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4 16:27: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藏族文化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藏族作為華夏民族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在歷史和時間的沉淀里,這里的人民靠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許多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文化。在藏族地區傳統社會中,不管是在政治還是文化中,藏傳佛教文化都是他們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這里的古老民族。在藏族林卡設計中的平面布局、植物栽種、建筑中也體現得尤為的充分。
關鍵詞:
藏傳佛教文化;悠久歷史;藏族林卡設計
一、對建筑色彩的影響
藏族是一個色彩情感豐富的民族,正如我們所感知的一樣,藏族人民們對那些色彩有著特殊的感情,在他們眼中那些色彩都蘊含著一種深刻的意義。而這些都和他們信奉的宗教——藏傳佛教,有著深深的聯系,因為色彩與藏傳佛教結合在這片土地形成了帶有濃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獨特的色彩語言文化。色彩作為一種宗教的符號,被賦予著不同的寓意。在他們眼中把紅色認作為護法神,故紅色常常被他們用在異常重要的靈塔或護法神像上面;黃色代表著大地,并象征著富貴與榮耀,常常被他們用在寺廟和宮殿的建筑中等;還有象征著吉祥的白色,他們把它看做天上的白云;代表著天空的藍色,代表著河流的綠色。這些顏色在一起,變成為一種符號,被藏族人們給與智慧、慈悲、守護、仁愛、救度、吉祥的意義。除了把他們用在寺廟和佛像的建造中,他們也把這些顏色賦予到服飾和生活用品之中,以示自己祈盼美好的愿景和自己的。
二、對建筑裝飾的影響
受藏傳佛教的深刻影響,藏族在一個超脫的思想、物質基礎上相信著宇宙自然間的象征意義。因此,藏族的許多圖案紋樣不管它的形狀有多么的世俗化、多么的普通,它也存在著關于著神的象征意義,被賦予著濃厚的宗教意義。這些也是因為藏族人民在與大自然共同生存中,對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象無法做出科學的解釋,因此感到自然界是萬分神奇、神秘的。他們在建筑上面,常常使用象征意義的圖形來裝飾建筑,這不僅可以表達他們在建筑方面對自己生活所期待的一種聯想境界,也表達著他們對自然界、對一些生物的敬畏。蓮花、獅子、大象、寶珠、金剛杵、水紋、卍等圖案都是藏族建筑在室內和室外裝飾上我們經??匆姷膱D案。如卍有瑞祥的意思,代表著“好運”、“繁榮”,在藏地的建筑外觀裝飾中被廣泛運用。讓裝飾文化具有地區性、民族性、象征性。
三、對林卡的建造影響——以羅布林卡為例
林卡在藏語里是園林之意。在以前,藏族只有高級官員和達賴喇嘛才可在林卡里面休憩。藏族最著名的林卡則非羅布林卡莫屬。他在藏語里是寶貝園林的意思。羅布林卡是一座充滿了藏族人民智慧的景觀園林建筑,它集合了藏族人民在造園、建筑、繪畫等多方面藝術造詣并與漢地的園林造園技法結合,讓整個設計空間上既有著濃厚的藏族風情也帶著漢地園林中的一些韻味。在這里我以羅布林卡為例,分析藏傳佛教與林卡設計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視自然。羅布林卡的建造地址在之前是一片樹木茂盛,動物常常出沒的地方。以前的拉薩河也從中穿流而過,并因此出現了許多的水池。佛教是一個尊崇自然之法、信奉自然的宗教。從古至今寺院建筑就常與山林互相融合,且在建筑中盡量不去破壞自然自身的環境,僧人的修行也是追尋淡泊簡樸,并努力做到萬物同體共生。林卡在最初作為最高等級的僧人和顯貴放松的地方,也顯然遵循了這一點,并成為藏族地區林卡建筑所遵循的習慣。在建造羅布林卡時,就保留了此地大部分的綠化,至今綠化覆蓋率達全園建筑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三,讓建筑景觀與植物相容而存。二是裝飾。羅布林卡中,神殿建筑、僧侶住房等一直被眾人視為建筑中美妙的藝術之一,它代表藏族的宗教文化和傳統的藝術表現,并且融合了漢地的建筑特色,也體現出了藏族藝術在形成中兼容并包的一面,其中既有民族本身所有的特色文化又帶有漢地園林建筑中的精華。一方面在建筑中運用了符號的象征手法,采用傳統的藏式做法和運用宗教所賦予色彩的寓意。如格桑頗章、金色頗章和建筑外墻顏色的運用等,還有柱廊、檐口、門窗等部位采用藏式做法。另一方面,在建筑里采用漢式的吉祥窗欞、隔扇和石獅雕刻等。西龍王宮就是例子之一。三是在園林的布局藝術上。在園林布景上羅布林卡具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如不建筑假山,榆樹木等采取“縱橫成網格”的布局。這些都是依照佛經中佛教凈土的領域圖像“地面平如手掌”、布局呈棋盤方格模式布置的。
四、總結
藏傳佛教文化深深的影響著這個民族的歷史與文化的發展,讓它屹立于燦爛的世界歷史文化之中,受著世人的學習。在林卡設計中他們通過在裝飾、色彩等的表現,展現出了他們對世界認識的智慧,也創造出了他們民族自己靜態的歷史所在。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化的進程使世界文化越來越多元化,藏族傳統文化因其本身所帶有的宗教神秘感和豐富多彩的歷史,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和推崇,激發著我們在現代文明的影響下學習他們、繼承他們,并不斷創新的欲望。
參考文獻
[1]木雅•曲吉建才著,《神居之所——建筑藝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
[2]圖齊著,耿昇譯,《宗教之旅》,中國藏學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關鍵詞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
分類號B844.7
1問題的提出
我國是一個多元一體的由56個民族組成的國家。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屏障也因貿易、旅游和通信技術的日益發展而被打破。在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處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漢文化不斷地沖擊著其他少數民族的文化,對少數民族的語言、宗教、風俗習慣甚至價值觀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這種文化融合和變遷的過程中,必然發生文化移入(或稱文化涵化)的現象,各少數民族對本民族及漢族文化的認同狀況也隨之而發生了變化。文化認同問題常常發生在弱勢文化與強勢文化的交往過程中,一部分少數民族成員為了擺脫文化弱勢地位,積極主動地學習強勢文化的語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使自己在保持母體文化的同時,盡可能地融入社會的主流文化;而另一部分少數民族成員則認定了自己的弱勢與不利地位,對自己的母體文化產生了自卑、悲觀和消極的態度,不能認同自己的母體文化。第三種情況是,由于不同民族成員之間業已形成的刻板印象和身份差異,那些試圖融入主流文化的少數民族成員,強勢文化群體可能不會積極地接納他們,其結果是他們既不想認同他們的母體文化,同時又與主流文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隔膜,成為介于兩種文化之間的“邊緣人”。文化認同是文化適應的基礎,文化認同的研究有助于我們了解少數民族在文化適應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助于我們了解民族關系的深層問題。
“認同”(identity)或“認同作用”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概念?!稄埵闲睦韺W辭典》對此的解釋是“在社會情景中,個體對其他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方式、態度觀念、價值標準等,經由模仿、內化,而使其本人與他人或團體趨于一致的心理歷程。它是個體經社會學習或社會化之后,在心理上所產生的一種主觀的歸屬感或歸屬意識”[1] 。Carla[2]和Drew[3]等對“民族認同”的定義進行過解釋,他們認為“民族認同是指個體對本民族的信念、態度以及民族身份的承認”。一般說來,態度包括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主要的成分,而本文所談的文化認同,是指藏族大學生對本族文化和漢文化的文化特征的接納和認可的態度。因此,這一概念包括個體對兩種文化的了解程度(認知)、在情感上的認可(情感)及其在行為上的堅持性(行為)等三個部分。藏族大學生代表了藏族知識分子群體,也是接受漢族文化和現代學校教育較多的群體,他們能夠比較理性地對待文化融合和文化變遷。研究他們對藏、漢族文化認同特點,對于把握藏族文化發展的未來、藏族文化與主流文化的關系都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所指的漢族文化不可能是純粹意義上的漢族文化,而是指在宗教、語言、習俗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與藏族不同的、以漢族文化為主的社會主流文化。目前國內對文化認同問題的研究多是從理論上加以闡述,較少有用量化方法進行的實證研究。本研究以漢族文化為參照,運用自編的調查問卷,對藏族大學生的文化認同進行了調查研究。
2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問卷調查的對象是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等師范??茖W校藏語系、數學系和西北師范大學少數民族師資培訓中心的藏族大學生共計321人(男生173人,女生138人)。在進行問卷調查的同時,對部分大學生和藏族教師進行了深入訪談。調查對象均來自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著名的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所在地,是西北地區藏族文化、宗教的中心。學生的家庭背景大致為牧民、農民和城鎮居民。
2.2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有自編的《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和《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狀況訪談提綱》。在訪談和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初步設計出問卷,請專家審閱、修改后印成正式問卷發給被調查者。整個問卷共51個項目,其中有關漢文化的25項,有關藏文化的26項。問卷內容主要包括歷史、語言、宗教、習俗和人際關系等方面。兩個部分各含兩道填空題,其余均為五點記分的選擇題。學生集體參與調查,當堂收回問卷。問卷中同時安排了了解被試家庭背景、父母文化程度、職業等方面信息的問題。發出問卷324份,收回324份。同時隨機選取來自牧區和城市的藏族男女大學生和藏族大學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以錄音形式記錄訪談內容。
問卷編制完成后進行了初測,經過初步分析,首先剔除了與總分相關不顯著的四個填空項目,保留藏、漢文化認同部分共47個選擇題,然后對這47個項目進行信度和效度的檢驗。有關藏族文化的部分共有24個項目,剔除與總分無顯著相關的一個項目之后,進行信度檢驗,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琢=0.8895,說明該部分有較理想的信度。對剩余的23個項目進行因素分析,旋轉后得到三個因素(分別為藏行為、藏認知和藏情感),可以解釋問卷得分總方差的44.952%,因素結構與編制問卷時的設計相符;同時,各個項目與因素分和總分之間的相關都達到0.01顯著性水平以上(見表1)。這都說明問卷與藏族文化有關的部分具有較理想的構想效度。
漢族文化認同部分剩余23個項目,剔除問卷中與總分沒有顯著相關的五個項目之后,對問卷做信度檢驗,得到問卷中與漢族文化有關的項目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琢=0.8583。這說明該部分有較為理想的信度水平。對剩余的18個項目做因素分析,旋轉后得到對問卷貢獻最大的三個因素(分別為漢行為、漢認知和漢情感),能夠解釋問卷得分總方差的49.054%,因素結構與問卷設計時的構想基本吻合。另外,各項目與因素分和總分之間的相關也達到0.01顯著性水平(見表1)。這說明該部分有較理想的構想效度。
經過因素分析后,最終保留問卷中的藏族文化認同部分包括認知(如“您的觀點和長輩不同的時候有多少?”)、情感(如“您會因為自己是藏族而感到自豪嗎?”)、行為(如“您生病的時候會去看藏醫、吃藏藥嗎?”)三個因素共23個項目,漢族文化認同部分也包括認知(如“您了解傳統的漢族風俗習慣嗎?”)、情感(如“您愿意更多地向本民族人介紹漢族文化嗎?”)、行為(如“您說藏語的時候會夾雜一些漢語嗎?”)三個因素共18個項目。
3研究結果及分析
3.1藏、漢文化認同及各因素間的相關分析
從表1的相關矩陣中可以看出,藏族大學生的藏、漢文化認同得分之間存在顯著的負相關(r=-0.556,p<0.01)。藏族文化認同三個因素的得分也分別與漢族文化認同的得分呈現出顯著的負相關,顯著性均達到0.01水平以上。但是漢文化認同的三個因素中只有認知和行為兩個因素與藏族大學生的藏族文化認同得分成負相關(p<0.01),漢情感的得分雖然與藏族文化認同得分也有負的相關,但不具有顯著性。
3.2藏族大學生藏、漢文化認同影響因素分析
以藏族文化認同得分為因變量,以學校、性別、專業、城鄉、父親文化程度、母親文化程度和學習漢語的時間等為自變量,進行逐步回歸分析。剔除無關變量之后,得到對藏族大學生藏族文化認同狀況有顯著影響的因素為:學習漢語的時間、專業和父親文化程度。
對以上因素做多元方差分析,考察各因素對被調查者藏族文化認同得分的主效應及其交互作用(見表2),發現學習漢語的時間、所學專業和父親文化程度對藏族文化認同得分有顯著的主效應(F時間=2.538,p<0.01;F專業=3.997,p<0.01;F父文化=3.522,p<0.01)。學習漢語時間和父親文化程度的二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1.547,p<0.05)。學習漢語時間、父親文化和專業的三因素交互作用也較為顯著(F=1.894,p<0.05)。
由于專業對得分的主效應顯著,要確定哪些專業之間具有差異,就必需對專業的各個水平做多重比較(見表3)。經過多重比較發現:藏語、文秘、歷史、文教、藏數等五個專業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但它們與中文、心理、教育、生物、電教、數學等六個專業之間存在較顯著的差異。同時,后六個專業之間基本上也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只有藏數專業與電教專業的得分之間差異不顯著。
對被調查者的漢族文化認同得分做逐步回歸分析,剔除掉無關變量之后得到對因變量有顯著影響的因素為學習漢語時間、專業和學校。以上述三因素為自變量,對被調查者的漢族文化認同得分做多元方差分析(見表4)。發現專業、學習漢語時間、學校等三個因素對漢族文化認同得分都有顯著主效應(F值分別達到2.536、2.178和27.159,顯著性均在0.01水平之上)。專業與學校、學習漢語時間與學校的二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值分別達到4.009和2.110,顯著性在0.01水平以上),但專業與學習漢語時間的二因素交互作用不顯著。專業、學校、學習漢語時間的三因素交互作用顯著(F=3.109,p<0.01)。
對不同專業被調查者的漢族文化認同得分做多重比較,以確定不同專業大學生平均得分的差異顯著性(見表5)。結果顯示與藏族文化認同部分相似,不同的是在文教專業與歷史專業之間發現了顯著性差異??傮w上看,各專業仍然被劃分成了兩類,第一類包括藏語、文秘、歷史、文教和藏數,第二類包括中文、心理、教育、生物、電教和數學等六個專業。
4討論
4.1父親文化程度對藏族大學生藏族文化認同的影響
在對藏族大學生的藏族文化認同影響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中,父親文化程度不僅對子女的藏族文化認同得分具有顯著的主效應,而且與學習漢語時間有顯著的二因素交互作用,同時還與學習漢語時間和專業有顯著的三因素交互作用。這說明了父親在藏族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以及子女在本民族文化的社會化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關分析的結果表明,父親文化程度與被調查者的藏族文化認同得分有顯著的正相關。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隨著藏、漢兩種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純粹的、封閉的藏族文化社區越來越少見了。藏族兒童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教育所反映的主要是社會的主流文化和現代科學知識。隨著他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他們常常會對藏、漢兩種文化進行比較。在比較中會強烈地體驗到主流文化或漢族文化對藏族文化的沖擊,以及藏族文化所處的弱勢地位,這種體驗表現為對藏族文化未來發展的憂慮。另一方面,接受更多的教育就使得他們能夠更加理性地對待藏族文化所處的現實地位,更希望自己的子女更多地學習本民族的文化,承擔起傳承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責任,從而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程度更高。對于那些沒有機會接受教育的父母來說,就較少有這樣強烈的憂慮感,他們更關注的是子女們如何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學習漢族文化,融入主流社會是他們個人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在傳統的藏族家庭中,男性對家庭事務和子女未來發展的影響遠遠大于母親,男性的平均受教育程度也高于女性。種種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父親文化程度對子女藏族文化認同得分的顯著性影響。
4.2專業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的影響
專業對被調查者的藏、漢文化認同得分的主效應都很顯著。進一步的多重比較顯示,按照各專業之間差異的顯著性,可以將各專業劃分為兩個類別。第一類是包括文秘、藏語、歷史、文學教育和藏數等以漢、藏兩種語言作為教學語言的專業;另一類是包括中文、心理學、教育、電教、生物、數學等以漢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專業。也就是說,專業對于被調查者文化認同狀況的主效應主要來源于教學語言環境的不同。
使用藏語和漢語雙語的被調查者,其藏族文化認同的得分顯著低于漢語單語教學環境中的被調查者,而漢族文化認同得分則高于漢語教學環境中的被調查者。由于語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對于漢語教學環境中的藏族大學生而言,本民族的語言被排除在課堂教學之外,就使得他們不得不直接面對作為主流文化的漢文化對本民族文化的沖擊。個體在面對不同的文化群體時,其表現出的文化認同狀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同樣是牧區生活的藏族,他們在面對城市藏族的時候表現出對牧區藏族文化的認同,面對漢族文化時表現出對藏族文化的認同,面對西方文化時又會表現出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同,表現為文化認同的相對性特征。由于不同專業所使用的教學語言不同,藏族大學生也表現出了文化認同的相對性特征。
4.3學習漢語時間對藏族大學生藏、漢文化認同的影響
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學習漢語的時間對被調查者的藏、漢文化認同得分都有顯著的主效應。學習漢語的時間實際上反映了被調查者接觸漢文化的時間和對漢族文化了解的程度。對漢族文化接觸時間越長,對漢族文化了解得越多,他們就有更多的機會對兩種文化的強勢和弱勢地位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會激發起他們對自己母體文化的情感,從而對本民族文化有更強的認同。另外,漢語言的學習使得藏族大學生在閱讀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夠了解主流文化或其他文化的信息,開闊了眼界,建立了多元文化的世界觀。這有助于他們了解到其他民族對藏族文化的看法,對本民族文化中的精華部分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水平。
5小結
通過以上對藏族大學生文化認同狀況及其產生原因的分析和討論,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結論。藏族大學生的藏族、漢族文化認同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父親的文化程度對藏族大學生藏族文化認同得分有顯著的影響;由于在教學中使用的語言不同,接受藏、漢雙語教學的專業學習的學生,其藏族文化認同低于使用漢語教學的藏族大學生;學習漢語的時間對藏族大學生的藏、漢文化認同得分都有顯著的主效應。漢語言的學習、不同文化之間的交往與融合有助于藏族大學生建立多元文化的觀點,理性、平等地對待不同文化,能增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認同。
參考文獻
1 張春興. 張氏心理學辭典.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 316~317
調研資料顯示:嘉絨藏區以碉房式建筑為主,保持傳統藏族建筑的格調,依山川河流而建,多為泥土、石材和木材混合結構。當代的嘉絨藏區碉房式建筑結合了大開窗、敞煙臺的樣式,樓與院結合,建筑整體堅實、穩固、凝重而雄偉。在室內象征性地保留中柱,設置火塘,門樓多掛置飾物。而康巴藏區以農區民居為主,主體追求平面寬闊,多采用立柱,且立柱粗大,大開窗。庭院也是多功能綜合使用,果園、菜園、水渠、池塘、畜圈和柴房一應俱全。在草原牧區藏族建筑多為帳篷建筑,從結構上來看,帳篷一般以方形或者矩形為主,顏色有黑、白兩色。帳篷主要是由木棍支撐,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中置火塘,上置牦牛毛氈毯,在帳篷的四周鑲有白色的吉祥圖案花邊。四川藏區的建筑形式受地理條件差異的影響而造就了建筑外觀上的差異,但室內的居室空間設計在布局、陳設和裝飾上有著相似的手法。居室空間一般都由經堂、客廳、臥室和廚房等空間構成,因此在運用手繪的方式上,各地區藏族居室空間設計在表現手法上大體相似。通過以上對藏區建筑和室內空間布局的分析研究,考慮到藏族室內空間層次較為豐富,因此我們在描繪手繪效果圖的時候應盡量多注意一些細節,通常采用鋼筆勾線設色的方式。由于室內陳設內容較多,同時藏族裝飾色彩也較為豐富,我們在使用常見的馬克筆上色的時候,倘若色彩較多則容易混亂,所以運用鋼筆勾線的優勢一是可以很好地將室內空間布置劃分出來,二是可以加強對描繪物的細節刻畫。根據藏族室內陳設進行手繪構圖,藏式風格氛圍的營造相當重要,這種氛圍主要是通過藏式家具、室內器物和藏式裝飾元素共同構建的。如,經堂在藏族人的心目中屬于凈地,專門用來供奉佛圣,因此經堂的內部陳設設計中除了佛像之外,還有供奉佛像的神龕、藏桌和藏柜。根據藏族人的飲食起居生活習慣,在客廳內陳設的主要家具為藏柜和藏桌,藏柜高約1.1米,藏桌高約為60厘米,面寬80厘米,一般習慣在靠窗的沿墻擺一圈“卡墊”,成環繞的形式,在中間安放一張藏桌,以供家人或者客人圍坐喝茶用膳。藏式的餐廳設計中也采用圍合的方式,將靠墻的四周布置好藏式沙發,前面則是用餐的藏桌,一般餐廳的中間都設有烤火爐,以象征草原帳篷的立柱。
二、充分運用藏族室內的裝飾圖式豐富畫面語言
藏族室內設計的特點在于室內裝飾的豐富性,且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室內的裝飾還具有一定的宗教意義。根據對藏區的民居建筑和室內裝飾調研結果的分析,藏族民居柱頭、門窗、房頂、屋脊、斗拱、檐廊、經堂等裝飾以圓雕、浮雕和彩繪壁畫、唐卡、實用器物為主,宗教文化濃郁。室內空間多用裝飾紋樣營造氛圍,如云紋、梵文、蓮瓣、、蓮花、華蓋、寶瓶、幾何紋樣等。藏式室內設計中,彩繪壁畫是常見的裝飾手法之一,通常壁畫多以長壽老人圖、七政寶圖和八吉祥徽圖為主。七政寶圖也稱“國政七寶”或者“輪王七寶”,其內容包含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主藏寶、兵臣寶。八吉祥徽圖又稱“八瑞相”“藏八仙”“藏八寶”,是藏族傳統的吉祥圖,包括吉祥結、蓮花、寶傘、白海螺、金輪、勝利幢、寶瓶、金魚。運用彩繪壁畫豐富手繪效果圖的畫面是一種常見的設計手法。藏式壁畫本身在空間設計中具備一定的宗教氣息和民族文化,相對于其他風格的室內設計來說,可以取得脫穎而出的效果,且具有濃烈的趣味性。不管在藏族建筑還是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都可以感受到其裝飾圖案形象的無限豐富、層出不窮。對于自然界的動植物,藏族人將之形象藝術化、審美化,這種形象的充溢足以讓觀者陶醉其中,猶如一場盛大的交響樂般振奮人心,難以用言語描述。與此同時,藏族居室空間設計手繪表現從形式上看無疑有很大的難度,因此我們在對其進行描繪的時候可以多運用這些裝飾紋樣增強藏式空間氛圍。這不僅可以豐富畫面的層次,還可以增強藏族裝飾在構圖上的統一,讓畫面流溢單純的情感色彩。
三、藏族裝飾色彩在畫面中充分的表達
在《色彩藝術》一書中,伊頓指出:“色彩是從原始時代就存在的概念,是原始的無色光線及其相對物無色彩黑暗的產兒?!币虼耍匪莶刈逖b飾色彩的起源和發展,不難看出色彩是藏族居室空間設計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不僅是藏族人物質世界的表現,也象征著藏族人單純、熱烈、明快且艷麗的精神世界。在藏族的裝飾設計中,常見的色彩主要有紅、黃、白、藍、綠這五種。象征在所有藝術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如,在古典建筑基本的五種柱子中,愛奧尼亞式是學問的象征,多利亞式是男性力量的象征。在藏族,象征同樣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藏族人常年生活在雪域高原,而雪山、草原、藍天正是他們崇拜的自然之一,因此白色象征著茫茫雪域,綠色象征著草原,藍色則象征著藍天。黃色是藏族人心目中最崇高的顏色,主要是受藏傳佛教格魯派(俗稱黃教)的影響,因此黃色一般用于寺院的金頂和宗教器物的鎏金裝飾以及藏族活佛的僧衣色彩。紅色在藏族的文化中也頗有淵源,是藏族人心中戰斗的顏色,象征著太陽,也是藏傳佛教喇嘛的僧衣顏色。藏族裝飾色彩的發展脈絡直接受到了社會發展的影響,特別是宗教文化對色彩的影響,色彩的燦爛在藏族建筑和室內裝飾上有著直接的表現,其特點在于用色大膽而且純度很高。在手繪材料中,馬克筆和水彩的表現力都很強,同時具有很好的透明性,因此運用手繪的方式表現藏族裝飾色彩可以獲得很好的效果。藏族裝飾色彩的特點是比較平面化,同一種顏色的變化不是很多,這讓我們在運用馬克筆表現藏族居室空間設計色彩效果時,對于在一個平面上裝飾色彩的處理,可以選取平涂的方式,在轉折的部位可以稍加重色處理空間的光影明暗關系。需要注意的是,馬克筆用筆的大膽以及對畫面轉折關系的處理尤其重要。由于藏族裝飾色彩的明度都較高,因此在選擇色彩的時候,多以馬克筆的彩色系為主,用灰色系的進一步疊加增強畫面空間的虛實效果。
四、藏族居室空間設計手繪效果圖畫面氛圍的營造
摘要:藏壁掛是在藏毯從地面裝飾藝術走向墻面裝飾藝術的一個升華,是民族文化、民間傳統工藝、特染工藝與現代繪畫藝術相結合的產物。圍繞現代人對民族地區的關注和好奇,根據藏族的地域特征,其工藝特點、藝術特點展開創新性的保護。做到原樣傳承,又能創新地以新的形式給藏族地區帶來社會、經濟價值,并增強其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藏式 壁掛 保護 創新
藏族藝術同其他民族藝術一樣,有著其特有的地域環境和人文環境,人們的生活方式、、文化習俗、經濟關系、產生的生命意識等都是其產生的必然條件。藏毯的制作技藝源遠流長,在由地面裝飾向墻面裝飾的轉化過程中,藏壁掛的制作也形成了自己的一道工序。雖然制作藏壁掛的工序是一成不變的,但是,每幅藏壁掛都是純手工編織的,由于每個人對細節的處理不同,所以每幅壁掛都是獨一無二的,極具收藏價值。
面對以藏壁掛為代表的藏民族藝術,我們不僅要合理的保護它,還要應用創新性的思維去開拓地發展。藏壁掛的精神寓意、文化內涵、造型特征等內容是其保護的實施點也是創新的源泉,如何做到原樣傳承,又能創新地以新的物化形式給藏族地區帶來社會,經濟價值、并增強其文化的傳播。民間藝術創新要做到在保護其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在開發的環節里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傳統。保留原有的優秀傳統,但又不局限于原有傳統而一成不變,并在突破傳統束縛時摒棄不適合于社會需要的東西。
在此,民間藝術的搶救與保護措施,主要體現在對民間手工藝的調查與文化保護,民間藝術品的收藏以及民間藝術品的旅游開發再生三個方面。藏壁掛工藝品的保護也體現出以上的特點并具有創新性。
1.民族用品だ發展與保護
藏區博大的文化吸引著世界人民,這使得藏式壁掛獲得眾多消費對象,作為藏毯藝術的升華,藏壁掛已成為集裝飾、收藏、饋贈為一體的高檔藝術品。但是,目前國內綜合材質壁畫制作尚處于萌芽狀態,,藏飾壁畫本身的裝飾性也很強,綜合材質藏飾壁畫研究成功將會為文化乃至旅游、經濟、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
圍繞藏族的地域特征,現代城市人對民族地區的關注和好奇展開旅游式的生產,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策劃設計。
(1)藏區用自己特有的東西吸引著四方的客人,除了壯觀的自然風景外,最吸引人的就要算那些古老的民族習俗和特有的傳統手工藝,這些也構成了來藏旅游的特色。在編織壁掛時,讓來藏區對藏壁掛有興趣的游客觀看編織壁掛的流程,聽編織人講每個壁掛上的故事,讓游客進行壁掛編織制作的體驗,了解藏壁掛的藝術魅力和其獨特之處。
(2)保護藏壁掛工藝的基礎是保護編制這個工藝的方法,這就需要發現和保護現有的編制的傳承人。市政府為藏壁掛藝術家頒發津貼,鼓勵他們帶徒弟,這也是一種有效的保護手段,保留住了學習工藝、制作工藝的人,就能夠留住手藝。傳統的工藝包括一些藝術,都是口傳心授,一旦傳承人過世,就可能銷聲匿跡。
(3)通過電視、電影、廣播等媒介傳播傳統藏壁掛的工藝、藝術特點,將編制藏壁掛的工藝程序編輯成視頻,向大眾傳播,將高原民族文化藝術通過現代工藝制作展現給世人,滿足社會各界和廣大消費者對文化藝術高層次的需求和享受,使許多人因此達到了文化增收的目的,更繼承和弘揚了高原民族文化。
2. 設計創新 強調引導藏族文化創意
以傳統文化為基石,運用現代科技與材質,對藏飾壁畫進行現代化升級,保留核心的藏族傳統風格,做一些材料上工藝上的改進,使其適合現代化商業需求,新工藝的采用避免了傳統藏飾壁畫制作周期長成本高的缺點,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打開一條新的大道,為尋求低廉的制作成本,運用多種材質進行多重復合試驗,用一種取材便利同時兼具環保、無污染、可回收的新型材料同時改進制作工藝,使其能夠實現批量化大生產,在藏飾壁畫的銷售過程中也進行了文化的傳播,將藏區文化介紹給世界,讓世界更了解中國,為藏區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1)現在市場有的藏壁掛多以唐卡、民族風情、景色、藏族人民生活場景為主,有的地方還別具匠心地將詩詞、各大活動和賽事等制作,極大地豐富了內容,而為了更接近高原人民的生活,可以將制作的重點放在‘六字真言’、‘彩粉壇城’、藏族群眾日常生活及風情等方面,不僅結合了藏族的元素,形象生動地突出文化和宗教,更是滿足了信教人的心理,而且還提供了來藏區旅游的游客多種挑選購買。精心的設計,使其從本身的壁掛功能特征達到旅游紀念意義。
(2)采用不同的材料,創造出新的傳統工藝。
壁掛的材料以布和線為主,可以折疊、卷起,但材料具有變形性,不具有長久性。而且最具有藏族特色并且藏族人皆愛的藏銀.瑪瑙.松石沒有融入的壁掛中,雖有藏族特色但不具有代表性。而我們在對藏壁掛的創新時,應考慮到了現有壁掛存在的這些問題。在現有的以布和線為主編織的壁掛,以繪畫的形式制作的壁掛的基礎上,還可以采用更多的不同的材料來進行制作,或是用更多不同的制作形式來制作壁掛如:用木雕刻出藏族人民的生活場景的壁掛,或是以鑲嵌的方法,在制作壁掛的過程中在其中加入了藏銀.瑪瑙.松石等這些藏族人人皆愛的配飾,使其色彩更加豐富。采用具有藏族特色的綜合材質純手工制作。結合了其他具有表現力的材質。繼承和保留了傳統工藝文化,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發展,是傳統的壁掛進入了程式化的壁掛模式,同時還引用了藏民喜愛的飾品,使藏族式壁掛文化長盛不衰。
民族文化的創造、傳承和發展都是因其存在現實需求,簡單的說就是能“為我所用”。藏壁掛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感,從其不同的場景中傳遞出濃濃的現代設計理念。具有綠色環保、簡約、社會責任感,這充分體現了當代設計的核心思想。以創新思想來保護藏壁掛是屬于當今最好的形式。
參考文獻:
[1]《壁畫》——張映輝
關鍵詞:文化歸屬;傳統文化;藏民族;藏語教學
一、在教學中傳承藏族文化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由于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由于我民族地區與內地往來日益密切,在長期與其他民族交往過程中,藏族地區在經濟與文化上處于相對落后地位,在學習乃至全面接受漢文化或其他外來文化影響的同時,藏族的傳統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和沖擊,藏族的傳統文化屬性也削弱了。文化屬性的削弱就預示著鄉土歸屬的減弱,就預示著藏族傳統文化根基受到破壞。誠然,這種破壞不是主觀人為的,而是在社會經濟交往中所編必然產生的一種現象。就好比馬克思說的那樣:弱小民族的弱小文化,雖然在文化上仍然不乏燦爛的光輝,然而在與強大鄰族的密切交往中,必然會逐漸喪失自我,從而被同化掉。
從現實的情況看,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與內地交往最為密切的甘孜州康巴藏區,由于從漢代以來,經歷數千年的漢藏雜居,其位置上臨近成都平原,與內地交往密切。所以,其藏族文化屬性嚴重削弱,從我在2013年對巴塘、得榮縣、稻城縣、雅江縣四縣部分地區的調查訪問情況來看,受訪者中有近六成的藏族不會書寫藏文,有近三成的藏族連藏語不能使用,而在社會生活交流中使用漢語。
語言和文字,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載體,是標志著一個地域內的文明是否形成并成熟的關鍵。當一個民族,連本民族的語言也不能很流利的使用時,那么請問,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該怎么繼承和保護呢?從我兩年間的調查情況來看,那些藏語嚴重淡漠的藏族,往往對藏族的文化傳統不再遵守和傳承,對藏文化中的精髓已經很難領略到。如對藏民的各種民間舞蹈、藏歌等藝術形式逐漸淡漠,基本在生產生活中找尋不見。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很自然的就會出現文化斷檔。
由此可見,藏文化的生存地位岌岌可危,系統的藏族傳統文化教育已經勢必行。
二、藏語教學是藏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天然陣地
正如我們前面不斷的提到語言和文字對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那樣,藏語教學從他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擔負著也必然擔負著傳承藏族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單單在我們的教材中出現一點傳統文化的文字內容,單單靠我們的藏語教師零散的講幾個藏族的歷史故事是完全不夠的。在這個天然的陣地上,我們的藏語教師應該做的,不單是將一門語言傳授給我們的學生,而且根更應該將系統的藏族傳統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應當是在整個藏語教學的過程中貫穿藏族傳統文化感染與氣氛營造的新思維。這就牽涉到我們藏語教學目的的大轉變。而現實是在民族地區的小學教育中,藏語教學的地位并不十分凸顯,課時明顯少于其他主課,這就意味著藏語教學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擔負太多的責任。這就是現實與理想的重大沖突所在。
三、在藏語教學中傳播藏族傳統文化的教學新方法探析
(一)、教室的氛圍營造
為了使學生在冷冰冰的教室中感受到濃郁的藏文化氛圍,我們應該花更多心思去布置具有藏族民居特色的實景溶入教室當中。如在柜子上、屋頂的四沿和墻壁上用丙烯顏料繪出富有藏民族特色的紋飾,墻壁上合適的地方懸掛藏族特色的壁掛,在墻體的涂料上也不再選擇一般意義上的粉白色,而是部分地方用木料做裝飾,其他墻體也涂上紅色、黃色等涂料,以突出藏式民居的特點。
(二)、系統的傳統文化課程設置
擁有了相應的氛圍之后,還需要在教學中有意識的灌注系統的傳統文化教學的內容。按照不同年齡段接受知識的情況,系統有序的將一些基礎性的、富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教授給學生。然而有一點按卻是需要注意的,那就是切忌一味灌輸性的教學,而是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設計一定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感受與啟發,常規教學與實踐操作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所謂的感受與實踐操作,那就是需要我們的學生深入生活、深入校園以外的環境,鍛煉他們感悟能力與文化思辨能力。
要做到課程設置的系統性與科學性,就要求我們的藏語教師突破一般意義上的藏語教材的限制,按照自己的教學需求,自制校本教材,在制作教材的同時完成必要的教學研究,實現民族地區教學改革的需要。在校本教材中,需要為每一個課程規定出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課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相應的教學準備需求。在必要的時候還應該在教材中配圖,有一定數量的文字來敘述和補充。在教學之后還應進行必要的教學反思,為之后的教學環節設計做鋪墊。
(三)、走出校園,感受生活
前面已經談到了走出校園、感受生活的相關內容。這里再舉兩個例子說明在封閉的校園環境中光憑課堂教學和走出校園之后,讓學生深度親近文化載體的教學結果的巨大差別。學生在課本上了解傳統文化畢竟免不了坐井觀天的嫌疑,他的視野與所能受到的文化感染也畢竟是相當有限的。加之文化必定在社會生活中憑借一定的載體而出現而這種載體卻是廣泛的分布在我們的社會生活當中的,因此在可控制范圍內,在教師的引領下突破校園的小圈子,一定時間里前進到校外的大圈子,從生活中去發現美,感受美,感受藏族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是相當有必要的。
(四)、其他課程中對藏文化有意識的涉及
光憑藏語教學也是不夠的,其實在藏區的小學教育中,無論是語文還是數學,甚至英語只要教師用心,也仍然能融匯一些傳統藏文化的教學內容。比如數學題可以以藏族的生活為背景,安排加減乘除的運算,思想品德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以藏民族的傳說故事為素材進行思想品德的感染教育。歷史課程意識介紹藏族歷史文化,穩固藏族孩子文化根基的天然陣地,在講授一般意義上的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之外,還可以因地制宜,講授地方史、鄉土文化和藏民族從起源到民主改革的漫長歷史,我想這些都對藏族文化的傳承、藏族人民文化屬性的鞏固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四、追本溯源,傳承文化――我對本文的總結
寫了那么多,歸根究底就是我們民族地區的教學,不單是要教授給學生某種知識技能,更是要創造一種民族文化的氛圍,讓我們的學生在這個濃郁的文化氛圍中感受民族的文化,學習民族文化,還要傳承民族文化。我們的教學,也應該圍繞這這種文化傳承教學來展開。如果在民族地區的教育中,我們真正做到了這一點,那么我想,那種藏族人民的文化積淀不斷加深,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不斷加強,與各族人民在文化上水融、相輔相生的日子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1] 藏語教學改革和農村教育改革論文集 民族出版社[m] 2008
[2] 淺談藏語文教學在發展民族教育中的重要性 楊春景 甘肅省藏學研究會[J] 1996
【關鍵詞】 甘南;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
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外出旅游的需求不再是對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的渴求,而是轉向了回歸自然、親近自然、融于自然。在野外生存、參與戶外運動和享受陽光、挑戰自然環境,在旅游中追求體育運動給人類帶來的無限刺激同樣是人類一種美好的享受。為此,體育旅游將體育運動融入旅游成為一種新興而時尚的旅游形式,我國將根據各地區的地貌、人文和特有體育項目,通過科學合理規劃,設計開發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體育旅游。體育旅游以觀光、健身、娛樂、休閑等方式將感受地方人文氣息、參與民族體育文化、沐浴陽光和挑戰運動極限延伸發展起來,已成為現代旅游業的重要發展形式。這些年來我國體育旅游產業已成梯度趨勢發展,每年體育旅游增長35%左右。[1]因此,發展藏族傳統體育旅游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發展旅游業的一個重要而有效路子,獨特的藏族傳統體育與當地優美的藏族歌舞更使旅游客心花怒放,所以,開發藏傳體育旅游將使甘南旅游如虎添翼。
一、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1、藏族傳統體育在旅游業中的融入
甘南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與黃土高原西部過渡地段,境內草原廣闊,平均3000米的海拔給了游客挑戰高原的渴望。寬廣的草原,水草豐茂,滋養了牧民成群的牛羊,畜牧業蒸蒸日上。州內主要以藏民族居多,牧民們數千年的游牧生活和高原地貌造就了富有濃郁藏地氣息的文化和獨具魅力的藏傳體育活動,如“大象”拔河、抱石頭、賽馬、賽牦牛、背水、藏戲等。在每年的甘南藏族自治民俗節慶活動中大放光彩,吸人眼球,休閑娛樂招來無數中外游客。藏民族虔誠的、純樸的藏鄉人情、獨特的生活習俗,獨具民族特色的穿著打扮、藏餐以及藏族歌舞等都是體育旅游的優厚資源。[2]
2、甘南藏族自治州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
甘南藏族自治州特有的地勢構造和高寒氣候,造就了風景各異的七縣一市,如瑪曲黃河發祥之地,以天下黃河第一灣著稱、碌曲有奇石林立的則岔石林風光、臨潭冶力關、卓尼大峪溝、夏河拉卜楞寺和??撇菰茸匀痪坝^;臘子口等紅色革命遺址;藏傳佛教寺院圣地等。另外,甘南藏族自治州有忠實于主人、看家護院的藏獒、供不應求的甘加羊(肉質鮮美)、善于長途跋涉、運送物資的河曲牦牛和河曲馬,都以適應高寒氣候而著稱。[3]
這些年來,甘南州政府著力打造“香巴拉”品牌旅游藝術節,甘南以“中國的小,甘肅的后花園”而聞名于世界,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旅游業發展,就每年來甘南的中外游客達到上百萬人次,為甘南州社會進步、經濟增長貢獻很大。[4]同時,每年夏季舉辦的“中國?瑪曲格薩爾賽馬大會”、合作自行車賽、迭部“大力士”挑戰賽和臨潭萬人拔河等大型體育賽事吸引了無數游客,宣傳了甘南,使甘南藏傳體育旅游得以發揚。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1、領導和群眾對旅游業開發觀念陳舊落后
一部分藏族領導和群眾仍沒意識到藏族傳統體育的休閑、娛樂及觀看的價值,在思想上也沒當成旅游資源,他們認為冶力關、大峪溝等自然景觀和拉卜楞寺藏傳佛教及藏民族生活等人文景觀的寶貴、獨有的景觀是開發的重點;沒想到把自己的藏族傳統體育文化推廣出去會是甘南的旅游錦上添花。早有一些學者在甘肅旅游網和甘南民族網上宣傳藏族傳統體育旅游等相關內容,但未受到甘南州政府的重視。只是站在體育的角度上將藏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傳承發揚,沒有將藏傳體育和旅游很好的結合開發利用。
2、缺乏精心規劃和合理設計
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仍處于“簡單呈現”和“自我展示”階段,沒有迎合中外游客心理需求,將豐厚、獨特的藏傳體育旅游資源置之度外。沒將許多藏族傳統體育活動組織規劃到旅游的觀光、休閑、娛樂和體驗中。這將是甘南州發展旅游的最大遺憾。
3、藏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利用還停留在較低的層面上
甘南州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要持續發展,人們對藏族傳統體育旅游的認識要到位,對處于起步階段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傳統體育旅游的開發利用要精心規劃和合理布局。對于已經開發的比較粗糙、深度不夠的藏族傳統體育旅游資源要更深層地挖掘其特色和內涵,把它作為一個獨特的旅游項目或旅游產業來抓,加大規模,提高甘南藏傳體育旅游的地位。
三、如何進一步發展藏族傳統體育旅游
甘南藏族傳統體育旅游的發展離不開體育學、旅游學、美學、經濟學、管理學等相關理論的指導和甘南州的實際現狀。為了更好地發展,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深度挖掘藏族傳統體育內涵,突出藏傳體育在旅游中的特色
首先,加大投資建設具有藏傳民族體育特色的體育場館。其次,完善旅游區、度假區和休閑區的配套體育設備,開展游客能參與、體驗、觀看的藏族特色體育活動。如在中國瑪曲賽馬會時,除讓游客觀看到驚心動魄賽馬外,要有游客報名參與的友誼賽馬、走馬賽等互動活動。游客在旅游途中參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藏傳體育活動,將使游客對甘南留戀忘返,對促進甘南的旅游業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又使藏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傳承和保護。
2、提高旅游服務質量,為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
甘南州旅游業要發展,高素質的從業人員、高品位的旅游服務至關重要。提升從業人員綜合素質是服務到位的保證,必須培養一大批懂得藏族傳統體育的導游和高級旅游管理人才。藏族傳統體育旅游的開發,是發展藏傳體育旅游,打造魅力甘南新形象,促進甘南州的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時又可以帶動其它相關產業的發展,使經濟、文化、體育和社會穩定同步l展,為本地區的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3、消除甘南州體育旅游發展的障礙,實現交通便捷安全
交通設施的落后是甘南州旅游業發展中的障礙。改善交通設施條件,縮短景點間的路程,實現交通便利、安全和網絡化,會使甘南州藏族傳統體育旅游推進一大步。政府的大力扶持、培育旅游開發者,推動產業鏈良好發展,避免惡性競爭,保證甘南州的旅游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使甘南藏傳體育旅游真正成為一大特色,為甘南州經濟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參考文獻】
[1] 高曉雯.淺談體育與旅游[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0.
[2] 王天軍.少數民族體育與旅游經濟優勢互補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11).
[3] 卓瑪措.甘南旅游:要打響“香巴拉”品牌[J].國策省情,2005.09/179.
[4] 楚才元.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開創甘南旅游業發展的新局面――在全州旅游經濟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08-5-27.
藏族是一個注重文化傳承與歷史記錄的民族,從公元七世紀吞米•桑布扎創立藏文開始,拉開了檔案與檔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紀被納入祖國的版圖之后,藏族地區出現了歷史研究的熱潮,作為史料之一的藏族檔案信息的編纂開發工作亦蓬勃發展,如歷史文獻匯編《賢者喜宴》、《吐蕃檔案》、《舊唐書•吐蕃傳》、《元史•釋老傳》等。近半個世紀以來,藏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工作更是長盛不衰,各相關部門編纂出版的檔案文獻達百部以上,并積極舉辦了各種形式的檔案展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整體上看,藏族檔案信息資源開發基本屬于公益性開發,比較側重于嚴肅的學術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開發成果的受眾面較小,傳播范圍有限,而更為親民、更能體現檔案休閑功能的旅游價值開發力度卻相對比較薄弱,與旅游相關的檔案文化產品較少問世。早在2000年召開的第十四屆國際檔案大會就提出了“檔案信息在休閑社會中的利用”這一議題,明確了檔案信息在休閑、旅游、文化等領域中應用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旅游得到了大眾的普遍青睞,特別是近些年,深層次的文化旅游方興未艾,檔案信息資源在深層次旅游中的資源效用日益顯現。在當前的旅游熱潮中,主動開發服務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檔案信息產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資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樹立檔案機構積極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會知名度,確是雙贏之舉。
二、藏族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的途徑與舉措
1.舉辦檔案展覽,展示真實的藏族歷史文化
藏族檔案以獨特的方式延續著藏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會進步的記錄與標志,沉淀著歷史文化的精華和特色。檔案展覽風格活潑、形式多樣、圖文并茂、受眾體驗好,是展示、傳播藏族歷史文化的較好形式。檔案部門不僅在館內設置有固定的陳列展,通過精選的檔案向人們昭示與祖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還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檔案精品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較好地實現了檔案的宣傳、教育、傳播功能。但與美國國家檔案館成為旅游景點、名列《首都地區旅游指南》作重點介紹不同,我國尚沒有將檔案館開辟為旅游景點的先例,因此設于館內的檔案陳列展會受制于場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響了其參觀者的范圍,在內地城市的巡回展覽雖然社會影響面大但成本也相應提高。面對蜂涌而至的外來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場合或各大旅游景點設置檔案展覽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響傳播范圍,利用檔案信息的原始性與真實性又較好地實現了旅游者的本真性體驗。因此,在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工作中,選擇能夠彰顯藏族文化底蘊或與某些景點有關的主題,對館藏相關檔案進行匯總復制、設計制作,通過圖文并茂的檔案展覽能夠系統、生動、真實地展示特定主題的檔案內容,還原歷史文化的本來面貌。檔案展覽形式非常靈活,時間可長可短,規??纱罂尚?,地點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場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點巡回。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除了傳統的實體展覽外,利用網絡開展網上展覽能夠在降低成本的同時突破時空限制,進一步擴大傳播范圍,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維立體效果,圖、文、聲并茂,動靜結合,其形象性、生動性、體驗性更佳,更易引起受眾的興趣和關注。
2.編纂檔案文獻,提供旅游景點背后的故事
藏族檔案有著悠久的編纂歷史和良好的編纂傳統,積累下來數量浩繁、形式各異的檔案文獻為政治穩定、宗教發展、學術繁榮發揮了信息輔助作用。近年來旅游業的大發展又為檔案編纂題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間,深入挖掘館藏檔案,尋找與各旅游客體相關的檔案信息,進行整理匯集或融合提煉,可形成不同體裁的檔案文獻,宏觀的如景觀簡介、旅游手冊、老照片集錦,微觀的如某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相關檔案的匯總概括,也可與旅游部門合作為景點宣傳資料加入檔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畫冊、書籍、小冊子、折頁、多媒體光盤等等,力求體裁及形式多樣化,借助檔案信息的原始性與可信度進一步增強旅行者對旅游的本真性體驗。以往的藏族檔案信息編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學術類的檔案開發,而檔案旅游文化價值開發屬于商業性開發,面對的是對歷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們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閱讀體驗,因此在檔案編纂中應特別注重檔案文獻形式的新穎性、內容的可讀性、風格的通俗性,盡可能貼近生活,喜聞樂見。
3.制作檔案復制件及延伸產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記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會購買一些紀念品,作為個人收藏或饋贈親朋。旅游紀念品主要集中于藥材、珠寶、工藝品等,如果將檔案制作成形式各異、貼近生活并具有收藏價值的復制品及文化創意小商品,將進一步豐富赴藏旅游紀念品的種類,也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遠的歷史印證,同時為檔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間范圍內傳播創造了可能。對檔案進行的這種商業性開發在國外早已有之。美國國家檔案館在其展廳出口處設有專門的檔案紀念品商店,還在其網站上開辟有在線商城,提供館藏檔案的仿真復制服務,出售相關書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據檔案制作的創意小商品,如水杯、掛飾等。國內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檔案館將館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鏡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銷售。這些都是開發檔案旅游文化價值及經濟價值的成功嘗試。藏族檔案數量龐大、內容豐富,其中珍貴的檔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賜給布達拉宮的御筆匾額“涌蓮初地”;1951年5月簽訂的和平解放十七條協議以及一些珍貴的老照片等,它們或有宣傳教育意義、或有歷史收藏價值,將它們制作成復制件及其它文化創意產品,或者與其它部門合作制作發行紀念郵票、明信片、紀念封等,能夠固化歷史文化,調動旅游者對和諧發展的關注、認同,強化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橋梁作用將一這理念傳播出去,可以想見其社會效益將遠遠大于經濟效益。
4.加強檔案資源與旅游者的互動,提升社會檔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