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0: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投資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金融投資是一項重要的理財手段,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金融投資方式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銀行儲蓄、股票、債券、基金都屬于金融投資的主要手段。金融投資的主要特點就是風險與收益并存,且收益越高,風險越大。人們在使用投資產品,選擇投資方式時應謹慎為之,力求金融投資活動在承擔最小風險的同時獲得最大收益。
一、金融投資風險與收益的關系
(一) 金融投資風險
投資者在開展金融活動時可能獲得利潤,也可能遭受損失,這是由于金融風險存在正負兩方面的作用。因而投資風險并非僅是損失的代名詞,它同樣可以為投資者帶來收益,而在金融投資風險的作用下能否獲利也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利率風險和證券市場風險是投資者需要面對的主要風險類型,兩者分別通過利率變動和證券價格起伏來產生風險,使投資者獲益或承擔損失。
(二) 金融投資收益
通過金融活動獲取收益是金融投資的主要目的,投資者的共同目標就是通過投資來獲得最大收益。不同的投資方式帶來的收益率存在較大差別,月收益率、年收益率是主要劃分方式。高收益的投資方式也必將帶來較大的風險,需要投資者在風險與收益當中進行權衡,選擇科學的方法來有效規避風險,獲取最大收益。金融投資切忌盲目,否則只會使損失風險進一步加大。
二、金融投資風險與收益的特點
(一) 時限性
金融投資的風險和收益在不同的時間內會呈現不同的形態,損益程度會受到經濟環境、金融利率、產品樣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時間段內可能呈現風險大而收益較小、風險小而收益偏高等不同狀態,隨時間改變而產生損益變化,這就是風險與收益的時限性特征。
(二) 客觀性
金融投資的風險與收益是投資本身的屬性,受客觀因素的影響呈現不同的變化,它們始終與金融投資活動并行,是客觀存在的。金融投資的風險與收益并不受主觀意志的控制,不會隨投資者的意志發生轉移。
(三) 損益性
金融投資存在的風險可能使投資者承擔投資損失,也可能帶來大小不同的收益,金融投資的收益則會讓投資者的資本增長,獲得利潤。金融投資的風險與收益同時具備損益性的特點。
(四) 不確定性
金融投資的風險和收益變化決定了投資活動結果的不確定性,投資者不能確定投資損失的多少,也不能確定會獲得多少利潤,資本的變動始終難以確定,這就是金融投資不確定性的表現。
三、規避風險,提高收益的措施
(一) 加強金融活動監管
為了保持金融市場穩定,提高金融投資者收益,相關部門必須發揮監管職能來對金融活動進行調控。首先,監管部門應該在金融投資相關法律的指引對金融市場進行把控,確保所有金融活動的開展都符合法律要求。其次,金融機構本身也需要采取一定的經濟手段來監督金融投資活動,防范投機行為,在維護金融市場穩定的同時,降低投資者承擔的金融投資風險。另外,自律機構也應采取行政措施來對投資者的金融活動進行管理,發揮投資者的主觀能動性,引導投資者正確看待投資收益,規范自身的投資行為,共同打造一個穩定、和諧的金融投資市場。對金融活動進行監管是規避風險、提高收益的必要手段,只有創造出規范、有序的金融市場,才能確保金融活動的順利進行。
(二) 正確選擇投資產品
投資產品的選擇是否正確將關系到投資者的收益高低。投資者在確定投資方向前,除了科學分析投資產品的優缺點之外,還應對經濟大環境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具體來說,投資者首先要對自身的經濟狀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然后要對金融投資產品進行分析,看自身的經濟狀況適合選擇風險大、收益高的產品還是收益低但風險小的產品,在金融投資技巧的輔助下權衡利弊,謹慎確定投資方向。同時,經濟大環境對金融活動的影響不容小覷,投資者必須將國家及地區的經濟政策、發展狀況等納入考慮,重視其對投資收益可能產生的影響。以銀行儲蓄這種投資方式為例,投資者在選擇前應對CPI指數的變化給予關注,以求投資可以取得更高收益。
(三) 科學進行投資決策
投資者想要獲得更高收益,就應掌握更多的技術分析方法,科學地進行投資決策。投資者積極汲取成功者的經驗是提升決策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如企業通過借鑒巴菲特的零投資理論,在開展投資分析時,將企業內部的資金狀況、經營特征、購買能力、管理水平等統籌起來進行考慮,然后出具科學合理的投資決策。另外,道氏理論也是股票投資者應該學習借鑒的重要理論,要求投資既要活在當前,又要關注未來,通過對股票市場的日常分析來獲知未來發展趨向,通過長期投資的方式來獲取最大收益。向成功者學習是投資者必須要做的工作,從前人經驗中汲取營養,吸取教訓,從而對市場的風險情況有更明確的了解,為實際投資活動提供指導。
(四) 選擇多種投資方式
“不能把雞蛋放到同一個籃子里”是對投資方式多樣化的形象比喻,一旦投資者選擇的金融投資方式出現風險,那么投資者的損失將十分慘重。這就要求人們在進行金融投資時,應經過科學的分析,選擇幾種最合理的投資方式,將資金分別投入其中,如可以同時選擇銀行儲蓄、購買基金、購買保險等。即便其中一項投資出現問題,投資者仍可以借助其他投資方式獲取收益,繼續發展,從而降低投資風險,避免出現因投資不當而引發破產的情況。選擇多種投資方式不但可以有效規避風險,而且在多種投資方式中可能會出現帶來很高收益的投資產品,使投資者獲取高收益的機會大大增加。
結束語:
金融投資活動中的風險與收益是相互聯系的,存在辯證關系。作為投資者需要理性看待金融投資的風險和收益,把握其內在特點,進行科學決策,選擇合適的投資產品,在借鑒前人成功經驗的前提下做出理性投資。力求最大限度地規避金融投資風險,獲取最大收益。
參考文獻:
[1] 楊樹林,王曉明.我國投資銀行業務的現狀、風險防范及業務創新[J].商業研究,2011(03).
的研究成果。
關鍵詞:行為金融;現代金融;防御型投資策略;進攻型投資策略
行為金融學是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更深層次的心理、社會等因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資本市場的現象和問題。在美國和歐洲,行為金融學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它在實踐中也已經得到了應用。個人投資者在應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來避免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機構投資者也正在以行為金融學的精髓來發展以行為為中心的交易策略。
一、行為金融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迄今為止,行為金融學還沒有形成一套系統、完整的理論。目前絕大部分的研究成果都集中于確認那些會對資本市場產生系統性影響的投資者決策心理特點以及行為特征。
第一,投資者的心理特點。處理信息的啟發法?,F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金融市場決策者面臨的情況日益復雜。決策者將不得不更多的使用啟發法。啟發法是使用經驗或常識來回答問題或進行判斷,它意味著對信息進行快速的、有選擇性的解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直覺。由于決策的速度很快以及不完整性,使用啟發式方法可能得不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造成認知錯誤和判斷錯誤。啟發式方法一般包括:一是典型性。這種啟發性方法是一個諺語的起源:“如果它看起來像只鴨 子并且呷呷的叫聲像只鴨子,它可能是只鴨子?!痹谛纬深A期時,人們通過評估未來不確定事件的概率與其最近所觀察到事件的相似程度。典型性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也就是投資者在形成預期時給予新信息太多的權重。二是顯著性。對于發生不頻繁的事件,如果人們最近觀察到這種事件,那么人們傾向于過分估計這種事件在未來發生的概率。例如,如果最近一架飛機墜毀的消息頻繁地被媒體傳播,人們將過高估計飛機未來發生墜毀的概率。顯著性可能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過度。三是自負。人們對自己的能力和知識非常自負。例如,當人們說這件事有90%可能性將發生或這聲明是真實時,那么這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小于70%。自負可能使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四是錨定。心理學家已經證明,當人們進行數量化估計時,他們的估計判斷可能被該項目先 前的價值所嚴重影響。例如,二手車的銷售商通常是在開始談判時出高價,然后再降價,這銷售商盡力將消費者滯留在高價格上。錨定使得投資者對新信息反應遲鈍。
第二,后悔。人類犯錯誤后的傾向是后悔,而不是從更遠的背景中去看這種錯誤,并會嚴厲自責。后悔理論有助于解釋投資者延遲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加速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Shefrin和Statman指出,后悔理論表明投資者避免賣出價值已減少的股票是不想使已犯的錯誤成為現實,從而避免后悔,投資者賣出價值已增加的股票是為了避免價格隨后可能降低而造成后悔。
第三,認知不協調。認知不協調是人們被告知有證據表明其信念或假設是錯誤時,人們所體驗的心理和智力上的沖突。認知不協調理論認為,人們存在采取行動減輕未被充分理性思索的認知不協調的傾向:人們可以回避新信息或開發出扭曲的論據以保持自己的信念或假設正確。如新車買主有選擇地避免閱讀他們其他車型的廣告,而去看他們所選擇車型的廣告。
第四,回避損失。趨利避害是人類行為的主要動機之一,而對“趨利”與“避害”的選擇在經濟活動中是首先考慮如何避免損失,其次才是獲取收益。研究表明,人們在從事金融交易中賦予“避害”因素的考慮權重是“趨利”因素的兩倍。
第五,羊群效應。人們的相互影響對人的偏好改變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追求時尚與盲從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點。這對經濟決策的形成與改變具有特殊的影響力。在金融投資領域,人們往往是顯著的、非理性的從眾心理特征與行為。
(二)決策行為的一般特征
1994年,Shefrin和Statman開始研究可能對金融市場行為產生系統影響的決策行為特征。,一些決策行為特征已經得到行為金融學家們的公認,并作為對決策者的基本假設:
第一,決策者的偏好是多樣的、可變的,他們的偏好經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
第二,決策者是應變性的,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決策環境的不同選擇決策程序或技術;
第三,決策者追求滿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優方案。盡管這些決策特征之間相互作用的特點和對市場的影響尚不十分明確,但實證研究表明,投資者決策行為特征與市場中投資特性是相關的,如股票價格的過度波動性和價格中的泡沫;投資者中存在追隨領導者和從眾行為;過早的售出盈利投資和過晚售出失敗投資;資產價格對新的市場信息反應過度或不足等。
二、行為金融學在證券市場的實際應用
在證券市場投資中具體運用行為金融學可分為防御型策略和進攻型策略。防御型策略是指利用行為金融學對人的投資心理以及決策特征的分析來控制心理偏差和認知錯誤,也就是在投資中避免犯錯;進攻型投資策略則在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偏差和決策失誤對市場產生的影響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投資策略以從中獲利。
對于個人投資者而言,更現實的是采取防御型投資策略。個人投資者在資金實力、分析手段與信息獲得與把握上都處于劣勢,因而經??看蚵犘〉老⒌茸鳛闆Q策依據,行為經常是非理性的。此外個人投資者對自己的資金負責,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監督控制體系,導致個人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容易犯心理偏差和認識錯誤,因而有必要采用防御型行為金融投資策略來指導投資。進攻型投資策略一般為機構投資者采用,因為在錯綜復雜的金融市場中,要對證券的定價進行判斷非常困難,個人投資者很難在實際中判斷出當前的市場定價是正確的還是發生了偏差,只有掌握著大量信息和良好分析技術的專業投資者才有可能進行判斷。此外,各種定價錯誤或偏差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都是有限的,個人投資者精力有限、交易成本高,無法利用這些偏差和錯誤來獲利。
[關鍵詞]:國際債券國際股票海外投資基金外國政府貸款金融組織貸款國外商業銀行貸款
國際融資是指在國際金融市場上,運用各種金融手段,通過各種相應的金融機構而進行的資金融通。隨著國際資本的流動速度的加快,對資金需求的增加,國際融資越來越成為一國融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旨在通過對國際融資的種類特點及其績效進行探討,進而對國際融資在我國運用的情況進行分析。
一、國際融資的主要方式及其特點
根據國際融資關系中債權債務關系存在的層次來分類,有存在雙重債權債務關系的間接融資,還有只含單一債權債務關系的直接融資。
(一)直接融資
1.國際債券融資
國際債券即發行國外債券,是指一國政府及其所屬機構、企業、私人公司、銀行或國際金融機構等在國際債券市場上以外國貨幣面值發行的債券。國際債券主要分為歐洲債券和外國債券兩種。
歐洲債券融資主要有如下特點:
(1)管制松散。歐洲債券市場的所在貨幣當局,對銀行及金融機構、跨國公司、國際金融機構的融資活動管制都很松。如果在美國紐約市場發行美元債券,美國對此審查相當嚴格很難獲準;而在歐洲貨幣市場發行美元債券,手續則較為簡單,不需評級機構評級,也不必向任何機構登記注冊,而債券注冊則只向當地證券交易所提交說明書即可。
(2)幣種多樣化。歐洲債券可以有更多的貨幣種類選擇,而且當一些借款人想展期籌集較大金額的資金時,歐洲貨幣市場都能滿足這些需要,滿足貨幣種類和數量的需要。
(3)交易集中。歐洲債券市場的交易全部在證券交易所里成交,沒有場外市場,要接受證券交易所規章制度的管理和監督。
(4)資金調撥方便。歐洲市場是完全自由的市場,不存在限制和標準。加上在歐洲的一些金融中心,銀行林立,業務經驗豐富,融資類型多,電訊聯系發達,銀行遍布世界各地,資金的調撥非常方便,若融資后需調換成各種所需貨幣,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調換并調撥到世界各地。
外國債券融資主要有如下特點:
(1)發行外國債券首先要對借款者進行評級。借款者涉及許多機構或公司企業,其信譽程度決定了能否發行債券及借款的數額,資信高的可以獲準發行,且發行限額較高。如日本政府規定,發行日元債券,屬政府級即AAA級,貸款數額可不受限制;AA級的限定只可發行300億日元;未評級的只能發行100億日元。
(2)外國債券發行額較大且籌資多國化、多樣化。美國就規定在美國發行美元債券,規模至少5000萬美元,從世界發行境外債券籌資數額來看,相當可觀約占國際籌資總額的60%。
(3)資金使用無嚴格限制,但不得干擾債權國的財政金融政策。發行外國債券籌到的資金,其具體的用途及使用進度,債權國一般沒有特殊要求,但債券畢竟是在外國發行,各國的經濟、金融、稅收等政策和法令又各異,在發行過程中要熟悉掌握和注意執行當地的法律。
(4)外國債券要受外國當地有關金融當局的管理,因此籌資手續相當復雜。比如,在美國發行揚基債券要經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批準。而且,外國債券融資對資信評級、申請手續和報送的資料都要求較嚴較細,非常復雜。
2.國際股票融資
國際股票即境外發行股票,是指企業通過直接或間接途徑向國際投資者發行股票并在國內外交易所上市。
國際股票融資具有如下特點:
(1)永久性。這是由股票融資這一方式決定的,由于股票沒有期限的限定,股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要求退股,因此,引進的外資能夠成為永久的生產性資金留在企業內,而不至象一般合資或合作企業一樣,會因合同到期或意外變故,外方抽回資金而使企業陷入困境。特別是通過發行B股融資,籌資國吸引的外資只會增加而不會減少,B股只能在外國投資者之間進行交易而不能賣給國內投資者,因此籌資國所籌外資就較為穩定,該國吸引外資的數量也不會受到游資的沖擊。
(2)主動性。通過股票吸引外資,籌資國可運用法律和政策性手段約束投資者的購買方式、購買種類、資金進出的方式、稅率等,并做出相應的規定,籌資國還可以自主決定哪些行業、企業允許外商投資,哪些不行,從而正確引導投資方向。
(3)高效性。國際股票融資有利于對外發行股票的企業在更高層次上走向世界。國外股票持有者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會十分關心企業的經營成果,有利于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盈利水平。而企業因股票向外發行,無行中提高了國際知名度和信譽,有利于企業開拓產品銷售市場,開展國際化經營。
3.海外投資基金融資
海外投資基金融資的作用在于使社會閑散的資金聚合起來,并在一定較長的期間維系在一起,這對融資者來說相當有益。此外,穩健經營是投資基金的一般投資策略,因而投資基金對資本市場的穩定和發展也相當有益。
海外投資基金融資具有如下特點:
(1)海外投資基金的共同特點是,以開放型為主,且上市銷售,并追求成長性,這就有利于具有持續贏利能力和高成長潛力的企業獲得資金,得到快速的發展。
(2)投資基金不能夠參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這就避免了投融資雙方利益失衡,融資方資產流失及喪失控股權等弊端。
4.外國直接投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中出現了兩個引人注目的現象:其一、國際直接投資超越了國際貿易成為國際經濟聯系中更主要的載體;其二、國際直接投資超過了國際銀行間貸款成為發展中國家外資結構中更重要的構成形式。
外國直接投資的發展過程出現的最大特點就是,發達國家和地區不僅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出的主角,也是外國直接投資流入的主角。自外國直接投資產生伊始,發達國家和地區就是外國直接投資的主角。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發展中國家在外國直接投資發展中地位一度有所提高,1993年,發展中國家對外直接投資流出占全球的比重在達到了16.1%,對外直接投資流入占全球的比重在1994年達到了39.9%。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期,這一趨勢卻又急轉直下,發達國家重新占據主導地位。
外國直接投資發展的另一個特點是發達國家之間相互投資非?;钴S。1995-1999年,美國和西歐的相互投資由840億美元增加到2863億美元,增加了240.8%。其中,美國對歐盟的投資由488億美元增加到582億美元,歐盟對美國的投資由351億美元增加到2281億美元,分別增加了19.3%和549.9%。由于美國和歐盟間相互投資的迅速增加,其相互投資占外國直接投資的比重(按對內直接投資額計),就由1995年的25.3%提高到了1999年的33.1%。
(二)間接融資
1.外國政府貸款
外國政府貸款是由貸款國用國家預算資金直接與借款國發生的信貸關系,其多數為政府間的雙邊援助貸款,少數為多邊援助貸款,它是國家資本輸出的一種形式。
其特點是:(1)貸款條件比較優惠,貸款期限長,利率低。政府貸款具有雙邊經濟援質,按照國際慣例,政府貸款一般都含有25%的贈予部分。據世界銀行統計,1978年世界各國政府貸款平均年限為30.5年,利率為3%。具體來看,日本政府項目貸款轉貸期限一般為30年,利率2.2%左右;德國政府貸款轉貸期限一般為20年,利率0.75%-3.25%。(2)貸款與專門的項目相聯系。比如,用于借款國的交通、農業、衛生等大型開發項目。(3)由于帶有一些政治因素,有時規定購買限制性條款。所謂購買限制性條款,是指借款國必須以貸款的一部分或全部購買提供貸款國家的設備。(4)政府貸款的規模不會太大。政府貸款受貸款國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支與國際收支狀況的制約,其規模不會太大,而且,一般在兩國政治外交關系良好的情況下進行。
2.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是由一些國家的政府共同投資組建并共同管理的國際金融機構提供的貸款,旨在幫助成員國開發資源、發展經濟和平衡國際收支。其貸款發放對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對發展中國家提供以發展基礎產業為主的中長期貸款,對低收入的貧困國家提供開發項目以及文教建設方面的長期貸款,對發展中國家的私人企業提供小額中長期貸款。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的特點是:
(1)貸款條件優惠。國際金融組織的貸款一般利率較低,期限較長,如國際開發協會,主要是對低收入的貧困國家提供開發項目以及文教建設方面的長期貸款,最長期限可達50年,只收0.75%的手續費。
(2)審查嚴格,手續繁多,從項目申請到獲得貸款,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
3.國外商業銀行貸款
國外商業銀行貸款是指從國外一般商業銀行借入自由外匯。它按其期限的長短不同分為短期貸款和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是指企業為了滿足對流動資本的需求或為了支付進口商品的貸款而借入資金的一種銀行信貸。其特點是期限較短,用途不限,無須擔保,形式靈活,手續簡便。中長期貸款是指企業為了滿足對固定資產投資的需要而向銀行取得的貸款。其特點是期限較長,風險較高,借貸雙方須簽訂協議并有借款人所在國政府擔保。
國外商業銀行貸款的特點有三個,一是貸款用途不受限制,企業可以自由使用;二是貸款供應充足,企業可以靈活選用幣種;三是與發達國家國內同類貸款相比,其利率較低。
二、國際融資方式的創新
近二十年來,隨著國際金融市場全球化,證券化以及自由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金融領域的創新業務日新月異,國際融資這一業務也不例外,融資方式和融資工具發生了新變化,出現了一些新型融資工具,例如:項目融資中的BOT、ABS,國際股權融資中的存托憑證,債券融資中的可轉換債券、中期債券、“龍債券”、歐洲票據,以及風險基金、戰略結盟式融資、結構融資等。
融資方式的創新擴大了資金來源的渠道,不僅給投資者帶來較高且穩定的收益,也提高了投資者資產的流動性,同時也推動了金融管制方式的調整,進而刺激金融機構進一步進行創新活動。
三、國際融資的經濟績效
(一)彌補資金短缺,加快經濟發展
國際資本的流入為一些急需資金的企業開拓了融資渠道,緩解了資金的供求矛盾,為一些正在成長中的高科技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金。例如,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建設中,資金短缺是一個突出的問題,單靠我國的資金積累不能適應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必須把視野擴展到國際范圍實行國際融資。這樣就可以把一些當前本國無力舉辦的重要項目搞上去,從而有力地推動經濟的發展。
(二)國際融資有利于受資企業技術改造,推進技術升級
首先,國際融資能帶來大量的適用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其次,通過市場競爭將有利于企業的技術外溢,加速技術在企業之間的流動。最后,還有利于培養高級管理人才,以市場為導向進行研究。這些從長期來看都將從根本上提高受資企業的技術水平。
(三)培養了企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利用外資的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科技管理人員直接參與項目的生產和管理,他們可以從中借鑒國外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有利于培養出一批具有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促進技術和管理的現代化。而且隨著利用外資規模的不斷擴大,外資企業吸收的勞動力數量不斷增加,給受資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四)國際融資有利于國際分工,提高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國外大型跨國公司在資金、管理及全球網絡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通過國際融資,可以充分利用資金、技術和市場網絡,把受資國生產的產品銷往海外或提高產品的附加值,為其沖擊國際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
(五)外國直接投資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外國直接投資對一國的國際貿易的作用主要表現為對出口和進口規模及結構的影響上:外國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出口的發展,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曾對52個東道國1995年數據進行的一項統計分析(可以把它稱為跨國直接投資對東道國出口貢獻彈性分析),論證了跨國直接投資流入和其對制造業出口貢獻的正相關關系,對發展中國家,吸收跨國直接投資人均1%的增長,制造業出口增長0.45%,高科技產品出口增長0.78%,低技術產品增長0.31%。;外國直接投資促進了我國進口的發展,外國直接投資者在運營的初始階段由于往往對我國市場和當地投入要素可供性了解有限,其進口可能要比后來階段為多,從貿易平衡的角度來說,跨國直接投資對出口市場擴大的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被抵消了,甚至隨著進口的增多,可能出現負效應,但是從長期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只要這種進口有利于緩解國內供給的不足,特別是中間產品和資本貨物供給的不足,將會增強東道國產品的競爭力。
四、國際融資在我國的運用
多渠道的吸引外資,積極穩妥地培育國內資本市場是我國發展經濟的戰略之一。為更好的發展經濟,我國不僅在國內廣泛籌集資金,也將國際融資作為籌集資金的重要方式。我國主要采取吸收外國直接投資,國際金融機構借款,國際商業銀行借款,國際債券,國際股票等融資方式。
我國發行國際債券開始于1982年1月22日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在日本債券市場,首次發行了100億日元私募債券期限12寬限期5年從1982年1月29日起計息年利率為8.7%半年息一次寬限期后每年還款8%,此后的幾年間中國在國際債券場都很活躍這一階段的發行條件較好利率接近倫敦同業拆借利期限一般在7年以上。
我國利用股票進行國際融資是從1991年上海、深圳兩地發行的B股開始的,到1994年底共有50余家上市公司向境外投資者發放B股,上市總額達30多億人民幣,籌集外資數億美元。目前我國企業發行的人民幣特種股票(B股)、在香港上市的H股和紅籌股、在美國上市的N股、在英國上市的L股以及在新加坡上市的S股都屬于國際股票。
為了推動我國國際融資的發展,更好地發揮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作用,應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對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債的管理,在外商直接投資方面要盡一步完善外商投資的導向,將更多的外資引向中西部、基礎設施、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在對外借債方面,要在計劃管理、債務監測、借款使用、管理法規進一步加強和改善。
參考文獻:
1.盧漢林:《國際投融資》,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年10月。
2.史燕平:《國際融資學教程》,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2001年1月。
一、金融工具的分類
理財產品的會計核算分類在會計處理實務中較為模糊。主要處理方式有:將其作為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其他應收款及其他流動資產等。理財產品在可變現性、流通性、風險性及支付手段等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貨幣資金,其到底應如何核算,有必要先就金融工具分類及其特點簡要歸納說明。金融工具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以下五類:(1)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2)持有至到期投資;(3)貸款和應收款項;(4)可供出售金融資產;(5)其他金融負債。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可以進一步分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其主要特點系持有目的是為了近期出售、回購或贖回,一般具有活躍市場,公允價值能夠通過活躍市場獲取,除特定條件外(如被指定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通常劃分為此類。持有至到期投資主要為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額可確定,且有明確意圖及能力持有至到期的非衍生金融資產。貸款和應收款項主要特點為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回收金額可確定的非衍生金融資產。對于公允價值能夠可靠計量的金融資產,企業可以將其直接指定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如無法將其劃分為其他三類金融資產,則應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處理。
二、理財產品的幾種模式
下文將根據各類金融工具的特點,就不同的收益及期限模式逐一進行分析探討。(一)理財產品保本且收益固定保本且收益固定的理財產品不存在活躍的市場報價,因其到期日固定且回收金額可確定,符合貸款和應收款的特點,應分類為貸款和應收款項在其他應收款核算;如該理財產品存在活躍的市場報價且以短期持有獲利為目的,其符合交易性金融資產特點,應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核算;如管理層有明確的持有至到期的意圖和能力,應分類為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根據到期日是否在一年以內,分別在其他流動資產和持有至到期投資列報。(二)理財產品保本但收益浮動保本但收益浮動的理財產品,不應直接分類為貸款和應收款項及持有至到期投資。1.如果理財產品收益與市場利率、匯率、價格指數、信用指數等基礎金融變量掛鉤,那么這種理財產品收益部分為衍生工具,屬于在債務合同中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金融工具,其保本部分符合貸款和應收款的定義,應分類為貸款和應收款項在其他應收款核算;浮動收益部分屬于衍生工具,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實務中往往為簡化核算,該類理財產品一般可采用預期收益率作為公允價值的估值基礎,整體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如果理財產品收益浮動,但與市場利率、匯率、價格指數、信用指數等基礎金融變量不掛鉤,那么該種理財產品公允價值無法通過活躍市場獲取,可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采用預期收益率作為公允價值的估值基礎,根據到期日是否在一年以內,分別在其他流動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列報。如該理財產品預期收益及風險相對較低,也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近似公允價值)。(三)理財產品不保本且收益浮動對于不保本但收益浮動的理財產品,分以下兩種情況:1.如果理財產品收益與市場利率、匯率、價格指數、信用指數等基礎金融變量掛鉤,則該理財產品屬于在債務合同中嵌入衍生工具的混合金融工具,應對產品進行拆分。其本金部分應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浮動收益部分屬于衍生工具,分類為交易性金融資產。因上述核算較為復雜,實務中可簡化采用預期收益率作為公允價值的估值基礎,整體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2.如果理財產品收益浮動但與市場利率、匯率、價格指數、信用指數等基礎金融變量不掛鉤,其核算與本文“二之2”情況類似,分類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按歷史成本(近似公允值)或預期收益率作為公允價值的估值基礎。根據到期日是否在一年以內,分別在其他流動資產或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列報。綜上所述,企業應根據不同資金狀態確定相應的理財產品投資決策,并制定合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執行,財務部門根據不同的理財產品種類、持有期限和意圖,對理財產品進行準確分類核算并列報。
作者:郭云華 單位:天健會計師事務所
[摘要]同為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托和保險存在著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關系,在信托、保險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一方面信托未作為保險投資渠道而得到重視和利用,另一方面保險業面臨著拓寬資金運用渠道的當務之急。應將信托納入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促進保險資金運用多元化,加速保險公司投資業務的發展;根據保險資金的性質特點和運用原則,靈活設計信托產品,為信托贏得資金來源;根據信托業發展需要,開發新的保險產品,開辟新的保險市場,推動保險服務創新;加強信托、保險金融服務融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
一、從信托業、保險業的職能看,信托業和保險業存在著優勢互補、互動發展的關系
目前,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契約關系成熟、商業信用乃至貨幣信用的發展,以及分工的日益精細繁復,信托得到了蓬勃發展。保險公司既是風險保障的提供者,又是金融資產的管理者。在創新和國際化的大環境中,各金融機構業務全能化、綜合化,積極開發新產品,信托適應性強,靈活多樣,富于彈性,保險公司管理著全球40%的投資資產,保險和信托存在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美國的信托業經歷了起源于保險業,后逐步推廣發展成為商業銀行兼營信托業為主的信托模式的發展歷程,目前金融信托業已成為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信托機構可成為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的成員。在美國,保險公司是資產證券化交易市場上的重要機構投資者,并通過本身的風險管理的專業能力,以抵押貸款信用保險為資產證券化增強信用。美國的保險公司通過創立或加入共同基金、不動產信托投資公司等多種信托方式拓展投資渠道,如投資不動產信托(REIT)不向美國聯邦當局交納所得稅,同時必須將其收入的90%分配給股東,美國許多州也對REIT豁免交納州所得稅,REIT與債券、股票的相關性均很低,有利于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日本1996年的金融改革取消了銀行、證券、信托子公司的業務限制,允許信托銀行發行金融債券,允許壽險、財產險以及保險業和其它金融業相互滲透,取消保險公司資產運用限制,放寬保險商品設計限制,廢除養老金“532”資產運用限制,放寬證券投資信托資產運用限制,人壽保險公司可以作為形成財產基金信托的受托人,日本已經進入了“信托時代”,信托的金融功能和財務管理功能均得以充分發揮,信托業務蓬勃發展。英國的投資型保險是將終身險、養老險、定期險及年金金額與投資信托基金的市價連接起來,英國壽險公司通過與既有的投資信托公司合作、與既有的投資信托基金的管理公司合作,共同創設投資信托基金,自行創設投資信托公司自行管理等方式進入單位連接保險市場。由于英國是投資信托的發祥地,投資型保險順利發展,投資型保險保費占總壽險保費比例達到50%。
三、加強信托保險的互動發展是中國信托業、保險業發展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初步形成了國有、民營和外國資本共同參與的保險市場體系,保險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隨著保險業務的快速發展,可運用的資金不斷增加。截止2003年底,我國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已達8739億元,預計到“十五”期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將達到10000億元。近年來,保險資金運用渠道逐步拓寬,如允許保險公司購買中央企業債券、參與同業拆借市場的回購、投資證券投資基金、辦理大額協議存款等。根據保監會網站提供的統計數據,2003年我國保費收人為3880.4億元,截止2003年6月底,銀行存款為3576.3億元,國債投資為1262.5億元,證券投資基金投資為365.8億元,資產總額達7782.6億元。由于保險投資體制不完善,資金運用率普遍偏低。從現有的保險投資結構來看,目前保險資金仍以銀行存款為主,占保險資金運用額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國債,其它為投資證券投資基金、金融債券、企業債券等。而銀行存款中人民幣大額協議存款占72.1%,由于協議存款的利率大幅度下調,使保險業的資金收益下降。由于受資本市場的影響,保險業2002年證券投資基金的收益率是負21.3%,從而使保險業的資金運用率由2001年的4.3%下降到2002年的3.14%。在保險業快速發展的新形勢下,保費收入的快速增長與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狹窄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保險業的發展面臨著如何拓寬資金運用渠道,在保證資金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提高資金盈利能力的問題。
與證券市場低迷形成對比的是,不斷涌現的信托產品相繼掀起了購買熱潮。隨著《信托法》、《信托投資公司管理辦法》的實施,信托投資公司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功能和市場定位將逐漸廓清。信托投資公司將回歸本業,作為經營信托業務的金融機構,專業化的、綜合性的資產管理機構,適應社會對外部財產管理制度的強烈要求,基于委托人的信任廣泛開展受托理財活動。信托投資公司可以受托經營資金信托業務,受托經營動產、不動產及其他財產的信托業務,受托經營國家有關法律允許從事的投資基金業務;作為投資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發起人從事投資基金業務;經營企業資產的重組、購并及項目融資、公司理財、財務顧問等中介業務等。受托經營國務院有關部門批準的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券、企業債券的承銷業務,可以接受為了公益目的而設立的公益信托等。在管理、運用信托財產時,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規定,采取出租、出售、貸款、投資、同業拆放等方式進行。信托公司受托理財的信托財產,除了現金、動產、不動產、股票、有價證券等有形資產,還包括物權、債權、專利權、著作權、商標權等無形資產?!缎磐蟹ā?、(管理辦法)為信托業的重塑和市場化經營提供了很寬的業務邊界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信托投資公司在目前金融業分業經營的背景下,事實上成為國內唯一準許在金融市場和實業領域同時投資的金融機構,根據實業投資和金融投資之間的熱點靈活改變投資方向,具有國內其它金融機構無法比擬的行業優勢,從而拓寬投融資渠道,提高資源優化配置的效率。重新登記的信托投資公司憑借其專業優勢推出各具特色的信托產品,集合社會資本,投資經濟建設,開創了以信托計劃為金融工具投資城市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房地產建設的新通道,具有穩定的投資回報、良好的流通性、安全、穩健等特點,從而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追捧。
進入2003年,隨著股市行情的變化,面向資本市場的股票、債券等信托計劃紛紛面世。信托產品的設計反映出信托公司具有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能夠根據實業投資和證券投資之間的熱點轉化,靈活地改變投資方向的優勢。根據北京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研究發展部的追蹤統計,自2002年7月18日至2004年1月末,已推出的集合信托產品達255個,總規模約為252.62億元。廣泛涉及城市土地開發、基礎設施、房地產建設、管理層收購、證券投資、外匯、不良資產的處置、融資租賃、股權投資等,信托產品的開發日益市場化和多元化,信托創新成為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亮點。
由于信托公司在辦理信托業務過程中,不得通過報刊、電視、廣播和其它公共媒體進行營銷宣傳,接受委托人的資金信托合同不得超過200份,保險業聚集的可用于中長期投資的巨額保險基金成為信托公司營銷的重點。然而,與銀行、證券、保險并列成為現代金融體系四大支柱的信托業還遠未作為保險的投資渠道加以重視和利用。金融業內部加強協調和溝通,實現金融資源的合理配置,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本要求。加強信托、保險的合作,在合作中優化資源配置,進行優勢互補,是信托業和保險業發展的內在需求。四、加強信托、保險合作的思路
(一)將信托納入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促進保險資金運用多元化,加速保險公司投資業務的發展
投資管理已成為發達國家保險公司經營的重要環節,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提高保險資金使用效率,已成為中國保險業發展的當務之急。新(保險法)對原有資金運用的禁止性規定作了適當修改,授權國務院在法律規定范圍內對其它資金運用作出具體規定。應充分認識信托具有功能齊全、手段靈活、綜合性強的特點,可以連接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以出租、出售、貸款、投資、同業拆放、融資、租賃等多種方式為信托資產提供金融服務的作用,將信托納入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利用信托的橋梁和管道作用,利用信托的專業理財優勢,投資國家重點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而打通保險資金運用于基礎設施、市政建設等眾多領域的通道。
(二)根據保險資金的性質、特點與運用原則,靈活設計信托產品,為信托贏得保險資金來源
保險公司的經濟補償職能、融通資金職能和利潤最大化的追求使之必然要運用保險基金。保險基金是保險公司專門用來履行保險合同所規定的賠償或給付義務的專項資金。由于保險資金的籌集和支付受保險契約的制約,所以保險基金在履行經濟損失和給付義務方面就具有保證性、及時性和條件性的特點。保險資金不僅要保證其專用性,而且還必須具有隨時處于備付狀態的變現能力。保險基金的性質、特點與構成決定了保險基金的運用原則,保險基金的運用更注重安全性和流動性,以保證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因此信托公司利用保險資金開發信托產品時,必須增強流動性、安全性的設計,利用銀行、證券、網絡等渠道提供交易、轉讓、質押貸款等流動性平臺,在強調本金安全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實現低風險下的較高回報,吸引大規模的保險資金為信托贏得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
(三)根據信托業發展需要,開發新的保險產品,開辟新的保險市場,推動保險服務創新
由于央行規定,信托投資公司從事信托業務過程中不得承諾信托資金不受損失,也不得承諾信托資金的最低收益。信托投資公司在推出信托產品時為了增強信托產品的吸引力和投資者的信心,在確保資金安全控制風險方面應采取多種保障措施,如利用良好的政府背景由地方財政予以支持,進行資產抵押和質押、股權回購、第三者擔保、風險評估、利用銀行信用增信等。可發揮保險的保障和經濟補償職能,開發增強信托產品安全性的保險產品,開拓新的保險業務領域,由信托公司和保險公司共同承擔信托風險,為委托人提供保證本金安全和預計收益率的實現的保險保障,為信托產品增信。
1.1農村金融服務供給難以滿足新農村建設的資金需求。現有金融服務機構,特別是正規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競爭有限,很多傳統農區、貧困地區的農村鄉鎮,除農信社和郵政儲蓄銀行外基本沒有其他金融機構網點。加之業務功能單一,服務效率和質量不高,支農功能的發揮不盡完善,究其原因:(1)農業發展銀行沒有起到預期的政策性金融作用,支農作用弱化。非正規金融沒有合法地位,缺乏規范和保護。(2)由于“三農”發展對信貸資金的大量需求與日趨從嚴的信貸風險防范、約束機制之間的矛盾。農村地區現有風險分擔和風險轉移機制不完善,導致金融機構的涉農貸款發放日益審慎;加之銀行業監管部門對金融機構貸款發放的嚴格監控,使涉農金融服務需求的季節性與日趨從嚴的信貸風險防范、約束機制之間的矛盾凸顯。
1.2雖然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實際運行績效與改革預期目標之間仍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由于商業化改革,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更加強調貸款的質量和回報,其經營的利潤和導向越來越明顯。由于農業經營活動風險不確定,農業信用社沒有足夠的激勵向農村經濟活動提供貸款,表現為真正用于支持農村和農業經濟活動提供貸款數量不多,農業信用社都表現為“非農化”特征。
1.3面對新農村建設和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涉農商業、政策性銀行在支農發展中的作用發揮不盡完善。由于受農業生產周期長、貸款風險高等因素影響,包括農業銀行在內的國有商業銀行進行戰略性調整,大規模撤并和收縮縣域以下金融機構和營業網點,并收回基層貸款權限。如何處理好面向“三農”與商業化運作之間的關系,無疑將是當前和今后一定時期內農業銀行股改的最大難點和亮點。
1.4農業保險及農村信用擔保機構等非銀行類涉農金融組織在運行實踐中障礙較多。目前,農業保險覆蓋面窄,險種少,保費收入低,服務滯后,尚不能滿足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建設的需求。在農村信用擔保方面,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組織雖發展迅速,但類型各異,名稱繁多,擔保基金規模偏小,經營行為不規范;形為擔保,實多投資;擔保機構與協作銀行關系不順,行業自律以及監管不到位,風險及補賠機制尚未健全。
1.5農村民間信貸活動頻繁,但長期處于“非正規性存在”的尷尬境地,借貸行為亦缺乏正規制度性約束?;谵r村信貸需求的季節性、多元化,信貸供給也呈現出明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特征。除政策性、商業性、合作性金融機構以及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外,農村領域業已存在大量的民間自發創新性組織,如農村社區發展基金、資金互助組織、以小額貸款為基礎而運轉的鄉村發展協會等,雖能夠靈活便利地滿足農戶和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卻不能得到經營許可,其經營活動一直處于“非正規性存在”的尷尬境地,借貸行為亦缺乏正規制度性約束,拾遺補缺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
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分析
2.1加大財政支農的力度
應逐步加大財政支農的投入力度,并且逐步調整財政支農投入份額及其遞增比例,主要是農村基本建設投入占計劃內基本建設投入總額的比例、支農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農業科技三項費占科技三項費的比例等,確保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穩定性和持續性。同時還要適應WTO規則,建立和完善新形勢下的政府扶持農業政策。改變傳統的以高關稅和價格支持為主的直接式農業扶持保護政策,向通過“綠箱”政策進行的間接式農業扶持保護政策轉變,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投入,增加農村公共產品的供給,減少農村農民增收的私人成本。
2.2明晰公共財政的投資范圍與力度
明晰公共財政的投資范圍和力度,糾正中央和地方對農村公共產品投融資的范圍與結構偏差,抑制地方投資規模盲目擴張。根據地方農村公共產品的特性,對政府投資領域逐步進行分類界定,明確政府投資主要集中在非競爭性的投資領域,對有收費機制、收益穩定的公共產品投資項目(如供水等),完全交給社會投資者投資;對一些有收益機制但效益難以做到投資收益平衡的設施項目,政府通過適當的補貼等政策,鼓勵社會資金規范、有序地投入。
2.3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增強農村金融服務體系的動力和活力。針對農村信貸服務需求特點,充分利用國家“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機構準入政策,鼓勵發展適合農村需要特點的新型金融機構”的政策時機,大力培育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同時,鼓勵大中型銀行站在推動城鄉統籌發展,促進金融資源優化配置和發揮金融支農杠桿作用的戰略高度,在培育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中積極作為,不斷提升對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供給能力。
關鍵詞:“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小微企業;金融支持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51
1 引言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2014年9月被總理首次提出后,已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主旋律,成為了繁榮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擴大就業、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舉措和有力推動器。2015年6月11日國發〔2015〕3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中規劃要“形成小企業‘鋪天蓋地’、大企業‘頂天立地’的發展格局”,因此,作為大眾創業普遍組織形式的小微企業不斷增多壯大是雙創政策引導下的必然結果,小微企業勢必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俗話說“有錢能行千里,無錢半步難行”,要想創業和發展,資金必須充足,資金是創新創業的根本保障和必備的關鍵要素,然而在現實中資金缺乏或許是“壓倒”創業或創新夢想的最后一根“稻草”。當前,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態勢,中國經濟處于轉型期,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小微企業的發展面臨著重重約束,金融約束就表現得更加突出,尤其是創業初期的小微企業,在天使投資不想進入、風險投資難進入、政府財政扶持資金“杯水車薪”的情況下,融資成敗關系到其存活與否,但融資難、融資貴卻是其必須面對的現實。
2 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的原因
2.1 金融體制的原因
一是目前我國金融體系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市場發展滯緩,未能形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使得小微企業的融資途徑十分單一。二是由于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目前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不足,致使小微企業除了過分依賴債務融資外,股權等其他融資方式開發不足。三是我國能夠為小微企業貸款提供信用擔保的機構較少,而且過程和手續較為繁瑣,擔保費用較高,在信貸方面不僅沒有提供便捷的服務,而且反倒加重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度。四是民間借貸服務體系仍不健全,其叢生的借貸亂象增加了小微企業融資風險和融資成本??梢哉f,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與融資貴相伴而生。
2.2 自身特點
小微企業的融資特點和自身特點與當前以銀行為主導的融資體系不太相符。一是小微企業融資需求“急、小、頻”;二是小微企業規模小、抗風險能力較弱、財務制度不健全、缺乏足夠或合格的抵押品或者信用等級低等等,這些特點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信貸風險和監管成本,這與銀行盈利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經營特性不太相稱,從而使得小微企業從銀行獲得信貸相對困難。
3 我國現有金融支持體系的特點
當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方向指引下,我國基本上構建了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體系,在籌融資、資源配置、項目篩選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對小微企業的發展發揮了必不可少的推動作用,但該體系在金融支持方面仍然存在諸多疏漏,主要表現在金融服務不足、金融產品發展不充分、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創業投資機制不健全、證券市場發展滯后等。金融支持體系的不健全約束和阻礙著小微企業的創新創業,因此構建有助于小微企業發展的完善有力的金融支持體系至關重要。小微企業的金融體系重點應從創新金融產品、搭建小微企業信貸融資促進平臺、建立科技風險投資基金體系以及融資擔保體系等方面加以完善,以促使小微企業能夠獲得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支持,適應其在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融資需求,推動其在經濟活動中更加有活力的發展。
4 構建小微企業金融體系的主要策略
4.1 開發金融產品,拓寬融資渠道
一是引導銀行、證券、保險、風投、擔保等各類金融機構、創新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設立小微企業專營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切實可行、操作性強的信貸產品,幫助和指導小微企業通過抵押擔保進行融資,以及開展知識產權(商標、專利權)、股權、倉單、訂單、應收賬款和票據等質押貸款,適當擴大質押貸款規模。二是支持小微企業通過發行集合債券、集合票據、短期融資券等融資產品進行直接融資,放寬對小微企業債券融資的額度限制,擴大發行規模,并對發行企業債券、信托計劃、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等直接融資產品的科技型小微企業給予社會籌資利息補貼。三是金融機構應嚴格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小微企業信貸的各種優惠政策,降低貸款門檻,使符合政策要求的小微企業能夠快速獲得資金支持。
4.2 搭建信貸融資促進平臺,創新融資服務模式
首先,應由政府相關部門主導,聯合各類金融機構、擔保公司、企業、中介機構聯合,搭建小微企業信貸融資促進平臺,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設計、增信助貸、供需對接等一站式便捷融資服務,發揮平臺的橋梁和樞紐作用,實現企業和機構之間信息對稱和共享,創造有利的融資環境,提高融資效率,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其次,在“政+銀+企”合作基礎上,構建“銀+企+平臺”的融資服務模式,建立銀企對接機制,積極組織以創業基地、園區、產業聚集區等為重點的政銀企對接活動,多渠道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全面提升小微企業融資服務效能。
4.3 發展資本市場,開展風險投資業務
一是大力發展股票市場融資,推動小微企業股份制改革,充分發揮股份制融資的作用。大力發展融資租賃、保理融資、資產證券化融資等,積極推動企業上市,著重指導和培育一批小微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股權交易等多層次資本市場上市融資。二是大力開展創業風險投資。建立健全風險資本籌集機制和循環機制,支持民間資本創辦或者參股科技創業投資機構,鼓勵創業投資機構、各類社會資本設立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股權基金,做大風險基金規模,加快風險投資業務的開展。
4.4 強化創業投資引導,擴大資金來源
一是引導社會資本開展創業投資,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熱情,同時撬動社會資本,拉動社會投資。二是積極開展創投基金試點,設立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加大對創新的支持。三是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基地)、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設立科技創業創新種子基金,政府財政按照種子資金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實際支出額度給予適度的配套資金支持。四是與國內專業投資機構共同設立子基金并委托其進行股權投資管理,支持小微企業做大做強。
4.5 健全融資擔保體系,優化融資服務環境
一是建立融資擔保機構貨幣資本金補入機制,支持融資擔保機構做大、做強,增強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能力。二是深入推進擔保類金融機構重組,打造擔保集團,增強擔保公司的資金實力,擴大對小微企業貸款擔保業務。三是建立健全“政銀擔企”激勵相容與風險分擔機制,政府、銀行、擔保機構按照一定比例出資,設立小微企業擔保貸款風險補償基金,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擔保貸款代償損失進行風險分擔,充分調動銀行、擔保機構開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業務的積極性。四是深化政銀合作模式,進一步擴大“助保貸”等助貸業務規模,逐步解決小微企業信貸抵押難、擔保貴的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