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6 16:25: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職業評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職業道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它“是所有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由于人們所從事的行業不同,每個行業又各有其特點,因此各個行業的從業人員所應遵循的職業道德自然有所區別。金融業主要包括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在金融體系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是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金融業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在金融人才培養中,應當結合學生特點和行業需要,加強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品質金融人才。
1. 金融職業道德的內涵
金融職業道德的內涵十分豐富,但基本規范包括如下內容:愛崗敬業、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業務優良、服務群眾、奉獻社會。這些規范決定了其在金融發展中的特殊作用。作為金融工作者,第一,要有愛崗敬業的意識,熱愛本職工作,忠于職守,兢兢業業,精益求精。必須綜合運用教育、輿論、行政和法規等手段,促使每一個員工不僅要干一行愛一行。第二,要遵紀守法,嚴于律己,廉潔奉公,敢于同各種違法犯罪的行為做斗爭。幫助從業人員樹立牢固的法制觀念,是金融職業道德建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遵守紀律,嚴守法律,按章辦事,既是金融職業道德最起碼的要求,也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的有力保證,更是調節員工和客戶相互關系的基本準則。第三必須誠實守信。金融業是從事貨幣信用服務的中介機構。其行業的基本要求就是,誠實服務,取信于民。如果金融業的信用都無法保證,那么金融業就無法正常運作,更談不上金融職業道德建設。第四,要做到業務優良,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提高服務水平。第五,必須有強烈的為人民服務意識。第六,必須有奉獻社會的精神,自覺為社會做貢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工作者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努力做服務社會、樂于奉獻的表率。
2. 加強高職院校金融人才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
2.1是社會對高職院校培養高素質金融人才的必然要求
高職教育肩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的規格包括知識、心理、能力、道德等方面的要求。其中道德品質是金融人才綜合素質中優秀而且穩定的職業道德素養。高素質、技能型金融人才不但應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同時也具有自覺的金融職業道德意識和高尚的金融職業道德。一個有高尚金融職業道德節操的高品質金融人才,應當是忠于職守、嚴守信用、廉潔奉公、竭誠服務、顧全大局的,在工作崗位上能夠廉政守信、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金融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社會影響大,客觀上要求金融從業人員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堅定地遵守職業道德操守。金融機構所需求的人才,必須具有正確的職業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
2.2是教育系統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客觀要求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學生為本。在教育過程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是新時期高等教育發展的客觀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相對于人的片面發展而言的。高職金融人才的職業道德素質,是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德的素質。教育部教高[2006]16號文件強調指出,要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遵紀守法意識,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金融職業道德教育是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積淀高職學生內在的品質修養,推進高職學生全面發展。高職金融人才培養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以德育為先導,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既能夠對金融從業人員的金融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是金融機構的常規工作,對金融從業人員的隊伍定和金融機構的信譽、形象等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
3. 加強高職院校金融人才職業道德教育的方法與措施
3.1完善高職院校金融人才培養機制
對高職院校金融人才職業道德建設要從健全和完善人才培養機制上下功夫,要堅持科學發展觀,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精心規劃,聯系實際,努力使培養的人才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使每一學生要認識自己將從事金融職業的社會價值,把自己全部精力傾注到金融服務工作中。在以后的工作中,自覺地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業結合起來,樹立起金融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3.2加強金融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的建設
在課程體系建設上,應體現科學合理,體現與時俱進。把職業道德建設的內容與思想融入專業相關課程中。為此: 一是要課程設置在橫向上體現學生各能力的均衡發展,在縱向上體現對人才培養綜合素質的要求。二是在課程內容建設上體現學生個人道德修養要求。德修養。為人者,德為先;為官者,更應該德為先。金融業從業人員的思想境界、道德修養如何,不僅直接影響其環境甚至整個系統的風氣,也對整個社會風氣產生著重要的影響。德才兼備是選拔任用人才的基本原則,而這當中,德又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是基礎。所謂德,就是要求從業人員要具有高尚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的個人修養。
【關鍵詞】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方法標準體系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是指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對金融不良資產以某一時點為基準日,對其價值進行評定、估算和分析判斷的行為。近幾年來,隨著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推進,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業務在我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和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工作的不斷推進,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作用越來越凸顯,不僅指導著資產處置價格,而且成為考核資產公司經營業績的重要依據和監督資產處置行為,防范道德風險的重要措施。
一、我國金融不良資產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金融不良資產是指銀行持有的次級、可疑及損失類貸款,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或接管的金融不良債權以及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持有的不良債權。
目前,我國的金融不良資產在總量上呈現下降的趨勢,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的不良資產也在不斷增加,但是從總體來看,形勢依然嚴峻,如果不盡快將金融不良資產降到合理的區域,勢必會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程。當然,對金融不良資產進行有效處置的前提是對其進行正確的評估。
(一)評估理論嚴重滯后
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有許多特點:一是評估對象為“不良債權”;二是評估對象涉及的債務人企業大多是資不抵債的關、停、倒閉企業;三是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的處置,一般都是以快速變現為目的。資產管理公司雖然也已對企業的償債能力進行了研究,并通過實踐中的摸索制定了相應的不良資產評估操作規范,但這些規范也只是作為一種內部的參考,并沒有上升為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統一的標準。因此,也并不具備整體的代表性。
(二)評估價值與市場價值產生背離較大
一方面是職業慣性的影響,因我國評估業起源于國有資產的評估,多年來評估業務也以國有資產評估為主,而評估國有資產同時負有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所以,評估師寧可高估,不愿低估;另一方面,由于對不良資產的認識不足,評估師較少考慮不良資產特定的處置方案及其處置中的特定個別因素,也導致評估價值與市場價值產生較大背離。
(三)部分債權性資產權屬不清,產權依據不足,償債能力判斷失真
由于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委估對象涉及的債務人企業大多是資不抵債的關、停、倒閉企業,當中有許多企業財務會計資料不連續、不完整、不健全。相關的其他評估資料更不完備,由于歷史原因,有的企業賬面有長期股權投資但提供不出投資合同或協議;有房地產卻拿不出房屋所有權證和土地使用權證。而按照現有的評估慣例,委托方應出具委估對象的有關產權證明,評估機構只對委托方的合法資產進行評估。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委托評估機構評估待處置資產時,很多情況下無法提供完備的產權證明,致使評估機構難以確定評估客體的產權性質和數量,從而給委托和評估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進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設想
(一)要研究制定有關金融資產評估方法標準體系
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與普通的工業企業的評估存在較大的差別,是資產評估中較為特殊的一種情形。因此,金融不良資產的評估方法不能完全照搬工業企業資產評估的方法。在認真總結工業企業資產重組資產評估方法的基礎上,認真研究金融不良資產的狀況、結構特點及金融資產重組的政策和要求,借鑒國外先進的金融資產評估方法,研究制定出適合金融資產評估的方法標準體系。
(二)認真評估金融不良資產的真實價值
在以往的政策性處置業務中,資產評估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和防范道德風險等方面起到了有效作用;在各家資產管理公司逐步實現商業化轉型后,資產評估的定價職能將被賦予更高的期望和要求。金融不良資產處置對象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得業務決策具有更大的難度和風險,資產評估作為定價工作的中心環節,如何使評估結果更符合處置實際、更貼近市場價值,是下一步評估實踐的重要課題。
(三)加強評估行業建設,提高專業勝任能力
加強行業誠信建設,提高執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創造良好的執業環境;統一計費標準,提高評估機構參與積極性。統一計費標準,制定比較合理的計費方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評估機構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的參與積極性,對該工作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評估人員應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業務較一般的資產評估業務復雜,需要評估人員具有豐富的知識。因此,做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評估人員必須下功夫學習相關知識,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否則,很難搞好金融不良資產評估工作;嚴格執行評估程序,正確使用評估方法。評估人員要樹立風險意識,克服糊弄心理,以高度的責任心嚴格執行有關準則和指導意見的規定程序。評估人員在執行程序和分析過程中,要積極發掘有用的信息,充分考慮各種不確定因素,提升不良資產的價值。在評估方法上,也要充分考慮各種評估方法的假設前提和使用范圍,以正確衡量不良債權的價值。
關鍵詞:公允價值;會計計量;對策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A
一、公允價值計量在應用中的問題
(一)缺乏完整成熟有效的市場環境。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雙方自愿進行的資產交換或者賬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計量基于市場的計量,充分活躍的市場,信息暢通,才可能保證公允價值中所謂的“公平交易”。公允價值的獲取應該是在一個活躍的、完全競爭的市場下進行。首先,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基本確立,資本市場和金融市場有較大的發展,但活躍市場遠未形成,市場不活躍,信息獲取不對稱,很多小企業在獲取信息方面遠不如大機構,因此在市場交易過程中,“公平交易”前提自然無法滿足,公允價值自然無法體現。其次,我國市場經濟的轉型并沒有完成,非市場化的因素依然存在,企業之間的非貨幣交易不規范,證券交易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生產資料市場等都不成熟,價格難以真正反映價值,絕大多數資產的公允價值難以獲得。因此,造成公允價值計量方式在實踐中運用比較困難。
(二)缺乏完善的公允價值體系。第一,沒有單獨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新會計準則中雖然大量運用了公允價值,但沒有一個單獨的關于公允價值方面的主體準則。從我國目前會計準則中關于公允價值計量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新會計準則對于哪些經濟事項適用于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已經作了明確規定,他們分散在各個準則中,但對于其他公允價值卻沒有給予充分說明;第二,公允價值的披露方法不完善。雖然在新的會計具體準則38項中,涉及公允價值計量的準則有17項,但對公允價值計量如何披露的規定只在金融工具列報標準中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其他涉及披露的條款很少;第三,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還沒有定論,計算方法還不規范,對公允價值計量的運用都是體現在別的準則中,使公允價值計量缺乏相應而有效的解釋與指引,這不利于公允價值計量的推廣和應用。
(三)稅收影響更具不確定性。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帶來了稅收上如何銜接的問題。公允價值計量模式會大大增加納稅調整的工作量,收益的稅收問題又是公允價值會計中一個很實際而且很重要的問題,這些都會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如企業在首次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投資性房地產后,調增的留存收益在稅法上是否需要征稅以及未實現收益是否征稅等,如果要為尚未實現的收益付稅,企業可能面臨不得不出售某些資產來繳稅的問題。另外,現行準則在資產和負債的計價基礎方面大量引入公允價值,導致財務會計與納稅申報的“游戲規則”漸行漸遠。例如,現行準則要求將符合條件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交易性金融負債、投資性房地產、生物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企業將這些資產和負債出售或結算之前,這類損益實質上屬于未實現損益。這種性質的未實現損益是否交納所得稅仍然懸而未決。會計改革的超前與稅收規定的滯后,導致企業活動的稅收影響更具不確定性,納稅籌劃將變得更加重要。
(四)經營業績的波動性明顯加劇。對匯率、利率和交易價格變動比較敏感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由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并將公允價值變動計入損益,將導致擁有大量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不同會計期間的經營業績出現大幅度波動。此外,發生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換的企業,如果所涉及的公允價值與賬面價值差異較大,將不得不在特定會計期間確認巨額的損益。從財務角度看,企業經營業績的波動越大,通常也意味著企業風險加大。因此,如何通過風險管理減少經營業績的大起大落,將成為擁有大量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企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五)會計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會計人員素質高低是影響公允價值確定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會計人員的知識結構、學歷結構和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整體水平偏低,部分會計人員缺乏應有的職業道德和專業素質。
首先,缺乏高素質的會計人才。由于公允價值的難獲取和獲取方法的難量化性,對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允價值的實際操作中,會計人員雖然知道哪些具體業務需要進行公允價值計量,但如何計量,從哪里找到參照物,卻顯得無所適從,結果會計人員更多的是運用主觀隨意性計量有關資產、負債的公允價值,由此得到的財務數據既不相關也不公允,更不可靠,極大地影響了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性。會計人員整體素質偏低,綜合會計能力較差,便成為合理應用公允價值的又一難題。
其次,面臨企業高管人員和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挑戰。公允價值本質是個估值的金額,需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既然有主觀判斷,也就不同程度地受到企業管理當局和會計人員主觀意志的影響。而目前我國公司治理結構還存在許多缺陷,一些高管人員和會計人員由于道德觀和誠信意識的缺失,容易出現利用公允價值操控利潤、粉飾財務報表的現象。在目前這樣一個道德缺失的背景下推行公允價值,我們必然面臨企業高管人員和會計人員道德風險的挑戰。
二、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會計運用中的建議
盡管我國在公允價值的應用過程中,面臨著很多困難,但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就能夠提高公允價值的可靠性,促進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完善與發展。
(一)完善公允價值應用的市場條件。雖然,公允價值并不就等于市場價格,但是市場價格畢竟是最為客觀的、可靠程度最高,也是最簡便的公允價值的來源。所以,當前應該努力培育各級市場,特別是生產資料市場和二手交易市場,從而使公允價值的取得更為客觀、直接,最大限度地保證公允價值的可靠性。
為促進生產資料市場持續、穩定地發展,在市場運行過程中要做好四項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生產資料市場監測與調控工作,不斷提高監測、調控水平,適時市場監測信息,保證公允價值獲取途徑的通暢;二是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資料市場,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大力創新流通業,推動生產資料市場增長方式的轉變;四是加快批發市場的改造和提升。與此同時,對于二手交易市場,引導品牌企業進入,建立適當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把資質審查關,將有助于我國二手市場的完善與發展。在發展二手市場的基礎上,政府應當鼓勵和支持中介服務機構,從而使交易雙方能夠獲得相對公允的市價信息。
(二)加強公允價值理論研究,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加強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使公允價值計量真正做到與國際接軌。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在我國現階段還是一個正待深入研究的領域,我國理論界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研究仍然十分有限,無法建立完善的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對公允價值確認、計量的要求及方法散落于各個具體準則之中,準則之間的差異導致了不一致,這些不一致性又增加了公認會計原則的復雜性。理論研究的缺失,特別是對公允價值概念及其外延研究的缺失,將極大地阻礙公允價值的應用與發展。在目前的準則體系下,公允價值計量很難真正做到與國際的接軌,加強公允價值的理論研究,如何盡量以合理的渠道和方式取得公允價值信息,以保證相關會計信息的可靠性,避免主觀因素對企業財務信息產生影響。建立公允價值計量準則已成為當務之急。
(三)加強審計的配套建設。會計與審計密不可分,會計執行好壞,還有賴于審計的完善與發展,在公允價值會計下,會計信息具有很大主觀性,因而為了防范會計人員隨意操縱會計數據,提供虛假信息,加強審計工作力度是必不可少的。2006年2月15日,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2號―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的審計》,初步規范了我國公允價值的審計方法和過程,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會計報告的真實性。但是,由于我國公允價值確認、計量的相關理論并不完善,這給公允價值審計準則的執行帶來一定難度。當注冊會計師按照第1322號審計準則第十條的規定評價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中公允價值計量和披露是否符合適用的會計準則和相關會計制度的規定時,評價標準本身就不明確、不統一,從而影響注冊會計師評價的正確性;當注冊會計師按照該準則第四十一條和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對公允價值進行獨立估值時,更需要明晰統一的參考指導。顯然,我國相關會計審計準則的完善之路任重而道遠。
(四)規范資產評估流程,加強資產評估隊伍建設。資產評估是公允價值確認的重要途徑之一,公允價值的完善離不開資產評估的發展。但是,從上文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我國目前的市場環境中,資產評估的流程尚不規范,資產評估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首先,應強化對資產評估機構的監管。一方面我們應當提高檢查監管部門的監管水平,提高監管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從技術上防范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并提高對資產評估機構違規操作的識別能力;另一方面應當發揮社會監督的作用,積極提倡、鼓勵社會公眾參與監督。此外,成立專門負責對注冊資產評估師監督和處罰的機構,財政上要保證其資金的充足到位,不能因為對資產評估部門實施監管的成本過高而放棄對其監管,要確保資金的充分合理利用。
其次,應加強繼續教育,不斷提高注冊資產評估師素質。加快建立資產評估師繼續教育相關規范,在法規方面保證資產評估師的繼續教育質量;加強資產評估師的職業道德教育,從思想上保證資產評估的公允性。
最后,應減少守信成本,增大失信損失,改善評估執業環境。充分發揮資產評估協會的作用,促使政府完善立法,改革評估執業環境,使得失信者遭受的損失大于守信的成本,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執業環境,將誠信建設在評估行業持續地開展下去。
(五)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提高財務人員職業素質。交易是人的活動,公允價值是人們計量經濟業務的手段,沒有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公允價值不可能得到合理地估計和運用。公允價值應用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職業判斷,在新舊準則交替之際,加大教育投入,轉變會計人員的計量觀念,培養具有公允價值觀念,懂得理論與實務的會計人員,是公允價值得以全面使用的必備條件,也是降低公允價值計量成本,應用公允價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允價值應用中大量不確定因素的使用,為企業利潤操縱提供了方便,這就要求我們加強會計人員的守法意識和道德教育。從主觀上消除利潤操縱的動機,是杜絕利用公允價值操縱利潤的根本措施。
(作者單位:株洲職業技術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徐麗.新會計準則下公允價值計量的探析[J].商業會計,2009.9.
論文關鍵詞:金融能力,指標體系,主成分分析
金融是現代經濟發展的核心,目前,各地區也都將提高金融能力視為整個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暴露出我國的金融體系還很脆弱,一些城市和地區的金融業發展水平較低。本文旨在通過建立金融能力評估指標體系來衡量一個城市的金融能力,為提高金融能力提供新的方向。
一、 建立城市金融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必要性
所謂金融,就是指資金融通。因此,一個城市或國家的金融能力主要是指該地區的資金融通能力。金融能力的決定因素有很多,諸如區位因素、人力因素、市場因素、知識因素及科技因素等。建立完整的金融能力評估指標體系對于金融業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為城市金融業的發展提供方向,明確目標和定位。金融業屬于高風險行業,其發展必須結合自身條件,確定合理的目標,對自身進行的明確的定位;
2.比較不同城市間的差距主成分分析,優化資源配置。在建設金融業的過程中,應與周邊城市進行比較,取長補短,以免造成資源浪費和重復建設;
3.對金融業發展具有檢驗作用,及時糾錯。金融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測性,因此,在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的進行檢驗糾錯,防止危機的出現;
4.為金融監管提供策略,防止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國際金融海嘯過后,金融監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根據評估體系得出的結論,可以有針對性對薄弱環節加強監管,從而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通過金融能力指標體系能夠將無形的城市金融能力進行有形化處理,清晰地知道金融能力發展的優勢及不足,有利于金融業的持續發展。
二、 金融能力評估指標體系的設立
(一)評估指標體系設立的原則
為了對城市綜合金融能力做出全面、客觀的評估,并且使得到的結果具有參考價值,本文認為在構建城市金融能力體系時應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科學性原則。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是在科學的基礎上,能客觀地反映金融能力論文格式模板。從指標的選取、劃分都依據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對于數據的收集和處理都是真實及有效的,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真實性及可信度。
2.系統性原則。整個指標體系由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質量及金融可持續發展能力作為子系統,每個子系統下又有相應的指標構成,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3.全面性原則。金融業本身是一個高端的、復雜的產業,其發展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約。同時,金融業所覆蓋的領域較廣,包括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等行業。因此,指標設計應從整個金融業大系統出發,保證所選指標全面地包含諸多因素所反映的信息。
除上述三大基本原則外主成分分析,在數據篩選和處理上,也會考慮其可操作性及完整性,使得整個評估指標體系更有實際操作意義。
(二)各項指標設立依據及內涵
根據上述建立指標體系的原則,本文采取以金融規模、金融結構、金融質量及金融可持續發展力四個方面來綜合評價金融能力(表1)。
目標層
中介層
指標層
綜合金融能力指數
金融規模
金融相關率(FIR)、金融從業人員數量、金融機構存款余額、金融機構貸款余額
金融結構
金融機構存貸款比率、上市公司數量、保險深度
金融質量
銀行壞賬率、凈資產收益率、資本充足率
一是職業婦女的生殖健康問題突出。職業婦女月經異常發生率較高,平均為35%,在石油化工、冶金、護理、金融等行業高達40%;職業婦女生育能力下降,不孕率高于非職業婦女,金融、石化和民航等行業較為突出,約占26.8%—29.5%,非職業婦女為18.7%。
二是職業婦女更年期健康問題凸顯。表現為更年期提前、反應強烈、時間延長;更年期起始年齡平均為45.8歲,平均絕經年齡為49歲,給職業婦女及家庭帶來困擾,嚴重影響她們的生活質量。
三是職業婦女面臨過高的工作壓力與心理健康問題。據中國疾控中心職業衛生所調查顯示,婦女心理問題的總體陽性率為33%,其中較高的因子為強迫癥(24.5%)、軀體化(16.7%)、抑郁癥(16.2%)。金融、石油化工、護理行業和行政人員群體心理問題高于其他行業。
四是職業婦女面臨慢性病的困擾。超過三分之二的65歲以上婦女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疾病。有些行業婦女過早退休或健康原因過早離職,或工作過于單一,致使認知功能過早喪失,患老年癡呆和心理疾病的機率增高。
職業婦女不僅擔負著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重任,還擔負著孕育后代的天職。保護好職業婦女健康,不僅關系著女性自身,也關系著千家萬戶幸福和下一代成長。建議:
一是加強對影響婦女職業健康有害因素的探索研究。在有條件的院校和科研機構,設立職業婦女健康保護研究單位,國家財政應設立專項資金給予支持,確保每年的經費投入。研究內容包括。職業婦女勞動保障相關的法律法規,婦女不同生理時期的健康問題,職業有害因素對婦女健康的影響,婦女勞動保障政策的落實與執行情況等。
關鍵詞:公允價值 購買法 權益結合法
一、權益結合法和購買法的本質差別
權益結合法的實質是現有的股東權益在新的會計主體的聯合和繼續,而不是取得資產或籌集資本。在合并時因屬同一控制下不產生新的計價基礎參與合并的各企業凈資產采用賬面價值計量,不會產生商譽只對賬面價值的結轉予以確認,同時結轉了全部參與合并的企業的留存收益。而購買法的實質與購買任何資產項目的實質是一致的,都是所有權的轉移。購買法下購買的是資產和負債。因為所有權發生了變化,使得購買法下的計價基礎以公允價值來計量,從而產生了3個計價:合并成本,被購買方凈資產公允價值,被購買方凈資產賬面價值,商譽產生。購買法下被購買方合并當年實現的損益中,只有合并日至合并年末的部分被計入合并當年的合并損益,被購買方的留存收益一般不轉入合并后的留存收益。二者的根本區別是權益結合法以賬面價值為基礎,購買法以公允價值為基礎。
二、由于計價基礎不同所導致的問題
由于計價基礎不同,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購買法下一般采用大于賬面價值的公允價值計量并且確認商譽,致使合并財務報表上的凈資產數一般大于權益法下的確認金額。權益結合法下資產的確認始終按賬面價值,而一般資產現行的公允價值都高于其賬面價值,企業可通過變現資產虛增當年的利潤。這一部分“即時利潤”會使得企業每股收益增加,凈資產率上升,吸引股東投資,抬高股價,提高市值。而購買法下,企業將獲得凈資產的入賬價值與支付的對價之差計入資本公積,合并后只保留購買方的留存收益。而權益結合法下合并方與被并方留存收益均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予以列示。所以一般而言,權益結合法下留存收益會多于購買法,而對于資本公積,購買法下會比較多。而公允價值在企業合并購買法下的應用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公允價值在購買成本中的應用。購買成本應以購買方所放棄的資產、發生或承當的負債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計量。通過一次交換交易實現的企業合并, 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在購買日為取得另一方的控制權或凈資產,由此而放棄的資產、發生的負債以及發行的權益性證券的公允價值。通過多次交換交易分步實現的企業合并,其合并成本為購買方已經持有的被購買方股權在購買日的公允價值以及購買日支付其他對價的公允價值。
(2)公允價值在合并成本與所取得的可并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之間差額的應用。在購買日,購買方的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間的差額, 應當確認為商譽; 若小于則計入營業外支出。
(3)公允價值在報表方面的應用。合并形成母子公司關系的, 母公司應當編制購買日的合并資產負債表, 因合并取得的被購買方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及或有負債應當以公允價值列示。被合并方合并前實現的留存收益中屬于合并方的部分不進行賬務處理。
三、關于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的確定
在存在活躍市場時,以活躍市場中的價格為公允價值。但因為考慮時間貨幣價值,所處的市場環境,經濟會計政策地域等因素使得單項資產不能依靠單純的市場價格來統一計價。應充分考慮到各影響因素,基于重要性原則,對此進行職業判斷。在不存在活躍市場時,以自愿交易價格為依據自行確定。這種方式下操作難度比較大,需要會計人員高業務素質或由相關資產評估機構進行評估但成本較大,同時人為影響力較大,不滿足會計核算客觀性的要求,會計信息不可靠,也會對后續商譽的確認和利潤產生影響。關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公允價值的應用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公允價值的計量易受到金融環境的影響。在穩定活躍的金融市場,資產負債等會計要素可以在市場上找到可供參考的交易價格。而一旦金融環境發生變化,此時的可供參考價格就并不可靠了。環境市場的敏感變化并不是財務工作者所能覺察到的,大多是在金融環境惡化到一定程度突顯出一些問題時才開始意識到。在環境發生變化的這一段時期內,公允價值仍是按照以前穩定時期的參考價來計量,必然不能客觀公允地反映資產負債價值。在最近的金融危機蔓延的時候,一些投資性信貸金融機構的金融產品主要以公允價值計價,當出現交易波動,不再有序進行時,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不再穩定有效,此時只能依靠財務人員的職業素養和相關經驗來進行主觀定價。而且在我國,市場經濟還不發達,各項經濟制度還不完善,市場經濟也并非完全開放,政府宏觀調控政策很大一方面影響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金融市場尚處于起步發展階段沒有完善地形成體系,所以本身的市場價值就是不公允的,再考慮到經濟環境的易變不可見性,公允價值在我國計價并不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允。
(2)公允價值的計量易受主觀影響,容易操縱利潤。當市場環境不能有效的課參考價值時,便需要專業人員對市場、對經濟的把握和預期來確定,此時人的主觀因素會較大影響計價,降低計量的可靠性。對于一個企業而言,公允價值會計的特點是:一個企業的當期收益,既包括已實現的真實收益或虧損,又包括未實現的預期(估計)收益或損失。同時,該企業資產負債表中的凈資產也會包括未實現的預期資產增值或減值。因為存在預期和估計,在主觀能動性的條件下,企業管理者可以通過高估收益凈資產公允價值,低估費用損失負債的公允價值來虛增利潤,美化報表,提高資產負債率市盈率等蒙蔽股東和投資者。在經濟危機時期,不少經營失敗者由于主觀高估公允價值,美化調整財務報表將報表調到不可信的市值,引起了投資者的懷疑和恐慌,造成活躍的金融市場發生混亂,干擾了有序交易,從而導致了銀行信貸等金融機構倒閉、破產。
(3)公允價值的計量成本太大。公允價值的計量涉及到許多復雜計算,有時需要專業的評估機構來進行評估核定,這時就需要一筆較大的費用支出。而且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動態計量屬性,每一期都需要根據財務報表各要素及市場環境分析確定公允價值,這期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成本,信息成本都將會大大加大。
四、針對以上這些問題的應對措施
(1)完善金融經濟市場體制。只有在穩定開放,充分發揮開放市場經濟作用的金融環境下,公允價值才能確保是公允的。完善穩健的金融經濟下市場價格是公允價值所能取到的最可靠最便捷的計量基礎。所以在當今我國新興市場經濟環境下,逐步放開政府干預的范圍與力度,加強對金融各級市場的完善和監管,形成一個完整的金融體系。加強對生產資料市場的完善,確保生產資料價格的公允性和易得性;加強二手交易市場的擴大建立與健全,使得對資產的重置與再評估有一個相對可靠的市場計價基礎,降低公允價值的確定難度。另外,要充分發揮利率市場作用,發揮市場的自調功能,使得市場價格能更為公允地反映資產內在價值。
(2)加強評估監管力度。我國現在還尚屬于新興的市場經濟國家,各項制度還不完善,各金融機構體系還不成熟,對于資產評估機構管理還不夠完善,資產評估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只有加強對這方面的法律完善和制度約束,逐步引導該機構走向成熟,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只有這樣,才能降低確定公允價值的難度和不確定性,從而提高公允價值計量的可靠性和真實性。
一、公允價值的含義
公允價值,從字面上來理解,“公允”就是要公正、允當的意思。目前,業內各界人士均認可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的定義。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B)在1995年6月的第32號國際會計準則(IAS32)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公允價值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當事人自愿據以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結算的金額。我國財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中,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發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國際會計委員會(IASB)還是我國對公允價值的定義是基本相同的。首先,應該是在公平交易的情況下,即有一個公平交易的市場,均是獨立競爭,而無任何關聯關系;其次,交易雙方應該是地位平等的,完全從自身商業利益出發完成交易的;第三,在時間性上,公允價值是動態的,涵蓋了幾種計量屬性的時間區間,包括現在和未來。
二、我國引入公允價值的必然性
(一)公允價值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在我國,主要強調了會計信息的可靠性,注重歷史成本計量屬性,而歷史成本主要是反映企業相關資產和負債過去的信息,不能反映該資產或負債現在的價值,相關性得不到很好的體現。公允價值則反映的是在特定時點和特定環境下,市場對資產或負債的定價,包含了所有影響該資產或負債交織的信息,與歷史成本相比,更能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同時,公允價值不僅能在資產負債表中體現增加或減少的價值,還能對公允價值的變動反映到相關利得和損失中,體現到利潤表。因此,公允價值的引入有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二)公允價值的引入是會計國際化趨勢。經濟全球化促使會計準則也日趨國際化,目前美國等多數市場經濟國家會計準則普遍采用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我國的經濟也日趨融入世界經濟,與國際接軌,自然我們的會計準則也應與國際會計慣例接軌。
(三)我國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加入WTO以后,不斷出現了許多新業務、新的金融工具,為滿足會計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對衍生金融工具、期權交易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夠全面反映期權價值的動態信息和未來經濟損失。
三、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出現的問題
(一)公允價值難以認定。從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經濟市場可以看出,經濟越發達,資本市場就越完善,公允價值就易于取得和認定。在我國,通常認定公允價值的方法有三種:一是存在活躍市場交易的前提下,尋找市場上同類交易的同類價格作為公允價值,即市價法;二是在找不到所計量項目的市場價格的情況下,通過參考類似項目的市場價格來確定所計量項目公允價值;三是如果沒有市場可觀察的價格,運用現值技術估計公允價值或者采用專業評估人員評估。其中,前兩種認定方法,獲得公允價值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在我國缺乏成熟、活躍的市場,資本市場不完善,資產評估的隨意性很大,市場化程度低,采用公允價值計量會影響會計要素的可靠性。第三種認定方法,股價技術法的實施難度是最大的一個,相對的爭議也非常多。
(二)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有限。公允價值的確定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由于市場體制的不健全,理論體系不完善,缺乏社會監督,使公允價值的確定隨意性較強。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能夠對新準則及時準確地把握,除了具有相關的會計理論,還要有豐富的時間經驗,了解資本市場,評估和金融的相關知識。而我國目前會計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參差不齊,職業判斷能力比較缺乏,因此不少關聯公司利用關聯交易粉飾報表,調節利潤。這樣,公允價值成為了關聯方、上市公司粉飾業績,偽造盈利的工具。
(三)稅務部門不認可。在核算企業所得稅的時候,對于會計準則核算的公允價值的金額稅務不認可。比如,資產負債表日,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的變動,應將其賬面數調整到當前的公允價值,但是稅務部門只認該項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初始金額,于是就形成了暫時性差異。因此,會計人員要做更大的調整。
四、我國應用公允價值的對策
(一)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為應用公允價值培育良好的土壤。培育適合我國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土壤應該是必需的,才能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F階段,我國市場經濟的成熟度在很多領域還不具備條件,資本市場的發展程度還相當的有限。筆者認為,我國在完善資本市場的同時,應該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市場,建立統一充分的競爭的交易市場,同時完善已建立的企業績效評價機制。公允價值計量確認的方法首選就是市價法,因為公開的市場價格是最公允的。而一些賠償制度、處罰制度能有效地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因此,為了保障公允價值計量的“公允”,我們應借鑒國外一些經濟發達國家的做法,建立相應的法規制度,以有效地防止造假現象的發生。
(二)提高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能力。全面提高會計人員職業素質是實現公允價值正確應用的根本,如果會計人員缺乏較高的會計職業素質,公允價值的應用也是空談。因此,應不斷加大對會計人員的教育投入,培養公允價值觀念,熟悉會計準則,懂實務,具備會計職業道德素質。這樣才能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在我國的應用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面臨許多的問題。隨著資本市場的建設,相關法規制度的建立以及評估制度的完善,公允價值在會計核算中的合理性將日益顯現,對會計目標的轉變――從“受托責任觀”到“決策有用觀”將起到關鍵的作用,也對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和可靠性具有更加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
主要參考文獻:
[1]范偉慶,艾興,楊多,李圣寶.論公允價值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科技信息,2010.5.
[2]黃越婷.公允價值計量在我國的應用淺析[J].現代商業,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