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8: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券商投資收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經歷了2006年啟動的股改牛市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洗禮,內地股票市場依舊延續著非理性繁榮與恐慌的交替。在“暴利神話”的誘惑下,很多企業特別是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紛紛籌錢出力參股券商或非上市金融企業股權,甚至直接從事證券投資。然而,這股投資潮在為上市公司帶來可能的高額利潤的同時,也讓巨大的風險隨影而至。
券商參股潮逢牛必現
證券公司的主要利潤源于經紀業務的傭金、投行承銷費以及自營業務的投資收益,股市上漲往往能為其帶來利潤的大幅增長。由此,券商公司的股權受到市場的熱烈追捧,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股價也瘋狂上漲。統計發現,隨著2000年和2007年兩次牛市到來,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相應出現了兩次參股券商。
隨著上證綜指走牛,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參股券商逐漸增加到2001年的72家。而2001―2005年的熊市期間,證券業全行業虧損,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降至1家。到了牛市再現的2007年,參股券商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數急升到253家,有60家券商被參股,平均每家券商被4.2家上市公司持股,像申銀萬國證券的參股上市企業更是多達33家。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參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則急劇減少。但隨著2009年股市逐步復蘇,上市公司參股券商的投資熱情重新燃起。例如,華茂股份2010年公告稱,將以不超過凈資產的50%、總額不超過18億元的金額參與廣發證券的定向增發,因而被業界稱為“準金融股”。投資券商為公司帶來了可觀的利潤,華茂股份2010年的總利潤額為4.69億,其中投資收益和政府補助高達3.27億,僅出售宏源證券1830萬非限售流通股的收益就高達2.97億元,占了全部利潤的63.31%。
銀行業改革變身香餑餑
2005年,以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為代表的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改和上市,拉開了商業銀行制度性改革的序幕,人們對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預期大幅改善。而投資非上市或擬上市的金融企業特別是一大批城市商業銀行,因為陸續成功上市,賺錢效應凸顯,這誘使一些非金融類上市公司聞風而動。上市公司對非上市金融企業的股權投資的熱情持續升溫。
上市公司沉迷股票投資
資本市場階段性的非理性繁榮,引發上市公司投資股票的熱情,而隨著股票價格急劇上漲,交叉持股給上市公司貢獻了巨額利潤或潛在收益。統計表明,2006年上半年,進行股票投資的上市公司僅3家,到下半年時猛增到400家以上。2007年以后,相互持股的公司始終維持在500家左右,換言之,30%以上的上市公司參與了股票投資;而且持有兩個以上行業的上市公司占股票投資公司數量的近一半,許多公司持股的行業甚至橫跨五個以上。
從投資額來看,從2007年以來,非金融類上市公司投資股票的金額也呈持續升溫的趨勢,尤其是制造類企業。像寶鋼股份在2007年3季度動用超過33億元資金進行短期類證券投資,而千金藥業2007年2季度從事證券投資的資金超過總資產的27%。
2008年以來的股票市場的持續下跌,使股票暴利神話一一吹破。制造類上市公司因為虧損紛紛撤出股票投資。但隨著市場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上市公司參與股票投資又開始活躍。最典型的是炒股“明星公司”金陵藥業和陽光照明,無論是在大盤股、小盤股還是新股中,這兩家公司的身影頻頻出現。2009年的244個交易日中,陽光照明和金陵藥業分別光顧了119只和342只股票,金陵藥業更是以平均每天1.4只股票的交易頻率讓專業股民望塵莫及。巨大精力的投入有什么結果?2009年,陽光照明獲得投資收益749萬元,為其當年的利潤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金陵藥業就沒有那么幸運,在2008年投資收益虧損1.12億的情況下,2009年取得了4750萬元的投資收益,成為公司業績增長167.51%的主力軍,但2010年藍籌的低迷導致公司業績巨幅下滑。報表顯示,金陵藥業2010年前三季度的投資收益全部虧損,導致前三個季度的利潤分別下降41.84%、30.67%和102.9%。
風險魅影不期而遇
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熱衷于從事金融投資,短期內可能為企業創造巨額的利潤,但企業的資金是有限的,過度的金融投資必然導致對主業投資的削弱,從而削弱經營活動產生的利潤比重。金融證券投資因為風險難控,往往使上市公司暴露在股市巨幅波動的系統性風險中,損害了公司的盈利質量,動搖了可持續發展的根本。
股票投資收益的不確定性使參與股票投資的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的凈資產收益率出現大幅波動。調查表明,進行股票投資的制造類上市公司的收益常常具有更大的波動性。
曾有“現金奶牛”美譽的佛山照明在2007年用近7億元進行股票一級市場投資,用2.8億元從事二級市場投資。隨著市場的上漲,公司于2006、2007年分別產生了7000多萬元和3.28億元的投資收益。然而2008年以來的低迷行情,導致公司當年一季度股票投資虧損近8000萬,二季度虧損達到1.1億元。重創之下,佛山照明2009―2010年的前三個季度沉寂了下來。但2010年10月的行情再一次誘發出沖動,公司2010年11月25日三個公告:一是出資1.117億參與廈門銀行增資擴股,二是用不超過8000萬元進行滬、深股市新股申購,三是購買券商理財產品。財富的誘惑下,佛山照明終究耐不住寂寞。
還有被市場稱為“業績預減王”的湖北金環。公司曾預告2010年虧損1800萬元,原因除了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外,還有“公司沒有減持所持有的長江證券”,因為上年度的1.93億利潤中投資收益高達1.89億。而其隨后修正公告,稱2010年凈利潤為260萬―500萬元,重要原因是“證券投資在四季度獲得了較好的投資收益”。
虧錢模式
現有的券商資產管理業務主流模式,基本是一種虧錢的模式:即對客戶委托資產不受損失及年投資固定回報率作出最低承諾,使客戶在不承擔投資風險的情況下,能享受固定收益。這就要求券商,在承擔投資風險的同時,也必須獲得超出對客戶保底承諾之上的投資收益。
這種做法的盈利模式是:
投資收益-客戶固定收益=券商收益。
實際上這就是“借錢炒股”,與客戶的“透支炒股”沒有什么本質區別,也只適用于大牛市這樣特定的市場環境,而在大部分的市場條件下則必敗無疑。
敗的道理很簡單:從純投資管理的角度看,這種模式使券商在投資盈利時必須分利于客戶(固定回報);而在投資虧損時則須承擔雙重損失:一是跌價損失,二是付給客戶的資金成本。
其實,這樣做已經違背了“收益與風險對等”的市場游戲規則。因此,從常規的意義上說,這實際上是一種“賠錢賺吆喝”的“虧錢”模式。“受人之托,代人理財”,這是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本質。其業務模式是,券商接受客戶資產委托而代其投資,券商負責選擇證券投資品種,決定投向以及何時買賣。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客戶作為委托方,是資產的所有者。他們在享受資產投資增值收益的同時,也承擔市場風險。而券商作為受托方,是資產的管理者,他們僅按受托資產的管理規模和績效來收取管理傭金和績效費,并不應該承擔投資風險。其盈利模式與基金管理公司類似。
此外,根據統計,全國現有的17家基金公司、67只基金,2002年實現的凈虧損達36億元,浮動虧損更是高達100億元以上。我們可以設想,如果基金公司的盈利模式與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盈利模式一樣的話,假設每家基金公司的注冊資本是1億元人民幣,那么即使不用像券商那樣計算資金成本,僅36億元的投資凈虧,也已經夠讓中國的基金業破產兩次了。
縱觀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歷程,所有被市場“消滅”的投資人,大多是“透支炒股”一族。這些在券商身邊發生的“前車之鑒”難道還少嗎?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券商們一邊在教育和禁止客戶的“透支”行為,一邊卻仍在“一如既往”地“重蹈覆轍”,將自己一步步地逼向了“透支炒股”的經營險境。
七重尷尬
券商的資產管理走到如今這步境地,既有錯綜復雜的歷史原因,也有混沌理念交織成的體制羈絆,主要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先天畸形,缺乏規范
早期,券商為了保障經紀業務的發展和拓寬融資渠道,開展了最初的資產管理業務。當時,尚無任何法律法規加以指導、規范。為了能夠更多地掌握客戶資源,取得客戶的信賴,券商也只能用承諾固定收益的方式來吸引客戶。但這卻“慣壞了”客戶,使他們在參與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僅毫無風險意識,還有著遠高于銀行同期存款利率水平的收益預期。結果,券商的資產管理業務一開始就走上了岐路。
觀念錯位,性質蛻變
從法律意義上看,券商是資產管理業務的受托方,它與委托方的關系,純粹是一種委托關系。對此,中國證監會在《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投資管理業務的通知》中已做出明確規定。這是非常清楚的一種委托關系,與基金公司和客戶之間的信托關系(資產所有權發生轉移)有著本質區別。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當客戶資金被要求轉進券商指定的賬戶,“保底收益”也幾乎被明里暗里地寫進每一份受托投資管理的合同時,契約雙方原本的委托和被委托關系發生了實質變化,轉變成了債權債務關系;資產管理業務也就蛻變成了融資業務。
急功近利,放大風險
1996年到1997年,長達兩年的大牛市產生了“賺錢效應”;而從1996年下半年開始的“集中資金申購新股”,又產生了市場安全且高收益的“比較效應”。這些都從客觀上強化了市場資金充裕者對證券市場投資收益的高期望值。這種水漲船高的心態,對券商進行承諾高收益的代客理財業務,自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牛市未散時,券商也愿意不計成本地大量融進資金,以賺取更多的利潤。借著此勢,券商資產管理業務開始大規模發展;而伴隨著大量的“保底收益”受托投資管理合同的不斷誕生,券商在放大收益的同時,實際上也放大了風險。這種在牛市里發展壯大的資產管理業務,注定了后來資產管理業務要陷入經營困境的命運。
惡性循環,招架乏力
1998年底《證券法》的頒布實施,以及2001年底頒發的《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理業務的通知》,宣告券商資產管理業務有了一些運作的法律依據。但誰也不曾想,2001年6月開始了漫長的熊市調整,委托人也就理所當然地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了券商。緊接著,在證券投資的公募、私募基金、信托公司以及券商之間,開始了拼死爭搶資產管理市場份額。于是,以“保底收益”維護住不斷的資金鏈,就更成了券商欲罷不能的無奈選擇。
生于自營,難脫干系
在《證券法》頒布之前,資產管理業務和自營業務是混合操作的,很多證券公司都將客戶的委托資產作為自營業務的補充資金。然而,從1999年開始,特別是《關于規范證券公司受托理業務的通知》實施后,資產管理業務才真正有了專設部門、專項資金,在人員、賬務、賬戶上也嚴格獨立運作。但是,在投資運作及管理理念上,操作管理人員的思想仍停滯于原有的自營思維上,基本還不具備管理客戶資產的風險意識。而且,不但其投資管理模式與自營雷同,甚至在公司考核機制的設計上,也基本與自營部門一致?;蛘呖梢詫⑵浞Q作是“相對自營”。
同是私募,差一層紙
據稱,私募基金采取的多是保底合約的方式,即在出資人賬戶資金的基礎上,管理人再打入一定比例的保證金作為風險金。而當委托人賬戶資金虧損時,管理人要從自己的保證金中劃入資金彌補虧損。從契約方式、收益風險、補償承諾等方面考察,券商資產管理與私募基金本質上是如出一轍; 只是一個在臺面上受到認可,一個僅在臺面下涌動而已。
忽視整合,運作乏效
目前,我國私募基金多為合伙制,而許多基金合伙者同時兼為管理人。由于與本身利益捆綁在一起,使私募基金在決策靈活機制、風險防范機制、收益分配機制方面獨具優勢。而券商的資產管理部門,在組織模式上、決策機制上、信息資源服務等方面,都還未進行有效的整合。加上缺乏投資管理系統的有效支持,特別是券商對資產管理部門的考核激勵機制都是采取“月薪 + 年終獎”方式,當“年終獎無望”時,操作者極易消極反抗。
將券商目前的資產管理業務與私募基金相比,其唯一的優勢是:現行體制賦予了券商以超強的承受風險能力,而不是投資理財能力。
無法匹配的矛盾
當前,券商資產管理不僅沒有擺脫既有的尷尬,還面臨著難以匹配的矛盾:
受托規模與投資實力無法和諧
自從2002年5月份暫停一級市場新股申購以來,由于市場缺少了穩定的、無風險的投資增值品種與獲利機會,資產管理市場的競爭立刻進入了白熱化。于是,券商在遭遇“傭金大戰”的同時,還要擋駕受托資產的“價格大戰”。而伴隨著受托規模及資金成本的急劇上升,券商自身的投資實力問題也已經浮出水面,尤其是投資規模與投資實力之間的差距,已使券商愈發力不從心。
無法實現的固定收益投資渠道
由于國內交易所固定收益債券市場的年投資回報率僅3%左右,且債券市場容量有限,券商們所承諾的高啟的收益率,幾乎無法在債券市場找到能夠與之投資收益相匹配的產品。選擇高風險的股票市場作為主要投資渠道,就成了無奈的選擇,這無形中也更增添了業務風險。
投資套利避險工具尚不具備
由于資產管理的投資范圍被限定在國內依法公開發行上市的股票、債券、基金及證監會允許的其他金融工具上,而目前市場上又尚缺乏指數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產品及做空避險工具,因此,面對單邊操作所固有的市場風險,券商們還只能“束手就擒”。
風險投資準備制度尚待建立
市場投資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必須建立一整套風險準備制度,使之對風險加以有效的事后損失補救。然而,由于國內券商資產管理尚未進行公司建制,風險投資準備金制度的缺失,就更夸大了投資運作風險。
客戶風險承受意識有待提高
總體而言,上市券商的凈利潤因業務量的回升而出現了正增長。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統計,114家證券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85.26億元,實現凈利潤244.70億元。
各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買賣證券業務凈收入340.47億元,證券承銷與保薦業務凈收入65.54億元,財務顧問業務凈收入17.27億元,投資咨詢業務凈收入11.46億元,受托客戶資產管理業務凈收入28.80億元,證券投資收益209.44億元,融資融券業務利息凈收入66.87億元。
在這114家證券公司中,上半年有99家公司實現盈利,占證券公司總數的86.84%。據《經濟》記者調查,114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約為1.87萬億元,凈資產為7172.46億元,凈資本為5009.14億元。
記者發現,其中有19家上市券商凈利潤高達134億元,與2012年同期的121億元相比,增長達11%。其中,國金證券、招商證券、海通證券的業務增長幅度排在前三,分別為48.33%、37.76%、37.19%。
券商自營業務收入兩極分化嚴重,但平均增幅超過20%。東北證券、西部證券、海通證券以及東吳證券增長較快,增幅分別為349%、84%、51%、32%。
不過,還是有11家券商收入同比下滑。記者了解到,券商在自營盤的操作中普遍使用了對沖工具,多家券商都引進了各類的對沖交易策略,對沖了券商在權益類市場中的虧損。因創新產品迭出,多數券商資管部門收入樂觀。
得益于自營業務收入的增加,東北證券的利潤漲幅激進,達到150%。其上半年加大了債券投資,抓住了二季度階段性的投資機會,投資大勝,業績同比增長3.5倍。西部證券、東吳證券的利潤彈性也很高,同比凈利潤增長分別為71%和39%,位列第二、三名。西部證券的增長也是由于自營突進,收入增長了84%。東吳證券自營表現也不錯,但其主要貢獻來源是資管收入,同比增長4.8倍。
雖然整體凈利潤處于增長的狀態,但仍有7家公司凈利潤發生了降幅。降幅最高的是太平洋證券,同比降幅71%。國金證券、廣發證券、中信證券、國元證券、光大證券等凈利潤也有所下降。
融券業務成為利好上市券商收入的新亮點。根據華泰證券半年報數據,上半年,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收入為7.4億元,同比增幅達162.63%,占總營業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同期的8.33%提高至20.41%,成為公司第二大收入來源。
保險公司 開打差異化經營牌
四大保險公司逆勢狂賺281億。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四家公司的凈資產占我國保險公司總凈資產的71.32%,可稱之為保險業的“四大家族”。
從平安集團2013年半年報可以看出,其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2.79%,與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12.34%。平安產險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9.50%,與2012年末相比上升0.62%,而平安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6.10%,與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了7.61%。太保集團的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82%,盡管與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了9.62%,但仍然是四家上市保險公司中充足率最高的企業。
新華保險是我國上市保險公司中償付能力充足率最低的企業,其充足率為174.19%,與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9.54%。可見,除中國人壽償付能力有微量的增長外,其余三家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在半年內均下降10%左右,中國平安的償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最為明顯。
但是,受益于加大大額存款等固息類投資,四家公司實現凈投資收益仍超過800億元,且凈利潤達281億元。
中國平安凈利潤達139.6億元,成為四家險企中當之無愧的利潤王。內部人士向《經濟》記者透露,中國平安未來則會抓緊彌補其投資收益不足的短板,并有意聯合第三方資產管理公司。半年報顯示,中國平安更偏好權益類資產,其在保險創新方面要領先于其余三家公司,盡管中國的保險業在保險回歸保障功能的大潮中發展,但是平安顯然更加注重保險產品的理財功能。不可否認,注重收益是平安償付能力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據記者調查發現,中國人壽計劃進入實體經濟領域。半年報數據展示了人壽穩健的發展路線,從資產到產品,中國人壽的表現都十分保守。短期內,中國人壽的資產結構與產品結構不太會發生巨大調整,因此,未來的中國人壽的償付能力仍將十分充足,且中國人壽未來較長一段時間也都將保持其償付能力充足的狀態。但是,其資產結構反映出中國人壽比其余三家公司對現今股票市場持有相對悲觀的態度,為了避免潛在風險,中國人壽有意進軍實體經濟領域。
自營資管后繼乏力
宏源證券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11.3億元,同比增加41%,維持了高增長態勢,主要營業收入來源于自營業務、定向資產管理和經紀業務。不過,如果細分業績數據,公司2013年第三季度單季實現凈利潤2.97億元,環比下降14%,主要由于定向資管和自營收益的下滑。
截至三季度末,宏源證券實現自營投資收益12.41億元,同比增加50%,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為37%,超過經紀業務,考慮到自營部門的管理費用遠小于經紀業務,自營業務無疑是公司最大的利潤增長點。
但美中不足的是,從宏源證券前三季度的投資收益率變化看,或難持續維持高位。數據顯示,其投資收益率從2013年一季度的4.5%連續下降至三季度的2%,當然這與市場的系統性波動密切相關。
宏源證券2013年最大的亮點即為資產管理收入的快速增長。前三季度,宏源證券資管收入為2.91億元,同比增加4.6倍,二季度為1.46億元,占前三季度收入的一半。而在資管業務中,貢獻最為突出的是其定向資產管理業務。截至6月末,宏源證券定向資管規模達到2344億元,2012年同期為零元,且較第三位的光大證券高出近1000億元。
雖然資管收入貢獻突出,但由于依賴定向資管的路徑不具持續性,使其資管業務未來發展充滿不確定性。證券公司財富管理業務的未來在于主動性管理和價值創造性業務,而非單一通道類業務。銀監會通過的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債券投資計劃試點將使信托、證券公司的通道類業務面臨政策性風險,未來規模難以維系極高增速。
業績人事雙重隱憂
宏源證券前三季度投行業務收入為2.84億元,雖然第三季度環比上漲71%,但同比下降39%。在IPO已暫停一年的大環境下,各證券公司的投行業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降,而宏源證券已完成的股票增發配股、債券發行規模居同類前列,其中債券發行228.23億元,超過光大、興業等券商。
宏源證券投行業務的隱憂是其IPO儲備資源略顯不足。公司目前過會項目2例,預計募集金額為5.1億元,IPO排隊項目共7例,略少于西南等同類券商。
在宏源證券前三季度實現的11.3億元凈利潤中,自營投資收益、融資融券、資產管理等業務同比增長均在40%以上,表明公司在優化自有資產投資結構同時,積極布局信用融資等創新型業務,以此取得靚麗業績。
但這同樣存在一定風險點,自營投資收益率在一季度達到4.5%的高點后,逐季下降,而自營收益對利潤的貢獻過大;而資管收入的高增長依賴于定向資管業務的迅猛擴張,但在銀行逐步開展資管計劃的背景下,通道業務的高增速或難以為繼。
有機構認為,業績高增長背后,過度依賴自營和定向類資管業務是宏源證券的軟肋,這兩項業務收入空間提升有限。公司未來能否持續高增長,還需觀察信用融資等新業務是否彌補自營收入下降后帶來的損失。
宏源證券還陷入了高增長之后因嚴重違規被查的漩渦之中。9月27日,宏源證券副董事長、總經理胡強,副總經理周棟因個人問題接受公安機關調查,這與此前宏源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陳智軍涉案被查息息相關。
2007年1季度末,共有10家中資銀行和7家外資銀行獲批QDII資格,它們共計獲得外管局批準的代客境外理財投資購匯額度134億美元,折合近1000億元人民幣,顯示出各銀行對境外代客理財業務的極大興趣。獲準資格的金融機構紛紛推出自己的產品,如工商銀行推出的首款QDII產品“珠聯璧合”代客境外個人理財產品,交通銀行的“得利寶”代客境外個人理財產品,中國銀行的“中銀美元增強型現金管理”。
然而,相比銀行的熱忱與積極行動,市場對QDII產品的追捧熱度并非很高,銷售情況不盡理想。截至2007年1季度末,全部產品實際募集資金僅9億多美元。其中,工行的QDII理財產品實際發售額為5億美元,居各家銀行首位,但也僅達到其計劃額度的50%。銀行QDII理財的投資范圍受限,從目前情況來看,QDII更多地投資于票據和債券類產品,即便按照銀監會最新規定,它也不能直接投資于商品類衍生產品、對沖基金等各類衍生產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收益率。而目前國內股市火爆,與中國股市掛鉤的銀行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也水漲船高,如工商銀行“穩得利”人民幣理財第11期的最高預期收益率達10%、民生銀行最新發行的“非凡理財”新股申購產品最高預期收益率達15%;而銀行QDII理財的投資范圍屬于偏債型的品種,收益率難有大的突破,受到投資者的冷落就在情理之中。
QDII業務發展緩慢,多數個人投資者對QDII產品持觀望態度,與近一年多以來的外部經濟與金融環境有很大關系。
盡管目前大部分QDII產品的投資環節收益率高過國內存款3%~8%的收益率,然而自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屢創新高,累計升值幅度已經突破了7%。如果人民幣匯率仍呈現明顯的單邊升值走勢,大部分以美元計價的QDII產品的預期收益將不足以彌補預期的匯兌損失,導致QDII產品投資者的投資收益不足以彌補匯兌損失,影響投資者的熱情。
除上述環境與市場因素外,投資過程中產品的復雜程度和收益狀況是投資者考慮的主要因素。作為一種全新的投資渠道,相對于目前國內市場的投資品種而言,投資者對QDII產品比較陌生。QDII產品投資的是境外市場。長期以來國內投資者無法投資境外,對境外市場和產品的認知度不夠,短時間內難以判斷境外市場的收益和風險狀況,因此對QDII產品持謹慎態度;QDII產品強調代客理財,即通過管理人的主動管理為投資人帶來收益,但管理人在理財過程中不承擔風險,也不對投資人進行收益承諾,一般不能給投資人一個確定的收益指標,使投資者衡量收益和風險存在困難。
我國股市去年經歷了驚心動魄的一年,大量股東涌入,從牛市到了瘋牛的程度,市場結構難以控制。股災爆發后,股市大跌,導致投資者的利益損失,占中國消費能力最為突出的中產階級幾乎全軍覆沒,折戟股市,資金套在股市。再到監管當局出手救市后又遭人民幣貶值預期打壓,政府不得不安撫,其間卻不難發現保險股受股市大跌影響后又較快的崛起。
1 股市大跌的原因
去年下半年A股市呈現過山車趨勢,6月12日之后,出現三跌,其出現的原因有:
第一,大股東減持,增加市場拋壓。重要的大股東減持手法也不盡相同,有的是利用題材概念炒作,也有的是利用高送轉預期出貨。在大股東完成高位減持之后,很容易對市場產生直接的拋壓,因而公司股價會大概率走低,這樣無疑會損害部分中小投資者的利益。
第二,央行不續作MLF,重啟逆回購,導致市場產生貨幣政策轉向質疑。
第三,IPO申購凍結大量資金,其中中國核電,國泰君安的兩輪巨量IPO兩虛到來,凍結資金約11萬億。
第四,在上述基礎上,證監會嚴查場外配資,使得股票市場的資金方面壓力進一步加大。
并且從宏觀來看,人們對經濟轉型、改革有高預期,這主要是由于我國新一輪的轉型、改革以及一帶一路等政策賦予我國經濟長期增長的內在動力,這給投資者美好的預期。2015年上半年股市的暴漲,使投資者對股市充滿希望。
2 股災發生對保險股的影響
2015年上半年,股市暴漲,2015年下半年的遠超市場預期的A股風險突然而至,即使監管當局出臺大規模、密集出臺各種利好,依然不能阻止A股市場的慣性下跌。
市場大幅回調,金融股充當資金避風港;國際市場數據顯示,股災反彈后金融股的表現往往優于大盤。美國股災后金融股大幅跑贏大盤42個百分點,香港股災后金融股跑贏大盤30個百分點,臺灣股災后金融股跑贏大盤14個百分點。
盡管中國A股的發展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但無論從估值、題材以及盈利來看,金融股仍然會是大盤反彈的龍頭股。銀行板塊地方債務置換帶來估值修復,保險板塊“保費+投資”雙輪驅動依舊強勁,券商板塊全年凈利潤高速增長仍在預期之中。
另外,資產端的收益保持穩定。受益于前期市場向上的走勢,一季度投資收益迅速增長,雖然此次市場大幅度回調會對險企投資收益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響,但是保險企業權益倉位重銀行等藍籌股占比較大,在2015年下半年險企投資收益人較為出色。
保監會《關于保險機構開展員工持股計劃有關事項的通知》,保險機構員工持股計劃能夠讓員工分享公司發展成果,提高員工對公司、行業的認可度,保險公司未來市場發展的動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動。
3 股災后保險股出現反彈的原因
中國太保公告顯示,第三季度實現凈利潤16.9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203.7%,每股收益達0.22元。
保險三股凈利潤回升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3.1 保險股受益于三大利好
個稅遞延政策落實,保費長期增長空間打開;保費規模持續增長、非標固收類投資比重增加、投資收益率水平回升與市場的良好表現,保險公司凈利潤穩定提高。在資金成本下降的大背景下,基本面向好的保險股有望出現趨勢性機會。
3.1.1 利好一:遞延稅
國務院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保險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適時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將于2015年內啟動。全國推廣后,稅延保費收入有望從2015年的252億元增至2024年的1718億元,這無疑將打破壽險保費增長的瓶頸。
3.1.2 利好二:利率市場化
隨著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存款利率市場化進程加快,保險產品定價市場化勢在必行,2015年是比較合適的窗口期,萬能險、分紅險的政策將會盡快落定。從傳統保險利率市場化的情況看,利率市場化改革并未對行業產生沖擊,反而增加了產品活力,提高了保費增量。
3.1.3 利好三:投資收益翻身
2015年保險資金在固收投資占比將繼續維持穩定比例,首先表現在公司債/企業債投資占比將繼續提升;其次是利率債占比較高。保險行業本身運營成本不高,保險資金入市比例也比過去大大提高,保險公司的投資收益也會水漲船高。
3.2 保險業績走勢向好,助保險股迅速回升
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四只保險股在一季度季報中表現優異、業績走勢向好,其中新華保險同比增幅達到了132.31%凈利潤創出歷史新高。
這一波利潤的高增長主要來源于保費收入和投資收益的雙向驅動。而未來行業投資收益依托固收和股市,兼具彈性和穩定性;另外,保費擺脫單純投資依賴走向產品和渠道依托,更具主動性。在低息環境下,保險產品更具有吸引力,保單銷售額大幅度增加,個險新單保費和新業務價值增速仍較高。
3.2.1 保費呈現高增長
日前,上市險企已公布1月保費收入數據。新華、太保、平安和人壽分別實現保費收入216.7億元、258.64億元、894億元和1238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5.04%、增長37.96%、增長32.31%、增長44.12%。2016年1月份全行業保費呈現整體增長態勢。
在業務規模上,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2015年個險新單保費分別增長40%、55%、60%和45%,銀保新單分別增長12%、-8%、-36%和10%。數據顯示,小險企銀保新單同比增長超450%,個險新單同比增長超過150%。在低利率背景下,保險產品兼具收益、穩定、安全優勢,尤其是在經歷股災之后,保險股的優勢更能夠顯現出來。
3.2.2 投資收益率上升
2015年保險投資環境持續改善。滬深300指數全年小幅上漲,但四季度單季大幅上漲16.49%。受多次降息影響,2015年以來債券市場表現良好,中債指數全年累計上漲3.97%,其中四季度上漲2.15%。由于2015年險企投資收益向好,保險公司的凈資產季度環比增速大幅提升,較年初增長15%~20%。
3.3 保險股投資價值凸顯
保險板塊基本面強勁,“低估值+高增長+政策催化”,投資價值顯現。按照最新經營數據調整之后的估值水平看,保險板塊P/EV倍數普遍在1.5倍以下,估值位于歷史底部區域。
險資入市比例有望翻番
醞釀已久的《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終于在8月5日露出真容,并將于8月31日正式實施。與原有保險資金運用管理的各種條例相比,最使我們關注的是“投資股票、基金的比例由兩者合計不超過20%,調整為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余額不超過20%”。因為這個規定,實際上是將原來的對投資于股票的比例限制與對投資于基金的比例限制做了打通,險資入市比例有望翻番!
此前是股票投資不超過10%,股票型基金加貨幣型基金不超過10%。現在是股票加股票型基金不超過20%。由于主動權在保險公司手上,理論上它們可以將20%全部用于股票投資,從而成倍增加其投資額度。根據我們的估算,這大概可以為市場帶來了接近5000億元的“活水”。
此外,由于投資創業板上市公司股票和以外幣認購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國保監會另行規定,這顯然是為日后的放行預留通道,未來入市資金仍有望繼續增加。
對于當前龐大的證券市場來說,增加數千億元的入市資金可能是“小菜一碟”,但其政策意義不容小覷:這表明了管理層對當前股市估值的認可以及做多的堅決信心。有管理層做后盾,可愁大盤后市不漲?
此外,單就上調保險資金入市比例本身而言也有著極其積極的意義。入市比例的上調,將增加數千億元的潛在入市資金。新增保險資金額度無論入市與否,都將會提高市場人氣,壯大長期投資隊伍,這一點至關重要。
那么,險資開閘,哪些股票將會大受所益?這無疑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話題。
保險業:最受益
毫無疑問,保險公司將是新規下的最大贏家。目前保險資金面臨極大地投資壓力:一方面,各市場投資收益率均不樂觀,股票市場震蕩下行,二季度保險資金權益投資虧損已成定局,債券市場各券種到期收益率依然在歷史低位徘徊,難以給保險資金提供可觀的利差;另一方面,保費收入保持高速增長,大量的保險資金在低息環境下找不到合適的投資渠道。
而《暫行辦法》的出臺,將擴大保險業的投資領域,有效地拓寬了保險資金的運用渠道,有利于保險資金投資收益率的提高,有利于保險資金資產負債的匹配。而根據國信證券的預測,若達到政策上限,可提升投資回報率50個百分點!毫無疑問,《暫行辦法》的出臺將對保險行業形成中長期重大利好。
券商股:彈性最大
出乎大眾的意料,與保險行業似乎不搭邊的券商股亦是新規下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具體原因何在?
首先,隨著險資入市比例的成倍增加,股票市場企穩回升的基礎更加牢固,因而前期過度下跌而導致的藍籌股估值過低的狀況將有所改善,股票市場因此企穩,證券交易額將從低位反彈。而強烈的政策信號必然使得市場情緒有所提升,相信隨著市場企穩以及投資者情緒的逐步回升,新開戶數逐步增加,部分潛在的投資者將會給市場帶來一定的交易額增幅。
其次,按照5%的未上市股權投資比例,將有超過2200億元的資金進入PE市場,這些資金主要還是對準IPO前的項目,從而將有力提升未來IPO的數量,新股發行速度將有望加速;同時,隨著中小型發行項目的增多,發行費率也將明顯上升。因此,券商的投行業務必將大受所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