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0:1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產業規?;l展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農業規?;?a href="http://www.0536.info/haowen/38224.html" target="_blank">產業化;需求分析;科技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36-0055-02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江蘇省各地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加快農業規?;?/a>、產業化進程。蘇北、蘇中土地流轉率達到30%~40%,據沭陽統計,該縣土地流轉達到50%,規模經營面積達到60%,在蘇南土地流轉的進程更快,吳江縣已在80%以上。另一方面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泗陽縣裴圩鎮全鎮約有70%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以前一對夫妻只能種幾畝地,現在一對夫妻可以經營幾十畝地到幾百畝地,一個經營大戶只要雇幾個人,可以經營幾千畝地;以前一戶農戶只能養幾頭豬,現在一個專業戶可以養幾十頭到幾百頭豬,工廠化養豬,一個工人可負責2 000頭豬。隨著土地規模化、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村勞動生產率得到了極大的發揮。
現代農業規模化經營與傳統的小農經營有著本質的區別。不僅經營方式不同,其生產的技術體系也完全不一樣。傳統的小農生產,主要依靠手工勞作,是勞動密集型的生產,要求精耕細作,勞動強度大,產品整齊度差,其技術主要是長期生產過程中的經驗。如陳永康的水稻生產經驗就是傳統的小農生產的技術典型?,F代農業是規模化的生產方式、產業化經營形式,主要借助于農業機械化,只要少量的職業化的農民,勞動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低,產品整齊劃一,是標準化的生產,它的技術體系是在綜合各種環境條件,依據成本核算,科學設計出來的精確農業。因此在現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過程中,了解掌握規?;?、產業化農業發展的技術需求,研究建立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技術體系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農業規?;?、產業化發展迫切需要著力解決農藝與農機脫節問題
長期以來,農藝與農機的脫節是中國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大詬病。從事農藝科技的人員與農機設計者之間的溝通較少,搞農藝的不懂農機設計和生產的復雜,搞農機的也不了解農藝發展需求的不斷變化。農機與農藝之間的矛盾主要是:農機與作物品種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耕作制度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單一性與農藝的多樣性之間的矛盾,農機的固定性與農藝的多變性之間的矛盾,農機有限的可靠性與農藝較強的農時性之間的矛盾,國外農機與中國農藝之間的矛盾。農機與農藝的矛盾不僅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且牽涉到農業部門和農機部門體制方面的問題。
農業規?;?、產業化發展為農業機械化打開了發展的空間。農業機械正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過程。2011年中國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54%,“十二五”末要超過 60%,也就是說目前大多數的農業生產操作是由機器完成。而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又對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機化正深刻影響著作物品種選育方向、耕作制度變革方向、栽培模式改進方向。農業科技創新的方向日益從以生物技術為主向生物技術與機械化技術并重及輕簡栽培方向轉變。
當前,要從培育適合機械化生產的作物品種,制定適合機械化生產的農業生產技術體系,研制適合農藝要求的農業機械等三個方面著手解決矛盾,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要立足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需求,大力研發推廣增產增效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機化技術。針對保障主要農產品供給安全的戰略需求,以基本實現主要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和經濟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為目標,重點突破水稻、小麥、油菜、棉花等機械化技術瓶頸,形成適宜不同區域、農機農藝融合的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針對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需要,重點研發推廣果蔬茶、設施園藝、設施養殖、水產養殖和農產品初加工等領域關鍵技術與裝備。針對丘陵山區種植制度多樣、規模小、種植分散的特點,大力研發推廣小型、輕簡型農機化技術與裝備。針對促進節能減排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研發以精準變量作業技術為核心的高效農機裝備,加快普及保護性耕作、旱作節水、土地深松、秸稈還田、高效施肥施藥等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節地農機化技術。
三、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需要加快構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技術支撐體系
近年來,農業新的經營主體農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私營農場、種養大戶不斷發展壯大。在農業規?;?、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需要不斷延伸產業鏈,其生產過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多個環節。產前品種的選擇、農業生產資料等投入品的準備,產中育苗移栽、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產后的產品收獲、加工保鮮,每個環節都有很高的技術含量,需要多項技術的配套。沭陽種糧大戶滕云飛,以前水稻曾達1 400斤畝,現在只有1 000斤左右,小麥曾達1 000斤,現在只有700斤,產量越來越低,問題出在秸稈全量還田上,技術不過關,播種質量差,田間發酵嚴重。還有一個食用菌合作社,夏季日產草菇四五千斤銷往上海,就是解決不了采后運輸過程中的“開傘”問題,使得效益大降。產業鏈上的技術“瓶頸”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大障礙。而單項技術的推廣又遠遠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生產上因技術不配套而影響產業發展的現象屢有發生。因此,加快構建完備的技術創新體系,對農業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環節提供技術支持,成為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保證。
長期以來,我們的農業科技創新工作側重于單項技術突破,解決生產中的某個關鍵技術問題,產生的科技成果在生產中應用往往受到其他條件的制約,轉化效率低,推廣時間長?,F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是以農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線,整合多方面的科研力量和科技資源,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推進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是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舉措,是科技支撐農業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是科研組織管理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重大創新。要認真梳理產業技術需求,完善產業技術鏈條,突破關鍵技術,快速形成一批能支撐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技術體系。重點開展優質高效糧棉油生產、現代設施農業、生態規模養殖、循環農業、觀光農業等技術體系研究。根據產業發展特點頂層設計好各個技術環節。充分利用省自主創新專項資金的調節作用,推動跨行業、跨區域、跨領域科研力量協作,縱橫交錯,協同配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四、三大領域主要科技需求和技術體系構架
(一)糧棉油生產
糧棉油生產面廣量大,由于不同作物的特殊性,機械化水平發展不一。稻麥機械化水平最高,油菜、玉米次之,棉花、甘薯、花生等作物還在探索之中。秸稈利用難度依然較大。要積極探索利用機械化進行深耕深松、精量播種、精準栽培、均衡施肥、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統防統治等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
1.水稻生產。移栽水稻:(1)選育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2)適合機械化栽插的工廠化育秧技術。(3)機械化栽插的高產農藝要求。(4)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5)水稻機械化收割、烘干。(6)秸稈還田技術。
直播水稻:(1)選育適宜直播的水稻品種,主要對生育期有嚴格要求。優質、高產、多抗粳稻品種,特別是要抗水稻條紋葉枯病、抗倒伏。抗除草劑水稻品種。(2)機直播技術及農藝要求。(3)直播稻田的除草劑應用技術(直播稻雜草是一大難題)。(4)其他同移栽水稻。
2.小麥生產。(1)選育適合當地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小麥品種。抗除草劑小麥品種。(2)一次完成碎稈、滅茬、開溝、施肥、播種、鎮壓等項作業。難點是一播全苗。(3)除草劑應用技術。(4)小麥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3.棉花生產。(1)選育早熟、適合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種。高產、優質抗蟲棉品種。(2)機械化高效育苗、移栽技術。(3)機械化直播地膜覆蓋技術。(4)適合機械化要求的化控技術。(5)適合農田使用的高效農藥及植保設備研制。(6)機械化采收設備研制。(7)秸稈處理裝備研制。
4.油菜生產。(1)選育適合本地栽培機械化采收的高產、“雙低”、抗病油菜品種(株型緊湊、抗裂角、抗倒伏、菜籽成熟趨于一致)。(2)直播技術、除草劑使用技術。(3)育苗技術、機械化移栽、合理密植技術。(4)機械化收割、烘干。(5)秸稈還田技術。
(二)規模養殖
規模化養殖的技術需求主要在養殖設施的建設、設備的更新和畜禽糞便的處理上。
1.規模養豬。(1)優良種豬的選育。(2)現代化豬場的選址、可移動、不固化土地豬舍的建設。(3)“豬―沼―菜”種養結合循環技術。沼氣發酵技術,沼液的輸送肥田技術。(4)生態發酵床養豬技術。(5)母豬繁育技術。提高繁殖系數和仔豬成活率。(6)飼料加工和營養配方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豬場監控技術及裝備。
2.規模養禽。(1)優良種禽的選育。(2)養禽場的選址。(3)養禽場的建設、設備的研制和創新。(4)網床養雞技術。(5)林地規模化生態養雞技術。(6)孵化繁殖技術。(7)疫病防治技術體系。(8)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
(三)園藝作物
園藝作物用工量大,種類繁多,特別是丘陵山區的果樹生產,地勢高低不平,種植模式多樣化,給果樹機械化生產帶來了很大的難度。產品的保鮮加工是一重點。
[關鍵詞]體育;產業市場;經濟環境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52-0014-02
1 體育產業市場
1.1 體育產業的形成
體育產業的形成與發展,具體到從產生包括居民或學校、社區等組織對體育產業及其產品的需求,和以此供應為生的人群等形成的簡單的供需關系,發展為需求者的逐漸壯大成群體性和所需產品的類別的豐富,從而形成規模化,也就是體育產業的規?;?、集約化,形成市場,以體育活動為主或密切圍繞體育而開展經濟活動并不斷地形成相應的企業、公司、俱樂部等經營實體,這些生產體育產品或提供體育服務以滿足社會需求的各類行業就是體育產業。體育產業是指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同一類經濟活動的集合以及同類經濟部門的總和。由這些體育產業所形成的以體育商品、勞務供給和需求及其相互作用實現的商品流通總和,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育產業市場。
1.2 體育產業發展的現狀
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其自身的規模、結構和體制是否完善,體育企業市場化程度的高低有關。如果缺乏競爭力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體育行業由體育用品產業化到體育產業規?;霓D變將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中被壓制或者是被淘汰掉;體育產業區域發展是否平衡,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直接帶動了周邊體育產業的發展,作為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分支,加快體育社會化、產業化的進程,大力推進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整合體育資源,實現體育企業的資產重組;加強體育產業與資本市場的互動,拓寬體育產業的融資渠道,把體育產業培養成經濟增長中的新亮點;體育本體產業在整個體育產業中所占應是主體地位,高于其他尤其是體育用品產業,這涉及市場體系是否健全;體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很大程度上左右著行業的運行與發展。
2 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的必要性
2.1 提高體育消費質量的需要
隨著人們收入的不斷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體育健身、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也在大幅提高,所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的需要,同時也為體育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體育產業包括所有與體育相關的經濟活動,與其他產業類似,體育產業也有其產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體育商品,例如服裝、器材、食品等,體育商品具有鮮明的文化商品的特點,它不僅是滿足人們基本生存需要,也是提高生活質量,滿足更高層次生活的需求,這使得體育產品和服務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體育產業從最開始的分散沒有形成一定規模和規范的市場,到逐步以市場為核心,消費為主體的產業化發展,是隨著市場的壯大而壯大的,市場存在著供需關系,競爭關系等經濟領域的關系法則,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勢必對所需商品質量的好壞產生影響。因此,體育產業在這種需求和競爭的環境中,必須整合資源,調整自身管理和運營機制,降低成本,更大地、更高質量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體育消費需求,這就使得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成為必然。
2.2 體育產業市場自身發展的需要
從經濟學角度看,產業是同一屬性的企業集合,其目的就是在某種市場中,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市場則是指一切商品交換活動的總和,或者說,是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及其相互作用所實現的商品流通的總和。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經濟的產物,社會分工越細,商品經濟越發達,市場規模與范圍就越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體育產業市場是實現體育商品和體育勞務價值、實現體育產業積累從而最終實現體育再生產的關鍵。由于體育產業市場的不斷變化,它又不斷從外部造成一定壓力,促使體育商品、體育勞務生產者和提供者不斷改進生產、經營和管理,推動體育商品生產和勞務不斷創新和發展,在這個過程中,體育產業自身為了生存、發展需要進行整合、擴充,在合理調配資源的前提下,完善體制機制,形成規?;?、集約化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
2.3 體育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體育產業化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顯示出其經濟方面的優勢,而體育產業又帶動許多相關產業,促進了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并在引導社會消費、調整產業結構、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方面顯示出巨大的潛力,體育消費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同時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體育產業。將體育資源與相關行業整合,以產品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建設體育產業市場,繁榮體育經濟。因此,要努力開發體育市場,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增強體育市場發展的動力和后勁,促進高效率的體育產業與地區經濟綜合體的良性互動,使體育產業市場朝著多元化、市場化方向發展。體育產業結構的合理調整必須充分發揮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規?;恼?從整體上提升體育產業的競爭力,推進體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經濟環境與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
經濟環境是指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外部條件,包括資源對經濟發展的約束程度,還指可治理的環境,如經濟體制、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狀態及社會通貨水平和經濟發展的秩序等。經濟環境的優劣主要取決于總供給與總需求能否保持大體的平衡,通貨膨脹是否得到治理,經濟秩序是否建立并完善,以及能否建立和健全有效配置資源,有利于經濟發展的經濟體制,這些是指經濟環境的特點。經濟環境作為一種抽象的名詞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它與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3.1 經濟環境的特點決定了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規模
經濟環境對體育運動改革與發展提出了一個現實問題,體育運動的改革與發展,必須根據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來確立體育發展的規模與速度。也就是體育產業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這些發展是受經濟環境所制約和影響的。經濟環境受地區發展狀況的影響,不同地區經濟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狀況就不同。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慢,經濟發展水平低。因此,西部地區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低,可支配收入比例小,其用于體育消費的支出較少,決定了西部地區體育產業市場發展的規模相對較小。沿海發達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高,用于體育消費的支出相對較多,對體育產品質量要求高,因此推動了體育產業市場的發展規模。
3.2 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對經濟環境的需求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多種所有制和多種經營方式的出現,人們的收入差距逐漸拉開,體育消費的層次性逐漸顯現,根據人們對體育消費的不同要求,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勢在必行。體育市場的需求是拉動體育消費的動力,體育市場規?;l展是溝通體育服務生產和
體育消費之間的橋梁。體育市場規?;?,可以通過國家投入、體育部門自籌和社會集資等多渠道的形式建設一批能舉辦比賽,又能向社會開放供群眾活動的不同功能、不同類型的體育場館,并加以市場化運作。又可以通過外商獨資,中外合資或個人投資興辦的以體育服務為內容的盈利性體育企業,從而發展和擴大體育市場規模。
3.3 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對經濟環境的適應性
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應與經濟環境相適應。體育運動項目的開發須符合地域文化特征;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應與區域經濟相協調;經濟發達地區體育的發展應以信息、高技術為主發展體育產品,建立社區俱樂部;經濟欠發達地區應以競技體育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經濟不發達地區競技體育方面應以民族傳統體育為主,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大眾化,體育用品業的生產則應以生產少數民族體育用品業為主,在社區體育方面,應采取百花齊放的方針。根據消費者對體育產品需求的不同,體育產業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應因地因時制宜,確定其發展規模和方向。
4 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應注意的問題
體育投資和體育消費主要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水平等經濟因素的制約。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的同時須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調整行業布局,優化資源配置,使體育產業的增長轉移到依靠本體產業軌道上來,才能提高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的程度,不會產生市場的無序、盲目發展以致資源浪費,加大成本,導致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的發展走彎路。體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促進體育消費的增長,從而優化人們的生活消費結構。從發展的角度看,對體育產業市場規?;l展的經濟環境分析和研究,為體育產業經營者和相關管理決策者提供有意義的借鑒和參考,減少和規避體育產業經營與投資的風險,使體育產業保持健康、快速、持續的發展。從而為體育產業市場規模化發展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駱秉全.簡編體育市場營銷學[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1:3.
[關鍵詞] 規?;?養殖業 模式 發展
[中圖分類號] S8-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3)03-0200-01
縱觀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養殖產業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從分散型向規模化,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農戶經營為主題,龍頭企業為主導,把分散的農戶養殖逐漸集中起來,形成養殖業的規模化、專業化、區域化和社會化,逐漸形成規?;B殖、加工運輸、市場營業的產業鏈,從而實現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規?;B殖模式概述
規?;B殖業就是從欄舍建設、生產設施配備、良種選擇、投入品使用、衛生防疫、糞污處理等方面滿足科學合理以實現畜禽良種化,養殖設施化,生產規范化,防疫制度化,糞污無害化,監管常態化的標準化、規?;a。規利用現代化的建筑設施和設備及環境調控技術為畜禽養殖創造比較適宜的生活環境,及為畜禽的規?;?、工廠化、集約化生產創造適宜的工藝模式和工程配套技術。參與創建的規模養殖場生產經營活動必須遵守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養殖場備案登記手續。參與創建的規模養殖場生產經營活動必須遵守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具備養殖場備案登記手續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養殖檔案完整,兩年內無重大動物疫病發生,且無非法添加物使用記錄;種畜禽場須具備《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
二、規模化養殖業在我國發展的歷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養殖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其發展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為以引進消化吸收發展方式為主的快速發展年代,我國先后引進并研制改良了國外現代化養雞、養豬等養殖模式與裝備,快速推動了我國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發展,是我國成為世界生產大國,并基本解決了我國人民的吃肉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畜禽舍縱向通風和濕簾降溫技術改造及新型畜舍為代表的第二個發展階段,解決了畜禽舍原先橫向通風的死角和夏季高溫問題。21世紀為我國養殖業尋求自主創新發展的清潔生產健康養殖工藝模式的設施養殖工程新技術階段。為我國的規模化養殖產業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我國畜牧養殖事業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經從過去的以引進消化吸收為主,轉變為現在的開發我國特色的設施畜牧工程技術模式、提升我國畜禽健康養殖產業自主支撐技術為主的發展方向。
在下一步的發展方向里,只有進一步做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與產業化經營相結合,才能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競爭優勢和帶動能力,建設標準化產業基地,采取“公司+規模養殖場戶”等形式發展標準化生產。主管單位加強信息引導和服務,建立穩定的產銷合作機制,推動標準化養殖產品品牌建立,努力實現努力實現生產上水平、產品有出路、效益有保障。
三、我國規模化養殖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規?;B殖在我國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是和國外比起來,依舊比較落后,受地域影響比較大,下面就存在的主要問題及發展出路做一簡單論述:
1.養殖規?;潭绕?,從業人員的投資能力薄弱。在我國,仍然以農戶小規模養殖為主,農民的投資能力低是影響養殖規模的主要因素。一般農戶因為收資金限制,無法擴大經營規模,購買不起正規的養殖產品設備,以至于無法創造良好的養殖環境,嚴重影響了產品的品質,所以,制定專門的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通過項目傾斜、以獎代補等手段引導生產經營活動,對規模化養殖場戶給予更多的扶持措施,支持、保障產品安全,是我國養殖產業升級的關鍵。
2.養殖工程技術的標準化、成套化程度低。我國至今未能從養殖模式定型研究入手,形成成套化、標準化、系列化的養殖裝備產業。更沒有實力研究適合于我國不同畜種和不同規模要求的不同生產工藝模式的養殖裝備技術,也談不上對養殖戶使用的簡單經濟型設備的研制開發等。由此嚴重影響養殖業的成本和相對競爭力。只有重點做好符合我國國情和地域特色的養殖工程的研究開發,集中地域優勢進行適宜的規?;a,逐步實現農村養殖戶專業化,養殖小區標準化,規?;?,才能為我國有集散型養殖向規?;B殖升級提供基礎,保證我國養殖業健康穩定發展。
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是我國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之一。從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國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迫切面臨著升級與轉型,實現農業規?;彤a業化的經營是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和發展方向,也是在新時期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規?;蛯I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如何利用新型城鎮化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規?;c專業化發展,協調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是我國現階段巫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早就被我國眾多的學者所注意到??赂FG認為,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影響、互為依托,農業剩余為城鎮化發展提供農產品以及剩余勞動力,而城鎮化則是作為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蓄水池,實現二者的同步推進時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曹俊杰等(2014>在分析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互動關系以及二者之間協調發展面臨的主要困境的基礎上,提出了協調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的若干政策建議。在定性分析我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問題上,諸多學者也做出了自己的貢獻。蘇發金(2012,運用時間序列VAR模型,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檢驗,認為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在短期內有負面影響,而在長期內則對其有促進作用。夏春萍等(2012 ) }"同樣運用VAR方法,得出的結論為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有明顯的正向帶動作用,反之亦然。毛智勇等(2013)通過采用得分比較方法,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協調度進行了國際比較,并定量分析了我國六個省域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現狀。夏顯力等(2013,利用協整和誤差修正模型分析了1991-2010年陜西省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動態關系,結果表明城鎮化對農業現代化發展影響顯著,而短期內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升會不利于城鎮化的提高。此外,張勇民等(2014) }',利用DEA方法,對我國民族地區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程度進行了實證檢驗。而韓國明等(2015)}e,則運用禍合協調度模型,對我國31個省域2005-2012年的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的協調度進行了測量,并分析了其空間演變趨勢。
總而言之,既有的研究對我國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以及協調度進行了充分的探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對我國各省兩化之間相互關系的定量研究依然不夠充分,現有的研究均是利用時間序列的VAR分析或是單獨分析某個省份內部的發展情況。本文將利用PVAR模型,對我國30個省級行政區域的新型城鎮化與農業產業規?;蛯I化發展的關系進行探討,并根據實證結果提出若干政策啟示。
關鍵詞:農業土地;規?;洜I;認識誤區
一、引言
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是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路徑。農業生產規模化才能產業化,才能現代化。通過對東北糧食主產區的考察發現,東北地區有發展農業土地規?;洜I的良好條件,并長期以來進行著土地規?;洜I的探索。如黑龍江省克山縣,2012年土地規?;洜I的面積已發展到 240 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 80%;遼寧省新民市土地規?;洜I達到85%以上。但長期以來,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從實踐對農業土地規?;洜I都存在著一定的認識誤區。每當談到土地規模經營,就認為是將土地集中管理,經營的土地面積越大越好,有規模就有效益。在這樣的一種認識下,一些社會資本(企業和個人)通過正常和非正常的手段開始進入到土地領域,集中土地,也引發一些社會矛盾,甚至侵害農民利益。因此,發展農業土地規?;洜I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否則就會走入歧途。
發展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應該遵照規模經營的規律行事。一是看是否具備條件。從國際上看,世界各國一般把60%~70%的農業勞動力穩定地轉入非農產業作為實行規模經營的起步條件,也就是非農產業發展到能夠吸納大量從土地中轉移出來的農民就業,這樣才能實現土地集中。二是看是否具有效果。從數量上看,農業土地規?;洜I不能一味地追求其規模大,還要看土地產出效率。如果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低,經營土地再大的規模也沒有意義。因此,推行農業土地規?;洜I要有正確的認識,不能盲目,要因地制宜,重在效果。
二、發展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誤區
誤區之一:把土地規?;洜I等同于土地數量集中。一些地方政府一談到土地規?;洜I,就想把土地集中起來,認為這樣就是規?;洜I了。在實踐上,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農業土地規?;洜I是在家庭承包經營體制長期不變的前提下推行的,國家以糧田為基準的各項農業補貼政策,使農民享受到土地給他們帶來的利益,增加了農民對土地的重視。在東北地區,由于土地資源豐富,推行土地規模經營是有優勢的。如哈爾濱市從2010年就開始出臺一些政策,鼓勵農機合作社擴大土地連片規模,推動農民帶地入社,以短期或長期租賃農民土地經營權的方式,促進土地多渠道向農機合作社流轉,擴大土地規模經營。部分具備條件的地區推行土地規?;洜I,確實提高了勞動效率,也給農民帶來了利益。實際上,地方政府看重了土地規模化經營帶來的利益,同時也忽略了土地規?;洜I帶來的風險。認為如果土地租金收入高于農民自己經營土地的收益,農民就會流轉自己的土地,就實現了土地規?;洜I,而農民在第二三產業能充分就業,又會得到一份收入。如果農民在第二三產業不能順利就業,其預期收入就無指望,那么風險就產生了。因此,政府推行土地規?;洜I的邏輯就是如果要實現推動土地規?;洜I的目標,就必須向農民支付比農民自己經營土地的收入高得多的租金。在東北地區,因制度的“路徑依賴”,政府依然按這種邏輯貪大求全地發展土地規?;洜I。我們也可以理性地想想看,租入土地的公司或機構憑什么就可以從土地上獲得高收入,這里面存在著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如2010吉林省某地一公司租170多公頃土地,在當年春耕生產時卻雇傭不到勞動力,即使找到了勞動力但人力成本也比較高,一天工資至少是100元,并且是現金支付,中午還要有免費午餐。如果租用土地的公司不能盈利,就不能全額支付土地租金,那么農民的收入就受到影響。如果農民不能從土地的規?;洜I中獲得土地的增值收益,節省出來的勞動力也因為沒有穩定的工作而不會獲得更多的收入,這時農民又不能收回土地耕種,那么農民的生存就困難了。因此,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的這一實踐誤區,會造成一些土地規?;洜I不良的后果。
誤區之二:把土地規?;洜I看作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形式或樣板。在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推進的進程中,農業土地規?;洜I是總體上的發展趨勢。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就人為地打造了一些有一定基礎的土地規?;洜I單位,出現了農民“被規?!?,但最終結果并不好,甚至傷了農民的心。我國總體上是一個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的農業大國,有2.4億多農戶,戶均農地規模不足0.4公項,推行農業土地經營化規模,要根據農業土地的實際經營狀況來確定。受人多地少的約束和農村人口流動與耕地面積下降趨勢的影響,農業土地規?;洜I不能貪大。在東北地區,農業自然資源稟賦雖好,但城市化進程中農民的有效轉移速度、農村人口流動和耕地減少的速度之間相互矛盾,再加上土地類型的多樣性,也使農業土地規?;洜I不能一刀切。比如,在平原區土地連片,適合機耕作業,具備推行土地規?;洜I的基本條件;在山區和半山區則更適合小規模的以農戶為單位的土地經營。在二三產業發達的地方,受土地自然資源稟賦的約束,即使90%的農民都成功地轉移到城鎮或非農產業,依然會存在戶均不足4公頃耕地的小規模經營。近年來的文獻資料顯示,截止2010年底全國已經有1.5億農村勞動力流動轉移,但土地規模經濟發展并不快。在東北地區,有成功的土地規模化經營的一些個案,多數是政府培植的種植大戶、個別強勢村委集中土地返租倒包和個別專業合作社所形成的土地規?;洜I的單位,但是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多數。因此,東北地區要推行土地規?;洜I,就要根據東北地區的土地自然分布、市場、農業生產技術與服務等條件,通盤考慮,以確保土地規?;洜I良性發展。
誤區之三:把土地規?;洜I當作強勢部門或利益部門獲取利益的工具。從趨勢上看,土地規?;洜I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要前提,但不能忽略現有的家庭承包經營土地的方式與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適應性。城市化發展使大批農村人口進入城市,那么,人都進城了,土地怎么辦,只有推行土地規模化經營,來解決農村人口的減少和土地的閑置等問題。土地經營可帶來財富,這財富不僅是政府的,更是農民的。從部分地方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后的情況看,一些公司進入農業生產領域,以低價收購農民土地,使農村土地向非耕種者過度集中,公司擔當土地經營的主角,農民成為這些公司的雇工,身份變成拿工資的農業工人。這樣一來,土地的規模效益多數被承包者獲得,造就了一批“新地主”,尤其是在那些農民“被規?!钡牡胤剑@些農民種的雖然是原先自己的地,但他們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雇傭,他們對田間作業的用心程度就大打折扣,消極怠工、偷懶?;瑫蔀槌B。例如在遼寧省新民市一個鎮的水稻生產區,全鎮的土地流轉由一家公司經營,被雇傭的農民就不像種自己家的耕地那樣盡心盡力,對水稻除草總是把草根留在土里,以期待下次公司還要再次雇傭他。種地也是個“良心活”,用不用心效果大不一樣,因而農民的勞動生產率及工作質量無法衡量。推行土地規?;洜I總體上還是利益驅動的,實現了利益邊界清晰,利益驅動就能使農民種自己的地,自覺并盡心盡力。
通過實地考察,實行土地規模化經營后,雖然土地的收益提高了,但是并不是所有村民的收益都在提高,而承包方占有了土地的規模效益。外來資本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土地產生的利潤歸外來公司所有,農戶承擔的風險增大了,農戶可能無法享受到土地的增值效益。如果農民得不到土地租金,或土地租金不能隨行就市,農民就會收回土地自己經營,不愿意再讓承包公司經營了。也有的農民將土地完全流轉給了其他種田人,變成了失地農民,他們有的進城務工成為新市民,有的重新淪為佃農。
三、發展農業土地規?;洜I的建議
1.因地制宜,發展多類型土地規?;洜I
發展農業土地規模化經營,首先受到農業自然資源的限制,不可能是一個模式,最佳規模也并不是惟一的。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決定了土地規模經營的類型,也決定了土地經營最佳規模是一個范圍相當大的領域,即多種不同規模類型的最佳規模。比如東北地區有平原、山地、丘陵等多樣地貌的土地,不同農戶或家庭農場擁有的土地資源不同,其規模不同,效率就不同;即使擁有不同土地資源的農戶其土地經營的規模相同,那么受生產要素的影響,其農業土地效率也會不同;假使土地經營效率相同,則規模會是一個較大范圍。因此,推行農業土地規?;洜I,不僅根據自然資源稟賦和相關技術條件來確定,也要考慮如農業土地經營者的能力、政府相關制度(如土地政策、人口政策、戶籍制度等)、市場環境變化等因素。所以,發展農業土地規?;洜I不能一刀切,必須根據當地實有的各方面條件,實行多類型的土地規?;洜I。
2.尊重客觀規律,發展有效性的土地規?;洜I
通常用農業生產效率來衡量土地規?;洜I的有效性。實踐證明,農業生產效率并不完全取決于土地經營規模,它還取決于農業分工專業化水平,比如土地產權制度、農業技術進步、農戶經營者個人素質等。在很多情況下,分工、專業化、組織化、市場化等發展的規律性綜合影響著農業生產效率,比如不同方式的技術進步會使農業生產效率持續增長,與土地經營規模沒有任何關系。在東北地區就要根據土地自然稟賦具體類型,通過分工專業化實現平原區農業機械化生產的經濟效益增長和山地區小農經濟效益增長并行,無論是大規模農場,還是中小規模農場或小型農戶經營,追求規模經營的有效性。正象施蒂格勒創造的以生存技術法確定的最佳規模群,即與分工、專業化、經濟組織和效率密切相關的規模。所以,從農業生產效率視角,應發展有效性的農業土地規?;洜I。
3.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公共服務,為土地規?;洜I提供服務保障
政府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引導和建立一系列涵蓋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社會化服務體系,包括農資供應、農機、種子繁育基地等,實行訂單式服務。增大農村教育、衛生和文化等領域的覆蓋面,逐步提高農村的整體水平。打破城鄉的制度障礙,實現人口的自由遷徙和城鄉間的自由流動,讓農民與城市自由往來;實現金融和土地要素自由流轉,可以借鑒重慶市的做法,通過地票解決金融和土地流轉問題。尊重農民的意愿和自由選擇,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統籌安排,形成土地規?;洜I的服務體制,實現新型農業生產方式。
4.推行家庭農場,為發展土地規?;洜I打造主體
按照十的思路,家庭農場作為農業生產單位,將成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主體。它是以農戶家庭為基本組織單位,以市場為導向,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專業從事適度規模的農林牧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實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家庭農場是促進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形式。據農業部統計,目前中國經營面積達30畝以上的種植業大戶已達887.4萬戶。在東北地區,發展家庭農場已經成為提高農業規?;洜I水平的有效載體,也是現代農業經營主體中表現最活躍、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例如,吉林省延邊地區90%以上的專業農場都是農民經營的,2012年吉林延邊451家專業農場實現凈利潤2.04億元,平均每個農場盈利45萬元,糧食單產高出全州平均值20%左右;農村土地流轉價格已經從過去的每公頃2000元至3000元,提高到目前的每公頃5000元到6500元。因此,要積極營造支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氛圍,制定扶持家庭農場發展的政策,打造土地規?;洜I主體。
“自然再生產與經濟再生產交織在一起”的農業生產特點和“三化”同步推進的內在邏輯要求,決定了土地規模化經營是最適合農業生產的生產方式,最能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從某種意義上說,有些地方推行的“公司 + 農戶”土地規?;洜I的組織模式,是企業與農民的合作,是家庭成員之間利益共同體的最佳組合,就好比盧梭所描述的“獵鹿”典故。由于雙方的效用函數不一致,企業不一定能種好地,只有把農業當成終身職業追求的農民,才能種好耕地。只有讓“農民自己種地,種自己的地”,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所以,推行農業土地規模經營,要從實踐的誤區走出來,真正發揮土地規?;洜I應有的經濟優勢。
參考文獻:
[1]郭慶海.我國商品糧基地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當代經濟研究,2005(10).
[2]李林巖.梨樹探索土地規?;洜I新模式[N].吉林日報,2012-01-09.
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欠睒s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現“兩個率先”的現實選擇,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第一工程。根據《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高效外向農業的意見》(蘇政發〔*〕44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明確高效農業規?;哪繕巳蝿?/p>
今年以來,全市各地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高效外向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高效農業規?;尸F良好發展態勢。全市高效農業面積、上半年農產品出口增幅列全省第一,“三資”開發農業、農業增加值、農民收入等都位居全省前列。但是,高效農業規?;c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相比還存在不少差距,面臨著不少的壓力和挑戰。各地要抓住當前高效農業發展的有利時機,從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認識,堅定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男判?,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精心謀劃,扎實推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加快推進高效農業規?;目傮w要求是:堅持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提升農產品競爭力為目標,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高效農業規?;攸c項目為抓手,聚集資源、聚集資金、聚集技術,加強產業整合,擴大基地規模,突出龍頭帶動,大力發展經濟效益好、附加值和外向度高、帶動作用明顯的農業產業,推進高效農業規?;?、產業化,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時期推進高效農業規?;哪繕巳蝿帐牵孩俚?010年,全市有10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高效優勢特色產業,有10個在全省全國有影響的高效農業品牌,有100個高效優勢特色產業龍頭企業;②高效農業規?;潭缺3秩〉谝唬r產品出口增幅保持全省第一,農業增加值保持全省前兩位;③高效農業規模每年擴大4-5%,到2010年全市畝均效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業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高效農業規模達到60%以上,其中大蒜、苔蒜、創匯特菜、設施蔬菜、食用菌、花卉苗木產業達到80%;④畜牧業規模養殖比重每年提高5個百分點,到2010年規模養殖比重生豬達55%,蛋禽達85%,肉禽達85%,奶牛達85%,肉羊達40%,建成集約化規模養殖企業10個,養殖小區300個,中等規模養殖場500個,專業大戶1萬個。
二、做大做強高效優勢特色產業
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主導產業,2010年優勢農產品生產總量占農產品總量的75%以上。從全市來講,重點規劃建設蔬菜、林業、果品、奶業、畜禽、銀杏、食用菌、水產、花卉苗木和優質稻麥十大主導產業。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的資源稟賦,突出2-3個具有鮮明區域特色的主導產業,進行重點扶持和建設,把優勢做優,強項做強。豐縣重點發展紅富士蘋果、高效苔蒜產業,沛縣重點發展生態肉鴨、創匯特菜產業,*縣重點發展奶業、設施蔬菜和食用菌產業,睢寧縣重點發展波雜山羊、三水梨產業,*市重點發展大蒜、木業和銀杏產業,*市重點發展優質瘦肉型豬、高效漁業和花卉苗木產業,*區重點發展設施蔬菜和石榴產業。每個高效優勢特色產業都要做到“五個一”,即有一個科學的產業規劃,落實一位高水平的首席專家,建設一批高標準的示范基地,扶持一批叫得響的產品品牌,培育一批有潛力的重點龍頭企業。通過“市場引導、農民參與、龍頭帶動、政策扶持、政府服務”的產業化模式,做大主導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蔬菜、奶業、肉鴨、板材、銀杏產業要成為全國“單打冠軍”,果品、大蒜、食用菌、肉羊產業成為全省“單打冠軍”,逐步形成產業帶、產業群和塊狀經濟發展新格局。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圍繞農業產業優化升級,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切實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水平,2010年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要達到1:1。一是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繼續加大扶持力度,認真落實國家和省、市關于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優惠政策,對一批競爭力強、帶動面廣、利益聯結緊密的重點龍頭企業,在提供貸款、減免相關稅費、農業開發立項和用地、用電等方面,實行區別對待,集中扶持,促其做大做強。要抓住農發行拓展新業務的機遇,爭取更多的龍頭企業獲得農發信貸支持,破解融資難題。市財政繼續安排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的貸款貼息,對省安排我市龍頭企業的專項資金,市財政按1:1配套。各地也要切實增加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投入。到2010年,力爭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5個,超5億元的達到10個,超億元的達到50個。二是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和扶持農民在生產服務、產品流通、儲藏加工、市場銷售等環節,組建多種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程度。加快推廣“企業+合作經濟組織+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并積極探索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為農戶承貸承還、提供貸款擔保等有效辦法,提高龍頭企業和合作經濟組織的帶動能力。到2010年,全市加入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數占農戶總數的40%以上,省級“四有”示范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達到100家,形成一批銷售收入突破5000萬元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群體。三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連鎖經營、配送專賣等農產品現代營銷業態和流通方式,加快農貿市場超市化步伐,促進農產品流通和銷售。到2010年,力爭交易額過億元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0家以上。大力培育農民經紀人隊伍,促進農產品流通。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以及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建立,提高優勢農產品的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擴大規模效益。
四、全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
以保障消費安全和提高農產品競爭力為重點,繼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健全農業標準體系,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逐步推行農產品全過程標準化生產,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一是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積極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準備工作,廣泛宣傳《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重要意義、主要內容、具體規定和法律責任,提高公眾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引導農產品生產者、銷售者加強質量安全管理,保障農產品消費安全。二是大力開展農產品質量認證。認真組織開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和無公害農產品及產地認定,進一步擴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規模,力爭每年新增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40個以上。對已形成特色和規模優勢的農產品,要抓緊注冊商標,統一對外品牌,爭創一批國家和省級名牌農產品,進一步提高我市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力爭每年新注冊農產品商標50件以上,新推薦認定著名商標5件以上,新認定知名商標10件以上。三是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人員隊伍及制度建設,進一步提升檢驗檢測能力和技術水平。加強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積極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農產品、農業投入品、農藥和獸藥殘留的質量安全例行監測。
四是深入開展農業投入品綜合整治。加大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督檢查力度,經常性開展農業執法大檢查,重點查處使用違農藥和獸藥殘留超標等問題,嚴厲打擊制售假種子和偽劣農藥、化肥等坑農、傷農行為,并通過放心農資下鄉進村和信息服務等活動,進一步整頓規范農資市場秩序,確保農資產品優質優價和穩定供應。今后,每年都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工作實行目標管理,市財政安排專項補助經費,用于品牌審定認可、市場例行監測和農業標準修訂等方面的以獎代補。各縣(市)區也要配套進行獎勵補助。
五、加快提高農業外向化水平
按照《江蘇省農產品出口振興計劃(*-2010年)》的要求,結合我市農產品出口的實際情況,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要圍繞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地區,大力推進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農產品出口促銷、農業招商引資和農產品出口品牌培育,提升我市農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農業國際化水平。一是加強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結合出口企業誠信體系建設,積極引導企業瞄準出口目標市場,高標準建設出口農產品基地,并推行基地檢驗檢疫備案注冊,實現從“基地”到“目標市場”的全程質量控制。二是增強農產品出口企業市場競爭力。加大對農業出口企業扶持力度,引導、支持企業把項目、資金、技改投入的重點轉移到發展高效外向農業上來。鼓勵有條件的農業企業到境外申請商標注冊、衛生注冊和取得產品質量專項認證,設立農產品促銷與展示窗口,進行農業貿易考察與投資合作,提升高效農業的發展空間、層次與水平。對當年農副產品出口額超過上年實績的涉農企業給予獎勵,獎金由同級財政安排。三是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進一步優化農業投資環境,創新招商方式和手段,吸引“三資”開發高效農業,壯大農產品出口主體,打造一批強勢農產品出口企業。精心組織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江蘇名特優農產品(上海)交易會和江蘇農業國際合作洽談會等活動,擴大我市與境內外農業的交流與合作,吸引境外資本投資開發農業,促進農產品出口創匯。
六、大力實施科教興農戰略
以建立農業優質、高效、生態、安全技術體系為目標,積極轉化、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強化科技對高效農業規?;闹巫饔?。一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技術推廣機制。進一步加強鎮級公益性農業推廣服務機構的建設和管理,加快推進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及時足額拔付工作經費,確保業務正常開展。鼓勵和支持農業企業、各類合作經濟組織積極參與農業科技推廣,逐步構建多元化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促進農業科技進村入戶。三是加快科技成果推廣轉化。繼續實施農業三項更新工程,加大優質高效高抗新品種和省工節本增效新技術示范推廣力度。全市每年推廣農林牧漁新品種(品系)50個、新技術50項以上。深入開展“送科技下鄉、促農民增收”活動,組織科技人員把最新科研成果,特別是對推進高效農業規模化有較大拉動作用的重大技術應用到農業生產和加工領域。加快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建設,通過典型引路,示范輻射,推進高效農業規?;?。每個縣(市)、*區都要建立一個集示范、銷售、培訓為一體的優質高檔種苗基地,帶動整體農業科技含量的提高。三是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加大農村信息化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綠色證書”、“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致富工程”的推進力度,突出技能培訓、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農民就業技能和致富本領。大力推廣培訓券方式,提高培訓資金使用效益。四是提高農業的物質裝備水平。認真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特別是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逐步發展壯大農機專業化作業隊伍,扶持建立各種類型的農機服務組織,提高農機服務能力。
七、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市關于扶持“三農”的各項政策,切實加大對推進高效農業規?;耐度搿Ro緊抓住省政府啟動實施高效農業百項工程和加快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機遇,精心準備申報項目,積極爭取省級專項資金投入。要按照《市政府關于整合優化農業項目資金的實施意見》(徐政發〔*〕115號)的要求,對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優化,集中使用,建設一批重點項目,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壯大一批特色產業。各縣(市)、*區財政資金也要進行相應調整,強化整合,形成合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拓寬農業投資領域,不斷創新農業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以“三資”投入為主體、以金融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為推進高效農業規?;峁┯辛Φ馁Y金保障。
1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現狀
青島市海水養殖業發展基礎和優勢比較突出,全市管轄海域1.22萬kmZ和710km海岸線,海洋資源豐富,全國五次海水養殖產業浪潮均起源于青島,有著良好的海水養殖產業基礎。2009年,全市深水抗風浪網箱達到1800多個,成為北方地區最大的抗風浪網箱養殖基地。工廠化養殖規模達到65萬m3水體,養殖品種由單一的魚類養殖發展到魚、海參、蝦并舉,養殖區逐步由分散向集中發展。池塘改造養參面積達到0.3萬h擴(4萬多畝),并形成了多處千畝以上規模化養殖示范基地。在海水養殖業的帶動下,全市海洋漁業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趨勢。2009年,全市漁業總產值335.7億元,占海洋經濟的22.3%;水產品總產量110萬t,其中,海水養殖80.3萬t,占73%;全市實現水產品產值104.7億元,增長10.2%;漁民人均純收人12800元,高出農民人均純收人38.3%。漁業成為海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成為沿海鎮村經濟發展支柱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2存在問題
2.1養位規模小,且呈逐年縮減趨勢
目前,全市海水養殖面積(33.3h襯以上)累計3.6萬hmZ(54萬畝),養殖業戶1.5萬戶。而大連、寧波海水規模養殖面積為27.3萬hmZ(260萬畝)、4.2萬hmZ(61.5萬畝),分別是青島市的4.8倍和1.14倍。大部分養殖池塘是在原有蝦池基礎上簡單開挖改造形成的,缺乏統一的整體規劃,進排水系統、供電等不配套。隨著工業化、城市化推進,港口、旅游、修造船等相關涉海產業的快速發展,大批漁業項目從海岸線上撤出,沿海養殖水域被大幅度縮減,養殖漁民“失?!爆F象日漸凸現,養殖水域利用結構性矛盾突出。據不完全統計,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市約有1.3萬hm,(20萬畝)養殖水域灘涂被占用,占海水養殖總面積的40%多。與此相比,海上空間資源還有很大開發潛力,青島市1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1273k時,30m等深線以內水域面積9165k襯,但深海資源開發利用率僅占2%,一巧m-一40m海域利用率更低,目前國際上海水養殖區域已拓展到負幾十米,深海養殖開發利用空間很大。
2.2主導產業弱,市場竟爭力不高
據調查分析,全市海水養殖業產業化、標準化程度不高,主導產業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特別是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能力不夠,缺少拉動漁業產業發展的主導品種,尚未形成規模效益。從加工環節看,海水養殖產品加工粗放、產業化鏈條較短,難以達到靠加工帶動養殖產品增效、實現漁民增收目的。從市場競爭看,由于缺乏具有自身特點品牌培育,尤其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名牌不多,市場占有率不高,始終沒有擺脫內銷束縛(當地銷售占70%)。
2.3經營管理粗,養殖效益不理想
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海水養殖先后興起了蝦、扇貝、魚類和海參、鮑等養殖浪潮,均收到了明顯成效。但多年來,一家一戶分散式經營,直接影響了養殖業的規模發展。膠南90%的蝦池由沿海村養殖戶分散經營,且發包期年限不等,短期內實現資源整合、統一管理和規模開發存在難度。另外,由于缺乏科學管理,不少養殖場放苗過密,超過環境容量,影響產量效益。膠州雜色蛤養殖,從最初的每667mZ放苗幾十公斤到現在的500多公斤,致使雜色蛤生長緩慢,養殖效益下降。
3發展對策建議
3.1制定規劃,整合水產養殖規模
海水養殖業的發展涉及到資源、市場、科技、投資等諸多方面,必須統籌考慮,科學謀劃。一是由市海洋與漁業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在深人調研、摸清底數、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抓緊制定海水養殖業發展規劃和比較具體的分區、分類指導性計劃,明確發展布局、品種結構、產品層次、質量要求和市場目標,加大資源整合開發力度,規劃建設高標準規模化養殖區,形成規模布局、集約發展的養殖新格局。二是盡快出臺《青島海洋功能區劃》和《水域灘涂養殖規劃》,指導沿海區市制定海水養殖發展規劃,發揮資源優勢,加強分類指導,科學合理地確定養殖區域、發展規模、生產布局和養殖容量,加快引導水產養殖從岸線向陸上、從海面向海底、從近海向外海轉移。三是加快海水養殖業規模發展。發展海參、鮑、蝦、蟹混養,提高立體化養殖效益。當前,在對全市適宜發展海水規模養殖的蝦池進行調查基礎上,抓緊制定養殖規模標準,合理確定養殖面積,加大整合力度,突出搞好內部設施配套以及道路、供電、綠化等建設,盡快打造一批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集約高效的標準化、規?;】叼B殖示范區。爭取利用2一3年時間,建成3處66.7h襯(1側刃畝)以上規模養殖示范區。
3.2調整結構,發展優質高效品種
一是深人調整海水養殖結構,加快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將海參、鮑、對蝦等優勢品種做大做強,力爭3年時間打造幾個產值過5億元、10億元的優勢品種,形成支撐全市海水養殖的主導產業。二是大力推廣新型高效養殖模式。重點推進高標準規?;】叼B殖,突出發展標準化池塘養海參、深??癸L浪網箱養魚、工廠化養殖等集約化養殖模式,盡快形成一批海水養殖高效生產基地,擴大海珍品和高價值海水魚精養規模,提高海珍品養殖比重。三是發揮區位優勢,發展當地海產品加工生產。鼓勵現有從事水產品來料加工企業擴大規模,組織開展具有一定市場前景的當地海產品加工生產,拉長海產品加工鏈條,提高海產品加工附加值。
3.3培育品牌,做大做強水產品加工業
提高市場占有率,實現地方品牌走出去,必須把品牌創建作為推進海水規?;B殖的重要抓手。一方面,充分借助現有海水養殖基地優勢,擴大名特優珍稀海洋生物養殖規模,提高優質品種的覆蓋率,依靠規模優勢提高市場影響力。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為海水規?;B殖深加工搞好配套服務。積極擴大本地自有水產品加工出口規模,利用改造、擴建、新建相結合的辦法,推進漁業產品精深加工進程,形成養殖、加工、出口“三駕并驅”格局。同時,積極引進一批海洋食品深加工企業,扶持開發多樣化、系列化、標準化的海洋食品,打造青島海產品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