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5:59:5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業經濟活動的特點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無論是工業經濟還是農業經濟,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廢物是必然的。工業經濟的廢物主要有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農業經濟的最主要廢棄物是農作物秸稈。經濟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如果能妥善處理,可以變廢為寶,成為一種新的資源,重新回到經濟活動中去,繼續實現價值增殖;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則不僅會對生態和環境帶來巨大壓力,同時還會阻礙經濟活動的順利持續發展,進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但是,經濟活動廢物處理通常是投資與收益相互博弈的結果。工業經濟與農業經濟都會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物,但二者在處理廢物方面又有著明顯的差別。工業經濟廢物對生態環境影響比較大。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國逐漸加強對工業廢物排放的控制,形成了明確的國家規劃目標。在工業廢物處理上,早些年有國家資金的較強支持;雖然近十年來,國家層面的投資在逐步縮減,但本行業已經有了較強的資金和技術能量,在處理廢物方面成效是很顯著的。農業經濟在處理本行業廢物方面,較之于工業經濟,在資金、技術和設備等方面本來就不具備優勢。尤其是工業化過程中,化學肥料和商品能源等工業產品在農村擴散之后,農業經濟原有的廢物處理方式被打破,新的處理方式尚未完全建立,這是造成農業廢物處理困境的重要原因,也對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二、工業經濟的廢物處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產值增長的同時,工業廢物產量也在逐年增加(見圖1)。工業廢物是工業經濟活動的必然產物,這些廢物如果無法及時處理,將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破壞,反過來會阻礙工業經濟活動的持續發展。從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來源方面看,2002年是一個轉折點:政府投資規模在逐漸縮小,而企業自籌污染治理費用此后在逐年上漲。工業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也在2008年達到峰值,約為542.64億元,之后也開始呈現出下降的趨勢;2009年,總投資額約為442.62億元;2010年下降到不足396.98億元。從治理效果方面看,廢水排放達標率逐年上升,1995年廢水排放達標量占到廢水排放總量的55.37%,2010年上升為95.32%;固體廢物排放量也在逐漸下降,1995年為2242萬噸,2010年降至約498.2萬噸??梢?,在經過政府大量投資之后,我國工業經濟廢物處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即使投資總額在2008年之后連續兩年下降,工業廢物的處理比率仍然還是在逐漸上升的,大部分工業廢物可以得到有效處理。雖然工業經濟依然在排放廢物,但這些處理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環境負擔,保證了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
三、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
在廢物處理上,農業經濟與工業經濟不同。工業企業是工業經濟活動廢物處理的主體,雖然在2002年之前有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但近幾年,主要靠企業自籌資金應對廢物處理問題,例如2010年企業自籌資金376.92億元,國家層面投資為20.05億元。在多年的積累過程中,工業企業已形成了較強的廢物處理能力。相比之下,農業對其經濟活動廢物的處理能力還是相對有限的。1.農作物秸稈產量與處理情況。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我國農作物秸稈產量只有2億多噸。2008年的農作物秸稈總產量超過了8.4億噸。這是龐大的農業經濟廢物,同時也是寶貴的農業資源,處理的好,對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和城鄉生態環境改善都有積極意義;處理不好,將會造成空氣污染、資源損失和農業生態破壞等多種負面影響,不利于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傳統農業經濟的廢物秸稈的主要處理方式有三種:肥料化、燃料化與飼料化。農村經濟活動廢物處理的主體是農戶。與工業企業相比,農戶在經濟活動廢物處理上,面臨著更大的資金和技術難題。一方面,農戶缺乏處理生產廢物的資金、技術和設備,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勞動力減少也成為秸稈處理的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和工業產品在農村的擴散,傳統農業經濟廢物處理方式被瓦解,而新的處理方式尚在建立之中。從農業經濟廢物———農作物秸稈的處理情況看:2007年我國各類農作物秸稈總量約為7.28億噸,主要農作物秸稈的露天焚燒率約為16%(總量約為1.4億噸)。[1]2008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超過8.42億噸,其中,廢棄和露天集中焚燒量達1.09億噸,占可收集利用秸稈總量的16.78%。[2]2009年,我國農作物秸稈總產量約為8.2億噸,廢棄和露天集中焚燒量達2.15億噸,占可收集利用秸稈總量的31.31%。大量農作物秸稈因得不得到處理而被就地露天焚燒,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同時也給農業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2.困境的原因分析。首先,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推進,我國越來越多的農業勞動人口從農村流出,涌入城市和非農行業。1991年我國第一產業從業人數約為3.91億。2011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降至不足2.66億,從業人員數量只相當于1991年的68%。農作物秸稈的收集耗時耗力。在農作物收獲季節,即使勞動力充足,人們也通常首先忙于搶收作物,秸稈收集是農作物收曬完畢之后,下季作物安種之前的工作。但是,隨著大批青壯年勞動力從農業轉移到非農行業,有限的勞動力要首先確保作物的搶收,因此能夠用于秸稈收集勞動力減少了,這是導致秸稈收集量減少,就地焚燒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在勞動力有限的情況下,收集秸稈的收益如果不夠理想,人們也往往會選擇放棄收集,這也會增加農作物秸稈的就地焚燒量。這是工業化過程中,農業人口向非農轉移在客觀上給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帶來的負面影響。第二,農作物秸稈肥料還田一直是傳統的農作物秸稈的處理主要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土地肥力的一種有效方法。但是,隨著我國農用化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農作物秸稈的肥料地位在逐漸降低。作為肥料還田的秸稈處理方法主要有三種:直接還田,草木灰還田,漚糞發酵后還田。秸稈直接還田需要投入農業機械(如旋耕機等);秸稈燃燒后草木灰還田,需要投入大量勞動力收集秸稈;用作畜禽墊圈與畜禽糞便一同漚糞發酵還田,則不光需要收集秸稈的勞動力成本,還需要較長的處理周期。而化學肥料有使用簡單、肥效好等特點。統計數據顯示,1978年我國農用化肥施用量為884萬噸,1998年施用量達到4083.7萬噸,2008年超過了5239萬噸,在2011年達到5704.2萬多噸。三十多年間,農用化學肥料施用量增加了6.45倍?;瘜W肥料的大量使用降低了肥料化農作物秸稈的使用量,對農業經濟廢物處理產生了阻斷性作用,而且長期使用化學肥料,將會使土壤理化性質發生變化,從而對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產生不良影響。這是工業產品在農村擴散導致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的表現之一。第三,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的提高,農村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善。農村中商品能源逐漸占據重要的地位,而用于燒火做飯的秸稈能源的作用在逐漸弱化(見圖8)。農作物秸稈作為生活能源,雖然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但這個過程分散到很長時間段內,利于環境的自我凈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要遠小于秸稈的集中露天焚燒。統計數據顯示,1980年我國農村生活能源消費中商品能源(包括煤炭、成品油和電力)消費量約為4100萬噸標準煤,約占農村生活用能的15.7%;1995年農村生活商品能源消費量約為1.31億噸標準煤,占農村生活用能的34.2%;2000年達1.6億噸標準煤,約占43.3%;2005年,這一比例上升至43.8%。相比之下,作為生活能源的秸稈,在1980年消費1.17億噸標準煤,秸稈作為生活能源在農村生活能源消費中占46%。1995年,農村秸稈能源消費量約為1.5億噸標準煤,約占農村生活用能的39.5%;2000年,消費約1.24億噸標準煤,約占33.4%;近幾年,在農村生活能源中,秸稈消費量大約在三分之一左右。清潔方便的商品能源是工業產品。它在農村中普及對于提升農村生活舒適度和農民生活質量有著積極意義,但是也客觀上降低了農作物秸稈作為農村生活用能的消費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秸稈露天焚燒的可能。這是工業品在農村擴散,造成農業經濟廢物處理困境的另一個表現。
四、農業經濟持續發展的廢物處理路徑選擇
一、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與特點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主要是指將循環經濟發展理念引入農業生產的過程,它是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生產與建設中的應用,是協調環境保護與農業經濟發展的舉措,是建立在環境保護前提下,以更低的資源消耗,更多的勞動就業為目標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它遵循經濟活動的規律,同時遵照生態環境的保護準則,將經濟效益作為發展目標,以綠色環保作為思路,將可持續發展貫穿于經濟評估與產業體系構建的整個過程中,遵循資源利用減量化(Reduce)、產品再使用(Reuse)、廢棄物再循環(Recycle)、回收再利用(Recovery)、再制造(Remanufacture)的“5R”原則。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貫徹多層級循環利用的方案,以環境友好作為指導方針,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傳統農業生產模式朝生態化、綠色生產模式的轉變。采用資源利用的反饋式流程,將農業經濟活動組建成資源、農產品、再生資源的模式,有其開采率低,利用率高,污染排放低的特點。它同時也對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并嚴格遵照生態系統的規律,并引入現代工業技術與環保技術,促進資源的梯次利用,實現農業經濟的有機化發展,貫穿了環境保護的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評析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屬于相對復雜的綜合性系統,其涉及到的內容包括農業技術、管理制度、參與主體、農業資源、農產品等,并通過調節與之密切相關的各發展因素,實現協作、互動與耦合,來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目標層。循環農業經濟體系構建的主要目標在于加大對農業廢棄資源、農產品的利用,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的物質投入,以降低廢物的排放量,提高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產出量,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向發展。
2.主體層。參與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實施的主體層包括農戶、區域循環農業與生態農業層。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必須農產品質量的提升,同時減少對人類有害的部分化肥與農藥的使用量,應用新型的清潔生產方式,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減少不可再生農業資源的消耗、采集與利用,選擇更多可再生能源來替代污染較為嚴重的不可再生能源,降低農業生產過程的資源污染。生態農業層面則主要依照生態觀點、可持續發展理論來開展生態農業產業園的建設,進而推動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它以大自然的生態系統作為參照物,將農業資源與能源在循環經濟系統中得到重復利用,同時做到資源共享,將生態農業擴展到生態貿易與服務業,實現農業生產廢物的循環利用,充分利用農產品,建立循環生態產業體系。在循環農業經濟系統中,各產業存在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共同構成完整的生態產業網絡,促使農業資源能夠達到最佳配置,以降低環境污染。區域循環層,其主體則為各級政府,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確立綠色采購與綠色消費行為,并通過對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宣傳與發揚,使得其能夠被更多社會群眾認可與響應。
3.技術層。技術層則主要是指在循環農業經濟生產中引入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與手段,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將新型的農業清潔生產與生態技術、管理理念引入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構建中,為農業發展的轉型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撐。
4.制度層。制度層則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政府宏觀的制度引導,通過財政政策與手段,提供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的支持資金,制定投資鼓勵策略,在農業生產地區修建綜合效益相對比較高的沼氣池,促進能源的重復利用。其二,充分利用市場調節的功能,調動相關企業的積極性,促進排污市場的建立,拓寬環境容量,優化資源配置。其三,借助法律手段,確立推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發展的法律規范體系,強化居民的責任意識,加強引導與宣傳,推動我國農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四,積極鼓勵社會公民參與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宣傳中,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規范自身行為,推動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與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管理;農村經濟;促進作用;策略建議
在近些年中,國內農村經濟取得了長時間的發展,農村行政管理將會發揮重要性作用。伴隨著經濟改革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農村現有的產業結構也會顯著發生變化。在這樣的情況與背景下,農村經濟的發展也會呈現出快速發展的特點。為了能夠確保農村經濟更為健康穩定增長,非常有必要運用一些必要的管理方法,來有效的解決經濟發展問題,同時解決經濟糾紛與利益糾紛,使得改革工作更為順利,徹底的展開,以此來使得鄉村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提升。
1有關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進一步展開本文主題內容分析之前,需要對農業經濟管理,對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有一個相對清楚的認識。具體的作用表現為以下方面:
1.1大大提升農村資源配置效率
通過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能夠使得農村范圍內的生產資源,來展開統籌規劃,從而依據農業生產目標,來優化配置各項資源,避免出現資源浪費的問題,從而大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切實實現增產增收目標,最終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得現有鄉村步入到振興之路[1]。與此同時,農村經濟要想使得轉型發展目標得到實現,尋找全新的經濟增長要點,也就需要依靠農業經濟管理的手段,來對可利用的資源展開規劃,整合利用農村資源,來使得全新的經濟項目得到實現,提升農村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切實的實現農村資源不斷增值的目標。因此,農業經濟管理的實施,必定能夠使得農村資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
1.2使得農村經濟活動的行為得到規范
在農村經濟發展之中,大大加強農業經濟管理,構建更為全面的農業經濟管理制度,來確?,F有體系,能夠有助于農村經濟活動行為,來形成最為有力的規范,避免盲目主導農村經濟發展決策,在根本上使得農村經濟風險問題得到降低。從目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狀態可知,因為缺少更為統一管理機制,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也就存在較多的問題與情況,難以科學有效的加以解決。然而通過加強農業經濟管理,能夠進一步的提升經濟管理專業水平,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解決方案以及技術保障,調動農民參與農業經濟建設的積極性,為農村經濟活動的有序開展提供幫助。
1.3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首先,農業經濟管理的持續發展,能夠更為直觀的獲取到農業經濟發展的首要信息。借助對信息的對比研究,將會獲得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為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的構建,奠定更好的基礎。其次,農業經濟管理人員還能夠科學實行管理制度,將會更為理想的規范現有農業人口的行為,進而使得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與領域處于日漸優化的狀態。與此同時,還需要嚴格的執行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能夠實現農業資源的科學合理分配,以此農業人口的農業經濟效益,進而促使農業經濟的發展。最后,還需要實施農業經濟管理體制,能夠有效改變農村人口的傳統觀念,進而持續的優化農村人口的工作模式,確保農村經濟的發展進步目標真正得到實現。通過這些方面的內容研究可知,農村經濟必定會得到更好保障[2]。
2有關農村經濟發展中現存的相應問題分析
依據國內農村經濟長時間發展能夠了解到,在發展過程中常常還存在這些方面的問題,需要對這些問題能夠有一個清楚的了解,這些方面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需要予以明確:
2.1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顯然不足
從城市居民來看,農村整體教育工作開展明顯較為滯后,出現這樣的問題根本原因在于兩個方面,首先是農村自身的經濟條件的確有待進一步的發展,其次是農村沒有認識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忽視了教育工作的開展。與此同時,絕大多數農村區域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往往都會因為生活的原因,前往到城市安家,進而也就導致了農村年輕人員出現匱乏,農村留下的人群都是年紀較大的人,外加農村知識人才缺乏斷層的問題日漸突出,假如長時間的積累下去,那么必定會大大阻礙農村經濟的穩定化發展,在這樣的背景,城市經濟又在持續發展,最終城鄉之間的差距必定難以挽回,也就不得不對此予以高度重視。從這些方面的研究可知,農村居民的文化素養明顯不足,所以需要對此高度化的重視[3]。
2.2有關農村生態環境受到了破壞
雖然在國內社會持續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常常也會表現得更為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但是對于農村發展的過程中,必定會帶來明顯顯著的問題。具體展現為:其一,農業生產灌溉需要大量的水資源,進而使得水資源遭受到浪費,并不利于國內淡水資源的長時間運用。其二,農業生產種植也會不可避免的運用化學藥劑,但是由于農業人員尚未把握好化學藥劑的運用數量以及模式,因此大大損害了土壤的結構,必定會污染現有的空間,這些方面的內容都會為國內資源環境造成極大的隱患問題。再次,農產品的加工常常也會形成較多的廢棄物,產生的廢棄物并不利于清理,因此累積起來的問題,還會造成環境的問題。最后,相關人們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直接發現了土壤荒漠化問題漸漸明顯,同時因為生產用藥的不科學性,還會大大影響國內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及時處理,最終對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必定造成影響。所以,農村發展中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確需要投入更多的重視,確保這些現有的問題將會得到最為全面的解決。
2.3國內有關政府部門投入力度還應當全面加強
雖然從長期發展來看,國內政府部門極為重視農村經濟的長效化發展,但是,由于我國自身的人口基礎極大,農業面積極為廣闊等客觀性的問題存在,也會直接導致政府部門的具體投入量,還不能很好的滿足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在最近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其中表現出來的不足還越來越明顯,如果長時間以往后續的隱患問題,將會直接的表現出來。將國內當前的農村基礎經濟情況研究分析得知,國內政府部門投入,應當大大注重人力資源以及物力資源的重要內容,并且還需要制定出臺同政策措施切實有關的條例,將這些方面的基礎要點結合在一起,當這些方面的要點得到落實之后,那么才能確保當下農村經濟發展的水平不斷提升,真正有效的滿足農村經濟工作開展的根本要求。通過這些方面的內容分析可知,能夠清楚的了解到政府部門投入,需要得到更為深層次的加強,進而才能使得農業經濟效益得到實現,縮短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之間的發展差異。
3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研究
根據有關人員的持續研究可知,農村經濟管理工作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具體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3.1信息化的水平明顯不高
中國經濟目前正處于轉型狀態,農業生產設備以及生產模式、生產管理,都在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然而從總體發展情況來看,絕大多數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管理,所含有的信息化水平不夠高,信息化管理工作處于一種起步的階段,管理的模式也落后于時展的需求,部分偏遠地區更有甚者極少的運用現代化的農業作用模式,所以經濟管理信息水平明顯滯后,這樣不僅不能更好的推動農業經濟發展,還會直接給農村信息化發展帶來極大阻礙。因此,農村信息化水平的顯著提高,需要得到有關人員的全面重視,力求采取措施加以解決。
3.2政府經濟管理模式的更新還相對緩慢
農業始終都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直都是國內黨以及政府需要重視的方面,盡管有關政府部門應當要實現對農村地區多項幫扶政策的制定,但是因為國內農村占據著較多的經濟來源,這樣就導致了出臺的政策依舊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要求。還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門需要農村發展實際著手,具有針對性的增加物力、人力以及財力的投入,更好的制定出適合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情況與優惠政策制度,將發展的方向制定為農產品深加工,進而必定能夠使得農村經濟穩步持續化發展。
4有關農業經濟管理措施的分析
根據前三個方面的內容分析可知,農業經濟管理的一些內容,在了解這些前提內容之后,接下來也就需要對科學的管理措施加以研究。具體措施可以參考以下要點:
4.1大大加快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切實的打造現代化農業體系,加快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工作,有效的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影響,大大實現農業資源信息高度共享,為合理配置農谷才能資源提供最為理想的技術支撐。具體可以參考以下內容:首先,建設信息化網絡。地方政府需要在農村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在農村與農村之間、鄉村與企業之間的機構,需要切實構建溝通橋梁,避免出現信息閉塞的問題。農村地區需要構建農業網站,對外宣傳當地的農業種植模式、農產品品質情況,農業資源運用的情況等,進一步的使得農產品銷售市場得到擴大。其次,應當購置信息化設備。地方政府還需要給予財政資金以及優惠政策支持,調動所在地農民與企業認識購買信息化設備的積極性,為實現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提供根本的物質保障。所以把握好此項技術要點,需要得到人們的重視。
4.2構建完善科學適當的規章制度
國內農村地區的經營管理工作,應當要切實的遵守有關法律制度,對管理人員的要求也需要得到提升。但是,在具體的工作開展中,管理人員不應當與現實分開。它需要符合農村經濟特點,管理也就需要更為專業。只有在滿足時代要求的基礎上,構建可靠、科學合理的監管體系,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貢獻。首先,需要制定執行農業以及管理責任的制度,以此來將每項決定和所有的事情予以分配,并且還需要明確職業以及工作的職責。其次,則需要不斷的完善和優化農業管理規章制度,有效減輕農民負擔,將財務工作效率的提升作為工作重點,同時確定實際工作開展過程與程序,以此來完成各個項目的任務。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都是重點核心,需要對此予以高度重視,進而才能使得規章制度的制定,能夠為實際工作開展所服務。
4.3大大加強農業財務管理要點
財務管理工作始終都是農業經濟管理的關鍵內容,在農業財務管理工作中,需要徹底治理賬務混亂問題,嚴格的執行收支兩條線路,推進財務管理工作,進入到規范化的運行軌道當中。具體措施要點:其一,完善制度建設。農業農村部門需要構建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對非生產性開支展開嚴格化把控,杜絕出現挪用公款行為,及時的結算各類賬目,理順農業經濟運行秩序。其二,實施財務公開。農業農村部門需要對公開有關賬務展開研究,主動接受上級主管部門以及農民群眾的監督,做到賬務透明化,確保各個項目的經費都得到專用。其三,控制集體債務,農業農村部門需要加強農村集體債務的控制規模,使得村級債務得到化解,使得鄉村資金壓力得到緩解,最終真正有效的維護農村的經濟秩序。因此,加強農業財務管理的水平,需要得到全面重視。
4.4切實注重農民群眾的基礎環保意識
在當前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國內對于環境保護的重視性也在持續提升,然而農業領域的環保工作,對于國內農業經濟的持續化發展將會產生最為重要的影響,這也就需要不斷的強化民眾的環保意識,盡可能的減少農業生活當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具體操作上,第一,應當對工業用地與農業用地展開合理的規劃,盡可能的擴大兩者之間的距離,降低工業生產對于農業環境的影響,進而使得農業生產的活動能夠在更為健康與穩定的環境下發展。第二,還需要大大強化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依照有關標準來對農業生產中的廢棄物展開處置,防止出現燃燒秸稈的問題。第三,還需要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環節中,盡可能的投入足夠的資金成本,及時的應對處理已經發生的問題,這樣才能真正營造出更為良好的農業生產環境,使得我國農作物的生產數量真正得到有效提升,為農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提供最為有利的支持。
4.5積極學習更為先進的農業經濟管理經驗
除了上述幾個要點之外,接下來還需要切實對農業經濟發展經驗予以把握,因為掌握科學先進的農業經濟發展經驗,將會使得自身所在地區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上升的穩定性更為良好,同時還能夠使得農業經濟的效益得到根本性的實現,促進農業人員能夠更加清楚的認識到,農業經濟發展的意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習先進的經驗的時候,不能一味的學習與照搬先進經驗,而是要對經驗展開科學甄別,結合自己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做出科學有效的改變,這樣才能使得經驗的作用得到體現。因此,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需要得到研究。
5結束語
通過以上文字的分析研究,相信隨著專業人士的把握與實踐,必定能夠使得農村經濟管理水平得到提升,促進農業經濟穩定發展。在實踐中,就要把握到相關要點,對相關措施有效落實,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巴格那,米志蓉,張悅.基于農村經濟管理機制健全的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研究[J].山西農經,2022(4):55-57.
[2]劉偉敏.新農村建設中農村經濟管理的新舉措[J].智慧中國,2022(02):87-88.
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是把循環經濟的理念運用到實際的農業生產中,貫徹于整個過程,無論是推廣還是應用;該體系對于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減少資源消耗、減低環境污染,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具有顯著的意義。其實質是:以生態系統和經濟活動系統為原則,以經濟效益為動力,把綠色GDP和可持續發展這兩者作為導向,遵循“5R”法則,其法則具體為:資源利用的減量化(Reduce)原則,即盡可能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種場合使用;廢棄物的再循環(Recycle)原則,即最大限度地減少廢棄物排放,力爭做到排放的無害化,實現資源再循環;再回收原則(Reeovery),即要求將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廢棄物再分類進行回收利用;再制造原則(Remanufacture),即采用先進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修復和改造報廢產品。如:養雞場的雞糞用來喂池塘里的魚,還可以用來施肥,作為農家肥種菜;水稻田還可以用來養殖龍蝦,充分利用資源。
上述例子就表明優化農業產生到產品消費的整個過程,來達到促進物質的循環使用和有害因子的零排放的目標。農業循環經濟體系對我國的三大產業的大循環提出了要求,把一切和農業相關聯的產業經濟活動組織成為一個模式,繼而成為一個閉環的流程,這個模式是:自然資源一成品一廢棄物一持續再生資源”,從這個模式中可以看出一切能源和資源的投入都實現了各自的價值,其利用率達到最高,其中的農業產生經濟發展對自然與環境的傷害降到最低。這樣的實例在我們生活中也可以常見:釀酒后的酒糟本是廢物,卻變成了養魚的好飼料;魚塘的塘泥對葡萄樹來說又是上好的肥料;葡萄又可以用來釀酒,葡萄園可以用來從事生態旅游。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概念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經濟建設的完美融合,有效地彌補了綠色產業所強調的安全消費而造成的對環境的污染和自然資源的浪費。在我們的顯示生活中也有很多例子: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人及家畜的糞便———發酵產生沼氣供家庭的用火用電———發酵的剩余物是好的肥料———肥料可以供作物生長———作物供人畜食用。
二、農業循環經濟體系的構建
構建農業循環經濟體系是一項復雜綜合性系統工程,它包括了三個層面:農戶層面一生態園區層面一區域循環農業層面。
1.農戶層面。獨立的農戶在進行農業勞作的時候,除了追求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之外,還應該嚴格控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從而達到減少對環境污染的目標,提高有限資源的開采和利用率。
2.生態園區層面。建立一個農業生態園區,充分循環使用和分享自然資源。這個農業生態園包括:林業、牧業、漁業,甚至于擴展到服務業和工業,在廢棄物的交換和循環利用和要素的耦合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協作的基礎之上,從而呈現為一個網狀的產業系統。
3.區域循環農業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政府應該擔任起自己的表率作用,對于條款和政策這方面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在百姓認知觀這塊應該培養其健康環保意識,同時還應鼓勵綠色農產品的優先采購和進入市場。
三、結語
關鍵詞:農業經濟;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
隨著經濟發展速度加快,對農業經濟產生的效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取得理想的效益,在農業生產中加大了對化肥、農藥等的用量[1]。雖然農產品的產量得到明顯提高,但是無法保障農產品質量,使得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受到嚴重影響,同時破壞了我國的生態環境[2]。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就需要對我國的農業模式進行調整,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既使農產品產量得到保障,也能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生態農業的價值
1.1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較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國家各項農業政策的與實施,我國的農業經濟水平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也不斷提高,但農業生態受到的污染也日益加重,特別是在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時,各類化肥、農藥以及地膜的過度使用,使水資源與土壤被嚴重污染[3]。在實施生態農業時,要做到綠色生產,使農業生態資源得到循環應用,提高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從而保護生態環境。
1.2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的健康意識也在不斷提升,對綠色農產品、無公害農產品以及有機食品的需求增加。通過實施生態農業,可更加高效地組織農業生產與農村經濟活動,調整與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可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加大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戰略性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4]。此外,實施生態農業可有效延長產業鏈,推行農戶聯合公司的生產模式,使經濟發展以農業為首,集產、加、銷、貿為一體。
1.3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在推行生態農業時,可有效結合農業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這樣不僅可使農業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同時也可有效保護生態環境。通過推行生態農業,在提高農產品產量的同時也能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合理分配農作物種類,增加農作物的種植數量,從而使農產品的種類更加豐富,提升農產品質量。
1.4提高農業生產的綜合效益
通過實施生態農業,可使農產品的種類更加豐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促使農業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最終使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得到明顯提升[5]。同時通過實施生態農業,能夠在農業生產中減少農藥、化肥的用量,使農業生產更加綠色、無公害,防止周圍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并且通過實施生態農業能夠更加科學合理地種植農產品,合理構建農產品體系,使土壤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取得更高的生態效益。
2生態農業實施中的推行措施
2.1加快生態農業發展觀的創新
為了更加快速地推行生態農業,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創新生態農業發展觀。在開展農業生產時,要有效結合農業生產理念、工業化理念以及產業化理念,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產量,進而使農產品種類更加豐富。同時需要應用地膜技術和大棚技術,使農產品種類打破地域限制,進而使不同區域的農產品種類變得更加豐富。應用科學管理模式,使農產品產量得到保障,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6]。例如在對原有農作物產業基地進行擴展的前提下,可建立示范基地,進一步擴大優勢農產品的產量。并且積極修建大棚,豐富農產品種類,打造特色小鎮,使當地的休閑觀光農業得到更加高效的發展。
2.2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支持
要想推行生態農業,促使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①國家要對目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②各級地方政府要完善生態農業管理機制以及監督體系,使生態農業發展得到制度保障[7]。③地方政府要加強生態農業的優勢宣傳工作,使人們對生態農業產生足夠的重視,能夠積極推行生態農業的實施。④相關部門要加快建立針對生態農業的相關法律法規,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與生態農業實施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執法措施。
2.3鼓勵農業生產者參與生態農業推行工作
為了加快生態農業的推行速度,促使農業經濟早日實現可持續發展,就要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參與積極性。在推行生態農業時,農業生產者屬于執行者,提高農業生產者的參與積極性,能夠有效發揮農民群眾的力量,加快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盡早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要想使農業生產者積極參與生態農業建設,地方政府就要實施惠民政策,使農業生產者能夠在生態農業實施中得到有效的技術與資金支持,保障農業生產者能夠獲得經濟利益。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需要成立專家隊伍,做好生態農業推廣宣傳工作,并積極解決生態農業推行中遇到的技術與生產難題,同時做好新品種的研發工作,加快生態農業的推行速度。
關鍵詞:農業經濟小區;小區域;生產力發展
農業經濟小區是一種商品率較高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和傳統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相比,它的綜合效益是比較顯著的,農業經濟小區是立足于當地的實際發展特點來進行的??梢园l揮當地的區域資源優勢,能夠很好地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方向的發展轉變,更好地實現區域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升,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建設進程。這對于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有助于我國社會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1]。
1資源優勢是建設農業經濟小區的基礎
資源優勢主要是指區域內的自然資源,和城市發展相比,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有很多可供使用的自然資源。而在進行農業經濟小區建設時,就要從當地的資源現狀出發來確定經濟小區建設的類型,確定發展的趨勢和重點的方向,積極的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所以說資源優勢的進行農業經濟小區建設的基礎。因此,要對當地所擁有的資源類型進行分析,依據現有的突出資源來制定出具體的開發建設方案,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并且通過一定的產業來將具體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由資源優勢向產品優勢的轉化,實現農村經濟的發展。在利用資源優勢時,最核心的內容就是因地制宜,必須要從當地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市場發展的導向,合理地對資源進行開發,進而有效地促進小區域生產力的發展[2]。
2支柱產業是建設農業經濟小區的重點
支柱性產業就是農業經濟小區通過對于優勢資源的開發,而在小區經濟中所形成的一種產業類型,它在小區域經濟當中所占的比重較大。支柱性產業往往會帶有當地鮮明的發展特色,這也是當地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所出現的一種必然發展狀況,也是農業經濟小區在發展的過程當中所面臨的一個發展重點,支柱性產業的形成既會受到當地資源的支持,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當地資源發展的制約。它的發展狀況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當地的發展特色和經濟發展水平,也體現著小區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發展原則,按照發展規律而進行,不可以一味地求快而忽視了產業發展的質量。
3適度規模是建設農業經濟小區的關鍵
農業經濟小區當中進行商品生產的規模也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總體的發展水平,一般來說總是以支柱性的產業作為基礎,然后產生一定的規模效應。在這方面的發展需要加以注意的問題是,必須要保持發展規模的適度,一旦規模超出了農業經濟小區發展的承載力,那么反而會對小區域生產力的發展提升起到阻礙作用,適度的規模生產是與生產的目的相符合的,能夠確保產品質量的提升,這樣才會有穩定的客戶群,實現經營范圍的擴大[3]。經濟效益也就在產業穩定持續發展的過程當中得到提升,因此在農業經濟小區的建設過程當中,也要相應的遵循一定的原則,1)發展需要保證形成一定的規模,否則就沒有發展,只有在一定的規模之下,才可以對生產資料進行優化組合,進行集中化的作業,實現生產效率的提升;2)要深入的進行市場調查,使得規模的擴大依據市場的具體發展需要來加以確定;3)要保證這個規模是在當地生產力可承載范圍之內的。
4支撐體系是建設農業經濟小區的保證
支撐體系本身是一個具備多元性和動態性的社會系統,在農業經濟小區的發展過程當中,它起著重要的承重和調控作用,是小區域生產力發展的一個硬性保障,決策體系的建立能夠對經濟小區的發展起到總體的規劃支持作用,管理體系的建立能夠有效促進整體的生產產業鏈的建立,加強經濟小區和相關政府部門的聯系。通過積極的政策信息來促進商品的生產流通[4],為了保證農業經濟小區的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加強人才體系的建設,通過對專業化人才的培養來提升農業經濟小區的發展活力,更好地進行新技術的發展應用,提升建設的效率,進而實現小區域生產力水平的有效提升。
5綜合效益是建設農業經濟小區的目的
在農業經濟小區建設的過程中,必須要建立起一個更加明確的目標體系,這樣才可以對發展的綜合效益有更明確的檢驗。1)必須要將經濟效益的獲取作為發展的中心,如果無法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的話,那么生產力也就難以實現發展,經濟小區的建設也無法取得突出的發展優勢,想要切實實現經濟效益提升,就需要對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生產力的整體發展水平等方面的內容加以重視,這樣可以促進生產效率的提升,生產的經濟效益也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得以保證。2)要重視社會效益的獲得,確保經濟活動的開展是對當地的整體發展有益的,并且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促進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將科技手段轉換為生產力,促進當地建設水平的整體提升。3)生態效益,在生產發展的過程中,千萬不可犧牲綠水青山來換取金山銀山,如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被置于一個越來越重要的發展位置,在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于自然的敬畏感越來越強,農業經濟小區的建設本身就是依托于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而實現的,對于自然的破壞注定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5]。
農業的信息化程度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的生存與發展。21世紀是現代化的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正在以飛速的腳步加快前進。我國的農產品競爭力在不斷增強,信息資源與專業技能成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國要加快農業經濟增長,就必須重視農業信息化工作。
1.農業信息化的特點
長期以來我國城鎮發展與農村發展有著明顯不同的模式與特征,因此農業信息化的特征必然與城鎮信息化特征有所差異。正確的把握農業信息化特點能夠推動農村信息工程的開展與建設。在農業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少走彎路。農業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1)地域廣闊性。我國農村地區地域廣闊,自然條件差異明顯,經濟發展水平層次不齊。這一特征給農村信息化建設帶來了成本的增加與推廣風險。2)內容復雜性。農業生產同時存在自然再生產以及經濟再生產雙重屬性,因此,其不單單涉及到各種農業生物的生長規律、自然因素、資源環境的影響,同時還會設計到加工、制造等經濟活動。因此,農業信息化工作具有內容復雜性的特征。3)發展長期性。農業信息化的服務對象是農民與基層農業服務人員。這一對象群體是一個數量基礎較大,思想相對落后,文化素質有待提升的人群?;诜諏ο蟮奶攸c,使得農業信息化要在農村基層推進必然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過程。4)社會公益性。農業信息化發展可以使得農業經濟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并且同時實現生態效益的增長,更為重要的是農業信息化能夠推動農村與社會的深度發展,具有一定的社會公益性。
2.農業信息化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2.1農業信息化可以優化產業結構
農業信息化對產業結構優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對農業結構起到導向作用。由于農業結構是根據農產品市場的需求來調整拜年話的,因此農業結構調整是否合理完全取決于掌握農產品市場信息的程度。當前由于我國農村地區交通不便、信息不通暢,農民難以真實的、綜合的把握市場動態,十分容易造成市場信息滯后等問題。而農業信息化就能夠改善這一問題,農民與農產品企業可以通過便捷的信息網絡來快速獲取各種資源。2)彌補農業結構技術匱乏問題。在優化農業結構過程中農民最缺乏就是技術,尤其是生產與管理方面的技術。要改善這一問題就要強化推廣農業科技的推廣程度,讓農業信息化對技術起到進一步的推動作用。利用農業化技術能夠在第一時間將優良品種的蔬菜、瓜果等進行栽培管理,并且進行推廣普及。并且還可以幫助農民制定種植計劃、選擇合理灌溉時間等等。3)緩解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當前農產品銷售困難的問題十分突出,農民的農產品沒有銷售渠道,農業結構調整十分困難。而農業信息化就能夠在憑借著互聯網優勢的基礎上獲取全國各地的農產品供求信息,通過電子商務的銷售方式將農產品銷售到需求量大的地方,突破地域的限制。
2.2農業信息化可以優化資源配置
農業信息化可以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使得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變得更加協調,這對于推動農業經濟增長有著重大的作用。傳統農業生產手段相對落后,農業資源利用率較低。而現代農業是站在市場經濟的角度上,對農業生產中的各個要素進行評估,其能夠將土地、勞動、資本等通過信息化技術連接起來,進而開展緊密的協作,以減少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提升農業經濟增長。農業信息技術能夠對農業生產中重要的要素進行規劃,使得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科學含量增加,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另外,農業信息化還能夠克服傳統農業中市場信息滯后、不對稱、市場信息反應不靈敏的的障礙,開展收集、整理、農業市場信息,并且根據相關的信息制定農業發展策略,進而使得農業信息化推動農業生產各個環節的流動,以促進農業經濟增長。
2.3農業信息化可以擴大活動空間
利用農業信息化可以收集農業信息、處理、分析、總結、歸納農業信息,同時通過互聯萬進行農業科技教育、農產品網上交易、農產品物流配送等。農業生產者與經營者可以擺脫傳統銷售渠道與資源的限制,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得市場需求,開展各種農業經營實體,大大拓展活動空間。我國農業的增長必須走向市場化、國際化,而農產品的電子商務化就是實現市場化、國際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農業信息技術能夠進行網絡宣傳,形成網絡宣傳效益;利用農業信息化技術能夠實現農產品的電子商務渠道,還能夠將更多農產品通過網絡銷售渠道進行推廣宣傳,大大擴展了農產品的需求市場與交易空間。農業信息化還能夠延長農業產業化的鏈條,讓更多的人都參與到農業產業化中來。
3.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