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6:00: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漢字和英語的區別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第一,音節
漢語是方塊漢字為基礎的單音節語言,而英語是字符化的多音節語言。漢語是以漢字為一個基本單位,即便是詞,其音節數比英語的音節少。這帶來的結果就是,講一口流利的漢語的標準就是像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一樣,語速平均,每個字都咬字清晰,僅僅是一些輕聲字讀得弱一些。即使在漢語口語中,在一句話中不必咬字清晰的,比如先生、知識、學習、一會兒(這幾個詞在口語中就包含有弱化、連讀),相比英語也不多見。而英語的多音節特性,以及英語的單詞是由 Sound 拼讀而成的本質,很自然地就會大量發生兩個詞、三個詞甚至更多詞中的 Sound 連在一起讀,于是就發生了各種各樣的連讀、弱讀、省略,而非每個單詞都要咬字清晰了。所以,英語的韻律、節奏之一,就包括連讀、弱讀、省略。這在歌詞中體現得更加充分。
第二,重音和節奏
漢語中到底有沒有重音,好像還有爭論,而英語中的重音則非常非常重要,這是一個重大的區別。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每個字、詞的音量均等,語速也很平均。漢語的重音主要靠提高音量來表達,再加上一點語調變化,而其目的也僅僅是表達一種感情。而英語的重音則是英語的基本部分,分布在每一個有效的語言交流中。這里說有效的語言交流,是指能夠表達一定意思的短語或者句子。而且英語的重音,不僅僅是我們音標中學習的單詞中的重音,更重要的是短語、句子。也就是所謂的意群的重音。
所謂意群,一個句子可根據意思和語法結構分成若干小段,每一小段稱之為一個意群。意群在句子中具有語義、語法和語調三種特征,比如: After school,/my classmates and I/are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意群是英語口語的基本單位,能夠表達一定的意思,其中包括核心詞,而核心詞就應該是這個意群的重音部分。也就是說,英語口語作為一個語言流(flow), 中間是有停頓的,而這個停頓就是以意群為單位進行分割的,而不是單詞(中式英語的一邊翻譯中文一邊說的一個詞一個詞地蹦)和句子,這是由英語的發音方法、思維方式、習慣甚至文化決定的。
意群中的核心詞也就是重音所在,是在口語中占用最多時長的部分,其他的單詞可能快速一帶而過。換句話說,英語的重音,不是單詞中的某個重讀音節,而是口語中的意群――也就是口語中完全不停頓的部分――里面的核心詞,而這個重音的表達,也不一定體現在音量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語速的區別上。其實,這就補充了前面第一點中關于英語的多音節帶來的連讀、弱讀、省略的問題:什么時候該連讀、什么時候該弱讀、什么時候該省略?當然是在一個意群之內該進行連讀、省略,意群中的非核心詞則弱讀。我們中國人學英語,包括學英語口語,只背規則,比如前一個單詞的尾音和后一個單詞的首個音在什么情況下應該連讀,什么情況下應該省略,偏偏忽略更加關鍵的語言流的整體性,沒有考慮英語語言流的分段特點。
意群概念的引入,比較清晰地解釋了英語的節奏??谡Z的一句話中,分割為多個意群,意群之間有停頓,意群內部連讀、省略,核心詞占用最多的講話時間,其他的詞弱讀,一帶而過。
第三,聲調和語調
漢字讀音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多音字問題讓人難學。韻母中的部分前鼻音與后鼻音差別微小,難以辨聽;生母的鼻音和邊音,翹舌和平舌難以辨別。漢字讀音改革的另一原因是: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母語簡單化,少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抄寫上、反復的朗讀、記憶上。讓外國人易學、愿學漢語。
究竟怎樣改革呢?漢字讀音改革的總體原則是刪繁就簡,變模糊難辨到清晰易記。
改革的道理清楚了,改革的辦法明白了,要的就是行動。
【關鍵詞】漢字讀音;改革;刪繁就簡;行動
漢語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語言,它不但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成果,而且對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國家的文化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還發展成為世界語言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現代化、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化已經形成,地球村的時代已經到來,全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我國作為世界上的一個大國,要屹立于世界之林,在世界上產生更大的影響,就必須在全世界進一步推廣漢語。
“國運盛,漢字興”,作為記錄漢語的漢字畢竟有50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獨特而龐大的體系,它的優點是每一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它具有實用功能,是我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具有文化功能,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它具有審美功能,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所獨有的。然而它的難學是世界所公認的,要進一步推廣漢語,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漢字的形體已改革多次,而它的讀音從1954年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以來從未改革過,在此專項談談漢字讀音的改革問題。
漢字讀音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
多音字問題讓人難學。漢語中很多字都是多音多義詞,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方讀音不同,并且區別非常微小,有的音還根本沒必要存在。比如:“似”有兩個讀音,一是讀“shì”,連詞一般是“似的”;二是讀“sì”,連詞一般是“相似”。兩個讀音只是翹平舌的差別,而意義誰能說明白它們的差別何在,何必要有兩個讀音存在呢?再如“著”字,有四個讀音:“zhāo zháo zhe zhuó”,其中的第一個讀音它的意義與“招”字相同,已經有了“招”字這個音有必要存在嗎?第二個讀音的意義與第四個讀音的意義也有重復的地方,都有“接觸”之意,二、四兩個音又何必不都讀成一個音呢?
韻母中的部分前鼻音與后鼻音差別微小,難以辨聽;生母的鼻音和邊音,翹舌和平舌難以辨別,在讀書或說話中哪個字該讀鼻音還是邊音,哪個字該讀翹舌還是平舌誰能保證讀準?在教師中專教中文的語文教師都只能靠長期形成的記憶把多數字讀準,而難記的少數字也只能翻字典而已,叫學生,特別是才五、六歲讀一年級的小孩子怎么學好?電視主持人是全社會公認讀音最準的,然而都時有出現讀錯音的時候,不改革叫老外怎么學好漢語呢?誰還愿學習漢語呢?
漢字讀音改革的另一原因是:
讓我們的孩子學習母語簡單化,少浪費時間在無謂的抄寫上、反復的朗讀、記憶上。讓外國人易學、愿學漢語,咱們就不用學英語、日語等或少學其它國家的語言,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基礎學科和自然科學上,從而為創新打下基礎,多培養創新型人才,我們的科學技術才能夠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那么究竟怎樣改革呢?
漢字讀音改革的總體原則應是刪繁就簡,變模糊難辨到清晰易記。其具體意見是:一是改革多音字,將部分三個、四個讀音的合并成兩個讀音,如“著”就可去掉意義不大的兩個音,只留“zhe zhuó”兩個音;將部分兩個音的改成單音字,如“似”兩個音就只要平舌音就行了,這樣多音字的個數減少、難度減小就便于學習了。二是改革鼻韻母,韻母的部分后鼻音與前鼻音區別微小,難以辨聽,將“ing eng”去掉,這些字都讀成前鼻音的“in en”就行了。三是改革翹平舌、邊鼻音,翹舌、平舌,邊音、鼻音是最難讀準的,所以也是漢字讀音改革的重點。做法很簡單,翹舌除“r”外將“zh ch sh”都去掉,這些字相應讀成平舌的“z c s”就行了。鼻音“n”的字全部讀成邊音就可以了。由于翹平舌之間,邊鼻音之間本來就區別微小,改革后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習慣,只能是讓學習更為方便,簡單。學生歡迎,老師歡迎,國人歡迎,世界歡迎!何樂而不為呢?
改革的道理清楚了,改革的辦法明白了,要的就是行動,因為漢字讀音的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5、12”抗震救災,電視報道中“堰塞湖”的“塞”字有的讀成“sāi”,有的讀成“sè”,到最后都沒統一起來,外國人看到都覺得是個笑話,自己國家的字都說不清該讀什么,這就是漢字讀音亟待改革的最好的例證。
參考資料
[1] 漢語字典.
[2] 《漢語拼音改革方案》.
【關鍵詞】小學語文 錯別字 原因 糾正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80-02
隨著我國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將學生認識漢字且正確書寫漢字,已經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錯別字的出現會影響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也會阻礙小學生各面語文能力的提升。當代小學生都早早地接觸到了計算機,因此,在學習與生活中很少用手去寫字。小學生對于漢字的書寫方面不盡熟悉,經常出現錯別字,正確分析小學生書寫錯別字的原因,提供正確的漢字書寫策略,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漢字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小學語文學習中錯別字產生原因
1.漢字本身結構復雜
漢語是世界上最復雜的語言,無論是發音還是語法,都具有很強的復雜性。漢字本身的書寫結構也是如此,許多字形相同的漢字,一不小心就會寫成錯別字。小學生對于事物的觀察深度與廣度不足,在認字的時候也只認漢字的基本輪廓,沒有對漢字的結構、筆畫進行深入探究,這是造成錯別字產生的重要原因。
2.小學生自身原因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他們的注意力很難集中起來。受到身心發展特點的影響,小學生好動,不能長時間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觀察事物時比較粗略。小學生不會自主去發現兩個相似事物之間的細微差別,這對于他們的漢字學習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3.漢字教學方法單一
漢字教學方法,對于小學生的漢字學習積極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一般都是從拼音、字形與結構入手進行講解。這樣死板的教學模式不能給小學生帶來學習的新鮮感,造成了課堂教學活動的枯燥無味,影響了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4.寫字教學力度不足
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數小學語文教師都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寫字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多讀多看,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去學習漢字,認識漢字。這樣教學方法雖然擴大了小學生的漢字接觸面,但沒有讓學生對看到的漢字具有深刻的印象,容易導致書寫錯誤。
二、小學語文學習中錯別字糾正方法
1.加強對第一印象的利用
在漢字學習中,小學生對于漢字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第一印象,讓小學生對漢字形成一個有效且正確的記憶,讓漢字的正確結構與意義烙在學生的腦海中。如果在第一次接觸漢字時,小學生對其形成正確的認識,接觸到正確的信息。在教學中,教師要格外注意這一問題,特別是在教一些容易寫錯的字時,要對學生進行細微之處的提醒,讓小學生對漢字有正確的認識。像在教“舞”這個字的時候,教師要提醒學生中間有四個豎,不是三個。這樣,小學生在寫這個字的時候,就會想起教師在課堂中的提醒,有利于錯別字產生機率的下降。
2.結合漢字特點進行教學
與英語相比,漢字的結構特點非常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漢字的結構特點進行教學,引導小學生發現規律,并開發出屬于自己的漢字學習方法。
首先,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小學生對形近字加以區別。在小學生年級提高的過程中,他們接觸到的漢字越來越多,形近字也越來越多。如果學生對漢字結構掌握得不盡牢固,那么在高年級的學習中,就很容易寫出錯別字。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形近字進行區別,分析他們的區別,著重強調,引起學生的注意,減少形近字的干擾。比如“已”和“己”就是十分容易出現錯誤的漢字,教師引導學生去觀察,發現出頭與不出頭的區別,有利于促進小學生漢字學習的牢固。
其次,教師要讓小學生通過掌握漢字的具體含義去掌握漢字。漢字與其本身的意義有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偏旁部首,在一定程度上關系著漢字的具體含義。像在學習“度”與“渡”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其偏旁部首的意義進行分析,引導小學生正確書寫漢字。
3.重視漢字復習與鞏固
小學生的分析能力不足,思維發展不盡完善。在學習過程中,許多知識記住了,但很快會忘記。要減小小學生錯別字的書寫量,教師要引導小學生進行定期復習,將短期記憶發展成為長期記憶,及時鞏固漢字學習內容,促進小學生記憶效果的優化。在教授一些新的漢字的時候,教師要結合新的學習內容,引導小學生復習之前學習過的內容,從而讓學生將新舊知識進行結合,反復學習與復習,促進漢字學習成果的鞏固,減少錯別字。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觀察,更要對小學生寫錯別字的原因進行思考,開發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只有小學語文教師做到教學創新,才能讓小學生對于漢字的認識更加正確。漢字教學是一項艱巨的語文教學任務,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促進小學生認字識字寫字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建東.小學語文教學中錯別字的類型、成因及其對策[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4:82.
關鍵詞:信息處理 N元模型 語音識別 句法分析
一、中文信息處理的特點
(一)漢字的特殊性
我們都知道,英語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方面的優勢就是其字母數量有限,因而可以很容易的進行輸入輸出以及信息的加工和處理,而中文的漢字則數量龐大,且字形相對復雜,這就給漢字的編碼帶來了不小的困擾。因此我們根據漢字信息處理過程中的不同要求對漢字進行了不同形式的編碼,總結來說有以下幾種方案,即漢字輸入編碼,漢字標準編碼,漢字內碼和漢字形碼。
(二)書面漢語的特殊性
漢語的另一個特征是在書面表達中,詞語和記號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標記,這就使自動分詞在書面漢語分析中成立一個難題。分詞需要將連續的字按照一定的規范進行有序的組合,比較英文我們會發現,英文單詞之間都是用空格來做分隔符,而中文則是習慣通過字、整句以及段落進行簡單的劃分,而這其中的一個難點就是對詞語的劃分,我們都知道,英語中也有短語劃分的問題,但是由于中文的詞語遠比英語的數量和范圍要龐大,因而處理起來更為困難。
(三)漢語語音的特殊性
在語音方面,漢語的特征是音節結構相對簡單,音節劃分界限比較清晰,但是聲調和變調是中文與英文的顯著區別,因而在語音識別和語音合成方面來講這是一個劣勢,但是總體上來說漢語語音的處理比之其他方面來說還是相對容易的。
(四)漢語語法的特殊性
在語法方面,漢語詞匯的句法功能相對來說難以判斷,這與英語語言上的多變形態有著截然不同的表現。漢語主要依靠詞序和虛詞來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句法,就特別容易產生歧義,因此漢語語句自動分析這一重要技術是一項難以攻克的技術。
二、中文信息處理的若干技術
(一)N元模型
設wi是文本中的任意一個詞,如果已知它在該文本中的前兩個詞wi-2w-1,便可以用條件概率P(wi|wi-2w-1)來預測wi出現的概率。這就是統計語言模型的概念。一般來說,如果用變量W代表文本中一個任意的詞序列,它由順序排列的n個詞組成,即W=w1w2。。。wn,則統計語言模型就是該詞序列W在文本中出現的概率P(W)。利用概率的乘積公式,P(W)可展開為:P(W)=P(w1)P(w2|w1)P(w3|w1 w2)。。。P(wn|w1 w2。。。wn-1)不難看出,為了預測詞w n的出現概率,必須知道它前面所有詞的出現概率。從計算上來看,這種方法太復雜了。如果任意一個詞wi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兩個詞有關,問題就可以得到極大的簡化。這時的語言模型叫做三元模型(tri-gram):P(W)≈P(w1)P(w2|w1)∏i(i=3,。。。,nP(wi|wi-2w-1)
符號∏i i=3,…,n P(…)表示概率的連乘。一般來說,N元模型就是假設當前詞的出現概率只同它前面的N-1個詞有關。重要的是這些概率參數都是可以通過大規模語料庫來計算的。比如三元概率有P(wi|wi-2wi-1)≈count(wi-2wi-1wi)/count(wi-2wi-1)式中count(…)表示一個特定詞序列在整個語料庫中出現的累計次數。
(二)語音識別
語音識別的最終目標是使人類與計算機之間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由交流,使機器聽懂人類的語言,并及時的做出準確的反饋。語音識別技術包括了信號處理、模式識別、概率論和信息論、發聲機原理和聽覺原理、人工智能等主要內容。語音識別技術主要包括特征提取技術、模式匹配準則和模型訓練技術3個方面,另外還涉及到語音識別單元的選取,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通常采用的是以音節為識別單元。另外,在特征參數的提取技術方面,由于語音符號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它們通常被稱為聲學特征。特征參數是決定語音識別質量的關鍵技術,因此我們應該極可能的采集所要傳播語言的語義信息,剔除掉說話人的個人信息干擾,這樣才能保證特征參數的有效性和準確性。
關鍵詞:公外日語 學習策略
公共日語課沒有系統的課程設置,集“聽、說、讀、寫、譯”于一體,課時少,教學內容多。學生大多是零起點沒有基礎,對公外的重視程度不高,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有限,在學習中還會受到母語和第一外語英語的影響。所以學生在公外日語學習中往往感到困難、不知所措。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不讓公外學習成為負擔,這是值得探討的課題。對于零起點的學生而言,教師在教授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應積極幫助引導學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所謂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在學習或運用語言的過程中采取的思維或行為活動。在倡導學習者為主體的今天,學習策略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成效,其重要性日益凸顯。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試從興趣語感、詞匯、語法、語言對比、反復記憶、聽說交際等方面探討公外日語的學習策略,以幫助學生減少學習中的盲目性,提高學習效率。
一、培養日語學習興趣和語感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和語感是可以在一定的環境中培養出
來的。學習者可以自己創造一些聽說環境來培養學習興趣和語感。比如,可以在課外時間看一些帶有中文字幕的日語原版影視節目。雖然大部分聽不懂,但可以從對白中感受日語的語音、語調,營造一種視覺印象。對于一些簡短的句子可以通過模仿來學習。影視作品的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習者了解日本文化和風土人情。除此以外,閱讀日本文學作品、聽會話錄音、大聲朗讀課文、學日語歌曲、通過互聯網跟日本人聊天交流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二、詞匯學習策略
從零開始學日語對學生來說是一項完全不同于專業學習的新挑戰。很多學生反映要記的
東西太多,尤其是單詞記不牢,記了容易忘。詞匯是構成語言的基本材料,詞匯量的多少與與表達、交流有很大的關系。在學習過程中,應注重詞匯的積累。首先,大聲、快速、準確地朗讀單詞,這是詞匯學習的基本條件。其次,記單詞難這一問題可以通過掌握日語的音讀、訓讀來解決?!耙糇x”是是模仿漢字的讀音,按照這個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時候的讀音來發音。音讀的詞匯多是漢語的固有詞匯?!坝栕x”以日語固有的發音來讀漢字。漢字的音讀和訓讀是很穩定的。例如,漢字“生”的音讀為“せい”,在其構成的很多音讀詞匯中都讀“せい”。如“生活”(せいかつ)、“學生”(がくせい)、“先生”(せんせい)“生物”(せいぶつ)?!吧钡挠栕x是“いき”,在“生き”(いきうま)、“生き”(いきはじ)、“生き字引”(いきじびき)等詞中都讀“いき”。這樣,學習“生”這一個字,就可以很輕松地學習和記住與之相關的很多單詞。只要掌握了音讀和訓讀的規律,理清條理,舉一反三就能避免死記硬背,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單詞記了又忘的另一大原因就是單純記單詞,沒有進行運用??梢杂眯聦W的單詞進行造句,將其運用到句子、會話中。事實證明把單詞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印象會特別深刻。
三、語法學習策略
語法學習是基礎,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語法知識,才能正確地造句,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想
法,正確理解課文內容。不學語法是不可能真正掌握一門語言的。學習者應從一開始就培養語法意識,打下扎實的基礎。日語屬于黏著語,其語法體系跟漢語、英語有很大的區別。比如語序,漢語和英語的句子結構是“主-謂-賓”,而日語則是“主-賓-謂”,謂語在句子的最后是日語有別于漢語句子最大的區別,也是很多日語初學者在表達上很不習慣的一點。這就要求學習者在日語學習中要改變慣有的母語思維習慣。為了掌握語法規律,適應日語的表達規則,要不斷地反復地進行句型操練。要多讀例句,再進行替換練習,還可以模仿例句自己造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熟悉和掌握日語的語法規則,在腦海中建立有別于漢語和英語的日語表達模式。
四、語言對比
任何一種語言和其他語言之間既存在著相似之處,又存在著不同之處。比較法是語言學
習中的一種基本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學習掌握的過程。在日語學習中比較日語與漢語、日語與英語的異同,通過恰當的對比來更好地理解日語,降低學習難度,加深印象。比如日語中的外來語大多來源于英語單詞,這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學習條件。例如:バス(bus)、タクシ(taxi)、エア(air)、スノ(snow)。又如英語句子的時態有“現在時”、“將來時”、“過去時”,而日語則只有“現在時”和“過去時”?!皩頃r”也用“現在時”表示。再如日語中很多漢字與中國漢字意思相同或相近,有些完全可以按照漢語詞義去理解。例如:“留學生”、“”、“學?!?、“辭”、“”等等。但也有相當數量的“同形異義詞”,即詞義與漢語完全不同。例如:“娘”(女兒)、“勉”(學習)、“手”(信)、“先生”(老師)等。這些詞如果望文生義,按照漢語詞義去理解就很容易產生誤解,甚至鬧笑話。
五、反復記憶
語言學習就是一個與遺忘抗爭的過程。一般人很難做到過目不忘,而是通過不斷地記憶
來達到提高的目的。比如可以把較難的單詞、句型寫在筆記本上,一有時間就拿出來復習。重復的次數越多,記憶就越深刻。對學到的信息加以分類,借助聯想把相關知識聯系起來,遵循記憶規律科學記憶。再難的東西經過反復操練,自然會熟能生巧。
六、加強聽說,提高交際能力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進行交流。只重語法的啞巴式外語已經遠遠跟不上時展的需求了。在交際中聽和說的能力必不可少,因此,要加強聽說訓練,這也是公外日語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但由于受到課時、環境、條件等因素的限制,公外學習中聽說能力的提高難度更大。面對這樣的現實,更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采用切實可行的辦法加強聽說訓練。外語會話水平是建立在一定的聽的能力基礎之上的。如果不具備聽的能力,會話是無法進行的。聽單詞、課文、會話錄音是練習聽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梢园唁浺粞b進mp3 中,在走路、坐車等時間空隙隨時隨地都可以聽。聽了之后再進行模仿,最后再把聽到的內容復述出來,是一個鍛煉說的很好的方法。此外,學習者還應堅持朗讀和背誦經典段落。通過朗讀、背誦,可以積累素材,為開口說打下基礎。在寶貴的課堂練習時間里,更是要抓住會話、討論、表演等機會,克服害羞心理,把學到的理論知識加以運用,進行口語交際練習。
學習策略的有效使用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掌握一門外語非一日之功,沒有捷徑可以走。在下功夫刻苦學習的同時,若能根據自身特點運用一些良好有效的學習策略,可以增強自主學習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申. 語言文化教學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4.
[2]彭吉.公外日語教學環節之探討[J].南昌高專學報,2008,(4).
[3]井煥茹.高校公外日語教學現狀分析與對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
我想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可以歸結為一個,那就是漢字。
“不透明”的漢字
當剛剛來到中國的西方人走下飛機,首先會被機場各處標注的漢字所吸引。這種文字與他們所熟悉的拉丁字母完全不同,像是某種圖畫。而最能代表中國特色的兩種東西,一個是烹飪,還有一個就是漢字。中國餐館遍布全世界,這些餐館的招牌中可能就有漢字,所以漢字也出現世界的各個角落。再者,西方人之所以用“神秘”來形容中國,是由于漢字的不透明(non-transparence)。比如,當我作為一個法國人去德國的時候,雖然我不懂德文,但由于德語和法語一樣使用的也是拉丁字母,它對我來說是透明的,也就是說,面對一個德文單詞,雖然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卻能發出它的音,可以讀出來。
正因為漢字的這種不透明性,西方人就會想要了解這些符號背后所隱藏的意義。
走在中國的大街上,各式各樣的店鋪招牌會吸引西方人的眼球。
左圖中的招牌是我二十多年前在王府井拍攝的。招牌上的文字除了傳遞出某個信息之外,還制造出某種視覺效果。當我把這張照片展示給一些沒有學過中文的法國人看時,他們對這個招牌所產生的圖像效果非常感興趣。因為可以看到,在招牌的第一個字“上”和第二個“?!敝g有一條線將兩個字連接起來。因此,可以說,漢字與其他文字最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它不僅只有溝通和傳遞信息的功能。
還要提到的一點,認為漢字難學的其實并不是西方人,而是中國的文字專家。在西方人眼中,更多的時候,漢字是與美和神秘、而不是與難學聯系在一起。
還有一種西方人覺得新奇的街頭文字就是中國的標語。它們寫在大街小巷的墻壁上,尤其是在農村,非常普遍。它們并不一定涉及政治,而是涵蓋了幾乎各個領域。它們之所以能吸引西方人的眼球,是因為在西方并沒有這種形式的東西。
復雜的中國街頭漢字
在北京,有一個招牌非常普遍,就是買烤串的店鋪招牌?!按边@個字對西方人來說是透明的,因為它很形象。一些西方人在北京待了幾天之后,很容易就能識別出這個招牌。
當然,還有一些更加復雜的街頭文字。如:很明顯,照片中的“喜”字不僅有傳遞信息的功能、溝通功能(foncfionde communication),它還具有其它層面的功能。要加以說明的是,現代西方語言學家對文字的定義并不完全適用于漢字。比如,這個“喜”的確是文字(盡管它不僅僅是一個字),但它卻能用現代語言學的概念來解釋。
上圖中的招牌字在西方人看來,會以為上半部分是符號,下面的是漢字。但其實上下部分是合在一起的整體,共同構成一個漢字。這既是一個字,也是一個商標,一個logo。這個字引出了漢字除了傳遞信息功能之外的另一個功能,那就是漢字的商標功能。
有些漢字還有一種功能,可以稱之為“魔力功能”(fonctionmagique)。比如“囂”、“?!薄ⅰ皦邸钡茸?,就像是某種護身符或吉祥物。當中國人把這些字貼在墻上時,似乎這些文字本身成為了某種具有魔力的東西,能夠保佑人的幸福平安。
有時漢字集合了好幾種功能于一身。比如右圖中的“?!弊志屯瑫r擁有魔力功能和審美功能(fonctionesth e tique)。拉丁文字是沒有審美功能的。
右圖中的這幅書法作品則是文字和繪畫的結合。仔細觀察,可以看到文字中有兩只鵝的形象。這些文字既組成了一首詩,傳遞了信息,同時又展現了形象,成為一幅圖畫。
這里我要指出的是,相比西方人,中國人對圖像更為敏感。為什么會這樣?我認為這就是漢字在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中留下的烙印。比如,我的很多中國朋友去過巴黎之后,給他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巴黎的雕塑。中國人對造型藝術的這種敏感我認為就源自漢字的形象性。
此外,我還注意到,在中國的一些名山大川風景區里,一些高大山石的表面會刻有或寫有文字。難道它們僅僅是用來標注地名的嗎?西方人不禁會問,這些寫在山石上的文字還有什么功能?因為在西方,在這種類似的風景區里,沒有人會用拉丁文字在山石上寫字。
在西方傳統中,無論是歐洲的思想傳統還是哲學傳統,自然和文化是截然分開的。例如在法國高中生的哲學課程里,有一個很重要的論題就是“文化與自然”,也就是說歐洲人總是把這二者區分得很清楚。但通過這些寫在自然山石上的漢字,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文化和自然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在自然景觀中,我們看到了文化的代表――文字。
用漢字影響人看待世界的方式
語言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它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在中國人看來,英語可能和法語很貼近,有相同的單詞等等。但事實上,這兩種語言的差別非常大。舉個例子來說,英文強調空間位置,但法語卻并非如此。當法語表示“拿”這個概念的時候,都用同一個單詞“prendre”來表述,它對動作的作用方向并不強調;而英語中,則會有“takeout”(拿出)、“takein”(拿進去)、“pickup”(拿起)、“takeaway”(拿走)等等,這和中文反倒很像。在歐洲,英國古典哲學、法國古典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是很不相同的。但這三個國家在地理位置上很接近,在經濟、社會、意識形態方面都大同小異。但為什么英國古典哲學會與德國古典哲學有那么大的差別呢?英國古典哲學很實用,我們稱之為經驗主義哲學;但德國古典哲學卻很抽象,思辨功能很強。我認為原因之一在于語言的差別。英語很實用,功能性很強,大家都說。所以,我說語言不僅僅只是一個交流的工具,而能影響人的思維。
1.語音對比
先從語音層面來比較。英語屬于語調語言,每一個音節有三個調,升調、平調和降調,朗讀時需借助重音來表達意思;而漢語屬于聲調語言,每一個漢字都有四聲,每一個聲調都能表達好幾個意思,朗讀時注意節拍,抑揚頓挫非常動聽。而習慣說漢語后在朗讀英語時最大的問題是英語的節拍掌握不好,也不習慣用升降調和強弱音變換來表達意思。很多學生在說英語時,不僅都用一個音調,單詞與單詞之間沒有連讀,更沒有強弱音,象處理漢字一樣對待每個單詞,這樣的英語聽起來是漢味兒的英語,如同外國人說出的沒有四聲的漢語一樣。因此,在講授語音課時,如果能將兩種語言的語音同時做出對比,明確兩者的區別,那么學生會在閱讀時對此加以注意,努力改變漢語的味道,加強英語語感。如, 在為學生播放英語的朗讀之前,播放標準的漢語朗讀,最好是內容相同的對比材料,讓學生能直觀地感受在表達同樣的內容時英語和漢語都有哪些異同。同樣的一個句子,漢語通過不同的語氣來傳遞不同的情感,而英語可以根據變換升降調表達不同的情感。教會學生適應這個差異,才能把英語說得更地道。
2.語法對比
英語語法是英語教學中的難點,很多學生學習英語時,因為頭腦中已存在了一套漢語語法體系,因此在使用英語時,會不自覺地套用現有的漢語語法,說出或寫出蹩腳的中式英語。英語語法在詞類、句子成分、句子結構等方面都和漢語有很大的差異,不弄清這些差異,學生就只會盲目地認為頭腦中現有的漢語語法體系是所有語言的通用語法,不自覺地將其套用在英語上。那么,比較兩者語法差異,則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英語和漢語在本質上的區別,就在于各自的語法系統。兩者的差別很大,比較明顯的是,英語有大量的形態,英語單詞通過大量的形態變化表達詞性、數、格、時、體等語法意義,而漢語形態很少,所以初中生開始學習英語時,對單詞細微的變化沒有足夠的敏感性,因此書面和口語常常會犯錯。如:(1) He likes English. (注意第三人稱單數的變化) (2) I water flowers every day.(water 這個單詞既可以是名詞“水”又可以做動詞“澆水”) (3) He is looking for you. 他正在尋找你。 (英文用十八種時態表達了事件的不同時間,而漢語則是通過加字或詞來表達)。英語老師不僅要始終去強調這種種變換,更要有在兩種語言間進行對比的意識,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母語在實現這些功能時的方式和英語的區別。其次,英語雖然和漢語一樣按照“主——謂——賓”的順序排列,但詞序相對靈活,倒裝現象很多,而漢語的倒裝遠不如英語普及,所以我國學生學英語時的倒裝意識不強,在自我表達時使用頻率很低。比如,當我們把某物遞給某人時,漢語用口語化的語言“給你”,而英語用倒裝“Here you are”。
因此,在講解語法時,單純向學生傳遞正確的英語語法是不夠的。語法意識或習慣的形成如果單純靠一點點語法理論的傳授,那么,學生在自己組織語言時,新的語法體系沒有形成,而已有的漢語語法體系早已根深,所以容易被借用。避免漢語的干擾,不僅不是回避漢語語法,反而應該在強調英語語法的同時加以強調。
3.文化對比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我們在學習一門外語的同時,也時刻感受著潛藏在這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學習英語,對中國學生來說,另一個巨大的挑戰來自東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給學習帶來的障礙。不了解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就不知道英語的語用習慣和我們有什么不同,也對完整準確地理解語篇造成障礙。這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能夠在講授語言本身之外,還能夠介紹相關文化背景,讓學生在感受這門語言的同時,感受不同的文化,從而加快對這門語言的掌握。
例如,情景對話在各類英語考試中時有出現,這類題目所給的選項從語法角度考慮都沒有問題,只有根據西方人的文化習慣才能做出最正確的判斷。比如在回答別人的贊美時, 中國人習慣謙虛地予以否認,而西方人習慣于接受并表示感謝。另外,讓學生了解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宗教習俗、社會制度、傳統及歷史,也是非常重要的舉措,在閱讀英語文章時,熟知西方文化會加快對文章大意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