透到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讓小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對誠信產生認識和理解,從而達到誠信教育的目的。
2 基于“班級日常管理”的小學生誠信教育的原則
2.1生活化原則
一直以來,教育和生活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中對小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應當嚴格遵循生活化的原則。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作為基礎,在班級日常管理當中,對其進行積極的教育和引導。同時,班主任應當在班級當中營造出誠實守信的環境,以促進小學生對于誠信的理解和感悟,從而生成誠信情感和誠信行為。
2.2滲透性原則
在學校教育當中,有一些課程是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進行體現的,人們將這種課程叫做隱形課程[1]。隱形課程對小學生的誠信教育具有很大的意義,它能夠向小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進行滲透,使小學生始終處在誠信的環境當中,潛移默化的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和行為品格產生著影響。久而久之,小學生就會逐漸形成誠信的思想和行為。
2.3因材施教原則
在小學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原則,在班級日常管理中進行小學生誠信教育,也需要遵循這一原則。因材施教的本質就是根據不同個人不同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定不同的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以獲得更好的效果。而小學生在年齡、性格、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中,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對小學生進行誠信教育。
3 基于“班級日常管理”的小學生誠信教育的措施
3.1優化班級誠信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對小學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2]。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應當對班級的物質環境和制度規范環境加以重視,加強對這些方面的管理,以使其能夠對小學生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和改變。
3.2樹立誠信的榜樣形象
對于小學生來說,榜樣的作用是很大的。小學生很容易受到影響,對榜樣進行崇拜和模仿[3]。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中,班主任可以利用典型教育法,為小學生樹立起誠信的正面典型,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和帶動小學生,讓小學生主動的對榜樣的誠信品質和行為進行模仿,以提高小學生的誠信水平。
3.3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
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實際上就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在小學生的誠信教育當中,也需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過程。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當中,班主任應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誠信評價體系,對小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誠信行為表現進行考核與評價,幫助小學生不斷的強化對誠信的認知和理解,塑造小學生的誠信情感,最終將其轉化為誠信的行為。
4 結語
在人們的整個生命過程當中,小學階段是最為關鍵的基礎階段。由于小學生年齡正處在一些思想和行為的形成與發展階段,因此,對小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具,對于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班級中度過的,因此,在班級日常管理當中進行誠信教育,可以極大的提高誠信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對此,班主任應當給予充分的重視,針對小學生和班級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在班級日常管理當中進行誠信教育,從而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水平,為小學生將來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史浩棟.基于“班級日常管理”的小學生誠信教育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2014.
關鍵詞: 網絡時代 班主任德育工作 挑戰 對策
網絡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班主任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應該與網絡環境有機結合,開展具有網絡時代特色的班主任工作,以促進學生身心各方面的發展。
目前班主任德育工作出現了新的特點:1.交互性。2.平等性。同時,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存在著負面影響:1.各方意識形態大量聚集。2.粗俗、低俗、暴力的內容容易給學生思想上造成毒害,使其道德滑坡,甚至誤入歧途。3.網絡容易導致學生的道德法紀觀念淡薄。網絡的“虛擬”交往形式,掩蓋了現實中的身份和地位,在營造相對平等自由空間的同時,失去了社會和他人的監督和約束,導致虛假言論充斥網絡,學生認為在現實中不能說的話,在網上能肆無忌憚、不顧道德法紀地亂說。
在網絡時代下,班主任的德育工作面臨這么多的挑戰,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網絡
現代網絡時代,網絡上層出不窮的各類信息為人們提供了方便,其中也有不少危險,中小學生還沒有明辨是非的能力,班主任就要正確引導他們:1.網絡可以給人類的學習和生活帶來方便,但不能因為上網而忽視了現實生活。2.網絡可以縮短空間,拉近朋友、親人間的距離,但是網絡也更容易結交陌生人,這時就要格外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3.要注意分辨網絡上的信息,中小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分辨是非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網絡的一些不實信息蒙蔽,往往會產生不良影響。4.利用網絡學習和娛樂,但是不能長期沉迷于網絡。
二、加強對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目前還沒有成熟和有效的法規和道德規范來約束上網行為,人們只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在網絡當中進行相關的活動,此時在現實社會中人們遵循的道德規范就沒有明顯的約束力了。當前,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小學生的上網道德規范教育,使他們從一開始就能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網上活動,不要等到有問題再來矯正。班主任在主題班會課中要增加網絡相關的道德教育,如開展網絡文明教育、網絡法紀教育和網絡愛國主義教育。要增強中小學生對網絡文化的識別能力和抗誘能力,要在五光十色的網絡文化面前堅定信念、把握方向,拒絕道德墮落,要教育中小學生把網絡道德規范和現實道德列入同樣重要的層面加以學習、掌握,培養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提高網絡道德責任感。
三、班主任要轉變德育方式
在傳統的德育過程中,班主任大多采用的德育方式是“禁”。學校和班主任運用一系列規則、限制來規范學生的思想,禁止他們做出違反規定的行為?!敖笔降牡掠皇遣扇∠麡O的手段使學生服從規則,限制學生的自由。這樣的“禁”式德育會妨礙青少年的探索精神的發展。德育最佳的方式應該是“疏”,即發現和認識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來疏導他們的情緒等不通的地方,從而使學生獲得德行等方面的提高。網絡時代就給“疏”打開了大門。
班主任利用網絡平臺與學生交流,減輕學生的思想壓力,學生愿意多說,網絡上的聊天還配以圖片和聲音,更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傾訴愿望,讓師生關系更加融洽。比如學生與老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在QQ群上互相討論學習體會,可以就某一歷史事件、國內外某一重大事件、對校園生活中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自由發表意見,提出自己的觀點,通過充分的研討,達到的效果。學生們有時會在網絡平臺如QQ、微信朋友圈、微博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動態,班主任通過閱讀就能更加了解學生,以便下一步教育工作的展開。
四、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網絡素養
德育工作主要是通過班主任進行的,班主任的素質,直接影響到德育的實效。在傳統的教育過程中,班主任由于年齡、知識儲備大,在教育過程中比較容易樹立威信、得到學生的尊重,從而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開展。然而在網絡時代,各種知識和信息非常容易習得,班主任的知識儲備顯得單薄,在信息獲得方面班主任處于劣勢,―些班主任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網絡教育和培訓,面對飛速發展的網絡科技往往不知所措,普遍處于網絡信息素養低的窘境,這種狀況要盡快改變。班主任首先必須接受網絡學習與教育,成為網絡世界的行家,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上網。作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班主任不能也不應成為時代落伍者,網絡時代的挑戰要求班主任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更應通曉網絡知識與技術操作;班主任不僅要成為學生心靈的守望者,更要成為網絡時尚的引領者,成為能適應戰斗的“網上作戰部隊”。試想,如果我們班主任在網絡上游刃有余,學生必定心甘情愿受之教育。
五、家校結合,創設凈網
家庭是學生生活、成長最重要的地方,班主任要與家長溝通協作,使德育工作的外延更為廣闊。班主任應使家長意識到要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迎接網絡,不要談“網”色變,更重要的是做到協助班主任做好學生上網監管的工作,嚴格控制學生上網的時間和上網的行徑,避免學生上網成癮。
網絡時代對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和原則,又要激發他們的探索精神,讓網絡成為中小學生重要的發展陣地。班主任要樹立正確的網絡觀,用網絡技術武裝自己,敢于面對網絡時代的挑戰,將德育工作做實。
參考文獻:
伴隨著高考制度形成的應試教育,各中小學普遍存在著智育有余,德育不足。生活在信息化時代的孩子們受到多種媒體的沖擊,尤其是電腦網絡、手機網絡的普及,他們接觸紛紜復雜社會的機會很多,在中學中不時地出現新問題、新思想、新觀念。加上家長忙于工作、缺乏對子女有效的思想督導,致使許多孩子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而誤入歧途,針對這些問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必要對中學的德育教育進行新思考、再探討。
一、中學德育工作的重點
德育工作的內容因學生的生理、心理、年齡特征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在中學階段,我認為應加強以下幾個方面的德育工作。
1.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振興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激發人民建設祖國使命感,實現中國夢的強大動力。學校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組織一系列有意義的愛國主義活動使中學生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激發他們的民族責任感和自信心,賦予學生為振興民族大業而學習的自覺性,強調以“五愛”教育為中心的思想品德教育,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學進行德育的具體內容,各中小學應長期抓下去。
2.公民意識的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的重點是遵紀守法的教育,這是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工作忠于職守的精神,使其能夠溶入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益的公民。
3.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教育。良好的品德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勤儉節約、不怕挫折、助人為樂、樂于合作、扶危濟困等。對中小學生要有針對性地教育他們做一個能夠關心他人的人,這是助人為樂,為人民服務的起點;做一個能承受困難和挫折,勇于進取的人,這是當今社會建設的需要,還要教育他們做一個艱苦奮斗、勤勞節儉、開拓創新的人,在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過程中,尤其要提倡這種精神。
4.不斷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為師者,以身垂范。教育者必須首先受教育,要想使中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老師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提高中小學生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質,應當成為當今中小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方法
德育教育應認真分析中小學生的思想特點,看到他們的優點與不足,做到教育與管理相結合,灌輸與引導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做好扎實的工作。
1.建立健全教育機制。加強德育領導,建立德育骨干教師隊伍,也就是在校、級、班三個環節中組成理論水平較高,思想素質較好,工作能力較強的隊伍,在德育過程中發揮帶頭作用和組織作用。自上而下地安排好教育方向、教育內容,定期或不定期召開會議,聽取,匯報,了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德育工作的側重點。做到內容明確,目標一致,認識統一。此外,與德育工作示范校及時溝通各種信息,交流經驗,加強校級間的橫向聯系,從而促進德育工作的平衡發展。
2.堅持民主平等的原則。民主平等是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的原則,它要求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平等地交換意見。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獲得最大限度的理解與支持,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源自內心的自控能力,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設身處地處理問題。這種方法也可以被稱為換位理解。心理學研究表明:換位理解最容易使雙方達到一種同意與贊同。因此,教育者要經常站在被教育者的角度上,設身處地體會一下自己的工作方法能否被學生接受,能接受多少,什么樣的教育方式取得效果最佳等等。只有這樣,工作起來才能入情入理,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的評價
德育工作開展的效果如何,必須通過一定方法來檢驗,反過來進一步促進德育工作。我認為可以遵照一下五項標準:
1.德育工作是否具有生動、靈活、多樣的特點,是否具有吸引力和實效性。
2.是否提高了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3.是否貫徹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政策和學校的規章制度。
關鍵詞: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特點;建議
人是群居動物,不可能脫離社會這個大環境而獨立生存。一個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受不同的氛圍熏陶,個性品質必然不同。一個生活在批評之中的人,往往遇事多用譴責;而一個生活在鼓勵之中的人,往往擁有自信;一個生活在諷刺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卑;而一個生活在關懷之中的人,往往懂得感激;一個生活在恐懼之中的人,往往充滿憂慮;而一個生活在認可之中的人,往往更加自愛。所以說,成長離不開環境,同時,每個人的行為也會對他人及整個社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為了適當而自發地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們對自己的行為加以必要的約束,引導人的行為向著積極的方面發展,這就產生了對道德的需要。
作為一位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認清和明確中小學德育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和新任務,遵循和把握中小學生的成長規律,掌握道德建設特點及重要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一、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特點
道德的形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亦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永恒發展。道德與法律不同,它無法以某種標準為尺度,不能靠強制力量來實行,它要求人們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潛意識中的某種信念來自發地支配其行為。也正是這些特征又使道德具有廣泛性的特點,許多法律無法觸及的領域卻歸屬于道德范疇,受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
道德生活不同于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其特點是不計成本,只講義務,不講權利,是以目標的高尚與否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的尺度。因此,道德有時看似是一種高于現實的理想,在人類社會生活中起著種種示范作用,但它又由當前社會經濟基礎決定并受種種社會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因此,它往往是理想與現實的結合。
道德學習亦不同于知識學習和技能學習,知識學習強調接受、理解和創造,技能學習強調訓練、熟練和應用,道德學習強調潛移默化、個體覺悟和生活踐履。因此,與之相適應,道德教育也應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道德不是靜態的標準,而是一種隨社會經濟基礎的變化和發展而不斷變化的社會上層建筑,它在受社會各種現實因素影響的同時也會對現實社會產生巨大的能動作用。道德之行和道德之教往往有一種召喚、凈化的功能,使學生具有一種與世俗相抗衡的力量,使他們的心靈有所寄托,作為人的價值得到實現。對于人類生活來說,這種召喚、凈化直指他們的內心深處,是不同于外在約束力量的內在約束力量,以一種不同于外在約束的方式實現對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的社會制衡。
二、中小學生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教育歷來遵循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原則。抓小學一、二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學習目的性教育為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抓三、四年級德育教育工作,應以建立“防分化,促轉化”的目標管理為主,為每個學生創造健康向上的發展機會和空間;而五、六年級是學生第一次面臨升學的轉折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人生觀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為主,讓學生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中學生是個性逐步形成、逐步走向獨立的時期,德育教育工作應以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為主,在孩子逆反心理形成初期,提前抓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孩子少走彎路。對中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各年級各有重點,根據學生的學習任務和心理特點,堅持“層次化”原則,既能保證教育的針對性和可接受性,又能使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實效。
筆者根據多年的德育工作實踐,對如何從事中小學生德育建設有以下幾點建議:
1.優化教師團隊
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熏染學生的行為,為人師表,率先垂范。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是教師必備的行為品質。中小學是孩子的啟蒙教育階段,學生很容易把教師的一切視為自己效仿的榜樣。學校應定期組織全體教師進行“正師德、鑄師魂、練師能”活動,如:學習教師禮儀,中小學職業道德規范;看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師風電視電影片;聆聽教育專家做師德師風建設報告會;邀請專家同全校教師共同探討中華傳統文化孕育道德的精深與師德師風的密切關系;在校內組織德育骨干教師進行交流演講;校領導與每位教師鑒定《師德師風責任書》等。通過多種形式來提高教師的素養,優化教師團隊。
2.建立健全團隊和相應的組織
學校要規范地成立少年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團委和少先隊組織,如果同年級在四個教學班以上,可按年級分別選拔、聘任年級大隊輔導員和團支部,根據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開展分層教育實踐活動,圍繞新的歷史條件下團隊工作的根本任務和要求,切實把工作聚焦到對少年兒童的德育建設上來。
3.依托節日開展德育教育實踐活動
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為契機,對學生進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增進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提高道德素養,提升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利用系列重大節慶紀念日,讓學生在實踐和學習中成長。如:“三八”節,可以開展關愛母親、報答母愛活動;清明組織學生緬懷革命烈士,珍惜生命活動;“五四”組織學生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六一”開展慶六一文藝演出、書畫科技展或運動會;“七一”利用校園板報、廣播、紅歌賽慶祝黨的生日;“八一”與社區聯合,進行擁軍愛軍和國防教育;九月教師節各班利用主題班隊會進行豐富多彩的感謝師恩教育;“十一”國慶節,有條件的學??山M織學生參觀博物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十一月利用消防安全宣傳周,學校與消防隊進行“緊急消防疏散演習”,提高學生自護自救的技能;12月4日法制日,各班通過舉行法律講壇,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通過各種節日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成長,在活動中受到教育。
4.重視班委、班級團支部的選舉及培養
在學生眼里,班干部是好學生的象征,是孩子們奮斗的動力,班干部的選舉、班委的成立都應充分考慮全班同學的意見,最好采取不記名投票的選舉辦法,職責和權力應落實到個人,充分調動班委和團支部的組織帶動作用,明確班級工作計劃并確保其貫徹落實。
5.認真開好班會課
抓住每周班會課的機會,全面開展文明禮儀教育,多開展有關政治、時事理論及形勢教育、法制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活動。如:開展時政辯論賽、時事有獎競答等來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保持清醒的頭腦及對祖國應擔當的責任,樹立正確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6.抓好“學生一日行為規范”的教育和落實
德育辦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制定出本校切實可行的“學生一日行為規范”評分標準,充分利用這一手段,嚴格執行并定時進行公布。以此促進學生的紀律、學習、衛生等各方面的表現,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同時,還要將“學生一日行為規范”作為入團入隊、三好生選舉的標準之一。
7.重視正面宣傳作用
開展形式多樣的德育宣傳教育活動,如:利用紅領巾廣播站、紅領巾電視臺、紅領巾記者站、校報等宣傳工具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勤工儉學、公益勞動、校園環保站、文學社、籃球協會、興趣制造小組等活動,陶冶學生情操,促使學生思想品德形成。
8.重視學校德育文化建設的投入
讓校園的墻壁、石頭說話,環境育人。如:可在學校的操場周邊圍墻上繪出經典的成語典故,樓房的面墻上鑲嵌世界、中國、地區地圖。利用長廊展出學生的手功與字畫,教室過道懸掛名人名言,教室內布置團隊陣地等形式,形成一樓一主題、一層一內容的立體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為學生提供獲取成功的外部條件。
9.故事觸情
對于小學生,思想品德課的教學內容可以以故事為主。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也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充分做好準備,通過誘人的故事情節來激發學生樸素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從故事中明白事理,堅定信念,提高理性認識。
10.增強與同學的交流
作為老師,首先要愛護和關心學生,和學生交朋友,以自己的潔言潔行和高尚品德去感化學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信賴和尊重。學生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難題或不順心的事時,就會自然地將老師當做最信賴的人,他們能一吐為快,相信老師能指點迷津。
11.辦好“家長學校”
以“家長學?!睘檩d體,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成才觀。建立家長學校組織機構,成立三級家長委員會,定期開展班級、年級、校級家長學?;顒印Ee辦家教講座,交流家教經驗,問卷調查,表彰優秀家長學員,特別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組織開放日活動,通過多種渠道,暢通家校聯系,形成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互溝通合作的網絡,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一是聘請校外的知名家教人士辦講座,二是開展“教子有方”的經驗介紹,三是讓家長與學生共同走上講臺,交流家庭教育問題的得與失。學校教育離不開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的,只有三位一體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教育的最大效果。學校還要充分利用“校訊通”網絡的作用,定期和不定期地與家長進行手機短信聯系與交流,充分發揮家長學校優質資源的作用。
12.將德育滲透到各個學科中,拓寬德育渠道
如:語文教師結合教學的思想內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發學生情感,通過創設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學生,培養學生自信心,教會學生做人做事。數學教師通過數學課向學生傳授上下五千年中華民族在數學發展史上的燦爛歷史,使學生在學習中增強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在教學中通過“問題―質疑―解決”的模式,培養學生沉著堅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難、不怕艱苦的心理品質。英語老師要根據教材的總體內容,將外來優秀文化、現代文明融為一體,利用英語格言、警句、祝福語等滲透思想道德
教育。
無論什么課,教師們都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恰當運用各種傳統的、現代化的教育媒體,當好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材料提供者。在教育教學改革的大潮中,按照學科教學的自身規律,自覺地培養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靈和豐富知識的一代跨世紀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