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0: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小學生科學知識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小學科學;生活化;策略
生活化教學的策略可以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融入生活中的因素,從而使科學知識具有生活化特點,小學生學習具有生活化特點的知識是比較容易理解的。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使枯燥的科學課堂變得具有活力,小學生在課堂上開始變得積極主動。所以,科學課教師應該重視生活化教學策略的運用,運用生活化教學的策略為小學科學注入動力。
一、傳統小學科學教學的困境
在傳統的小學科學課堂上,我們看到的是教師掌控著課堂,教師給學生講解大量的科學知識,然后給學生布置大量的讀記任務。而學生就像記憶知識的機器一樣,根據教師的口令做任務。在科學課堂上,學生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只是一味地依賴教師的命令。還有,一些科學教師在課堂上運用的教學方式也是不合理的,往往一節課從頭講到尾,有時在講課中還運用一些專業術語,所以很多小學生在聽課中感覺難以理解。慢慢地,小學生感覺科學是比較難學的,時間久了開始厭惡科學課。只有改變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方式才能使小學科學教學走出困境。
二、小學科學教育中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策略
1.模擬“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
教師可以在科學課堂上給小學生構建一個生活化的教學環境,然后開展科學課的教學,以此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陽光下的影子》這節課前,可以給小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小學生在某幾個特定的時間記錄自己的影子長短的變化,然后畫一個影子長短變化的柱形圖。小學生通過這個活動,首先可以研究問題,其次可以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一個原始的材料,通過觀察記錄自然而然就明白一天中影子的長短、方向的變化規律,再對照每個同學的統計圖,進而知道同一時間陽光下物體的影子長短跟物體本身的長短有關。通過這么一個調查活動,可以讓學生感覺科學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教師利用這樣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喚起了小學生內心對科學知識的喜愛之情,這樣他們就能快樂、主動地學習知識。
2.利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再現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成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并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廣泛運用??茖W課包括的內容是比較多的,但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用實驗的形式來展現(實驗教學也有它的不足之處),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補充教學。例如,在探究植物的根會吸水這一活動時,雖然采用實驗可以證明植物的根會吸水,但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學生對知識的獲得是比較是抽象的,而且學生也很難理解其吸水以及輸送的過程,這時教師可以在實驗教學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和課件給學生展現家里面常養的花,或者校園里的小草等生活中容易見到的植物,演示植物的根吸水與植物莖、葉向上輸送的水緩緩流動的情景,學生通過觀看直觀生動的畫面,感知到生活中熟悉的科學知識,進而加深對該知識的理解。再如在給學生講解《螞蟻》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播放關于螞蟻活動的小視頻,既可以通過生活中的所見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也可以幫助學生降低理解知識的難度。這種多媒體教學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科學知識轉化成生動直觀的情景,此時的科學知識不再是抽象的難以理解的,而是直觀的生活化的。多媒體教學也使小學科學課呈現出巨大的活力,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自由地探索科學的奧秘,感受科W的獨特魅力。
3.開展課外探究活動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還可以通過開展課外探究活動實現。小學生在參加課外探究活動中可以在真實的環境中對在課堂上學習的科學知識進行分析和推理,這樣是很容易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的。例如,在教學《聽聽聲音》后,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課下,去公園和餐廳等辨別樂音和嗓音。在課上和小組的同學一起交流自己的探究結果。小學生在參加這個實地探究活動后,可以感受到科學知識是具有趣味性的,同時也明白了學習了科學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教師應該定期組織小學生進行實地探究,這樣小學生就會被有趣的課外活動吸引,可以有效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生通過參加課外探究活動,可以幫助自己學習科學知識,激發自己對知識的探究欲望。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通過開展課外探究活動,不僅能讓小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在更為廣闊的空間內學習科學知識,也能拉近科學知識和小學生之間的距離,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生活化的教學策略是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的催化劑,也是幫助小學生突破學習難點的關鍵。小學科學教師應該在科學課教學中合理運用生活化教學的策略,以此提高小學科學課教學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周永廷.在科學教學中教會學生觀察[J].教育教學論壇,2010(26)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 一、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性
科學課的教學目的是非常重要的,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使學生在德、智、體方面全面發展。那么,如何對待科學教學,怎樣才能真正發揮科學課程生活化獨特的教育價值,實現其他學科不可取代的功能呢?我通過教學,反思其出現的問題。為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將科學課教學生活化,可以讓小學生更好地融入科學知識當中,把一些科學現象與結果通過動手實踐,更加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同時,又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能力。在生活理念下的小學生科學課,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小學生在一個輕松、愉悅、和諧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培養學生主動性與創造性的同時,提高學習效率。
二、源于生活,創設“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要求下,教師應該解放被禁錮已久的思想,將新模式、新思想融入教學當中。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彌補傳統教學不足的同時,大大縮短了科學知識與學生間的距離,讓小學生可以在愉快的教學情境中學習科學,表達感情。
例如,在講授《聲音的產生》一節課時,教師在授課前可創設情景,先播放一段聲音,其中有鳥叫聲,小河流水的聲音,微風陣陣和細雨綿綿的聲音以及各種樂器發出的優美旋律。在播放的時候,對學生提問:“你們現在聽到的是什么聲音呀?”優美的聲音不僅可以放松學生的心情,還可以“喚醒”對聲音的認識。這時老師可以提問:“同學們知道這些美妙的聲音都是怎么產生的嗎?”可以看到學生的眼睛中透著對知識的渴望,此時可以安排學生應用身邊的事物做實驗,可以選擇尺子、皮筋、喝水后剩下的空瓶子。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當學生波動尺子、皮筋時,不僅可以清晰地聽到聲音,還可看到發聲時尺子與皮筋都發生振動,讓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通過這些小實驗,可以讓小學生真實地體會到“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且讓學生明白生活中蘊含豐富的知識。
綜上所述,將生活理念運用到小學科學教學之中,不僅可以改變傳統枯燥的課堂教學氛圍,還可以讓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事物相結合,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掌握,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今后的學習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新課程改革已經為小學科學教育指明了方向:加強科學理論與生活實踐的緊密聯系,培養小學生科學精神、提升科學素養,獲得利用科學知識對大自然進行探求與認知的本領,從而實現學科教育到素質教育的有效轉化。在具體教學中,應如何實現小學科學的生活化、實用化和社會化,賦予小學科學新的時代特征和生活活力呢?
一、從生活實踐中彰顯科學理論
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更多地是來自于對生活的體驗,而科學知識本身與生活、與自然界、與社會實踐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小學科學教學就是讓小學生一方面通過對科學的認知,提高生活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與習慣;另一方面運用科學進行生活實踐,感知科學強烈的生命力與吸引力,并進入到一種對科學主動探求的狀態。
在小學科學的課堂教學中,如果小學生感受不到抽象的科學知識與熟悉的現實生活之間存在的聯系,就會失去對科學進行主動探究的興趣,無法形成有力的學習動機。因此,課堂教學應該注重挖掘科學內容與日常生活的“連接點”,將學生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生活現象為切入點,營造“生活化”科學氣氛,創建“生活化”科學場景,喚醒小學生對科學的渴望,調動他們學習熱情和探究的興趣。在“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中,小學生對米飯很熟悉,但對淀粉印象比較模糊,因此無法將這三種物質聯系起來。在講解之前我分別將餅干、面包、蘋果和馬鈴薯這些很常見的食物放在講臺上,讓學生們先找一找“淀粉的蹤跡”,然后我再將碘酒拿出來,提問:如果將碘酒滴在這些食物上,都有什么樣的變化呢?學生們各抒己見,有的說,會變黑;有的說,不會有變化……為了驗證自己的說法,我讓學生們紛紛上臺進行實驗,當他們看到食物的不同變化時,都感到有趣和不解,對答案充滿著期待,這時我告訴他們,引起食物變化的“罪魁禍首”就是淀粉。小學生在這樣的教學形式中充分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二、將科學理論運用到生活實踐
學生學習任何知識,目的都是學以致用。小學科學就是讓小學生學會用科學的頭腦去看待生活現象,用科學的方法解決現實問題,用科學的魅力與力量去創造生活,從中獲得進行科學探索的快樂,并建立愛科學、用科學的學習情感。
(1)注重課外活動的科學實踐。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多科學活動都不能現場開展,因此,要注重引導學生將科學理論運用到課外生活實踐中去。利用《食物包裝上的信息》,讓學生觀察食品包裝,獲取有關食物的信息,理解保質期、配料表的信息含義,并學會運用這些信息對食物進行適當選擇。鼓勵學生去超市買一到兩種食物,運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進行選購,并將食物的包裝完整的帶到課堂上來,進行調查、討論與交流。在此基礎上,再對孩子們如何健康地飲食進行指導,就達到了通過科學知識的學習,來促進生活質量的提高這樣一種目的,進而影響和改善孩子們的行為,使科學與生活有了更加緊密的聯系。讓他們切身體會到生活中真實的食物聯系,而不只是教科書和投影儀上的圖片教學;讓他們對生態環境有更深、更真切的了解,激發他們熱愛自然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情感。
(2)注重日常生活的科學實踐。關注日常生活是進行科學學習的重要手段。法朗士曾說過:好奇心造就科學家和詩人。小學生的好奇心就表現在對某種事物所產生的興趣上,通過日常生活進行科學實踐,能最大程度的激發小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科學現象也會讓小學生感到有趣:五顏六色的肥皂泡、調節臺燈的小開關、現代化的電器產品、照相機、攝像機的方法原理,都蘊涵著非常豐富的科學知識。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發現”和“小發明”都讓小學生在觀察與操作過程中,體會到科學創造的樂趣,獲得科學實踐的情感體驗。
一、當下知識整合面臨的難題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起步階段,是為一生的學習打基礎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讓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可以讓學生獲得學習科學知識的能力,同時獲得良好的科學基礎,促進科學思維的形成。很多時候,科學知識是觸類旁通的,因此,如果學生沒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就無法在學習科學知識時將所有知識整合起來。
(一)小學科學教育沒有得到有效開展
現在許多學校還以考試為最終的風向標,認為科學教育可有可無,科學教育在小學教育中根本沒有體現?;蛘哂行W校不具備相關的教學硬件,無法展開有效的科學教學。還有些學校沒有相關的人才。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小學生科學知識的整合能力不合格。小學生的人格還不完善,學習能力還不健全,在學校如果沒有得到教師的合理引導,是無法形成對科學的理解的。
(二)學科教學過于孤立
知識整合能力需要小學生能夠將各科之間建立聯系,明白一個學科與另一個學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最終形成跨學科整合的認知。
教師只要多做聯想,其實就可以發現學科和學科之間的知識是可以互通的,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壁壘是可以被打破的。當這種界限破除,學生就找到了將各個學科的知識進行整合的方法,這對于小學科學教育是有很大好處的。
二、正確地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知識整合能力
通過分析發現,其實我們在小學科學教育中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這其中不僅包括在教學內容上的改進,而且很多時候我們也沒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正確的方式和合適的工具讓學生對科學知識形成知識整合的能力。那么,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才能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呢?
(一)明確學習的目標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在學習某一項內容時的目的。要告訴學生,我??今天學習的這些內容,對于我們本學科的學習有一個什么樣的作用,在整體的知識構建中又會有哪些作用,并且制訂一個完善的學習計劃。
例如,今天學習“用紙做一座橋”這一內容。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平時動手能力如何,再做課程具體設置。其次,教師在教學后應該反思這節課中所講的內容是不是已經涵蓋應該講到的所有的內容,有沒有其他的創新點。最后,教師應該想想,這節課中的內容與其他哪些知識相關,可以與哪些知識相整合。例如,橋有哪些形狀?是做中國橋還是外國橋?它是什么顏色?有什么功能?橋的長寬尺寸和用途?這樣的思考過程會涉及各門學科的知識,在這期間,知識就得到了整合。
通過這樣的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師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知識整合。
(二)善用相關的學習工具
許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掌握良好的學習工具。其實學習工具在教學中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可缺少。在學習中,有很多的學習工具可以幫助學生形成很好的知識整合能力。比如思維導圖,可以讓人通過思考,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歸類排序,以觀察自己所學到的知識的體系和發展方向。
一、利用網絡激發小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激發小學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主動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小學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小學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所影響,而且,小學學生的年齡較小,性格較為活潑好動,對這個世界有著很強的探索欲望,對新奇的事物很容易產生好奇心,所以,對于小學學生而言,豐富多彩的網絡信息技術教學比枯燥無味的書面文字要更有趣味和吸引力。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積極利用網絡來輔助小學科學的教學,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學習興趣。小學科學教師可以采用將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結合教學的方法來實現這一點,網絡擁有著非常豐富的各種小學科學知識教學視頻和文章等教學資源,這些動態的科學視頻教學資源可以有效地激發小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小學科學課堂知識點教學的趣味性,而多媒體技術擁有圖片、視頻、音樂播放等多種特色功能,這二者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風趣性和知識性,而且非常適合小學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性格特點,能夠有效地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的參與興趣。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當積極利用網絡的教學優勢來輔助教學,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課堂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效率。
二、利用網絡增加小學生的科學知識積累
強大的海量教學資源是現代網絡的獨特教學優勢之一,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很好地利用網絡的這一教學優勢來有效地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知識積累量,開闊小學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視野,幫助小學學生更好更全地學習到小學科學知識。在傳統的小學科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許多小學科學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小學科學知識非常的豐富和繁雜,而小學科學教科書書本中的內容又非常的簡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僅僅通過小學科學教科書中的知識教學是無法全面地讓小學學生學習和掌握好小學科學知識的,長此以往,不利于小學學生科學知識學習的基礎鞏固和強化。因此,小學科學教師需要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來豐富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知識。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可以有效地滿足這一需求,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網絡環境中,擁有著古今中外全世界各個國家的科學知識教學資料,教學資源極其豐富,而且,小學科學教師僅僅需要通過輸入關鍵詞搜索即可找到與課堂教學知識相關的各種教學資料,極大地提高教學便利。以蘇教版小學五年級科學教科書下冊中的《食物的營養搭配學》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為例:“人們平時所食用的食物大體上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蔬菜,一種是肉類,這二者各含有人體生長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的各種營養物質??????”針對這一知識點,小學科學教師可以有效地利用網絡來為小學學生介紹各種食物和肉類食品的營養成分,從而幫助小學學生直觀地找到學會營養搭配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網絡豐富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方式
現代網絡的網上平臺共享和信息交流功能,可以很好地為小學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元化的科學知識學習方式,給予小學學生更多的學習自主選擇權,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學生的學習效果。小學學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主體,小學科學知識的教學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小學學生的科學知識學習質量,促進小學學生綜合實力的有效提高,因此,小學學生本身的學習方式也非常重要。而現代網絡可以為小學學生提供更多的虛擬交流空間,為小學科學教師提供更加便捷的網絡答疑平臺,小學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的這一功能來有效地豐富自身的學習方式。比如說,在上課前,小學學生可以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科學問題和難點上傳到網絡交流平臺上,然后由小學科學教師進行匯總、歸納,這樣,在上課時,小學科學教師便可以為學生進行及時的答疑解惑,為小學學生解決學習問題。同時,網絡也可以為小學學生提供屬于自己個人的網絡虛擬存儲空間,小學學生可以將自己學習過程中整合的知識點便捷地存儲到屬于自己的個人空間當中,從而有效地方便隨時實地進行學習和查看,這樣,便能大大加強小學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豐富自身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科學啟蒙教育;小學新課標;科學素養
任何一種教育,其目的是培養終身的學習者,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樹立終身學習觀念,不斷補充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更新觀念,拓展知識面,不斷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始終跟上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通過對小學新課標的學習,收獲頗多,獲益匪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小學“自然”教學改革的主要趨勢是拓寬了學科教學的功能,加強了科學與技術、社會的聯系,從過去單純的學科知識教學發展到進一步關注學生知識、能力與態度等多方面發展,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轉變教學觀念,大家將更多的關注投射在如何利用學生的經驗進行教學內容的組織,其強調的重點為自然科學知識與技術和社會的聯系及學生身邊的有關事物同現象之間的聯系,在聯系中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培養目標上除了知識技能外,我們還要時刻關注學生與社會有關的思想、態度、價值觀等的培養。二是將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即將傳統教學中講生物與環境、物質與能、地球與宇宙的學科知識為主,發展到更關注這些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加入了許多環保、資源、生態、人口、健康等方面的知識,增強了“自然”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同時,還增加了科學研究方法的教學內容。
小學科學課程改革是在小學“自然”教學的不斷改革完善和實踐中應運而生的,這是一門綜合課程,在課程設置時將科學這門學科同其他的課程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將學生的科學素質培養放在核心宗旨上,它能夠將自然科學和技術各個領域中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綜合有效地結合起來,且能夠讓學生通過運用最基本的科學知識和技能來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世界的能力,在科學研究時具備必須的科學思維和方法,同自然界能夠和諧相處的生活態度,所以科學課程在小學階段的開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科學學習的目標要以探究為主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師要培養出適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學素質高、勇于進行探索、敢于進行創新的人才。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被充分地利用起來,在科學知識學習時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啟蒙教育,所以科學素養的培養對于小學階段小學生科學課程的素質發展起到了科學定位的作用,在科學課標中科學素養的內涵為:“科學探究、情感與態度、科學知識”三個方面。科學學習的動力表現在情感與態度上,然而科學學習的材料來源于科學知識,科學學習中科學探究表現為學習的中心環節,這也是科學學習的目標之一。在科學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小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樂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信心,對事物的認識有一個科學的態度,進而在探究中獲得科學知識。學習的目標達成了,最終獲得科學學科的真正意義。
二、探究要科學學習的核心
探究學習是科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和最終目標。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途徑是探究學習時學生自己所親身經歷的學習活動。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機會是由科學課程提供的,使得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能夠像科學家進行探究一樣,感受和體驗到學習科學的樂趣,探究科學的能力不斷增長,學生會在學習中獲得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和善于質疑了解科學發展歷史的正確科學態度。
三、科學的啟蒙課程在小學課程階段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
科學素養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早期的科學教育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然而科學啟蒙這門課程所要承擔的任務將會是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加倍的呵護,進而培養小學生對于科學這門學科的興趣,教師要做到引領他們學習科學知識和聯系周圍世界的能力,幫助學生對科學活動的過程認識和學習方法進行科學體驗,使得學生能夠對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關系具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樂于與人合作,同環境和諧相處,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科學教學活動不能夠簡單地認為只是讓學生去學習與科學相關的知識,而是要通過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及自己動手實驗對科學知識的概念進行掌握
實驗過程中探究是最主要的實踐活動,在實驗開始前所有的猜測、假設和猜想都是沒有事實作為依據支持的,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反復實驗,最后才能在試驗完成時得出結論,然而在實驗活動進行時如何合理進行操作呢?如何正確地處理獲得結果便是一個進行探究活動的過程,而這個實驗過程我們不能只是為了驗證才去進行實驗活動,而應該是為了驗證我們之前所做的猜測、假設和猜想是否是正確的。在科學學習中“探究”的運用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感覺到這樣的學習形式不能夠讓學生真正地走出課堂。
五、從“課堂模式封閉的”轉向“課堂模式開放的”
一、課前準備:充分備好德育內容
從課程分類來看,畢竟小學科學與德育分屬于兩門不同的學科,再加上許多小學科學教師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師,因此,要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應當要充分做好課前的準備性工作。一方面,小學科學教師應當深刻剖解科學教材的內容和目標,仔細斟酌課程資源結構,并從中提煉出所要滲透的德育內容;另一方面,應當做充分預設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將科學知識或技能與德育觀念和內容進行良好地整合,以促進雙方的共贏發展,才不會導致兩種教學目標分道揚鑣,讓學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照相機和眼睛”時,為了在本課滲透一定的德育內容,教師應當充分挖掘“照相機”與“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從這些原理和配置中總結出德育內容。一要正確地使用照相機,如電池的使用、按鍵的使用以及相機的保養等;二要學會健康用眼,在引導學生通過認識近視等眼病后,引導學生適度用眼、注意休息和營養以及經常做眼保健操等。這樣一來,教師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課應當進行哪些德育滲透,又明白本課應當在哪里進行重點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課中滲透:無形傳輸德育知識
教學階段是一堂課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它不僅決定了教師教學的成敗,而且影響著學生對既定學習目標的達成度。所以,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要巧妙地滲透德育內容,關鍵是要做好實際教學的組織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科學技能和科學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來單獨進行德育教育;也不能為了滲透德育,干脆將小學科學課變成了一堂死氣沉沉的訓導課。實際上,我們應當將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線索,而將德育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成分,恰到好處地結合相關科學知識進行無形中的傳輸。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骨骼、肌肉的保健”時,由于本課所要傳輸的德育知識非常多,教師應當正確處理好科學教學與德育滲透的關系,首先,教師可以用《健康歌》作為課堂的導入,并引導學生結合學過的知識。其次,感知骨骼與肌肉對人體的重要性,為學習后續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現場討論和交流“體育運動對骨骼、肌肉的影響”后,引導學生綜合概括出:適當的體育運用能夠起到保健作用,從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體育運動。同時,教師還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引導學生認知營養的保健作用。
三、課后強化:注重鞏固德育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