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16 21:58: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語言文學碩士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學科建設在高等學校各項工作中可謂是“龍頭”工程。因為,學科建設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基礎,學科綜合實力體現著高等學校的水平。學科建設,無論是本科教育還是研究生教育,其重要作用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學科建設是一項基礎性和長久性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不斷創新。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高等學校設置最早、最普及、影響最廣泛的學科之一。全國民族高校也都有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只不過和一般院校有所不同的是,一些民族高校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從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中單列了出來。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相對于許多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而言,在人才培養、師資隊伍、專業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自身特殊的困窘。最主要的在于:第一,在民族高校內部,由于強調和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或者是項目等方面都很難向其傾斜;第二,民族高校內部一味強調應用性、實用性的學科,沒有充分認識到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忽略該學科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學科的支撐作用;第三,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往往又不被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主流學術界所認可,處于幾近邊緣化的境地。因此,民族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在校內被忽略,在校外被邊緣。有感于被忽略、被邊緣的尷尬境地,西南民族大學才在2008年11月年發起并舉辦了“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1]。此次研討會由國家民委教育科技司、西南民族大學主辦,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承辦。
在首屆研討會上,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2010年6月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對于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提出了“堅守與突破”的主張?!皥允亍敝傅氖请m然我們是民族高校的中國語言文學,多民族語言文學是我們的特色,但我們必須堅守全國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基本旨趣、主要原則和共同追求,否則我們就無法融入主流學術界;“突破”指的是我們在遵守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主流學術界有關規則的同時,必須在我們自身的學科建設上做出特色、突出優勢,從而突破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被忽略、被邊緣的困境。其后,2009年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主辦的“全國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高校中文學科及相關專業教材建設研討會”在中央民族大學召開;2010年8月22日至25日由大連民族學院文法學院、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共同主辦的“全國民族院校與民族地區高校中文學科及相關專業教材建設研討會(第二次會議)”在大連民族學院召開;2011年12月9日至12日由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和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聯合主辦的“多維視野下的文藝學學科發展暨文學理論教材建設研討會”在廣西民族大學召開;2014年9月19至21日由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在云南民族大學召開。這些研討會,使民族高校學人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達成了許多共識,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毋庸置疑的是,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現狀,與我國眾多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生活、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對人才的需求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民族高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還任重而道遠。
二、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作用
在云南民族大學人文學院舉辦的“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學術研討會”上,同行專家學者就“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地位及特色”“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的模式及發展”“少數民族文學與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全國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教材建設及編寫”等十項議題進行了研討,共商民族大學及邊疆院校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我認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是一種唇齒相依、互相依托、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之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其他二級學科具有輻射作用和整合功能。首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中,可能促進這些學科在傳統研究領域之外開拓出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從而產生新的研究成果。“比較的價值和意義就是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從而認識某一或某類事物的特殊本質和共同本質。”
而比較文學最根本的性質和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文學性、可比性、跨越性”[2]。如果我們自覺地有意識地把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跨文化闡釋”等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下屬其他二級學科的研究當中,可能會促進這些二級學科的研究有新的突
破、質的飛躍。比如我們可以在“視域融合”的基礎上,來尋覓人類共有的“詩心”,發現文學藝術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規律,形成更全面、更宏觀、更理想的文學觀念,建立更科學、更完善的文學理論。又譬如我們在從事語言學的研究時,如果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分析,把不同語系的語料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研究,找出它們在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異同或對應關系,從而可能加深對研究對象的理解與把握。再有,現在不少青年學人談到中國古代文學時都說可供研究的對象和領域很有限了,如果有意識地把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當中,我們不僅可以繼續對大家已經熟悉的文本的情節內容、人物形象、表現手法等方面進行研究,還可以對過去較少涉及的文本的文藝思潮、文學團體、文類結構、美學風格、原型母題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這樣也許會發現新的研究領域,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空間得到拓展。尤其要強調的是,有意識地將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等運用到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之中,更應該成為民族高校從事民族文學研究學人自覺的學術理念和為學意識。我們曾撰文指出“文學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較文學的性質和特征,決定了多民族國家內部自成體系的不同民族文學之間的比較屬比較文學范疇,從而內在地決定了民族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聯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2]中國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扎拉嘎研究員也曾說:“只有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審視民族文學,才能使民族文學研究不斷深入。這就是說,將少數民族文學研究與比較文學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對提高少數民族文學研究的學術理論水平,會產生重要影響?!盵3]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副所長湯曉青教授曾說:“中國各民族文學關系的研究,是跨民族、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其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理念都屬于比較文學的范圍”。 甚至有學者指出:“中國民族文學史更應該是一部各民族的比較文學史”。比較文學的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等運用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已經有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問世。如果我們進一步自覺地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置于比較視域,有意識地開展研究,肯定能開拓新的研究空間,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其次,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的運用,可以整合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其他二級學科,形成教學科研團隊,其整合功能有利于中國語言文學學科人才隊伍建設。近年,國務院對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項重大戰略舉措就是實施“2011計劃”即“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這一戰略計劃是以協同創新中心建設為載體,緊密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集聚創新團隊,形成創新氛圍,鞏固創新成果,培養創新人才?!?011協同創新中心”主要有四種類型:以自然科學為主體的面向科學前沿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工程技術學科為主體的面向行業產業的協同創新中心、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面向區域發展的協同創新中心。這一戰略計劃,逼使高等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科研工作者,必須更新觀念,打破專業甚至學科界限和壁壘,跨專業跨學科組建科研團隊,協同攻關?!啊缭叫浴潜容^文學的根本屬性和區別性特征??缭叫允潜容^文學之所以能安身立命之根本所在。沒有跨越性,比較文學也就無從存在,這在目前國外和國內比較文學學界已基本達成共識?!?/p>
至于在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學術實踐中,是遵循跨國界、跨民族、跨語言,抑或是堅持跨學科、跨文化、跨文明,甚至要求兼跨這幾者,學界與學人至今仍有不同看法,我們完全贊同陳惇教授的觀點:“如果從研究實踐來講,只要跨越其中的某一界限,就進入了比較研究的領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課題每一項研究都同時跨越這四種界限”。[7]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這樣一種“跨越性”的思維、理念,可以啟發我們在當下的教學和研究,尤其是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中,跨越專業界限,消除學科壁壘,多專業甚至多學科地組建教學科研團隊,組建以哲學社會科學為主體的面向文化傳承創新的協同創新中心,聯合申報項目,握緊拳頭,齊心協力,超越突破。近年,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就有意識地跨專業跨學院組建了創新團隊,推動科研和學科建設上新臺階。2013年“中國文論傳統的民族性與文論研究的范式轉型”成功申報西南民族大學學術創新團隊項目。當年,在此基礎上又成功申報四川省省屬高??蒲袆撔聢F隊建設計劃項目。2014年“中國多民族文論傳統的本體性研究”成功申報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優秀科研團隊及重大孵化項目”。我們組建科研團隊集體申報項目,取得了明顯的實效。這幾個團隊,由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博士生導師等擔綱領軍人物,成員以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的老師為主,同時還有來自學校辦公室、研究生院、科技處、彝學學院、藏學學院、外國語學院等單位從事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的老師,范圍幾乎涵蓋了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所屬全部二級學科。由于我們打破專業界線,跨越學科壁壘,根據項目研究和學科建設的需要來組建科研團隊,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推動了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發展。
再者,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有關理論、方法、理念、思路運用到文藝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漢語言文字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中,所獲得的新成果,又可反哺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的發展和建設。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不可能離開文藝學、外國文學、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學科研究成果的有力支撐。我國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界許多知名學者,或是在文藝學、或是在中國古代文學、或是在中國現當代文學等領域都有非常精深的造詣,然后才成為海內外知名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家。比如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原副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原會長樂黛云教授,就是在北京大學從事中國現代文學教學和研究的基礎上走向比較文學;又譬如,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博士生導師曹順慶教授,1976年至1980年在復旦大學讀書時,是古典文學熱愛者,1980年畢業時報考了四川大學的研究生,成為著名學者、龍學泰斗楊明照教授招收的中國文學批評史碩士研究生,再后來成為我國第一位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博士,明顯地表現出從古代文論到比較文學的學術轉向,從最初的碩士論文《〈文心雕龍〉中的靈感論》到后來的博士論文《中西比較詩學》,再到教育部比較文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和現在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曹順慶教授在2014年9月18日-21日于延邊大學舉行的主題為“比較文學與中國:百年回顧與
摘 要:中學生的學習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中學生學習中存在著普遍厭學現象,尤其是在語文課本的學習中,本文通過對中學生厭學動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厭學;動因
一、中學生厭學語文的含義
我們認為厭學語文學生的鑒定標準為:①在語文學習上失去興趣而不愿繼續學習的學生。②目前在校進行語文學習完全是被動地,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愿意投入,語文作業經常應付式完成或根本不做的學生。③由于不努力學習導致語文學習成績差,又毫不在乎的學生。
二、心理學和教育學依據
1、教育學的角度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對自卑、脆弱、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教師應多加鼓勵,避免體罰孩子,充分考慮孩子身心健康。15世紀意大利的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利諾(Vittorino)主張,應該創造幽雅的校園環境和寬松的課堂氣氛來促進兒童身心健康,他把自己創辦的宮廷學校取名為 “快樂之家”,校園地處郊外湖濱,四季花香,綠草如茵,校園內孩子的生活充分自治,教師的教學手段生動有效,教育目標旨在培養精神、身體、道德都充分發展的人。現代教育理論提出要讓學生全面發展,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不強迫學生,這樣學生才會學得開心,才會喜歡學習。
2、心理學的角度
①學習動機理論: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因,它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結果。它能夠說明學生為什么而學習,能夠說明學生的努力程度,能夠說明學生愿意學什么的原因,學習動機激發起適當的學習行為,使這一行為指向某一學習目標,并為達到這一目標而維持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理論可以為學生厭學提供了依據,也為中學生與語文課本的互動學習中提供了一個思路,在語文課本的互動中,應注意相關激勵動機。下文中的“期望效應”依據的就是這個理論。
②認知評價理論。我們知道,外部強化會促使內在動機的激發。人總是要對外部強化進行一定的認知評價,而這一認知評價將會導致自我決定感和效能感發生變化,進而影響行為。外部強化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物質的報酬,另一類為言語的信息,前者主要是控制行為,而后者主要提供關于行為的信息。外部強化通過影響內在動機,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③自我效能感理論。班杜拉認為,人對各種活動的內在動機是后天學習而來的,只有當人們勝任某些活動、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會產生對這些活動的內在動機,即只有在認識到自身能力的基礎上才能產生對活動的內在動機。因此,提高內在動機的關鍵并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外部強化,而在于外部強化是否促進了能力感。
④成敗歸因理論。美國認知心理學家維納提出的自我歸因論或成敗歸因論是目前解釋學習動機最有系統的理論。維納采用實證研究發現一般人對從事過有關成敗(如考試)的工作后,多將自己成敗原因歸結為以下幾種原因:(1)能力,評估自己對該項工作是否勝任;(2)努力,個人反省在工作過程中是否盡力而為;(3)工作難度,憑個人經驗判定該項工作的困難程度;(4)運氣,個人自認此次成敗是否與運氣有關;(5)身心狀況,工作過程中個人當時身體及心情狀況是否影響工作成效;(6)其他,個人自認此次成敗因素中,除上述五項外,還有其他影響(如別人幫助或評分不公等)。
本研究根據上述理論通過各種渠道對初中學生厭學語文現象進行分析與研究,探尋其厭學原因。并在后來對中學生與語文課本的互動提供了對策。通過中學生與語文課本的互動可以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及學習效率有所提高,提高其學習能力,對于中學生以后的成長有重大意義。
三、中學生厭學語文的原因
1、社會因素
筆者通過歸納總結,得出下述中學生厭學語文的原因:
①一些不良價值觀的影響?,F階段社會上存在著一些讀書無用論、功利主義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大多數情況下主要是通過家長、大人無意中對孩子傳染,這種傳染對孩子價值觀的取向影響巨大,最終影響到對語文的學習態度。這些觀念使學生學習語文價值觀產生動搖,久而久之就失去對語文學習的動力最終影響語文學習。②社會意識對語文產生負面影響。語文與政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把語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就會喪失活生生的語文人文性,使語文喪失生活,喪失人的特征,因而也就沒有親和力,最終使學生對我們教學的內容失去興趣。③網吧和電子游戲的影響?;ヂ摼W為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帶來了方便,與此同時,也導致一些用戶無節制地使用網絡,影響其生活、學習和工作,損害其身心健康。網癮除了使學生過度依賴網絡患上網絡依賴癥外,在語文學習上很容易產生以下的負面影響:A、對書寫方塊字產生恐慌和厭倦感,不愿意提筆寫字,只想在鍵盤上敲字,有將書寫方塊字的能力遺失的隱患。B、還容易得口語遺忘癥。因為長期用文字與網友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現出不愿意和人說話的現象,對一些口語不會使用,常說一些網上用語,讓人莫名其妙。C、易患交往恐懼癥,網上交往誰也不見誰,下了線,誰也不認誰,不需要留后路,也不需要講面子?,F實的交往就復雜得多了,既要給面子,也要留后路,還要不得罪別人。習慣于網上便捷的交往后,就最怕面對面與人交往了。
2、學校因素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也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主要場所。在這個場所里各種各樣復雜的因素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學校也存在著多樣性的影響學生產生語文厭學的因素,下面是學校存在的引起學生厭學語文的主要因素:
① 應試教育的沖擊。按著這種模式教學,似乎全面而系統,教者備課有矩,有章可循,教時心中數,一步一個腳印,學生記出來的筆記也是井井有條,中規中矩。但是這種程序化的東西,展現不出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內涵,不能授予學生受益終生的語文素養,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和意義,只能讓本該生動、形象、有趣的語文課變得刻板單調,只能讓學生生厭。
② 教學內容單一。部分教師不注重教材、教學和學生心理特點的研究,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呆板、單調,采用“滿堂灌”、“題海戰”,重知識傳授,輕思想教育、學法指導和能力培養,甚至采用嚴厲懲罰等方式,阻礙了師生情感的交流,壓抑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缺乏新鮮感,失去探索的欲望,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
③ 語文考試的影響。學生不愿學語文,不愿寫作文的原因之一是考試時語文尤其是作文的得分太低,與其他學科的得分相差懸殊??荚囍袛道砘S袧M分,90分以上的更是比比皆是;而語文能得90分者實屬鳳毛麟角,80分以上的也不多見。無形中,學生在頭腦中就固化了一種觀念:語文平時學不學,作文平時練不練,反正都一樣。這樣嚴重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語文考試失去了自信心,對語文學習也產生了恐懼。(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注釋:
[1] 黃麟生主編.中學語文教學論[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施良方著.學習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傅道春主編.教育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皮連生主編.學與教的心理學[M].1997.
[5] 秦開宇. 初中生厭學語文原因及矯治策略研究――以南寧市第三十七中學為例[D].中國碩士論文庫.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