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7:5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初中歷史科研課題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歷史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于這一點社會、家庭都有共識。但是學生歷史水平低又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為什么會出現如此的反差?我想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應試教育。雖然學習是一個人不斷完善、提高自己的主動性的過程,但是人畢竟是社會的人。人的學習不可能不受外界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學習帶有強烈的功利性:能實用的就學,要中孝、高考的就學,其它的馬虎過去就行了,這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二是傳統的歷史教學方法過時,手段單一,教學方式死板。教師一根教鞭、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填壓式的教學模式越來越壓抑學的個性,影響學的思維,使本身對歷史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離歷史越來越遠了。這也屬于應試教育的問題,當然,它是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
當前歷史特別是初中歷史教育的現狀使我們不得不考慮從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教學模式乃至教學評價的全方位的轉變。在短期內,影響歷史教學的大環境不能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意意味著在學習動力系統中學歷史的需要和動機也不會有根本的變化,要尋求學的動力,我們只能從影響歷史教學的小環境,從學的興趣入手。而歷史學科的特點也為此提供了可能條件。
從上期開始我和另外兩位老師承擔了一項如何提高學學習歷史的興趣的科研課題。課題的重點在于尋求提高學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手段或教育模式,以達到提高學習效果、培養學生能的目擊的。在科研過和中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歷史知識的文學化
1、故事化
許多學對先人的豐功偉績、各種事件的動人故事懷有濃厚的興趣,因而普遍希望老師能以講故事的方工來講述歷史。據我們課題組對初一學生的問卷調查表明50%的學歡迎的教學方式是講故事。誠然,老師講故事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學生,而是將課文作一改編,使課文的主要內容貫穿于故事中去,這樣,既能使學生引人入勝,又能使學生掌握知識。這種方法對老師的語言表研究室能力、文字駕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2、詩歌化
在古文學中,詩歌是高度凝縮的文學。優秀的詩歌具有高度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能很快把人帶入歷史情境中去,并迅速產生共鳴。如講三國鼎立這一課時,由蘇軾的赤壁懷古引入,使學的思緒隨著滾滾的長江飛向檣櫓灰飛煙滅的古戰場,從而迅速切入主題。在講樂府詩時著重講十五從軍征一詩,通過老師飽含激情的朗誦和講解,使學生體會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從而總結出樂府詩的特點。
3、戲劇化
講臺是教師的舞臺,也可以是學生的舞臺。初中歷史的事性為學生扮演歷史中的人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戰國七雄那一課講商鞅變法,可以編一歷史短劇商鞅舌戰公孫龍,找兩個學生分別扮演商鞅和公孫龍,辯論是變法這是守祖宗之法;講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可以讓學生扮演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或自述歷史,或二者、三者對話。通過戲劇化的過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熱情,使學生臨歷史的情境中去感受逝去的久遠的歷史,從百增進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歷史知識的形象化文物(模型)圖片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文物是史實的實證,歷史圖片是史實某一瞬間的再現。前者以如山之鐵證,后者以具體形象,給學生形成歷史觀念,歷史概念提供豐富的可靠的想象根據和判斷根據。并能激發學習興趣,增強記憶。歷史文物反映著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教學中運用歷史文物,能有力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陶冶他們的情操,提高他們的工藝術修養。通過歷史圖片,有助于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
1、幻燈教學
幻燈教學是當前普遍運用于歷史課的電教手段。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有關的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或歷史圖表等在課堂上的放映,便于教師配合圖像進行講解。它的作用雖類似掛圖,但是,比掛圖更迅速、更準確、更逼真地反映歷史圖像。因此,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演示掛圖。
2、錄音教學
近年來錄機已迅速普及,在歷史教學上應充分發揮它的作用,以加強歷史的生動性,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內容,其運用方式除上述放映幻燈時,用磁帶配上解說或音樂,以增強視聽效果外,還可收存與教學有關的聲響資料,以配合使用。
3、電視和錄相教學
電視和錄相教學是聲音和圖像的最佳結合,它能使歷史教學更生動、更形象、更直觀,它能以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大腦,能把已逝去的歷史現象有血有,肉的復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增強記憶的效果。當然,以上的一些教學手段現代化的發展趨勢,不過這是一個正在探索的領域,也是我們在教學手段研究中的一個重點。
三、歷史知識的個性化
歷史知識個性化的特點在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通過討論會、演講會、寫歷史論文等方式讓學生自己去感受歷史,獨立地作出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價,它強調學生的活動。
1、專題討論會
為開拓學生視野,培養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由教師給學生介紹一些報刊上有爭論的,又有教育意義的材料或直接就書上的人物、現象,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展開討論。專題討論可開闊學生的眼界、形成歷史思維,從而培養分析歸納能力和從現象在場看本質的能力。
2、歷史演講會
在學生講故事的基礎上,選擇內容較好、思想性強的材料,由表達技能較高的同學,舉行歷史故事演講會,并進行評比。這對普及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能力和進行思想教育都將起一定的作用。
2、歷史論文
對初中學生而言,歷史論文屬較高要求,在此略去不講
四、歷史評價的多樣化
一、工作目標
1、狠抓教學管理制度的落實,使教學工作的管理更上一個新臺階。
2、完善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使之盡快成長起來。
3、初一、初二各科的統測,統招班合格率要達到100%,英語、數學優秀率要超出全鎮所有參考班級最高率的16%(語文10%),非統招班兩率要達全鎮各初級中學重點班最低線;初三的合格率和優秀率要達到全鎮所有參考班級的第一名。
4、初三升中考總分合格率、總分優秀率保證目標為前五名,理想目標為前三名,同時要做好學生的分流引導工作。
5、高一語、數、英、物、化市統考合格率保證目標為前六名,理想目標為前五名,優秀率保證目標為前八名,理想目標為前五名。
6、高二語、數、英市統考合格率保證目標為前六名,理想目標為前五名,優秀率保證目標為前八名,理想目標為前五名。
7、高一、高二會考科目合格率、優秀率要達到全市的平均線以上。
8、高三高考上省線人數要達到上級指定的保證目標。
二、工作措施
1、強化目標管理。各級組、科組根據學校教學的整體目標計劃和要求以及各學科實際情況制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各科任教師根據學校教學整體目標和學科教學目標,按年級學科要求,按班級學生實際和教師本人特長確定自己的教學目標。上述三種教學目標,從集體到個人,從整體到局部,最后落實到教師個體教學目標和學生個人上,從而實現學校的整體目標。
2、抓好備考工作。高考備考領導小組要加強班風、學風和教風的管理,要注意監控輔導對象的輔導過程和效果。其他各類考試科任要盡早確定培優輔差對象,定好培優輔差計劃。各科要加強對臨界優生和臨界合格生的輔導,在抓好單科優秀率和合格率的同時,提高總分優秀率和總分合格率。
3、初中畢業班,要正確處理好提高升中試成績和為我校高中輸送優秀人才兩者之間的關系,既要輔導好臨界優生和臨界合格生,提高總分優秀率和總分合格率,又要及早了解學生的報考意向,從關心學生,開展集體活動,宣傳我校高中重點班優勢等著手,加強學生的愛校思想教育,做好初三年級的分流工作。
4、抓好教學進度。各年級在不影響課堂效率的前提下,要力爭把教學進度適當提前,以求得本學期各類統考以及下學期高考、升中考、會考和市、鎮統考備考工作的主動權。
5、落實教學工作檢查制度。期中和期末教導處和科組聯合進行兩次教學工作檢查,檢查教師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情況,檢查教師的課堂教學狀況,檢查教師備課、輔導及作業批改等情況,檢查教師教研工作情況,檢查科組建設狀況,檢查各功能場室的管理狀況等等。
6、狠抓教學常規管理。各科組在抓好備課質量的基礎上,強化作業布置、批改、以及學生書寫格式規范化的管理。本學期擬在各班開展一次作業展覽活動,安排三次(第6、12、17周)學習質量跟蹤測試,把學生的學習質量落到實處,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推動良好學風的形成。
7、完善集體備課制度。備課組活動要做到“三定”、“四備”和“五統一”,即定時間、定內容、定中心發言人;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學進度、統一目的要求、統一重點難點、統一作業練習、統一測驗考試。使用新教材的備課組要加強對教材、教法、學法以及練習的研究,以便盡快適應新教材。各備課組還要抓好每次集體備課的質量,落實好備課的專題,有效地把備課內容轉化到教學實踐中。
8、開展教改專題研究。各科組的教研工作要繼續以目標分層教學為重點,同時加強學法的指導,并圍繞專題進一步做好宣傳發動工作,組織教師學習理論,掌握操作方法,參加有關教研活動。在研究過程中,各科組要發揮備課組的力量,分工合作,共同研討,不斷總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檢查仍以目標分層教學為核心,全面檢查、考核各教師在備課、上課、作業布置與批改等方面對目標分層教學的應用。
9、加強學風建設。班主任不僅要認真抓好班風,通過良好的班風帶動學風建設,還要配合科任,參與各科的教學管理。班主任要多組織些與學習有關的活動,在班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科任要結合教學實際多給學生以學習方法指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逐步掌握學習的技能和技巧。
10、培養青年教師。以結對子、壓擔子、搭臺子、引路子等形式,按照《新教師教學達標規定》和《教師結對子制度》中的有關要求,導師和新教師各自履行好自身的職責,并分階段對新教師進行考核,以幫助新教師盡快提高業務水平。
11、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各備課組要組織相應的興趣小組、競賽小組,為參加省市有關競賽作好充分準備,并力爭獲得好名次。本學期各科組要針對優生抓好輔導的落實,舉行1~2次學科競賽,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余生活,提高學生素質。
的12、加強圖書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根據市教育局要求,充實必要的器材、設備、報刊、圖書和雜志等,進一步加大課本、輔導材料、練習資料等的訂購和管理力度,科組長要切實負責,經常檢查督促有關功能室的管理工作。
三、行事歷
周次 日期 工作內容
1、 9月3日——8日 開學典禮;穩定學生情緒;教師結對子會議;教師 制定工作計劃
2、 9月9日——15日 畢業班教學經驗交流會;市完中語.數.政.生.化科組 長會議;市語.數.政.生.化鎮中心教研組長會議;市 政治課題組會;高中物理競賽
3、 9月16日——22日 上學期期末考總結會議;完中物理科組長會;市各 科鎮中心教研組長會;“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動 發動工作
4、 9月23日——29日 班優秀作業展覽;高中市各科中心教研組長會;市 數學課題實驗評比;市教育科研課題工作會;市初 中、高中青年教師化學實驗能力競賽;完中計算機 科組長會;九月份文明班評比;參加鎮中小學生文 藝匯演
5、 9月30日——6日 國慶節
6、 10月7日——13日 學習質量跟蹤測試;新教師工作座談會;市高中藝 術教育研討會;高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7、 10月14日——20日 教學常規檢查;市初、高中美術公開課;高一地 理、物理研討課;全國高中數學競賽;政治高中課 題組實驗研討活動
8、 10月21日——27日 教研工作檢查;市高中藝術課(音樂、美術)教學 調查;初中地理教學研討;全國中學信息學奧賽; 高一化學研究課;初中化學公開課;粵(順)港澳 語文單元教學研討會;初、高中數學教學研討會; 十月份文明班評比
9、 10月28日——11月3日 教師結對子階段性總結;高二歷史研討課;高三物 理復習研討課;政治科高考輔導講座
周次 日期 工作內容
10、 11月4日——10日 新教材使用情況研討;市音樂教學研討課;市教研 室下鄉視導;“展示你的才能”系列活動;學校體 育運動會
11、 11月11日——17日 班學法指導工作調查;市高中化學新教材使用情況 調查;省中青年高中語文教師閱讀教學競賽;高三 政治復習研討課;初中計算機研討課
12、 11月18日——24日 學習質量跟蹤測試;市初中歷史課堂教學 研討會;初中物理公開課;文學創作大賽 總結
13、 11月25日——12月1日 目標分層教學優質課評選;市中小學落實教學常規 工作調研;十一月份文明班評比,班主任工作調查
14、 12月2日——8日 班學習經驗交流會,學習之星評選;市中小學音樂 說課比賽;初中史地生教學情況調查;市中學生即 席作文競賽;中學數學課題實驗視導
15、 12月9日——15日 優秀論文評選,市中學生物說課比賽;市初中化學 單元目標引導探索實驗研討會;政治課題組實驗工 作調查;高考備考視導;班主任工作經驗交流會
16、 12月16日——22日 教學常規檢查;市高中化學開展研究探索性學習情 況調查;市學科帶頭人、新秀、教學能手復評
17、 12月23日——29日 學習質量跟蹤測試;市高三物理復習研討課;數學 課題實驗工作總結會;十二月份文明班評比
18、 12月30日——1月5日 期末復習經驗交流會;市中小學各科論文評選
19、 1月6日——12日 教研工作檢查;目標分層教學總結
20、 1月13日——19日 新教師期末復習督導
歷史學科分論壇會議分別于4月12日下午在華東師范大學文科大樓、4月13日上午在上海青浦區朱家角中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高等師范院校的20余名專家學者代表參加了論壇,會議由聶幼犁教授(華東師范大學課程系)主持。在前后兩天的教育論壇中,各位代表們主要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一、關于師范院校歷史教師
教育當前面臨的各類問題
1、畢業生就業率低
葉小兵教授(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首都師范大學培養歷史教師正處于一個危急階段,去年就業率60%,歷史系師范類畢業生40%找不到工作,除了北京市的客觀原因外,學校的師范教育定位不確定、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下降,競爭力差,也是原因之一。
莊韻勤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上海師范大學歷史教育畢業生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最近能走上中學歷史教學崗位的比例在下降,最低的一次大約只有20%左右。
編者評述:實際上,中學人事機制的僵化也是畢業生就業難的原因之一。現在在崗的很多初中歷史教師并不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沒有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不在少數。這就造成在崗的不合格,合格的沒有崗位。農村中學仍需要大量的本科畢業生,但是,有些大學生也不愿意到農村中學去。當然,農村中學的待遇較低也是客觀原因,這需要有關部門統籌解決。
2、歷史專業基礎課不扎實
蔡堅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現在中學歷史老師中的青年教師專業基礎不扎實。主要表現在:一是知識陳舊,有些還把過去學的很舊的知識教給學生。二是沒有創造力,中學教師的創造力集中表現為對教材富有個性的把握,但是現在的老師做不到。
貝國梁高級教師(朱家角中學):剛剛畢業的歷史系師范生,最先暴露的缺點就是通史知識缺乏。結合多年來在教學中的體會,我認為現在中學最需要具備如下素質的歷史老師,其一,必須有一種敬業愛崗的精神;其二,有相當豐富的專業知識,包括比較扎實的通史知識、與通史有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一定的史學研究方法;其三,中學老師需要有比較強的口頭表述能力;其四,還要具有一定的教學研究能力。
王斯德教授(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歷史教學問題》雜志主編):中學教師到底缺什么,恐怕主要還是缺學科知識,現在根本的問題是提高教師的學科水平。如果教師本身對自己所教專業知識沒有比較高的水平,怎么能教好學生?
編者評述:專業基礎薄弱是普遍性問題。年輕教師知識的短缺還是正常的,歷史知識的積累不可能在大學全部完成,在從業過程中,持之以恒地閱讀學習,慢慢提升,可能是必經之路。更令人擔憂的是?,F在部分中學教師思想僵化,不知學科發展的趨勢,仍囿于中學的一套傳統模式。教師是課改的關鍵之一。怎樣提升整體中學教師的水平是一個大問題。培養的年輕教師如何具有新思想、掌握學科發展的新知識,使其很快成為適應素質教育所需的新型教師,是師范教育的任務。下面的發言針對這個問題。
3、師范教育的歷史課程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問題
陳輝教授(四川師范大學歷史系):現在的一個教學弊端是,大學教師講課是根據自己的科研課題、研究的程度,講什么內容完全憑個人的興趣,不是根據一定教學計劃。特別是兩門通史和史學理論應該根據中學課改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現在本科生的史學觀念很陳舊。至于史觀在中學中的應用,據調查,70%的老師說他們在大學里沒有學過相關知識。
趙克禮副教授(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培養教師的課程體系和我們教給學生的教學理論、我們所給學生的知識,事實上很多時候是假的、空的,脫離中學教學實際的。我們要培養的是21世紀的中學教師,他們是肩負課改重任的中學教師,中學要實行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而我們大學的所有課堂都是在滿堂灌,想要培養出能到中學去指導合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師范生是很難的。
蔡堅副教授:現在師范院校歷史系的課程設置和非師范類歷史系的課程沒有實質性的區別,只是多了幾個教育理論課和教育實習的學分而已。師范類歷史課程必須抓住“通史”,但是否增加了“通史”的學分就解決問題了呢?沒有,還應研究師范類學生的“通史”內容和非師范類學生的通史內容有哪些區別。如果在大學里面學的內容和到中學里教的內容(包括基本方面和觀點)基本不相關,學生的“專業基礎”又何從談起?問題還在于我們的課程形態、課程類型、課程性質和課程模式應該有別于非師范類院校的歷史課程。現在有些大學老師的教學觀念非常落后,他們的教學就是把自己研究的歷史內容(結果)傳輸給學生,經過這樣教學“師范”的熏陶,學生將來怎樣到中學里面去教學?目前大學的課程是傳輸知識的課程多,培養能力的課程少。甚至像“原著選讀”之類的課程,也變成了大學教師的“解讀”課,是教師“讀”,不是學生讀。所以,改變師范類歷史課程的形態、類型和模式很重要。
張元教授(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我講一個案例,曾經有一段時間,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的入學率越來越低,比東亞系的入學率還要低,經過老師們的分析,發現整個系的教學設置出現了問題,教師們都是在講過去發生的事情。所以他們就改革教學,即以問題為主,講這個問題是怎樣得到的,這個問題根據的歷史知識是什么,這個問題是怎樣論證的。這樣改革之后,歷史系入學率又開始高了。所以,最根本的恐怕還是,學歷史不是要知道過去發生了多少事情,而是要從這門學問里學到其所提供的學科能力。相應的老師就要有能力,要知道這個問題怎么來理解,應該怎么思考,怎么理解出一些道理。老師怎么有這個能力,就需要一個力量,這個力量能提供培養能力的一些資源。比如說師范院校的專家教授們就應該讓學生在很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最有用的東西。
聶幼犁教授:教師教育問題,固然與課程設置的學分比例有關,還應該包括這些課怎么上的問題,教學目標是什么。史學的誕生就是為了教育人、培養人的。歷史教育的終極追求就是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權、人性、人文的崛起。歷史教育本身也要改革,要有人,要有思想,要有道德,要有智慧。我們的孩子將來不是都做史學家,而是要成為21世紀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公民。學生們要面向未來,認識世界、認識自己、認識新事物,在學歷史的過程中應該學會人生的道理、智慧和方法,通史課程要強調“通”,專史課程要強調“智慧”,教育課程要強調“務實”。
在一個封閉的社會中,大而化之的唯物主義高調,加上“灌輸”模式的分析及其觀點、結論,只要基本符合社會主流意識,就可能使基礎教育中的歷史教育取得短暫的成功;但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在信息社會中,如此做法,即使十分符合主流意識,就不可能成功。學生最喜歡、最需要的是在學習生動具體的、有史實的過程中學會實在的、可遷移的、基于唯物史觀的觀察社會、認識世界、內省自己的思想方法,并在此過程中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吹迷佻F實一點,在經濟后發達國家,在一個精神文明、社會誠信、榮辱是非嚴重缺失的社會中,這一點尤為突出。所以,我認為在未來教師教育和當前教師在職培訓中,加強唯物史觀的理論學習和思想方法教育已經刻不容緩!否則,我們的教育將在良好的、真誠的愿望中,在客觀效果上走向自己的反面。
編者評述:這是很重要的問題?;蛟S哈佛的經驗具有普遍意義。我們能知道歷史發生過多少事情?不客氣地說,現在很多有成就的“博導”,也只熟悉自己的專業領域,歷史學科的其他領域他們也不那么熟悉。中學教師反而要中外兼通。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首先應當基本掌握歷史這門學問里的學科能力,要知道怎樣理解歷史,怎樣思考,結論是怎樣產生的。改革師范教育的課程內容應當引起廣泛的注意。
4、學生的專業思想不穩定
陳輝教授:隨著市場經濟社會的發展,受各方面誘惑很大,歷史系的學生真正能夠安心做一名中學教師的少之又少,據我們的調查,至少有80%學生專業思想不穩定。趙克禮副教授認為,我們師范教育不僅僅是專業知識問題和專業技能問題,更重要的是專業思想問題?,F在我們學校的情況是,免費師范生自己很茫然,作為一個免費師范生在報名之前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嗎?知道這個職業要干什么嗎?知道這個職業的特征是什么嗎?學生不知道,很茫然的背后就是沒有真正的動力。
編者評述:這是老問題。專業思想的穩固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有很多事實證明,展現歷史學的學術魅力是使學習者發生興趣的關鍵。
5、師范生教育實習存在問題
姬秉新教授(西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現在實行的師范生頂崗實習制度有一定問題。實習的作用是什么?是學生不知道怎么當老師,我們要手把手交給學生怎么做。教學法課程只是講了一些方式方法,怎么做,要在實習中去學做。但是,目前師范生頂崗實習去了,規范的老師指導就沒有了,規范的教案書寫沒有了,規范地試教也沒有了,學生不會講課,這樣把學校的牌子也砸了。呼吁大家應該向教育部提意見,不要讓師范生去頂崗實習。
葉小兵教授: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方面,實習尚要延長時間?,F在教育部已經有明確規定師范生實習不能少于一個學期?,F在首都師范大學的想法是4+2模式。四年本科,兩年教師教育,其中有一年把學生放在郊區的學校,既支邊,又加強教學實踐能力。
二、關于師范院校歷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問題
莊韻勤副教授:上海師范大學的課程設置,從理論上說,主要有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教學法;第二個層面可分為兩個方面,第一,是教材研究,第二,強調現代化的教學成分,開設多媒體或者現代教學,但是在第一個層面還要講傳統的教學法;第三個層面,是應對中學的拓展型課程的選修課。從實踐上說,分為三階段模式:第一階段,見習階段,定位是了解教師。在大一大二進行,主要分為觀摩、理解、模仿。在學生了解中學歷史教學情況的同時,讓學生到學校做副班主任,參與到學生的管理工作。每個學期都會集中作一次交流,四個學期共四次交流,學生提供經驗。第二階段教育實習,這一階段的定位是學做老師。安排18周,原先是6周。一方面,學會做班主任工作,另一方面是學科實習。第三階段:研習階段,定位是做好老師。把以前的實習小結延伸了,單獨設了一個階段,通過幾種樣式進行,不是每一個年級都是一種樣式,第一,請特級教師為學生實習期間拍攝下來的交流課進行點評,因為他們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有一定的層次。不像在前兩個階段請的是青年教師和中年教師,這樣使得學生能夠逐步接受。第二,我們要求每一個實習小組推出一堂學生提供一堂交流課,拍下來,然后選一兩堂課,在特級教師點評的基礎上,我們自己也點評,然后寫出書面報告。同時在研習階段我們也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在實習階段的調查、研習,進而發展為學位論文,學位論文不僅要對現象描述,還要對現象進行解釋。
周鞏固教授(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我們新的課程設置計劃是這樣的,通識課程是50學分,歷史專業課是80學分,教師教育課25學分,一共155學分。通識課程除了外語、哲學等,還有10學分的人文通識課。變化比較大的是為了適應免費師范教育,設置了25學分的教師教育課程,這25學分的教師教育,可能會沖擊歷史專業教育。另外,在2004年開設了文科大綜合課程。歷史專業課分為三大塊,第一大塊是歷史專業基礎課,第二大塊是歷史專業主干課,第三大塊是歷史專業系列選修課。東北師大的歷史專業基礎課是由9門文科大綜合課程組成的。從2004年開始,文史哲每個院系開設三門課程,共同組成9門課程,形成文史哲三個本科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歷史系開設的課程有中國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史學通論;文學院開設的有文學通論,古代漢語,中外文學名著賞析;哲學系開設的有哲學通論,邏輯學,當代西方哲學思潮,這就共同形成了我們歷史系本科的專業基礎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中國史學史,西方史學史構成專業主干課。專業基礎課32學分,專業專干課36學分,總之,必修課就達到了68學分,這樣大大壓縮了專業系列選修課的分量,只有12學分。去年免費師范生教育的開設,為了傳統歷史學科的建設,開設了歷史專業的非師范專業——全球文明史專業,這是為想攻讀碩士、博士的學生開設的專業。
王斯德教授:有這樣幾門類型課的設置非常重要:第一,兩門通史課。這兩門通史課是最重要的,一定要學好。要請最好的老師來上課,提高學生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第二,選修課。選修課要進一步升華,主要側重于學習方法,不要太多,要少而精,學那些有代表性的,而且要教學生學會怎樣進行研究。第三,經典著作。經典著作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講中外的經典著作,讓學生與古代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對話。第四,史家講座。華東師范大學開了一門課就叫史家講座,有學分的。第五,史學理論。光有資料,沒有理論分析、沒有理論思維是不行的,長此以往,講課講不好,寫文章寫不好。史學概論這門課要開好,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第六,實踐性課程。有兩門課很重要,一是畢業論文,這是對學生四年學習的全面考察;二是教育實習。第七,教育類課程。學生對這些課興趣不大,但并不代表不重要,問題是我們在教育方法上還有問題。
張元教授:臺灣的情況是把斷代史加到了通史里面。中國通史16個學分,每周四節課,共上兩年,這樣,通史作為基礎課就鞏固了。關于經典著作,每兩年在臺灣大學開設一次“資治通鑒”課,鼓勵學生如果對經典感興趣,就去研究一部經典。據我了解,關于史家講座,在香港大學歷史系的每一位老師都要講授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結果很多學生轉到了歷史系,可見教學效果很好。
編者評述:師范教育的課程問題或許“具有中國特色”。據了解,發達國家沒有那么多高等師范院校,美國似乎就是這樣。在我們國家的高等院校中,各類師范性質的院校占一定比例。那么,研究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就很有必要。目前中學教師的工作量比較大,一位歷史教師同時教授4個班200左右學生的情況很普遍。如果參照發達國家學生與教師的比率,我國對教師的需求量還可能保持一個時期。師范院校要辦出特色,取決于課程設置。師范院校培養的學生競爭教師職業,應當優于綜合院校,但現在的實際不是這樣。
三、關于歷史“學科教學論”課程發展中的相關問題
朱煜副教授(揚州大學歷史系):作為學科教師教育涉及的面很廣,包括課程、課程體系、課程設置。通常我們認為要培養一位教師包括三塊,專業知識,教育理論知識,還有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論這門學科歷史還是比較悠久的,但是發展至今停滯不前了,為什么停滯不前?因為這門學科的發展中的確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兩個方面,第一,是這門學科的歸宿問題,這門學科是歸在教育學門下的,是二級學科課程與教學論下屬的學科教學論,在教育理論的圈子里,研究歷史課程與教學論的人很少,研究教育的人不關注學科教學,瞧不起,認為搞的是教學方法,技能、技巧。所以,這門的學科歸宿沒有位置,學科發展處于一個游離狀態。這門學科將走向何處?這可能是擺在所有課程與教學論同行面前的一個問題,是向史學方向去還是向教育學的方向去?第二,我們沒有從技能技巧方面向理論方面進一步提升,我們搞的研究偏重于操作性,還沒有真正形成我們歷史教育的理論。我們需要有宏觀的東西,要搞清楚諸如歷史教學論是什么,歷史教學論要研究什么等基礎問題。
聶幼犁教授:我從1982年畢業至今一直在思考歷史課程與教學論是什么?哲學?科學?藝術?到現在悟出一個道理,什么都不是,什么也都是。造好一座橋梁,物理學、地理學、化學、人文學……都要懂。我們就是造橋,就是要培養好學生,是扮演著“工程師”的角色。對歷史教育論的學科歧視是膚淺的表現,沒有道理,更不合情理。我們研究的對象是學生,比研究貓、狗、耗子更復雜、更高級。歷史是超空間、超時間的智慧,是做人的智慧,不是流水賬,關鍵是我們要自己拿出歷史的智慧來,使學生變得聰明、成功,而不是考試后就還給老師。
任世江編審(《歷史教學》雜志主編):大學的職能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培養人,師范院校要培養能夠承擔歷史教育職責的教師,另一方面,大學還承擔著研究工作,學術研究體現了一所大學在這一領域的水平。本次學科論壇,研究師范教學和教師的培養問題,適應中學教學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樣引領中學教學,研究的問題應該要影響到國家的相關政策和相關文件的制定。那么,我們就需要討論,當前歷史教育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現在我們的歷史教育學不缺理論,純理論的東西比較多,但是,歷史教育是應用的學問,不是純學術范圍的問題。歷史教育要傳承民族文化,培養有理性的公民,現在的歷史教育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嗎?存在什么問題?師范大學應該研究歷史教育的核心問題,現在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說現在的中學歷史課程內容,是否符合歷史教育的總體目標?這是我想跟大家討論的第一個問題。我們的課程原先大家說是通史體系,現在改為主題式的、專題式的體例,但是在內容選擇上并沒有大的突破。教科書將通史中的相關內容拼在一起就是專題,然后再增加一些社會生活的專題,主體內容沒有大的變化。中學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有歷史教育的基本標準。講了很多年的課改,新課程也沒有很大變化。中學歷史課程和大學歷史系的課程,一個最大的區別就是中學是歷史教育,大學是培養歷史專業人才,師范院校不僅要使學生打下歷史學的基礎,而且還要使學生明白歷史學與歷史教育學的關系,通過歷史課程的內容達到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中學的特點。那么,中學歷史到底應該學什么,是必須研究的問題。不明白什么是歷史教育,不知道歷史教育的特點,就解決不了這個問題。第二個問題,如果師范大學的課程設置要體現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須認識中學歷史課程內容的特質。綜合大學的本科教育不用考慮這個問題。綜合大學的歷史專業完全可以從歷史學發展的角度考慮課程設置,但是,師范教育似乎不可以。中學歷史課程要具有時代性的特征,中學課程內容的時代性,同時也對師范大學的本科教育提出了要求。歷史教育的時代性不是現在才提出來的。中學歷史教學內容要體現時代特征,我國有這個傳統,發達國家也有同樣的要求。課程內容怎么變化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沒有一個與課程理念相配套的、有中學特點的中學課程內容,那么新課程所提倡的目標就很難達到,就擺脫不了應試教育的模式,歷史課也就不會有生命力。要讓學生愛學,就要根據時代的發展重新選擇內容、重新定位,要研究這個基礎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師范教育的課程設置也就有了根據,師范教育的特點也就突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