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2 16:07:3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心理健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不良心理健康因素是多方面的,從社會、學校、家庭、自身、生理、心理、年齡特點等各個方面來看,大部分學生都目標不明確、態度不端正、行動遲緩、自控能力差、缺乏自信,不能正確使用現代高科技(手機、電腦、錄像、網絡等),最后導致心理不健康。
從上述七個方面的調查來看,主要表現是:升學壓力大。從幼兒園到高中繁重的課業負擔剝奪了他們應有的娛樂、睡眠時間,生活無規律,時刻處于緊張狀態之中。家長“望子成龍”心切,學生與家長愿望背道而馳。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環境的不同使職高生性格各有異同,不愿與人溝通,學習沒動力、浮躁、意志消沉、紀律性較差、情緒散漫不穩定、波動性很大,容易出現逆反、抵觸情緒。心理上較為脆弱,更容易受到外界干擾和誘惑。因此,如何為他們營造健康成長的環境至關重要。學生自卑、自制、自控能力、認知能力差,缺少父母、親人、教師、社會的關愛。
在社會、他人與自我的關系上,易出現困惑、苦悶和焦慮等情緒。尤其獨生子女深受父母溺愛,養成任性、依賴、自私自利等壞習氣,在自主判斷、獨立生活方面顯得相對薄弱。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心理脆弱,經不住風雨和磨煉,容易上當受騙,尤其在交友方面。相互攀比,不能準確定位,缺乏誠信、愛心,缺少溝通,更談不上助人為樂,沒有一顆感恩的心。由于年齡特點與成長中的煩惱時常并發,個人難以處理,特別異性朋友較多或早戀現象嚴重,上課無精打采,不尊敬師長、不團結同學、忌妒心強等。抽煙、酗酒、打牌、無事生非、打架斗毆等時有發生,心理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長此以往,很難全面健康地成長、發展。
二、如何進行心理健康培養、維護、矯正
一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專攻心理學的岳曉東博士提出心理健康與咨詢中的“灰色區”概念,認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間存在一個“灰色區”,且世間很多人都散落在這一“灰色”區域內,表現為心理不平衡、情緒障礙、焦慮心理和變態人格等。成教大學生是一個構成復雜的群體,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適。
1.破繭成蝶的學習心理和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相互影響。成教大學生生源復雜,有的是為圓大學夢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繼續深造的“專升本”學生,還有一部分是追求“一專多能”的第二學歷的學生。他們大多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服輸的勁頭,渴望自己的價值能夠得到社會的承認。當然,成教大學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過且過的混文憑心理。這部分人學習無動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學習;有的是為了尋找出路和謀求職業,才不得不選擇成人教育這條出路。他們學習目的不明確,行為自由散漫,缺課逃課現象相當普遍,考試舞弊現象泛濫,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傊?,“學”與“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學生中體現得十分明顯。
2.歸屬感差,自卑心理重。社會心理學家菲斯汀格指出,一個人對自己的價值,是通過與他人的能力和條件的比較而實現的。心理學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就是自我評價的一面鏡子。與普通大學生相比,成人大學生總覺得低人一等,自我價值否定性傾向明顯。首先,成人大學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學缺乏年齡優勢,或者是高考失利,失敗的陰影總是籠罩心頭,接受成人教育只不過是無緣普通教育之后的無奈選擇。其次,“成教大學生不如正規大學生、成人教育文憑不如正規文憑含金量高”的社會輿論消極影響也容易使成教大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學校對普通大學生和成人大學生實行兩條線管理,用人單位對成人教育畢業生則另眼相看。一些學生在這種觀念影響下長期壓抑自己,“危機感”強烈,很難在家庭、學校、社會找到歸屬感,容易產生的偏激情緒,甚至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問題。
3.學習、生活、工作壓力大,焦慮、恐懼時有發生。成教大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不扎實,入學門檻相對較低,在校學習時間短。2007年,教育部發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計劃編制過程中,要體現成人高等教育為在職從業人員服務、以業余學習為主的特點,盡可能減小全日制脫產學習的在校生規模。但是,成教大學生啃的卻是普通本、??粕滩?,學習任務重,學習難度大,心理壓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學生肩負著更多的家庭、社會、工作的責任,工作、生活、學習的多個角色甚至是多種壓力使他們更容易產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學生同樣面臨著交友、戀愛、婚姻的選擇,面臨經濟拮據的窘境,遭遇價值觀念的沖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學生比普通大學生要面對更多的學習、就業困難,遭遇更多的挫折與失敗的考驗,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著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驗,如果調整不當,極易產生心理障礙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對成人教育認識不夠,投入精力明顯不足,對成人大學生心理健康關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學生學習任務重,學習時間短,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一些人認為專業教學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則可有可無,于是,心理健康教育無法納入課程體系,而是以一些板報、標語的宣傳替代了事。個別高校在成教大學生中也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課時少得可憐,教師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論傳授和簡單的心理測試,根本無法進行系統的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性與可操作性特點也無從體現,“通過師生共同參與,引起學生相應的心理體驗,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當然很難達到。
2.心理咨詢邊緣化。一般高校都設有心理咨詢室,但成教大學生很難享受這些資源,因為成教大學生的面授時間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節假日,而學校的心理咨詢機構在這些時間不開放,各高校函授站(點)則沒有條件設立心理咨詢機構。理論界對成教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研究邊緣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詢的理論成果不少,但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高校普通大學生而言的,專門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咨詢幾乎沒有。筆者通過中國知網檢索文獻標題為《成人教育心理咨詢》學術論文,檢索時間是1987~2008年,沒有任何相關記錄;再檢索標題為《成人心理咨詢》的內容,結果只查到2條相關記錄。盡管很多成人大學生與普通大學生年齡相仿,但經歷不同,學習環境不一樣,甚至前途也會有很多差別,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詢的側重點也不盡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學生的心理咨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會明顯。
3.日常管理程序化。當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實行二級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學院或繼續教育學院主要負責招生、學籍、教學計劃制訂、教學站(點)審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負責教學過程的組織和安排、學員的日常管理,其他相關部門負責后勤、黨團等工作,分工協作是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點。然而,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我們經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協作難的尷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務、黨、團、學工部門很少參與成人教育管理,教師往往臨時聘請,沒有專職的學生工作隊伍,學生中黨團組織不健全,計財部門只管收費,后勤部門會因宿舍緊張而安排成教大學生臨時租住在校外,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當然難覓成教大學生的蹤影,成教大學生似乎總是高校的一個匆匆過客。這主要是因為一些人認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產業,成人教育只是學校創收以改善教學條件的手段;或者認為成教大學生有工作單位的關心,學校不應過多操心。于是,報到繳費上課—考試畢業成了成人大學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無法撫平成教大學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與普通大學生相比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這種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棄。
三
成人教育的目標和任務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構成要素。因此,高校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需要,幫助他們調整心理不適,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壓力,預防心理疾病。
1.開展積極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構建心理健康的平臺?!八^‘教書育人’,‘育人’是目的,‘教書’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須‘育心’。這樣看來,教育教學過程應該是個‘育心’的過程,即一個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1]。對于成教大學生而言,“育心”的工作顯得艱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專門的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缺乏針對性強的教材,成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舉步維艱。因此,根據成教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編寫出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學參考書是當務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學生的課堂,保證課時,注重實效。該課程一方面為成教學生提供關于心理衛生與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識,另一方面結合成教大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心理測量、角色扮演、行為矯正等方法,進行必要的心理素質訓練,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學科教學之中,各科教師應善于發現并利用學科知識中有關心理教育的具體內容,適時地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網絡心理咨詢,關注成教大學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網絡心理咨詢是在吸取傳統心理咨詢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借助現代網絡技術,通過在線即時服務、BBS論壇、E-mail郵件等形式進行的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咨詢具有開放性,成教大學生不會因為時空的限制而吃“閉門羹”;網絡具有隱蔽性,來詢者可以逃脫熟人的眼光,傾訴平時難以啟齒的問題,釋放心中的壓抑、苦悶,在咨詢人員的幫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礙。隨著現代遠程教育的興起,網絡成了成教大學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當然也應做到網上。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聽說過網絡心理咨詢”的不到被調查者的15%,一些學生錯誤地將網絡心理咨詢等同于網絡聊天。在了解了網絡心理咨詢的相關情況后,近40%的學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幫助的需要會考慮網絡心理咨詢”,但他們對于咨詢的效果表示“沒有明確把握,試試看再說”。這說明相對于傳統心理咨詢而言,網絡心理咨詢的諸多優點使它更容易為成教大學生所接受,因此,對于這一全新的事物,我們一方面要適當宣傳,避免誤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心理咨詢網站的維護和管理,咨詢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利用網絡這一平臺達到“助人自助,化痛為通”的目的。
3.實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話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學校的各相關部門應充分發揮協作精神,像對待普通大學生一樣關心和愛護成教學生。如財務部門體諒部分學生的經濟困難,在當前成教大學生無法享受國家助學貸款的情況下緩收或減免特困學生的學費;任課教師注重與學生的課后交流,學生輔導員經常深入學生當中;就業部門嘗試為成教大學生構筑就業的平臺,用真摯的愛心和無私奉獻精神為學生排憂解難,撫平他們的自卑感,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學工部和團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學生的班級管理制度,增強班集體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組織成教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同時可將校園文化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中陶冶情操,發揮特長,展現自我,樹立自信,克服自卑,優化心境,讓成教大學生學會“用勇氣去改變一切可以改變的,用平靜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變的,用理智去區分可以改變與不可以改變的”[2],成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題目: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
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并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關鍵詞: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路徑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引導、激發、服務的作用,其心理素質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甚至影響著學生的心理特性。教師心理健康素質是個人心理期望反映到教學過程的外在表現,即教學過程中,通過其心理暗示對學生身心健康起到重要的影響,這種心理活動及變化是教師個性特征所呈現給人們的感知表現。大量的案例表明,教師心理素質常規下都對學生的學習和個性發展起積極向上的作用。只有極少數教師心理存在缺陷,但仍奮斗在工作崗位上,這使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高成為必須要解決的實際問題,否則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目標,同時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發展起到負面作用。因此,探討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十分必要。
一、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主要構成
1.職業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教書是指傳授知識,育人是指教師以身作則來引導學生的品行。因此,職業素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大學教師,面對的都是大學生,其世界觀、價值觀、就業觀等正在形成時期,教師的尊重、理解、表揚、啟發、鼓勵等都對學生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熱情向上,師德要突出,以此符合教書育人的特征。
2.科研精神大學教師在學術研究上要具有代表性,能夠拿出鉆研精神來感染學生,培養學生與教師一起洞察規律,探究內涵,積極創新和探索。學科骨干要有自己的見解,對待研究領域的觀點要頭腦清醒,加強反思,不會跟風就市。此外,要有恒心和毅力,有歷史責任感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這樣大學教師能不斷走向科研的巔峰。
3.處事原則優秀的教師在處理事務上要隨和可親,但要保留自己的見解,具有獨立科研和攻關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新,不畏困難,心緒沉穩,耐心研究教學和項目。
4.聰慧品質優秀的教師能夠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知,在交際、教學、溝通和處理事務上表現出較強的理智和控制能力,給人的感知是聰慧、靈活。這種聰慧品質對教師的業績、研究成果等具有較大的作用,是在工作中通過豐富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教師有較強的協調能力和自控能力,才能形成和諧的同事關系和師生關系。
5.其他素質構成優秀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除上述特征外,還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研究東莞市信息技術學校黃漢城摘要:教師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主要由職業素養、科研精神、處事原則、聰慧品質等要素構成。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并做好學校管理工作。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重視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注意總結原因,思考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路徑。這不僅需要社會各方面以及學校方面的大力支持,還需要教師個人進行有效的自我調節,以便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更加優秀的人才。
社會信譽、腳踏實地的工作方式、與人交際的人格魅力等。這些品質在教學過程中同樣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優秀的教師心胸要開闊,做事要誠懇,研究要踏實,教學要誠實。這些心理品質的養成需要不斷地培養、暗示和實踐才能形成。這些品質共同作用于教師身上,會對其思想、行為、心理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使教師能夠對學生具有較高的教學親和力,與學生構建和諧的朋友、師生關系,促進師生溝通,引導學生不斷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學情緒。優秀的大學教師要能掌握教學氣氛,以優化的品質感染學生、激勵學生和教育學生,實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深化,促進學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和學術研究成果分享與轉化。
二、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的重要意義
1.可以提升教師整體素質水平
當前教育是以國家整體素質教育為主,創新教育為輔,為提升國家整體文化素質服務。這對大學教師的能力和品質提出更大的要求,需要教師認清形勢,以國家發展為己任,不斷完善自我,錘煉出優質的心理健康素質,以此勝任自己的工作,承擔起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重任。因此,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培養,是健全教師人格和品行的有效途徑,是高校教育水平、管理水平、辦學水平提升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師是教學的主要實施者,與學生有著密切的接觸。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學業發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以教促進育,以育帶教。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以身作則,利用自身的品行、心理素質、行為舉止等對學生的人格、人品、能力、氣質等進行不斷地熏陶和感染,使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行為言談舉止無不體現教育的修身養性特性。教師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良好的關系網,在這張無形的關系網中,教師的人格感召力是巨大的。無論何時、何地,教師都要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對學生的心靈產生影響。
這種影響在學生人格形成時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實現學生人格的健全和良性發展。
3.可以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擁有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夠對教學任務、教學手段創新等要求較快地適應,以此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引導學生不斷適應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會以教師的個人表現為標桿,無論個人修養、學術研究還是精神面貌、學習熱情等都會得到提升。教師心理素質較高時,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激情較高。教師的工作責任心越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和積極性越高。教師的創新思維越活躍,學生會有超出教師的創新表現。教師心理素質的提升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到無形的助力作用。
4.可以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做好學校管理工作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即是管理者,也具有管理者的特性。在人本論理念的支撐下,教師的主體地位逐漸在教育管理中有所體現。教師通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對學校管理有更多的話語權和更好的建議,促進學校管理水平的不斷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關鍵所在。只有心理健康素質過硬,教師才能更好地協調管理措施與學生的矛盾,處理好各種關系,維護學校的利益,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不斷提高。
三、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適應不良教師心理承受能力較差時,對家庭、工作、人際交往等因素的期望較高,與實際產生強大反差,會導致心理壓力超出承受范圍,導致產生適應性不良、煩躁不安、情緒激烈、學術研究力不從心等。適應能力的強弱標志著心理健康素質的成熟與否,是骨干教師與一般教師得以區分的重要標尺。
2.職業行為不良教師正常的心理以教學為主,一切活動都圍繞教學進行。
但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往往忽略教學的目的和責任,情緒難控,沖動,缺乏親和力和教學耐心,常常因學生的表現不符合心理期望而顯露粗暴的行為和言談,給學生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這種不良的職業行為往往與個人的婚姻、成長環境、工作環境、工作待遇達不到心理期望有重要關聯。
3.人際交往存在障礙心理不健康的教師在人際交往上存在較大的障礙,常因計較個人得失、猜忌心強、無理爭論等與同事、朋友、親人無法構建穩固的人際關系,不但影響教學工作,還無法勝任管理者的主體責任,偏離教書育人的初衷。
4.人格缺陷教師一旦存在人格缺陷,就會產生焦慮、煩躁、抑郁、沖動、易激動等缺點,造成其心理不健康,無法完成教育任務,容易無視教學質量,嫉賢妒能。
5.職業倦怠教師存在心理不健康狀態時,對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情緒不穩定,易沖擊和激動,很難把握住課堂節奏,課堂教學互動較少,教學質量不斷下降,久而久之產生職業倦怠行為,上班懶散。這樣教師會始終沒有成就感,心理壓力無法得到緩解。
四、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思路
1.社會各方面的支持
首先,從社會大環境背景下構建教師光榮、自豪、自信的心理氛圍,尊重并理解教師教書育人所做的一切積極的努力。對教師的失敗要不斷鼓勵,使其心理回到健康水平,激發其以更高的工作熱情不斷走向成功。
其次,國家要加大教育資本的投入,提高教師的待遇,滿足其心理期望,縮小差距,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使其心理上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教育事業。還可以利用待遇的高標準化吸納教育精英,達到組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的目的。
最后,教師的職業支撐要來源于社會,社會的大力支持可以改變教師的心理期望,降低其對工作的壓力程度,緩解個人情感、經濟等壓力。社會的關心能使教師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心理素質逐漸提升,以此滿足社會期望和對人才的渴求。
2.學校方面的支持
首先,學校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學校的和諧環境對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學校要盡可能為教師創造和諧、輕松、靈活的工作環境和心理環境,加強溝通,理解和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和建議,形成良好的管理氛圍,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
其次,學校內的人際關系環境要加強,為教師的人格魅力培養和升華提供完善的協調機制,從客觀上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公平。在主觀上構建溫暖親和,團隊合作,共進共退的關系,及時糾正心理偏差,和諧共處。
最后,學校要通過各種活動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識的擴充,使教師能夠自我解讀心理問題,幫助教師走出心理陰影和困惑。同時使教師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積極向上。學校要構建心理支撐系統,聘請心理醫生、心理專家、心理咨詢師等進入校園,為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不斷改善。
3.教師個人的自我調節
第一,教師要對自己的心理有正確的認識,積極采取措施改變自我的不融合狀態,該堅持的理論和觀點可以堅持,但該認同的時候也要積極認同,才能融入周圍的環境。在工作中,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增強親和力和工作積極性,保持好的心態,以此更好地完成工作。
第二,注重提升心理抗壓能力,提升心理素質。在工作上要嚴于律己,寬容待人;在情感上,要堅韌不拔,樂觀向上;在行為上,要為人師表,和諧對人。同時,運用對自己起作用的解壓方式來進行自我疏導,形成正確的心理觀念。
第三,教師認清自己的價值,進行正確的職業規劃,正確定位自己在工作、人際交往中的角色和能力,減少不必要的摩擦,增強心理預見性,提高心理素質。這種自我定位有利于更好地排解心理困惑,調整好自己,積極向上地進行業務鉆研。
第四,教師要將心理素質的重心放在業務能力的提升上,以能力帶動心理期望的提升,不斷滿足心理的需求,自信、自豪、分享自己的成果,將不斷轉移注意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第五,心理要健康,首先身體要健康。教師要堅持進行身體鍛煉,保持強健的體魄和充足的精力,才能對心理壓力有更強的承受能力,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保持愉悅的心情,實現心理健康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曉丹。調控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策略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
[2]張偉英。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的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5
[3]么娜,王穎,王志路。高校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現狀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
1.對象
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的中小學教師135人,發放問卷135份,回收問卷135份,有效問卷122份?;厥章?00%,有效率90%。其中男教師48名,女教師74名。年齡范圍24~57歲,其中24~34歲64人,占52.5%;35~45歲54人,占44.3%;46~57歲4人,占3.2%。
2.方法
研究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精神障礙和心理疾病門診檢查量表,將協助個體從十個方面來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的用戶,采用團體測試的方式,在主試的統一指導下一次完成所有問題。
3.數據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二、結果
1.不同年齡段心理健康教育
教師SCL-90得分比較(X)。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除軀體化35~45歲得分最高、抑郁46~57歲得分最高,其余各因子均表現為年齡越低得分越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得分逐漸降低。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較少。
2.不同年齡段多重比較的顯著性檢驗
通過不同年齡段間的多重比較,盡管不同年齡段呈現出不同的特征,但存在顯著性差異的較少。從表3可以看出只有24~34歲與46~57歲在焦慮方面差異顯著;在偏執方面前面兩個年齡段均與46~57歲差異顯著。
三、結果與討論
從調查中發現南江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兼職多,專職少,135人中只有5人是專職,其他的全是兼職,專職率僅約為4%,所以教師專門接觸和分析學生心理問題學生的機會較少,因為接觸較少,所以較難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同時因為與問題學生接觸少,這樣對自己心理健康的影響會較小一些。另外南江縣城鎮化率較低,生活比較閑散,這種生活氛圍對學校的影響較大,學校教師競爭較小,在工作和學習上所承受的壓力不高,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總體問題不大。然而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35~45歲軀體化比其他兩個年齡段高,這種現象可能與這個年齡段的教師正處于事業和職稱評定的高峰階段,家庭和工作的壓力都比較大,這種負擔導致身體的負荷也就較大,所以對身體的不適感更嚴重一些。而抑郁46~57歲的得分最高,其次是24~34歲,得分最低的是35~45歲,這種特征可能是因為46~57歲的教師在工作中教育方法或教育內容上跟不上教育的改革,而學習能力又不夠,所以不免情緒低落,如果長期處于情緒低落狀態,抑郁的平均分數就會很高;24~34歲的年輕教師作為初任教師,剛從學校畢業不久,教學適應能力相對較差,又面臨組建和經營家庭,這樣對他們的要求就很高;但這個年齡段的很多教師都是“80后”,作為獨生子女的他們在承受挫折的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自身有所欠缺,因此在適應學校的工作和家庭的生活、承受和調節心理方面能力較差,當他們出現負面情緒時,他們可能會沉迷于手機或網絡,然而這些方式本身會加劇負面情緒發展,所以這個年齡段的教師抑郁得分也較高。其他的因子均表現為年齡段越低,得分越高。其中焦慮24~34歲顯著高于46~57歲,偏執24~34歲顯著高于46~57歲、35~45歲顯著高于46~57歲。這表明年齡段越低心理健康水平越應該受到關注,其別是焦慮和偏執。這種狀況可能是因為24~34歲這個年齡段的教師基本是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產物,他們要么是獨生子女,要么是超生子女。不管是獨生、還是超生,這部分孩子大部分在過度保護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又在社會壓力極大的情況下生存,因此他們存在著個性與壓力的矛盾性。個性品質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手機控”、“網絡成癮”、懶惰、意志力不夠堅強等,特別是意志力中的堅持性、果斷性;而面對經驗不足的工作,渴望作出成就的動機初任教師都非常強烈,同時要交友、結婚、生子,所以的壓力像山一樣壓在他們身上,所以焦慮與偏執顯著高于46~57歲。而35~45歲顯著高于46~57歲可能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教師家庭負擔較重,工作上也正處于上升期。
四、總結
論文摘要:本文選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和《體育梭煉知行調查問卷》時242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在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高三學生顯著低于高二學生,農村生源學生顯著低于城鎮生源學生;2)有66%的高中生時體育梭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參加體育課外的徽煉:3)高中生體育梭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從高到低依次是:運動+認知高組.運動+認知低組、不運動+認知高組、不運動+認知低組。
1前言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8%;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進一步對不同知行程度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進行多重比較,結果發現,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不運動十認知高、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的高,并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準備高考的同時,學校和家長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要注意給他們創造積極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注意勞逸結合,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壓力。
論文摘要:通過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等對榆林市部分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所做的抽樣調查顯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中學男女生情緒方面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的問題比較嚴重。進一步分析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之間的相關結果顯示,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呈現出完全不同的相關特征。
1研究目的
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思維方式趨向成熟,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產生許多心理問題,如抑郁、焦慮、病態人格等。針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的現狀,本文對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抽樣調查。目的在于了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實際狀況,分析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之間的內在關系。
2研究對象
從榆林市十所中學中選取1000名學生,每所中學100名,其中,男生450人,女生550人。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通過網絡登陸和圖書館查閱,搜集與本文相關的研究文獻與資料20余篇。
3.2問卷測試法采用《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卷》測試,具體由六個方面組成:(a)自尊自信;(b)情緒穩定性;(c)人際交往;(d)學習適應性;(e)意志品質:(f)處事態度。自尊自信量表由20個項目組成;情緒穩定性量表包括20個項目;人際交往量表由21個項目組成;學習適應性量表由22個項目組成;意志品質量表由18個項目組成;效度量表由14個項目組成。量表使用方便、可信。
3.3自陳問卷法測試所用的《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問卷》為自陳問卷,采用三級評分法,統一由受測學生依據自己的情況逐題自評?;厥蘸蠼y一處理,在記分前先檢查學生的答題情況。如果發現受測學生對某個問題所給的若干備選項目,連續多次打“×”,說明回答不認真,答卷作廢;如果發現個別題目中受測學生同時選擇了兩種答案,一般按后一個答案記分。心理健康調查問卷一并發放,總計發放問卷1000份,收回問卷955份,其中有效問卷940份,有效回收率為98.43%。
4結果與分析
4.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從表1、2中可以看出,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女生更為嚴重。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由自尊自信、情緒穩定性、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性、意志品質和效度6個分量表組成,從各分量表可以看出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結構特征。從各分量表看,女生在情緒的穩定性、學習適應性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嚴重,屬差等以下水平分別占41.88%和24.79%,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有問題的比例較大,占30.88%,情緒穩定性方面雖不如女生的比例大(16.18%),但處于中等水平者仍占41.18%,這些表明,中學生無論男女,在情緒穩定性方面都存在著較嚴重的問題,這一特點也反映了這一年齡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特點。中學生正處于青年期,情緒體驗強烈,兩極性突出,情感情緒的遷延性強,且具有文飾性、封閉性和曲折性,所以,情緒的產生和平息常常是疾風驟雨式的,帶有明顯的沖動性和爆發性。同時,由于青年初期學生己具有很強的自尊心和集體感,情感體驗具有較長的延續性,從而形成持續時間較長的心境。如果由于挫折或失敗引起的不良心境延續下去,就會影響人際關系,也會有損身心健康,男生在自尊自信方面處于差等以下的比例比女生更高。男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出現低自尊自信,這與男生自尊心強,更注重競爭,有更強的期望得到集體與社會尊重的意識有關。由于自尊心是與活動的成敗相對應,與成就感、自信心相聯系的,所以如果一個人在各種競爭活動中不斷取得成功,他的自尊心和參加競爭活動的自信心就會不斷提高和增強。但是,如果自尊心過強,表現為妄自尊大、目中無人,在挫折的情況下很容易轉向自卑心。而中學階段正是處于中考、高考的準備、沖刺階段,繁多的考試、競賽、排名層出不窮,這就更容易使具有較強自尊的男生體驗到挫折感、失敗感,從而導致自我評價降低,自信心下降。
女生在學習適應性方面存在較多問題,處于差等水平者達24.79%,明顯高于男生。學習適應性量表包括學習環境、學習態度和學習技能三方面。從女生學習適應性的結構特征看,女生主要表現為學習技能方面的適應性較差。女生之所以更多、更容易表現為學習不適應,這與她們較敏感、更易受到挫折、情緒波動大以及能力、認知方式有關。青春期女性的大腦右半球發育慢于左半球,男性的大腦右半球發育快于左半球,所以,女生的空間能力較男生差。從認知方式看,女生大多是依存性的,容易受環境的影響,較少獨立性,易受外來暗示,對朋友和群體的依賴性較強。在記憶方面,女生以機械記憶為主。加之女生的敏感、情緒波動大的特點,使她們在中學階段比男生表現出對學習有更多的不適應。
4.2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的相關
分析從表3可以看出,中學男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狀況均呈顯著相關,且呈現出不同的相關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總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呈顯著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呈顯著相關。這表明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多地受其實際參加體育活動鍛煉的影響,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其對體育活動的態度更密切。我們認為,這一結果反映了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喜歡體育并不一定必然身體力行地參與體育鍛煉活動。這是因為對體育態度的結構包括認識、情感和意識三個方面,即包括對體育活動的目的、意義、價值的理解和評價,對體育活動的情感體驗以及體育活動的行為反應。一般來說,三個成份是協調、一致的,或是能認識到體育在強身健體上的意義和價值,喜歡體育并積極參加,或是與此相反。但是,體育態度的三個要素有時并不協調一致。有研究表明,三種之間的相關程度是不同的,情感與行為傾向的相關程度高于認識與行為傾向的相關程度。當認知成份和情感成份不一致時,一般地,情感成份就決定了行為傾向。本調查結果表明,中學男生只要表現出對體育的積極態度,就會積極地參與體育活動,而中學女生喜歡體育和積極地參與體育是兩回事,她們對體育喜愛或許只停留在認知層次上,表現為關注、欣賞體育,卻不積極的投身到體育活動之中。
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是與實際參與鍛煉狀況相一致的。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的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研究次數顯著相關的結果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只有積極的投身到體育鍛煉之中,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以提高。從表3中可以看出,男生的體育態度與心理健康總量表以及各分量表顯著相關的是自尊自信、情緒穩定性、人際交往、意志品質和總量表;女生體育活動次數與心理健康總量表以及各分量表的相關情況是:高度相關是自尊自信、情緒、人際交往、學習適應性中的學習態度和總量表得分;顯著相關是學習適應性中的學習環境、學習技能、學習適應性和意志品質。這表明中學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無論從總的心理健康水平還是從各個分量表都與其實際參加體育鍛煉的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中學男生除了學習適應性,其余各方面也都與體育活動密切相關。
5結論
中學生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身體和心理的發育以及思維方式等趨于成熟,但是,由于中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以及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導致了一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因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給學校、家庭和社會帶來了十分嚴重的后果,因此,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已經成為現代學校體育的重要標志之一。本文針對當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對部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了抽樣調查,了解了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分析了其體育活動狀況原因,探討了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5.1心理健康調查結果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為中等級的男女生分別為29.4%和50.4%,心理健康水平為差等級的男女生分別為16.2%和11.1%,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
5.2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的關系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體育活動均呈顯著相關。這一結果與人們對體育所具有的心理功效的認識是相一致。它說明體育作為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手段與方法有著積極的意義和作用。
5.3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呈現的相關特征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活動狀況呈現出不同的相關特征。男生心理健康的總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對體育的喜愛程度呈顯著相關,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各分量表得分與其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呈顯著相關。男生的體育活動態度與體育活動次數呈顯著相關,女生的體育活動態度與體育活動次數無顯著相關。這一結果也表明,女生對體育的態度與體育行為傾向明顯的不一致。它提示我們,指導女生的體育鍛煉活動不能僅停留在體育態度的轉變,而應使其逐步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其身體力行地投人到體育鍛煉之中。
5.4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體育鍛煉對促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作用,能有效地調節中學生身心矛盾,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它在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健康意識、主動探索和勇于實踐的精神以及充分發展個性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意義。從學校體育的特點與功能來分析,體育鍛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體育鍛煉能有效促進中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2)體育鍛煉能提高中學生德性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3)體育鍛煉能凈化學生的情感,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4)體育鍛煉有助于發展學生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5)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6)體育鍛煉能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意志力;(7)體育鍛煉有助于緩解學生的精神壓力,消除其心理緊張。
6建議
建議各中學建立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教育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巧和心理訓練方法的體育教師隊伍,在體育教學中把體育精神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向更加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論文摘要:本文首先指出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長是否有效地協同學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互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青少年學生的成長環境主要有學校、社會和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社會參與學校教育是當今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而在社會參與的力量中,家庭對小學生成長最為重要。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點,是整個社會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則是孩子在其人生道路上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的基礎。所以,家長的教育行為是關系著孩子良好個性品德的形成和發展,關系著民族素質、國家命運的大事。家長是否有效的配合學校對子女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直接決定著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是學校責無旁貸的義務,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敗的關鍵。家校心育的協同開展,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家庭和學校的優勢,用家庭教育的優勢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讓學校教育指導家庭教育,即雙方優勢的相互利用和相互補正,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優化。
目前,有關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基本上立足于學校如何指導家庭,認為學校在協作中起主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現實中家長素質良莠不齊;另一方面,學校是從事教育的專門機構,擁有大量的教育專職人員,懂得兒童的身心特點和發展規律,能按教育規律科學地對兒童施以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起主導作用有利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成為一個一致的過程。而如何深入進行合作,家庭在協作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何發揮,未有較深入的研究。這就造成了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不高、流于形式的現狀,在實踐中存在著種種問題。
一、家校協同開展心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教師對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
我曾對本校部分學生家長,進行家校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況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家長認識到協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但認識與行動存在差距。無論是與教師的談話或是在日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部分家長很少涉及或沒有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從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看,大部分家長缺乏參與意識,沒有認識到參與是自己的權利和義務;或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人員的事情,是學校的任務,自己只管孩子的吃、穿、住。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一上了學,就把教育孩子的責任一股腦兒地全推給了學校,從思想上放松了對孩子的教育;不僅如此,他們還會把家長參與看作是學校推卸責任、是學校無能的表現。
在對數十名教師進行的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教師認為“與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會工作得更好”,認為“后進生主要是因得不到家長的關心”,“家長讓孩子看電視太多了”,“覺得家長不關心他們的孩子”,“放棄了父母的職責”。有個別教師認為,家長一般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養差,心理健康教育又是新生事物,家長并不太了解,學校若組織家長參與心育麻煩太多,簡直是自討苦吃;或認為除了學校家長對學校的其他活動并不積極,他們跟教師在教育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見解和期望,很難達成一致的意見。另外,一些學校認為搞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建個心理咨詢室或輔導室應付上級檢查,在硬件上作文章,根本談不上與家長合作;或只由個別教師面向少數心理有問題的學生,要與這些家長聯系;或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熱衷于編家長讀本、講概念,搞形式主義。
(二)實踐中家校協作心育的誤區
1.目的不明,活動簡單化。在實踐中,一些教師把學生的心理問題歸于家長,認為是家教不好?;蛘邔⒓议L會,家訪等家校協作形式看做是向家長告狀的好機會,很少與家長協商解決問題。反之,家長也會有這種行為。有了這樣一道屏障,雙方根本無法平等地進行溝通合作。另外,學校開展的活動少有心理教育色彩,與班隊活動協同;或在家長學?;顒訒r什么都講,沒有專題。
2.活動缺乏針對性,流于形式。學校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目標籠統而空洞,內容龐雜而無序。往往是班主任認為必要時就進行,許多是有了問題才想起家長。即使是已經開展的活動,也往往沒有計劃、活動記錄和總結,在活動時間上時斷時續,只是圍繞幾個大的時期如期初、期末、節假日等進行,就是健康教育板報和小報也是幾個月才出一期,家長學校好幾個月才組織一次活動,隨意性、盲目性強,家長所獲得的也只是一些規勸性的知識和技能,很難遷移到日常家庭教育中。
3.以學校為中心,雙向交流少。許多學校在實踐中采用簡單的灌輸方法,僅僅把書報雜志上一些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摘抄到黑板、宣傳欄或小報上,算是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家長會幾乎成了報告會——基本上是教師講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或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家長只是接收器。這種單向交流,處處以學校為中心,只考慮到學校的需求,效果可想而知。
(三)專業人員匱乏,部分教師專業技能有待提高
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批高素質的教師。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無論從規模還是業務水平,都不能與現實的需求相適應。專業教師相當匱乏,一所學校專職教師一般為1名,而需要服務的學生達幾千人。部分教師盡管接受過心理健康教育專業理論知識的訓練,有較扎實的理論功底,由于教育教學經驗不足,還基本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有的教師倉促上陣,缺乏科學基礎知識,容易誤導學生,造成不良影響;有的教師只是講授心理學知識,并要求學生上課記筆記,劃重點,在對家長進行輔導的時候也是如此,這種重知識輕體驗的授課反而加重了學生負擔。另外,部分教師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優秀師資的欠缺,是制約家校協作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頸。
二、國內外開展家校合作的方法
1.國外如何開展家校合作
當今世界各國已普遍認識到,青少年兒童的教育僅靠學校單方面的努力是難以完成的,需要社會各方面,尤其是家庭的通力合作。家校合作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學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美國學者按家長在學校合作中擔任的角色分為三類:
①家長作為支持者和學習者。家長以這種角色參與的家校合作方式主要有:家長學校、家長會、家長小報、家庭教育咨詢、家校書面聯系、電話聯系和個別家長約見等。
②家長作為學?;顒拥淖栽竻⑴c者。這類家校合作的方式主要有:家長報告會、課外輔導、家長幫助指導職業實習和特殊技能訓練等。
③家長作為學校教育決策參與者。家長參與決策的具體合作方式有:家長咨詢委員會、教師-家長會、家長出任校董事會成員等。
2.我國開展家校合作的實踐
在我國,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三種:
一是傳統的“家長會”。根據學校工作日程安排,一般在開學、期末考試結束或舉行大型活動之前,召集家長到校,溝通雙方的情況。
二是近年來興起的“家長學?!?。其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家長了解家庭教育對孩子學習的重要性,為家長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技巧。
三是家訪。一般情況下,學校會將普防、隨訪和定期訪問結合。家訪可以具體個別地針對學生情況,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家校聯系,其最大的作用在能夠一定程度上促進家長對教育子女的主動性。
三、我校家校協同開展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強化協作理念,營造良好的合作氛圍
1.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提高教師的認識和心育水平。學校要創設良好的家校協作氣氛,首先要培訓教師,讓所有教師明確協作的意義及目的,懂得學校與家庭的協作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需要,是教師和家長的共同利益。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的學習提高教師的心育水平。我校全體教職工通過定期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如:①征定并閱讀《中小學心理健康》雜志;②請進來,2007年7月我校請山西大學心理教育專家劉麗老師、2008年9月請太原電視大學的張奠石校長為全校教師作專題講座;③走出去,2007年5月和2008年8月我校派專人到北京和哈爾濱參加了全國的心理健康教育論壇;2008年10月校領導親自參觀心理教育示范校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一是讓教師學習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認識,增加自身素質;二是掌握協作心育的基本要領,以積極的態度,接納家長為協作伙伴,視家長為教育資源,讓家長真正參與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來。
2.通過參與活動和針對性培訓,提高家長的認識和心育能力。我校主要通過每年落實“421”工程。即:4次家長培訓會;2次家長參與的親子活動;1次家長開放評價。
首先,每學年初要進行家長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參與教育的情況,及時捕捉信息。通過匯總,了解家長參與情況,已有的認知水平,進行針對性的培訓。①對家長所存在的心育問題,劃分類型,再有針對性地組織具有一定專業水平的、能密切聯系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②組織專家與家長面對面座談,現場解疑。如:我校請山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的專家對全校家長進行專題講座,隨后進行了與專家的面對面交流;2008年請“知心姐姐”報告團的老師對全體家長進行賞識培訓;③向家長發放有關學習材料,并推薦針對性較強的書籍;④請學校的部分教師、優秀家長介紹成長的經驗,因為榜樣的感染力與說服力最容易促進家長教育觀念的轉變,產生隱性和顯性的綜合效應。2007年11月我校組織學校領導、優秀教師夏燕萍和袁巧榮分年級與家長進行座談;2008年5月邀請長治好家長周大淇對全校家長進行經驗交流;⑤學校有針對性、有計劃地組織一些親子互動的情境活動,如:每年5月的體育節,親子趣味運動會,設置了父母和孩子、父或母與孩子的項目;11月讀書節,父母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并和孩子一起交流分享成果的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們作為主要組織者,使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認識,并能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觀念,更主動地與學校協作。
(二)協調組織機構,促進家校協作升華
為鞏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必須建立專門的組織協調機構。因為家庭和學校建立有效聯絡時,僅僅依靠教師個人的力量可能很難達成目標,需要學校從制度方面對合作加以保障與鼓勵。
為此,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協調機構,逐步形成從上到下的行政領導、主要負責人、家長委員會三方指導體系。行政領導負責抓具體協調工作,協調各方,齊抓共管,統一領導,形成合力;主要負責人實行指導與管理結合、扶持與檢查并重的工作方針,保證家校協同發展有序,措施有效,目標明確,方案落實;家長委員中的專家、學者、家長代表負責調查反饋合作情況,通過舉辦培訓,經驗交流等方式,推動家校的有效協作,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
(三)從家庭教育入手,提高家長自身素質
1.開辦家長學校,舉辦系列講座,傳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養,為家庭、學校的協作打好基礎。家長學校授課內容主要涉及:如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等,既從學校工作出發,也從家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做到有計劃,有針對性。參加講課的有專家學者,也有學校的領導、教師,還有家長本人。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舉行大型心理健康講座以及經驗交流會,給家長提供相互學習的平臺。如:在聆聽了長治優秀家長周大淇的經驗介紹后,家長寫心得交流講座感受。另外通過參觀學生作品;召開小型家長座談會,共同研究個別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如:2008年11月我校舉辦家長學校的代表座談會,讓家長學校的成員來到學校參觀校園、學校的設施設備、參加學校學生的早操、進到教室聽教師授課,并和校領導座談等;2007年5月,校長、心理教育的兩位專家和學校單親家長召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討,就單親家庭的教育問題展開了討論,為單親家庭的教育指明方向。
2.家訪是學校和家庭聯系的重要渠道,形成家訪制度。學校要求班主任每學年對學生普訪一次,對學生存在的缺點和問題,主動從學校、教師的角度承擔責任,不埋怨家長,不指責學生,和家長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促進學生進步。如:2008年9月我校召開了全校教師集體家訪大行動,全校教師家訪一位結對的學困生和一位單親家庭的學生,走入學生的家庭,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并通過和家長的討論、了解,共同找到學生存在問題的癥結,提出相應的教育措施和辦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加強宣傳和咨詢,讓家長和社會更多地了解并關注學校教育,形成積極參與教育的協作氛圍。利用學校板報、廣播、家庭教育小報等,指導家庭教育。請家長走進校門,參與學?;顒樱私鈱W校,重新認識學校,與學校教育保持一致。如我校每年上半年舉辦親子趣味運動會;6月舉辦學生綜合展示活動;下半年舉辦“讀書節”親子共讀書并交流分享活動;英語節家長參與活動,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體驗教育,增強親子感情。
(四)挖掘社區教育資源,整合拓展教育功能
社區教育是時展的客觀要求。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更包括社區的、家庭的正規的、非正規的一切教育過程。實施家校合作,客觀上必須進行教育空間的拓展,開展全程、全員、全方位的社區教育,讓每個學生、每個家長,隨時隨地都有學習的機會,隨時都能感受到“教育場”的作用,從而提高家校協作的成效。社會的教育資源豐富多彩,如圖書館、文化館、體育場、公園等文化設施,各類工廠、機關、部隊,還有社會上各種文藝人才、英雄人物、離退休干部、教師等都是教育有重要力量。
學校主動挖掘并充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把家長學校與各種形式的社區活動聯系起來,加強指導與引導,整合與拓展教育功能,努力創設一個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大環境。
總之,家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協同開展,才能優勢互補,形成巨大的教育合力,促進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資料
1、程正方《學校管理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0.8
2、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8頒布
3、沈貴鵬載《教育研究》《關于心育的幾點思考》2002年5月刊
4、姚本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導論》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