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5 17:14: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道德經教育思想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道德經》中蘊含的思想道德理念
作為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道德經》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無為?!兜赖陆洝烦缟凶匀?,尊重自然法則、自然狀態和自然秩序,肯定人性中的純真、樸實。1.崇尚自然之道《道德經》非常崇尚自然之道,據統計,文中“道”共出現了76次。“道”有規律的意思,是宇宙的本體、萬物的根源,整本《道德經》圍繞“道”這一哲學概念展開。因此《道德經》主張一種遵循自然之道的德育觀念,只有遵循自然,淡泊無為,才能成為道德高尚的圣人、上士、上德之人。老子所崇尚的圣人體現著人最淳樸、最自然的本性,承載著社會道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自然規律、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則的承擔者和信仰者。2.崇尚樸實歸真老子的理想社會是在道德高尚的圣人管理之下,整個社會回歸樸實,民眾真誠無偽、簡樸自然,彼此之間真誠相待。在社會治理方面,老子崇尚無為而治,只有讓人民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才能凈化社會風氣,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構建理想的和諧社會。由此可見,老子在《道德經》中構筑的理想社會并非建立在發達的物質基礎上,而是通過凈化心靈、崇尚道德、去除矯飾來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使人民群眾能夠在社會中感到安逸、愉快。要達到這一目的,國家管理者需要通過思想道德教育升華人的道德水平,凈化社會風氣,從而創建和諧的社會。3.崇尚無為自化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無為自化的理念,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道的傳遞不能刻意為之,只有在一種自然無為的狀態下才能完成。教育者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也要遵循無為自化的原則,尊重受教育者的本性,避免通過權威、說教來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存在主義教育理念強調教育的本質在于促進人的生命性和整體性的實現,要使生命自由地發展,使個體掌握自己的生命走向,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完成道德傳遞。4.崇尚節用有度節制是《道德經》中的一個重要道德思想,老子崇尚虛空、無為的狀態,并提出人應該積極追求“不欲盈”的思想境界,只有知足,才能不辱;只有知恥,才能不怠。無論是自然社會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其變化和發展的規律,盈虛消長,自有其時。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民族和國家,都應該崇尚節制。如今仍有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存在,拜金主義、個人主義、虛無主義的思想很容易腐蝕人們的意志,《道德經》提倡的節制的道德觀念體現出高遠的智慧,對過于浮躁的社會而言,無異于一劑清涼劑。5.崇尚“不爭”一直以來,競爭被視為個人發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的社會非常需要競爭,但是過分的競爭也會帶來惡性后果。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將“不爭”視為人的一種道德修養。老子所謂的“不爭”,是建立在“為”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具有較高道德修養的人,既要積極做事,為社會作出貢獻,又要淡泊名利,及時調節自己的心理,避免陷入惡性競爭之中,絕對不能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而有損他人的利益和社會公德。
二、《道德經》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
老子在《道德經》中崇尚自然之道、樸實歸真,其教育目的在于使人對道產生認識、感悟和體驗,最終將其付諸實踐,按照道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老子提出,要將人培養成為上德之人、上士,老子所說的自然不僅指大自然的規律,也指人本身淳樸的天性。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不應該違背人本身的天性,而是應該引導人去偽存真、回歸淳樸。這種看似消極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一種對個性的張揚和表現。在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應該引導人們正確看待飛速發展的社會,使人們能夠在物質世界中保持心靈的寧靜,不過分地追求名利,保持自己淳樸自然的本性。無為是《道德經》中的一個核心思想,所謂的無為是指不能率性而為,更不能恣意妄為,而是應該因材而用、順勢而動,要按照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辦事,只有這樣,個體的創造精神和能動意識才能夠得到滿足。因此,在當代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應該強調遵循客觀規律的重要性,使人保持自己的本心,抵御外界的誘惑。崇尚節儉有度也是《道德經》中的重要思想。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提出,自己有三寶,這三寶并非權勢和財富,而是“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可見節儉在其道德體系中的重要性。對于個人而言,崇尚節儉意味著控制自己的欲望,用道德準則來控制自己的行為,做到不逾矩、不貪婪,避免由于過分追求外物而毀壞自己的德行,最終自釀苦果。對于整個國家和社會而言,崇尚節儉意味著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長治久安。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的今天,老子的節儉觀對當代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道德經》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關鍵詞:《道德經》;老子;德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3-0272-02
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文約義豐,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但是,人們對其研究涉及較多是它的哲學、倫理、政治、軍事思想,對它所蘊含的豐富而獨特的教育思想卻疏于探討。本文通過對《道德經》的整理研究,旨在就其教育目標、教學原則及其對個人修養的啟發進行探析。
“道”是道家哲學的最高范疇,而老子的德育思想正是其“道論”在屬人世界中的價值延伸。通觀《道德經》,老子的教育思想始終圍繞著“道”和“德”來展開?!暗馈笔菍τ钪嫒f物的系統性、整體性,過程性的概括和抽象,具有三層基本的含義,一是作為萬物的本體和來源;二是作為普遍存在的規律,貫穿于事物運動的全過程,所謂“道者萬物之奧”;三是作為智慧法則,指導生活行為、實踐人生境界以及治國安民唯其是從之“道”。在《道德經》中“德”字出現次數很多,涵義也很豐富,有“上德”、“下德”、“廣德”、“建德”、“積德”、“常德”等,但“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始終是與“道”聯系在一起,所以,某種意義上“德”就是“道性”,即是“道”的本性、特點的體現。“虛靜自然”、“真樸寡欲”、“柔讓不爭”、“中和有度”等具有“道”的特點的行為就是“德”,能在行動上體現這些便是有“德”之人。
一、《道德經》的德育目標
理想人格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終價值目標,自然也是古今中外每一個教育家關注的重要問題。在中國古代,儒家教育以培養君子型的“圣人”為目標,墨家將兼愛型的“賢士”當作人格追求[1],而老子則提出了培養“上士”、“上德之人”的目標,讓整個社會在圣人的“無為”之治下,最終回到原初“尊道貴德”的素樸狀態。
(一)教以為“道”,培養勤而行“道”之圣人
作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沒有把“道”局限于萬物的根源和運行規律這樣抽象的哲學范圍,而是落實到社會實踐中。體現在教育目的上,便是要求人們把“道”當作認識、追求、實現的總目標,培養認識、追求、體悟“道”的人,即所謂“上德之人”、“上士”、“圣人”。此外,這些道德的楷模聞道后還要按照道的特點和要求“勤而行之”,實施無為之治??梢?,“圣人”的本性是自然無為、貴柔不爭、致虛守靜的,他是人之自然純樸本性的最佳體現者,是“道”的信仰者和承擔者,也就成了社會德育所追求的最終目標。
(二)構建復歸于樸的社會
社會主體是由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組成,“人君”、“侯王”作為社會管理者,對社會進行管理,他們“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2章,后引此書,僅著章名)?!拔覠o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57章),老子堅信在“圣人”的無為之治下,民眾的品質必然簡樸無華、正道無邪、真誠無偽,因而整個社會的生活也自然就質樸敦厚、不尚虛偽,更無欺詐,彼此都以至誠相待了。人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里,心神愉快而安謐,大家都“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81章),社會風氣和道德水平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凈化和升華了,這就是老子的理想王國。
二、《道德經》的教學原則
因為“自然無為”是老子價值體系中最高的指導原則,所以,在處理人事問題時,老子也是以自然為法則,在“自然無為”中暗示了一種以傳“道”為核心的教育。
(一)“無為自化”,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的原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37章),只要“上無為”必能“下自化”。教育活動由教和學雙方構成,教的方面,老子要求教育者“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避免教師利用權威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且做到“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27章)。同時,作為教學活動的另一主體,學生要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去觀察、體悟和分析事物,按著本性自由地發展身心,達到淳樸、敦厚又能洞察自然與社會運行規律的境界,從而完成教育的任務。
(二)“謀于未發,治于未亂”的預防性原則
老子認為,凡物“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64章),即是說,形勢安定的地方容易把握,事故尚無征兆時容易謀劃,矛盾的力量越脆弱越容易消解,問題的成因越細微就越容易分散[2]。據此,在教育活動中,當學生的不良傾向尚未形成習慣時,往往稍加教育即能糾正過來,但若積久成習,根深蒂固,則積重就難返了。為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學者要時刻警覺,善于體察學生的發展動向,把學生的不良傾向禁于未發之前,使之還未發生就得到有效預防,在初露端倪時就被杜絕。這就是“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的思想對教學活動的啟發。
(三)“圖難于易,為大于細”的循序漸進原則
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4章),“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63章)。無論是現實的具體生活,還是體道、悟道、行道,都是一個由簡易到繁難、由細小到精深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者應該依照“圖難于易,為大于細”的原則,幫助學生扎扎實實從簡單細微處開始學習,經過點滴的積累,匯涓成海,最終成人成才。相反,假若違背規律,對于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不加篩選一股腦地灌輸給學生,則欲速則不達也?!捌笳卟涣?,跨者不行”(24章),也暗示了教學活動中希圖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是違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
(四)“下者舉之,不足者補之”的不放棄原則
“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29章),老子觀察到,事物本性或前行或后隨,或煦暖或吹寒,或剛強或羸弱,或安定或危險,各具特點。而人的天賦秉性也同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學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因材施教,切不可一刀斷一斧切。正因為“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27章),對“下者舉之”、“不足者補之”,所以教師在教學目標的設定和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一定要從學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過于艱深就加以簡化,太淺顯就拔高難度,使教學內容正好符合學生的接受能力,有效避免尖子學生吃不飽、后進生跟不上的現象,以保障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3]。
三、《道德經》對個人修養的啟發
當老子以其宇宙和哲學觀念來關照人生時,對人立身處世的態度、為人的立場、修養的境界甚至如何做成事情等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現代人也有深刻的啟示。
(一)立身處世“貴柔不爭”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提出的“不爭”之德也是“道”之品性的具體展現。他將道德高尚的人比喻為水,認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8章)。這就是說,“圣人”像水一樣,沒有固定的形狀,非常柔軟,同時在人所厭惡的低洼之處默默滋養萬物卻從不與物相爭,所以它的品性是非常接近于“道”的。在老子看來,“不爭”是人生的修持涵養,同時也是提高道德境界的重要途徑,但是,這里的“不爭”并不是絕對的與世無爭,而恰恰是以一種“不爭”的方式反向獲得較好的結果,即“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22章)。難怪朱熹對此評論說“其所以不與人爭者,乃所以深爭之也”[4],可見,老子的“不爭”實在是高明的人生智慧。
(二)節用有度,不持滿欲盈
《道德經》明確指出,“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44章),“禍莫大于欲得,咎莫大于不知足”。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對金錢名利的追求總是不知滿足,習慣多多益善,有的甚至貪婪到瘋狂的地步,迷失了本性,犯下大錯。老子從天地、山川、自然等宏觀角度總結提出“不欲盈”的思想,闡釋了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需要保持“無”、“虛空”的狀態,這樣才能受益。對于個人來說,“知足不辱,知恥不怠,可以長久”(44章)就是不持滿、不欲盈的具體要求,這種適可而止的“不欲盈”思想是一個很高的境界,是一個極為有利的態勢,因為盈虛消漲是變化的規律,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是公認的。所以,行中庸之道,不致過猶不及,不僅可使個人立于不敗之地,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種文明同樣都是生存之道。
(三)注重內外、身心協調發展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俊保?4章)古往今來,很多人為名為利,貪得而不顧危亡,于是老子乃警醒世人要珍惜寶貴的生命,善待自己的身體,不可為了金錢名利等身外之物奮不顧身,舍本逐末。故言“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52章),目的是要求人們閉塞住嗜欲的孔竅和門徑,這樣則終生都沒有使人煩勞的事情,反之,如果打開嗜欲之門,任紛雜的事件恣意生長,則終身都不可救治。所以,教育者應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積極健康的個性心理,使他們具有性格平穩、動機正確、意志堅定的良好心理品質,在這紛繁復雜的社會里保持真我本色而不會迷失自我[5]。
小結
通過對《道德經》的分析,不難發現其包含的教育思想是豐富而深刻的,在急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今天,教育者應當對老子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加以深入挖掘和辨證研究,并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實現傳統資源的現代轉化,為現代思想道德教育作貢獻。
參考文獻:
[1]史婷婷.論老子的德育思想及其當代意蘊[J].江西社會科學:2007,(5).
[2]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96:192-194.
[3]張明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低效的內容歸因[J].世紀橋,2010,(19).
《道德經》帶給我們的不是虛無縹緲的消極不作為,而是向世人揭示一種客關規律,對人的作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目標——無為而無不為。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歡迎大家參閱。
道德經心得1“道可道,非常道……”一陣陣讀書聲回蕩在校園里。自從學校開展“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讀書活動以來,校園里每天都飄蕩著整齊而有節奏的讀書聲。
當老師第一次捧著《道德經》,告訴我們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我就暗暗地下決心一定要認真地學習它。
可是當老師第一次用清脆的聲音帶領我們讀《道德經》時,我感覺到枯燥無味,一點兒也提不起學習的興趣來。雖然如此,我還是不忘每天讀一讀,漸漸地我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它。于是每天清晨,伴著鳥兒的歌聲,迎著初升的朝陽,我坐在陽臺上,一邊享受著清鮮的空氣,一邊開始了晨讀。它給我的心靈開啟了一道門,引導我如何從小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不追求名利的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
讀《道德經》后,我漸漸發現,原來做事馬虎的我竟安靜耐心地思考問題了,原來作業中潦草的字跡變得端正了許多。從誦讀經典書籍中,也讓我悟出了些做人的道理。比如文中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能戰勝別人,更應該有勇氣戰勝自己。
《道德經》讓我受益匪淺?!疤扉L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
對待競爭,我們要敢于去迎接挑戰,對待失敗和不平等我們要報以一種平常心,用合適的方法去改變或適應,而不去盲目的爭魚死網破。這樣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終的成功,只有厚積才會勃發。同樣,“無為”用在當代待人處世上就是要對人寬容?!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則剛。”
道德經心得2長夜漫漫,路亦漫漫,時間真是白駒過隙,一晃步入一年的職場。
一年里,為了彌補自己思維方式的短板,剛畢業就花了7萬多的錢去學習財商課,情緒管理課程,企業家學徒課程;一年里,自己用休息時間賣過各類水果和堅果;做過項目合伙人,現在也正在嘗試自己做老板,鍛煉自己做項目的能力。所有一切歸根結底都是希望自己用勤奮和時間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也是需要恒心,耐心,慧心的路。站在23歲的節口,我很慶幸,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和機會能夠彌補過去系統的漏洞。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會如期而至。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洗清自己腦袋中的概念,也都會讓我去思考,“強與弱”“好與壞”之間如同水流般靈動地變化;經中說:“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惫湃苏f: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其實這也是一種智慧。他教我聚焦在讓自己快速成長的那個面上,他教會我看到剛畢業的自己有很多時間和機會,倘若能夠踏踏實實地布局,勤勤懇懇地走過,時間終會回報自己很多。
每次誦讀《道德經》,都會讓我去思考“無為而治”的境界,到今天,我才有所悟:“無為而治”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順應天道,結合天,道,法,人整個系統去完成,是真正的用系統來工作。他教會我要站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非是自己的情緒作主導。比如剛畢業的自己,是職場的菜鳥,在23歲的節點上,是不太可能有作為,因此用心學習業務流程,努力學習,強大自己方為王道,而非證明自己有多厲害。我所從事的企業是一家經營相對成熟的500強國企,他在選擇員工的時候一般選擇985/211的大學生,因此自己在學習能力,理解能力,邏輯思考能力上是要比其他同事略遜一籌的,在這個平臺上自己是不出挑甚至是很不起眼的,這對生性要強和心性驕傲的我來說也是一種磨礪。
《道德經》給了我很多精神上的支持,也滋養了我的心靈。有時候奮斗的累了,倦了,再去看看這本經書,也會讓我抽離生活,工作上的煩惱?!兜赖陆洝纷屛腋惺艿阶畋菊娴囊还闪α?,他讓我覺得現在的日子過得還挺好的。
道德經心得3在假期中,我讀了《老子》一書,談不上什么理解,只能說是一些感想、體悟?!独献印冯m然并不是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章,但是里面仍然有很多關于教育的思想。它意蘊深遠,讓人思考,常讀常新。
將老子的思想轉換到教育中來,就是自然教育的思想。老子主張清靜無為,順其自然,這與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異曲同工。按照老子的理解,教育應該順其自然,而不過過分強調主觀意愿。教師的權威應該不被兒童感知到,這才是最好的師生關系。師生雙方都要處于謙虛的地位,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教學。教師應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尊重自然之道。這些思想,在我們這個年代應該進行批判性繼承。
在我們的教學上,如果孩子在課堂上走神,當然可以直接批評:“某某,注意聽講!”老實膽小的可能嚇一跳,趕快坐好,但過一陣可能又故態復萌;有逆反心理的可能就會臉色不善,甚至嘴里咕嚕咕嚕地嘟囔,雖然老師是好意,但傳遞到學生心里卻成了惡念,課堂的氣氛就有了火藥味。有時課堂上學生竟然和老師頂嘴,僵持起來大家都下不了臺。學生肯定是不對的,但如果老師“曲則全”,表揚旁邊的同學來提醒走神的人,或者請走神者回答一個問題,旁敲側擊地暗示一下,同樣是批評提醒,轉一個彎,大家心平氣和,彼此相安無事,這樣豈不是更好?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看問題要辯證地看待。正所謂福禍相依,生活中的許多事情都應該抱著一種平常心,順其自然。更進一步來講,要將生活中的每一次遭遇都看成生命成長的歷程,將遭遇中的精神、能量轉化為自身生命的體驗中來。對待生活,要有好的心態,不要過分關注榮辱得失。這樣的話,才能做到通過無為達到有為,通過不爭而沒有人與之爭。
低頭靜想,學生要照我的思路去回答,依我的指揮棒去質疑解難。他們還會體會到求知的快樂嗎?
教育,是要遵循規律的,就像道德經里所講:“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比f事萬物,都各有其根本,安靜平和地遵循它,等待它,順應它。放在教育上,我想,是不急不躁,是盡力而為,順其自然。
成長是個緩慢的過程,教育也是個緩慢的過程,就像老子所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在書中,有許多地方都是從自然現象引到社會道理。在論述君主要居于百姓之下就是因為大海居百川之下而容納百川。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逐漸丟失了這種敏感。我們缺少了從細微處看道理的能力。這是一種洞察力,也是一種理解力,更是一種闡釋力,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鍛煉。
道德經心得4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著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說是什么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欲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說:讀史而明鑒,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并不是說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說“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么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干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于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于靜心、凈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凈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說:靜心、凈心是盡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扎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道德經心得5讀道德經已經仔細讀了一年,每一段都以往背誦過,可是此刻竟然也忘記了每一段具體的文字,僅有一點心得留下,我也沒法用準確的文字來描述它??墒怯袔c在結合我的經歷進行反思的時候經常出現,記錄如下:
1.守弱。
我以往小的時候說某某人真厲害,可是等我到了他那么大年紀的時候反而只是認為他是平常人。每當認為自我無所不能的時候,總是自我面臨最終的苦果。我有點明白了,道德經里說的弱是一件好事,因為我一個人真的不能做到像上帝一樣無所不能,我的認識、思考、本事都是有必須限度的。正是因為我明白了原先自我真的是有限度的認識、思考、本事,所以對待所有人所有事都要認真去對待,因為這么有限的我必須要盡全力才能夠把人和事處理好。在每一次的處理中,我看到了人和事的閃光點,我沒有遇到過的。
2.謙虛與好奇。
正是因為感受到了自我的限度存在的確定性,所以明白自我是弱的。世界的萬物是經過我們人的觀察,記錄,整理構成了文字記載的書籍、數據等??墒俏覀兠總€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記錄的資料也會是片面的,隨后構成的結論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當我看到一個記錄的時候,我就開始透過文字的表面嘗試去還原事實,當我回不到記錄的場景的時候,我會有疑問的,這個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過書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學習,可是因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東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視了一些東西,結論也不必須正確。當我無所欲求,心思寧靜的時候,得到正確結論的概率越高;當我心境起伏,被貪嗔癡等雜念環繞的時候,必須會得到一個偏離結論,這個偏離的結論將我引向困境。每一個經過我的結論,我總是審視多遍,唯恐得到一個偏離的結論。這個大概就是我認為的謙虛吧。
3.守中。
中是陰陽中和的線,是陰陽河蟹的,是不走極端的,可是我覺得應當是保證自我處于最多的可能性。因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臨問題的時候我能有最多的幫忙,最多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處理環境,最終我能獲得最好的效果。走極端就是不斷的減少自我獲得各種可能性,最極端僅有一條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4.以無事取天下。
我覺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無事求學,以無事求發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無以言語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
想要少出現問題,那么平時就要力求多出問題。想要更多的財,平時就要不以求財為目標。想要大的功績,那么就要平時就要將功績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絲一毫的功績。這是從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為中國西化嚴重,變得越來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頗走極端。中國的追求是不敗,是不停的修正自我處的環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須贏,是不斷拔高自我處的環境中最高的上限。這個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關鍵詞 道德經 老子 無為 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62
“無為”作為老子重要的哲學思想,被廣泛應用在社會的各個方面。對于“無為”的含義,不同學者也有各自不同的觀點,本文嘗試著從“無為”即“無違”這一觀點出發,談一下對“無為”的理解,指出其對教學工作的啟發。
1 無為,即無違
1.1 “無為”強調的是“無違”
老子生活的時代,戰火連天,苛政繁多,一派“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的衰敗景象。在老子看來,這衰敗之象是統治者肆意妄為造成的,他在《道德經》第七十五章就明確提到:“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泵鎸@種局面,老子提出了“無為”的思想,希望統治者能效法“圣人之治”,能“治大國如烹小鮮(道德經《第六十章》)”,以維持社會的穩定。本文認為,當時社會衰敗動亂的根源并不是統治者的“政事之多”,而在于其“政事之亂”;老子提出的“無為”,重點也不在于強調統治者要少管少做,而是在強調宇宙萬物自有其“道”,治國也有“治國之道”,統治者不要違背這個 “道”,不要亂管亂做、肆意妄為。因此,“無為”之意,更多的是在強調“無違”。
1.2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順勢而為
無為,并不是不作為,而是對道的“無違”,它形容的是一種對“道”自覺遵循的狀態,強調的是“順勢而為”?!暗馈北焕献右暈椤疤煜履浮保ā兜赖陆洝返诙逭拢?,是宇宙萬物的根源。萬事萬物依道而生,依道而長,這就是一種“自然”的狀態。人不去破壞這種“自然”的狀態,對“道”順應,就是“無違”,這種無違就是“無為”,也就是一種不去違背事物“自然”狀態的做法。人如能做到對“道”自覺遵循,就能在做事時得心應手,就像船在江中順流而下,表面看上去雖無刻意作為,但其實一舉一動都合乎于道。
2 無為的內涵
2.1 無為,是源于心中“有道”
“無為”之“無”,“無”在自然而然,“無”在對“道”近于本能的應用,其背后,則是因為心中“有道”?!暗馈敝O熟于心,才會對“道”有深刻認知和自覺應用,才能無聲無息、自然而然有所作為。但“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所在,需要我們去觀察、總結、感悟,需要我們去常想、常做,認真想,認真做。首先要認真想,要“致虛極,守靜篤”,在心神安定,清明無雜念時才能“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看清事物的本真狀態。此外,“道”需認真體悟,更需要認真踐行。明白了道只是第一步,只有反復的實踐將“遵道”內化成一種自覺行為,才能做到真正的自然無為。這個內化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而是需要人在高度自律和反復練習之中才能習得。因此,老子說“上士聞道,而勤行之”。
2.2 無私才能不逾矩,才能真正“無違”
老子曾感慨,“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柔弱勝剛強”這個道理天下都知曉,卻無人能真正做到。本文認為,這其中原因就在于天下人的“私心”。大家即使都知道“柔弱”比“剛強”從長遠來看要好,但由于人的私心,沒有人愿意舍棄眼前的利益,去守住“柔弱”,而圣人剛好相反,圣人“無私”,因此才能不被私心雜念所困,才能對“柔弱”、“剛強”無分別心對待,安心守住“柔弱”。
其實,“柔弱”、“剛強”只是事物的兩種狀態,無所謂好壞,并不需要厚此薄彼,甚至從事物發展的整個過程來看,“柔弱”更能代表事物成長的狀態,充滿希望和生機,“剛強”,則預示著事物成熟且趨于衰敗,所謂“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世人自以為抓住了“剛強”就贏得了優勢,其實是違背了“道”呈現出的規律,最后往往會事與愿違,空歡喜一場。而圣人則剛好相反,耐心靜守“柔弱”,看似“處眾人之所惡(《道德經》第八章)”,其實是遵從了“道”,反而最終能得到好的結果。這就“無為(違)而無不為”的道理,也是本文對“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事(《道德經》第七章)”的理解。
2.3 無為,還體現在無違于“人性之道”
無為,不僅體現在人對自然規律的遵從上,還應體現在對人情、人心的了解和體諒上。“道”是宇宙之間的最高法則,他蘊含在萬事萬物之中,人類的情感、心理活動自然也在其中。真正的智者在為人處事時,是圓潤豁達的,洞悉人情而不被人情所困,聰慧睿智卻又不使人有壓迫感,正如老子所言“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具有一種很積極穩健的特質。因此,當同時面對“善者”和“不善者”時,圣人就可做到一視同仁,無區別的對待,即“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道德經》第四十九章)”這就是一種“無為”,在這種“無為”背后,是得道之人對“人性之道” 的深刻認識和遵從。
3 無為思想對課堂教學工作的啟示
3.1 教師應注重規律“惟道是從”
“無為”思想要求人們應認真悟“道”,行“道”,應和“道”所呈現的規律保持一致,也就是“惟道是從”。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作為人類最具有特色的自覺活動,更是一門要求教師高度遵循規律、“惟道是從”的科學。教育之道,即教育規律,它內容極其豐富,蘊含在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具體到教學工作,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存在,如評價導向規律,內因決定規律,成長差異規律①等等,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于教學活動全過程的,如不遵守這些規律,教學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要對這些規律不斷學習、反復實踐,將其內化成自身的自覺行為,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做到不違背規律,不違背教育之“道”,從而做到“無違而無不為”。
3.2 應重視教育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的統一
老子一直重視“有”和“無”的關系,他認為“有”和“無”同出而異名,二者既對立又統一,既互根互用又相互轉化?!兜赖陆洝返谑徽轮赋觥叭?,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由此想到的是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之間的關系。教育對社會乃至個人的功用,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功利性與非功利性兩個方面,其功利的一面體現在學生通過教育學習實用知識和技能,獲取就業的機會,進而為社會提供服務,創造價值。教育的非功利性則體現在對學生價值觀、人文素養、思維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甚至是生活情趣的塑造上,通過教育每一個“個人”,對整個社會的倫理教化、風氣引導、知識傳播、文化傳承等發揮作用。教育的功利性和非功利性是不可分割的。功利性是實現教育非功利性的工具和手段,非功利性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既要重視有形的、具體的知識的傳授,又要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3.3 教師要善于行“不言之教”
“圣人處無為(違)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第二章)”,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身教重于言教,感悟強于說教。應用到教學工作中,一是體現為教師要重視學生自身對知識的學習能力,要善于用“不言之教”引導學生完成對知識的學習、內化。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這個過程只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而傳統教學以知識灌輸為主,教師在課堂上可謂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教師之“言”越多,需要學生自主思考的機會就越少,因而教師“多言”未必有益于學生學習。根據“不言之教”思想,教師要把教學的目標定位為發展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其成為獨立的學習者,②因此,教師要把功夫用在課下,精心組織教學內容,做好教學設計,尋找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但在課堂上,卻要學會少言,甚至不言,要懂得“留白”,留機會給學生思考,從而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二是教師要善于利用、創設看似“無言”的教育情景。自然環境、社會輿論、學校景觀、校園文化,甚至是課堂氛圍、教師個人的言行,都會對學生起到教育作用。這種教育是潤物細無聲的,它淡化了學生“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識,避免了學生對說教的厭惡和應付,更容易被學生接受。對于這種的教育形式,教師不僅應該充分利用,而且應該去維護和創造,這是對教師“不言之教”的更高要求。
3.4 授課過程要“圖難于易”,順勢而為
《道德經》第六十三章指出,“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說的就是解決難事,要從容易處開始,做大事,要從細節著手。體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說教師要認真分析教情、學情,熟悉對學生現有的知識結構,以便選擇合理的角度去進行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反復講也聽不懂,反復解釋也不理解的情況,這時需要教師“以學生心為心”,對學生的“學情”有準確的把握,能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觀察,仔細體會,找準教學的難點,找準學生對某個知識點難以理解的癥結所在,而后才能從容易、細微處著手,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順利幫助學生解決難題。
3.5 教師要善待每一位學生
“無為”思想在教學過程中應用,還應體現在教師對學生的態度上。一是教師應用一顆“無私之心”,對品性、資質乃至生活背景各有不同的學生,一視同仁,“無分別心”對待。二是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學生之間在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自律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幫助每一位學生順利學習,快樂成長。
注釋
一、修身治學——絕圣棄智,腳踏實地
師范生作為一個社會群體,有著綜合素質較高、創新意識強等特點,同時他們又處于完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因此,加強師范教育,提升師范生個人綜合素養和培養良好心態,對其未來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十分必要。老子《道德經》中豐富的修身治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借鑒。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范生可以從豐富個人知識儲備、強化專業基礎和提升個人修養、培養師德精神兩個方面來完善自我,實現自我價值。
(一)嚴謹治學,絕圣棄智
道教中“絕圣棄智”釋義為:放棄智慧,拋下仇恨,回歸原本的狀態,即返璞歸真,人在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欲望利誘,所以要通過修煉,達到這一目的。這是老子的教育哲學思想中的“教育知識觀”的體現。
《道德經》中“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第十九章)旨在提倡:以心靈去感知體會“道”,天然質樸地表現事物的本真與內心的感受。老子又提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第十八章)因此,真正的圣智,不執著于形式。這里,老子不是在宣揚愚昧思想以愚民,而是希望人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重視核心本質,注重精神內核,保持純真質樸,不因有了知識而生智偽巧詐之心。所以,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我們要實現絕圣棄智,首先應努力涉獵多領域的文化知識,同時要能夠求甚解求本質,還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第十九章),保持樸實,減少私心,降低欲望,回歸本真。
老子還進一步強調,在嚴謹治學,認真學習知識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義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第四十八章)老子認為,掌握知識以不斷增加和積累為特征,而提高精神境界則以不斷減損為特征,即減損人的欲望。由此,我們可以悟出,“為學”就是要擴充知識,增長見聞,提高文化素養,這才是“為學”的根本;“為道”就是要凈化內心,不斷提高個人境界、思想水平,不斷降低私欲,消除不適合自然法則的雜念?!盀閷W”為“為道”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基礎,有助于內心境界的凈化,從而實現“為道”。
(二)腳踏實地,以至千里
老子通過“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告訴我們:一切成功和成就都是點滴積累的過程。作為師范生,要能夠擁有“一桶水”,從而才能自如地傳道授業解惑。
要想擁有“一桶水”,首先,師范生應正確地評價自我,并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制定合理、實際的人生目標,完成自我實現的過程應當“知易守難,以易當難”來處理和解決問題?!爸恢?,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一章),道家認為“自知”、“自勝”比“知人”、“勝人”更重要,更難以做到。因此我們要用積極平和的心態遍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在實踐中提升自我,邁向成功。這就是“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的深刻含義。
其次,要謙讓溫和,寬以待人。“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老子告誡我們,圣賢先哲懂得先替他人著想而能從人群中脫穎而出,能夠跳出自身利益甚至生死來處世而利益兼顧。無私才能完成人生的自我實現。作為髙校師范生,應當努力實現“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謙讓溫和、團結別人,進而實現自己的理想。
再者,辯證思考,解決困難。師范生可從《道德經》中學習“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維,大學里提供的各種學問,既具有科學性,是正確知識的累計;又具有藝術性,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師范生應理解其中奧妙,不僅要掌握所學學科的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運用所學。先知其所以然,后知其如何教。這不僅有利于師范生的專業知識積淀,對未來的教學工作和生活也有很大幫助。
二、體悟哲思一道法自然,追求上善
師范生作為一名準教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良好的師德,掌握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是走向崗位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前提和必要準備。研讀《道德經》,學習老子的教育思想,不難發現,其主張“道法自然”,感悟自然之理,這亦是其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
何為教育的目的?在老子看來,培養出能夠使人悟“道”、體“道”、弘“道”、唯“道”是從的“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標。“圣人”也是道家的理想人格?!笆ト恕弊畋举|的品質特征是“無為”。老子說:“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認為,“無為”是自然的本真狀態,“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道法自然”理念的重要主旨,老子主張順任自然而不加干預,主張讓人民自我育化、自我升華。
作為一名師范生,本著這一目的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樹立良好的師德和科學的教育觀。
(一)道法自然,玄同不棄
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碧斓亻L生的原因在于它毫不吝嗇,毫無自私,以天下為重,故此老子認為:“圣人后其身體操拖;外其身而身存?!奔床粻幉粨尅o私奉獻是個人的真正生命價值。教師更應如此,大公無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真正合格的教師應該是博愛的,能夠公平對待所有的學生,尤其是對所謂的壞學生,用大愛鋪平學生的成長成材之路。這即是“道法自然”的美好境界。
“圣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弊鳛榻處?,更重要的是相信學生,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由壞變好,想方設法進行教育,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只有這樣,雙方相互信任,才能在學生中搭建民主平等的橋梁,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快樂地接受教育。
(二)信言不美,追求上善
老子認為為師載道貴在心存慈愛,慈愛之源則為質樸。要做到質樸,就必須講真話,“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即真實的話不需要修飾,需要修飾的話就不是真話。教師應是質樸的,胸懷赤子之心的,這符合自然之道,作為一名師范生更應該培養自己的質樸品格,促使自己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對學生一視同仁,把教化育人真正作為自己熱愛崇尚的事業而非簡單的職業。更要對學生謙和熱心,提髙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平和地“傳道,授業,解惑”。
本文作者:柳德玉王希玉工作單位:蘭州交通大學
非正式群體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的地位
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芭c他人共在是人的基本生存境遇,如何面對他人的問題實際上就是道德問題?!保?]30相對中學生而言,大學生的活動空間和交往范圍明顯擴大,與他人互動的頻率也日益增加。如何與他人相處是影響其健康成長的一大因素。依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學生普遍存在歸屬和尊重的需要。能否在與他人尤其是同輩群體交往過程中得到歸屬與尊重的滿足,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芭c他人聯合在一起、與他人相關連的需要,是人的迫切需要。這種需要是否滿足決定著人的精神健全問題?!保?]60E•弗洛姆這一觀點也進一步證實群體在大學生健康成長中的重要作用。駭人聽聞的馬加爵以及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鉈中毒案中的投毒者皆因歸屬感的缺失或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導致心靈扭曲、道德良知缺失而走上犯罪道路。雖然這是極端的個案,但是大學生中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道德踐行能力、同情心和責任感的現象并不少見。這與他們以前缺乏同輩交往經歷,沒有學會如何與人相處不無關系?!暗赖率蔷裥缘臇|西,是反映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一種關系性存在,離開了一定的關系,就無所謂‘道德存在’,無所謂‘道德生活’和‘道德教育’?!保?]個體的道德成長源自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與生活中的群體密不可分。這些正式或者非正式群體都對大學生的道德養成產生影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校園正式群體往往過于強調紀律性和規則,忽視個體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難以滿足不同個體多方面的需求,容易忽略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心理基礎。同時,大學生正式群體的道德教育常常延續以往的灌輸教育方式。其實,大學生在長期道德說教中易形成一定的逆反心理,對正面疏導懷有本能的排斥,而校園的功利與浮躁現象,沖擊其原來并不牢固的道德規范,使他們產生心理失衡而失去踐行道德準則的信念與毅力。歸屬與尊重的需要是大學生道德社會化過程中的心理需求。非正式群體能夠照顧到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可以滿足他們在正式群體中難以得到滿足的興趣、愛好、求知欲和好奇心。個體在非正式群體獲得歸屬感與依靠感,實現一定程度的社會滿足和心理滿足,促進其人格健全發展,避免因為心理問題而阻滯道德的發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正式群體都可以促進大學生的道德養成。其中,積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可以促進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間型的非正式群體負面影響不可忽視,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則會阻礙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因此,高校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中存在中間型和消極型非正式群體這一事實,區別對待,正確處理。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糾正知性取向能將道德知識傳授與生活情景性、生動性結合起來,關注學生的道德體驗與情感共鳴,真正做到化知識為德性。因此,要關注大學生的道德需求,提高他們的道德思辨能力和控制力。只有從大學生的生活空間里尋找道德生長點,才能促使道德之花絢麗綻放。
充分發揮非正式群體在大學生道德社會化中的正向作用
道德社會化是大學生成人成才的基礎,而成人成才的前提就是要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這是《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所強調的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非正式群體為大學生提供與他人充分合作和共同生活的機會,能夠使大學生在群體內部自覺地認識人與人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容易在平等的氛圍中自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尋找到自己的坐標,獲得情感的認同以及歸屬與尊重需要的滿足。這種情感和需要的滿足是十分重要的??梢?,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他們的道德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種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要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克服其消極作用,必須注意以下三點:一是正式群體要關心群體內成員的生活境遇和道德經驗。道德社會化需要大學生對群體規范的認同,但是僅僅強調規范要求和紀律,忽略他們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個體,尤其是脫離道德經驗的說教容易導致他們形成逆反心理,很難獲得他們對道德教育意義的認同?!耙饬x本身,即思想的對象,通過那個刺激自身采取另一個體的態度對對象做出反應的個體,產生于經驗之中。意義是既可以向他人表示,又可以在同一過程中向作出表示的個體本人表示的東西?!保?]因此,要重視大學生的道德經驗,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在教育過程中,要深入學生,了解其學習情況、人際交往、就業理想、生活困難等,真正將解決實際問題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學分制的大力推行,使得學生選修課程和上課時間各不相同,導致自然班級這一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教育功能被大大削弱;但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學生會等正式群體的作用,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多種活動,滿足大學生不同的心理需要和成長要求。二是要加強對非正式群體的積極引導。非正式群體能夠滿足個體的情感需要和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能提供交流感情和施展才藝等諸多平臺,滿足其追求尊重和歸屬感的需要。因此,要積極支持、鼓勵和指導非正式群體開展活動,發揮其正向功能,促進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如前所述,要充分發揮積極型非正式群體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促進作用;加強對中間型非正式群體的引導,克服其不利影響;加強對消極型非正式群體成員的思想工作,消除他們的抵觸情緒和心里疙瘩;同時加強正式群體的吸引力,幫助其找準位置。三是要發揮非正式群體核心人物的導向作用。對于消極型的非正式群體,如果做好核心人物的思想轉變工作,轉型這類群體也就事半功倍。在大學生道德教育過程中,要正視非正式群體的存在,更要引導核心人物發揮好作用。輔導員、班主任要深入學生當中,只有與其真正交心,才能把準其思想脈搏,了解其成長需要和現實困難,才能找到這些核心人物的情感共鳴點,才能找準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摘要: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含有豐富的人生修養哲學,文章嘗試從其思想本源出發,提煉《道德經》對當代企業家人格修養的智慧指引,為企業家實踐《道德經》所提倡的生命信仰提供哲學啟迪。
關鍵詞 :老子 道德經 企業家 人格修養
道家最大特點便是“柔”,老子在《道德經》中對“柔”給予了充分的闡釋:《道德經》四十三章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碧煜伦钊崛醯乃?,反而能夠穿過最堅硬的東西?!兜赖陆洝菲呤抡f:“堅強居下,柔弱居上?!弊钥鋸姶蟮娜?,反而使人討厭;以謙退柔弱自處的人,反而讓人擁戴?!兜赖陆洝菲呤苏抡f:“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碧煜伦钊崛醯臇|西,沒有一樣能超過水。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總是得到最后的勝利。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包容、從容、恬淡、圓融、成熟的人生智慧與境界。老子教導企業家生命過程的真諦是:從“自矜”、“自是”的小我之中走出來,丟掉“我執”,不斷融會貫通于社會大群體中,去成就一個開放、包容、謙虛、懂得欣賞和傾聽他人、準確認清自己和理解他人的成熟的大我。老子正是通過高尚的人生修為鑄就了他的偉大作品《道德經》。
一、老子的人生修養
老子的生平,就像他所闡述的道一樣,隱而不顯,記載有限。只有在《史記》記載老子的生平有簡要的敘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周守藏室之史(周朝管理文書檔案的官吏)。老子在周居住很久,修養道德,自隱無名,后來見到周王朝的衰弱,于是離開退而隱居。到了函谷關,守關的尹喜再三懇求老子垂教,于是老子留下了《道德經》上下篇五千言。臺灣陳鼓應教授認為:中國哲學的主干部分是道家思想,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中國哲學的突破開始于老子,而老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影響遠遠超過其他各家。老子用高尚的人格“無為”地成就了他的歷史地位,這就是老子的無所為,而成就的“無不為”。老子的人生修養體現了靜、緩、忍、讓、淡、平,以下詳細闡述。
第一,學習老子的靜——清靜、沉默?!兜赖陆洝返诙抡f:“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毙男苑€重原是輕浮妄動的根基,心性清靜本是急躁暴氣的主人。圣人終日之間,不離當前穩重清靜的自性。潛意識心理學家約瑟夫·墨菲在《潛意識的力量》一書中提到,當水流經管道的時候,管道是什么形狀,那么水就是什么形狀;當生命之泉流經每個人的時候,思想是什么形狀,那么生命就是什么形狀。老子的思想是清靜的,老子的生命是祥和的。保持清靜、沉默是一種智慧的人生態度。因為清靜和沉默,是睿智、是內涵,更是一種心靈的自由。人類所要追求的自由是心靈上的解脫,而心靈上的不自由,通常是因為受到來自內心的不良情緒的左右和束縛,平添無謂的煩惱。保持清靜、沉默就是精明的回避,保持生命的從容與優雅。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靜,不再受污濁的沾染。
第二,學習老子的淡——淡然、釋然?!兜赖陆洝返诙耪抡f:“故物或行或隨,或呴或吹,或強或羸,或載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想走在前面,結果還是有人走在更前面;想走在后面,結果后面還是有人跟隨。在張開口慢慢的呼一口暖和之氣,后面就有一陣風將暖氣吹散。想成為最強的人,總是還有人更強,因為人的身體總有衰弱的一天。如果想扛載重物,不久就會累,又要將東西放下來。所以知道這些自然的道理之后,就不想去做過分的事,也不想去做夸大與不實在的事,更不想去做不必要的事,淡然處之。智和慧,其實是兩個詞:智是一種能力,慧是一種境界;智是在做加法,是知道如何進,是拿得起的能力;慧是在做減法,是懂得怎么退,是放得下的自在。生命的真正意義在于:超越生命。人的一生都要學習放得下,做真實、簡單的自己。
第三,學習老子的平——平淡、儉樸。學習老子的樸素,老子是個取法自然的樸素的自然主義者?!兜赖陆洝返谑耪抡f:“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背质貥闼丶儩崳貜偷教煺娴谋拘?。減少私心,降低欲望。西方有一個憂傷的國王去尋找天底下最幸福的人,找遍了城市和鄉村,沒有一個人說自己是幸福的。終于,他找到了一個自認幸福的人,是乞丐。欲望越少,幸福就越大。巴菲特說人生有兩個字是不能忘記的,那就是low expectation——低期望值或者說是平常心。知足心、平常心不是得過且過,是把握機遇、順其自然、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平常心、知足心容易接納幸福,更是人生的大徹大悟。平淡、儉樸才是人生的真諦!
第四,學習老子的緩——溫婉、圓融。老子沒有否定君權統治去觸及統治者的根本利益,只是闡釋最好的統治是百姓“不知有之”;老子沒有否定有為,只是認為人道應順應天道,不強做妄為才能無不為;老子說“不爭”是指不伸展侵占欲望;老子說“謙退”是指含藏內斂、不顯露鋒芒;老子說“柔弱”是指不恃剛凌物,而柔中含有無比的堅韌。《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碧煜伦钊崛醯臇|西,沒有一樣能超過水了。水雖然柔弱,可是如果有堅強的東西去攻擊,它總是得到最后的勝利。老子的溫婉、圓融是在告訴后人,以一種智慧的出世思想,做積極的入世人生。
第五,學習老子的忍——忍讓、包容?!兜赖陆洝返谒恼抡f:“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钡赖谋拘裕宦朵h芒,超脫糾紛。在光明的地方,有道的存在,與一切人事因緣相調和。在塵埃的地方,也有道的存在,與一切塵境俗事相渾同。每一棵大樹的成長,不僅要享受陽光的照耀,更需要包容風雨的洗禮。每個生命的成長,需要人與人之間彼此的閱讀、借鑒、碰撞、磨礪、包容與珍惜。人生短暫,讓彼此都讓寬一些空間,讓生命淡泊久長。
二、老子《道德經》對企業家人格修養的哲學啟迪
第一,感恩。在每個人的人生中,《道德經》的最初傳授者是我們的父母。《道德經》第六章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玄牝之門,是造化生育萬物的根本,也就是天地萬物的母親。感恩父母教育我們道德的人生理念,是成就幸福、圓滿人生的唯一前提。而對父母的回報就是秉承道德的人生理念去生活:簡單、踏實、快樂、開朗、堅韌、溫暖、真誠、坦然、慷慨、寬容、有平常心。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對于困境與磨難,微笑面對。
第二,善念?!兜赖陆洝返谒氖抡f:“反者道之動。”“道”是循環往復運動的,“道”所承載的善和愛也是在人間循環不止,“道”從您的善心出發,終將以一個更大的驚喜回到您的懷抱。于是老子告誡:要時時存有善念,因為善是循環的,種下善因就會結出善果。在《道德經》第八章,老子教導說要學習水的善行:“上善若水?!弊钌系鹊纳迫缤粯蛹儍?、真實。老子是說水的上善有二:第一,“善利萬物而不爭”;第二,“處眾人之所惡”。利萬物而不爭是廣慈博愛無我無爭的胸襟,處眾人之所惡是謙卑柔和低心下氣的涵養,要學習水的善思善行。
第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薄兜赖陆洝返谒氖苏抡f:“為學日益,為道日損?!睘閷W日益告訴我們多觀察學習別人的優點,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中庸說:“好學近乎智?!薄盀榈廊論p”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懂得損去知見,除去,更要排除妄念。人生是要不斷地做減法,不斷發現并且不斷地去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才是生命的智慧、成就與圓滿。曾經有記者采訪偉大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問他怎么做出大衛這么偉大的作品,米開朗基羅說:“我只是把一塊石頭多余的部分砍去,就是今天的大衛?!边@說明人生要有所成就就要專注,不斷地去掉與之無關的欲望與妄念。
第四,知足。莊子曾說過:山雀在深林筑巢,所占不過一根樹枝,大鼠到河邊飲水,不過把肚子填飽而已。人類最大的罪惡就是想要占有,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六章說:“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碧煜伦飷鹤畲蟮模€不會超過野心欲望。天下兇禍最大的,還不會超過不知足的心。天下愧咎最大的,還不能超過這些貪得的欲念。知足的人,無所不足,無往而不泰然。老子在此告誡后人要善待生命,要知足、惜福。用一顆寧靜的心去領悟這個世界;用一顆平常的心去生活;用一顆包容的心來善待周圍的一切;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盡職地工作;用一顆知足的心去修養純凈仁愛的心靈。
第五,超脫。《道德經》第二章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庇信c無是相對的,困難與容易,長與短,高與下,小聲與大聲,前與后,也是相對的。老子在此用辯證的思維告誡后人:遺憾的出現是為了感受美滿,痛苦的出現是為了感受幸福。所以要超脫地看待生命,讓心胸豁達開朗,凡事看得高遠,不計較眼前的得失,不處處與人比較、計較,徒增煩惱。在心靈中多放些快樂、簡單、滿足、理解和寬容;少放些煩惱、復雜、欲望、計較和仇恨。老子為我們揭示生活的本質,開示我們超脫的生活態度,從自身的道德修養來不斷完善自己,踏入人生的良性循環。
第六,自強。美國第二十四任勞工部長趙小蘭女士描述剛到美國時,他們一家人的夢想就是能夠活下去。她鼓勵青年人說,任何人的夢想終會成真,如果肯努力工作、相信自己、從不放棄。當林肯還是一個青年律師的時候,別人甚至認為和他在一起會降低身份,總是盡量躲避他,改變被人輕視的現狀成了林肯奮發向上的巨大動力,最終成為美國總統?!兜赖陆洝返谖迨苏抡f:“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變成好事,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往往是奮發圖強的動力。成功需要忍得下挫折、耐得住時間,需要經過寂寞的洗禮和孤獨的磨練。勤奮鑄就卓越,人生越努力,才能越幸運,天道酬勤!
第七,腳踏實地。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九章中說:“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尊貴要以低賤為根本,高尚要以低下為根基。《道德經》第六十三章說:“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币龊美щy的事情,必先從容易的事做起;要做大事情,必先從細小的事情做好,因為根基穩固,終于能成就大事。Body Shop 的創始人安妮塔·羅迪克,1976年為了養家糊口,在英國開了一家小商店Body Shop專賣純天然化妝品。其銷售的產品都是自己設計的,但是極度缺少資金,只能將化妝品裝在廉價的塑料瓶,并鼓勵為數不多的顧客將這個塑料瓶帶回來重新灌裝,也支付不起商標的印刷費用,只能自己動手印刷,這種廉價塑料瓶+簡易商標的包裝使產品看起來自然、樸實、健康。到今天,body shop已經在全球5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1900多家店鋪。荀子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睙o論夢想有多遙遠,重要的是腳踏實地走好現在的每一步。
第八,謹言慎行。子禽曾經向老師墨子請教:“老師您認為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回答:“你看生活在水邊的蛤蟆和青蛙,還有蒼蠅,它們不分晝夜的叫個不停,也沒有人去注意它們到底在叫什么,可是司晨的雄雞,只是每天黎明到來的時候按時鳴叫,然而人們聞雞起舞,開始一天的勞作。兩者對比,你以為多說話有什么好處嗎?”《道德經》第五十六章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闭嬲赖娜瞬徽f,高談闊論的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這是老子在《道德經》第五章中繼“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之后又一次提醒世人要謹言慎行。言論不可過多,行為要守住中和之道。
第九,慈愛。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七章教導世人修身處世的三項要訣:“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钡谝皇谴认榈膼坌?,第二是節儉純樸,第三是不敢自高、自傲、居于別人的先前。老子視慈愛為立身處世第一要義,一個人只要仁慈寬厚,上天一定會扶持他得到幸福。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天道很公平,沒有偏袒之心,只要真心行善,自然得到上天的愛護。春秋時期,秦穆公的馬曾經被鄉民殺掉吃了,但是他沒有發怒,反而提醒鄉民說吃了馬肉一定要再喝點酒,不然會傷身的。一年后,秦穆公與晉惠公交戰,不小心被圍困,緊要關頭,當初那些殺馬吃肉的鄉民沖進戰陣,保護秦穆公拼命殺敵,突出重圍。秦穆公死里逃生,這是他當初慈愛之心的回報。
第十,無私。人生中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最終受益者都是自己,利人就是利己?!兜赖陆洝返谄哒抡f:“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碧斓厮阅荛L且久,因為它不為自己,生長萬物,所以能夠長生?!兜赖陆洝返诎耸徽抡f:“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越是為人奉獻,自己就會變得越富有。一生創造兩家世界五百強企業的稻盛和夫先生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中國道教基本的道德觀、倫理觀為前提去做人和經營企業。稻盛先生退休后皈依佛門,把所有的股份捐獻給員工。正是因為稻盛先生的無私,才使得他成就了一個無比成功、受人尊重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所要闡述的就是與道、天、地并成為域中四大之一的“人”的使命與責任,企業家通過人格修煉所發揮的“人道”作用對社會發展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