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12 15:59: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制造業科技創新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制造業現狀 制造業的重要性 科技創新 振興制造業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所以制造業對于我國來說關系到國民的根本生活所在,在現代化農業中農業機械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發展基礎制造業就必須穩扎實打,一方面要通過政府的支持,其次要引入先進技術,最后要注重人才運用與產業規劃管理;在最適中的地域發展最適合的農業制造企業,真正讓我國制造業走上正軌。
1 我國現階段制造業現狀
現階段我國各省份的制造企業爭相發展,雖然各省在發展規劃上都很宏遠,但是在現實的實施中實現目標的可能性極小,因為無論在技術上還是在品牌效應上以及市場占有份額上都存在很大的制約性,就拿重慶省的制造業發展來說其主要方面體現在如下:
1.1 生產企業規模過小
據相關調查分析,在2005年重慶省農機制造業方面年產值超過五千萬元以上的制造企業只有僅僅六家而已,在2006年,天津市的制造企業在年產總值超過五千萬的企業有近10家而已,所以這與大的企業相比相差甚多,所以企業的發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規模大小,只有一個企業做大并且占有較大市場份額才會有機會發展。
1.2 缺乏創新能力
創新不僅對于個人很重要,對于國家企業的發展更是所必須經歷的渠道,一個族民缺乏創新就會使整個民族走向衰敗,一個人缺乏創新就會停滯不前,同理一個企業缺乏創新也會被社會淘汰,因為在這造業中只有掌握了自己開發的核心技術才可以讓企業有發展得可能,另外在創新之路上擁有一個專業化的隊伍也是相當重要的;在1988年1月17日發生的鐵路列車事故造成傷亡人數分別為40,19人次,其中造成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列車制動失靈,造成與其他列車相撞,事實上在火車制動器這一致命零件的生產上我國存在技術落后階段,此時的中國還沒有完全打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而此時又不加以創新,所以只是事故發生,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
1.3 慣用老式經營理念
很多制造企業認為農機產品的市場需求方面有一定的限制,在產品價格方面過于低廉,在產品生產數量上過于少量,在企業所得到的利潤方面過于微小,所以制造業在發展趨勢上由于定位不準造成發展受限;而此時的定位缺乏就是由于還是一味的慣用老式經營理念,運用以往手段來發展制造產品的銷售網,認識不到經營理念的過時。
1.4 產品市場影響力低
在現代化市場需求中,由于各省份之間的激烈競爭導致在產品品牌效應上有很大的困難,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對于企業來說能帶來較大收益,換句話說品牌的效應決定產品的銷售量,比如重慶合盛公司與重慶農機企業相比兩者的品牌影響就會有顯著差別。
2 制造業主要面臨的問題
根據調查顯示從2007年一月份到七月份之間,我國制造企業中發生的安全事故率與以前相比有所下降,其中在發生的事故數上下降了23%,在造成的人員傷亡數方面下降了14%,而在一次事故中傷亡最大的人數也同比下降了21%。一直以來我國的煤礦業是發生事故最多的制造企業,由于這些年國家對煤礦業的降低了事故發生的頻率,從以前的45%下降到如今的16.5%,通過以上數據的顯示,雖然我國在制造業方面事故發生頻率以取得顯著效果,但是我們仍然需要加大改進,把安全事故降帶最低。
2.1 與農業經濟要求脫軌
現代制造業的發展狀況不僅僅只存在于品牌效應一個因素,由于生產技術問題導致產品滯留量增加,不能從根本上滿足農用耕種的需求,從而影響產業鏈發展,例如發生在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公司的拖欠銀行貸款一事件,在2006年齊齊哈爾機床公司由于研發了重大技術組裝方案而導致瘋狂的集資研制計劃,此研究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國家銀行的支持,所以只是該公司可以大展拳腳,但沒成想事實卻不是如人所愿,由于技術的研發失敗致使貸款無法償還,進而使員工共同受到限制。那么發生這一事件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其一是國家在沒有認清國情的基礎上就支持企業大肆的研發項目,其二是企業未能認識到當前技術根本不符合此企業所能研發的階段,設備落后,人員專業技能不夠,管理不完善等等諸多因素都導致研發的失敗。
2.2 發展道路方向模糊
要想制造業前景發展廣闊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在,從基礎上提高技術含量,把生產設備的資金降到最低,而且在人員管理上要符合國家專項人事管理條例,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現代化工業步伐,還沒把基礎打牢就想躍升腳步,所以結果只能是失敗,依照我國現階段制造業發展水平來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之間的差距還是很大,所以在沒有把握的狀態下不要盲目追求。
2.3 與全球發展方向不統一
我國現代制造業的眼光受到約束,只是停留于中國自身角度上,沒有正視中國已經走向世界化方向,在世界激烈化競爭市場中如果不能隨機應變符合趨勢而行,那么最后也會走向失敗,而現在我國的中小型制造企業正是如此,只顧眼前利益不敢躍步發展,對外資的投入不加以重視與接納,最終發展停滯;就當前我國2008年前十省份制造業數據如(圖1)。
從圖1可知在2008年江蘇省是制造業年產值最高的省份,即使是最高才達到4145億萬的產值,相對于國外來說我們這只能說是鳳毛麟角;所以針對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國的制造業在發展上還存在諸多問題,制造業牽動著民情,所以要實現國家進步就要在制造業上也要加快腳步。
2.4 安全事故發生
根據國家每年的各企業事故報告數據顯示,在2005年,我國有近100萬起事故是發生在制造企業中的,而事故的傷亡人數達到14萬之多,并且造成國民經濟損失的數目更是驚人,數目達到我國總生產總值的4%,這些種種事故的發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制造業的發展;在制造企業中發生事情的因素很多,由于生產的復雜性和存在一定的意外性,更進一步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一般造成事故發生的因素有:工作人員的技能問題,工作人員的心理因素影響,設備的自身因素,工作人員對機械設備的操作合理性,另外還有生產環境因素影響等等,這些都是造成事故發生的原因。
3 科技創新
近幾年來,由于制造業對技術的應用還是大多采用傳統式技術,所以導致生產出的產品沒有新的功能,最后使得產品市場停滯不前,據調查分析我國的紡織業在1980年到2012年之間產品制造率從原來的6.1%下降到2.7%,而且在食品工業上產品銷售率也有所下降,現階段只維持在3.7%左右,所以我國現如今如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那么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此問題就需要科技的創新,通過人才對技術產品的研究創新,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現代化制造產品。那么現階段我們的產品創新技術的開發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3.1 產品開發符合實際需要
運用現代話高端科技手段,開發未來制造業中農用產品的市場需求,例如:現階段平原地帶的耕作設備已經達到飽和,但是在山區丘陵地帶的農制產品還尚未進入市場,正因為山區丘陵地帶所需要的機械設備必須具有高端化,從這角度出發運用高端技術開發符合這一要求的產品打開這一市場,這對制造業來說是一次提升,對于我國制造產業技術也是一大突破,既保證了科技的含量,又突出產品的實用性能。
3.2 國家的扶持政策
一個科技的創新需要得到國家的積極配合,如果沒有一定資金支持也是徒勞的,所以制造業的科技創新要取得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把創新的風險降到最低。
3.3 建立創新團隊
在制造企業的的發展規劃中,成立專業的技術中心,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做出預謀性對策,另外此技術中心建立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將創新產品做到標準化,符合國家的法制規定,質量可靠,品質保證等一系列條件,為各大院校機構建設一個技術共享,資源共享的通道。
3.4 開設多元化渠道
科技創新需要前期的多方面準備,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科技創新的投入階段,如果在此階段的不到政府的支持就會使創新之路終結,另外還存在一方面原因就是即使得倒政府支持,但由于政府的財政緊缺而不能足夠支付,所以也會造成創新之路終結,所以在科技創新道路上要實施多元化渠道,一方面可以通過政府的支持與投資,其次是尋找能夠給予一定資金的的投資者或者是某個單位,按照國家一定的法制程序實現科技創新,最后一方面是遵循一個誰投資誰享受的原則,尋找社會有能之士加入。
3.5 培養科技創新人才
科技創新離不開高端人才,所以在科技創新的道路上對人才的培養是必然手段,人才是創新的基礎,所以在制造企業的隊伍中加大對人才隊伍的建立,要做到能夠發現人才,重用人才,另外還可以通過面向社會招聘高端人才,人才不在乎出身只要有能力就值得培養值得重用?,F代化社會是科技型社會,無論在哪方面都需要科技的運用,所以在制造領域也不能懈怠。
3.6 科技創新產品市場化
在機械設備成功研發之后,對于產品的前期宣傳以及推廣需要做到位,讓基層殷實的享受到科技產品的優越性,認識到高端技術的真實性,從而打開產品市場之路。
4 創新的措施應用
開設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通過網絡的運用來實現現代化產業銷售平臺,以及也可以通過網絡端口的運用擴大制造企業的品牌效應,從額外手段來提升企業的效益。
4.1 加強各企業制造技術改進
近幾年來我國很多方面都顯現出科技運用的不足,尤其在鐵路建設,紡織產業,重要器皿設備制造等方面都存在技術問題,這些產業從一定角度上來說都隸屬于國家的重點扶持產業,所以在這些產業中應該先一步實施科技的融入,創建科技核心團隊,為生產一線設備達到高端化;大力開發重型設備產品,通過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加強國家機構的重點建設,為產品的市場占有做出應有的準備。
(1)擴大生產合作范圍;(2)產品信息化結合的實際運用;(3)吸納多元資金,開放改革戰略;現今的中國已經是在慢慢融入到世界組織中,不再走封鎖道路,雖然大體發展方向是正確的。
4.2 實施領域互補策略
對于國家制造業針對的重點領域,需要重點扶持,在鐵路的建設裝備上與電子裝備以及我國發展較弱的動力設備方面,加強這兩方面的技術運用,高端化的實施與基層人民相結合的裝備產品,真正意義上實現軍工設備與基層設備兩方面的制造企業相結合,做到互惠互利。
現代諸多制造企業都需要科技創新思路的融入,才能進一步發展產品的高端化,才有走向全球化的可能,所以現階段我國要加強在此方面的力度,重點建設各制造業中所存在的科技問題,要做到真正認知問題并解決問題。
5 結語
振興制造業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要做好詳細的計劃準備,注重核心技術的運用,增加科技創新理念的融入,專業化人才的培養,產品市場的推廣占有,全面的為我國制造業發展之路提供堅實基礎,希望通過本文對制造業中科技運用的分析與探討,能夠對我國中小層制造企業做出輔助功效。
參考文獻:
[1]張俊敏.振興鑄造業策略的思考[J].四川兵工學報,2009-7.
[2]蘇鳳昌,周阿莉.危機影響下的西安裝備制造業振興研究――西安五大主導產業細化研究[J].西安社會科學,2009-02.
[3]廖理.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J].科研管理,2010-5.
[4]劉厚民,王富剛.單縣依靠科技創新打造產業基地[N].菏澤日報,2009-05.
[5]王秋菊.東北振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08.
[6]陳濤.德國魯爾工業區衰退與轉型研究[D].吉林大學,2009-05.
關鍵詞:制造業;區域發展;實證分析
制造業是一國經濟的基石和競爭力的基礎,發展先進的制造業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當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面臨著環境、資源和創新能力的強制約束,走“新型制造業”道路是中國制造業的惟一選擇,也是中國制造業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
目前,江蘇制造業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發展高地,在制造業的支撐和帶動下,江蘇GDP總量在從2001年的9456.84億元發展到2008年的30312.61億元,8年間翻了3倍,年均增長率達到18.14%;其中,制造業增加值在2001年、2002年、2003年保持強勁的增長趨勢,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2004年之后保持穩定的增長,2008年達到了15982.2億元。因此研究江蘇制造業及其新型化程度,一方面在于總結制造業強省的區域分布結構和發展經驗;另一方面以此為借鑒對于推動中國制造業的整體提高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獻綜述
在過去的十年間,制造業發生了許多意義重大的改革,從而產生了靈活性更高、生產方法更為高效以及質量更高的產品(Allred&Park,2007)。區域制造業發展問題一直是制造業研究中的熱點(Brown&Mark,2005),國內外學者均對本國制造業發展進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在以中國區域制造業為研究對象的文獻中,既有研究區域制造業總體特征的,如王絡林和魏后凱(2001)、金碚(2002)等;也有按照都市圈、“東—中—西”或行政區域劃方法對其中某個區域的制造業進行研究的。作為中國制造業大省和強省,同時也是我國東部和長三角都市圈內的核心區域之一,江蘇制造業一直是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促進區域均衡、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核心與主體。雖然江、浙、滬三地制造業同構現象明顯,但也各具特色和差異化競爭優勢(劉志彪等,2005)。因此,許多學者也從不同視角對于江蘇制造業發展問題展開了較為深入的探討與研究。李群等(2001)指出,近年來江蘇制造業發展迅速,并與其產出增長較為協調,制造業正日益成為推動江蘇社會經濟發展的引擎。在肯定制造業對本地區社會發展貢獻的同時,有學者也對江蘇制造業的產業升級與發展提出了隱憂,胡國良(2003)通過對世界制造業產業轉移的趨勢分析,進而指出:江蘇制造業在比較優勢逐漸喪失、發展瓶頸不斷顯現的情況下需要重新定位來提升其核心競爭力。因此,如何實現江蘇制造業的升級與再定位,是當前,尤其是國際后金融危機時期江蘇制造業進一步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李廉水等(2006)指出,面對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制造業產業加速轉移的機遇與挑戰,江蘇制造業必須走新型制造業發展道路,重視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環境資源保護能力三個方面水平的全面提升。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研究區域制造業的文獻較多,但是從經濟、科技、環境資源保護三個維度對江蘇制造業發展進行全面評價的研究則相對較少,尤其是落實到區域內部的細化研究還相對缺乏,即使提到也是一筆帶過(陳健等,2009),因此,基于新型制造業視角,對江蘇區域內制造業的細化研究不僅是江蘇建設區域先進制造業基地的客觀需求,也是提升江蘇乃至長三角制造業發展視野、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
二、分析框架與評價指標
所謂“新型制造業”,就是依靠科技創新、降低能源消耗、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就業、提高經濟效益、提升競爭能力,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造業。與傳統的制造業相比,新型制造業的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在生產方式上,由單一產品的大規模、標準化生產,轉變為可根據社會需求小批量、多品種生產,具有更強的靈活性和適應性;在增長方式上,更注重依靠科技進步,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使產業和產品的科技含量更高,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在發展觀上,著眼于未來,更注重信息化程度、無形資產的比重、技術創新的能力,更重視節約型、集約化和可持續發展。
基于新型制造業理念,我們從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環境資源保護能力三個維度構建江蘇區域新型制造業評價指標體系;通過經濟指標反映制造業對國民經濟當前的貢獻,通過科技指標反映制造業的創新發展能力,通過環境資源指標反映制造業發展中的環境承載能力與可持續發展水平?;谠u價的連續性與數據的可得性,根據專家打分和相關性分析,最終確定包含26個單指標的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經濟創造能力評價包括9個指標,A1制造業總產值,A2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A3制造業增加值,A4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A5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A6資產貢獻率,A7制造業市場占有率,A8制造業勞動生產率,A9制造業企業生產率。科技創新能力評價包括9個指標:B1制造業R&D投入強度,B2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B3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B4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B5每十萬人專利申請數,B6每十萬人專利授權數,B7發明專利占專利授權數比重,B8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B9科技創新貢獻率。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評價包括8個指標:C1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C2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C3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C4工業煙塵去除量,C5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C6“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C7單位增加值能耗,C8資源綜合利用指數。
三、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評價
目前,國內外公開發表的系統評價方法已有數十種之多,例如綜合指數法、主成分分析法、TOPSIS法、功效系數法、熵值法、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免疫算法評價、神經網絡評價、灰色系統分析方法等。在眾多的系統評價方法中,有的方法盡管在理論上似乎很理想,但是實際運用時卻因過于復雜而難以實現,所以不宜采用;有的雖然計算簡單,但是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受主觀因素影響過大,如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其指標權重都是通過專家打分決定,不但主觀性大,而且不能解決各指標間的信息重復問題,難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偏差在許可得范圍內,故而也不能采用;有的方法雖然計算簡單并通過人工智能的方法進行復權評價,但是無法直觀反映各個子系統對于評價結果的效度和影響,如免疫算法評價、神經網絡評價等。本文選擇主成分分析方法對江蘇13個城市進行制造業新型化的單維評價和綜合評價。主成份分析法的優點在于在保證數據信息丟失最少的原則下,對高維變量空間進行降維處理,即用少數幾個綜合變量代替原先較多的指標,只要嚴格按照一定的精度求出主超平面和相應的各個主分量,即可在簡化了的數據表中比較樣本的狀況。
我們以2008年相關統計年鑒數據為基礎,對江蘇全部13個地級市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環境資源保護能力進行分類評價,最后對江蘇13個城市制造業新型化進行綜合評價。
1.經濟創造能力評價。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15.0對江蘇省各地級市制造業經濟創造能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KMO值為0.66,大于0.5,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并且,處理結果的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81%。
根據各指標與載荷因子相關系數,發現第一主成分中A9,第二主成分中A3、A5、A7,第三主成分中A2、A4的系數均大于同列中其他指標的系數,表明第一主成分反映制造業企業生產率;第二主成分反映制造業增加值、制造業就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和制造業市場占有率;第三主成分反映制造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和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賦權加總,得到江蘇省各地區制造業在經濟創造能力的綜合得分,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鎮江、鹽城、淮安、揚州、宿遷、連云港、泰州、徐州。
2.科技創新能力評價??萍紕撔履芰χ饕疾靺^域制造業在經濟、資源約束下,以科技支撐、引領發展,提高產業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贏”的能力。
用SPSS軟件對13個樣本城市的2008年制造業科技創新相關數據進行分析,KMO值為0.596,大于0.5,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通過統計,處理結果的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0.26%。由主成分與指標的相關系數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中B3、B5、B6、B8、B9系數較高,表明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比重、每十萬人專利申請數、每十萬人專利授權數、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科技創新貢獻率等指標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第二主成分中B2、B4系數較高,表明R&D經費占銷售收入比例、R&D人員占科技活動人員比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第三主成分中B7系數較高,表示發明專利占專利授權數比重對科技創新能力的影響較大。
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加權加總,得到各地區制造業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南京、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泰州、連云港、徐州、淮安、鹽城、宿遷。
3.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評價。用SPSS軟件對13個樣本城市2008年制造業環境資源保護能力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KMO值為0.630,大于0.5,表明因子分析結果可以接受。結果顯示,置信度達到100%,前三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5.64%。由主成分與指標的相關系數可以發現:第一主成分中C1、C3、C4、C6的系數較大,分別反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工業煙塵去除量、“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對環境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第二主成分中C2、C8系數較高,反映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資源綜合利用對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第三主成分中C7的系數較高,反映單位增加值能耗強度對資源保護能力的影響。
將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加權加總,得到各地區制造業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的綜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常州、南通、揚州、泰州、南京、徐州、淮安、鹽城、宿遷、連云港、鎮江。
4.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綜合評價。單純從經濟、科技或環境資源某一方面來評價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程度是局限和不客觀的。對新型制造業的評價應該包括經濟創造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環境資源保護能力在內的綜合評價。因此,綜合26個評價指標進行主成分處理,結果顯示,前5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88.80%,各指標的權重比較均衡,置信度檢驗為100%,將26個指標的標準化數值代入主成分表達式計算主因子得分,并將得分按照各自的方差貢獻比例賦權加總,獲得江蘇區域制造業新型化綜合評價結果,制造業新型化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如下: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徐州、揚州、淮安、鎮江、泰州、鹽城、連云港、宿遷。
四、結論與啟示
第一,江蘇“制造業—都市圈”互動發展效應明顯。從排名上看,蘇州、無錫、常州位列江蘇制造業發展的第一方陣。橫向上看,上述城市以蘇州為中心,形成了蘇錫常都市圈;縱向上看,則又以南京為核心,形成沿滬寧線都市圈。實踐表明,都市圈與制造業是一種共生共榮、互動發展的關系。制造業的發展,是都市圈經濟競爭力的基礎、擴大了都市圈內部的就業渠道、促進了都市圈內部的融合發展;而都市圈的發展,則促進了制造業產業鏈的延伸,加強了區域內部城市間制造業的聯系,給區域內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充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強烈的輻射帶動作用。
第二,江蘇區域制造業發展不平衡。蘇南的制造業發展水平較高,江蘇制造業新型化排名前五個城市蘇州、無錫、南京、常州、南通,有4個是蘇南城市,只有南通一個是蘇中的城市,蘇北則沒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是,蘇南城市中,鎮江的制造業新型化排名為第9位,排名教靠后。實際上,在13個城市中,鎮江的經濟創造能力處于中等水平、科技創新能力較強,但是其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處于最后一位。也就是說,是因為鎮江的環境資源保護能力較差使得總體排名靠后。因此,在關注江蘇區域制造業發展不平衡的同時,我們尤其應當關注制造業環境資源保護能力領域發展的不平衡。
(1.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7;2.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5)
【摘 要】制造業轉型升級是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關鍵之一,有其鮮明的特點。本文在國內外現有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等相關概念,并針對制造業自身發展的特點,從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勞動率、貿易競爭等方面深入地研究了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
關鍵詞 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
基金項目: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2014Z068);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課題;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學應用經濟學)項目(1050XJ3314027G)。
作者簡介:李偉慶(1973—),男,漢族,浙江上虞人,博士后,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與自主創新。
1 相關概念分析
1.1 創新驅動的概念
創新驅動的概念最早由波特(1990)提出,是利用知識、技術、制度和商業模式等創新要素對現有勞動力、資本、物質資源等有形要素進行新組合,以創新的知識與技術進行科學管理,改造物質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創新驅動氛圍后端驅動、中端驅動和前端驅動三個階段,在創新驅動的每個階段中,創新驅動的主體、重點、投入來源以及創新主要類型均有所不同,均有其鮮明的特點。
其中,前端驅動主要是知識創造與積累階段,由于探索科技創新收益未知、風險高,政府及跨國性企業的研發機構是大規模投入的主力,其創新形式為原始創新并構建知識創新體系,搶占未來科技發展的制高點。中端驅動重點是通過協同不同創新主體以及各種轉化媒介,將科技成果進行轉化。后端驅動對市場發育程度有較高要求,主要是發揮企業和產業集群重要作用,直接面向市場,其創新形式也較為多樣化。
1.2 產業升級的概念
產業升級主要是指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業素質效率的提高。產業結構的改善表現為通過產業協調發展提升產業結構,促使產業結構從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轉變的過程,包括轉化能力優化和結構效益優化兩方面內容。其中,結構效益優化是通過同級結構相關性關系的合理化,提高產業系統的整體經濟效益,而轉化能力優化是通過產業結構高度化提升傳統產業和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優化產業結構,轉化社會資源以滿足市場需求的效率和質量。產業素質效率的提高表現為優化生產要素組合,提升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產品質量。
1.3 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涵
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是以創新為驅動力,依靠科技創新全面優化傳統制造業的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布局結構和行業結構,促使制造業從勞動密集型、粗放型、低附加值的發展方式向技術密集型、集約型、高附加值的發展方式轉變。
2 創新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作用機理
科技創新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科技創新對產業升級存在一系列作用機理,包括創新改造產業結構機制、創新提升需求結構機制、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制以及創新改變貿易競爭機制。
2.1 創新改造產業結構機制
創新改造產業結構機制是通過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催生新興產業,進而優化產業結構。該機制主要體現為利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推動傳統產業的技術變革,以提高其技術水平、加速產品更新換代,甚至創造出全新的產品,改變傳統經營方式和生產方式,使得傳統產業高技術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同時,科技創新通過技術擴散與滲透等方式融合關聯產業,催生并形成新興產業群。一方面,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科學技術的發明及其應用,向外擴散到多個企業,甚至滲透到其他產業,創造新的生產領域,形成一些新興產業。另一方面,技術擴散導致原有產業和產業部門分解,致使某些產品或原有某一生產環節隨生產技術變革和社會需求擴大而分離出來,形成新產業和部門,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2.2 創新提升需求結構機制
創新提升需求結構機制是指科技創新提升需求結構,促使產業優化升級??萍紕撔绿岣弋a業部門勞動生產率,降低產品生產成本,使得企業資源消耗強度下降,可替代資源增加,導致市場需求結構隨之發生變化,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由于資源深加工技術的提高以及工藝改革、技術改造等科技進步因素,資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不斷改善產品的設計、結構以及重量。在不影響產品性能要求的前提下,用價格低廉的材料代替原來貴重材料,促使被替代資源消耗比例下降,導致生產結構發生變化,也促使產業結構變化。與此同時,為滿足消費需求,科技創新也促使消費品升級換代,致使消費結構和需求結構發生改變,進一步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2.3 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制
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機制是指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進而優化產業結構。一方面,科技創新提高了行業勞動生產率,使得勞動生產率較高行業的生產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低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該行業就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這將導致生產要素在不同行業間進行重新分配,并向該行業集中,并導致不同產業之間勞動生產率水平的不平衡,在整個產業結構中造成各個產業比重和地位發生變化,促使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另一方面,科技創新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了勞動分工,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隨著科技進步和分工不斷精細化,科技創新不僅導致生產成本下降,擴大生產規模,而且使得體力勞動力和腦力勞動力比例發生變化,使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向需求上升的新興產業部門和服務業部門轉移,改變勞動力就業結構,從而促進產業優化升級。
2.4 創新改變貿易競爭機制
創新改變貿易競爭機制是指科技創新改變貿易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促使產業優化升級。經濟全球化的國際市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不可能具有發展一切行業以滿足全部國內或地區內的需求,需要依靠科技進步增加其綜合競爭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萍歼M步不僅改變了國際分工的格局,而且各國都需要從自身生產要素稟賦出發,依靠科技創新,生產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促進一國進出口貿易結構和國際競爭格局的變動,進而帶動國內產業的優化升級。
參考文獻
[1]劉明宇,張琰.制造業協同創新的網絡化治理機制與產業升級對策[J].社會科學,2013(4).
[2]巫強,劉志彪.進口國質量管制條件下的出口國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J].管理世界,2007(2).
[3]徐康寧,馮偉.基于本土市場規模的內生化產業升級:技術創新的第三條道路[J].中國工業經濟,2010(11).
建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
在高新技術區和特色精細化工產業基地成立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創新企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孵化功能。在涉及生物制藥、光電能源、精細化工、新型材料等高新技術的五里綜合工業園重點推動建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如生物制藥研究中心、光電能源技術研發中心等一系列的重大科技創新平臺,為企業開展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還舉辦了光電論壇等具有國內影響力的產業技術和學術交流論壇,加強科技招商引資和學術交流,為企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技術服務平臺,為晉江經濟發展所服務。
加強閩臺科技交流與合作,建立對臺科技交流與合作的基地
地處晉江的福建省裝備制造業基地安內園,要充分發揮對臺的優勢,整合優秀的裝備制造業資源,推進與臺灣裝備制造業的對接,積極承接臺灣裝備制造業的轉移,全力打造成為“福建省民生產業裝備和重大技術裝備的制造業基地”、“對臺裝備制造產業合作示范基地”。在科技方面,建立對臺科技交流與合作基地,定時或不定時組織人員與臺灣技術人員進行技術交流,安排人員赴臺實地考察及學術交流。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證明,閩臺科技交流與合作為晉江科技創新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為晉江科技創新帶來更多的發展契機。同時,引進臺灣科技金融,借助臺灣雄厚的資金和豐富的經營運作經驗,建立臺資或臺資科技創業風險投資企業,改善晉江市的科技風險投資業。
加強校企合作,培養定向人才
從企業的戰略出發,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滿足企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企業根據自身對所需人才的實際要求,與學校進行定向合作。學校根據企業的人才需求采用“訂單式”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模式,致力打造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科技隊伍,通過相關學校學科專業人員的創新實踐,完成企業所需的科技創新和工藝技術,這樣拓寬了高校為區域經濟建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的平臺,實現校企合作互惠互利的雙贏局面。晉江市附近有華僑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博士后流動站、商會等機構,要充分發揮這些機構的作用,積極與其合作,針對企業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工藝改造,將科學研究與經濟發展相結合,促進晉江經濟進一步向高新技術邁進,提高市場競爭力。
小結
關鍵詞:高新技術產業 超效率DEA CCR模型 BCC模型
一、引言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世界經濟最富有活力的增長點,成為社會財富以幾何級數增長的主導力量。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是從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可以說起步較晚。雖然在化學、醫療器械、航空航天、電子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并建立了許多大中型工業企業,但是面向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仍有很大的困難。為此,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使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應采取何種措施來彌補不足。目前,我國對高新技術產業評價與發展的研究還不是很完善,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也在不斷地進行研究,如賁友紅在對江蘇省各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評價研究中應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對江蘇省各個城市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分析及評價。李拓晨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運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10年發展的關鍵指標進行統計分析,而以上文章評價的方法都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為了使評價更為客觀,國內有很多學者選擇應用DEA方法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進行評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如李 在基于DEA方法對我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效率分析中運用數據包絡分析中的CCR模型、BCC模型和Malmquist要素生產力指數法,采用了比較客觀的評價方法,對我國27個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構建三層評估體系,提出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戰略升級的政策建議。
二、DEA方法的基本思想及評價模型
(一)數據包絡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是美國運籌學家A.Charnes和W.Cooper等學者提出的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投入和多指標產出對相同類型的單位(部門)進行相對有效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新的系統分析方法。
DEA方法具有與其他多目標評價方法不同的優勢:在對決策單元(DMU,Decision Making Unit)進行評價時,它不必考慮指標的量綱,也不需要事先確定指標的相對權重,更不必確定決策單元的各輸入輸出之間的顯式函數關系,這就排除了許多主觀因素。不僅增強了評價結果的客觀性,而且還使問題得到簡化。因此,選擇DEA方法定量研究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二)CCR模型和BCC模型
CCR模型是測量綜合技術效率的模型,而BCC模型是測量純技術效率的模型。在CCR模型的基礎上加上λ之和為1這個約束條件即得出BCC模型。兩個模型在有效性的判斷上是一致的。由CCR模型計算出的效率值 除以BCC模型下計算出的純技術效率值θBCC,就可得到各決策單位的規模效率值θ',以便進一步了解技術效率欠缺的原因是規模無效率還是純技術無效率。這樣兩者結合起來便可以對決策單元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進
行綜合分析。兩個模型如下:
CCR模型: BCC模型:
min{θ-ε ( ∑ s + +∑s- )} min{θ-ε ( ∑ s + +∑s- )}
s.t.λj xj +s+ =θx0 s.t.λj xj +s +=θx0
s.t.λjyj-s- = y0 s.t.λjyj -s- = y0
θ無約束 θ無約束
λj≥0, j=1,2,…,nλj≥0, j=1,2,…,n
s+≥0, s- ≥0λj=1
s+≥0, s- ≥0
以上兩個模型中的 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在本文中取ε =10-10。
(三)超效率DEA模型
普通 DEA方法可以用來評價決策單元 (評價對象 )的效率是否達到最優。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效率達到最優的決策單元 (評價對象 )進行再排序,其模型為:
min{θ-ε ( ∑ s + +∑s- )}
s.t.λjxj+s+ =θx0
s.t.λjyj -s-= y0
θ≥0,
λj≥0,j=1,2,…,n
s+≥0, s-≥0
ε為非阿基米德無窮小量,在本文中取ε=10-10。
評價依據:如果效率指數θ 1,則表明科技投入產出超過了最優效率。例如效率值為132% ,則表示該地區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32%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對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維持在1以上。
構成的超效率 DEA模型與現有研究的主要區別有以下三點:
(1)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有效前沿面上的評價對象進行再排序 ,改變了傳統DEA 模型不能對有效的評價對象進行區分的弊端。在科技評價中超效率 DEA模型可以對效率都達到最優的決策單元進行區分哪個效率更高。
(2)通過引入輸入指標松弛變量s-,可以反映沒有達到效率最優的評價對象的輸入冗余,改變了現有的 DEA科技評價研究只能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而不能發現效率低的原因。
(3)通過引入輸出指標松弛變量s+,可以反映沒有達到效率最優的評價對象的產出不足,改變了現有的 DEA科技評價研究只能對評價對象進行排序而不能發現效率低的原因。 轉貼于
三、算例分析
(一)數據來源及指標的選取
本文數據來自于2009年《中國統計年鑒》。技術創新能力離不開人力和財力的大量投入。具體來講,在人力方面主要考慮到對各個產業技術創新起到決定作用人員的數量、素質以及結構,其中包括從事科技創新的科技活動人員以及R&D活動人員。在高新技術產業對于財力的投入有眾多方面,但是在技術創新能力的投入要通過分析各項財力投入指標應用在哪些方面。例如,R&D經費反映了企業對研發的重視程度,可以反映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所以應列入技術創新能力的投入指標。同樣可以分析出開發新產品經費、技術改造經費也要作為技術創新能力的財力投入指標。
技術創新同樣給企業帶來了大量的回報,其產出可采用多指標來衡量。本文選取新產品的工業總產值、新產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發明專利的數量以及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其中,新產品的工業總產值、新產品的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是衡量產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直接指標。專利的數量反映了每個產業提出專利申請并被受理的數量,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是指國家已經授權的發明專利的數量,這兩個指標既可看出不同產業專利申請的活躍程度,又可看出這些產業申請專利的質量,更可看出技術創新的能力。指標的選取如表1:
本文選取我國14個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研究的對象,如醫藥制造業中的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以及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又如大型企業中通信設備制造業中的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家用視聽設備制造業、以及電子元、器件制造業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其余還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和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
(二)數據的處理
計算結果經整理、匯總后見表2:
其中θCCR表示綜合技術效率值,θBCC 表示純技術效率值, θ'表示規模效率值。
(三)結果分析
從表2數據可知,在我國大部分高新技術產業中大中型工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DEA有效,占總數的71.4%。只有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其他電子設備制造、儀器儀表制造業這4個產業是DEA無效。
在4個DEA無效的產業中,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為規模無效,可知,這兩個產業之所以DEA無效的原因在于有較低的規模效率。我們可以考慮降低或改進這兩個產業的投入以提高其效率。具體來說,針對產出數據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科技活動人員以及R&D活動人員的科研能力較低,國家應注重這方面專業人才的培養。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也存在與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相同的情況,這方面人員的科研能力同樣較弱,主要通過技術改造來增加產出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國家同樣應該培養這一方面的高素質人才。
儀器儀表制造業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雖然也為DEA無效的產業,但是通過表2我們可以明顯看出這兩個產業為技術無效。分別分析其原因,其中儀器儀表制造業應適當增加R&D經費和開發新產品經費,以便帶來更大比例的產出。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應適當地增加R&D活動人員及R&D經費。
通過運用超效率DEA的評價方法可以將DEA評價有效的企業進行評價,從中可以看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廣播電視設備制造業和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業的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最好的,遙遙領先于其它產業。通過超效率DEA的評價值可知即使再等比例地增加適當的科技投入,它仍能保持相對有效即效率值仍能維持在1以上。
四、小結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還有待提高與調整。對于效益較好的產業要更加關注,并投入更多的財力與物力,使之成為國際優勢產業。國家同時應該加大對薄弱項目的扶持,做出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使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有更大的進步。
參考文獻:
[1]葉威,王作東,劉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相關概念的界定 和比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
[2]賁友紅.江蘇省各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評價研究[J].中 國管理信息化,2010(1).
[3]李拓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主要指標評析[J].中國 科技財富,2010(1).
[4]李 .基于DEA方法對我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效 率分析[J].科技和產業,2008.
[5]王孟欣,王俊霞.河北省各類型工業企業R&D投入效率 評價[J].統計教育,2008(7).
一、部分現代化先行國家和地區人均GDP10000美元前后的“十大階段性變化”
世界上大多數現代化先行國家都在20世紀70—90年代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在10000美元向20000美元跨越這一階段,這些國家在戰略上出現了重大變化,紛紛把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協調發展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動經濟轉型、結構調整、生態建設、民生改善與社會和諧,呈現出“十大階段性變化”。
1.減速提質成為經濟增長主形態。人均GDP10000美元前后,先行國家的經濟發展逐步由原來的高速增長步入以提升質量為主的平穩增長狀態。日本、韓國、瑞士、瑞典、挪威、比利時和芬蘭都在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的時候達到了經濟增長率的最高點。美國經歷了上世紀6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1961—1970的年均增長率為4.4%,進入70年代后發展速度開始放緩,經濟波動幅度減小。韓國在70—80年代經濟增速達到10%,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特別是1995年以后,經濟增速明顯放慢(見表1)。
從人均GDP跨越的年份看,韓國從人均GDP5000到10000美元用了6年時間,從10000到20000美元用了12年時間;美國人均GDP從5000到10000美元用了7年時間,從10000到20000美元用了10年時間;日本人均GDP5000到10000美元用了5年,從10000美元到20000美元用了6年時間(1985年日元開始快速升值,此后10年升值幅度最高達250%,相應時間德國馬克10年大約升值51%)(見表2)。
經濟增速變化的背后,是投入要素和增長動力的變化。一般而言,人均GDP10000美元之前,在經濟增長貢獻中,資本形成率呈現上升的趨勢,之后開始下降;勞動力投入也是如此,15—64歲勞動力占比由1000美元時的50%左右上升到10000美元時的60%左右,之后勞動力占比保持穩定或下降,而勞動力成本則進入快速上升通道。與此同時,經濟增長中全要素生產率作用明顯增強,勞動生產率持續上升,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見表3)。
2.產業高端化成為結構調整主方向。從三次產業結構看,多數國家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5000—13000美元保持40%左右的高水平上,但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呈現明顯上升態勢(見表4)。
而產業結構最根本的變動,卻是發生在三次產業內部:產業高端化步伐明顯加快。從制造業結構看,鋼鐵、冶金工業由升轉降,紡織工業持續下降,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保持快速增長。如日本,以電器機械、精密儀器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替代鋼鐵、造船、石油化學等基礎原材料產業成為引領增長的產業。1975年—1990年,機械機器工業增加值增加4.5倍,其中,一般機械工業增加4.6倍,電氣機器工業增加5.8倍,精密機械工業增加4.0倍,均超過了制造業GDP總額3.6倍的增長速度;制造業結構中,鋼鐵和冶金工業占比下降5.2個百分點,機械機器工業占比提高6.7個百分點,紡織服裝工業占比下降2.8個百分點。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裝備制造業占制造業比重在各個階段都保持持續上升的勢頭。日本就是進入21世紀之后,機械機器工業的比重仍在上升,到2006年,占制造業的比重達到52.8%。機械工業的內部結構也明顯改善,以工作母機為例,數控機床生產臺數1970年只占0.6%,1981年提高到12.3%,1990年提高到31.6%,2003年又提高到67.1%;產業用機器人的生產量1985年達到48400臺,1990年達到79427臺。日本制造業結構變化也體現在前10大企業的變化上。1972年10大企業中有4家鋼鐵、1家石油、2家汽車和3家電機企業,到1990年變為5家電機、4家汽車和1家鋼鐵企業,到2007年又變為6家IT、3家汽車和1家鋼鐵,新日鐵是唯一一家30多年都上榜的鋼鐵企業,但排序卻從第1位降到了第10位。
目前,經過3年的建設已初見成效,并顯現出對美國制造業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其運行機制與經驗做法對我國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有重要啟示意義。 創新研究所 以董事會形式進行管理
2012年3月,美國總統奧巴馬提議建立“美國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通過組建各領域的制造業創新研究所(IMIs),從而建立起全國性的制造業領域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
NNMI強調總體網絡的構建與設計,以及重點領域的培育和開發,美國最初計劃投資10億美元建設15個區域性制造業創新研究所,隨后基于NNMI所取得的成效和即將發揮的作用,奧巴馬總統又提出在未來10年將建設45家IMIs的宏偉目標。截至目前,美國圍繞增材制造、數字化制造與設計創新、輕質金屬制造、復合材料、下一代電子電力制造等重點領域已經建立5個研究所,另外還有半導體、光子集成、清潔能源、創新纖維紡織等4個重點領域的研究所正在籌建。
美國制造業創新中心由美國高端制造業國家項目辦公室全權負責,美國商務部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先進制造項目辦公室負責協調管理。在具體的運作中,創新研究所采用政府、產業界、學術界以及非營利組織聯合治理模式,以董事會的形式進行管理。該董事會由業界代表組成,創新研究所領導作為執行董事,負責研究所的日常運作。
每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在最初的5~7年內都會分別獲得0.7億~1.2億美元的聯邦國家制造業創新研究資金,加上研究機構、制造業企業等非聯邦成員按照1:1比例的配比投資,總資本一共為1.4億~2.4億美元。在設立的前3年,聯邦政府資金按照設備、基礎項目資助和啟動資金的類別投入;第4年以后聯邦政府會取消啟動資金投入,并開始增加競爭項目資助;第5年及以后取消設備投入,并以基礎資助和競爭項目資助方式投入。隨著運轉成熟,制造業創新研究所可通過收取會員費、收費服務活動、知識產權使用許可、合同研究或產品試制等多種靈活的方式實現財務獨立,并逐步實現自負盈虧。 十分注重中小企業在項目申報、實施中的參與和收益
NNMI目前建立和啟動的9個研究所都集中聚焦制造環節的四大重點領域:一是制造過程及加工工藝的開發,如“美國制造”已制定出未來15年從設計、材料、工藝到價值鏈、增材制造基因組等5張增材制造領域關鍵環節技術創新路線圖。二是先進材料的低成本生產方法研究,如低成本的碳纖維復合材料以及大型太陽能發電或下一代集成電路所需新型材料的研發。三是使能技術(enabling technology)的研制和開發,如將低成本傳感器有效應用到制造工藝的智能制造基礎設施和關鍵技術研究。四是工業環節研究,如改善醫療設備或材料的生產過程,來提高藥品、化學品的安全性和質量,創造新的工具以優化生產過程、控制成本支出,以及下一代汽車或航空航天制造工藝技術研究等。
NNMI的公私合營會員組織模式有效激發企業參與積極性。制造業創新研究所內部采用公私合營會員組織模式,統一管理聯邦政府提供的國家資助資金以及會員單位繳納的會費資金。如“美國制造”就根據每年繳納的會費不同,將會員分為銀卡、金卡和鉑金卡三種類別,不同類別會員享受的權益也不同。
NNMI充分激發中小企業科技創新活力。NNMI十分注重中小企業在項目申報、實施中的參與和收益。比如,在數字化制造與設計創新研究所2015年年初公開招標的工廠基礎設施網絡安全評估項目的招標意向書中明確要求,項目的成功實施必須要有至少1家中小型制造企業和網絡安全技術提供商參與合作。中小企業參與進來之后,NNMI還會為其提供充足的資金用于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大型試驗設備用于攻克關鍵技術,提供包括K-12課程、實習機會、技能鑒定、與社區學院和大學的合作、碩博研究生等的再培訓等機會,評估其所需的技能和證書,幫助中小企業快速成長以便能夠迅速拓展市場。
NNMI將知識產權保護作為一項重要建設內容。美國一向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也將其作為重要建設內容。NNMI組成成員之間通過簽訂協議的形式對知識產權的開發、應用以及管理等相關細節進行了規定。如果NNMI的成員違反了相關協議規定,則被侵權者有權利通過司法程序、行政程序以及仲裁制度對其進行訴訟以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對我國建立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啟示
當前,強國戰略《中國制造2025》已,我國制造業即將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國政府應借鑒美國經驗,加快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步伐,強勢推動我國制造業創新和產業化發展。
明確政府的扶持和服務角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前期,政府應明確布局前瞻性制造領域,投入前期啟動扶持資金,制定具體招標程序,建立專門的制造業創新中心統籌管理機構,政府還可以通過制定稅收優惠、以獎代補等政策保障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可持續發展。待制造業創新中心正式運行一段時間后,政府的角色應由扶持逐漸轉為服務,圍繞專利申報、知識產權維權、檢驗檢測、職業技能培訓、定期舉辦研討會和展覽會、助力中小企業科研成果產業化等方面提供服務。
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緊密聯結。發揮制造企業的主導作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基礎作用,通過多元化的融資渠道,集成政產學研用各方資源,共同組建協同創新體系,通過全方位的創新資源共享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改革經營管理方式,減少對國家政府資金的依賴
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的組成成員間不僅為競爭關系,更應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除了需要進一步發揮市場主體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要圍繞產業鏈上的關鍵共性技術進行研發創新,共同分享資源、技術、生產設備、教育培訓以及背景知識產權,形成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合作模式,政府也可提供一定比例的風險兜底。
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應依托核心成員企業的可開放資源以及科研院所的相關力量,提供知識產權維權咨詢和律師服務等諸多服務,培育一批具備知識產權綜合實力的優勢企業。國家應盡快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相關細則,尤其要加快研究制定降低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申請、保護以及維權成本的政策措施,可參照美國建立多層次的司法體系,使得被侵權者可以通過司法程序、行政程序和仲裁制度等多種渠道進行知識產權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