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0: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博物館調查設計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圖分類號]G2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3)04-0136-02
博物館目標是在資源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創造讓觀眾受益且滿意的參觀體驗,更好地實現展覽策劃者與目標觀眾的交流和溝通。為此,博物館有必要開展系統調查來評估參觀者的期待值、興趣、需求和滿意度,從而收集確鑿的信息,得出專業可信的分析報告,引導博物館管理者作出更優決策,這也正是市場調應用于博物館管理的主旨所在。市場調查注重有序數據的取得,注重調查的持續性和廣泛性,并試圖進行預測和趨勢分析,可為博物館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專業建議。
一、博物館通常開展的市場調查研究
(一)展覽評估研究
展覽評估研究也有幾種常用形式,如前期―后期評估,它通過抽取博物館參觀者樣本,了解觀眾對展覽概念、目標和計劃的反應。另外,對于個別展覽要素效用的評估可使用格式化評估方法,以調查觀眾對展覽原型的反響??偨Y性評估應用廣泛,它聯系整個展覽以考察展覽設計、要素及其他方面的反響,從而評估展覽的各個目標的實現情況。
(二)觀眾研究
觀眾研究的目標:考察參觀者的期望、參觀體驗的反響,影響參觀頻率的因素,參觀者對博物館服務(工作人員、配套服務設施、展館布局和設計、信息導向、宣傳及公共關系)的態度。
觀眾研究的常用工具:對參觀者和非參觀者進行的人口統計和心理分析研究;對活躍的參觀者或非經常參觀者使用焦點人群法,以考察參觀者的感受、態度及偏好;利用追蹤計時研究考察參觀者對展覽要素的利用情況以及愿意花費的參觀時間;對博物館學習、設施、服務等具體話題進行的擴展性基本研究;對人們休閑行為的選擇進行研究,以及與其競爭性組織相比,人們對博物館所持態度的研究。
另外,還有適用于擁有各種會員制和捐贈項目的較大型博物館的開發式研究,以及博物館定期進行的自我評估及外界機構評估,即組織研究。
二、博物館市場調查研究的數據來源
博物館市場調查利用的數據來源于二手資料和一手資料。二手資料是指已經存在的為其他目的而收集的信息。其來源包括外部來源(如各種出版物)和內部來源(如既有參觀者數據、會員數據,內部報表和評估報告)。但當二手資料不能滿足調查需要的時候,可進行一手資料的收集利用。
一手資料其大致有三種收集渠道: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實驗性研究。
(一)探索性研究
探索性研究包括觀察、個人深度采訪以及焦點人群研究。
在特定的場景下僅通過觀察便可獲得有用的描述性數據。比如通過觀察觀眾的網絡咨詢留言及打給博物館的電話內容,便可了解參觀者的需求和偏好。另外僅通過觀察觀眾在展廳中的移動情況及交談內容,也可捕捉到觀眾的感受及反饋。博物館還可雇傭“專職參觀者”,對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表現及博物館服務進行評定。并且還可以通過參觀不同的博物館,以獲得對比性的觀察和感受。
個人深度訪談,需要對采訪者一次性提出一長串問題。個人訪談全面細致,但成本高,易產生觀察者主觀理解偏差,因此對訪問設計的計劃和審查也要求更高。個人訪談可采取安排式訪談和攔截式訪談。攔截式訪談較簡短且具有非概率抽樣的缺點。
焦點人群研究則需要在相對同類的目標人群中選取樣本人群,在訓練有素的組織者引導下,對一系列問題進行集中討論。個人深度訪談和焦點人群研究的目的,都是就某些問題進行由表及里逐漸深入的討論,超越博物館工作人員先入為主的觀念,并關注于所討論的問題上。
(二)描述性研究
描述性研究包括調查及聯合研究。調查的應用廣泛而流行,使用對象為博物館參觀者、會員、捐贈者和其他人。其用以獲得人口統計樣貌、知識水平、信仰、偏好、滿意程度及其他心理分析概貌?;镜恼{查途徑有現場問卷發放、郵寄問卷及電話調查。郵寄問卷反饋率低,反應較慢,但卻是能聯系到眾多對象的有效利用成本的方法。電話調查可能會獲得更加個人化,更加全面靈活的反饋,且反應率高于郵寄問卷,但其可施用的樣本量較低。
聯合研究用于分析消費者選擇,衡量期望利益。博物館在設計產品時,為受訪者列出各種類全方位的選擇,受訪者按照自身偏愛程度對其進行排序,研究者就將確定每一個屬性水平對于排列出的流行度而言,有哪些不同貢獻。聯合研究幫助分析者估計每一種態度或因素對于目標觀眾的重要性以及預測一系列各自擁有多種不同屬性的產品獲得成功的可能性。研究結果幫助博物館謹慎地設計產品,以最大化地吸引目標觀眾。
(三)實驗性研究
實驗性研究要求篩選與不同話題相配適的群體,使他們接受不同的測試,控制那些與主題無關的變量,檢測觀察到的反應差異是否具有統計學上的意義,從而獲取因果關系。當實驗達到消除其他假設的程度時,研究者就可以對結論持有信心了。
三、博物館市場調查問卷及其步驟
(一)闡明問題及研究目標
對于目標問題,可研究的事情龐雜、多樣,只有謹慎地闡明問題,才會有的放矢,減少無謂的成本和精力。工作人員應向研究者闡明問題,并說明可能影響研究的限制性因素,共同商議出研究目標。
(二)制定研究計劃
研究計劃的設計包括決定抽樣計劃、研究偏差、聯系方法以及問卷設計。
抽樣計劃將決定抽樣單元(聯系誰),樣本量(聯系多少人)以及抽樣程序(如何在目標人群中獲得代表性樣本)
研究偏差包括抽樣誤差和系統性偏差。當樣本數據與人群數據之間的差異純粹出于偶然時,這些差異就被稱為抽樣誤差。一般樣本越小,抽樣誤差越大,數據的可靠性就越低。系統性偏差的產生原因眾多,抓住所有的過失并非易事。謹慎地設計程序,進行訪問者培訓,檢測資料處理過程以及審報告都可以達到減少系統偏差的目的。
聯系方式:博物館可以通過郵件、電話訪問,或者個人訪問等方式聯系被訪問者。
(三)設計問卷
要謹慎地設計、檢測和調整問卷。問卷準備過程中,問題的范圍、形式、措辭及順序都是需要關注的。應認真審查問題,確認其精準有效性,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問題的形式會影響反應。封閉式問題提供可選答案,回答者選擇作答。封閉式問題易于理解和制表。而在研究的探索階段,開放式問題能夠幫助研究者洞察人們的想法,從而獲得更為廣泛的答案。應按一定的邏輯順序對問題進行排列。將能夠引起受訪者興趣的問題排列在前面。而放在最后的往往是較難的或私人化的,用以區分回答者的問題。問題的措辭應簡單直接、無傾向性。
(四)收集和分析資料
資料收集分析包括從可靠樣本中獲得資料,提取調查結果,整理制表,測量頻率分布、平均數、分散度,最后依據管理層計劃推出的決策,進行結果分析,提出可靠建議。
(五)編寫和提交研究報告
研究報告是對研究結果和結論的總結,行文要晰、準確、條理清楚。只有報告成為有效的交流工具,才能確保市場調查的成功。
(六)評估和實施調結果
關鍵詞:博物館;休閑娛樂;設施;
中圖分類號:TU24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4)-07-00-03
一、休閑娛樂功能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
在1989年修訂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 對博物館的定義是:“博物館是一個不追求贏利的、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永久性機構, 為研究、教育和娛樂的目的, 對人類和人類環境的見證物進行搜集、保存、研究、傳播和展覽?!?[1]1971年修訂的日本《博物館法》中對博物館的定義是:“本法中的‘博物館’ 系指收集、保管(包括培育)、陳列展出有關歷史、藝術、民俗、產業、自然科學等資料, 從教育的角度出發供一般市民公眾利用, 為有助于提高其文化素養、供其調查研究、休息娛樂等等而舉辦的必要事業, 并對此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為目的的機構……?!痹谶@里, 對博物館的休閑娛樂功能可以說是表達得明白無誤。在日本許多博物館的辦館宗旨中也明確地表明了要為市民和青少年提供休閑娛樂的場所?!安┪镳^的基本功能是收藏、研究、教育。”我國對于博物館職能的認識一直持這種觀點。而在歐美則比較通行博物館的三E功能:“教育國民、提供娛樂、充實人生?!保‥ducation,Entertain,Enrich)。
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國外博物館界已經開始重視博物館的休閑娛樂功能的開發,而國內還是以傳統的眼光看待博物館的功能,鮮少提及博物館的休閑娛樂功能。
那么休閑娛樂到底是不是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呢?
從博物館的產生與發展上來看,最初的博物館是貴族們收藏奇珍異寶的私人場所,雖然具備收藏以及一定意義上的研究價值,但并未向公眾開放,所以還不能稱其為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直到17世紀末,歐洲資產階級革命興起,博物館才逐漸成為向公眾開放的公共設施,才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2]
博物館既然要對公共開放,就要考慮到公眾來博物館的目的。不少公眾來到博物館是為了學習研究,但更大多數的社會公眾是在閑暇的時間來到博物館,其目的更多的是學習與娛樂兼有之。所以為了滿足社會公眾的需求,吸引更多人來到博物館進行參觀接受教育,休閑娛樂自然就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博物館的一項重要功能。
二、當今博物館休閑娛樂功能的發展現狀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現代博物館( 特殊性質的博物館和紀念館除外) 除了有傳統博物館的各種功能外, 還應當是人們大眾提供高雅文化交流的場所。提供娛樂, 陶冶情操, 求知啟智, 其終極目的是休閑娛樂, 以此作為現代博物館的功能定位, 才能增加博物館與社會大眾的親和力, 符合社會發展的趨勢。但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休閑娛樂”常常只是書面化的語言,很難被觀眾正確的接受和理解。因此,為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博物館才強調“三貼近”和社會服務工作。本著為觀眾服務的宗旨,筆者于2013年末開展了一系列有關關注博物館休閑娛樂功能發展的調研。本次調研主要以觀眾調查問卷的方式開展調查,旨在獲取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休閑娛樂服務功能的認知、意見和建議等信息,喚起博物館和社會各方面對博物館休閑娛樂功能的關注。
本次調研主要是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問卷調查最大的優點在于可以全面系統的了解觀眾的多種變量,所統計到的結果是直觀可見的,便于統計和分析。還可以進行大規模的調查,從而從更多的群體和社會層次中獲取信息。而且研究者無論是否參與調查,都可以從數據中得知受調查者的基本態度和行為。這是其他調查形式無法做到的。但同時也存在著難以避免的問題。 即難以反映設計以外的情況以及一些問題的細節。因此在使用問卷調查進行量化的同時,我們還輔之以人類學“田野訪談”的方法,力求進一步探索和細化問題,從而使本次調研更為科學和全面。
博物館調查的對象是隨機抽樣方法選取的參觀者。涉及到家庭觀眾、零散觀眾、旅游團觀眾等多種類型,但以家庭觀眾和零散觀眾為主。
下面我們將以所調查的黑龍江博物館為例,分析博物館休閑娛樂功能在發展及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
在對黑龍江省博物館進行調查的過程中,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200份,回收率為100%,其中有效問卷187份,無效問卷13份,有效率為93.5%。
(一) 參觀者的基本構成
博物館觀眾的基本構成反映了博物館的主要受眾類型和博物館應該為什么樣的人群服務。通過對黑龍江省博物館的調查,得出以下數據。
從性別上看,男性觀眾占48%,女性觀眾占52%,女性觀眾多于男性觀眾。從年齡分布看,20歲以下的觀眾占16%,20歲-40歲的觀眾占74%。從文化程度來看,高中及高中以下占24%,大專或者本科占60%,從這兩項中可以看出年輕人居多,結合現場調查,這兩部分觀眾中大部分為學生。學生觀眾為什么會這么多?原因主要有三點。一,調查的時間為寒假期間,有學生進行集體參觀。二、家庭集體參觀時,見家長更愿意讓孩子來參與調查。在進行調查過程中,中老年觀眾大多不愿意配合進行調查,而學生更愿意參與調查。參見表一。
表一:觀眾的個人背景資料統計
(二)觀眾行為的初步分析
博物館作為一個向大眾開放的機構,觀眾參觀的次數是衡量博物館展覽是否成功的重要衡量因素。但僅僅統計參觀人數很難反映出觀眾的意愿與態度等方面的信息。
眾所周知,對于博物館的發展而言,參觀人數越多,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就越高,博物館的發展就越好,因此通過進行觀眾人數的比較和觀眾想法的調研可以評估出一個博物館的發展前景。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觀眾進行調查的時候,不僅僅要對觀眾的參觀數量進行統計,還要對參觀者在博物館內參觀的時間和展品前所停留的時間進行統計,這樣才能夠科學的統計出參觀者注意力的分布情況。博物館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對觀眾的注意分布和節奏進行有效的控制,將觀眾的注意引到博物館展示的重點展品上。通過這一做法,博物館可以幫助參觀者有效的避免“博物館疲勞”的現象,參觀者才能在注意力的有效時間段內獲得最有效最多的信息。根據注意力的選擇理論,博物館環境中觀眾在進行參觀過程中,他們的注意不是集中和單一分布的,而是注意力會因為時空的轉移而相應的發生變化。以參觀者參觀的時間的角度來說,觀眾的注意力不是每時每刻都保持著高度集中的狀態,也就是說參觀者參觀的有效時間只占整體參觀時間的一部分。根據調查發現觀眾如果在博物館停留的時間越長,那么他們朝出口移動的速度越快。這就表明參觀者會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經歷由困惑到高度集中最后一掃而過的變化過程。所以,博物館的展示設計必須最大程度上利用好觀眾參觀的有效時間,讓他們能夠在這一時間段內獲得最多而且最有效的信息。以參觀者參觀的空間來說,參觀者在參觀的過程中不是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展品的觀賞上,而是注意力會隨著外部的各個環境因素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博物館的展示設計需要合理的引導參觀者來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對展覽本身的參觀上,以此來提高展覽信息在傳播過程中的有效性。根據心理學的理論,大部分觀眾在信息的接受度和注意力的集中度這兩個方面是有限的。通過這一研究,博物館設計者要采用合理的手段來引導參觀者更多的注重展品本身的參觀,并且要引導參觀者將更多的時間放在重點展品的參觀上。
二、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加強注意控制的原則
首先,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加強注意控制時需要遵循適度原則。根據選擇性注意理論,如果觀眾在參觀展品時沒有引起足夠的知覺反饋,那么多余的注意力會被其他的事物吸引住,從而對現有的參觀行為產生干擾效應。如果觀眾在參觀展品時注意力集中,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就會降低信息范圍的廣度,影響參觀者對其他展品的參觀。所以參觀者在進行參觀信息的把握時要注意既不能吸收過多的信息量,也不能獲取太少的信息,要遵循濕度的原則。在博物館進行展示設計中,尤其需要把握好這一原則。展品信息既要豐富,又要適可而止。展示的設計者需要進行主題的加工和信息的篩選,將最有效的信息傳遞給參觀者,避免多余的信息影響到觀眾的參觀。其次,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加強注意控制時需要彰顯重點,也可以把這一原則簡稱為“聚光燈”原則。在進行博物館展示的設計中,可以借鑒聚光燈手法。這一手法最初是用在照明上,將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到重點的內容上來。博物館展示設計遵循這一原則也就說明要將參觀者的注意力充分引導到重點展品的參觀上來。另外,要保證參觀者能夠有效的對重點展品進行參觀,需要營造良好的參觀環境。在博物館的環境中,良好的展示環境需要保證環境的簡潔明快,不能設置過多的裝飾以免分散觀眾注意力。并且設計者需要充分利用環境要素對重點內容所具有的烘托功能,要保證環境的色彩和光照對參觀者的眼睛進行適度的刺激,千萬不能太過于夸張和耀眼,否則會適得其反。再次,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加強注意控制時需要遵循張弛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針對參觀者在博物館內容易產生的疲勞現象。在博物館進行展示設計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張弛原則,一是要照顧到觀眾的體力,不能一味的讓觀眾在移動中進行參觀。設計者要針對不同的觀眾群體來采取不同的體力恢復措施。尤其是老年人,他們在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是十分需要休息場所的,而兒童也需要消耗精力的場所,不然他們會因天性而厭煩博物館的氛圍。二是設計者在進行視覺的輔助設計過程中需要設計優美的自然景觀,比如園林或者景觀樹等。而且設計者還需要注意到博物館空間的特點,充分利用每一個空間來實現博物館內部空間的錯落有致,使參觀者既不感覺到空曠,也不會覺得停留的時間太長,讓觀眾能夠在適當的時候進行精神和體力的休息,從而更好的進行參觀。
三、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加強注意控制的手段
第一,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需要加強展示空間的注意控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館建筑的本身結構。從這一方面來說,博物館建筑的結構需要進行綜合考慮,將樓層以及展覽空間充分的合理的組織起來,避免不合理的形式造成觀眾產生疲勞或者困惑的現象而導致觀眾注意力出現渙散。所以說從觀眾的角度來講,空間組合關系需要具備合理性與清晰性。因為如果觀眾花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來辨別方向和尋找出口,那么他們的參觀效果肯定不會很好。其次,需要注意博物館內部空間的變化感。影響觀眾注意的客觀因素具有很大的變化性和多樣性,刺激物發生變化,注意也會相應發生變化,從而保持注意力的強度和活躍性。當參觀者處在比較平和的心理狀態中,那么他們對展品的注意相比他們在動蕩的心理狀態中強度不高。所以在進行空間的設計過程中要想有效的進行觀眾注意的控制,就必須把握展示的節奏,不僅要保證展品的規律性,還要適當的發生變化,保持觀眾注意力的強度。
第二,在博物館展示設計中需要加強展品的注意控制。設計者在進行實物展品的選擇和布置時,需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設計者要選好展品陳列的位置,因為參觀者的注意在空間位置上具有優先選擇性。其次,設計者要充分體現出新意和獨特性,激發觀眾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探索欲。設計者可以將比較精美的展品以及比較有個性的展品作為重點展示。博物館展示設計需要充分體現出各個展品之間的差異性,從材質以及體量這些方面來達到彰顯重點的目的。另外,設計者在進行博物館展示設計的時候需要注意增強參觀者的視覺刺激對重點展品采取追加光源的手段,對小型展品進行局部放大,保證參觀者注意的強度。最后,博物館展示設計可以采用動態化的手段來進行展品的陳列。例如在博物館展示中比較能夠吸引參觀者眼球的看板設計就能夠引導觀眾和詮釋展品的信息,起到良好的注意控制作用。
四、結語
從整體上來說,現代博物館的展示設計是將傳播學、社會學以及美學等都融合在一起,因此,它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設計學科,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要有高水平的造型設計、環境設計以及平面設計方面的能力。本文主要對多媒體交互展示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深入的探究和分析。
1 概述
(1)研究背景和現狀。早在上世紀20年代,對博物館觀眾心理和行為研究引起了諸多博物館學者、心理家等的高度關注。然而,第一例博物館觀眾心理的研究,為1933年在美國梅爾頓的調查。他觀察到博物館中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同時提出了“博物館疲勞”概念。而他把此種感受形容成:腦袋如同塞滿棉絮昏昏沉沉的,腿如鉛垂般沉重,腳踝的疼痛感十分明顯。到了20世紀后期,有關學者對博物館觀眾行為的研究也取得了較大進步。例如:美國心理學家魯濱遜在紐約博物館對觀眾加以調查。他在調查過程中,通常都是隱藏在那些不被人們所注意的地方,從而重點觀察觀眾對不同展品所流露出的表情,并且利用計時器來記錄觀眾觀察展品的時間,還要繪制出觀眾參觀線路。他將所得到的記錄資料加以整理和分析,結合其結果再將展品陳列方式予以變換,再一次觀察觀眾對展品的反應,他便是通過改變展品陳列方式來觀察觀眾行為的。然而,在我國,對博物館觀眾心理和行為研究依然處在采用問卷調查形式的階段當中,大多數為專項研究,例如:滿意程度、服務質量等,對此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成熟,并且也沒有建立相對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體系。造成此種局面的主要與我國對博物館觀眾的研究事業起步發展較晚有較大關聯。
(2)課題研究意義與目的。交互,包含交互形式和設備,并且又為一種設計理念。事實上,交互式展示方式,不只是羅列所有實施或者是材料細節,而是通過“提問”方式實現的,從而吸引大眾不斷探索未知世界。在博物館中,其交互設計展示指的是建立在藏品和受眾興趣以及需求間的合理關系基礎之上的。文章主要對國內博物館中多媒體交互設計的應用和博物館受眾心態需求調查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找出兩者所存在的不和諧之處,同時找出合理的解決對策,這樣一來,將多媒體交互設計和博物館展示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受眾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不斷學習。此外,交互式展示設計還鼓勵與支持受眾在多動手參與的同時,大腦都能變得活躍起來,從而激發出他們對受眾的探索欲望,將博物館傳播文化功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
(3)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文章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對國內博物館的多媒體交互設計展示發展現狀的分析;第二,對博物館受眾心理需求的探究;第三,多媒體交互設計和受眾二者關系的探究;第四,從受眾心理需求角度,對博物館中的多媒體交互設計展示方面創新的探究。
2 博物館中多媒體關于多媒體交互展示的設計
2.1 多媒體交互展示設計內涵
事實上,多媒體交互技術指的是結合各種媒體,例如:文字、圖像、動畫、聲音等,再利用計算機數字化和壓縮處理展示出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一種新應用技術,而用戶既能實時參與,又能有意識詢問,改變原有順序與內容等。文章所論述的多媒體交互展示設計指的是在多媒體交互技術基礎上的一種展示方式,而此種方式從根本上徹底改變傳統靜態的、物質的視覺觀賞,而是給觀眾一種動態、交互的視覺觀賞效果,這樣一來,在多元化展示環境當中,使受眾感受到新的審美感,感受到綜合感官所帶來的各種體驗。將展示設計在提高效率基礎上實現信息的廣泛傳播。除此之外,文章對博物館中的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存在的問題與今后的發展予以詳細闡述,引導現代展示設計快速的發展。
2.2 多媒體交互展示特點分析
1)靜態向動態的轉化。根據有關數據顯示:在相同的時間內,人類接受動態信息要遠比在靜態信息獲得的多。然而,在傳統展示過程中,通常展品都為真實的、平面的、靜止的方式予以展示。因此,人們對展品所有信息都必須借助受眾自身的捕捉,從而被動接受。然而,此種傳達信息的方式,效果非常差。然而,在多媒體交互技術影響下,利用模仿方針數字產品三維立體圖像便于受眾對展品屬性予以了解,在不觸摸到真實展品情況下,也可以詳細了解展品與材料屬性;或者制作三維立體展品虛擬動畫,從而使受眾深入了解展品運作過程,給受眾一目了然的感受。此外,動態展示又能夠使展品與受眾間更好的交流,展品傳達出的信息,也更容易被受眾所接受。
2)單一觀賞效果向綜合體驗轉化。在博物館中,多媒體交互技術的設計應用帶來的優越感不只是對傳統展示方式進一步的改良與優化,也是對展示方式的一種改革,從而徹底改變受眾對接受信息的程度與方式。多媒體交互技術應用將傳統視覺欣賞模式轉變為即時雙方互動模式,這樣一來,受眾便利用互動方式觀賞突破與瀏覽文字等,以便深入了解展品在知識,獲得更多的積累體驗,從中找尋到樂趣,進而對展品有一個更深的認識。而對于此種綜合體驗轉變,能夠從多個感官角度都獲得感觸,真正實現由真實再到虛擬世界的一種全新的綜合體驗。
2.3 多媒體交互展示設計的基本現狀和發展趨勢
在當今博物館中,多媒體技術的交互式展示應用主要包含以下多種技術:影像技術、音頻技術、觸摸屏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等。其中,利用音頻技術具有的語音導覽功能,能夠使受眾更容易對展品信息予以詳細了解,以便有效彌補傳統的陳列講解存在的不足之處。然而,現如今,博物館中的語言導覽器使用效率偏低,因此,難以充分發揮出應有作用。影像技術同樣也為博物館展示中的一種輔助方式,通常情況下,都是應該在基本陳列與臨時展覽當中,從而有效彌補圖文陳列想象不充足感,從而使受眾更深了解展品。與此同時,又可以在不損壞影像質量基礎上,隨意轉換圖片格式,從而便于在互聯網中予以,滿足幻燈片與廣告發展的不同需求,這樣一來,有利于擴大文物影像應用的范圍。
1)觸摸屏導覽系統。當前,在博物館中,導覽觸摸屏的應用能夠使受眾主動選擇所感興趣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結合自己知識框架以及對展品的了解情況來跳躍性的獲得信息。此外,觸摸屏導覽系統的使用具有人性化的特點,能夠同時滿足成人、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等的需求。
2)展廳互動項目。在博物館中, 多媒體交互展示設計都采用的是電腦觸摸屏。其結合了展覽、背景只是介紹以及互動游戲與問答等多種內容,通過多種表現形式予以展示,包含文字、視頻以及動畫等。此種方式能夠使受眾產生親切感,同時受眾在欣賞展品時,增強其參與性,從而獲得更多的關于展品的知識。
3)應用掌上電腦。掌上電腦和藍牙無線傳輸技術相類似,是一種新技術。然而,在博物館當中,其應用最多的為語音導覽器。它是以音頻為主的,在遇到受眾感興趣展品時,語音導覽器便能夠自動搜索到關于此展品的信息,為受眾提供更多學習資料。
2.4 多媒體交互展示發揮的作用
1)為受眾提供更多感官體驗。在博物館中,其多媒體交互技術的應用,留給受眾的觀感不再是傳統平面自然的一種呈現,而成為立體多感官的創構。因此,在應用此種交互技術之后,便能留給受眾更多想象空間,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另外,又可以將受眾身體多個感官系統全部打開,徹底改變傳統被動觀看展品審美體驗。受眾應結合自身需求,在合理選擇充滿幻想的藝術畫面當中,與人身體多種感官作用下,就會產生一種新式多感官體驗。
2)切實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公眾服務的場所,因此,在日常工作當中,不僅要求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而且又要和時展相適應。近年來,由于社會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其生存空間過于擁擠,對傳統展示方式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再加上,傳統實物以及展示方式等都不能很好的滿足現代受眾的不同需求。因此,博物館要通過多媒體交互技術來展示展品,通過全面的、立體式的展示手段,受眾更容易理解展品的信息,切實提高展品的展示效率。
3)縮短和受眾間的距離。在博物館中,多媒體交互技術的應用能夠給受眾帶來更多傳統所沒有的參觀體驗,并且又能夠拉近博物館和受眾間的距離。現如今,在博物館中,大多數展品實現數字化管理,而且受眾也能夠利用多媒體裝置,查詢自己感興趣的文物,從而更深層次的了解展品的信息,在受眾心理產生一種親近感,縮短和受眾間的距離。
3 關于博物館多媒體交互展示的創新設計
3.1 增加交互設計方面的創新
在現代社會當中,博物館的展示設計理念更多的強調要使受眾積極參與到各種展示活動當中,這也要求博物館信息傳播要從被動狀態轉變為主動狀態。特別是要將展示活動的娛樂性和趣味性都融入到多媒體交互展示設計當中。比如:在逸夫博物館當中,其生命起源和進化展廳設計,便完全考慮到和受眾互動性的銜接,在展廳中設計了“恐龍下蛋”等諸多娛樂性較強的項目,而對于這些項目的設置既能夠充分調動受眾參與的積極性,又能增強展品的展示方式。
3.2 受眾體驗感的創新
對受眾來說,可以分成兩個層面,即好奇與求職。對于有好奇心的受眾群體來說,都持有觀賞心態,伴隨著追逐藝術、罕見的收藏價值。但是,對于研究博物館場所的群體來說,有可能會跳過諸多展品,而只對想要研究的展品非常的關注,因此,便將博物館作為終身學習的課堂。對不同受眾群體需求來說,博物館都要予以響應。
3.3 增加情景設計展示方面的創新
1)人性化和情感化的增強。博物館的受眾群體為人性化和情感化展示方式的中心,因此,要綜合考慮受眾不同層次的觀賞感受,人性化的考慮,這就要求我們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技術手段,調動博物館受眾的多種感覺器官,從而使受眾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發揮出心靈互動的作用。
2)情感溝通互動。事實上,博物館所擁有的強大生命力不只是來自變化的技術手段方面,特別是設計觀念方面的創新并不完全是借助高新技術來實現的。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想要解決博物館展示設計問題的方法不只是要借助多少高新技術,也不只是在設計形式方面借鑒國外多少流行的風格,而應該徹底清除在傳達博物館信息渠道的一切障礙。通過大量實例驗證,心理情感對博物館受眾群體的認知深度、廣度以及信息交流的質量等產生極大的影響,并且,展示設計者也是想借助作品達到感人的目的,從而上升到最高的藝術境界中。所以,環境心理學的應用也成為博物館信息展示的一個有效途徑,而且也是博物館信息傳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4 結束語
總體來說,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下,信息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核心內容。然而,博物館是儲藏信息的一大寶庫,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博物館所賦予的時代使命。特別是在博物館當中,交互式設計思想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進而對博物館今后發展模式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盡管多媒體交互技術在吸引受眾群體上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這并不代表它的這種技術的應用是萬能的。反過來說,此種技術也具有大量缺點,例如:成本偏高、極易被損壞等。因此,對此技術的應用必須結合展品的類型來實現。因時間和條件相對有限,本文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的問題。如:在設計實踐中,理論和實踐融合不夠緊密,對我國博物館走訪相對較少,造成第一手資料不是非常全面,因此,我們在人性化設計方面,還存在較大的局限性,在今后要進行深入的探討。
參考文獻:
[1]黃梅榮.多媒體交互展示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14(04):149151.
[2]黃金.多媒體展示在博物館科普教育中應用的思考[J].江蘇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11,13(07):6567.
關鍵詞:藝術傳世品;展覽評量
我們都知道,去博物館參觀的觀眾很多都是想多補充知識。展覽設計師在設計考慮到了哪些文物信息可以直觀地從說明牌、展板等輔助說明讀到的,但對于一些隱藏信息或是深層面的信息設計師的處理各不相同。以前的博物館工作人員認為將文物展示在觀眾面前再配個文字說明牌就可以將文物的文化精神傳達出來,其實不然。Kathleen McLean在《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展覽》一書中所說的:“好的展覽通常用帶有特定目標的設計來溝通特定的概念,且能讓人們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與發現?!雹賮聿┪镳^參觀的觀眾形形,其年齡職業受教育程度各不相同,他們能否真正的解讀出文物的信息和展覽希望傳達的信息,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為此,我去南京博物院做了調查研究,希望得出博物館設計師在定位、設計、制作藝術傳世品的展覽時應注意的一些事項,以供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設計展覽時遇到共性問題時參考。我選擇的研究對象是瓷器館中的一個獨立展柜,它是一個獨立的展示單元,因為其明顯的擺放位置和文物的獨特器型,會吸引不少觀眾,所以選擇它作為研究對象,以此來研究博物館藝術傳世品的展覽設計存在的問題。
我在南京博物院所做的調查,參與調查的共有三人,一人負責觀察計時,一人負責訪問,一人負責記錄整理。調查的方法是:隨機選擇5―10組參觀人群,記錄其觀察過程中與觀看展品相關的一系列行為及行為時間,在其觀察完后選擇人群中一個目標訪問對象進行訪問,訪問不予任何導向性問題(如:你認為這組展示單元存在什么不足之處?),必要時錄音和記錄,在每組訪問完之后進行及時的整理,所有訪問之后進行整體的整理和解讀觀眾行為中所體現的信息,從而得出博物館藝術傳世品展覽所應注意的問題。以下是在南京博物院調查的相關內容。
本次調查的目的:針對南京博物院瓷器館中的青花瓷萬壽尊的展示,透過觀眾訪談,發現其中不足之處,提出相應解決方法。
一、展示單元
瓷器館的青花瓷萬壽紋尊,清乾隆,陳列于獨立展柜,擺放于一個展廳的中間,官窯青花萬壽紋尊高達77厘米。它胎體厚重,器內滿釉。尊的周身繪壽字紋??诘纳涎貎芍埽恐?7字;口的側沿、圈足外沿每周48字;器身豎列75行,橫置130排,共計整整一萬字。字的大小隨器物的造型曲線伸縮,規整而自然,造作而有風韻。燒制如此碩大的器物,需要高超的燒瓷技術;如此明麗的青花發色,需要上等青花色料描繪;表現如此繁縟多姿的異體“壽”字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如此非凡的整體策劃更顯示出封建帝王的威勢和臣子們的恭敬。
圖1 青花萬壽紋尊
二、周邊環境
如下圖,青花萬壽紋尊處于瓷器展館內一個展廳中,展廳中
間擺放兩個獨立展柜,青花萬壽紋尊如藍色圓形標注位置。
圖2 青花萬壽紋尊所在展廳位置
三、觀眾行為訪談記錄
我們觀察的六組觀眾,其中有四組是兩個及兩個以上觀眾,兩組各一人,其中目標觀眾兩位是女性,四位男性。以下是按其行為、時間、訪談內容整理出來。
觀眾 行為 時間 訪談內容(其中Q是問,A是回答)
2個20幾歲的男性(其中一位,男) 走到展柜前,彎腰看了一下說明牌,整體看了一眼就離開了 3秒 Q:你剛才看到的說明牌是看了什么?
A:我想知道是什么年代。
Q:你覺得還需要哪些展示手法?
A:我想觸摸這個瓶子
Q:還想哪些信息?
A:(朋友回答)我想知道產地,是景德鎮的嗎?是做什么用途的?
50~60歲的男性(男) 看了一次說明牌后,由上而下看了器物2次,盯著瓶口較舊,繞著看 24秒 Q:你剛才看到的說明牌是看了什么?
A:說明牌的字太小了,我老花了
Q:盯著器物是看什么?
A:我在看壽字的寫法
Q:你看哪一個部分看得最多?
A:我在看瓶口的字,因為字比較大
Q:如果裝一個放大鏡,你認為如何?
A:很好很好
20幾歲的女性和2個朋友(20幾歲的女性) 看了一下說明牌,用手機拍照,繞著看半周 37秒 Q:你從這上面得到哪些信息?
A:(驚嘆和激動)這上面真的有一萬個壽字碼?(主動接著說)我還想知道這工藝是怎樣的,壽字是怎樣寫上去的,那些工匠師心甘情愿做的嗎?古代皇帝真的希望皇帝壽命長一些(點頭),萬壽代表什么寓意?
20幾歲的女性和40幾歲的女性(20幾歲的女性) 跟著朋友(1人)先看了一下瓶子,走到說明牌前看了一下,又抬頭看瓶子(大部分時間都在看瓶子的頂部)她對朋友說真的有一萬種寫法嗎?繞著看半周 29秒 Q:你從這個文物獲得什么信息?
A:(不停的眨眼)什么信息?
Q: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漆器和玉器館。
Q:這個館里你覺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A:就是那個萬壽瓶
Q:還想知道哪些信息?
A:如果有解說服務就好了。這個壽字的寓意是什么?是喲后過來進貢的嗎?是誰向誰進貢的?
Q:看了這個瓶子有什么感觸?
A:以前人對壽和福真的很重要嗎?代表一個傳統文化嗎?
2個中國人和一個老外(2個中國人中一個,男) 2個中國人觀看 25秒 Q:你有哪些信息室想向外國朋友介紹,是我們沒放上去的?
A:這瓶子做這么大,一般是用來擺設的嗎?是官府用的,還是皇家用的?
老外(1個人,男) 看著說明牌,看著萬壽瓶 10秒 Q: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at?
A:(指著萬壽瓶的說明牌)壽,which means long life,I can understand.
Q:Is there any other information you want to know?
A:(指著墻上的輔助說明版(非萬壽瓶))If that can translate into English,I can get more information.
四、行為和訪談記錄分析
時間:在時間上,6個目標對象中有4人觀看時間在23秒以上,1個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間。行為學家認為,觀眾在觀看事物達23秒以上才能記住,觀看7秒以下會很快忘記,所以將7秒和23秒作為兩個參考值,以此判斷觀眾對展品的關注度。
行為:我們將以上六組觀眾的行為進行分析,將他們的行為分為四類:
A.觀看展品
B.與朋友互動(交談),四組群體觀眾中只有一位和朋友有互動。
C.看說明牌(彎腰看,看完后再看展品,繞著看),六組觀眾中,有五組是看過說明牌的。
D.拍照(拿手機拍),六組觀眾中,只有一人拍照,而且使用手機拍照。
訪談內容:我們將訪談內容進行總結,以下是觀眾在觀看完展品時所關心的問題。
A.說明牌(年代,字太小,明白)
B.展示手法(年代,觸摸方式,翻譯)
C.文物信息(用途,產地,壽字,工匠,誰向誰進貢,寓意)
D.投入感情(印象深刻)
E.服務(有講解服務就好了)
五、結論
通過對時間、行為和訪談內容的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A.觀眾對青花萬壽紋尊師是很感興趣的,因為在對6個目標對象的觀察中有4人觀看時間在23秒以上,1個人在7秒一下,1人在7秒和23秒之間。所以展品是足夠吸引觀眾的。
B.說明牌信息不足
從訪談中發現觀眾還想從中得知產地、擁有者,這些信息是可以放入說明牌中的。在六組觀眾中,五組目標觀眾觀看了說明牌,說明他們想從說明牌上面得到展品相關的信息,但是他們在訪談過程中透露出了說明牌信息量太少的問題,這說明說明牌沒有將觀眾感興趣的與文物相關的信息放在上面。
C.展示手法單一
對展品的呈現方式僅以陳列配以說明牌文字為主,觀眾僅能以視覺接受展品的信息,顯得有些單一,每個人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如果可以動用觸覺、聽覺會讓觀眾接受更多的信息,這樣觀眾在展品旁邊逗留的時間就會再長一些,能更全面的獲取文物的相關知識和文物工作者想要傳達給我們的信息。
D.延伸信息缺乏
在訪談中發現,觀眾還想從萬壽瓶中得知瓶子的用途,是否真有一萬個壽字,壽字是否真有一萬種寫法,工匠制作時心情如何,瓶子是給誰用的,代表什么意涵,種種的信息都表示,單一的說明牌并不能滿足觀眾對展品的認知及情意需求。
E.公共服務不完善
因延伸信息缺乏,使得觀眾建議若能有解說服務就更好了,由此反思藝術傳世品展覽是否能提供更完善的公共服務來讓觀眾更了解展品。
六、建議
A.增加說明牌的內容。增加與文物相關的一些信息,如文物的作用、擁有者、怎樣傳承的、有什么歷史故事,以此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如果是考古文物,可以復原文物被挖掘時所處的環境狀況,讓觀眾對文物有更直觀的認識。
B.與多媒體相結合。僅僅依靠文物和說明牌是不能將文物的文化藝術價值全面的傳遞給觀眾的,觀眾觀看文物的耐心是有限的,單一的文字信息輔助說明已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我們需要更多的展示手法來獲取信息。良好的視覺效果,逼真的現場感,復雜豐富的空間體驗,展覽的節奏與韻律及更易于理解的表達方式,都有助于提高觀眾的興趣和熱情。②
C.增加展品的信息說明。在博物館觀看藝術傳世品展覽的觀眾大多是對歷史感興趣的,博物館工作者需要反思:你在給觀眾傳達說明信息,這些信息有什么用?有沒有尊重觀眾的感覺?工作人員是要將文物的信息傳達給那些好奇的觀眾,而不是展示給工作人員自己看。所以在展品的旁邊可以適當的增加展品的信息說明,如放一些展示牌將文物的照片和相關文字放在上面。
D.提供語音導覽。當一件實物恰如其分地放置在一定的分類框架中,成為類概念中一個個案時,它就被解釋了,也就被理解了。③對于這些組件多、內容豐富的展品就需要通過語音導覽來輔助觀眾觀看并告知觀眾。
七、總結
歷史文物的主要功能是闡釋歷史文化,設計師與觀眾之間應構架一座理解與合作的橋梁,將文物的文化藝術價值及相關信息傳達給觀眾。工作人員不要一味的去強調文物保護研究的重要性,因該認識到文物是人民的文物,文物研究得出的知識信息是要最終傳達給觀眾的。所以展覽設計師應該認識到公眾的多樣性和非專業性,因此他們需要被引導來欣賞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此外,公眾的年齡層次、興趣愛好、和知識背景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站在觀眾的角度來滿足觀眾興趣喜好的需求。
博物館還應多建立專家與公眾的溝通,多做調查研究。從公眾出發,深入淺出,將枯燥乏味的知識點變成人們喜聞樂道的歷史故事線,從點到線再到面,真正地為觀眾做好每一個展覽。當然,本文隨機選取的研究案例,為南京博物院一期工程時制作的瓷器館的一個展示單元,僅供博物館工作人員在設計藝術傳世品展覽單元以及展覽制作遇到類似問題時參考,不代表南京博物館展覽的制作水平。
注釋:
①Kathleen McLean著,徐純譯《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的
展覽》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2001年版,第109頁。
②參見W.布朗著,許杰譯《非正規學習環境的設計》,
載弗朗斯.斯考滕《心理學與展覽設計簡述》。譯載
《博物館研究》1987年第9期。
③關于“分類”的意義,Hooper-Greenhill, Eilean在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一書中提出了相關
的爭論。此書由徐純教授譯成中文,可參見。
參考文獻:
[1]Kathleen McLean著,徐純譯.《如何為民眾規劃博物館
的展覽》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出版,2001年版,第109頁
[2]宋向光.《知識視覺化:陳列內容設計及文本編寫》載
《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科學
出版社,2009
[3]高橋信裕.《新時代的博物館展示》,原文載于《新版
•博物館學講座》,日本雄山閣2000年版第9卷 《博物館
展示法》,王衛東譯
[4]大衛•迪恩著,蕭翔鴻譯.《展覽復合體――博物館展覽
的理論與實務》,藝術家出版社(臺北),2006年3月
[5]W.布朗著,許杰譯.《非正規學習環境的設計》,載
【關鍵詞】合肥地區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
一、前言
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可概括為:博物館面向社會大眾,依托藏品、場館、展覽和服務,通過藏品征集、學術研究和社會教育等,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的功能和水平。廣義的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應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藏品征集保護、學術科學研究、陳列展示教育、公共關系服務等內容。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務機構,構成了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地方乃至國家的文化形象。根據往年對國家一級館進行的運行評估報告顯示,博物館藏品管理和科研能力都在逐漸提升,具備一定基礎的陳列展覽、社會教育和管理建設水平能基本維持原狀,公共服務水平卻始終處于薄弱環節并有下降趨勢,公共服務能力成為制約博物館發展的瓶頸和短板。在此意義上,分析和探索博物館的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十分必要。
二、合肥地區博物館發展現狀
本文討論的博物館限定為合肥地區(含四縣一市)的各級各類博物館,重點討論地方性文物部門所屬的國有博物館。該類博物館成立時間大部分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2000年初,起步較晚,級別較低,整體發展水平有待大幅提高。
1.博物館與城市空間的關系
從地域分布上,坐落于合肥市區類的各級各類博物館共17家,占博物館總數的61%;巢湖市區內博物館6家,占總數的21%;其余數家博物館分布于三縣各地,長豐縣的博物館數量為空白。在空間分布上,各地呈現出博物館事業發展不均衡現象;合肥市區內博物館數量和類型最為豐富,但在全市范圍內依舊較為分散,未形成博物館集群效應。從類型分布上,地方性的綜合類博物館比較缺失。合肥、巢湖及周邊四縣,均有相應的文物管理部門和一定數量的文物藏品,除建成以放王崗漢墓出土文物為主體的專題性漢墓博物館外,各地均未建成地方性綜合類博物館,沒有用于陳列展示代表當地歷史文化的精品文物的場所。
2.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分析
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應重點關注直接為公眾提供陳列展覽之外的附屬服務塊面,可以包括休閑交流空間、教育娛樂空間、便民服務空間和對外延伸空間等。具體可包括觀眾休息區、茶水餐飲區、旅游商品區、教育活動區、便民服務區和對外廣場區等。合肥地區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設置,除安徽博物院和近兩年建成使用的較大型場館,能基本或部分滿足以上公共服務的需求外,大部分博物館的公共服務空間有限或不足(見圖1)。
合肥地區博物館公共服務空間的缺失,一方面囿于場館面積、地理位置、投資規模和人員配置等諸多因素,另一方面也受制于博物館發展觀念的滯后。博物館從設計之初,
“公眾”“公共服務”的意識即被置于附屬地位,被置于建筑物、陳列展覽、辦公區域等因素之后考慮,沒有“以人為本”地視之與博物館本身同等或更高的位置。
3.博物館觀眾滿意度研究
觀眾滿意度調查采用了調查問卷結合問卷過程中觀眾訪談的形式進行。選取了三處游客量較大、知名度較高的博物館作為取樣單位。注意非隨機取樣,即調查者有意識地選擇被調查對象在年齡、性別等項目上,注意層次結構的變化。采用限制式問卷形式,觀眾只做規定性回答。共發放有效問卷200份,結論如下:
觀眾自然情況統計表顯示,此次調查的觀眾以首次參觀的人群為主,被調查觀眾中以中青年為主,文化程度較高。離市區較近的場館,外省觀眾更多;位置偏遠的場館,以本地觀眾為主。本省外市觀眾均為少數,反映了合肥地區博物館對其他地方游客吸引力的局限。從觀眾對展覽項目的評估結果看,大部分觀眾對展陳形式和內容滿意,對內容的滿意度又高于對形式的滿意度,主要由于形式較為單一,圖片展示多,實物陳列少。付費聘請講解服務的觀眾約占1/4,由于被調查博物館的講解水平在合肥地區博物館同業中居于前列,觀眾的滿意度高在情理之中。觀眾對被調查博物館內部的公共服務附屬設施及服務是基本滿意的;對博物館周邊的配套建設,例如交通、餐飲、購物等方面也趨于好評。觀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主要有:設置專門的游客中心,調節燈光亮度,增設休閑設施、飲用水、空調和綠植,開放更多的服務空間、部分樓層,樓梯上下不便,館內空氣流通不暢,旅游紀念品缺乏特色等。
綜合各評估項目,觀眾對被調查博物館的總體評價較為滿意,95%以上的觀眾認可本次參觀體驗。在未達到預期的評估中,對展覽本身的不滿意是最重要的原因,再次印證了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公共服務的核心和靈魂工作。沒有精深的陳列展示,博物館的其他服務要素就失去了依托的主體。在“會否為博物館做口頭宣傳”的提問環節,反映了觀眾滿意度會直接作用到博物館的口碑和影響力。
三、加強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的思考與建議
做精、做強基本陳列和特色展覽是博物館的基礎性工作。展覽陳列之外的公共服務,合肥地區大部分中小博物館基本停留在維持安全正常開放,忽視服務的延伸和拓展。很多小型無等級館依托文物保護單位建設而成,位置偏遠,觀眾稀少,時而出現“空館”現象。合肥地區博物館或多或少存在公共服務功能不完善、部分職能缺失的情況。
1.樹立“去行政化”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理念
合肥地區國有博物館在性質上基本屬于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市場競爭意識比較淡薄。博物館主要被視為文物保管和研究機構,工作重心還停留在收藏、保管和研究等領域。對博物館如何為社會和公眾服務則重視不夠,尚未真正把社會教育和公共服務職能放在中心位置。這一落后的博物館服務理念直接影響了博物館公共服務作用的發揮。博物館應樹立現代的博物館公共服務理念,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在其收藏和展示,更在于鼓勵觀眾參與,盡最大的努力拓展公眾參觀博物館的機會。各館可以根據自身實際甚至因陋就簡,對照博物館服務規范,完善展陳服務、教育服務、安保服務、票務服務、咨詢服務、保潔服務、經營服務中的各個環節,做到博物館公共服務項目無空白,構建起全市博物館公共服務領域的框架和格局。
2.構建博物館橫向合作和縱深發展體系
目前我市各級各類博物館工作始終相對獨立地開展,館際合作、館校合作以及與社區、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合作較少。由于資金、藏品、人才等因素的制約,單個博物館的發展水平難以在短時間內得到大幅提升。若能加強館館聯合、館校聯合、民間合作、與文化活動較發達的社區合作,形成博物館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合力,對促進博物館快速優質發展大有裨益。除各館的基本陳列展覽外,多方開辟藏品征集渠道,從本地特色著手,將專業性、學術性、趣味性和觀賞性有機結合,使博物館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打造公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品牌,發掘博物館事業的發展潛力。
3.城市規劃過程中“預設”博物館發展版圖
在城市規劃建設初期,應綜合考量博物館區域內的社會、經濟、文化等產業結構發展,無論是以博物館為中心帶動周邊,還是以完善的配套服務拉動博物館旅游,最終的目標都要謀求共贏雙贏,不可顧此失彼。合肥地區近年來經歷了規模空前的大建設、大改造,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的同時,也為文物保護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業已公布的文保單位規劃方案,明晰了代表城市歷史文化的街區和建筑物保護范圍,但對文保單位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建成相應的博物館、紀念館尚無規劃。城市發展離不開博物館,博物館建設更要以城市為依托,博物館對城市文化建設的意義是舉足輕重的,博物館建設的選址、規模和長遠規劃理應在城市建設的藍圖中占有一席之地。
博物館是展示一個城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的重要窗口,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但現在觀眾正漸漸遠離博物館,博物館也正在慢慢弱化窗口的功能。作為一個博物館工作人員,我認為必須做好陳列、講解、服務三方面工作,才能讓博物館更具有吸引力,讓觀眾自己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更好地發揮窗口的展示功能,也才更能體現博物館存在的價值。
結合多年的工作體驗,談一些自己陳列、講解、服務方面的想法。
一、陳列要通俗易懂
陳列展覽是博物館向社會奉獻的最主要的精神文化產品。是博物館和觀眾交流的一種最直接最有效的媒介,也是博物館更好地實現其社會功能的手段。
但現在很多去過博物館參觀的人都說,感到看不懂、枯燥、沒勁,看到的陳列展覽單調、乏味,全國多數的博物館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大同小異,缺乏新意,使觀眾退避三舍。為什么會發生這種情況?原因就在于各中小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模仿國內――些知名大館的設計方法,多數的還是低水平的復制:照抄、照搬書本知識、運用專業術語:機械單一地羅列館內最好的展品。這里有一個值得提到的問題,很多博物館的藏品其實都十分相似。我們自己認為是最好最精的展品,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博物館會有很多很多,甚至都比我們的還要好的多。這就造成多數陳列展覽枯燥乏味、讓觀眾有看似雷同、眾館一面的感覺,看了這館就不想看其他館,覺得無趣無味,與觀眾的實際需要相脫離。
想要讓觀眾喜歡博物館。自己走進博物館來,博物館就必須收起“嚴肅的死板面孔”,在陳列設計上多下工夫,周密考慮,精心準備。設計制作通俗易懂、觀眾喜歡的陳列展覽。陳列展覽的服務對象是廣大社會群眾,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一個陳列不可能適應所有的觀眾,但他總是適應這個大群體中的一部分,這就要求我們把這個一部分做到這個群體的最多數,也就是達到最多數人的滿意,這樣我們的展覽就算做的成功。
另外還可以采用讓觀眾感興趣的互動式展覽方式。更有利于增強觀眾參觀的興奮點,在展覽過程中設置復原景箱就是一種很好的手段;另一方面,引進聲、光、電等多種展示手段,增加展覽的氣氛。吸引觀眾的眼球,激發觀眾在參觀中的熱情,這樣對于一場自己參與過的陳列展覽,觀眾是終生難忘的。
二、講解要靈活到位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這樣一條新聞,記者在故宮博物院、首都博物館、軍事博物館、自然博物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門口和部分單位、社區、學校進行了關于博物館觀眾的隨機調查。
經過對數據的整理分析,記者有了一個“驚人”的發現――觀眾最不滿意的是博物館的講解。記者在調查問卷中對于“如何評價博物館的講解”的問題,回答“較好”的僅為5.9%。而認為“一般”的為10.8%,認為“不好”的達70.6%,認為講解工作“很差”的占12.7%,被采訪觀眾中無一人認為講解工作做得“好”。采訪中記者發現。多數觀眾都希望身邊有一位能真正幫助自己看懂展覽的講解員。如果講解員只是背誦解說詞,或者照本宣科地重復解說牌的內容,這樣的講解員是不會讓觀眾滿意的。
講解是服務群眾最直接的一種手段。一個博物館存在成功與否,不僅體現在豐富的文物和觀眾喜歡的通俗易懂的陳列,很大程度也體現在講解水平方面。作為博物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講解員是聯系博物館和觀眾的紐帶和橋梁。是博物館的門面和櫥窗。講解工作的好壞是衡量博物館的標準之一。講解是用語言向觀眾進行表達、解說,幫助觀眾更好的參觀、理解展覽。對于一個好的講解員。他能把文物講“活”,使觀眾聽了上句,想聽下旬。通過講解,給觀眾留下較深的印象。講解還要求我們用心來與觀眾交流,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要有一種“無我”的境界,應將所有的觀眾都放在自己的心里,形成一種在情感上的交流。
前一段時間在沈陽學習考察時,在遼寧省博物館就發現一位這樣的講解員。她并不是博物館的固定講解員,他只是一名自愿者,但看她給觀眾講解的情景,讓人記憶猶新。豐富的知識,親切的神情,抑揚的語調,忘我的境界,通過她的講解,讓觀眾與整個展覽融為一體,讓講解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三、服務要人性親切
如果說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和講解是存在的根本,那么博物館內必備的服務設施更是“以人為本”人性化服務理念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