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3 16:20:0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保護發展模式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12年是松花江水污染防治和污染物減排重點項目集中開工建設的重要一年,也是我省產業項目三年決戰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關重要。在工作中我們要堅持三項基本要求:一是準確把握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發展歷史性階段,秉承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的理念,更加注重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統一。二是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于環境保護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全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媒體關注的焦點和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難點,更加注重維護和保障環境民生。三是準確把握環境保護面臨的新課題,以環境質量改善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污染物削減和環境質量改善響應關系。
2012年全省環境保護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第九次全省環境保護大會精神和省政府《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以全面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為主題,以主要污染物減排為主線,以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為主攻方向,以更加有力地維護環境民生為落腳點,不斷提升產業項目服務能力、農村環境保護能力、環境風險控制能力,保障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主要預期目標: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別削減1.5%和0.4%;氨氮削減2%;氮氧化物持平。為完成上述要求和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緊盯“十二五”污染減排指標,突出工程建設和運行監管,確保污染減排完成序時進度
全省環保系統必須堅持以污染減排為核心,落實政府和企業責任,強化責任追究;落實工程建設,強化運行監管;落實支持政策,強化協調配合;落實結構調整,強化環境準入,確保實現年度任務目標。一是化學需氧量減排。加快縣(區)、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確保完成38個縣(區)污水處理項目,新增日處理能力79萬噸,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75%以上。二是氨氮減排。加快大中型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增加脫氮設施和工藝。三是二氧化硫減排。新投產的煤電、鋼鐵、石化、焦化項目,必須按要求建設二氧化硫治理設施,并同步達到治理效果。四是氮氧化物減排。加快電力、水泥等重點行業氮氧化物治理工程的實施進度,列入“十二五”減排責任書的重點脫硝項目,力爭6月底前完成前期工作。五是畜禽養殖污染減排。嚴格畜禽養殖污染監管,加快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大力削減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六是強化減排設施運行監管。將城鎮污水處理廠、脫硫脫硝設施運行情況列入重點監管,將自動監控設施納入企業環保設施管理范疇。七是實施激勵性減排政策措施。實行污染減排設施正常運行獎勵制度,對減排設施運行良好、形成穩定減排能力的市縣給予獎勵。
二、著眼界江界河保護與治理,突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
按照“以支促干、點面同治、單元治理”思路,全力推進烏蘇里江、綏芬河等跨界河流以及穆棱河、鏡泊湖、興凱湖的污染防治,實施“一河一策” 、“一湖一策”治理模式。一是全面啟動實施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對列入規劃的項目實施旬調度、月檢查、季通報,全面掌握項目進度。抓緊組織開展規劃項目前期工作,年底前50%的項目要完成前期,開工率達到20%,建成投運率達到10%以上。二是強化對已建成項目的運行管理。市、縣政府對污水處理廠運行負總責,保證污水處理廠正常穩定運行。三是啟動實施“一河一策”治污新模式。四是啟動實施“一河(穆棱河)兩湖(興凱湖、鏡泊湖)治理。穆棱河流域地方政府要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穆棱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綜合防治規劃》,重點抓好點源、面源和區域綜合治理項目,提升全流域綜合治理水平。
三、圍繞“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突出服務質量提升和審批提速,推動全省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全省環保系統要正確處理好提供服務和嚴格把關、提高效率和保證質量、宏觀引導和微觀審批的關系,以高效優質的服務促進經濟增長,以規范有序的管理推動科學發展。一是實施服務產業項目提速工程。進一步提升服務產業項目質量和速度,突出“快處理”,體現優良的服務意識,實現省審項目“零積壓”;突出“勤匯報”,體現良好的對上協調能力,實現國審項目“零滯留”;突出“嚴把關”,體現過硬的服務本領,實現項目審批“零違規”;突出“好形象”,體現服務質量和效果,實現項目審批“零投訴”。創新服務方式,采取關口前移、主動對接、定期回訪、集中會辦等方式,為項目建設提供最及時、最有力的環保支持。二是實施環評審批監管工程。嚴格執行國家各項產業政策,實行總量控制前置,把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要求與項目單位提前實行對接,避免“兩高一資”項目和低水平項目重復建設。三是實施開發區和產業園區建設規范工程。綜合考慮各園區資源及能源條件、環境承載力、上下游產業鏈和工藝工程關系,集中建設污水處理、固體廢物處置、風險應急等環境保護基礎設施。
治理環境污染并非易事,也絕非朝夕可成。究其原因,是因為環境問題通常外部性很強,污染的成因又錯綜復雜,跨越多個主體和區域,涉及污染的“產權”又難以界定清晰。更麻煩的是,在治理污染的過程中,不同層級的政府部門往往意愿不統一,步調不一致。例如美國洛杉磯治理光污染就耗時費力,才有成效,就是因為污染問題錯綜復雜,解決起來很麻煩。
環境污染問題的形成和最終解決,都與政府角色密切相關。中央政府本身就在多重目標中搖擺,當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無法發出清晰的政策信號。即便有環保測評等,但往往在實際操作中依舊讓位給經濟增長。因此在地方上,一些污染大戶因為能保障就業和提供稅收,地方政府就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參與合謀,數字造假,以包庇地方上的企業。另外,環保權力分配上,權責往往倒置。換句話說,環境責任大的,其政治權力往往不大。而那些政治權力大的主體,往往容易撇清免除自己的環境責任。
中國人民大學的冉冉在其《中國地方環境政治:政策與執行之間的距離》一書中認為,可以從政治激勵、物質激勵和道德激勵三個不同的激勵機制去考察環保議題。她的研究表明當前的環保工作中,這三種激勵都被弄錯了。中央政府制定的激勵結構并不能有效調動地方政府的環保積極性,反而是更多激勵地方政府去抵制或變通,而不是忠誠有效地執行中央的環境政策。
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乏一些產品,或性能優質,或性能普通。但是在真正的生產制造過程中,過多地考慮到產品的性能和作用,然而卻忽視了最重要的一點:其對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對所用材料的再回收利用沒有過多地進行考究。所以常常避免不了在生產過程中或者使用后期造成對環境的巨大影響和資源浪費。所以,材料的選擇方法和選用何種材料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理應選擇對環境污染盡量少、利用率高的材料,避免對環境造成不必要的破壞。在選用何種材料的時候應該在盡量滿足功能的條件下選擇綠色環保材料。近年來環境污染的加劇使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有了很大的轉變,所以應考慮可持續發展。
二、選擇綠色設計模式
在綠色設計中,我們應考慮到如下幾個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各方面的功能完善是現今的主要市場需求,大家會選擇同價位、高性比的產品,因而也就產生了只重視工藝,不注意產品的回收利用以及綠色性。所以綠色設計就是根源,為解決源頭問題,應考慮所有的因素。因此,在綠色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也應該考慮到以下幾個問題:
(1)產品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應該考慮盡量簡潔化以及可拆卸功能;
(2)回收再利用設計。盡量能做到回收利用最大化,為環境保護發揮一定的表率作用;
(3)產品運輸方便性。總之,在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加強綠色化的概念,提高回收利用率,在保證綠色的情況下也要保證企業的經濟效益。
三、采用自動化模式
目前,自動化技術是最受大家歡迎的一種熱門技藝,可以代替手工化的制造技術的主要性能是采用一體化的運作程序將復雜的程序簡單化、系統化,可以直接用一種方式、統一步驟進行生產制造,省去了不必要的損耗。自動化模式是順應時代要求而產生的新興技術,在將來肯定會更加簡化甚至全自動化,廣泛應用于生產制造、一體化工藝、現代化生產模式等諸多方面。四、機械制造要綠色化地球上資源的不斷缺乏和資源告急,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廣泛關注,同時也引起了各種保護部門的綠色環保意識。人們的追求也漸漸以綠色為主。綠色制造,簡而言之就是,從生產到制造再到應用,后期的回收等都遵循環保健康的理念,能最大化地確保原材料和利用率的高效。這就是綠色化的重要意義所在。
四、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日益凸顯,逐漸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更好更快地加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避免這些問題對我國環境造成嚴重后果,加強環境行政執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環境行政執法 問題 原因 措施
一、引言
目前,臭氧層破壞,物種瀕危等各種自然災害已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當這些環境污染問題觸動了老百姓生存的底線時,環境即爆發。環境行政執法工作還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環境行政執法工作的開展,使環境保護工作大打折扣。
二、我環境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
目前環境行政執法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但受經濟條件和各種因素的限制,依然存在不盡如意的問題。
1、環境行政執法滯后。先污染,后治理。在環境污染第一時間或者空前狀態沒有得到及時的有效的防治,擴大了污染的范圍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執法不能跟進環境的發展。
2、行政執法密集于城市,鄉鎮執法力度弱。目前,環境污染逐漸轉向農村或者偏遠的山區。主要是因為城市執法監管力度大,鄉鎮環保機構的設置較少,偏遠的山區亦不利于有效地開展執法,執法力度弱。
3、在公共地區的污染,行政相對人難以確定。因處于公共地段,人人享有環境權,且公共地段污染常見、主體流動性強。污染的出現并不能隨之產生準確的違法相對人。
4、執法程序不規范甚至違法。在涉及因環境問題而查處的案件中,大部分執法人員不重視執法程序,輕視過程,片面強調處罰結果,簡化執法程序。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環境問題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有其深刻的根源。
1、法律、法規、規章矛盾沖突,不協調
在已生效的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規與地方的法律法規之間,環境保護法與其他相關法律之間存在相互沖突的地方。由于立法上的沖突,實踐中在環境行政執法時常常讓人無所適從,法律的尊嚴也因此而被大打折扣。①
2、法律法規滯后,且立法過于原則和粗略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型的污染出現對應的新型的保護方法在法律中尚未得到體現。出現諸多法律真空地帶,如對有毒化學品及鄉鎮企業的環境管理等方面。而對生態和資源保護方面至今尚欠缺全面的法律規范體系加以調整。在行政執法的程序上,規定也較少,不全面細致。法律條文過于原則化、抽象化,在實踐中難以操作。
3、執法主體權責不明、執法力度不足
我國環境保護法實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總管和其他相關部門分管相結合的管理模式,有權行使環境管理權的部門眾多。在實踐中,具體部門該分管的內容沒有明確的界限等問題沒有確切的規定。執法職責范圍不明確,出現責任之時,各部門又相互推諉,嚴重影響了環境執法實效。
我國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利受法律約束,不能像工商、稅務等部門那樣擁有查封、凍結、扣押、沒收等強制手段。沒有強大的法律授權,嚴重影響執法效果。
4、行政干預和地方保護主義
環境保護與地方保護是在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突出的一組矛盾,“正像和平、善意、互助和安全的狀態同敵對、惡意、暴力和互相殘殺的狀態之間的區別那樣迥然不同?!雹诖蛑Wo發展的雨傘保護污染,放縱環境違法行為,輕視環境污染的危害性,干擾環境行政執法。
四、完善我國環境行政執法工作的措施
1、修訂法律,完善實體法和程序法
立法應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治理為主的“末端控制”轉向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綜合控制”模式。發揮環境保護法的預防作用。
填補事關國計民生的環境單行立法空白,對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予以重視,并加以規范。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應使環保工作中的公眾參與、環境糾紛處理、行政管理等制度化、程序化,切實保障社會公眾環境權利的實現和國家環境環保工作的順利進行。對現階段已有的法律法規要具體到細節上,避免出現有法難依的局面,同時限制執法主體濫用自由裁量權。
2、建立系統的環保鏈,實行獨立的環境監督
建立一條統歸中央,分設到地方的環保部門鏈。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支持,上級部門負責任免執法人員,由法律給予獨立的監督權力,使其執法人員的配置不受地方行政領導任免,排除行政干擾和地方保護主義。③最大限度地統一執法主體。
環保鏈條中,可設不同的職能部門,分管環保執法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以及相應的救濟。各個部門權責不一,但整條環保鏈條是可獨立的行使環境行政執法,并獨立的監督執法。
3、加大執法力度,重視非政府性民間組織的作用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40條規定可知,我國環境行政執法機關不具有環境行政執法的直接強制權。環境行政執法機關在遇到突發性的污染事故時,若一步步按照程序,通過人民法院做出強制措施,易耽誤最佳時機,不利于環境的保護,造成嚴重的后果。因此,賦予環境行政執法部門必要的強制性手段,加大執法力度,從而加大企業的違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
我國環保民間組織起步晚、活動范圍窄,仍處于自發性環保組織階段,沒有有效的法律保障其充分的參與到環境保護監督,但其是環境資源保護、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的活躍力量。應重視這一團體的作用。
4、環境行政訴訟原告范圍應融入第三人
我國對污染環境的行政行為提訟的原告范圍僅局限于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行政參與人,第三人不具有原告主體資格。第三人列入環境行政訴訟原告的范圍,將擴大環境行政訴訟原告的范圍,促進了公民訴訟制度的完善。
注釋
①馬驥聰.環境保護學墓本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②洛克.政府論下篇.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6.
③武從斌.減少部門條塊分割,形成協助制度.行政與法,2003,(4).
參考文獻
[1]劉炳路.中國環保資金困局:執法成本高于違法成本.新京報,2005 03 06.
[2]張澍.法治環境中行政執法的法理要求.社會科學戰線,2009.1.
[3]蔡守秋.論當代環境法學的發展.法商研究.1998,3.
近些年以來,世界經濟飛速發展,新興國家對外投資開始崛起。國際投資爭端頻繁發生,國際社會看待國際投資的態度也發生了新的轉變,國際投資規則的內容以及結構也在正在悄然升息的發生著變化,國際投資規則的發展正處于關鍵的“十字路口”。由于東道國在國際投資中對公共利益進行保護,從而導致大量的國際爭端大量增加,而且在國際投資制裁的實踐中對公共利益的無視現象時常發生?,F如今,中國已經從單純的資本輸入國轉變成為兼具資本輸入和資本輸出雙重地位的國家[1]。對于在國際投資中的公共利益保護不僅是中國的權利更是中國的義務與重大責任。中國急需加快在投資立場中的轉變,提升本國對投資的保護,去平衡東道國和投資者的權利義務。面對因為投資與公共利益而引發的國際經濟爭端越來越多,正在考驗中國在新的形勢背景下如何去面對,從而維護自己負責任的超級大國的形象。國際投資對公共利益的漠視主要集中在對環境保護上,于是當今世界各國開始在國際投資協定之中將環境保護進行規定,但是各種規定參差不齊,或多或少,或具體或簡略。但是作為世界經濟強國,美國及歐盟國家在處理投資與環境保護上做的比較到位,尤其美國剛剛通過了最新的投資范本- 美國 2012 年 BIT 范本?,F階段中國正處于與美國以及歐盟進行激烈的投資談判之中,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尤其要處理好投資與環境保護的問題,以順應國際大背景的發展趨勢。對國際投資協定中的環境保護條款進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處理好國際投資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更深層次地講就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哲學原理上講,國際投資與環境保護是對立統一的,處理好國際投資與環境的關系,不僅可以推動經濟的繁榮發展,而且還有利于環境的保護;只為追求經濟而忽略環境保護勢必代價沉重。所以處理好國際投資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意義重大而深遠,不僅對中國如此,對全世界亦是如此。
........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筆者通過研讀國內關于國際投資與環境保護的文獻,我國學者對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對環境條款模式的研究以及對晚近時期環境條款發展變化的研究,觀點整理如下:一是關于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模式的研究。馬迅教授認為環境條款的模式可分為五種:序言條款、權利義務條款、例外條款、程序條款以及專門條款。學者趙玉意按環境條款的功能、地位進行分類,將其分為:非排除條款、平衡條款、除外條款、沖突條款以及程序性條款五大類[2]。而張光教授則把國際投資中的環境問題進行放大,對投資協定中的公共利益條款進行分類,對條款進行了自己的設計:申明保護公共利益的序言條款、公平與公正待遇條款、間接征收條款、一般例外條款、根本安全例外條款、規定國際投資仲裁程序透明度條款、規定有關法庭之友參與仲裁程序條款[3]。金學凌學者對雙邊投資協定中的環境條款設計進行了更加簡略的分類就是序言式環境保護立法模式和實體條款中的環境保護條款模式[4]。二是關于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發展的研究。隨著國際投資的發展及沿革,投資協定中的環境條款也在發生著巨大變化,學者張薇認為:首先,立法模式從投資協定到自由貿易協定擴張,雙邊投資協定、區域投資協定以及多邊投資協定都開始加入環境立法;其次,立法內容從抽象化到具體化演進,與以往投資協定中的環境條款相比更加具體豐富;最后,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規則對像從國家到個人的轉變,以往主要是投資國承擔責任,而現在開始向企業責任靠攏[5]。馬迅教授也對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重大發展,通過與 20 年前投資協定中的條款相比較進行分析,他認為:首先,環境條款的立法內容更加具體,約束力更加嚴格;其次,從投資協定的締約國來看,依然是以發達國家為主,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逐漸將環境條款納入到投資協定中;再次,要求跨國公司承擔環境保護義務的萌芽開始出現,開始加重跨國企業的責任;最后,可持續發展理論開始成為國際投資的基本原則。學者們都對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發展從不同的視角進行分析,既有共同的觀點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可以說各有千秋。
.......
第 2 章 國際投資中的環境保護理論問題
2.1 國際投資中環境問題的產生
由于人類生產力的飛速發展,生態環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無視,環境破環日漸嚴重。尤其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機器生產替代了人類手工生產,大大解放了人類生產力,于是人類開始了對大自然肆無忌憚地掠奪式的開發,同時向大自然排放著大量廢棄物,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尤其是進入了二十世紀,發生了許多舉世震驚由跨國投資引發的環境污染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讓全世界開始正視投資中的環境保護問題。于是,在 1972 年以“為取得全世界共同的看法以及制定共同的原則來鼓勵、指導世界各國人民去改善和保護人類環境”為宗旨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成功舉辦,《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宣言》就此誕生,這次會議成為國際投資環境保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里程碑,因為其將保護環境的原則納入其中,對國際環境立法有著指導性的作用,為環境保護問題在國際化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雖然全世界都在關注環境問題,但是環境問題非但沒有得到好轉,甚至愈演愈烈,情況更加糟糕。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席卷全球,土壤荒漠化,濕地縮減,草地沙漠化,大量雨林植被被毀滅,從而導致全球溫室效應加劇,臭氧層遭到破壞。我們必須認識到造成全球性環境問題的罪魁禍首就是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對世界范圍內的礦產資源過度開采消耗,從而給全球環境帶來威脅。國際投資是國際經濟活動的一項重要手段,與此同時,國際投資與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國際投資自由化在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對全球環境帶來負面消極的影響,由國際投資對全球環境帶來的破壞案件層出不窮。
....
2.2 國際投資中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于國際投資領域中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存在著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那些貧窮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希望引進投資這一途徑將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引進自己的國家,從而改善本國的生產方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治理環境防范污染的能力,以此促進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另一種觀點認為,快速發展的國際投資活動也給引進投資的東道國國內的社會環境以及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鐕顿Y企業往往會尋求那些對環境法規比較寬松的國家進行投資,那些被選擇了的國家往往成為了跨國投資企業心儀的“污染者天堂”。與此同時,一些經濟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往往會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吸引投資而放棄了自己國家的原則底線,做出了放松或者免除那些保護本國環境的法律法規,世界范圍內的發展中國家為了引進投資而競相降低本國的環境標準,體現出了一種病態畸形的發展模式。經濟全球化時代,在保護環境這項重大任務中東道國往往扮演著控制管理跨國企業的重要角色,同時也承擔著保護自己國內環境的重要使命。但是,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會不惜一切代價來降低本國的環境 標準來增強吸引更多海外投資的競爭力。部分國家害怕投資國因為過于嚴格的環境標準而撤回投資,使其喪失吸引外資的競爭力,因而限制適用那些嚴格的環境法則的做法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法規凍結”,引進投資的東道國的這些行為讓
經濟發達的投資者們可以更加肆無忌憚的將其國內的資源依賴型產業以及污染密集型產業轉移到那些環境標準比較寬松的發展中國家。部分研究者認為那些東道國不可能故意降低其環境標準來損害其國家的利益,但是這種行為在某些特定的領域確實存在著。對于這些發展中國家來說,一方面他們向迫不及待發展經濟,以此擺脫貧困。另一方面,他們依舊沒有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引入投資的過程中這些發展中國家會選擇眼前的利益而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讓步。發展中國家降低本國環境標準的方式多種多樣,主要有放寬對特殊項目的標準或者執法不嚴以及法規凍結等方式。例如發生在印度的案例,一處受印度政府保護的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該區域嚴禁高污染企業入駐,但是一英國跨國公司企圖入駐該區域,但印度政府為了保護該區域向英國跨國公司另外提供了幾處區域以供選擇。談判中,印度政府趨于經濟上的壓力而對英國跨國公司做出妥協,允許其在該區域投資建設。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非洲國家贊比亞,該國為了一時的經濟利益不但免除了投資企業對當地造成的環境破壞所應承擔的環境責任,而且還允許跨國投資企業延期履行其本國現有的環境法律法規。? ........
第 3 章 國際投資協定中的環境條款........13
3.1 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演進....13
3.2 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類型....14
3.3 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發展....18
3.4 國際投資協定中環境條款的不足....22
3.4.1 環境條款的數量有限.......22
3.4.2 環境條款的約束力弱.......22
第 4 章 我國對外投資協定中環境保護規定......... 24
4.1 我國國際投資與環境保護的概述....24
4.2 我國對外投資協定中環境保護現有規定......... 25
4.3 我國對外投資協定中環境保護規定的不足..... 26
第 5 章 國際投資協定環境條款新發展及我國對策研究......... 29
5.1 國際投資協定環境條款新發展........29
5.2 新一輪投資協定談判中我國的對策研究......... 33
第 5 章 國際投資協定環境條款新發展及我國對策研究
5.1 國際投資協定環境條款新發展
二十一世紀初,《京都議定書》簽訂并且生效,世界各國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快速的經濟發展給環境帶來的惡劣影響,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迫在眉睫?!毒┒甲h定書》的簽約國開始按照條約的規定行動起來,不僅承擔起節能減排的義務,而且也加快了國內對環境保護的立法進程。2005 年,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以確保美國能源供應、國家安全、經濟繁榮以及保護環境為目的的《國家能源政策法案》。奧巴馬當選總統后,相繼頒布了《2009 年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和《2010 年美國電力法案(草案)》,頒布它們的意圖就是對經濟活動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它們實際上是對美國應對全世界氣候變化戰略目標的一種延續。這兩部法案都顯示了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堅定決心,但是這兩部法案最終未能生效。依照美國聯邦政府的觀點,在國際投資協定中加入遵守多邊環境條約的義務,不僅有助于區分國際投資協定與國際多邊環境條約兩者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利于國際投資與環境之間產生的爭端的解決,推動全球減排義務的實施,“為了對生態環境進行切實的保護,締約國在投資協定中加入諸如通過對低碳能源、清潔等方面的投資保護的方式來推動氣候政策目標。如果能將清潔發展機制納入到新興的美國政府氣候政策,或者新興的美國氣候政策能夠為美國公司參與國際補償計劃創造機會,那么,美國聯邦政府則應該對此類交易合約的實施進行保證。尤其是能夠讓涉及投資內容的項目從投資協定的保護中受惠。同時,由于國際投資在節能減排領域對世界生態環境的保護功不可沒,所以,投資者與國家之間的爭端解決機制條款對環境保護同樣意義重大[22]?!?/p>
.........
[關鍵詞] 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生態建設
[中圖分類號] X3 [文獻標識碼] A
1 綠色充滿生機,綠色代表希望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積極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 “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的路子,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核心任務。
“不犧牲生態和環境”,目的是探索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綠色發展道路,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給百姓一個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園,讓天更藍、水更清,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
2 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科學發展,源自于對河南省情的清醒認識,源自于對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是形勢所迫、發展所需,更是責任所在、使命所系
近年來,河南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對環境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化,環境保護優化發展方式的作用進一步顯現,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水、空氣等環境質量逐步改善,飲水安全得到保證,生態惡化趨勢有所控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初步呈現相互促進的良好態勢。
但應該看到河南省基本省情沒有根本改變,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期、環境問題的高發期、資源環境矛盾的集中期,一些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資源等問題客觀地擺在我們面前。
重――工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資源型產業,占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0%左右,“粗、低、重、耗”產品過多,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
弱――環境支撐能力弱。自然資源稟賦差,部分河流無天然徑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1/20。城鄉環境保護發展不平衡,農村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傳統污染問題尚未根本解決,新污染問題接踵而至,突發環境事件時有發生,防范環境風險的壓力持續加大。
大――污染物排放量大。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存量均居全國前5位。到“十二五”末,河南省城鎮化率接近50%,將新增城鎮人口1 000多萬,以每人每天排放67克污染物計算,僅此一項,就需要新建80多座3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才能削減新增污染物排放量。
小――發展環境空間小。省轄淮河、海河的部分支流已無水環境容量,部分城市大氣環境容量不足,局部已超出環境容納能力,難以接納新的污染負荷。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帶來的巨大環境要素需求與環境容量不足的矛盾,已經成為中原經濟區建設的瓶頸。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發達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走不通,傳統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道路也走不通。唯有持續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綠色發展道路,資源才能支撐、環境才能容納、社會才能承受、發展才能持續。
3 “保障發展、保護環境”,是對綠色發展的精辟詮釋
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焦點并不是發展本身,而是發展方式問題,經濟發展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走綠色發展之路,關鍵要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只發展經濟,不保護環境,不難;只保護環境,不發展經濟,也不難,難就難在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環境。我們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走綠色發展之路。
4 綠色發展將環境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主要內容和途徑
綠色發展的基本要求是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發展可持續。對環境保護而言,就是減少污染排放,實現污染減排。污染減排一方面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減少污染物排放剛性增量,利用有限的環境容量,獲取最大最優的發展效果;另一方面通過各種環保措施,逐漸減少污染物排放存量,騰出環境容量,保障發展需求,改善環境質量,實現綠色發展。由此可見,污染減排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破解環境資源瓶頸的突破口,是綠色發展的內在要求。
5 省委書記郭庚茂指出:污染減排是當前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關系到能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關系到中原經濟區建設和中原崛起目標能否實現
抓好污染減排,關鍵在做,關鍵在干。必須把污染減排作為統一發展與保護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綱舉目張的重要工作,以新思路推動工作,以新機制破解難題,以新措施促進綠色發展。
6 在調整結構中減排,走綠色發展之路
調整為了適應,調整為了培育,調整為了優化。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讓污染排放變少,讓發展模式變優,讓經濟增長變綠。重點在“調”上下工夫,在“增”、“減”、“聚”上做文章。
調,就是發揮環境影響評價的“調節器”作用。加強戰略環評、規劃環評,優化區域發展布局;提高環境準入門檻,控制高污染、高耗能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新建項目要做到“增產不增污”或“增產減污”,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
增,就是增加發展效益。提高環境要素的使用效率,大力發展高成長性產業,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積極培育先導產業。把重點產業做大做強,特色產業扶優扶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市場競爭力。
減,就是運用污染減排倒逼落后產能淘汰。對污染重、能耗高、沒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實施限期淘汰,騰出環境容量,發展先進產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聚,就是打造綠色發展集聚區。引導項目向產業集聚區集中建設,促進集聚集群發展,更加突出主導產業,更加突出環境資源集約利用,更加突出污染集中治理,積極培育環境友好的示范集聚區。
7 在改革創新中減排,增強綠色發展動力
污染減排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綜合施策。通過政策機制的不斷創新和生動實踐,為綠色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
沒有預見的管理是危機管理。根據經濟發展需求和環境容量現狀,建立排污總量預算指標管理體系,讓無形的環境容量變成有形的總量指標,促使環境要素的優化配置,使有限的環境資源發揮更大的發展效益。
環境經濟政策是有別于傳統行政手段的 “內在約束”力量。在全省推行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增強工業企業節約公共資源的意識,提高工藝水平,控制排污總量。建立完善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生態補償等制度,用經濟手段促進污染減排,促使企業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綠色轉變。
科技創新是污染減排的活力源泉。要積極構建環境科技創新體系、環境技術管理體系、環保產業培育體系,把高新技術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各個領域,最大限度地提高環境資源利用率,為減少污染排放、推動綠色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8 在持續推進中減排,拓展綠色發展空間
持續減排,才能減存量、控增量、降總量,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騰出綠色發展的環境空間。
持續污染減排,要靠項目來帶動。工程減排削減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減排任務的70%以上,抓住了工程減排,就等于牽住了減排的“牛鼻子”。為此,要不斷強化污水處理、重點企業深度治理等工程建設,保障綠色發展的環境要素需求。
持續污染減排,夯實基礎很重要。小智理事,大智立法。抓緊出臺污染減排、畜禽養殖等地方法規,建立減排獎勵機制和多元化投入機制,科學制定環境保護地方標準,進一步挖掘減排潛力,增強減排效益。
9 在生態建設中減排,改善綠色發展環境
河南地跨四大流域,生態環境特殊敏感。積極推進桐柏大別山、伏牛山、太行山山地生態區,平原生態涵養區建設,構建黃河灘區生態涵養帶、南水北調中線生態走廊,形成“四區兩帶”的區域生態格局,優化自然稟賦,增大環境容量,提高環境承載能力。
積極推進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整治,深入開展生態創建活動,逐步解決農村飲水安全、生活污水垃圾、畜禽養殖污染等問題,減少農業源污染排放,使中原大地成為希望的田野、綠色的家園。
10 在保障民生中減排,共享綠色發展成果
環境問題是重大的民生問題。對于那些只顧企業利益、不顧社會效益、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違法行為,必須嚴厲查處,堅決杜絕“一個小廠污染一條河,一家作坊污染一方土,一根煙囪染黑一片天”的現象發生。
生態環境事關群眾的健康福祉。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有效改善城鄉大氣、水、土壤、生態環境質量,讓老百姓喝上干凈水,呼吸上新鮮空氣,生活在良好的環境之中,共享綠色發展的成果。
11 強化污染減排,推動綠色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這是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崇高事業,尤需凝聚社會合力,讓每個人都成為綠色發展的實踐者、推動者、參與者,共建綠色家園,共創美好未來。
關鍵詞:環境信息化;環保發展;作用
中圖分類號: TE08 文獻標識碼: A
一.環境信息化的概念
環境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環境信息技術,開發應用環境信息資源,促進環境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動環境保護發展轉型或改進決策管理的歷史性進程。國內的信息化是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社會進入信息時代后開始規模化建設與發展,90年代初期,為了適應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需要,環境信息化逐漸進入國家信息化領域,較大規?;ㄔO始于“九五”期間,至今已有十五個年頭。
二.為何要加強環境信息化建設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廣泛參與政府宏觀管理,信息化日益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生產關系變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認識深入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在提升環境保護水平、推動科學發展層次、建設美麗中國品位中的重要作用,對于掌握信息化,以信息化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環境問題是多個問題綜合體,是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利益矛盾沖突的結果,是一個多層次、多系統、多視角的復雜問題。從經濟角度看,涉及三次產業及各行各業和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各個環節;從管理角度看,涉及水務、國土、建設、農業和家庭生活的多個方面;從技術角度看,涉及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等多學科領域;從業務管理角度看,涉及環境質量、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統計、污染源在線監控、項目審批和驗收、投訴等業務板塊。環境信息種類繁多、數量巨大,單憑原有的傳統管理方式,勢必鞭長莫及、力不從心。只有深入推進環境信息化建設,實現環境信息采集、傳輸和管理的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才能從大量龐雜的信息中洞察趨勢、掌握重點,使環境管理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提高環境管理決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動各類環境問題的有效解決。實踐證明,環境信息化是環保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涵蓋環保各項業務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服務環境管理決策的一種技術保障。離開環境信息化談環保,勢必影響環境管理決策的科學化、精準化,制約環境保護服務于政府宏觀管理的有效發揮。
三.環保業務與環境信息化融合的方法
3.1業務流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業務流程是指連接輸入、輸出的一系列環節的活動要素,包括活動、活動之間的連接方式、活動的承擔人及完成活動的方式。業務流程是組織發展戰略目
標的具體實施,即依據組織的能力和資源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流程的本質就是執行。環保業務流程管理的目的在于促進業務部門職能優化、流程優化與流程規范化,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流程自動化、向電子政務轉型的有效途徑。
3.2環境信息化與環保業務流程管理
環境信息化對于環保業務流程竹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方面,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是業務流程優化與重組的難點和重點所在。環境信息系統應以審視、研究、評估現有環保業務流程為起點,以改造和優化現有業務流程為重點,保證環保業務流程管理的成功實施。另一方面,環境信息系統承載并支撐環保業務流程執行。通過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將環境管理過程中遵照執行的規則、流程、制度L}l化在軟件系統中,讓環保業務都能按照統一的系統、統的步調去執行。
3.3環境信息化與環境管理模式創新
環境信息化建設讓環境管理模式落地。環境信息系統以環境管理業務為主導,根據環境管理需求來建設,是環境管理模式的載體,保證業務部門持續地按
照模式高效運作,不斷地去創造社會價值。
環境信息化將促進環境管理模式創新。環境信息化以新技術、新方法來推動環境管理的發展,促進環境管理模式創新,適應時展要求。伴隨著環境管理模式的優化創新,環境信息系統也將持續不斷地改進。
四.我國環境信息化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長期以來,我國環境信息化工作為環境管理和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為推動環保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和日趨增加的環境壓力,環境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4.1管理體制機制仍需完善
當前環境信息化的發展主要是以環保業務為需求倒逼信息化建設,環境信息中心根據實際工作要求負責具體技術支持和軟件應用實踐,缺少統一和協調機制?,F階段因環境信息中心自身為事業單位的體制背景,缺失在業務指導上的行政管理和協調能力的體制保障。難以避免會出現信息資源共享少、應用系統互通難、環境業務協同差的現象。
4.2資源開發程度仍需加深
環境信息化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將各種環保業務數據資源進行匯總、分類、整合,并分別用于多種業務管理平臺,方便、快捷、準確地反映環境問題、預測環境趨勢、提供決策參考。近些年,環保系統內部積累了大量的環境信息數據,但其使用潛力未被完全挖掘,不同程度地制約了環境信息數據作為一種原始記錄對環保問題的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的作用發揮,也與信息化的發展要求不相適應。
4.3信息采集質量有待提高
信息采集是信息化整個流程中的開始,信息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后期信息分析的準確性和趨勢預測的可靠性。環境信息具有信息量大、離散程度高、信息源廣、各種信息處理方式不一致等特征。內容廣泛,數據龐雜,這就需要在信息采集階段必須嚴格要求,確保數據的可靠性、完整性、實時性、準確性和易用性。
4.4信息共享力度亟待加強
環境信息來源廣以及多業務部門數據的交叉,如何能使這些數據有效發揮作用,則是對信息共享力度的考驗。實踐中監測數據最直接,反映企業排放達標與否;監察數據最客觀,反映企業落實環保情況;環境質量數據最現實,反映區域環境現狀等。但是如果這些信息彼此孤立,不能在統一平臺上共享,所謂的環境信息化建設也就無從談起。當務之急需要建立統一的環境信息標準和技術規范,解決信息共享過程中數據聯通差、數據交換難的問題,進而支撐環境信息迅速集成,有效共享,最終形成環境管理的強大合力。
五.環境信息化工作為適應新形勢,需如何改進
從南寧召開的“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建設培訓班”上得知生態環境保護信息化工程就是要逐步實現污染源、污染物、生態環境質量等方面的信息共享,不斷提高對重點流域、區域的環境治理水平,有效增強對環境生態和生物保護的監測、評估、服務能力;有效遏制工業污染,促進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此,提升環境信息化水平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加以解決。
一是加強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之所以出現業務之間對接不順暢,是因為環境信息化在設計之初未統籌全局,兼顧各方需求。要進一步強化各業務部門之間的協作,推進聯合辦公、協同業務,推動環境信息精細化、多樣化管理,逐步構建多部門共建信息化平臺機制。
二是建立信息通道,確保信息多部門互聯。環保工作業務性強,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環境信息因涉及水、大氣、聲、固體廢物等多方面因素,同時在工作中又與發改、建設、規劃、國土、水務、林業等政府部門息息相關。創建一套科學、實用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化工程,就要求其不能只停留在環保層面,而必須是一個環保和其他部門共同協作、共享共建的項目。比如對于違法企業和掛牌督辦的企業,以及產業落后和產能過剩企業,在嚴格項目準入方面,就應與發改、經信、國土等部門共享信息。
三是堅持數據唯一,力求信息共享。環境信息雖然來源廣,但數據具有唯一性,如何使環境信息在環境管理中發揮連鎖效應,整治企業環境違法問題,可以從增大違法成本做起:一是將違法企業信息共享給銀監部門和保監部門,根據今年3月1日即將試行的《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規定,這些企業今后的貸款和污染保險將更加嚴格,促進環境信用成為企業一道不敢逾越的紅線,二是共享給財政部門讓這些企業不能獲得環保專項資金或補助,三是共享給證監部門,讓企業不得上市。如果實現所有系統互聯互通,就可以讓企業不敢也不能排污。
結束語:
信息時代的來臨對整個世界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變革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由于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帶來的信息爆炸、知識爆炸,人們的生活方式及社會組織的
運作方式都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網絡環境已經開始對政府在職能、組織結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就是要求政府職能部門能對外部環境做出快速、敏捷的反應。環保部門作為環境管理政府職能部門,在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其職能效率不僅決定著環境管理能力,而且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環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