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時間:2023-06-13 16:20: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中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概述
地理素養是學習者在學習地理知識后所形成的以地理觀念看待、解決問題的心理意識,而地理核心素養是地理素養的核心構成部分,其也是高中學生必須具體的、推動學生終身發展與社會適應力進步的重要能力素養。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復合性理論,其與高中地理教學目標相結合,生成了三大核心素養。即地理核心觀念,地理核心能力與地理核心知識。換言之學習地理學科,就是獲取地理知識,建立地理觀念與培養地理能力,進而構成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二、高中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效途徑分析
1.構建地理課程知識體系,啟發學生能力成長
地理學科的課程教育要為學生提供適合其能力成長,與終身進步的地理知識技能,讓學生由對知識概念的學習,轉化為對能力運用的學習,做到學以致用,令學生在學習中收獲求知意識與能力上的成長。高中地理學科教育不僅應教授學生基本的地理知識概念,還需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意識,學會運用地理觀念看待、分析與解決事物問題,由地理知識的學習構建學生的地理觀念與地理能力,并進一步建立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例如構建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生,在看待霧霾問題時,就不會僅從霧霾的危害方面做分析,還會從霧霾的產生區域與空間分布、霧霾的地理特性、霧霾的成因與具體整治應對措施等角度予以研究,以整體性的地理思維意識對待、解決實際問題。
對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就應構建地理課程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從概括性的地理概念,擴展到學習具體的學科思想與運用方法,以地理學科的本質特性出發,在為學生構建地理學科知識聯系與內在結構進程中,指引學生運用自身思維探究、解決知識問題,進而為其培養地理學科獨有的空間觀念、人地聯系意識等,進而從地理知識學習角度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比如教師可從教材目錄中提煉出主體學識,再將各章節單元知識與主題學識相銜接,同時繪制知識聯系圖或思維導圖,將地理原理、概念與具體事實性知識技能向結合,在知識體系構建中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與能力的成長,以有效建立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與教材知識內容相結合,樹立學生正確地理核心觀念
教師在課堂教育進程中,應注意引領學生運用地理核心觀念認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相關問題,通過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實踐運用與自主探索求知,由此培養學生正確、科學的地理價值與思維觀念,帶動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
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從課本教材中挖掘地理核心觀念,以課本知識為載體,在對學生的講解傳授中帶出地理核心觀念,令?W生不斷吸收理解地理核心知識,同時也建立起正確的地理核心觀念。為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活動時,可使用對不同地理思考觀念的比對與評判、自我反思認識等方式,推動學生建立起對人地關系、資源可持續發展等問題的認識提升,由此培養出學生科學合理的人口、資源與人地關系等觀念,進而形成地理核心觀念,為學生掌握地理核心能力打下思維基礎。
例如,在教學“人口的變化”一節時,為有效培養學生人口觀的地理核心觀念,教師在課堂可首先闡述當前我國已步入人口發展日趨復雜的局面,其明顯特征有:人口總體素質水平較低,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較大,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出生人口中性別比較高并難以降低,國內流動遷移人口數量持續提升,貧困人口逐步下降但結構呈現多元化趨勢等。之后由學生將自己在課前準備的,有關我國人口的資料數據在課堂上進行分享交流,由學生對我國人口所存在的問題做探討發言,形成初步的人口觀意識與結論。之后由教師對學生總結出的人口觀念做點撥與修正,為學生指引出正確、科學的人口觀,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觀念,促進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案例教學;核心素養;高中地理
一、研究背景
地理核心素養,是在地理素養的前提下,找出其中主要的、對今后發展產生決定性影響的地理學科素養。在課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理念,轉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模式。所以,基于核心素養下,我們做好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工作,加快培養綜合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強學生綜合能力水平。不過,目前學校教育中依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學校為了提升學生考試成績水平,地理課堂教學中依然以傳統教學理念。而在實際教學中,基于地理核心素養下的案例教學發展中存在諸多不足。因此,全面做好核心素養下地理課堂的案例教學工作,對于我們做好地理教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二、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存在問題
案例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在案例教學開展中,不同教師也在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方面持有積極態度。不過,在實際過程中,推動高中地理案例教學工作,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案例教學中,地理核心素養尚未得到充分體現
在傳統應試教育背景下,學生對于地理學科的認知普遍不足,片面的認為地理學習中僅僅通過死記硬背便能夠過關。整體上看,學校管理中,對于地理教育內容及其價值普遍缺乏明確的認知,特別是在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方面,認知程度更是非常有限。所以,從教師層面,由于尚未對地理教育的認知特別是對于地理教育核心素養的認知沒有提升到一定的層次。因此,地理課堂案例教學中,教師很容易會忽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
(二)教師案例素材選擇渠道單一,尚未形成系統化案例素材庫
案例教學中,教師選取的素材來源主要以網絡、課本、日常生活等不同方面。不過,在各種各樣的素材來源下,如何選擇與教材能力要求相符的典型案例,則需要教師花費一定的時間去篩選。在案例選擇中,部分教師僅僅注重案例的趣味性,而忽略了案例的知識性。因此,案例選擇的針對性不強,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同時,地理教師在案例教學中,并沒有建立系統化、專業性的素材庫,教師具體應用教學案例時,每次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篩選。
(三)案例教學中沒有尊重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地理案例教學中,教師沒有發揮主導作用,對于學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缺乏一定的引導。相應的,在案例討論中,教師也缺乏對于學生案例討論的指導,甚至存在著與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相違背的情況。同時,學生對案例進行討論時,大多以小組討論并由代表發言匯報方式為主,而在討論中很容易出現部分學生討論不積極、不主動的情況,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水平。
三、核心素養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學的提升建議
(一)提升地理核心素養在案例教學中的認知
提升核心素養在案例教學中的認識水平,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能夠更好的了解掌握相關地理知識,提升合作及互動性水平。同時,教師也應該重點發揮案例教學的優勢,推動地理核心素養目標的實現。首先,在日常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確定將地理核心素養培養應用到地理案例教學中來,在能夠明確課堂教學方向的基礎上,推動學生更好的提升地理核心素養水平。其次,教師應鼓勵學生在不同的地理案例中來找出并分析問題,通過不斷探索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來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能力。
(二)確定案例篩選原則,建立案例素材庫
案例篩選中,地理教師應該按照典型性、客觀性的原則做好案例篩選工作。首先,典型案例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通過典型案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并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此同時,案例選擇時,教師還應該以客觀事實為參考。在案例素材選取中,主要以自然、人文景觀為主。只有這樣的案例,才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習對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還應該重點做好案例素材庫收集整理工作,結合生活實際做好素材更新。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地理教學 教學整合
一、把握新課程核心理念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的五項基本理念。對于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一是理論層面上,是從專家的視角闡述的理念,是科學而系統的理論體系。二是通俗層面上,是基于基本理念的理解,抓住其本質精髓的觀念意識,對新課程實施比較通俗的思想意識和普遍共識。理念不能太多,把問題復雜化。廣大基層教師更為需要通俗易懂的、簡明扼要的、能深入人心、耳熟能詳的基本理念,需要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把握高中地理新課程理念,關鍵是要把握住其核心理念。本輪課程改革理念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于地理學科來講,核心的理念是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其他的,如第二條,是對于課程設置而言;第三條是重視自主學習的方式方法;第四條是強調教與學的手段;第五條是如何評價。這就不難看出,為了培養學生地理素養這個核心,要多方共同努力。在新課程實施中,主要是圍繞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素養而采取多手段多樣式教學。
地理素養可以理解為地理素質與修養,是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與整體反映,既有內化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行為。地理素養是一種綜合素養,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要求必備的地理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地理知識基礎,是學生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是初中階段“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延續。三是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意識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也是可持續發展觀的核心理念;四是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還可以從學習過程和內容結構上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包括掌握地理知識的素養,運用地理技能的素養,獲取地理信息的素養,探索地理問題的素養,關愛鄉土和關愛祖國的素養,關愛全球的素養,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素養,學會生存的素養,學會學習與合作的素養等等。
二、強化新課程理念與教學整合
1、把握理念,用好教材
新課程理念倡導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無疑是大大地增加了教師教學的難度。面臨著教材的多樣性與選擇性,教學方式方法多元化,重要的問題是把握好課標理念與現行教材的整合。這就要下大氣力研讀課程標準,精確把握其精要部分。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最大特點,是按照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這個大目標來設計和編制的,而不是按地理知識結構體系來設計編寫的。這樣,體現在課程標準和教材體系上,就沒有過去習慣上的知識結構和邏輯聯系那么系統和嚴謹,但在培養地理素養的理念上卻十分鮮明。在教材使用上,可以人教版教材為藍本(因其基本上保留了傳統的編寫體系和學習習慣),把高中與初中、必修與選修、系統與分區的所有內容(共十四本教材)整合起來,并吸納其他版本教材的精華部分,博取眾家之長,在新課程理念下融為一體。在教材處理上,要強化主干知識,合理刪減枝梢末葉,理順內在邏輯關系,整合成適合于自己學生的高中文科地理新課程體系。
2、把握課標形神兼顧
新課程標準有“形”可考量,以教材和教學為載體。把握新課程理念則如靈魂或“神”,“形”與“神”必須兼顧,一體化運行。從新課程基本理念的視角來認識問題,就容易理解課程標準的意圖,把握其靈魂的東西,做到“形散神不散”。所謂“形散”,就是可以用不同教材和課程資源,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鼓勵“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但其基本理念和標準應是統一的,并作為一種靈魂貫穿于全部教材和教學過程之中,這就是“神”不散的意思。只有把握好理念,才能形神兼顧,使教學有“魂”。最主要的就是要牢牢扭住地理素養這個核心理念,貫穿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千方百計地、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念。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關注生產、生活身邊事,由生活化到理性化,再由書本到實踐,上掛下連,旁征博引、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形成地理能力。書本上的所有地理現象和原理都有生活基礎和能感受到的實例。實際案例雖然在我們的周圍,但不是都能感受到和說出“理”來,要想方設法去挖掘。一是教師要關注實際,心里要有案例,視野要有實物;二是要引導學生列舉、查找與探究。三是有效利用網絡和各種課程資源等廣泛獲取。這些身邊事既是課堂教學的好素材,也是備考中設計靈活試題的素材。聯系實際教學,課堂生動有趣,學生愛學會學,素養培養盡在其中。
三、促進新課程理念與備考整合
地理高考的態勢與走向,對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的影響至關重要。從考試大綱的要求看,以能力測試為主導、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在能力要求中,突出對學生地理素養的要求,側重“融會貫通”和“靈活運用”。雖然每年有一些變化,但主要的還是四個方面:一是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能力;二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地理問題;三是理解、分析、解釋有關地理事物,發現地理問題,探究地理問題;四是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能力。從考試的內容范圍看,仍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三部分。高中自然地理知識是地理通識,是地理素養的基礎,每年高考涉及的考點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高中人文地理是在自然地理基礎上的應用地理素養,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年的考試中偏重理論應用。高中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在空間上綜合反映和具體體現。近年關注地緣政治敏感區、自然災害多發區、生態環境破壞區、重要資源分布與出口區、重大工程的建設和戰略區、區域政治經濟合作區、海陸交通樞紐區、旅游探險活動區等。從全國和各地的考試卷看,一是突出地理主干知識,重視對地理基礎知識的再識讀、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理解和應用。二是突出能力考察,尤為突出的是與生產、生活有密切關聯的能力考查,把獲取、解讀、比較、分析、判斷、應用等各種能力考查融入到每道試題中。三是關注人與自然的關系,注重現實問題和熱點問題,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問題。四是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倡導生活有用地理,強化問題探究能力,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教材中沒有的新問題等。
高中地理新課程實施與高考備考取向的整合,關鍵是尋求二者之間的共同目標和結合點,并以此為依據,從結合點著眼,從過程和策略上著手,并進行整合。
關鍵詞: 核心素養 地理課堂 活動教學
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一些教學活動看似重視學生主體,其實不然。一節變“滿堂灌”為“滿堂問”的課,學生只是教師思想的表達者、表演者,被剝奪了思考的權利,學生的主體地位自然被忽視了,久而久之逐漸形成對問題的惰性和思維的僵化。一線教師應深刻懂得:教學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學,教學生自己學,教學生從“學會”提升到“會學”和“能學”。
一、高中地理課活動教學的特點
高中地理課活動教學是采用一定的活動,開展和參與地理課教學。開展一些學習活動,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讀書背書學習;需要在課外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但不是所有實踐活動都能稱得上高中地理課教學活動。高中地理課活動教學特點如下:
1.目的性?;顒咏虒W服從于高中地理課教學目標,一定教育教學內容規定和制約著活動形式、規模及時空。每一次或每一項活動的方案設計、活動過程和反饋評價,都與相關聯的學習內容相呼應和相匹配。
2.參與性?;顒咏虒W在一定時間里給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空間,學生是活動的主人,活動向每位學生開放,全員參與,體現教育公平;活動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是活動教學本質的要求。
3.實踐性?;顒咏虒W即活動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認識轉化為能力的橋梁。地理課活動教學不完全等于創造物質財富的實踐活動,盡管它可能產生一定的生產力,但衡量標準是精神方面及學生綜合素質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動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高中地理課活動教學內容依據學科教學目標劃分,可以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依據學科教學內容劃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課活動形式分課內、課外,主要有以下多種。
1.課堂內活動教學形式。
(1)課堂討論。根據教學內容設置探究情境(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案例,如圖片、漫畫、背景材料、社會熱點話題、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賞等),并根據情境設置創造性地設計出進行探究的問題。
(2)主題辯論。按照教學內容和目標要求,設定某一辯題,由學生組合成正方、反方、評價方、觀眾方等,開展辯論,要求恰當運用知識、科學分析問題、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及團隊精神。
(3)角色扮演。依據一定學習內容創設一定情境,圍繞某一具體問題,讓學生扮演不同角色,開展演出活動,其他學生作為觀眾,觀看并思考表演的內容寓意,從中得到啟迪。
2.課堂外活動形式。
(1)社會調查。把學生組織起來,組成活動小組,走出課堂,開展專題調查。一般程序有:定題―選點―擬綱―分工―調研―總結―成文―考評。社會調查是中學生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增長才干的最佳途徑之一。
(2)參觀考察。從實際出發,配合一定的學習內容,組織學生到工廠、農村、博物館、海正藥業、烈士陵園、名勝陵園、名勝古跡等參觀考察。此項活動有利于學生深入社會,不忘歷史,了解自然,熱愛家鄉,有利于開闊視野,提高人文素養。
(3)信息處理。要求學生每日收聽收看電臺電視播出的時政新聞,是高中地理課活動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同時指導和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報紙、上網搜索、圖書館借閱書刊等多種渠道,學會收集、篩選信息,處理利用信息,以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增強其科學精神和綜合素質。
三、活動教學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興趣是學習行為的動力系統,促進學習者認知有效轉化為行為,使學生學習達到最佳狀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睦韺W家皮亞杰也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素質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陸游詩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比粢_拓學生視野,提高探究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就必須讓學生將所學課本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親自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3.有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活動能使學生在活動中鞏固、拓展課堂所學理論,在實踐運用中檢驗理論,從而避免學生讀死書和死讀書的現象,做到學用一致,強化學習效果。例如:講農業區位因素時,可以讓學生扮演農民,自己考慮種什么莊稼,種這些莊稼需要考慮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動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準確確立教師的角色地位?;顒咏虒W中,教師將不再是“專家”、“講師”、“教授”,而是學生學習、發展的合作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形象地講,教師就是“六導”,即提高思想覺悟的“導師”、教學活動的“導演”、創設情境的“導游”、發表見解的“導播”、釋疑解惑的“導航”、明理教育的“導行”。
2.提高活動的含金量?!耙曰顒哟侔l展”是對活動教學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動教學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的切入點。活動的開展既要依據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應依據大綱,立意新、定位準、講實效,體現三個層次的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把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結合起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課堂活動與課外活動各有千秋,但又是統一的,主體都是學生,基礎都是學生的實踐和社會生活,目的都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有效發展。
總之,課改是挑戰,需要勇氣;教學是藝術,需要大膽而不懈創新?;顒咏虒W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學其他形態,而是強調各種形態的相互補充和有機結合,它們統一于現實的教學過程之中。
參考文獻:
[1]張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課堂學習活動的有效性.
[2]錢茜.論地理課堂中學生活動的有效性.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高中地理 實踐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9-0197-01
高中地理新課程十分重視對學生身邊的地理問題的探究,鼓勵學生在地理學習情境中經歷、體驗和感悟,從而使學生的處理信息能力和地理實踐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無疑成為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面對新課程改革的實際需要,我認為采用探究式是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理想選擇之一。
一、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必要性
探究式教學是指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
地理科學是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為一身的綜合科學體系,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地理素養,將使學生在自然科學素養和人文科學素養方面有良好的提升。全面提高每一個高中生的地理素養是地理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學的核心是探究,提高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離不開探究式學習。在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中,教師習慣于以自己為核心,將自己對學科知識、技能的歸納總結細致地灌輸給學生,而學生也十分“樂于”接受這樣的灌輸。
基于上述情況,我們認為將探究式教學引入高中地理各階段的學習中,尤其是從高一就應引起重視,對學生增強地理分析綜合的能力,提高將地理原理運用于地理實際問題的水平都將有極大的益處。這不僅是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應對高考,更重要的是通過探究式的學習,使學生提高其地理素養,今后更好地應對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二、探究式課堂教學如何探究
1.激趣引題自學探究
激趣引題是指教師的課堂導入,這一環節起著影響全面、輻射全課的作用。一堂課的開頭雖只有短短的幾分鐘,但要像一塊無形的“磁鐵”深深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情緒,打動學生的心靈,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點。如講天氣系統時,給學生講《三國演義》:“火燒葫蘆峪”的故事;講海水運動時,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潛艇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巧妙出入的故事,通過簡短的導入,學生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進入自學探究階段。學生在自學探究中,能把學、思、疑、問四個相互聯系的學習要素連接起來,把傳統教學長期養成的學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問的惡習扭轉過來,真正養成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問的良好學習習慣。激趣引題使學生的自學探究增添樂趣和動力,更重要的是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2.解疑點撥合作探究
學生自學探究是學中有探,探中有學,一般問題均可以在邊學邊探中自行解決,不理解或解決不了的疑難問題,可集中在這一階段解決。面對學生的疑問,教師不必過早解釋,而要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相互啟發,相互研討,交流相互探討的結果,這種“兵教兵”的合作探究使學生集思廣益,思維互補,思路開闊,分析透徹,使獲得的概念更清楚、結論更準確。合作探究還能促進學生思想情感交流,培養團結協作精神,構建民主和諧氣氛,養成良好個性品質。
三、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意義和效果
首先,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形成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通過學生自主探究,用自己的話去解釋、表述所學的知識(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學習成果),并據此做出推論和預測,從而解釋相關的現象、解決有關的問題。進而將所學的知識遷移到實際問題中去。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必然會促進其對知識深層的理解。
第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中學地理教學中培養創造性的關鍵是培養對地理信息的處理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在地理教學活動中,強調“探索”、“發現”地理知識的過程,引導學生從發散思維過渡到集中思維,強調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地理科學本質精神,使這種創造性的本質得到培養。
第三,使學生獲得對地理學習的積極體驗與情感。課堂中民主和諧的學習氣氛、教師對同學們的表現表示肯定,對同學們所表現出來的思維、語言表達、解題策略和手段、合作意識和技巧等方面的優點加以表揚,同時指出了努力方向,這使學生獲得積極的體驗,使學生不斷產生濃厚興趣和需要,對學習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并從中獲得興奮和快樂。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四、探究式教學模式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1.創設的問題應具有探究性、靈活性、新穎性。
2.創設的問題應符合學生的“最鄰近發展區”。
3.教師要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的教學環境氛圍。
我們的學生,無論其處于什么階段,他都是要向前發展的。高考不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而我們高中各階段教學也不能僅為高考服務,要為學生更長遠的未來服務,我們的目的歸根結底是要培養更高素質的人。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千變萬化的過程。以內容定方法,以學生定方法,以過程情境變化,隨時調整方法。無論怎樣的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發展為目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探究式教學為地理教學開創了―片綠洲,讓學生走出了教室、走出了學校、走向生活、走向陽光和大自然。讓學生在地理課堂上真正有了一個“親自”思考問題的過程,真正有了一種“親自”實踐的精神,真正有了一片“親自”飛翔的天空。
參考文獻:
[1]趙福才. 地理課堂上的探究式教學[J]. 成才之路 2011年10期
關鍵詞:高中地理 素養 教學方法
一、地理素養的科學內涵及其當前困境
地理素養即平日所言的地理文化修養,也就是從地理科學視角,審視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科學、賞析等方面的水平,或者說是學習者經過地理學習后所養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識、地理觀點、地理方法、地理能力、地理態度、地理情感等構成要素。一個人的地理素養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礎,在環境和教育影響下不斷形成和培養發展起來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如對某學科有著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習的潛能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由此可見,有了學習的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有了一個學好地理的良好開端和養成良好地理素養的基礎。當前高中地理素養的培養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如下幾個問題:
1.1對地理素養不知道的比例較大。大多數學生不清楚和不知道地理素養,這也就造成了對地理素養的概念模糊、感覺模糊,或者干脆就什么都不知道。
1.2被動思考,地理素養多由老師提出。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上地理素養問題應由老師提出。這說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問,學生答”的現象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活動,學生在課堂上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對知識的處理多為機械被動的接受。
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以往的地理教學更多的是關注學習的結果,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么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和題海戰術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尊重和相信學生,想方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在學習高中地理的難點內容“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時,可以引導學生從最熟悉的“晝夜更替”、“四季的變化”入手,帶著這樣的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思考、爭論,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做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當營造開放和寬松的教學氛圍,注意向學生呈現探究性問題,將學生置于探究者的地位,鼓勵學生之間為促進學習展開相互討論,并且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出質疑,讓學生在自主的探索中領會地理學科的科學學習方法,并且逐漸培養他們大膽質疑、尊重科學、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防止學生思想僵化,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創新意識。
三、因人施教,關注個體差異
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人施教,促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地理的樂趣,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3.1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實踐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對相關的地理問題進行自主探索,通過探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地理活動一般有:野外考察、地理游戲活動、觀測活動、地理知識競賽和主題報告、環保宣傳、制作地理模型等等。通過豐富多樣的地理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
3.2通過必要的填圖、繪圖訓練來強化學生的讀圖能力
在課堂上,讓學生指一指,畫一畫,可以加深對地理事物的印象。在學生的課外作業中,適當地布置他們填繪一定數量的地圖,是復習鞏固所學地理知識的重要環節,也順應能力培養的要求。比如:學習區域地理時,可布置學生繪畫各區域輪廓圖,或根據各區域空白地圖來填寫地理事物。若能長期堅持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必將使學生養成動手動腦的習慣,增長地理技能,強化讀圖能力,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3合理的分析、推理能力,地理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我們不可能將所有的知識都裝入頭腦當中,面對沒有見過的考題,我們可以根據已有的知識發揮想象、合理推理,是應對陌生考試內容的有效辦法。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中的地理素養
高中地理課程體系中,不管是選修還是必修課程,都是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并以人地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同時以此為主線編寫教材,課后活動也有很多關于人們對現有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的一些看法和論點。這些教材內容引導學生關心身邊的人口、資源、環境、區域發展等,弘揚科學及人文精神,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學生這方面地理素養培養與提高,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學會深入分析問題,全面看待社會現象,提高自己分析地理問題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地理觀。培養學生自然和人文地理素養。
五、潛在創新素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學;銜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11-0197-02
地理教材是地理課程內容的載體,是教師進行和引導教學的工具,也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學大綱和地理課本(教科書)。地理教學大綱一般指出了在中學階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識內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條目形式進行規定。而教科書是將基本內容具體細化,詳細闡明,對于教學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對學生來說,教科書是他們進行學習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內容的結構性銜接
1.地理教材編寫指導思想銜接
義務教育地理教學大綱中規定“從培養社會主義公民,提高民族素質的需要出發”,是確定教學內容的原則之一。根據這一基本原則,初中地理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構建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地理課程;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作為重要原則,其編寫的指導思想是:注重地理觀念和地理視角;反映地理的實用價值;突出學生的自主學習;體現基礎性和時代性;為教學改革留下廣闊的空間。
二者對比,我們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學生學習地理的實用性、發展性、主動性,側重于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對教師地理教學的開放性和技術性,教師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激勵性評價,適應了學生12-15歲的年齡階段身心發展規律、認知能力變化,鼓勵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激發興趣,積極探究,培養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內容適應了高中生(15-18歲)正值從少年向青年過度的關鍵時期,其心理發展日趨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強,對地理問題理解更為深刻,并能嘗試用課本上傳達的理念,分析解決某些地理問題,形成觀察、認識世界的獨特視角。
2.地理教材的內在聯系
一是知識脈絡聯系。按照地理學科的性質,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脈絡基本相同,均是從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區域地理,先總后分的知識脈絡,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使學生建立起地理知識的架構,并逐步認識地理環境的規律性和相互關系(見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識內容的差異也較大,對于同一地理內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實知識,即地理名稱、地理數據、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觀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側重于對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總結、地理規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義的運用等方面,有利于學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邏輯關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統知識。
二是知識類型聯系??紤]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環境、自然資源、人類活動為線索,使學生觀察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循序漸進,學生逐步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發展觀,確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學會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編寫過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圖、世界地理總論、世界區域地理、中國地理總論、中國區域地理的順序,先外后中,略外詳中,先整體后局部,先宏觀后微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高中地理教材則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點,又要引導他們具有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組成地理環境各要素的運動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過程和規律,人文地理則以人類活動為核心,分析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使學生認識到只有尊重自然規律,合理利用自然,協調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高二的區域地理以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為核心,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過程、結果和對策,深刻體會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認識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促進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三是教材結構系統聯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冊的結構編排幾乎相同。地理課文內容,均根據每個學期學時的要求進行編寫,每本教材均為4~5個單元(即章),每章題目,以粗體字配以彩色背景為標題,背景一般為照片,能反映該章主要內容,非常直觀;“章”以下又分為若干節(一般3~4個),“節”以內設2~3個標題,有時下面還設小標題,每個標題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個自然段從一個方面說明、解釋標題內容。環環相扣,層次分明又互相補充。
四是圖像系統聯系。地圖是地理教科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在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地理事物方面具有無法代替的作用。無論初中還是高中教材,地圖數量眾多,約有150~200幅,種類多樣,功用不同。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在地理能力的培養上,均要求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問題那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但高中生還要求樹立人地關系的理念,培養解決問題的地理視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數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圖、統計圖、流程圖的比重增加。特別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圖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統計圖、流程圖增加,說明對同一地理現象,初中注重靜態的結果,高中注重結果產生的過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師教學銜接
1.統一思想,構建全局觀、整體觀
當前許多完全制中學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兩校,初高中分離,教學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使初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出現脫節現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僅對地理教學內容進行簡單講述,強調識記知識和掌握結論,沒有全面認識到高中教材對同一內容的深化、細化與過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師則認為初中地理教材內容過于簡單而忽視了其基礎性,因此造成雙方對各自教學的誤解,一旦把這種思想帶入教學,易使學生對地理知識產生結構性問題。因此,地理教師應建立整個中學地理教學的全局觀和整體觀,認識到不同教學階段對學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學中體現學習的連貫性和承接性,認真研讀初、高中教材,同時也要認識到教材在編寫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礎,高中將初中地理內容進一步升華,即內容的承前啟后,結構的統一,語言的規范等。
2.精細備課,體現銜接聯系
把對教材的認識、能力的要求落實到教學中,首先就從備課開始。當前有部分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認為“不備課甚至連書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課”。但事實上,備課環節恰恰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筆者認為應該這樣備課:(1)備教師。教師應對同一內容進行初高中對比,分析難度、廣度、能力層次要求、教學內容的穿插,運用何種教學方式;(2)備學生。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發展變化過程,了解學生的認知層次,遵循學生學習的認知規律,由基礎到能力層層推進,環環相扣;(3)備教學方法。對初高中生而言,均應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進行引導式、啟發式教學。但初中更側重于對“表象”的認識歸納,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學生較為被動接受教師給出的結論或能根據分析得出較為淺顯的結論;而高中生對地理事物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強,同時他們帶有獨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們對事物本質認識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獨有的觀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要找出他們的共同特點,又要根據各自心理發展的差異,有側重地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3.關注細節,有針對性地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有目的性的隨時發現初高中對同一地理內容在內容表述、能力要求、教學方法上的差異,重難點差異以及內容上的相互關聯。高中內容以初中地理內容為基礎,但增加了廣度和深度,且融合了數學、物理相關知識,考察了計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對照高中地理教材,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歸納總結,又要善于挖掘,找出哪些知識點可深入挖掘,從高中教材找到一些知識性內容,為己所用,適當增加教學、考試難度,既要保證基礎薄弱同學能合格通過中學會考,又要使層次較高、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取得理想成績,為順利升入高中打下良好基礎。而高中教師對比初高中教材,找出學生已學知識點,了解他們掌握的情況,在教學中可適當簡述,但對于難點及容易忘卻但在高中教學中又十分必要的知識點,在日常教學中應重新教學,這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