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8:1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課堂教學的問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問題設置難易失調,在教學中教師缺乏對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對學生情況的充分了解,把他們估計得過高或者過低,所設計的問題在難度上要么過大,要么過小。過大時,超出學生的理解水平,學生不能與教師產生共鳴,常使全場沉默無言,教師不得不把問題分解,化難為易,使學生重新入軌。再者就是教師為了保證教學順暢,把教學內容肢解成許多小問題,師生一問一答,教師問得從容,學生答得流暢,整齊劃一,實質上很多問題沒有思維價值,嚴格講不能叫做問題。也正是這些虛假問題為學生開辟了一條思維通道,限制思維的方向和路線,帶有去“問題化”的傾向。以上兩種情況都無法對學生的思維進行適當的訓練,使其停在無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狀態下,自然談不上啟迪、誘導和開發了,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師過度熱心――自問自答。教師提出問題后,都會順口一扔思考多少分鐘或討論多少分鐘后老師要學生什么討論結果,其結果是沒有給學生充分考慮和討論的時間,就讓他們回答,學生答不上來。遺憾的是教師不是想辦法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調整思考的角度,換個說法矯正學生的思路,而是越俎代庖。結果自己勞神費力設計的問題不解自破,學生哪來的互動――主動――生動――能動,無形中抑制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其學習情緒,造成學生的思維懶惰。時間長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問題,越是難題越是如此,這樣對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哪還有創造力。
課堂問題設置的邊緣化,有些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教學內容相去甚遠,尤其是不恰當的情景創設,造成的結果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導致教學始終在數學的盤旋,沒有讓學生觸摸到數學的本質,沒有了“數學味”。
怎樣做才能預設好課堂問題設計與提問的質量,我做了以下嘗試:
用好教材,通過對教材的認真鉆研,理解編者的意圖,弄清單元章節的構成及其地位,掌握訓練的基本要求,從而能夠脈絡清晰地分出重點、難點,從教學目的出發,以重點為突破口,設計出恰當的問題。這樣使好的問題既有利于揭示數學本質,又有利于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備好學生,要充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行為習慣、學習態度、學習方法乃至班風班貌等有一個細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況,這樣設計的問題才能有的放矢,結合實際,學生才能適應,樂于接受。目的就是讓好的問題不僅有利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師生互換角色,老師當導演,學生當演員,課堂上要以人為本,一節好的數學課不是一講到底,也不是一問到底,精講巧問,處理好提問的節奏,安排好提問的時間距離,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讓學生和問題進行零距離接觸,學生才能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學“圓的認識”,“圓”是一種平面圖形,盡管學生沒有學過由曲線圍成的封閉圖形,但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見過無數平面是圓的實物。因此,讓學生先說話:“你在生活中見過哪些圓?”學生隨之會列舉大量的圓,其中也出現一種誤解:即誤認為球也是圓的。這個錯誤的出現是好事,它恰恰說明了學生認識上的誤區,此時正需要教師的“導”,而只有針對學生的問題去導才能體現教學的有效。老師隨即拿出一個事先準備好的球,與學生列舉的其他例子比較得出:球是立體的,圓的平面的。球和圓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那么又有什么聯系呢?老師將球一分為二,學生看到了橫截面。“橫截面是圓的!”學生們興奮地喊了出來。這個例子說明,讓學生先說話,學生是有話可說的,學生具備這樣或那樣可接受的基礎,此時如果學生有話可說,卻不讓其說,自然是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沒有了這種主動性,“主動建構”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1.角色轉換到位
目前,我國小學課堂教學中,廣大人民教師都能夠轉換角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大多數教師從過去的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中走了出來,成為課堂教學的指導者。在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明顯增多,自己拼讀、自己讀書的機會多了,讀書的形式也較為多樣。例如:讓學生自主讀書,同桌互讀,讓學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段落,能夠讓學生自主學習,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2.模式改變合理
我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一言堂”“滿堂灌”,教師大都摒棄了這種教學方法,從原來的一味重視答案、結果轉變為現在的更多關注學生對知識的體驗過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3.教學傾向準確
我國實行新課改以來,小學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基礎能力。沒有地基的樓房是空中樓閣。為了使學生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更好地汲取知識,教師教學傾向轉變,不再采用之前的“一堂過”,而是重視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注重學生識字、記字、寫字的能力。另外,教師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多方面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小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脫離課本
面對新一輪課程改革,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知道教學方式的翻新,脫離了文本,忽略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及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以至于有些課堂,學生連字都沒有識全、句子都沒有讀通,教師就急于求成地讓學生開始漫無邊際的想象。其次,部分教師上課不以學生的知識能力為基礎,不以文本為憑借,很隨意地向課外拓展,任憑學生不著邊際的討論等。這樣的一堂課下來,學生可能都不知道課本講的是什么。
2.熱鬧且低效率的教學課堂
新的課堂理念要求師生民主、平等,努力使學生樂學、愛學,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然而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課堂上很熱鬧,教師學生亂哄哄打成一片,學生玩好了,教師也很輕松地上完了一節課。下課后問學生學到了什么,學生多半啞口無言,教師也很無奈。教師應該思考為什么課堂氣氛熱鬧了卻沒有提高教學的質量。
3.放任自流的教學課堂
合作學習是新理念倡導的主要學習方式之一,也是教育發展的需要。然而現實中,一些教師往往提出一個問題,還沒有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急于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只有一兩個人的表述和討論題目相關,其他人則把小組合作學習視為聊天、開玩笑的大好機會。小學生天玩,并沒有較強的自制力,教師如果不加以遏制,則會讓學生更加放任自流,無法學到必要的知識。
4.無講解的教學課堂
探究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歸宿,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是探究學習的根本目的。所謂探究是要求教師從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一起參與整個學習活動,共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學習時,教師該引導的不引導,該講解的不講解,導致學生們漫無邊際地胡亂表達。無講解的教學課堂,學生們無法從老師的口里得到新的啟發,學到新的知識。
三、基于小學課堂教學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課前準備工作
教師首先要熟悉教材,明確地了解教學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做到進退自如,游刃有余,以免無法正常教學。其次,準備上課必要的教具和學具,以便授課過程中可以形象地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再次,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不同的知識傳授,需要采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眼球,確保知識的傳遞最大化。最后,準備課堂上針對性的練習題和典型的例題,幫助學生加深記憶,消化知識。
2.講究教學策略
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豐富的幽默感,一個談吐幽默的教師往往給學生以信心感,容易博得學生的好印象。教師教學中幽默的語言可以打破課堂上沉悶的氣氛,又不至于讓課堂秩序混亂,也不會讓學生開小差,更重要的是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和探求知識的極大欲望,讓學生在愉快的笑聲中,不知不覺地學到知識,受到啟迪和教育。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應該想辦法在課堂上盡量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積極性,這就包括一些教學方法的合理應用。在課堂上,教師要多運用鼓勵性的語言,要充分肯定小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即使答錯了也要正確地引導學生,使學生能夠正確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懂得書本聯系實際,從小學生身邊的事物對課本上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更好的學習。
4.以學生為中心
一、推理性問題設計
推理性問題設計是一種追根溯源的過程,促使學生用學過的知識進行推理,使之回答得有理有據。例如:在教學質數和合數時我出示這樣一題:“為什么兩個質數相乘的積一定是合數?”學生回答說:“兩個質數相乘,這兩個質數一定是積的因數,所以它們的積一定是合數。”學生抓住“合數的因數至少有三個”這個實質進行了創造性的回答,既鞏固了所學的概念,又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
二、選擇性問題設計
教師設計出問題并給予兩個以上的答案,讓學生選擇其中正確的。如:分母是6的最簡分數有幾個?(A.1個、B.3個、C.5個)這樣的問題學生要根據真分數和最簡分數兩個基本定義去分析、判斷并加以選擇,是敘述題和判斷題的綜合與延伸。
三、敘述性問題設計
敘述性問題就是喚起學生對法則、概念、公式等的記憶,起到鞏固熟練的作用。提出這類問題的一般問法是“……是什么”或“什么是……”這類問題可讓思維能力較差的學生靠背誦、記憶來回答。
四、判斷性問題設計
即讓學生利用所學的概念、性質等去進行分析、推理、判斷正誤。這類問題的一般問法是“是不是?”“有沒有?”等。如“所有偶數都是合數,對不對?”加強判斷性問題的訓練,能夠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以及推理判斷等邏輯思維能力。
五、創造性問題設計
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尋找突破常規性解答方法,目的在于激發學生思維的能力。一般問法是:“你能想出辦法嗎?”“你還有更好的方法嗎”等。如教學求圓的面積時,我出示一張沒有標明任何數字的圓形紙板,要求求出它的面積。多數學生會認為無法計算;但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卻想出用對折的方法量出半徑或在桌面上滾動一周量出軌跡長的方法去求他的面積,這就打破了學生的定勢思維。
六、發散性問題設計
一般問法是“還有什么想法?”“誰的解法與他不同”等等。如:給出條件提問題、一題多解等,使學生在課堂上時刻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
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在教學中不斷地摸索,不斷地研究學生,幾十年的教學讓我有了一些個人的觀點: 即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形式有多種多樣,應該把教學的側重點由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上來,更好地調動學生積極性,加強課堂教學效率,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每個學生都具有自我學習、自我汲取知識的能力。在此結合本人自身多年任教物理的情況,談談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
1.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要用愛征服厭學
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熱愛教師,聽從教師的教誨。興趣是孩子們學習任何一門課的最好的老師,當人們接觸到事物,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時,就會對它產生向往的心理,進而對它發生興趣。沒有這種情感,就不可能形成興趣。因此,教師要做的不僅是讓學生喜歡物理實驗,喜歡物理,更要做到讓他們喜歡老師,喜歡自己的教學風格。深入到學生中去,熱愛自己的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學生也會喜歡你,這樣學生對物理就有濃厚的興趣,學起來不會發愁,有困難會無拘無束的和老師請教。所以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樂學、好學、輕松的去學習物理。
2.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抓好入門教育
對剛接觸這門課的學生來說,往往有一種新鮮感。許多學生對此學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這種興趣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種新奇,如不及時深化,"熱"的時間是短暫的。所以,教師要在前幾節課上專門的設計一些有關的物理演示實驗,上好入門教育。比如象通過演示"然燒的糖","手的魔術","真空里的鬧鐘不能傳聲"、"用紙杯燒開水"等操作簡單、現象明顯的實驗,引起學生的疑問,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再舉一些生活中孩子們都感到好奇而不得其解的現象。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會彎折"、"神奇的花盆冰箱","彩虹的出現"等,使學生一接觸物理就感覺到學物理有趣又有用,能解決他們心中的好多迷。課堂教學設計的原則就是要一切從孩子興趣出發,每節課都要讓有趣的實驗和豐富的語言等圍繞學生的學習,讓他們對物理產生好感,不能厭倦。
3.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要注重實驗興趣的培養
實驗對于每一位學生來說都非常好奇,看到實驗器材學生都有去探索的欲望,而且物理又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有些抽象概念只要用一個簡單的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嘗試操作就能很直觀的被學生掌握。這樣教師不費勁,學生又輕松,課堂氣氛又活躍。因此,課堂教學中應加強實驗教學,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對物理學的興趣。如"氣球鼓起來;如果再把氣球放入冷水中,會發現氣球又癟下去了。這也能說明空氣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有時學生提出的辦法并不能說明要解決的問題,但這也是他們經過一番思考后提出的,具有一定創造性,我們應正確地加以對待。這種實驗教學手段相當于給師生們了一個省時又省力的教與學的好工具,何樂而不為呢?此外,也可以讓幾位學生同時準備一個演示實驗,選一些好的在教學時演示,這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
4.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的主導能力是關鍵
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關鍵。具有良好主導能力的教師,在教學中表現是授課少、精、活,對教學原則、方法在授課過程中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從而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最有效地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為此(1)首先要求教師對教本、普通物理中相應的內容和物理方面的有關資料與信息,使自己掌握的知識豐富、充實,達到精通的程度。(2)要深入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習題,為上好課創造條件。(3)還必須了解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興趣和現有的接受能力等等。(4)課堂活動中,教師還應重視學生注意的調控。可通過改變講授的聲調、速度、音量、口頭語言、動作和表情,改變板書,掛圖,幻燈和演示實驗等教學工具,有效地引導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最大限度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用最少的時間完成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的過程。
5.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
不少學生對物理這門學科感興趣,覺得很好玩,但要他們用所學的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他們便會感到不知所措,這是因為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緣故。因此,學生不但要學會理論知識,更要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在一起,注重會學、會用。我主要方法:(1)多題歸一,舉一反三。我們只要選好典型題,通過有的放矢的精解和適當的點撥、拓寬,就可以使學生不僅掌握一類題目的解法,而且熟悉一般的解題方法.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2)一題多問,活躍思維。一題多問是訓練學生串聯解題能力的邏輯推理方法,通過多問訓練,可使學生對某一概念或規律逐漸升華.發展。(3)巧用實驗,啟發思維。物理思維的最大特點是物理形象和物理概念的不可分離性。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學習物理時的"難以理解",主要是"難以想象"造成的,造成課堂物理教學低效率的原因,從思維方面看,關鍵問題就在于嚴重地忽視了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努力創造條件,通過演示實驗、實驗設計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6、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應重視教法的選擇
[關鍵詞]語文課堂 教學效率 提問技巧
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語文教學領域也是異彩紛呈。新的教學模式大量出現,教學理論和觀念迅速更新,先進教學手段的綜合運用,都給語文教學改革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也使來自社會各方面對語文教學批評的聲音逐漸沉寂,不少人開始安心于這種熱鬧的狀態,仿佛困擾語文教學的各種疑難雜癥在這改革創新的有效治療之下一掃而光。但是,只要我們深入到課堂里、學生中,我們很快就會發現,語文教學的改革恐怕大都局限在形式的層面,而未能觸及根本、觸及理論和觀念,某些教師的語文課堂與1997年社會對語文“發難”之前并無二致,絕大多數教師還是依靠講和練兩大法寶支撐課堂。但講不能提要勾玄,啟思益智;練不能放開手腳,鼓勵探究。學生對語文漸失興趣,教師疲于完成任務,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仍然任重道遠,少慢差費的課堂教學效率依然是語文教學的一大頑癥。
2001年教育部試行的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強調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特點,重提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應該是與上述形勢相呼應的。本文擬從課堂教學目標的擬定,課堂提問及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三個方面探討效率不高的成因,雖不免襲人成說之嫌,但仍不失為提高效率鼓呼之意。
一、課堂教學目標的擬定
布魯姆目標教學理論的輸入對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擺脫無序性、盲目性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一度把語文教學帶入嶄新的天地。但如果冷靜地分析目前語文課堂教學中關于目標的制定這一問題,我們恐怕就難以樂觀起來。
首先,是目標和目的混為一談。教學目標應該是通過短期教學行為能夠實現的、可測知的,而且實現目標的手段是容易操作的;教學目的則可能是長期的,或者可以稱之為“遠期目標”的,是要通過長時間的學習積累逐漸達到的。例如,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操這一命題,是否可以作為某一堂課的教學目標?倘若可以的話,那我們就不妨設問一下:如何才能算是完成了這一教學目標?完成了這一教學目標是否就意味著在今后的課堂上就不用再涉及這方面的問題了?
由此看來,語文教學的一些任務是不可以籠而統之的一概細劃為教學目標的,還是稱之為教學目的以期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逐漸實現更為妥貼,更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
其次,是教學目標的模糊性,即能力層次內涵的不確定性。大家知道,教學及考試已逐漸由知識主義向能力主義轉化。許多教師能盡快自覺地在教學活動中適應這一變化,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運用語文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擬定教學目標時,往往在具體的教學內容前,冠以“識記”“理解”“分析綜合”等體現能力層次的字眼,應該說這比籠統地提出學習要求要科學得多,準確得多。但如何才能算實現了“識記”“理解”這些能力目標,怎樣才能測得學生的學習情況,這些詞語本身的內涵是不明確的,尤其在具體不同的內容上,這就又給我們提出一個進一步細劃的要求。
我們可不可以將“識記”這一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再根據不同的內容和知識對象,具體為諸如“說出”“聽寫”“默寫”“背誦”等一類更為確定的能力要求?這樣一方面,學生會對這些詞語有親近感,另一方面便于教師運用恰當手段測控學習效果。同樣的“理解”的要求可不可以具體為諸如“復述”“辨析”“比較”“篩選”“提取”等一類確定的要求?“分析綜合”“應用”“鑒賞評價”也應該能夠提出更為切實可行的具體要求和操作方式。
《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課程標準四條基本理念之一,如果我們能與學生一道合理恰切地進行教學定向,那么師生的活動就應該能夠在一個可以預知的狀態下健康有序地進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就不再只是一個愿望。
二、課堂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于提問的技巧或者說藝術,已有不少專家和研究者作出過精辟的論述。但我們更多的是注意了教師的提問,忽視了學生在自主探究過程中的提問。這種一遞一送的打乒乓球似的提問和回答的方式也應該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又一原因。
僅僅采用是非問的形式進行提問,應該說是最拙劣最不負責的,因為這種形式極大的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應該馬上摒棄。現在我們通常的提問都是在備課之初即已經設計好了的,既注意提問的方式又注意提問的梯度,其最終目的往往是把一些現成的定性的答案傳達給學生。這種預先設計的提問方式,甚至連課堂教學實際操作過程中的種種可能性都照顧到了,足以顯現出教師駕馭課堂的高度藝術性。在具體的教與學活動中,提問的主動權往往完全掌握在教師的手中,教師更像一位指揮員,指揮著學生的思維方向,控制著學生的思維流程。換一個角度講,教師就像事先布好了一個口袋,然后想盡千方百計引導學生鉆入這個口袋,把學生的思路引入預設的軌道,旁觀者(或者就是教師本身)對這種課堂形式會感覺執教者“運籌帷幄”,甚至是“玩弄學生于股掌之上”
面對課堂,我們當然不可能舍棄所有成說,而引導學生自創出一種新的認識、新的結論,但我們至少應該把發問的權力讓一部分給學生。因為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接受和繼承前人的經驗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探究和創新。沒有疑問就不可能有探究。探究的學習方法是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思考,去尋找答案,盡管有時探究的結果并沒有找到答案。但學生通過對問題的探究,培養出的質疑問難的意識和習慣,卻是最大的收獲。
《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教師不應成為權威或答案的持有者,不應掌握“話語霸權”和“知識霸權”,而應該善于激疑設問,以一問激起千問百問,讓學生成為問題的發現者和探究者。
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
電腦等教學設施的日趨普及,給語文教學又帶來了一場革命。電教手段的運用,既豐富了語文教學的信息量,又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教師和學生興奮不已,甚至有人以為這是當前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唯一途徑。
但我們應該看到的是,電教手段使用不當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干擾。第一鐘錯誤表現,是將板書內容機械的搬上“銀幕”,多媒體展示出來的并非什么新鮮東西,幾乎完全是“板書時代”的內容,什么背景介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結構層次、藝術風格等等,為“現代化”起見,給每個幻燈片內容加上些花邊,加上些色彩,加上些動畫效果。第二種錯誤,則是用聲光電將一堂課全部武裝起來,恨不得師生的每一步驟,每一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有畫面聲音來配合。每播出一支曲子,閃現一幅畫面,學生都要新奇很長時間。新奇勁尚未過去,新的內容又出現了,而學生本該放在課文本身探究研討的精力全被牽扯殆盡。倘若設計的音畫內容再與課文內容不大相干,那更是徒為花哨而設。結果,花里胡哨成了主角,而本應為主角的語文本身退居二線,語文課的本質消失了。
現在有些職業學校在開展教研活動中,總有一項“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指標,否則一票否決。這一指標旨在推動廣大教師盡快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蓪嶋H上卻有不少教師本人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知之甚少,上課前請多位內行代為捉刀,將程序設計得面面俱到,執教者只要點按鼠標就行。萬一點錯鼠標,就可能導致整個教學活動的失敗。試想這樣的電教手段用之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多大益出。
1.能夠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某種意義上反映的就是教師主導課堂的能力。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的思考,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是值得我們優選的一種方法。如高中物理選修3-4《波的衍射》一節,教師可以通過“聞其聲不見其人”的情境,給出聲波的衍射概念:聲波繞過障礙物繼續傳播的現象。在此基礎上設問:聲波是波,光波也是波,為什么聲波繞了過來,而光沒有繞過來呢(我們聽到了聲音但沒看到人)?從而激發學生認知渴望,展開“探究產生明顯衍射條件”的教學。整個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自然流暢。
2.有助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
通過一系列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設置,降低思維的難度,引領學生思考,這是攻堅克難時常用的問題設計思路。如在“電流的定義式”的教學時,很多學生對以下這個問題甚為困惑:計算0.1秒內10個質子與10個電子同時以相反的方向通過一個界面所形成的電流大小。這個問題中,學生的困惑主要在于,電荷量是兩個相加還是相減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設置以下幾個有梯度的問題予以引領:(1)電流的方向是如何規定的?答:我們規定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為電流的方向。(2)此題中10個質子與10個電子定向移動所形成的電流是相互加強還是相互削弱的?答:二者形成的電流方向相同,故是相互加強的。(3)如果只有10個質子定向移動,電流如何求?考慮到還有10個電子反向通過,應該如何求?答:如果只有10個質子定向移動,電流大小應為I=■=■A=1.6×10■A;考慮到同時有10個電子方向通過(加強了電流),則I=■=■A=3.2×10■A
3.內同上有一定的延續性,思維上有一定的挑戰性
內容上有延續性,這樣的問題設計承前啟后、自然流暢,節省了學生的審題時間,有利于學生認清前后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思維上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樣的問題設計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下面是筆者在總復習時設計的一組這種類型的問題。
例1:如圖1,一小物塊質量為3kg,它與水平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1,在一與水平方向成37°角、大小為50N的恒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運動,求其3s內位移的大?。╣=10m/s■)。
解析:
(1)對小物塊進行受力分析(如圖2):
其中,支持力F■和摩擦力F■只是可能有,是否真的有要通過力的運算方可知曉。
(2)對小物塊的受力進行運算:
將F沿水平和豎直方向進行分解。
水平分力F■=Fcos37°=50×0.8N=40N
豎直分力F■=Fsin37°=50×0.6N=30N
F■=G F■=0 F■=0
即小物塊僅受G和F兩個力的作用,它將在水平方向做初速為0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3)用牛二定律求出加速度:
豎直方向合力為0,加速度在水平方向,物體做水平方向的勻加速直線運動。
F■=maa=■=■m/s■
(4)用勻變速直線運動位移公式求出位移:
x=■at■=■×■×3■m=60m
點評: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動力學的基本功,較簡單。需要注意的是,此題需要通過計算方能知道支持力與摩擦力的有無。
例2:將例1中的外力由50N改為60N,其他條件不變,求小物塊3s內位移的大?。╣=10m/s■)。
解析:
(1)由例1的分析可知,小物塊所受外力為50N時,恰好與地面沒有擠壓與摩擦,現將外力增大為60N,其與地面間更不會有擠壓與摩擦。小物塊僅受重力與外力兩個力,兩力均為恒力,小物塊的初速為0,故它將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方向斜向右上。
(2)將外力F分解到水平和豎直兩個方向(如圖3)。
圖3
水平分力F■=Fcos37°=60×0.8N=48N
水平分加速度a■=■=■m/s■=16m/s■
3秒內水平分位移x■=■a■t■=■×16×3■m=72m
豎直分力F■=Fsin37°=60×0.6N=36N
豎直分加速度a■=■=■m/s■=2m/s■
3秒內豎直分位移x■=■a■t■=■×2×3■m=9m
(3)小物塊3秒內的位移x=■=■m=■m=9■m
點評:此題僅將例1的50N改為了60N,對于小物塊來說,它依然做勻加速直線運動,但不再是沿水平方向了。分別求出其水平、豎直方向的分位移,然后進行合成,可以簡便地算出位移。這一方法在處理曲線運動時用得更多。
例3:如圖4,一小物塊質量為3kg,它與水平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1,在一與水平方向成37°角、大小為60N的恒力作用下,從2m/s的水平初速開始運動,求其3s內位移的大?。╣=10m/s■)。
解析:
小物塊初速方向水平,而其所受合力方向不在水平方向,故小物塊將做曲線運動。處理方法與例2相同,先求出水平、豎直分位移,再用平行四邊形定則合成求出合位移大小。
(1)水平分力F■=Fcos37°=60×0.8N=48N
水平分加速度a■=■=■m/s■=16m/s■
3秒內水平分位移x■=v■t+■a■t■=2×3+■×16×3■m=78m
豎直分力F■=Fsin37°=60×0.6N=36N
豎直分加速度a■=■=■m/s■=2m/s■
3秒內豎直分位移x■=■a■t■=■×2×3■m=9m
(2)小物塊3秒內的位移x=■=■m=■m=3■m
點評:有了例2的方法,處理這個題目就顯得很容易了,可以作為例2的鞏固練習。
例4:如圖5,一帶電量為+1.5×10■C的小物塊質量為3kg,它與水平絕緣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1,在一豎直向上、場強為5×10■N/C的勻強電場中,以2m/s的水平初速開始運動,求其3s內位移的大小(g=10m/s■)。
解析:
如圖5,對小物塊進行受力分析。
所受靜電力qE=1.5×10■×5×10■N=75N
重力G=mg=30N
由于靜電力大于重力,故小物塊對地面無壓力、摩擦力,它的初速與合力垂直,并且合力為恒力,因此它做的是類平拋運動。其加速度大小a=■=■m/s■=15m/s■
3s內初速方向的分位移x■=v■t=2×3m=6m
3s內合力方向的分位移x■=■at■=■×15×3■m=67.5m
小物塊3s內位移的大小x=■=■≈67.8m
點評:此題將電場拉了進來,通過受力分析可以確定小物塊的運動性質。運用上面兩題“先分后合”的思路,可以很快得出結果。
例5:如圖,一帶電量為+1.5×10■C的小物塊質量為3kg,它與水平絕緣地面的動摩擦因數是0.1,在一豎直向上、場強E為2×10■N/C的勻強電場和一垂直于紙面向里,磁感應強度B為■T的勻強磁場中,以2m/s的水平初速開始運動,求其3s內位移大小(g=10m/s■)。
解析:
小物塊共受三個力的作用(如圖6),其中,重力與電場力為恒力,且大小相等。故小物塊將在洛倫茲力的作用下做勻速圓周運動。要求其3s內的位移大小,得先求出其運動的周期T。
T=■=■s=6s
3s恰好是半個周期,故其位移大小
等于圓周的直徑。
一、聾校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目前聾校小學科學教學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教師方面
目前,聾??茖W教師中有一部分是其他學科兼課的教師,這部分兼課教師在專業素養上還存在差距。有些教師對科學教學的教學方法不夠重視,較為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情感方面的培養;課堂上的活動不夠豐富,就教材講教材,就知識講知識的現象比較突出。另外,有些教師在思想上認為小學科學是副科,不重要,于是教學設計較松散,想怎么上就怎么上。還有部分教師的專業化水平雖然較高,但在教學設計時卻忽視聾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效果也常常打折扣。
(二)聾生方面
經過調查發現,小學三年級聾生識字不多,對很多自然現象、生活現象無法用準確的詞匯進行描述,使得教學起點一降再降,給教學帶來了不少困難。聾生整體的科學前概念偏差比較大,甚至缺失,聾生科學素養個體之間呈現差異大、分化嚴重的現象。家庭生活中家長缺乏對聾生科學知識的滲透和科學素養培養的意識,家長對于學??茖W課的重視也不夠,與教師配合意識不強。當班級人數超編時,教師無法做到兼顧每一個聾生,課堂管理難度增大。課堂教學經常還不能保持良好的教秩序。
綜上所述,聾校學校科學課的教學起點是低的,基礎是薄弱的。如何優化聾校科學課堂教學已經擺在了日事議程上。
二、聾校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優化的對策
鑒于聾??茖W教學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筆者所在學校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聾??茖W課的教學進行了積極的實踐探索。
(一)制度上的改進與課程內容的整合
1.建立一支具備專業素養的教師隊伍
為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聾生的科學素養,學校在現有條件下首先加大對任課教師的專業培訓,并選擇有一定專業背景或者具備專業特長的學科教師任教。
2.制定體現“融合生活”理念的學科內容
在很多聾校開設的小學科學課程至今還沿用原聾校自編教材――自然教材。教材的落后是顯而易見的,有不少學校開始嘗試使用普通學校的科學教材,但必須要在有益于教學的層面進行慎重取舍。要在聾校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討論稿)的指導下,對學?,F行的科學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整合,慎重選擇聾生必學的基本科學概念,制定出與之相關的教學主題。
(二)優化聾校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基本策略
(1)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
①基于聾生前概念的教學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充分考慮聾生的前概念因素,在組織教學時要從知識、問題、和聾生探究等方面出發進行聚焦。通過情景的創設產生認知沖突,建構科學概念,通過對新概念的拓展與運用,由前概念轉變為科學概念。
②關注每位聾生發展的教學
教學過程中應關注每一位聾生是否能夠在平等、尊重的環境中參與交流和學習;關注每一堂課中每一位聾生是否都能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是否都掌握了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是不是還蓄積了進一步發展的愿望和動力。
③ 實踐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方法
“融合生活”的課堂教學要求建立在對聾生來說具有感染力的真實生活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確定問題――思維發展訓練――小組協作學習――學習效果評價等環節進行教學設計。
④基于多元化的教學評價
“融合生活”的課堂離不開多元化的評價。在教學實踐中,應將對聾生發展性的評測和評價貫穿到課堂教學的始終。
(2)改進聾生單一的學習方式
經過調查發現,聾生學習科學側重在死記硬背,學習方法不當,教學效果不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進聾生的學習方式。
①重觀察能力的培養
聾生的缺陷補償主要來源于他們的視覺,因此教學中要充分發揮視覺補償的功能。教師要引導聾生認識到“眼睛看到了不一定都是可靠的”,把握事物的全面性,需要動用身體的各個感覺器官參與到觀察活動中,通過運用啟發性的問題串,規定聾生觀察的要求和方向,訓練聾生進行有意識、有目的的觀察,并鼓勵聾生詳細描述觀察的結果。
②重活動記錄的訓練
科學課上要求聾生每人都有一個記錄本,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聾生們記錄下他們觀察到的現象;他們參與活動過程中獲得的知識;他們的一些奇思妙想;自己的困惑;他們實驗的過程以及最后獲得的結論。
③打通課堂內外的通道
“融合生活”的科學學習常常是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如果說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那么課外活動則是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重要補充。因此,科學教學要讓聾生有更多的機會走出課堂,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學習科學、用科學,在大自然中生發靈性和智慧。根據教學內容,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緊密結合起來,構建起課內外相結合的“大科學課堂”。
④有效利用家庭資源服務教學
由于聾生的溝通交流能力的限制,極需家長的理解和大力支持。教師要鼓勵家長帶聾生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參與家務勞動,豐富聾生的感知世界,給孩子創設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讓家長成為聾生一起探究問題的好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