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
時間:2023-06-12 15:59: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如何對孩子進行數字教育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根據幼兒發展水平,進行數學教育
相關部門經過大量研究發現:孩子在4歲前后會出現一個“數學敏感期”,他們會對數字概念如數、數字、數量關系、排列順序、數運算、形體特征等突然發生了極大的興趣,對它們的種種變化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這標志著孩子的數學敏感期到來了. 錯過了數學敏感期,有的人會一生都害怕數學,一提數學就頭疼. 心理學家發現:一個孩子對數學是喜歡、厭惡還是恐懼,大多數是在幼兒階段造成的. 有些家長,他們非常重視孩子數學知識的學習,然而,由于數學這門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了它的抽象性. 在許多幼兒家庭的數學教育中,有的家長每天會出許多數學計算題,讓孩子進行反復的運算練習;有的家長盲目把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對比;有的家長對自己的孩子期望過高,當孩子在數學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就責怪孩子……這樣非但不能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熱情,反而會使他對數學產生厭惡心理,不愿意再配合家長和教師學習數學.
中國有句俗語“拔苗助長”,用到這里,就是指有些家長不顧自己孩子的年齡特點而進行數學教育. 如有的孩子才3歲半,剛上幼兒園小班,可父母卻早已要求孩子掌握10以內的加減法. 如孩子不會,就又打又罵,責怪自己的孩子沒出息. 其實在小班上學期,幼兒園根本就不開設單獨的計算課. 對孩子們的數學啟蒙,是貫穿在孩子的生活和游戲中的. 家長求勝心切,這樣做,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對數學反感、厭惡、棄學. 了解孩子認知發展水平,有助于家長開展幼兒數學啟蒙教育. 以“數的概念”和“邏輯關系的概念”為例:幼兒年齡不同,其能力發展就不相同. 2歲的孩子會判別數的多和少. 3歲的孩子會從1數到5,并且知道大小、順序,可以用實物表示1到5;會做簡單的分類和單純的序列游戲. 而5歲的孩子則會從1數到10以上,并且知道順序,可以用實物表示1到10;會明確的分類并說出原因;可以做較復雜的序列游戲. 7歲的孩子就會從1數到20以上,并且知道順序,也會用實物表示,還會做10以內的合成分解;會按照實物的特征做精細的分類并說明原因,會完成較復雜的序列游戲. 由此可見,幼兒知識水平的提高是和幼兒的年齡成正比的. 幼兒的數學學習,應循序漸進,順其自然,如同上臺階總得從下往上一步一步地走,想一腳跨越兩步、三步,不小心就會摔跟頭.
二、結合幼兒生活,進行數學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科學目標和內容要求中明確指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意義”. 可見,在生活中對孩子進行數學教育是一條有效的教學途徑.
了解了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數概念發展水平,家長就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生活適當地進行數學教育. 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抽象性,而數學內容的抽象性,是通過對生活內容提煉后最終形成的. 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體的“原型”. 如果所學的新知識能從生活實際中找到原型的話,那么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新知識更容易使孩子接受和理解. 通過數學問題“生活化”,使孩子切實體驗到身邊有數學,生活處處有數學. 通過日常生活“數學化”,讓孩子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 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又增進了幼兒對數學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信心. 數學是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的,家長要善于利用孩子的生活,引導孩子從生活中走進數學,使枯燥的數學變成有趣的數學.
總之,只要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有數學的內容. 家長貼近孩子生活開展數學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符合幼兒的心理發展特點,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使數學教育走出單純傳授枯燥知識的框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操作材料,進行數學教育
操作材料在幼兒數學活動中,是數學活動的載體,是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 羅杰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 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自己息息相關時,才會全身心地投入,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產生. 這時,兒童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的學習行為. 所以操作材料的選擇,應盡量選擇貼近孩子生活實際的數學學習材料. 如家里常見的物品,如:水果、積木、茶杯、紙牌、筷子等. 這些日常用品,隨處可見,隨時可用. 而且對孩子來說很熟悉、親切,能引起孩子學習分類、計數、排序等的興趣. 家長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時間,與孩子一起學數學,吃飯、分水果、玩積木、打紙牌、逛超市、菜場……生活即教育、處處有數學.
四、運用多種活動形式,進行數學教育
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注意使學生在獲得間接經驗的同時也能夠有機會獲得直接經驗,即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思考、探索、交流等,獲得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不斷提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p>
家庭數學啟蒙教育可以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原型隨機進行,讓孩子感受到數學內容不是枯燥的數字和呆板的幾加幾、幾減幾,而是有趣的、有用的。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很多已經在上小學的孩子,都或多或少的缺少對生活中數學原型的接觸和理解。家長不妨也給孩子補上這一課,增加孩子的直接經驗,將會在數學學習中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鏡頭一:
二年級學生家長:最近學了乘法后,孩子在解決問題時,錯誤情況明顯增多了,有的時候該用加法的用乘法,有的時候該用乘法的卻又用加法,根本就不理解題目的意思。
任課教師:這說明孩子在學了乘法這個知識以后,沒有能夠及時的與前面的加法知識區分清楚。另外一方面,說明了孩子對情境的不理解,導致了思考錯誤。雖然現在的數學課堂上強調情境的創設,但畢竟只是創設。而在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著很多實實在在的情境,不需要去創設,只需要去利用起來。
像這樣的問題,可以通過吃飯時所用的筷子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滲透。例如:第一次拿了幾根筷子,第二次又拿了幾根筷子,一共拿了幾根?這就是用加法計算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型。而換一個角度,一個人拿2根筷子,3個人拿幾根筷子?5個人?8個人呢?這又是乘法計算的一個基本的原型,也能促進學生對“倍”的認識。
鏡頭二:
三年級學生家長:孩子總是分不清從哪兒到哪兒要乘幾站?經過幾站?一共有幾個站點?
任課教師:數學具有抽象性、嚴謹性、邏輯性等特點,而三年級孩子的思維具有直觀形象性的特點,如果呆板地向他們灌輸數學知識,這不符合他們的年齡特征,不僅收不到好的學習效果,反而會引起他們對數學的反感和厭煩。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與子女的隨機交談中寓教于樂,將孩子輕松地引入數學領域,而且一旦理解,經久不忘。
像這樣的問題,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帶孩子乘坐公交來進行數學知識的滲透。例如:節假日你帶著孩子外出,乘公共汽車,首先可以借助公交站臺上的站牌,來理解乘一站、經過一站、一個站點各是什么意思,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數車站,若要乘12站才能到達目的地,那么,可讓孩子說說現在乘過了幾站,還要乘幾站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果是熟悉的路還可以讓孩子逐一將每站的站名報出來。
以上兩個鏡頭說明:在日常生活中找準機會,通過交談的方式便可自然而然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從中激發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積累孩子的直接經驗,讓孩子牢牢掌握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為后續的深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鏡頭三:
一年級學生家長:孩子剛上小學,有點厭學,數學課上什么都不懂,我們該怎么辦呢?老師有沒有什么好的建議啊。
任課老師:國內外眾多的研究表明,只有讓孩子通過動手操作、擺弄,才能逐步體驗抽象的數的概念。
你們目前應該為孩子提供學習數的操作材料。就地取材的話,家中常玩的撲克牌也可以,把它作為孩子認數的操作材料之一。可以讓孩子先將數字牌和人頭牌分開,再按數字牌上的花式分開,然后,分別從1排到10。在這簡單的理牌中就使孩子進行了分類練習,并掌握從小到大的順序。爸爸、媽媽都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牌,比如,讓爸爸出一張“5”,孩子必須出“4”和“6”,并將“4”放在“5”的前面,“6”放在“5”的后面,說出與5相鄰的兩個數是4和6,出對、說對,則牌歸自己。最后,比比誰的牌總張數多,多幾張。也可玩抽牌游戲,相互抽對方一張數字牌,說出合起來是幾,相差幾,說得又對又快者可得對方的牌。家長切莫錯過在玩牌中幫助孩子感知數的實際意義、數序、數的組成和相鄰數等數的概念。
學生對表面積和體積知識的混淆,是對兩類知識的區分度不夠,這就涉及到知識分類的能力。而分類的基本原型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只是現在的家長過于寵愛孩子,承包了所有的家務勞動,殊不知這樣反到是對孩子不利的一種舉動。
其實,在一些家務勞動中蘊藏著分類的生活原型。例如:整理衣服時,可讓孩子將衣服按爸爸的、媽媽的和自己的進行折疊整理;或按上衣、褲子和襪子進行折疊整理。整理鞋子時,可讓孩子按從小到大或從大到小的順序排放;或按鞋子的使用范圍,分房里穿的還是出門穿的來排放。這些勞動在不知不覺中鍛煉了孩子的能力,培養了孩子的習慣,積累了的數學知識原型。
關鍵詞:幼兒 數學 環境 交互作用 生活
中圖分類號: G61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2)11-0200-01
數學知識是一種具有高度抽象性的邏輯知識,它深入到各項科學以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那么如何做好幼兒園數學教育,如何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其數學思維,為小學和其終身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呢?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關于數學教育明確提出了四個方面的目標:教幼兒掌握 一 些粗淺的數學知識,培養幼兒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正確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皮亞杰理論認為:兒童思維發展特點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幼兒學習數學與成人不同,他們必須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體驗數學的意義。于是,我們試圖以游戲和環境為主體與生活經驗客觀事實出發,讓幼兒在學習現實問題的實踐活動中接觸數學,理解數學、學習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1 結合幼兒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教學活動
所謂數學活動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數學集體活動中重視幼兒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幼兒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生活化,情景化。 如:《學習5的加減――小兔的蘿卜》:教師以小故事導入:小白兔從野外采來5個蘿卜,被豬小弟看見了,豬小弟想和小兔開個玩笑,就偷偷的藏起幾個蘿卜。小兔回家一看,只剩下2個蘿卜了,那么小豬藏起了幾個蘿卜呢、。有什么辦法可以知道呢?又如:《序數――排排隊》用幼兒生活中排隊的情景,找一找第幾個小朋友戴帽子;第幾個小朋友手里拿著花;更好的學會了使用序數。
2 結合班級特點,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數學
我國著名的學前教育家陳鶴琴提倡,“做”為出發點,在“做”的過程中去求進步,這就強調了我們在幼兒園的數學教育中,應以幼兒的操作活動為主要教育方法,把抽象的數理知識轉化為幼兒能夠理解的可操作性的知識,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發現和感知數學,從而真正理解數學。我們結合自身蒙氏教學特點,力求給幼兒營造一個自由、寬松、不受干擾的環境。以具體、簡單的實物為起始。由感官的訓練,進一步讓幼兒借實物及對蒙氏教具的接觸,從“量”的實際體驗到“數”的抽象認識。由少到多,進入簡單加、減的計算,逐漸培養孩子的數學心智和分析整合的邏輯概念。比如:小班的數學操作材料有砂數字板、數字與籌碼、數棒、紡錘棒與紡錘棒箱。通過不同材料的操作,使幼兒認識了0到10的數字,感知了0到10量的變化,不知不覺中建立了抽象的數概念。
3 在與幼兒的相處中,有意識地從生活中的細節著手,滲透給孩子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比如:認識時間、認識錢幣,對于幼兒來說,是比較難理解的,通過一兩個教育活動也是不能完成其認知目標的。但是它恰恰又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我們細心發現,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給孩子,讓幼兒感受到數學的趣味性,重要性。認識時間時,我們可以在每進入一個生活環節的時候,給幼兒看鐘表,告訴幼兒:“現在是幾點幾分,該做什么事情了。給幼兒一個對鐘表的初步認知。經過一段時間以后,可以告訴幼兒:“短針叫時針,長針叫分針,走得最快的針叫秒針??幢頃r,先看時針,后看分針”。然后在生活中嘗試讓幼兒來說一說,現在是幾點幾分。也許,會有一些孩子比較快地認識的時間,有一些孩子一時還不能夠理解。這時候老師要有意識的尋找機會,請一個小朋友去幫助老師看一看現在幾點了,如果該幼兒不能完成。可以請他幫老師看一看時針指哪里,分針指到哪里。待幼兒說出來,老師就要根據幼兒說的把一個完整的、正確的時間告訴幼兒。反復如此進行,幼兒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學會看時間,這樣沒有壓力,也不枯燥。
4 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和解決問題,使幼兒逐漸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的習慣
一、讓數學教學活動“活”起來。
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嘗試設計運用一些數學游戲,以此來促進孩子的思維,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在枯燥、抽象的數學世界中體驗快樂和滿足。
1.情節性的數學教學游戲
這類游戲是通過游戲的主題和情節,體現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例如在數學活動“認識球體和圓柱體”中,我設計了一個“搭寶塔”的游戲情節。讓孩子分別選擇球體或圓柱體來“搭寶塔”,目的是讓孩子在游戲中通過操作感知球體是不能堆高的,而圓柱體能堆高的特點。孩子在這個游戲中表現出來的學習熱情非常高漲,也把整個活動推向了。在這個游戲中,孩子不僅獲得了球體和圓柱體的不同點的經驗,更在操作、觀察中獲得了形、空間等一些其他的數學經驗也從情感上得到了滿足。
2.操作性的數學教學游戲。
操作性的數學教學游戲是幼兒通過操作玩具或實物材料,并按照游戲規則進行的一種游戲。在教學中我發現:桃核、杏核、冰糕棒、圓點卡片、套玩具、數字棋類、可操作的序列卡片、圖形拼板以及一些可供分類或配對的材料等都是數學游戲的好材料。利用了彩色皮筋和釘子板這一可操作的玩具材料,來幫助幼兒復習鞏固分析圖形特征,幼兒通過兩兩合作、創新孩子既玩得盡興,又能快速分析掌握圖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將桃核、杏核收集并涂上漂亮的顏色,讓幼兒按顏色分類;有的玩具本身就要求幼兒運用數學知識,如套玩具,主要用于辨別大小、分類和排序,圓點接龍可用于認數、數的組成和加減等。我盡量讓幼兒充分地運用這些材料“玩”從事數學活動,讓幼兒在積極愉快的情緒下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
二、讓各種感官“活”起來。
這類游戲主要強調通過不同的感官進行數學游戲,發展幼兒對數、形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認識球體和圓柱體”活動中,如何區別球體和圓柱體,我設計了讓孩子們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球體和圓柱體的游戲環節,讓孩子通過視覺、觸覺、運動覺等各種感知覺來發現球體和圓柱體的外形特征的不同以及運動方面的不同,孩子們就在這樣的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獲得了經驗。
三、讓競賽性的數學游戲“活”起來。
這種游戲主要是增加競賽性質于數學游戲之中,以增強掌握知識的鞏固程度和發展思維的敏捷性。大班孩子尤其喜歡這類游戲,我們一般在活動的復習階段經常運用此類游戲,如在“復習相鄰數”的活動中,我把孩子們分成了紅、黃、藍三隊,設計了三輪答題機會,分別是必答題、搶答題和操作題,讓孩子通過組內的團結協作獲得榮譽,一方面這種競賽的形式增強了孩子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培養了集體榮譽感。
四、讓一日活動“活”起來。
1.結構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積木是現實生活中各種形體的再現,在日常教學中我發現幼兒在運用積木搭建各種建筑物的過程中可以獲得并鞏固各種數學知識,其中包括了空間、幾何圖形、測量等,而這些方面又與分類、排序、以及數量的比較等相聯系。故意請幼兒幫忙找出三角形、梯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和幼兒一起拼搭建筑物,在提出要求的同時,我又作為支持、引導、幫助者的身份適時滲透數學知識。幼兒在選擇積木、辨認形體、拼搭建筑物的過程中,激活并運用了有關的數學知識,從而起到學習和鞏固數學知識的作用。 如:我請幼兒將積木按形狀、長短、大小分類收拾到玩具柜或玩具柜上,比一比哪組放的又快又整齊;請幼兒講講某種形狀積木的數量,長方形的有幾個?梯形的有幾個等等;請幼兒按某種順序擺放,按照長方形、三角形、梯形、正方形的順序擺放,還請幼兒想想還可以按照什么順序擺放?孩子們想出了許多不同于我的有規則和無規則的擺放方法;我還請幼兒將不同形狀的積木分別放在玩具柜的上中下格內,將幼兒分成:青蛙隊、蝴蝶隊、小熊隊等進行比賽,幼兒很感興趣。
2.角色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角色游戲是兒童自己創造地反映現實生活的游戲。在角色游戲中,我發現也可以不同程度的運用數學知識的技能,從而促進幼兒在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開文具店的游戲中,我讓幼兒首先將物品分類擺好,確定出他們的價格,和幼兒一起制作價目牌并貼在物品上。出售時請幼兒數一數物品和收回的“錢款”數量,在收錢和找錢時請幼兒進行一些加減運算,我經常扮演售貨員假裝不知找多少錢給幼兒,問:一盒水彩筆6元錢,你給我7元錢,我該找你多少錢呢?本來很難掌握的加減法口頭應用題出現在開商店的游戲中很容易就掌握了。
3.親近大自然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在孩子眼里什么都具有吸引力。除了玩具、掉落的樹葉、路邊的石子等等,玩沙、玩水也是幼兒十分喜愛的一種游戲。玩沙時,我請幼兒動動自己的手和腳,通過觸摸沙石,來感受沙的性質,我又給幼兒提供各種玩沙的玩具,利用形狀的模子、瓶蓋、碗請幼兒當“糕點師”,制作出不同形狀的“糕點”,最后請大家一起邊說邊品嘗各種精美“糕點”,孩子們樂此不疲。玩水時,我給幼兒提供許多大小不同的瓶子,請幼兒在感受裝水以及翻倒的過程中,比較容量的大小,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形狀、大小、多少等數學知識。
4.體育游戲中的數學教育
關鍵詞:幼兒;生活;自主學習;數學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2-0263-02
新《綱要》中關于數學領域的目標定義為“能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那么,如何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積累經驗,逐步內化數學知識?我們在實踐探索中有了些許收獲。
一、挖掘多元的數學內容,自主積累數學經驗,將數學融于生活場景中
我們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數學活動內容,把生活中常見的、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內容充實到數學教學中來。
1.在一日生活中尋找。由于幼兒生活的現實環境中充滿了數、量、形、時、空等有關知識和內容,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松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
2.在區域游戲中滲透。①專門的生活化數學區。生活化數學區講究從生活中取材,有著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的不同需要,充分發展幼兒的個性。比如,我們提供各種圖形進行“形狀對對碰”,鞏固幼兒對圖形的認知;開展“穿項鏈”游戲,練習排序等。這些形式多樣的內容,使幼兒在有趣的操作中,快樂地學習,體驗到數學游戲的樂趣。②與其他游戲區的整合。區域游戲有豐富多樣的內容,各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如在銀行游戲中,設計存錢、領錢表格,幫助孩子練習點數和鞏固數物對應等技能;在“醫院”游戲中“制作藥片”,練習“看兩個標記畫圖形”;在“巧手坊”開展裝飾畫活動,讓幼兒學習按事物的規律排序等。
3.在主題活動中開展。我們的園本課程以主題活動形式開展,我們以現有課程為載體,嘗試在不同的主題中滲透數學活動,使數學活動更生活化。如在“親親秋天”主題中,我們組織孩子們按照一定規律用樹葉設計項鏈,用圖形和顏色標記給樹葉做“身份證”;在“春天悄悄的來”中,設計了“數學寶寶去春游”,將練習順數、倒數、接著往下數等技能融入春天的美景中。
二、開發生活化操作材料,自主進行數練習,將數學滲透在游戲材料中
操作材料是數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它本身的特性及由這些特性所規定的活動方式往往決定著幼兒獲得知識的多少,激發興趣的大小及開發智力的深度。在探索中,我們盡可能就地取材,選取生活化的材料,把學習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
1.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操作材料,省時省力。幼兒園數學教育實際上是數與形的教育,只要教師善于發現,善于捕捉教育契機,就能充分利用生活環境中提供的數學材料,引導幼兒學習數學知識。如,教師可讓孩子觀察桌面的不同形狀;測量桌邊的長短;在學習“數數”活動時,讓幼兒觀察活動室墻壁上的窗戶數量,樓梯臺階的多少等。這些皆可以作為幼兒有意義的數學材料。
2.有效利用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對廢舊材料的利用和開發也是增添幼兒操作材料的好途徑。如收集各種形狀、大小的飲料瓶等等,進行觀察、比較、數物匹配等活動。數學操作材料除了實物操作材料外,還有半具體、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如:圓點卡片)和完全抽象的操作材料(數卡、分合號、加減符號、等號等),這些抽象和半抽象的操作材料可以用廢棄的硬紙盒來制作。
3.巧妙利用幼兒巧手,自主創造?!毒V要》中“科學”部分明確指出:“要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索問題……要盡量創設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我有意識地組織和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制作數學活動材料。例如:制作各種圖形和設計標記,獲得長短、粗細、大小、形狀等知識;有的活動中所需材料的數量很多,我們發動幼兒一起來尋找材料。孩子提供的數學活動材料,比教師準備的現成材料在操作中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調動他們活動的積極性。
三、采用多樣化教學方法,自主探究數學,將數學融于教學情境中
1.環境暗示法。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早對數學產生了枯燥乏味的、神秘難測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币蚨?,我們充分利用環境巧妙地滲透生活中的數學知識,為幼兒營造“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的氛圍,讓幼兒在自己生活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地學習新知識。如認識時鐘時,我們就掛了一塊大鐘表,在一日活動中滲透時間概念;在“超市游戲”中設計了小標記,按圖形、顏色讓孩子一一對應擺放,讓他們逐漸形成整理玩具、物歸原處的行為習慣。
2.生活情境法。培養幼兒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這是《綱要》中對幼兒園數學教育提出的重要內容和要求。我們根據《綱要》精神,讓幼兒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事物,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景,讓幼兒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比如:大班的幼兒已經開始學寫數字了,但總是重復地讓幼兒練習,他們的興趣不大,于是,我們改變方法,讓幼兒回家統計家里物品的數量,這樣既練習了數字,又提高了他們的興趣。讓幼兒在實踐中靈活地練習了書寫數字,又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練習了較抽象的統計。
3.游戲探究法。幼兒喜歡模仿,擬人化心理特征明顯,需要教師經常與他們一起游戲,以擬人化的活動形式理解參與活動。在“圖形寶寶找媽媽”活動中,幼兒扮演“圖形寶寶”,教師扮演“媽媽”進行游戲,幼兒在擬人化的集體游戲中認識了圖形。
通過這些有益的嘗試,幼兒的能力在增強,對數學知識的敏感性也在提高。我深深體會到只要善于觀察、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把握時機及時地引導,讓自己有一雙能挖掘生活中隱含的數學教育內容的慧眼,幫孩子營造一個自主、快樂的生活空間,就能讓幼兒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全身心地參與,主動地學習,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幼兒教學;活動經驗;發展水平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5-0177-01
一、在教學方面
1.確實把握本班幼兒的發展水平。這里所指的發展水平是指幼兒在數學教育方面的發展水平。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天天接觸幼兒已經很熟悉了,對幼兒的了解肯定很透徹,很深刻,其實不然。為什么這么說呢?這是因為,幼兒的身體、心理的發展和成人是不一樣的,盡管我們許多教師長期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但對幼兒的了解往往還是從成人的角度來揣摸。要想真正了解幼兒,隨時掌握他們的所思所想,教師就應該和他們保持密切的聯系,和他們進行交談(包括集體、小組和個別的交談),也可以通過傾聽幼兒的談話來了解幼兒。通過對幼兒的了解,我們才能掌握大多數幼兒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還有欠缺;幼兒最喜歡哪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最不喜歡哪種形式的數學活動;幼兒最喜歡哪些數學學具,不喜歡哪些學具;哪些幼兒有哪些長處,哪些幼兒有哪些不足之處等等。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幼兒的發展水平,教師才可考慮具體活動的目標,考慮所選擇內容的范圍和多少,考慮設計的合理性與新穎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設計幼兒數學教育活動。
2.注重情境的創設引導孩子進入角色,激發其探究的欲望。眾所周知數學是一種抽象而又枯燥的東西,怎樣去引導幼兒去進入這個領域呢?在摸索的過程中情景數學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情境創設互動教學”。在幼兒園里角色游戲是孩子們的最愛、是孩子們的首選。根據這特點我們老師在每個數學活動中都非常注重情景的創設,讓情境把整個教學活動完美地連成一個故事,使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激發其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小班的一個活動中創設了“小動物與大獅子”的情景游戲,目的在于引導幼兒根據動物的種類、顏色進行分類,讓孩子們在趣味中發現事物的特征、規律。而中班的活中創設了“小瓢蟲找朋友”的情景游戲讓孩子們掌握點與點的對應,然后再進一步引導孩子掌握點與數字的對應。在整過創設的過程中都以尊重幼兒為主體,選擇適合幼兒年齡階段的情景游戲內容和方式方法;為發展幼兒的思維空間而創設、為孩子的學而創設,而并不是單純為老師的教而創設。
3.在教學中運用多種手法引導孩子進行探究。例如在小班的活動《送小動物回家》,老師運用了操作法讓孩子感受樂趣的同時去發現動物的顏色、特征,根據這些規律再進行有趣的情景游戲《小動物與大獅子》,讓孩子在游戲中驗證自己的看法與判斷能力。而中班的活動中老師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運用了“飄蟲找葉子”的情境游戲引導幼兒感知數量與數量對應;運用操作法讓孩子利用豐富的學具進行數量與數量的對應、數量與數字的對應。并且在操作中充分的體現出孩子的高、中、低水平的發展。在最后的部分老師還引導孩子們相互間進行操作成果的交流、共享,讓孩子的情感得到了舒展。
通過以上的活動,我們在教學中體會到情境的創設會讓孩子更投入到活動中去,讓整個教學活動串聯得更緊密。而引導的方式方法靈活多樣性將會把孩子引領到生活中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現象,使孩子的思路不斷發展延伸。同時,我們在設計活動的具體步驟時,還要考慮活動的新穎性,并力求使自己教學的特點和優勢體現出來。如有的教師善于用語言引導幼兒,在安排活動時就可以多考慮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啟發和引導幼兒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需要提醒的是,設計的新穎性不是要教師玩花樣,不是要教師絞盡腦汁想出什么驚人之舉。新穎性是與合理性、可行性相結合的,離開了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新穎只能導致教學活動的失敗。
4.教學目標要清晰具體、引導手法要有層次性。幼兒數學教育的目標包括總目標、單元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和具體活動目標。在選擇具體的活動目標之前,教師首先要了解幼兒數學教育的總目標,將總目標時時放在心上,在每一個具體的數學教育活動中都要體現這個總目標。具體地說,就是在設計數學活動時,要合理地安排有關內容,使每個活動設計都包含著知識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養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的要求、培養幼兒智力方面的要求、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方面的要求。
關鍵詞:蒙臺梭利;數學教育;培智數學
蒙臺梭利教育被譽為世界上最優秀的幼兒教育方法之一,數學教育是蒙臺梭利教育中最為經典和為人稱頌的部分。蒙臺梭利數學教育憑借豐富、系統的教具和獨特的教學方法幫助世界各地的幼兒掌握了成人眼中“抽象、枯燥、難以理解”的數學知識,其中很多地方值得培智數學教育借鑒。
一、蒙臺梭利數學教育的特點
1.以感官教育為基礎
在進行數學區的學習之前,幼兒需先完成感官區教具的操作。蒙臺梭利設計了一整套的感官教具來鍛煉幼兒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感官的能力。為了鍛煉這些感官,蒙臺梭利設計了圓柱體插座、粉紅塔、棕色梯、色板、幾何圖形櫥、溫覺板、嗅覺瓶、味覺瓶等經典教具。通過對教具的觀察、觸摸、擺弄,幼兒不僅從各個感官角度對教具有了深刻的認知,還學會了配對(paring)、排序
(grading)、分類(sorting),這些能力為幼兒學習數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學區的每個教具都是先完成對教具的感官感知之后再進行數和名稱的認識。例如數棒,數棒是數學區的第一個教具,用來幫助幼兒理解1~10對應的量。在蒙氏數學教育中不會一開始就出示數字1并告訴幼兒數字1就是數棒1這么多,而是通過讓幼兒抓握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1所代表的量有多少,3所代表的量有多少,在兒童對1~10所代表的量都有了感官上的理解并能進行區分之后才出示數字,這時才引導幼兒完成數字與數量的對應。
2.注重預備能力的培養
蒙臺梭利把完成每個教具的操作命名為“工作”,每個“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已有經驗或者說預備能力,如同現實生活中每個工作崗位都對應聘者有學歷、技能、經驗等方面的要求一樣。蒙臺梭利對完成每個教具所需要的能力做了細致的拆分,并在這個教具之前設計了一些教具來使幼兒具備相應的能力。例如,幼兒要完成點數數棒的工作他必須具備區分紅色和藍色的能力、抓握的能力、左和右的方向感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就被設計到感官區的色板、日常生活區的五指抓等教具和工作中。而幼兒若要做四則運算的工作,他需要先通過彩色串珠、塞根板、銀行游戲、郵票游戲等教具的操作學會所需要的數概念、十進位、運算法則等預備能力。
3.教具豐富、科學、系統
(1)蒙臺梭利數學教具十分豐富。為了幫助幼兒掌握十進位法則,蒙臺梭利設計了彩色串珠粒、金黃串珠粒、金黃串珠棒、金黃串珠板、金黃串珠體、加法蛇游戲、郵票游戲、大計數架、點的游戲等眾多教具,幼兒即使不喜歡其中的某種教具,也可以通過對其他教具的操作來獲得相應的能力。
(2)蒙臺梭利數學教具是科學的。蒙臺梭利教具所有教具除了色板都只有原木色、紅色、黃色、藍色、綠色這幾種顏色,既不單調也不會因為顏色過多而分散幼兒的注意力。同時每種教具都直觀而明確地呈現了數學知識和運算過程,例如乘法板通過小數字卡來表示每次取的量,通過定位片來表示該量被取了幾次,幼兒可以通過該教具直觀感受到乘法的意義和運算過程。
(3)蒙臺梭利數學教具具備極強的系統性。數學知識和能力被分解到眾多的教具中,這些教具按難易程度和知識的前后聯系被有順序地排列,層層遞進,幼兒只需按這個順序操作就可以在數學教具這個體系內學到系統的數學知識。同時蒙臺梭利數學教具有統一的規格,運算法則也被設計為規范的操作步驟,因此當幼兒學到后面時能夠根據以前的知識和操作步驟推論新教具的操作方法,甚至通過獨立嘗試而得出正確的結果。這就是它系統性的表現,所有教具相互聯系,相互兼容,同一領域的法則相互適用。
4.每一項工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標
盡管一個教具可以培養幼兒幾個方面的能力,在蒙氏教育中教師也不會讓幼兒在一節課或一次操作中掌握數種能力。而是按難度的不同為這個教具設計數次操作,每次操作只有唯一的直接目標。例如,數棒的第一項工作是感官展示(從視覺和觸覺上感知量),第二項工作是名稱練習(將量與發音對應),第三項工作是排序(比較大?。?,第四項工作是數棒與砂紙數字板的對應(量與數字的對應)。這樣教師的教學就有了唯一的核心,同時幼兒是否達到直接目標教師也可以通過幼兒的行為直觀判斷出來。
5.注重兒童的自我建構
在蒙臺梭利數學教育中,教師從來不會長篇大論地講,企圖把知識灌輸給幼兒。蒙臺梭利有句名言:“讓我聽,我隨后就忘記;讓我看,我就能記??;讓我做,我就能理解?!币虼嗣膳_梭利把知識的學習看作一個幼兒自我建構的過程,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觀察者、輔助者、組織者。在蒙臺梭利數學教育中教師的語言很少,只在介紹教具和引導幼兒觀察時會用語言表述。教師通過動作向幼兒示范教具如何操作,幼兒在反復的操作中理解教具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將知識內化,這就是蒙臺梭利的學習觀。
二、對培智數學教育的啟示
蒙臺梭利教育法主要應用于學前教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義務教育階段的智力落后兒童雖已過了幼兒期卻在智力發展、認知方式等方面與幼兒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因此蒙臺梭利數學教育的一些原則和方法也值得培智數學教育借鑒。
1.教授新知之前確保學生已掌握所需的預備能力
智力落后兒童間的差異性很大,教師更需要清楚地知道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能力,要理解教師講授的新知識還需要具備哪些預備能力。目前國內的培智數學教材在小學低年級就教授智力落后學生加法,這是值得商榷的。雖然教的是10以內的加法,不涉及進位,在整個加法運算中是最簡單的,但如果學生沒有具備相應的預備能力就會顯得很難。學生要正確計算出10以內的加法要具備以下能力:唱數的能力、計數的能力、對1~10的量有準確的認識并能進行區分、認識數字1~10并能與1~10的量準確對應、知道加法的意義、掌握加法運算的操作方法。如果這些能力沒有完全掌握即使最簡單的加法運算也會舉步維艱。蒙臺梭利的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們可以將“計算10以內不進位加法”的能力進行拆分,仔細核對學生是否已經完全掌握了每一項能力,如果沒有,先補教學生所缺的能力。
2.注意教學用語、課件、教具的科學性和系統性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層層遞進,前面知識的掌握直接影響后面知識的理解,因此培智數學教師應對整個培智數學知識體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把握,清楚知道知識之間是如何推演的。同時對數學概念要有準確的定義,運算步驟要規范并相對固定,不能今天一種操作方法明天又換了一種,這樣會給學生造成混亂,難以適應。
3.設定的目標不宜過多、過高
每個層次,每節課要達到的目標不宜過多、過高,可以借鑒蒙臺梭利的方法每節課一個直接目標,這樣更容易達到。一提到教育目標我們往往會從知識目標、技能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去想、去寫,一節課只有35分鐘,學生集中注意力的時間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時間,學生間的差異又那么大,我們定的三維目標真能達到嗎?相反如果每節課只有單一的目標,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教師可以按照掌握該能力的操作步驟來設計教學流程,簡單而又有效。學生是否掌握也有了明確的過關標準。
4.教師少講,學生多做
數學能力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純認知層面的知識,更多的是技能,如計算能力、比較大小等。教師的講只能起引導作用而無法代替學生學會這些知識,掌握這些能力。例如,教師告訴學生“3+2=5”,或者“3個蘋果加上2個蘋果等于5個蘋果,3元錢加上2元錢等于5元錢”,學生是難以理解的,這些對他來說只是三句話而已,只是一些聲音,一些符號,它們并不能使學生產生計算3+2的能力。相反如果智力落后兒童在教師的引導下把數字3轉換為串珠3,數字2轉換為串珠2,并且明白加法就是把兩個量合在一起,通過反復演練整個運算過程,久而久之他們就能理解為什么3和2放在一起會變成5。
學生學得如何取決于他內部的自我建構進行得如何,而自我建構對于智力落后兒童來說必須通過動手操作來完成。因此培智數學教師要少講,多為學生創造操作的機會。
參考文獻:
[1]李宏.借鑒蒙氏教育理念培養幼兒數學思維能力[J].赤峰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3(10).
[2]田曉蒞.蒙氏教育思想對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數學素養的啟示[J].中國校外教育,2011(5).