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4:4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程與安全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作者:佟海峰 單位:一重集團天津重工有限公司
在人員配備上,提升了對素質的要求,切實將勞務協作隊伍完全納入項目部的安全生產管理范疇。人、機持證上崗率必須做到100%;重點針對薄弱環節,從預防為主、事前控制出發,以科學的方法識別、判斷危險源,制定危險源的管理方案和應急預案,將排查安全隱患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切實加強管理,達到“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2建立制度、規范管理,提高市場競爭力項目部從年初就著手建立各項管理制度,明確規定了質量、進度、安全管理的職責分工,初步建立了工程項目質量、安全管理制度體系。工程開工之前,項目部編制、完善了土方、腳手架、模板、起重吊裝等危險性較大分部的工程施工方案。針對施工現場可能發生的高處墜落、坍塌、物體打擊、機械傷害等事故制定了相應的事故應急預案,有效地遏制了安全事故的發生。優選施工隊伍,搞好源頭控制安全、文明施工是施工行為的反映,搞好質量、安全、文明施工關健是施工隊伍。項目部把優選施工隊伍,搞好源頭控制作為關健環節。我們的做法:(1)嚴格執行招標規定,依法進行工程招標;(2)招標前,工程部對報名單位進行考察,并結合所承包工程的表現,把差的拒之門外;(3)防止惡意低價中標,從工程承包價上使質量、安全、文明施工有資金保證。合同約束,強化管理與施工單位之間是經濟合同關系,對承包人只能通過合同的形式實施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招標文件是工程合同附件,項目部在發出的招標文件中有專門的安全、文明施工要求;(1)在工程開工前要求施工單位必須編制質量、安全、文明施工保證措施;(2)工程投標報價,要單獨編列詳細的安全、文明施工預算,不得用減少安全施工費用的辦法降低投標報價;(3)其他有關質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的要求,同時在標前會上進行強調。
每周開現場例會,及時解決施工中存在的困難;每月印發《工程簡報》,公布工程施工中存在的問題,交流工程進展狀況;對做得好的進行表揚,建立安全文明施工信譽檔案并與公司工程招標掛勾;加大安全生產投入,施工現場購置了符合安全標準的安全帽、安全網、及安全帶、雨鞋、漏電開關、漏電保護器等防護用品;大大降低了安全風險系數。為了確保施工現場人員安全,制定了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堅持特殊工種及關鍵崗位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做到管理人員不違章指揮,施工人員不違章操作,設備作業過程中,前后有人觀照,并且要求每個進入施工現場的施工人員必須佩帶安全帽。為了保證施工現場用電安全,項目部和用電單位對用電人員進行用電安全交底,并由施工單位派專人對用電設施采取保護措施,裝釘安全警示標志,保障了用電安全。
抓好施工現場的安全管理,首先要解決認識問題只有重視員工生命的企業才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企業,才是一個能不斷做大做強的企業。要解決一個觀念問題,接一個項目干一件精品,誰都知道沒有安全事故就是企業最大的效益,而對龐大的總承包施工攤子,其背后的安全風險是不容忽視的。針對國家法律法規以及安全生產規程的不斷細化,要讓從業人員遵章照律開展工作,通過培訓、教育,扎實鍛造一支過硬隊伍。在認識到位、意識端正、思想扎實的前提下,有序推進日常管理工作。切實加強制度落實十分重要。在制度完善、規章齊備的基礎上,對落實的情況要及時進行檢查,并加大整改力度,力求“制度全、落實嚴、成效大”。自我公司首個總承包項目施工以來,通過反復夯實上述三個層面的認識問題,面向施工一線,推出了有針對性的管理辦法和措施,體現出工程總承包管理的創新性和有效性。如施工單位能始終堅持班前安全活動,有效加強現場安全意識的宣貫和責任的落實;實行了施工班組安全日記制,有利于施工現場明確職責、發現問題、倒查責任,具有很強的現場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要對分包方嚴要求、嚴管理,共同做好施工文明創建工作。通過對現場安全文明管理工作的實踐,使我們深深體會到,安全文明管理工作確實是“外樹形象、內強素質、行之有效”的一項工作,它不僅能創造良好的施工環境,而且還能提升公司的企業形象。結束語只有切實做好上述工作,才能更好的完善工程總承包模式,有效地解決工廠式管理與土建施工之間的銜接弊端,從根本上實現企業生產組織的流程化管理,使以機械加工為主的工廠式企業更好的向工程總承包模式實施轉變。
錢七虎院士在中國地下工程安全風險管理進展、挑戰及對策中指出隧道工程建設信息化技術的發展方向,包括開展基于大數據技術的TBM/盾構施工的分析與控制研究,以及數字隧道向智慧隧道的發展,提出智慧隧道“智”體現四個方面:透徹感知、全面互聯、深度整合、智能服務。
巖土工程施工工序復雜、工種繁多,施工事故不僅與設計、操控有關,還與地層、地下水、環境等因素相聯系,造成很多事故機理難以完全摸清,且在風險評估過程中,由于人類本身經驗的相對缺乏、風險評估的時間不充裕,或者風險管理實施者主觀的不確定性等原因,可能造成風險因素識別不全面、風險評估可參考性不強、風險對策不合理等后果,從而使得風險管理達不到其原定的目標,甚至失效。為了充分、有效地利用人類以前的風險評估經驗,吸取以往的事故教訓,神經網絡、(BR( (ase-Based Reasoning,案例推理)、RBR( Rule-Based Reasoning,規則推理)等智能化分析工具應用于巖土工程施工安全評估能夠很好地解決風險評估過程中時間、經驗不足的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的劉博基于案例(((BR)和基于規則((RBR)混合模式設計地鐵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庫的結構化模型,其搜集了國內外(國內為主)71個地鐵工程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分析典型案例的表示形式、內容特征及統計規律,并通過對特征的相似性、案例庫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分析,論證歷史案例重用的可行性。葉婷婷等將案例推理的原則應用到構建集成情境的地鐵施工安全動態辨識知識庫中,運用案例推理和專家識別的方法構建知識庫的主要運轉方式,分別運用案例推理、專家識別實現知識庫自動識別器、人機識別器的運轉,并通過雙方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實現知識庫運轉。李興高針對泥餅等盾構掘進中典型事故,基于典型事故掘進參數數據,利用BP神經網絡實現故障識別和分析,對于泥餅故障,文獻選用了扭矩、推力、推進速度、閘門壓力、出土溫度作為神經網絡的輸入指標,以事故發生與否作為輸出指標。
林鵬研發了一種在混凝土壩區為工人提供安全保護和各種服務的實時隧道定位系統,基于該系統,實現在線、實時跟蹤、智能識別功能,還具有工人緊急呼叫、跟蹤歷史和位置查詢等功能,現場應用表明,該算法可靠、準確(3-5米精度),可提供實時定位服務。
關鍵詞 工程碩士 安全工程 核特色 培養模式 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7.03.01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YE Yongjun, LI Xiangyang, LIU Yingyun, JIANG Fuliang, ZHENG Pingwei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afety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
Abstract Since 2008,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as undertaken the task of Cultivating Master's degree in the field of safety engineering in China National Nuclear Corp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combined with the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running schools in recent years, demand-oriented enterprise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masters in the field of personnel train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ster training program, training mode and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ode, and determine the train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five aspects of in-depth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training mode and related measures of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the field of nuclear safet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is feasible and successful.
Keywords master of engineering; safety engineering; nuclear features; training mode; quality control
0 引言
工程T士培養是我國面向企業生產第一線培養高層次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的重大舉措。它通過提高我國工礦企業和工程部門在職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的素質,增強企業實力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我國在1997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批準設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長期實踐證明,這種“進校不離崗”的工程碩士培養方式,避免了傳統的工程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固有的局限性,促進了企業與高校的聯系,加快了我國高校從封閉式辦學向開放式辦學轉變步伐,深受委培單位領導和廣大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歡迎[1-3]。南華大學于2006年首批獲得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學位點,2007年開始招生,至今已經達8年之久。特別是2008年南華大學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達成為其下屬的核廠礦企業培養一批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協議以來,已于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共招收學員138人,安全工程專業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招生規模得到了實質性的壯大、人才培養特色得到彰顯。近年來,南華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圍繞如何結合學校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培養高素質的核特色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人才進行了努力探索和實踐。
1 發揮學科優勢,建設核特色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人才培養平臺
南華大學是具有鮮明核特色的學校,辦學歷史悠久,特別在核科學與技術、核燃料與核資源、醫療衛生、安全與環境保護等領域已形成較齊全的學科(專業)和研究方向。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依托于南華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點,近年來,為了培養高質量核特色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人才,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通過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等央企下屬的企業、研究院所的深入交流和合作,打造了以鄒樹梁教授、丁德馨教授等博士生導師為方向帶頭人的導師隊伍,建設了多個研究生科研與實踐教學平臺,包括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核燃料循環技術與裝備”、湖南省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中心”、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核設施應急安全技術與裝備實驗室”、兩個湖南省高校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生產運作與安全管理”和“核測控與核安全防護中心”、兩個南華大學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鈾礦通風與安全環保技術中心”和“AP1000建造安全技術中心”等。這些校企平臺的建設,不僅為工程碩士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從事科學研究和實踐教學場所,而且也為學校與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企業、研究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提供了良好的互動平臺。
2 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校企雙方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程碩士培養方案
培養方案是培養目標達成的基本教學要求,是培養質量得以保證的依據[4-6]。由于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下屬的不同企業、科研院所有各自獨特的安全生產任務及安全發展戰略,從事安全技術和管理工作的職工有不同的專業背景、不同的人才培養規劃及知識結構的要求。因此,南華大學在制定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時,以企業需求為導向,采取多種方式同集團公司安全環保部以及下屬的企業、研究院所進行交流,共同制定和修訂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如:2010年和2012年,中核集團安全環保質量部原主任孫先榮和副主任費洪澄先后到我校調研究工程碩士培訓班的工作,并就培養方案的修訂提出了指導建議。同時,在2011年至2014年期間,安全科學與工程學科骨干教師赴三門核電有限公司、中核韶關錦原鈾業有限公司、核工業北京化工冶金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和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企業實地考察,同以上單位的安全管理部門領導和一線員工就企業的生產特點和安全要求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討論了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經過多次校企協商和長期的實踐,工程碩士的培養方案得到了學員企業的認可。2014年11月,安全環保部主任張金濤在與第四期學員見面會時也對南華大學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肯定。
(1)圍繞總的人才培養目標,設置多個研究方向和課程模塊方便學員選擇。南華大學安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具有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安全工程領域實際問題的先進技術與方法,具有工程應用研究、安全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攻關與技術改造、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工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復合型高層次安全工程技術和安全管理人才。圍繞這一總目標,設置了核安全、礦山安全、建筑安全、安全應急管理、安全監測與監控和信息安全等六個研究方向,并設置相應的課程組。為了確保每個研究方向的學員能達成培養目標,整個課程體系不僅包括國家工程碩士學位規定的公共學位課和專業學位課,同時也設置了可供不同研究方向學員自由選擇的非學位選修課,以及為非安全工程專業本科畢業學員學習和了解安全工程專業基礎理論知識的本科專業補修課。課程教學內容基本是以面向工程實際應用為主,不僅有引導學員了解安全科學國際發展前沿的“安全工程前沿進展”課程,也有讓學員系統掌握安全管理和系統安全分析先進方法的“現代安全管理學”和“安全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等必修課程;還有為了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開設的“鈾礦通風與輻射安全”、“安全監測與預警技術”、“職業衛生工程學”以及“核安全評價與應急救援”等非學位選修課程。目前,工程碩士的課程體系滿足了安全工程專業多學科綜合、寬口徑培養的人才要求。
(2)采用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培養方式。依據國家工程碩士培養的要求,采用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由學校負責學生的學位課程學習,課程實行學分制,學員應修滿學分不低于32學分,其中學位課程不低于18學分;專業實踐為學員必修環節,由學員在企業完成,校外導師負責指導;學位論文是培養學員綜合運用所學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經驗去解決安全領域工程實際問題的重要環節,也是學員取得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重要條件。學位論文工作主要由學員在企業完成。
3 依據企業生產需求和學校教學規律,采用靈活的學習方式以適應“進校不離崗”的培養模式
(1)實行彈性學制。由于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工程碩士班學員都是企業的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骨干,崗位工作任務較重,目前采用集中6個月左右的時間集中學習學位課程,其他時間在企業一邊工作,一邊完成工程碩士的相關培養環節,如開題報告、發表學位必須的期刊論文以及學位論文等。由于工作與學習矛盾突出,一些學員會因為工作任務繁忙或其它原因不能按時學習和完成學位論文,所以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行彈性學制。目前,工程碩士的學制3年,學習期限2-5年,即最短可2年授予工程碩士學位,對于不能按時完成培養環節的學員,授予學位的時間可延長至5年。
(2)研究生培養實行導師負責制。學員取得入學資格后,學位點將為每個學員指定一名碩士生導師負責學員的培養工作。根據學員選擇的研究方向,由導師負責組織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成立指導小組(3~5人),共同制定培養計劃。培養計劃的執行采取導師負責和指導小組集體培養相結合的方式。
(3)學位論文指導實行雙導師制。根據實際需求,學位論文的指導采取雙導師制,即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指導。目前,學校已建立了健全的校內外雙導師制,聘請學員所在單位業務水平高、責任心強的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人員作為副導師聯合指導。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學位論文等多個環節的指導工作。
1)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分別名列前三位,占據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主導地位。排在后面的依次為信息與系統科學、地學、數學、天文學和力學。除生物學、化學、物理學三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為正外,其他五個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均小于零,表明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多數學科的科技發展低于整體水平(見表1)。
表1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生物學
1.7461
0.98206
1.79619
1
化學
0.87113
1.18576
0.83031
2
物理學
0.81642
1.32005
0.76775
3
信息與系統科學 -0.41952 -0.77932 -0.37558 4
地學
-0.54201 -0.6447
-0.52783 5
數學
-0.71232 -0.20092 -0.7645
6
天文學
-0.88765 -1.14172 -0.84543 7
力學
-0.87214 -0.7212
-0.8809
8
2)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的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差距明顯。
在自然科學學科中,上海除地學外,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進入前三名,其中數學、力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六個學科在大陸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信息與系統科學國際科技論文數排在北京、湖南之后,名列第三(見表2)。雖然上海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位居前列,但與北京相比,差距明顯,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天文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在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自然科學領域中的力學、物理學、化學、信息與系統科學、天文學和生物學有明顯優勢,數學與地學國內科技論文未能進入前三名(見表2)。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除數學外,上海其他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表2 2001年自然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數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力學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上海 陜西
信息與系統科學 北京 湖南 上海
北京 湖北 上海
物理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安徽
化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天文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地學
北京 湖北 江蘇
北京 江蘇 湖北
生物學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廣東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3)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是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
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效率,就其實質而言,是新的知識在一個系統中創造、流動和利用的效率。它取決于諸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之間相互作用的效率。而決定創新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互相作用則取決于經濟科技制度的安排,政策體系的設計,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創新文化的氛圍。建設知識創新體系,提升學科建設與科技發展能力的關鍵是通過制度、政策和環境的作用,提高創新各要素的創新動力、能力和達到創新目標的要素間的互動。從本質上看,創新體系是由存在于企業、政府和學術界的關于科技發展方面的相互關系與交流所構成的。在這個系統中,相互之間的互動作用直接影響著創新的成效和整個經濟體系。創新體系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知識的循環流轉。表3所示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2/3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速知識流轉、戰勝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中的系統失靈是上海自然科學領域知識創新體系建設面臨的長期任務。
表3 上海自然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114
343
275
5122
與國內高校合作
127
305
221
7258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07
243
177
2526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38
127
118
2360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15
2103
1895
25427
獨立完成
2545
4408
2707
32311
其他
26
124
102
1384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2。
2 上海工程與技術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學科在國內的比較優勢。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20個學科的第一名,上海只有材料科學、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訊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土木建筑、交通運輸9個學科排名第二(僅次于北京),上海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兩個學科國際論文排名第三(見表4)。
表4 2001年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北京 河北 山西
北京 陜西 江蘇
測繪科學技術
北京 四川 陜西
北京 湖北 江蘇
材料科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上海 陜西
礦山工程技術
北京 江蘇 湖南
北京 湖南 江蘇
冶金、金屬學
北京 上海 遼寧
北京 遼寧 上海
機械、儀表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江蘇 陜西
動力與電氣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湖北 陜西
能源科學技術
北京 湖北 上海
北京 山東 黑龍江
核科學技術
北京 安徽 四川
北京 四川 甘肅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北京 上海 陜西
北京 陜西 上海
計算技術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江蘇 上海
化工
北京 上海 湖北
北京 江蘇 上海
輕工、紡織
上海 北京 四川
北京 廣東 上海
食品
北京 江蘇 廣東
廣東 浙江 江蘇
土木建筑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江蘇
水利
北京 湖北 江蘇
湖北 北京 江蘇
交通運輸
北京 上海 江蘇
北京 上海 湖南
航空航天
北京 陜西 黑龍江
北京 陜西 江蘇
環境
北京 江蘇 上海
北京 江蘇 上海
安全科學技術
北京 湖南 安徽
北京 湖南 江蘇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20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有18個學科排名第一,只有食品和水利分別由廣東和湖北名列第一,而上海只有9個學科進入前3名,其中材料科學、土木建筑、交通運輸3個學科名列第二,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輕工與紡織、環境工程名列第三(見表3)。
2)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占主導地位的學科。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8個學科依次是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機械與儀表、航空航天、材料科學、化工、計算技術、動力與電氣、交通運輸。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科技發展最為薄弱的5個學科是測繪科學與技術、水利、礦山工程技術、安全科學技術和食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2/3的學科科技發展的主成分得分小于零,表明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60%的學科科技發展低于平均水平(見表5)。
表5 上海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序
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
2.93105
2.48946
2.96681 1
機械、儀表
1.38674
0.06872
1.29458 2
航空航天
1.16586
-0.81414 0.98384 3
材料科學
0.57576
1.29195
0.67626 4
化工
0.61197
0.94682
0.66216 5
計算技術
0.35117
1.86971
0.51358 6
動力與電氣
0.49477
0.42028
0.50252 7
交通運輸
0.45473
-0.19787 0.40005 8
土木建筑
-0.32659 0.6906
-0.23377 9
工程與技術基礎學科
-0.26822 -0.66067 -0.31811 10
冶金、金屬學
-0.46472 0.25968
-0.40773 11
輕工、紡織
-0.46716 -0.475
-0.47954 12
環境
-0.69617 -0.31043 -0.67619 13
核科學技術
-0.72349 -0.79265 -0.75082 14
能源科學技術
-0.79072 -0.50098 -0.78198 15
食品
-0.76882 -0.90066 -0.80184 16
安全科學技術
-0.81005 -0.84276 -0.83462 17
礦山工程技術
-0.8642
-0.85314 -0.88633 18
水利
-0.89218 -0.8347
-0.91028 19
測繪科學技術
-0.89975 -0.85423 -0.91858 20
3)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論文產出與北京差距懸殊。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排在前3名的11個學科中,除材料科學與土木建筑兩個學科外,冶金與金屬學、機械與儀表、動力與電氣、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交通運輸、能源科學技術和環境工程9個學科的國際科技論文數均不足北京的1/2。
在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進入前3名的9個學科,除材料科學、輕工與紡織兩個學科外,土木建筑、交通運輸、冶金與金屬學、電子通信與自動控制、計算技術、化工、環境工程等7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均不足北京的1/2。
4)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所示上海工程技術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70%左右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系統失靈成為制約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瓶頸,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上海工程技術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基本任務。
表6 上海市工程與技術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01
3341
2169
74523
與國內高校合作
437
1762
1415
21865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644
3021
1745
24587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94
854
608
19073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1431
4551
3454
52744
獨立完成
6934
22836
15879
219665
其他
293
1592
1198
10703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5。
3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農學和水產學占據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主導地位。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農學和水產學,林學、畜牧與獸醫科學相對薄弱(見表7)。
表7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農學
1.21943
1.45978
1.26327
1
水產學
0.28854
-0.26992
0.2164
2
畜牧、獸醫科學 -0.3714
-0.38479
-0.37749 3
林學
-1.13657
-0.80507
-1.10218 4
2)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有相當差距。
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和林學、甘肅的畜牧獸醫、湖北的水產學國際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在農業科學領域4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農學、浙江的林學,江蘇的畜牧獸醫、山東的水產學國內科技論文排名第一,上海在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無一進入前3名(見表8)。無論是國際科技論文、還是國內科技論文,上海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與國內先進地區都有相當大的差距。
表8 2001年農業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科技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農學
北京
浙江
江蘇
北京 江蘇 浙江
林學
北京
黑龍江 安徽、福建、 浙江 北京 福建
廣東、陜西
畜牧、獸醫科學 甘肅
云南
北京
江蘇 北京 甘肅
水產學
湖北
山東
廣東
山東 廣東 福建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4)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
表9所示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64%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農業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9 上海農業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數 項目參加人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24
46
38
229
與國內高校合作
25
72
45
613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48
86
68
442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2
5
4
18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69
124
99
506
獨立完成
312
420
269
3716
其他
9
8
3
25
資料來源:上海市全社會R&D資源清查工作小組。上海市R&D清查數據匯編,2001,73。
4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的學科結構與績效評價
1)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在全國具有明顯優勢,但與北京仍有相當差距。
在醫藥科學領域6個學科國際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的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臨床醫學、中醫學四個學科排名第一,上海的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兩個學科排名第一。此外,上海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排名第二,中醫學排名第三(見表10)。在醫藥科學領域國際科技論文方面,上海除藥物學和特種醫學外其他4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
表10 2001年醫藥科學領域各學科國際國內前三名地區
國際論文
國內論文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預防醫學 北京 浙江、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基礎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藥物學
上海
北京
江蘇
北京 廣東 上海
臨床醫學 北京
上海
廣東
北京 廣東 上海
中醫學
北京
云南
上海、江蘇 北京 廣東 江蘇
特種醫學 上海
北京
廣東
北京 陜西 上海
資料來源:2001年度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2002,23-24。
國內科技論文排名中,北京包攬了6個學科國內科技論文的第一,上海除中醫學國內科技論文未進入前三名外,預防醫學、基礎醫學、藥物學、臨床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均排名全國第三(見表11)。在醫藥科學領域國內科技論文方面,上海6個學科與北京均有一定的差距,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醫學和特種醫學國內科技論文不足北京的1/2。
表11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學科發展的綜合評價
投入
產出
綜合
排名
臨床醫學
1.495
1.583
1.56579 1
藥學
0.89727
-0.15227 0.79183 2
基礎醫學
-0.33507 0.84777
-0.246
3
中醫學與中藥學
-0.21555 -0.8431
-0.27284 4
預防醫學與衛生學
-0.69136 -0.64275 -0.70052 5
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 -1.1503
-0.79264 -1.13826 6
2)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中占據科技發展主導地位的學科是臨床醫學和藥學,中醫學與中藥學、基礎醫學、預防醫學與衛生學、軍事醫學與特種醫學科技發展相對薄弱。
3)知識流動不足是影響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的制約因素。
表12所示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85%的項目為獨立完成,表明知識流動不足是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相對薄弱的重要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產學研合作、戰勝系統失靈是加強上海醫藥科學領域科技發展與學科建設面臨的重要任務。
表12 上海醫藥科學領域R&D項目按項目合作單位分組情況
項目參加人
項目數 員全時當量 科學家和工程師 項目經費支出
與境外機構合作
37
124
114
7510
與國內高校合作
142
258
170
1607
與國內獨立研究院所合作
113
234
171
1921
與境內注冊外商獨資企業合作 6
10
7
119
與境內注冊其他企業合作
97
195
166
2343
獨立完成
3074
4857
3192
20038
其他
139
125
一、生派組織的企業推薦制
在我國的大中型煤礦聚集著一大批大學畢業生,他們從學校分配到企業以后直接在工程技術的第一線工作,有著豐富的工程實踐經驗、明確的工大成績,成為煤礦企業的技術骨干和高級管理者。面對科技的發展和企業的競爭,他們迫切需要進行知識的更新,掌握更加先進的技術和方法,使煤礦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技術更新提升一個臺階。特別是在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指導下,許多煤礦企業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設備與生產工藝,提高煤礦企業人才素質已是企業的當務之急。因此,為了讓有限的人力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效能,在工程碩七生源組織和選擇必須充分尊重和依靠企業自。這主要碩士培養質量的因素及其對策研究已經引起重體現在:
1.凡是由企業推薦的生源,在同等的條件下求的開放式培養模式川勢在必行,且工程碩士培養優先錄取。目前工程碩士人學考試采取的GCT一ME方式適應了建立學習型社會的需要.也符合公正、公平、科學選拔人才的精神。_工程碩士研究生錄取工作應以GCT一ME成績為基礎,重視并規范專業綜合測試。同時,要尊重企業的意見,要符合和為了培養合格人才”的理念.對礦業工程領域工程服務于人才隊伍培養的規劃。通過煤礦企業領導審核、推薦,結合聯考成績,可以把一些基礎知識較差或思想素質差、工作表現不好的人員淘汰出去,培養那些品行好、有一定基礎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經驗、真正能為企業發展做出貢獻的人員。這樣,通過校企的共同把關,全面提高生源質量,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凡是由企業推薦的生源,學校與企業共同組織考前輔導,以提高考生聯考成績。_工程碩士的招收對象主要是獲得學士學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實踐經驗的優秀在職人員。企業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培養單位的招生報名條件,結合本企業的需要和報名人員的綜合情況,進行初選推薦.把思想品德好的業務骨干選。在全國聯考前,企業將初選的學員組織起來,由學校組織有經驗的教師到企業對他們進行考前輔導。通過全面系統的復習,可以恢復和提高考生的基礎理論知識,使他們信心引進十足地迎接考試,提高聯考成績,并為以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近5年的實踐表明,這一考前輔導班的實施,有效地提高了煤礦企業所推選考生的錄取率。
3.凡是由企業推薦的生源.均可享受企業優感政策。許多煤礦企業,為了鼓勵優秀人才攻讀工程碩l:研究生,采取r許多優惠政策,如錄取后的學費部分或全部由企業負擔的待遇等。
二、培養方案要充分考慮企業的搖要
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教學要求,是確保培養質從的依據。由于不同的企業有各自獨特的生產任務及發展戰略、有不同的生源背景、有不同的人才培養規劃及知識結構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時,要根據企業的生產和科研實際,結合工程領域培養方案的要求以及學校的教學資源,由高校和企業協商共卜刁制定。
1.培養方案既要滿足國家學位培養要求,又要應盡量滿足企業特點。培養方案的核心是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學校和企業密切合作,可以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有效。在確定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時,首先保證滿足國家規定的本工程領域必要的從礎課程,同時有針對性地根據工程技術人員的特點以及企業的需要,開設或增設一些實用的、具有前盼性和先進性的專業選修課,進行“訂單式”培養。課程教學內容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的教育規律,又要充分考慮工程碩士研究生的特點,著重體現多學科的相嘆交叉、滲透、融合,并適當開設管理類、計算機類及相關學科的課程,進行跨學科培養.使學員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在制定,r.程碩!二培養方案時,應遵循加強和拓心城礎、強化專業、注重能力、突出應用的原則。目前在礦業工程領域,主要有以下七個研究方向: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采礦方法’jl二藝過程、資源經濟與竹理、礦j卜特殊開采與安全、安全技術與工程、礦業地質_l二程、礦山巖土工程,一專業方向比較寬J’‘、適應性強。根據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鐘委員會《關于制定在職攻讀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以及企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在’J煤礦企業進行充分交流和協商的前提下,確定各門課程的時間安排和教學計劃。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1一1.5年,可根據實際情況集中授課或利用晚上、周末及節假日分散授課。課程學習采取學分制,總學分一般不少于33分,其中必修課(含基礎課、專業基礎課)22學分;對于選修課,根據學生初選課的情況,選擇7門課集中講授,其中由學員自主選擇5門課計10學分,體現了學生選課的自主性;還有學科前沿報告l學分(3一4天)集中到校進行;開題報告、論文工作中期報告等1學分。
2.授課方式要向本著服務的理念轉變。礦業L程專業的工程碩士研究生大都是企業的骨干,由于煤礦企業的特殊性,很難抽出較長的時間集中學習,在培養方案實施中,要充分考慮這一現實。為此,我們在具體實施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時,采取如下做法:(l)濘先與工程碩士相對比較集中的煤礦企業聯系,成立教學點,由企業提供教學場所與設施,并組織生源;(2)選派富有教學經驗的高級職稱教師親臨工程碩士教學點進行授課,即在授課時間和地點L充分考慮礦業工程碩士“在校不離崗”的特點,為此,山東科技大學分別到新墳、棗莊、濟寧、淮南、攀枝花等8個教學點進行授課;(3)學校組織專家到現場進行開題、中期篩選、預答辯和答辯等工作。這樣,充分體現一切為了人才培養、一切方便人才培養的理念,節省了礦山工程碩士生的時間,深受歡迎。
三、強化過程監管
在校企共同制定培養計劃的同時,達成共同管理、共同培養的協議,形成了一個校企合作培養工程碩士的高效管理模式。
1.簽訂合作協議,明確雙方責權,共同制定管理制度與培養計劃。學校、企業都必須加強對工程碩士教育工作的監督,全面考慮,統籌規劃。學校重點監督授課質量、培養過程的嚴謹性;企業重點負責對現場教學點的學習組織、考勤等管理。
2.校企雙方經常溝通,實施雙班主任制,即學校和現場各負責選派一個有經驗的人員作為教學點班主任。一旦遇到問題時,通過協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辦法解決問題。
3.采取主講教師制,學校對授課老師提出嚴格要求,對每一門課程都采取讓學員無記名方式對授課質量進行打分評價,一日.發現教師授課質量差、學員意見比較大情形,_立即采取措施,取消該教師講授此課的資格。
4.企業教學點負責對學生正常上課秩序的監管和考核,并納入到學員所在單位的獎懲管理,},。
工程碩十是我l川為大中型企業培養優秀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員的一條重要途徑,企業將自己內部的技術骨干和管理竹干送到高校進行工程碩L培養,以提高企業的人才素質。因此.企業對工程碩士的培養質址非常關注,t一分重視課程學習、論文選題、論文研究等培養環節。但由于礦業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課程學習和論文工作主要在企業進行,又由于礦業工程碩士生人員構成的特殊性,他們在學習、工作、家庭等方面矛盾較多,這給管理工作帶來很大困難。所以,校企雙方必須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碩士生的教學管理工作,特別是企業教學點負責對學生正常上課秩序的監管和考核,并納人到學員所在單位的獎懲管理中。
四、嚴格程序,把好學位論文質t關在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學位論文工作是-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直接來源于企業的生產實際,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高校培養出來的工程碩士生質址的好壞直接體現在他們的學位論文是否為企業解決了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是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且通過幾年的培養是否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從事工程設計、科學研究和攻克難關的能力。
根據實際需求,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指導均采取雙導師制,即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聯合指導。學校導師對指導工學碩士生有著豐富的經驗,但缺乏工程實踐經驗和對工程碩士生所在單位實際情況的了解,很難獨立指導工程碩士生完成高質量的且結合研究生單位實際技術水平的應用型學位論文。
而企業里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導師不僅實踐經驗豐富,而且對本單位的生產實際非常了解,校企導師取長補短、相輔相成的作用對工程碩士生高水平高質量完成學位論文可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具體可采取如下步驟:
1.做好選題。要求學員選題來自礦山生產與安全第一線,真正做到論文研究服務于煤礦生產第一線,講求實效。
2.做好預答辯。論文完成后,由學生申請、導師審查合格后,進行論文預答辯。預答辯工作是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預答辯所要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1)研究內容是否符合工程碩士的要求,研究成果是否達到碩士研究生學位水平,(2)工作t是否飽滿;(3)研究工作的實用價值是否達到工程碩士要求;(4)論文的格式是否規范;(5)論文有無抄襲現象,等等。通過嚴肅認真的審夜,提出修改意見。
3.進行全面修改。根據預答辯委員會專家提出修改意見,研究生在導師指異卜進行逐條修改,并形成修改說明報告,經工程碩L管理辦公室審查合格后方可進入同行專家評議階段。
4.正式答辯。由校方和現場教學點組成答辯委員會,對符合條件的工程碩士研究生進行答辯。答辯工作一般在現場教學點進行。按照!}誦家學位管理有關文件,專家委員會會對答辯通過的研究生提出再次修改意見。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的規模正以較快的速度增加,同時研究生教育的發展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以及實踐型高級人才,可以說是社會對研究生的培養方式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1]
自2009年開始,我國研究生教育開始進入結構調整與質量提升階段。結構調整的重點是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推動碩士研究生教育從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向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模式轉變,以滿足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2]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正是在這種適應需求、提高質量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建設起于2008年。江蘇省政府辦公廳轉發了省教育廳制訂的《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省教育廳先后召開了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對接工作動員部署會議、制定印發了《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進站研究生管理辦法(試行)》,先后設站1606個,設站范圍覆蓋了全省所有13個省轄市,涉及29所高校和電子信息、現代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3]
江蘇科技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輪機工程專業是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擁有“輪機工程”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輪機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具有輪機設備和系統設計制造與性能優化和船舶機艙安全兩大特色方向。學院一直注重輪機工程碩士專業的建設,緊緊圍繞輪機工程企業的生產和研發需求,先后與鎮江中船設備有限公司、江蘇安泰動力機械有限公司、南京國際船舶設備配件有限公司、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相關企業建立了輪機工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通過與上述企業建立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進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提高了輪機工程專業研究生教育質量,使輪機工程專業研究生更好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 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設立
對于省內企業,學院按照省教育廳制定的《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和《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進站研究生管理辦法(試行)》進行申報與管理,如,鎮江中船設備有限公司、南京國際船舶設備配件有限公司、江蘇兆勝空調有限公司等。對于省外企業,學院根據企業的特點,在保障各方權益的原則下,參照《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管理辦法(試行)》進行靈活協商,成立相應的校級研究生工作站。如,與上海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簽訂的研究生工作站,就是在校領導、校研究生部及能動學院的大力支持下成立的校級研究生工作站。
2 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的運行及管理
企業工作站的運行工作由校企雙方共同管理。校企雙方協商成立工作站管理組,全面負責工作站的運行,協調校企雙方的合作。管理組成員包括企業和高校負責人、部門主管、高校研究生導師、企業導師等,主要負責制訂本企業工作站管理辦法、企業與高校合作計劃及實施方案,落實課題研究經費,保障進站導師和研究生必需的科研、生活條件。以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為例,管理組負責人分別由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和能動學院院長擔任,成員包括科室主任、資深工程師和研究生導師等。
進站研究生培養方式。進站研究生實行雙導師制,學校聘請工作站所在企業理論水平較高、實踐經驗豐富、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擔任企業導師,并由學校頒發研究生企業導師聘書。校內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培養計劃的制訂、學位論文選題、學術指導、論文審定等。企業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進站后的工作安排、現場指導、論文初審等;校企雙方導師還應及時研討并解決在站研究生科研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
進站研究生的選拔與派出機制。進站研究生的選拔與派出工作主要由校研究生部負責組織,在第2學期末或者在第3學期初進行。校內導師根據簽訂的課題研究內容,確定派出的候選人員名單,并填寫《江蘇科技大學企業研究生工作站進站研究生報名表》,報送研究生部,經相關企業導師和負責人考核面試后,擇優錄用。待校內課程階段完成后,由研究生部集體派往相應的工作站。例如: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校內導師一般在第2學期結束前擬定候選名單,填寫進站報名表,候選研究生在暑期即被安排進入工作站進行為期1個月的實習。實習期滿后,根據實習表現,有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確定進站名單。
研究生進站期間的管理。進站研究生在工作站工作期間,服從企業導師的工作安排,服從工作站的管理,遵紀守法,遵守工作站的各種規章制度;同時定期向校內導師匯報工作和論文進展情況,校內導師對研究生論文工作的進度和質量負有主要監控責任。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要定期溝通,保證進站研究生按期保質地完成學位論文。由于各種原因無法繼續在工作站學習者,可以由研究生申請提前離站,報研究生部和工作站批準;也可以由學校和工作站共同研究決定,要求其提前離站。進站研究生一般由企業提供宿舍或協商處理,津貼由校內導師從科研項目經費中每月支出。進站研究生必須遵守企業和學校的保密管理規定。仍以中船動力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生工作站為例,研究生進站后需簽訂保密協議,遵守企業的各項規章制度,服從企業導師的工作安排。進站期間,需每周向校內導師匯報工作及學習進展,每月提交工作總結和心得。同時,校內導師結合工作總結和企業導師給出的研究生月考評表,在發放月基本津貼的同時,加發績效津貼,給予學生正向激勵。
安全管理。進站研究生在工作站工作、生活期間以安全為第一要點,安全責任根據校企雙方簽訂的安全協議執行,由工作站管理組管理。學校在研究生進站前應進行前期安全教育,工作站根據入職員工要求對研究生進行進站安全教育、培訓并發放勞防用品,并定期進行安全教育和檢查。研究生進站期間的返校、出差和請假應征得企業導師同意,并報備至校內導師。
知識產權管理。研究生進站工作期間所形成的科學研究論文,經校企雙方認可,可在國內外期刊雜志和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署名單位為學校和企業雙方。進站研究生產生的科研成果:(1)校方研究生承擔企方科研課題,研究成果歸企方所有;(2)校方研究生承擔參加雙方聯合承擔的研究課題,研究成果歸雙方所有。由進站研究生本人完成的工作所形成的成果,主要歸項目立項方所有,非立項方擁有成果使用和繼續研發的權利。
一、招生人數
學院2016年計劃招收博士研究生46名,實際招生人數以總部下達計劃為準。
二、報考條件
我院博士研究生只面向現役軍人招生,報考2016年博士研究生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品德優良,遵紀守法,立志獻身國防事業;未受過紀律處分。
2、軍隊在職干部按師(旅)級單位推薦、軍級單位政治部審批、軍區級單位政治部干部部門核準、總政治部干部部備案的程序進行審批,由師(旅)級單位干部部門開具介紹信。軍隊院校應屆碩士畢業生經所在院校政治機關審批同意。
3、身體健康,體能達標,年齡不超過40周歲(1976年9月1日以后出生)。
4、在職干部須獲得碩士學位,其中本院在職干部報考工學博士須有被SCI或EI收錄的以第一作者發表的學術論文;應屆碩士畢業生須完成學位論文初稿,在中文核心期刊(含錄用通知)或國際會議發表2篇以上學術論文。
5、有兩名與報考學科相關的高職人員推薦。
三、報名手續
考生持公民身份證和軍官證(學員證)于2015年9月20日至30日到學院教學實驗綜合樓研究生招生辦公室(1127室)報名,外地考生可函報。報名時應提交:
1、填制完畢的《2016年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和《報考軍隊院校研究生政治審查表》(9月1日后,院內考生可從學院研究生處網站下載;院外考生可來電索要)。
2、已獲碩士學位者,提交碩士課程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及評閱意見書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提交碩士課程成績單、碩士學位論文初稿、已發表學術論文版權頁或錄用通知。
3、碩士學歷、學位證書原件及復印件(應屆生于獲得證書后補交)。
4、檔案所在師(旅)級單位干部部門同意報考的證明信。
5、一寸正面半身免冠照片3張,報名費300元。
上述手續齊備,審查合格者發放準考通知,考生可于10月9日到研招辦領取《準考證》。
四、考試安排
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總分值為600分,包括六項內容:英語筆試、數學筆試、科研學術成果計分、碩士學位論文評分、專業綜合面試、綜合素質面試,每項內容滿分100分。
考試時間擬定于2015年10月11至12日,考試地點和具體安排詳見《準考證》。
五、其他
1、考生可于2015年11月初查詢錄取情況,入學時間為2016年3月份(詳見通知書)。
2、我院提供部分往年考試試題,考生可登錄學院研究生處網站下載。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譚繼帥(參謀) 手機:13831189507座機:0311-87992123(地);0221-92123(軍)
E-mail:tanjishuai@126.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石家莊市和平西路97號研究生招生辦公室(050003)
招生專業目錄
專業代碼、名稱及研究方向
導師
專業綜合(面試)
數學(筆試)
080200機械工程
01機械性能檢測與診斷
張英堂
測試技術與信號處理
矩陣理論
02地面運載平臺維修理論與技術
張培林
狀態監測與智能診斷技術
03機械振動與沖擊防護
白鴻柏
振動理論
04機電液集成系統控制技術
何忠波
車輛工程
05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
倪新華
斷裂力學
080300光學工程
01軍用光電系統設計與應用
劉秉琦
陳志斌
應用光學、物理光學、光電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2激光技術
沈學舉
激光原理及應用
03光學信息安全
光學信息技術原理與應用、光學信息安全
04微納光學
汪岳峰
光電子技術
080402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
01測試性設計與分析
黃考利
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2精密儀器與微系統
王廣龍
03裝備狀態監測與故障預測
李洪儒
測試與診斷技術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4網絡安全技術
王 韜
計算機網絡
081100控制科學與工程
01裝備測試與故障診斷
尚朝軒
測試與診斷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2火力與指揮控制理論及應用
全厚德
孫世宇
數字信號處理
矩陣理論
03武器系統建模與仿真
朱元昌
系統仿真
04電子裝備自動測試、故障診斷及可靠性
蔡金燕
測試與診斷
05目標識別與信息處理技術
王春平
圖像工程
06精確制導理論與技術
楊鎖昌
精確制導、控制與仿真技術
07無人機數據鏈抗干擾技術
陳自力
線性系統理論、數字信號處理
08目標探測與識別
馬彥恒
數字信號處理、現代控制理論
09飛行器控制
齊曉慧
線性系統理論
10無人機協同控制
李小民
現代飛行控制理論、導航控制技術
11無人機信息處理與傳輸技術
王長龍
數字信號處理
12非線性系統的穩定性與控制
徐 瑞
動力系統的穩定性理論
082600兵器科學與技術
01裝備輕量化技術
鄭 堅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材料學
應用數理統計
02兵器試驗理論與技術
秦俊奇
火炮專業相關理論
矩陣理論
03裝備維修理論與技術
陶鳳和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現代機械測試技術
04兵器性能檢測與診斷技術
房立清
機械裝備故障診斷與預測、武器系統裝備知識
應用數理統計
馮廣斌
火炮與自動武器原理、工程信號處理、現代機械測試技術
矩陣理論
05兵器結構動力學理論與應用
王瑞林
槍炮設計原理、振動理論、電磁場理論
06武器系統仿真與虛擬樣機技術
馬吉勝
振動理論、動力學仿真
07彈道學理論及應用
宋衛東
彈道學理論、制導理論與技術
08彈道修正理論與技術
彈道學、自動控制與導彈設計理論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09兵器性能檢測與故障診斷
唐力偉
振動理論
10兵器新材料技術
王建江
材料學
應用數理統計
11彈藥系統設計與試驗評估
高欣寶
系統仿真技術及其在信息化彈藥工程中的應用
矩陣理論
羅興柏
爆炸及其防護技術在彈藥保障中的應用
12彈藥保障與安全技術
安振濤
炸藥理論、彈藥保障及安全風險評估
穆希輝
彈藥保障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3信息感知與控制技術
齊杏林
彈藥引信論證、設計、試驗及評估理論與技術
14防護材料與特種能源技術
杜仕國
防護材料與特種能源技術及其在彈藥工程中的應用
矩陣理論
15電磁發射理論與技術
雷 彬
電磁場理論、測試技術
16武器系統建模與仿真
蘇群星
武器系統仿真與模擬器設計
17紅外圖像末制導技術
高 敏
彈道學、自動控制與導彈設計理論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8裝備維修保障理論與技術
賈希勝
石 全
康建設
趙建民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
應用數理統計
朱小冬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建模與仿真
矩陣理論或應用數理統計
19裝備維修性理論與應用
郝建平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虛擬仿真
20電磁防護理論與技術
劉尚合
魏光輝
電磁場理論、微波與天線
矩陣理論
王慶國
大學物理、有機化學、固體物理、電磁場理論
譚志良
電子技術基礎、通信原理、微波與天線
21脈沖電磁場測試技術
朱長青
電路分析、電磁場理論和微波技術、數電模電
110900軍事裝備學
01裝備保障信息化
盧 昱
網絡信息安全保障
軍事運籌學
02裝備保障理論與應用
石 全
軍事裝備學、戰役基本理論
應用數理統計或軍事運籌學
于永利
可靠性、維修性、維修工程、建模與仿真
軍事運籌學
柏彥奇
高 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